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形意拳实战视频优酷或心意六合拳的最高人是谁,实战能力如何?

形意拳的由来众说纷纭,据古拳书记载和民间相传,形意拳源于宋朝武穆王岳飞。岳飞,字鹏举,宋朝名将,民族英雄,故后被封为岳武穆王。据载,岳飞“习射于周侗”,“学枪法于陈广”,“兵法于智明和尚”。通过长期与金兵作战经历,博采众长,脱枪为拳,以传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后世流传下来的《岳武穆九要论》,是形意拳练功的理论渊源和研究形意拳的宝贵资料。
形意拳先辈及古拳谱多冠以“相传”形意拳源自岳飞或始创于岳飞,今人考证者,以史料不足认为先辈假托岳飞创拳,借岳飞之名以增重,以立世之精神鼓舞后学,有利于发展本拳种。但岳飞在与金兵作战中,把用于实战的真功夫变为军事格斗技术传教将士,以杀敌破阵,确实造就了一只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使金兵闻风丧胆,其军事格斗技术,就来源于武术的创新和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从某种意义上看,“岳飞”的影响,在形意拳相传中,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形意拳流传中的重要人物姬际可,字龙峰,明末清初,山西蒲州(现永济县)诸冯人氏。谱传,姬公(际可)访道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默识揣摩,朝夕练习,经数载,尽悟其妙, 遂以“心意六合拳”授曹继武。又据载,姬公精于枪法,人皆叹为神。以为……若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以枪为拳,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雏型。或载,姬公一日在寺内读书,忽见两鸡相斗,遂悟其理,根据各种动物之长独创新意,创立了“心意六合拳”。近时期不少探索形意拳的源流和发展者,以姬龙峰公为形意拳创始者,或为形意拳前身集大成者,姬公可谓形意拳和中国武术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姬公后传安徽人氏曹继武,曹又授业山西祁县戴隆(龙)邦、河南马学礼,戴隆邦传李洛能,马学礼传马三元、张志诚等。
李洛能(老能),字能然,号飞羽,河北深州人氏,素喜拳术,常经商太谷,闻戴隆邦善“心意六合拳”,遂往拜学,时年37岁,苦练十年大成,并悟化传授心意六合拳。李洛能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在深入研究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理论上吸取道家养生观点和哲学思想,认为人之整体形态与思想意识达到高度统一,更符合拳理拳法,遂定名为“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架式,将十大形扩为十二形,新编套路“杂式捶”,设对打套路“安身炮”等。他一改墨守成规、教人唯亲的保守思想,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广传门徒,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世人称为“神拳李”。其门人又积极完善拳术理论及内涵,并加强对外广泛交流研究。因此,形意拳名家竞出,群星璀璨,在武林中声誉大振,深受敬慕。当时,名噪遐迩的李洛能入室弟子有:
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等。
此后形意拳不断发展壮大,遍布全国各地,并形成各地区练拳风格。从1990年至2003年北京、山西、深州等各地举办的全国及国际形意拳邀请赛上看,李洛能所传的形意拳,形成各地区风格流派。而戴隆(龙)邦所传,名为“戴氏心意拳”,与形意拳的拳架、风格也不一样。马学礼所传的河南派,名为“心意拳”,其拳架、风格与形意拳的拳架、风格亦不一样。溯本追源,从姬际可的“心意六合拳”到戴隆邦、马学礼的“心意拳”,再到李洛能的形意拳,虽是同源但又各具特点,说明了拳术在不断发展创新。
郭云深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郭圆(养子)、刘勇奇、刘纬祥、李殿英、李振山、黄修亭、赵殿元、魏老率、王芗斋等。李魁元传孙禄堂、李汉章、马耀南等,孙禄堂传陈微明、李玉琳、孙存周(子)、孙剑云(女)、万良等,李玉琳传李天骥(子),李天骥传牛胜先等;万良传黄万祯等,黄万祯传朱从贵、朱天册等;马耀南传张祥麟、袁老一、何洪滨、韩宝树等,张祥麟传单吉刚等。许占鳌传汤士林、倪成玉。刘纬祥传马礼堂、马青藻,马礼堂传尚济等。李振山传郭子昆、麻胜、张学等,郭子昆传冯志坤、李世英、宋光印。
李镜斋传李应勋、于殿奎、侯星五等;李应勋传于永汉、李海峰、高医俗、李静轩、罗本祺、朱蕴山等;高医俗、李静轩传杨遵利等。
刘奇兰传李存义、张占魁、耿继善、周明泰、田静杰、王福元、刘老馨、刘德宽、刘风春、刘殿琛(子)等。——李存义传——郝恩光、尚云祥、黄柏年、李彬堂(子)、周玉祥、诸桂亭、李云山、马玉堂、李文豹、傅剑秋、郭永禄、郭汉之、李文亭、程有信等;——尚云祥传孙梦之、许笑羽、那越臣、靳云亭、辛健候、尚芝容、刘化甫、王凤章、李文彬、韩伯言等,许笑羽传鲍玉藻等,鲍玉藻传袁宝海等;辛健候传崔国贵、张国良等,张国良传张世杰等;李文彬传李宏(子)等;刘化甫传马锡惠、赵忠等,赵忠传邸国勇等;王凤章传骆大成等;韩伯言传任怀珠、郭玉信、孙署光等;黄柏年传邓万春、扈慕侠、韩辅桐等,韩辅桐传晁景水;李彬堂传陈盛甫等;傅剑秋传王乃发、傅少侠、崔占国等,王乃发传崔云峰、陈文俊、于沛寰等;李文亭传唐凤亭;程有信传钱文章等。张占魁传韩慕侠、王俊臣、姜容樵、韩云亭、钱树桥、刘锦卿、王占恒、刘朝海、白学海、马登云等;韩慕侠传马玉林等;王俊臣传田际成等;姜容樵传沙国政等,沙国政传张尚民等,张尚民传刘龙昌;钱树桥传熊守年、潘小杰。耿继善传耿霞光(子)、刘彩臣、张秀、邓云峰、董秀升等;耿霞光传陈尚毅等,陈尚毅传杨淑华(女)、王胜超等;邓云峰传吴子珍、杨沫、高子英;吴子珍传王玉坤、牛宝贵、李清泉、戴玉斌等;牛宝贵传周宝昆、孙长芙等;王玉坤传曹金榜,曹金榜传周树斌等;高子英传高继武、张用富、董俊雄。王福元传穆修易、彭廷隽、齐振麟、刘士荣、王继武等;穆修易传胡宝年、张安泰、商长锁等,商长锁传曹志清等。刘殿琛传齐经堂、刘亦琨、张长发,张长发传李金波等。
车毅斋传李复祯、布学宽、郭玉山、樊永庆、李发春、刘俭、许承麟、侯孝贤等。李复祯传陈际德、武承烈、乔锦堂、乔锦章、段振奎;陈际德传张书田、郭风山等。布学宽传张永义、孙德宜、苏登瀛、布华轩、吕家麟等;张永义传梁焕章,梁焕章传程登华;吕家麟传李三元等。刘俭传吴殿科、吴治泰等,吴治泰传高宝东。侯孝贤传战开运、王秀娥等。
宋世荣传宋虎臣、宋铁麟、贾蕴高、宋光匡、任尔其等。宋虎臣传董秀升、李旭洲;董秀升传李桂昌、李锦文等;李旭洲传许繁曾〔师爷〕,许繁曾传王万友〔师博〕丁保华〔师父〕等。宋铁麟传吴立孝、赵永昌、宋光华等;吴立孝传田进忠等,田进忠传张增记等。
李太和传李文喜(子)、李喜顺(子)、薛振纲、范彬等。李文喜传王振东、孙增瑞等;王振东传张玉林等。李喜顺传李存柱(子)。薛振纲传薛颠等。
贺永恒传董德茂、贺兆太等,董德茂传郭维城、郝霖瑞等;郝霖瑞传杨葆居等;郭维城传左德伟,左德伟传马振贵,马振贵传杨秋等。
以上师承传人,因受篇幅所限,只述所知少数人物。
近年来,随着全国形意拳的发展,形意拳已形成规范化、民众化、组织化。各地形意拳研究会为使形意拳更好地造福人类,不断努力探索着。&
相关新闻 & & &
& (02月02日)
& (02/25/:22)
& (01月31日)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形意拳起源与近代传承研究
形意拳始于清初,由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经传承与发展,到晚清民国期间达到鼎盛,形成河南心意六合拳、山西戴式心意拳及形意拳三个主要流派。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拳法体系之一,与八卦掌、太极拳并称为三大内家拳。形意拳以凌厉的攻击技巧和突出的实战能力在民国时期举办的多届全国武术对抗赛中成绩优异,一时名声鼎盛,流传于大江南北。  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革,我国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农耕环境几近瓦解,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因社会原因而濒临消亡。与少林拳、太极拳等传统武术相比,形意拳无论是在教学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目前,对于形意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本门派的源流、拳理和拳法上,而对形意拳整体的传承与发展、影响传承与发展的人文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民国形意拳著作和论文等内容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形意拳的起源与近代传承活动进行研究,其内容分七个章节:  对形意拳初期的关键人物姬际可、曹继武、李政等人进行考证。姬际可创拳于清朝初期;曹继武与形意拳无关,武艺由其父曹光国传授;戴二闾师承李政。戴氏托名曹继武授艺的原因有三:回汉矛盾异常紧张,李政冒回民之大不韪传拳,双方不便声张;二是李政生活在社会下层,戴家从内心深处难以认可李政贩夫走卒之身份;三是曹继武为武状元、曾在山西做官、又参编《武经七书汇解》,为戴氏老师的最佳人选。  河南心意六合拳衍化为三支,一支为马兴所传的洛阳系,主要在洛阳地区流传,拳路较多。一支为马三元所传,传人较少,鲜为人知。另一支为南阳张志诚所传,传承区域较广,后又形成邓州水氏、唐氏以及鲁山买氏心意六合拳等几个支派。河南心意六合拳传承的形成原因有:中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回民的影响;元代战争与民族迁徙塑造回民尚武之风;清政府对回族的政治压制及回汉矛盾;清真寺促进心意六合拳在本地域的传承与发展;经商极大推动心意六合拳向外地域传播。  戴氏心意拳的传承范围基本在山西祁县戴氏家族内部。山西形意拳由李洛能传承,在太谷形成车氏形意拳和宋氏形意拳。祁县和太谷相邻,同属晋中地区,所受社会背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影响基本相同。戴氏心意拳和山西形意拳传承的形成原因有:“表里山河”的独特地理环境、保卫及拓展边疆、“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及争夺水源引发私斗形成晋民的尚武精神;晋商的繁荣及社会的动荡,极大推动形意拳的发展。  李洛能在河北的传承与发展中,以郭云深、刘奇兰两支所产生的影响最大。郭云深的弟子王芗斋、再传弟子孙禄堂以及刘奇兰的弟子李存义、张占魁、耿继善在传承中贡献较大。河北形意拳传承的形成原因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燕赵之地的冲突与融合,好气任侠、慷慨悲歌之燕赵遗风及畿辅重地形成冀民的尚武之风;民国时期,形意拳进入学校、进入军队及民间武术社团推动了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1928年,中央国术馆建立,由国民政府官方提倡发展国术,此后全国举办了多场大规模的国术比赛。在整个国术运动期间,形意拳门人在各级国术馆及国术比赛中担任要职,在参加的国术比赛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术运动促进了形意拳的自北向南传播,展现了形意拳的实战价值。  民国形意拳著作和论文的大量涌现,极大的促进了形意拳的传播和推广。其作者为形意拳门人,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形意拳著作及论文中的内容包括形意拳的起源、拳理、拳法。形意拳的起源中仍有附会达摩、岳飞创拳之说,但多数学者对此表示怀疑态度。对于拳理的论述,颇多文言文,文字简练、条理清晰,多与传统文化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紧密结合。对于拳法的论述,均能突出本门派所习练的内容,文中有动作说明、拳照、动作路线图等。部分形意拳的著述中引入了西方人体解剖的相关知识及兵操口令。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G852.140.9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河南形意拳 _凯风网
当前位置:&&&&&&&&&正文
河南形意拳
日 09:36&&&&作者:&&&&来源:青青社区&&&&
&&&&&&& 如果说太极拳以轻灵圆活的风格在内家拳中独领风骚的话,那么形意拳则以其硬打硬进、电闪雷鸣般的风格在内家拳中别树一帜。形意拳又叫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合称内家四大拳派。&
  &&&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之际,创始人是姬际可。旧时有人说形意拳为达摩所创,或说为岳飞所创,均为附会之辞。&
  &&& 姬际可字龙峰,祖籍山西洪洞,明初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记载,姬际可“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
  &&& 姬际可生活在明末清初,遭逢乱世。相传他早年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他考虑到眼下正逢乱世,尚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潜心钻研,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形意拳,在里中教授子弟,人称“际可拳”。&
  &&& 姬际可的首传弟子,除了他的六个儿子以外,还有一位“南山郑氏”。南山郑氏再传安徽贵池人曹曰玮(字继武)。曹曰玮系康熙甲戌科(1694年)武状元,官至陕西兴汉镇总兵,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卒于任。曹曰玮传新安人王自诚,王自诚又传山西祁县人戴龙邦及河南洛阳人马学礼。&
  &&& 戴氏乃祁县首富,其产业素有“一座南山半座城”之称。戴龙邦回山西原籍后,传其子文英、文雄,于是形意拳又回传山西,形成山西一派。&
  &&& 戴文雄传直隶(今河北省)深县人李洛能(商人,名飞羽, 1803─1888年)。 李洛能晚年回直隶原籍,传授弟子较多,由此形成河北一派。&
  &&& 马学礼是回民,祖居洛阳东北邙山脚下的马坡村。因为儿子不爱习武,马学礼就把技艺传给外甥马兴(1754─1844年)、马三元,以及南阳人张志诚,由此形成河南一派。&
  &&& 马兴乃文武全才,他熟读兵书,曾任四品武职。马兴把舅父马学礼的每一个单把(即单式)发展成一个小套路,变成左右二式的单趟拳法,并创编了一些套路,使河南派形意日臻丰富完善,形成独特风格。马兴撰有《洛阳圣行心意六合拳谱》,珍藏于家,惜在抗日战争期间遗失。&
  &&& 马兴传儿子马梅虎(1804─1924年),以及刘万义(马梅虎的表弟,其拳艺多由马梅虎代父传授,1819─1918年)等。马梅虎是河南派形意拳的第三代名师,他定下了严格的传拳门规:凡忤逆不孝、贪财如命、逞能欺人、贪酒好色者,概不得传;不求千式有,只要一招精;功成艺就,决不许在街头卖艺求钱。&
  &&& 马梅虎传人甚多,较著名的有金乐、巴诚义、马文升、张家盈、张四辈、孙福生、孙茂林、孙大来等。在此之前,河南派形意只在回民内部传授,人称“教门拳”,从马梅虎起,才打破了这个规矩,传给汉民。马梅虎的汉族弟子有吴抓子、权天才等。&
  &&& 刘万义传女儿大翠,以及马梦乐(1867─?)、马振太等。&
  &&&  以上是河南派形意的洛阳一系,下面简述河南派形意的南阳一系。&
  &&& 张志诚择徒极严,得其真传者只有李政一人。李政是张志诚的外甥,河南鲁山人,以保镖为业。李政传朋友张聚(鲁山人),张聚又传给外甥(一说表侄)买壮图(鲁山人,?─1877年)。买壮图是商人,常来往于鲁山、周口之间,传人较多,较著名的有舞阳丁兆祥(阿訇)、郏县李宝森、西安安大庆(阿訇,买之朋友,撰有《守洞尘技》),以及周口的袁凤仪(原习少林拳)、尚学礼(原为袁凤仪之徒,习少林拳,约1865─1939年)等。&
  &&& 安大庆传宝鼎(西安人,字显庭,武庠生,1860─1947年)。1921年,宝鼎在川北盐署任职时,在三台创办“潼川积健武术社”,免费授拳,于是河南派形意传入四川,形成四川一支。宝鼎著有《内功十三段图说》和《心意拳谱》。&
  &&& 袁凤仪曾创办“万胜镖局”,传杨殿卿、卢嵩高(1874─1962年)、宋国宾(1885─1960年)。杨、卢、宋都是周口人,人称“周口三杰”。杨殿卿晚年迁居西安,传其子洪顺、洪生。卢嵩高晚年定居上海,传其子卢波,以及马贻芳、裴锡荣、解兴邦、孙少甫、周凯龙、李敬臣、凌汉兴、杨肇基、王守熙、徐文忠、吴永铭、于化龙、张兆元等。这是河南派形意在上海的一支。&
  &&& 宋国宾是汉族人,经其“把兄弟”卢嵩高极力引荐,才被袁凤仪破例收为徒弟。1927年,宋国宾任职蚌埠码头关卡,兼任消防队教官,其徒弟多是码头工人,如何顺成、蒋安坡、李克俭、唐学英等。这是河南派形意在安徽的一支。&
  &&& 尚学礼曾在上海租界当过十多年门卫,后在开封清真寺教拳,其传人有尚青癸(尚学礼过继之子)、穆廷斌、吕瑞芳(丁兆祥之外甥)、周作民、王效荣等,多定居河南。&
  &&& 自马学礼之后,河南派形意衍化为两支:一支为马兴所传的洛阳系,一支为张志诚所传的南阳系。洛阳一系至今仍主要在洛阳地区流传,拳路较多。南阳一系流传较广,今河南各地(除洛阳外)的形意拳名师,多是南阳一系的传人,并远传至其他省市。&
  &&&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系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编成套路,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山西、河北两派的形意拳以十二形为主,河南形意拳以十形为主。在实战中,山西、河北两派形意多用梢节,即拳掌击敌,而河南派形意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擅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 从姬际可创拳到清末民初这二百多年间,形意拳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其拳理也逐步深化。据考证,山西姬氏最初所创之拳叫“心意六合拳”。戴龙邦增编了五行拳,李洛能创立了三体式,河南派形意更增编了定身拳、玄妙拳等多种拳路。拳理也从戴龙邦起为之一变,取道家炼气养生之说为基础,使形意拳褪去佛门色彩,发展成道家拳派。李洛能把“心意六合拳”改名为“形意拳”,使之名实相符。如今,只有河南派的一些拳师还沿用“心意六合拳”或“心意拳”的旧称。&
  &&& 形意拳虽属内家拳派,但素以骠悍雄劲、勇猛快速著称。其动作雄浑质朴,整齐划一,简练实用,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与太极拳的风格迥然有别。&
  &&&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门,硬打硬进。形意拳极重视胆气,拳经云:“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又云:“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面前来手如不见,胸前来肘若无闻”,“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
  &&& 然而,形意拳毕竟是内家拳,它的拳法理论依然与道家思想有关,与武当、太极、八卦诸拳种同出一源,而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 形意拳在中国武术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武学的三大境界,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首次厘清了武术功力的层次差别,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武术的理论宝库。而以上三大境界的名称,都是形意前辈从道家“内丹派”那里借来的。&
  &&& 炼精化气又叫“易骨”,是形意拳的第一层功夫,目的在于练出明劲,即示形于外的刚猛之劲,同时还要打通任督二脉,完成小周天功。炼气化神又叫“易筋”,是形意拳的第二层功夫,目的在于练出暗劲,即刚中含柔的劲,同时还要打通奇经八脉,完成大周天功,使气血贯通周身。炼神还虚是形意拳的最高境界,又叫“易髓”,目的在于练出化劲,也就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刚柔相济,即所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拳经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有心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就是指化劲而言。这才是武学的极致。&
  &&& 形意拳是一种比较简约的拳法,没有任何花架子,也很少有跳跃动作。它的主要拳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都是单练式,一左一右,反复演练,简朴实用,毫无华丽气息,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但是,由于习拳者每天都要将这些简单的动作重复数十次乃至上百次,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可达数万次之多,所以一旦与人交手,在速度、力量、准确性诸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地步。&
  &&& 形意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同时又讲究以快打慢,以刚摧柔,鲜明地体现了近二百年来中国武术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发展趋势,因此能够在诸大拳系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到了清末,形意拳系以晋、冀、豫三省为中心正式形成,堂而皇之地跻身于全国七大拳系之列。&
  &&& 目前,形意拳系已经涵盖了大半个中国,并远传海外。在美国传播河南派形意的是于化龙(周口人)及其弟子徐谷鸣,而河北派形意所传更广。个中原因,除了形意拳动作简约、适于实战等因素外,还与该拳系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大有关系。从王自(子)诚、戴龙邦起,历代高手大都有拳论传世,于拳理、拳法的研究步步深入,时有创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武学体系。由此可见,形意拳系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李炳奇】心意拳实战功法
心意拳实战功法
一、更绳功、亦称抖更绳。是我国武术门派中极其少见,独特的一种练功方法。这种功法的练习,不但可增大臂力,更能练出全身整力。尤其在技击中,其威力更凶,更猛,更大。所谓更绳功,其实就是一条大长绳,要求是绳长在30-40米,绳粗以双手能握住绳子即可。其练功方法是;将大绳一头系在一棵较粗大的树干上,距地面高度约1.5米左右,另一端用手将绳拉直放在地上,以做好练功准备。对于初练此功者,一时很难适应,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方可成功。练功方法:右式抖更绳:练功者首先将大绳一端从地上拿起,双手握住大绳一头,面对大树系绳处,此时大绳除两端未落地外,
其余全部落在地上,练功者俩脚,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双脚成丁八步式,抖更绳时,双手紧握大绳随身体向右转腰,胯,转身,同时俩脚随身体转动,猛力蹬地,双手猛力向右,向斜上方猛抖更绳,一气哈成,将其大绳拉直拉平。此为右小弓步式。左式与右式相同,动作相反。注意要点;在拉平大绳时,一定将大绳全部离地,拉直,拉平。其高度与大绳系绳处高度一样即可。同时注意转身时,腰,胯及俩腿,俩手,配合一致,同时发力。气沉丹田。形成一个全身整体力。身体各部位要求,头正,项竖,沉肩坠肘,胸空腹实,溜臀,趾抓地,舌顶,口微闭,上下俩齿在发力时紧而又紧。以上是双手左右抖更绳,只有反复操练,其功才能逐渐上身,待其臂力增大,全身上下配合一致之时,由双手抖绳,变为单手抖绳。单手抖绳时,也是左右手互换,经长期单操单练,其臂力巨增,全身整力超群,与敌交手,无由不胜。抖更绳功真正好后,其动作可大可小,可左可右,可高可低,在实战中,敌手向我胸部,头部击来时,我身手同时顺化,全身整力突然一抖一带,使敌方头部与颈部突然遭到闪动,刹间大脑供血不足,此时大脑出现一片空白,敌任我指挥,可使敌立仆。此功在推手与技击中,尤为重要。只要有条件的,此功必练。只要练功者,长期,刻苦,努力坚持,待其功自然上身之时,方能体验其功之奥妙,方知其功之主要,得之奥妙,知其主要,才能持之以恒,与人交手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二、[1]透力功;亦称穿透力。
&&& 此功是击敌内伤的关键功法之一。所为内伤,是指击敌身体内里,即内脏,心,肝,脾,肺,肾,之伤。而不是外伤,即筋,骨,皮,之伤。外伤易治,内伤难医。因此穿透力之功,是内家拳法之主要功法。此功法易学易练,只要刻苦练习,很快就会掌握和实用。&&&&&练功方法、首先准备一块,,有弹性的,长4-5米,宽15-20公分,厚3公分的木板,[红松板,柞木板]即可。先将木板上端靠在墙上,底端离墙根35-40公分既可。以不倒为宜,习练者站在木板前,用掌根按塌击,左右手互换击之。其要点,用掌尖先去,似到没到之时,用掌根突然猛力向前按击木板,木板受按塌击力后,猛然向前颤抖后,恢复原样在击。其动作最好配合熊形单把练习,效果更佳。要求前脚蹬踏
地时与掌根按踏之力同时配合发力,切记不可一先一后发力。一先一后发力其力不整,只有手到,脚到,身到,力到,气到,其力必整,威力无穷。& [2]、按击树、&&&&&&& 在有条件的地方,找一棵拳头粗的小树,表面较为光滑的的既可。练功者风雨不务,每日用掌按击小树数次,其方法与按木板相同,但小树之弹性会更好些。小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成长,练功者也随时间的推移,其功力也在不断的增加。注意要点、在击打小树时,不是把小树推斜,或是把树推的来回摆动,而是用掌根击震之,使树原地颤抖,其力真正击在树内。待小树长成大树时,练功者仍能将树击动,其功大成矣。三、盘树功、亦称打桩功。所为盘树功,就是踢打靠树的几种功法,亦是几种打法。通过盘树功法,既可练功,练力,又可练技,实乃对敌之用法。此功必练。[1],迎门铁臂、[2],鹞子翻身、[3],蹶子腿、[4],贴身靠、[5],狸猫上树.练功方法;[1]迎门铁臂;选一棵约10公分粗细的小树,表面较为光滑,以不伤身体各部即可,练功者以左脚在前,脚尖微扣,右脚在后,左手在前,手心向右,自然下垂,沉肩坠肘,右手在后,右手手心靠右肋部.两肩前后成一线,左肩在前,右肩在后。头顶项竖,气沉丹田。站成丁八步势,或以轻步站的姿势,目视前方小树为敌。打桩时,后右脚向前用力蹬地,同时左脚向前上一大步,左脚上步落地的同时,后右脚紧跟向前踢树,右脚前脚掌踢树。两手由下向上旋转,左小臂击打小树,同时右掌推击树。左右互换练之。要点,前脚起,后脚随,前脚未落,后脚追。左小臂右掌同时击树。左上右下。关键要点,手脚齐到方为真。此功由轻变重,循序渐进。待树成才,其功成矣。
我所知道的心意六合拳
&&& 在上海,心意六合拳本来是没有的,是开山鼻祖卢嵩高从他的老家河南周口带来的。以后许多心意六合拳的高手象于化龙、王效荣、裴锡荣等纷纷将这个拳种不断进行充实、发展并传播开来。开始这个拳种只是在回族同胞中流传(卢嵩高、于化龙、王效荣皆是回民)。后来外传到汉人群体,在上海的杨浦区的建筑工人、纺织工人中所传颇多。在文革的武斗中,心意六合拳可谓是大显神威(杨浦区是上海武斗的重灾区,王洪文的国棉17厂就在杨浦区)。上海人也管“心意六合拳”叫“十大形”。因为它是以十种动物(龙、虎、鹰、蛇、马、鸡、猴、鹞、燕、熊)而象形取意的。
&&& 心意六合拳是我学的最早,学的最长的一个拳种。我儿时便从民间武术家姜致瑞学习此拳,在上海中医大读书时跟着著名的武术家、音乐家顾望野(就是顾凤宾)学习此拳。以后在苏锦标老师的指导下,详细而全面地学习了这个拳种,对此颇有心得,在此我阐发出来,以馈天下武友。
&&& 在此我郑重申明:一、我所阐述的纯属一己之见,如有错误敬请指正。二、我的一些观点,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有异议,敬请原谅。
&&& 首先,我要讲的第一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就是:世传的心意六合拳拳谱,就是那个《守洞尘技》纯属无稽之谈!因为当时那些大多数心意六合拳的老拳师,他们的文化水准是不高的,有的甚至是文盲(在过去,在旧中国武术家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绝非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他们可能拳练得很好,可对拳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而那些记录拳谱的的所谓“读书人”,他们对武术又是外行,缺乏理解,文人不武嘛。所以编撰拳谱时,一个说的是辞不达意;另一个记得是似是而非。当然我也不否认有极个别的有文化同时武术技艺造诣也很高的武术家,他们也有心得,可是由于当时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缺乏统一的专业术语,同时也有于方言土语的影响(那时还没有普通话呢)。这个世传的心意六合拳拳谱,就一直被错误地记录着、撰写者,一直处在一种以讹传讹的状态中,一传传了二百多年,误导了许多心意六合拳的练家。
心意六合拳怎么练?这“心意”(包括那“形意”)怎么讲?这“心意”(包括那“形意”的“意”)就是指“心理演习”,什么是“心理演习”?在我前面的博文《太极拳为什么要做慢动作》里就有所阐述,就是通过幻想进行自我暗示。
&&& 所以在一些外国学员面前,我不把它翻译成“Xinyiliuhequan”,我是翻译成“thoughtboxing”。
&&& 心意六合拳(还有那形意拳)就是肢体动作------形,配合心里演习------意,进行演练的的一个拳种。
&& 我们不妨对心意六合拳中的一个经典动作“鹰捉把”进行分析。这是“鹰捉把”的动作过程。
&&&&两腿直立,双脚并齐;左手与右手交叉上起护置头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手小指对右手虎口处;含胸拔背,双掌五指炸开,高过眉端,两眼从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视(动作1)。&左脚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两手在左脚上步的同时,自上而下撕拽并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裆下;左手在左小腿内侧(动作2)。&
&&& 这组动作包含了什么技击意义呢?技击含义如下:
&&&&&&&&&&&&&&&&&&&&&&&&&&&&&&&&&&&&&&&&& 用法一:用肘击对方
&&&&&&&&&&&&&&&&&&&&&&&&&&&&&&&&&&&&& 用法二:抄腿推摔对方
&&&&&&&&&&&&&&&&&&&&&&&&&&&&&&&&&&&&&&&&& 用法三:用掌劈对方
&&&&&&&&&&&&&&&&&&&&&&&&&&&&&&&&&&&&&&&& 用法四:用肩撞击对方
&&&&&&&&&&&&&&&&&&&&&&&&&&&&&&&&&&&&&&&&& 用法五:抱单腿摔
&&&&&&&&&&&&&&&&&&&&&&&&&&&&&&&&&&&&&&& 用法六:抓腕压肘
&&&&&&&&&&&&&&&&&&&&&&&&&&&&&&&&&&&&&&&&&& 用法七:用头撞击对方
&&&&&&&&&&&&&&&&&&&&&&&&&&&&&&&&&&&&&& 用法八:用掌拍击对方
&&&&&&&&&&&&&&&&&&&&&&&&&&&&&&&&&&&&&&&&& 用法九:用爪扑抓对方
&&&&&&&&&&&&&&&&&&&&&&&&&&&&&&&&&&&&&&&&&&& 用法十:抓踝别腿
&&&&&&&&&&&&&&&&&&&&&&&& 用法十一:顺势牵拉对方(俗称顺手牵羊)
&&& 其实还有许多用法,我就不一一列举。这其实体现了“心意六合拳”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一个动势中带出许许多多的技击方案。所以心意六合拳看似动作简单,其实它却包涵了千变万化的技击招式。我们反反复复地做着这一组动作,脑子里同时对不同的技击用法做着反反复复的“心理演习”。外行人看似我们反反复复地做着(&两腿直立,双脚并齐;左手与右手交叉上起护置头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手小指对右手虎口处;双掌五指炸开,高过眉端,两眼从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视。然后,左脚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两手在左脚上步的同时,自上而下撕拽并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裆下;左手在左小腿内侧)这组动作,而练家却心里自有“技击想法”。------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心意”之所在。
有朋友来问我,那个“鹰捉”的动作过程中手型不都是“掌式”吗?怎么能叫“捉”呢?
&&&&那个“鹰捉”的动作过程中手型不都是“掌式”吗?怎么能叫“捉”呢?
&&& 这问题问得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这其实就是“心意六合拳”(也包括形意拳)的一个特点,就是:我肢体动作可以不做出来,但“心理演习”一定要做出来。这就是拳谱中所说的“重意不重形”。
&&& 表现在“头型”就叫:“头有顶意”------在练拳过程中,我可以不做出来用头撞击敌人的动作,但,“心理演习”中要有用头撞击敌人的想法。
&&& 表现在“手型”就叫:“手有抓意”------就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我的手型是摊开的掌,但在“心理演习”中,我要有用手抓、拿敌人的想法。就是“把把不离鹰捉”。
&&& 表现在“脚型”上,就叫:“脚有踩意”------就是在一个看似迈步的动作中,我就有蹬、踢、踩、踏敌人的想法。就是“步步不离鸡步”。
&&& 表现在发劲上,就叫:“劲意”。
我们还是以“鹰捉”这个动作为例(仅仅举鹰捉用法的一例):
动作过程:
&&& 两腿直立,双脚并齐;左手与右手交叉上起护置头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手小指对右手虎口处;含胸拔背,双掌五指炸开,高过眉端,两眼从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视(动作1)。&左脚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两手在左脚上步的同时,自上而下撕拽并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裆下;左手在左小腿内侧(动作2)。&
到此虽然动作结束,但,练习者还可以再做一个“穿拳”的“心理演习”。
&&&&&&&&&&&&&&&&&&&&&&&&&&&&& 鹰捉把的动作过程
这就能达到以下的技击效果:
&&&&&&&&&&&&&&&&&&&&&&&&&&&&&&&&&&&&&&&&&& 鹰捉把的技击效果
&&& 拳击中有一种技术,叫:“组合拳”。这种拳法的作用就像机关枪或冲锋枪那样地打一梭子子弹,能大覆盖面地击中敌人,即使没有击中敌人,也有压制敌人气势的作用。我常听到有些“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的练习者说:我们“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中没有“组合拳”。这是很错误的。我们在练“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单式”的时候,完全可以像练上面这个“鹰捉”动作一样,再跟上一个或几个技击招式的“心理演习”。这样在实战中,我们就会靠平时训练时养成的下意识反应,很自然而然地使出一组“组合拳”。
&&& 既然我肢体动作可以不做出来,但“心理演习”一定要做出来。那么,我完全可以取一板凳,找一个清静的所在,坐在那里,手里比划着招式,脑子里苦思冥想着和敌人打斗的场景,回味着打斗的感觉,想象着和对手过招、发力的过程。
这不就“板凳四把”“板凳鹰捉”的原理吗?
“板凳四把”“板凳鹰捉”的原理
意&&&念&&&劲& 手尖在一条水平线上,前手的手尖和脚尖在一条铅垂线上,学习形意拳的爱好者随时要自检这个东西是否做到了。做到了就合乎规矩,做不到就要调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照的意思是关照、照应、对照,在这里应是相互照应的意思。& &这个要求不仅在形意拳,在其他很多拳种也有这个要求,说明很重要。反观很多练形意的,手的位置放得很不正确,不是低就是高,相对于脚尖,很多向前、或向后。这样做的后果对于姿势有很大影响,看上去不是那么回事。即做不到合。形意拳的要求就是合,合不好怎么能够练出整体劲?身架散乱是拳之大病。& &古人为什么强调这个三尖相照呢?就是要求身体形成整体,才能做到沉肩坠肘、肩与胯合,形成定势,才能一枝动、百枝摇。形意拳看正似斜、看斜似正,是最合理的发力受力方式,形成一个锥体,上下前后左右整合到一起,全身之间架最牢固,最合理,发力角度正对目标,力量发的最大,即使受外力,也是最合理的,经得起冲击。有的拳种讲究身成一片,也是为了整体力。& &从前面看,三尖实际在一个铅垂面内,身形成为一个整体,消息全凭后腿蹬,身架集中向一个方向运动,无坚不摧。目光从前手手尖往前看,与此面也是合一,精气神一齐向前,便有了气势。目光锐利逼人,手随时不意而发,对方就会感到威胁。但有的人练拳前手打拳,眼睛却看对侧后方,手眼不合了,拳无目标,眼神不专注,打出拳无力。& &三尖相照的要求与大枪一致,不过在这里换成了脚尖、枪尖、鼻尖。大枪一横,最能体会这个道理,否则枪扎出去便不是一条线了,全身的劲合不到一起。形意拳的道理来自于大枪,是很科学的,三尖相照是检验拳架是否做到六合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身如枪杆,拳如枪尖,目标明确,一发透壁。
& 苏锦标老师一生致力武学,精通上千个武术套路,近百种拳种。我曾问他:“师父,人们常说:'学拳容易换劲难。’您是怎么做到的?”苏老师告诉我:“任何拳种虽然技击风格不同,劲力的表现方式有异,但是发劲都必须遵循一个共同规律,那就是'劲从脚底发’。”“劲从脚底发”就是人们常说的“力从地起”、“劲从根发”。就是运用脚对地面的作用力而发劲。不管是什么拳种,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国功夫,还是西洋拳击,不管是泰国拳,还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
&&& 我曾听有人说:“劲从腰发”,这是非常错误的,对与太极拳来说这叫“劲力漂浮”;对于形意拳这叫“发劲不整”;对于少林拳这叫“用劲无根”。
&&& 武术嘛,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打斗技击,怎样发出自己最大的劲力,对敌人施以重击,就是它的最高原则。
怎样尽可能发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呢?我曾说过,我们人体最大最厚最长最有力的两组肌群:竖躯干肌和臀大肌都是附在脊柱上连在骨盆上的。发劲虽然是全身肌肉的共同运动,但是如果把这两组肌群彻底地启动起来,并协同地运动起来。我们就能发出自己的最大力量------我们的脊柱尤其是我们的骨盆是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 竖躯干肌在骨盆的上缘,臀大肌在骨盆的下缘,如果将这两组肌群一起地、连同地、协同地、彻底地运作起来,骨盆是要起着枢纽的作用的,我们是通过骨盆的旋转来达到这个目的的。
&&&&&&&&&&&&& 骨盆的旋转
&& &苏老师曾教我一种诱导发劲的方法:面朝墙站立,双脚分开,双手扶墙,双腿微曲。先是浑身放松,然后右脚蹬地,骨盆右转。
&&& 象心意六合拳的“鹰捉把”,形意拳的“劈拳”,就是这种发劲法。
&& &还有左脚蹬地,骨盆右转。
&&& 象心意六合拳的“云龙裹风”,形意拳的“崩拳(拗步式)”,就是这种发劲法。
&&& 以上只是一侧的,还有左(右)脚蹬地,骨盆左转的方法。
&&& 还有双脚一起蹬地,骨盆右(左)转的方法。
&&& 顺便说一下,这就是心意六合拳中的“龙腰”的原理。“龙”大家都没见过,但是大家都见过动画中的龙------在飞腾的过程中,它那长长的身子是旋转着的。
&&& 这不正是骨盆旋转的原理吗?
&&& 诸位武友,照样做做看,体会一下“通过脚蹬地产生劲力,再通过转腰(骨盆旋转)产生加速度,然后通过肢体把力量发送出去”的感觉。
&&& 太极拳的练家们也做做看,体会一下“缠丝劲”和“发劲绵绵不断”的感觉。咏春拳的练家们也做做看,体会一下短距离发劲------就是“寸劲”的感觉。枪&&&&&&&&&&&劲
&&& 武术中常用抖大杆子来诱导发劲。大杆子又叫大枪,是将3米以上,重量必须在4斤以上的白蜡杆子进行刺扎拦拿练习,而求取劲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它装上枪头即为大枪,取掉枪头便是大杆子。
&&&&&&&&大杆子与人体身高的比例&&&&&&&持杆立正式
常用招式:
&&& 预备式:左脚向左侧横跨一步,脚尖斜向左,两腿屈膝半蹲成半马步。右手握枪把的顶端屈肘置于右腰侧,手心向后;左手握枪杆中段,手臂微屈置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前,成半马步端枪,脸左偏,目平视。  要求:做到“四平”,即顶平、肩平、枪平、脚平,顶平则须头正颈直,肩平则须沉肩坠肘,枪平指两手和枪尖成水平线,以便攻守,出枪快而有力。脚平则须两脚用力踏实,做到身正势稳。两手持枪,要求“前手如管”,前手是枪的支点,既要要稳固地握住枪,又要能使枪在手中自由滑动,所以前手要握成管状,以求稳而灵活,进退便利。“后手如攥”捏住枪尾,后手握枪切记“尽棍”不能“露把”
&&&&&&&&&&&&&&& &&&&&&&&&&&&& &&&&&&&&&&&&&&&&&&&& 预备式&&&&
&&& 拦枪:左手松握,两手腕用力向上翻起,右手向下向外向上再向怀里向下,边绞绕边向里旋腕拧枪抽把,两脚合力蹬地,腰部配合左转、骨盆也左转,随着重心向左腿移动并沉身坐臀的同时,使枪尖由下向右向上再向左向下逆时针连拨带搅划圆圈。
&&&&&&&&&&&&&&&&
&&&&&&&&&&&&&&&&&&&&&&&&&&&&& 拦枪
&&&&&&&&&&&&&&
&&& 拿枪:拦枪结束,两腕用力下扣向外旋腕反拧枪,两脚合力蹬地,腰部右转、骨盆也右转,枪杆靠近腰部,使枪尖由下向左向上再向右向下顺时针边绞绕划个立圆。
&&&&&&&&&&&&&&&&&&&&&&& &&&&&&&&&& &&&&&&&&&&&&&&&&&&&&&&&&&&&&&&&拿枪&&& 扎枪:拿枪结束,右脚蹬地,右腿挺膝绷直,身体随即左转、骨盆也左转,变为左弓步,同时右手前推;左手后滑,使枪向前平扎。枪身必须紧贴住身体,枪杆成水平,在胸腰之间。
&&&&&&&&&&&&&&&&&&&&&&& &&&&&& &&&&&&&&&&&&&&&&&&&&&&&&&&&&& 扎枪
&& &抽枪:扎枪结束,左脚蹬地,身体随即右转变为预备式的半马步,骨盆也右转,同时右手后抽,左手握成管状使枪在手中自由向后滑动,同时翻腕下扣,使手心向下。回复成预备式。
&&&&&&&&&&&&&&&&&&&&&&&&&&&
&&&&&&&&&&&&&&&&&&&&&&&&&&&&&&&& 抽枪
&&& 抖大杆子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劈、挑、内扫、外扫。不外乎脚底蹬地发力、转腰、骨盆旋转。其实这也是遵循发劲的原则:“劲从脚底发”。就是把竖躯干肌和臀大肌这两组肌群彻底地启动起来,并协同地彻底地运动起来。发出自己最大的劲力,对敌人施以重击。
&&&在这我要说一下,“枪劲”非为形(心)意一门所独有,许多拳种都有抖大杆子诱导发劲训练。松胯也非为太极一门所独有,因为松了胯,骨盆才能完全彻底地转动起来,能发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是什么拳种,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国功夫,还是西洋拳击,不管是泰国拳,还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
&& 抖大杆子不仅能诱导发劲,同时还锻炼了臂力,因为大杆子有一定的重量。
&& 用抖大杆子来诱导发劲就叫枪劲。意&& 念&& 劲
&&& 先看二则真实的案例:
&&& 案例一:美国一位电气工人,在一个四周布满高压电器设备的工作台上工作,他虽然采取了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但心里仍然惴惴不安。一天,他在工作台上碰着一根电线,误以为触电,当即死亡。他身上出现触电致死者的一切症状,其实他碰到的那电线根本没电。
&&& 案例二:美国警方曾拿一个罪犯做实验:他们对一个死刑犯告知,对他会割断动脉,让他流尽血液而死。然后在这个罪犯的面前割断一只猴子手上的动脉,让该罪犯看着猴子的血一直慢慢的流干、死去;随后警方再蒙着这个罪犯的眼睛,同样用利器在他的手上动脉处划过(注:只是让他感到有利器滑过动脉,但事实上他的手并没有出血)与此同时打开在他手附近的水龙头,让水一点一点地滴在地上的接水盆,水点开始的时候是一滴滴少量的,然后逐渐加大水流量……(滴水的目的只是让他以为是自己的血在流出)过了一段时间后,该罪犯就象之前那只猴子那样慢慢地死去,他死去的症状跟真正失血死去的人是一样的。
&&& 这就是意念的暗示所产生的作用,由此可见它有很大的潜在力量(对于此现象心理学家尚未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探索之路从未停止)。意念的暗示既然能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武术中也常用它来激发人们的潜能,意念对自我的暗示,就是心理演习。
&&& 我们先介绍心意六合拳中的丹田功(我所知道的)之一的压丹田的功法:
立正,脚跟并拢,脚尖也并拢。(图1)
右脚向前跨半步,双膝微屈,同时右手五指并拢,经右耳侧向上将臂举直。左手掌心向下,随势置于右肘下作保护右肋势。(图2)然后右手成鹰爪用力抓物一样卷掌成拳,直线向下猛拉至拳与肩平。同时两腿用力蹬直,挺胸,左手护肋。(图3)
然后左脚再向前跨半步,双膝微屈,同时左手五指并拢,经左耳侧向上将臂举直。右手掌心向下,随势置于左肘下作保护左肋势。(图4)然后左手成鹰爪用力抓物一样卷掌成拳,直线向下猛拉至拳与肩平。同时两腿用力蹬直,挺胸,右手护肋。(图5)
左右各做36次(合天罡数),左右共72次(合地煞数)。
在练这个功的时候,我们还要同时配合做意念训练,就是做心理演习:在手上举的时候要想象抓住天上垂下的一个把柄(6),然后直线用力向下猛拉,把天扯塌!扯它个大窟窿!(7)
在向下猛拉的同时,再配合呼气。
这样,心理演习(意);往下的拉力(力);呼气(气)。三者协调一致,达到 “内三合”。(为什么发力的时候要呼气?我以后会有博文讲述,敬请关注)
这就是心意拳六合拳十二把劲意之一的:恨天无把(塌天落)的训练法。
这是其拳谱的歌诀:凝神意,拽天环;力碑塌,一瞬间;手落声,随意领;雷骤降,躲身难。
什么意思?大家别看,看了也没意思,这已是谬误百出了。在我们中国,尤其是旧中国,那些老拳师的文化水准是不高的,大多数是文盲,他们无法正确地描述自己的练功体会。而那些有文化的记录者,往往又缺乏习武经验。所以一个说得是“云山雾罩”,而另一个记得是“似是而非”,那些歌诀就是这么“以讹传讹”地传了下来。
&&& 再介绍心意六合拳中的丹田功(我所知道的)中的提丹田的功法:
立正,脚跟并拢,脚尖也并拢。(图8)
左脚顺脚尖向前方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两臂随势伸直在左腿上方,食指伸直,手背相靠,上体倾向出腿方向,目视前方。(图9)
两臂随掌心向下,向侧后放拉至最大限度,同时重心随势后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体略后仰(图10);两臂继续下行,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上身亦随势前移;有腿用力蹬直,但脚不离地。两拳眼向外翻转,左拳在前与眉齐,右拳在后靠近左手腕处与鼻平。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11)。
然后,右脚顺脚尖向前方跨出一大步,成右弓步,重复如上动作,唯方向相反。
左右各做36次(合天罡数),左右共72次(合地煞数)。
在练这个功的时候,我们还要同时配合做意念训练,就是做心理演习:想象双手抓住大铁锚的锚链(图12),猛拉!把锚链拉断!(图13)
在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时,配合呼气。
这样,1.心理演习(意);2.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的拉力(力);3.呼气(气)。这三者协调一致,也达到 “内三合”。
这就是心意拳六合拳十二把劲意之一的:“拉锚断链”的训练法。
再看看这个劲的拳谱歌诀原文:虎归窝,尾作头;臂尖打,艺难求;拉锚断,缆疾意;前后崩,神鬼愁。------无意义,不值得一看。
&&& 心意六合拳是一种“拳功一体”拳术,就是在练拳的同时,把内功(丹田功)也练了。如鹰捉把,一头碎碑等都包涵着压丹田,折丹田等功法;而野马奔槽就包涵着提丹田,射丹田的功法。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边练拳边体会,在练拳的时候配合“心理演习”,体验“形”------练拳,“意”------心里演习的结合,有许多劲力是可以通过意念训练激发出来。&&& 人们常说:心意六合拳的发力是很强劲的。但是,再强劲,它也是通过肌肉发力,超自然的发力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科学的。&&& 同样是内家拳,太极拳的劲力也是可以通过意念训练激发出来的。&&& 当我们练掤劲的时候,要想象:眼前有一堵大墙,要把它掀翻!
&&& 当我们练捋劲的时候,要想象:抓住一条大蟒蛇的尾巴,把它从蛇洞里给拽出来!
&&& 当我们练挤劲的时候,要想象:眼前一棵大树,要把它给挤倒!
&&& 当我们练按劲的时候,要想象:有一个大牛头,要把它给按下去!
发表评论:
馆藏&3913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形意拳天津高手实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