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椅香蕉的量词是什么么?

读书:传统加现代
已有 8795 次阅读 09:25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 读书:传统加现代
&&&&&&&&&&&&&&&&&&&&&&&&&&&&&&&&&&&&&&&&&&&&&&&&&&&&&&&&&& 第二部分
书名的广告意图太鲜明。语言故弄玄虚,就是不好好说话。
但学习的结果却是把人变成金钱的奴才,家财万贯又能如何?商人的幸福就是数钞票吗?
319869200979
1941964618198
毛泽东的读书给我们哪些启示?兴趣的培养第一位,然后养成读书习惯,从读书中吸取知识、养成思考能力,进而认识和指导生活。同时,作为国家领导人,一定要读经济类书籍,因为革命成功后要靠经济知识理论建设。实际上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毛泽东的思维宽度,以至于他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少错误判断,尤其是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却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这实在是一个教训。
4195519491967
钱穆先生的意思是说,读书要根据个人的兴趣、需要和追求选择,别人的建议只能作参考。我们知道,就专业学习来说,有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就是考虑到人们必须的和不同的需要。上过大学的人都记得吧?例如中文系的学生必须读中外名著,这是必须的。
他的下列话语很有意思:
52008400796202010
620091138462
“旒”是帝王冠之上那块叫作《版》上的玉串,一般为前后九串,合起来是二十四串,这里面包涵着古代等级思想。十二是古代文化观念中的“天数”,是最高的数,天子戴的叫作“通天冠”,当然要合天数。后来帝王之冠冕上有十二梁,也是这个意思,要上合天道。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礼数”的“数”了。作者有趣地指出,中国的“礼数”是“数字化”的。我们知道的有,三跪九叩之礼,当年西人入清廷时难以理解,拒绝下跪。新人结婚要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我们清明上坟要叩头,叩几个头?当然是三个。所以不难理解作者说的中国之礼数字化的意思。
我以为,数的根源或者说源流,大抵在周易,在八卦。我们把数学叫作算数,强调计算能力,实用性。
三请诸葛亮。
还有一点很重要,作者对这个“旒”字的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准确的解释。词典这样解释:旒,一是旗子上的飘带,二是指“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这个说法显然不够准确,实际更准确的说法是:古代帝王冠冕之上冠版前后垂挂的玉串,一般前后十二串,合计二十四串,意思是天子代表上天之道,即通天冠上的二十四条玉串。是通天礼数的象征。
总之,这本书给了我知识。我们经常看到古代剧里活动的帝王形象,还有,在画册上也能看到,看到帝王总是戴着那样奇怪的“帽子”,不太明白,只明白那是帝王的,一般人不能戴,至于为什么,却不明白。现在明白了。
755~763qian
8同时读《梁方仲读书札记》收获更大,因为书中有梁方仲先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即他对明代“一条鞭法”的新发现,并奠定了他的研究地位。他的研究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理解文章创新的含义。对一条鞭法的研究及其成果,是成就他学术功业的基石。1936年,他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上发表《一条鞭法》一文,成为权威之作。
无疑,他的见解是划时代的。如果知识分子的作用在于文本的建构和解构,把人生和社会意义赋予文本以便传承发展,那么,梁方仲先生的解读原文和建构意义之举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知识分子的做法,即他创新了。
学术还是要走实证之路。
9200918821902
2010731135
联系燕宾《牛肉面的故事》,准备开发校本课程——地方饮食文化。
晚上看百家讲坛,戚继光。1528年农历十月初一(11月12日)半夜生。其父亲56岁得子。教育方法:重视孩子兴趣,陪孩子玩打仗,讲打仗的方法,无意间教给了兵法;培养品格。忠孝廉节。郦波副教授说,戚老爹的教育方法比现在有些父母的好。
1201043150001952
219941020088175
本书写的是六朝陈郡谢氏家传,从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起,指出此诗表达感怆怀古幽绪,接着言及朱雀桥的地理处所,引出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历史。显然属于普及性通俗读物。
本书让我联想到中国“士”文化的依附性质。只有那些依附于政治的读书人才有显贵的机会。同时,政治文化生态对读书人性格的影响不可低估。不良政治会扭曲人的性格,将人性引向邪恶与残酷。
士子,实质上是皇家使用的文化工具,没有独立思想。
3152009415000
这本书对国学进行了条理性很强的梳理与简洁的解释举例,是我们了解国学内涵的一本具有专业严谨精神的好书。
266192019161949
今天看来,梁漱溟先生的这些见解确实高明明确。身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国人应该好好看看先生的书,那可是1949年出版的。
51114820094
how the plumber saverd civilization&
PVC1926PVC18002050
这就是书中的知识。本书还介绍了管子的历史。陶管子、竹管子、金属管子、PVC管子。知识很丰富。例如公元前5000年,罗马城已经有下水道。(中国古代王室坟墓中也有排水沟。)1596年,哈林顿爵士发明抽水马桶。克拉普尔完善了抽水马桶的系统,并把无阀的抽水马桶推向19世纪的英格兰市场,他曾经就是个管子工。Crap,在俚语里是大便的意思,和克拉普尔惊人地相似。(他的工作和大便有关)
720099227000
1998年读陶君道先生的《金融监管》一书,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监管”一词。当时我知道了作为银行的银行,监管商业银行的行为是其重要职责之一。金融监管不到位或者缺失,将会造成国家经济崩溃。我认识到,过去说军队不能乱,而自从彼时起,我也明白了金融不能乱。这两个方面一乱,都会对国家政权造成伤害,后果不可挽回。
后来了解了审计的功能。用俗话说,审计就是监督政府是否按照规则花钱,重点是对那些不按照规则花钱的部门和单位,发现问题所在,提出整改意见。按照我们的世俗人情说,这是一个得罪人得的职业。审计行为和政府行为,两者统一在依法行政和依法审计上。
纪委的职能其实就是监管党的干部。
以上三方面的监管都属于内部监管,就是用内部制度制衡。在中国古代,绝对王权制度中的谏议大夫、监察使就是起监管职能的。杜甫还当过左拾遗,就是拾遗补阙,起这个作用。
现在,可以提出“监管学校”这一说法了。督学的职责就是监管。
如果组织机构缺乏监管,那么只会腐败。
世界起源于一,统一于一。用一这个概念和数字概括宇宙和人生社会,最简洁最明晰。这个一,也是我们人类语言中最简洁最明晰的数理逻辑的思维原点。
从一开始,让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
一画开天,这是智慧和爱的最简洁明晰的表达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理智的清新论说。一具有建构智慧的强大功能。
不信,我们来一起探究人类关于一的所有文化内涵。
不论宇宙多大,我们都可以用一来概括。不论事物有多复杂,我们都可以用一来计算。
如果你真的热爱人类创造的全部智慧和爱,那就不妨从一开始智慧和爱的旅程。
中国现代哲学家熊十力一生都在寻找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统一性,提出过著名的本体论——宇宙论体系,用这个体系建构人性与物性的统一性。
哲学是博大精深的学问,当我们回顾和深思中国先哲的一画开天、认真重读上帝创造万物的鸿篇巨制《圣经》、并怀着尊敬之情展读神奇的《古兰经》、沿着释迦牟尼的心灵步入觉悟之途时,当我们温习老子的道的箴言、聆听孔子仁的言说时,当我们确认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时,我们可曾想过,不管历史上哲人怎样言说与深思,其实这些先哲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世界起源于一,并且深刻地统一于一,不论是人自己、人类社会本身、宇宙本身,无一不始于一、运行于一,不管其形式有多么纷繁复杂,一是人生和世界的起点。难道不是吗?即使只相信上帝的人,也承认上帝只是也只能是一,上帝是一个一的存在思维模式,即使反对上帝的人也得承认。对于伊斯兰教的真主存在,我们的认识也是如此。其实,从思维模式看,一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创造,都遵循最简洁、最清晰的原则建构自己的文化哲学。因此,从一出发,我们只能承认,数理逻辑是一切哲学文化的基本原则。
这是区别于俗人的“酸腐气”的极好说法。在这里,我想到“散文”的“散”字,同意季羡林先生的说法,散文也要苦心经营。今读朱先生文,理解更进一步:散文,抒发真性情也,形式自由,方可从容发挥,否则,按照格式成体的文章套子写,则失去真性情的抒发。
freedomliberty
gouthomme de gout
5alchemies of mindrationality and the emotions.
本书提出一个新的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放弃了科学规律归纳法,他使用的是“机制”这个词语,用机制来解释社会现象。
shameevnvy,jealousy
作者在科学规律解释现象和描述分析现象的方法之间,找到机制法,使现象分析有了三种方法:规律、机制、描述。提高了解释力。机制的反义词是科学规律。
值得我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大量谚语中发现了内涵的机制原理,在这一点就是新思维。例如,作者直接说研究谚语是研究机制良好的入门途径,深嵌于文化中的各种谚语沉淀着特定的认知特征,一般简洁有力,而非复杂含糊。谚语之所以延续下来,是因为它阐明了各种广为人知的行为。作者把谚语当作资源,例如《兰登书屋谚语与习语词典》为基础,还参照《法国谚语词典》。
有些谚语表明了因果关系:一只烂苹果烂一筐苹果。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说得是投资多样化以防止风险。挪威谚语:贫穷是最昂贵的,意思是贫穷一方面引发变革动机,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所需资源。这就是机制分析,而不是科学分析,也不是描述。
我对作者阅读蒙田《随笔》的角度也很感兴趣。他阅读时,从蒙田的文字中发现了蒙田的思维风格,发现了其内涵的机制,更好地提炼了机制概念。
蒙田的思维风格是对知识可能性的怀疑。这表现在他的文字句子里。蒙田式的的句子:这个世界所有弊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一直羞于承认我们无知。在蒙田的话语中,他似乎在承认某种有关心灵及其作用的知识,他的许多话涉及机制。例如,医生的话:长期憋尿是不好的,因为那样会容易形成结石;憋尿是有好处的,因为结石需要快速派出。
蒙田是在解构知识的确定性。
这对研究语言很有启发。
61934patters of cultute
8211200972719631019862006
回家查字典:主体的哲学范畴是,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实际上,西方文学中对人的主体性丧失早有深刻的表现,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还有剧本《等待戈多》。另外,心理学也在努力寻早人的主体性丧失的原因,并教育人们,要学会克服物欲。
我认为,本书过于学术化,不如从普及的角度用生活语言写。
故事这样开头了。阿拉布尔先生家的猪生小猪,其中有一个小猪生下来很小,恐怕活不长,主任就准备杀了它,反正它太弱,活不成的。
情节:斧头下的生
但我认为,建构一门学科,学科概念必须清晰简洁。过去的许多写作概论对这一核心概念总是语焉不详,或者避而不谈。就像“语文”这个学科一样,概念不清,只能陷入尴尬境地。
本教材在对“写作”这一概念的定义上问题也还有,因为作为写作学这样一门学问,“写作”应当是本教材体系建构的灵魂,写作的含义不明,体系的建构就显然失去了核心概念的简洁与清晰的理性支撑。例如,写作是“精神秩序”,什么是精秩序?写作是“书面语言符号”,什么是“书面语言符号”,语言与符号是什么关系?什么叫“创建”?按照已经有的文体写能叫文体创建吗?
写作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人类的写作现象,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总结写作规律,指导学生写作。如果连“写作”这个写作学的核心概念都还难以说清,任何关于写作的体系建构都不会可靠。
我的观点仍然是:必须搞清楚“作文”抑或“文章”是什么。
我认为,目前我国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基本原因是,小学识字、写字训练不够,教学忙于分析课文,以至于小学生六年学习还无法积累三千汉字,认字情况更糟,许多常用字,学生小学毕业时还不认得。
初中教学不重视词语教学和词语运用,也是忙于分析课文,到了高中,为了应付高考,才回到语文基础,认字辨音解词分析语法。
所以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一定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认字、写字、解释字义;认词、写词、解释词义;阅读、写作、解释问题。这些基本的做好了,汉语语言能力也就成为可能。
上学期我在初一9班开展词语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提高,就是注重实在训练、轻化课文分析的结果。
我这样讲:这就像一个人的名称,要看他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他当处在局长的位置时,我们叫他某某局长,当他处在副局长的位置时我们则叫他某某副局长,如果被免职了,处在科员的位置,我们只好叫他某某科员了。一个词语就像一个人,要根据这个词语在句子里的位置和功能即作用来确认其词性。词语是句子的组织单位,在句子不同的位置,其性质不同,这叫功能决定性质。
汉语词语分为两大类:实词、虚词。实词是组合句子的主干,虚词起敲边鼓的作用。但在语用上,虚词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例如在《醉翁亭记》里,作者连用几十个“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态。
化学学科对事物性质这样表述:结构决定性质。
动词重叠时有语用作用,如“走走”,含有随便的意思,说说,含有随意非正式的意思。表示动作的短暂和轻微。关于动词的重叠功能,我想以后要做个专题。例如,动词重叠的句法功能、语用功能、语境含义等。
这篇文章对语文老师研究语文教学很有启发,可以帮助我们具体地用统计方法研究词语的时代变化。
关于“提”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动词,表示拿起东西的动作。但在元代至清代的口语中,特别是在否定句中的言说里,表现很有意思。
906268%4470%1422%46%
21116980%155361
2150140565%
104119583335618127
1992400732006530
1992102928840
1993413088401993200410
这本书值得一读,作者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出发,站在人类整体的思维角度考虑问题的发生原因,综合了多方面的学问,指出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被索取和需求的关系。解决办法当然要从需求出发,告诉我们要警惕人的膨胀性需求与无限性需求给人类自己带来的灾难。在需求领域,要从国家政策角度找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的原因。
整体性立场是我最感兴趣的,因为我一直认为,部分只有放在整体中才有意义,才有可能,没有绝对独立于整体的个体。
关于整体思维,我提出的思维方式是“一”乃世界之源。为此,有了对“一”的思考设计。一既是最小的也是最大的,一概念包容最大和最小,包容所有存在的两极。
今天搜集到两个例证:其一,古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整体思维,使得中医单方向复方发展,这是整体思维的创举。其二,《水浒传》成书过程就是一个个单本故事到全部故事的演变过程,这可以从《大宋宣和遗事》看到,有36个水浒故事,为水浒故事形成基本架构。
整体思维的成功实践产物还有都江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伟大工程,若无整体思维和设计,是不会有的。所以说,我们可以从人的思维结果表现中对人的思维质量追本溯源,从而发现其究竟是馊主意还是奇思妙想。
不过想解决人类的贪婪,还得倡导节俭的生活理念,而不是挥霍。
zlsyuwen@!@^&com.
这位语文老师说的是实话,这也是应试制度下语文老师的生存常态,教教材、研究试题、答案,教孩子怎样复习、答题,取得好成绩,结果老师、学生、校长、家长、教育局都皆大欢喜。不过,意义呢?学生学习的意义?老师职业的意义?国家办学的意义?
我认为杜威的这一说法和认识分析相当有价值。今天我们忽略了其他表达意义的方式而只顾语言一种,是极为不科学的,我们总在自己蒙蔽自己,是因为学问太浅。
审美是经验,不是理论,但独特性具有统一艺术鉴赏评价的功能,在鉴赏评价中,唯有那些具有独特审美经验的作品才会被大家认同。这很奇怪,好像违反着哲学上整体决定部分的关系,艺术法则却正好相反:个别与独特决定艺术整体的质量。这是一个思维角度提示。
不论是绘画、音乐还是写作,没有独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很有意思的是,尽管美学家在喋喋不休谈论什么是美的学问,人们还是置之不理,他们不会只按照美学家的意见创造作品。
这本字典适合我们每一个人查阅。
条目来源标注清楚。
如欲投鼠而忌器,即投鼠忌器的本来语,是贾谊《治安策》中的话,意思是想要打老鼠却担心损害东西。
这些名言可以当作某种资源使用,例如,从中发现古代国人的思维特点,以后有时间则做点尝试。
20041220081119852002
95212451985
(这是行为主义的话语,与实践认识论一样,人是实践的产物。人头脑里的精神内存来自两个系统,一是人的实践系统,二是人的文化系统,也就是实践经验+理论认识。以前学习过学生在学习中习得的无助感。按照杜威的看法,人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理解、意义的。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习就是实践过程。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知识的过程,获得道德感、审美感的过程就是建构主义所说的建构过程,也就是心理学脑成像实验要证实和确认的脑神经的发育与功能扩展过程。请问,什么不是学来的?徒弟跟师傅学,太子跟皇帝学,学生跟老师学,动物幼崽跟它妈妈学,道理都是一样的——在实践中学习和建构,甚至调正自己。一棵柳树长在房顶上,它就变得矮小,这同时还有环境的作用。人和动植物一样,具有适应环境的本领,环境也对其有影响作用。所以,人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实践、成长的。例如,初一某孩子在堂哥的唆使下学坏的例子。孩子是在幼儿时期的活动、言谈等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大人的言谈举止也起同样的作用。海边猴子学习用水洗木薯吃的行为也是如此。)
问:上工治疗没有病的地方,这是什么道理?师傅回答:治疗无病之处,原因如肝脏有病,是明白那是来自脾脏,所以应当首先补脾脏,使得脾脏四季旺盛(脾脏属土),不受邪僻侵入,就不再补了。中工不懂脾脏影响肝脏的道理,只知道肝脏有病就治肝脏。
这就如同批评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样,中医自古就是辩证治疗的科学。这是整体思维的最好例证。
教育的整体思维哲学就是综合素质教育,而不是单一的分数。
批判封建主义思想仍然是知识阶层的时代任务
坐公交车,行到一处,见有人招手,刚想笑,因为离车站还远,车却停下来,上来一个男的,又见后面跑来一小伙,车门却关上了,启动。我顿时明白,刚才上车的人司机认识。司机和那人开始谈话,说笑,哦,原来他们是同事。车在走。走了四五站,快接近车站时,车减速,停下,前面上车的那人下去了。车启动,到车站后停下。
我的脑海里蹦出两个字:特权。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里,这两字无处不在。谁不知道走后门是普遍现象?公共权力只有前门,大家本来该公平进入,但我们发明了“后门”这个伟大的神秘的词语,从此,社会公平被它破坏得一塌糊涂。多少人在充当权力的孙子?多少人在当权者面前装孙子?装孙子,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
今天的书店读书结束于浏览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自序》。在这本集子的最后一页,冯先生这样写道:一个时代的哲学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时间,甚至几个世纪的时间。这是一个活的东西,活的东西的发展都是需要时间的。它的内容是时代的产物,不是哪个人说了算。
读这段话,我想到的不是哲学建立本身,而是现实思想阶层的现状。
其一,我们的现实社会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的所有社会思想都来自两个历史维度,一个是我们自己的民族历史,一个是西方社会历史。
其二,就我们自身的历史看,我们在继承和创新,比如继承传统道德、继承国学文化、继承民俗文化等等。我们创新的思想有目共睹的是自“五.四”以来的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但是三民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理念之源不是我们民族历史中固有的,而是孙中山学习并改良西方民主思想和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国情所建构的反帝反封建的的思想。从革命史的角度考察,单靠从继承中是难以发展出这样的思想的,换言之,这样的思想力量主要来自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滋润和启迪。
实际上,在这样的有利于指导中国革命成功的思想建构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封建主义思想,特别是皇权专制思想和社会等级思想。不论是在革命过程中还是革命成功以后,这些封建主义的东西从根本上讲并没有被思想界彻底铲除,而是一直潜在地比较牢固地隐藏在我们思想意识的深处。
时至今日,封建主义的东西仍然在社会各个层面以不同的面貌或多或少地显现。例如,在大学,当处长比当教授好,当校长比搞学术实惠,这种现象的背后深刻地揭示出一部分知识分子仍然迷恋、向往权力的好处,显示出他们轻视学问的封建官僚本来面目。在社会层面,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内心的首选仍然是做官而不是做学问,是获得权力而不是服务科学事业。
自五四以来我们倡导的社会主流思想民主和科学,今天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如果说发展的程度还不够令人满意,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它的发展?从最根本的原因讲,无疑是封建主义。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无一不具有先进思想的特点,无一不代表我们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大众的需要,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的理想并没有最终实现,国民党最后走向腐败,试问,是什么原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胸怀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但却经历了他们一手制造的十年内乱,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造成严重损失,而当经历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尽管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在取得经济成功的同时,我们的社会精神层面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党内民主发展不尽如人意,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渐进性成功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还有问题。社会事业改革严重滞后,特别是行政改革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在许多方面,大一统的计划色彩还很浓厚,社会不公,资源配置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环境受到损害。正因为如此,许多有识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之路。
我们不妨转换一下冯先生的话语:更好的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建立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吗?我们应该加紧努力。
1999200120032009
这本书从随手翻翻到立定细读,基本原因是我是语文老师,我想看专家怎样理解阅读。我们在教育中一直把阅读课当作老师的讲解课,课本中不多的自读课文老师从考试角度考虑也就代学生讲读了,而课外,由于学业的压力,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也很有限,只是个别学生不管课业压力,在读自己喜欢的书,例如9班有个男生,读三国演义可以说已经入迷,能大段大段背诵,就连作文也多选择用文言文写与三国演义有关的内容。其中考试成绩大大下滑。我想,我们没有真正的阅读,原因就是把阅读当作考试之需要,而没有当作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
这段材料太珍贵了,让我想象公元前1700前的古人做生意遭遇到的诚信问题,文字简洁生动,极为清晰地表现出这个商人内心的不满和愤慨,情绪传达得淋漓尽致。不知道接到这封书信的人阅读时的感觉如何?
102201~10%30%90%
ethnographyexotic
(holistic)
高先生的话对我很有启发意义。我们现在提倡叙事研究,就是自己给自己写个人专业发展志。这里面应该是我们全部的工作事实。
M·石里克,商务印书馆,2005北京第一版,印数5000册。
本书序言:哲学不是在各门单个学科之间或者之内的一门独立科学,在哲学的要素存在于一切科学之中,哲学是它们的真正灵魂,而且只有借助于哲学它们才能成为科学。任何特殊领域中的知识必须预设一套非常普遍的原则,并与这些原则相适应,否则,它就不成为知识。这些原则扩展并渗透到全部知识系统中以后,使知识系统具有稳固性。哲学无非就是这些原则组成的体系。在各门科学这个故土中探求,哲学才是通向哲学的唯一道路。但在哲学并非在每门科学中都同样现成地表现出来。
如语言学涉及支配着那个物种的非常特殊的活动法则。
哲学把自然科学知识作为它的出发点。
16页:科学是知识的躯干。
18页:任何一门学科在能够开始其进行之前,必须对它要研究的主题形成一个确定的概念,对所要研究的领域进行某种界定。
研究什,回答什么问题。
18页:什么是真正的知识?
humoar19245& humoar
读这本书要与《选择与适应——汉语隐喻的语用》一起读,比较两个作者对“隐喻”的阐释。
木桶效应是不是隐喻呢?
201085oo——
(): 90“”“”
我曾当场听他一回说话,绝对真实的。还是初到清华美院那年,张仃先生、吴冠中先生、袁运甫先生,还有我,算是开始招收博士生。待吴先生由人扶进来,请他给墙上十几位考生作业评几句,他颤巍巍巡看一过,毅然说道:“我一个都不招!”“那么,吴先生您看是不是给打个分呀?”他叫道:“最高六十分!
这份资料结合前面几本书中的语调资料,为汉语语调专题准备。
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晴天。今天思考:
1、“一”的内涵
对中国人来说,不论是再小的事物还是再大的事物都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符号表示,这个符号就是“一”。注意,这个一既是语文表达也是数学表达。这种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化大小为一的智慧,就是九九归一的数理逻辑:人与天地也是统一在一起的,这叫作天人合一。我们古人讲究“天数”,24这个数字就是天数,与此有关的是我们对自然循环24节气的观察和确认,对自然秩序和内涵的认识与体悟是精确与深刻的,天变则人变,天不变则人不变。我们知道时不我待,尤其是农时不可耽误,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所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再小,也把你看作一;再大,还是把你看作一。再小,也可以把你看作大,再大,也可以把你看作小。你为民做主,你就是大人;你祸害百姓、鱼肉乡里,不管你是皇帝老子还是宰相大员,你都是小人一个。
对小的认识,老子用无,庄子用数理逻辑“日截其半”实验并推理,结果发现,所谓事物的小是无穷的,没有尽头的。
在古代,中国人的学问是一个综合的学问,不分家的。
整体思维,整体认识理解事物,包括天地这样大的事物,这正是我们中国人思维的特点。
作为计数,一是算术的起点;作为哲学范畴,一是整体;作为思维,一是高度抽象的世界存在模式。一无所不包,向外的思维再扩展也难以超越一,向内的思维再精致,也难逃一的规范;一画开天,真是了不起的创造。太极之太,可大可小,大能大到无极,小能小到无极;大无绝对,小亦如是;大小之间,可以转换;一宇宙是一,一个太阳是一,一个人是一,一只动物是一,一个民族是一,一个国家是一,一件事情是一,一段往事是一,一种心情是一,一场雨雪是一,一个季节是一。一,如此具有概括力量,又是如此简洁明晰。
一,确立了我们思维的支点。
一是可以切分的,几分之几,一日24个时辰,一年24个节气,这样,我们把部分统一在整体中。反过来,我们可以把部分归入一个整体,不管部分有多少,都难逃如来佛的手掌。
一是相对存在的。
一既是简洁的,又是复杂的。
一没有边界,一也有边界。
当我们套用西方哲学范畴来言说时,我们自己的哲学就被看小了,好像缺乏数理逻辑,好像模糊不清,其实不然,我们的中华哲学从一开始就是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一是我们老祖先创造并一直应用的伟大而神奇的哲学范畴。请问,还有哪一国的哲学、哪一民族的民族用一这样最简单明白、最高度概括的范畴囊括世界存在?
以一为支点,一具有分身术,可以化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一,可以不断转换角度看世界。
宰相虽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不是政治秩序中的二,对宰相而言,宰相之职就是他的顶点,除非你是曹操,秩序是二,实际是一;除非你僭越位置,当乱臣贼子;就是这个顶点,尚有左右之分,你不是唯一的二。政治秩序中具有生成能力的是太子。
我们用天地人三才概括自然与人的秩序,三成为我们哲学秩序稳定的思维结构。我们依次复制这一结构,把许多东西切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老子有上中下三士之分,军队有左中右之分,医生有上工中工下工三种技术水平。三既是结构的穷尽,也是结构的基点。
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我们可以用部分代替全体。
我们可以用一个熟悉的事物言说另一个不熟悉的事物。
我们能把整个蓝天和大地装进我们的小脑袋。
我们只要把 “一片大海” 和 “一片白云”写到一起,就能产生神奇的激发想象的效果。
一是高度抽象的概括。
2、走向一的政治就是帝王,而自秦始皇之后,太子就是预备的政治“一”。
我们现在对帝王文化探讨得多,对隐士、太监说得多,但还没有关于“太子”的专题,太子文化是政治预备文化,是家天下的合法继承人文化,是大臣与后宫政治思维中的关键棋子,更多的时候也是皇帝的心病。
3、我们有行为主义的朴素认识,跟好人学好意,跟上石猴子跳绳去;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久闻庖肆之鱼不知其臭,久处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我们还有坚定的行为主义大师孟母。
人头脑中的东西是学来的,学来的东西不同,决定了人思想行为的不同。例如,201084525“”1065.20,102010,
《只有一只羊的羊圈》,题目使用隐喻手法,使读者见题目而联想、领悟,也产生好奇心。其他羊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一只?孤独吗?将来怎样繁衍啊?自然可持续,人类可持续。
用民族志文体写,不分类,全景式叙述村庄的诞生、发展、演变与现状。首先出环境描写,生态第一原则;其次写迁移过程与安家。祖母作为新嫁娘骑马出场,引出自然生态环境描写。选择一家农人干农活的场景、一家下秦川商人家谈论交易的情景作为隐喻手法展开。故事情节采用设置悬念的传统手法设置,增强可读的效果。叙述节奏慢速,徐徐展开,给人掩卷沉思的机会。核心议论句式是“我没有想法”、“没问题”。
&写好开头第一句。
读《文章学基础教程》,陈亚丽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24万字。
现在阅读与写作看,有写作学、文章学,小说叙事学等,其实,就一门学问的建立来说,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些都属于语文学的领域。就语言角度而言,有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等。每一个研究者几乎都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本书是从新闻、公文、应用文、科普文与文学作品的差异角度研究文章本质、基本理论、审美、社会性、文体等。1995年成书,2009年再版。
作者限定研究的对象,也就限定了研究的范围。作者说:文章学是研究普通文章阅读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接着,作者从概念角度对普通文章进行解释: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没有任何虚构成分的书面语言。
这个界定从语用学的角度其实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没有任何虚构那就是真实,如实反映就是不掺杂个人意思,这两个意思合起来就是说,普通文章就是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书面语言。这样,我们把作者的学科概念可以连接为:文章学——普通文章——真实。
显然,“普通”这个语词的出现会让人想到“特殊”一词。那么,什么是特殊文章呢?有特殊文章吗?作者的本义是想用“普通”、“虚构”这样的语词把自己要言说的对象与“文学作品”区别开来。但这样的努力实际上在逻辑上存在危险。
作者为了强调自己所说的“普通文章”,指出了文学作品的文体类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些属于虚构的。而普通文章则指:礼仪类、新闻类、公文类、经济类、探索类。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普通文章。引用曹丕《典论·论文》里的经典之语:“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作者说,中学语文课本80%是普通文章,却没有系统的文章学知识。长期以来文学理论代替文章理论。文学创作方法代替文章写作方法,造成社会普通文章读写能力低下。
&写作学研究的是广义文章。
&关于文章一词的内涵:
《周礼·考工记》有“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文,即文采。
《庄子》“灭文章,散五彩”,文章也是文采。
《楚辞》:文章斓兮。
&以上文章都是文采的意思。
《战国策》: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文章指法令。
《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
&1907年,《国粹学报》刊登国粹学目录,有“文章学”一科,与文字学、史学、考古学并列。
1923年,顾实《文章学纲要序论》上下篇发表在《国学丛刊》上,涉及文章学、文章学与美学、心理学的关系,主张:“文章学者,根植于心理,而归命于美学”。
1925年叶圣陶《作文论》一书涉及了文风、组织、文体、叙述、议论、抒情、描写、修辞等内容,初步建立了文章学的“文风、文体”体系。叶圣陶与夏丏尊合写《文心》,涉及文章学的各个方面。还有他们合作的《文章讲话》,区别普通文章与文学作品。
1983年张寿康主编《普通文章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同一年王凯符主编《古代文章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
本书第一章本章本质
第11页:文章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文学是对生活艺术的反映。文章的真性情是历史的必然,具有客观实在性,真人、真事、真物、真景、真情、真理,例如记叙文的六要素,例如说明文、议论文。
第17页第19行作者得出文章本质:非虚构性是文章的本质。文学的特征是虚构,如阿·托尔斯泰说:“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创作。”
就文章学知识要素或者体系来说,本书作者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下关键词中可以看到。
文章本体:语段是文章的构件。39页,文章要素:主旨(主脑、文意)、质料(写进文章里的材料)、结构(时空变换式、发展过程式、情感流动式、复合式——并列、递进、规格式(固定的应用文),结构服从主旨需要,要完整。)、语言(得体、美感)、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文体(文章的体裁式样)。文章原理(章法——悬念、中心辐射、蓄势、欲擒故纵;技法——对比、衬托、象征、移觉、搭题)
读《语言文化史》,作者英国彼得·伯克,2007年9月出版。
本书第40页讲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资料: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经常说,他对上帝说西班牙语,对廷臣说意大利语,对他的夫人们说法语,对他的坐骑说德语”。(意思是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态度和语气,分别是拘谨、柔和、浪漫、不客气)。这故事表现了戏谑blason的传统,带有逗乐目的对他人进行侮辱的文学类型,第一次提到“话域”观念。(向不同人说话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作者引用一位律师的话:“英语适合高谈阔论,法语适合恭维,英格兰语适合乞求”。
我用这个资料研究语调。语调与什么有关?如何感知、分析文本中的语调及其表达意义?
作者说:冲突最能激励意识的产生。
233页:英国使人斯宾塞对话录中的人物依勒内(当时正在爱尔兰强制推行英格兰人的统治)有句话:说爱尔兰语的人,其心必属爱尔兰,因为话自心中涌出。只要你开口说话,我就能看清你。
234页:引用英国旅行家莫里森的话:所有民族都认为能够统一思想的最强大力量莫过于语言共同体。
读《汉语空间短语研究》,储泽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122页:前置词“在”,使用频率最高,虚化得很早。《诗经·小雅·鱼薄》:鱼在在藻,依于其薄。前一个“在”是动词,后一个是介词。从宋代起,在,成为最常用的空间介词。
本书考察前置词“在”的隐现情况。
In the room,汉语有两种说法:在屋子里;屋子里。汉语“在”,或隐或现,这种现象引起作者思考。
作者发现,在,具有定位性,起强调作用。例如:在候机室,在人群中,一个可爱的身影出现。我们把第二个“在”换成“从”,比较一下。“从”强调位移,”“在”强调位置、表示定位。如果在“在”前加一个“就”,则强调语气。
所以,在的定位性,有利于叙述地点的确定。
又:在中国一些四世同堂的家庭里,少夫少妇不能有亲昵的举动。这个句子里的“在”隐含“不在外国……”的意思,这一点联系例句上下文看得更明显。
我认为,这个例句中的“在”,还有明显的语用表达作用。
读《语言兴衰论》,澳大利亚,罗伯特·迪克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朱晓农等翻译。
中文版序言:过分使用电子设备其实是误导。
第三章13页:如果两种语言存在接触,社会发生词语、语法的借用,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
16页:语言是可以扩散的。如韵律特征、喉化、鼻化等,都是可以扩散的成分。任何词汇都可以借用,但核心词汇借用少于非核心词汇。
19页:借用的两个主要因素:优势地位和复杂性。假如X比Y更复杂,X就借用Y。还有,社会态度和语言态度也起决定作用。
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普遍会发生扩散,词汇则不一定。
114页:语言是使用者的象征,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它浓缩了其民族的法则、传统与信仰。
151页:语法比语言更容易接触感染。声调是最容易产生扩散的特征之一,最不容易说明同语关系。
读《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作者王俊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文摘要:曹禺戏剧所展现出来的对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关注,对人性深彻的洞察力,对文化传统的超越与反叛,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观念的先锋性,无不渗透着他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
我一直认为,就作文而言,唯一的就是作者心灵世界的表达。这是一个证明。外物不化为内心,何以表达?
两人一生对佛、道、基督教都有所涉猎,理智地取其文化精髓,不简单地把宗教看成“人民精神的鸦片”,而是为我所用。
在同样的文学体制下和环境里下,曹禺勉强善终和老舍以死抗争,都承载了太多历史文化意蕴,投湖抑或苟活,哪个更明智?是两难选择。犹如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谚语,很难分出所含人类智慧高下,无法选择正确答案。
这段话中的两条谚语,包涵前面的机制说的道理。精神层面的许多行为表现难以归纳解释。
老舍,1899年腊月23日即2月3日生,当时他母亲41岁,家里非常贫困。因为不识字,赊帐就在门上画道道儿,五个道道一组。母亲要面子,不轻易让人在自家门上画道道儿。
而曹禺生于1910年9月24日,天津万姓大户,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则家庭殷实,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读《语用研究的探索与拓展》,王建华。
据我所知,语用相对于语义而存在。语义是语言通过语词本身的意义表达的意义,例如说明文、议论文、科学论文、日常应用文、公文语言的意义主要是语义意义。语用意义则是语言运用中的效果。语用有修辞效果,也有逻辑效果,还有词语顺序效果。语用研究是目前语文研究中的新话题。正因为语用效果的存在,文本一旦形成,其解释的权力就属于读者了。
我们在理解语义时差别就存在,理解语用,差别就更大了。这是为什么?有必要深入研究。是语法本身不够严密吗?学习语法严密的法语也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联合国的许多文件文本原件一般采用法语文本,道理就是法语句子构成语法相对比较严密。
由此,就语义与语用可以总结阐发一下,以期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为语义、语用这样的知识可以帮助人提高阅读智力、促进智力发展。
题目: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智力发展
阅读理解不可不知道的语义和语用知识。
语用还与社会文化、习惯等有关,例如新闻中的排名现象,语用功用甚至大于语义,人们往往从排名观察领导人的升降。排名成了政治晴雨表。某人突然从报纸上消失了,可以引发社会猜测。还有出镜率也为观众提供语用价值。
语义理解以词语和语法为核心,要理解语义,就要充分理解词语的含义、语法结构、逻辑关系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答案一般来自教参和教辅,采用者多,反思者少。
语用的发生与语境、修辞、个人文化修养关系紧密。语境和修辞往往激发读者除了语义之外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正如俗话所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例如杨修之死的鸡肋典故,杨修就是从语用角度推测曹操的心理活动的。这需要联想能力。林黛玉说了句“是大家都有呢,还是就我有?”当她听到“大家都有了时”,就说:“我就知道没人要的才给我。”
区别一种情况:语义在写作时不准确,也极容易引发误解。所以,写作要首先从语义角度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一句话不慎,语用效果可能令你想不到后果多么严重,引来麻烦。如:该来的不来。在一定的语境中,听者可以理解为:来的都是不该来的。
语义准确需要反复练习。
另外,有人说话、写作,故意或者有意识运用语用效果表达自己真正的意图,使表达产生语义之外的效果,这就需要创设独特的语境、修辞、逻辑、表现手法。常常正话反说、反讽、暗示等技巧。
因此,我们在教学生阅读理解时,适当从语义和语用角度点拨、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智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语义、语用这样的知识就是有用的知识。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选择与适应》一书的作者221页:唐代朱庆馀的诗《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理解角度。
其一,从语义角度理解。即从诗歌语言本身理解。
其二,从语用角度理解。即结合语境、背景理解。
表面意思:新婚夫妇闺房乐趣。昨晚举行了婚礼,点上红烛,夫妇进入洞房,第二天要到堂前拜见公婆,新娘梳妆打扮,含羞低声问丈夫,我画的眉毛深浅,合于现在的式样吗?
本书作者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题目为什么是给一个姓张的官员?表面看,让人难以理解。
联想另一个题目:进试上张水部,释话人就会一目了然。朱是诗人,要参加进士考试,张水部就是著名诗人张籍,任水部员外郎,声望很高。作为朱考生,当然最关心考试诗。张籍拿到朱的诗,即使不看,大致也能猜到对方的意图:应试前得到指点。
生活中,由于我们了解一个人,往往会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别说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有人拐弯抹角说话,会听的人一听就明白,因为说话人把语义作为表达的手段。
学问中也一样。那些学问广博的人阅读理解、解释的能力往往强,因为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多,一看就明白。阅读是智力活动,写作是技巧活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方面的语言资料:
《200894“”“”“” “”
“”“‘’”“”“”“”“”“”“”
99页:丰子恺的散文,作为一种艺术话语,显然是由深富作者个性和独特魅力的具体话语组织而成的语言形态。《丰子恺散文的语言形象》一文。
100页:在其“儿童相”的散文中,由两套语言编制,一方面率真,充满童趣、活泼;一方面用老成塑造厚重的话语形象。
率真——老成,庄重——谐趣,自足——留白。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今日关注 /7
  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怎么死的?霍去病为什么24岁就死了?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谁杀了他?为什么要杀他?朝廷又为什么要掩饰?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似乎就更无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谜!
  1000多年前,大唐皇妃杨玉环香消玉殒,但她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渐忘。相传唐玄宗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不惜千里迢迢,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新鲜荔枝,为此,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据《汉书·匈奴传》等史书记载,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所生的儿子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婚后三年,呼韩邪去世,嫡子雕提模皋继位。依照匈奴汗国的风俗和律法,嫡子有跟庶母结婚的义务,于是王昭君再嫁给新皇帝。
  东汉倒真有个顺溜皇帝。对孩子来说,顺溜是赞扬;对影视角色而言,顺溜也正面;盖棺刘保嘛,可就相当不客气了,等于没主见、从恶如流,用当时名臣皇甫规的话说,就是“威福之来,咸归权幸”。那么,汉顺帝为何这么顺溜?
  藩王们出王府唯一的理由就是祭祖、守孝。陵区成为靖江王最希望去的地方,尧山在明代是荒郊,对人身自由的控制比桂林城弱,王爷们能在陵区周边走一走,呼吸下自由的空气。名为替祖先守灵之用,实际上很可能是可以享受的别墅。
  备受瞩目的高考落幕,寒窗苦读的学子们迎来快乐假期。轻松之余,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古人的高考趣事:应考者准备了写满八股文的麻布坎肩、一粒米可以遮挡住“作弊书”上的8个字、耳熟能详的一些著名古人,也有屡考不中的遭遇……
  对老北京来说,南瓜可是当家菜,有权有势的人要吃蟹黄南瓜等名肴,普通人也要靠它抵挡饥荒,甚至休闲待客,也少不了南瓜子。《红楼梦》中,刘姥姥不会作诗,被逼急了,就曾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应付,她带的礼物中也有倭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园的量词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