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空间留言数字学认为哪个数字最好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蔡元定易学的特色 (1)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蔡元定易学的特色 (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谁对中医的阴阳学说讲述比较深刻?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谁对中医的阴阳学说讲述比较深刻?
拇指医生提醒您:问题下方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谁是第一个提出中医的阴阳之说的?又是谁在哪本书里深刻的讲述过中医阴阳五行的?在哪本书?想了解中医阴阳五行看什么书?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则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来归类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根据&五行&的观点,古人认为宇宙自然都是由此五种属性物质所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此五种属性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之结果。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所以,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行属性及归类 (1)五行属性及归类方法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2) 五行属性归类表 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见下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变动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秽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咳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3)五行归类的意义 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五行的基本规律 (1)五行的相乘、相侮 相乘与相侮,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侮,即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在人体,则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则为病理状态。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即是说,五行若某一行之气太过,则对其所胜(我克)之行过度制约,而发生相乘。而对其所不胜(克我)之行发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气不足,则克我之行必过度制约而乘之。而己所胜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临床所见的支气管扩张病证,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则为木郁乘土。湿热型高血压,多因湿热困脾,引发肝失疏泄,肝阳亢逆,则为土侮木。至于金乘木(虚)证候,临床则为少见。 (2)五行的相生、相克 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所谓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所谓相克,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生克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关系见下图: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的&相胜&关系。 事物内部系统结构的五个方面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因而经常处于运动发展之中,是不平衡的。然而就五行整体来看,相生与相克又都是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动态平衡。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别行,又被别行所生;既克别行,又被别行所克,故在整体上也呈现动态均势。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3)五行的制化、胜复 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行调节机制和途径。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制化&调节;一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 制,即制约。化,是生化。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 首先,从五行的整体作用可以明显看出,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才能保证&制化&关系的正常。 即是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养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从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养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从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的相对协调和平衡。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平衡的消长情况,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这样就会重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而正是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环运动,推动着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所谓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胜复调节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复平衡。 所谓&胜&,即指胜气,是指因为某行之气太过所引起的对&己所胜&之行的过度克制。而胜气的一旦出现,则势必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去,即所谓复气。故《素问》又说:&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而且胜气重,复气亦重。胜气轻,复气亦轻。 例如火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分克金,而使金气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则木气偏胜而加剧制土,土气受制则减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来,而把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若火气不足,则将受到水的过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发金气偏盛,金气盛则加强制木,使木衰而无以制土,则必将引起土气盛以制水,水衰则制火力减弱,从而使火气相应得到逐渐恢复,以维持其正常。 如果单纯有胜而无复,也就是说当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现有余(太过)而没有另一行的相应制约时,则五行系统结构的协调关系就被破坏,则会出现紊乱的反常状态,从而产生严重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五行关系看作是阴阳关系的逻辑展开和补充。受作用者,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反馈调节效应,从而使系统结构保持相对平衡。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运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属,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联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例如春应于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 (2)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亦可以传于本脏。从五行规律来说,则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l)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情况: 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系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继则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床多见先有子脏病候,继则又见母脏病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 (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种情况: 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侯。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 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 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 (3)说明脏腑生理功能与某些相互联系 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的生理活动。五脏配属五行,不仅阐明了五脏的某些功能特点,而且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联系,并由此说明五脏之每一脏都与其它四脏发生着关系,从而概括出五脏的整体联系。试从相克和相生两方面来进行叙述如下: 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联系,如肾能藏精,肝能藏血,肾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运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主气,职司清肃,肾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可以看出,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即是运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明的。 脏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之上逆和肝阳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气的条达,可以疏泄脾湿之壅滞,此即木克土;脾气运化,可以调节肾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湿之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阳热,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此即火克金。亦可看出,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制约,亦是运用五行相克理论来阐明的。 总之,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每一个脏在功能上均有他脏资助,因而本脏不至于虚损;又能制约其它脏,因而使它脏不致过亢;若本脏之气过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之;而本脏之气虚损,则又有他脏之气以滋养之。可见,通过这种生克关系,即把脏腑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 此外,关于人体与外界环境,如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的关系,中医学亦是用五行之规律来加以说明的,在此不一一列举说明。 (4)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机体的体表,从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来。由于对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进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所以为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上,我们即可以综合四诊材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红或糜烂,脉洪或数,则可诊为心火亢盛;而脾虚病人,面色见青,口泛酸水,则可诊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证。 一般来说,中医诊病很重视色诊和脉诊的结合应用,且能在客观上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状况。但是,欲从色脉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则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指出:&色脉相合,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即色脉相符,为病情发展正常;脉克色为逆;脉生色为顺。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是为色脉相符;如不见弦脉而反见浮脉(肺脉),则属相克之脉,即脉克色(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肾脉),即脉生色(水生木),则为顺。此种判断预后的生克关系,在临床上虽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套用。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方面,则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两方面。 (1)控制疾病传变 疾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而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也必然反映于内脏生克制化关系的失常。因此,疾病的传变,则常是一脏受病而波及他脏,或他脏受病而传及本脏。因此,在临床上除对所病本脏进行适当处理外,特别应考虑到与其有关脏腑之间的传变关系,并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其疾病的传变,使之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脏有病,则应经常注意强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虚,则疾病不易传变,且易于痊愈。故《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实脾气。& (2)确定治则与治法 确定治则与治法主要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来确定某些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根据相生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基本原则是补母或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 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及脾之健运,而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补脾益肺方法进行治疗,此即虚则补其母之含义。 泻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可采用清心泻火法进行治疗。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故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含义。 此外,运用相生规律来进行治疗,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单纯的子病虚证,亦可运用母子相生关系,兼顾补母以加强其相生之力,从而有助于子脏虚证之恢复。 临床上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肝养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金水相生法是滋补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主要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肺,以致肺肾阴虚病证。 培土生金法:是指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胃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致肺脾两虚之病证。 ②根据相克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多用于临床上由于相克关系紊乱而出现的乘侮病证,主要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强或扶弱,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以使弱者易于恢复。此外在必要时,亦可在其强盛之一方尚未发生相乘病变时,利用相克规律,预先加强其被克者力量,从而防止病情之发展。 抑强:主要适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证。如肝气横逆犯胃或乘脾,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之病证,称之为木亢乘土。治则应以疏肝、平肝之法为主。若由于脾胃壅滞,影响及肝,而致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形成土郁病证,是为相侮(反克)病证,其治疗则应以运脾和胃为主。总之,抑制其强,则被克者之机能自然易于恢复协调。 扶弱:主要适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虚而被乘袭所产生的病证。如肝虚气郁,影响脾胃之健运,则称木不疏土,治宜补肝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之法。若因土虚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调或肝胃失和病证,则应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气为法。总之,扶其弱则有助于相互制约协调关系的恢复。 临床上依据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几种: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药物治疗脾虚肝气亢逆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疏肝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肝郁病证。 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温运脾阳或健脾益气药物,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利水法。主要运用于脾虚不运,或脾阳虚损,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等病证。 佐金平木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清肺泻肝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肺气清肃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证。 泻南补北法:指通过泻心火,补肾水以交通心肾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火补肾法、滋阴降火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不足,心阳偏亢,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病证。 此外,在针灸疗法中,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属于五行,即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根据不同病情,运用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选穴针刺治疗。 同样,五行生克关系,对于精神疗法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即可以运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达到治疗目的。如《素问》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即是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在阴阳学中,哪个数字最好()。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B、天是有意识的天
C、五行相生相克
D、天是自然的天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兄为弟纲
D、夫为妻纲
A、圣人之性
B、中民之性
C、贱民之性
D、斗筲之性确定要将该版块隐藏吗?你可以在“栏目设置”中将其恢复。
添加关注成功!
你可以去查看你关注的人与关注你的人
确定要移除此人吗?移除后,此人将不在你的列表中显示,也不能接收你的动态。
是否要取消关注?
请输入登录信息&&
加法 减法的博客:
访问人数:
博客等级:
搜房网币:36555
&&&&业务范围:&&&&四柱预测:年运预测、简测一生运程、详测十年运程、详测二十年运程、详测一生运程、详测一生财运、详测一生工作、详测一生婚姻、详测一生平安等等&&&&&八卦预测:年运、考学、升职、应聘、调动、投资、开店、借贷、恋爱、情感、外遇、桃花、家居、风水、生育、官非、疾病、行人、寻物、解梦等等&&&&&风水策划:家居风水选址、设计或调理,企业风水选址、设计或调理,办公风水选址、设计或调理,楼盘风水选址、设计或调理、阳宅阴宅风水、寻龙点穴等等&&&&&公私起名:个人起名、宝宝起名、个人改名、店铺起名、工厂命名、酒店命名、超市命名、企事业单位起名、商品命名、商标命名、品牌命名、道路桥梁、厅堂雅室等等&&&&&吉日选定:婚期选定、生育择吉、怀孕择日、破腹产择日、出行择日、店铺或公司等开业择吉、家居或公司等奠基择吉、家居或公司等乔迁择吉等等&&&&&&&&&企业顾问:企业命名、建厂选址、企业布局、用人建议、换届指导、工程项目、合作事业、公关战略、市场战略、融资策略、投资建议、风险规避、生命周期、源料供应、产品实力、客户方向、公司前景、行业命运、地区分析、供需分析、每年产量规划、竞争对手分析与应对、预测未来每年的经济效益概况、行业或产品未来年份的情况、企业未来每年的兴衰走向,等等各个方面的事项。&&&&易学培训:1、八字命理、八卦预测、阴阳宅风水等。2、学员班(初级、中级、高级);弟子班。&&&&&&&&其它服务:男女合婚、网上教学、风水用品、情感咨询、心理疗伤、股票预测、私人顾问等等&&&&&&&&华夏国际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
&&请您后再发表留言
我的分类文章
我的最新文章
我的热门文章
我最新关注的人
最新关注我的人
关注博客发文动态
中国最高智慧的学说――阴阳学说
中国最高智慧的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概说:
我们中国人常说:不可违背天理(天:自然;理: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那么天理是什么?自然规律是什么?
古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规律。与理同义),意思是说:阴阳就是规律,宇宙万事万物(包括人的一言一行、人的生老病死)的变化规律,就是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了阴阳的变化规律,就掌握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也等于模到了宇宙运动变化的脉搏。&
我们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古人将其概括为“阴阳”,并由此形成了观察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就是哲学。我们现代人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个理论,例如:从宏观上看,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着太阳转,我们说,太阳是阳,九大行星是阴;同时,太阳又带领九大行星围绕着银河系转,我们又说,银河系为阳,太阳系为阴;同样,银河系又围绕着某星座在运转,我们称该星座为阳,银河系为阴。整个世界都是这样,形成一个系统一个系统的有规律的运动。从微观上来看,也是:物质由原子、电子、中子等组成,也是一个围绕着一个在运转,并且也是由系统、有组织构成。从人的行为来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有手段,目的和手段两者不可脱离。只有手段,没有目的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同样,有目的,没有手段,目的也不能实现,目的也会不存在了。所以,目的和手段两者不能分离,构成阴阳关系。手段服从目的,手段为阴,目的为阳、为主导。从目的来看,又可分为利人和利己两个方面:利人为阳,为主;利己为阴,为从。这两者不可脱离,构成阴阳关系。利人和利己的关系不可颠倒,不可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这叫阴阳颠倒,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还有:我们说话、写文章,也有中心思想和举例说明两个方面,中心思想是起主导方面的,为阳;举例说明服从于中心思想,是阴的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美必有丑,有好必有坏,有对必有错,………等等,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永远不可脱离,一方脱离另一方,那么这一方也不存在了。
“阴阳学说”其实就是自然界中,异性相吸的原理。
整个宇宙,其实就是个生命体,像人一样,有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就像我们古人说的:天是个大宇宙,人是个小宇宙,都有共同的运行规律,小宇宙必须服从大宇宙的规律,或说,小道理必须服从大道理,没道理必须服从有道理,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见,我们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多么地超前。&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平衡(阴阳和谐)
&&&1.对立(又叫相反):同一类事物的对立面,两者性质相反。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依存(又叫依赖):两者互相吸引,不可脱离。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
&&&3.渗透(又叫包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4.转化:阴变阳,阳变阴。(转化条件:物极必反。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二.阴阳失调(阴阳偏离)
&&&阴阳不可偏离,偏则病,离则死。具体来说:
&&&1.病态:
①阴阳颠倒;
②阴阳混同(阴阳不分);
③阴阳偏极。
&&&2.死亡:阴阳分离。&
三.阴阳的区分
&&&&&在对立的双方中,如何辨别哪个是阴?哪个是阳?这是现代人最搞不懂的,这也是理解阴阳理论的关键,这里我提出我的见解:
&&&&阴,荫也,影子也,为从属,为静态;阳,张扬也,为动态,为主导。
&&&&阳为主,阴为从。&
&&&&凡代表事物发展方向的、起主导地位、领导地位、主要作用的、动态的就是阳;反之,凡背离事物发展方向的、起从属地位的、被领导地位的、次要作用的、静态的就是阴。&&
阴阳平衡,犹如宇宙中的恒星,长久地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
阴阳失调,犹如宇宙中的流星,脱离轨道,不循规矩,最后稍纵即逝。
世界是有规律的,也是无规律的,两者又构成了阴阳关系。&
阴阳学说的作用:
&&&阴阳学说反映了万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基本原理。
阴阳学说是我们诊断人的思想、行为、身体疾病的工具,也是观察世界的工具。
&&&阴阳学说,我们古人用它来指导战争、治国、治病、养生,可是它又是个失传了的理论,至今没人懂得了,反映最清楚的是在《黄帝内经》里面(阴阳理论的核心在《易经》里),所以我说,中医是半个哲学家,他会治人身体上的病,不会治人思想上的病,其实,中医生里也没谁真懂阴阳学说。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其价值超过四大发明。(阴阳理论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四大发明是中国科技的一部分,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是文化。哲学给人的是智慧,技术给人的是方便。我们知道,当今的社会西方的技术,中国的文化,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所以,中国人是最智慧的人,西方人是最聪明的人。)&
&&&&&阴阳理论,是中国埋藏了二千多年的古莲,愿她能重新开花结果。
阴阳五行图
&&&&&&&阴阳五行学-概述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一种认识论,它具有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性质,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着、发展着的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元素这五种物质元素相互挚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的进一步结合,也意味着我国古代哲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也是古代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的方法论。它不仅与当时的天文学,气象学、历法、农学生物学、化学等许多自然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特别在祖国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几千年来一直作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祖国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解剖,病理机转,诊断治疗等,既是指导思想,又是说理工具,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阴阳五行学说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仅仅是自发的,朴素的,不是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上的,因而,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也就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当然也不能完全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为此,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予以批判地继承,取其合理部分,去其糟粕部分;运用现代化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它、提高它、发展它,使之更好地为医疗实践服务。&&&&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既可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与黑夜、晴天与阴天、日与月、水与火等故《灵枢_阴阳系日月》篇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局方发挥》有:“阴阳二字因以对待而变,所指无定在。”又《类经》云:“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开始古人只是认识这些事物,后来发展用阴阳这两个方面去归纳认识各种事物,即以阴和阳代表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属性。由于阴阳二方面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这个机动代名词代表事物对立双方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与规律的一种理论。祖国医学借用它,以阴阳两种完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属性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指导辨证论治。&&&&阴阳学说的形成过程&&&&阴阳观念有很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它最早见于八卦之中。八卦的思想至迟在殷周之际即已形成。它包括乾、坤、震、离、巽、兑、坎、艮八个卦,分别代表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常见的的自然物,作为世界万物生成的根源。八卦的基础是阴阳,每一卦都由阳爻和阴爻相互重叠或自相重叠所组成。是古代关于自然界整体结构的一种原始的符号模型。《易传_系辞》认为阴阳观念的产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说,阴阳这对范畴是直接从人事和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昼与夜,寒与暑、阴与晴、生与死、牡与牝等都是由两个不可分离的对立面所组成,阴阳最初就是指这些观象中的某一类,随着认识的发展,它所代表的事物逐渐增多升华到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概念,代表一切具有这类属性的矛盾事物。在《左传》昭公元年(公之前540年)记载,秦国著名医生医和、把阴阳看作是天气中经常遇到的两种物质性的气。他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跻玻粢燃,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公元八世纪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解释地震,他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国语_周语》,把阴阳看作是两种特殊的功能属性,或者两种特殊的物质力量。道家创始人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明确地指出了阴阳属性普遍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庄子一派在阴阳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庄子_大宗师》云:“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说明有形体的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二气聚合而成。荀况吸取了先秦各学派观点,在《荀子_理论》一文中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肯定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阴阳学说的贡献较大。战国时期,《易传》广为流传,着重探讨了事物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来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在《系辞》中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世界运动的总规律。《易_系辞》中又指出:_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是指变化。太极,即太乙。两仪,即阴阳。张介宾引朱子说:“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以故无往而非阴阳,亦无往而非太极。”指出了太极就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而阴和阳正是太极一气一分为二的表现。同时,据龙马负图,伏羲则之而作八卦的传说,则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似乎与“河图”和“洛书”有关,从图中可窥见阴阳,五行的雏行。可见阴阳学说虽见于《周易》,但其起源可能还在周以前、并与传说中的“河图”、“洛书”有关。&&&&总之,阴阳的原本含义是很朴素的,仅是事物的相对概念,它是由“精气学说”衍化而发展为阴阳学说的,成为古代的一种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阴阳属性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宙宇间某些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它的划分有一定规律。阴阳的划分必以阳光为其科学论据,地球的自转,东西两半球各有昼夜朝夕之分,其公转一周、于是南北半球由于昼夜长短的交替,而有四时五节六气之变昼夜、黑暗、光明、春夏、秋冬、动静、寤寐等阴阳的对恃,都与阳光之升降息息相关应,即都与天地之阴阳皆行转化着。所以,首先要注意掌握阴阳的最基本定性,阴阳的划分以阳光为其科学论据,即就是向日、背日、作为划分阴阳的基本定性,凡符合向日一边的属阳,背日一边的属阴。&&&&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都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等都属于阴。例如: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天在上故属阳,地在下故属阴;又“水为阴,火为阳。”水性寒而下走故属阴,火性热而上走故属阳。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看,“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当事物处于沉静状态时便属阴,而处于跳动状态时便属阳;“阳化气,阴成形。”当事物表现为气化功能时便属阳,而成为有形物质时便属阴。根据阴阳所代表的不同功能和属性,医学上把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称之为“阳”,而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之为“阴”。&&&&总之,事物相互对立两方面的阴阳属性,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来决定的,正如《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无限性&&&&世界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阴阳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也就是说事物阴阳持属性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可随对立面相比较而转化,随时间和地点的变更而发生改变,阴可能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例如体质的强弱,强属阳,弱属阴。若不加强锻炼体质,体质就会慢慢衰退,即由阳转化为阴。反之,弱体质如能加强锻炼,注意保养,同样体质增强,即由阴转阳;另一方面则为事物无穷的可生性,就是阴阳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白昼之中可以再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阴阳中仍有阴阳可分。《素问_金匮真言论》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由此可见,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概括成阴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又可再分阴阳,以至无穷尽,故《素问_阴阳离合论》有:“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意即变化万千的事物和现象无不是阴阳矛盾的展开和体现。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就推动了事物的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有:阴阳的相互制约,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的彼此消长,阴阳的相互转化四点。兹分述如下:&&&&阴阳相争&&&&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包含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成与败,乃至昼与夜阴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每一方都以自己的对立面为存在的前提。正如《素问_六节藏象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所谓阴阳的相争,就是指阴阳的相互斗争,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排斥也就是讲矛盾的斗争性。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寒冷可以降低高温,温热属阳,寒冷属阴,这就是阴阳之间互相制约,削弱对方,也就是相互斗争。祖国医学运用这些朴素的道理,应用于临床治疗,就是以寒治热,以热治寒的原则阴阳相互制约和牵制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斗争的过程,没有斗争,就不能制约。正如《类经附翼_医易义》所说的“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阴。”这就指出了动与静,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关系。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营养物质)与阳(功能活动)相互制约,相互斗争取得统一的结果。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故《素问_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阴和阳的任何一方过于亢盛或衰弱,斗争的结果就会有胜负,阴阳就会失调,发生偏盛或偏衰的种种疾病,如果阴阳离决,生命也就告竭了。&&&&阴阳互根&&&&阴和阳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阴阳的互根,就是指阴阳的双方的统一性即通常所说的相辅相成,也就是说指阴阳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作用。一般而言,阴和阳每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等等。总之,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这种相互对立双方的阴根于阳,阳根于阴的关系,称之为“阴阳互根。”张介宾引朱子所说的“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就是这个意思。又《素问_阳阴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为镇守,使即役使。物质居于体内,故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故说“阳在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能量的表规,所以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功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这就是对阴阳双方互根关系的很,好说明。又如机体的气为阳,血属阴,血与气相互依存亦是阴阳互根的体现。体内血液的循行借助于气的推动和统摄作用,即所谓“气为血帅”,但气之所存,又同样需要血液的寓守,即所谓“血为气母”,气血之间的这种关系,同样属于阴阳互根的理论。阴与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辩证关系,保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一旦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阳而无阴为“独阳”,有阴而无阳为“孤阴”,则事物不可能再生化和滋长。就人体而言,没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就没有物质的生命;没有物质能量的释放,也就没有功能活动的动力。故《类经》有:“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就说明了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就不能再生化和滋长了。体现了阴阳互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消长&&&&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彼此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就人体生理而言,各种属于阳的机能活动的产生(即阳长过程),必然要消耗一定的属于阴的营养物质(即阴消过程);而各种物质的新陈代谢,又必需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又是阴长阳消的过程。这种阴阳彼此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有其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限度,就成为病态。例如阳邪致病,主要引起阳气亢奋(即阳长)。阳热的增长,又同时会使机体阴津耗损,减少(阴消),病人就会出现阳亢的发热,面红目赤。脉数,舌红,苔黄等症状,也有口渴思饮,尿量少等阴津不足的表现,这就是病理情况下“阳长阴消”的体现。反之,阴寒之邪伤人,主要引起机体阴偏盛(阴长)。阴寒内盛致使机体的阳气受到遏伤(阳消),患者有恶寒怕冷,舌淡脉迟、口淡不渴,小便清长等“阴长阳消”的病理变化。前者为阳盛而损及阴,后者为阴盛损及阳。治疗时就要“损其有余”;反之,若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为“阴消阳长”,或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阴盛者,为“阳消阴长”,治疗时就宜补其不足,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原则。这同样是阴阳彼此消长理论的具体运用。又如四季气候变化亦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运动。《素问_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于阴阳的消长变化,所以才有四季气候的寒热温凉的变异,从而促使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发展。&&&&阴阳的消长变化,总是在阴阳双方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方的太过,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及;反之,一方的不及,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太过,事物的阴阳双方总是在此长彼消、彼长此消的永恒运动变化着的。这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由渐变到量变的过程,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向前发展&&&&阴阳转化&&&&阴阳的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是从事物运动变化的角度讲矛盾的统一性问题。阴阳转化相当于矛盾运动中的突变与质变的过程。阴阳相互转化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古人所谓“物极必反”,这个“极”就是向反面转化的条件。正如《灵枢_论疾诊寒》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有:“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说,上面的‘变”即转化之意“重”“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阴有了“重”这一条件,就会转化为阳;阳有了“重”这一条件,就会转化为阴。寒在“极”的条件下,便可向热的方向转化,热在“极”的条件下,便可向“寒”的方向转化。条件是主要的,没有一定条件,是不可能转化的。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是常可见到的。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之下,可突然出现体态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就是由阳转阴的过程,如果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等象是阳得以恢复,病情好转之兆,这便是由阴转阳的过程。热毒极重,急时抢救等就是促成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综上所述,阴阳的相互斗争,依存互根、相互消长,转化等方面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了解了这些方面进而理解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运用就比较容易了&&&&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能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一切组织就大体部位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背为阳,腹胸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在内脏之中脏为阴,腑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在上为阳,肝,脾肾在下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之分等等。&&&&总之,人体组织结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用阴阳概括说明。故《素问_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来加以概括说明的。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相对均平,互根的结果。《素问_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例如,属于阳的机能与属于阴的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体现。人体的生理是以物质(阴)为基础,而功能活动(阳)又是营养物质能量的表现,即气血、精、津液,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功能(阳)。而生理功能的结果,由于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物质是由脏腑生理活动所化生,而脏腑生理活动,又是以气、血、精、津液等物质为基础的。这种物质与功能的关系,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体现。&&&&阴与阳的相对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旦由于某些原因,而致阴与阳失调、分离,则产生疾病,甚至生命告终。故《素问_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的动能平衡,由于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的偏胜或偏衰而发生疾病,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又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即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力和自身修复力;邪气即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和邪气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情况,皆可用阴阳概括说明,简单地说,正气可分阴阳,包括阴精,阳气。邪气亦有阴邪阳邪之分,阳邪能使阳盛而伤阴多出现热证,阴邪能使阴盛而伤阳,多出现寒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此外,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亦是临床所见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和阳来加以概括说明,故《素问_至真要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是认识疾病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不断地进行一分为二的方法。例如作为辨证纲领的“八纲辨证”,就是以阴证和阳证作为总纲的,因此,在临床辨证中首先宜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诊断中,虽望、闻、问、切并用,但首先在于辨别阴阳,才能正确诊断疾病。如四诊的阴阳分证:望诊色泽鲜明;闻诊:声高、气粗、多言、躁动;问诊:口渴、发热、尿黄、便秘切诊:浮、数、滑、实;则为阳证。若望诊:色泽晦暗;闻诊:声低、气怯、少言、无力;问诊:不渴、恶寒、尿清、便溏;切诊:沉、迟、涩、虚;则为阴证。&&&&总之,一般说凡是表者、急性、急骤、热性,身体壮实者属阳证;凡是里者慢性、缓慢,寒性、身体虚弱者属阴证。&&&&用于疾病的治疗&&&&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治疗疾病的目的是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如《素问_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协调阴阳的治疗原则,应用在药物方面,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液者(阳盛则阴病),可损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若因阴盛而损及阳气者(阴盛则阳病),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方法。反之,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或有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有余者泻,不足者补。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使之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为度。&&&&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以确立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性能,一般说,主要靠它的气、味、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凡阳类药物味辛、甘、淡,气薄,性质温热、燥烈、升浮、发散。阴类药物味酸、苦、咸,气厚,性质寒凉、滋润、沉降、收敛。&&&&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并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相应的药物,以改善或恢复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现象,从而达到使其阴阳气平调的治疗目的。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
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这种思想,在中国人的宇宙起源论里直至近代依然盛行。早在《国语》(其成书可能晚至公元前四、三世纪) 里已经讲到阴阳之道,“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无此字:ocr),于是有地震。”(《周语一》)
后来,阴阳就与《易经》从根本上结合起来。《易经》的经,基本成分是所谓“八卦”,每卦由三条连线或断线组成,即三,三,三,三,三,三,三,三(无法显示: ocr)。任取二卦组合起来,得六十四卦,即三,三重。等等。《易经》的原文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封辞和爻辞。
照传统的说法,八卦是伏羲所画。伏羲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天子,比黄帝还早。有些学者说,是伏羲本人组合出六十四卦;另一些学者说,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的文王组合出六十四卦。有些学者说学者说,卦辞和爻辞都是文王写的;另一些学者说,卦辞是文王写的,爻辞是文王的杰出的儿子周公写的。这些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国人赋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极端重要性。
现代学术界提出一个说法,认为八卦、六十四卦都是周初发明的,用以模拟龟甲兽骨上占卜的裂纹,这是前朝的商朝(公无前约1766一前约1123)所用的占卜方法,本章开始就讲了。就是烧灼甲骨,出现裂纹,根据裂纹来断定所卜的吉凶。但是这样的裂纹,形状既不规则,数目也不一定,所以很难用固定的公式解释它们。这种占卜方法,到了西周,似乎已经辅之以另一种方法,就是揲蓍草的茎,形成各种组合,产生奇数、偶数。这些组合的数目有限,所以能够用固定的公式解释。人们现在相信,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连线(表示奇数,阳爻)、断线(表示偶数、阴爻)就是这些组合的图象。占卜者用这种揲蓍的方法,得出各爻,然后对照《易经》读出它的卦辞爻辞,断定所卜的吉凶。
这就可能是《易经》的起源,也解释了书名的“易”宇,是“变易”之“易”,指备受组合是变易的。但是后来给《易经》加上了许多辅助性的解释,有些是道德学的,有些是形上学的。有些是宇宙论的。这些解释,到东周,甚至迟至西汉,才编集起来,称为“十翼”,都可以叫做“易传”。本章只讨论宇宙论方面的解释,其余的放在第十五章讨论。
除了阴阳的观念,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是数的观念。由于古人通常认为占卜是泄露天机的方法,又由于用蓍草占卜是根据不同的数的组合,所以难怪“易传”的无名作者倾向于相信天机在于数。照他们的说法,阳数奇,阴数偶“易传”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系辞传》上)
后来阴阳家试图用数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他们这样说:天之数,一、生水地之数,六,成之。地之数,二,生火;天之数,七,成之。天之数,三,生木;地之数,八,成之。地之数,四,生金;天之数,九,成之。天之数,五生土;地之数,十,成之。这样,一、二、三、四、五都是生五行之数,六、七、八、九、十都是成之之数 (见《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数八”郑玄注,孔颖达疏)。所以用这个说法,就解释了上面引用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这句话。这实在和古希腊毕塔哥拉斯学说惊人地相似,照它说、希腊哲学讲的四大元素:火、水、地、气都是由数字间接地导出的。
可是在中国,这是比较晚出的学说,在“易传”里从未提到五行。“易传”以为,八卦每卦各象征着宇宙中一定的事物。《说卦传》中说,“乾三为天,为圜,为君,为父”;“坤三三为地,为母”;“震三为雷”;“三为木,为风”;“坎三为水”, “为月”;“离三为火,为日”;“兑三三为泽”。
各卦中的连线是阳的符号,断线是阴的符号。乾卦、坤卦分别纯粹由连线、断线组成,所以各是阳、阴的典范。其余六卦都假定是由乾、坤交合而生。这样乾、坤就是父、母,而其他六卦在“易传”中常常说是乾坤的子女。
乾三的第一爻(由下数起)与坤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震三,称为“长男”。坤的第一又与乾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三。称为“长女”。乾的第二爻与坤的第一、三爻结合,成为坎三,称为“中男”。坤的第二爻与乾的第一、三爻结合,成为离三,称为 “中女”。乾的第三爻与坤的第一、二爻结合,成为艮三,称为“少男”。坤的第三爻与乾的第一、二爻结合,成为兑三,称为“少女”。
乾坤结合而生其余六卦,这种过程,也就是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这种过程的象征。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由此可知。阳是男道,阴是女道。
《系辞传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是阴阳的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表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系辞传上》)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与男女生成生物的过程完全相似。
原始中国人的宗教中,很可能想象有一个父神和母神,他们生出万物。可是在阴阳哲学中,用阴阳之道代替了或解释了这样的拟人的神。阴阳之道虽然也比作男女之道,但是已经被理解为完全不具人格的自然力了。
&&&&&&&&&阴阳学及五行学说解释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解释阴阳
&&&&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这五点是对《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阴阳五行理论内容的提炼:
  第一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天地生成和变化。中国古代认为在混沌之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如在人体上:“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阴阳应象大论》)]。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
  第二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阴阳用来阐述运动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结果[如在人体上:“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第三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力量就是阴阳[“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用来说明生命变化形式的“生、长、收、藏”。推动了生命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形成终而复始的运动,这正是五行理论的内容之一。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和落实阴阳理论的。
  第四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这种关系是用五行理论来表达的,具体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说明:“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张介宾:《图翼》卷一《五行通论》);“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同上);“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论》)]。
  第五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能力的源头。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都是用“神明”来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为神明。”(《淮南子泰族训》)]。阴阳正是这种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来理解生命现象的。
  上述五个方面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黄帝内经》归结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阅读 (2453) | 评论 (1) |
前一篇:后一篇:
&&请您后再发表评论
&分享到微博&
搜房网用户可以先再评论
内容:请登录
转载成功!
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
创建新的分类:
博文已成功转载!
对不起,您的账号尚未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评论不能同步到微博!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字阴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