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版三年级生字组词人教版词

书的同音字|书字读音shu,书字五笔输入为nnhy,书字组词及带书字的成语有哪些
全新改版,
书(shū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文件:证书。说明书。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字体:草书。隶书。楷书。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笔画数:4;部首:^;笔顺编号:5524
书的同音字
包含书字的成语
dīng/zhēng shū1.指旧时官府中书办一类的小吏。qī shū1.宋元丰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p《吴子》p《六韬》p《司马法》p《黄石公三略》p《尉缭子》p《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shàng/shǎng shū1.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2.指给地位高的人写信。
3.旧时塾师向学生讲授新课。xià shū1.投递书信。
2.指致送婚约。zhuān shū1.就某一专题而编写的著作。cóng shū也称“丛刊”、“丛刻”。“文库”、“集成”等也属此。汇辑多种图书成一套,并冠以总名的书籍。中国最早的丛书为南宋嘉泰年间俞鼎孙、俞经编的《儒学警语》;最大的丛书为《四库全书》。zhōn shū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汉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p侍中p尚书令共议国政o俱为宰相o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p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p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p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lín shū1.面对所写的书信。
2.临摹前人书法。dān shū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
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
3.指《洛书》。传说夏禹治水时,洛水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
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5.朱笔书写的文字。
6.朱笔书写的诏书。
7.古代方士用以庑罢蚬淼闹煳姆椤
8.道教语。即丹书墨。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签》卷七。wéi/wèi shū1.即伪书。为o通"伪"。zhǔ shū1.主管文书的官吏。lè/yuè shū1.《史记》八书之一。
2.泛指论述音乐的著作。xiāng shū1.家信。
2.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shū yè1.著述之事。
2.书籍生意;出版业。shū dān1.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后泛指书写碑志。shū yún1.古代观察天象以占吉凶,并加以记录。语本《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p至p启p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杨伯峻注:"云物,古有两义。《太平御览》八引《左传》旧注云:'云,五云也;物,风p气p日p月p星p辰也。'是分云p物为二。然《周礼.春官.保章氏》云:'以五云之事辨吉凶p水旱降丰荒之象。'郑众p郑玄皆谓云物即云色。五云之色者,青p白p赤p黑p黄五色也。杜注亦云:'云物,气色灾变也。'其义亦同两郑,是以云物为一。盖古礼,国君于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shū tíng1.较小的书籍销售点,多设在像亭子的小房子里,故称。shū rén1.善书者;书法家。
2.写书之人,作者。shū jiè1.传达书信的使人。shū líng/lǐng/lìng1.文书,命令。shū yí1.旧时士大夫私家关于书札体式p典礼仪注的著作,通名书仪。
2.旧时馈赠钱物所写的礼帖和封签。泛指馈赠的钱物。shū jià/jiè/jie1.书籍的价格。shū huì/kuài宋元时戏曲、曲艺作者的社团组织。多设于杭州、温州、大都(今北京)等大城市。书会的成员称为才人。shū chuán/zhuàn1.著作;典籍。
2.有关《尚书》经义的传述解释。如明刘三吾等撰有《书传会选》p胡广等撰有《书传大全》。shū gū/gù1.同"书贾"。shū zuǒ1.主办文书的佐吏。shū tǐ/tī/bèn1.字体。
2.文体。shū yōng/yòng1.受雇于书贾p为其做事以维持生计的人。
2.书的奴仆。shū kuài1.买卖书籍字画的中间人。shū xìn/shēn1.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2.指信札。shū tóng/zhuàng1.在官府协助抄写或办杂务的少年。
2.亦作"书童"。旧时在有钱人家侍候主人子弟读书兼做杂事的未成年的仆人。shū gōng1.指衙门里的书办。shū jù1.书写工具,文具。shū diǎn1.典籍,史书。shū cè1.书籍。shū xiě1.写;抄写。
2.称抄书小吏。shū jī/jǐ1.小书桌。shū hán文书的封套。也指书信:常有书函来往。shū dāo1.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shū kān1.书籍和刊物。shū pàn1.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o体貌丰伟;二曰言o言辞辩正;三曰书o楷法遒美;四曰判o文理优长。"shū quàn/xuàn1.书写契约。
2.指购书的证券。shū cì/cī1.写名刺。
2.指书札;名刺。shū xiāo/xuē1.谓删削p修改文字。
2.指作文字工作。shū jiàn1.书和剑。
2.学书学剑。谓学文学武。shū bàn1.管办文书的属吏。亦泛指掌管文书翰墨的人。shū jié1.书籍的劫难。shū bāo1.布或皮革等制成的,主要供学生上学时装书籍p文具用的袋子。shū kuì/guì1.见"书柜"。shū juàn/juǎn1.书籍。古代书本多作卷轴,故称为"书卷"。
2.犹墨迹。shū chú藏书的柜子。也借以讽喻读书虽多却不能运用的人:两脚书厨。shū yǒu1.对书贾的尊称。
2.犹同学。shū xù1.见"书序"。shū kǒu1.书籍上跟脊相对的一边。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p卷数p页数等。shū kě/kè1.批阅公文,书字认可。shū tái/tāi1.读书的处所。shū shǐ1.记事的史官。亦指掌文书等事的吏员。
2.典籍,指经史一类书籍。shū hào1.把某本书同其他有相同分类号的图书区分开来的字母和数字。 2.合法出版书籍的统一编号。shū hé/gě1.同"书阁"。shū míng1.用于书写的文字。
2.写上姓名。
3.擅长书法的名声。
4.字,别名。shū hòu文体名。写在别人著作后面的文章。一般对所读作品予以说明或评论,或记述读后感想等,也可对其中论点提出补充、批评或反驳的意见。shū lì1.承办文书的吏员。shū qǐ1.古代专指下级给上级的信件,后来用为信札的通称。
2.旧时官署里专管起草书信等事的人。shū dāi1.言谈行事不切实际p不知变通的读书人。shū chéng1.书信,信函。shū wèi1.书中的韵味。shū mìng1.犹书信。
2.书写诏书p命令。shū pǐn1.评论书法优劣的书。历代以"书品"为题名的很多,其中较著名的有南朝梁庾肩吾《书品》p明杨慎《书品》和清杨景曾《书品》等。
2.书法的风格造诣。
3.册命的官品。shū náng/nāng1.盛书籍的袋子。shū yòu1.犹言文章园地。shū pǔ1.指《尚书》。
2.犹书林。文章园地。shū shèng1.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shū cháng/chǎng1.曲艺演出场所。shū fāng/fáng1.唐代朝省藏书的馆院。亦为文臣学士校书p修史的处所。
2.旧时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五代时书肆,北宋时书林p书堂,南宋时书棚以及明清时书铺,皆泛称书坊。shū tán1. 书法界。shū chéng1.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shū táng1.学堂。
2.书房。shū shú1.家塾;私塾。shū shì1.从事文字p文书工作的人员。shū zòu1.指书简p奏章等。shū qì/qiè/xiè1.指文字。
2.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shū tào1.套在几本或一本书外面的壳子。有保护作用,多用硬纸制成,或加布面。shū zǐ1.书信。shū zì1.文字。
2.指书信等。shū xué1.犹典籍。
2.学习书法和字学;学习书法和字学的学校。
3.关于汉字书法的理论。shū kè1.文人,书生。
2.书商,书贩。
3.木笔花的别名。shū shì1.书斋,书房。shū jiā/gū/jie1.书法家,善书者。
2.侍书家的省称。侍奉帝王p掌管文书的官员。shū yù1.旧时上等妓院名号之一。shū chǐ/chě1.尺牍,书信。
2.文具名。即书镇。明朱之蕃有《书尺》诗。参见"书镇"。shū wěi/yǐ1.书信的末尾或书籍的末尾。shū jú1.官府编书的机构。亦以称其官吏。
2.官立刊印书籍的机构。清同治年间,各地先后成立书局,如江苏金陵书局等。参阅叶德辉《书林清话.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后书店或出版社亦有称书局者。shū wū1.供藏书读书用的房子,书斋。shū gōng1.缮写人员。
2.犹书人。shū chà/chā/chāi/cī1.犹书办。shū bì1.书写礼单。
2.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shū shì1.集中出售书籍的场所。shū shī1.犹塾师。汉时教初学的教师。shū wéi1.犹书斋。shū zhàng1.犹书斋。
2.图书目录。shū pà1.明代官场送礼,具一书一帕,称书帕。实际上是指行贿用的金银财宝。shū tiè/tiě/tiē1.书写简帖。
2.指书札p柬帖。shū zhì1.泛指书籍。shū dài1.束书的带。
2.犹书绅。shū wéi1.书斋的帷帐。借指书斋。shū mào1.快书p大鼓等曲种演员在演唱长篇说部或正曲前加唱的小段。作用类似弹词的开篇。shū huǎng1.书帷。亦指书房。shū chuáng1.犹书架。
2.临帖习字的文具。用染黑的绢,紧绷于长方形木框中,以笔蘸清水写在绢上,既不伤笔,又省纸张。见清鲁一曾张廷相《玉燕楼书法.书床》。shū xù1.亦作"书叙"。
2.指《尚书》的小序或大序。shū kù1.藏书的房屋。
2.比喻博学的人。shū diàn1.出售书籍的商店。有时亦兼指出版社。shū fǔ1.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
2.指中书省或秘书省。shū yǐng1.显示书刊的版式和部分内容的印刷物。从前仿照原书刻印或石印,现在大多影印,有的用做插页;有的汇集成册,如《宋元书影》。shū yì1.犹书办。shū yì1.所读之书或所写之信的本意。
2.书法的神髓。shū fèn诗篇名。南宋陆游作。当时作者罢官闲居在乡。诗中回顾了自己青壮年时代的军旅生涯,感慨功业未成而身已衰老,并流露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全诗气概悲壮,语意深沉。第三、四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一个动词,即写出南宋两大主要战线的典型特征,是广为后人传诵的名句。shū hù1.犹书屋。shū fáng1.朝廷p官府收藏书籍p书画的场所。
2.家中读书写字的房间。
3.家塾;学校。
4.书店。shū fēi1. 书的扉页。shū shǒu1.担任书写p抄写工作的人员。shū chāo1.见"书钞"。
2.指手抄本。shū bào1.图书和报刊。shū yā1.签名或画押。shū zhāo1.书场的招子。shū tān1.出售书籍的摊子。shū shù/shǔ/shuò1.六艺中的六书p九数之学。shū wén1.文书。
4.撰文并书写。shū zhāi书房:整天在书斋里看书。shū fāng1.记录送死物件数目的方板。shū zhǐ1.书中的要旨p旨趣。shū běn1.装订成册的著作。shū zhá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shū shù/shú/zhú1.指诗书术数。shū bǎn1.亦作"书版"。
2.以雕板印刷术印书的底板。shū lín1.文人学者之群。
2.藏书处。书林,极言其书之多。
3.指秘书省。
4.书坊。shū jià1.放置书籍的架子。shū guì/jǔ1.亦作"书匮"。放置书籍的柜子。
2.博洽之士的雅号。shū gēn1.书籍下端的切口部分。线装书卧置,为便于检阅,常利用书根书写或加印书名p卷次和册数。shū gé1.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不着纸,以防墨污。
2.书法的风格。
3.供摹写用的范本。因常以方格为界,故名。俗又称仿格。shū àn1.长形写桌。shū zhuō1.读书写字用的桌子。shū dàng1. 放在一排书的后尾,使之直立的器具。shū qiàn1.指印刷术。shū lóu1.供藏书读书的楼房。
2.博学者的雅号。shū gǎo1.见"书稿"。shū chú1.见"书厨"。shū xí1.书简与檄文。泛指文书。shū diàn1.指集贤院。
2.指史馆。宋代为三馆之一。shū qì1.儒雅的风度。shū fǎ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shū yín1.旧时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shū dī1.储水供磨墨用的水盂。
2.指磨墨时用的水滴。shū bǎn1.见"书板"。shū dú文体名。信函简牍之类的通称。书古指信函,牍是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一般应用于私人之间。包括书、启、笺、移、牍、简、札、帖等。shū wù1.指书籍和跟书籍有关的物品。shū zhuàng1.信札。shū yù1.书写狱词。指作案牍文书或作判决词。shū lǐ1.犹文理。shū shēng读书人:文弱书生|书生意气。shū tián1.以耕田比喻读书,故称书为"书田"。
2.旧时巨族大姓以公置田产中的地租所得,行为族中子弟读书的补贴,谓之"书田"。shū huà1.书法和绘画。shū shū1.奏疏;信札。shū chī1.专注于书籍者;书呆子。shū pǐ1.对书籍的特别爱好。shū pí1.用厚纸p布p绢p皮等做成的书籍的最外面的一层。线装书可在上面贴书签;新式装订的书刊一般是把书名p作者姓名等印在上面。
2.为保护书,在书籍最外面再包上的一层纸或布。shū mù见“目录②”。shū méi①图书版心上端的空白部分称为书眉,阅读时在书眉部位所作的批注称为“眉批”。②横排本书籍版心上端的一行文字,通常包括书名、篇、章、标题、页码等;辞书等工具书则为部首、拼音、分类名称等。有时画有书眉线。排印在版心下端的,称为“下书眉”。shū yàn1.砚台。shū lǐ1.聘书和礼物。shū shè1.古制二十五家立社,把社内人名登录簿册,谓之"书社"。亦以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及其土地。
2.读书作诗的会社。
3.书店p出版社亦有以"书社"为名者。shū zǔ1.指某种书体的创始者。亦指成就很高的书法家。shū bǐng1.文书。shū zhǒng/zhòng1.犹言读书种子。世代相承的读书人。shū chéng1.书信与盘缠。shū gǎo1.亦作"书"。
2.著作的底稿。shū kōng/kòng/kǒng1.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2.雁在空中成列而飞,其行如字,故称。shū tóng1.见"书僮"。shū jí1.小书箱。shū sì1.书箱。shū fú1.画符。shū tǒng1.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shū cè1.指夹带书册入考场。shū yún/jūn1.史籍。shū yán1.谓校理书籍之席位。shū qiān1.悬于卷轴一端或贴于封面的署有书名的竹、牙片,纸或绢条。2.指代书籍。3.夹在书里,作为阅读进度标记的小薄片。多用纸或赛璐珞等制成。shū jiǎn书信:作家书简。shū qiè1.书箱。shū xiāng1.盛书的箱子。shū lù1.藏书用的竹箱子。
2.讥讽读书多而不解书义或不善运用的人。shū bù/bó1.文书;簿籍。shū jí1.谓校定简册。
2.泛指一般图书。
3.谓登记户籍。
4.书于简册。谓有记载。
5.文书。诏命典策等。shū liáng1.指求学的费用。shū sù1.书信。shū shēn1.把要牢记的话写在绅带上。后亦称牢记他人的话为书绅。语本《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邢m疏:"绅o大带也。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o意其佩服无忽忘也。"shū jīng1.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
2.抄写佛经。shū jiān1.书信。shū shàn1.抄写,书写。shū hàn文书;书信:通经史,善书翰。shū sì1.犹书店。shū fèi1. 许多蛛形类所具有的囊状呼吸器官,由许多排列成书页状的褶皱的薄膜组成,通过它实现气体交换。shū bèi/bēi1.书脊。shū jǐ也称“书背”。书籍封面上连接前封面和底封面的部位。通常印有书名、作者(译者、编者)名和出版社名。shū nǎo1.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shū shè/shě1.书馆。
2.书房。shū yì1.书计;书数。
2.指书法。
3.即四书文。shū cǎo1.文稿。shū chóng1.《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虫食其叶,成文字。"后用"书虫"泛指食叶虫。shū yín/xún1.即书鱼。shū dù1.书籍被蠹蛀。
2.比喻读死书的人。shū xíng/háng1.书可。shū yī/yì1.包裹书籍的套子。
2.指书籍的外套。
3.犹封面。shū dài1.装书卷p文件的口袋。唐王起有《獭皮书袋赋》。见《文苑英华》卷一○六。
2.金大定十六年规定的官吏佩饰,悬于束带,作为区别于士民的标志。其质料p颜色,因品级高下而有所不同。参阅《金史.舆服志下》。
3.指古书词句。shū qún1.作书于裙。《宋书.羊欣传》载o羊欣父为乌程令o欣年十二o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o甚知爱之。欣尝着新绢裙昼寝。献之入县o见之o"书裙数幅而去"。后因用"书裙"言友好过访。shū pàn1.承书夹,书的套壳。shū guān/guàn1.《后汉书.和帝纪》:"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后遂以"书观"称书院p学校。shū jì1.文字与筹算。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shū jì①指书籍、书牍等:闭户读书记|数通书记相报谢。②旧时指从事公文、书记工作的人。也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他在当书记。③政党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总书记;地方各级党的委员会和基层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均设书记。职责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团结好委员会中一班人;抓好党风建设,督促、检查党的各项工作等。书记和委员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重大问题由委员会通过表决决定。shū lùn/lún1.文章,论着。
2.古代文体名。书与论。shū zhèng1.辞书中引自文献的例证。shū píng1.书法评论。南朝梁袁昂着有《古今书评》。
2.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shū cí1.见"书辞"。shū zhào1.诏书;草拟诏书。shū yǔ/yù1.书传中的话。常含有引经据典p咬文嚼字之义。
2.指书信中的话语。shū nuò1.在文牍上签署表示同意的字样。shū kè1.书载官吏考绩。
2.指修习的课业。shū yè1.名帖;书写名帖。shū gǔ/jià/jiǎ1.书商。shū guǐ1.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亦借指统一。shū cí1.亦作"书词"。书信。
2.文辞。shū yū1.犹书呆子。shū mí1. 爱看书、爱买书的人。shū jì亦作“书E”。笔迹;墨迹。shū yóu1.传送信件的人。语本《晋书.殷浩传》:"父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书者百余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其资性介立如此"。
2.指信札。shū jīn1.犹学费。shū lù1.图书目录。《新唐书.艺文志》着录唐毋《古今书录》四十卷。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
2.书法家名录。宋董史撰《皇宋书录》三卷o记宋代书法家一百六十一人的名氏。shū chāo1.亦作"书抄"。
2.资料的辑录。亦指辑录资料而成的书籍。有时用作书名。shū pū/pù1.书店。
2.古时写文书的店铺。shū zhèn1.压书p纸的文具。shū wèn1.书信;音问。shū gé1.收藏书籍的地方。shū yuàn古代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才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学府。提倡自由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也有专攻武学、医学者。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shū miàn1.指书的封面。
2.用文字形式记述表达的。区别于"口头"。shū gé/jí1.书写在皮革上。谓以皮革为书写材料。shū yè1.书本中印有文字或图画等的纸页。shū tí1.指书信。
2.泛指写在书籍前或后的文字。
3.书籍的标题。shū diān1.指唐代书法家张旭。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当时呼为张颠。
2.谓读书入迷,忘形似颠。shū guǎn1.古代教授初学之所。
2.教授典籍之所。shū shǒu1.犹序文,序言。shū xiāng古人用芸香草防书蛀虫,因称其香为书香。后用来称世代读书的家风:书香门第|书香剑气俱寥落。shū suǐ1.书法精华。shū mó1.谓嗜书入迷。shū yú1.即衣鱼。蛀蚀衣服书籍的一种小虫。shū gǔ膜鸣乐器。鼓身扁圆,两面蒙皮。用时悬于鼓架上,单签击奏。是北方曲艺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大鼓书”的伴奏乐器。shì shū1.古代诸侯给天子的奏事之书。yún shū1.称佛道的典籍。
2.篆字。篆字笔画如云o故称。wáng/wú shū1.散失的书籍。xiān shū1.道教论神仙之书。
2.仙人所书的奇字。参见"仙书云篆"。dài shū1.谓代人撰写文稿。
2.指以代人撰写禀帖诉状等为业的人。líng/lǐng/lìng shū1.指太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与皇帝诏书相别。fǎng shū1.习字时摹写的字。xiū/xù shū旧时离异妻子的文书:立纸休书,任从改嫁。zhòng shū1.指各种经书。chuán/zhuàn shū1.谓使书籍流传于世。
2.指抄写或刻印书籍。
3.传授书籍。
4.传递书信。wěi shū1.伪造的文书p信件。
2.指伪造文书。
3.托名伪造的书籍。
4.僭伪政权的史书。
5.内容虚妄之书。dàn shū1.法律条文中,于本文后,说明有例外情况或某种附加条件的文字。因句首常冠以"但"字,故名。亦借指正文之外附带的说明。zuǒ shū1.指隶书。王莽时所称"六书"之一。yì/dié shū1.特指古文《尚书》。因西汉时出自孔子旧宅壁中,未立博土传授,故称。
2.泛指散失的书籍。fó/fú/bì/bó shū1.佛典。zuò shū1.谓作典册。
2.指撰写献与天子的书或策。
3.创制文字。
5.谓写作。
6.练字;写字。yōng/yòng shū1.受雇为人抄书。亦泛指为人做笔札工作。shì shū1.官名。侍奉帝王p掌管文书的官员。宋明为翰林院属官。参阅《明史.职官志二》。sú shū1.通俗流行的书体。
2.品格不高的书法。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xìn/shēn shū1.犹言信史。指纪录皇帝言行和一朝政事的"实录"。xiū shū1.写信。
2.编纂书籍。dǎo/dào shū1.不按顺序,倒过来书写。chǔ shū1.藏书。pì shū1.冷僻的书籍;极罕见的书籍。dān/dàn shū1.指老子《道德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疑周太史儋即老子,故称。rú shū1.儒家经籍。wǔ shū1.焚书而舞。语出《韩非子.喻老》:"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固涂,冯曰:'……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之。"yuán shū1.原书。quán shū1.内容完整,并无残缺的书。
2.指整部书。
3.由许多人合编的丛书。
4.指一人的全集。
5.就某一专题进行全面阐述所编次的书。bā shū1.指《史记》的《礼》p《乐》p《律》p《历》p《天官》p《封禅》p《河渠》p《平准》八书o其内容是关于对古代社会的经济p政治p文化各个方面的专题记载和论述。其后正史皆称志。liù/lù shū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guān shū旧时聘请教师或幕僚的文书。bīng shū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diǎn shū1.典籍。
2.指法令。nèi/nà shū1.指方术及释道诸书。
2.皇宫府库中的图书。cè shū1.史册,史籍。
2.册命之书,古代帝王用于册立p封赠等事的诏书。
3.指一般诏书。
4.明清时向官府承包若干户钱粮的税吏。xiě shū1.抄写书籍。
2.今亦称着书为写书。jūn shū1.军事文书。
2.有关军事p兵法的书。nóng shū1.关于农业的书籍。fèng shū1.古谓帝王受命的吉兆。
2.指皇帝的诏书。hán shū1.书信。fēn/fèn shū1.汉字书体名。即八分书。
2.子孙分家析产的凭据。kān shū1.刻印书籍。xíng shū1.刑法的条文。
2.刑部尚书的简称。
3.掌管文书的狱吏。shān shū1.孔子删订《尚书》之说。据《尚书璇玑钤》称:孔子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至秦穆公为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其中一百零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又据《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尚书纬》云:孔子得帝魁之《书》三千三百三十篇,删定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汉之刘歆p班固p扬雄,唐之孔颖达等均尊信孔子删《书》之说,以为《尚书》源于古代史官,经孔子删次成书。但此说后世多有疑议,认为《书纬》及司马贞所引《尚书纬》之说不足据。宋林之奇《尚书集解pàn shū1.契约;合同。bié shū1.分别书写。
2.告别的书信。zhì shū1.古代皇帝命令的一种。quàn/xuàn shū1.契约,文书。kè shū指刻版印刷出版书籍。旧时有书商刻书、官府刻书和私人刻书等。xiāo/xuē shū1.削藩的诏书。qián shū1.指《汉书》。
2.前次的书信。
3.前人之书。jiǎn shū1.中国曲艺术语。苏州评弹等曲种称演员在某地或某书场一个时期演出结束,为剪书。chì shū1.皇帝慰谕公卿p诫约朝臣的文书。guǐ shū1.投于匦函中的文书。yī shū1.关于医学的书。zhān/zhàn shū1.关于占卜的书。lì shū按照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纪念日等供查考的书。fǎn shū1.报告叛乱的文书。fā/fà shū1.翻开书。特指打开卦书。
2.拆开诏书或书信。
3.发送书信。shòu shū1.谓接受文化教育。gǔ shū古代的书籍或著作。shǐ shū1.汉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
2.记载历史的书籍。yè/xié shū1.用树叶写的书信。
2.贝叶书的简称。古代印度人常用贝多罗树的叶书写佛经,故佛经亦称"叶书"。sī shū1.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计会簿书,为司会之副。参阅《周礼.天官.司书》。
2.从事公文p书信等文书工作的人员。diào shū1.吊祭的文书;祭文。míng shū1.名家墨迹。lì shū1.官府的文书。
2.指吏部尚书。
3.指秘书之类人员。lìn shū1. 吝惜自己的书籍,不愿意借给别人阅读。如:张氏之吝书。――清?袁枚《黄生借书说》。tīng shū1.听人讲解经书。
2.泛指听教师讲解课文。
3.听说书人说书。mìng shū1.诏书,诏令。
2.算命的书。zhǐ shū1.咫尺之书。āi shū1.指帝王的遗诏。táng shū1.指《尚书》中的《尧典》。
2.指《旧唐书》或《新唐书》。chàng shū1.以乐器伴奏,说唱故事。shàn shū1.好书;善本书。
2.巧于文章。
3.指擅长书法。
4.旧谓以因果报应等劝人为善之书。shì shū1.爱好读书;喜爱书籍。
2.喜爱书法和书法作品。xiāo shū1.犹谗书。náng/nāng shū1.囊中书札。
2.以袋盛书。
3.犹囊封,封事。sì shū1.《论语》p《大学》p《中庸》p《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p《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书。huí shū〈书〉答复的信。tuán shū1.通知聚会的请柬。guó shū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或公使)时,由国家元首写给驻在一国元首的文书。大使(或公使)只有在向所驻国呈递国书以后,才能得到国际法所赋予的地位。tú shū书籍、课本、图片三者的总称。通常又为书籍的同义词。tián/zhèn shū1.亦作"填篆"。
2.书体之一种。相传为周人媒氏所作。bì shū1.见"壁中书"。fù shū1.答复来信;亦指回复的信。xià shū1.指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尚书》中《禹贡》p《甘誓》p《五子之歌》p《胤征》共四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wài shū1.佛教徒称佛经以外的书籍为外书。dà shū曲艺名词。江浙一带指只说不唱的评话,北方泛指各种曲艺的长篇书目。tiān shū1.帝王的诏书。
2.道家称元始天尊所说之经o或托言天神所赐之书。
3.比喻难认的文字或难懂的文章。fèng shū1.手持君主的文书。
2.犹言致书o给人写信。zòu shū1.汉时在诸侯王国中o臣下向王公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书"。
2.泛指奏章。
3.臣下向君主进呈文书。
4.丛辰名。为岁之贵神o主奏记与伺察。一说为水神o是岁君的谏臣。qì/qiè/xiè shū1.契据o契约。nú shū1.谓仅工于模仿的书法。hǎo/hào shū1.表示友好的书信。miào shū1.精美的字迹。hūn shū旧式结婚证书 。màn/mān shū1.轻侮的书信。zǐ shū1.指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子部书籍。如《老子》p《墨子》p《荀子》等。参见"子部"。zì shū1.以字为单位,解释汉字的形体p读音和意义的书,如《说文解字》p《玉篇》等。
2.古代指识字课本,如《史籀篇》p《仓颉篇》等。xué shū1.读书。
2.学习写字。wán shū1.完美的书;完整的书。guān shū①旧时由官方编修或刊行的书。②〈书〉指文书;公文。bǎo shū1.指周代的官修的史书。
2.泛指珍贵的书籍。
3.用为谑称。
4.指佛教经典。
5.皇帝的玺书。
6.珍贵的书信或书法。xiàn shū1.即历书。jiā shū家信:代写~。jì shū1.传递书信。mì shū1.秘密书写信札。
2.指秘密信件。yù shū1.寄信;传递书信。chá shū1.谓校正勘定他人书写的文字。shè/yè/yì shū1.用箭传送书信。《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其后二十余年o燕将攻下聊城o聊城人或谗之燕o燕将擢诛o因保守聊城o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o岁余o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o约之矢以射城中o遗燕将……z燕将{乃自杀。"xiǎo shū曲艺名词。江浙一带对弹词的别称。shàng shū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汉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jiù shū1.谓前往从学。chǐ shū①书籍:诸子尺书,文篇具在。②书信:尺书凭雁往来通。③诏书:尺书中夜至,清晓即扬鞭。shǔ/zhǔ shū1.著作;纂辑。cháo shū1.宋陆游年,书室狭小,俯仰四顾,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故名其室曰"书巢"。事载宋陆游《书巢记》。后因以"巢书"指埋身在四壁图书的居室之中。zuǒ shū1.左手写字。参见"左书右息"。
2.即隶书。tiè/tiě/tiē shū1.犹帖字。bó shū也称“缣书”、“素书”。在丝织品上写成的书。春秋战国时已有使用。魏晋以后纸书盛行,帛书遂少用。dì shū1.道教传说中指天书之类。kù shū1.旧时官府仓库中掌管造册登记等事的吏员。yīng/yìng shū1.古时下级官府回复上级的公文。fèi shū1.放下书。谓中止阅读。
2.失去使用价值的书籍。yì shū1.珍贵或罕见的书籍。yǐng shū1.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用纸或绢蒙在墨迹上o向光照明o细线钩描o填以浓墨而成。zhēng shū1.古代记载灾异征兆的纬书。
2.指征召或征调的文书。xùn shū1.谓拚命读书。徇,通"殉"。yù shū1.进呈于帝王的书。后称帝王的书为御书。
2.皇帝书写的字。
3.谓皇帝书写。zhì shū1.记事之书。后指记载地方的疆域沿革p典章p山川古迹p人物p物产p风俗等的书。志,通"识"。
2.指正史中记载典章制度的篇章。kuài shū曲艺的一种,用铜板或竹板伴奏,词儿合辙押韵,说时节奏较快,有山东快书、竹板快书等。niàn shū1.读书。
2.特指在校读书。即上学。huái shū1.指游说之士怀带书策进行干谒。ēn shū1.谓帝王颁发的升官p赦罪之类的诏书。è/wù/ě/wū shū1.拙劣的书法。xuán shū1.张挂书信。
2.犹悬法。qíng shū1.告知情况的书信。
2.男女间表示爱情的书信。huì shū1.称对方来信的敬词。mǐn shū1.犹愍册。yuàn shū1.写明志愿的文书。màn shū1.侮辱性的书简。chéng shū1.完整的书。
2.成为一部书。jiè shū1.自我警戒的文字。
2.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p太守及三边营官。zhàn shū1.通知敌军交战的文书。fáng shū1.即房稿。shǒu shū1.亲手写的字;笔迹。
2.亲笔写的书信p诗文等。
3.亲手作书;亲笔书写。tuō shū1.托递书信。pī shū1.经过有关部门批署的证明。
2.批写;记述。chāo shū1.将书照原文重新写出。2.在学校作文等事中从书中抄袭句子或段落。tóu shū1.投交书信。亦指所投交的书信。
2.谓将文书或信件投入水中。
3.扔下书籍。hù shū1.皮或漆布做成的多层夹袋o旧时官场中一般作出行时存放文书p拜帖等物之用。bào shū1.回信。pī shū1.开卷,读书。
2.翻阅文书。zhāo shū1.旧时审问犯人时负责记录供词的人员。bài shū1.写信给别人的敬词。yōng shū1.持书。
2.聚书o藏书。参见"拥书百城"。chí shū1.官名。司理书簿。zhǐ shū1.用指尖代笔写字。为书法艺术的一种。xié/jiā shū1.私藏书籍。
2.指挟书律。
3.专指应科举考试时夹带时文书籍。juān shū1.废书不读。bǔ shū1.清代地方衙门专管缉捕的书吏。jié shū1.军事捷报。zhǎng shū1.古代职掌符节及文史记载的官。shū shū1.阐述书义。tān shū1.摊开书本o谓读书。zhī shū1.支部书记的简称。gōng shū1.读书;学习。gù shū①古书。②旧书。chì shū1.皇帝慰谕公卿p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jiào/jiāo shū教学生学习功课:~先生 ㄧ他在小学里~。wén shū①各种文件的统称。有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之分。前者即公文,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家族在社交活动中形成的书信、日记、家谱、契约、合同等。②指从事文书工作的人员。xīn shū1.崭新的书。
2.将出版或刚出版的书(多指初版)。
3.指现代的著作。fāng shū1.官府文书;案牍。
2.指史书o史册。
4.古代医术与方术同出一源o故亦指称方术之书。jiù shū①破旧的书。②古书。xīng shū1.古代天文学书籍。亦指星相占卜之书。chūn shū1.即春帖子。shài shū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日:'我晒书。'"盖自谓满腹诗书。后为仰卧曝日之典。àn shū1.默写。pù/bào shū1.晒书。旧时有七夕晒书之俗。yuè shū1.指姻缘簿。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载:杜陵韦固旅次宋城o见"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o向月捡书"o固问o答曰:"天下之婚牍耳。"
2.书体名。
3.每月考试登记簿。宋代太学每月私试o孟月经义o仲月论o季月策o按文理优劣o逐月书于簿籍o以决升降。zhá shū1.牒,公文。
2.指写在简牒之上。
3.简策。zhū shū1.用朱墨书写的文字。zá shū1.旧指小说p杂记p随笔一类著作。quán shū1.以权宜之策草拟国书。cūn shū1.旧时村塾教授蒙童所用的书。shù shū1.犹负籍。
2.收起书籍。谓把书搁置一边。tiáo/tiāo shū1.分条书写。lái shū〈书〉来信。bǎn shū①在黑板上写字:需要~的地方,在备课时都作了记号。②也指在黑板上写的字:工整的~。zhěn shū1.枕着书。谓与书为伴,勤奋好学。biāo shū写有招标或投标的标准、条件、价格等内容的文书。shù shū1.指关于种植花木之类的书。xiào/jiào shū1.校勘书籍。
2.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汉有校书郎中,三国魏始置秘书校书郎,隋p唐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
3.唐胡曾《赠薛涛》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薛涛,蜀中能诗文的名妓,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妓女的雅称。亦省称"校书"。yàng shū1.作为样品的书。qī shū1.漆书。古代用漆写于竹简,故称。shāo/sào shū1.捎书信。fàn shū1.梵字。
2.指佛经。jiǎn shū1.翻阅书籍。kǎi/jiē shū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yíng shū1.《晏子春秋.杂下三十》:"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后因以"楹书"指遗言p遗书。bǎng shū原指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来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也叫擘窠书。gǎo shū1.书体名。xí shū1.檄文。ōu shū1.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书体。kuǎn shū1.落款书写。zhèng shū1.书体名。也叫楷书p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锺繇。
2.旧时指"经"p"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p戏曲一类的"闲书"。cán shū1.谓未读完的书。shū shū1.秦书八体之一。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hàn shū书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东汉班固著,部分内容为班固父班彪、妹班昭及马续写成。全书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体例大致沿袭《史记》。记录了西汉一代的主要史事,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shā/shà shū1.一种技艺表演。其法,用手撮细沙或石粉挥洒成字。能表现出一定的风格p工力者为佳。hù shū1.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上海市松江p奉贤p南汇等地,有近百年历史。一人演出,有说有唱,以竹筷敲击钹子伴奏,故又称"钹子书"。传统剧目有《金枪传》p《天宝图》等。fǎ shū①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作为书法典范的字。②敬辞,称对方写的字。ní/nì shū1.指泥封的书函。luò shū1.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jiāo shū1.指晨饮。yín shū1.内容淫秽p宣扬色情的书籍。qīng shū1.指满文。wēn shū1.复习功课。qī shū1.用漆书写的竹木简。
2.用漆书写。màn shū1.随意书写。líng shū1.仙书。diǎn shū1.圈点书籍。fén shū1.烧毁书籍。多指秦之焚书。
2.指秦始皇焚毁的书。yuán shū1.古代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史记.酷吏列传》:"z张汤{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裴S集解引苏林曰:"爰,易也。以此书易其辞处。"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爰,换也。古者重刑,嫌有爱恶,故移换狱书,使他官考实之,故曰'传爰书'也。"后用以指判决书。dú shū1.犹簿书。官署文书。dié shū1.谓书于简牒。tè shū1.特别书写;突出记述。quǎn shū1.《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o名曰黄耳o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o久无家问o笑语犬曰:'我家~无书信o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o犬?路南走o遂至其家o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后因称家信为"犬书"。kuáng shū1.随意潦草的字。xiá shū1.行书之一体。hú shū1.《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晋伏滔《北征记》:"皇天坞北,古时陶穴。晋时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许,得书二千余卷"后以"狐书"喻古奥稀罕的书籍。liè shū1.犹读书。xiàn shū1.进献书籍。多指民间进献佚书。
2.指把自己着的书题献给别人。
3.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xuán shū1.指汉扬雄所撰的《太玄》一书。
2.《老子》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语,后遂以"玄书"指称《老子》。yù shū1.论玉的书。
2.表示祥瑞的书简。
3.指《黄庭内景经》。亦泛指道书。
4.皇家所藏之书。
5.天子的诏书。wáng shū1.指晋王羲之的书法。xǐ shū1.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
2.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bān shū1.指汉班固所著的《汉书》。láng shū1.道家的书。
2.指史册。lǐ shū1.处理文书。
2.温书。qín shū曲艺的一个类别。包括山东琴书、翼城琴书、安徽琴书、北京琴书、四川扬琴等。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多由当地俗曲发展而成。表演形式以坐唱为多。qióng shū1.美称出家人的诗文。
2.指佛经p道书。shēng shū1.未读过的书。亦指新课。fān/pān shū1.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文字。亦指用此种文字所写的文件p书信等。jí shū迅速地书写:奋笔~。bái shū1.削去树皮o在白色树干上写的字。
2.禀告;陈述。huáng shū1.即历书。又称皇历或黄历。jiān/jiàn shū1.国子监所刻的书。méng shū1.古代结盟立誓,举行歃血盟礼时所载录的文辞。后亦泛指誓约文书。máng shū1.盲目刻写;胡乱刻写。zhí shū1.据实书写。xiāng/xiàng shū1.谈相术的书。
2.四川口技。以四川方言在帏幔中表演。kàn/kān shū1. 读书。zhēn shū1.楷书。原是隶书的别称。也称正书。shǐ shū1.战争中用箭射至敌方的文书。duǎn shū1.汉代凡经p律等官书用二尺四寸竹简书写。官书以外包括子书等,均以短于二尺四寸竹简写书,称为"短书"。后多指小说p杂记之类的书籍。
2.指书牍。fán shū1.用明矾水写的保密书信。其字水干无迹,湿时方显。lǐ shū1.古代记礼法之书。《周礼》p《仪礼》等著述均属之。
2.《史记》八书之一。suì shū1.旧时讲述鬼神星命p吉凶祸福的书常记录某日得病或遇事不吉为某鬼作祟,称为"祟书"。dǎo shū1.祷祝之文。jīn/jìn shū禁止刊行或阅读的书籍。shàn shū1.禅让皇位的诏书。yǔ shū1.指《山海经》。旧说《山海经》为禹所撰,故名。lí shū1.古代脱离夫妇关系的文书。也称休书。sī shū1.隐秘不公开的书信。mì/bì shū①协助领导人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的工作人员。②指秘书职务。③使馆中职位低于参赞高于随员的外交官。有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之分,在大使馆馆长领导下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yí shū1.致书。
2.发送公文;布告。chéng shū1.《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o上至以衡石量书o日夜有呈(程)o不中呈不得休息。"《汉书.刑法志》:"至于秦始皇……专任刑罚o躬操文墨o昼断狱o夜理书o自程决事o日县石之一。"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县o称也。石o百二十斤也。始皇省读文书o日以百二十斤为程。"后因以"程书"谓限量阅读处理文书。gǎo shū1.谓草书。因草书不谨饬o如禾秆散乱未修治o故称。gǎo shū1.旧时掌管文书p录事等工作的人员。zhāng shū1.奏章。zhú shū1.古代无纸o在竹简上记事书写。后人称编缀成册的竹简为竹书。zhú/dǔ shū1.佛书o佛经。xiào shū1.指记载笑话的书籍。fú shū1.符。
2.指记载符的书籍。
3.官符文书。jiān shū1.信札o文书。jīn shū1.书法中一种瘦劲有力的字体。cè shū1.指古代常用以记录史实的简册。
2.指古代书写帝王任免官员等命令的简策。qiān shū1.签字署名。
2.官名。宋代枢密使的副官o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o宋人因避英宗(赵曙)讳o改作"签书"。jiǎn shū1.用于告诫p策命p盟誓p征召等事的文书。亦指一般文牍。jiàn shū1.缚书信于箭o射之以通消息。语出唐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我以一箭书o能取聊城功。"zhuàn shū①字体名。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故也称“籀文”或“籀书”,广义的大篆又指甲骨文、金文及春秋战国时各国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文字统一,以小篆为正字,也称“秦篆”。篆书字体偏长,多用圆笔。②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所立六书之一,即“小篆”。bù shū1.记录财物出纳的簿册。
2.官署中的文书簿册。zhòu shū1.即籀文。jí shū1.谓用书籍代替卧席。喻迷于诗书之中。lèi shū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备检索的书籍,例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cū shū1.即草书。xì/jì shū1.见"系帛书"。sù shū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2.兵书名。旧题汉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以道p德p仁p义p礼五者为主旨,取老子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张商英所伪托。
3.泛指一般道书。
4.书籍。zǐ shū1.道经。
2.帝王的诏书。jiān shū1.书信。téng shū1.指金绳函封的玉册。古帝王封禅所用。wěi shū1.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瑞应占验之书。相对于经书,故称。《易》p《书》p《诗》p《礼》p《乐》p《春秋》及《孝经》均有纬书,称"七纬"。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但对古代天文p历法p地理等知识以及神话传说之类,均有所记录和保存。纬书兴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南朝宋时开始禁止,及隋禁之愈切。炀帝即位,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其书遂散亡。纬书虽亡失殆尽,但散见于诸经注疏及为其他书籍所征引者不少,后代学者曾加以搜辑。明孙辑有《古微书》,清马国翰有《玉函山lún/guān shū1.即诏书。xì shū1.小字。
2.写小字。jīng shū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jiān shū1.书信。piǎo/piāo shū1.犹缥帙。书卷。móu/miù/miào/mù/liǎo shū1.即缪篆。qún shū1.指各类书籍。yǔ shū古代军事文书。因插有羽毛表示紧急、必须速递,故称:校尉羽书飞瀚海。fān shū1.翻阅书籍。lǎo shū1.指旧书或古书。dān shū1.酷嗜书籍。pìn shū1.男方向女方求婚的婚书。
2.聘用人员的文书。bèi shū背诵念过的书:过去上私塾每天早晨要~,背不出书要挨罚。hú shū1.胡人的文字。
2.指科斗书。néng/nài shū1.善于抄写;擅长书法。mài/mò shū1.即医书。记录诊脉方法的图书。fù shū1.秦末o陈涉p吴广欲举事o丹书于帛曰"陈胜王"o置人所罾鱼腹中。其卒买鱼烹食o得鱼腹中书o怪之。事见《史记.陈涉世家》。后因以"腹书"指战事或祸乱的先兆。téng shū1.传递书信。huā shū1.即花押。cǎo shū字体名。为书写简便快速而产生的书体。分章草和今草两大类。章草是隶书的草写,字形扁平有波笔,字字分离,相传因西汉史游作《急就章》而得名。今草由正楷的草化与章草的省改发展而来,上下笔势常相连,偏旁常互借,相传始于东汉张芝。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放纵,成为狂草。jiàn shū1.推荐人的文书或信件。yíng shū1.校订p整理书籍。zhù/zhuó shū1.撰写著作。jiāo shū1.以芭蕉叶代纸作书。xiè shū1.篆书之一体。cáng shū1.图书馆或私人等收藏的图书。
2.储藏书籍。hǔ shū1.传说中的一种字体。chóng shū1.秦八体书之一。王莽变八体为六体。又名鸟虫书。
2.谓虫蚀过的痕迹像文字。cán shū1.蚕状的字迹。
2.指女子的书简。shé shū1.如蛇状的一种书法。mán shū1.给蛮方的战书。wō shū1.指古文字。因屈曲如蜗涎痕o故称。là/zhà shū1.封在蜡丸中的文书。luó shū1.即蝌蚪书。dù shū1.亦作"C书"。
2.谓晒去书中的蠹虫。
3.被蛀坏的书。泛指破旧书籍。xuè/xiě shū1.用血写的文字。xíng/háng shū字体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既无草书潦草,又无楷书端正。相传始于东汉末年,流行至今。其中楷意多些的称“行楷”,草意多些的称“行草”。cái shū1.草写檄文。
2.裁笺作书,写信。fù shū1.回信。jiě/jiè/xiè shū1.知书。shì shū1.即盟约。
2.即誓券。jì shū1.古代州郡年终向朝廷汇报情况的簿书。fù shū1.报丧的书信p文告。ràng shū1.指有谴责之言的书信。jì shū1.指传记及诸家之书。jiǎng shū1.解释书的内容r讲课。ōu shū1.吟诵诗文。sòng shū1.诉状。fěng shū1.背书。fǎng shū1.访求难觅的书籍。zhèng shū1.见"证明书"。píng shū曲艺曲种。流行于北方地区,故又称“北方评书”。清初已形成,只说不唱。传统书目都为长篇,演员运用各种说讲、表演技巧,以“扣子”造成悬念,取得艺术效果。书目以历史故事为主。zǔ shū1.诅咒的文字。zhào shū1.皇帝颁发的命令。yì shū1.古指异域向朝廷修好朝贡时的呈书。因需翻译o故称。
2.翻译书籍。yí/dài shū1.寄书。shī shū1.《诗经》和《尚书》。
2.泛指书籍。
3.诗作和书法。
4.诗作和书信。wù shū1.文字上有错误的书籍r误字。gào shū1.皇帝诰封臣下所颁发的文书。shuō/shuì/yuè shū曲艺名词。通常指说讲或说唱故事的曲种,如评书、评话、弹词、鼓书等。只唱不说的曲艺俗称“唱曲”。sòng shū1.读书或背书。qǐng shū1.向上有所请求的文书。
2.请帖。zhū shū1.诸子之书。dú/dòu shū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声ㄧ~笔记 ㄧ~得间(读书时能发现问题)。②指学习功课:他~很用功。③指上学:当时,我还在~ㄧ他在那个中学读过一年书。kè shū1.研习书文。
2.教人读书。
3.讲占卜的书。tán shū1.讲论学问。jiàn shū1.向君主进谏的奏章。chán shū1.诽谤他人的书札。bàng shū〈书〉诽谤人的信件或书籍。qiān shū1.指汉文帝致南粤王赵佗书。其措词委婉谦抑o故称。jǐn shū1.敬书。yàn shū1.判决书。chèn shū1.记载谶语的书。bèi shū指佛经,因古代印度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也叫贝叶书。fù shū1.背负书籍。
2.背负。《洛书》。gòng shū1.贡士的名册。
2.称州府呈报给礼部的参加会试的举人名册。
3.写信给对方的敬称。zé/zhài shū1.问罪的书信。xián shū1.语本《周礼.地官.乡大夫》:"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贤能之书,谓举荐贤能的名录,后因以"贤书"指考试中式的名榜。gòu shū1.悬赏的布告。tiē shū1.书贴;书信。
2.旧时的书吏助手。hè shū1.庆贺的文书。lìn shū1.受雇为人抄写。dǔ shū1.比赛书法的优劣。
2.比赛读书的记忆力。典出宋李清照p赵明诚翻书赌茶之事。jī shū1.亦作"书"。
2.送信。cì shū1.称人来信的敬辞。
2.指皇帝给臣下写信。
3.君王赐给的书籍。yàn shū1.假造的书信或文件。 2.托名伪造的书籍。zàn shū1.帮助帝王起草诏书。 2.指诏书。 3.官名。负责帮助太子习字。chì shū1.道教经书。
2.借指仙籍。
3.红字。shè shū1.颁布赦令的文告。zǒu shū1.去信;来信。zhào shū1.指元赵孟俯的书法作品。qǐ shū1.起稿p撰文。tí shū1.诏令;诏书。因用赫蹄纸书写,故称。chē shū1.《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乘的轨辙相同,书牍的文字相同,表示文物制度划一,天下一统。后因以"车书"泛指国家的文物制度。
2.指推行制度。guǐ shū1.指法度体制。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zài/zǎi shū1.盟书,会盟时所订的誓约文件。cí shū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总称。bì shū1.征召的文书。biān shū1.寄自边地的书信。qiān shū1.指汉司马迁写的《史记》。guò/guo shū1.传递书信。huán/hái shū1.报书,致信。
2.指答复的信。
3.归还所借的书。
4.谓生徒对着老师背书。jìn shū1.进呈书策。
2.进献书籍。yuǎn/yuàn shū1.送往远方或远方送来的书信。lián shū1.联名书写。
2.犹连写。zhuī/duī shū1.追述。
2.追送书信。sòng shū1.送信。nì shū1.谋反的书。xuǎn shū1.唐代应举者在考试前将所作诗文投送朝中显贵,以求赏识。
2.指应举者于考试前所上显贵的诗文。
3.选编诗文刻印成书,以供应试者仿作揣摩。tōng/tòng shū①互通书信:与余通书|通书问于故旧。②历书:看通书选个吉日。yì shū1.特指古文《尚书》。因西汉时出自孔子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
2.泛指散佚失传的书籍。dào shū1.道家或佛家的典籍。yí/wèi shū1.指前人的遗着p遗作。
2.指前人的藏书。
3.指散佚的书。
4.谓留下书信。
5.死者临死时留下的书信;遗嘱。qiǎn shū1.发信。xié/yá/yé/yú/xú shū1.内容不正而有害的书。yóu shū1.邮寄来的书信。zōu shū1.西汉邹阳为梁孝王门客时,被谗下狱,于狱中上梁王书申冤,因而获释。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以"邹书"为上书鸣冤的典故。jùn shū1.古代史志的一种。记载乡邦耆旧事迹的方志。yǐng shū1.郢人夜书燕相国书,火不明,谓持烛者云:"举烛",因误将"举烛"书入。后因以"郢书"指讹误的书信。zuì shū1.指醉帖。jīn shū1.指用金简刻写或金泥书写的文字。
2.指道教或佛教之经典。
3.指法律条文。
4.指天神的诏书。lù shū1.清代都察院公文存档的副本。yín shū1.犹银字。zhuī shū1.谓装订书籍。jǐn shū1.华美的文书。
2.锦字书。cháng shū1.《战国策》的别称。
2.古代上公侯的书信。xián shū1.亦作"间书"。亦作"闲书"。
2.指用以离间人的书信。fù shū1.捎信r寄信。jiàng/xiáng shū1.表示投降的文书。chú shū1.拜官授职的文书。
2.选任官员的花名册。yǐn/yìn shū1.旨意隐秘的书。多指道家之书。lì/dài shū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què/qiāo/qiǎo shū1.雀所衔的丹书。古代迷信o以为帝王受命之瑞应。语本《太平御览》卷九二二引《尚书中候》s"赤雀御丹书o入No止于昌前。"yàn shū1.书信。luò shū1.洛书。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雒o通"洛"。chóu shū1.校书。lù/lòu shū1.明白清楚的文字记载。qīng shū1.道家的典籍。
2.青色的字。yīn shū1.音讯,书信。yùn shū1.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p赋p词p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p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声类》p晋吕静《韵集》,久已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原书亦不传。宋陈彭年等着《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金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元p明p清以来,文人作诗o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tí shū1.写信。yán shū1.唐颜真卿的书体。fēng shū1.书体的一种。fēi shū1.用箭系书射送。
2.指疾速传送文书。
3.紧急的文书。
4.匿名信。
5.迅速书写。chí shū1.急速送信。rì shū1.驿传书信。bó shū1.内容驳杂之书。yì shū1.经驿站递送的文书。guǐ shū1.指神秘莫测的兵法。
2.一种字体。
3.科举考试揭榜以淡墨书之,称鬼书。yú shū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鱼书”称书信:鱼书遥递|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lǐ shū1.书信。niǎo/diǎo shū1.书体的一种。属篆书的变体。用以书幡信,亦见于瓦当p印文中。luán shū1.书信。
2.男女定亲的婚帖。hóng shū1.巨著。
2.对别人书信的敬称。hú/gǔ shū1.鹄头体的诏书。用以辟召贤才。è shū1.推荐人才的文书。hè shū1.书体名。也叫鹤头书。古时用于招贤纳士的诏书。亦借指征聘的诏书。
2.书名。指《相鹤经》。lín shū1.即麒麟书。后为对别人文字的尊称。huáng shū1.书籍。
2.指黄色书刊。hēi shū1.内容反动的书。mò shū1. 凭记忆写出读过的书;默写。gǔ shū大鼓(曲艺的一种)。lóng shū1.古代书体。相传伏羲氏时,有龙负图出河。因以龙纪事,创立文字,称龙书。
2.指道教符。
3.古时西域书体之一。
书字详细解释
书shū【动】(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同本义〖takenotes〗,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五曰六书。――《周礼?保氏》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易之以书契。――《易?系辞》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画〖draw〗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书shū【名】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book〗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信件,信函〖letter〗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杜甫《石壕吏》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奏章;文书,文件〖document〗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字体,字形〖formofawrittscript〗。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书法〖calligraphy〗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尚书》的简称〖anancientgovernmentpostinchargeofsecretarialduties〗《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刘开《问说》《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文字〖characters〗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S秩?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Six-Books〗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古代皇帝的诏书〖imperialedict〗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说书,曲艺的一种〖storytelling〗。如:书寓;听书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letter〗,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姓书案shū'àn〖longdesk〗长形写桌红木书案书包shūbāo〖schoolbag〗用布、皮革等制成的袋子,学生用来携带课本、文具用品书报shūbào〖booksandnewspapers〗图书报刊的合称书本shūběn〖book〗装订成册的著作书本教育书不尽言shūbùjìnyán〖thereismorewhatIwanttosaybutcannot〗书:信。信中没有把要说的话写完。多用于书信末尾纸短情长,书不尽言书册shūcè〖book〗装订成册的书;书籍埋头书册书痴shūchī〖bookworm〗读书成癖的人书厨,书橱shūchú,shūchú〖bookcase〗书柜比喻博学的人,也比喻读书多而不会运用的人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宋史?吴时传》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书呆子shūdāizi〖ignorantlyreadfellow〗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他是个书呆子,不善于应付人事关系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的,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事事关心》书丹shūdān〖writewithredinkforstoneinscription〗刻碑前用朱笔在碑上书写文字,泛指书写碑志等乃自书丹于碑书档shūdàng〖bookend〗放在一排书的后尾,使之直立的器具书典shūdiǎn〖classics〗典籍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书店shūdiàn〖bookshop〗经销书籍、杂志等的商店新华书店书牍shūdú〖letter〗书信书牍盈案书蠹shūdù〖bookworm〗蛀书的蠹虫指一味死读书的人书法shūfǎ〖calligraphy〗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蔡元培《图画》书房shūfáng〖study〗指藏有各种图书并专用于读书写字的房间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祝福》书扉shūfēi〖titlepage〗书的扉页书肺shūfèi〖booklung〗许多蛛形类所具有的囊状呼吸器官,由许多排列成书页状的褶皱的薄膜组成,通过它实现气体交换书稿shūgǎo〖manuscript〗著作的底稿书馆儿shūguǎnr〖publicgatheringplacewherestorytellersentertaintheaudience〗旧时北京等地的评书演出场所书函shūhán〖letter〗∶书信书函往来〖slipcover〗∶书套书号shūhào〖booknumber〗把某本书同其他有相同分类号的图书区分开来的字母和数字编书号合法出版书籍的统一编号书画shūhuà〖paintingandcalligraphy〗作为艺术品的书法和绘画书画展览会书籍shūjí〖books〗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军事书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书记shūjì〖secretary〗旧称从事文书工作的人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books〗∶指书籍涉猎书记〖letter〗∶书信数通书记相报谢〖tabellion〗∶在罗马帝国时期具有一些公证人权力的公证人书简shūjiǎn〖correspondence〗书信旅欧书简书具shūjù〖stationary〗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宋?王安石《伤仲永》书卷shūjuàn〖volume〗书籍,因古时书籍多为卷轴形,所以叫书卷书卷不离手书刊shūkān〖booksandperiodicals〗书籍和刊物书刊目录书口shūkǒu〖outermarginofabookpage〗书籍上跟书脊相对的一边,线装书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书库shūkù〖stackroom〗图书馆藏书的房间书林shūlín〖library〗藏书多的地方览书林,阅篇籍书眉shūméi〖topmargin〗书页的上端,又称“眉额”在书眉上写了几句话书迷shūmí〖bibliolatry〗爱看书、爱买书的人书面shūmiàn〖inwrittenform〗用文字表达的方式书面报告书面通知书面材料书面语shūmiànyǔ〖writtenlanguage〗用文字表述的语言;区别于“口语”书名号shūmínghào〖“booktitle”mark〗标点符号之一(《》或,后者用在横行文字的底下或竖行文字的旁边),用以表示书籍、篇章、歌曲之类的名称书目shūmù〖booklist〗图书目录新书书目书脑shūnǎo〖outermarginofabookpage〗线装书打眼穿线部分;精装书串线订口处书眼要细,打得正而小,又须少,多则伤书脑。――《藏书纪要》书皮shūpí〖bookcover〗书刊的最外面的一层,用厚纸、布、绢、皮等制成书外面包的一层保护用的纸包书皮书评shūpíng〖bookreview〗评价和介绍书籍的文章请名家写一篇书评比登天还难。――冰心《晚晴集》书启shūqǐ〖letter〗信件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候问请谢者,则曰笺记书启。――欧阳修《与陈员外书》书契shūqì〖characters〗∶指文字始画八卦,造书契。――《书序》〖evidence〗∶指契约等书面凭证掌稽市之书契。――《地官》书签shūqiān〖bookmark〗∶为标志阅读到什么地方而夹在书里的小片儿用枫叶做的书签〖atitlelabelpastedonthecoverofaChinese-stylethread-boundbook〗∶书皮上标有书名的纸或绢的条儿书社shūshè〖readinggroup〗∶旧时文人组织的读书会〖press〗∶出版书刊的机构,如齐鲁书社、岳麓书社等书生shūshēng〖scholar〗∶读书人白面书生〖copier〗∶指抄写的人书生气shūshēngqì〖bookishness〗指只顾读书、脱离实际、看问题单纯、幼稚的习气搞经济工作太书生气不行书卷气书生之见shūshēngzhījiàn〖impracticalviewofabookishperson〗书生:这里指不谙世情的书呆子。谓不切合实际的迂阔的见解书塾shūshú〖old-styleprivateschool〗私塾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书肆shūsì〖bookshop〗旧指书店报摊书肆书坛shūtán〖calligraphycircles〗书法界书套shūtào〖cardboardcasingforbooks〗套在书籍外面的有保护作用的壳儿书亭shūtíng〖book-kiosk〗销售书刊的像亭子样的小房子书童shūtóng〖boyattendantatschool〗旧时侍候主人及其子弟读书的未成年的仆人书屋shūwū〖study〗供读书的房子书香shūxiāng〖literaryfamily〗指有读书先辈的人家书香人家世代书香书香门第shūxiāng-méndì〖literaryfamily〗世代读书、相沿不变的人家书写shūxiě〖write〗写书写工整书写笔shūxiěbǐ〖letteringpen〗笔头可以写出粗细不同字母的钢笔尖书信shūxìn〖letter〗信常有书信往来书信体shūxìntǐ〖epistolarystyle〗以书信形式写的作品书院shūyuàn〖academyofclassicallearning〗旧时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的时候清楚地宣布,他是讲程朱学说的。――《事事关心》书札shūzhá〖letter〗书信见有书札托我回复书斋shūzhāi〖study〗书房编辑的书斋书证shūzhèng〖documentedevidence〗能够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文件或文字材料,也指词典中可以印证释义的语言材料书桌shūzhuō〖desk〗供书写或阅读用的桌子,通常配有抽屉,分格和文件架书桌上堆满了信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沁园春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