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实行学案式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

试论信息技术课程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当前位置:>>>>>>>>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学案的概念、理论基础、设计原则、模式及组成要素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实例对每个要素进行分析,应用证明,学案辅助教学较好地处理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的锻炼。
  关键词:学案 理论依据 设计原则 设计模式 要素分析
  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采用“讲、演、练”或“任务驱动”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能顺利完成,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就困难,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也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培养。怎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有效学习方式,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呢?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学案辅助教学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
  一、关于“学案”的概念界定
  笔者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及学生学习技术的规律,结合相关学者对学案的定义,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案是以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而由教师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是建立在教案的基础上,是提供给学生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讲义,也不同于学生手中的教科书,除呈现学习目标、知识结构等要素外,还可以呈现各种相关背景的资料,如提供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新技术、新发展等,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二、学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做出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习者灌输知识,而是要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学案设计的原则
  学案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一种课程资源,为保证设计学案的目标得到落实,其教学活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通过学案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接受和加工信息意识,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是知识的学习者、探究者。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为基础,立足于培养学生“如何学”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效性。
  2.探究性原则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及学习技术认知规律,设计有探究性的任务,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引导性原则
  设计学案时要重点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生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操作实践逐步提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学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4.实用性原则
  设计的学案以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为基础,对学生学习知识提供有效帮助为出发点,作为辅助课程资源要有明确定位,以实用课堂教学为原则,以够用为度,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
  四、学案的组成要素及分析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依据知识的类型、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学生间的差异性进行设计学案。设计的学案让学生能读明白,并弄清学案的作用是什么,其对学习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学生阅读学案,养成使用学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习惯,完成学习目标。保证设计学案的目标得到落实,其教学活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设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案由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结构、拓展任务、学习反思六个要素组成。
  笔者以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数字化图像加工为例,具体组成要素分析如下。&
  1.学习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都有亲身体验,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目标的把握时机有很大关系,而学习目标具有相对隐蔽性,学生通常是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的,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由于没有及时掌握学习目标,就会导致学习效果差。而学生通过浏览教师提供的相应学案,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换为学习目标,明确自己应会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关注课堂中的教学信息,并对所学的内容产生预期。
  【示例】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图层概念,掌握Photoshop软件合成数字图像的一般过程,熟练运用常用工具如旋转、裁切、缩放等,能使用图层样式和滤镜技术设计特殊效果。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亲历、体验感受数字化图像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兴趣,通过制作奥运宣传海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
  2.学习重、难点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层次和水平的基础上,借助教师提供的相应学案,进一步明确每节课学习的重点及难点,使得学生明确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对教学重点及难点的掌握情况,决定着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教学效果,借助用学案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示例】
  教学重点:数字化图像合成基本步骤如:复制、粘贴、变换等,文件的保存、命名及文件格式的选择。
  教学难点:处理滤镜特殊效果时参数的调整,蒙版文字浮雕效果设计。
  3.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学案的重点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操作复杂易于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并且给出简明扼要的操作步骤,保证学习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及时学会。对学生难于掌握或易于出错的地方,在学案中进行适当的提醒、点拨,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应用,养成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示例】
  ①合成的基本操作可以参考。
  ②文字工具:选取工具栏上文字工具A(工具类型由学生自己确定,文字与奥运有关即可。)
  ③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想回到前面操作怎么办?
  方法A:编辑──撤销;
  方法B:历史记录的用法。
  ④为什么有的操作命令不执行?
  提示:是否选定操作对象?
  ⑤文件的保存格式?
  JPG格式意义:图像容量较小,图层已经合并,不利于后续修改。
  PSD格式意义:图像容量较大,图层没有合并,利于后续修改。
  4.知识结构
  学生通过浏览知识结构部分,与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行对比,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及相互关系深刻内涵。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能清晰快速地了解知识脉络,掌握图标组合使用的最佳方式,能设计功能较为丰富的多媒体作品,达到软件设计技术的更深的应用层次。
  【示例】
  5.学习任务
  设计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可以针对学习能力强,基础条件好,对课堂学习内容可以快速掌握的学生,在剩余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拓展任务,使得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提升,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另一方面,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进一步操作,给出一些课外学习资源的链接。
  ①基本任务:将提供的含有福娃的图像及背景图像进行合成并保存。
  ②拓展任务:在基本任务基础上进行特殊效果处理。
  滤镜──渲染──云彩效果;添加蒙版文字的浮雕效果处理。
  6.学习反思
  要求学生反思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明确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巩固,导致操作中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学案中强调的学习目标掌握如何;学生通过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对学生反思情况进行分析,改进教学及学案设计,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示例】
  ①数字化图像经过加工后对表达信息具有怎样的意义?
  ②使用技术手段的顺序对作品加工的效果是否有影响?如滤镜和色彩调整的先后顺序。
  ③图层在图像加工设计时的特殊作用是什么?
  ④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表(要求:课后填写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表)。
  五、学案的应用
  1.课堂操作模式
  学案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既可以指导学生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以实际教与学的需要为依据,设计的学案以课时为单位,学案载体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以通过网上邻居以电子文档共享的模式,二是纸质文字打印的模式,三是以专题学习网站的模式。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在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学生阅读学案,养成使用学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习惯,实现学习目标。
  2.课堂教学流程
  六、学案教学启示和思考
  教案注重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纵向设计,其特点是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控制教学流程,其侧重于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学案则侧重于学法得指导,重点、难点知识点拨及辅助性材料的提供,是课堂教学的横向设计,其侧重于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有效利用教与学的时间,学生运用时相对独立,体现分层教学原则。
  1.学案是学生与教学活动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学生可以依托学案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另外其具有一定的隐性意义功能,利于那些有问题而不愿意向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案设计要从关注学生的学出发,以学生现有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特征为条件,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亲历、体验掌握知识过程,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
  3.学生借助学案可以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学案辅助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4.设计学案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主,避免设计教案化的“学案”,不利于学生使用。
  教师在使用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时,不要过分依赖学案,对重点难点部分应该讲清楚、讲明白;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学案的作用不明确,不知如何使用学案,对出现的问题仍然过分依赖教师。
  参考文献:
  [1]崔纪伟.《学案教学中如何实施学》[J].中学化学参考。
  [2]赵加琛.《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
  [3]关士伟.《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4)(1)(0)(1)(0)(0)(0)(0)(4)(0)(8)(17)(0)(3)(0)
2010----2011高三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个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4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物体m
斜面体M一起静止在水平面上。若将斜面的倾角θ稍微增大一些,且物体m仍然静止在斜面上,则:&&&&&&&&&&&&&&&&&&&&&&&&&&&&&&&&&&&&&&&
A、 斜面体对物体的支持力变小
B、 斜面体对物体的摩擦力变小
C、 水平面与斜面体的摩擦力变大
D、水平面与斜面体的摩擦力变小
2、如图所示,物体A的质量为2m,物体B的质量为m,A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不计,用水平力F向右推A使A、B一起加速运动,则B对A的作用力大小为
A、 &&& B、
C、 && D、
3、如图所示,表面粗糙的斜劈形物体质量为M,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粗糙物块以某一初速度沿斜劈的斜面向上滑,至速度为零后又加速下滑,而斜劈始终保持静止,则物块在沿斜面上滑与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块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
B、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的方向不变
C、斜劈对物块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D、地面对斜劈的支持力总小于(M+m)g
4、在一次体育活动中,两个同学一前一后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个位置沿水平方向分别抛出两个小球A和B,两个小球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要使两小球在空中发生碰撞,则必须:
A、先抛出A球,再抛出B球&&&&&&&&
B、同时抛出两球
C、A、B两球的抛出速度大小相等&&&&
D、使两球质量相等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沿着半径为R的半球形金属壳内壁滑下,半球形金属壳竖直放置,开口向上,滑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v,若物块与球壳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块在最低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到的向心力是 &&
&B、受到的摩擦力是
C、受到的摩擦力为 &D、受到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6、用一根细绳,一端系住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悬在光滑水平面上方h处,绳长l大于h,使小球在桌面上做如图所示的匀速圆周运动,若使小球不离开桌面,其转速最大值是:
&&&&&&&D、
7、一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m,其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为椭圆轨道,它在近地点时到地心的距离为r1,速度为v1,加速度为a1,在远地点时,到地心的距离为r2,速度为v2,加速度为a2,则下列正确的关系式是
&&&&&&&&&&&&&&&&&&&&&&&&&&&&&&&&&&&&&&&&&&
&&&&&&&&&&&&&&&&&&&&&&&&&&&&&&&&&&&&&&&&&&&&
8、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为h、倾角为300的斜面顶端有静止开始下滑,其下滑的加速度为g/4,则在物体从开始下滑到滑到底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重力势能减少了mgh/4&&&&&&&
B、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C、动能增加了mgh/2&&&&&&&&&&&
D、机械能减少了mgh/2
9、如图所示,将质量为2m的重物悬挂在轻绳的一端,轻绳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环,小环套在竖直固定的光滑直杆上,光滑定滑轮与直杆的距离为d。现将小环从与定滑轮等高的A处由静止释放,当小环沿直杆下滑距离也为d时(图中B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环减少的机械能大于重物增加的机械能
B、小环到达B处时,重物上升的高度也为d
C、小环在B处的速度与重物上升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D、重物到达B处时,重物的速度为v=
10、质量相同的A、B两物体,并排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现用同向水平拉力F1、F2分别作用于物体A和B上,分别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两物体各自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运动。两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图象分别如图中图线a、b所示。已知拉力F1、F2分别撤去后,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彼此平行(相关数据已在图中标出)。由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A、F1和F2大小之比为5:2
B、F1和F2对物体做功相等
C、力F1对物体A做的功较多
D、力F1和F2的最大瞬时功率之比为3:1
二、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
11、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自行车的初速度与其克服阻力做功的关系。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⑴、找一段平直的路面,并在路面上画一道起点线;⑵、骑上自行车用较快的速度驶过起点线时,从车把手处自由释放一团很容易辨别的橡皮泥;⑶、车驶过起点线后就不再蹬车,让车依靠惯性沿直线继续前进;⑷、待车停下后,记录车停下的位置;⑸、用卷尺量出起点线到橡皮泥落地点的距离x,起点线到终点线的距离L及车把手的地面的高度h。若设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阻力为Ff并保持恒定。
㈠、自行车经过起点线时的速度v=&&&&&&&&&
(用已知的物理量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㈡、自行车经过起点线后克服阻力做功W=&&&&&&&&
(用已知的物理量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㈢、多次改变自行车经过起点时的初速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⑵----⑷,则每次只需测上述物理量中的&&&&
,就能通过数据分析达到实验目的。
12、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实验中,不改变拉力,只改变物体的质量,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几组数据,其中第三组数据还未算出加速度,但对应组已经打出了纸带,如图所示,图中个点为每打五个点选出的计数点(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未标出)。
(1)、由纸带的数据,计算出缺少的加速度值并填入表格中(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
(2)、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将表中各组数据用小黑点描在坐标纸上,并作出平滑曲线。
(3)、由图像得出的结论是&&&&&&&&&&&&&&&
三、计算题(共46分,13、14题每题10分,15、16题每题13分)
13、质量M=6.0&103kg的客机,从静止开始沿平直的跑道滑行,当滑行的距离L=7.2&102m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60m/s。求:
(1)起飞时飞机的动能多大?
(2)若不计滑行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则飞机受到的牵引力为多大?
(3)若滑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f=3.0&103N,牵引力与(2)问中求得的相等,则要达到上述起飞的速度,飞机的滑行距离应该多大?
14、设想一宇航员质量为60kg在地球上做原地起跳摸高时比站立摸高要高出50cm,宇航员到某星球上做原地起跳摸高时比原地摸高要高出3m,若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1470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m/s2,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且宇航员做原地起跳摸高时蹬地获得的竖直初速度相同,试求该星球的平均密度。
15、如图是利用传送带装运煤块的示意图,已知传送带的倾角θ=370,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8,传送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大小相等,主动轮上边缘与运煤车地板间的竖直高度H=1.8m,与运煤车车厢中心的水平距离x=1.2m。现在传送带底端由静止释放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在传送带的作用下先做匀加速运动,后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到达主动轮轴时绕轮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要使煤块在轮的最高点水平抛出并落在车厢中心,取g=10m/s2,sin370=0.6,求:
(1)&&&&&&
传送带匀速运动的速度v 以及主动轮的半径R
(2)&&&&&&
煤块在传送带上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所经过的时间t
16、如图所示水平轨道PAB与1/4圆弧轨道BC相切于B点,其中,PA段光滑,AB段粗糙,动摩擦因数为0.1,AB段长度L=2m,BC段光滑,半径R=1m.轻弹簧劲度系数k=200N/m,左端固定于P点,右端处于自由状态时位于A点。现用力推质量m=2kg的小滑块,使其缓慢压缩弹簧,当推力做功W=25J时车去推力。已知弹簧弹性势能表达式Ep=
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重力加速度为g=10m/s2。
(1)求推力撤去瞬间,滑块的加速度
(2)求滑块第一次到达B点时对B点的压力。
(3)判断滑块能否过C点,如果能求出滑块到达C点时的速度和滑块离开C点再次回到C点所用的时间,如果不能,求出滑块上升的最大高度。
姓名&&&&&&&&&&&&&&&
&&&&&&&&&&&&&&考号
&&&&&&&&&&&&&&&&
2010----2011高三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个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4分,共40分)
二、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
㈠、速度v=&&&&&&&&&
&&&&(用已知的物理量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㈡、克服阻力做功W=&&&&&&&&
&&&&&(用已知的物理量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㈢、多次改变自行车经过起点时的初速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⑵----⑷,则每次只需测上述物
理量中的&&&&
&&&&&&&和&&&&&&
&&&&,就能通过数据分析达到实验目的。
(1)、表中数据&&&&&&&&&&&
&&&&(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
(2)、用小黑点描在坐标纸上,并作出平滑曲线
(3)、由图像得出的结论是&&&&&&&&&&&&&&&
&&&&&&&&&&&&&&&&&&&&&&&&&&&&
三、计算题(共46分,13、14题每题10分,15、16题每题13分)
13、质量M=6.0&103kg的客机,从静止开始沿平直的跑道滑行,当滑行的距离L=7.2&102m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60m/s。求:
(1)起飞时飞机的动能多大?
(2)若不计滑行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则飞机受到的牵引力为多大?
(3)若滑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f=3.0&103N,牵引力与(2)问中求得的相等,则要达到上述起飞的速度,飞机的滑行距离应该多大?
14、设想一宇航员质量为60kg在地球上做原地起跳摸高时比站立摸高要高出50cm,宇航员到某星球上做原地起跳摸高时比原地摸高要高出3m,若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1470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m/s2,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且宇航员做原地起跳摸高时蹬地获得的竖直初速度相同,试求该星球的平均密度。
15、如图是利用传送带装运煤块的示意图,已知传送带的倾角θ=370,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8,传送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大小相等,主动轮上边缘与运煤车地板间的竖直高度H=1.8m,与运煤车车厢中心的水平距离x=1.2m。现在传送带底端由静止释放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在传送带的作用下先做匀加速运动,后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到达主动轮轴时绕轮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要使煤块在轮的最高点水平抛出并落在车厢中心,取g=10m/s2,sin370=0.6,求:
(1)传送带匀速运动的速度v 以及主动轮的半径R
(2)煤块在传送带上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所经过的时间t
16、如图所示水平轨道PAB与1/4圆弧轨道BC相切于B点,其中,PA段光滑,AB段粗糙,动摩擦因数为0.1,AB段长度L=2m,BC段光滑,半径R=1m.轻弹簧劲度系数k=200N/m,左端固定于P点,右端处于自由状态时位于A点。现用力推质量m=2kg的小滑块,使其缓慢压缩弹簧,当推力做功W=25J时车去推力。已知弹簧弹性势能表达式Ep=
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重力加速度为g=10m/s2。
(1)求推力撤去瞬间,滑块的加速度
(2)求滑块第一次到达B点时对B点的压力。
(3)判断滑块能否过C点,如果能求出滑块到达C点时的速度和滑块离开C点再次回到C点所用的时间,如果不能,求出滑块上升的最大高度。
***&&&&&&&&&&&&&&&&&&&
&&&&&&&&&&&&&
&&&&&&&&&&&&&&&&&
&&&&&&&&&&&&&&
&&&&&&&&&&&&&&&&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空3分,共18分.)
11.▁▁▁▁▁▁▁&&&
▁▁▁▁▁▁▁12.▁▁▁▁▁▁▁&&
13.▁▁▁▁▁▁▁&&&
14..▁▁▁▁▁▁▁&&
▁▁▁▁▁▁▁&&
15161710181242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
224m12.5m/
18.0.1m0.18kg340N
2011届亳州二中高三物理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学校&&&&&&&&&&&&&
&&&&&&姓名&&&&&&&&&&&
&&&&&&&班级&&&&&&&
&&&&&&&&&号码&&&&&&&
&&&&&&&&&&&&&&***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1、如图所示,物体A、B、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C物体,使A、B、C以共同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那么关于物体受几个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A 受6个,B受2个,C受4个&&     
B.A 受5个,B受3个,C受3个 
受5个,B受2个,C受4个&&&&&&&
D.A 受6个,B受3个,C受4个 
2、四个质量、形状相同的斜面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另有四个质量相同的小物体放在斜面顶端,由于小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不同,第一个物体匀加速下滑,第二个物体匀速下滑,第三个物体匀减速下滑,第四个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四个斜面均保持不动,下滑过程中斜面对地面压力依次为F1、F2、F3、F4,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A.F1=F2=F3=F4&&&
B.F1&F2&F3&F4
C.F1&F2=F4&F3&&&&&&&&&&
D.F1=F3&F2&F4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得快,加速度大&&&
B、速度变化的多,加速度大
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地放在半径为R的半球体上,物体与半球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点与球心的连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对半球体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物体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为mgcosθ
C.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gcosθ
D.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μmgsinθ
5.一间新房即将建成时要封顶,考虑到下雨时落至房顶的雨滴能尽快地淌离房顶,要设计
好房顶的坡度,设雨滴沿房顶下淌时做无初速度无摩擦的运动,那么所示四种情况中符合要求的是【&&&&&&
6.一小汽车以12m/s的速度匀速前进,突然遇见一个紧急情况,立即制动,停下后又立即起步,然后以原速率继续前进,设制动和起步的加速度大小均为以2m/s2,试问与没有紧急情况相比延误了多长时间【&&&&&&
A.12s&&&&
B.6s&&&&&
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30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
B. 大小为 ,方向垂直木板向下
C.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
D. 大小为 ,方向水平向右
8.如图所示,竖直圆筒内壁光滑,半径为R,上部侧面A处开有小孔,在A的正下方h处亦有与A大小相同的小孔B,小球从小孔A处沿切线方向水平射入筒内紧贴圆筒内壁运动,要使小球从B孔飞出,小球进入A孔的最小速率为多少【&&&&&&
9.太空被称为21世纪技术革命的摇篮。摆脱地球引力,在更“纯净”的环境中探求物质的本质,拨开大气层的遮羞,更直接地探索宇宙的奥秘,一直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机会。“神舟”号两次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给我国航天界带来了足够的信心,我国提出了载人飞船→太空实验室→空间站的三部曲构想。某宇宙飞船要与轨道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空间站【&&&&&&
A.只能从较高的轨道加速
B.无论什么轨道,只要加速都行
C.只能从空间站同一高度上加速
D.只能从较低的轨道加速
10.日1时47分,北斗星导航系统第三颗组网卫星(简称“3号星”)自日0时发射后,经四次变轨,成功定点于工作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已知“3号星”离地面高度为地球半径的5.6倍。比较地球表面赤道处静止的物体、近地卫星和“3号星”绕地球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3号星”的线速度约为赤道上的物体线速度的5.6倍
B.“3号星”的周期大于地球的自转周期
C.“3号星”的向心加速度约为地面赤道静止物体的向心加速度的6.6倍
D.近地卫星的角速度约为“3号星”角速度的0.17倍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18分.)
11.火星上,自由落体在1s内下落的高度是2
m,火星上的重力加速度是_______m/s2。甲物体在火星上,乙物体在地球上,它们所受重力相同,则甲乙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地球重力加速度为10
1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沿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自A点滑下,过A点的半径沿水平方向,过B点的半径沿竖直方向,物体与轨道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若物体滑至B点的速度为v,则此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_.
1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一小球以某一速度运动到A点,遇到一段半径为R的1/4圆弧曲面AB后,落到水平地面的C点.已知小球没有跟圆弧曲面的任何点接触,则BC的最小距离为_______
14.读出下面图9中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游标卡尺读数为&&&&&&&&&&&&&&
螺旋测微器读数为&&&&&&&&&&&&&&&&&&&&
三、计算题:(15、16、17题各10分,18题12分,共42分。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
15.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直升飞机悬停在离地面224m高时,运动员离开飞机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12.5m/
s 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m/s.g =
求:运动员展伞时,离地面的高度至少为多少?
16.电梯地板上有一个质量为200 kg的物体,它对地板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电梯从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在7
s内上升的高度为多少?
17.我国首个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将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这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关注程度。以下是某同学就有关月球的知识设计的两个问题,请你解答:
(1)&&&&&&
若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T,且把月球绕地球运动近似看做匀速圆周运动。试求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r
(2)&&&&&&
若某位航天员随登月飞船登陆月球后,在月球水平表面上方h高处一速度v0水平抛出一个小球,小球落回月球表面的水平距离为s.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月,万有引力常量为G。试求出月球的质量M月
18.一根长0.1m的曲线,一端系着一个质量为0.18kg的小球,拉住线的另一端,使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使小球的转速缓慢的增加,当小球的转速增加到开始时转速的3倍时细线断开。断开前的瞬间细线受到的拉力比开始时大40N。求:
(1)&&&&&&
细线断开前瞬间线受到的拉力大小
(2)&&&&&&
细线断开瞬间小球的线速度大小
(3)&&&&&&
如果小球离开桌面时速度方向与桌边的夹角为600,桌面高出地面0.8m,求小球飞出后落地点距桌边的水平距离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高二年级学生
物理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四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不仅在科学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发现定律的指导思想及发现过程中法拉第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意志力,对后人也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再一次学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规律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要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合作精神,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感应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电磁学的核心知识,它既与“电场、磁场和恒定电流”有紧密联系,又是今后学习“交流电”的基础。它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另外,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发电机、变压器工作的理论基础,在电工、电子技术及电磁测量方面也有着广泛应用,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节内容以第二节“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为基础,是第二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化。本节通过对第二节实验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实验中隐藏的规律,从而建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本节对实验的处理,重点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讨论,找到实验表象下隐藏的共同规律,从而深刻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本节教材内容安排1课时时完成,课后安排辅助性的练习。本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及理解为重点,从力和能量的角度分析电动机运转时产生反电动势的现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恒定电流、电磁感应现象和磁通量”的相关知识;在学习“加速度”概念时,已理解了“变化量”和“变化率”的区别;在第二节“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实验中,也许早已注意到了“指针偏转角度不同”这一现象,并且可能已迷惑、正在思索。因此本节仍延用第二节的实验,并对实验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另一方面也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知道感应电动势的概念,会区分Φ、ΔΦ、ΔΦ/Δt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3.知道公式E=BLv的推导过程及适用条件。
4.了解平均感应电动势和瞬时感应电动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过程,进一步认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2.经历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类比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及从不同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及对不同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体验探究的快乐。
2、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流程】
E=BLVsinθ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电动势
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引入电磁感应现象
感应电动势
【教学重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过程以及对公式 和E=BLVsinθ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Φ、ΔΦ、 物理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准备实验仪器:条形磁铁、原副线圈、导体棒、电流计、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挂图。(若为分组实验,应准备若干组器材)
【教学过程】
1.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方式有哪些?
3.恒定电流一章我们学过,电路中存在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既然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这个电路中就一定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决定因素。
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复习回顾所学内容,激发思考,引入新课。
问题2可能只回答部分情况,需要老师引导,在指导学生回答此问题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探究1:感应电动势
课件投影如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若电路是断开的,有无电流?有无电动势?
2.电动势大的,电流一定大吗?
3.图b中,哪部分相当于a中的电源?
4.图b中,哪部分相当于a中的电源内阻?
教师总结: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不论电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有感应电动势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学生思考并回答:
1.电路断开,肯定无电流,但有电动势。
2.电流的大小由电动势和电阻共同决定。
3.螺线管相当于电源。
4.线圈自身的电阻。
情景激疑,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
1、以学生熟悉的实验现象引题,一方面复习旧知识,同时认识新概念——感应电动势
2、认识到产生感应电动势才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两者比较让同学们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感应电动势跟什么因素有关?课件展示三个电路图如下,同时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问题1:实验中,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原因是什么?
问题2.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问题3:第一个成功的实验中,将条形磁铁从同一高度插入线圈中快插和慢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从上面三个实验中,可归纳出什么结论?(学生分组讨论)
精确的实验表明: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即 。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师生共同活动,推导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
设t1时刻穿过回路的磁通量为Φ1,设t2时刻穿过回路的磁通量为Φ2,
在Δt= t1-
t2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量为ΔΦ=Φ1-Φ2,磁通量的变化率为,感应电动势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动势的单位是伏(V),磁通量的单位是(Wb),时间单位是(s),可以证明式中的比例系数k=1(学生自己证明)则:
闭合电路是一个n匝的线圈,且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都相同,这就相当于n个单匝线圈串联而成,因此:
同学们提出实验方案,思考并回答:
1.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形成感应电流。
2.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感应电动势越大,感应电流越大,指针偏转角度越大。
3.磁通量变化相同,但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结论:
Ⅰ:将条形磁铁快插入(或拔出)比慢插入(或拔出)时 大,I感大,
Ⅱ:导体棒运动越快, 大,I感大,E感大。
Ⅲ:开关断开或闭合时比开关闭合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 大,I感大,E感大。
总结:从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越大,E感越大,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磁通量变化率。
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导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和总结能力,体会物理实验中的乐趣。
探究3: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的感应电动势
问题1:课件展示如图电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ab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ab的长度为L,以速度v匀速切割磁感线,求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问题2:当导体的运动方向跟磁感线方向有一个夹角θ时,感应电动势可以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吗?
如图电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处于匀强磁场中,导体棒以v斜向切割磁感线,求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导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
设在Δt的时间内导体棒由原来的位置运功到a1b1,这时线框的面积的变化量为: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为:
ΔΦ=BΔS=B LVΔt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导体匀速运动时所受的安培力是:
作用在导体棒上的外力:
外力的功率是:
设内部的电动势为E电路中的电功率为:P电=P即:
EI=BILV得:
把速度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于磁感线的分量V1=Vsinθ和平行与磁感线的分量V2=Vcosθ.后者不切割磁感线运动,不产生感应电动势。前者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为:
E=BLVsinθ
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常伴随其他现象的产生,当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动势时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强弱又由欧姆定律决定。
此过程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活动,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教学中按照不同的思路推导可以让学生把电磁感应和电路、力学知识联系起来。
不论从分解速度的角度还是从分解磁感应强度来理解这个公式,其意义都是等价的。
和E=BLVsiaθ的区别和联系:
1.研究的对象不同。
研究的是一个回路,而E=BLVsiaθ研究的对象是磁场中运动的一段导体。
2.物理意义不同.
表示平均电动势,
Δt→0时表示电动势的瞬时值。
E=BLVsinθ表示瞬时电动势。
3. 是整个回路的电动势,而不是回路中某部分导体的电动势。整个回路的电动势为0某部分导体的电动势不一定为0.
4.它们本质是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特殊情况
学生认真思考,仔细体会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两个公式的运用。
在于让学生明白两者本质是统一的,知道什么样的情况,用什么样的公式。
两个公式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特别是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的电动势学习中更为常见。
探究4:反电动势
下图中,电源在电动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方向以及AB,CD两个边受力的方向都已经标出。现在的问题是,既然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线圈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加强电源产生的电流,还是削弱了它呢?是有利于线圈的转动,还是阻碍了线圈的转动。
教师总结:
电动机转动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削弱了电源的电流,这个感应电动势成为反电动势。反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线圈的转动。这样线圈要维持原来的转动就必须向电动机提供电能。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学生阅读教材,展开讨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
可以把反电动势的概念教学作为复习、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识的一个习题来处理。
【实例探究】
如图所示,固定于水平面上的金属框cedf,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ab搁在框架上,可无摩擦滑动。此时abdc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棒电阻不计,开始时磁感应强度为B0.
(1)若以t=0开始计时,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加,每秒增加量为k,同时保持棒静止,求棒中的感应电流。
(2)在上述情况下,棒始终保持静止,当t=t1时需加垂直于棒水平外力多大?
(3)若从t=0开始,磁感应强度均匀减小,当棒以恒定的速度v向右运动,可使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则磁感应强度应随时间怎样变化?
(1)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为:
(2)当t=t1时
金属棒所受的安培力为:
据平衡条件,作用在棒上的力:
(3)要使棒中产生感应电流,则闭合电路磁通量保持不变,即:
利用该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认识:①磁场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动势;②面积变化可以产生电动势。
通过实例的探究让学生深刻理解电动势产生的本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方法,理解公式和的意义。但是电流也是有方向的,电流的方向又如何确定呢?这将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作业布置】
P17问题与练习第3题与第4题
【板书设计】
1.定义:在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3.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教学实录】
师: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生: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师: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方式有哪些?
生:可以是磁感应强度变化引起来的,可以是回路的面积变化引起来的,也可以是两者共同变化引起来的。
师:“恒定电流”一章中学过,电路中存在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生:电路中有电源,电源存在电动势。
师: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既然闭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这个电路中就一定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决定因素。
师:观察如下电路图,若电路是断开的,有无电流?有无电动势?
生:电路断开,肯定无电流,但有电动势。
师:电动势大的,电流一定大吗?
生: 不一定,电流的大小由电动势和电阻共同决定。
师:图b中,哪部分相当于a中的电源?
生:螺线管相当于电源。
师:图b中,哪部分相当于a中的电源内阻?
生:线圈自身的电阻。
师:总结---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不论电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有感应电动势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师:感应电动势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如下三个电路图,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
师:问题1:实验中,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原因是什么?
生: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形成感应电流。
师:问题2.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角度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生: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感应电动势越大,感应电流越大,指针偏转越大。
师:问题3:第一个成功的实验中,将条形磁铁从同一高度插入线圈中快插和慢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磁通量变化相同,但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
师:从上面三个实验中,可归纳出什么结论?(学生分组讨论)
生:Ⅰ:将条形磁铁快插入(或拔出)比慢插入(或拔出)时 大,I感大,E感大
Ⅱ:导体棒运动越快, 大,I感大,E感大
Ⅲ:开关断开或闭合时比开关闭合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 大,I感大,E感
生:总结---从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越大,E感越大,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磁通量变化率。
师:精确的实验表明: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即 ,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师:师生共同活动,推导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
师生共同:设t1时刻穿过回路的磁通量为Φ1,设t2时刻穿过回路的磁通量为Φ2,在Δt=
t2内磁通量的变化量为ΔΦ=Φ1-Φ2,磁通量的变化率为,感应电动势为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动势的单位是伏(V),磁通量的单位是(Wb),时间单位是(s),可以证明式中的比例系数k=1(学生自己证明)则:
师:如果闭合电路是一个n匝的线圈,且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都相同,这就相当于n个单匝线圈串联而成,因此: .
师:问题1:如图电路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ab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ab的长度为L,以速度v匀速切割磁感线,求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生:设在Δt的时间内导体棒由由原来的位置运功到a1b1,这时线框的面积的变化量为: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为:
ΔΦ=BΔS=B LVΔt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师生共同:另解:
导体匀速运动时所受的安培力是:
作用在导体棒上的外力:
外力的功率是:
设内部的电动势为E电路中的电功率为:P电=P即:
EI=BILV得:
师:问题2:当导体的运动方向跟磁感线方向有一个夹角θ时,感应电动势可以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吗?
如图电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处于匀强磁场中,导体棒以v斜向切割磁感线,求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生:把速度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于磁感线的分量V1=Vsinθ和平行与磁感线的分量V2=Vcosθ.后者不切割磁感线运动,不产生感应电动势。前者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为:E=BLV1=BLVsinθ
师:同学们已感应电动势两种的表达式,请同学们思考电动机的线圈转动会不会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如果有它会对电源产生的电流有什么作用呢?
生:学生阅读教材,展开讨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师:图中,电源在电动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方向以及AB,CD两个边受力的方向都已经标出。现在的问题是,既然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线圈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加强电源产生的电流,还是削弱了它呢?是有利于线圈的转动,还是阻碍了线圈的转动?
生:有一个电动势,它对电源产生的电流器阻碍作用。
师:电动机转动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削弱了电源的电流,这个感应电动势成为反电动势。反电动势的作用是阻碍线圈的转动。这样线圈要维持原来的转动就必须向电动机提供电能。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师:我们以学习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下面通过实例来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师:如图所示,固定于水平面上的金属框cedf,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ab搁在框架上,可无摩擦滑动。此时abdc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棒电阻不计,开始时磁感应强度为B0.
(1)若以t=0开始计时,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加,每秒增加量为k,同时保持棒静止,求棒中的感应电流。
(2)在上述情况下,棒始终保持静止,当t=t1时需加垂直于棒水平外力多大?
(3)若从t=0开始,磁感应强度均匀减小,当棒以恒定的速度v向右运动,可使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则磁感应强度应怎样随时间变化?
生:(1)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为:
(2)当t=t1时
金属棒所受的安培力为:
据平衡条件,作用在棒上的力:
(3)要使棒中产生感应电流,则闭合电路磁通量保持不变,即: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方法,理解公式和的意义。但是电流也是有方向的,电流的方向又如何确定呢?这将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师:本节课的作业是P17问题与练习第3题与第4题,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师:本节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学生自评】
电动势概念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实验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评价】
新课程重视探究式学习,学生如此,老师更要如此。本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紧扣教材,在探究中锻炼学生思维,教程自然、流畅,学生思维表现沉稳有力。例题和作业根据学生情况做了适度加工、整形,以进一步突出重点知识。适度直接引导学生注意电路图的对比概括,力争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向学生的调查询间看,学生对我处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教学和电磁感应现象一章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改变相当满意。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和成功之处。通过这一次再实践,使我重新感受到了基础的魅力,再次树立了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既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又能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所以,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而优化教学设计的源泉是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学参考资料】
1.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选修3-2人民教育出版社)。
2.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选修3-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学案的编写是前提,也是学问。
学案是学案导学的载体,是学生自主学
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学案编写上下些功夫。学案决不仅仅是学习提纲,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练习题集,它是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更是师生间围绕文本的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学习过程。为此,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学案编写践行的核心理念与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
这一理念的基本要求是: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面向学生的一切,让每位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与显现;三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个性特色。
二、学案编写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首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编写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发展学生的角度去编写学内容,找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结合点。编写出的学案必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 
2、基础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三维”是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要建立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之上。所有教学都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基础”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红线。
3、“导学、诱思”原则
“学案导学”不同于其它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导学、诱思”。“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当然,要想发挥学案“诱思、探究”的优势,在编写高质量学案的同时,还应重视课堂上的导学,才能完美体现学案导学的优点。
4、针对性及分层原则
导学的方式还与导学的对象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学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实施分层诱导,即:对后进生宜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5、系统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要尽可能的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巩固)”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针对一个具体知识点设计的学案而言应是这样,针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知识内容设计的学案更应该是这样。因此,学案中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巩固练习)。这样,才符合“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学习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复习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外,还应该尽可能的挖掘各课节或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6、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学案导学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教学实践证明,任何拙劣的诱导,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路的真正发展,反而会成为解题思路的障碍,因而,教师应在学生据学案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搜集学情来补充完善学案,使学案走向开放,必要时可编制辅助学案,使导学变得更加流畅、合理。对于疑难问题,教师不可直接讲授,不将自己较高文化层次的思路强加给学生,使其硬性接受,而应设计具有一定艺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诱发学生思考。
7、合作性原则
好的学案应该是学科教师共同劳动的结晶。我们提倡学生的学习是合作学习,也提倡教师的教学是合作教学。通过备课组集体教研编写学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备课组集体教研编写学案,不仅可以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的力量,还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合作学习,分享经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机会。备课组合作编写学案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先集体讨论,后由主持人集思广益地综合;也可以先由主持人主笔,再结合同学科教师的意见与教学经验进行修改。一个学案形成后,同学科教师应在教学实际中去检验它,丰富它,补充它,修改它,使学案日臻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许多学校审时度势,适时推出了“学案导学——自主互助——当堂达标”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出,又一次把我们广大教师推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峰尖浪头。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我们需要思考,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工作。
一、“学案导学”这一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新形势,值得提倡。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定,给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如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这恐怕是面对新形势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学案导学”这一模式有充分的理论支撑保证能解决这一难题,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看,不愧是一种适时而出的教学模式,值得提倡。
  二、“学案导学”这一模式的特点。
  “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精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而“学案导学”则是以学案为载体,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的学法指导教学策略体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同时,“当堂达标”的提出增强了师生的效率意识,有利于提供课堂效率。
  三、“学案导学”这一模式,目标科学、明确是前提。
  学有依据,学有目标,是“学案导学”的基本特征,要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制定科学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目标的制定应依课标、依教材,更要依学情,明确而科学,具体而可及,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信心。同时最好以“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呈现在学案上为宜。
  四、“学案导学”这一模式,“导”是关键。
  鉴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局限性,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利用学案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在学案中的“导”大有学问,可以说是“学案导学”的关键所在。“导”既包括导入新课、导入问题情景、导入学习过程,更包括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交流发言开导和组织学生互助学习等等。总之,“导”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所以说教师编写学案是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五、“学案导学”这一模式,自主学习是出发点。
  学生依案自学,是学案导学的出发点,也是互助交流互助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充分依案研读文本,尝试解决疑难问题。当然,教师要在学案中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给他们研读文本、解决问题铺设道路,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六、“学案导学”这一模式,小组互助学习是捷径。
  教师要想卸下“讲”的包袱,充分发挥“导”的效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是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为此,教师在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前提下,应及时、灵活、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释疑,然后教师对学生普遍的疑难精讲点拨,调动了学生,
解放了老师,何乐不为?
  七、“学案导学”这一模式,认识已有,困惑尚存:
  1、“学案导学”目标的确定,有时难以把握,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2、“学案导学”中,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
  3、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学习?
  4、学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
  5、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
  6、学案的下发时机怎样把握? 
17世纪捷克新教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首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概念。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专家学者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及其衔接的学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导学案”应运而生,备受青睐。纵观课堂教学的发展历史经力了教案→学案→教学案→导学案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1.教案阶段
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这就是说,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有了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师上课有备而来,就能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提高教学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要求教师上课前特别是上新课前必须设计好教案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的一项常规性措施。
显然,教案是事先准备好的,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当中占了“统治”地位。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教案的弊端暴露出来,它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学案阶段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材料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学案的优点逐渐显现出来,具有以下几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事半功倍是学案的特色,学案设计,尤其是科学性,实效性强的学案设计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4、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中发现学案也有它的弊端:过分地把学习任务加到学生身上,学生拼命地按学案的要求填充学案上的内容,看似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
3.教学案阶段
教学案,也可叫教学案一体化。看到了教案的优点和缺点,看到了学案的优点和缺点,于是萌生两者结合在一起,用优点克服缺点的想法。
1.教学案是教学交流多元化的产物.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是指教师将详细教案简约为学生学案,通过教案学案的有机统一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完成设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教学的教学活动程序的一种课时计划。“教学案一体化”可全方位地强化师生间的交流。
2.教学案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学生根据“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充分预习,带着问题到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做准备。由此可见学生按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有利于养成学习习惯,有利于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①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②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③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对教学案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就是导学案了。
4.导学案阶段
导学方案,也可称为“学案导学”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而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它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积极性。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国内对导学案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或全面或在某一学科教学进行有关导学案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研究成果。南昌大学附属中学课题组的《高中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圳宝安区教育“十一五”规划科研课题《学案教学》、青岛二中《导学案教学》,还有散落在各种教学杂志中的有关“导学案”的论文都在对教与学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着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令人借鉴的成果。
在借鉴的同时总是感到尽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也有隔靴挠痒的感觉,现成的研究成果只有借鉴的意义,而没有照搬的可能。
导学案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研究,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做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如何做到这一点值得研究,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好方式。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三、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四、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_____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_____表示,Δx的大小表示______,Δx的正负表示_____
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 10 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
m处,则Δx
=_____,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 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并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
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_____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_____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_____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 ,
㎝/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________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_____的_____方向,&
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初中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的_____快慢程度,称为:_____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决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_____量。
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
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
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_____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
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
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知识点三:速度和速率&&&
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应部分的内容并填空:
速度既有____,又有____,是____量,速度的_____叫速率,速率是_____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速度”这个词,那我们平时所讲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的哪个速度呢?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举例:
甲、乙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时间围绕操场跑了一圈,都回到了出发点,他们的平均速度相同吗?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4、认清时刻与时间的区别和联系。
5、掌握位移和路程两个概念及他们的区别。
6、知道什么是矢量和标量。
二、自主学习
⑴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______和______,把它简化为一个______,称为质点
⑵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客观并不存在。
2、参考系:
⑴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____________的物体。
⑵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例如:甲、乙两辆汽车由西向东沿同一直线,以相同的速度
15m/s并列行驶着.若两车都以路旁的树木作参考系,则两车都是以15m/s速度向东行驶;若甲、乙两车互为参考系,则它们都是______的.
⑶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以研究问题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一般选取______为参考系。
3.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和时间间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______表示,时间间隔用______表示,时刻与物体的______相对应,表示某一瞬间;时间间隔与物体的______相对应,表示某一过程(即两个时刻的间隔)。
注意区分时刻和时间:
如:第4s末、第5s初(也为第4s末)等指的是______;4s内(0至第4s末)、第4s内(第3s末至4s末)、第2s至第4s内(第2s末至第4s末)等指的是______。
4.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______,位移是用来表示物体(质点)的______的物理量,位移只与物体的______有关,而与质点在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______无关,物体的位移可以这样表示:从______到______作一条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______,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______。
5.矢量和标量&&&
既有____又有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______。矢量相加与标量相加遵守不同的法则,两个标量相加遵从______的法则,矢量相加的法则与此不同。
知识点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思考与交流】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
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
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心的点没有区别
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关紧要,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
2.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由学校回家的速度&
B.对这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关于参考系的选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参考系必须选取静止不动的物体&&&&&&
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联系在一起的
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考系&
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系
4.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与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是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5.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大地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说明(& )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西运动
6.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写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
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
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
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
7.一物体从O点出发,沿东偏北30度的方向运动10
m至A点,然后又向正南方向运动5
m至B点。(sin30°=0.5)
(1)建立适当坐标系,描述出该物体的运动轨迹;
(2)依据建立的坐标系,分别求出A、B两点的坐标。
知识点二:时间和位移
【思考与交流】
1.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间隔的是(&&&&
A.学校每天7:30准时上课&&&
B.每节课45 min
C.数学考试9:40结束&&&&&&&
D.周末文艺晚会18:40开始
2.第5秒内表示的是_____秒的时间,第5秒末和第6秒初表示的是______时刻,5秒内和第5秒内表示的是___________的时间。
3.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和路程总是大小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是描述直线运动的,路程是描述曲线运动的
C.位移只取决于始末位置,而路程还与实际运动的路线有关
D.物体的路程总大于或等于位移的大小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大小也一定相同。
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都相同。
C、一个物体在某一方向运动中,其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
D、如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的运动方向
B.路程是标量,路程即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D.位移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6.下列关于矢量(位移)和标量(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均为30 m,这两个位移不一定相同
B.做直线运动的两物体的位移X甲=3
m,X乙=-5 m,则X甲>X乙
C.温度计读数有正有负,其正负号表示方向
D.温度计读数的正负号表示温度高低,不能说表示方向
【基础训练】
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研究地球的自转&&&&&
B.研究旋转中的乒乓球
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
研究从斜面上下滑的物体
2.如图所示,一物体沿3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则沿哪条路径运动时的位移较大(&&&&
A.沿1较大&&
B.沿2较大&&
C.沿3较大&&
D.都一样大
3.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这三个人的说法(&&&&
A、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
B、三个中总有一人或两人是讲错的
C、如果选择同一参照系,那么三人的说法就都对了
D、如果各自选择自己的参照系,那么三人的说法就都对了
4.对位移和路程的正确说法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C.质点作直线运动,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D.质点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5.关于时间与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息时间表上标出上午8:00开始上课,这里的8:00指的是时间
B.上午第一节课从8:00到8:45,这里指的是时间
C.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刻
D.在有些情况下,时间就是时刻,时刻就是时间
6、在研究下列哪些运动时,指定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
A.从广州到北京运行中的火车&&&
B.研究车轮自转情况时的车轮.
C.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时的地球&&
D.研究地球自转运动时的地球
7.从高为5
m处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下抛出一个小球,在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高为2 m处被接住,则这一段过程中(&&&&
A.小球的位移为3 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 m
B.小球的位移为7 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 m
C.小球的位移为3 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 m
D.小球的位移为7 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 m
1.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
A.合力大小一定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B.合力大小一定大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C.合力大小可能比两个分力的大小都大,可能都小,也可能比一个分力大,比另一个分力小.
D.合力大小一定大于一个分力的大小,小于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2.作用在同一点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5N和2N,则它们的合力不可能是( CD )
C.2N   D.9N
3.两个共点力,一个是40N,另一个等于F,它们的合力是100N,则F的大小可能是( C )
A.20N   B.40N&&&&
C.80N   D.160N
4.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的最大值为180N,合力F的最小值为20N,则这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是( C )
A.110N,90N&&&&&&&
B.200N,160N
C.100N,80N&&&&&&&
D.90N,70N
5.两个共点力同向时合力为a,反向时合力为b,当两个力垂直时,合力大小为( B )
6.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作用,下列几组力中,它们的合力可能为零的是(ABD)
A.5N、7N、8
B.2N、3N、5N&&&&
C.1N、5N、10
D.1N、10N、10N
7.一个重为20 N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用一个F=5
N的力竖直向上拉该物体时,如图所示,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D )
A.15 N&&&&
B.25 N&&&&
C.20 N&&&&
8.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
N,F2=2 N。现撤去F1保留F2。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 D )
A.10 N,方向向左&&&&&&&&
B.6N,方向向右
C.2 N,方向向左&&&&&&&&&
9.如图所示.有五个力作用于一点P,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两个邻边和三条对角线,设F3=10N,则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C )
A.40N&&&&&&
B.20N&&&&&&
C.30N&&&&&
10.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合力F跟两力F1、F2之间的夹角θ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合力F大小的变化范围是( D
A.0~1 N      B.1 N~3
C.1 N~5 N    &
D.1N~7 N
11.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F2,当它们间的夹角为90°时合力大小为20N,则当它们间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多少?
12.在研究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合力F与两个分力的夹角θ的关系图。求:(1)两个分力大小各是多少?(2)此合力的变化范围是多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