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经典诗句 孤独的诗句是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李清照关于寂寞孤独的诗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李清照的晚年为何如此孤单?-历史趣闻网
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
当前位置:>>
李清照的晚年为何如此孤单?
11:44:11字号: |
[导读]李清照,大家对她的印象,不外乎著名的诗人,词作家等等光环,她的许多作品给我们后人以精神食粮。的确,李清照的词,婉约大气,很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悠然,她可谓是宋代才女,美女。
李清照简介,大家对她的印象,不外乎著名的诗人,词作家等等光环,她的许多作品给我们后人以精神食粮。的确,李清照的词,婉约大气,很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悠然,她可谓是宋代才女,美女。李清照画像宋代时候,妇女地位还是很低的,在当时她能写出那么多好的诗词,和她的家庭出身有很大关系。她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京都汴梁,家庭环境优越,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官二代”,这决定了她的见识超过常人,也给她创作作品提供了灵感。要说起李清照的词,那可是超过了她的诗,她在词上可谓天赋秉义,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早年由于家境富足,创作的作品自然免不了一些少女情怀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是,中年丧夫,又没有子女,改嫁后婚姻仍然不顺,又离异,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哀,以至于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多了些许凄凉。作为一个女人来说,她的事业是成功的。家庭却是不幸的,晚年生活孤独,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可是才华无处施展,满腔抱负无处释放。她和第一任丈夫赵明诚可以说是有共同语言的,可谓郎才女貌,她们共同创作了许多诗词歌赋,就因为这样,她也无法走出中年丧夫的悲痛和思念,别人也不好走进她的灵魂深处。晚年生活看似孤独落魄,可是李清照自己并没有觉得,至少她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李清照的诗李清照是两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主要以词为主,诗歌相对而言较少。尽管如此,她的诗歌也有很独特的风格:与婉约风格的词不同的是清照的诗歌具有一种豪迈的气魄!颇有一种大丈夫的气概,诗歌中善于使用典故、借古讽今、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李清照画像举个例子来讲,《乌江》这首诗就表达了作者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现了一种宏伟的气魄;后面一句“至今思,不肯过江东”借用了项羽不肯南渡的典故,表现了对项羽的钦佩,同时借此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李清照的诗歌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营造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格。《晓梦》这首诗就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绘出一幅自由自在的美好境界,当自己沉迷其中陶醉不已的时候突然清醒,发现周围的世界和梦幻中的“天堂”相距如此遥远,让人嗟叹!作为一位女子,李清照能有这样的广阔的眼界,如此豪迈的气魄,这让很多男人都赞叹不已呀!清照自小便生活在一个有书香氛围的大家庭,对文学有着极深的兴趣爱好。他的夫君赵明诚更是与他兴趣相投!清照由内而外透露这一种非凡的自信,以及后来丰富的生活阅历,我想这些都是她形成豪迈诗歌风格的原因吧。李清照的故事在我国宋朝出现了长短句这一文学题材,后来成之为宋词。因为宋词的出现,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词人,李清照便是其一。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成就并非偶然,她生在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极强的家庭,父亲是进士,母亲是状元孙女,这些无不为她文学修养提供了帮助。李清照画像李清照年幼时在开封生长,豆蔻年华之际,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由于当时赵明诚尚在求学,夫妻两人并无收入,因此生活过得很清贫,好在二人很恩爱。过了两年,因为朝廷的党争,李家一部分家眷被遣回原籍。而之后党政愈演愈烈,牵连到了李清照,原本一对恩爱的夫妻被残忍拆散。李清照也只得回原籍找之前被遣回原籍的亲人。公元1106年,党人之禁被解除,继而朝廷大赦天下。终于结束了分居生活,李回到开封和丈夫团聚。然而好景不长,次年正月,政治灾难又降临到了赵家的头上。赵明诚的父亲被革职,继而去世。李清照于是和丈夫一起告老还乡,开始乡下的生活。好在李清照和丈夫有共同的爱好,就文学和艺术,二人经常进行探讨的切磋。虽然和曾经奢华的生活有差距,但是也充满了笑声与趣味。清贫的生活两人也过的有滋有味。后来赵明诚病故,李清照的生活难以为继,温饱都成了问题,于是改嫁 ,可惜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因此导致了又一个悲剧。李清照趣事李清照的姨母在清明前给李清照做了一件衣服,让她在清明可以穿着去踏青。那天李清照穿上这件衣服来到街上,看到一个老者正在买一本《古金石考》的古书,这可是李清照渴望了好久也没有得到的古书啊。她马上询问老者这本书的价格,老者称这本书好歹也要卖个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浑身上下找了个遍,也才找到十来两银子。李清照画像情急之下,李清照转身跑到当店,把她姨母做给她的那件新衣服脱下就当了,当了二十多两银子,凑上她自己随身带来的十两银子,全部给了买书的老者,买下了那本书。而此时,李清照身上只剩下一件薄薄的单衣了。有一年重阳节的时候,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收到之后,对妻子作词的技术十分赞赏。但他却又不甘屈居在妻子之下,于是关上门,经过三天三夜的闭门苦读,终于写出了五十阙词,并把他妻子的其中几句词也掺入进去。他把这些词拿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看了之后,说:这些词中,有三句写得最好。赵明诚连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词,正是赵明诚加入他词作的李清照的三句话。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都是文化人,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常常玩一种小游戏,叫做赌书。就是一方出一段典故,另一方要说出折断典故出自哪里。赢的一方可以喝一杯茶,输的那一方不仅没茶喝,还要接受另一方的嘲笑。而事实上,赢的那个人通常是李清照,她赢了之后十分得意,导致把茶水都洒在了自己的衣服上。这就是清朝著名的诗人的诗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典故。李清照晚年李清照晚年悲惨,赵明诚的死,书画的遗失,张汝舟的欺骗,国家的懦弱,都让她的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海,但是最悲惨的,还是她老无所依。李清照古画像李清照觉得世道就像洪水一样动荡,她便是飘摇在其中的一叶孤舟。感情生活的不顺和国家危难都让她心力交瘁。可是最让她感到寒冷的,是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价值都没法实现。年迈的李清照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就只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她没有亲人了,国事也没有能力去操心了。一年年的秋天扫着落叶,除了平时偶尔有一两个朋友来探望,她门庭冷落。有一天,一个老朋友带着小女儿来看看她,李清照看着这个小姑娘甚是伶俐可爱,极其聪慧,像小时候的自己。她想自己没有儿女徒弟,拉着小姑娘说:“你现在是学习的年纪,我已经老了,你来跟我学习吧,我愿意把毕生所学交给你。”但是没想到小姑娘张口就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童言无忌,但是李清照心突然冷了,原来外面人是这么看自己,亏她一直觉得自己关心国事,著书传业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情,原来世间对她这样的人充满了不理解。这种可怕的感觉让她呼吸急促,它如同坠入深渊,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就像看一个怪人。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作为知识分子处在社会的高点,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又处在一个社会的底端,很多想法她永远也没有实现的机会。
←支持左右键盘翻页→
责任编辑:guanhuimin
与李清照相关新闻
李清照,大家对她的印象,不外乎著名的诗人,词作家等等光环,她的许多作品给我们后人以精神食粮。的确,李清照的词,婉约大气,很有韵味,读来朗朗上
赵明诚,出生于公元1081年,字德甫,宋朝人,他的父亲是崇宁年间的宰相赵挺之,而他是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的一生最受人
李清照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一个女人不应该承受的磨难。虽然生活饱经风霜,但是李清照却坚强的承受着生活带给她的负累。她的内心深处有一股强大的力量
李清照创作《一剪梅》时,她的丈夫赵明诚正远在青州上任。家中只有李清照一人,心中苦闷无从排解,所以提起笔来作出这样一首词以解心头对丈夫的思念缱
赵明诚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金石学家,从小对于金石方面就十分的感兴趣,一生都致力于研究金石,因此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尽管他在1103年的时候担任
与李清照相关人物解读李清照:一生不幸何其多
解读李清照:一生不幸何其多
编辑:cuijuan
  仿照清人赵翼的名言&国家不幸诗家幸&,我也效一句:诗家不幸读者幸。这两句话用在身上,都有相当契合的地方。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给我们留下那么多感人的作品,除了她的文艺天赋之外,也跟她一生的许多不幸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犹如赵翼所说的,&赋到沧桑句便工&。李清照的优秀作品,每每都是她在经历痛苦、不幸之后才创作出来的。她的字字珠玑,其实都是血泪凝成。
  读其,不可以不知其身世。现在我就将李清照一生所遭受的主要不幸列举如下:
  国家的不幸&&
  1083年,李清照出生。那是一个积弱的赵宋王朝,对付北方的金国一直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到了公元1126年,京城(今天河南开封)终于被攻破,遭到大肆抢掠。次年,宗、钦宗以及宗室后妃数千人,连同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珍宝物玩、皇家图书等等,都被掳往北方,北宋王朝宣告结束。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靖康之变&。不久,山东一带又发生兵乱,李清照只得跟随身在官场的丈夫赵明诚南下,辗转于江苏、安、江西之间,难得有安生的日子过。随着金军的节节进逼,李清照也一路南逃,一直逃亡到温州、金华、绍兴一带,过着难民的生活。可见,李清照是中年遭逢离乱,饱受亡国、离乱之苦。王朝的不幸,使得李清照的诗词,在表现缠绵婉约的儿女私情之外,也多了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的内容。例如[永遇乐](元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伤今怀昔,充满对故国的怀念,[添字丑奴儿](芭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点滴霖,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其中的忧国之情,是很感人的。因为国家的变故,使得李清照写出了《乌江》、《上枢密韩公诗二首》、《题八咏楼》等气势非凡、感慨深沉的作品。
  家族的寒微&&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当时著名的家,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列,官至礼部员外郎。她丈夫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仕途更加通达,两度居相位。按理说,已经都是成功人士了。但是,李清照对她家族的地位仍然是不满意的。她曾经说过&赵、李寒族&的话,也曾自称&家世沦替,子姓寒微&。可见,李清照心里对自己和丈夫家族的地位都是不满意的。这个不满意,并非是她的心太高,而可能是因为她母亲(生母)家族的门第更加高贵。换言之,她的外祖父可能就是执政达十六年之久的神宗元丰宰相王。这种家族寒微的感觉,可能导致李清照清高的性格,孤芳自赏的性情,进而影响到她诗词的境界、风格。[天](暗淡轻黄体性柔)等词,更暗示了家族寒微导致词人的复杂心情。
  孤独的童年少年&&
  李清照母亲家族十分显赫,但是,母亲很可能在她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幼年丧母,李清照日后的生活可能有继母照料。根据年龄推测,李格非在跟李清照生母结婚之前,很可能已经结过一次婚。就是说,李格非一生可能有过三房妻室。父亲有这样的婚姻状况,李清照很可能从小就严重缺少父爱。
  李格非虽然仕途还算顺利,但是,李清照出生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李格非一直在担任州县教授之类地方低级学官。直到李清照七岁那年,他才在汴京租赁房屋。有研究者推测,李清照可能一直被寄养在原籍山东济南章丘明水老家,直到十五六岁才被接到京城跟父亲住在一起。
  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不难想象,李清照的童年、少年时代,一定是非常孤独寂寞的。这种孤独寂寞的生活,也许正好培养了她喜爱读书、写作诗词、博弈等的爱好。
  婚姻不幸&&
  李清照自己,无论是在词里,还是文章(《指南录后序》)里,都曾深情表现、描述过自己跟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恩爱和谐生活。[点绛唇](蹴罢秋千),&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大约是少女李清照初见赵明诚的情形。害羞,但幸福,心里满是兴奋和憬。[减字花木兰](卖花担上),&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斜,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的快乐,一看便知。赵明诚死后,她的一系列悼亡之作,也似乎透露出他们夫妻当年的生活是无比恩爱幸福的。
  但是,李清照有太多抱怨离别的作品。[](红藕香残玉秋)、[满庭芳](小阁藏春)、[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点绛唇](闺思)、[](离情)、[](泪湿罗衣脂粉满)、[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一类作品很多。可见,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经常和自己处于两地分居状态是颇多怨言的。有人猜测赵明诚在外面游学、做官的时候可能有外遇,引起了李清照的猜忌、醋意。有人根据李清照[多丽](咏白菊)中&汉皋解佩&&纨扇题诗&等语,推断赵明诚曾有外遇。但我总觉得,这其中似乎有些蹊跷。以赵明诚新婚不久就醉心于搜罗文物古董这一事实推测,他也许不是一个懂得体贴自己女人的男子,有可能是一个不会浪漫、不解风情的木头疙瘩。李清照是这样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赵明诚怎么可能满足她的感情需求呢?
  令李清照更为不满意的,当然是赵明诚的早逝。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患疟疾,卒于建康(今南京),享年仅四十九岁。这一年李清照四十六岁。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他们前后做了二十八年的夫妻。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有政治利益因素在起作用的。但是,婚后不久,赵挺之、李格非实际上成为政敌。两家父辈的政治分歧,一定也曾给他们俩的关系带来不少的矛盾和困扰。
  我推测,跟赵明诚的夫妻生活,李清照是不太满意的。不然,她大约也不会在四十九岁那年再嫁张汝舟。
  跟张汝舟的结合显然是失败的。张汝舟娶李清照,目的在于取赵明诚生前留下的大批文物古董。当这个意图无法得逞的时候,张汝舟就凶相毕露,开始对李清照实施家庭暴力。而且,这张汝舟还是一个贪官污吏。种种情况,迫使李清照在结婚不久,就到官府告发了张汝舟贪污之事,自己也被拘禁九天。持续才一百天的婚姻关系,给李清照惹来了一身的骂名,留下了无限的伤痛。
  很可能,李清照也没有生育一儿半女。晚年,尽管可能得到同父异母兄弟以及其他亲戚的照顾,但没有自己丈夫、子女的日子恐怕还是免不了孤苦、凄凉的。
  李清照活了七十三岁,赵明诚死后那漫长的二十六七年,真不知道她是怎么过去的&&除了她喜欢的博弈,可还有什么别的消遣?
  李清照:一半是才女,一半是豪杰
  李清照向来被称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她的代表作,也确实都是缠绵悱恻、一唱三叹之作,完美地表现了闺中情调、女性情绪。
  但是,我们谈论李清照、理解清照词的时候,如果过分强调她这一方面的风格特点,却也容易背离事实。我的《试问卷帘是何人》在博客上贴出之后,有一些朋友反对我引用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证明&卷帘人&应该是词人自己而不是侍女的理由就是,李清照是女性,我引用的其他诗人词人都是男性。他们认为,男女有别,李清照可以有她自己的特点。不光是普通读者,就是一些研究专家,也难免把李清照局限在女性这个框架里说事。有一位研究李清照的知名专家,在论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卷帘人&是丫环不是丈夫时,有这样的推论:&&一个作为&贵家&&新妇&的词人,恐怕难得那么无拘无束地饮酒、睡懒觉。即使丈夫百般娇惯她,还有公婆和两位妯娌呢!&
  实际上,李清照决不是一味婉约缠绵、娇弱柔顺的女子,她的身上有着一般男子都难以匹敌的豪爽之气,她的行事风格有着普通男子都难以比拟的沉着果决。
  李清照的诗词决不是只有上边列举的那一类婉约缠绵之作,只关心闺之内小女子的日常琐事、闲情愁绪,也有超出个人情感,关心家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写得淋漓痛快,大气。
  词中,[天](桂),&何须浅碧青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云云,有研究者指出,其中可能暗含着借咏桂花赞美词人父祖名位虽然不及许多朝中王公大臣但性情高洁脱俗的意思。[行香子](草际鸣蛩),&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云云,有学者指出,是有感于当时朝廷党争变幻莫测的形势而作的。[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明显隐喻时局变化,家道中落。那年京掌权,公公赵挺之卒于京师,并被追夺所赠司徒位。[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反映了当时金兵即将南下,宋朝形势危急的局面。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解读李清照:一生不幸何其多相关推荐
[解读李清照:一生不幸何其多]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51694" data-title="解读李清照:一生不幸何其多" data-image="">李清照的伤感诗词 望断归来路_情话网
> 文章列表
李清照的伤感诗词 望断归来路
1、《点绛唇寂寞深闺》李清照 &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2、《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3、《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4、《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看过本文的读者还看过:诗经中的爱情& 历史经典爱情& 关于雨的爱情诗句李清照的诗词情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诗词情愫: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本书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1.情窦初开
 第一章 情窦初开
  易安出身高贵,正值豆蔻年华,
  妙龄少女,风姿绰约,
  游玩时, 一次不经意的回眸,
  爱情悄悄来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01】秋千
  那个在晨露中追逐蝴蝶的女子,她风姿绰约的身影消失在疏雨黄昏的秋千上。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 《浣溪沙》
  在很多年以后,当繁华落尽,物是人非,你是否会面对着散发着怀旧气息的秋千,问:我们,是否曾有过一段情缘?
  黄昏疏雨湿秋千。
  古旧的木板悬在后院,坚实的秋千架上密密缠绕着开花的藤蔓。随着秋千的晃动,麻绳上颤簌的花朵和绿叶悠悠地悬荡在空中,吓得粉黄色的小蝴蝶不时煽动翅膀。
  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娇羞了春日的花朵。丫鬟们跑过来推一把秋千就远远地躲开,唯恐被摇摆的秋千击中。秋千上的她开怀欢笑着,那是一种女人与生俱来的笑声,不食人间烟火,洒脱却高贵,简单却美好。漂亮的丝绸衣服在风中摇摆着,宛若飞天。丫鬟们不由得看痴了。突然,金钗"扑"的一声被甩落到地上,小丫鬟赶紧跑过去捡起来,一抬头,却发现小姐的发髻已经散荡在空中了。
  花香掠过鼻尖,沁人心脾。朝阳渐渐升高,藤蔓上的露珠碎裂成万丈光芒。她如水的眸子随着秋千上上下下,目光也随着秋千高低升降。庭院对面的红墙时高,时低,忽近,忽远。每当秋千荡到最高点,她总要借助秋千的推力,把热情的目光抛向墙外。起起落落的秋千,高墙之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和变化的行人,总让人有无限的兴致。少女的心事也在秋千架的飞翔中渐渐展露,如同花朵随着朝阳慢慢开放、散发出清香。
  每个深锁闺阁的少女都会迎来情窦初开的时刻,那个清晨,李清照芳心萌动,暗生情愫。此情此景,刚好暗合了苏东坡曾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名为《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笑渐不闻声渐悄。庭院里秋千落了,消失了。
  这一年李清照十七岁,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汴京荣升礼部员外郎。汴京繁华,一梦如水。
  夜深人静,京师"有竹堂"里,聚集着三位京城名士。李格非、张耒、晁补之,三人堂中置饮,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紧皱眉头。时年,恩师苏东坡尚在岭南那不毛之地,黄庭坚、秦少游也仕途困顿。
烛光颤抖,李格非捻出东坡先生的来信,当众诵读东坡新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抬头爽朗一笑,墙上是三人自然洒脱的影子。不一会,略有所思的张耒拿出秦少游的书信,低吟秦观所作《自做挽词》。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诗句一经张耒吐出,三人都默然无语,晃动的烛光立即安静下来,墙上是三个弯曲的背影。
  有竹堂外,清风趟过竹林,竹叶发出哗哗的声音。堂内高朋散去,天上星光稀疏,庭中月明如水,竹影交错,硬朗有节。
  在济南府上,前来为李格非道贺的本地官绅几乎踏破门槛,数年来严于律己的李格非面对朋友笑脸相迎,但面对那些所谓祝贺的礼品则一概原封不动地退回。李清照正值婚龄,前来提亲的媒婆也随着李格非的高升而更加频繁,门槛几乎被踏破。
  李家是书香门第,门风好。李格非是名扬天下的苏东坡的门生,李清照的母亲亦系出名门。此次李格非在京城升官,李清照自然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公子翘首,媒婆穿梭。李清照的文学名声也早早在济南城传开。她的小词起笔落笔,清雅秀丽,风行一时,成为众多闺阁少女的珍藏,更被当时名震一时的文学大家晁补之所赞赏。但她并不是一个沉浸在诗书中的女子。
  扑蝴蝶、划船、荡秋千、弹琴、赏花都是她的兴趣所在。作为李格非的掌上明珠,她自小随父亲游览京城名胜。名胜古迹的断壁残碑、诗词书画中的佳作珍品她都会多看一眼,她记忆力极好,一眼瞥过即便最为细微末节之处也能记住。
  爱情往往就在最细微的一刹那产生。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每个人都在自转之中。当一个男人最有魅力的一面转向了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最好的一面也转向了这个男人,即使平平淡淡的一瞬间,爱情就真的挡也挡不住。
  然而,她却一直没能遇上那真正让她动心的男子。春深了,午后一觉醒来,双眼微睁发现已到黄昏,帘外潺潺的雨丝切割着天边上的暗灰彤云,凉丝丝的簟席有些微冷,小炉里的沉香已经烧尽,散发着袅袅残烟。她揉一揉昏沉的太阳穴,侧身朝庭院望去,是凄恻吗?不,在这黄昏中,一份自然的残容震撼着少女的内心。孤独秋千在昏黄的疏雨中孤零零地悠荡着,那古朴的木板似乎在倾诉着不朽的诗言。
  柳枝已经长成,在袅袅香烟弥漫中,静谧、温暖与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室外丫鬟们笑语盈盈地玩着斗草的游戏,热热闹闹,却与自己无关。
  早上欢畅开怀在黄昏时分已经换成了寂寞惆怅。那湿漉漉的秋千架究竟想告诉自己什么呢?难道你也隐藏着一段不可告人的人生秘密?
【02】溪亭
  那一年,少女荡舟划过波浪的琴弦,晚霞布满西天,那时候她的眼光还那样纯澈,并不会因为一朵花的死去而哀怨。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 《如梦令》
  人们对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意识,往往都是从回忆中渐渐明晰的。一点一滴,如同露天电影,在熟悉的土地上无声播放着,放映机发出老树木一样咔嚓咔嚓的声音,黑白的电影画面一帧一帧从眼前掠过,写满了难以言说的秘密。我们仿佛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到故土,面对散发着童年气息的土地老泪纵横却难以言表。老人俯下身子,亲吻脚下的土地,头顶苍老的大树飘落下寂寞的黄叶。
  对于老人来说,童年,其实是一首痛苦的歌谣。
  李清照到死也不会忘记那片故土的山水。就在那片土地上,巍峨的泰山大气而庄严,孔孟遗风影响着千家万户,豪爽耿直的山东汉子更让整个山东增添了一份沉稳之气。就在这样一个严谨大气的土地上,李清照所在的章丘明水却别有风情,白云湖、明水湖,重青浅碧,湖面水汽氤氲,烟波荡漾,清澈如镜。更有七十二名泉,泉涌而出,形态各异,水质清纯,入口甘甜。
  李清照的整个童年都浸染在清冽活泼的泉城中。清流石上,一双小脚抚摸着石头,荡起阵阵水花。父亲李格非常年在汴京为官,偶尔会回济南。济南府上,母亲对这个漂亮的女儿颇为宽厚,并没有像其他官宦人家那样将她深锁寂寞庭院,而是经常放她外出游玩。明水湖畔溪亭是她常去的地方,那里碧水清波一望无际,细雨中有鱼儿跃出水面,清夜里有洞箫声环绕柳梢。当李清照和小伙伴们伫立湖边眺望水鸟之际,她并不会知道,很多年后她会失去这一切,远离故土,四处漂泊。
  十七岁这年,几次荡舟溪亭后她写下了一首词。这首词随即在济南城广为流传。
  那个时代,傍晚的城市没有闪烁的霓虹,也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和高高的天桥,以及迷宫般的寂寞和迷惘。那时候,济南城的日子就像一首抒情诗在流淌。好诗、好词如同今天的流行乐一样,化为一种氛围弥漫在空气中,浸润在家里。李家大小姐的词品佳作,李格非严谨治学的家风成为一个地方的典范,被人们真真假假地放大流传开来。豪门贵族,官宦人家对李家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市井民间,贫苦人家读书的士子们则对李家充满了好奇和敬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北宋的读书风气炽盛于以往的任何朝代。朝廷对科举取士的大加颂扬,使得科考最为重要的公平性得到了彰显。以往的科考,很多职位往往被豪门世家所垄断,而到了北宋,一系列的科考改革使这种几率大大减少。众多的男人从出生就浸吟在诗词文赋中,渴望着金榜题名,出人头地。他们做梦都想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写出绝代文章,写出一片崭新的仕途和开阔的人生天地。然而,他们的梦想对于小小的女子李清照来说却唾手可得,在平常人眼里,自然是不得了的事。
 才华如同一朵没有名字的花,春风拂面,你不知道它会飘往何处,落入谁家。有时候,才华真的是个魔咒,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潘多拉魔盒,无穷无尽的烦恼都来源于它,直到被逼得身处绝境,惶惶落日,仰天长啸。但有时,才华又如同一个驼着阳光的天使,魔棒轻轻一挥,一件清新的文字作品亮晶晶地飘散在银河系,旋转,神秘,引领着成千上万人的猜度和想象。
  初唐时期,曾经有一个七岁孩子在湖边玩耍,他看到柳荫下的湖边白鹅成群,于是写下了一首《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惊人的才华就这样附着到了一个小男孩身上,命运的转盘已经开始悄悄地轮转了。这个人就是骆宾王。
  男人追寻前途,渴求功名,内心有着英雄的豪气,青铜的铿锵。此后数十年,历经仕途起伏的他随徐敬业起兵,反抗专权的武则天。起义军很快兵败,将领更被部下所杀。一个幽深的夜晚,冒着战火在断壁残垣中,骆宾王写下了最后的《绝命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
  当男人走到绝境,骨子里的英雄之气便散发出来,于是骆宾王自比荆轲,于是李白自比侠客。可是女人呢?她们的才华又将划出怎样的轨迹?
  十七岁的李清照所展露出的才华柔美纤细,一派天然。她不是没有读过《侠客行》,只是她的文字并不喜欢久经漂泊的哀伤,风雪摧残出的爽朗。或许,是因为那些离她太远?
  父亲李格非赴汴京任职后不久,李清照和母亲也动身了。坐在华丽的马车上,拉开帘子,望着成群的伙伴和姐妹,内心突然间忧伤起来。以后的生活再也没有溪亭了,没有伙伴了,庭院的秋千也会经历风吹雨打,附着泥土灰尘,碎裂,腐烂。
  庭院里,还有她自己动手栽下的菊花,她们秋天还会开放吗?反复叮嘱留守的家仆,不要忘记了浇水,除草……
  少女在一丝不苟地交代着,没有乡愁,只有那淡淡的感伤。这个庭院里的草木枯荣,都与她有关。
【03】海棠
  黄昏的汴京如同一首抒情诗在流淌,你的心却被他专注的目光灼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在那个春天的黄昏,她来到了京城。壮美的落日推涌着琉璃瓦塑造的华美屋檐,古旧的城墙数百年数千年地沉默着,吐露着一圈圈的晚霞,护城河外,一朵朵白花飘坠在风尘里,分不清朝代,看不清时代。
  当一个女子学会收敛笑容,内心开始萦绕清风拂面般的忧伤时,那也是一种成长。任何一种童真都会有忧伤覆盖,这是成长的代价。就如同,任何一个果实的成熟都要以花朵的凋零作为代价。
  从历城到汴京,对于李清照来说,她从一个山水之城进入繁华之都,那些恬淡的泉水转眼间就被繁华的灯市替代。
  李格非在汴京置办的新家并不大,京城百物皆贵,更何况李格非是个两袖清风的官员。但庭院里窸窸窣窣的小竹林,清幽淡雅的书房给了李清照一个新的空间。父亲李格非朋友众多,除去那些登门求教的士子、朝廷照面的同僚,还有风雨同舟的交心好友张耒、晁补之。
  一日,接连被贬官的晁补之到李格非家中论诗谈道,偶然看到了李清照的诗文,甚为欢喜,在李格非的委托下,晁补之答应做清照的老师,指导她读书写词。
  晁补之出身于北宋名门,与李格非一样仰慕苏轼的才华与为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二十七岁即高中,当时苏东坡任翰林学士,于是晁补之、黄庭坚、苏轼三人在汴京互相酬唱交往,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惬意的年华。
  在晁补之的指导下,清照的诗文长进很大。读诗,一定是从《诗经》开始,那些葱茏美好的草木在李清照的思绪里疯狂生长,绿色在朝阳下弥漫着青春的气息,成长的惆怅像流水潺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恋情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题材。无论达官显贵、王侯将相,一遇到爱情,都是人世间最简单的情郎,最痴情的怨女。爱情,往往是创作的第一阶段。年轻气盛的曹丕,尽管有种种的政治手腕和百般的心计谋略,可在文字面前还是暴露了自己柔软的内心。一首《燕歌行》委婉哀伤: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数月来的读书让李清照的艺术触觉越发敏锐了。春末夏初,雨水渐多,池塘游鱼,雨中白鹭,时光每一处的精雕细刻都逃不过她敏锐的感知。在这个雨水丰盈的季节,她也渐渐丰盈,每一天早上醒来她都能清晰地看到时光流淌的安然。少女那些美好的寄托如同散落水中的花瓣,默然无语,随水而去。
  问一问丫鬟,海棠花落了没?丫鬟回答,没有呢,尽管昨夜风雨侵袭,但是海棠花没事儿。丫鬟又哪里分辨的出这些流光的细节呢?李清照不禁在心里叹息:傻丫头,你是否知道今日的海棠已经花朵稀少。
  一首《如梦令》,晁补之看后愈加赞赏。鼓掌而叹,李清照只是在旁暗笑,她觉得老师仿佛回到了孩子的年纪,依稀能够想象他和苏东坡一起饮酒作诗时的放达之态。什么贬谪,什么政治斗争,在接触文字的那一刻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就在这一年,哲宗去世,他的弟弟,历史上有名的画家皇帝宋徽宗赵佶登基。不过这并没有对李清照的生活产生大的影响。反而让李格非喜出望外,恩师苏轼总算从岭南这个不毛之地获得赦免,筹备着北返之行。
  就在这一年,朝廷的另外一个大臣,赵挺之开始在自己的肚里打起算盘。朝廷两派斗争日益复杂化,哪一派得势都不容易。如何在两派中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至于派别失势而从此不得翻身?他把目光投到了自己的政敌李格非身上。
  赵挺之在自己的庭院里绞尽脑汁地思虑着如何拉拢李格非。用金钱美女?不可能!以李格非的修为,用这些手段只会自取其辱。朝廷的利益诱惑,权力打压?恐怕也行不通。苏轼的弟子,有谁怕过打压来着?赵挺之捻断胡须也没想出策略。此时,他的小儿子赵明诚从太学读书回家。赵挺之大脑一热,联姻?听说李格非有个标致漂亮的女儿。何不试一试呢?
  赵挺之喜出望外。
  赵明诚是太学学生,由于有良师指导,故没受到过父亲的太多影响。读书之余,醉心于古文物,更把欧阳修的《集古录》当宝贝一样翻阅。这让赵挺之有些不快,心头暗想,整天欧阳修苏轼的挂在嘴边,真害怕同僚们误以为老子是跟他们一派的呢!
  其实,赵明诚跟李清照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春天,太学后门的一条街上开着大大小小的古董店,文物商贩摆弄着古籍旧书,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一天,李清照乘轿子路过这条街,她好奇地拨开帘子,却刚好看到正抱着书籍痴痴独立的赵明诚。赵明诚看到帘子里的李清照,手中的书散落一地。李清照不禁含笑。
  就是一次轻轻的回眸,爱情的花朵早已在对视的空气中萌发。
【04】青梅
  就在低头一嗅之间,含苞的青梅悄悄地泄露了她的梦。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
  春光旖旎,她在一个舒爽的早晨醒来。像往常一样,宅子里的丫鬟们端着乘满清水的陶盆经过院落的回廊。盆里的水伴着姑娘们脚步的颠荡,发出袅袅的声音,就像报时的鸟儿,路过李清照的闺房。
  掀开薄被,透出淡淡的女孩儿的清香,李清照慵懒地舒展眉梢,又迎来了清丽的一天。昨夜插在香炉里的沉香不知烧到什么时候被风吹灭了,剩下还未尽的一小截。李清照把香炉搁在窗旁的木质花架上,轻轻地推开雕花的红窗,期待着某个崭新的开始。后院静静,青梅翘立枝头,此时此刻,只有它窥探到了窗边这个少女的美丽纯情。
  汴京繁华,一梦如水。若说李清照的故乡是一个水泽丰润、自然安适的福地,那么汴京则是文化与名流交相辉映的宝地。在明水过得闲适安逸,在汴京过得精彩多趣,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不知道是因为惊喜突然降临而欣喜,还是为了期待那份惊喜而欣喜。不管怎么说,自来汴梁的日子里,李清照感觉每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喜滋滋的。玩花斗草,邀姐妹上街逛逛,京城里无人不晓这个李府的千金。
  天子脚下名流众多,十六岁的李清照正值花季的大好年华,每天前来提亲的京城公子哥们、牵线的媒婆们都足以踏破门坎。李府的前院忙碌不堪,丫鬟们一个接一个地端茶送水,长辈们往硬木的太师椅上就坐,接着媒婆便眉飞色舞地形容开来。两片肥厚的唇飞快地一张一合,说他家的公子哥这也好那也好。可李父呢,总爱慢条斯理地品上一口热茶,不谈正事,亦或婉言拒绝。真是浇灭了媒婆一腔热情,她那方才都快舞上厅堂横梁的袖子瞬间贴到了冷地板上。
  城里的媒婆竞相说媒,也想试试自己的口才,谁要是把这桩差事儿办下来了,以后谁家要提亲还不得把你当宝贝似的捧着来。媒婆们的工作不会丢,可那些公子哥们却失去了唯一的机会。眼看名花落不进自家的宅院了,也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谁让汴京的市井书生们传开的那首她作的《浣溪沙》勾住了他们的魂儿呢。
  京城人声鼎沸,芳心将予谁人?
  早点过后,一声欢笑打破了后院的宁静。此笑非彼笑,正是那女子未嫁时在自家墙院里最畅快的笑。此刻,她的丫鬟们正努力推着秋千,秋千上的李清照还想要再高一点。自家的花园与外面的街道仅一墙之隔,何不借着秋千,让自己飞起来,看看外面的景色。秋千高高荡起,她紧紧抓住绳子,好奇地向外张望,好似一只轻巧的小鸟从地面一跃而起划破了春日的默默柔情。一切都那么活泼,一切都那么欢快。
  现在,这个墙院中的小小天地仿佛就是她的整个世界,殊不知院子的那头,那个新来的小丫鬟生怕惊扰了她们的快乐,有话不敢说,只得着急站在那儿。等到李清照玩得累了,从秋千上蹦下,她才将夫人的意思传达。
  汗水湿透了李清照的衣背,发丝也贴在她的额上,宛如刚出浴的少女,这可怎么见客。回廊那头,远远看着父亲领着人慢慢走来,吓得李清照一身冷汗,一溜烟儿躲到了树后。从没见过爹爹如此盛情,在他们身后跟着的那个年轻后生又是谁?他们虽然离李清照很远,但她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韵,仿佛净水陶盆中滴入的墨汁,悄无声息地融化开。
  少女的心事就像院落里一只半青的梅子,娇羞地躲藏在浓密的叶片下,偷偷地观察着无意走进这个秘密花园的男子。他的眉宇,他与人谈论的神情,他扇动折扇时的身板,他迈出的每一步,都如同轻轻踏在一片氤氲的湖面上,绽开一个一个的涟漪。薄汗从她如玉的纤纤手臂上滚出,她听到了水滴的磬音。李清照生怕被他们发现现在的自己,手里使劲捏着刚才从头上滑落的金钗。在她的等待中,父亲终于领着客人转过了回廊。李清照顽皮地摘下一枝梅,悄悄躲到侧门旁,这时,厅堂里传来男人们的声音。
  透过侧门的缝隙,那位公子相貌着实标致,言谈举止之间都透着温文尔雅,一看便知是书香门第。李清照在侧门外仔细地捕捉他们的谈话,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来说,她无疑得到一条重要的信息:这位公子姓赵,叫赵明诚!他头发乌黑,眉骨端正,一双眼睛深邃沉稳。他以晚辈的身份坐在几个长辈身边,言谈举止一点也不失礼。李清照扶着侧门,看着堂中正襟端坐的赵明诚,听着他那磁性的声音,少女的心中泛起层层波澜,沁润着说不出的滋味,似蜜却不腻,似茶却不涩,少女的容颜看起来平静,心里却几番云涌。她期待听到他的声音,尤其当他品诗的时候,她欣赏他微微煽动手里的折扇,那折扇上的名画正符合他谦谦君子的形象,突然,他笑了。
  李清照欢欣地低下头,悄悄地向青梅泄露了她暗涌的情愫。
  时间不知不觉陶醉在赵明诚磁性的声音中,傍晚在太阳告别汴梁的前一秒醒来。贵客也将离去,李清照心里不由泛起小小的失望。
【05】新婚
  若上天能许你一个来世,你是否愿意用一生的时间换得卖花担上盛开的一天?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夜里虫鸣唧唧。沉香悠悠地冒着曲卷的烟,辗转反侧,李清照仍不能眠。
  自从那日赵明诚走后,她满脑子都是他的影子,他的眉骨,眼睛,俊俏的嘴角,还有,他爽朗的笑……记忆如同夕阳下破碎的琉璃,一块儿接着一块儿毫无逻辑地映照着他的光芒,越是强忍着不去想像,他的姿态就越是历历在目,尤其是在这漫漫无尽的黑夜里,让这花样年华的少女怎么睡得着?
  梦是思念者安乐的窝,思绪在其中任意飘飞,没有家人,没人朋友,没有礼教,没有一切阻拦,只有伊人和情郎。梦里的他骑着白马,潇洒地走在街上,而她却弱弱地站在人群里,即便是这样,无论她躲到哪儿,他都能发现她娇嫩的脸蛋儿。于是,他跨下马来,走在她面前。她羞涩得像一朵娇滴滴的小花不敢抬头,她知道,只要往前一步,就一步,他温暖的世界就足以将她融化。薄被里的娇嗔和单纯的嬉笑,像一首美丽的情诗,趁着这轮皎洁的明月,悄悄传进了夜的耳朵。
  在李清照不知晓的另一端,同一轮明月洒下的朦胧也笼罩在赵府的屋檐,在半透明的窗外,隐约能看见被烛光照亮的身影。这样的夜晚正适合在宣纸上渲染隐藏在心里的那个美丽容颜,写下最真挚的诗篇。
  多亏那些市井书生,像多嘴的画眉,在集市上传递着李清照的才情,引起了赵明诚的注意。前日拜访李府,府里庭院深深,花柳繁多,有山有水。他相信,和自然亲近的女子定是上天的灵物,更何况她的诗词里常常流露着自然之思。相依自然,日暮傍舟,与水为伴,她的灵性让赵明诚越想越回味,索性深夜不睡,挥毫笔墨。
月的柔光静静依偎在夜宽大的臂膀里,睡了。
  转眼间,赵府上下一片忙乱。赵府上下最忐忑的一位非赵夫人莫属,这话得从头说起。儿子赵明诚爱上了李格非的千金李清照。从门当户对的角度上来说,的确匹配。但赵府的老爷赵挺之,实为天朝宋徽宗时期的吏部侍郎,李格非乃为礼部员外郎,两家长辈虽同为朝廷内阁大臣,但在政治见地上分属两派。赵夫人是个忠厚之人,她似乎猜到了丈夫赵挺之的如意算盘--若能通过这桩婚事将那一派的头头李格非拉过来,岂不更有利于自己的仕途。但李格非的清高和对苏轼深厚的师生情谊,让她猜到李格非断然不会与丈夫合作。赵夫人担心如果两家老爷闹翻,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小儿子赵明诚,毕竟儿子曾多次暗地里以各种方式赞叹未婚妻。慈母的心总是单纯而温暖的,她无法忍受儿子眼看就要获得的幸福生活,因为他父亲的政治对垒而被拒之门外。可是一向氛围严肃的赵家哪能容得下妇人之见呢!赵夫人自知轻重,日思夜想,消瘦了不少。无奈赵老爷听不得劝,赵夫人只能向苍天敬献香火,替儿子求一支幸福的上上签。
  朱门柳绿,卖花的挑夫吆喝着走过李府的门前。院子里,小丫鬟持着刚买的花跑到后院的秋千旁,李清照头倚着秋千,无心玩耍,她接过丫鬟手里的花嗅了嗅,似又回到了那日的暖阳下,厅堂里,木椅上。脚轻轻点开了地面,将那愁绪也匀匀地荡着。多日不见赵明诚,是爹爹也将他拒之门外,还是时光流转让他变了心?闺中奏瑶琴。母亲听出了弦外之音,与李格非秉烛夜谈,父亲似乎对女儿的眼光很满意,欣然捋了捋胡子。
  这一日,她终于盼到了梦里的情境,他真挚的眼睛,像冬日的暖阳,将她那布满白雪般的内心一点一点融化,晶莹剔透。她的脸蛋儿像春天盛开的桃花瓣。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为他戴上了应许的金钗,从此将她沉醉在蜜糖罐里的梦化入他似海的胸怀。
  硕大的汴京城一夜之间尽看赵李两家,新婚燕尔,浓情蜜意。
  转眼秋风吹走了夏雨,冬雪淹埋了秋叶,又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卖花的吆喝声穿过大街小巷,越过赵府的窗棂,溜进伉俪的帘帐。李清照翕开朦胧的睡眼,唤来门房外的小丫头。朱门外柳絮飘飞,丫头叫住了那挑着花担兴致勃勃吆喝着的老伯。难得一年十二月,每月与君只能相见两日,她定要在爱的星河中徜徉个够。娇小的步子迈出府宅,好一派春天,花担里繁花似锦。独自挑出最美的一枝,露珠儿点点滴滴,滋润着少妇甜美的柔情,盛开着一个风情万种的春天。
  乌亮柔顺的长发如瀑布一般垂泻腰间,闺房一刻,春光乍泄,最要将美好的一幕示与郎君。对镜梳妆,将那只最绚丽的花儿插进发髻,再抿上一层薄薄的胭脂。不知是那花衬美了人,还是人映红了花,镜中的鲜花着实娇艳,李清照竟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那花美还是人更美。然而生活美好却也易碎。女子的心思最巧,与郎君床头依偎而坐,她玲珑的玉手拖着娇嫩的脸蛋儿,就让夫君比比看,此时此刻是花儿更美还是人儿更艳。
【06】月夜
  那千丝万缕的忧愁像春蝉吐丝一般,凝结成一颗晶莹的泪,滴落在月下石板的幽幽青苔上。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
  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李清照 《怨王孙/忆王孙》
  那日替他准备好行囊,送他走过柳荫深深的院子时,她有太多的话想对他说,似乎每一句都藏着一份情,每一句话都那么重要,仿佛是一次生离死别。因为太看重他的远足,竟不知该从哪一句说起才好,所以她只好沉默。他也不执一语,彼此越是沉默,心里越是汹涌澎湃,只要一个眼神,竟胜过千言万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离别的情绪未消,又添惆怅。她尚无儿女,不必操劳做母亲的心。她住在赵府的屋子里,墙上的每一块砖,屋顶上的每一片瓦,回廊上的每一根柱子,甚至连院落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烙着一个"赵"字,就连她本人也姓了赵。可是她这个赵家人,并不是赵府每一个都欢迎的。
  出嫁女子的寂寞凄楚千古以来从未停息,像一股涡流不知卷走了多少新妇愁绪难耐的泪。李清照是自我的,是天真的,她不在乎"对老人唯命是从"的那些礼节,家就是家,一个可以任由她自由表达情感的地方。可她忘了,她嫁给了赵明诚从此就是赵府的人,赵府的规矩像一座山一样压制着她的灵性。赵挺之就是赵府的天,他见不惯李清照诗人般的高傲,于是处处挑剔。以至于在赵明诚不在的日子里,她不得不与这片天妥协,降低她自恃高贵的身姿。于是,小楼底下,总有一个身影虔诚向月亮许愿,只愿远方的赵明诚快快回来,为她撑起一把小伞,遮住头顶的风雨。
  那是一个寒食前夕的傍晚,一块长满青苔的青石板上,一颗颗晶莹的水珠站立在柔软的苔叶上。漫漫长夜,青石板折射出一颗一颗的亮光,繁星点点的样子,恰似天上的银河。轻轻踩踏着如泥的青荇,一股难言的忧伤阴柔落在她的心坎上。她轻声叹了口气,默默地坐在莹泽的露水旁。露水沾湿了她的衣衫,轻轻地贴在她细腻的皮肤上,这般温柔除了慈爱的夜能给予,还能有谁呢?
  重门深院,藏着女儿蜕变的忧愁。自从过了"上头"仪式以后,几年以来都过着宅居的生活。女子嫁予他人后,就如龛里的玲珑鸟,渐渐被爱情的甜蜜灌醉,娇嫩可爱,不再歌唱。等到有一天突然从破碎的罐子中醒来时,才发现曾经的欢愉再也回不来了,自己也无力振翅飞翔。她还记得刚满十四岁那年的寒食夜,她荣耀地接受"上头":用簪子将长长的头发束起来,从此不再轻易出游。
她自知自己美好且自在的年月就快被教条的古训捆成高高的发髻,她不想还没看尽繁花的巷陌就被锁进深静的闺阁中,那不是她想要的,她渴望墙外的欢声笑语、稀奇古怪的玩物,还有齐鲁大地旖旎的自然风光。外面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太多太多的渴望。
  她还记得那年中秋,沉香袅袅。她对镜梳妆,伯母为她上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一年,她别出心裁地坐在自己用鲜花和藤蔓装饰的秋千上,纯洁的眸子望着邃蓝的天空,宛如天边的仙女。
  那一年,她羞涩狼狈地逃下秋千,金钗落地,似青梅的俏脸蛋儿却悄悄藏进了他的心里。
  那一年,在别院的秋千旁,她坐在浸润的青石板上,感受到一阵一阵心底袭来的凉。他将去远方,在那个令她陶醉的甜蜜日子里,无法阻拦,无法挽留。在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大宅院里,她只愿一个人虔诚地等候到天亮,她放下白昼的坚毅,只对月亮诉说心事。月光静静地泻在赵府的院落里,映白了梨花。那些在朱门前说不出的千丝万缕只有在此时,才肯把绵绵相思揉进泪珠。
  当时,赵明诚还在府里,翁舅就对李清照的潇洒性格予以过斥责,她本就不是死听教条的文弱女子,面对翁舅的不满,她当然要为自己辩护。越是辩护就越被视为无理,无奈,多亏赵明诚在母亲面前为李清照说好话,李清照才得以在婆婆那里留住良好印象。可现在,赵明诚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在赵家的庭院里,事前事后都不如明水的家中自在,总像被人锁住了脚踝。失去了赵明诚庇护的李清照像暴露在烈日下的润泥,渐渐从心里萌发出龟裂的口子。
 【07】暗流
  中秋月下,小院深深,树下无君影。杂草褪去,影壁还色,再闻桂枝香。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鹧鸪天》
  闺房虽美,留不住丈夫追求仕途的心,每月初二后,定是离别时。秋风扫落叶,心里凉一阵酸一阵,她依傍朱门相望,远远凝视,他的背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不见,千丝万缕哽咽在深喉,泪两行。轻愁蔓上眉梢,想那门前古往今来攀援生长的爬山虎,不知隐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离愁别绪。
  新婚过后的少妇,最怕寂寞难耐的秋天,尤其是像李清照这样情感敏感的女子,身不与夫随,但心却寄托在薄雾浓云中。销香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月下窗棂,从窗外飘来阵阵清香,是哪里的精灵在这寂寞的夜里送来一丝慰藉?夜里披着罗衫,涵步出门,只见月光像镀了一层白银一样轻柔地萦绕着一株金桂。玲珑的花瓣躲藏在叶片下,不为人知地散发着幽幽清香。
  就像尹玉輲诗中所写:
  绿叶争风遮娇芳。
  花味袭人露浅黄,
  行人回首寻四野,
  不看姿色闻秋香。
  桂花温雅柔和,情怀疏远,远迹深山,唯将幽幽芳香飘到人间,它高洁的品性似乎也承载着中国女子自怜的美丽。
  赵明诚凭借他良好的天资与勤奋的治学态度,考入了宋朝的最高学府太学院学习,婚后的他每月只有两天的时间可与妻子共同度过。时光短暂却又美好。他们在堂屋品茶读书,研究金石文物,妻子给他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由于赵明诚当时尚在太学院读书,没有俸禄,他们研究古董需要很多银两,为了丈夫的事业,也为了他们共同培养起来的爱好,李清照变卖了她出嫁时的陪嫁品。以前当惯了娇小姐的她,现在却要过着每日粗茶淡饭的生活,她依然无怨无悔地陪伴着赵明诚,甚至晚年也治学于丈夫的事业,默默在其身后奉献着。她是一心向着丈夫的,不管他的事业是辉煌还是低落,她骄傲地以为自是花中第一流,仿佛全世界就她一人最配得上他的心。
  而对赵明诚来说,赵府与通往太学院之间的朱门就像一道分界线,门里是他与新妇甜蜜的生活,门外是新妇后来不愿接受的世界,却是他将苦苦追寻的仕途。他是自由潇洒的,他不仅掌握着自己命运的舵,同时也把控着李清照的方向。而李清照总是沉浸在她所拥有的幸福小世界里,丝毫不知在宅院的墙牒外,他的世界正发生着星移斗转的变化。
  当李格非从宦海沉浮的皇宫中深夜归来,独自伫立在有竹堂前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命运感如浮云般划过遥远的月空。九月的晚风透着微微的凉气,不久以后,他将在皇帝昏庸的判决下协同家眷远离曾经种下过信仰的汴京。此时,李格非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政见,听从命运的差遣。只是要告别这苦心经营了十多年,蕴含着"出土有节、凌云虚心"节气的有竹堂,他实在是不忍。
  那是徽宗崇宁元年九月的一天,金碧辉煌的汴京的皇宫里,当朝重臣们迈着他们急急的步子,李格非和赵挺之分属的两派党人各自为政,在夜的掩护下,穿过一垛又一垛城墙,赶往大殿--皇帝将以他的权力向朝跪在高堂之下的文武百官宣判他们的命运。
  早在七月,李格非就因被列入元祐党籍而被降为京东提刑,当时名单上共十七人,李格非名位第五。而赵挺之呢,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父亲的官场不幸将李清照从她甜美的梦里硬生生拖了出来,她站在朱门的这头,听到了门外的声音。李清照把自己闭锁在昏暗的闺阁中,往日从不肯屈膝的她终于忍不住父女间血浓于水的感情,将一首真挚的救父诗举到赵挺之面前,希望重权在握的翁舅能够网开一面救父于水火。
尽管从刚进门时李清照便看不惯爱指责她的翁舅,她一心只沉浸在与赵明诚的热恋里,哪用得理会赵挺之,可是这次,为了父亲能够平安,她还顾得什么呢。闺阁里啜泣连连,曾经与父亲相伴的点点滴滴,化作心海深处的珍珠,冰冷地滑过素颜,只有如生绢般的手背抚过,才能感到心里残存的一点温热。
  "何况人间父子情。"
  现在,一个巨型石碑在见风使舵的太监们的使唤下正被推往皇宫的礼门。石碑上载着皇帝对其能否坐稳宝座的利害权衡的思量所倾注的笔法,写下共一百二十一人的元祐党人名单,李格非不幸被置于余官第二十六人。
  消息传到了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那位身居高位的翁舅,出于对自己利害的考虑,不顾儿媳妇的求助和安危,对亲家采取宁左勿右的做法,让李清照心灰意冷,终于写下一句:"炙手可热心可寒"。
  花儿最怕风吹雨打,这朵曾自比为"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高洁的"桂花",在政治风云的拍打下,失去了往日的芳香。
  然而,真正的西风还没有到来,汴梁的上空一股暗流在渐渐形成涡旋,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在悄悄地酝酿。
第二章 厮守白头
  新婚燕尔,
  两情相悦,
  花前月下的蜜语,
  相依相偎的眷恋,
  原来幸福如此简单。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08】雪女
  她在纷飞的落英中舞蹈,带着醉梦般迷离的忧伤。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
  --李清照《好事近》
  不久以后,深闺中的李清照便听到父亲被遣离京的消息,连一句道别也没来得及说。京城变了,再也不是初来时那个逸趣横生的城池,现在它充斥着书生们关于元祐事件的流言蜚语。父亲的尊名被三教九流呼来唤去,子女的体肤顿感被鞭笞得火辣辣,她心里一直念叨着,爹爹是冤枉的,是冤枉的……不知脚下已踏过多少块青砖,愤怒与忧伤将她抛进了森严的赵府。然而这里并不是她可以寻求庇护的场所,对这个弱小的女子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地狱。
  事情还得从赵李两家的长者说起。李清照的父亲师承苏轼,苏李二人同为朝廷官员,不仅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政见一致,他们之间的感情也非常好。早在宋神宗时期,时为宰相的王安石便以"富强之谋"的名义进行变法,给百姓增添了沉重的负担。为了避免引起民众暴乱,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官员站出来反对,其中就包括苏轼。
  后来,反对的呼声越来越大,神宗不得不停止变法,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元丰八年,这位谦和务实励精图治的皇帝在金榻上离世。紧接着,神宗的母亲高太后掌权,将年仅十岁的娃娃皇帝抱上了宝座,从此大宋的江山全归太后指点。她每日坐在高堂后垂帘听政,重用苏轼等老臣,尽废新法。直到元祐八年,高太后也在天下的哀声中踏上了黄泉路。哲宗登基,次年改元绍圣,封章惇为相。这个章惇实际上是王安石的门下,他又复辟了高太后废除的新法。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法就这样实施了又被废弃,废弃了又重新实施,百姓们怎能不抱怨。哲宗死后,向太后又效仿高太后听政,罢黜了章惇,新政又被废除。李格非大致在哲宗时做了人臣。徽宗继位,改元"崇宁",赵挺之为崇宁政要。徽宗欲恢复新政,但此时大权却攥在佞人蔡京等人的手里,他们趁着皇帝恢复神宗新政的名头兜售其奸。于是,苏轼和赵挺之则被分割在蔡京两边。赵挺之与苏轼怨恨很深,正巧蔡京等人着手排挤并攻击苏轼等老臣,赵挺之窃窃欢喜,于是蔡赵二人为了共同的利益,以变法的名义将元祐年间被高太后重用过的老臣称为"元祐党人"并伺机除掉。于是,七月,李格非被贬职,九月被遣离京。
  原来,一切都与翁舅有关,为了博取个人功利,了却私人恩怨,竟然与蔡京这等佞人做出如此勾当,使向来品性端正的父亲蒙受冤屈晚节不保,清照在心底向苍天喊出一声"不可饶恕"!
  晚饭时,又见赵挺之,他若无其事地号令妻室子女动筷。李清照吃不下,那个被荣华和美艳簇拥着的男人,他嚼着肥腻的肉片的嘴唇尽显他的贪婪和污浊,是平日在府穴之外伪君子的真实秉性。
  李清照放下筷子,愤懑着一直撑到离席,她不停藐视赵挺之。他却神情淡定,至始至终没看她一眼。李清照的愤懑转而忧郁伤神。婆婆见她不肯吃饭,用眼神暗示了一下,再无关怀。清照深感这个家庭的冷漠无情。日子越过越乏味,越过越凄凉,她蜷缩在暂时还属于她的角落里,望着初婚时亲手种下的一株江梅,泪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想起了天上的嫦娥,此时是否也孤单单地住在寂寞的广寒宫里,无处话凄凉,亦如现在的我。你依靠着月桂,我试问那江梅。
  我问她那年爹爹将她折下,她是否听到过他的叹息?
  我问她新婚过后便住进了别家的院子,是否曾感到过凄凉无助?
  我问她月栖枝头的有竹堂前,是否嗅到过沧海桑田?
  月落乌啼,啼声过,此时的李格非在做些什么呢?但愿她能变作一只玲珑鸟,逃离幽怨寂寥的广寒宫,哪怕只能远远地看着父亲,为他在不见五指的夜里哼唱一曲儿时的小调。童年的单纯美好在世事冷暖变迁中像一颗埋在蚌壳中的玉珠,在时间冲刷下越发珍贵。眼看曾经美好的日光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元祐风波还未平息,夜阑风起,她像个孩子一样静静偎依着树干,沉默着,任心绪波澜翻滚。流水的夜晚,她仿佛听到了黑夜低垂着纱衣幽然啜泣的声音。
  元祐之事并没有轻易结束,城门外两块元祐党碑树立以后,一系列政治效应像骨牌一样在溃败中袭来。崇宁二年九月,灾祸降临到他们子女头上,皇帝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通婚。"何谓"宗室"?赵挺之虽然与皇室同姓,但却出身寒族,假若如此,赵家便不能获得皇家宗室的称号。赵挺之哪里甘心现在的身价呢?他要涨!如此一来,拉近了与皇帝之间的感情,也为自己的仕途铺平了道路。他心急地渴望着名利,却引来了怎样的一场祸事啊!檐下当朝的重臣全是苏轼生前的政敌,他们对苏轼等人尚且恨之入骨,哪里肯放过苏轼门下重要的弟子李格非!赵挺之深感如此下去,李家便会给正迈向青云之路的自己扯后腿,不如赶早打发了儿媳妇?
生性敏感的李清照在遭遇翁舅令人心寒的一击之后,更加能感受到自己地位的危机。她恨赵明诚生在赵挺之膝下,她悔当年这么轻易就进了赵府的宅门。那一日,见翁舅视她大步跨入厅堂后,她便明了他的心思。夜深仍无法入睡,想自己早已成了赵家的人,他便不该这般绝情。
  李清照越想越觉得凄凉,索性再饮一盅烈酒,灭了青灯。那就让她沉醉吧,只有醉了的时候才愿意敞开心扉诉衷情。帘外楚雨,落英缤纷。她仿佛看见飘飞的花瓣中有一个女子,带着一丝醉意,就像少时的自己,清风舞袖似醉人间。曾经的单纯美丽是哪个男子不欣赏的,如今却这般凄凉,孤寒月下何处漂泊,却问苍穹,不如放浪形骸,舞她一世人生,再回首,风沉百年。亦或化作飘风的江梅花瓣,任他西风吹散人间。
  【09】余香
  爱情本生就是一场假如,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偶然开始,回过头时才发现一切,太匆匆。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被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余香,更得些时。
  --李清照《诉衷情》
  汴梁之地,已经很久没有父亲的消息了,他此时到了哪里?是否已经回到儿时的小院!那里有一口泉井,泉水四季常流,泉旁的假山,还是父亲为了她能有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亲自装点的。清晨薄雾未消之时,到那里坐上一天,悠悠然安适地看着珍贵的书册,伴着泉水叮咚的声音,最能将愁乱的心绪平静下来。如若再品上一口热茶,香醉田园,再也不去理会风尘世事。
  她若是也能回到那样的日子,多好。只是如此一来便会失去赵明诚,又有多少意义呢?她是那么死心塌地爱着赵明诚,宁愿无奈地活在赵府的疏远中,认为他便是生命中的意义。她曾不断鼓励自己去相信所谓的命运,无论发生什么,无论遇到怎样的灾祸,他都不会离开她。每当弯弯的月亮挂在天边的时候,面对空荡荡的闺房,她又从心底滋生无法抗拒的忧伤。她不再欺骗自己,赵明诚的选择不是她能左右的,她,只是一介女子,丈夫身边一朵孤芳自怜的花。他若是想起她来,会轻轻爱抚一番,若是忙了,说不定就把她忘了。即使开放得再美,也无人欣赏。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乐趣呢?
  忧愁像丛生的杂草,在心里的某个角落疯狂生长,思念,如同催生的瘤子,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便会隐隐作痛,愁煞了青春。
  卧枕香床,思绪被无情放逐,被冷风摧残。掀开被褥,点一支红烛,任蜡泪低落,一滴又一滴。同样的桌椅,同样的格局,不一样的是曾经的欢笑已不再。她知道丈夫此时就在汴京的某个角落,他会不会也这般无聊这般担忧?猜疑是深夜最可怕的利器,若有一日他负她而去,他是该高兴还是尚存一丝缅怀?她,何去何从?
爱情本来就是生命中的一场假如,太虚幻,太偶然,有的时候,前一秒钟还沉浸在童话般的温暖中,后一秒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现实。来不及预料,就已经发生。谁都说不准下一秒钟会怎样。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怪不得古人喜欢将爱情发生的可能归结为"缘分"二字,幻想每个人都有一个前世,今生能在一起那都是前世修来的福。如果今生不能在一起,那就再许一个来生,把今生没有如愿的"缘"托付给下一辈子。
  可是,下辈子,你还记得我吗?
  如果能把美好的向往存留在一个自己给自己设计的幻想中,或许能够找到情感的寄托。这或许也是爱的一种方式,至少还能盼一个"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的美好。
  思绪,如梦幻泡影,说来说去还是许愿盒里的一个个猜想,一次次假如。假如赵明诚没有闲游溪湖;假如他没有遇到李迥,假如他没有留意集市人流里清照楚楚动人的眸子,假如他没有踏进过李府的宅院,假如……太多的假如,清照悉心数着蜡炬上滑落的泪珠,默默沉思。
  假如,他不是赵明诚,她也不是李清照。
  他只是一个致力于金石碑文研究的学者,一个清贫但不失浪漫的诗人,一个关爱体贴的丈夫,她呢,愿作他身后的一盏灯,在每个舒心的夜里为他照亮,他们有一样的志趣,一样的爱好。他肯将他的时间脉络与她缠绕在一起,就像古老的石壁上交织缠绕的藤蔓。如同埋藏在地表下的两只生灵,若干年后,当人们发现他们时,他们已合二为一成为一块石头,一旦分离便是粉身碎骨。
  夜是穿越梦境最好的掩护。
  假如再回到寒食节前一个淡荡春光的早晨,依旧是疏雨绵绵。你坐在缠绕着藤蔓和牵牛花的秋千上,欣然呼吸着泥土的芬芳,感受着雨的滋润。他向你走来时,你依旧徜徉在自然的幻妙中,丝毫没有感受到风向的变化。他悄悄蒙住你的眼睛,不用出声,你便知道那是谁,那个人在旖旎的春天走进你的城门,又在秋天的黄昏将你打入冷宫。
  她又一次从梦里惊醒,全身的每一处毛孔都渗透着伤心和无奈的失望。
  汴京的那个家没了,剩下一座空壳,也许千年以后,院中父亲栽种的江梅树也作了古,斑驳的墙体外,还会有一个秋千,在疏雨的黄昏中吟唱着千年前沧桑的恋曲。
  皇帝的诏书下至李清照的闺房,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赵挺之无情地将李清照推出赵姓的族群,以免她与李格非的关系成为自己日后晋升的绊脚石。
  她早已料到赵挺之不会对自己手下留情,一觉醒来,赵挺之丑恶的嘴脸果然在她面前尽显无余。茶饭过后,素日来对李清照极为不满的赵挺之竟流露出慈善的一面,他苦口婆心地讲了一早晨,问长问短,关怀备至,实际就是为了向她传达一个命令:奸党不得擅到阙下。堂堂李格非之女,有着铿锵的决绝,走便是,谁稀罕你的牢笼!
这天,她气喘吁吁地找到赵明诚,希望他能以一个大男人的姿态让她感到踏实和安全,却没料到他抢先兴致满满地告诉她他将步入仕途的消息。他陪不了她了。看着丈夫兴奋至极的样子,她心灰意冷,像一只斗败了的孔雀,只好颔首默默离开。
  残蕊经不起手捻,指尖留下些余香,慰藉明朝挂肠的思量。这一天还是来了,在驶往赵府的马车上,她看到一条苍凉的路,说不出的爱恨辛酸。
  【10】残藕
  她无声地离去在他熟稔的梦靥,恰似初秋时节的荷塘中凋落的最后一片花瓣。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月亮总是明亮而博大的,它的光芒如慈母温暖的双手,呵护着万物安睡,温柔如泥。
  这一夜,她却无法入眠。那只疲惫的老马在管家的牵引下,踏在青石板上,一声,一声。因为元祐事件的牵连,朝廷已向她下达最后的通牒,她无助地望着月亮,不禁想问天上的织女,我该何去何从?
  夜安静得很,她站在门外,听见自己的心脏微弱的跳动声,像数着倒计时一般。闺房的温度低得可怕,像要冻结昔日的温存。月华如水,她看见月亮挂在遥远的天上依然向她微笑,仿佛告诉她这只是她生命的一隅。这一刻,地面的李清照和她身后的府宅似乎被凝结成一块琥珀,不小心漂流在丝般的月光中,不知当李清照孤单年迈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个人出现在天涯,为她拾起这块被埋在记忆下的琥珀?
  马蹄声哒哒,叮当的铜铃锁住河畔的风月,平日熟悉的街道巷陌也变换了通常的形态,显得那么陌生,似乎早已不认得自己。她还是第一次洞见如此安静的街道。走时,天还未亮,夜里下过一场雨,像妇人哭泣过后的面庞。每一步都不叫人安宁,湿乎乎的气息。
  路过太学府的时候,她叫停了马车,拉开车帘,外面是太学府森严的围墙,重重环绕的墙垣遮住了书香的院子,只剩墙内高高翘起的一角屋檐,那面朝天空张着大嘴的辟邪石狮,仿佛在催促每一个即将通往天朝的官宦子弟。
  她不由幻想开来,在鳞次栉比的房屋之间寻找她的爱人。在某一张床榻上,赵明诚的思绪是否也在流浪的途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她在太学院的墙垣外洒下思念的种子,便命令马夫,急奔而去。
  墙内的你是否听见墙外我的心意?唯愿日光初放前,他的思绪能陪她到未明的天边。
  离别总叫人心疼。
数日之后,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明水,故乡的温柔慰藉着她空空的心。天涯各一方,在依然慈祥的皓月之下,她忽然感到人生的渺小,生命的相似。
  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
  只有英灵苏蕙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同样是与君天涯各一方的苏若兰,那个前秦聪颖的女子,因一幅璇玑图而闻名的美丽爱情,流传至今。
  她是在一次法门寺庙会上与他相识的。他叫窦滔,那时正是他心气极高的时候,射飞雁,穿池鱼,样样得意。她也是织锦刺绣诗词歌赋样样出众的大家闺秀,登门求婚的名门望族不尽其数,而她却被眼前这个英武少年深深吸引。于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然而,有一天,一个窈窕似仙的女子踏进了她家的后院。这个能歌善舞,娇媚可人的赵阳台深得窦滔宠爱。她是西域的妖狐,生来就是要猎取男人的心的。
  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若兰因见不得窦滔溺爱赵妾,赌气不从,窦滔在一场无奈之后,带着爱得死去活来的赵阳台离开了长安。
  女人对男人,天生就是自私的,更何况本就性情清高的苏若兰。敢问,有哪个女子愿意纵容一个有着夺夫之恨的女人在家里撒野呢。虽然赵阳台并非可恨,窦滔并非有意,但她备受宠爱的模样,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实在令人伤心。
  于是,苏若兰开始了负气的生活。她矜持地自欺欺人。个中滋味,谁与能说。
  然而她的爱却终究是深邃的,癫狂的,终于有一天,她还是放不过自己。她无法克制住没完没了的思绪,是爱是恨,还是折磨,一股脑儿的宣泄在那熟宣纸上,她把在排遣孤寂的时光所作的诗词通通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绣成一幅五色的璇玑图,也许窦滔不一定能够看懂。这是她的性格,爱归爱,不是臣服。
  离开赵明诚的日子固然不好过。那就大胆一点吧,像苏若兰,一个人就一个人,抛弃自己的心虽然不是长久之计,却能度过最艰难的日子。眼下,李清照只好逃回故乡,找个人来倾诉。
  然而,明水也正是凄凉时。李格非宦海翻船之后,李清照慈祥无比的祖父也跟着去世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嘴里还喃喃地念着孙女的乳名。李清照听着父亲的话,痛哭在祖父坟头,隔着厚厚的黄土,也许她永远也无法忘记小时候趴在祖父膝盖上头感受到的一抹暖暖的阳光和头顶上的那双苍老温暖的大手。
  花谢了还会再开,春去了还会再来,人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苏若兰终究受不了自欺欺人的生活,她几乎崩溃。不知道窦滔看到那张她亲手绣的璇玑图时会有何感想,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受伤的孩子最终还是被心爱的他紧紧揽在怀里。
李清照不禁感叹。海难枯,情难灭,与君既相逢,何忍轻离别。
  夜阑月下,她踏上一只小船,就这样,静静的,任它漂浮,漂浮。
  【11】红酥
  她在傍晚的永恒中踏入少时的梦,像春末第一只飞入古老书院的洁白蝴蝶,飘然而过之时才发现她在哭,事情就这样开始了。
  红酥肯放琼包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李清照《玉楼春》
  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再回有竹堂,已是次年春天。
  将开未开的江梅花瓣鲜红似火,柔润如酥,花蕾朵朵晶莹剔透,每一朵都是热烈与娇柔的混合体,刚欲爱惜这朵,又恐冷落那朵,朵朵都那么娇艳那么令人爱怜,不知该从哪里欣赏才是。
  没有人知道,花中藏有多少香气,也没有人知道,那些花儿酝酿了一年的感情。她们这么执著是为什么,更不知道她们究竟在等待什么。其实,有的时候,鲜花和女子是相似的。最美丽的时候就是含苞待放的那一瞬间。不管你经历了什么,总还是记得甚至怀念第一次遇见他的那一个回眸,朦朦胧胧的,很近又很远,感觉触手可及,却又稍纵即逝,只留下薄雾中摇晃的指尖。自古以来,梅总是带着无限的情意来到诗人或者词人的笔尖,在他们挥毫的瞬间留下悠远留长的思绪。它们总是静静地承载着倾诉者的意念,被印染在宣纸上,被刺绣在生绢上,在时间的河中漂流,漂流,没有尽头。
  "红酥肯放琼包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看着眼前这棵亲手栽种的江梅,仿佛在一瞬间向你吐露它们无限的情意,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可能还得回到初来汴京的时候。那年风调雨顺,父亲的仕途也越走越顺,于是父亲把全家人都接到汴京来,图个团聚。那天,她穿着洁白的衣裙,娇滴滴地来到父亲膝前。在久违了一年的父亲跟前,她显得有些拘谨,父亲是那么伟岸,却又是那般慈祥。也许就是那天,父亲这个词,在她心里不由形成了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印象中父亲总是温暖的,安全的,他的面容永远都停留在了那一天。可是一年前,当她从马车上下来,触到明水土地的那一刻,近在咫尺的父亲,明显老了,和那个心里父亲的影子判若两人。李清照在一念之间失望,又在一念之间清醒。生活就是这样,沧海桑田,但,总有一轮明月在心里照耀着自己,哪怕在最凄苦的日子里,最寂寞的黑夜中,父亲的一点点爱护也会让她备感温暖和安全。也许,她不该只身前来汴京,尤其在傍晚即将入夜的时候。
这株梅树正是初来汴京时,在父亲李格非的指导下,她亲手栽种的。一年了,她没有想到,这棵江梅在无人精心照顾的情况下,竟然能够开放得如酥一般柔润嫩腻,远观,红似骄阳,在被晚霞映红的鱼鳞白肚云的映衬下,格外顽强。院落已空,杂草丛生,四处都是未经修剪的老树枝,像监视着入侵者一样守卫着有竹堂,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自从李格非走后便不再抱有希望。但,无论风雨变换,冰雪欺压,这棵江梅都顽强地在这个曾经于宦海中漂泊沉浮的有竹堂等她。当她如幻想般在忐忑中与它相遇的那一刻,内心深处的激动像熔岩一样滚热,她才明白,原来它一直在等待那个梦里眨着纯净如水眸子的少女。
  但她知道,回不去了。她已不再清纯,不再娇嫩。离开赵明诚一年的日子里,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然而脑海里,却只不断重复着一个场景,那个一生只有一次,即使在离世前的一刻也不会忘记的回眸。和煦的阳光洒在那张笑容绽放的脸上,舒缓地放映着陌生的,亲切的,熟悉的,温柔的,伴着郁郁的香气,现在,全然幻化在眼前花瓣上的一片艳红。玲珑骰子安红豆。
  原来,她一直在梦里与他遇见。
  "他真的还好吗?为什么不去见他?"红酥眨着细长的睫毛,疑惑地看着清照。
  人生的伤感莫过于离别,离别时,像是有人在身体某个位置划下一道伤口,在像眉梢一般绵延悠长的时间消磨下,渐渐凝成一道永不褪色的疤痕,每当看见它,心里就像波澜起伏的海面,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的那天,她在朱门前望见他远去的背影,从此,便没有再见面,那些尘封的书信带不来丈夫的慰藉,只能在梦里释放所有的思念。
  黄昏,是一天中最孤独的时刻,即将告别太阳的照耀开始进入茫茫黑夜,却又是一天中最永恒的时刻,在最后一缕阳光还未消逝前,在天边的鱼肚白上映出最绚烂的一笔,如同最后一片花瓣落下之时,全力释放的芳香,在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迹。
  闷损阑干愁不倚,是心中突然泛起的一句声波,击响悬在空中的吊钟,是落井下石的恨意,是炙手可热心可寒的悲凉,是赵明诚无法守护的爱情,都在这一记沉闷钟磬声中扩散开来。夜,悄悄来了,孤独中,还有江梅陪伴,花谢了还会再开,韶华逝去便不再。明朝云起云落,已不是一个女子能够猜想的了。不如这次,真的像命运屈服一回?小酌一杯,钻进美丽的梦中,乘着醉的翅膀再回到未嫁的年代,那个如梦初醒的早晨,再当一回含苞待放的花蕾,再看一次她脑海中永不衰老的眼眸。
【12】茶爱
  这辈子,你注定落进我的心底,在我滚烫的爱里舒展,获得清香的宽慰,留给我哀苦的愁眠。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李清照《小重山》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一天,她驱赶着快马,带着从京城来的信笺,行走在通往汴梁的崎岖山道上。那一天,她感谢上苍有眼,终于能够重返赵明诚身边。
  然而,她万万没有料到,自诩聪明贤惠、温婉柔美、目无尘下的自己日后竟成了丈夫身边多余的角色。两年前,还举手长牢牢,不忍遽别,朱门相送,涕泪连连。仅仅两年的工夫,他为何判若两人,虽近在咫尺,却若遥在天边。这还是自己的丈夫吗?两年不见,自己心里已是烈火焚烧,为何他却面无怜惜,怎么会落入这般境地?究竟发生了什么?她想不到,也不敢去猜。
  分别的两年成了她与他爱情的真空岁月,各自飘零,没有介质。以往一见面,心里竟感异常轻松,之前的惶惑、兴奋、恐惧、激动全都在那一刻消失殆尽。一切的一切都不必再解释,她明白了,他已经不再爱她。那一刻,她无法再想更多为什么,只是,知道了这个结果,便不必再期待。
  她走时,他还是个太学生,他笑起来的时候面容似水,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至少那时他完全属于她。她走后,仅仅两年,他就出仕为宦,不久便当上了鸿胪少卿,一直都是顺风顺水。事业的高涨与欲望的空虚,将他卷入当下时髦的招妻纳妾风潮中,寻花问柳艳遇章台,把妻子当作随身的衣物,旧了就换。更何况,刚分别的那段日子,太寂寞。
  她明白了,在他有意避开她眼神的那一刻她便明白,那个女子在他身后的回廊尽头突然出现,窈窕的身姿,两眼纯真。她无法不难过,无法不哀愁,却无法责怪他,尽管她恨他的轻浮。在纳妾蔚然成风的上流社会,责怪他,只会成为众人日后茶余饭后的话柄,任人耻笑。她只能埋怨自己,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一道锥心的印记,哪怕是夫妻之间争吵时留下的一道划痕。
  叹一句,都是世道惹的祸,那些对待爱情忠贞的女人们为什么总是被命运的薄命吻过脖颈。而那些美丽的爱情,为什么偏偏总是需要薄命红颜为祭?叹一句,世道不公。
  她是太爱护自己了,舍不得自己一丁点的尊严;她是太无奈,无法抵挡男人们的权力。叹息,后悔,怨恨,最终又化成一丝一缕的哀愁,剪不断理还乱,忽然间,只想抱紧他,哪怕他变得油滑丑陋,也要死命抱住他。原来,恨可以融化成思念。
  她还是喜欢独居,在逃离噩梦般的赵府后,唯一能给予她慰藉的地方,就是这里了,尽管又经历了一年的分别,父亲的气息还存留在有竹堂,这里有他看过的书,有他洗过的笔,石墨的砚台沉重地躺在父亲的书案上,带着悠远的墨汁味道,淡淡的,飘着少女纯洁的时光。是啊,那时候多好,没有任何忧虑,每日琴棋书画为伴,又有伯母的呵护,又有慈父的怜爱,活得温暖舒心,活得逍遥自在,就像飘荡在苍穹的一朵白云,没有开始,亦没有结束。
爱情就像春的气息,在你还没有察觉的时候,便悄悄来袭,也许你能在某个时刻感觉到它的存在,原来,它已经存在了,于是,便有传说,寄一句"千年修得共枕眠"。也许,也就是这样无声的爱,颤动了她的情愫,从未波澜过的心湖,一时间被拨动,惊起一丝涟漪,如弦上振动的音律,一旦离弦,便回不到最初。
  于是,她凝视着眼前桌案上的一瓯茗品,渐渐感受到了它的意味。茶似尘埃,躺在白色的陶瓷碗里,期待着某时出现一碗能让他舒展的沸水。女人,就像是煮沸的水,带着她滚烫的爱情。若是这辈子不小心跌入到干枯的茶叶中,就注定会给他留下一个位置,那是埋在心里最深最深的地方,她包容他,让他自由的舒展。随岁月的流逝,她最终会把自己的一切与他和谐起来,化成同一种颜色,同一种味道。哪怕,命运把他们分开,他虽为茶,她虽为水,但彼此都具有了彼此的气息。哪怕,她凉了,而他依然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女人,她也不必担忧。因为,她早已将他最初的感情包容进了自己的身体,那是他最浓郁的情怀,是全部的,最初的,最沁人心脾的,最真实的味道。
  春到长门春草青。何不远离尘嚣,安安静静地做些心怡的事情?因为,风雨总是来得太陡然,并且往往毫无征兆。当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时候,就让未来倾听我们,安静下来,品一口茶香,寻一分静谧,画一笔花开,续一份情缘。等待,在盎然的春日里,与众花同乐,不要再伤心不要再忧郁,就算忧郁也没有用,何不让自己快乐一些呢?
  于是,她欣然望向窗外,月如何?淡月正好,照耀我影。黄昏中,疏帘叮当作响,时光渐渐走入永恒,她浅浅的笑靥是最好的证明,仿佛一切都停留在疏雨黄昏的秋千架上。同样浅浅的笑靥,如水的眸子,她欢乐地荡漾在年少的梦里,像一阵风,绽放了一城的春天。
  我仿佛又一次看见,在某个似水流年的清晨,半掩娇羞的女子在明镜般的湖面上随船桨划过的微笑。
【13】花间
  还记得那时,你拉着我的手登高月下,我说,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他好像并不知道妻子的深情,否则他早该体会到她干枯的泪泉,以至于不会在收到这封信时吃惊哑然。重阳节他不缺亲情,赵府宅第下的其乐融融似乎让他忘记了遍插茱萸时未至的妻子,也许只有深夜来临,望着那轮明月,守着枕边的欲望,才会渐渐想起她的容颜。
  此时,你在哪儿呢?
  一整天,窗外的雾气就像思念的绸带萦绕不散,坐在屋里,看着窗外朦朦胧胧的一切。乡下的十月天,更显得寒凉,闺房足不出户,任与亲朋拜谒也了无心情。想让自己高兴一点,每每想到曾经沧海,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苦笑,笑不止,哭不出。
  山高高,路遥遥,即便登上高处,也望不尽天涯。思绪太多,太琐碎,不能连成整体,如何传到他的耳旁?唯有苦等。盼望门前的青石板路马蹄声响,君,何时肯到我家乡?
  瑞脑消金兽。独自守在瑞脑香边,看着袅袅青烟出神,不觉时光流逝,但求一个永恒。谁说爱情一定纠缠,假如还能感觉到他的气息如影随形,那便是了。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玉环一抔黄土收艳骨,皆感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盼望,望断旧时路,遇上了,三生有幸。离开,分别,肝肠欲断。命运,这般绝情。
  离开了有竹堂,归隐田间,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年父亲大人亲手撒下的菊花籽,现已是花香满怀。她明白眼下身为罪人子弟的自己,是无力与京城的势力抗争的,就连思念,似乎也成了奢侈。他来不了,其实她早已料到,只是一直不肯向自己屈服。思念就像一针麻醉剂,明明心口正被撕裂,却假装若无其事。她痴痴地站在路口张望,如同已经过了一世。等待,最漫长的一天,最短暂的一刻。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她知道,他不会来了。那是他不敢疏于礼法的失败,他没有她想象中那么有胆量。
  她从散落一地的花瓣中拾起一片,像拾起弱弱的自己,捻在指间,果然细小娇嫩光滑如丝,不禁感叹命运多舛,为何花开正好,却禁不住袭来的一阵风。
  这晚,孤枕难眠,一阵风吹过,更是凉意逼人,怎堪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暖。她睡不着,思绪在枕间无尽地流浪,想找一个归宿,却怎么也找不到。她再也无法忍耐这样的煎熬,步履出户,像一只琥珀杯困在邃蓝的夜晚,无处可逃。
  只能叹一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相信,她隐忍的语言在他面前一定不会显得艰深,短短五十二个字包含了所有的离愁别绪。也许《醉花阴》在别人读来只觉辞藻清新朴素,情感真挚如泥,于他品来确是心里的酥,思念的泉,只沁一滴,那被遗忘在心底的河床便雨润甘甜。也许他并不是遗忘,或者太寂寞,只是他不敢想,以为每天拼命地干活,就能忘记。回家以后,突然发现妻来的信,犹如从海底捞上的珍贵明珠,精致纯美。他实在低估了妻对他的爱意,自觉惭愧。她要用尽一切方法让他明白:想念,是没有边境的,她不想再这样流浪了。
彼时,周围的山河江川似荡然无存,天地合拢,将两人裹进彼此的世界,不用再担心皇权的干预,是你心入我心的自由无碍。
  他笑了,捧起手中妻的书信,一方面深感妻的挚爱,一方面自愧自己才疏学浅,蹦不出两句惊艳之笔。于是接下来的三天,他都将自己锁在重门之中,作诗弄墨,为此独钟。
  他是个不肯服输的人,在男人当权的朝代,怎肯让女子踩在自己头上?三日后,他终于作完整整五十首小诗,将妻子的小诗抄了三句附于最后。随即带上诗词奔到朋友陆德夫家中,他在意的不是朋友的赞扬,而是诗词背后的男女争锋。
  朋友一见他这般亟不可待,也就没多问,一首一首慢慢品读。晨光在他们一声一声的步履中溜走,沉默过后,陆德夫抬头,见过急切的赵明诚,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想赵兄三日之中,竟有如此大的长进,佩服!佩服!"赵明诚听后,心中的欢喜油然而生,但他对接下来的话题更加感兴趣,于是他问"好在哪里?"陆德明说:"依我之见,这词好在三句上。"
  他问:"哪三句?"
  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真乃神笔,出语不凡!"
  赵明诚一心想要高过夫人,以捍卫他男子汉的尊严。但朋友的话,只能令他无话可说,实为佩服!
  然而将妻的挚爱与他人分享,这已经是一场罪过。
  这三句字眼的背后,确是他无法感同身受的思念。
  遗憾,他和她的爱实在悬殊,一个是用心写字,一个却重在比拼。怎可及?她也许想不到吧,她是用力去爱了,他却不能将爱刻入脊骨。或许爱本身就不是等价交换。
  她的爱分量太重,重得超越了那个时代男人受力的极限。
  我们无法确定,她是否曾站在山坡头,对着远方的晨雾呐喊,我们也无法确定他是否听到过,但,的确有那么一声回音在山间飘荡: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清照的诗句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