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怎样写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河北版四年級小学科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冀教版.doc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河北版四年級小学科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冀教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上册一、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制作过程:1.小组分工合作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实验现象:小吊车能(吊起)或(放下)钩码实验结论: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  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二、、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实验过程:1.小组做好分工:赛车手、计时员、测量员、记录员。2.找好起点(必要时确定好终点);3.秒表做好归零;4.在相同时间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5..在相同距离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实验结论:1: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2: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三、实验目的:通过重锤说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实验材料:铁锁、(螺母、橡皮、橡皮泥、砖头、石子、)细线等。实验过程:1.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怎样连接的。2.将细线与铁锁连接在一起,检验是否接牢。3.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教室是否与地面垂直。实验现象:重锤的锤线都是与地面(垂直)。实验结论: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的五、、实验目的:模拟昼夜的成因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或蜡烛小纸人遮光窗帘实验过程:(1)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2)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相关解答一: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上好实验课,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般来说,在演示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还能够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效果一般还不错;而对学生分组实验,则往往不太重视,有时主观上重视了,但由于方法不当,加之和实验员配合不好,造成客观效果不甚理想。其实一个有经验的实验老师,会充分发挥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巧妙整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指导全体学生实现目标。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学生的知识性、技能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性方面,主要是指导学生懂得实验目的、原理、过程和结论以及仪器性能、工作原理等。实验原理一定要弄懂。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在实验课之前上一堂实验理论课,实践证明,这样做,会极大地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机能性方面,主要指导学生认识仪器,会正确使用仪器,掌握操作技能、保护仪器的方法,会读数、记录、计算。现在,初中、高中升学考试都逐步将实验操作列为考试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有些是基本的操作,但考试时却非常容易出错。如初中物理测金属块密度实验,基本操作有几点要求:1。先测质量,后测金属块体积。2。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3。用镊子夹取砝码。4。增减砝码顺序正确,移动游码操作正确。5。量筒(或量杯)内水量适当。6。放金属块时未溅出水滴。7。液面读数的方法正确。再如,连接串联电路实验,基本操作要求有:1。按图连接电路正确。2。实验前开关断开。3。导线在接线柱上绕法正确。4。连接悼线不打结。5。连接好电路后能认真检查。再合上开关。6。认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及时记录。7。当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故障。8。拆除导线时,先断开电键,再拆除导线。这些操作技能都要靠平时积累,慢慢养成正规操作的习惯。思维性方面,主要指导学生利用观察到的现象,记下的数据和算出的结果,综合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误差原因,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过程,并逐步要求学生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在这里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一个实验做下来,学生全部做对,却提不出任何问题,这并不是件好事,这往往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懂,一旦条件变了,对象变了,他们就会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大胆设想。再从实验中去求证。这样,效果就要好的多。实验操作前:1. 分组实验一般提前一个星期提交实验通知单,以便实验员能及时组织器材,配制仪器。实验教学所用的仪器、材料要从质量和数量上给予保证,任课教师要会同实验员认真对仪器进行检测,特别是对那些久置未用,或已老化的仪器,必须逐个调试,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避免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2. 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阐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要求,介绍实验注意事项,特别是对于电学实验涉及高电压使用的,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示学生当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要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如电学仪器出现有焦糊味、冒烟时,有过载指示、有器材通电时非正常发热等情况时,应立即关掉电源。当电表指针超过满刻度时就要立即断开线路,检查是否超出量程。这些都是教师要事先讲清楚的。以便使学生心中有数,减少差错,保证人身安全以及实验的顺利进行。3. 在学生首次接触和使用某些仪器仪表的时候,教师要介绍正确使用仪器仪表的方法和重要的保养知识,并且作正规操作师范,要求学生掌握正规操作要领。否则,学生养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再去纠正就为时过晚了。如温度计测温度的实验中,用温度计当搅拌器,天平实验中用手拿砝码,单摆实验中摆角大于5度,万用表测电阻时不知道调零,示波器测电压时不习惯用衰减......余下全文>>相关解答二:求matlab的神经网络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程序 %你没说神经网络类型,就使用最简单的前向反馈网络拟合。t=[0 3.9 4.1 7.3 8.4 13.1 14.8 16.4 17.7 19 19.7 20.3 21.2 24.5 26.3 27.8 28.9 29 29.8 31.1 32.8 33.5 34.5 35.6 36.2 37.6 37.8 38.7 39.4 40.3 41 41.4 42.5 43.9 45 45.7 46.9 47.8 4常 49.4 51.4 53 54 55.6 56.9 57.5 58.9 ];%这里发现t有49个数据,而R就47个,因此将后两个删除R=[100.16 101.87 101.97 102.99 103.43 105.23 105.89 106.54 107.01 107.52 107.77 108.01 108.39 109.64 110.33 110.90 111.32 111.41 111.86 112.53 112.63 113.10 113.52 113.94 114.39 114.52 114.92 115.26 115.87 115.90 116.27 116.96 117.32 117.71 118.13 118.34 118.62 118.96 119.59 120.20 120.68 121.33 121.90 122.17 122.94 123.27 123.85];net = newff(t,R,20);%隐层预设20个net = train(net,t,R);simplefitOutputs = sim(net,t);相关解答三: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某同学按下图所示的顺序进行实验:(1)你觉得最合理的实验顺序是______.(2 (1)合理的实验顺序是:丁、测出空桶所受的重力;甲、测出实心合金块所受的重力;乙、把合金块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测出合金块所受的浮力,收集合金块排开的水;丙、测出桶和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其中丁和甲的步骤顺序可以颠倒,不影响实验效果.即合理的顺序为:甲、丁、乙、丙或丁、甲、乙、丙;(2)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石块匀速向下移动时不慎碰到烧杯底部,此时石块所受的浮力将小于该时刻桶中水所受的重力.(3)要探究漂浮物体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的关系,把物体直接放入水中即可,不需要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放入水中,其他步骤与(1)相同,因此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三次.故答案为:(1)甲、丁、乙、丙或丁、甲、乙、丙;(2)等于; 小于;(3)乙;三.相关解答四:如何有效进行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研究 一、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层次性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有限,初次接触实验时是不可能完全独立进行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验特点,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指导。如,我们学习了一节视频示范课《哪种材料最硬》,老师设计了四个实验,先演示再分组进行实验,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实验顺序由易到难,最后讲解金属延展性时,老师先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自然得出了金属的延展性。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目的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自己要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的目标。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探究实验的有效性,也无形的调控了课堂,预防了学生“凑热闹”的现象。在近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听了不少课,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有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在模仿着同学和老师的做法,盲目地操作着。这样的课,看似学生都在参与活动,实际上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实验前没有思考、实验后没有总结,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位老师在上“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时,揭示课题之后立即让学生用两节电池、两个灯泡、灯座,做两种不同的电路。在一旁听课的我都不清楚老师的要求,更何况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如果给出两节电池、两个小灯泡,让学生自己去实验的话,会有很多种组合方式,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一节课来完成困难很大,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本节课,只需要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另一个是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由于课上这位老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们动手做了半天,也没有结果,浪费了时间。所以,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布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减少实验教学的盲目性。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保证人人参与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分工要明确,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就不会出现课堂混乱问题。科学课中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前老师要明确每一位同学的职责,以免一些好动的孩子无事生事,给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分组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实验教学,学生只是形式上的坐在了一组,由于没有合理的分工,随意性很大,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进来,成了旁观者。我们科学老师,应注意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验前,各组应选好小组长,由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实验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有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在分组实验教学时,也应该循序渐进,开始时教师要对学生如何分工进行有效的指导。四、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预设所有可能情况。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准确把握学情,充分预设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我认为一个教师课前预设的东西越多,就等于课堂的调控能力越强。其次,反复的做实验,考虑实验受各种环境的影响。五......余下全文>>相关解答五:某同学按表所示制成临时装片进行有关实验.
浸泡过的花生 (1)使用显微镜时,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因此还需要用到盖玻片和载玻片.(2)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因此A组实验的目的是检测花生种子含有脂肪,该实验需要使用50%酒精洗去浮色.(3)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4)由于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所以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时,要选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5)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往往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因为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大液泡,且细胞液呈紫色,便于观察.故答案为:(1)盖玻片、载玻片(2)检测花生种子含有脂肪;洗去浮色;橘黄(3)健那绿染液;蓝绿色(4)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5)使细胞液呈紫色,便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相关解答六:大学生组队进行创新实验,团队介绍该怎么写 10分答--您就要先有资质的,就是在企业中的一个部门才是可以做的。所以您就要通过正当渠道来做。介绍就如实将的想法写出--目的--任务---纪律。相关解答七:为什么要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为了给研究者展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概貌,试图解决研究的全过程。广义的实验设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一系列内容狭义的实验设计: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关于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均匀设计特点:试验设计的目标,就是要用最少的试验取得关于系统的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均匀设计即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尤其对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它可保证试验点具有均匀分布的统计特性,可使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做一次且仅做一次试验,任两个因素的试验点点在平面的格子点上,每行每列有且仅有一个试验点。它着重在试验范围内考虑试验点均匀散布以求通过最少的试验来获得最多的信息,因而其试验次数比正交设计明显的减少,使均匀设计特别适合于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和系统模型完全未知的情况。正交设计: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试验设计是分式析因设计的主要方法。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正交表具有以下两项性质:
(1)每一列中,不同的数字出现的次数相等。例如在两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一列都有数码“1”与“2”,且任何一列中它们出现的次数是相等的;如在三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一列都有“1”、“2”、“3”,且在任一列的出现数均相等。(2)任意两列中数字的排列方式齐全而且均衡。例如在两水平正交表中,任何两列(同一横行内)有序对子共有4种:(1,1)、(1,2)、(2,1)、(2,2)。每种对数出现次数相等。在三水平情况下,任何两列(同一横行内)有序对共有9种,1.1、1.2、1.3、2.1、2.2、2.3、3.1、3.2、3.3,且每对出现数也均相等。以上两点充分的体现了正交表的两大优越性,即“均匀分散性,整齐可比”。通俗的说,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另一个因素各水平各碰一次,这就是正交性。相关解答八:自己一个人如何进行膝过伸实验 是衡量语文成绩的标尺.踏上社会,参加工作,作文与我们更是密不可分.记者、编辑、作家等,这类作文精英们是要靠写作文吃饭的,写不好作文就无饭可吃.对于我们大部分的人而言,作文虽说关系不到饭碗的问题,但也缺之不可.比如感谢表扬信、议案报告、启示海报、合同公约、博客短信、借条检讨等,是我们生活中必须遇到的命题作文.作文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了,问题是怎么才能写好作文?作文,是我们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我们语言交流的一种延续,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是作文的五种体裁,我们所写的所有作文都包括在这五种体裁当中.当我们需要写作文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审清规则,确定是用哪一种体裁来写这篇作文.相关解答九:某组同学以颗粒饱满的大豆种子为实验材料对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进行探究,实验设计的实验结果如下表.请 (1)对照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C装置只有5粒种子,容易产生偶然性;也应该为50粒种子.(2)按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变量应该是水分,所以应用B和C组进行对照实验.(3)用A、B两组作对照时,实验变量是温度,其他条件都相同,所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则提出的问题是:温度是否影响种子的萌发?(4)在适宜的条件下,A组也有未萌发的种子,肯定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是:种子胚被破坏、胚已死亡、种子正在休眠期.(5)若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变量是空气,需增设一组实验D与A组对照,则E则应设计无空气的条件,其它量与A都相同,表格如答案部分:故答案为:(1)C装置只有5粒种子,容易产生偶然性;也应该用50粒种子进行实验.(2)B和C(3)温度是否影响种子的萌发?(标点符号错误不计分)(4)胚受到破坏(种子没有活力
种子处于休眠期)(5)
0相关解答十: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 简单的定义就是 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 不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对照组但是何为做处理,何为不做处理有时候很难区分,举个例子也许你能明白萨克斯为了证明光合作用产物除了氧气以外还有淀粉,他设计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 就是用黑色不透光的胶片遮住一片叶子的一半,然后给予关照,最后用碘蒸汽来验证淀粉. 这个实验遮光部分没有发生光合作用,所以是不做处理的一组,也就是对照组.但是如果把这个实验的目的改为 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才能进行,那么进行同样的实验,遮光组反而成为实验组了. 这个要自己理解. 祝你好运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
&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2面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记录单:& 小石块& 泡沫块& 回形针& 蜡烛& 带盖空瓶& 苹果& 橡皮&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整块橡皮& 1/2块橡皮& 1/4块橡皮& 1/8块橡皮& 更小块橡皮&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整个苹果& 1/2个苹果& 1/4个苹果& 1/8个苹果& 更小块苹果&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1个回形针& 2个回形针& 3个回形针& 1个小木块& 2个小木块&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
&实验名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课题和页码:《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5-6面 实验目的:&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研究的问题 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 实验材料 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推测 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 )重的(&&&& )。& 实验现象& 我们的结论&&& 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 数学 英语&&&& 研究的问题 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实验材料 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推测 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 )小的(&&&& )。& 实验现象&&&& 我们的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也可以这样说: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名称: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8面 实验目的:& 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橡皮泥、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 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 4、用同样体积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的水量。& 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橡皮泥形状 预测沉浮 实验现象 排开的水量 我们的发现 实心球形&&&&&&& 正方体&&& 长方体&&& 圆柱体&&& 船形&&&&&&&&&&&&&&&&&&& 现象和结论:只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改变排开的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是浮的。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实验名称:橡皮泥造的船装载量有多大& 课题和页码:《造一艘小船》第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排开的水量。 3、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实验器材:橡皮泥、垫圈、水槽 实验步骤:& 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的小船载重量大。 2、提供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分组实验。 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的载重量。 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的科学原理。 实验记录单: 组别 1 2 3 4 5 6 7 8 载重量&&&&&&&&&&&&&&& 我的发现&&&&& 现象和结论: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 实验名称: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浮力》第1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能运用浮力和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实验器材: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 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置。 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 实验记录单:&&&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排开的水量 小 较大 大 泡沫块自重(N)&&& 拉力大小(N)&&& 浮力大小(N)&& &&&&&现象和结论:泡沫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或:泡沫块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实验名称: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浮力》第14面 实验目的:& 1、知道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知道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利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2、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3、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4、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小泡沫块& 中泡沫块& 大泡沫块& 排开的水量 小 较大 大 自重(N)&&& 拉力大小(N)&&& 浮力大小(N)&&&&& 我们的发现&&&&& 现象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实验名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课题和页码:《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第15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能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下沉的原因。 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橡皮自重:&&& N&&&&&& 小部分浸入水 中& 大部分浸入水 中& 全部浸入水 中& 排开的水量& 小 较大 大 在水中弹簧秤上的的拉力(N)&&& 计算受到的浮力大小(N)&&&&&&& 现象和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备注:上浮和下沉物体浮力的不同计算方法: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重力-拉力,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重力+拉力。
&实验名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题和页码:《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17面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类别:演示实验+体验实验& 实验器材: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教师演示,把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观察沉浮。 2、学生猜测马铃薯时沉时浮的原因。& 3、学生分组选一种液体做滴液加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加热观察 到的现象&&&&&&&& 我们的结论&&&&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名称: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课题和页码:《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18面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器材:盐、烧杯、马铃薯、玻璃棒、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我们的发现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现象和结论:& 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名称: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课题和页码:《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拉力)&&&&&&&&& 受到的浮力&&&&&&&&& 现象和结论: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实验名称: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课题和页码:《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19-2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实验器材: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 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体积(毫升)&&& 重量(克)&&&&&&&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实验名称: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课题和页码:《热起来了》第27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3、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衣服、温度计、书本、一小瓶温水 实验步骤:& 1、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 2、测量书本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3、测量一小瓶温水在空气中的温度。& 4、测量一小瓶温水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在空气中的温度& 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2分钟 4分钟 8分钟 书本&&&& 温水&&&& 我们的发现&&&&&&&&& 现象和结论: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实验名称: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课题和页码:《给冷水加热》第2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实验器材:天平、酒精灯、试管、气球皮、夹子、烧杯、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1、装满一试管冷水并把试管口用气球皮包紧。 2、用天平称出装满冷水的试管的重量。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 4、用天平称出加热后试管的重量。& 5、把包了气球皮的试管先后放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观察变化。&&&&& 6、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实验记录单:&&& 加热前的重量& 加热后的重 量& 放入冷水杯中& 看到的现象 放入热水杯 中& 看到的现象 装满水的试管&&&&&&&&& 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冷水和加热后的热水重量没有改变。&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课题和页码:《液体的热胀冷缩》第30-31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实验器材:烧瓶、烧杯、带塞子的玻璃管、冷热水、红墨水 实验步骤:& 1、在烧瓶中装满滴加了红墨水的水,塞上带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满上玻璃管,并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 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实验名称: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课题和页码:《空气的热胀冷缩》第33-34面 实验目的:&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能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气球、冷热水 实验步骤:& 1、在空锥形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 2、把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取出锥形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 在室温里 在热水中 在冷水中 实验现象&&&&& 我们的发现&&& 现象和结论: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起来了,在冷水中时气球瘪下去了,说明气体会热胀冷缩。&&
&实验名称: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 课题和页码:《金属热胀冷缩吗》第36面 实验目的:& 1、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知道许多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水槽 实验步骤:& 1、演示在常温下铜球能顺利地通过铜环。&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然后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铜环上,观察现象。 3、将铜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再把冷却后的铜球套进铜环。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重新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说明铜能热胀冷缩。&
实验名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课题和页码:《热是怎样传递的》第39面 实验目的:&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 2、能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3、能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实验器材:铁丝、火柴棒、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等实验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 2、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3、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实验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课题和页码:《热是怎样传递的》第40面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变较低的一端(物体)。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实验器材: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 实验步骤:& 1、在两片金属圆片上涂上蜡并先后固定在铁架台上。& 2、用酒精灯在第一块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3、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 4、用文字或者图示记录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金属圆片中心加热时蜡从中心开始先融化,然后逐渐向边缘融化。在金属圆片的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时蜡从加热点先开始融化,然后呈扇形状向金属圆片的另一侧逐渐融化。&
实验名称:传热比赛& 课题和页码:《传热比赛》第42面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实验器材:塑料勺、木勺、钢勺、热水,金属传热演示器、酒精灯、火柴、蜡 实验步骤:& 1、把塑料勺、木勺、钢勺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会用手分别感觉手柄的温度。 2、讨论实验现象,联系生活说说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3、在金属传热演示器上粘上火柴,并用酒精灯加热这端。 4、观察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有的物体容易导热,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热。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不同,传热性能铜最快、铝其次、铁最慢。&&
&实验名称:哪个凉得慢些& 课题和页码:《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4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实验器材: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在三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 2、用手摸三个杯子的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 3、几分钟后推测三杯水的温度是否一样,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出各自的温度。 4、记录和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不锈钢杯& 陶瓷杯& 塑料杯& 我们的发现& 手杯子外壁&&&&&&& 温度计测量水温&&&&&&& 现象和结论:刚倒入热水时用手摸,不锈钢杯的外壁感觉最烫。几分钟后测量,不锈钢杯中的热水温度最低。不锈钢、陶瓷、塑料的传热性能(保温性能)不同,传热性能好的则保温性能差。&
实验名称:做保温杯比赛& 课题和页码:《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44面 实验目的:&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实验器材:带盖杯子、毛巾、塑料泡沫、热水、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同样的不锈钢杯中倒入相同温度同样数量的热水,并测量出热水的温度。 2、一杯不盖盖子,一杯盖上盖子,一杯盖上盖子后在外面包上毛巾。 3、10分钟后同时测量出三个杯子中热水的温度。&&&&& 4、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 度& 降温多少& 我们的发现& 无盖的杯子&&&&&&& 杯上加盖&&& 加盖、外包毛巾&&& 杯子嵌入泡沫块中&&&&&&&&&&&&&&& 现象和结论:传热性能差的材料保温性能好。&&&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实验名称:用光影来计时& 课题和页码:《太阳钟》第5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2、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3、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被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 实验器材:阳光、细木棒、尺、指南针 实验步骤:& 1、将一根细木棒竖直插在有阳光的地上。 2、测量记录细木棒的长度和方向。 3、每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量一次。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时间&&&& 细木棒长度&&&& 细木棒方向&&&&&&&&& 现象和结论:上午,阳光下的物体影子会越来越短,正午达到最短,下午物体影子又会逐渐变长。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从西逐渐向北再向东。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
实验名称:滴漏实验& 课题和页码:《用水测量时间》第55面 实验目的:& 1、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2、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根据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50、300毫升的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实验器材:盖上有小孔的饮料瓶、量筒、铁架台、计时器 实验步骤:& 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 2、在瓶子里装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的水。 3、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重复两次。 4、观察记录量筒的水积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 5、观察记录漏完全部3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6、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量筒水积聚到10毫升需要的时间 量筒水积聚到10 毫升需要的时间 漏完全部300 毫升水需要的时 间&&&&&&&&&& 我们的发现&&& 现象和结论: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量筒的水积聚到50毫升的时间比积聚到10毫升所需的时间的5倍还要多。漏完300毫升的水的时间比漏完100毫升水的时间的3倍还要多。水滴漏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越来越慢。
&实验名称:设计制作水钟& 课题和页码:《我的水钟》第56-57面 实验目的:& 1、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 2、经历思考方案一制定计划一实施方案一检验成果一寻找原因一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 3、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谐的开展探究是重要的。 4、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实验步骤:& 1、讨论水钟设计方案(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是泄水型还是受水型?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 2、制作一个滴漏,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记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3、依水位来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4、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检测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比较准确。 5、改进水钟。& 实验器材:饮料瓶、水、剪刀、笔、手表等& 现象和结论: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备注:可以用医疗用的输液装置从而让实验更准确。
&实验名称:观察钟摆& 课题和页码:《机械摆钟》第58面 实验目的:& 1、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 2、知道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3、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 实验器材:摆钟、秒表 实验步骤:& 1、确定单摆怎样才算是摆动一次。& 2、用秒表测摆钟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次数&&&&&&& 现象和结论: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 实验名称:观察我们的摆& 课题和页码:《机械摆钟》第59面 实验目的:& 1、动手制作一个单摆。& 2、观察和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3、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等 实验步骤:& 1、利用螺帽和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2、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 3、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4、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0&&10秒 10&&20秒 20&&30秒 30&&40秒 摆动次数&&&&&&&&& 现象和结论: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不同。&
实验名称:观察我们的摆& 课题和页码:《机械摆钟》第59面 实验目的:& 1、动手制作一个单摆。& 2、观察和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3、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等 实验步骤:& 1、利用螺帽和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2、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 3、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4、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0&&10秒 10&&20秒 20&&30秒 30&&40秒 摆动次数&&&&&&&&&&& 小学五年级现象和结论: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不同。& 实验名称:观察我们的摆&
课题和页码:《机械摆钟》第59面
&实验目的:& 1、动手制作一个单摆。& 2、观察和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3、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等
实验步骤:& 1、利用螺帽和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2、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 3、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4、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0&&10秒 10&&20秒 20&&30秒 30&&40秒 摆动次数&&&&&&&&& 现象和结论: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不同。& 实验名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 课题和页码:《摆的研究》第6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2、进行改变摆的摆锤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三个、秒表 实验步骤:& 1、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1个螺帽,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 2、测出用1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测出用2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4、测出用3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我们的发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实验名称:摆绳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课题和页码:《摆的研究》第61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2、进行改变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螺帽、秒表 实验步骤:& 1、测出摆绳长是15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测出摆绳长是30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15秒内摆动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三次 我们的发现 原来绳长&&&&&&& 两倍绳长&&&&&&& 现象和结论: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实验名称:金属圆片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课题和页码:《做一个钟摆》第62-63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的速度。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的速度最慢。 2、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 实验器材:铁架台、线、木条、金属圆片、图钉、秒表 实验步骤:& 1、用长木条做一个摆,然后测出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在长木条的最下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3、在长木条的中段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4、在长木条的最上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没有金属圆片 金属圆片在最下端 金属圆片在中端 金属圆片在最上端&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现象和结论:加金属圆片会影响摆摆动的速度。金属圆片在最下端时摆摆动的速度最慢。& 实验名称: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课题和页码:《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64-66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2、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实验器材:卡纸制作的齿轮操纵器、指针、钟面、摆锤、线等 实验步骤:& 1、用我们制作好的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锤,组装一个齿轮操纵器。 2、在齿轮中间安装一个指针和钟面,标出时间刻度。 3、轻轻拨动摆锤,看看“摆钟”能否自由地运转起来。 4、调整好每个部件的位置,使它们能协调运作。& 现象和结论: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摆钟的几个部件主要是:齿轮操纵器、摆锤、垂体、齿轮。&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课题和页码:《昼夜交替现象》第73-74面 实验目的:&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实验器材:手电筒、乒乓球等 实验步骤:& 1、提出昼夜交替的各种假说。(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2、讨论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 3、模拟假说a: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 4、模拟假说b: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 5、模拟假说c: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 6、模拟假说d: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的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 7、画出实验的示意图来,用箭头线表示手电筒和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8、分析和归纳。&&& 实验记录单:& 内容& 实验示意图 有无昼夜交替& 假说a 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假说b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假说c 地球自转。&&& 假说d&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假说e&&&&&&&&&&&& 现象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 实验名称:摆的方向的研究& 课题和页码:《证明地球在自转》第77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实验器材:摆、圆形底盘 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 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4、再做一次圆底盘转动的实验。& 5、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和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底盘和摆架转动情况 摆摆动方向(第一次) 摆摆动方向(第二次) 未转动时& 前后来回 前后来回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90度后&&&&&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180度后&& 缓慢而平稳地转动360度后&&&& 我们的结论&&& 现象和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实验名称: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 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79-80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实验器材:代表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纸片等 实验步骤:& 1、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它们的位置关系。 2、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3、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 4、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5、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 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 6、总结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同。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北京将先迎来黎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乌鲁木齐将先迎来黎明。& 备注:北京和乌鲁木齐相对位置是北京在东。
&实验名称:认识时差& 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80-81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2、知道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实验器材:世界时区图 实验步骤:& 1、观看世界时区图,说说发现什么。& 2、教师介绍时区的知识: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顺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4、看时区图,计算北京和乌鲁木齐、北京和巴黎、北京和纽约的时间相差几小时。 结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时差是2小时,北京和巴黎时差是7小时、北京和纽约的时差是13小时。
& 实验名称: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 课题和页码:《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第82-83面 实验目的:& 1、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 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实验器材:篮球、代表人与北极星的纸片&&&&& 实验步骤:& 1、用篮球来代表地球,在球上贴几个小纸片,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 2、在一面墙上贴一颗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极星”。 3、让球自转起来并把转动的中心点对准墙上的星。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能看到“北极星”不动,而其他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实验名称:模拟地球公转实验& 课题和页码:《地球在公转吗》第84-85面 实验目的:& 1、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2、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3、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实验器材:操场、代表太阳等星球的木竿 实验步骤:& 1、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 2、把两根木竿分别立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 3、在木竿的顶端分别贴上两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 4、在远处的星上,横着挂上一个木尺,并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竖着贴上一个木条。 5、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 6、站在A、B两点,仔细观察两颗星,并分别记下1号星相对于2号星的位置。 7、再做一次,把两根木竿立在离我们更远一些的地方,仍然在A、B两点观察两颗星的位置。& 8、讨论交流。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观测次数& 公转到A点时& 公转到B点时& 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 第一次(近时)& 1号星在2号星(&& )边 第(&&&& )厘米& 1号星在2号星(&& )边第(&&&& )厘米& (&&&& )厘米& 第二次(远时)& 1号星在2号星(& &)边 第(&&&& )厘米& 1号星在2号星(&& )边第(&&&& )厘米& (&&&& )厘米 现象和结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发生恒星的周年视差。& 资料: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使用新制的望远镜进行月复一月的观察,终于成功地测出了一颗恒星的视差。他报告说天鹅座61星的视差为0.31角秒,这个视差相当于把一枚硬币放在16千米远处的宽度。
&实验名称: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 课题和页码:《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第86-87面 实验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 实验器材:电灯、地球仪、小标杆 实验步骤:& 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 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 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 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公转地点 杆影长短 季节判断 A&& B&& C&& D&&&&& 现象和结论:地球公转至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的变化。&
& 实验名称: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课题和页码:《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89面 实验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中间挖孔的两面色彩不一的纸板、纸张等。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 2、直观模型演示。(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 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 4、总结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地轴的倾斜造成北极和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