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朱国定)【电子书籍下载 epub txt pdf doc 】
书籍作者:
书籍出版: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书籍页数:
书籍ISBN:
书籍人气:
推荐指数: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走过了千千万万年的漫长道路,艰苦地进行着不懈的壮举争:与自然、与疾病、与种族、与自己;同时,又在进行着执著的追求:在认识上、在思想上、在规律上、在预见上。正是这种奋斗和思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文明的进程,提高了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我们不可能去实践人类的全部经历以充实我们认识的宝库,于是我们就需要学习。从小学的启蒙,到中学的铺垫,直到大学的思索。如果说,大学的学习有三根支柱支撑着这典金般殿堂的话,那就是素质、能力和知识。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任何学校,都必定把思想的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灵魂。  我们的这套教材,就是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需要而编写的。它包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它反映了世界和中国近百年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规律和实践;它启发人们去思考、总结和创造,它是大学素质、能力和知识三大支柱的基石。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及其研究对象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进代精神的精华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二、哲学与时代精神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第三节 世界的特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展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范畴第四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第四章 认识与真理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基本结构第一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第四节 社会的观念结构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节 革命和改革的社会作用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杠杆第四节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第七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后记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2015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①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②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一)
  ①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②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定义的意义:三个划清界限---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可知论、同旧唯物主义。(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②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④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使事物呈现多样性,是区分事物基础,衡量事物运动尺度。
  ⑤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形式:生产、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
  ⑥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目的、手段、结果的反馈调节。
  ⑦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二)
  ①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的总和;(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个人的存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②客观世界: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被动者)
  ③自在世界(天然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④人类世界(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7,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二)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不能说意识创造物质,可以说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计划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
  (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
  (5)意识发挥的条件:①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
  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反对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
  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三)★★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是客观的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主要特征:整体性。
  (4)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5)①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②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③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④整体和部分字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三)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新生旧灭):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是前进。存在即过程,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灭亡
  11,规律(三)
  ①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12,本质和现象(三)
  (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2)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也表现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
  (3)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①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维把握;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③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④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⑤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13,必然性和偶然性(正确分析可能性)(三)★★★
  ①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包含、表现必然,是必然的补充 ②偶然性: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必然制约偶然 ③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14,原因和结果(三)
  ①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③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三)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②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背熟)
  1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②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③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
  1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①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斗争性绝对。
  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
  ④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1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07年新改)(背熟)(三)★★ (1)同一性的作用是: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斗争性的作用是: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解决的形式:(多选注意)
  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问题精髓
  ①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07年新加)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③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④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
  21,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07年新加)(三)
  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③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④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⑤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
  ⑥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22,认识(认识论三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反映论和先验论、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 ①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认识论的区别)
  ②认识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表现:感觉选择;信息能动选择;自觉选择 ③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④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
  ⑤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2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四)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
  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4,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③区别和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并要发展到理性认识;在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渗透的。
  2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四) (1)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2)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①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①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②感性-理性-实践
  26,真理(四)★★★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两点)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2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四)★★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①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②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凡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
  ①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28,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价值的特点)(四)
  (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 (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新东方考研课程专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考研工具箱
四六级英语拓展&|&&|&&|&&|&&|&&|&&|&&|&
& & & 本课程为西南大学郭勇老师主讲的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全套课程共20集,由壹课堂网整理免费共享。
& & & 是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本课程既是大学生的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又是法商学院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
& & &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使学生深刻地、正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
友情提示:壹课堂,最全面的大学课程教学视频网站,全学科覆盖,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网络学习空间。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本网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相关视频站点,相关链接已经注明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编辑:bin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