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居士传一生有几个孩子

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修改一生命运的奇人-袁了凡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了凡四训》的作者明朝人袁了凡,他的一生曾经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准准确确。《了凡四训》的作者明朝人袁了凡(1533年-1606年),原名袁黄,字坤仪,明朝江苏吴江县人。他的一生曾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准准确确,但后来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袁了凡童年丧父,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便命他弃学从医,以便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救济别人。有一次他去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飘然若仙风道骨,那位老人对他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宫了,为何不读书呢?袁了凡就把母亲叫他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老人自称姓孔,是云南人,曾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的真传。老人告诉袁了凡照注定的数来讲,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他。于 是袁了凡便把这位孔先生请回家中,并将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的道理,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灵不灵。结果孔先生所推算的,虽然 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灵验。孔先生又给袁了凡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他说:哪一年考取第几名,哪一年应当补廪生,哪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 在某一年,应当选为某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袁 了凡把孔先生的话一一记录下来,就这样又开始继续读书了。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有一次,按照孔先生推算 的做廪生所应领的米,应该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但领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就批准他补了贡生。袁了凡私 下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是否有些不灵了。后来这事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他补贡生。直到丁卯年,才准许他补了贡生,经过 这番的波折,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补足,总计是九十一石五斗。袁了凡因为受到了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 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时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本来人的一生到这份上已经定型了,袁了凡也抱着这样的态度。当他选了贡生,按照规定,要到南京的国家大学读书,在没有进国家大学以前,他先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在 云谷禅师的禅房里,云谷惊诧地问他:自从你进来后,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袁了凡老实告诉他: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 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什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实不想,心里也就没有什么妄念了。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 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那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袁了凡问:何故?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说: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 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说没有数呢?虽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 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易》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命是可以自己改的,而佛家是让人识透极善极恶之 理力量的,识透了按照去做,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实在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好教 训。我们佛经里说: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一番话点醒梦中人,袁了凡开始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 从此以后,就整天小心谨慎,虽然是在暗室无人的地方,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讨厌他、毁谤他的,也能够安然的接受,不与旁人计较争论了。从见了云谷禅 师的第二年,到礼部去考科举。孔先生算的命,应该考第三名,哪知道忽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孔先生没算出袁了凡会考中举人,那知道到了秋天 乡试,竟然考中了举人,这些原来都不是他命里注定的。接着他先发愿要做三千件的善事,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结果夫 人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天启。后来,每做了一件善事,随时都用笔记下来;他夫人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鹅毛管,印一个红圈在日历上,或是送食物给穷 人,或买活的东西放生,都要记圈。有时一天多到十几个红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几件善事。到了丙戌年,居然又中了进士,吏部就补了袁了凡宝坻县县长的 缺,他又发了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做宝坻县的县长时,他准备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袁了凡叫它作治心篇。意思就是恐怕自己心 起邪思歪念,因此,叫“治心”二字。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审案的时候,叫家里人拿这本治心篇交给看门的人,放在办公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恶事,虽然极小,也 一定要记在治心篇上。到了晚上,在庭院中摆了桌子,换了官服,仿照宋朝的铁面御史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天天都是如此。夫人见他忙于公务所做的善事不多, 常常皱着眉头说:我从前在家,帮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许下三千件善事的心愿,能够做完。现在你许了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在衙门里没什么善事可做,那要等到什 么时候,才能做完呢?在夫人说过这番话之后,袁了凡晚上睡觉偶然做了一个梦,看到一位天神。他就将一万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缘故,告诉了天神,天神说:只是你当县长减钱粮这件事,你的一万件善事,已经足够抵充圆满了。原 来宝坻县的田,每亩本来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袁了凡觉得百姓钱出得太多,生活太苦,所以就把全县的田清理一遍;每亩田应缴的钱粮,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这 件事情确实是有的;就这样, 袁了凡一生不断地做善事,孔先生算他到五十三岁时应该寿终正寝,但他到六十九岁身体还好好的很健康,并且把自己身体力行改变命运的事,写成了一本小册子 《了凡四训》,传给他的儿子天启和后人。袁了凡更改自己命运的事的确是应该使人深思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份,都是以善恶有报 为基点而展开的,翻开历史上数不清的古人笔记小说,大都记载和阐述着这样的道理,而袁了凡只是其中的一位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把它记录下来了,所以《了凡四 训》才能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岁月的磨砺已使它成为戳破无神论谎言的很好的一支利箭了。袁 黄(),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 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袁 了凡是(浙江嘉善人,又有资料称其为江苏吴江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 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 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 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袁氏家乘》和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 《嘉善县志》等资料,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实地调察袁了凡墓,并对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进行考证,以弄清渊源关系,理清事实真相。人物介绍袁 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1)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 (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2)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 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 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据不完全 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 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3)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不 过,袁了凡当年普遍受到当朝的学风批评,王夫之批评其经义说:“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袁了凡,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陈幼学传》载袁黄“妄批 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后经陈氏“驳正”,“镂板尽毁”[3](卷281)。可知其人生前身后很招致了些争议,而 其&&功过格&&,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 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的传世名作,共11600多字,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组成。其中“立命之学”是他69岁晚年之作,“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祈嗣真诠》中的两篇,“谦德之效”是以前的《谦虚利中》篇。在 《了凡四训》裏,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 不息,改造命运。《了凡四训》蕴涵著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问世以来深受推崇,被佛教界称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广 为印行,流传足有几千万册。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造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香港中华道德学会赞美袁了凡以“改造命运的精 神,创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光明前途”,称此书“是创造幸福的宝典”。(5)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涤 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6)胡适 先生则认为,《了凡四训》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袁了凡在许多等方面做出了贡献,闪著耀眼的光辉。博学多才、涉足极广袁了凡在佛学、农业、民生、水利、医学、音乐、几何、数术、教育、军事、历法和太乙六壬奇门“三式”绝学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8)袁 了凡是“文理全才”的人物。他是明朝著名的农学家、水利学家及历法学家。譬如,他所著《历法新书》涉及46种历法,有岁差总数积算、五纬总数积算、推天正 冬至五星自行限度、求第一东西差、求太阳食甚定分、求日月出入带食所见分秒、求朔望交会约率、四平方求弦术、太白黄道南北纬度、黄道南北各像内外星经纬度 等,共150多种求算方法,(9)学问深邃。袁了凡善於总结。譬如,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探讨研究举业之道,组织编纂了《群书备考》等参考书。明朝末 年,是嘉善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年代。如在万历年间,嘉善有状元国相钱士升、名臣魏大中等进士29人,占明清两朝进士总数的六分之一,超过了任何年 号。嘉善是全国26个巍科大县之一,这也与袁了凡等人在教育上的贡献分不开。江南善举运动的宣导者明朝末年,江南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作为社会精英的士绅阶层,为了教化民众,将劝善惩恶的诸多事例刊刻成“善书”,通过小说、说唱而流行於民间,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通俗的形式将“民众的道德”具体化。在 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袁了凡的言行经历对善书思想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0)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是善书中的经 典之作,劝善是全书的重点和宗旨,“积善篇”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它阐明了善的含义、明辨善恶的标准、行善的道理和方法。袁了凡为江南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起了指导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础。袁了凡与另一位嘉善名人陈龙正的父亲陈于王,是万历十四年(1586)的同科进士,两人情趣相投,常探讨修德行义之举,两家还结为儿女亲家。袁了凡极为赏识陈龙正,称赞他“孝思最深,所至不可量”。(11) 崇祯年间,陈龙正在嘉善倡举同善会,崇祯十四年(1641)又建立同善会馆,作为经办善业的常设机构和公所。同善会馆是江南最早兴起的民办慈善组织,是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雏形,成为后来风行全国的乡村社会团体,引发了清代民间力量组织介入慈善机构的浪潮,具有重大意义。功过格的积极实践者功过格是最具中华文明特色的事物之一,它把每日所做之事,按其善恶增减记数,是一种道德自律的工具。功过格的出现,标志著中国人认识到可用自己的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吉凶,这是精神生活中划时代的成果。(12)袁 了凡提倡以记“功过格”的方法,“隐恶扬善”、“迁善改过”,进行道德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修养、完善人生的目的。袁了凡作为功过格的提倡者和 身体力行者,强调个人改变命运的力量,用善书来鼓动社会流动和提升社会地位,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他的言行经历对后世道德伦理思想的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 的影响。在宗教界,在日、韩、美、澳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袁了凡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有几十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国内对他的认识还很不 够。对此,有研究者指出:“以前我们不注重到那些对社会对民间有影响的思想。袁了凡在当时社会裏巷皆知,在今天还在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转变模式,去研究 那些真正影响老百姓的思想!袁了凡应当是浙江思想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笔,用专门的著作来写!”人物故乡笔者认为,要弄清袁了凡是哪里人,必须搞清袁了凡的籍贯、身世,他的出生地的、居住地、亲朋好友等。要弄清这一问题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是上海图书馆所藏《袁氏家乘》和明万历《嘉善县志》,以及袁了凡本人的书信等有关文献资料。人物相关人们称袁了凡是江苏吴江人,是与他晚年隐居吴江赵田村有关。编修《嘉善县志》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日),朝鲜战场上被罢官的袁了凡回到家乡嘉善。由於嘉靖年间嘉善深受倭寇之害,“方策旧章、遗编故牒,悉付之灰烬,……致使考核无凭”,风气民情为之大变,嘉善知县章士雅正为编修县志发愁。袁了凡知道后,即拿出自己家藏资料,说县志的十分之六七已经具备了。章士雅“遽然色喜”,邀请袁了凡担任主笔。袁了凡以“罪隶之氓三缄,自戢犹惧后议”推辞。章士雅则说:了凡先生文名扬海内,“琅琅炳炳,迄於今不衰”,请勿再推却。(14)万历二十四年(1596),章士雅主持重修的《嘉善县志》12卷刊印。全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创绘全县20区详图,为现存嘉善县志之佳作。隐居吴江赵田在《嘉善县志》的序文裏,袁了凡袒露了隐居心迹:“夫侯产姑苏而宰武塘,余产武塘而遁迹姑苏。”(15)万历二十一年(1593)后,袁了凡举家搬迁到嘉善西北部的分湖对岸的赵田村。袁 了凡为何晚年隐居赵田?笔者分析,一是由於兄弟众多,居所狭隘。他有兄弟六人,袁家子孙繁衍,在魏塘镇的旧宅日显狭窄。二是他精通星象地理之术,避开兵燹 战火之地。在古代,地处水路要津的嘉善首当其冲,如明朝时倭寇骚扰嘉善达19次之多,但始终未染指赵田村所在的芦墟镇。赵田村地处吴江芦墟镇东,袁了凡建万卷楼用於藏书。随后他所编撰之书,多署“赵田逸农袁黄坤仪甫”、“赵田逸农袁黄坤仪甫书”、“赵田逸农了凡袁黄坤仪著”等,这也是后人称他是赵田人的缘由所在。吴江人的由来最早称袁了凡是吴江人的,是明末清初的潘柽章和叶绍袁。潘 柽章(),吴江平望人,他在《松陵文献》中称袁了凡“邑之赵田人也。地与嘉善接,因入籍嘉善”。叶绍袁(),吴江北 厍人,明末文学家,袁了凡养子。他在《湖隐外史》中说:“司马袁公了凡先生讳黄,祖籍芦墟人,后由嘉善迁分湖,复迁赵田。”(16)两人不提袁了凡及其祖、父三代人在嘉善县城150年的居住历史,也不提袁了凡本人61岁前的嘉善经历,以他晚年的隐居生活,得出他是吴江人的“结论”。这也就成为后人称袁了凡是吴江人的惯例。人们谈及袁了凡,最多引用的是清朝彭绍升《袁了凡传》之说:“袁了凡,名黄,江南吴江人。……了凡之先赘嘉善殳氏,遂补嘉善县学生。”(17)这种先有“江南吴江人”结论的解说,给人以袁了凡仅仅是嘉善县学生的错觉。嘉善是袁了凡的故乡1、陶庄是袁氏世居地袁了凡的曾祖袁颢在《袁氏家训》文首说:“予家世居嘉兴之陶庄。”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在《家居八景赋》开头称:“余家世居陶庄之净池。”袁了凡在《重梓袁氏家训跋》中称:“吾家旧住陶庄”,袁了凡《刻袁氏丛书引》则说:“予家世居嘉兴之陶庄,今析归嘉善。”(18)据 《袁氏家乘》所记,袁氏先世从汝南陈州迁徙江南,散居吴越间。南宋初年八代祖富一公开始,由语儿溪徙居陶庄净池(今嘉善县陶庄镇),袁家於是“世居净 池”。陶庄古镇位於嘉善县西北部,净池是市中心的湖泊。袁家在陶庄的住地有两处,一是净池南的袁家汇,另是镇东的袁家埭。(19)袁了凡的高祖袁顺,字杞山,“世居陶庄”,有土地40多顷,“元末家颇饶”。他“豪侠好义,尚气节人”,“勇於为善而奔义若赴”。因参于反对朱棣篡位,袁杞山命途多舛。袁了凡的曾祖袁颢(),字菊泉,是“下保东(陶庄)一册一甲裏长。”宣德五年(1430年)嘉善设县,县治定址产生分歧。嘉善“父老咸委计於杞山,”杞山则由其儿子袁颢出面,说服大理寺卿胡槩,改变知府齐政原定西塘的方案。出生地魏 塘镇别称武塘,嘉善建县后为县治所在地。袁了凡是魏塘镇人,他生於斯,长於斯,大多数岁月在此度过,晚年即使隐居他乡,仍以武塘了凡居士自称。(20)他 的亲朋好友、他的师长同窗、他的主要活动,如《了凡四训》中提到的慈云寺、表兄沈称、开学馆的郁海谷先生、东塔禅堂回响的性空和慧空、幻余禅师等,都在魏 塘镇。袁了凡的祖父袁祥(),字文瑞,号怡杏,景泰四年(1453)上门到魏塘镇殳家为婿,成年后与殳氏女儿完婚,生一女。后袁祥又娶配平湖巨室朱氏的女儿,“资送甚厚”,善於料理,袁家遂大起。袁祥於是在魏塘镇亭桥建造了当时非常有名袁家庄园。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字良贵,号参坡,“博极群书”,号称文献世家,以贤能闻名地方。万历《嘉善县志》收录了袁仁的《家居八景赋》,对魏塘上的袁家庄园有详细记述。袁了凡故居在魏塘镇东亭桥,对照万历《嘉善县志》的县城地图及实地考察,可以确认其位置在今嘉善县第一中学内,且今日遗迹尚存,即今校内慈山古迹以南至中山路一带。墓所在地了凡墓
了凡墓万 历三十四年(1606年)七月,袁了凡去世,享年74岁。他魂还故里,安葬在自己选定的墓地,嘉善县胥五区大西收字圩,今惠民镇王家村独社浜。袁了凡墓地 及其九世孙袁召龄所立的墓碑,已在2004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为花岗石,正面刻文:“崇祀乡贤明进士了凡袁公墓”。清嘉庆《嘉善县志》记载有袁 了凡晚年相坟逸事。(23)袁了凡为何选墓地於嘉善东南部? 笔者分析,一在於“风水”。其墓地坐北朝南背靠高地,河水两面环绕,流向东南而去。二在於地势。嘉善县地势东南部高爽,是官宦大户选墓的风水福地。仅明朝 末年的嘉善名人,如云谷禅师、魏大中、魏学洢、陈龙正、钱士升、袁仁,以及《了凡四训》中的费锦坡、支立、支大纶等,都安魂於此。户籍简介袁了凡以嘉善县籍应试明代考进士时都要填明户籍(家庭成分、出身)和乡贯(籍贯)。袁了凡的科举考试,是以浙江省嘉善县籍应试的。对此,万历《嘉善县志》选举志科贡栏裏,详细记述了袁了凡选贡、中举、中进士的情况。《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称:袁黄,浙江嘉善,明万历14/3/193。 代表民籍。袁黄是万历十四年丙戌科(1586)第三甲进士。不 同年份出版的《辞海》及《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以及郑克晟《袁黄与明代的宝坻水田》、《浙江人物简志》、《中国历代家训大观》等典 籍,以及明末查继佐《罪惟录》、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清陈田《明诗纪事》、清曹溶《明人小传》、以及《浙江通志》、《钦定续文献通考》、《御选宋金元 明四朝诗》等,都明确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后代嘉善县籍直到清朝末年,袁了凡后代仍是嘉善县籍贯。如袁了凡的九世孙袁松巢“其占籍犹嘉善也。”如果他们要走上仕途,需先到嘉善县学读书,参加浙江省乡试。袁松巢编修于咸丰八年(1858年)的《赵田宗祠记》称:“余家世居嘉善之东亭桥。”对 袁了凡是哪里人的疑问,清朝吴江县芦墟人沈刚中和陆燿说出了原委:“潘柽章《松陵文献》云黄赵田人,地与嘉善接,因入籍焉。考黄作《叶重第墓志》云:‘庚 辰年得陆龟蒙遗址於分湖之滨,卜筑居之。’又有《赵田新居》诗,则非赵田人明矣。按黄四世祖杞山为陶庄人,曾祖颢亦居陶庄,其祖赘於嘉善殳氏,始居嘉善。 父仁隐于医,今遗药圃在嘉善城南。则黄始居嘉善,后迁赵田为是,柽章未之考耳。”袁了凡以嘉善人自称“嘉善邑人”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是一部解读其身世的重要文献。在此书中,袁了凡不仅以嘉善“邑人”自称,还有其家庭位置及迁居情况,甚至有袁了凡的出生年月日期。《了凡四训》所提到的嘉善人物,几乎都能在此找到答案。笔者统计,万历《嘉善县志》共提及袁了凡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及其本人45处,收录袁了凡父子等诗文15篇(首),介绍袁了凡父亲、祖父等书籍18本。如 此书收录了袁仁55岁时所作《嘉禾记》,记述袁了凡於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日)出生一事:“时嘉靖癸巳岁也。客有朱生永和者,善 望气。七月至馀家谓:‘瑞气葱郁,当有善征。’及嘉禾生,朱生复至。馀指谓曰:‘此非所谓吉祥善事耶,尔言验矣。’朱曰:‘庆色方新,更有进於是者。’十 二月十一日,生第四子。是日,朱适自云间返,笑谓予曰:‘此足庆矣。’因字之曰‘庆远。’然嘉禾实兆之。爰追纪其颠末。他日儿子有知,当务秋实,毋务春华 也。”袁家“嘉禾”一事,作为“祥瑞”也载入明万历《嘉善县志》。“我嘉善同袍”《了凡四训》共提到的52个当时有名姓的人物,其中有袁了凡的“嘉善同袍”18人。如《了凡四训》记述了他在“辛未”年,与丁宾等10名嘉善老乡科举考试的情景:“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及开榜,丁果中式。”丁宾是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后累加至太子少保、太保(正一品)等头衔,《明史》有《丁宾本传》。他是阳明学发展的核心人物王畿(龙溪)晚年的得意弟子,为人“至柔”、“无为”、“谦虚”,袁了凡对此极为推崇,极言其贤。人文精神滋养的产物袁了凡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是其父袁仁,另是南京栖霞寺的云谷禅师。家族训导日本学者酒井忠夫指出:“袁了凡的学问和思想,创造的原因是他的家庭传统对他的影响。”袁了凡在家学传统的培养中成长,其曾祖父袁颢在《袁氏家训》中,提倡救世助人、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训诫。袁 了凡的父亲袁仁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与大学者王阳明、王艮(心斋)、王畿等在学问上有交往,跟唐伯虎是知己。袁仁博学又善於教育,对袁了凡早年的影响极 大。他教导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
家庭的教育为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种子。袁了凡小时候不仅聪明,而且学习非常用功。袁了凡的老师、山阴人王畿赞扬道:“参坡袁公,名仁,字良贵,浙西嘉善人氏。……武塘袁生表从予游,最称颖悟,馀爱之”。云谷点化隆庆三年(1569年),袁了凡落第南回,在南京“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云 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高僧大德,韬光养晦,专做苦行。云谷对袁了凡的宿命观不以为然,用佛教善自获福、恶自受殃的因果报应思想及儒家的修善立命观念以及禅宗 的善恶福报义理,开导他掌握自身的命运,放弃传统的宿命观。云谷告诫说:要以积极的道德行为求得立命之道,先天的命运可由后天的修善加以改变,并出示功过 格给袁了凡。云谷相会是袁了凡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对他“心性”修养影响最深最大,彻底改变其宇宙观。此后,袁了凡认识到自己宿命论的错误,从追求不堕落是凡夫的理想出发,改号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说”。袁了凡把从云谷那裏学得的功过格,作为自己积善立命,开拓命运的工具。随后,通过善书信仰和实践,袁了凡得子、及第、长寿,完成了福禄寿的民间最高愿望。他因此盛赞这一将佛门义理与儒家伦理於一体的“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乡亲示范《了凡四训》作为一部家训,袁了凡的告诫多以他儿子熟悉的亲人、亲戚和乡亲作为例子,即所谓“用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笔 者对《了凡四训》中所提到的52个当时有名姓的人物,进行一番考证探究,初步搞清了他们的经历和籍贯。在这52个人中,嘉善县18人,当时在嘉善的4人, 嘉兴府秀水、平湖县等10人,浙江余姚、鄞县、仙居等县和时在杭州为官的10人,福建省7人,江苏省常熟、江阴各1人,山东省1人。(39)因此,浙江人 在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上,功德卓著!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个地方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浙江作为劝善思想家的故乡,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既是他家学传统培养教育的产物,也是底蕴深厚的浙江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涵养滋润的结果。平台整改,不方便之处敬请谅解:)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了凡的后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