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初等数论 潘承洞37页定理1.3.9

第五节初等数论中的几个重要定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五节初等数论中的几个重要定理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1601年生于法国,是一个律师和业余数学家。他在数学多个分支上都有贡献,成就甚至超过了许多职业的数学家,被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在费马的所有成就当中,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费马大定理”了。
皮埃尔·德·费马()
这个定理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由于其证明太过于困难,直到被提出来358年之后,才在1994年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所证明,因而被许多数学领域之外的人所熟知。不过,我们今天要谈的是费马小定理。这个定理对大家来说,可能就有点陌生了。实际上它是数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定理,是初等数论四大定理(威尔逊定理,欧拉定理,中国剩余定理和费马小定理)之一。
在正式讨论费马小定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余的概念和它的几个基本性质。同余所描述的是两个整数的一种等价关系,如果两个整数a和b除以同一个整数p所得的余数相等,我们就说这两个整数模p同余。记作
同余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保持了普通等式的许多性质。我们知道普通等式有以下性质:
如果a = b, b - a = 0
如果a = b, b = c,那么a = c
如果a = a', b = b',那么a + b = a' + b'
同上,a - b = a' - b'
同上,ab = a'b'
相应的,同余有类似的性质:
恒有a ≡&a(mod p)
如果a&≡&b(mod p), b - a ≡ 0(mod p)
如果a&≡&b(mod p), b&≡&c(mod p),那么a&≡&c(mod p)
如果a&≡&a'(mod p), b&≡&b'(mod p),那么a + b ≡ a' + b'(mod p)
同上,a - b ≡ a' - b'(mod p)
同上,ab ≡ a'b'(mod p)
这几个性质的证明是十分容易的,因此不再赘述。
费马小定理正是在同余性质的基础上被发现的:如果p是任意一个不能整除整数a的素数,那么
这就是说a的(p - 1)次方除以p余1。例如:令p = 7, a = 10,可知p为素数且与a互素,那么根据费马小定理,有
即1000000除以7余数为1。经计算可知:
读者可以验证是否正确,也可以自行列举几个例子来体验一下这个神奇的定理。
我们知道,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它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此,甚至可以说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应用。因此,让我们来看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费马小定理的证明。
在给定了素数p和与p互素的整数a之后,我们考虑如下p - 1个数:
显然,任意一个都不能被p整除。而且不难发现,这p - 1个数中任意两个除以p得到的余数都不相同。否则存在s和t(),使得,根据同余性质(2.),得出能被p整除,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由于任何数除以p所得的余数必然等于中的一个,因此上述p
- 1个数分别与模p同余。根据同余性质(6.)有:
再根据同余性质(2.)有:
p为素数,显然不整除,由此p整除,即:
到此,费马小定理得到证明。
此证明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是需要对同余性质和整除性质的深刻理解,这可能是需要专门下一番功夫的地方。最后,我们将给出费马小定理有一个更加一般性的推论,它放开了p是素数的限制。
我们先定义一个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
例如:10以内与10互素的有4个:1、3、7、9,因此。有了这个函数之后,我们可以给出费马小定理的如下推论:如果n是任意一个与整数a互素的整数,那么
实际上,对于素数p有。由此可见,费马小定理是这个推论的一个特例。
此推论的证明过程与费马小定理的证明过程类似,只是涉及到一些额外的逻辑,我们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回复“费马小定理推论”,即可得到一份作者手写的关于推论的证明!
“什么是数学”公众号的使命,就是和大家一起重新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什么是数学”公众号。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5636次
排名:千里之外
原创:28篇
(4)(1)(1)(1)(19)(2)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初等数论关于最小公倍数定理证明的问题学初等数论时,有如下定理:aj|c(1
攻°习受067
懒得去翻潘老的这本书了。太厚了。也就不管在这之前讲过哪些了,总之避开算数基本定理和带余数除法吧。以下证明分为几步,我用分隔线来书写。————————————————————————————————引理:lcm运算满足结合律。(此引理若需证明,追问。)————————————————————————————————首先,易证n=2时,a(1)|c,a(2)|c的充要条件是lcm{a(1),a(2)}|c用短除法、整除的传递性等方法都可以证明。(如需证明,追问。)————————————————————————————————假若以下成立:当n=k时,a(1)|c、a(2)|c、a(3)|c、...、a(n)|c的充要条件是lcm{a(1)、a(2)、...、a(n)}|c,那么当n=k+1时,lcm{a(1)、a(2)、...、a(n+1)}=lcm{lcm{a(1)、a(2)、...、a(n)}、a(n+1)}因为lcm{a(1)、a(2)、...、a(n)}|c,于是lcm{lcm{a(1)、a(2)、...、a(n)}、a(n+1)}相当于lcm{b(n)、a(n+1)}此时对应n=2的情况,于是满足。得证。————————————————————————————————根据皮亚诺公理,n∈Z均成立。【经济数学团队为你解答!】
lcm运算满足结合律 就是这一步我一直没证出来,麻烦再写下吧~
上面我写的引理,通过短除法很容易证明三个数的结合律,由三个数满足,再将四个数化为3,1的形式(lcm{lcm{1、2、3}、4}),实际上就是1,1,再次用完全归纳法即可证明。证毕。——————————————————————————————————不过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实际上,短除法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代数基本定理或者带余数除法,因而抛弃代数基本定理以及带余数除法的话,上面我的证明都是废话。话说回来,你说的【可以用gcd和lcm的基本定理】,基本上来说,这些定理也是建立在代数基本定理和带余数除法之基础上的。因而,暂时,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抱歉,没帮上你。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初等数论答案,初等数论第三版答案,初等数论课后答案,初等数论课后习题答案,初等数论王进明答案,初等数论,初等数论闵嗣鹤,初等数论 潘承洞,初等数论试卷,初等数论 潘承洞 答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初等数论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等数论四大定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