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0米最高型增高预防什么火箭最高时速发什么价

&&&&&&&&&&&&&&&
日本发射最小火箭缘何失败 贪小便宜却致质次价高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当地时间1月15日早上8:33,几经推迟的“世界最小火箭”——日本SS-520-4号机从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发射升空,但随后失去遥测信号坠入大海,所携载荷一并损失。在2016年年末到2017年年初的航天发射高峰期,这次失利原本算不上什么——毕竟航天发射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出现问题也属于正常,不过这次发射的噱头在于火箭的体量在目前应用的航天发射载具中是最小的,这也自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那么笔者就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带大家看看这个“世界最小火箭”到底有什么名堂。 探空火箭转行发射卫星这次发射的火箭SS-520四号机是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研发的系列探空火箭发展而来,同系列型号还有S-160、S-210、S-310和S-520。日本探空火箭的命名规则很直接,“S”的数量代表火箭的级数(Stage),后面的数字是火箭的直径(毫米),SS-520的意思就是两级式520mm直径探空火箭,全长9.65米,发射重量2.6吨,能把140千克的载荷送到距地面800千米的高度。S-310和S-520探空火箭准备发射应当注意的是,基本型的SS-520并不能将载荷送入轨道,800千米只不过是抛物线最高点,与人造卫星入轨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过日本人对于把S系列探空火箭改装成能够发射小卫星的运载火箭,显示出了独特的兴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只有S-520的时候,JAXA的科学家已经开始规划两级式的SS-520,并论证给SS-520增加第三级以发射低轨道卫星的可行性。在这次发射之前,SS-520只进行了两次成功的亚轨道发射:第一次于日在日本内之浦,以验证用于卫星发射的姿态控制装置;第二次于日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地磁场相关科学实验。时隔16年,“半路出家”的SS-520四号机终于开始尝试真正意义上的轨道发射,但却遭遇了失败。 S系列探空火箭原本的弹道——高空科学实验“非典型”日货从探空火箭到运载火箭,SS-520都进行了哪些改进呢?我们不妨从SS-520四号机的资料开始探究。SS-520-4结构图SS-520-4充分利用SS-520已有的部件,包括尾翼、一级火箭、二级火箭和头锥;新研发了第三级火箭、二三级连接段还有三级与卫星连接段;为了适应轨道发射,对一二级连接段以及喷气控制机构进行了改进。这样,SS-520-4基本具备了运载火箭的特征,可以进行卫星发射了。不过,之所以说它只是有运载火箭的“特征”,是因为和真正的运载火箭设计的飞行器相比,SS-520-4实在是过于简陋,从该机的发射时许上就能够看出端倪:SS-520-4飞行时序拜探空火箭的底子所赐,SS-520-4起飞后迅猛加速,31.7秒时一级火箭就已经燃烧完毕,火箭达到26千米高度,速度每秒2千米。这时,一般的运载火箭会进行一二级分离,二级点火继续飞行,以获得更大的速度增量。但是SS-520-4却要带着成为死重的一级继续无动力飞行34.3秒,白白浪费宝贵的速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一级火箭工作时间短,如果烧完就抛弃的话,一级落区会处于近海,对船舶航行和渔业造成很大干扰;而另一方面,SS-520-4的控制方式简陋——火箭的飞行稳定完全依靠一级尾翼产生的自旋维持,过早抛弃一级也有可能导致火箭在相对稠密的大气层区间内逐渐失去稳定性,导致失败。观看过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朋友肯定会记得,火箭点火起飞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程序转弯”,因为发射时火箭是垂直于地面的,最终入轨时速度方向与地面几乎平行,火箭必须在飞行中不断调整姿态,飞出一条曲线平滑地把载荷送入轨道。不过从SS-520-4的发射实况来看,火箭是从小角度倾斜的挂架上直接起飞,直线上升,并没有程序转弯——因为SS-520的固体发动机是无控的,不能进行矢量控制。当然,SS-520-4并非没有主动控制机构,在一级和二级火箭之间,安装有对自旋稳定的箭体进行姿态调整的简易控制装置。上面我们说过,由于一级火箭的工作时间过短,一级关机时高度太低,根本无法形成入轨条件,必须等到高度和速度都相对合适的时候才能令二级点火。同时,还要把近乎垂直姿态的箭体调整到一个“躺倒”的角度上,否则二级的喷气方向不对,还是会失败。主动控制机构是典型的单组元冷气姿态控制系统,以5.7升23兆帕的高压氮气作为工质,在头锥和一级火箭相继分离后按照既定时序开始工作,预计工作时间29秒,在二级火箭点火判定前分离——受火箭性能限制,控制机构不能入轨,二级点火以后的动作中,火箭完全没有主动姿态控制能力,只靠一级尾翼产生的自旋角动量维持稳定。 SS-520-4仅有的主动控制机构笔者简单翻译了SS-520-4的二级点火判定逻辑图,SS-520-4的二级点火是通过遥测数据由地面发送指令的,通过对五个关键数据的判定,决定是否启动二级发动机继续入轨。不巧的是,这次发射中,遥测数据在起飞后20秒就丢失了,地面控制中心无法得知火箭的准确状态,二级点火判定自然无法进行,发射也就失败了。  二级点火判定逻辑图审视顶着“世界最小运载火箭”名头的SS-520-4,我们不难发现,这型火箭并没有传统日本产品“技术先进”“细节出色”的感觉,反而是能省则省,只具备轨道发射的基本条件,正常运载火箭的关键节点冗余备份基本没有,单点故障极多,这也必然导致发射成功率大幅降低。低成本下的质次价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经过二级三级的助推,SS-520四号机搭载的TRICOM-1立方星还是可以进入轨道,成为真正的人造卫星的。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TRICOM-1的预定轨道是近地点180千米,远地点1500千米,倾角31°的椭圆轨道。由于近地点过低,轨道阻力大,根据笔者用STK软件模拟,发射成功的TRICOM-1也会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陨落——尽管对于一颗预计寿命只有30天的立方星来说这不算是个缺点,但是这种轨道远不如圆轨道实用,对于卫星的实际应用和测控都有很大阻碍。STK初步模拟的TRICOM-1再入轨道不过就SS-520-4火箭而言,打出这种轨道并非刻意为之,实在是打不了圆轨道——对于这种基本无控的小火箭而言,能入轨已经是胜利,还能要求更多吗?纵观SS-520系列的技术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型小火箭上,处处体现着“因陋就简”的思想,最大程度利用既有技术,甚至不惜削足适履,把本该具有的控制设备和冗余备份全部剔除,以期获得低廉的发射成本和快速响应的发射能力。然而偏偏事与愿违,根据外媒报道,SS-520-4的发射成本在400万美元左右,由于载荷只有一颗立方星,如果这是一次商业发射的话,为了不赔本,卫星使用方付出的发射费用应当高于400万美元。而在国际市场上,同等规格的3U立方星,发射报价一般在30万美元左右,这使得SS-520改装的运载火箭基本不存在竞争力。也许随着未来发射次数的提高,单发成本能够降下来,但是考虑到这种小火箭的可靠性从设计上就很差,卫星使用方面临的风险与保险压力都会很大。更不用说正常运载火箭的搭载服务一般是把立方星送入圆形的太阳同步轨道,除了圆轨道对卫星载荷、通信和测控的优势外,光照条件的一致性也会一定程度简化卫星设计,延长卫星寿命,客户似乎更没有理由把自己的小卫星交给日本的小火箭来发射。因此,给SS-520-4一个“质次价高”的考语是没有错的。  TRICOM-1立方星,类似3U立方星的搭载发射方案已经成熟当然,尽管从总体设计层面上,SS-520系列并不能被视为成功的运载火箭,但类似SS-520的设计思路也并不罕见:据笔者了解,国内某明星火箭少年的“中国SpaceX公司”就是准备从探空火箭搞起,以探空火箭技术发展小型运载火箭。对此,笔者到也希望国内草根民营火箭的创业者们,关注一下日本的这枚“世界最小运载火箭”,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切勿重蹈覆辙。最后,有必要纠正一下一些朋友的误解,SS-520-4并不是“有史以来最小运载火箭”,而是“目前还在发展的运载火箭中最小的”,历史上最小的、有轨道发射能力的载具是美国海军在上世纪50年代研发的空射反卫星武器NOTS-EV-1,这是一种5级火箭,曾进行过4次地面亚轨道测试和6次空射测试,全部以失败告终。NOTS-EV-1反卫星武器
2中国航天60年......
3亮“箭”文昌--长征七号首发......
5纪念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四十五周年......
1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将实现在月球背...
2宇宙那么大,我们都应该在有生之年去看看。所...
3日,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412月17日17点39分,经过6天17小时五次变轨,我...
5唐纳德·川普和希拉里·克林顿在2016美国大选...6300米:某陆航旅驾新型直升机挑战喀喇昆仑山
日 09:20来源:
2007年夏天,某陆航旅派出16架直升机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这是中国陆军航空兵首次大机群机动数千公里出国演习,首次飞越国外陌生空域和航线。
但最令旅领导自豪的是:32名飞行员的平均年龄仅28.5岁。他们穿低云,绕雨区,避雷电,排除重重险情,成功飞越友谊峰,从天山脚下到乌拉尔山脉南麓,在这条国际直升机&处女航线&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载春去秋来。从陆地到天空,从国内到国外,从单一到合成,某陆航旅核心军事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军陆航部队中率先达到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标准,连续6年获陆航部队军事训练考核第一名,连续6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飞行可以有禁区,战斗力不能有盲区&
四川西南某山区飞行训练场,有着航空界公认的&超难度&气象环境。14年来,陆航旅每年都组织&鹰群&到这里进行超强度训练,开展山头着陆、峡谷飞行、跳跃式突击等高难度对抗,培养出一大批&全天候&机长。
某新型直升机列装部队前,专家试飞论证后给出结论:飞行高度仅限4000米。
2005年,这款直升机列装部队。为使这一机型在4000米以上高原寒区形成作战能力,成存国带队驾驶新型直升机首飞喀喇昆仑山区。
喀喇昆仑山被认为是旋翼式飞行器的&禁区&,也是世界上最危险、最难飞的地区之一。
4000米、4500米、5000米、5500米,直升机向6000米逼近!
6000米高度空气稀薄,极易造成飞行事故。飞行员因为低压缺氧会出现晕厥和耳膜穿孔等症状,而飞机容易产生喘振和空中停车等险情。
成存国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紧握抖动的操纵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向上飞,一直飞到不能飞的高度为止!
直升机颤抖着10米10米地向上攀升,终于,爬到了6300米!这是直升机的极限,也是身体的极限了。
就是在这次挑战生死的试飞中,他们摸索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直升机的高空性能、飞行特点、操作方法、极限载重量等参数600多个,创造了新型直升机在5200米高度安全起降等我军陆航史上的4项纪录,填补了这一机型在高原地区飞行和保障的10项空白。
20年间,陆航旅先后40多次飞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30多次勇闯&空中禁区&喀喇昆仑山,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高原安全飞行4000多次,相继开辟12条高原、高山巡逻新航线,实现了单机巡逻向多机编队全航线、全地域空中巡逻的历史性跨越。
大西北有着6700多公里边防线,大多位于高原寒区和无人区。翻达坂、走沙海、越雪山、闯戈壁,是边防官兵巡逻遇到的最大难题。
1995年,某陆航旅出动两架直升机,对北疆边境成功进行首次空中巡逻。从此,西北边防执勤进入了立体化、陆空协同的新时期。2003年以后,陆航旅每年都派出直升机编队,把辖区所有边境线&像犁地一样巡几遍&。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齐越]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6300米:某陆航旅驾新型直升机挑战喀喇昆仑山
日 09:20来源:
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22日电 题:天山雄鹰&&记新疆军区某陆航旅
新华社记者樊永强、贾启龙
天山北麓,秋夜沉沉。
靠着信号指示灯发出的点点晕光,一架架直升机如猎鹰般拔地而起,直刺夜空!
超低空远程机动、隐蔽掠地飞行、俯冲跃升攻击、快速搜索营救&&乘着漆黑的夜幕,一个个在昼间看来都让人&攥着一把汗&的高危高难课目被依次漂亮地完成。
对于被誉为&天山雄鹰&的新疆军区某陆航旅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夜航训练。但在记者眼中,这已经是对现代陆航&全疆域升空、全领空到达、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最好诠释。
&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很远&
在旅史馆,一行训练时间统计表吸引着记者的目光:小时,小时。短短18年,跨越了68倍多!
悬殊的数字,记录着&天山雄鹰&从蹒跚学步到羽翼渐丰的艰辛征程。
1986年,陆军航空兵这个全新的兵种诞生了。从此,飞旋的铁翼为素以&铁脚板&著称的传统陆军插上了&钢翅膀&。
新疆军区某陆航旅旅长、特级飞行员成存国,对当年的&白手起家&记忆犹新。
1991年,陆航旅的前身某陆航团在一片盐碱滩上组建成立。没有塔台,没有机库,甚至没有跑道,仅有3架直升机和8名机长。
&战斗力等不来,而只能靠练出来!&当时的团党委&一班人&对于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
没有指挥塔台,他们在卡车上架设通信电台,指挥空中训练;没有夜航设施,他们用油漆把马灯刷上红黄绿颜色,代替跑道灯指引起降&&
航空兵是技术兵种,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部队发展无从谈起。
他们大胆创新飞行员培训模式,采取新老搭配、强弱结合、换岗训练等方法,实现由按部就班培养向达标跳级磨练的快速转变。新飞行员从走出校门到成为合格机长的培养周期平均缩短了2至3年。
在旅长成存国的办公桌上,印着这样一句名言:&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很远!&
过去,在演习时,直升机一直采用传统对地攻击方式,打得又准又安全。走上领导岗位后,成存国提出采用国际先进的跃升攻击战术动作。这种战术紧贴实战,隐蔽性强,便于发挥直升机超低空作战优势,但训练难度和不安全因素也大大增加。
成存国带着攻关小组,反复钻研跃升攻击的方法程序,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战术要领。如今,全旅飞行员跃升攻击射击训练平均中靶率上升到90%以上,在全军名列前茅。
为了离未来战场再近些,某陆航旅突破大纲规定的最低飞行气象条件,把浓雾、狂风等恶劣天候作为绝佳时间,把高山、峡谷等复杂地形作为模拟战场,突出U形起飞、O形着陆、沙漠搜救、夜间编队等高难课目训练,用过硬的技能和胆识改写了陆军航空兵&靠天吃饭&的历史。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齐越]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新型直升机试飞高度4千米 部队冒险飞6300米 _ 稀饭热点 | 稀饭网
&&&&&&&&&&&&&&&& > 正文
新型直升机试飞高度4千米 部队冒险飞6300米
关键词:新型直升机试飞
终于,飞机爬升到了6300米!这是的极限,也是身体的极限。成存国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说:“我们成功了。”这次试飞,成存国带着机组成员创造了新型直升机在6300米高度安全起降等我军陆航史上的4项纪录。在陆航旅没有组建之前,人类从没有在世界屋脊留下过直升机航迹。对于人类来说,那里是“生命禁区”,对于旋翼式直升机来说,则为“飞行禁区”。但世界上这片最危险、最难飞的天空,却是新疆军区某陆航旅官兵必须面对、必须征服的“战场”。成存国作为我军最早成立的陆航旅旅长,他的座右铭是:飞行有禁区,但战斗力不能有盲区。某型直升机列装部队前,组织专家进行试飞论证,得出的结论是:该机型试飞高度4000米。试飞的第二年,该型直升机列装。新疆很多地域的平均海拔都超过了试飞高度,为使该机型在4000米以上高原寒区形成作战能力,时任团长的成存国决心带领飞行人员首次驾驶该型直升机飞赴我军驻防点最高的喀喇昆仑山脉腹地。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无导航,无通信,无地面保障,气象资料、航线地图完全空白。喀喇昆仑山脉全是高山巨壑,气候变化无常,一日可历。加之每个人还得承受的折磨,使它无疑成了该旅组建以来极其危险的飞行。按副旅长雷登平的说法,如果一条山谷、一片云团钻不出去,就有可能机毁人亡。这些,成存国都明白。所以,在临行之际,他和同行的都给家人留下了一张有些遗言味道的纸条。翻过阿卡子达坂,无边的荒凉像大海中的恶浪,滚滚而来。山风不时从群山之上掠过,发出困兽般的厉声嗥叫。3000米、4000米……已达到了试飞高度。但成存国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向上飞,一直飞到不能再飞的高度。飞行大队长粟祥的神经随着飞行高度的攀升绷得越来越紧。他喊道:“团长,现在怎么样?”成存国冷静地说:“飞机各类仪表指示正常,我的身体稍有点胸闷,可能是气压变化太大所致。”5500米、6000米……飞机呼啸着继续攀升。茫茫云海中,直升机不停地颤抖,像一片羽毛随着气流颠簸起来。机组成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团长,我们可以降低高度了。”成存国观察了一下机上仪表,坚定地说:“继续向上!”在挑战生命极限和飞行极限过程中,成存国带领该旅相继开辟12条高原、高山巡逻新航线,打破了防区内所有飞行禁区,实现了单机巡逻向多机编队全航线、全空域、全地域空中巡逻的跨越。2011年8月中旬的一天,成存国驾驶战鹰,指挥搭载着特战分队的陆航部队,在喀喇昆仑山腹地进行了首次高原跳伞实战演练。直升机编队时而在苍褐色的峡谷里穿梭,时而穿过蕴藏着危险的云团,时而跃上冰山雪岭之巅。迂回、隐蔽、空中悬停、大角度转弯、俯冲攻击……飞旋的铁翼,撕碎了高原的寂静。成存国下达了第一个演练课目:“100米悬停!”几架直升机像几只准备觅食的猎隼,稳稳地定在空中。“向预定目标俯冲!”霎时,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机尾向上一翘,机身呈45度角扎了下来;在离地面只有20米时,机头猛地一抬,瞬间消失在雪山背后。突然,战鹰从山梁后面再次盘旋上来,逼近预设战区,特战队员跳伞,准确地空降在攻击目标区域内。战鹰轰鸣着返回,成存国脸上浮现出了满意的微笑。成存国要求每一名官兵心中随时要有敌情,要把每次起飞都当成战斗。阿里军分区的大多边防线位于喜雅山深处,什布奇边防连一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被大雪阻隔。因为气象等因素,飞机即使能够飞到连队上空,也无法降落。成存国决心打破这个禁区。什布奇边防连地处深谷之间,像一个死胡同,下降率和落差非常大。成存国驾驭着战鹰紧贴陡峭的悬崖超低空飞行,最狭窄处的山谷不到200米宽。从海拔5100米的高度下降到了海拔2950米的连队附近,实现了直升机在这里的首次降落。“雄鹰只有在风雨雷电中历经磨难,才能把翅膀练硬。”这是成存国的。他对自己的部队一直充满信心。他比较自豪的是作为梯队长率机群参加中俄“-2007”联合反恐演习。从乌鲁木齐到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沙戈尔这条跨国航线,要飞越友谊峰,是一条气象条件复杂的陌生航线。跨国机动时,成存国任命30岁出头的粟祥担任编队长机机长,年仅24岁的鄢宁波担任副驾驶。按计划,陆航编队第一梯队于7月29日冒雨转场至阿勒泰。直升机编队飞至友谊峰前,西侧山谷被厚厚的云层覆盖,成存国发现云层与地面有一道100多米高的缝隙。他果断命令粟祥:“从云层缝隙闯过去!”云层像岩浆一样翻涌着,厚重的云团与友谊峰的冰雪、山崖融为一体,很难判断哪里是山,哪里是云。最后,成存国只能带着机群飞下云层,从山沟间迂回穿越。有一段山沟特别狭窄,宽度只有80米左右。在成存国的指挥下,粟祥和鄢宁波穿低云、绕雨区、避雷电,安全顺利地将编队带到了演习地域。当时,中方联合战役指挥部副指挥员马湘生少将一见驾驶16架运输直升机的32名飞行员中,上校、少校总共才6人,其余26人均为尉官,非常激动地说:“你们创造了首次大机群数千公里出国演习、首次飞越国外陌生空域等我军陆航史上的4项纪录,你们是真正的英雄!”说完,他向飞行员队伍敬了个庄重的军礼。中俄联合反恐军演后,一个直升机机群以十机“等边三角形”编队方式整齐划一、分秒不差地飞过演习场上空,观摩台上的俄罗斯陆军副司令瓦列里·叶夫涅维奇中将边鼓掌边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演习结束后,我想见见这个机群长机的机长。”这个机长就是成存国。见到了他,叶夫涅维奇中将竖起了大拇指:“真了不起!这样的编队队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你们飞得很棒!”然而,这位俄罗斯将军不知道的是:如此完美的一次高难度编队飞行,其实是由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5岁的年轻飞行员完成的。在新疆,陆航旅每年都要执行多次救援、搜救任务,包括远至西藏阿里、青海玉树、甘肃陇南的天空,都留下过他们飞翔的身影。成存国说:“我们战斗时是出击的猎鹰,救援时是吉祥的神鹰。”在和平年代,紧急救援是最能考验部队战斗力的时候。汶川发生后,成存国命令该团副参谋长、特级飞行员钟建文为长机机长,迅速率3架直升机飞往陇南灾区解救受困群众。情况危急,时间紧迫。钟建文立即从临潼上空紧急编队起飞,并于当晚降落在天水机场。次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3架直升机满载药品、食品、帐篷和通信设备等救灾物资飞向陇南灾区武都东江镇。陇南地区山高谷深,天气变幻莫测,以往尚没有直升机在该地区飞行的先例,在这样陌生的山谷空域飞行,最害怕遇到强气流,稍有不慎就可能山崖造成机毁人亡。但他们以军人的勇敢精神、以飞行员的冷静果敢,穿梭在崇山峻岭中,打通了“空中救援通道”。紧接着,成存国又派出4架直升机,飞赴陇南。5月17日下午,机组奉命向文县尚德镇运送救援物资。刚刚进入山区,气象雷达就显示红色预警:前方出现对流云,而且正在发展之中!霎时,天色昏暗下来,气流越来越猛,就在这,直升机下方出现了一个云洞,说时迟那时快,直升机编队抓住时机,对准缺口,猛地俯冲下去,强烈的失重使大家几乎从座位上飘了起来。直升机进入峡谷后,天又下起了雨,峡谷两侧山高壁陡,最窄处不足百米,稍有不慎就会撞上山体。直升机像河水中的树叶,紧贴着山体,左右避让,艰难地向前飞行。就这样,飞行员们穿云破雾,安全飞行132架次,283小时,成功抢运伤员123人,运送物资63吨。日,新疆阿勒泰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大雪灾,新疆军区命令陆航旅前往救援。出航不久,直升机就陷入了咄咄逼人的气势中。山有72条沟,沟沟相连、交错纵横、地势复杂。要在这样的地方搜寻人员,非常困难。张晓中在哈拉山区的一处名叫四槽的山沟里,发现了被围困的老乡。但那里的积雪厚达两三米,人虽然找到了,飞机却很难降下去。飞机在20米的高度上悬停,两边的山坡离直升机很近,这样的悬停与其说是对技术的考验,还不如说是对意志力的考验。没有了正确合适的参照物,纵直升机犹如刀尖上跳舞,形势逼得张晓中差点悬不住了。万不得已,他只能机降救人。张晓中开始硬着头皮再次下降。不知何时,已汗流满面。直升机的一个轮子凭感觉离雪地已经很近了,在吹起的漫天飞雪中,6名群众被连推带拉地救到了直升机上,他如释重负地长长松了一口气。在随后几天的救援中,张晓中机组又救出了53人,并运送了大批救灾物资。2010年,巴基斯坦发生了80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2000多万人受灾。应巴基斯坦政府邀请,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直升机救援队,由新疆军区陆航旅派出4架运输直升机和64人前往巴基斯坦执行任务。9月21日,救援队飞越帕米尔高原,抵达巴基斯坦南部城市海巴。由于洪水淹没了村庄和农田,只能低空悬停投放物资。空投过程中,飞行员将飞机高度降低到30米左右,最低离地面仅4米。直升机悬停到最低高度时,大家感觉旋翼都快碰到旁边的电线了。在救援的日子里,巴基斯坦持续高温,室外温度在38℃以上,直升机机舱内温度达42℃以上。救援队员克服高温灼烤、机载电子设备功能衰减等难题,把物资投送范围由河堤灾民区扩大到偏远“孤岛”灾民点。在近40天的连续奋战中,救援队共向灾区投送食品、药品、衣物、等各类救援物资60余吨,救助了上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灾民。负责协调外国救援任务的巴基斯坦联络官巴布少校,这样评价陆航旅直升机救援大队:“中国直升机救援队救援能力是一流的,敬业精神更令人钦佩。”(卢一萍 题图绘制:仓小宝)本文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姚文广_NN1682
网友问网友:
景德镇上空在试飞最新型直升机是什么型号的
@不是新机型,武直十不是这样的,要比这个小,上下双座。可能训练飞行员吧 这是直8运输机,@热心网友 没见过,去航模吧问问
新型直升机试飞高度4千米 部队冒险飞6300米6300千米用英语怎么读?
var sogou_ad_id=731545;
var sogou_ad_height=90;
var sogou_ad_width=9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预防颅内压增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