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泪亦寒空调的辅热是什么意思思

显热_百度百科
显热(sensible heat)是指当此热量加入或移去后,会导致物质温度的变化,而不发生。物质的、摩尔热容和三者的乘积为显热。即物体不发生化学变化或相变化时,温度升高或降低所需要的热称为显热。
物体在或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显热”。它能使人们有明显的冷热变化感觉,通常可用测量出来。
注:(如在常压下,将水从20℃加热到80℃所吸收的热量,就叫显热。)
显热交换器
显热计算公式Q=m·c(t?-t?) Q=质量·比热(温度差)
显热与潜热
显热主要表现在由于空气干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热量转移,比如空气干球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引起的热量。的发生总会伴随着物质相态的变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水在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很多的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在空调负荷的计算时,因为空气里含有水蒸汽,所以就要计算其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显热 对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物质加热,只要它的形态不变,则热量加进去后,物质的温度就升高,加进热量的多少在温度上能显示出来,即不改变物质的形态而引起其温度变化的热量称为显热。如对液态的水加热,只要它还保持液态,它的温度就升高;因此,显热只影响温度的变化而不引起物质的形态的变化。例如机房中、其计算机或程控交换机的发热量很大,它属于显热。
对液态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当达到沸点时,虽然热量不断的加入,但水的温度不升高,一直停留在沸点,加进的热量仅使水变成水蒸气,即由液态变为气态。这种不改变物质的温度而引起物态变化(又称相变)的热量称为潜热。如计算机房中、工作人员人体发热以及换气带进来的空气含湿量,这些热量称为潜热。(全热等于显热与潜热之和。)
如果要求的气温高于露点温度, 则没有水蒸汽的产生或者水珠的产生,即湿度没有变化,也就是所说的显热交换。 如果要求的气温低于露点温度, 就会有潜热交换。
显热:随着潮湿空气的温度变化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温度变化);
:随着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浓度的变化有关的热量(汽化热*凝结热);
全热(焓):显热和潜热之和,一般状态下焓值与全热值相同 。
显热就是有温度变化没有相变;潜热没有温度变化,变化是由相变产生。
它能使人们有明显的冷热变化感觉,通常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如将水从20℃的升高到80℃所吸收到的热量,就叫显热。)在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过程中,其相态发生了变化(如气体变成液体……),但温度不发生变化,这种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潜热”。“潜热”为不能用温度计测量出来,人体也无法感觉到,但可通过实验计算出来。
饱和空气在吸收一定冷量(即放出热量)后,一部分水蒸气会相变成液态水,而此时饱和空气温度并不下降,这部分放出的热量就是“潜热”。
显热/潜热在卫星遥感中的应用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显热/潜热信息产品是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推出的气象/气候环境类系列数据产品之一。[1]
遥感卫星信息源
遥感卫星信息源
数据反演算法
根据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在分析地球系统表层的能量收支平衡时,净辐射Rn、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和土壤表面热通量G满足地表能量平衡方程:
式中,Rn为到达地表的净辐射通量,LE为潜热通量,H为显热通量,G为土壤热通量。由公式可知,如果要从热量收支平衡的角度研究不同城市地表覆盖对城市热岛形成的影响,就必须掌握不同城市地表覆盖类型在上述4个参数方面的定量差异,特别是直接影响地表温度的显热通量H值的具体定量差异。
※产品案例
.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引用日期]风湿热_百度百科
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风湿热是一种与A组R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疾病,曾经是危害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可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皮下组织,但以心脏和关节最为明显,临床表现为心脏炎、环形红斑、关节炎、舞蹈症和皮下结节。病变可呈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可遗留心脏瓣膜病变形成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本病的发病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链球菌菌体的荚膜是由透明质酸组成,与人体滑膜和关节液的透明质酸蛋白之间存在共同抗原性,可抵抗白细胞的吞噬而起到保护作用。A组链球菌的蛋白质抗原与人体心瓣膜和脑等组织存在交叉抗原性,可引起交叉免疫反应。这一交叉反应在风湿热瓣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非常重要。链球菌可产生多种细胞外毒素,在其致病性中也起重要作用。
另外,风湿热的发病存在遗传易感性。同一家族成员发病率较无风湿热的家庭为高,单卵双胎同时患风湿热者较双卵双胎者为高。
风湿热缺乏典型的和特异的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不一。
多关节炎是常见的初发症状,发生率达75%以上,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灼热、疼痛和活动受限。典型的关节炎特点为:①游走性,可在十分短暂的数小时或数天内,从一个关节迁移到另一个关节;②常为多发性,常表现为两个以上的关节同时受累;③多侵犯大关节,如膝、踝、肘、腕和肩关节等;④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在潮湿或寒冷时加重,随着环境的改善症状可自然缓解;⑤水杨酸制剂有显效,用药24~48小时后症状可明显缓解,但即使不治疗,关节炎也很少持续4周以上;⑥关节炎随风湿活动消失而消失,关节功能恢复,不遗留强直或畸形。
心脏炎在儿童病例为风湿热最重要的表现,占40%~80%。可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或全心炎,其中多以心肌和心内膜同时受累,单纯心肌炎或心包炎较少见。
3.环形红斑
过去发生率为10%~20%,现发生率较少,为2.4%,一般在风湿热的后期出现,常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如大腿内侧,呈淡红色边缘轻度隆起的环形或半环形红晕,环由小变大,中心肤色正常,皮疹可融合为不规则形,不痛不痒,常于数小时或1-2天迅速消失,但消退后又可原位再现,皮疹时隐时现,经历数月。
4.皮下结节
较少见,2%~10%不等。为1.5cm~2.0cm的硬性无痛性结节,可孤立存在或几个聚在一起,多在关节的伸面骨质隆起部位,与皮肤无粘连,表面无红肿,常伴有严重的心肌炎。
5.Sydenham舞蹈症
Sydenham舞蹈症是由于锥体外系受累所致,为风湿热的后期表现,一般发生在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个月或以上。多见于女性患者,儿童多于成人。表现为面部肌肉和四肢不自主的动作和情绪不稳定,出现挤眉、伸舌、眨眼、摇头、转颈;肢体伸直和屈曲、内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后等无节律的交替动作。激动或兴奋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6.临床分型
(1)急性发作型 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表现为严重的心脏炎、关节炎,风湿性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如治疗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此型国内较少见。
(2)反复发作型 此型临床最常见,一般多在初发后5年内复发,多重复过去的临床特点,每复发一次心瓣膜的损害就加重一次。
(3)慢性型(迁延型) 指病情减轻、缓解和加重反复交替出现,持续半年以上者。常以心脏炎为主要表现,也可伴有关节炎或关节痛。
(4)亚临床型(隐匿性风湿热) 病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咽痛或咽部不适、疲乏无力、肢体酸痛、面色苍白等非特征性表现,少数患者可有低热。此型患者可经多年隐匿,逐渐发展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也可因再一次链球菌感染等诱因而加剧,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
1.风湿活动的实验室检查  活动期患者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并有核左移现象,也可见轻度贫血。血沉增快,CRP的升高较血沉增快出现早。血清蛋白电泳可见白蛋白降低、a2及Y球蛋白增加,粘蛋白也增加。免疫球蛋白IgM/IgG、补体和CIC在急性期升高,特别是补体C3、C4在风湿热临床症状出现第二天即有变化,故对风湿活动性有诊断上的意义。
2.抗链球菌的证据
链球菌感染最直接的证据是在咽部培养出A组R溶血性链球菌,其阳性率仅有20%~25%。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也是新近链球菌感染的可靠指标,链球菌感染后约两周左右,大多数风湿热患者(75%~80%)的ASO滴度升高大于500U,4~6周时达高峰,8~10周后逐渐恢复正常。
3.胸部X线和心电图
胸部X线可表现为正常或有心影增大。心脏受累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以及ST-T的改变。
4.超声心动图
可发现患者心脏增大,心瓣膜水肿和增厚、闭锁不全或狭窄,以及心包积液。
目前临床沿用的仍然是1992年修订的Jones标准见下表,如果有一项主要指标和两项次要指标,再加上有先驱链球菌感染的证据,即可确定诊断。
表初发风湿热的诊断标准
临床:发热
ASO滴度升高
多发性关节炎
咽部培养阳性
实验室:血沉增快
P-R间期延长
目前认为在诊断风湿热时不能机械套用Jones标准,应对临床资料做全面分析,进行必要的排除诊断,例如在诊断风湿性心脏炎时应排除病毒性心肌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风湿性关节炎时应排除其他的关节炎、结缔组织病、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关节炎以及结核性关节炎等;在以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为主要诊断指标时也应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相关疾病。
本病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总的治疗原则包括:早期诊断、合理治疗,防止病情进展造成心脏不可逆的病变。
1.一般治疗  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急性期患者均应卧床休息;如有心脏受累应避免体力活动或精神刺激,并应在体温和血沉恢复正常、心动过速控制或明显的心电图改善后继续卧床3~4周,然后逐渐恢复活动,心脏扩大伴有心力衰竭者,约需6个月左右才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还应适当限制盐和水分。
2.抗生素的应用
应用抗生素的目的是为消除残存的链球菌感染灶。推荐应用青霉素一次肌内注射,或者口服青霉素10天。对少数耐青霉素菌株感染或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一天4次,疗程10天。对红霉素的耐药,可选用其他药物替代,包括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盐、新大环内酯类及头抱霉素类等。
3.抗风湿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为非类固醇抗炎药。其中阿司匹林仍然是首选药物,分3~4次口服,一般疗程6~8周,有轻度心脏炎者宜用12周。糖皮质激素仅在严重心脏炎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才被推荐使用。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分3~4次服用,控制病情后逐渐减量,疗程最少12周。对心包炎或心肌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至病情改善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糖皮质激素还可用于对阿司匹林无反应的严重关节炎的治疗,疗程6~8周。  严重心脏炎或心脏扩大者易发生心力衰竭,除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外,应合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洋地黄、利尿剂和降低心脏负荷的药物。
4.Sydenham舞蹈症的治疗
首先应给予患者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防止外伤。必要时在抗风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镇静药如地西伴、巴比妥类药物或氯丙嗪等。
5.慢性心瓣膜病的治疗
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应长期给予洋地黄口服,并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剂量。瓣膜损害严重时可给予手术治疗,作瓣膜成形术或置换术。
6.一级预防
由于风湿热有家族多发和遗传倾向,因此患者的亲属为风湿热的高危人群,应重点预防。目前推荐在确诊有A组溶血性链球菌咽炎的患者,或者5岁以上的青少年在拟诊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时,即应给予治疗,可用单剂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分2~4次,连续用药10天。
7.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年幼、有高度易感因素、风湿热多次复发、有过心脏炎和有瓣膜病后遗症者,首要目的是预防和减轻心脏损害。以长效青霉素,每3~4周肌内注射1次,用药至少10年,或直至40岁,甚至终生预防。
风湿热的预后主要决定于是否发展为风湿性心脏病。初次发病时心脏炎的轻重或复发的次数为决定风湿性心脏病预后的主要因素。在初发时心脏即明显受累、多次复发或并发心力衰竭者预后不佳,常发生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急性风湿热后发生心瓣膜病变者成人为10%~20%,儿童为60%,若病情复发两次以上者心瓣膜病变的发生率则高达90%。舞蹈病预后良好,经4~10周后大多数能自然痊愈,很少复发,但少数患者可遗留有神经精神症状。多发性关节炎可获痊愈。
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风湿免疫科
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风湿免疫科
伍沪生 | 主任医师 副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什么是风湿热
引发风湿热的原因
如何治疗风湿热
如何诊断风湿热
风湿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风湿热的鉴别诊断
风湿热为什么会导致风湿性心脏病
如何预防风湿热回归热_百度百科
[huí guī rè]
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回归热螺旋体属于疏螺旋体属或称包柔氏螺旋体属。一般根据媒介昆虫的种类进行分类。虱传回归热螺旋体仅1种,称回归热螺旋体或欧伯门亚螺旋体。蜱传回归热螺旋体根据媒介昆虫软体蜱的种类命名,可分为10余种。两型回归热螺旋体形态基本相同,长10~20μm,宽0.3~0.5μm,有4~30个粗大而不规则的螺旋,两端尖锐,运动活泼,以横断分裂增殖。革兰染色阴性,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培养较为困难,需用加血清、腹水或兔肾脏碎片的培养基在微氧条件下培养才能增殖,接种于幼小白鼠腹腔或鸡胚绒毛尿囊膜容易繁殖。回归热螺旋体壁不含脂多糖,但有内毒素样活性。体表抗原极易变异。它对热、干燥及多种化学消毒剂均较敏感,但耐寒,能在0℃的凝固血块内存活100天。此类螺旋体既含有特异性抗原,又有非特异性抗原,可与其他微生物有部分共同抗原,故受染动物血清可有特异性补体结合反应,亦可与变形杆菌OXK株起阳性凝集反应,但效价较低。螺旋体抗原易产生变异,不同菌株的抗原性不尽相同,在同一患者不同发热期中,所分离出的菌株抗原性也有差异。
1.虱传型回归热
潜伏期2~14天,平均7~8天,起病大多急骤,始以畏寒、寒战和剧烈头痛,继之高热,体温1~2天内达40℃以上,多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热或间歇热。头痛剧烈,四肢关节和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有眼痛、畏光、咳嗽、鼻衄等症状。面部及眼结膜充血,四肢及躯干可见点状出血性皮疹,腓肠肌压痛明显。呼吸、脉搏增速,肺底可闻细湿啰音。半数以上病例肝脾肿大,重者可出现黄疸。高热期可有精神、神经症状如神志不清、谵妄、抽搐及脑膜刺激征。持续6~7日后体温骤降,伴以大汗,甚至可发生虚脱。以后患者自觉虚弱无力,而其他症状肝脾肿大及黄疸均消失或消退,此为间歇期。经7~9日后又复发高热,症状重现,此即所谓“回归”。回归发作多数症状较轻,热程较短,经过数天后又退热进入第二个间歇期。一个周期平均约2周左右。
2.蜱传型回归热
潜伏期4~9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黄疸、神经症状均较虱传型为少,但皮疹较多。
1.病原体检查
回归热螺旋体,在患者发热期的外周血液内一般容易查到。薄的血涂片中,用革兰染色为阴性,瑞氏或吉姆萨染色呈红色或紫色,于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其以旋转和移行的方式灵活前进或后退,并向两侧摇摆,骨髓涂片也可找到螺旋体。伴有神经疏螺旋体患者,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均可升高,细胞数可增加,也可查到螺旋体,有时尿沉淀螺旋体也可阳性。
2.血及尿常规
虱传回归热患者发热期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在(10~20)×10/L之间,间歇期则恢复正常,分类变化不大,蜱传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血小板可减少,发作次数多者贫血明显,但出凝血时间正常;有黄疸者,血胆红素升高。  尿中可见少量蛋白、细胞及管型。
3.血清免疫学检查
可采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蛋白印迹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如果第二次效价升高4倍,则有助于诊断。
4.腰椎穿刺
脑脊液可发现螺旋体。
5.发热期检查
取血或骨髓涂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检查可发现螺旋体。
根据发病季节与地区、个人卫生情况及有体虱滋生等流行病学资料,发热与间歇交替出现的典型热型,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从末梢血中检出螺旋体,本病即可确诊。
1.治疗关键期
治疗应在发热早期或无热期开始,但不要在接近发作的末期治疗,因为有发生Jarisch-Herxheimer(贾-赫二氏,雅里施-赫克斯海默二氏)反应的危险,这种反应有时在虱传回归热时有致死的危险。蜱传回归热时,在给首剂四环素或红霉素前2小时和服后2小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减轻Jarisch-Herxheimer反应。
2.对症治疗
凡有高热、病情严重者,应给以对症治疗。脱水和电解质失平衡应该通过输液纠正。口服可待因可用于缓解严重头痛。恶心和呕吐可口服或肌注茶苯海明、丙氯拉嗪。若发生心力衰竭则应给相应的特殊疗法。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饮食。足量水分及降温,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
3、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能消除体内螺旋体,故治疗有特效,四环素族抗生素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一般选用四环素、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疗效亦佳。吸收缓慢的青霉素不能杀灭脑内的螺旋体,故治疗后疾病有复发可能;部分蜱传回归热对青霉素不敏感,故不宜选用;抗生素治疗中须严加注意可能出现严重的休克反应即雅里施-赫克斯海默二氏反应,重者可致死,这可能是螺旋体大量溶解时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反应,故第一次抗生素剂量不宜太大,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新胂凡纳明只用于晚期反复发作,对抗生素疗效较差的蜱型回归热患者。
虱传型回归热的预防应注意隔离患者,并彻底灭虱。热退后需继续观察15日。接触者亦应彻底灭虱,必要时口服强力霉素预防发病。蜱传型回归热应灭蜱、灭鼠。灭蜱可用马拉硫磷或敌敌畏喷洒,灭鼠可用药物毒杀及捕打等方法。在疫区执行任务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必要时口服强力霉素或四环素预防发病。中和热_百度百科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1. 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2. 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中和热均为57.3 kJ·mol-1,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反应热小于57.3 kJ·mol-1; 3.以生成1 mol水为基准.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1.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2.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H+(aq)+OH-(aq)====H2O(l)中和热均为57.3 kJ·mol-1,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57.3 kJ·mol-1;
3.以生成1 mol水为基准。
4.反应不可以生成沉淀(如Ba(OH)2+H2SO4=BaSO4+2H2O)
中和热是以生成1 mol H2O所放出的热量来测定的,因此书写它们的时,应以生成1 mol水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例如:
KOH(aq)+ 1/2H2SO4(aq)=1/2K2SO4(aq)+H2O(l) ΔH=-57.3 kJ/mol
H+ + OH- =H2O,当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都有:
中和热测定仪器
中和热测定仪器
H+(aq) + OH- (aq) = H2O(l);△H =-57.3kJ/mol
发生中和反应时,由于所用的酸和碱有强弱不同,又有一元、二元或多元之分,因而中和热各不相同。
跟的中和热
一元跟一元中和时,中和热为57.3 kJ/mol。
跟一元强碱的中和热
如果有一元弱酸或弱碱参加中和反应,其中和热所放出热量一般都低于57.3 kJ/mol,也有个别高于57.3 kJ/mol的。这主要取决于弱酸或弱碱电离时吸热还是放热。
一般地说,弱酸或弱碱的是吸热的,因此,中和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还要扣除电离时吸收的那部分热量,中和热也就低于57.3 kJ/mol。例如,1 mol CH3COOH跟1 mol NaOH溶液反应时,中和热是56.0 kJ/mol。
有的电离时是放热的。例如,1 mol氢氟酸电离时放出10.4 kJ/mol热量。当它跟1 mol NaOH溶液反应时,中和热是67.7 kJ/mol。
跟一元强碱的中和热
二元酸的电离是分两步进行的,两个H+的中和热各不相同。中和第一个H+的中和热,等于57.3 kJ/mol减去二元酸电离出第一个H+所吸收的热量ΔH1;中和第二个H+的中和热,等于57.3 kJ/mol减去二元酸电离出第二个H+所吸收的热量ΔH2。因此,二元酸跟一元强碱的中和热ΔH可用下式表示:
ΔH=-〔2×57.3 kJ/mol-(ΔH1+ΔH2)〕
跟一元强碱的中和热
三元酸跟一元强碱的中和热为ΔH,三元酸里的三个H+电离时所吸收的热量依次是ΔH1、ΔH2、ΔH3,则得:ΔH=-〔3×57.3 kJ/mol-(ΔH1+ΔH2+ΔH3)〕
-------------------------------------------------------------
测定强酸、反应的中和热。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Q=mcΔt? ①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m的质量为所用酸、碱的质量和,测出参加反应的酸、碱质量相加即可;c需要查阅,Δt可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前后的温度相减得到。酸、碱反应时,我们用的是它的稀溶液,它们的质量可通过量出它们的体积,再乘以它们的密度得到)
因此,上述计算Q的式子可表示为
Q=(V酸ρ酸+V碱ρ碱)·c·(t2-t1)? ②
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 mL,它们的浓度分别为0.50 mol/L和0.55 mol/L。由于是稀溶液,且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 4.18 J/(g·℃)
V酸=V碱=50 mL。
c酸=0.50 mol/Lc碱=0.55 mol/L。
ρ酸=ρ碱=1 g/cm
c=4.18 J/(g·℃)
把以上数据代入式②,得出Q的表示式。其中热量的单位用kJ。
Q=0.418(t2-t1)kJ ③
注意:③式不是该反应的反应热,因为反应热是有正负的,中和反应放热,故其ΔH为“-”。中和热是稀的酸、碱中和生成 1 mol水的反应热,而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 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的水只有0.025 mol,故③式表示的也不是中和热。中和热应表示为ΔH= kJ/mol。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下图所示。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有几个为什么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案不是“可以与不可以”而是“不宜”。原因是稀盐酸比较稳定,取50mL、0.50mol·LHCl,它的物质的量就是0.025mol,而NaOH溶液极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如果恰好取50mL、0.50mol·LNaOH,就很难保证有0.025molNaOH参与反应去中和0.025mol的HCl。
回答是可以的。比如“量取51mL(或52mL)0.50mol·LNaOH溶液”。只是(m1+m2)再不是100g,而是101g或102g。
(3)烧杯间填满碎泡沫的作用——防止热量散失
关于量HCl和NaOH溶液的起始温度“t1/℃”
①不能以空气的温度去代替酸碱溶液的温度;也不能以水的温度去代替酸碱溶液的温度,因为空气、水和溶液(这里是酸碱)的温度是有差别的,会明显影响实验结果。
②为了使NaOH和HCl溶液的温度稳定,最好是把配成的溶液过夜后使用。
③最好不求HCl和NaOH两种溶液温度的平均值。两者的温度悬殊差别越大,实验结果越是失去意义,最好是两种溶液的温度相同。办法是:用手握住烧杯使温度低的溶液略有升高,或用自来水使温度高的溶液略微降温,以达到两种溶液温度相同的目的。
读者注意,中和热的测定最好在20℃左右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不宜低于10℃以下,否则低温环境容易散热,会使中和热的测定值明显偏低。
④为什么采用环形玻璃棒搅拌混合液,可不可以用普通玻璃棒?能不能用振荡的方法混匀溶液?
环形玻璃棒的优点在于:上下移动搅拌的面积大、范围广(切不可把环形玻璃棒移出混合液的液面!),混合均匀,普通玻璃棒显然不具有这种优点。
至于振荡混合液,一定会有部分混合液附着在烧杯壁,这样散失的热量会使中和热的测定值偏低。
⑤强酸与弱碱,强碱与弱酸的中和反应热值如何估计?
鉴于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因此,当强酸与弱碱、强碱与弱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同时还有弱碱和弱酸的不断电离(吸收热量,即电离热)。
所以,总的比强酸强碱中和时的热效应值(57.3KJ/mol)要小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弱电解质(如氢氟酸)电离时会放热,它与NaOH的中和热会大于57.3KJ/mol(实为67.7KJ/mol)。
⑥酸碱的浓度该有个什么大小范围?太大、太小对测定值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强酸强碱溶液的浓度太大,混合时由于体积增大,离子继续扩散水合产生热效应。离子的水合热大于扩散热,使总过程放热,使得测得的热值偏高。但是酸碱溶液的浓度也不可太小,否则中和反应放出的热太少,温度变化不大,不易测出。经验指出,测定中和热的酸碱的浓度大小范围以在0.10mol·L~1.0mol·L之间为宜。
⑦本测定有许多难以克服的概略因素:反应容器(烧杯、环形玻璃棒搅拌器)要吸收一些热量,反应混合液的空间要散失一些热量,以及量取溶液体积、温度计读数以及温度计的精确度等都会产生一些误差,所以本测定只能是近似测定强酸强碱的中和热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调辅热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