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架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怎么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白话解(一)
查看: 12271|
评论: |原作者: 曹树人
陈鑫()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
前 & & &言& & 陈鑫()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有本()门人清平()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创和氏)李景延(创忽雷架)武禹襄(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即杨氏露禅()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仲甡兄弟(仲甡 & &季甡)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 & 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 & 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 《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图文兼备,理义精详,“其于拳术之屈伸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反复申明,不厌求详”非但只“发前人所未发......实吾国武学动静交相养,阴阳得其平”之精髓所在!学者果能潜心研究“将见事半功倍,一日千里,裨益岂浅鲜哉!”(引语为初版时杜严敬序)& & 树人以一己之愚意,妄揣先贤之圣道,正是以糟粕而述精华,辞不达意处,在所不免。所以为此译文者,非为求教于高明,实欲引起学者对陈公原著之重视,正如陈公所愿:使海内同胞人人简练,揣摩不惰......又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斯之谓也。 树人 于 起心灭缘斋目 & & 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言第一篇 & & & 任脉督脉论……………………………1第二篇 & & & 太极拳经谱……………………………4附 & & & 五言经谱………………………………10第三篇 & & & 太极拳权谱……………………………11附 & & & &五言权谱………………………………13第四篇 & & & 太极拳经论……………………………13第五篇 & & & 太极拳权论……………………………16第六篇 & & & 太极拳名义说…………………………18第七篇 & & & 太极拳推原解…………………………21第八篇 & & & 太极拳著解……………………………23附 & & & 七言俚语………………………………26第九篇 & & & 周身大要论……………………………27第十篇 & & & 太极拳用说……………………………47第十一篇 & & 界限……………………………………51附 & & & 争走要诀………………………………53第十二篇 & & 缠丝精论………………………………55附 & & & 拳诀四首………………………………56第十三篇 & & 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59后记…………………………………………… & &61第一篇 & & & 任脉督脉论& & 原文: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 白话译文:任脉的起点在裆中的会阴穴,从身前向上在腹里边运行到颈下的天突穴,再向上经廉泉穴到达下唇下的承浆穴为止。督脉的起点也在会阴穴,但过长强穴向身后沿脊骨逆转上行,到达头顶百会穴后,再向前下降至上唇人中穴止。& & 原文: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任督以南北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 白话译文:人的身体有任督这两道经脉,好象天地有子午线。人身体的任督是按身体的腹背而说的,天地的子午线是以南北方向定的,都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可以合成浑元一体,也可以分为阴阳二气。分开可以明白阴阳相合不即不离的道理,合则能体会浑元一体的圆满自在,也可以说一即是二,二即是一。& & 原文:盖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犹明爱民以安国。民毙国亡,任衰身谢。是以上人行导引之术,以为修仙之根本。& & 白话译文:人身体内中气流通任督两条经脉,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修养身心大道,这个道路就好象是一国的君臣执政者,只有爱护百姓才能安定国家。百姓生存不下去了,国家自然就没有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人身中气不能再在任督脉通行,人的身体就要坏了。所以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教人用导引的方法调理气血的流通,这是修养大道的根本原理。& & 原文: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 ,卸净浊气,先定根基。& &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调养气血的运行,使之能够畅通身前背后以至全身上下,既然是求通就不能有违拗的地方,首先呼吸一定要顺其自然。然后逐渐清除心脑中的妄想杂念,排除身体内部的混浊气质,身体就会松静下来,这是初学入手扎根定基础的指导思想。& & 原文: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 白话译文:把观看外面景物的视线收回、来感知自身内在的变化,收敛精神寂然静默、才能使呼吸渐渐深长,达到出入绵绵不绝。若有若无的要求。还要把握神意,不使流溢在外边并时刻注意两眉心间玄关内窍的变化。& & 原文:功久则顷刻,则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如山石。亡念之发,天机自动。& & 白话译文:依照上述原则,练习日久,某天会突然达到真气生发的境界:肾水中生出真火,与心火中产生的真水,火升水降、水火交融,产生真元神炁,自可感到两内肾如沐浴在热水中,膀胱积水也好象被火在焚烧,异常舒服,这是真气渐渐充足的现象。行动时要让中气运行任督二脉象车轮一样转动不停,身体四肢则要象山上的岩石一样松沉不动。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摒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指挥,使自然灵性引发肢体产生自然运动。& & 原文: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久之水火升降如桔槔之吸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黄庭之中。此采铅家投汞之真秘。& & 白话译文:每做一个动势,都要本着举动轻灵的原则,轻轻运行,把握到神意内敛的诀要:意思到了自然而然就停止下来,尽量的去除运动迹象,因为调理气息只能以意思引导运行,心静气沉时间久了心火自然容易下行,与上升的肾水交会、融合在脐下丹田部位之中。这样行功久了,心火肾水的升降交融渐渐的就象桔槔能吸水、稻花可以凝结露水一样的自然。这时候忽然有一粒和黄米大小的东西落到黄庭的位置中。这一点东西,是修炼得到的精气神的化合物--元神金丹。这是修道功(性命双修)的人得到金丹的真正秘法。& & 注:1、桔槔:井上吸水的工具。2、金鼎在丹田稍上部,黄庭在金鼎稍上。& & 原文:打拳行到此地,注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 & 白话译文:练拳行动到了这个地步,千万不能稍有松懈,要精进不停,否则真元一时不能在我身中稳固,金丹就炼不成了。& & 原文:在昔紫阳真人曰: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此谓也。日日行之无差不间。练之一刻则一刻周天,练之一时则一时周天,练之一日则一日周天,练之一年则一年周天,练之终身则终身周天。& & 白话译文:从前紫阳真人张伯端曾经指示修炼的密诀说:元神生在上边中空的离位,要在下方坎位行神炁和合的功法,才能使龙虎交会,产结圣婴,就是指的这种方法。每天练习既不能出错也不能间断,这种培育金丹气行任督的功法,就是周天运行。练多长时间就会有多长时间的颐养身心效果。原文:炼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虚室生白,黑地引针,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 & 白话译文:炼到十年以后,周身已经成为浑元一体。无论行走坐卧动静的时间都会处于虚灵空明的境中。已达先天无我的感觉境中时时会感到,不知道这个身体是我呢?还是我是这个身体,也不知精神是由中气产生的,还是中气中原来就有精神存在。至于行动时无论纵横曲伸方圆周折的规矩。都可以做到不须思考就能自然得到。培养真元的真水真火都会随需而有,暗室里能生白光照物,黑夜地方能够穿针引线,在人在已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任脉就是督脉,还是督脉就是任脉,中气为什么成为中气。但是无论如何,身体的运动都会显得极为协调,好象本来就是那样的。& & 原文: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 & 白话译文:上述是中气通过任督二脉的升降顺逆运行,以炼养元神。真气的发动源于内肾,静下来后仍旧要回到肾中,这是真气随呼吸出入的道理。& & 原文:中极穴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气海一名脖映,一名下肓,脐下一寸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人言气归丹田,亦非无本。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体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 白话译文:中极穴还有一个名字叫气原,在关元穴下一寸,脐下四寸的地方。正在膀胱上面,是足三阴经脉与任脉交会处。气海穴又叫脖映,又叫下盲,在脐下一寸里边正中的位置,是男子真气生发的源头。这是丹田部位的要穴,所以世人常说要气归丹田。也不是没有本可依的。总之任能说出千言万语的道理,都不如清净身心,祛除欲念,才能培养本来的元气。元气是身体强壮的根本,元气强壮,行功打拳自然胜过他人!第二篇 & &太极拳经谱& & 原文: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曲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急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 白话译文:太极有两仪的形,以合于天地的阴阳气。行动时的动静开合表现为柔和刚两方面。但是肢体运动的曲伸往来,意念活动的进退存亡都要在开合中有变化有规律的展现出来。虚实都要顾及,但心意的显示是忽然有又忽然没有的。天和地的健顺体现到人身上即为阴阳,健顺参半即是阴阳调和,阴阳调和则引进落空的技艺才能趋于精练细致。& & 原文:或收或放,忽驰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 白话译文:无论是神意的内收外放,还是肢体的开合弛张都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但临阵的变化是极为错综的,想要在错综的情势下产生变化,就要把握一个原则:想要压倒来势,必须要先助张对方的攻势!(此拳道舍已从人之旨),当情势发展使我不得不先施攻击时,也不要妄自发动真力而用来帮助进攻的形势。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牢记。& & 原文:真积力久,质而弥先,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 白话译文:精神培养时间久了,自然真力本质强劲。进退消息要表现出来,而神意劲势的往来要隐于无形,不能固定。心静神明,可以先期料敌来的机势。性空智生,可包容汇藏万物。交手时宾主地位需要分清。敌进入我境内则是敌主我宾。我以神意转移可以使宾主易位,可操胜券。宾主关系好比中道正位。谁得主位即可以居中得势而易以取得胜利。& & 原文:经权互用 & 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畴测汪洋。& & 白话译文:经是不易的原则,权是制宜的机变,要能因势互补即取其长者补其短处,如同神龙的变化。这种变化完全存于己心、不可捉摸,如同汪洋大海的波浪,是无法测量的。& & 原文:沿途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 & 白话译文:行功中凡动都能随曲就伸,随遇而安心静神清,不会慌张,自然会体会到周身内外上下舒松后,每一寸肌肉皮肤及每一骨节的开展及处处的舒张,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人来意来势时,做到不先不后,恰到好处。& & 原文: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攀低取,如愿相偿。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有余。& & 白话译文:以及四面八方来势,都能缓来缓接,急来急应。或向上攀接,或向下俯取,尽可以如愿随心相偿。又能不停滞在形体的迹象上,不涉足于虚无的陷井中,敬事天地修习自然造化的玄机妙法即是至诚的运动,做到了则不论干什么都富有余力。&
上一篇:下一篇: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极网微信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号:cntaijiwang 关注太极网公共平台,及时了解太极拳界新闻,太极拳赛事,太极拳理论成果。欢迎投稿,免费宣传!
123456789101112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Powered by陈氏太极拳老架与新架的区别_百度知道
陈氏太极拳老架与新架的区别
提问者采纳
式太极拳发源与河南温县陈家沟,为示差异陈发科所传拳架为新架、洪均生等人,民国时期陈发科传拳与北京比较有名的学生有陈照奎,有别于当时陈家沟陈照丕所传的拳架,陈家沟陈照丕所传的拳架为老架、冯志强,习练为陈发科晚年确定的拳架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陈氏太极拳传至第十四世时,同期的传人陈长兴、陈有本,本来所传拳架,都是陈王庭所刨编的套路.陈有本为了适应一些人的需要,对拳架做了一些改动,创造了所谓“新架”,又称小架,以区别陈长兴为代表的老架,大架.
陈氏太极拳发展到十七世,大家公认陈长兴所传老架的代表人物是陈发科().在1928年陈发科走出陈家沟到北京传拳之前,当时其侄陈照丕(绩甫)、其子陈照旭等人都跟陈发科学拳.“陈照丕自幼从师于叔父陈发科学习太极拳”(王西安《陈式老架太极拳》).陈照丕自己也说过,“曾受季叔福生(发科)的指导.”(见《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也就是说后来陈照丕、陈照旭、陈照奎诸兄弟所传的拳架,都是发科公所传.1928年之后到1957年发科公去世前,发科公一直住在北京传拳,到晚年他本着精益求...
练好老架就行。 新架不适合初学者。
老架的特点是沉稳、舒展、柔美,适合养生和练功,新架的特点是灵活、细腻、实用,侧重于技击、实战,初学者还是先从老架开始练起为好!
陈氏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太极拳有多少年历史 具体_百度知道
太极拳有多少年历史 具体
太极拳是人们熟悉的拳种之一,武侠小说对其的渲染和它独特的养生技法则是人们熟知它的原因。太极拳流派众多,大致可分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赵堡。下面我就谈谈他们之间的关联。 陈式太极拳据说为陈王廷所创。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后来陈式太极拳有先后分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这是不争的实时,所以有人说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即如此我们不妨推敲一番。 传说中太极拳始祖大致有这么几人: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年)张三丰、清朝(公元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那么我们一一阐述。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有人以无史料记载,仅此不足为由以为此乃荒谬。此事暂且不提一会再说。 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有人又以“ 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予以否定。此事仍然暂且不提。待我慢慢道来。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惟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己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鑫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  近年,李派太极传人公布了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蒋传陈作了具体记述。全文如下:  具之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从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矣。惟我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也。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于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也。  余在先生门下,学艺廿载,蒙恩师教诲,技艺尽授于我矣。吾夫子幼年,亦练少林外家拳棒。于乾隆初年夏间,在庙会上,同众人围场操演拳术。忽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有一客,年纪稍长者,对操演拳棒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之际,有同窗学友将先生引至无人之处,告之云:“适才牵马二人甚为赞美先生,并云:‘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学必能成名于天下。’”  先生闻此语,知二客实为练艺之高人,必有惊人绝技在身。因尾随之,行至无人之处,跪而求之:“愿吾师垂悯愚诚,收在门下,弟子愿受教诲。”二客笑曰:“童子谬矣,吾二人不通技艺,岂能教诲尔耶?”先生长跪不起,一再恳求,至于泣下。一客赞之云:“不料尔乃幼童,竟灵敏若此,实属可喜可爱之至。”乃向年长之人云:“此子真诚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于门下,而教诲之?以弟观察,将来能代吾辈传授技业者,此子定能胜任也。”年长者似有许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尔既决心从吾学艺,可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候昔兄弟可也。”言讫,二客遂乘马而去。  先生于所约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候。正午,方见二客乘马而来。见先生正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候多时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鸡鸣时即来此敬候吾师矣。”二客嘉云:“孺子可教也。由此吾知童子尊师重道信念之坚诚矣。倘余再推辞,是负英才也。今即拜吾为师,从吾学艺,保尔十年之内,定能成功。”先生遂请二客至其家拜师焉。方知二客年长者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凤池先生也。二公皆为当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  吾师从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学艺十载,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凤仪二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侠中之高人。  兴从吾师,学习太极拳术各层功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功练气诸法。不但为武术之正宗,实为修身养气之至宝也。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门教诲深恩于万一也。嘉庆 元年 菊月温州 陈长兴 谨序  据李派传人称,《陈序》由杨禄禅晚年传给王兰亭,王传李瑞东,李氏后人密藏至今,禄禅当由其师陈长兴处所得。(见雍阳人《太极拳源流考证》体育文史·1988·4)  《北平实报》1934年夏所载王矫宇访问记一篇。记者王柱宇,言矫宇年八十余,昔曾受教于杨班侯。文曰:“本人曾闻之杨禄禅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忏悔叩首,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此文与“陈序”情节有异,其实均有夸张润色之词,然于王传蒋发之说,则不失为一佐证。  王宗岳的师承关系,已不可考。但他对于近代太极拳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王而蒋及至现代各派太极,身为先驱,其功一也。特别是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被各大太极流派尊为经典之首。王宗岳的阴符枪谱总诀,又是练习太极枪 (后被杨家发展为太极杆)之准绳。阴符枪实即太极枪。只是其诀流传不广。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实际是对张三丰的六首拳经的解释文字。由于流传的疏漏,使张三丰的拳经与王宗岳的拳论脱节,以致造成很多误解和混乱。这也便是有人说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原因,但察其根源是始于张三丰。太极拳无论何派,皆是一理,所以是何人所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它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其他类似问题
16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