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宛如好用的写日记的软件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读书笔记]宛如乡愁的相遇
&&&&&&&&&&&&&&&&&&&&&&&&&&&&&&&&&&&&&&&&&&&宛如乡愁的相遇 &&&&&&&&&&&&&&&&&&&&&&&&&&&&&&※※作者:局短
----------------------------------------------&&&&与昆德拉此前几部评论集一样,在《相遇》中,拉伯雷、雅纳切克、布洛赫等人依旧居于不可撼动的“一哥”位置,画家培根、布贺勒,作家法郎士、马拉帕尔泰等人则成为新贵,卡夫卡、乔伊斯、斯特拉文斯基、贡布罗维奇稍稍淡出,但仍不时显身。另有更多的作家进入客串名单,他们是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罗斯、阿拉贡、塞利纳等等。当然,书中更不会少了极权、幽默、媚俗这几位元老。 &  相比之前的几本评论,《相遇》中的文章篇幅更短,因此篇目就更多,挤得下更多的小说家、音乐家和诗人。从这个角度说,这本评论集倒很符合昆德拉一直追求的众声喧哗的复调风格,以及罗蒂对他的小说理论与民主理念契合的赞赏(《海德格尔、昆德拉和狄更斯》)。      不过,这样一来,很多主题和思想就无法深入展开,因此,要在《相遇》中领略诸如《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那样系统过瘾的阐释和对话几乎不可能,你只能在简洁跳跃的文风中拾捡这位八十一岁老人智慧的微光。比如,他分析塞利纳的小说时指出“妨碍人类临终的,是排场”(p.29)——虚荣至死也不会离开人类;而罗斯小说里那些教授、作家之所以时时在思考乔伊斯或卡夫卡,这是因为“要将过去的时代留存在小说的地平线上”(p.34);在分析《百年孤独》时,他则指出小说中的人物通常都没有后代,堂吉诃德没有、汤姆·琼斯没有、于连没有、维特没有、马塞尔也没有,这是因为小说和现代使人作为个体立足于欧洲舞台。然而,在《百年孤独》里,这个定律却被打破了,一大堆名字相近甚至相同的人物,像慢动作叠成的人的序列,这意味着某种时刻的完结。            
※美丽宛如多重的相遇 ※         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昆德拉这次背叛了自己的幸运数字七,小说一共分九章,多出了两章。好在这同样是个奇数,夹在中间的是第五章,题为“美丽宛如一次多重的相遇”,紧接着第六章题名为“他方”,这也就是说,在第五章相遇之后,又有一个交错,评论延伸到了他乡。因此,这本书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这交汇的第五章,它激起的光照亮了两个方向。       在前面几章里,“相遇”这个词除了在题记中,几乎没有出现,不过其中暗指的“相遇”不难揣摩,即昆德拉通过作品与这些艺术家的相遇,读者与作者的相遇。在分析法郎士时,昆德拉举了一个引人深省的例子,我们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份黑名单,里面关着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作家。但很有可能的情况是你只读了这个作家的一两本书就将他打入冷宫,也许你看到第三本就会喜欢上他。而我一开始就看到了这第三本书,我与作家相遇,而你没有。可笑的是,在我们谈论某一作家的时候,我们其实看过的是他不同的书,却都盲信自己对该作家的判断是全面而准确的。我们,也没有相遇。      到了第五章,前四章被隐秘雪藏的“相遇”一词频频出现,犹如赌徒押上的所有筹码,相遇也开始渐次叠加,由一重变为多重。      最质朴的相遇,自然是人的相遇。它是昆德拉与马提尼克诗人塞泽尔的相遇,塞泽尔与布勒东的相遇,昆德拉与阿拉贡的相遇,而阿拉贡和布勒东的相遇则更是一出超现实事件,相遇与相遇的相遇结成一个完美的圆环。这是洛罗特雷阿蒙说的“美丽宛如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的偶然相遇”,塞泽尔说“洛特雷阿蒙的诗,美丽宛如征用财产的法令”,布勒东又说“塞泽尔的话语,美丽宛如初生的氧气”(p.113),最后,昆德拉总结道:“美丽宛如一次多重的相遇”。      如果你被美得绕昏了头的话,我们不妨再来清理一下这多重的相遇,尽管清晰的分类是与相遇相悖的,它损害了相遇的错杂和偶然之美,“相遇,不是交往,不是友谊,也称不上结盟。相遇,意思就是:石火、电光、偶然”(p.110)。一重相遇是政治与文学的相遇,它可以在一个人身上相遇,“塞泽尔是双重的创始者,两个基石(政治的与文学的)在他这个人身上相遇”(p.111),也可以在一本文学期刊上相遇,三个主题:民族解放、现代艺术洗礼、国家独立在塞泽尔等人办的《热带》上相遇。一重是文化上的相遇,它属于空间,“马提尼克:多重的交会;数个大陆的会合点;法国、非洲、美洲相遇的弹丸之地。”(P.122)也属于时间,“《了不起的索利玻》是一次跨越数世纪的相遇”(p.126);它属于语言,“走向终结的口述文学与初生的书写文学的相遇”(p.125),也属于情感,“马提尼克:巨大的文化复杂性与巨大的孤寂的相遇。”(P.122)。一重是政治与世界的相遇,它是荒谬的相遇,“永远勃起的雨伞与制服及裹尸布缝纫机的相遇”(p.115);也是宿命的相遇,法国的“五月风暴”和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这两个‘春天’,异步的,各自从不同的历史时期走来,在同一年的‘解剖台’上相遇”(p.152)。每一重相遇之间又会相遇,一切像是“马拉帕尔泰小说中的超现实相遇”(p.220),世界是一架以相遇为帆翼转动的风车。      说实话,读到这里,我对昆德拉的相遇有些厌烦了,如果将概念泛化的话,一切都可以是相遇。对于他对“美丽宛如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的偶然相遇”的改造,则更觉不满,他给缝纫机和雨伞加上定语,为解剖台设置背景,这之于洛罗特雷阿蒙的美学革命,是一次倒退。保罗·利科曾在分析普鲁斯特时指出,隐喻是艺术中的“因果法则”(《时间与叙事》),毋庸赘言,隐喻总依赖于或明或暗的相似性,而洛罗特雷阿蒙甚至超越了这种诗学逻辑,他强加给语词以偶然的相遇。昆德拉的做法无异于削足适履,把语词之间游耍般的撞击又揪回到既定轨道上。此外,洛罗特雷阿蒙的艺术实验中还包含了一种幽默精神,最爱将幽默挂在嘴边的昆德拉,此时却一点儿也不幽默。            
※亡与乡愁 在解剖台上的相遇※          在《相遇》中,昆德拉收起了之前几本评论中或隐或显的理论冲动,他写得更加随意、任性,使这本书显得更像是一部抒情小品集。只不过小说家不比诗人,抒起情来遮遮掩掩,他把它像铃铛般挂在他评论的那些大动物背上,让他们带动它发出轻响。不过,仔细考察还是可以辨认出基本的抒情基调:怀旧和乡愁。就如题记中所说:和我的思考以及回忆相遇;和我的旧主题还有我的旧爱相遇……       当然还有肆意渲染的孤独,在马提尼克画家布贺勒的画作中,他看到“孤独宛如月亮,无人望见”(p.131)。自然,月亮的孤独其实是昆德拉的孤独,他借论米沃什而说自己是“永远的异乡人”(p.148)。他为他喜欢的艺术家们献上孤独的赞词:贝多芬是音乐历史“最后的传承者”(p.91),《百年孤独》“带给小说神化的殊荣,同时也是向小说年代的一次告别”(p.50),培根:“他孤立在过去的一旁,他孤立在未来的一旁”(p.16)。      孤独、怀旧、乡愁三位一体。他说米沃什的乡愁是“异乡人不容侵犯的孤独”(p.139)。在“初恋”一章中论述雅纳切克时,他起的题目是“乡愁最深的歌剧”,他引用雅纳切克的话说:老年的“音乐本质”,是对于逝去时光的无限乡愁(p.174)。      沉浸在作家铺就的抒情氛围中不失为一件优美而又高雅的事,然而评论者的可憎之处在于总要破译、解剖言外之意。谈到昆德拉的乡愁,就不能不谈他的流亡,谈到他与祖国的微妙关系。      在罗斯与世界各地犹太作家的对话集《行话》中,两位捷克作家昆德拉和克里玛都在访谈之列,昆德拉依旧高谈小说的艺术、极权、欧洲和幽默,克里玛则谈得更加具体,甚至还爆了不少昆德拉在捷克国内声名不佳的内幕。他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他廉价而简单化地展示了国内的经历,另外,在什克沃雷茨基夫妇等知识分子为被压制的捷克文学竭力斗争之时,昆德拉却在国外风生水起,引得同胞不满和“妒忌”。简言之:“他与他的祖国已经失去了联系”(《行话》,p.64)。不过克里玛也为昆德拉辩解道:捷克人一个世纪的创伤使他们对外国人有一种畏惧和怨恨,昆德拉无愧于本世纪最伟大的捷克作家之一,他还耐人寻味的问了一句,“为什么每一位作家都要成为斗士呢?”(p.66)      对于这些话题,昆德拉没有回避,只不过他把它们夹杂在对别人的评论中,也正是有了这一层背景铺垫,就能从昆德拉的话中看出些辩解的味道来。他找来了同胞薇拉·林哈托瓦、赫拉巴尔和上面提到的什克沃雷茨基夫妇为自己申诉。薇拉·林哈托瓦是一名流法捷克女作家,她将自己视为一名游牧者,“流亡生活经常可以将放逐变成一次解放的开始”(p.135),“作家并非单一语言的囚徒”(昆德拉的这本书正是用法语写的p.137),针对在共产主义政权后,很多流亡作家并未返乡的抉择,她则说:作家有义务冲破一切限制,包括滥权的政府强加的限制,也包括人们以国家责任感为后盾的道德约束(p.136)。对于赫拉巴尔,昆德拉则说当他还在捷克时,曾因为一位朋友指责赫拉巴尔非政治化,而与其翻脸,最后他认识到:认为政治斗争高于艺术、生命和思想的人与认为政治的意义在于为艺术、生命和思想服务的人,永远无法和解(p.145)。这不就是克里玛那句问句的陈述式表达吗?而在向什克沃雷茨基夫妇致敬的时候,他又说道:捷克民族的诞生靠的不是战争,而是文学,而这种文学“不是作为政治武器的文学。我说的是作为文学的文学”(p.157),像是隐晦地接受了克里玛的赞誉。      不难发现,在上面的引证中,包含一个矛盾。既然昆德拉已经认识到,他与那些视政治高于艺术,视国家责任高于个人选择的人永远无法和解,那又何必再来这么一番辩解呢?也许这辩解不朝向那些不满他的同胞们,不朝向他人,它只是昆德拉自己与自己的争辩。他试图在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流亡的选择中清理出逻辑说服自己,他又一次想在自己的辩证法里突围,他让它们又一次在解剖台上相遇。           
※宛如乡愁的相遇※          在书中,昆德拉将乡愁举到了至高的位置:“哀歌式的乡愁:音乐与诗歌永恒的主题”(p.183),但与此同时,他又借薇拉·林哈托瓦而言己:“她既不是捷克作家,也不是法国作家。她在他方”(P.137),一个没有家乡的人从语法上已经取消了乡愁的合法性,难道这是一种对“别处”的乡愁?      在昆德拉笔下,家和他方可以实现一种诗意的重合,他说:在布贺勒画笔下的马提尼克,“我看见我的故乡……我看到我的前面是过去的非洲和过去的波西米亚,一个黑人的小村与帕斯卡的无限空间,超现实和巴罗克,贺拉斯和塞泽尔,天使在撒尿,小狗在哭,我自己的家和我的他方”(p.160)。      这不止因为他将中美洲的马提尼克看作中欧的捷克的姐妹,还包括一个令人哀伤的转换,此时我的家成了他方,它留在远方,停在过去,我在他方,我的家乡也在他方。反过来,此时的他方似乎变成了我自己的家,但它终究不是,我同时拥有了家和他方,但也同时背叛了它们,我成了“一个永远的异乡人”。      对于一个永远的异乡人,还乡已不可能,试想,昆德拉可能回到捷克吗?在法国,在马提尼克,在国外起码他还可以名正言顺的拥抱乡愁。永远的异乡人追求的回归,不是回归到家乡,而是回归到乡愁本身。毕竟在乡愁中,家乡才是你回忆中、想象中的那个家乡,它才会心无芥蒂的接受你、安慰你。乡愁给你带来孤独,又让家乡的街道、黄昏和恋人在心头涌起,为你驱走孤独。乡愁还覆盖一层与生俱来的道德底色,它会为你涤尽他乡的喧闹,你身上的浊污、甚至原谅你的“背叛”,你会欣赏并感动于自己身上这种纯净的情感,并由此获得道德上的宽慰。      由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美丽宛如多重的相遇”一章,经过重重相遇之后,最后却以孤独作结。按常理来说,相遇正可使人忘却孤独和乡愁。但在昆德拉这里,与他人和他方的相遇,不是为了排遣乡愁,却是为了领受乡愁。没有他人就不会有孤独,没有他人的在场和不在场,以及“不在场的在场”在内外时空上的转换,孤独这一概念将毫无意义。同样,如果说家乡是乡愁守望的母亲,他方就是乡愁流浪的父亲。没有他方,就不可能有乡愁,与他方的相遇,既是为了走向新的可能性,也是为了寻找和复苏因为长期驻足于一地而不再敏感的乡愁。      昆德拉还为这种宛若相遇的乡愁凿开了一条时间的隧道,在“他方”一章中论述米沃什的诗时,他分析了其“语法未来式的乡愁”(p.139),说米沃什将“已经不在的忧伤回忆转化成一个无法实现的承诺所带来的令人心碎的悲伤”:“你将穿上淡紫的衣裳,美丽的哀愁!/你的帽子将插上悲伤的小花”。米沃什将乡愁反手交扣在未来的十字架上,使其再也无法摆脱自身,也让它永远保持对自身的忠贞。未来的叠加为乡愁画上了一道倒影,这是二维的乡愁,它将无法更改的过去转化为无法抵达的未来,用对于未来的无谓的希望来自虐式的嘲笑自己现时的哀伤。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离魂异客在乡愁中黯然相遇,互不理会,又相互纠缠。同样的未来式的忧伤,我们也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看到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李商隐的笔下,现在的相遇只是为了明日的忧伤,而当诗人想起这些的时候,现在的忧伤又因此翻了一倍。昆德拉的相遇与乡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相遇既是为了忘却乡愁,更是为了拥有乡愁。      列维纳曾指出,救赎(弥赛亚)时间可以使当下的瞬间不再禁锢于自身,找到一种“现在将从回忆中受惠的未来”(《从存在到存在者》,p.113)。因为经济时间只能通过补偿原则,把希望悬于未来,再继而轮回,救赎时间却可以抚摸到现在。希望真正的意义只在于现在。昆德拉赋予乡愁的时间机制(虽然乡愁中未来的维度总是阙如)、美学使命、以及道德内涵(对祖国的忠贞与爱和对个人理念、对他方的渴望之间的交缠),似乎使得乡愁也执起了救赎的烛火。不过,它发出的微暗光环会不会只是昆德拉自己在书上画出的一条弧线?            
《文景》杂志2010年9月号 --------------------------------------------------------原文地址【图片】我的旅行日记 游罗马尼亚 一个宛如带着面纱少女般的迷人东欧国家【银行实习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贴子:
我的旅行日记 游罗马尼亚 一个宛如带着面纱少女般的迷人东欧国家收藏
这个方尖碑是纪念发生在1989年12月的罗马尼亚革命的纪念碑。罗马尼亚共和国宫(Palace of the republic of Romania)这里原来是一个老皇宫布加勒斯特香榭丽大街中间的喷水景观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Romanian History)位于首都布加勒斯特用餐中还有歌舞表演,应该是罗马尼亚的民族舞蹈晚上入住INTER CONTINENTAL酒店
平安银行信用卡办理,天天加油88折,额度高,发卡快,轻松快捷,1分2步申请,坐等发卡!办理平安银行信用卡,刷满6次免年费,超长51天免息期,更有优惠尽在平安银行信用卡!
您应该再往北,到乌克兰看一看,落地签哦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从家书日记解读蒋介石真实情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从家书日记解读蒋介石真实情史
&&从家书日记解读蒋介石真实情史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09年二月九日&&&&&星期一&&晴天&晚上22:00
坐在了书桌前,行李刚刚收好。
在元宵漫天的爆竹声声中,我以最南的南边,抵达长沙。而后第一个电话,打给
&&&&&&&&&&&&&&&&&&&&&&&&&&&&&&&&
今天是大年初四,爸妈和静静去镇上打针了。太阳很好,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而我,在此写下了:至此,我09年寒假画上了一个不完整的疑问号。
家,何为家?我从未如此地感到迷茫。以前,我以为这块土地就是我的家,可现在,它四分五裂,铁路无情碾过,不完整的它还是我那个完整的家吗?以前,我以为有一家人在一起相亲相爱就是家,可现在,人们各怀己胎,在心里都有了各自的算计,为自己余下的后半生。或许有人会认为我太极端了,可,当看到那不再单纯的爱,大姐愤愤离去的背影,二姐哭红双眼头也不回的踏上车。我觉得一切都会不到最初的原点了。
回家前,我的千万种计划都无一可以实现。即使是天时地利,可人呢?和吗?因为我是最早回家的一个,所以干活也最多。其实我的力气很小,像搅拌水泥之类的活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很累。但我一想,好不容易才回一次家,应该帮爸妈好好干活,所以我几乎拼了所有的力气去做那些家务活,去陪着老爸胡闹。
很久很久没来这儿继续我的自言自语了,荒草繁衍~~
这段时间不闲也非很忙很忙,就是为了目标努力着吧。
我承认我真的是只笨笨的鸭子,即使是笨鸟的别人都已经飞走了,我还在一步一步地晃着。
晚上上普通话课时和妈妈聊了很久,经妈妈的口才知道了妹妹离她的目标_北大又近了一步。作为
&& 写下这个题目,想起品冠的那首同名歌曲。那是首自己还喜欢的歌曲。不过这里写的,只是自己的感想
罢了,关乎友情。
晚上下课后,习惯地跟小棋子到柯南楼去自习。很碰巧的,遇到了很久没一起的雨,还有雨旁边那个我并不陌生的同班男生。很是尴尬吧,因为我并不知道雨的新一任男友是他。微笑着打个招呼,我和小棋子找到我们熟悉的位置,开始静静地自习。
&&说是静静,其实我还是心潮澎湃。想起那些在我生命中走过的女孩们,她们带给我一笔笔的友情财富。
(本来今天想写很多很多东西的,可是因为完成作业后已经太晚了,才没写多久舍友们就熄灯睡了,感觉一个人在灯下挺不安心的。)
& 就列些重点吧:
1)并非很很喜欢周杰伦的歌,但很怀念那些和高中同桌一起用CD听周董的一张张新专辑的日子,还有要感谢前桌充分利用在播音室的优势帮我们借了一张又一张的专辑;
2)刚刚阳发了条短信过来才发觉今天是重阳节。很想念阳,那个很勤奋很优秀的女孩。想念大二时一起去自习的日子,想念她在那个冬天里带给我的温暖;
3)很久没茜的消息了,那个我童年至少女时期最好最知心
& 今天还真是不想开电脑的,主要是一开电脑我就喜欢乱浏览网页,时间那个飞快~~~
& 上了一整天的课回来后,晚上十点了,实在是不想再看书啦~~~就偷懒下下~
&&今天没发生啥比较不一样的事情,简单生活也好。
想想真悲哀,亏我还是炎黄子孙!
恢复了以往生活,今天去食堂打饭时,无意间发现校园里的横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我那个汗~~~
& 国庆国庆,我记得计划所有的事情,唯独忘了为何而庆~~~
& 悲哀!!
& 国庆七天假,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无论长短,无论谁人怎样过,也就这么结束了。
& 坐在熟悉的书桌边,在温馨的台灯下敲着键盘涂涂写写,感觉是这么美好。
& 如果同学知道我是这样的心情,该是怎样生气呢?所幸,我这里一向都很冷清,说是博客其实也算是自己的日记本吧。
&&应同学热情邀请,黄金周我去了衡阳,进行三日游。出发时兴高采烈,比较我是个很少出行的人。同学说他家在高高的山上时我还真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到时才知道,现在还有这么原始的小村落。
该怎么嘲笑自己呢?嘲笑自己以往的无病呻吟。以为,自己适合那种田园深林的生活;以为,乐山乐水是我的本性;以为,总有一天我会回归山林;以为,我有隐者风范...去了衡阳的那座山的那个小村落,我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得太远太远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开始习惯吃饭学习上网睡觉的日子;习惯了出行的红绿灯;习惯了饭卡一刷就解决的三餐;习惯了明亮的台灯下整洁的书桌;习惯了渴时随时可以买瓶的饮料;习惯了夜晚行走在五彩的霓虹灯下看冷漠的陌生面孔笑得花
& 国庆放假就在眼前了,今晚是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课。
同学们似乎都很兴奋,三两个人聚在一起,讨论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聊”志昂扬。在这般沸腾的教室里,我的心却可怕地荒凉起来,想起那个词“寂寞如海”。
或许是因为这天气吧,阴凉、清冷。无论学了几年的理科和枯燥的数学,我都无法磨灭心中那份细腻与敏感之情。是幸或是非幸呢?坐在我身边的那为男生,正遮遮掩掩地完成着岳飞的《小重山》,笔画生疏而认真。那是位理科思维很好的男生,尤其在物理方面。也是位很感性的男生吧。我曾目睹他是怎样热切地爱慕着我的好友小棋子,看上文学的书也是因为所爱的女孩的原因。可惜他不明白,现实中,爱情这东西从来就不存在着童话,美丽的女孩总是渴望真正的白马王子。于才、于貌、于家世,他都不是她理想中的。所以他注定失败在着场情感追逐的游戏中。他曾一度消沉,相信她也能看到,可这又能如何呢?
好友曾说她要考研浙大或南大,因为她希望以后可以留在那儿生活。告诉我原因时她是吞吞吐吐的,估计若非好友关系也不愿意这么诚实吧。当时我很自然地说这没什么啊,
长沙又下起了冷冷细雨,炎炎夏日眼看就要过去。飘曳在这个季节里的裙子日渐少了,穿裙子的季节,要过去了吧。
&& 女生都会有属于她自己的那么一条裙子和那么一段故事吧。
我的衣服不多,裙子却不少。似乎从小到大,家人买给我最多的是裙子了。而我,最爱的也是裙子。或许是因为我比较懒吧,连穿衣服也嫌麻烦。裙子令我青睐之处是只要一套变万事大吉了,方便。
我的裙子很多,属于我的故事却很少。算是个有主见的人,但在家人面前,我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孩。所以我的裙子都是经妈妈或姐姐精心挑选的,款式和颜色总是那么适合我,可我并不开心。我承认其实我并不是个乖小孩,那些太过淑女或太过可爱的裙子我从小穿到大都讨厌了。就如这个季节,我不喜欢穿裙子。那条仅有的天蓝的中裤,配上白衬衣,是我今年的最爱。喜欢这样悠闲地漫步在校园里,看别人的裙角飞扬,然后偷偷地笑了...
&& 我从不奢求,只希望在青春这段短暂的旅途中,有属于我自己的那么一抹微笑...
多久了呢,我的那些随叶落随风吹轻易就乱如麻的心情?近来过得很简单很透明,几近没想法。
&&&& 很喜欢这种感觉,在每一个也很简单透明的日升日落间。
习惯了一个人书包斜斜跨在肩上耳朵里塞着冰冷的耳塞往返与三教和寝室间。身边少了苹果公主或熊熊或师父的唠叨,也少了某人很是自恋的POSE,发现我居然也很习惯~~~这学期长大了许多,这应该是必然的吧。成长的过程很幸福,虽然也很孤独偶尔也很痛苦,但我毕竟拥抱了它。
&&&&&&不知道,成长是不是意味着心情也沉稳了许多?悲喜只在唇间很淡很淡的漾开。或许是进入复习阶段所以没时间多想也或许是我真的达到某种境界,只知道一切对我来说都很轻很轻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那天我突然无意识地在数学课本上画下了这句话。想起哥哥初中时在那块沙滩上写下的那个很漂亮很刚硬的“永远”,它们娟秀且有棱角,曾一度度让我以为真的有永远的存在。经历了这么多(应该不少了吧),我突然觉得我被这个词欺骗了很久。但也不恼,毕竟它曾让我快乐过~·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日记用什么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