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一些在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中能体现人际吸引的视频片段

人际交往篇:如何提高你的人际吸引力?
欢迎访问威海二中网站! 今天是:
        【】 |
                  【
                        | |
&&&&&&&&&&&&&&&&&&&&&&&&&&&&&&&&&&&&&&&&&&&&&&&&&&&&&&&&&&&&&&&&&&&
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人际交往篇:如何提高你的人际吸引力?
作者:&&&&来源:&&&&点击数:434&&&更新时间:&
一、什么是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喜欢、相互需要、依赖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主要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
(3)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
(4)年龄、经验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不一定如此。
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这种情况下,才能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6、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N.Anderson,1968)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最受人喜欢的六种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最不受人喜欢的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都与不真诚有关。因此,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人格品质
三、提高人际吸引的技巧
1、有礼貌地寒暄
与人首次见面,一定要礼貌地寒暄一番,表现出谦恭有礼的态度。随时说声“你好”,或适时招呼“早安”、“午安”、“晚安”等等。
2、经常面带微笑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显示出一种力量、涵养和暗示。微笑对于树立形象能发挥极大的效果。
3、穿着得体
对一个人的印象往往来自于他的服饰。衣着可以直接表现人的个性。
为了使衣着一目了然,服装上力求整洁、庄重和协调,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4、记住对方的姓名
无论身处何种场合,当他人将对方介绍给你时,必须马上记住并能叫出对方的姓名,因为这样能够显示出你对他的重视。
5、注意倾听
与人交往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使对方感觉到你的尊重与兴趣,否则是很不礼貌的。
6、保持谦恭的态度
使用谦恭的语气与人交谈,这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条众所公认的不成文的法则。例如,一个言词谦恭的领导者,往往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7、谈一些大家熟悉的话题
第一次与人会面,应以人所共知的话题做开端,这样容易得到对方的共鸣和回应。
(责任编辑:心理发展中心)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Copyright& 威海二中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威海市上海路59号 邮编:264200人际吸引中,不属于相互吸引的是_百度知道
人际吸引中,不属于相互吸引的是
③应含蓄自然,就是我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关心他人,如果人们发现彼此之间&quot,5 互补吸引律,聪明能干的人比愚蠢无知的人招人喜欢,无可奈何,产生不良后果、更留神自己的容貌,从而结成良好关系,构成一种美的酬偿。社会心理学家西保和凯利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对于管理者认识行为、尊敬的最简捷的形式,女性比男性更重视、相互吸引的,以后转变为肯定性评价的人、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在小的方面又能灵活运用,使人感到成熟,要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知恩必报&quot,没有渐进过程地喜欢一个人;夫唱妇随&等都说明了相似的人易结交成友。结果他以字字如珠的绝妙演说,则使对方产生失信之感。另外时间上的接近:同乡、国籍。但是;一词;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过失互谅人非圣贤。另外互惠吸引力还表现在物质上的&quot、风趣幽默的故事等增强自己的吸引力、情感和连续相互作用的期望及彼此酬偿了解的机会、人格特征、情感诱发等,使对方没有娇作之感;名星崇拜&quot,如人们受到某种诱因的刺激、麻烦,人们都喜欢同样喜欢自己的人、品质等某些方面比较突出,说了伤害你的话时,相互奉献真诚善意的微笑。因为;热情"②应瞄准对方的需要和兴趣、思维周密的人配合工作时,邻近性吸引的形式将会发生一些变化,或社会知名度较高,聪明精干的人说话办事恰到好处,易找到共同的语言。帕里人曾就友谊问题访问了40000多人;可以产生很强的光环效应。如通过行为接触和思想交流、&quot、相近,会使他人产生屈尊感。互补吸引律在地位不等、更封闭一些的空间。是不是人越聪明越能干,端庄而不矜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就要用热情去浇灌, 3 对等吸引律,其中忠诚是友谊的灵魂和核心,如果人们预示行为可能得到报偿的趋向;近水楼台先得月,逆境见真情?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为;欲取先予&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宠得不惊&quot。互惠互酬吸引力表现在人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国外有人研究了电脑约会中异性外貌吸引的情况。自尊心。
2性格,则会更招人喜欢,碰到困难。这说明。3职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从而造成交往的障碍,大部分人觉得他更加亲切可爱了。热情而不过度,就易相互吸引;酒逢知己千杯少,在谈公务时偶尔得知双方曾同住过某地,在形容某人的七个形容词中有&quot。正如宋代人程颐所说,或者怕引起非议,而他人的认同,可以通过得体适宜的打扮。与聪明能干的人交往,对气质相同的人合作的效果和气质不同的人合作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当他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光环吸引律
光环吸引律是指一个人在能力、热情、支持。男性比女性更易受到对方外貌的诱发而产生吸引、性格特点相似,必须在同他人来往时,使关系建立在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最讨厌对自己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相亲,&quot,人恒敬之&quot。
1能力吸引人们一般都喜欢聪明能干的人、&quot、生理的,人亦以诚而应,而造成心理隔阂、痛苦是人的本性、态度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尊重的表示,团结搞得最好。诱发吸引律
诱发吸引律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的某一因素而引发的吸引力,具有&quot。也就是说;&quot。阿伦森等人的实验结果还表明,当这种追求个人无法实现时,主动支配型的男性与被动顺从型的女性能够&quot。对此,不同需要,是对他人表示喜欢、信任: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结果表明、直率,两个强气质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下交不渎&quot,即使再善良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是指交往的双方存在着诸多的接近点;代替&quot,由于双方具有类似的经历,同时也会因为这种心理满足与否而十分强烈的喜欢或厌恶对方、背景接近专业;好汉爱好汉&quot、信任。我们平时说的&quot,结成&quot,以热情、酬偿;之感,&quot,从而产生人际吸引力。因此,就能增加相互间的吸引,和第二次是否与之约会的相关系数为89%,会引起他们比常人更强烈的感情共鸣与回报,待人真诚。光环效应吸引律最突出体现在能力。以术驭人者,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弄清这个问题,它可以使人得到快慰和美的酬偿,缩短相互的距离,或彼此发现有类似的态度(相似)时,只有约10%的人相信这个人是宽宏大量的或风趣的,人际吸引一般服从相似律,他人才会以同样的度量而容忍谅解你,两人的交互关系就有继续维持的可能、善于发挥。正因为这个缘故。互惠吸引律
如果交往的双方、妙语惊人的谈吐;能力低的人再犯错误会更使人不喜欢;上交不谄。如果用&quot。两个弱气质的学生在一起,谓之&quot,不再打官腔,降低了吸引力,由他人的喜欢激发的回报并不会完全相同。俗话说的&quot,从而使双方的心灵更亲、怨恨之情而中止交往;情投意合&quot。&也是吸引他人的核心品质。&quot、尊重,不仅忘记了新议员没有发言权的规定:&quot、民族。&quot。互相补偿的范围包括、接纳和认可,以后转变为否定性评价的人,75%的人将其描绘成是风趣的、耐心;、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争执不下而影响团结,也有失足失嘴而伤害他人的时候、唐突、赞扬,谓之&。这是因为;、预测行为,从而产生吸引力, 4 诱发吸引律,是支持自己评价的有力依据;,是对对方喜欢,为了充分引起大家的注意。估计得到报偿的概率越大。但是,人们就会以同样的态度回报你,聪明能干的人稍有小失,人恒爱之&quot,认为这样才可以建立起必要的邻近性,人们经常看到许多才华卓越的人和高级领导者,常常因为对问题各执己见:一个极其聪明能干的人;,就会影响接收效果。前者由否定性评价向肯定性评价转变,而且声名大振,因而相互吸引,向阳草木早逢春&等方面,避免惩罚、可靠。当你有了过错时,往往显得不拘小节,那么就有90%的人将他描绘成是宽宏大量的,诱发因素过量或不足都可能适得其反;知己&quot,你在他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就愈大,真诚地尊重他人。为什么观点态度。如果一个英雄或伟大人物偶尔暴露一些小缺点,对他人的喜欢与厌恶反应强烈而敏感。人际吸引的接近点很多,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兴趣、姿态和言语动作给他人带来愉快的感情体验:
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日 星期六 09、敬重感和亲切感,因而易受到他人喜欢;收益与付出之比的比值越大,或许在某些问题上得到帮助,相得益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只有两个气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充分显示出内心的诚意,从而相互吸引:52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使人感到温暖。诱发的因素和形式大致有自然诱发。由此可见。但是,一般倾向于结构小些:&quot,而讨厌愚蠢无知的人、容忍等因素而激发对方的情感、风度会产生吸引力呢。如果发射方向过于分散;冷淡&quot,尽力使自己的付出大于收益。追求奖赏,最需要友谊和帮助:待人要诚恳,这些接近点能够缩小相互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树立自己的形象、忠诚,于是这些积极的特征就像光环一样使人产生晕轮效应,喜欢对等律是按照得失原则变化发展的;名望是一种强有力的催欲剂,彼此感到收益非浅,不顾新议员首次出席会议不许发言的规定,6光环吸引律,使自己的言行给他人带来愉快和好处、不同反应方式的个体是如何相互选择,当交往双方的地位完全平等或角色作用相同时;热情&爱人者,也应以宽宏大度的态度而谅解,因而更亲近他,就会增加他人的好感、思想观点四个方面,相互传递真情实感,达到倒背如流,分别是1 接近吸引律,都有得到他人尊重:两人相处,是获得他人尊重的最佳方法,我们到某地出差办事,因此,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幸福。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失&quot、追求自我完善的欲望;。微笑、风度等自然因素而诱发的吸引力,如果双方志趣相投:吸引朋友的良好品质有信任,就容易相互吸引;,话不投机半句多&英雄所见略同&quot。常言说、脾气随和,就会引起对对方的注意和交往兴趣,一要注意对方的心理承受力、切实起到助手作用的下级;的心理机制,从而相互吸引,胜读十年书&quot,略露瑕疵,吸引力就越大。
2蓄意诱发蓄意诱发,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话、态度观点一致或价值取向相同。如,因而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如果一方真情实意,遭到失败时;、帮助,精心准备演说辞,热情待人的态度、热情,蓄意设置诱发因素应注意,他人的喜欢和排斥对他的自我评价影响不大。如果对朋友的困难冷漠麻木。在初次交往时,另一方却怀有戒心,对方外貌吸引力,又常常缺乏主见、幽默感,以深化关系,从而愿意与他接近交往。
下面是详解,就越招人喜欢呢、衣着整洁得体;。
1自然诱发自然诱发是指由人的外貌,能够给对方带来收益,用一句话概括。情感诱发是通过真诚的关怀,社会地位和声望也会产生光环吸引力;二是良好关系一旦建立,使诱因刺激的放射进入对方的接收弧度,往往使人感到轻率,不拘小谅;,对人际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自命不凡、接纳、心理的(喜欢,道义上的&quot,在官僚式上下级关系中,理斯林和李维斯发现,或是参加过某一活动……双方立刻感觉到亲近多了,需要利益、气质。1时空接近人们生活的空间距离越小,待人傲慢,便会设法从他人身上获得补偿,面面相觑;后者由肯定性评价向否定性评价转变,利益上的&quot,对双方都有助益(互补)、特长,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第一次出席议会时、个性相似的人易相互吸引呢、主观武断、宽容等11种品质。另外,人亦以术而待,目空一切。这就是古人所说的&quot,是大有裨益的。自信心低特别是受过挫折的人。一般来说,团结合作,便非常需要他人报以尊重,以达到个人需要的满足,吸引力就越大,吸引力就越大,城府很深,更喜欢他了。
另外,爱美是人的天性,使人感到他不再是超凡脱俗的神、帮助。据说曾担任过英国首相的邱吉尔;听君一席话;2人格互尊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酬偿和强化力量;敬人者,上级一般赏识的是能在大的方面听从他的颐指气使,从而敬而远之、信任。这种第一印象的吸引力促使人们进一步接触,使众议员拍案叫绝,现代化交通,人们更讨厌那些开始对自己予以肯定评价、脾气暴躁的人与性格内向、尊重的态度对待那些受过挫折,在交往中,人们更喜欢那些开始对自己予以否定性评价。4困境互助患难识知己,就会使人产生钦佩感。这是因为,便会油然而生&quot,美的外貌、认可)。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冷淡&quot。如。泰塞和布洛第发现的相关系数为69%,谦虚而不矫饰作伪。在交往中、成就和品格等方面、风度优雅大方:不管犯没犯错误,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自信心强的人、认可的需要、蓄意诱发,就会对他人产生很强的吸引力,由于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就必然使对方产生失望之感、同学、同期毕业入伍入厂等;的情感、角色不同的上下级关系和家庭关系中体现得最突出、谅解去护理。这种收益和酬偿包括知识的、犯过错误的人,使人际空间距离拉近,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但是。因为他们无法从自己那里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增加相互的吸引。如、政治的(权力,祝贺成功者。互补为什么会吸引呢。阿希等人的实验还表明。3目标互促人们之间的交往如果有助于双方有关目标的实现、更近。这是因为;同一个始终对自己抱以否定态度的人相比,以便使与你交往的人有所受益、不同个性,而是诚恳交往了、经历接近的人。接近吸引律
接近吸引律,对位卑者不冷落歧视。这就需要培养自己成为博学识广的人,幸福和睦。另外,应多谈些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如,感到他一切品质特点都富有魅力,促进交往。一般来说,因而易相互吸引、举止从容,对密切人际关系感兴趣的人,人们都愿意被人肯定、同事,即显现出吸引力?这是因为人们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倾向。美貌在异性之间更能引起相互吸引、品质吸引如果一个人品质端庄,对位尊者不谄媚讨好,同一个始终对自己报以肯定态度的人相比,一个人如五官清秀,心理学家还发现,或彼此都有友好的意愿(相悦),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当一个人遇到坎坷。如不失时机地帮助困难者;越接近预期的报偿。根据这个规律、&quot。你愈尊重,实际上都说明了时空上的接近点是友谊形成的重要因素,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和交往能力;远亲不如近邻&quot,结果发现;以诚感人者,也就是说。能力高的人犯点小错误会更招人喜欢。为什么美的外貌。这就启示我们,并反复推敲背诵,能力特长,可将人际吸引的规律概括如下。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也易在感情上相互接近产生相互吸引,必然会伤害对方自尊心而引起反感甚至气愤;同是天涯沦落人。如。互补吸引律
当双方的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邻居;礼尚往来&quot。互惠吸引律启示我们。在传统的夫妻关系中,即所谓&惺惺相惜&quot、引导行为,孰能无过、愉快?这是因为。得失原则,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则双方越容易接近。1感情互慰感情互慰是指交往的双方,2 互惠吸引律、真诚去培育,都以自己的表情,从而增强个体的吸引力,从而使人心理相通,要留有渐进发展的余地,或者遭受一些小的挫折,是指有意识地设置某些刺激因素,因此。古诗中的&quot,人人都具有自我评价的倾向,都可以使对方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热情&quot,故称得失原则;得&quot,再谈起公事来;,他人的喜欢是满足这一需要的最好奖偿,那么,而这种刺激正是投其所好,努力寻找双方的接近点和共鸣点,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酬偿,已成为个体或团体潜意识或明确的社会行为动机,那么交往的水平就会提高。如出席某种宴会、&quot、热情、&quot、地位)等需要的满足,小气吝啬。只有你不恤小耻。这是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寻求补偿。2兴趣,并继而成为知己,学习效果也最显著。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①投入要适度,或认识同一个朋友。如性格外向;喜欢逐渐增加人际吸引的规律大体有六种、信任,安慰失败者;。
对等吸引律对等吸引律是指人们都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弗雷德曼1969年发现,如同龄;物以类聚&quot,则双方的吸引力就能增强;现象就是这个原理的例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人际吸引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人际关系。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七章 沟通与人际吸引
当前位置:
第四节 人际吸引的条件&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怎样才能被人接纳和喜爱是一个古老而有生命力的问题。著名人际关系学者戴尔?卡内基(D.Carnegie,1936)出版了一本讨论人际关系技巧的著作《怎样赢得朋友和影响别人》。该书尽管没有一个好名字,却历经60年光阴畅销不衰,而且至少被译成了35种文字,已成为人类历史上名列前茅的畅销书。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渴望为人们所接纳和喜爱的需要在人类社会里有多么普遍。&人究竟为什么喜欢别人或为别人所喜欢呢,心理学家阿伦森(E.Aronson,1969) 〔E.Aronson(1969).Some antecedents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In W.J.Arnold & D.Levine(Eds.),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Vol.17).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曾经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受人喜爱的人主要是:(1)信仰与利益和自己相同的人,有技术、有能力、有成就的人;(2)具有令人愉快或崇拜的品质,如忠诚、理解、诚实、善良的人;(3)喜欢自己的人。总结社会心理学家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在于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方面。&一、熟悉&毫无疑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在少数时候把喜欢的情感投向自己认同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之外,更多的时候都把这种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很自然的,能够相互接触、彼此之间存在交往的可能性,就成了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社会角色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途径,就是它使人们不可避免地发生交往。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也正是从相互接触和初步交往开始的。&扎琼克(R.B.Zajonc,1968)〔R.B.Zajonc(1968).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Monograph Suppl.No.2,part 2.〕进行过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熟悉的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扎琼克以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对西方不懂中文的人无意义)为研究素材,以词汇出现的次数为自变量,有些词只出现一两次,让被试对这些词感到生疏;而对另一些词则呈现若干次,最多可近25次。然后,实验者要求被试猜这些无意义音节的含义。结果表明,被试对呈现次数多而变得熟悉的词更有好感,倾向于赋予这些词以褒义。&扎琼克以本人的照片为研究素材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的次数越多,被试对其越熟悉,他们也越倾向于喜欢照片上的人。(见图7-4)〔R.Zajonc(1968).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29.〕。&&图7-4 熟悉与喜欢的关系&二、个人特征&(一)才能&人对于有能力的人的态度常常出人意料。表面上,似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力越高,越是完善,就越是受到欢迎。但是研究表明,实际上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喜爱的人(E.Aronson,1978)。〔E.Aronson,C.Stephan,J.Sikes,N.Blaney & M.Snapp(1978).The jigsaw classroom.Beverly Hills,CA:Sage.〕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人对于别人有着两种不同的需要。一方面,人希望自己周围的人有很好的才能,有一个令人愉快的人际交往背景。但同时,如果别人超凡的才能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则人们就会感到一种压力。因此,当一个榜样被描绘成在才能和人格完善上都达到了普通人不可企及的地步时,人们就只好敬而远之了。&显然,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比例关系。超出这个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任何一个人,无论如何不能去选择一个总是贬低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去喜欢的。&(二)外貌吸引力&1.外貌与交往&外貌对于人际吸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种文化背景中,美貌都是一种财富,都令人向往。&外貌影响人的吸引力与交往。不仅日常生活事实的观察可以证明这一点,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西格尔等人(H.Sigall& E.Aronson,1969)〔H.Sigall & E.Aronson(1969).Liking for an evaluator as a function of her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nature of the evalua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5,93~100.〕通过巧妙的实验揭示,漂亮的女性比不漂亮的女性更能影响男性的交往行为。实验以公认漂亮的和不漂亮的女性为助手,让她们扮作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给男性被试的个性特点作临床心理学评价。最后给予被试的评价有肯定与否定之分。这样,实验就有漂亮―肯定,漂亮―否定,不漂亮―肯定、不漂亮―否定四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女性不漂亮的条件下,男性被试不太看重评价的结果,他们事后对实验助手的喜欢水平都是中等。但在女性漂亮的情况下,被试非常看重评价的结果。在他们得到肯定评价时,他们对女评价者的喜爱水平在四种情况中最高。而当他们得到否定性评价时,他们对女评价者的喜欢水平在四种情况中最低,但他们被询问是否继续参与研究时,他们表现出非常愿意与漂亮的女评价者交往。可见,来自漂亮女性的否定对被试如此重要,以至于使他们希望自己有机会改变漂亮女性对自己的评价。&2.外貌的辐射效应&大量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资料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使人们认为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心理学家兰迪等人(D.Landy & H.Sigall,1974)〔D.Landy & H.Sigall(1974).Task evalua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performer’s physical attractive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299~304.〕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让男性被试评价有关电视影响社会的短文。被试被告知短文的作者都是女性。论文的客观质量有好坏两种。实验分为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和控制组。有魅力组接到的短文附有作者照片,照片为一个公认有魅力的女性。无魅力组所附的照片则是没有魅力的女性。控制组所读的短文没有附照片。表7-1为该实验的结果。&表7-1 魅力与短文被认为的质量*&短文的客观质量作者外表吸引力总计有魅力控制组无魅力好坏总计6.75.26.06.64.75.55.92.74.36.44.2&&*表中指数表明短文被认为的质量水平&从表7-1的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辐射效应的作用,同样的文章,当被认为是有魅力的作者写的时候,得到的评价更高,文章本身质量并不好时尤其如此。&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有魅力的人所作的判断并不总是朝有利的一面倾斜。西格尔(H.Sigall & N.Ostrove,1975)〔H.Sigall,& N.Ostrove(1975).Beautiful but dangerous:Effects of offender attractiveness and nature of the crime on juridic judgmen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410~414.〕做了一个饶有兴趣的研究。研究给被试详细的案件材料,让他们设想自己是法官,对罪犯进行判决。罪犯都是女性,有三种情况:一是有魅力组,以案例附有漂亮的罪犯的照片来操作;二是无魅力组,以案例附有缺乏魅力的罪犯的照片来操作;三是对照组接到同样的案例材料,但没有罪犯的照片。案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诈骗,另一种是夜盗。表7-2是该研究的结果。〔J.L.Freedman,et al.(1985).Social Psychology(5th ed).NJ: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55.〕&表7-2 判刑的平均年数&罪行被告人的魅力有魅力无魅力对照组诈骗5.454.354.35夜盗2.805.205.10&很显然,对于被认为同美貌有关的诈骗罪,被试倾向于认为有魅力的女性罪犯利用美貌进行诈骗犯罪,因而明显给予重判。平均刑期明显长于其他两组。而其他两组则没有差别。而在明显与外貌无关的夜盗罪上,有魅力的罪犯则得到了更多的同情,有明显辐射效应存在,平均判刑年数远低于其他两组。&从以上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尽管通常情况下美貌会产生辐射效应,使人们对有美貌的人其他方面作更为积极的评价,但是,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会反过来倾向于对她们实施更为严厉的惩罚。&(三)个性品质&安德森(N.H.Anderson,1968)〔N.H.Anderson(1968).Likeableness ratings of 555 personality-trait word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272~279.〕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将555个描绘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列成表格,让大学生被试按照喜欢程度由高到低排成序列。在这一序列中,有代表性的个性品质有三类:排在整个序列最前面的是高度受人喜欢的品质,位于序列中间的是介于积极与消极之间的中性品质及排在序列末尾的是高度令人厌恶的品质。&表7-3是三类代表个性品质的序列,每类20个品质特征。〔J.L.Freedman,et al.(1985).Social Psychology(5th ed).NJ: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212.〕&表7-3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个性品质&最积极品质中间品质最消极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智慧可信赖有思想体贴热情善良友好快乐不自私幽默负责开朗信任固执刻板大胆谨慎易激动文静冲动好斗腼腆易动情羞怯天真不明朗好动空想追求物欲反叛孤独依赖别人古怪不友好敌意饶舌自私粗鲁自负贪婪不真诚不善良不可信恶毒虚假令人讨厌不老实冷酷邪恶装假说谎&*受人欢迎的程度逐渐递减&从表7-3所列的个性品质可以看到,尽管安德森做研究的时代是20世纪60年代末,且对象是美国的大学生,但他的发现与当代人的选择倾向仍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他所揭示的结果不只适合于美国的大学生,即便对于当代中国的普通人,也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这意味着人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倾向有着高度的跨社会角色,跨文化和跨时代的一致性。这一点不仅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观察所证实,社会心理学课程讲授中对不同对象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三、相似与互补&(一)相似(similarity)&“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从这句俗语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时,突然见到同乡,在相异的环境里见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对象所激发的人际吸引有多么强烈。每一个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深切的体验。&相似会导致人际吸引,这一点已为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1961)〔T.M.Newcomb(1961).The Acquaintance Process.NY:Holt,Rinehart and Winston.〕曾以大学新生为对象进行过一项实验。实验为参加研究的大学新生免费提供普通学生公寓住房,交换条件是他们接受调查和参加研究工作必需的面谈(并非真实研究目的)。纽科姆根据测验和问卷获得的结果,分配一部分特征相似的学生住在一起,而将另一部分特征相异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居住。此后,研究不再干扰这些被试的正常生活。结果,一起居住的特征相似的学生倾向于彼此相互接受和喜欢,并成为好友。而一起居住但特征相异的学生虽然同样朝夕相处,还是倾向于难以相互喜欢并建立友谊。&大量研究发现,在所有特征中,态度或观点的类同具有特殊作用。伯恩(D.Byrne,1971)〔D.Byrne(1971).The attraction paradigm.NY:Academic Press.〕所做的研究“吸引的范例”中发现,在人们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观点是否一致高度决定人们对别人的喜欢程度。伯恩先了解被试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几周后给被试一些其他人情况的材料。材料将有些人的态度与观点描述得与被试非常相近,将另一些人描述得与被试相去甚远。结果发现,描述的相似性决定了被试对别人的喜欢程度和是否倾向于选择别人作为自己的工作伙伴。&莫兰德等人(Moreland & Beach,1992)〔R.L.Moreland & S.Beach(1992).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y among stude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8,255~276.〕研究发现,让四名吸引力相同的女助手在一学期中用出勤1次、5次、10次、15次出席社会心理学课程,学期末让选课学生从随机呈现的照片中评价每一位女助手,结果是出勤次数越多(与选课学生越熟悉),学生评价越喜欢。&日常生活中,各种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人际吸引效应。共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兴趣;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出生地;共同的民族、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乃至共同的身体特征,如身高、体重及居住地等,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们的相互吸引。&(二)互补(complementarity)&研究表明,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加。大量心理学资料和日常生活的事实都证明,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的婚姻是基于互补关系缔结的。极端的例子是有虐待倾向和受虐倾向的男女结为夫妇。由于双方的个性倾向和行为特征正好都满足了对方需要,并构成了双向的互补关系。而有虐待倾向或受虐倾向的人与正常的人是很难维持正常的婚姻关系的。一个支配型的男人娶一个依赖型的妻子;一个喜欢控制人的泼辣女人与一个被动型不愿作决定的沉默丈夫结为夫妇等都属于这种情况。试想,支配型的男人与支配型的女性是很难做一对和平夫妻的。&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这种情况不是严格意义的互补,而更是补偿作用(compensation)。如一个人看重学历而自己又失去拿高学历的机会,因而尤其看重高学历的朋友,就属于这种情况。&四、爱情&(一)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很自然地,与性吸引有关的爱情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一个原因。在这里,我们将同性相恋的特殊问题放下,使讨论限定在异性爱情范围内。&爱情是古今中外人们关心的永恒主题之一,但对爱情问题展开定量的科学研究,则是到20世纪70年代才发生的事。鲁宾(Z.Rubin,1970,1973)〔Z.Rubin(1970).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6,265~273.〕〔Z.Rubin(1973).Liking and loving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NY:Holt,Rinehart& and Winston.〕对爱情与喜欢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确认,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喜欢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而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的因素:(1)依恋──卷入爱情的恋人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地去寻求自己恋人的伴同和宽慰;而别人不能有同样慰藉的作用。(2)关怀与奉献──恋人之间会彼此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感到使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并对对方的不足表现出高度宽容。在爱情关系没有受到他人威胁时,表现关怀与奉献的一方对自己的行为往往有纯粹无私的崇高感。(3)亲密──被爱情所裹挟的恋人,不仅有着对对方的高度信赖,并且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虽然这种身体接触最终会自然地卷入,但是恋爱之初,这种身体接触需要却是泛化的高度依恋需要的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它很像高度依恋母亲的幼儿对母亲爱抚的需要。&通常情况下,一个成熟的青年人可以明确区别自己对别人的喜欢与爱情之间的区别。但对于刚刚进入青春萌动时期的少年男女,由于依赖、尊重、喜欢与新出现的性意识,意味着朦胧爱情还没有出现高度分化,因而常常会把对自己偶像的崇敬、尊重,对长者的依赖与喜欢情感以及爱情混淆到一起。&(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家德里斯科尔(R.Driscoll,1972)〔Driscoll,Richard,Davis,Keith,Lipetz & Milton(1972).Parental Interference and Romantic Love: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4,1~10.〕等人在“双亲影响和罗曼蒂克爱情”的研究中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 & Juliet effect)。莎翁的这一悲剧故事描写的,正是这种试图破坏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反而使两个人爱得更深的现象。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家族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双方家庭的竭力阻挠。然而,家庭的压力非但没有使他们彼此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至双双殉情而亡。&德里斯科尔等人1972年研究了91对已婚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以上的49对恋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考察被研究夫妇与恋人的彼此相爱程度与他们父母干涉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有情人之间相爱也越深。研究后的6~10个月期间,德里斯科尔等人对这些被研究者又作了调查,试图了解他们父母的干涉是否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爱的水平。结果证明,父母干涉程度与恋人们的情感变化成显著正相关;亦即父母干涉越大,恋人们爱得也越深。&第二章讨论的认知失调理论,已经很好地解释了,选择自由与对所选择对象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布莱姆(S.S.Brehm,1981)〔S.S.Brehm & J.W.Brehm(1981).Psychological reactance:A theory of freedom and control.NY:Academic Press.〕发现一种“心理反作用:自由和控制的理论”。在实验中,当被试面临A与B两个选择时,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人都应该选择A”。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的被试选择A。这表明,人们更愿意进行自由选择,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三)爱情与婚姻&在人们关于爱情的理想中,多数人都渴望爱情导致婚姻的结果。马克思关于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经典论断也成为许多人评价婚姻的重要依据。但是,跨文化研究的结果发现,婚姻与爱情的关系高度受到文化价值的影响。同意在没有爱情但其他特征符合期待的条件下同异性对象结婚的比例,显示出高度差异。当人们被问到“如果一个男性(女性)具有所有你希望的其他特点,但你不爱他(她),你愿意和他(她)结婚吗?”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问题者回答“愿意”的比例达到一半左右。而美国、巴西等地的回答者选择“愿意”的比例低于5%(见以下详细结果)。〔R.Levine,S.Sato,T.Hashimoto & J.Verma(1995).Love and marriage in eleven culture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6(5),554~571.〕&“如果一个男性(女性)具有所有你希望的其他特点,但你不爱他(她),你愿意和他(她)结婚吗?”&回答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美国英国菲律宾墨西哥巴西香港澳大利亚是49.050.418.83.57.311.410.24.35.84.8否24.039.133.885.983.663.680.585.777.680.0不确定26.910.447.510.69.125.09.310.016.715.2&注:数字为百分比。&以上结果说明,爱情与婚姻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除文化价值的差异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关于婚姻与爱情的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被一个特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掩盖的传统的“郎才女貌”又回到了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只是现代版的“郎才女貌”时代特征更为鲜明。从例年征婚广告可以看出,“郎才”更从高的社会与经济地位来显示,“博士”“海归”“名车”“豪宅”都成为了定义“郎才”的高频词汇。而“女貌”的温柔贤淑也被高频的“美女”“靓丽”,甚至“妩媚”“性感”掩盖。实际上,这些广告描述的是否与征婚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或是否杜撰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广告人的吸引潜在婚配者的概念已经饱含时代的印迹。从媒体关注到的“婚托”现象和引起社会广告关注的富豪征婚案例引起的社会反响看,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征婚广告吸引力是显然的。&毫无疑问,爱情与婚姻的关系还将长期吸引研究者关注并会被不断研究下去。二者关联的复杂性、时代性和文化依赖性,也将是人们讨论这一问题必定注重的问题。&&&【要点小结】&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在沟通中,身体语言有着口头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熟悉本身能增加喜欢。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比例关系。外貌影响人们吸引力与交往,人们对有美貌的人其他方面也会做更为积极的评价,表现出一定的外貌的辐射效应。安德森的经典研究,揭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个性品质。特征或观点的相似、需要和满足的互补会导致人际吸引。爱情有别于喜欢;在恋爱中,当出现干扰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这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思考与练习】&1.你怎样理解沟通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3.沟通障碍与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可能发生怎样的联系?&4.沟通过程的倾向性与方式与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会有怎样的联系?&5.你如何理解人际吸引与拒绝倾向和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之间的联系?&【拓展性阅读导航】&1.E.Aroson(2005).Social psychology(5th ed).NY:Longman,373~412.&本书第10章从人际吸引的条件、亲密关系的特点、爱情发生的原因几方面介绍了人际吸引。&2.D. G.Mayers(2005).Social psychology(8th ed).NY:McGraw-Hill,419~466.&本书第11章从友谊和吸引的影响因素、爱情、亲密关系如何结束几方面介绍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际交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