林望幽长杀马特是什么意思思

【doc】北魏褒斜道改道说质疑质疑,斜道,doc,褒斜道,DOC,依附斜道,歪门斜道,斜道板..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doc】北魏褒斜道改道说质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转帖)泰山羊祉“重开褒斜”《石门铭》
重开褒斜《石门铭》
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将五百载。世代绵迥,屯夷递作,乍开乍闭,通塞不恒。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其崖岸崩沦,磵阁湮褫,门南北各数里,车马不通者久之。攀箩扪葛,然后可至。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至于门北一里西上,凿山为道,峭岨槃迂,九折无以加,经途巨碍,行者苦之。梁秦初附,实仗才贤,朝难其人,褒简良牧。三年,诏假节龙骧将军、督梁秦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旟嶓漾,抚境绥边,盖有叔子之风焉。以天崄难升,转输难阻,表求自回车已降[南]开创旧路,释岭磴[负担]之劳,就方轨之逸。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机发,精解冥会,虽元凯之梁河,德衡之损蹑,未足偶其奇。起四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功。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磎栈壑,碎[砰]崄梁及[危],自回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輈骈辔而进,往哲所不工,前贤所辍思,莫不夷通焉。王生履之,可无临深之叹,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劳。于是畜产盐铁之利,纨锦罽毼之饶,充仞[牣]川内,四民富实,百姓肩息,壮矣!自非思埓班尔,筹等张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铭曰:
龙门斯凿,大禹所彰。兹岩迺穴,肇自汉皇。导此中国,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阁匪梁。西带汧陇,东控樊襄。河山虽崄,惟[汉]德是强。昔惟畿甸,今则关疆。永怀□□□[古烈,迹]在人亡。不逢殊绩,何用再光。水眺悠皛,林望幽长。夕凝晓露,昼含曙霜。秋风夏起,寒鸟春伤。穹窿高阁,有车嶙嶙。威[咸]夷石道,驷牡其駰。千载绝轨,百两更新。敢刊岩曲,以纪鸿尘。
魏永平二年太岁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
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
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
铭文右下方有一段刻字,俗称《石门铭小记》。亦据《六朝文》转录于下:
案[本]西壁文,后汉永平中开石门。今大魏改正始五年为永平元年,馀功至二年正月讫手。开复之年同曰永平,今古同前极矣哉!后之君子异世同闻焉!
贾哲字三德
著名的之一。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书丹、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崖壁。将其列为“神品”,云:“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汉中褒谷口是最险要的隘口,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历时六年而成,古称“石门”。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4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隧道与栈道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褒斜石门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后汉开凿石门道破废,本崖文即记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传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盛举。《石门铭》全文融记事、颂功、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是石刻铭文的代表作。
汉代,佛学由印度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学适应社会意识需要而日益炽盛,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记其事。有的凿石以作碑碣,有的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短时间内,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一度无数。石质坚硬,可以永久保存,尤其是摩崖,因山高险绝而常人难以到达,故少人为破坏。《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崖面广阔,摆脱纸张限制,大书深刻,笔阵森严,气势雄峻,故而书风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堪称鸿篇巨制。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
《石门铭》以首页“此”字不损者为佳拓。此石刻为正书,凡28行,满行22字,后段题记为7行,每行9-10字。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书风超逸疏宕、舒展自然。誉之为“神品”,在《广艺舟双辑》中评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书者王远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但康有为推之为南北朝碑十大书家。《石门铭》是魏碑中可以临摹、借鉴的上佳范本之一,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
《石门铭》记载了北魏修复褒斜道南段的史实,颂扬了倡导者和主事者的功绩,但铭文有异文,史事表述和人物评价有与历史不符者。本文的重点在辨识异文,论辨“汉中献地”、“自回车已南开创旧路”、“筹等张蔡”的真实所指和羊祉、贾三德的身份及事功,探讨《石门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地位,认为《石门铭》是北碑的巅峰,是碑帖的精华,是书体由隶而楷的代表,是书法流畅飘逸的杰作,是骨力、气度、神韵俱佳的艺术典范。
《石门铭》自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镌刻于古褒斜栈道南端石门隧道东壁,后世特别是清以降对它极为关注,或记录铭文,或稽考史事,或探究艺术,成就斐然。本文在前贤成果的基础上,就文字训诂、史事正误、人物事功、历史典故、文学特色、艺术地位的若干具体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从现今发现的史料,最早收录《石门铭》全文的是清康熙二十八年滕天绶修《汉南郡志》(以下简称《郡志》),但有缺字衍字。成书于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嘉庆十年王昶《金石萃编》(以下简称《萃编》)、嘉庆十三年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六朝文》)、嘉庆二十年王森文《石门碑醳》(以下简称《碑醳》)、同治十三年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以下简称《辑略》)以及康熙以后的《汉中府志》,亦收录铭文,皆有缺字或与原刻未合者。其中,以《六朝文》所录铭文最接近原刻,兹转录于下,其缺字和错字以当今学者郭荣章先生《北魏〈石门铭〉考》(收入其专著《石门摩崖刻石研究》)释文补正。
为误读,此不赘列,仅就下面几处重要者做点辨析:
上述两段文字,共623字,其中铭文全文560字。上述释文最符合原刻,其他史籍所载,与它们都有差异,多数差
序文第一字“此”字。现存石刻无“此”字,金石书法界以“此”字有无来鉴别拓本早晚、真伪的争论仍有发生,但细摩原刻,并揆之以史料和汉语语法,应有“此”字。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后魏石门铭》:“右魏《石门铭》云,‘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遂[始]开……。’”单引号内的文字,皆系铭文原文,即有“此”字。明代拓片、清代的录文和民国的摹刻,亦皆有“此”字。凿迁后的石刻虽无此字,但序文首行与其他各行比较,明显空出第一字位置,且此处稍低而平,如原文无“此”字,则“门”字应上移刻于此处。“此”字之缺应系崖面剥蚀所致。
“绵迥”。前人均释为“绵迥”,今人或释为“绵回(廻)”。《说文》:“迥,远也。””绵迥”指久远,“绵回”指连绵不绝,意思有别。原刻为“迥”字无异,今人为误释或疏忽。
“屯夷递作”。《萃编》、《六朝文》作“屯夷”,是。《郡志》、《辑略》作“戎彝”;《集成》作“寇盗”;《碑醳》作“戎夷”。
“屯夷”谓艰危与平定。《梁书·萧颖达传》:“契阔屯夷,载形心事。”《资治通鉴》卷132:“(卢)度世闺门之内,和而有礼。虽世有屯夷,家有贫富,百口怡怡,丰俭同之。”胡三省注:屯,多难也。夷,平易也。
“递作”指交替,轮流。“屯夷递作”与上下文连起来解释,就是石门凿开后年代久远,社会混乱与安定交替,因而有时畅通,有时壅塞。“寇盗”系误释;“戎夷”系对“戎”字误读所致。“戎”原刻作“モ”,系篆、隶“屯”字之一种写法(见汉《曹全碑阴》,亦见于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前112上、《沈君神道阙》),非“戎”;“戎彝”系因与“戎夷”通而误。《别雅》卷1:“彝戎,夷戎也……。””戎夷”泛指少数民族,“戎夷递作”难解,石门通塞与少数民族无直接关系。北魏本身为少数民族统治,撰文者不会将石门“乍开乍闭”的原因归咎于“戎夷递作”。
“转输难阻”。文意不通,应为“艰阻”,因“艰”、“难”繁体字形近似而致书写笔误。祝嘉曰:“沿上句‘难升’的难而误。”是。
“砰崄梁危”。《郡志》、《集成》、《碑醳》、《辑略》录文皆如是。其他还有释为“碎崄”、“平险”者,误。“砰”,有抨击,撞击意,“砰崄”指对危险的地方进行治理。“危”指高峻,“梁”为名词动用,指架设桥梁。“砰崄梁危”与上文“填磎栈壑”句式相同,“栈”亦为名词动用。两句连起来解释,就是对山谷河沟进行平整,对高峻危险地带进行治理,修筑栈道,架设桥梁。
“盐铁”。《萃编》、《六朝文》作“盐铁”,其他作“炉铁”。应作“盐铁”。因“炉”与“盐”繁体形近而误。原刻“盐”字(繁体)左上偏旁之“臣”字为简写,使整个字与“炉”很相似。这也是汉字由繁到简的一种反映。
&“纨锦”。《郡志》、《萃编》、《六朝文》、《辑略》作“纨锦”,《集成》、《碑醳》作“纨绵”,皆可通,但以“纨锦”为是(原刻更似“锦”字)。“纨”指白色丝绢,“锦”为彩色丝织品,《说文·帛部》:“锦,襄色织文也。””绵”为“緜”的通假字。《玉篇》、《广韵》皆谓“绵”同“緜”,《玉篇·系部》:“緜,新絮也。””纨锦”指各种丝织品,文意更通达。
韵文中之“关疆”。前人皆释作“关疆”,郭荣章先生辨为“关壃”,是。意思相同。《玉篇·土部》:“壃,同疆。”
《石门铭小记》中之“讫手”。《萃编》、《六朝文》、《碑醳》皆作“讫手”,《辑略》释为“讫乎”,今人或作“讫乎”,并与下文成一句。原刻更似“手”字。“讫手”可释为罢手、结束,与上文相连其意尚可通;“讫乎”与下文相连,实难句读,且使“馀功至二年正月”成为不完整的一句话。
艺术地位辨正
与在文学评论中名不见经传不同的是,在金石界和书法艺术著作中,《石门铭》久负盛名。除本文第一部分所列收录铭文典籍外,宋欧阳修《集古录》、洪迈《隶释》、清钱大昕《潜揅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杨守敬《平碑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对《石门铭》都有介绍、研究,或考证史事,或品评书法。随着20世纪70年代摩崖石刻被凿迁至室内,观瞻和释读更加方便,从书法艺术角度研究《石门铭》的论文更是举不胜举。各类专著和论文,对《石门铭》的艺术价值给与了高度肯定,或称其字兼隶楷,苍劲凝炼,或谓其圆笔有方,疏宕奔放,或赞其结字浑厚,布白匀整,极尽自然之妙,为魏碑“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著而出以涩笔”之代表。在诸多评论中,尤以康有为之评具体、全面,亦见其极为推重。在数万字的《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反复论及《石门铭》,极赞其“飞逸”、“奇逸”、“精丽”、“疏逸”,将其列为“神品”、“仙品”,将书者王远列为正书“十家”之一,在其15首《论书绝句》中,有一首专门称述《石门铭》:“餐霞神彩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那么,《石门铭》在碑苑和书坛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呢?
艺术作品的评价本是一桩见仁见智之事,一方面评述语往往抽象,一方面随着评述者欣赏角度和好恶不同而结论常常相异甚至相反,就像赵文渊的《华岳颂》,有人以为很坏,有人以为很好;连公认的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诗帖》,学界也有不同观点。不过,把古今与《石门铭》比较或并列的作品或作者做一分析比照,还是可以对《石门铭》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
与《石门颂》、《西狭颂》、《孔宙碑》相比。杨守敬《平碑记》曰:《石门铭》“飘逸有致,即从《石门颂》出者”,康有为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王远、郑道昭则《西狭》之遗”,梁启超《碑帖跋》谓“《石门铭》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石门颂》、《西狭颂》、《孔宙碑》皆为汉隶代表。杨守敬《平碑记》称《石门颂》
“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谓《西狭颂》“方正雄伟”,康有为曰:“至于隶法,体气益多,……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张寿》”,朱彝尊《曝书亭集》以“《孔宙碑》属流丽一派,书法纵逸飞动,神趣高妙”,祝嘉称“布置巧妙,错综变化,以《石门(颂)》为胜,端庄秀美,巧拙兼施,以《西狭》为胜”,诸家将《石门铭》与三汉隶代表比较,是因《石门铭》吸取了汉隶跌宕、开放、奇崛之特点,古朴浑厚,飞逸姿肆。
与蔡邕、钟繇艺术成就相比。康有为以为,《石门铭》“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宠也。”蔡邕(曾拜左中郎将)工篆、隶,以隶书造诣最高、名望最重,并创造“飞白书”;钟繇(字元常)师承曹喜、蔡邕,青出于蓝,被奉为楷法之祖。康氏称《石门颂》、《石门铭》其地其书出源很古,在书法史和书法艺术上可以与蔡邕争分野,且钟繇之法也不能包罗,可见其成就之高。
与《兰亭序》相比。当代书法家沈延毅认为,“骨力是书法美的最基本要素,是书法艺术生命力所在。若以骨力、骨气论,北魏书家王远的《石门铭》足以压倒王羲之的《兰亭序》。”胡兰成亦认为:“书法有形态,有风韵,有气度。形态佳不如风韵佳,风韵佳不如气度佳。……王羲之书风韵佳绝,而气度不如钟繇。……而汉魏摩崖诸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石门铭、少室开母石阙、泰山金刚经,则无不纳风韵于气度,故能高视古今。”王羲之为书圣,康有为在诗中称王远为书仙。沈延毅甚至作诗云王羲之不如王远:“举世千年赞墨皇,临池反复细端详。龙蛇人笔苞元气,毕竟南王逊北王。”王羲之作草如真,作真如草,为书法创立了至高的准则。认为王羲之书之骨气、气度不如《石门铭》,甚至王羲之逊于王远,是否偏颇,都反映了《石门铭》艺术造诣之高。
与《爨龙颜碑》、《吊比干墓文》、《嵩高灵庙碑阴》并列。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把魏碑归纳为“十美”、“十六宗”,并引用古语“君之宗之”,说明为学各有所宗,诗文、碑帖亦然。其中“宗上”有三,《石门铭》居第二,“为飞逸浑穆之宗”,另二为《爨龙颜碑》和《吊比干墓文》,分别为“雄强茂美之宗”和“瘦硬峻拔之宗”。在《碑品》篇,康氏以书道之天然与功夫两个标准,将南、北碑分为神、妙、高、精、逸、能六品十一级,共举77碑,而《石门铭》与《爨龙颜碑》、《灵庙碑阴》并列“神品”。《爨龙颜》为南碑代表,书在楷、隶之间,与《爨宝子》一起被康有为推为“古今楷法第一”;《吊比干墓文》结字宽博,用笔周到,翁闿运称其“近开东魏之风,远启隋《龙藏寺碑》及唐褚遂良书派”,故在《谈北魏书法》中将其归为北碑之“方劲古秀派”。《爨龙颜碑》和《吊比干墓文》的艺术地位使它们与《石门铭》并列“宗上”。《灵庙碑》脱胎于魏晋隶书,笔法兼取真隶,意高韵逸,翁闿运赞其“精美绝伦,体兼隶法而不嫌其古,用笔大起大落而不涉于犷,真达到了孙过庭所谓‘古不乖今[时],今不同弊’的境界。”康有为称“以其由隶变楷,足考源流也”,“《灵庙碑阴》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为隶楷之极则也”,当是它与《石门铭》并列“神品”的原因。
与《龙门二十品》并列。于右任先生1930年有诗曰:“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枕。”于右任将《石门铭》与《龙门二十品》并列,均给予了高度肯定。《二十品》为北碑造像题记的代表,其书以汉隶和晋隶为基础,杂糅各家之长而自成一体,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大方的神韵,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极高成就。康有为称,“《石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相形之下,《石门铭》或许可视为圆笔之“极轨”。
与《瘗鹤铭》并列。将《瘗鹤铭》与《石门铭》并列,由来已久,但将它们合称“南北二铭”,似乎是当代人的观点。上世纪60年代,祝嘉先生作《论“南北二铭”》文,因对二铭“实有偏爱,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谈。”90年代以后,江苏镇江和陕西汉中的文博单位举办过几次《瘗鹤铭》、《石门铭》拓片拓本联展及相关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南北二铭”之说渐被学界接受。而在古人,还未见作如是说。虽然二者都属摩崖,且时代大致相同,其结构、笔势、风韵亦相类,分别为南碑、北碑的代表,况“以名来讲,《鹤铭》远胜于《石门》”,但以其“实”,古今皆有人认为《石门铭》略胜一筹,与《瘗鹤铭》双峰对峙,雄视千古的是《郑文公下碑》。《广艺舟双楫》即以“《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以《石门铭》为三“神品”之一,而《瘗鹤铭》屈居“妙品下”。不过,将《瘗鹤铭》与《石门铭》并列,确能互为显扬。《瘗鹤铭》向为历代书家推重,气息直透六朝,为南碑之冠,高度评价者甚夥。黄庭坚在诗和文中,多次传述前人之说“大字无过《瘗鹤铭》”,曹世冕《法帖谱系》说:“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王昶《金石萃编》也认为《瘗鹤铭》“飘飘有仙气。”
《广艺舟双楫》在论及南碑时,有“奇逸之《瘗鹤铭》,则有《石门铭》当之”语,亦有并列意。对二铭的评述也有许多相同处,如“《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瘗鹤铭》如瑶岛散仙,阳阿晞发”,称《瘗鹤铭》为《石门铭》之“法乳”(法嗣相传)等。
与李白之诗并列。梁启超说:“天下有只许赏玩不许学者,太白之诗与此碑(指《石门铭》),皆其类也”,并以两个广东同乡——邓鸿胪一生的努力和康有为早年的经历证明之。李白为诗仙,说《石门铭》与李白之诗一样“不许学”,也是对康有为称王远为书仙的呼应。古来即有《石门铭》难学之说。传说宋人陈抟(希夷先生)隐居华山,潜心临摹《石门铭》,得“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10字,气度之佳比汉魏未为逊色,到了“俯视羲献皆佣工”的境界。康有为也以为《石门铭》“盖仙人长生,不食人间烟火,可无传嗣。”他们认为《石门铭》与李白之诗一样,达到了神思飞扬、超然物外、不可企及的仙境。
上述将《石门铭》与一流碑、与一流帖、与一流书家、与一流诗人,从书体、风格、功力、气度、韵致等方面比较,认为互为映衬,难分伯仲,是对《石门铭》的高度推重。许多书家、书法理论家是以拓本评述《石门铭》的,而原刻更能震撼人心。直面原刻,但见它巧妙利用崖面的凹凸、纹理、裂隙,结体或张或敛,笔势或轻或重,布白或疏或密,石势不平而愈奔放,裂纹纵横而愈隽永,错落有致,欹斜自然,给人以飘逸飞动、顾盼多姿之感,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境界。它是北碑的峰巅,是碑帖的精华,是书体由隶而楷的代表,是书法流畅飘逸的杰作,是骨力、气度、神韵俱佳的艺术典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帖】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开复石门《石门铭》考略
《石门铭》辨
作者:孙启祥
(宁强县人大常委会)
《石门铭》拓片部分
[摘要]《石门铭》记载了北魏修复褒斜道南段的史实,颂扬了倡导者和主事者的功绩,但铭文有异文,史事表述和人物评价有与历史不符者。本文的重点在辨识异文,论辨“汉中献地”、“自回车已南开创旧路”、“筹等张蔡”的真实所指和羊祉、贾三德的身份及事功,探讨《石门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地位,认为《石门铭》是北碑的巅峰,是碑帖的精华,是书体由隶而楷的代表,是书法流畅飘逸的杰作,是骨力、气度、神韵俱佳的艺术典范。
[关键词]《石门铭》;褒斜道;羊祉;贾三德;文学特色;艺术地位
《石门铭》自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镌刻于古褒斜栈道南端石门隧道东壁,后世特别是清以降对它极为关注,或记录铭文,或稽考史事,或探究艺术,成就斐然。本文在前贤成果的基础上,就文字训诂、史事正误、人物事功、历史典故、文学特色、艺术地位的若干具体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异文辨
从现今发现的史料,最早收录《石门铭》全文的是清康熙二十八年滕天绶修《汉南郡志》(以下简称《郡志》),但有缺字衍字。成书于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嘉庆十年王昶《金石萃编》(以下简称《萃编》)、嘉庆十三年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六朝文》)、嘉庆
二十年王森文《石门碑醳》(以下简称《碑醳》)、同治十三年罗秀书《褒谷古迹辑略》(以下简称《辑略》)以及康熙以后的《汉中府志》,亦收录铭文,皆有缺字或与原刻未合者。其中,以《六朝文》所录铭文最接近原刻,兹转录于下,其缺字和错字以当今学者郭荣章先生《北魏〈石门铭〉考》(收入其专著《石门摩崖刻石研究》)释文补正。
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将五百载。世代绵迥,屯夷递作,乍开乍闭,通塞不恒。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其崖岸崩沦,磵阁湮褫,门南北各数里,车马不通者久之。攀箩扪葛,然后可至。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至于门北一里西上,凿山为道,峭岨槃迂,九折无以加,经途巨碍,行者苦之。梁秦初附,实仗才贤,朝难其人,褒简良牧。三年,诏假节龙骧将军、督梁秦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旟嶓漾,抚境绥边,盖有叔子之风焉。以天崄难升,转输难阻,表求自回车已降[南]开创旧路,释岭磴[负担]之劳,就方轨之逸。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机发,精解冥会,虽元凯之梁河,德衡之损蹑,未足偶其奇。起四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功。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磎栈壑,碎[砰]崄梁及[危],自回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輈骈辔而进,往哲所不工,前贤所辍思,莫不夷通焉。王生履之,可无临深之叹,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劳。于是畜产盐铁之利,纨锦罽毼之饶,充仞[牣]川内,四民富实,百姓肩息,壮矣!自非思埓班尔,筹等张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铭曰:
龙门斯凿,大禹所彰。兹岩迺穴,肇自汉皇。导此中国,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阁匪梁。西带汧陇,东控樊襄。河山虽崄,惟[汉]德是强。昔惟畿甸,今则关疆。永怀□□□[古烈,迹]在人亡。不逢殊绩,何用再光。水眺悠皛,林望幽长。夕凝晓露,昼含曙霜。秋风夏起,寒鸟春伤。穹窿高阁,有车嶙嶙。威[咸]夷石道,驷牡其駰。千载绝轨,百两更新。敢刊岩曲,以纪鸿尘。
魏永平二年太岁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
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
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
铭文右下方有一段刻字,俗称《石门铭小记》。亦据《六朝文》转录于下:
案[本]西壁文,后汉永平中开石门。今大魏改正始五年为永平元年,馀功至二年正月讫手。开复之年同曰永平,今古同前极矣哉!后之君子异世同闻焉!
贾哲字三德
《石门铭.拓片》
上述两段文字,共623字,其中铭文全文560字。上述释文最符合原刻,其他史籍所载,与它们都有差异,多数差异为误读,此不赘列,仅就下面几处重要者做点辨析:
序文第一字“此”字。现存石刻无“此”字,金石书法界以“此”字有无来鉴别拓本早晚、真伪的争论仍有发生,但细摩原刻,并揆之以史料和汉语语法,应有“此”字。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后魏石门铭》:“右魏《石门铭》云,‘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遂[始]开……。’”单引号内的文字,皆系铭文原文,即有“此”字。明代拓片、清代的录文和民国的摹刻,亦皆有“此”字。凿迁后的石刻虽无此字,但序文首行与其他各行比较,明显空出第一字位置,且此处稍低而平,如原文无“此”字,则“门”字应上移刻于此处。“此”字之缺应系崖面剥蚀所致。
“绵迥”。前人均释为“绵迥”,今人或释为“绵回(廻)”。《说文》:“迥,远也。””绵迥”指久远,“绵回”指连绵不绝,意思有别。原刻为“迥”字无异,今人为误释或疏忽。
“屯夷递作”。《萃编》、《六朝文》作“屯夷”,是。《郡志》、《辑略》作“戎彝”;《集成》作“寇盗”;《碑醳》作“戎夷”。
“屯夷”谓艰危与平定。《梁书·萧颖达传》:“契阔屯夷,载形心事。”《资治通鉴》卷132:“(卢)度世闺门之内,和而有礼。虽世有屯夷,家有贫富,百口怡怡,丰俭同之。”胡三省注:屯,多难也。夷,平易也。
“递作”指交替,轮流。“屯夷递作”与上下文连起来解释,就是石门凿开后年代久远,社会混乱与安定交替,因而有时畅通,有时壅塞。“寇盗”系误释;“戎夷”系对“戎”字误读所致。“戎”原刻作“モ”,系篆、隶“屯”字之一种写法(见汉《曹全碑阴》,亦见于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前112上、《沈君神道阙》),非“戎”;“戎彝”系因与“戎夷”通而误。《别雅》卷1:“彝戎,夷戎也……。””戎夷”泛指少数民族,“戎夷递作”难解,石门通塞与少数民族无直接关系。北魏本身为少数民族统治,撰文者不会将石门“乍开乍闭”的原因归咎于“戎夷递作”。
“转输难阻”。文意不通,应为“艰阻”,因“艰”、“难”繁体字形近似而致书写笔误。祝嘉曰:“沿上句‘难升’的难而误。”是。
“砰崄梁危”。《郡志》、《集成》、《碑醳》、《辑略》录文皆如是。其他还有释为“碎崄”、“平险”者,误。“砰”,有抨击,撞击意,“砰崄”指对危险的地方进行治理。“危”指高峻,“梁”为名词动用,指架设桥梁。“砰崄梁危”与上文“填磎栈壑”句式相同,“栈”亦为名词动用。两句连起来解释,就是对山谷河沟进行平整,对高峻危险地带进行治理,修筑栈道,架设桥梁。
“盐铁”。《萃编》、《六朝文》作“盐铁”,其他作“炉铁”。应作“盐铁”。因“炉”与“盐”繁体形近而误。原刻“盐”字(繁体)左上偏旁之“臣”字为简写,使整个字与“炉”很相似。这也是汉字由繁到简的一种反映。
&“纨锦”。《郡志》、《萃编》、《六朝文》、《辑略》作“纨锦”,《集成》、《碑醳》作“纨绵”,皆可通,但以“纨锦”为是(原刻更似“锦”字)。“纨”指白色丝绢,“锦”为彩色丝织品,《说文·帛部》:“锦,襄色织文也。””绵”为“緜”的通假字。《玉篇》、《广韵》皆谓“绵”同“緜”,《玉篇·系部》:“緜,新絮也。””纨锦”指各种丝织品,文意更通达。
韵文中之“关疆”。前人皆释作“关疆”,郭荣章先生辨为“关壃”,是。意思相同。《玉篇·土部》:“壃,同疆。”
《石门铭小记》中之“讫手”。《萃编》、《六朝文》、《碑醳》皆作“讫手”,《辑略》释为“讫乎”,今人或作“讫乎”,并与下文成一句。原刻更似“手”字。“讫手”可释为罢手、结束,与上文相连其意尚可通;“讫乎”与下文相连,实难句读,且使“馀功至二年正月”成为不完整的一句话。
二、史事和人物论辨
作为一篇记录、褒扬修筑道路的文章,《石门铭》反映了许多历史和人物信息,概括起来有3点:其一是褒斜道的兴废通塞,其二是汉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归属变化,其三是开路人的身份及事功。这些记述,有的与史籍记载相照应,有的可充实正史记载之简约,有的与其他史料相左,需对照研究才能有正确结论。
(一)关于“汉中献地”及其后果。
序文中“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梁秦初附,实仗才贤”云云,听起来很轻松,一幅百废待举的画面,而史实复杂、残酷得多。西晋“永嘉之乱”后,汉中即成为战乱的重灾区。此后近200年,先后有氐杨、成汉、前秦、后秦、刘宋、高齐等势力或政权占据汉中,真可谓“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也从西晋历东晋到了南北朝。其间,人民饱受徭役繁重、流离失所之苦。公元505年,萧梁梁州刺史、领汉中太守夏侯道迁在北魏大军压境的严峻时刻,杀害助戍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的武都王杨灵珍父子,以汉中之地降拓跋魏(即铭文所谓“汉中献地”,先前宋曾侨置秦州于南郑,故又曰“梁秦初附”),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将人民拖入了更深的灾难之中。巴蜀门户汉中的洞开,使梁迅速失去了川北大片地区,当时正值北魏宣武帝时期。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而宣武帝的统治又是北魏“国政大坏”、 “政治趋于腐败”之时,此后更是江河日下。汉中属魏后的几十年中,梁与魏(包括分裂后的西魏)在川北、汉中长期争战,出于愤怒和报复,不至一次制造屠城事件。北魏在占领区广置郡县,遍设官吏,奴役民众,镇压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反抗;北魏的许多官吏,如接替投降的夏侯道迁任梁州刺史的邢峦、邢峦的继任者羊祉、巴州刺史严始欣,都是残暴贪墨之人,肆意诛杀百姓,掠良民为奴婢。可以说,北魏在汉中的统治,严重加剧了人民的痛苦,绝不是铭文所谓“建旟嶓漾,抚境绥边”、“四民富实,百姓息肩”所能概括的。
(二)关于“自回车已南开创旧路”。
《石门铭》所记所咏为治理褒斜道南段道路之事。褒斜道(亦名斜谷道)至迟开辟于战国时期,其南端需翻越七盘山才能至汉中。东汉永平四年(61),朝廷下诏开褒斜道,凿山石,至九年石门隧道通,使行人避免了越七盘山之苦。此后,褒斜道或修或毁,石门隧道也或通或塞。东晋以后,氐、鲜卑等少数民族力量崛起,东晋和刘宋在汉中与世居陇右的氐杨、建都洛阳的拓跋魏的战争主要在故道南段和子午道沿线展开,褒斜道长期处于废弃状态。北魏占据汉中后,为了使这片新土与北方“老区”连成一片,有利于对占领区的治理和控制,出于战略需要而修复了褒斜道南段。序文中“自回车已南开创旧路”,即指对褒斜道自回车(约在今陕西留坝县江口镇)以南至石门隧道段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治理,至于回车以北段,因为原本在北魏辖区内,应能畅通。序文中“斯路废矣”、“褒斜始开”、“开创旧路”诸语,说明本次所修的就是长期废弃的褒斜旧路。《魏书·世宗纪》更明确记为:正始四年九月“甲子,开斜谷旧道。”当今文物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等众多出版社的《石门铭》碑帖,都认定其为“重开褒斜道”而作。但是,自从严耕望先生提出“回车地在梁泉县(今凤县)南六十里。是羊公所开新道乃取陈仓、散关大道,由梁泉东南经回车以达褒城”后(严先生似乎误引史料),一些学者以推测和曲解史料,指兴起于唐、翻越柴关岭(今陕西留坝县西北)的连云栈道为北魏所开之道,实无法与上列铭文中诸语和正史记载吻合,有违《石门铭》本意。此问题拙作《北魏“回车道”考疑》(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和李之勤《元明清连云栈道创始于北魏回车道说质疑》(载《历史地理》第21辑)论述甚详。
(三)羊祉属“良牧”吗?
序文述及梁秦二州刺史羊祉上表魏廷请求开通褒斜旧道的背景时,用了“梁秦初附,实仗才贤,朝难其人,褒简良牧”等语,接着又对羊祉做了一番赞颂,似乎羊祉是“才贤”、是“良牧”、是严格挑选的州刺史。《石门铭》的撰写者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此称颂羊祉,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种称颂与历史对羊祉的定位不一致。羊祉,北魏泰山郡梁父县(今山东新泰市西)人,《魏书》、《北史》皆有传,1964年山东新泰出土的《魏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祉墓志》对其履历记载较史传为详。任梁秦二州刺史前,羊祉曾以持节、梁州军司和假节、益州刺史等身份平定羌人起事,参与北魏攻占汉中、川北的战役,随后以龙驤将军的身份接替邢峦为梁秦二州刺史,加征虏将军,镇军将军、兖州刺史为其死后魏廷所赠。在梁州刺史任内,羊祉上表朝廷,请求修复斜谷旧道,得到许可。此事不见于《魏书》、《北史》之羊祉本传,但《石门铭》和《羊祉墓志》中都有记载。“开斜谷旧道”这件功德双济之事,得到后世特别是当今的高度评价,遂有人认为对其倡导者羊祉,《魏书》羊祉本传不加记载,“出于政治的原因”,羊祉六子羊侃背魏投梁、二子羊深为东魏杀害、羊祉本人又“每有南归之志”,“《魏书》著者即以北魏——东魏——北齐为正统王朝,视羊氏父子则是叛臣逆子,为羊祉立传时自然‘隐善扬恶’,对其首倡‘重开褒斜’的历史功绩自然也就避而不书了。”这种论断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不是问题实质。其一,旧史体例,对类似开路这种大的工程建设,往往载入帝王本纪,对倡导者、主持者常常忽视不提。《汉书·王莽传》记疏通子午谷旧道,《后汉书·顺帝纪》记罢子午道、通褒斜道皆属此类,而对疏通子午道的主持者和凿通褒斜道石门的鄐君、奏请疏通褒斜道的杨涣,《汉书》、《后汉书》中均无记载,《魏书》将“开斜谷旧道”载入帝王本纪而不记在羊祉名下,体例与此完全一致。其二,上表请求开路和实际主持修筑是两回事,功业有别。《石门铭》尽管用了大段文字颂扬羊祉的行为,《羊祉墓志》亦有“开石门于遂古,辟栈道于荒途”等语,但我们看到,整个工程的设计、监督和施工主持者是贾三德,是贾三德而非羊祉修复了斜谷道。基于上述原因,羊祉本传中不记上表开路事,实属正常。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称《石门铭》为《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是不妥的(将书者王远记为“太原典签”亦属谬误),一来《石门铭》为原始名称,并无所谓“全称”、“简称”或异名之说,二来以“羊祉开复石门”,也不符合历史。
羊祉是北魏的梁州刺史。自东汉末在州部置牧以后,后世常称州刺史为州牧(刺史和牧地位、职权并不相同),故《石门铭》中以羊祉为“良牧”。但是,尽管羊祉在北魏与梁的战争中立下功劳,在梁州刺史任内又奏请修复斜谷道,但史书对他的记载则多是“刚愎”、“酷忍”、“急酷”、“酷虐”、“暴声屡发”、“不清洁”等词和“侵盗公资”、“掠人为奴婢”、激起民叛等事,故《魏书》将其列入“酷吏”,《北史》虽未列其入“酷吏”,但史官对他的评语是“羊祉刚酷之风,得死为幸。”如果说用“隐善扬恶”来解释《魏书》的记载可以作为一种观点的话,来解释唐人所修的《北史》和宋人所撰的《资治通鉴》的同类记载,则站不住脚。显然,羊祉并非“良牧”,而是一个刚愎自用、残忍暴虐、贪赃枉法之徒。其实,旧史官大都能做到善恶有别,并不像我们今天评价一个人那么“一边倒”,羊祉儿子的行为并不影响史官对他德政的记载(假若有的话),羊祉上表开路之“善”........
(四)关于“叔子之风”。
铭文称羊祉“建旟嶓漾,抚境绥边,盖有叔子之风焉。”叔子为西晋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羊祜之字。祜为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晋书》有传,郭颁《魏晋世语》、傅畅《晋诸公赞》、习凿齿《汉晋春秋》、孙盛《晋阳秋》和刘义庆《世说新语》、《幽明录》等,也有羊祜行事的记载。与羊祉截然相反的事,史籍对羊祜充满了褒扬、赞颂、仰慕,处处记载其武略、文韬、清操、善行,称其“德高一世,才经夷险。”他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北岸)十年,甚得江汉众心,卒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庙立碑以祀,游者望碑流涕,因名“堕泪碑”。晋廷追赠其为侍中、太傅。羊祜生前献计伐吴,并荐名将王濬,密为筹备。晋灭吴时,羊祜已去世两年,但武帝却说:“此羊太傅之功也”,并以平吴之功策告祜庙。《石门铭》中的“叔子之风”,大概即指晋武帝策文中的“祜受任南夏,思静其难,外扬王化,内经庙略,著德推诚,江汉归心”之类勋迹。但将羊祉的作为与此比较,明显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是背道而驰,称羊祉有“叔子之风”是极不恰当的。有趣的是,羊祉的六世祖羊琇与羊祜是堂兄弟,羊祜有一个侄子亦名羊祉,这倒是梁州刺史羊祉与羊祜的一点“关系”。
(五)关于贾三德的身份和名讳。
贾三德是北魏修复褒斜道的主事之人,《石门铭》记他的官职是左校令。左校令西汉就有,隶属于将作大匠(初期称将作少府),俸禄六百石。东汉时,左校令成为将作大匠的3个属官之一,掌左工徒,负责修建、修理宫室等建筑物。三国魏、两晋、南北朝也有沿用。可见,贾三德是受朝廷直接派遣负责修复褒斜道工程的,他率领的是“皇家工程队”,不受梁州刺史羊祉的“领导”,也就是说,修复褒斜道是国家的重点工程,由“中央”直接负责施工,而不是像东汉时开凿石门、疏通褒斜道那样,先后由汉中太守、益州刺史负责,这也更加说明《魏书》、《北史》的《羊祉传》不录“开斜谷旧道”的合理性。《石门铭》的凿字者为来自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北魏京都所在地)的武阿仁,而非汉中当地石工,似乎也说明了魏廷对此项工程的重视。
《石门铭小记》末尾有“贾哲字三德”的题署,对“哲”字系三德之名或尊称,论者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哲”系三德之名,《小记》系三德所撰,理由如次:其一,用“哲”尊称他人,大都连用为先哲、前哲、往哲、大哲、贤哲、哲人等,很少单称“哲”者;其二,先哲、前哲、往哲等“哲”字的主要组词,是对前人的敬称,而《小记》的题写者显然是与开路工程同时的人;其三,如“哲”系敬称、题写者非三德本人,按习惯则应署“贾哲名(或讳)&字三德”,否则显得突兀、多余;其四,古人的名和字含义往往有相成或相反的关系,或出自某句成语、经典,而“哲”(明智;有智慧)与“德”(品行、节操;贤者)即寓意相成,且《书·酒诰》又有“经德秉哲”语。因此,北魏褒斜道的修复者是贾哲,字三德。至于“三德”是指《书·洪范》中的正直、刚克、柔克三德,《周礼》中的至德、敏德、孝德三德,还是《国语》中的礼宾、亲亲、善善三德,都是“哲”的体现。
三、典故辨析
《石门铭》中用了很多典故称颂贾三德,用“元凯之梁河,德衡之损蹑”喻三德承修褒斜道之胆识、智慧,以“王生履之,可无临深之叹,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劳”状三德修复后的褒斜道之畅达,分别引用西晋名臣杜预架桥黄河、三国发明家马钧改进丝绫机、西汉益州刺史王尊行邛崃九折坂、蜀汉丞相诸葛亮造木斗流马之典,依次见《晋书·杜预传》、《三国志·魏书·方技杜夔传》裴注、《汉书·王尊传》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及裴注,这在郭荣章先生《石门石刻大全·北魏〈石门铭〉摩崖》文中解析甚详,毋需赘论。
这里对铭文中概括贾三德修复褒斜道所具备的三种品质(或曰三个条件)“思埒班尔、筹等张蔡、忠公忘私”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史事做点辨析。“班”指公输般(鲁班),乃人们耳熟能详的春秋时鲁国的建筑工匠。“尔”指王尔,《韩非子》卷4《奸劫弑臣第十四》有“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以成方圆”说,前引《杜夔传》裴注引傅玄为马钧所作序中,亦有“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语,可证王尔也是古代的能工巧匠。班、尔并列、连用,在早于《石门铭》的《西京杂记》卷6中就有:“王子见知,乃命班、尔,载斧伐斯……”,晚于《石门铭》的唐诗、《隋书》中则多见。可见班、尔并列,渐成习惯。按照古人行文规律,“筹等张蔡”中的“张蔡”亦为并列之人。张、蔡指东汉的文坛巨匠张衡和蔡邕。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首开二人并列之例:“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虽张、蔡不过也。”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之《丽辞》、《时序》等篇章中屡屡将张、蔡并称。“筹等张蔡”是说对修路的筹划安排如同张衡、蔡邕作文(张衡之赋、蔡邕之铭碑)遣辞造句那样缜密精当,与“思埒班尔”——如同公输般、王尔那样善解巧思和“忠公忘私”构成贾三德具备的三个条件。或以为“张蔡”指张衡和蔡伦,二人都是发明家,表象似乎如此,实则不然。蔡伦的殊荣,是近现代才有的,未见古人将其与张衡并称,把两个无人并称的人的姓或名一起连用,让人猜测,不符合古人严谨的治学习惯。这是其一。其二,如果“张蔡”指张衡、蔡伦的发明创造,则与前文以马钧、诸葛亮作为发明创造的代表在用典上严重重复,为文章之忌。其三,蔡伦虽然发明了“蔡侯纸”,但他是一个官宦,又卷入宫廷斗争,引鸩而亡(畏
“罪”自杀)。让《石门铭》的撰写者以这样一个身份和结局的人比拟自己敬仰的一个朝廷官员,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犯忌讳的。
四、文学特色探讨
《石门铭》是一篇兼具铭、颂、碑志3种文体特点的文章。“铭”系一种古老的文体,原是刻在器皿上用于警戒或褒赞的文字,后来将刻在山石上称述功德的文字亦称为“铭”,如秦始皇时的山岳勒铭、班固《封燕然山铭》等。《石门铭》即属于后者。刘勰曰:“夫箴诵于官,铭题于器,名目虽异,而警戒实同。……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 “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
“箴”和“铭”共同的功用是告戒,“铭”和“颂”共同的功用是颂功,“铭”本应“兼褒赞”、重“警戒”,而秦山岳勒铭、《封燕然山铭》、《石门铭》等全在褒赞,基本无“规戒”意,所以从内容上更像“颂”。“铭”是完全的韵文,而像《石门铭》序文那样,纪功的序文长且不一定用韵,唐代以后的碑文恰恰符合这个特点,往往是序长于铭,也就是散文部分长于韵文部分;又“碑实铭器,铭实碑文”,从这些特点、意义上说,《石门铭》从形式上亦像“碑志”。陆机曰:“铭博约而温润,……颂优游以彬蔚”,魏文帝以“铭诔尚实”,刘勰谓“(铭)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摛文也必简而深”, “颂惟其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萧统云:“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铭则序事清润。”作为一篇兼具铭、颂特质的文章,《石门铭》取材真实而丰富,风格宏伟而温润,文字简明而深入,语言典雅而清晰,文采从容而华盛,与诸家之论相吻合。它用短短的500多字,记述了褒斜石门的开凿、通塞,褒斜道的兴废,北魏修复褒斜道的始末等史事和褒斜道修复工程的倡导者、主事者羊祉、贾哲的智慧及功绩,集叙事、纪功、状景、抒情于一体,语言变换明快,文笔跌宕流畅,是一篇内容丰富、文情并茂的佳作。左汤泉先生将其文学特色概括为“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序简铭洁,相得盖彰”、“结构精巧,用典灵活”、“韵律严饬,对仗工整”4个方面,可谓中的之论。
作为一篇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铭文,《石门铭》巧妙地处理了骈体之雅与散句之实、颂德之“虚”
与记事之“实”的关系。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虽则“北朝几乎无骈文可言”,但南风北渐,生活于北朝中期的《石门铭》的作者,不可能不受骈俪之风的影响,因而《石门铭》的序文和铭文(韵文)中有许多骈偶句,具备了骈体文3方面的特点,即语句骈偶,语音平仄相对,用词工于用典和藻饰。不过,由于作者具有高超的撷取素材、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娴熟的创作技巧,骈体文容易有的堆砌词藻、华丽卑靡的弊病,在《石门铭》中并未出现。全篇多用散句,交代人物身份和事件背景,随时带出骈句,表述行为目的,颂扬人物功德,言之有物,文气通畅。同时,将王朝更替、历史演变、人物职任、道路兴废之类枯燥的“实”事与人物智慧、道德情操之类“空泛”的“虚”语,糅合在一起,以“实”引“虚”,以“虚”状“实”,“虚”、“实”互济,其间的过渡转折如同骈、散句之间的过渡一样了无痕迹,阅读时情感起伏,引人入胜。成书于《石门铭》撰刻年代稍前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将文学创作理论概括为17篇,虽然我们不能说《石门铭》撰写者受到了这些理论的影响,但《文心雕龙》中神思、风骨、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附会等创作的思微、形式和方法在《石门铭》中都得到了体现。它的缺点是颂非其人。作为事主之一的羊祉,官声狼藉,非褒扬对象。刘勰曰:“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
“铭”就是名谓,必须审查器物上的名词称谓是否用得正确,审查所称颂的人是否有大功大德。在这个方面,《石门铭》犯了“铭”文之忌,它对羊祉的称颂并不恰如其分,名副其实。这虽然不能苛求作者,但依然会影响到作品的传播及其文学地位。
五、艺术地位辨正
与在文学评论中名不见经传不同的是,在金石界和书法艺术著作中,《石门铭》久负盛名。除本文第一部分所列收录铭文典籍外,宋欧阳修《集古录》、洪迈《隶释》、清钱大昕《潜揅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杨守敬《平碑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对《石门铭》都有介绍、研究,或考证史事,或品评书法。随着20世纪70年代摩崖石刻被凿迁至室内,观瞻和释读更加方便,从书法艺术角度研究《石门铭》的论文更是举不胜举。各类专著和论文,对《石门铭》的艺术价值给与了高度肯定,或称其字兼隶楷,苍劲凝炼,或谓其圆笔有方,疏宕奔放,或赞其结字浑厚,布白匀整,极尽自然之妙,为魏碑“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著而出以涩笔”之代表。在诸多评论中,尤以康有为之评具体、全面,亦见其极为推重。在数万字的《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反复论及《石门铭》,极赞其“飞逸”、“奇逸”、“精丽”、“疏逸”,将其列为“神品”、“仙品”,将书者王远列为正书“十家”之一,在其15首《论书绝句》中,有一首专门称述《石门铭》:“餐霞神彩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那么,《石门铭》在碑苑和书坛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呢?
艺术作品的评价本是一桩见仁见智之事,一方面评述语往往抽象,一方面随着评述者欣赏角度和好恶不同而结论常常相异甚至相反,就像赵文渊的《华岳颂》,有人以为很坏,有人以为很好;连公认的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诗帖》,学界也有不同观点。不过,把古今与《石门铭》比较或并列的作品或作者做一分析比照,还是可以对《石门铭》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
与《石门颂》、《西狭颂》、《孔宙碑》相比。杨守敬《平碑记》曰:《石门铭》“飘逸有致,即从《石门颂》出者”,康有为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王远、郑道昭则《西狭》之遗”,梁启超《碑帖跋》谓“《石门铭》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石门颂》、《西狭颂》、《孔宙碑》皆为汉隶代表。杨守敬《平碑记》称《石门颂》
“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谓《西狭颂》“方正雄伟”,康有为曰:“至于隶法,体气益多,……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张寿》”,朱彝尊《曝书亭集》以“《孔宙碑》属流丽一派,书法纵逸飞动,神趣高妙”,祝嘉称“布置巧妙,错综变化,以《石门(颂)》为胜,端庄秀美,巧拙兼施,以《西狭》为胜”,诸家将《石门铭》与三汉隶代表比较,是因《石门铭》吸取了汉隶跌宕、开放、奇崛之特点,古朴浑厚,飞逸姿肆。
与蔡邕、钟繇艺术成就相比。康有为以为,《石门铭》“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宠也。”蔡邕(曾拜左中郎将)工篆、隶,以隶书造诣最高、名望最重,并创造“飞白书”;钟繇(字元常)师承曹喜、蔡邕,青出于蓝,被奉为楷法之祖。康氏称《石门颂》、《石门铭》其地其书出源很古,在书法史和书法艺术上可以与蔡邕争分野,且钟繇之法也不能包罗,可见其成就之高。
与《兰亭序》相比。当代书法家沈延毅认为,“骨力是书法美的最基本要素,是书法艺术生命力所在。若以骨力、骨气论,北魏书家王远的《石门铭》足以压倒王羲之的《兰亭序》。”胡兰成亦认为:“书法有形态,有风韵,有气度。形态佳不如风韵佳,风韵佳不如气度佳。……王羲之书风韵佳绝,而气度不如钟繇。……而汉魏摩崖诸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石门铭、少室开母石阙、泰山金刚经,则无不纳风韵于气度,故能高视古今。”王羲之为书圣,康有为在诗中称王远为书仙。沈延毅甚至作诗云王羲之不如王远:“举世千年赞墨皇,临池反复细端详。龙蛇人笔苞元气,毕竟南王逊北王。”王羲之作草如真,作真如草,为书法创立了至高的准则。认为王羲之书之骨气、气度不如《石门铭》,甚至王羲之逊于王远,是否偏颇,都反映了《石门铭》艺术造诣之高。
与《爨龙颜碑》、《吊比干墓文》、《嵩高灵庙碑阴》并列。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把魏碑归纳为“十美”、“十六宗”,并引用古语“君之宗之”,说明为学各有所宗,诗文、碑帖亦然。其中“宗上”有三,《石门铭》居第二,“为飞逸浑穆之宗”,另二为《爨龙颜碑》和《吊比干墓文》,分别为“雄强茂美之宗”和“瘦硬峻拔之宗”。在《碑品》篇,康氏以书道之天然与功夫两个标准,将南、北碑分为神、妙、高、精、逸、能六品十一级,共举77碑,而《石门铭》与《爨龙颜碑》、《灵庙碑阴》并列“神品”。《爨龙颜》为南碑代表,书在楷、隶之间,与《爨宝子》一起被康有为推为“古今楷法第一”;《吊比干墓文》结字宽博,用笔周到,翁闿运称其“近开东魏之风,远启隋《龙藏寺碑》及唐褚遂良书派”,故在《谈北魏书法》中将其归为北碑之“方劲古秀派”。《爨龙颜碑》和《吊比干墓文》的艺术地位使它们与《石门铭》并列“宗上”。《灵庙碑》脱胎于魏晋隶书,笔法兼取真隶,意高韵逸,翁闿运赞其“精美绝伦,体兼隶法而不嫌其古,用笔大起大落而不涉于犷,真达到了孙过庭所谓‘古不乖今[时],今不同弊’的境界。”康有为称“以其由隶变楷,足考源流也”,“《灵庙碑阴》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为隶楷之极则也”,当是它与《石门铭》并列“神品”的原因。
与《龙门二十品》并列。于右任先生1930年有诗曰:“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枕。”于右任将《石门铭》与《龙门二十品》并列,均给予了高度肯定。《二十品》为北碑造像题记的代表,其书以汉隶和晋隶为基础,杂糅各家之长而自成一体,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大方的神韵,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极高成就。康有为称,“《石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相形之下,《石门铭》或许可视为圆笔之“极轨”。
与《瘗鹤铭》并列。将《瘗鹤铭》与《石门铭》并列,由来已久,但将它们合称“南北二铭”,似乎是当代人的观点。上世纪60年代,祝嘉先生作《论“南北二铭”》文,因对二铭“实有偏爱,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谈。”90年代以后,江苏镇江和陕西汉中的文博单位举办过几次《瘗鹤铭》、《石门铭》拓片拓本联展及相关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南北二铭”之说渐被学界接受。而在古人,还未见作如是说。虽然二者都属摩崖,且时代大致相同,其结构、笔势、风韵亦相类,分别为南碑、北碑的代表,况“以名来讲,《鹤铭》远胜于《石门》”,但以其“实”,古今皆有人认为《石门铭》略胜一筹,与《瘗鹤铭》双峰对峙,雄视千古的是《郑文公下碑》。《广艺舟双楫》即以“《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以《石门铭》为三“神品”之一,而《瘗鹤铭》屈居“妙品下”。不过,将《瘗鹤铭》与《石门铭》并列,确能互为显扬。《瘗鹤铭》向为历代书家推重,气息直透六朝,为南碑之冠,高度评价者甚夥。黄庭坚在诗和文中,多次传述前人之说“大字无过《瘗鹤铭》”,曹世冕《法帖谱系》说:“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王昶《金石萃编》也认为《瘗鹤铭》“飘飘有仙气。”
《广艺舟双楫》在论及南碑时,有“奇逸之《瘗鹤铭》,则有《石门铭》当之”语,亦有并列意。对二铭的评述也有许多相同处,如“《石门铭》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瘗鹤铭》如瑶岛散仙,阳阿晞发”,称《瘗鹤铭》为《石门铭》之“法乳”(法嗣相传)等。
与李白之诗并列。梁启超说:“天下有只许赏玩不许学者,太白之诗与此碑(指《石门铭》),皆其类也”,并以两个广东同乡——邓鸿胪一生的努力和康有为早年的经历证明之。李白为诗仙,说《石门铭》与李白之诗一样“不许学”,也是对康有为称王远为书仙的呼应。古来即有《石门铭》难学之说。传说宋人陈抟(希夷先生)隐居华山,潜心临摹《石门铭》,得“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10字,气度之佳比汉魏未为逊色,到了“俯视羲献皆佣工”的境界。康有为也以为《石门铭》“盖仙人长生,不食人间烟火,可无传嗣。”他们认为《石门铭》与李白之诗一样,达到了神思飞扬、超然物外、不可企及的仙境。
上述将《石门铭》与一流碑、与一流帖、与一流书家、与一流诗人,从书体、风格、功力、气度、韵致等方面比较,认为互为映衬,难分伯仲,是对《石门铭》的高度推重。许多书家、书法理论家是以拓本评述《石门铭》的,而原刻更能震撼人心。直面原刻,但见它巧妙利用崖面的凹凸、纹理、裂隙,结体或张或敛,笔势或轻或重,布白或疏或密,石势不平而愈奔放,裂纹纵横而愈隽永,错落有致,欹斜自然,给人以飘逸飞动、顾盼多姿之感,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境界。它是北碑的峰巅,是碑帖的精华,是书体由隶而楷的代表,是书法流畅飘逸的杰作,是骨力、气度、神韵俱佳的艺术典范。
《全六朝文》此处缺8字,《萃编》亦以“领”和第二个“人”之间为8字,《碑醳》以为“百”和“人”之间还有一字,但其他录铭文的史籍皆以“领”与第二个“人”之间为7字,“百”与“人”之间无字。细摩原刻,“师”后“人”前确有2字位置,但崖面剥损,字已无存。受石势影响,原刻字距并不均匀,“栈”“壑”之间、“深”“之”“叹”3字之间等,距离均较宽,故此处为7字、
“百”与“人”之间无字应属可信。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页3796。
《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页1143。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32(胡三省注),中华书局,1956,页4135。
祝嘉《论“南北二铭”》,载其《书学论集》,金陵书画社,1982,页227。
此依《资治通鉴》。以长历,夏侯道迁降魏时间为天监四年(魏正始二年,公元505)正月,以魏历日则为正始元年闰十二月,故铭文称“正始元年”。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页470。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页558。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3《秦岭仇地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713。
《魏书》、《北史》羊祉本传皆以祉为太山巨平人,周颖先生以1964年山东新泰县出土的《魏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祉墓志》考证其为泰山梁父人,可信。
舟子《羊祉“重开褒斜”及其仕迹考评》,载《成都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北史·羊祉传》史臣评语。
《晋书·羊祜传》。
参见《三国志·魏书·辛毗传》裴注引《魏晋世语》和《晋书·羊祜传》。
[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页96。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页79、80。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页105。
[晋]陆机《文赋》,载[梁]萧统《文选》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页766。
[魏]曹丕《典论·论文》,载《文选》卷52,页2271。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页96。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页80。
[梁]萧统《文选序》,《文选》页2。
左汤泉《试论〈石门铭〉的文学艺术特色》,载《成都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华书局,2007,页448。
& 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页95。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2),见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页55。下引康氏论述皆据此书此《注》,不再注明出处。
董文《沈延毅的艺术成就》,载《中国书法》,2006年第10期。
胡兰成《论书法三则》,载1943年10月《人间》第1卷第4期。
翁闿运《谈北魏书法》,载《书法》,1983年第2期。
祝嘉《书学论集》,金陵书画社,1982,页224。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碑帖跋·魏石门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oi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