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的意思是什么吾愚是啥意思

愚人节整蛊祝福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愚人节整蛊祝福语
&&愚人节整蛊祝福语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理财贷款:
| | | | | | | | |
热门直播:
| | | | | | | | |
交友聊天:
| | | | | | | | |
您的位置:
惟愿吾儿愚且鲁by谢七少爷
惟愿吾儿愚且鲁by谢七少爷
语言:简体中文
《那年花开月正圆》很多的小伙伴在关注的一部新剧,小编为大家带来那年花开月正圆原著小说,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这里关注吧,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资源推荐~
惟愿吾儿愚且鲁by谢七少爷
47274人推荐
43910人推荐
37291人推荐
36430人推荐
36278人推荐
32398人推荐
30432人推荐
29622人推荐
28882人推荐
28835人推荐
10463人推荐
推荐游戏:
推荐软件:
游戏专题:
软件专题:内容不存在或者已被删除
微信服务号
礼包领取指南NO.1
关注妈妈帮服务号
即送育儿百宝箱
还有海量免费试用不要白不要!
礼包领取指南NO.2
第1步:扫码成功下载后,首页即可领取新人专属礼包。
第2步:填写收货信息,轻松领取帮宝适新生礼盒,更有机会获得?198帮Box大礼盒!
&&手机客户端&&备孕&&相同预产期&&同龄宝宝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同城(21个)(11个)(13个)&&妈妈兴趣&&宝宝兴趣&&特别关注&&非常有用
|||||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陈轩|人永远都死不了,真的吗?
(一)人人都是终结者?
特斯拉的老板,帅气的马斯克,又开了一家有意思的新公司Neuralink。是把人脑和电脑连接起来。他鄙视通过发微信沟通,觉得太LOW太没效率。干脆在人脑植入一个芯片,通过芯片发出信号,将人脑和人脑、人脑和电脑链接起来,有信号的地方,人与人就能心意相通,人与电脑就能人机互动。岂不爽歪歪?
马斯克是极酷一哥们。去年一直追他的Twitter,看他晒极美丽的老婆的靓照,还有站在飞行中的飞机上耍帅。
人类的未来,到底会怎样?如果马斯克成功了,那么快挂掉的人,他一生的记忆和知识,都可以下载和储存起来,甚至可以将意识转移到电脑上。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和“永生”有什么区别?
还可以避免学习的痛苦。真正的学习一定是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的过程。有了这外挂,咱的儿孙不需要再苦逼地背新概念GRE,上传一本朗文字典,困扰中国人一生的英语,立马跟母语一样顺口?但可能产生另一个问题:阶级固化加重
官商子弟给自个上传牛津高阶和罗伯特法语字典,平民子弟估摸只能上传新华字典?王健林有财力给儿孙上传金融计算机和管理技能,而蚁族的后代只上传得起搬砖做饭的经验?
甚至有钱人与AI互联互通,永生下去;没钱人只能如同宇宙电波一样沉默地活着,然后沉默地消失?
用财力置换外挂,用外挂巩固财力,资本家的子孙们都变成了终结者,外挂从头武装到脚,战斗力爆表;而穷人的孩子沦落为鄙视链的终点——自然人。
(二)投降吧!扎克伯格
精瘦精瘦的人类学家Harari最近在希伯来大学演讲。猛烈抨击社交网站,尤其是小扎和FACEBOOK。立论严谨,反驳有力,牛津培养出来的博士,就是不一样哈。
Facebook在没出名之前,我就研究过,那还是2005年,正对“六度分割法则”痴迷(说起来真跟昨天一样)。小扎上个月发表了一封5700个单词的公开信,他认为Facebook不是生意,也不是平台,而是一场意识形态的运动。
Harari对此很轻蔑,“你Y做的不就是勾引人类的意力,然后卖广告呗,有啥了不起?”,Harari对Facebook很警惕,他认为小扎拥有的大数据算法,有极大的可能恶意操纵人类。
比如操纵总统选举。Facebook不但知道宾夕法尼亚州有32578个左右摇摆的选举人,而且知道每一个人从体重到职业的所有信息,更能精确地给他们推送定制化的真假不定的新闻,将他们的票争取过来。也就是说,如果不加制止,不远的未来,人都是大数据的奴隶,人的一生也将被大数据公司所左右。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对环保和阶层两极化的漠视,和对生物能量和人工智能的放纵和滥用。
在社交媒介连点成网的时代,需要反思的是:人究竟为什么要联合起来?Harari举中国的例子,过去黄河流域的尧舜禹部落,每年都会发大水或闹旱灾,没有全体部落群众的力量,不可能建起来河堤大坝。慢慢地,部落之间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古代,群居生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存。
现在呢?所谓的黄河泛滥,就是数据信息河流的泛滥。
精瘦的Harari老师发出怒吼:单独的国家没办法阻止大数据利益集团的兴风作浪,必须国家与国家联合起来,修堤建坝,将极具破坏性的(比如Facebook的人工智能等)技术强权关在笼子里,才能保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以小扎还是缴械投降吧,别玩什么意识形态运动了。
(三)和自己的身体更亲近些
牛津历史学博士Harari,除了就地碾压哈佛退学生小扎的幼稚,还指出小扎的罪恶——Facebook的出现,让我们日益远离自己的身体。
我们失去了嗅觉和味觉的能力。我们关注世界发生了什么,漠视当下。我们和新西兰的表弟微信聊天,却把自己老公当成板凳。我们走路看手机、吃饭开手机、开车看手机,我们对小红点上瘾甚至见了红灯都想点一下。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异常重视,唯独忘记了如何自我评价!
在没有宗教、没有国家、没有点赞评论和粉丝的情况下,我们祖先快乐地生活了几百万年。所以逃离社交媒体,没啥大不了。Facebook的罪恶在于,它勾引越来越多的人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社交网络上。但社交网络终究只是工具,需要用时必须要出现,但不需要时,必须要消失,不能挑逗人性弱点,更不能异化人类!
Harari教授还提醒说:亲密关系,是一场零和游戏。人一生只有能力和150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在虚拟世界里建立亲密关系,牺牲的是在真实世界里建立亲密关系的名额。恩,这话值得花花公子和交际花们警惕哟。
(四)Partytime人生和Superman人生
Harari和马斯克是一伙的,技术必须只能是对人类能力的增强,是造就Superman的工具,所以特斯拉对环境更友好,增加了驾乘乐趣,并且实现了互联网对汽车的整合。所有Neuralink增加了互动效率,扩展了人机的带宽,实现了生物智能对人工智能的整合。
小扎呢?是party文化。他的野心是建立基于虚拟世界的自己的王国。当然,现在已经有了20多亿人口。吞噬的是个体和群体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创造的是酒足饭饱后的无聊经济。正如彼得蒂尔讽刺的“我们想发明会飞的汽车,但最终我们发明了140个单词的Twitter”。
对了,马斯克这次创业,首先想到的融资对象,就是当年他创建PayPal时的好基友——彼得蒂尔。
人类的未来,到底会怎样?这是介乎哲学、宗教和科技的问题。从哲学角度讲,其实只有三种结局:或者痛苦?或者无聊?或者短暂的快乐。
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生活的安定和丰裕产生无聊。痛苦减少时摆向无聊,痛苦来临时摆脱无聊;如同钟摆一样,左边:欲求不满时——痛苦;右边:欲望满足时——无聊;中间:快乐。如果是这样,永生的意义又何在?
叔本华老师说:“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人类的未来,究竟怎样?马斯克的人机合一Superman不是未来,小扎的partytime虚拟世界,也不是未来。
丁力老师在分析荣格时点出了未来的方向:“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这是六祖慧能说过的话。外法尽在自性,王阳明在下面点赞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良知,不假外求”。于是康德老师总结说:世界的起点和终点,不是向外探索,而是要从我们内心去寻找。
禅宗的“自性”、荣格的“第二人格”、王阳明的“良知”,康德的“物自体”...,也许才是解药。对于愚钝如我辈者,有喜随喜,有劫应劫,渐悟万物同心,心不随境转则境为心转,证悟本心,夕惕若厉无咎。
翻译成听得懂的人话就是:多陪会家人,少玩会手机,对,说的就是你~
作者是燕小唛创始CEO,著有《很毒很毒的病毒营销》《不奋斗,就等死》等
一本书只是堆废纸,阅读它就成了伟大的运动形式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首部揭秘“病毒营销”理论和实战秘诀的经典之作
亲自揭秘亿万富翁思考方式和做人智慧的坦诚之作
今日搜狐热点法句譬喻经
我的图书馆
法句譬喻经
法句譬喻经卷第一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无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坐禅入普济三昧。天帝见佛稽首作礼伏地。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帝释闻偈知无常之要。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中。为诸天人龙鬼说法。时国王波斯匿大夫人。年过九十卒得重病。医药望差遂便丧亡。王及国臣如法葬送。迁神坟墓。葬送毕讫还过佛所。脱服跣袜前礼佛足。佛命令坐而问之曰。王所从来衣粗形异何所施为也。王稽首曰。国大夫人年过九十间得重病。奄便丧亡。遣送灵柩迁葬坟墓。今始来还过觐圣尊。佛告王曰。自古至今大畏有四。生则老枯病无光泽。死则神去亲属别离。是谓为四。不与人期万物无常难得久居。一日过去人命亦然。如五河流昼夜无息。人命驶疾亦复如是。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佛告大王世皆有是。无长存者皆当归死无有脱者。往昔国王诸佛真人五通仙士。亦皆过去无能住者。空为悲感以殒躯形。夫为孝子哀愍亡者为福为德。以归流之福祐往追如饷远人。佛说是时。王及群臣莫不欢喜忘忧除患。诸来一切皆得道迹。  昔佛在罗阅祇竹园中。与诸弟子入城受请说法毕讫。晡时出城道逢一人驱大群牛放还入城。肥饱跳腾转相抵触。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如???水  佛到竹林洗足却坐。阿难即前稽首问言世尊。向者道中说此三偈。不审其义愿蒙开化。佛告阿难。汝见有人驱放群牛不。唯然见之。佛告阿难。此屠家群牛。本有千头。屠儿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养令肥长。择取肥者日牵杀之。杀之死者过半而余者不觉。方相抵??跳腾鸣吼。伤其无智故说偈耳。佛语阿难。何但此牛。世人亦尔。计于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养育其身。快心极意更相残贼。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曚曚不觉何异于此也。时坐中有贪养比丘二百人。闻法自励逮六神通得阿罗汉。众坐悲喜为佛作礼。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诸弟子说法。时有梵志女。年十四五。端正聪辩。父甚怜爱。卒得重病即便丧亡。田有熟麦为野火所烧。梵志得此忧恼愁愦失意恍惚。譬如狂人不能自解。传闻人说佛为大圣天人之师。演说经道忘忧除患。于是梵志往到佛所。作礼长跪白佛言。素少子息。唯有一女。爱以忘忧。卒得重病舍我丧亡。天性悼愍。情不自胜。唯愿世尊垂神开化释我忧结。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谓为四。一者有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常者皆尽  高者必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梵志闻偈心即开解。愿作比丘。须发自堕即成比丘。重惟非常得罗汉道。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城内有淫女人。名曰莲华。姿容端正国中无双。大臣子弟莫不寻敬。尔时莲华善心自生。欲弃世事作比丘尼。即诣山中就到佛所。未至中道有流泉水。莲华饮水澡手。自见面像容色红辉头发绀青。形貌方正挺特无比。心自悔曰。人生于世形体如此。云何自弃行作沙门。且当顺时快我私情。念已便还。佛知莲华应当化度。化作一妇人端正绝世。复胜莲华数千万倍寻路逆来。莲华见之心甚爱敬。即问化人从何所来。夫主儿子父兄中外皆在何许。云何独行而无将从。化人答言从城中来欲还归家。虽不相识宁可共还。到泉水上坐息共语不。莲华言善。二人相将还到水上。陈意委曲。化人睡来枕莲华膝眠。须臾之顷忽然命绝。膀胀臭烂腹溃虫出。齿落发堕肢体解散。莲华见之心大惊怖。云何好人忽便无常。此人尚尔我岂久存。故当诣佛精进学道。即至佛所五体投地。作礼已讫具以所见向佛说之。佛告莲华。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何谓为四。一者少壮会当归老。二者强健会当归死。三者六亲聚欢娱乐会当别离。四者财宝积聚要当分散。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其然  是身何用  洹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莲华闻法欣然解释。观身如化命不久停。唯有道德泥洹永安。即前白佛愿为比丘尼。佛言善哉头发自堕。即成比丘尼。思惟止观即得罗汉。诸在坐者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昔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却后七日皆当命尽。自共议言五通之力。反覆天地手扪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宁当不能避此死。对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正处其中。无常杀鬼安知我处一人言。吾入须弥山中。还合其表令无际现。无常杀鬼安知吾处。一人言。吾当轻举隐虚空中。无常杀鬼安知吾处。一人言。吾当藏入大市之中。无常杀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四人议讫相将辞王。吾等寿算余有七日。今欲逃命冀当得脱还。乃觐省唯愿进德。于是别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满。各以命终犹果熟落。市监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乃悟曰。四人避对。一人已死其余三人岂得独免。王即严驾往至佛所。作礼却坐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获五通自知命尽皆共避之。不审今者皆能得脱不。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离。何谓为四。一者在中阴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躁扰  履践老死忧  知此能自静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王闻佛言叹曰。善哉诚如尊教。四人避对一人已死。禄命有分余复然矣。群臣从官莫不信受。  法句譬喻经教学品第二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佛告诸比丘。当勤修道除弃阴盖。心明神定可免众苦。有一比丘志不明达。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意不观非常。冥冥懈怠无复昼夜。却后七日其命将终。佛愍伤之。惧堕恶道即入其室。弹指觉曰。  咄起何为寐  螉螺蚌蠹类  隐蔽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焉有被斫疮  心如婴病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思而不放逸  为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正见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  终不堕恶道  比丘闻偈即便惊寤。见佛亲诲加敬悚息。即起稽首为佛作礼。佛告比丘。汝宁自识本宿命不。比丘对曰。阴盖所覆实不自识也。佛告比丘。昔维卫佛时。汝曾出家贪身利养。不念经戒。饱食却眠不念非常。命终魂神生螉虫中。积五万岁寿尽复为螺蚌之虫。树中蠹虫各五万岁。此四品虫生长冥中。贪身爱命乐处幽隐。以冥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始罪毕得为沙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于是比丘重闻宿缘。惭怖自责。五盖云除即得罗汉。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天人四辈说法。时有一年少比丘。为人顽愚质直疏野。未解道要。情意兴盛思想于欲。阳气隆盛不能自制。以此为恼不获度世。坐自思惟有根断者。然后清净可得道迹。即至檀越家。从之借斧还房闭户脱去衣服。坐木板上欲自斫阴正坐。此阴令我勤苦。经历生死无央数劫。三涂六趣皆由色欲。不断此者无缘得道。佛知其意愚痴乃尔。道从制心心是根源。不知当死自害堕罪长受苦痛。于是世尊往入其房。即问比丘。欲作何等。放斧着衣礼佛自陈。学道日久未解法门。每坐禅定垂当得道为欲所盖。阳气隆盛意惑目冥。不觉天地谛自责念事皆由此。是以借斧欲断制之。佛告比丘。卿何愚痴不解道理。欲求道者先断其痴然后制心。心者善恶之根源。欲断根者先制其心。心定意解然后得道。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佛告比丘。十二因缘以痴为本。痴者众罪之源。智者众行之本。先当断痴然后意定。佛说是已比丘惭愧即自责言。我为愚痴迷惑来。久不解古典使如此耳。今佛所说甚为妙哉。内思正定安般。守意制心伏情杜闭诸欲。即得定意在于佛前逮得应真。  昔佛在罗阅祇国灵鹫山中。为诸天人国王大臣说甘露法。有一比丘刚猛勇健。佛知其意遣至山后鬼神谷中。令树下坐数息求定。知息长短安般守意。断求灭苦可得泥洹。比丘受教往至谷中欲坐定意。但闻山中鬼神语声不见其形。但有音声悚息。怖惧不能自宁。意欲悔还即自念言。居家大富宗族。又强出家学道独见安处。鬼神深山既无伴侣又无行人。但有诸鬼数来怖人。思惟如是未去之间。于是世尊往到其边。坐一树下而问之曰。汝独在此将无怖惧耶。比丘稽首白言。初未曾入山在此实忧。须臾之间有一野象王来在边。倚一树卧心独欢喜。远离诸象一何快哉。佛知象意告比丘曰。汝宁知是象所由来不。对曰。不审。佛告比丘。此象眷属大小五百余头。厌患小象舍来至此倚树而卧。自念得离恩爱牢狱一何快哉。象是畜生犹思闲静。况汝舍家欲求度世。方以独自欲求伴侣。愚冥伴侣多所伤败。独住无对亦无谋议。宁独修道不用愚伴。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无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佛说是时比丘意解。内思圣教即得应真。谷中鬼神亦皆闻解为佛弟子。受誓诫敕不复侵民。佛与比丘共还精舍。  法句譬喻经护戒品第二  昔佛在舍卫国祇桓精舍。为诸天人宣演经法。时罗阅祇国有二新学比丘。欲往见佛。二国中间旷无人民。于时旱热泉水枯竭。二人饥渴热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余水而有细虫不可得饮二人相对曰。故从远来欲望见佛。不图今日没命于此也。一人言曰且当饮水以济吾命。进前见佛焉知其余也。一人答曰。佛之明戒仁慈为首。残生自活见佛无益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一人即起极意快饮。于是进路。一人不饮遂致殒命。即生第二忉利天上。思惟自省即识宿命持戒不犯。今来生此信哉福报其不远矣。即持华香下到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其饮水者道路疲顿经日乃达。见佛神德至尊巍巍。稽首礼毕涕泣自陈。我伴一人于彼命终感其不达愿佛知之。佛言。吾已明矣。佛以手指曰。今此天人则汝伴也。全戒生天又先至矣。于是世尊披胸示之。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去我万里奉行经戒此人则为在我目前。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两世见誉  所愿者得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  夫学有二  常亲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耶  于是比丘闻偈。惭怖稽首悔过嘿思所行。天人闻偈心意欣悦逮得法眼。天人众会莫不奉行。  法句譬喻经多闻品第三  昔舍卫国有一贫家。夫妇悭恶不信道德。佛愍其愚现为贫凡沙门。诣门分卫。时夫不在其妇骂詈无有道理。沙门语曰。吾为道士乞丐自居。不得骂詈唯望一食耳。主人妇曰。若汝立死食尚叵得。况今平健欲望我食。但稽留时节不如早去。于是沙门住立其前。戴眼抒气便现死相。身体膀胀鼻口虫出。腹溃肠烂不净流漫。其妇见此恐怖失声。弃而舍走于是道人忽然舍去。去舍数里坐树下息。其夫来归道中见妇怪其惊怖。其妇语夫。有一沙门见怖如此。夫大瞋怒问为所在。妇曰。已去想亦未远。夫即执弓。带刀。寻迹往逐张弓拔刀。奔走直前欲斫道人。道人即化作琉璃小城以自围绕其人。绕城数匝不能得入。即问道人何不开门。道人曰。欲使开门弃汝弓刀。其人自念。当随其语。若当得入手拳加之。寻弃弓刀门故不开。复语道人。已弃弓刀门何不开。道人曰。吾使汝弃心中恶意弓刀耳。非谓手中弓刀也。于是其人心惊体悸。道人神圣乃知我心。即便叩头悔过稽首道人曰。我有弊妻不识真人。使我兴恶。愿小垂慈莫便见舍。今欲将来劝令修道。即起还归。其妻问曰。沙门所在。其夫具说神变之德。今者在彼卿自宜往改悔灭罪。于是夫妻至道人所。五体悔过愿为弟子。长跪问曰。道人神变圣达乃尔。有琉璃城坚固难逾。志明意定。永无忧患。行何道德致此神妙。道人答曰。吾博学无厌奉法不懈。精进持戒慧不放逸。缘是得道自致泥洹。于是道人因说偈言。  多闻能持故  奉法为垣墙  精进难逾毁  从是戒慧成  多闻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义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说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闻为知法律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道人说偈已。现佛光相洪晖赫奕照曜天地。夫妻惊愕精神战惧。改恶洗心头脑打地。坏二十亿恶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拘睒尼国美音精舍。与诸四辈广说大法。有一梵志道士。智博通达众经备举无事不贯。贡高自誉天下无比。求敌而行无敢应者。昼日执炬行城市中。人问之曰。何以昼日执炬而行。梵志答曰。世皆愚冥目无所见。是以执炬以照之耳。观察世间无敢言者。佛知梵志宿福应度。而行贡高求胜名誉。不计无常自恃憍。恣如是当堕太山地狱。无央数劫求出甚难。佛即化作一贤者居肆上坐。即呼梵志何为作此。梵志答曰。以众人冥昼夜不见明。故执炬火而照之耳。贤者重问梵志。经中有四明法为知之不。对曰。不审。何谓四明法。一者明于天文地理和调四时。二者明于星宿分别五行。三者明于治国绥化有方。四者明于将兵固而无失。卿为梵志有此四明法以不。梵志惭愧弃炬叉手有不及心。佛知其意即还复身。光明炳然晃照天地。便持梵声为梵志说偈言。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佛说偈已告梵志曰。冥中之甚无过于汝。而昼执炬行入大国。如卿所知何如一尘。梵志闻之有惭愧色。即便叩头愿为弟子。佛即受之令作沙门。意解妄止即得应真。  昔舍卫国有大长者。名曰须达。得须陀洹。有亲友长者名曰好施。不信佛道及诸医术。时得重病痿顿着床。宗亲知友皆就省问。劝令治病至死不肯。答众人言。吾事日月忠孝君父。毕命于此终不改志。须达语曰。吾所事师号曰为佛。神德广被见者得福。可试请来说经咒愿听其所说。言行进趣何如余道。事之与不随卿所志。以卿病久不时除差。劝卿请佛冀蒙其福。好施日佳。卿便为吾请佛及众弟子。须达即便请佛及僧。往诣其门佛放光明内外通彻。长者见光欣然身轻佛前就坐。慰问长者所病何如。昔事何神作何疗治。长者白佛。奉事日月君长先人。恭敬斋戒祈请万端。得病经时未蒙恩祐。医药针炙居门所忌。经戒福德素所不知。先人以来守死于此。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有病不治为一横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憍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无抂横。戒慧清净世世常安。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事日为明故  事父为恩故  事君以力故  闻故事道人  人为命事医  欲胜依豪强  法在智慧处  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为务  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  欲知智在说  为能师见道  解疑令学明  亦与清净本  能奉持法藏  闻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能摄为解义  解则戒不穿  受法猗法者  从是疾得安  是能散忧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隐吉  当事多闻者  于是长者闻佛说法。心意疑结?然云除。良医进疗委心道德。四大安静众患消除如饮甘露。中外怡怿身安心定。得须陀洹道。宗室国人莫不敬奉。  昔罗阅祇国南有大山。去城二百里。南土诸国路由此山。山道深邃有五百贼依险劫人。后遂纵横所害狼藉众贾被毒王路不通。国王追讨不能擒获。时佛在国哀愍群生。念彼贼辈不知罪福。世有如来而目不睹。法鼓日震而耳不闻。吾不往度如石沉渊。化作一人着好衣服。乘马带剑手执弓矢。鞍勒严饰金银庄校。以明月珠垂络马体。跨马鸣弦往入山中。群贼见之以为成事。作贼积年未有此便。卵之投石与此何异。群贼齐头住前。围绕挽弓拔刀诤欲剥脱。于是化人举弓一发。使五百贼各被一箭。以刀指拟各被一疮。疮重箭深即皆颠倒。五百群贼宛转卧地叩头归降。为是何神威力乃尔。乞蒙原赦以活微命。愿时拔箭使疮除愈。今者疮痛不可堪忍。化人答曰。是疮不痛箭不为深。天下疮重莫过于忧。残害之甚莫过于愚。汝怀贪得之忧残杀之愚。刀疮毒箭终不可愈。此二事者。根本深固勇力壮士所不能拔。唯有经戒多闻慧义。以此明道疗治心病。拔除忧爱愚痴贡高。制伏刚强豪富贪欲。积德学慧乃可得除长获安隐。于是化人即现佛身。相好挺特金颜英妙。即说偈言。  斫疮无过忧  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  唯从多闻除  盲者从得眼  闇者从得烛  示导世间人  如目将无目  是故可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  是名积聚德  于是五百人见佛光相重闻此偈。叩头归命克心悔过刀疮毒箭自然除愈。欢喜心开即受五戒。国界安宁莫不欢喜。  法句譬喻经笃信品第四  昔者舍卫国东南有大江。水既深而广。有五百余家居在岸边。未闻道德度世之行。习于刚强欺诈为务。贪利自恣快心极意。世尊常念其应度者当往度之。知此诸家福应当度。于是世尊往至水边坐一树下。村人见佛光相。奇异莫不惊肃。皆往礼敬或拜或揖问讯起居。佛命令坐为说经法。众人闻之而心不信。习于欺怠不信真言。佛便化作一人从江南来。足行水上正没其踝。来至佛前稽首礼佛。众人见之莫不惊怪。问化人曰。吾等先人以来居此江边。未曾闻人行水上者。卿是何人有何道术履水不没。愿闻其意。化人答曰。吾是江南愚直之人。闻佛在此贪乐道德至南岸边不时得度。问彼岸人水为深浅。彼人见语。水可齐踝何不涉渡。吾信其言。便尔来过无他异术。佛时赞言。善哉善哉。夫执信诚谛可度生死之渊。数里之江何足为奇。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能渡渊  摄为船师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信乃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所到有明  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慧  从是脱渊  于是村人闻佛所说见信之证。心开信坚皆受五戒为清信士。明信日修法教普闻。  昔佛在世时有大长者名修陀罗。财富无数信向道德。自誓常以腊月八日请佛及僧。终身子孙奉行不废。长者亡时嘱儿勿废。儿名比罗陀。后日渐贫居无所有。腊月已至无有供办愁戚不乐。佛遣目连往问比罗陀。汝父直月欲至当设何计。比罗陀答言。亡父教令不敢违之。唯愿世尊勿见忽弃也。八日中时回光临眄目连还白如是。比罗陀即将妻子至外家质取百两金。还舍供办一切具足。佛与千二百五十众僧。往诣其舍。坐毕行水下食澡竟还于精舍。比罗陀欢喜不敢悔恨。其日夜半诸故藏中。自然宝物悉满如故。比罗陀夫妇明旦见之。喜而且惧。惧官见问所从得此。夫妻共议当往问佛。寻到佛所具白如此。佛告比罗陀。安意快用勿有疑难。汝之履信不违父教。持戒惭愧没命不二。闻施慧道七财满具。福德所致非为灾变。智者能行不问男女所生之处。福应自然。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信财戒财  惭愧亦财  闻财施财  慧为七财  从信守戒  常净观法  慧而履行  奉教不忘  生有此财  不问男女  终已不贫  贤者识真  比罗陀闻佛所说益加笃信稽首佛足欢喜还家。具宣佛教诲其妻子。遂相承继皆得道迹。  法句譬喻经戒慎品第五  昔波罗奈国有山。去城四五十里。有五沙门处山学道。晨旦出山人间乞食。食讫还山晚暮乃到。往还疲极不堪坐禅思惟正定。历年如是不能得道。佛愍念之劳而无获。化作一道人往到其所。问诸道人隐居修道得无劳惓。诸沙门言。吾等在此去城既远。四大之身当须饮食。日日供给往还疲劳。经年历岁勤苦竟已。昼日往返暮辄疲顿。不暇复得修道。为当正尔毕命而已。道人语曰。夫为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真捐弃躯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灭意得道。养身顺情安得免苦。愿诸道人明日莫行吾当供养。使诸道人休息一日。时五沙门意大欢喜怪未曾有。安心定意不复忧行。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来。食讫安和心意惔怕。于是化人为说偈言。  比丘立戒  守摄诸根  食知自节  寤意令应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内学止观  无忘正智  明哲守戒  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  自净除苦  化道人说此偈已。显现佛身光相之容。于是五沙门精神震迭。咸思惟戒即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惟念品第六  昔佛在世时。弗加沙王与瓶沙王亲友。弗加沙王未知佛道。作七宝华以遗瓶沙。瓶沙王得之转奉上佛。白佛言。弗加沙王与我为友。遗我此华今已上佛。愿令彼王心开意解见佛闻法奉敬圣众。当以何物以报所遗。佛告瓶沙。写十二因缘经。送持与之。彼王得经心必信解。即写经卷。别书文曰。卿以宝华见遗。今以法华相上。详思其义果报深美。到便诵习以同道味。弗加沙王得经读之。寻省反覆亘然信解。喟然叹曰。道化真妙精义安神国荣。五欲忧恼之元。累劫习迷始今乃寤。顾视流俗无可贪乐。即召群臣国付太子。便自剃头行作沙门。法服持钵诣罗阅祇城外在陶家窑中寄宿。明日当入城分卫。食讫当至佛所奉受经戒。佛以神通知弗加沙明日食时其命将终。故从远来不得见佛。又不闻经甚可怜愍。于是世尊化作沙门。往至陶家欲求寄宿。陶家语曰。向有一沙门。在彼窑中可往共止宿也。把草入窑坐于一面。问弗加沙从何所来师为是谁。以何因缘行作沙门。为见佛未。弗加沙言。吾未见佛。闻十二因缘便作沙门。明日入城乃分卫已。当往见佛耳。化沙门言。人命危脆朝夕有变。无常宿对卒至无期。但当观身四大所由。合成散灭各还其本。思惟觉意空净无想专念三尊。布施戒德能知无常见佛无异。方念明日种无益想。时化沙门即说偈言。  夫人得善利  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  己知自觉意  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  佛与法及众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愿无想  昼夜当念是  时化沙门在于窑中。为弗加沙说非常之要。弗加沙王思惟意定。即得阿那含道。佛知已解为现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王惊喜踊跃。稽首作礼。佛重告之曰。罪对无常毕故莫恐。弗加沙王言。敬奉尊教忽然别去。明日食时弗加沙王。入城分卫。于城门中逢新产牸牛护犊。抵杀弗加沙王溃腹命终。即生阿那含天。佛遣诸弟子耶旬起塔。佛语诸弟子。罪对之根不可不慎。  法句譬喻经慈仁品第七  昔佛在罗阅祇。去国五百里有山。山中有一家。有百二十二人生长。山薮杀猎为业。衣皮食肉初不田作。奉事鬼神不识三尊。佛以圣智明其应度。往诣其家坐一树下。男子行猎唯有妇女在。见佛光相明照天地。山中木石皆变金色。大小惊喜知佛神人。皆往礼拜供施坐席。佛为诸母人说杀生之罪行慈之福。恩爱一时会有离别。诸母人闻经欢喜。前白佛言。山民贪害以肉为食。欲设微供愿当纳受。佛告诸母人诸佛之法不以肉食。吾已食来不须复办。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无数。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残害群生以自济活。死堕恶道损而无益。人食五谷当愍众生蠕动之类。莫不贪生。杀彼活已殃罪不朽。慈仁不杀世世无患。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为仁不杀  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  慎言守心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垂拱无为  不害众生  无所娆恼  是应梵天  常以慈哀  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佛说偈已男子猎还。诸妇听经不复行迎。其夫惊疑怪不如常。弃肉来归谓有变故至见。诸妇皆坐佛前叉手听经。瞋恚声张欲图毁佛。诸妇谏曰。此是神人勿兴恶意也。即各悔过为佛作礼。佛重为说不杀之福残害之罪。夫主意解长跪白佛。吾等生长深山。以杀猎自居。罪过累积当行何法得免重殃。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  天护仁爱  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  所在得利  死升梵天  是为十一  佛说偈已男女大小百二十二人。欢欣信受皆奉持五戒。佛语瓶沙王。给其田地赐与谷食。仁化广普国界安宁。  昔有大国王名和默处。在边境未睹三尊圣妙之化。奉事梵志外道妖蛊举国奉邪杀生。祭祀以此为常。时王母病痿顿着床。使诸医师不蒙汤药。遣诸医女所在请求。经年历岁未得除差。更召国内诸婆罗门得二百人。请入令坐供设饮食而告之曰。吾大夫人病困经久。不知何故乃使如此。卿等多智明识相法天地星宿。有何不可具见告示。诸婆罗门言。星宿倒错阴阳不调故使尔耳。王曰。作何方宜使得除愈。婆罗门言。当于城外平治净处郊祠四山日月星宿。当得百头畜生种种各异类及一少儿杀以祠天。王自躬身将母至彼跪拜请命。然后乃差。王即供办如其所言。驱人象马牛羊百头。随道悲鸣震动天地。从东门出当就祭坛杀以祠天。世尊大慈普济众生。愍是国王顽愚之甚。云何兴恶杀众生命。欲救一人。于是世尊将从大众往到其国。在城东门道路逢王及婆罗门辈。所驱畜生悲鸣而来。王遥见佛如日初出如月盛满。光相炳然照曜天地。人民见者莫不爱敬。所驱畜生祭啜之具。皆愿求脱。王即前进下车。却盖为佛作礼。叉手长跪问讯世尊。佛命令坐问欲所至。拱手答言。国大夫人得病经久。良医神祇无不周遍。今始欲行解谢星宿四山五岳。为母请命冀蒙得差。佛告大王善听一言。欲得谷食当行耕种。欲得大富当行布施。欲得长命当行大慈。欲得智慧当行学问。行此四事随其所种。还得其果。夫富贵之家。不贪贫贱之食。诸天以七宝为宫殿。衣食自然。岂当舍甘露之餐来食粗秽也。祠祀淫乱以邪为正。杀生求生去生道远杀害众命欲救一人安得如此。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寿百岁  勤事天下神  象马用祭祀  不如行一慈  佛说偈时即放光明烈照天地。三涂八难莫不欢喜。各得其所。国王和默闻说妙法。又睹光明甚大欢喜。即得道迹。病母闻法五情悦豫所患消除。二百梵志睹佛光相。重闻其言惭愧悔过。愿为弟子。佛尽受之。皆作沙门各得如愿。王及大臣请佛供养一月乃去。以法治正国遂兴隆。  法句譬喻经言语品第八  昔弗加沙王入罗阅祇城分卫。于城门中为新产牸牛所抵杀。牛主怖懅卖牛转与他人。其人牵牛欲饮之。牛从后复抵杀其主。其主有子瞋恚取牛杀之。于市卖肉。有田舍人买取牛头。贯担持归去舍里余。坐树下息。以牛头挂树枝上。须臾绳断牛头来下正堕人上。牛角刺人即时命终。一日之中凡杀三人。瓶沙王闻之怪其如此。即与群臣行诣佛所。到作礼毕却坐王位。叉手白佛言。大可怪。世尊。一头牸牛而杀三人。将有变故愿闻其意。佛告瓶沙王。罪对有原。非适今也。王曰。愿闻其由。佛言。往昔有贾客三人。到他国治生。寄住孤独老母舍。应雇舍直。见老母孤独欺不欲与。伺老母不在。默声舍去竟不与直。老母来归不见贾客。即问比居云皆已去。老母瞋恚寻后追逐疲顿乃及。责索舍直。三贾客逆骂詈言。我前已相与云何复索。同声共抵不肯与直。老母单弱不能奈何。懊恼咒誓语三贾客。我今穷厄何忍欺抵。于我愿我后世所生之处。若当相值要当杀汝。正使得道终不相置也。杀汝乃休不尔不止。佛语瓶沙王。尔时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贾客者弗迦沙等三人为牛所抵杀者是也。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兹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佛说是时瓶沙王官属。一切莫不恭肃。愿崇善行作礼而去◎。  ◎法句譬喻经双要品第九  昔舍卫国王名波斯匿。来至佛所。下车却盖解剑脱履拱手直进。五体投地稽首足下长跪白佛。愿以来日于四街道。施设微食欲使国人知佛至尊。愿令众生远鬼妖蛊。悉奉五戒以消国患。佛言。善哉。夫为国主宜有明导率民以道求来世福。王曰。至真请退严办。手自为馔身往奉迎佛与众僧。俱至四衢。佛至就座。即行澡水手自斟酌。佛饭食毕。于四道头为王说法。观者无数。时有两商人。一人念曰。佛如帝王。弟子犹忠臣。佛陈明法。弟子诵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屈意奉之。一人念曰。斯王愚哉。尔为国王将复何求。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牛牵车东西南北。佛亦如是。子有何道而下意奉之。二人俱去行三十里。亭宿沽酒共饮平论属事。其善念者四王护之。其恶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烧身。出亭路卧宛转辙中。晨商人车五百乘轹杀之焉。伴明日求之已然曰。还国见疑杀人取物去。不义轻身委财。逝至他国。国王崩亡无有大子。谶书云。中土有微人当王斯土。故王有神马任王必屈膝。即具严驾神马印绶行求国主。观者数千商人亦出国。太史曰。彼有黄云之盖。斯王者气也。神马屈膝舐商人足。群臣豫作香汤澡浴。拜为国王于是遂处位听省国事。深自思曰。余无微善何缘获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即与群臣向舍卫国遥稽首曰。贱人无德蒙世尊慈恩得王此国。明日愿与应真众俱垂意顾斯。一时三月佛告阿难敕诸比丘。明日彼王请。皆当作变化。令彼国王人民欢喜。各作神足往到彼国。皆次就座如法俨然。下食毕讫澡手为王说法。王曰。吾本微人素无快德。何缘获斯。佛告王曰。昔彼大王饭佛于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国王。弟子犹臣下。王种斯核。今自获果。后一人云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人自种车轹之核。今在太山地狱为火车所。轹自获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为善福随为恶祸追。此为自作。非天龙鬼神所不能与此。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佛说经偈已。王及臣民听者无数。皆大欢喜逮得法眼。  ◎昔长者须达买太子园田。共造精舍奉上世尊。各请佛及僧供养一月。佛为二人广陈明法。皆得道迹。太子祇陀欢喜还东宫。叹佛之德作乐自娱。祇弟琉璃。常在王边。时王素服与诸近臣及后宫夫人。往诣佛所稽首礼毕。一心听经。琉璃在后典卫御座。时诸佞臣阿萨陀等。奸谋启曰。试着大王印绶。坐御座上如似王不。于是琉璃即随其言。被服升座。诸佞臣等皆共拜贺。正似大王千载遭遇黎庶之愿。岂使东宫????于此。此之御座岂可升而复下也。即率所从贯甲拔剑。自就到祇洹精舍。斥徙大王不得还宫。与王官属战祇洹间。杀王近臣五百余人。王与夫人播迸。晨夜至舍夷国。中道饥饿。王啖芦菔腹胀而薨。于是琉璃遂即专制便拔剑入东宫斫杀兄祇。祇知无常。心不恐惧颜色不变。含笑熙怡甘心受刃。命未绝间。闻虚空中自然音乐声迎其魂神。佛于祇洹即说偈言。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祐  受福悦豫  是时琉璃王寻兴兵众伐舍夷国。杀害释种道迹之人。残暴无道五逆兼备。佛记琉璃不孝不忠众罪深重。却后七日当为地狱火所烧杀。又太史记记与佛同。王大怖懅即乘船入江。吾今处水火焉得来。七日日中有自然火。从水中出烧船覆没。王亦被烧恐怖毒热忽然沈终。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彼忧唯惧  见罪心懅  今悔后悔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佛说是已告诸比丘。太子祇者不贪荣位守死怀道。上生天上安乐自然。琉璃王者狂愚快意死堕地狱受苦无数。一切世间豪贵贫贱。皆归无常无长存者。是以高士殒命。全行为精神宝。佛说是时莫不信受◎。  ◎昔耆阇崛山后有婆罗门七十余家宿福应度。佛到其村现道神化。众人见佛光相巍巍莫不敬伏。佛坐树下问诸梵志。居此山中为几何世。有何方业以自供给。答曰。居此以来三十余世。田作畜牧以此为业。又问。奉修何行求离生死。答曰。事日月水火。随时祭祠。若有死者。大小聚会唱生梵天以离生死。佛语诸婆罗门。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非是长存离生死法。极福无过二十八天。无有道慧还堕三涂。唯有出家修清净志。履行寂义可得泥洹。于得世尊即说偈言。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  见伪为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  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  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  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  当行道真  七十婆罗门闻佛所说。欣然意解愿作沙门。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皆成沙门。佛与比丘共还精舍。至于中路顾恋妻息各有退意。时遇天雨益怀忧惨。佛知其意。便于道边化作数十间舍。入中避雨而舍穿漏。佛因舍漏而说偈言。  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匿不生  七十沙门闻说此偈。虽强自进犹怀瞢瞢。雨止前行。地有故纸。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问比丘。以为何纸。诸比丘白佛。此裹香纸。今虽捐弃处香如故。佛复前行地有断索。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复问曰。此何等索。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系鱼之索。佛语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闇则殃罪臻。譬彼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腥。渐染玩习各不自觉。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  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芳洁  七十沙门重闻此偈。知家欲为秽薮。妻子为桎梏。执信坚固往至精舍。摄意惟行。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放逸品第十  昔佛在世时。有五百贾客从海中出。大持七宝还归本国。经历深山为恶鬼所迷不能得出。粮食乏尽穷顿困厄遂皆饿死。所赍宝货散在山间。时有沙门在山中学。见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学道积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复贫穷无以自济。此宝物无主取之。持归用立门户。于是下山拾取宝物。藏着一处讫便出山。求呼兄弟负驰持归。方到道半。佛念比丘应当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头法服?面画眉金银璎珞。随谷入山道逢沙门。头面作礼问讯起居。道人呵比丘尼曰。为道之法应得尔不。剃头着法衣。云何复?面画眉璎珞身体也。比丘尼答曰。沙门之法为应尔不。辞亲学道山居静志。云何复取非其财物。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计无常。生世如寄罪报延长。于是比丘尼为说偈言。  比丘谨慎戒  放逸多忧??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焚  守戒福致喜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涅槃  是时比丘尼说此偈已。为现佛身相好光明。沙门见之悚然毛竖。稽首佛足悔过自陈。愚痴迷谬违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将奈何。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  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  念善其宜  少壮舍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于是比丘重闻此偈结解贪止。稽首佛足还到树下。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获道果证成阿罗汉。  法句譬喻经心意品第十一  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一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有身不久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自为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  为福勿回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于是比丘闻说此偈。贪断望止即得罗汉道。知化沙门是佛世尊。敬肃整服稽首佛足。天龙鬼神莫不欢喜。  法句譬喻经华香品第十二  昔佛在舍卫国。国东南海中有台。台上有华香树。树木清净。有婆罗门女五百人。奉事异道意甚精进。不知有佛。于时诸女自相谓曰。我等禀形生为女人。从少至老为三事所鉴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当复死亡。不如共至华香台上采取香华。精进持斋降屈梵天当从求愿。愿生梵天长寿不死。又得自在无有鉴忌。离诸罪对无复忧患。即赍供具往至台上。采取华香奉事梵天。一心持斋愿屈尊神。于是世尊见此诸女。虽为俗斋其心精进应可化度。即与大众弟子菩萨天龙鬼神。飞升虚空往至台上坐于树下。诸女欢喜。谓是梵天自相庆慰得我所愿矣。时一天人语诸女言。此非梵天是三界尊。号名为佛。度人无量。于是诸女前至佛所。为佛作礼前白佛言。我等多垢今为女人。求离鉴捡愿生梵天。佛言。诸女快得善利乃发此愿。世有二事其报明审。为善受福为恶受殃。世间之苦天上之乐。有为之烦无为之寂。谁能选择取其真者。善哉诸女乃有明志。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孰能择地  舍鉴取天  谁说法句  如择善华  学者择地  舍鉴取天  善说法句  能采德华  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  不现死生  见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  不现死生  于是诸女闻佛此偈。愿学真道为比丘尼。头发自堕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罗汉道。阿难白佛言。今此诸女素有何德。乃令世尊就而度之。一闻说法出家得道也。佛告阿难。昔迦叶佛时有大长者。财富无数夫人婇女有五百人。其性妒恶门不妄开。夫人婇女欲往见佛。终不肯听。后日国王请诸大臣。上殿宴会会辄竟日。时夫人婇女见长者入会。便共至佛所稽首作礼。小坐听经各发愿言。令我世世莫与恶人共相遭遇。所生之处恒与道德圣人相值。闻来世有佛名释迦文。愿与相值出家学道奉持训诲。佛语阿难。尔时夫人婇女五百人者。今此五百比丘尼是。本愿恳恻。今应得度。是以世尊就度之耳。佛说是时莫不欢喜。  ◎法句譬喻经卷第一  法句譬喻经卷第二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喻华香品之二  ◎昔佛始得道在罗阅祇国教化转到舍卫国。国王群臣莫不宗仰。时有贾客大人名曰波利。与五百贾人入海求宝。时海神出掬水问波利言。海水为多掬水为多。波利答曰。掬水为多。所以者何。海水虽多无益时用。不能救彼饥渴之人。掬水虽少值彼渴者。持用与之以济其命。世世受福不可称计。海神欢喜赞言善哉。即脱身上八种香璎校以七宝。以上波利海神送之。安善往还到舍卫国。持此香璎上波斯匿王。具陈所由。念是香璎非小人所服。谨以贡上愿蒙纳受。王得香璎以为奇异。即呼诸夫人罗列前住。若最好者以香璎与之。六万夫人尽严来出。王问末利夫人何以不出。侍人答言。今十五日持佛法斋素服不严。是以不出。王便瞋恚遣人呼曰汝今持斋应违王主之命不乎。如是三反。末利夫人素服而出在众人中。犹如日月倍好于常。王意悚然加敬问曰。有何道德炳然有异。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态秽垢日夜山积。人命促短惧坠三涂。是以日月奉佛法斋。割爱从道世世蒙福。王闻欢喜便以香璎以与末利夫人。夫人答言。我今持斋不应着此可与余人。王曰。我本发意欲与胜者。卿今最胜又奉法斋道志殊高。是以相与。若卿不受吾将安置。夫人答言。大王勿忧愿王屈意共到佛所。以此香璎奉上世尊。并采圣训累劫之福矣。王即许焉。即敕严驾往到佛所。稽首于地却就王位。王白佛言。海神香璎波利所上。六万夫人莫不贪得。末利夫人与而不取。持佛法斋心无贪欲。谨以上佛。愿垂纳受。世尊弟子执心护斋直信如此。岂有福乎。于是世尊为受香璎。即说偈言。  多作宝华  结步摇绮  广积德香  所生转好  琦草芳华  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  德人逼香  栴檀多香  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  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  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  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  长离魔道  佛说偈已重告王曰。斋之福祐明誉广远。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夕持佛法斋。如比其福须弥以豆矣。积福学慧可到泥洹。王及夫人群臣大小。莫不欢喜执戴奉行。  昔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于时城中有长者子五十人。往诣佛所作礼却坐。时佛为说无常苦空非身之法。恩爱如梦会当别离。尊荣豪贵亦有忧戚。唯有泥洹永离生死。群殃尽灭乃可大安。时五十人闻法喜悦。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具足。即成沙门。此诸沙门有亲友长者。闻其出家意大欢喜。往到崛山。与之相见赞言。诸君快哉善利。乃有此志。为之设坛请佛及僧。明日佛与众会就其舍食。食讫说法晡时乃还。此诸新学沙门恋慕宗党皆欲返退。佛知其意。将出城门见田沟中污泥粪壤中生莲华。五色香洁其香芬熏乃蔽诸臭。佛便趣之因说偈言。  如作田沟  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  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处边  智者乐出  为佛弟子  佛说偈已即还山中。贤者阿难前白佛言向者世尊临田沟上。所说二偈不审其义。愿闻其意。佛告阿难。汝见沟中污泥不净粪壤之中生莲华不。唯然见之。佛言。阿难。人在世间展转相生。计寿百岁或长或短。妻子恩爱饥渴寒热。或悲或欣。一凶二吉三毒四倒五阴六入七识八邪九恼十恶。犹如田沟畜藏粪壤污泥不净。欻有一人觉世无常。发心学道修清净志。凝神断想自致得道。亦如污泥生好莲华。身自得道还度宗亲。一切众生皆蒙开解。亦如华香奄蔽臭秽。五十比丘闻佛说法。进志坚固即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愚闇品第十三  昔佛在舍卫国。时城中有婆罗门。年向八十财富无数。为人顽闇悭贪难化。不识道德不计无常。更作好舍。前庌后堂凉台暖室。东西厢庑数十梁间。唯后堂前拒阳未讫。时婆罗门恒自经营指授众事。佛以道眼见此老翁命不终日当就后世。不能自知而方匆匆。形瘦力竭精神无福甚可怜愍。佛将阿难往到其门。慰问老翁得无劳惓。今作此舍皆何所安。老翁答言。前庌待客后堂自处。东西二厢当安儿息财物仆使。夏上凉台冬入温室。佛语老翁久闻宿德思迟谈讲。偶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赠。不审可小废事共坐论不也。老翁答言。今正大懅不容坐语。后日更来当共善叙。所云要偈便可说之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有子有财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忧子财  暑当止此  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  莫知来变  愚蒙愚极  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  是谓极愚  婆罗门言善说此偈。今实太懅后来更论之。于是世尊伤之而去。老翁于后自授屋椽。椽堕打头即时命过。室家啼哭惊动四邻。佛去未远便有此变。佛到里头逢诸梵志有数十人。前问佛言。从何所来。佛言。屡到此死翁舍。为翁说法不信佛语。不知无常。今者忽然已就后世。具为诸梵志更说前偈义闻之欣然即得道迹。于是世尊。而说偈言。  愚闇近智  如瓢斟味  虽久狎习  犹不知法  开达近智  如舌尝味  虽须臾习  即解道要  愚人施行  为身招患  快心作恶  自致重殃  行为不善  退见悔吝  致涕流面  报由宿习  时诸梵志重闻此偈益怀笃信。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昔佛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为诸天人说法。时波斯匿王有一寡女。名曰金刚。壮寡未归。父母哀愍别为宫舍作好舍宅。给五百妓女以娱乐之。众中有一长老青衣。名曰度胜。恒行市买脂粉香华。时见男女无数大众各赍香华出城。诣佛即问行人欲何所至。众人答言。佛出于世三界之尊。度脱众生皆得泥洹。度胜闻之心悦意喜。即自念言。会老见佛宿世之福。便分香直持买好华。随众人辈往到佛所。作礼却立散华烧香。一心听法。已过市取香。因听法功德宿行所追。香气熏闻斤两倍前。嫌其迟晚而共诘之。度胜奉道即如事言。世有圣师三界之尊。击无上法鼓震动三千。往听法者无央数人实随听法。是以稽迟。金刚之徒闻说世尊法义深妙非世所闻。悚然心欢而自叹曰。吾等何罪独自不闻。即报度胜试为我说之。度胜白曰。身贱口秽不敢便宣。乞更咨受如命说之。即便遣出重告之曰。具受仪式度胜未还。金刚侍女侧息中庭如子待母。佛告度胜。汝还说法多所度脱。说法之仪先施高座。度胜受敕具宣圣旨皆大欢喜。各脱衣服一领。积为高座。度胜洗浴。承佛威神如应说法。金刚之等五百余人。疑解破恶得须陀洹道。说法甚美不觉失火。一时烧死即生天上王将人从来欲救火见之已燃收拾棺殓葬送毕讫。往过佛所为佛作礼却坐常位。佛问王曰。所从来也。王叉手言。女金刚不幸不觉失火大小烧尽适棺殓还。不审何罪遇此火害。唯愿世尊彰告未闻。佛告大王。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有长者妇将婇女五百人。至城外大祠祀其法难犯。他姓之人不得到边不问亲疏。其有来者掷着火中。时世有一辟支佛名曰迦罗。处在山中晨来分卫暮辄还山。迦罗分卫来趣郊祠。长者妇见之忿然瞋恚。共捉迦罗扑着火中。举身燋烂便现神足。飞升虚空。众女惊怖。泣泪悔过。长跪举头而自陈曰。女人蠢愚不识至真。群愚荒騃毁辱神灵。自惟过衅罪恶若山。愿降尊德以消重殃。寻声即下而般泥洹。诸女起塔供养舍利。佛为大王而说偈言。  愚蠢作恶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炽然  愚所望处  不谓适苦  临堕厄地  乃知不善  佛告大王。尔时长者妇。今王女金刚是。五百侍女今度胜等五百伎女是。罪福追人久无不彰。善恶随人如影随形。说是法时国内大小。信伏欢喜咸归三尊。皆受五戒即得道迹。  法句譬喻经明哲品第十四  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无大小过目则能。自以聪哲而自誓曰。天下技术要当尽知。一艺不通则非明达也。于是游学无师不造。六艺杂术天文地理。医方镇压山崩地动。摴蒱博奕妓乐博撮。裁割衣裳文绣绫绮。厨膳切割调和滋味。人间之事无不兼达。心自念曰。丈夫如此。谁能及者。试游诸国摧伏抵对。奋名四海技术冲天。然后载功竹帛垂勋百代。于是游行往至一国。入市观视见有一人坐作角弓析筋治角。用手如飞作弓调快。买者诤前即自念曰。少来所学自以具足。邂逅自轻不学作弓。若彼斗技吾则不如矣。当从受学耳。遂从弓师求为弟子。尽心受学月日之中。具解弓法所作巧妙乃逾于师。布施财物奉辞而去。去之一国当渡江水。有一船师用船若飞。回旋上下便疾无双。复自念曰。吾技虽多未曾习船。虽为贱术其于不知宜当学之万技悉备。遂从船师愿为弟子。供奉尽敬竭力劳勤。月日之中知其逆顺。御船回旋乃逾于师。布施财物奉辞而去。复至一国国王宫殿天下无双。即自念曰。作此殿匠。巧妙乃尔。自隐游来偶不学之。若与竞术必不胜矣。且当复学意乃足耳。遂求殿匠愿为弟子。尽心供养执持斤斧。月日之间具解尺寸方圆规知。雕文刻镂木事尽知。天才明朗事辄胜师。布施所有辞师而去。周行天下遍十六大国。命敌捔技独言只步无敢应者。心自贡高曰。天地之间谁有胜我者。佛在祇洹遥见此人应可化度。佛以神足化作沙门。拄杖持钵在前而来。梵志由来国无道法。未见沙门怪是何人。须至当问须臾来到。梵志问曰。百王之则未见君辈。衣裳制度无有此服。宗庙异物不见此器。君是何人形服改常也。沙门答曰。吾调身人也。复问。何谓调身。于是沙门因其所习而说偈言。  弓匠调角  水人调船  巧匠调木  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  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  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  心净欢然  于是沙门说此偈已。身升虚空还现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洞达照耀天地。从虚空来下谓其人曰。吾道德变化调身之力也。于是其人五体投地。稽首问曰。愿闻调身其有要乎。佛告梵志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四禅三解脱。此调身之法也。夫弓船木匠六艺奇术。斯皆绮饰华誉之事。荡身纵意生死之路也。梵志闻之。欣然信解愿为弟子。佛言沙门善来须发自堕即成沙门。佛重为说四谛八解之要。寻时即得阿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国。有山民村五六十家。去国五百里。村中有一贫家。其主人妇怀妊十月双生二男。甚大端政无比。父母爱之便为作字。一名双德。二名双福。生五六十日。其父放牛来还懈息却卧床上。其母出田拾薪未还。此二小儿左右顾视不见父母。便共相责。语一人言前世之时。垂当得道正坐愚意谓命可常退堕生死不可计劫。今乃得生此贫家作子。穰草之中以毡褐自覆。食饮粗恶才自支身。如此至久云何得道。皆坐前世恋慕富贵。放身散意快乐须臾。从尔以来长涂受苦。如今忧恼当何恃怙。一人答曰。我尔时小难一时之勤。竟不意精进。而令数世遭诸苦患。此是自为非父母作也。但共当之复何所言。父闻二子相责如是。甚大怪之。谓呼是鬼祟来生灾变。云何数十日小儿乃作此言。恐其后日杀亲灭族。曼小未大宜当杀之。其父惊出闭门舍去。到田取薪欲烧杀之。其母来还问夫用此薪为。夫言。甚大可怪所说如是。此似是鬼。必破人门族。以其曼小欲烧杀之。其母闻此意中愕然犹豫未信。小停数日更听其言。至明日夫妇俱出于户外。潜听二儿在内相责如故。夫妇重共闻之甚怪。所以便共集薪密欲烧之。佛以天眼见此。夫妇欲烧杀二子。愍其可怜宿福应度。往到其村普放光明。天地大动山川树木皆作金色。村中大小惊到佛所为佛作礼莫不欢喜。知佛至神三界无比。佛到双生小儿家。二儿见佛光明喜踊难量。父母又惊各抱一子将至佛所。问佛世尊此小儿生来五六十日所说如是。甚共怪之。恐作祸害欲火烧杀之。正值佛来未及得烧。不知此小儿为是何等鬼魅也。唯愿解说。是何灾怪。小儿见佛踊跃欢喜。佛见小儿大笑。口出五色光普照天地。佛告小儿父母及村人大小。此二小儿非是鬼魅。福德之子。前迦叶佛时曾作沙门。少小共为朋友同志出家各自精进。临当得道。欻起邪想共相沮败。乐世荣华恃福生天。下为侯王国主长者。欻起是想便堕退转不得涅槃。更此生死。弥连劫数常相钩牵。辄共双生遭我世时。今始乃生。已往供养佛功德故。余福应度罪灭福生。自识宿命。是以世尊故来度之。我不度者横为火所烧。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大人体无欲  在所照然明  虽或遭苦乐  不高现其智  大贤无世事  不愿子财国  常守戒慧道  不贪邪富贵  智人知动摇  警如沙中树  朋友志未强  随色染其素  佛说是时小儿见佛其身即踊。如八岁小儿。即作沙弥得罗汉道。村人大小见佛光相。又见小儿形变踊大。皆大欢喜。得须陀洹道。父母疑解亦得法眼。  法句譬喻经罗汉品第十五  昔有一国名曰那梨。近南海边。其中人民采真珠栴檀以为常业。其国有一家兄弟二人。父母终亡欲求分异。家有一奴名曰分那。年少聪了贾贩市买入海治生无事不知。居家财物分为一分。以奴分那持作一分。兄弟掷筹弟得分那。止将妻子空手出舍。时世饥俭唯得分那。恐不相活以为愁忧。时奴分那白大家言愿莫愁忧。分那作计月日之中当令胜兄。大家言。若审能尔者。放汝为良人。大家夫人有私珠物。与分那作本。时海潮来。城内人民至水边取薪。分那持珠物出至城外。见一乞儿负薪。薪中有牛头栴檀香。可治重病。一两直千两金。时世有一不可常得。分那识之以金钱二枚买得持归破作数十段。时有长者得重病。当须此牛头栴檀香二两合药。求不能得。分那持往即得二千两金。如是卖尽所得不訾富兄十倍。大家感念分那之恩。不违言誓放为良人。随意所乐。于是分那辞行学道。到舍卫国为佛作礼长跪白佛。所出微贱心乐道德。唯愿世尊垂慈济度。佛言。善来分那。头发自堕法衣着身即成沙门。佛为说法寻得罗汉道。坐自思惟今得六通存亡自由。皆主人之恩。今当往度并化国人。于时分那往到本国。至主人家主人欢喜请坐设食。食讫澡手飞升虚空。分身散体半出水火。光明洞达从上来下告主人曰。此之神德皆是主人放舍之福。往到佛所所学如是。主人答曰。佛之神化微妙乃尔。愿见世尊受其教训。分那答曰。但当志心供设馔具。佛三达智必自来矣。即便设供宿昔已办。向舍卫国稽首长跪烧香请佛。唯愿屈尊广度一切。佛知其意即与五百罗汉。各以神足往到其舍。国王人民莫不敬肃。来至佛所五体投地。却坐王位。食毕澡讫。佛为主人及王官属广陈明法。皆受五戒为佛弟子起。住佛前叹分那曰。在家精勤出家得道。神德高远家国蒙度。我当云何以报其恩。于是世尊重叹分那而说偈言。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从正解脱  寂然归灭  弃欲无著  缺三界障  望意已绝  是谓上人  若聚若野  平地高岸  应真所过  莫不蒙度  彼乐空闲  众人不能  快哉无望  无所欲求  佛说偈已主人及王益加欢喜。供养七日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述千品第十六  昔佛在舍卫国。有一长老比丘字般特。新作比丘禀性闇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国中四辈皆知其愚冥。佛愍伤之即呼着前授与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度世。时般特感佛慈恩。欢欣心开诵偈上口。佛告之曰。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为奇。今当为汝解说其义。一心谛听。般特受教而听。佛即为说身三口四意三所由。观其所起察其所灭。三界五道轮转不息。由之升天由之堕渊由之得道。涅槃自然分别为说无量妙法。时般特?然心开。即得罗汉道。尔时有五百比丘尼别有精舍。佛日遣一比丘为说经法。明日般特次应当行。诸尼闻之皆豫含笑。明日来者。我等当共逆说其偈令之惭愧无所一言。明日般特往诸比丘尼。大小皆出作礼相视而笑。坐毕下食食已澡手请令说法。时般特即上高座自惭否曰。薄德下才末为沙门。顽钝有素所学不多。唯知一偈粗识其义。当为敷演愿各静听。诸年少比丘尼。欲逆说偈口不能开。惊怖自责稽首悔过。般特即如佛所说。一一分别身意所由罪福内外升天得道凝神断想入定之法。即时诸尼闻其所说甚怪甚异。一心欢喜皆得罗汉道。后日国王波斯匿。请佛众僧于正殿会。佛欲现般特威神。与钵令持随后而行。门士识之留不听入。卿为沙门一偈不了受请何为。吾是俗人由尚知偈。岂况沙门无有智慧。施卿无益不须入门。时般特即住门外。佛坐正殿上行水已毕。般特即擎钵申臂遥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众会四辈。见臂来入不见其形。怪而问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般特比丘臂也。近日得道。向吾使持钵。门士不听来入。是以申臂授吾钵耳。即便请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闻般特本性愚钝方知一偈何缘得道。佛告王曰。学不必多行之为上。般特解一偈义。精理入神。身口意寂净如天金。人虽多学不解不行徒丧识想。有何益哉。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虽诵千章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佛说偈已三百比丘得阿罗汉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欢喜。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天人说法。时舍卫国中有婆罗门长者名蓝达。大富无极。其家资财不可计数。梵志之法当作大坛以显名誉。尽家之财持用布施作般阇于瑟。供养婆罗门五千余人。五年之中供给衣被床榻医药珍琦宝物郊祠供具。尽所爱惜。诸梵志等五年之中。为罗摩达长者。祭祀诸天四山五岳星宿水火。无不周遍。咒愿长者长夜受福五岁已周。最后一日极大布施如长者法。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象马车乘奴婢资财。七宝服饰散盖履屣。鹿皮之衣。锡杖踞床澡罐澡盘。床榻席荐。所应当得事事八万四千尽持布施。当其尔日皆来大会。鬼神国王大臣梵志大姓。悉来会坐隐隐阗阗莫不欢欣。佛见如是叹然言曰。此大姓梵志何以愚痴。所施大多福报薄少。如种火中何从得报也。若我不化长离法门。于是世尊便起严服。化从地出放大光明普照众会。大小见之怪未曾有。惊怖悚惧不知何神。长者罗摩达及诸大众。头面着地为佛作礼。佛见众人皆有敬心。因其恭肃便说偈言。  月千反祠  终身不彻  不如须臾  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  胜彼终身  虽终百岁  奉事火神  不如须臾  供养三尊  一供养福  胜彼百年  于是世尊告蓝达曰。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报少。二者施少得福报多。三者施多得福报多。四者施少得报亦少何谓施多得福报少者。其人愚痴杀生祭祠。饮酒歌舞破损财宝。无有福慧。何谓施少得报少者。以悭贪恶意施凡道士。俱两愚痴是故无福。何谓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道士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何谓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果园。供养三尊衣服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转多。譬如农家地有厚薄所得不同。尔时蓝达长者座中会人。见佛变化闻说法言皆大欢喜。诸天人神皆得须陀洹道。五千梵志皆作沙门得应真道。主人蓝达居家大小。皆受五戒亦得道迹。国王大臣皆受三自归。为优婆塞亦得法眼。  昔佛在舍卫精舍教化时。罗阅祇国有一人。为人凶愚不孝父母。轻侮良善不敬长老。居门衰耗常不如意。便行事火欲求福祐。事火之法。日适欲没燃大火聚。向之跪拜或至夜半火灭乃止。如是三年不得其福。更事日月。事日月法昼以日出夜以月明向日月拜。没乃休止。如是三年复不得福。转复事天烧香跪拜。奉上甘美香华酒脯猪羊牛犊。遂至贫困故不得福。勤苦憔悴病不去门。闻舍卫国有佛诸天所宗。当往奉事必望得福。即到佛所。至精舍门瞻睹世尊。光相晃然容颜奇异如星中月。见佛欢喜头面作礼叉手白佛。生长愚痴不识三尊。事火日月及诸天神。九年精勤永不蒙福。颜色憔悴气力衰微。四大多患死亡无日。伏承世尊度人之师。故远自归愿垂福庆。佛告之曰。汝之所事。弥是妖邪魑魅魍魉。祷祀如山罪如江海。杀生求福去福远矣。正使百劫勤苦尽杀。普天猪羊持用祷祀。罪如须弥福无芥子。徒自费丧岂不惑哉。又卿为人不孝父母。轻易贤善不敬长老。憍慢贡高三毒炽盛。罪衅日深何缘得福。若能改心礼敬贤者威仪礼节供奉长老。弃恶信善修己崇仁。四福日增世世无患。何等为四。一者颜色端正。二者气力丰强。三者安隐无病。四者益寿终不枉横。行之不懈亦可得道。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祭神以求福  从后观其报  四分未望一  不如礼贤者  能善行礼节  常敬长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寿而安  于是其人闻佛此偈。欢喜信解稽首作礼。重白佛言。罪垢所蔽积罪九年。幸赖慈化今得开解。唯愿世尊听为沙门。佛言。善来比丘。头发自堕即成沙门。内思安般即得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恶行品第十七  昔佛在罗阅祇国。遣一罗汉名曰须漫。持佛发爪至罽宾南。山中作佛图寺。五百罗汉常止其中。旦夕烧香绕塔礼拜。时彼山中有五百猕猴。见诸道人供养塔寺。即便相将至深涧边。负辇泥石效作佛图。竖木立刹币幡系头。旦夕礼拜亦如道人。时山水瀑涨五百猕猴一时漂没。魂神即生第二忉利天上。七宝殿舍衣食自然。各自念言从何所来得生天上。即以天眼自见本形。猕猴之身效诸道人戏作塔寺。虽身漂没神得生天。今当下报故尸之恩。各将侍从华香伎乐临故尸上。散华烧香绕之七匝。时山中有五百婆罗门。外学邪见不信罪福。见诸天人散华作乐绕猕猴尸。怪而问曰。诸天光影巍巍乃尔。何故屈意供养此尸。诸天人言。此尸是吾等故身。昔在此间效诸道人戏立塔寺。山水瀑涨漂杀吾等。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今故散华以报故身之恩。戏为塔寺获福如此。若当至心奉佛世尊其德难喻。卿等邪见不信正真。百劫勤苦无所一得。不如共往至耆阇崛山礼事供养得福无限。即皆欣然共至佛所。五体作礼散华供养。诸天人白佛。我等近世猕猴之身。蒙世尊之恩得生天上。恨不见佛今故自归。重白佛言。我等前世有何罪行受此猕猴身。虽作塔寺身被漂杀。佛告天人。此有因缘不从空生。吾当为汝说其所由。乃往昔时有五百年少婆罗门。共行入山欲求仙道。时山上有一沙门。欲于山上泥治精舍。下谷取水身轻若飞。五百婆罗门兴嫉妒意同声笑之。今此沙门上下翻疾亦如猕猴耳。何足为奇也。如是取水不止。山水一来溺杀不久。佛告诸天人。尔时上下沙门我身是也。五百年少婆罗门者。五百猕猴身是。戏笑作罪身受其报。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戏笑为恶  已作身行  ?泣受报  随行罪至  佛告诸天人。汝之近世虽为兽身。乃能戏笑起作塔寺。今得生天罪灭福兴。今者复来躬奉正教。从此因缘长离众苦。佛说是已五百天人即得道迹。其所共来水边五百婆罗门。闻罪福之报而自叹曰。吾等学仙积有年数。未蒙果报不如猕猴戏笑为福得生天上。佛之道德实妙乃尔。于是稽首佛足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精进日修遂得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诸天人说法。时国王第二儿名曰琉璃。其年二十将从官属退其父王。伐兄太子自禅为王。有一恶名曰耶利。白琉璃王王本为皇子。时至舍夷国外家舍。看到佛精舍中。为诸释种子所呵。骂詈无有好丑。尔时见敕若我为王。便启此事。今时已到。兵马兴盛宜当报怨。即敕严驾引率兵马。往伐舍夷国。佛有第二弟子名摩诃目揵连。见琉璃王引率兵士伐舍夷国以报宿怨。今当伐杀四辈弟子。念其可怜便往到佛所。白佛言。今琉璃王攻舍夷国。我念中人当遭辛苦。我欲以四方便救舍夷国人一者举舍夷国人着虚空中。二者举舍夷国人着大海中。三者举舍夷国人着两铁围山间。四者举舍夷国人着他方大国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处。佛告目连虽知卿有是智德能。安处舍夷国人。万物众生有七不可避。何谓为七。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缘。此七事意虽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对罪负不可得离。于是目连礼已便去自以私意取舍夷国人知识檀越四五千人。盛着钵中举着虚空星宿之际。琉璃王伐舍夷国。杀三亿人已引军还国。于是目连往到佛所为佛作礼自贡高曰。琉璃王伐舍夷国。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国人四五千人。今在虚空皆尽得脱。佛告目连卿为往看钵中人不也。曰未往视之。佛言卿先往视钵中人众。目连以道力下钵见中人皆死尽。于是目连怅然悲泣愍其辛苦。还白佛言。钵中人者今皆死尽。道德神力不能免彼宿对之罪。佛告目连。有此七事。佛及众圣神仙道士。隐形散体皆不能免此七事。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  非隐山石间  莫能于此处  避免宿恶殃  众生有苦恼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恶  佛说是时座上无央数人。闻佛说无常法。皆共悲哀念对难免。欣然得道逮须陀洹证。  法句譬喻经刀仗品第十八  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至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糜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天帝释取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然大明莫不惊肃。国王臣民天龙鬼神无央数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佛为世尊。三界无比道德已备。云何屈意洗此病瘦垢秽比丘。佛告国王及众会者。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士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譬五河流福来如是。功德渐满会当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困病积年疗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恶行。治政严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热。若欲鞭人责其价数。得物鞭轻不得鞭重。举国患之。有一贤者为人所诬。应当得鞭。报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无罪过。为人所抂。愿小垂恕。五百闻是佛弟子。轻手过鞭无著身者。五百寿终堕地狱中。考掠万毒罪灭复出。堕畜生中恒被挝杖五百余世。罪毕为人常婴重病痛不离身。尔时国王者今调达是也。时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也。时贤者者吾身是也。吾以前世为其所恕鞭不着身。是故世尊躬为洗之。人作善恶殃福随身。虽更生死不可得免。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挝杖良善  妄谗无罪  其殃十倍  灾卒无赦  生受酷痛  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  失意恍忽  人所诬者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时病比丘闻佛此偈及宿命事。自知本行克心自责。即于佛前所患除愈。身安意定即得罗汉道。贤提国王欢喜信解。寻受五戒为清信士。没命奉行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精舍中。为天人龙鬼说法。东方有国名郁多罗波提。昔有婆罗门等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岸边有三祠神池。沐浴垢秽裸形求仙如尼揵法。道由大泽迷不得过。中道乏粮遥望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趣树下了无所见。婆罗门等举声大哭。饥渴委厄穷死斯泽。树神人现问诸梵志。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即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饭食皆得饱满。其余食饮足供道粮。临当别去诣神请问。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答梵志。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诣市买酪。无提酪者左右顾视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餐。妇怪问。我不食何恨。答曰。不恨也。吾行于市见长者须达。于园饭佛。我往持斋。斋名八关。其妇瞋恚忿然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尔夜年寿算尽终于夜半。神来生此。为是愚妇败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终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梵志而说颂曰。  祠祀种祸根  日夜长枝条  唐苦败身本  斋法度世仙  梵志闻偈迷解信受。旋还舍卫路由一国。国名拘蓝尼。有长者名曰美音。为人恩仁众人敬仰。梵志过宿。长者问曰。道士那来今欲所至。具陈彼泽树神功德。欲诣舍卫造须达所攒采斋法冀蒙得福。美音喜踊宿行所追且自解畅。宣令宗室谁能共行受斋戒法。合五百人佥然应命。本愿相引。威仪严出共诣舍卫。未至祇洹道逢须达。遇而不识顾问从者此何丈夫。对曰须达也。梵志众等喜而追曰。吾愿成矣。求人得人驰趣相见。同声叹曰。树神叹德。注仰虚心具说所嗟故来投托冀示法斋住车。答曰。所求大善。吾有尊师号曰如来。众祐度脱人类近在祇洹。可共亲造即皆敬诺恭肃。进前遥见如来情喜难量。五体投地退坐一面。皆共长跪白世尊曰。本初发家欲至三池沐浴求仙。经由树神所陈如此。是故投化愿示极灵。于是世尊因其所行。而说偈言。  虽裸剪发  长服草衣  沐浴踞石  奈疑结何  不伐杀烧  亦不求胜  仁爱天下  所适无怨  五百梵志闻偈欢喜。皆作沙门得应真道。美音宗等逮得法眼。诸比丘白佛言。五百梵志及长者等。本行何德得道何速。世尊告曰。过去久远时。世有佛名曰迦叶。为诸弟子说法。当来五浊之时。时有梵志长者千人。同发是言令我遭见释迦文佛。尔时梵志者今此等梵志是。尔时长者今美音等是。从是因缘见我便解。比丘欢喜作礼奉行。  ◎法句譬喻经卷第二  法句譬喻经卷第三  晋世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喻老耄品第十九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食后为天人帝王臣民四辈弟子说甘露法。时有远方长老婆罗门七人。来至佛所稽首于地。叉手白佛言。吾等远人伏闻圣化。久当归命而多诸碍。今乃得来觐睹圣颜。愿为弟子得灭众苦。佛即受之悉为沙门。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睹见世尊寻为得道不惟无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语大笑不计成败。命日促尽不与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佛以三达智知命欲尽。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为道当求度世。何为大笑也。一切众生以五事自恃。何谓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财富。五者恃怙贵姓。卿等七人小语大笑。为何所恃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见身形范  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  岂知不真  老则色衰  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  死命近促  身死神从  如御弃车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佛说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于佛前得阿罗汉道。  昔佛在舍卫精舍。为诸天人帝王说法。时有婆罗门村。五百余家中有五百年少婆罗门。修婆罗术。为人憍慢不敬长老。贡高自贵以此为常。五百梵志欻自议言。沙门瞿昙自称为佛三达权智无敢共论者吾等可共请求论议事事诘问知为何如。即办供具往请佛来。佛与诸弟子往到梵志村中。坐毕行水食讫澡手。时有长老梵志夫妇二人。于此村中共行乞丐。佛知其本大富无数曾作大臣。佛即问诸年少梵志。汝等识长老婆罗门不。皆言曾识。又问。本为何似也。曰本为大臣财富无数。今者何故复行乞丐。皆言。散用无道是以守贫。佛告诸婆罗门。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贫何谓为四。一者年盛力壮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进不贪淫妷。三者有财珍宝常念布施。四者就师学问听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谓之有常不计成败一旦离散。譬如老鹄守此空池永无所获。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昼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践  不修梵行  又不富财  老如白鹄  守斯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叶  行秽鉴录  命疾脱至  不容后悔  佛告梵志。世有四时。行道得福得度可免众苦。何谓为四。一者年少有力势时。二者富贵有财物时。三者得遇三尊好福田时。四者当计万物忧离散时。行此四事所愿皆获。必得道迹。于是世尊重说偈言。  命欲日夜尽  及时可勤力  世间谛非常  莫惑堕冥中  当学然意灯  自练求智慧  离垢勿染污  执烛观道地  佛说是时放大光明照曜天地。五百年少梵志。因此心解衣毛为竖。起礼佛足白佛言。归命世尊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得罗汉道。村人大小皆得道迹莫不欢欣。  法句譬喻经爱身品第二十  昔有一国名多摩罗。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门常处其中。读经行道。有一长老比丘名摩诃卢。为人闇塞五百道人传共教之。数年之中不得一偈。众共轻之不将会同。常守精舍敕令扫除。后日国王请诸道人入宫供养。摩诃卢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间闇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贱。用是活为。即持绳至后园中大树下。欲自绞死。佛以道眼遥见如是。化作树神半身人现而呵之曰。咄咄比丘何为作此。摩诃卢即具陈辛苦。化神呵曰。勿得作是。且听我言。往迦叶佛时。卿作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轻慢众人。吝惜经义初不训诲。是以世世所生诸根闇钝。但当自责何为自贼。于是世尊现神光像即说偈言。  自爱身者  慎护所守  希望欲解  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  常自勉学  利能诲人  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  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  后我自受  为恶自更  如刚钻珠  摩诃卢比丘见佛现身光像。悲喜悚栗稽首佛足。思惟偈义即入定意。寻在佛前逮得罗汉道。自识宿命无数世事。三藏众经即贯在心。佛语摩诃卢着衣持钵就王宫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还为说法令得道迹。并使国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径入宫里坐于上座。众人心恚怪其所以。各护王意不敢呵谴。念其愚冥不晓。达嚫心为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诃卢即为达嚫。音如雷震清辞雨下。坐上道人惊怖自悔。皆得罗汉。为王说法莫不解释。群臣百官皆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有五百婆罗门。常求佛便欲诽谤之。佛三达之智普见人心。愍欲度之。其果未熟因缘未到。一切罪福欲来至时。自作因缘而迎罪福。此诸梵志宿有微福。应当得度。福德牵之自作方宜。五百梵志自共议言。当使屠儿杀生请佛及诸众僧。佛必受请赞叹屠儿。吾等便前而共讥之。于是屠儿为之请佛。佛即受请告屠儿言。果熟自堕福熟自度。屠儿还归供设饭食。佛将诸弟子到屠儿村中。至檀越舍。梵志大小皆共欢喜。今日乃得佛之便耳。若当赞檀越福德者。当以其前后杀生作罪持用讥之。佛若当说其由来之罪者。当以今日之福难之。二宜之中今日乃得佛便耳。佛到即坐行水下食。于是世尊观察众心。应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放大光明照一城内。即以梵声说偈咒愿。  如真人教  以道活身  愚者嫉之  见而为恶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  彼不相代  习善得善  亦如种甜  佛说偈已。五百梵志意自开解。即前礼佛五体投地叉手白佛言。顽愚不及未达圣训。唯愿愍育得为沙门。佛即听受皆为沙门。村人大小见佛变化莫不欢欣。皆得道迹称之贤圣。无复屠儿之名。佛食毕讫即还精舍。  法句譬喻经世俗品第二十一  昔有婆罗门国王名多味写。其王奉事异道九十六种。王忽一日发于善心欲大布施。如婆罗门法。积七宝如山持用布施。有来乞者听令自取重一撮去。如是数日其积不减。佛知是王宿福应度化作梵志。往到其国。王出相见共相礼问起居曰。何所求索莫自疑难。梵志答言。吾从远来。欲乞珍宝持作舍宅。王言。大善。自取重一撮去。梵志取一撮行七步。还着故处。王问。何故不取。梵志答曰。此才足作舍庐耳。复当娶妇俱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更取三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复还着故处。王问梵志何以复尔。答曰。此足娶妇。复无田地奴婢牛马。计复不足是以息意也。王言。更取七撮。梵志即取行七步。复还着故处。王言。复何意故。梵志答言。若有男女当复嫁娶。吉凶用费计不足用。是以不取。王言。尽以积宝持用相上。梵志受而舍去。王甚怪之重问意故。梵志答曰。本来乞丐欲用生活。谛念人命处世无几。万物无常旦夕难保。因缘遂重忧苦日深。积宝如山无益于己。贪欲规图唐自艰苦。不如息意求无为道。是以不取。王意开解愿奉明教。于是梵志现佛光相踊住空中。为说偈言。  虽得积珍宝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  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  爱如似不爱  以苦为乐相  狂夫为所厌  于是国王见佛光相遍照天地。又闻此偈踊跃欢喜。王及群臣即受五戒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述佛品第二十二  昔佛在摩竭提界善胜道场元吉树下。德力降魔坐自惟曰。甘露法鼓闻于三千。昔父王遣五人。供养麻米执侍有劳。功报应叙。此五人者。在波罗奈国。于是如来从树下起。相好严仪明晖天地。威神震动。见者喜悦。至波罗奈国。未至中道逢一梵志名曰忧呼。辞亲离家求师学道。瞻睹尊妙惊喜交集。下在道侧举声叹曰。威灵感人仪雅挺特。本事何师乃得斯容。佛为忧呼而作颂曰。  八正觉自得  无离无所染  爱尽破欲网  自然无师受  我行无师保  志独无伴侣  积一得作佛  从是通圣道  忧呼闻偈怅惘不解。即问世尊瞿昙如行。佛告梵志。欲诣波罗奈国击甘露法鼓转无上法轮。三界众圣未曾有转法轮迁人入泥洹如我今者也。忧呼大喜善哉善哉。如佛言者。愿闻甘露如应说法。梵志揖已即便过去。未到师所于道路宿。至其夜半卒便命终。佛以道眼见其已终。愍伤之曰。世间愚痴谓命有常。见佛舍去而独丧亡。法鼓震动而独不闻。甘露灭苦而独不尝。展转五道生死弥长。经历劫数何时得度。佛以慈愍而说偈言。  见谛净无秽  已度五道渊  佛出照世间  为除众忧苦  得生人道难  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  佛法难得闻  佛说此偈时。空中五百天人。闻偈欢忻皆得须陀洹道。  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  昔佛在罗阅祇东南三百里有山民村五百余家。为人刚强难以导化。宿世福愿应蒙开度。于是世尊化作沙门。至村分卫分卫毕竟。出于村外树下坐定入泥洹三昧。至于七日不喘不息不动不转。村人见之谓为命终。共相谓曰。沙门已死当共葬送。各持束薪就往烧之。火然薪尽佛从坐起。现道神化。光明照曜感动十方。现变毕讫还坐树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公移山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