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山的四字词语名称的词语

关于描写山的古诗词_古诗文网
古诗大全目录
《描写山的古诗》在线阅读描写山的四字词语
您当前位置: &
描写山的四字词语
发布:&|&分类:&|&
  描写山的四字词语  峰峦叠嶂 怪石嶙峋 千峰万仞  千山万壑 山清水秀 悬崖峭壁  山包海容 山崩川竭 山崩地坼  山崩地陷 山崩海啸 山崩水竭  连绵起伏 崇山峻岭 拔地而起  山崩地裂 山崩地塌 危峰兀立  山崩钟应 山长水阔 山光水色  本性难移 山呼海啸 山公倒载  山枯石死 山亏一篑 山明水秀  山栖谷饮 山栖谷隐 山盟海誓  山穷水绝 山容海纳 山童石烂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高水险  山寒水冷 山河表里 山河易改  山积波委 山节藻棁 山砠水厓  山林隐逸 山溜穿石 山眉水眼  山鸣谷应 山木自寇 山南海北  山清水秀 山穷水断 山穷水尽  山陬海澨 直冲云霄 山鸡舞镜  挨山塞海 巴山度岭 巴山蜀水  拔山超海 拔山盖世 拔山举鼎  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 可以攻玉  跋山涉水 白山黑水 宝山空回  冰山难靠 冰山易倒 跋山涉川  日落西山 涉海登山 漫山塞野  愁山闷海 出山泉水 春山如笑  山颓木坏 山陬海噬 巴山越岭  被山带河 崇山峻岭 他山之石  山肴野蔌 山肴野湋 山遥水远  山阴乘兴 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寿比南山 水满金山 临水登山  山珍海错 山珍海味 山止川行 山峙渊渟 山中宰相 刃树剑山 道山学海 登山临水  登山小鲁 登山越岭 登山陟岭 东山复起 东山高卧 重于泰山 拄笏看山 拄笏西山  东山再起 东山之志 堆山积海 恩山义海 翻山越岭 猿穴坏山 云雨巫山 执法如山  逢山开道 逢山开路 高山景行 高山峻岭 高山流水 一叶迷山 义海恩山 堙谷堑山  高山仰之 高山仰止 关山迢递 关山阻隔 积水为海 绿水青山 山水相连 砺带河山  观山玩水 冠山戴粒 河山带砺 河山之德 怀山襄陵 名山大川 名山胜川 名山胜水  回山倒海 回山转海 火山汤海 箕山挂瓢 箕山之操 南山可移 南山铁案 爬山涉水  箕山之风 箕山之节 箕山之志 江山好改 本性难移 千山万壑 千山万水 堑山堙谷  江山如故 江山如画 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江山易改 青山不老 青山绿水 青山一发  荆山之玉 开山鼻祖 开山老祖 开山始祖 开山祖师 丘山之功 人山人海 肉山脯林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跨山压海 昆山片玉 昆山之玉 三山五岳 深山长谷 深山老林  秉性难移 江山易改 禀性难移 乐山爱水 太山北斗 深山穷林 深山野墺 深山幽谷  乐山乐水 离山调虎 砺山带河 连山排海 庐山面目 升山采珠 剩山残水 尸山血海  盟山誓海 弥山亘野 名山事业 模山范水 排山倒海 排山压卵 敲山振虎 敲山震虎  穷山恶水 穷山僻壤 肉山酒海 如山压卵 深山密林 深山穷谷 邈若河山 名落孙山  泰山北斗 泰山鸿毛 泰山梁木 泰山盘石 泰山磐石 泰山其颓 泰山压顶 泰山压卵  梯山架壑 梯山栈谷 铜山金穴 铜山铁壁 铜山西崩 梯山航海 文山会海 巫山洛浦  童山濯濯 投山窜海 为山止篑 巫山云雨 西山日薄 仙山楼阁 仙山琼阁 显山露水  挟山超海 依山傍水 移山拔海 移山倒海 阴山背后 银山铁壁 游山玩景 游山玩水  逾山越海 远山芙蓉 栈山航海 枕山臂江 枕山负海 枕山襟海 枕山栖谷 指山卖磨  指山说磨 重山复岭 重山复水 重山峻岭 劚山觅玉 铸山煮海 阻山带河 钻山塞海  丛山峻岭 刀山火海 尺山寸水 倒山倾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描写山水优美的诗词
描写山水优美的诗词
编辑:jiazhi
  1.《雨过山村》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2.《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年代: 唐 作者: 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
  3.《满江红 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年代: 宋 作者: 张元干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
  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觜共停,伤飘泊。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
  倚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4.《西江月 黄陵庙》
  年代: 宋 作者: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5.《清平乐 题上卢桥》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描写山水优美的》相关文章最新推荐:
10.词大全集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描写山水优美的诗词相关推荐
[描写山水优美的诗词]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14630" data-title="描写山水优美的诗词" data-image="">山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山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山的名言926条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战国思想家 列子 《列子?汤问》
有眼不识泰山。 山名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泰山:山名。古时候的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受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本句大意是长着眼睛竟然不认识泰山。此句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多用来说自己眼力差,也用来说别人没有眼力,认不出有名望的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施耐庵 《水浒传》
信仰可以移山。波兰19世纪作家 显克微支 《你往何处去》
信心可以移山。
登泰山而小天下。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话是:“孔子登东山(指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而小鲁,~,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现在常用这句话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或说明见识多、阅历广的人眼界就高,对一般事物看不上眼。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
山雨欲来风满楼。 关于山的名言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本句大意是:山雨快要到来时,大风已先吹满城楼。本句本是描写自然景物和急雨欲来时的气氛的诗,后来人们则赋予新意,常用来形容政治气候,预示时局动荡或重大事变将要发生前的征兆,成为知名度和引用率很高的名句。晚唐诗人 许浑 《咸阳城西楼晚眺》
玉山自倒非人推。唐?李白《襄阳歌》。玉山:形容仪容美好,晋时嵇康风度很好,人们说他平时如孤松独立,醉后如玉山将倒。本句大意是:玉山是自己倒下,并非别人推倒。这句诗形容诗人因酒醉倒的样子,后世因此常以“玉山倒”形容人的醉态。唐代诗人 李白 《襄阳歌》
榴花满山红似火。宋?范成大《竹枝歌》。榴花:石榴花。石榴品种很多,大致可分果石榴、花石榴两大类。花石榴是供观赏用的,品种众多,一般开红花,千姿百态,十分耀眼。本句大意是:满山的石榴花像一片红色火焰。石榴花颜色红艳,所以咏石榴多用“火”“红”来形容。如白居易《石榴树》:“春芽细炷千灯焰”,用“千灯焰”比喻花色的红艳鲜丽;张新《榴花》:“日向午临疑喷火”,说石榴花在中午烈日照耀下像要喷火一样……。范成大的《竹枝歌》写的是满山的石榴花,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而是望之如火满山红,境界宏大,景象十分壮观,故常为人所称引。南宋诗人 范成大 《竹枝歌》
文似看山不喜平。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写出来的文章要象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写出点曲折,那才吸引人清代诗人 袁枚 《李觉出身传评语》
寸寸山河寸寸金。 山名言清?黄遵宪《赠粱任父同年》。本句大意是:一寸寸山河就像一寸寸金子一样。本句以比喻说明祖国山河极其宝贵,多用来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珍惜,表现捍卫祖国江山的决心。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 《赠粱任父同年》
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谚语
雷雨江山起卧龙。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山水万重书断绝。唐代诗人 元稹
青山明月梦中看。 关于山的名言唐代诗人 王昌龄
满目青山夕照明。 叶剑英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战国?韩非《韩非子?六反》。踬(zhì智):被绊倒。垤(dié蝶):小土堆。这两句大意是:不被大山绊倒,却被小土堆绊倒。战国?韩非《韩非子?六反》:“先圣有谚曰:‘~’。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山大,不易跨越,但正因为其大,困难多,人们重视,小心谨慎,所以能安全通过。土堆小,易于跨越,但也正困为其小,不成其为困难,引不起人的注意,产生麻痹心理,所以往往反而被绊倒。韩非用这条谚语强调重刑能使人畏惧,因而无人敢犯,轻刑则使人轻视麻痹,因而易于犯法。今天我们可用来告诫人们对小困难也要重视,免得过了大风险,却在小困难面前绊倒。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六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它山:别的山。攻玉;琢磨玉器。本句大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它来琢磨玉器。此条以它山之石可用来琢玉为例,阐明借鉴、广取的重要意义。石头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连它山之石都有“攻玉”的作用,其它鲜见的东西更可以想见。此条通过比兴手法寄寓此意.使诗文含蓄蕴藉,令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理喻力量,因此干百年来传诵不绝,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极有号召力和极为简明醒目的口号。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鹤鸣》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山名言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积:累积。泽:水。这两句大意是:山由累积而高,水由累积而长。积累是量变的主要方式之一,勤于此,则山可高,水可长。学业亦如此,不断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可用于劝学。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
守法持正,嶷如秋山。唐?刘禹锡《司空奚公神道碑》。嶷(ni腻):高峻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恪守法令制度,主持正义,像高山一样不可动摇。以“秋山”比喻守法持正、刚直不阿的高尚品行,可谓形神俱似。可用来赞扬执法如仙的掌权人。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司空奚公神道碑》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宋?苏轼《后赤壁赋》。这两句大意是:青山有声,幽谷回应,秋风骤起,波涛涌现。此二句运用客观描写的手法,绘出赤壁景观。“山鸣”句写一呼一应,交相作用;“风起”句写一因一果,传导哲理,故九为后人称道。此句后来与《史记》中的“风起云蒸”(《太史公自序》)一语相结合,演为“风起云涌”这一常用成语,至今仍广为人们喜用。北宋文学家 苏轼 《后赤壁赋》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争,比。壑(hè贺):山谷。这两句大意是:多少座山岭竞比秀美,多少个山谷溪水争流。两句原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对会稽地区山川之美的概括。重重叠叠的青山,沟沟壑壑的水流,加上一个“竞”字,一个“争”字,赋于客观山水以主观包彩,使千岩万壑具有活的神采。这一名句,脍炙人口,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使用频律也很高,在今天表现江南风景的山水游记和散文中经常引用,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演化为成语“千岩万壑”,其义与原意稍有不同,用来形容高山峻岭的重重叠叠。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关于山的名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这两句大意是:青山年年依旧,永不衰老;绿水岁岁谎淌,永远存在。此名句原来描写自然山水的永恒,因其暗含哲理,故后人常以之比喻正义事业或英雄人物的强大生命力。尤其是“青山不老”一句,经常被人日引用。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见宋?苏洵《心术》。本句大意是:即使是泰山在自己面前崩塌下来,脸色也不变。原文说:“~,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讲的是“为将之道”。现在可以把它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形容那些心雄阻壮,冷静沉着,无论遇到什么突然的变故,出现什么危险情况,都能镇定自若的人。北宋散文家 苏洵 《心术》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见宋?苏轼《后赤壁赋》。这两句大意是:山高大便衬得月亮小,水退落石头就自然露出。此名句原是描写自然景色,由于它警约而暗含哲理,后人常以之阐发道理。尤其是“水落石出”一句(欧阳修《醉翁亭记》也有“水落而石出者”之语),流传过程中意义逐渐定型,成为比喻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便会彻底明白的成语。北宋文学家 苏轼 《后赤壁赋》
众煦漂山,聚蚊成雷。汉?班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煦(xū许):吹气。漂:浮动。这两句大意是:众人吹气能使大山浮动,蚊子的声音聚集起来会成雷声。这两句话的原意是强调人言的可畏。但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相同质物体的量的组合会引起质的突变。也可用以说明集微成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山名言北朝?周?庾信《周谯国公走人步陆孤氏墓志铭》。这两句大意是:西风吹动棵棵树木发出萧瑟的声响,远近的山峰都显出寒凉的景色。这两句渲染了寒秋浓郁的凄凉肃杀气氛,可用于描写深秋山色,或衬托冷落悲凉的心情。南北朝文学家 庾信 《周谯国公走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车奉》。仲:仰望,瞻仲。止:同“之”。景行(háng杭):大道。行(xíng形):走。这两句大意是:仰望高山,走着大路。后地引用这两句,多改变它的原义,引申为:像巍峨的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崇敬,像康庄的大道一样令人遵照着行走。多用于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或崇高的品德和美好的名声。可供形容某些人具有崇高的德行或建立不朽的功业而令人景仲敬慕,也可用于称颂某些德高望重、令人崇敬、值得效法的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车奉》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为山:堆土为山。九仞(rèn任):形容极高。仞,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亏:缺,欠。篑(kuì愧):竹制的容器,此指一筐土。这两句大意是:堆造九仞之高的高山,因只欠一筐土而不能完成。这是比喻做一件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努力就不能完成。从劝世来说,是告诫人们要善始善终,切莫虎头蛇尾;某些事情接近成功,最后的一步也许是困难最大的。如攀登珠峰,未能作最后一步的坚持,登不上峰顶,就会功败垂成。从哲学角度看,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积累限度才会引起质变,产生飞跃,如达不到其限度,突变是不可能产生的。 《尚书》 《尚书?旅獒》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隋代文人 王通
眼底山河,胸中事业。 关于山的名言金末军阀 李f
愁山万叠,鬓丝千缕。北宋词人 向子堙
海与山争水,海必得之。先秦?慎到《慎子?内篇》。这两句大意是:大海与大山争水,大海是必定得到水的胜利者。大海,博大而低下;大山,宏伟而高峻;而水向低处流又是无法改变的天然本性。因此,在海与山的争水竞争中,海具备主、客观的取胜条件和天然优势,所以能稳操胜券。~比喻竞争中的事物谁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谁就具备了取胜的条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子 慎到 《慎子?内篇》
玉不琢,则南山之圆石。唐?马总《意林》引用《正部》语。琢:雕琢。则:那就是。本句大意是:玉如果不经雕琢,那也不过就是南山之上普通的圆石而巳。此句从反面立论,说明玉经琢磨方成嚣,人经者砺始为才的道理。此名句立论角度新颖,修辞手法巧妙。宝玉与圆石,其价值对比鲜明,更宜于揭示名句阐述的道理。另外,名句采用口语的形式,通俗易懂,而又道理深刻,其说理方法值得借鉴。可用以说明施加教育的重要,也可用以说明接受教育、经受磨练的重要。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
天选地设,极湖山之美。 山名言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三山巨鳖涌,万里大鹏色。唐?李峤《海》。三山:指神话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大鹏:传说中一种极大的鸟。这两句大意是:遥望大海之中,仙山下有巨鳘涌起,万里海面呈现出一片大鹏的苍青之色。古代神话中有“巨鳌戴山”的故事,说天帝曾命巨鳌负起渤海以东的五座仙山。庚信的诗中有“鳌戴三山”之语,变“五山”为“三山”,李峤此诗又变为“三山巨鳌涌”,其实皆源于一个神话故事。《庄子?遗遥游》有鹏徙南海,扶摇而上九万里之语。巧妙化用古代神话和前人诗文,是这两句的突出特点。可用来描写大海。唐代诗人 李峤 《海》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绿箍(xiǎ0小):嫩绿的细竹。媚:妍美。此处用如动词,有献美以表示友好之意。清涟:水清澈而有波纹。这两句大意是:天边的白云环抱着清幽的山石,嫩绿的纽竹频频向清澈的水波献出妩媚娇柔。诗文着一“抱”字和“媚”字,使自然山水富有了人的灵性和美好情感。这种以拟人手法表现山水自然美的方法,不仅形象鲜明突出,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与情趣美。很值得今天写作时借鉴。东晋末年诗人 谢灵运 《过始宁墅》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粱?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这两句大意是:山间一无所有,了无牵挂,多的是岭上白云,日日相伴。陶弘景是南齐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著名隐士。他爱好山水,隐居于家乡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时称“山中宰相”。齐高帝曾下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写了一首诗作答:“~。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洁淡远、超然物外的情趣,对后世隐逸文人颇具影响,孟浩然的名句“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即受此诗启迪而出。两句可化用来写山间幽静的景物。南朝梁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 关于山的名言元?薛昂夫《楚天遥过清江引?送春二首》其一。渡:指渡口。这两句大意是:夕阳下,山外有山,山山相接;春水旁,渡边有渡,渡渡相望。这两句的构句法比较新颖,面面富有层次感。可用来描写春山春水。元代散曲家 薛昂夫 《楚天遥过清江引?送春二首》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元?揭奚斯《归舟》舸(gě葛):大船。这两句大意是:大船自激流中飞下,青田从两岸向后移行。此条上句平平,下句甚工,“移”字尤具点睛之力。诗人捕捉住乘舟自中流而下的真实感觉,用诗的语言加以表现,颇有奇趣。原本是船在行走,而置身船与急流中,倒感觉是青山自行移动。一个“移”字,表现出多少韵味和生气!这种一笔点活全盘的方法,可为今天写作时提供借鉴。元代文学家 揭奚斯 《归舟》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元?黄镇成《东阳道中》。这两句大意是:薄薄的晚烟浮游在山谷里,斜斜的夕阳穿过树林向下坠落。可用来描写山林暮色。元代山水田园诗人 黄镇成 《东阳道中》
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元?方夔《早行》。这两句大意是:早晨,开门便看到对面山上半山月色;出门立马将行,又看到庭院里满地白霜。“半山”二字下得慎到,写出晨月斜照,山峰一面受月一面阴暗,或上半部受月下半部阴暗的景象。两句由对仗句构成。“半山月”与“一庭霜”相对,一写远望,一写近看,一抬眼,一俯视,极富空感;一月一霜,霜月相映,绘成清冷的意境。而“开门”便见,“立马”又视,就有一种被这种清冷笼罩的感觉。字里行间,透露出早行的辛苦。这两句可用来写霜月之晨。如把“霜”理解成月色,也可。宋末元初 方夔 《早行》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山名言元?白朴《天净沙》[孤树落日]。这两句大意是:秋季到来,秋色明丽,山水为白草、红叶、黄花点染,别呈一番姿色。白朴的散曲,如诗如画,摹写长于着色,句法长于依次罗列,此条即由五个名词依次排列而成。这种表现手法,不落俗套,既扩大了句子的容量,又使所状之物一一呈现眼前,符合文学作品形象思维的特点。另外,此条十字,却出现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可谓重彩浓抹,色调鲜明。此名句表现的图画感极强的特色,特别值得写作诗歌和抒情散文的同志学习。元代曲作家 白朴 《天净沙》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五代?前蜀?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这两句大意是:春山云烟将要收敛,天色微明,星星渐淅稀小。烟欲收而尚未收,星稀小而尚未落,实是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刻。可用来描写清晨景象。五代词人 牛希济 《生查子》
地暖花长发,岩高日易低。唐?张子容《贬乐城尉日作》日易低:天黑得早。这两句大意是:天暖地温,花草容易生长发芽,山高太阳下得快,天也黑得早。《贬乐城尉日作》原诗为:“窜谪边穷海,川原近恶溪。有时闻虎啸,无夜不猿啼。~。故乡可忆处,遥指斗牛西。”这是诗人流放到乐城时,感慨环境恶劣,思念家乡时所作。此二句说乐城地暖岩高,与中原迥然有别。用以形容山区的风光,十分贴切。唐代诗人 张子容 《贬乐城尉日作》
露带山花落,云随野水流。唐?张乔《送蜀客》。野水:野外的水流。这两句大意是:山花带着露珠坠落,白云伴随野水流淌。此句表现郊野特有的景色。露、花、云、水本为无情之物,而诗人送客,别情依依,这种内在感情外化于物,顿使无情之物变得含情脉脉,似乎有了人的情意。这种移情及物的手法带有拟人化特点,使诗文显得生动活泼,更能表情达意,有益于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唐代诗人 张乔 《送蜀客》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关于山的名言唐?于(fèn奋)《戍卒伤春》。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边疆地区。这两句大意是:东风用尽了气力,也吹不化阴山的积雪。原诗写阴山积雪很大,东风力气用尽,仍不能使阴山雪减少一点,这是为了表现边地戍卒的伤春情绪。戌卒苦于九戍不归,因而感慨边地春意甚微。这与王之涣《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类句子既可用来描写北国山间的春景,也可以引申一层灵活运用,比如用来比喻进步的力量一时尚且不足以驱除阴暗的气氛等等。唐代诗人 于 《戍卒伤春》
晚山岚色近,斜日树阴疏。唐?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岚(1án兰):山林中的雾气。这两句大意是:傍晚山间,苍茫的雾气趣来越近;落日西斜,树投下了稀疏的阴影。这是作者傍晚时分过访章秀才洛阳客舍时所看到的景色,暮霭由远而近慢慢浓重,西沉的斜阳在雾霭笼罩下新次暗淡,树影也越来越稀疏。两句写出了暮色降临时的景物变化,描写山林晚景可作参考。唐代诗人 姚伦 《过章秀才洛阳客舍》
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唐?项斯《寄石桥僧》这两句大意是:溪上涌起的白云遮隔了石桥的寺庙,半夜降落的大雪添涨了溪中的泉水。这两句表现了泉溪清幽的山寺景物。写溪、写泉,写云、写雪都是为了衬托寺的幽静,写寺的幽静则是为了衬托寺僧的高洁。唐代诗人 项斯 《寄石桥僧》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唐?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这两句大意是:临平山今夜的秋色如何,大约是空山寂静,松子陨落;隐居的幽人还未人寐吧!《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原诗为:“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这是一首怀人诗。它不以强烈的感情打动读者,而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却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此二句写诗人遥想远在临平山的友人今夕的情况如何?大约山中秋色更浓,四周无声,松子已纷纷陨落,友人触景生情,也在徘徊不寐吧?虽是想象之景,但神思相交,如友人晤对,使读者不仅看到怀人的诗人,也看到了诗人所怀的友人。两十空间,两地场景.都展现于读者的眼前。唐代诗人 韦应物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山名言唐?王之涣《登鹳鹊楼》。依:傍着。尽:指日落。这两句大意是:夕阳紧贴山峰,缓缓沉下,黄河一泻千里,东流入海。诗人撷取黄昏山河最为动人的一刹那加以刻画:白日、苍海、青山、黄河。上有白日经天,下有大河贯地,景色壮美雄阔。加上后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更贯注入诗人进取的激情与热力,富有深刻的哲理。现在写壮丽山河的黄昏景色时,可借鉴前两句,而后两句则常用来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奋进不止,成为人生理想追求的常用座右铭。唐代诗人 王之涣 《登鹳鹊楼》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唐?王维《终南山》。霭(aǐ矮):云气。这两句大意是:往终南山主峰攀登时回头下望,刚才走过的地方,茫茫白云合拢,失去了来路;往上面看,云气弥漫一片,待进入青霭中时,云气反而看不见了。这首诗写游终南山的真切感受,是对终南山的传神写照。~两句极写登山所见云烟变幻、移步换形的奇妙景色,不仅能唤起读者的登山体验,还像是把读者也带进终南山中,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后人写登山实感,常常引用此传神妙句。唐代诗人 王维 《终南山》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树杪(miǎo秒):树梢。这两句大意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白色飞瀑好似悬挂在绿树梢上一般。王维善以画理入诗,他运用绘画上的透视学原理和色彩的搭配写景,不仅表现出山势的高峻,山泉的奇丽,而且写出了景物的远近、高低,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王士祯评曰:“兴来神来,天然入妙”。可化用以描写山岭雨后多流泉飞瀑的可爱风景。唐代诗人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hè贺):山沟。杜鹃:鸟名,又叫子规,春天啼叫。这两句大意是: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到处都响起杜鹃鸟的啼叫声。两句诗是互文见义,勾面出一幅壮美的春山图,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宛如身临其境,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势。唐代诗人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山邻青塞断,江向白云平。 关于山的名言唐?王维《送严秀才还蜀》。这两句大意是:绵延群山被巍巍关塞横断,滔滔大江与天边低垂的白云相接。此名句表现蜀地的山水风光。上句写山塞的雄伟,下句写江面的辽阔。一纵一横,相映成趣,一“青”一“白”,色泽明丽,这种生动活泼的山水描写,为今人的写作提供了范例.在表现类似景色时,可以原句借用。唐代诗人 王维 《送严秀才还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阙题二首》其一。元:同“原”,本来。空翠:指空明而苍翠的山色。这两句大意是:走在山间小路上,天本来没有下雨,那空明青翠的山色,却像是沾湿了人的衣服。这两句描写山间草木葱茏苍翠,尽管未曾下雨,可是那空明翠绿的山色,却仿佛是晶莹的液体似流欲滴,能沾湿行人的表服。想象新奇,语言清丽,可用来描写春夏间草木蕊茏的山林。唐代诗人 王维 《阙题二首》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唐?王维《秋夜独坐》。这两句大意是:山果被深秋的寒雨摧落,草虫也在雨夜躲进堂屋,在灯下鸣叫。诗句没有直接写秋写寒,而深秋的寒意自现。可用以描写深秋雨夜的景象。唐代诗人 王维 《秋夜独坐》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唐?王维《齐州送祖三》。这两句大意是:天气寒冷,树木凋零,远处的山峦因萧瑟而显得空净;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奔流的长河显得更为湍急。诗人送别刚刚相逢又要匆匆分离的朋友,心中空寂、惆怅。这种心情外射到日暮天寒的江边景色上,再反作用于诗人的主观情感,更加重了胸中的离情别绪绪。所以,施补华评这两句是“用写景之笔宕开,而情在其中“(《岘佣说诗》)。这种移情的表现手法,含蓄蕴藉,今天写作时,仍可以借鉴。唐代诗人 王维 《齐州送祖三》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名言唐?王维《鸟鸣涧》。这两句大意是:月亮从东边的山头出来,皎洁的月色惊醒了栖息在山林中的鸟,时不对地从春涧中传出鸣叫声。这两句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写山林之静:正因为静,所以山鸟不是被声音惊醒,而是被“月出”惊醒;正因为静,所以春涧中啁啾(zhōujīu周究)的鸟鸣声听得格外清楚。在一定的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所表达的正是以动寓静、动中见静的艺术辩证法。这两句可用以描写山林月夜之明朗宁静,更要注意学习这种动中见静的表现手法。唐代诗人 王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桂花:亦称木犀,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一说是冬天开花的桂,春深花落。这两句大意是:内心安闲恬静,可以听到桂花飘落的声音;深夜万籁俱寂,春山显得格外空旷宁静。两句描写了春山夜景。宁静的春夜,万物都安息了,白日曾喧闹、沸腾的春山显得格外空寂。诗人连细微的桂花飘落都能感受到,足见心境的恬淡,夜晚的静谧。可以此二句描写春夜的幽静,形容心境的闲适。唐代诗人 王维 《鸟鸣涧》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唐?王维《木兰柴(zhài砦)》。余照:夕阳之光。这两句大意是:秋山收敛了落日的余光,鸟儿前飞后逐结伴归来。诗句把秋山、夕照、飞鸟组成一幅图象,从地上到空中,富有立体感,景物多姿多彩,秀丽而有生气。可用以写山野秋日暮景。唐代诗人 王维 《木兰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这两句大意是:极目望去,江水流至天地尽头,还在继续奔腾,像要流出天地之外。远山苍翠,云蒸霞蔚,依稀可见,给人以隐约迷离,似有似无的朦胧美感。此条上句言地阔江远,下句写山高云蔚,一显一隐,相映成趣。诗句视野开阔,气象雄浑,适用于表现青山高远,江水浩瀚的景象。此名句常为后人袭用。如宋人欧阳修有。“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的名句。苏轼也曾咏道:“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水调歌头》)。唐代诗人 王维 《汉江临眺》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关于山的名言唐?王维《过香积寺》。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人径:人行之路径。这两句大意是:眼前是一片古木参天的森林,没有人行走的路径,深山之中是什么地方竟然传出寺院的钟声?诗人从眼之所见与耳之所闻两方面着笔,故意用惊讶的语气进行反问,表现香积寺深藏于幽邃的山林之中;那深山老林中传出的钟声,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表达效果很好。可用来形容人迹罕至的山林。唐代诗人 王维 《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王维《过香积寺》。危石:高峻的山石。这两句大意是:清泉流经高峻的山石发出幽咽的响声,日光照在幽深苍青的松树上透出几分寒意。人将宾语前置,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使人想见山石嶙峋,泉水不能畅通,激石触岸,其声如咽;“冷”字使人感到日暮林深,夕阳抹在青松上,略带寒意。用字之妙,需认真体味。此句可用以表现清静幽冷的山间景色。唐代诗人 王维 《过香积寺》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yǒu有):窗户。惊:惊动,这里形容风雪摇动竹枝。这两句大意是:隔着窗户听到寒风吹打竹枝,发出沙沙的声响;开门一看,只见白雪覆盖了山峦。可用于表现寒冬景色。唐代诗人 王维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这两句大意是:涧底寒冷,青松长得更直;秋天肃杀,山菊自吐芳香。洞底之松,环境恶劣,不能像向阳坡上的树木那样任意生长。为了求得生存,获得阳光,它只能向高空发展,久而久之,自然越长越直。山菊到秋天,为了繁衍后代,自然开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此二句说明生物能战胜恶劣的环境,以求得自己的生存;而且条件越恶劣,其生存能力越强。可用来赞美涧松、山菊的顽强生命力,也可借以喻人。唐代诗人 王绩 《赠李征君大寿》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山名言唐?王勃《咏风》。这两句大意是:当日落西山,山山水水都寂静下来进入梦乡时,她(风)又吹响了松涛,为您奏起了美妙的乐章。《咏风》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把风的动态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并赋予人的感情。风卷松涛本是自然现象,作者却说是“为君”奏乐,是有意识的行为,把风描绘得栩栩如生,脉脉多情,给诗增添了意趣。拟人手法运用得体,可使形象生动,平添诗情,写作上可作借鉴。唐代诗人 王勃 《咏风》
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唐?王勃《泥溪》。渚(zhǔ主):水中小洲。山照:指山头的夕阳。这两句大意是:水面上的暮霭笼罩着苍翠的洲渚,山顶上的夕阳从通红的崖头降落下去。摄取水面和山崖两个镜头,又运用“翠”和“丹”两种色调,构成美丽的画面。可用来描写暮色。唐代诗人 王勃 《泥溪》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唐?王勃《郊园即事》。断山:中断如削的峭壁。画障:彩绘的面屏。悬溜:悬空直落的细小瀑流。这两句大意是:陡峭的绝壁多姿多彩,疑是挂着一幅画屏;从峭壁上悬落的细瀑,铿然作响好像清脆的琴声。描摹断山悬瀑,有声有色,如闻如见。唐代诗人 王勃 《郊园即事》
晚风摇竹影,斜日转山阴。唐?唐求《友人见访不值因寄》。这两句大意是:晚风吹动竹林,翠竹的影子也随之摇曳;斜日沿山岭下落,山的影子也随之转阴。晚风习习,竹枝在晚风中摇摆,诗人却不写竹摇而写“竹影”为晚风所摇;斜阳冉冉,傍山而徐徐下落,诗人却不写日落而写“山阴”随斜日而转动。作者观察仔细,构思新颖。可用来描写山野傍晚景色。唐代诗人 唐求 《友人见访不值因寄》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关于山的名言唐?太上隐者《答人》。这两句大意是:山中没有历志.冷天过完了,也不知一年已尽。《答人》原诗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诗歌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描写了隐者恬淡无忧的生活。此二句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山中无历日,不计数时间,和“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唐庚《文录》)意义相同。二层是说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如《桃花源记》里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般。描写隐逸生活。或表示不了解外面的情况,不愿作出回答时,可引用此名句。唐代隐士 太上隐者 《答人》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唐?孙逖《淮阴夜宿》。木落:叶落。山长:山高。这两句大意是:树叶飘落,知道严寒逼近;山高遮日,很晚才能见到阳光。原诗抒发了去国离乡时的忧郁心情。此二句借写景进一步抒发自己妻凉、感伤的心情。前人有“一叶落而知秋”的说法,而诗人却说“木落知寒近”。“秋”字使人想起秋风萧瑟,“寒”字却使人想起寒气逼人,感伤的程度很显然超过了前者,可见诗人此时情绪极为不佳。“山长”句与唐?张子容名句“岩高日易低”内容相近,表面上是写地理环境,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苦闷。此二句可用以写山间秋景及感受。唐朝大臣,史学家 孙逖 《淮阴夜宿》
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唐?司空曙《题鲜于秋林园》。这两句大意是:一抹远山横亘在萋萋芳草的尽头,一江春水流淌在零乱落花的覆盖中。此名句在动人景色中表现强烈的落寞、萧瑟之感。芳草萋萋,流水落花,满目索然。远山苍翠,在寂寞的氛围中,也给人迷茫之感。此名句委婉曲折,是借景传情,寄情于景的典型例证唐代诗人 司空曙 《题鲜于秋林园》
山雨夜来涨,喜鱼跳满江。唐?钱起《江行无题》。这两句大意是:一夜山雨使江水猛涨,鱼儿高兴得满江乱跳。诗句写江行所见:一夜山雨滂沱,晓来一看,江水涨了很多;因江水猛涨,鱼儿满江跳跃,此起彼落,煞是好看。江涨鱼跃,充满着生机勃勃的野趣。唐代诗人 钱起 《江行无题》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山名言唐?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怜:怜爱。这两句大意是:新雨之后的竹子最可爱,夕阳西下时的青山最美丽。雨后新竹,青翠欲滴,长势尤为喜人,透过字面,我们可以想见雨后竹林的清新,翠竹的挺拔;夕阳西下时,满天彩霞与青山相映,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两种景色,都惹人喜爱。此二句对仗工整,意境有别,前句小巧,后句壮阔,用语不多,诗意深远,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唐代诗人 钱起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唐?裴迪《华子岗》。华子岗:王维辋川别墅的名胜之一。云光:指落日的余辉。履迹:足迹。山翠:苍翠欲滴的山色。这两句大意是:落日的余辉浸染着人的足迹,渐渐消失净尽;苍翠欲滴的草木轻拂着人的衣衫,似有眷恋不舍之意。这是写诗人在夕阳落照中一步步下山地情景。作者赋云光、山色以生命,使它们显得那样地多情。金色的落日点染着苍翠的草木,山中晚景又是那样地多姿。诗人从视觉(云光、山翠),触觉(侵、拂)方面去摄取景象,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景色之中,具有一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神韵。写山翠夕照的类似景色可作参考。唐代诗人 裴迪 《华子岗》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唐?孟郊《游终南山》。这两句大意是:终南山高大的身躯简直充塞了天地空间,太阳和月亮似乎都是从它的石头上面生出来的。作者采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终南山的奇伟形象,表达自己异乎寻常的感受。这种景象确乎可以使人胸襟为之开阔。唐代诗人 孟郊 《游终南山》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唐?孟郊《游终南山》山中的隐士,自身纯正,虽然艰险,心中也感到坦然。唐代诗人 孟郊 《游终南山》
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 关于山的名言唐?孟浩然《送袁太祝尉豫章》。旧难名:自古以来就难以述说其美。名:名状,形容。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是山青水的秀美之地,自古以来就难以用语言形容她的佳丽。首句用谢眺《随王鼓吹曲?入朝曲》成句,赞美江南景色,下句独出机杼,进一步言其秀美难以名状,将江南景色描写得更为动人。这两句诗可用来赞美江南山水的清秀宜人。唐代诗人 孟浩然 《送袁太祝尉豫章》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唐?马戴《落日怅望》。微阳:指夕阳。乔木:主干和分枝有明显区别的大树,如松、柏、杨、柳等。这两句大意是: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余辉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新隐没在山的后面。前句写夕阳落山之景,由近而远,层次分明。近处是夕阳从树梢沉落,光线灰暗;远处是落日的余辉返照秋山,通红如燃。这对比鲜明的画面表现了夕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呈现的不同景观。然而它毕竟是沉落的夕阳,一个“入”字,写出了夕照由明亮逐渐暗淡的变化。这种夕阳西下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思,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怀。诗人这种利用光线色彩的变化,有层次地描绘落日而又融情入景的方法值得学习。晚唐诗人 马戴 《落日怅望》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唐?刘禹锡《九日登高》。世路:人间处世之路,喻仕途。君门:帝王之门。这两句大意是:人间的处世之路像险峻的山河一样险恶,帝王之门笼罩着浓重的烟雾,仕途风波变化莫测。在封建社会,人心难测,处世艰难,而朝廷之上政治风云变幻,更如浓重的烟雾,深不可测,这两句以“山河险”,“烟雾深”来比喻处世之难,官场之险,令人惶恐,令人惊心。这种以物象表人情的方法可以学习。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九日登高》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唐?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国家兴亡。人事:人之所为,人力。空:徒然。地形:险要地势。这两句大意是:国家的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山川地势的险要是不足凭恃的。~两句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也揭示了千古兴亡的真谛。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古,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借古讽今,发人深思,遂成千古警句。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金陵怀古》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山名言唐?刘s(shèn慎)虚《阙题》。这两句大意是:崎岖山道,盘旋而上,被苍茫云海遮掩;春色可喜。明丽悠远,与清清溪流一样绵延不断。此名句诗味盎然。白云、青溪,山明水秀。山道弯弯,春景融融,可谓诗中有画。上句刻写一个“尽”字,下句突出一个“长”字,匠心独运。二字一抑一放,一断一续,于对立中自现诗趣。此名句写春天的山水胜景,意境高远,耐人寻味,其艺术手法值得夸今人借鉴,唐代诗人 刘s虚 《阙题》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白月:洁白的月亮。这两句大意是:清澈寒凉的潭水里倒映着皎洁的明月,秋天的细雨滴落在碧绿的青苔上。这两句写禅寺清冷的秋景;如果是晴天,那么风清气爽,夜晚可见寒潭印映白月;如果是阴天,那么细雨飘零,沾湿因行人罕至而滋生的青苔。可用于描写山间或古老建筑物附近的冷落秋景。唐代诗人 刘长卿 《游休禅师双峰寺》
峰峰带落日,步步入青霭。唐?刘长卿《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霭(aǐ矮):云气。这两句大意是:一座座峰峦都带着落日的余辉,游人一步步走入青苍的云气之中。这两句是描写山间傍晚的景色及登山的感受,用落日的余辉和青苍的暮霭映衬群峰,构成一幅美丽的山间晚景图。唐代诗人 刘长卿 《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唐?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这两句大意是:古道上没有来往的行人,在这荒凉的山村唯独见到您来看望我。原诗的前二句为:“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本来,秋日的黄昏,夕阳在山,落叶纷飞,荒村古径上人迹罕至,使诗人倍感冷落、凄凉。这时,忽见老友不辞辛苦,远道来访,诗人喜悦、兴奋之情,可以想见。这两句可化用以表达人们在孤独、寂寞时忽见旧友来访的心情。唐代诗人 刘长卿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关于山的名言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漠。燕(yān烟)山: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这两句大意是:平沙万里,在月光照射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如钩的弯月挂在高空。诗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却也是英雄用武之地,李贺正是在这首诗中抒写了自己立功异域的渴望。可用来描写西北边塞月下大漠的凛冽气象。唐朝诗人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这两句大意是:无论远近秋色都是一样浓,出门所见的处处青山,都带着寒凉之意。这两句先笼统,后具体,视野开阔,寒意深重,可引用描写山野深秋景色。唐代诗人 李白 《赠庐司户》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唐?李白《友人会宿》。衾(qīn钦):被子。这两句大意是:酒醉后躺卧在空山,以天为衾,以地作枕。同写醉态,意境却各不相同。李白写醉卧空山之中,枕地盖天,何等气魄,何等狂放!作者的气质对抒情主人公的作用,由此可见。从这里我们也得到启迪:写一个人的神态时,一定要和他的性格、气质,素养等统一起来。唐代诗人 李白 《友人会宿》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唐?李白《望黄鹤山》。黄鹤山:《苕溪渔隐丛话》:鄂州城之东十里许,其最高耸而秀者,是为黄鹤山。这两句大意是:白云从黄鹤山的四周生出,红日倚在它的身畔。这两句是描写黄鹤山雄伟而秀美的身姿的。诗人说:“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写它巍然屹立于半空中,给人以横空出世之感。诗人接着写下“~”这两句,用“白云”和“红日”映衬青山,色调鲜明。白云生于四周,红日倚于中峰,则山之高峻可知。可用于描写耸人云霄的高山。唐代诗人 李白 《望黄鹤山》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山名言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浚:蜀僧名,善弹琴。碧山:青山。这两句大意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已重重叠叠,布满了天空。这本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在这首诗中,李自很少直接描写琴声,~两句写自已听琴听得入了迷,完全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忘掉了时间,不知天已黄昏。这种俩面烘托的写法,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收到比直接描写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现可用以描写暮云。人们或登山或野游,玩得着迷,不觉天色已晚,也可用这两句形容。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也值得学习。唐代诗人 李白 《听蜀僧浚弹琴》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这两句大意是:迎面出现一座座拔地面起的高山,山间的云雾,就从行人所骑的马头旁冉冉升腾。《送友人入蜀》是一首送别之作,规劝友人最好不要到蜀地去游宦。为此,诗人渲染了蜀道的“崎岖不易行”。这两句是形容蜀道皆为山路,奇嶂叠起,高峻难行。可用来形容山高路险的情景。唐代诗人 李白 《送友人入蜀》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李白《送友人》。郭:外城。这两句大意是: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潋滟的流水环绕城东潺潺而过。此名句对仗工稳,“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肯、白相间,城、郭呼应。“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动、静相成,别有情趣。此名句适宜于表现秀丽寥廓的特定风景。唐代诗人 李白 《送友人》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天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这两句大意是:五月的天山上覆盖着白皑皑的积雪,不见春花开放,只觉寒气逼人。二句极写边地酷寒。五月内地正值盛夏,而天山上仍是积雪覆盖;春花入夏尚未开放,其严寒可以想见。五月尚且如此,春、秋、冬之寒冷更是不言而喻。诗句举一见三,以轻见重,可用于描写边地酷寒的气象。唐代诗人 李白 《塞下曲六首》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关于山的名言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灭:指分辨不清,意为一片葱绿色。这两句大意是:山色葱茏苍翠,使人分不清远处的树木。水绿天青,浑然一色,使人不觉得还有寒烟存在。此写洞庭湖山水风光,两句均写视觉感受。上句写分不清山和树的差异,下句写分不清水和烟的界限。通过两个视觉上的小小误差.表现了山色青葱碧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洞庭气魄。唐代诗人 李白 《秋登巴陵望洞庭》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唐?李白《清溪行》。清溪:在宣州。度:越过。这两句大意是游人在清溪泛舟,宛若行于明镜之中;鸟儿在山峦飞翔,恰如越过一道道屏风。这两句写溪水之清澈和两岸山峦之秀美,两个比喻都很贴切而又新颖别致。可用来描写山青水秀的美丽风光。唐代诗人 李白 《清溪行》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苍生:指百姓。这两句大意是:(战争过后)白骨堆积如丘山一样,百姓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遭此杀戳!安史之乱不仅使唐帝国由盛转衰,也使唐代广大人民遭受一次浩劫。这两句写官军与叛军交战之后留下累累白骨,惨不忍睹,诗人由此发出了愤怒的质问。~可以引用束控诉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可用前一句形容战祸之惨烈。唐代诗人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这两句大意是:山中的青草若有感情的话,大约还是绿油油的吧。从表面看来,此二句平淡无奇,无甚新意,其实内涵十分丰富。淮南小山《招隐士》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句,这里反用其意,说春天已过,但山中芳草尚青,亦可与友人相伴,和王维《山居秋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用以写草,借以抒发对山中友人的眷恋之情。唐代诗人 李白 《金门答苏秀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山名言唐?李白《关山月》。天山:横贯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的大山。这两句大意是:明月升上了天山,浮沉出没在那一片苍茫的云海之间。这是征人东望所看到的一幅包含着山、月、云三种景物的辽阔的边塞图景。诗人把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高山雄立,云海辽阔,明月出没,苍苍茫茫,显得非常壮观。而这又是西戍征人东望所见,在这雄浑、浩渺的图景中,含蕴着他们怀念故土、怀念亲人的深沉思绪。这两句可用以描写天山之月,也可化用以写关山之月。唐代诗人 李白 《关山月》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青霭:山中青色的云气。飞泉:瀑布。这两句大意是:戴天山野生的翠竹与山间的青霭融成一片绿色,白色的飞泉挂在青碧的山峰上相映成趣。“分”字、“挂”字用得很妙。青山、翠竹颜色相近但不相同,在一片绿色中又有浓淡之分;飞泉“挂”在碧峰上,不仅色彩映衬分明,且有垂落飞洒之势。两句写出景物的层次感、立体感和动态盛。唐代诗人 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山:特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江:指长江。大荒:广袤的原野。这两句大意是:连绵的山岭随着平原的展现而渐渐逝去,滔滔的江水涌入辽阔的旷野而激荡东流。诗句表现诗人仗剑远游,初出三峡来到江汉平原时的新奇感觉和豪迈心情。上句写对旅程的回顾.先前所经历前千山万岭,至此全消。下句是对景物的展望,浩浩大江,浩浩大江,茫茫旷野,眼界大开,心胸开阔,此于对比中出感慨,适用于表现前后迥异而气象博大的景色。唐代诗人 李白 《渡荆门送别》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这两句大意是:秀丽的敬亭山,只有你、我终日相看,谁也不厌弃谁。《独坐敬亭山》原诗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歌写得平自如水,若秋云行空.恬淡之极。此二句写鸟飞云去之后,只有诗人和青山默默地相对厮守:诗人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诗人;诗人舍不得离开青山,青山也离不开诗人。青山成为诗人的知己,而飞鸟行云何足道哉,至于世俗之人,更不值一提了。诗句以拟人手法创造出一个静谧精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和愤世嫉俗的感情,令人遐想,耐人寻味。唐代诗人 李白 《独坐敬亭山》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关于山的名言唐?李白《冬日归旧山》。这两句大意是:一条爬满青藤的小径还带着绿色,挂在山腰非常鲜明,雪后初晴,太阳照在积满白雪的万点山峰上,放射出刺眼的光芒。青青绿藤,皑皑白雪,对比何其强烈、鲜明。这两句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仿佛可见一条绿色的小径,曲折蜿蜒在重重雪山之间。可引用描写山间冬景。唐代诗人 李白 《冬日归旧山》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唐?李白《登太白峰》。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矗人云。这两句大意是:攀登太白峰,举起双手可以靠近明月,向前行进好像能飞越层峦叠嶂,无山可阻。这两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不仅写出了太白峰的高峻,更表现出作者追求自由,幻想脱离尘俗,飞升到光明理想境界去的心态。“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可用这种夸张手法写山势的高峻。唐代诗人 李白 《登太白峰》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这两句大意是:我的老师就在此山中采药,云深雾大,不知落脚在何处。《寻隐者不遇》原诗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诗句以一问三答的形式描写了隐者的生活,抒发了诗人急切想见到隐者的真挚感情。此二句造型自然,色彩鲜明,仿佛使我们见到茫茫白云,深深雾蔼,捉摸无从,给诗作披上一层神秘色彩。可化用此二句描写隐逸生活,或含蓄地表现访友人未见时的怅惘心情。唐代诗人 贾岛 《寻隐者不遇》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唐?贾岛《宿山寺》。绝顶:山顶。这两句大意是:山的顶峰人迹罕至,游者稀少;高松上的野鹤没有其他鸟儿来作伴。两句描写登上峰顶山寺所看到的清静景色,给人以超尘绝世之感。唐代诗人 贾岛 《宿山寺》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山名言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青罗带:青色的绸带。d(zān糌):通“簪”,古人插在头上用来绾(wān晚)头发的一种首饰。这两句大意是:漓江像一条青色的绸带,山峰像一支碧玉削成的头簪。此条上句远眺碧,以青罗带为喻,写出漓江江水的清撤、恬静,富有柔情。下句近看青山,以碧玉簪为喻,表现桂林山峰的秀丽与挺拔。两个巧妙的比喻,成功地再现了桂林秀水蜿蜒,奇峰耸峙的山水之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句,今天仍时常出现在表现、赞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歌与散文中,描写同类景色时也可借用。唐代文学家 韩愈 《送桂州严大夫》
斜阳疏林上,残雪乱山中。唐?韩《褚主薄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乱山:起伏绵延的群山。这两句大意是:稀疏的树林梢头,挂着一抹夕阳的余辉;星星点点的残雪,遍布在荒山野岭之间。这两句颇有凄清淡远的意味,适合用于描写山间晚冬景色。唐代诗人 韩 《褚主薄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唐?杜牧《睦州四韵》掩映:被山遮掩衬托。潺chuányuán蝉原):水慢慢流动。这两句大意是:山野人家为山林草木遮掩衬托,若见若不见。人在山中,所到之处满眼缓缓流水,充耳水声潺潺,别有一番奇趣。此名句状写山行时的真实映象与感受。深山中人家为绿树掩映,给人以亲切感;那无处不在的流泉,更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描写山中幽景,记叙游山感受时可以借用。唐代诗人 杜牧 《睦州四韵》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唐?杜牧《长安秋望》。南山:终南山。两相高:终南山与秋色两相争高。这两句大意是:终南山峥嵘巍峨,秋色高远寥廓,两者竞美争胜,山之峻拔,秋之气势,相得益彰。南山是具体的,秋色则是抽象的。秋色的高远寥廓,易于会意却难以言传。诗人用以实托虚的艺术手法,以高耸入云的南山与高远无极的秋色作比,就使人较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同时也衬托出南山的峻拔气势。这一实一虚的比试,可谓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由此可以领略诗人别出心裁的构思方法及它给人留下充分想象余地的妙处。唐代诗人 杜牧 《长安秋望》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关于山的名言唐?杜甫《月》。这两句大意是:残夜时分,月亮从山顶升起,月色辉映下的水光,照亮了水边的楼台。无月的夜是黑暗的,然而在四更残夜,山峦把月亮吐了出来,刹时大地通明,流水被照亮了,水边的楼台在月色的映射下更加明晰地显现出来。诗句中拟人手法及使动句法的运用,使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意识和情趣,充满着动态的美。残夜的月色是柔美的,然而在清丽静谧中,还摇漾着一丝淡淡的凄清、孤寂的愁绪。要注意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提高我们的写景技巧。唐代诗人 杜甫 《月》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唐?杜甫《新安吏》。这两句大意是:暮色苍茫之中,白水任自东流,像一去不返的征人;而出征者和送行者的哭声还像在青山之间萦绕回荡。~两句用环境烘托的写法表现悲戚哀痛的感情,这种供托手法可以产生“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唐代诗人 杜甫 《新安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造化:指大自然。钟神秀:将神奇秀美集中于一处。阴阳:山南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北背日的一面为阴。昏晓:指明暗。这两句大意是:大自然将神奇秀丽的风光集中在泰山,它的南北两面将昏暗和明亮分割得清清楚楚。这两句极写泰山的雄伟和神奇,气势十分壮观:它得天独厚,集“神秀”于一身;它耸入云霄,遮天蔽日,山南山北明暗色彩截然不同。这是咏泰山的名句,可用来形容高大的山岳。唐代诗人 杜甫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会当: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凌:登上。这两句大义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纵目四望,周围的群山便都拜倒在脚下,显得那样地矮小。~是杜甫名作《望岳》的末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作者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立意,想象登上泰山极顶后所见到的景象。这两句诗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于泰山绝顶。唐代诗人 杜甫 《望岳》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山名言唐?杜甫《秋野》。晚照:指傍晚西天的彩色云霞。这两句大意是:远处的江岸上,铺着白色的秋沙;连绵起伏的山峦间,铺着通红的晚霞。前句写水边,后句写山头,秋沙白而晚照红,寥寥数字,构成一幅美丽的江间晚照图。可用来描写水边日落之景。唐代诗人 杜甫 《秋野》
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日斜。唐?杜甫《遣怀》。水静:水面平静的样子。楼阴:楼房的倒影。这两句大意是:水面平静无波,映出了楼阁垂直的倒影;边塞落日西斜,群山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原诗为杜甫流寓入蜀时经今甘肃一带所作,诗句显得暗淡沉寂,表现出作者较为凄凉的心境。可用于描写冬日黄昏景物,表达一种比较低沉的情绪。唐代诗人 杜甫 《遣怀》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此指四川成都锦江。逾:更加。这两句大意是:锦证碧波荡漾,白色水鸟掠过,对比中更显洁白;春山青翠欲滴,红艳艳的山花盛开,掩映间似火被燃。两句十字,写出了江、山、花、鸟四景。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色相映生辉。江流、鸟飞、山翠、花燃,生机盎然,动态如见。杜甫诗深得画理,这两句既是诗,也是画。可用于描写春景。唐代诗人 杜甫 《绝句二首》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唐?杜甫《佳人》比喻山中隐居的人高洁,而出山之后世风日下,污染了人的灵魂。唐代诗人 杜甫 《佳人》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关于山的名言唐?崔颢《舟行人剡》。这两句大意是:山外青山,连绵不绝,好像永无止境。绿水相连,奔流不止,水流何等悠长!此名句感叹青山无尽,绿水长流,眼界开阁,感慨万千,具有强烈的时空感。这种直言其事,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虽不新鲜,但其情真挚感人,使读者易于和诗人两心相通,产生共鸣。其中的道理,值得今人写作时妙悟。唐朝诗人 崔颢 《舟行人剡》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唐?陈子昂《晚次乐乡县》。次:住宿。乐乡县:故址在今湖北荆门县北。戍:指驻兵防守的堡垒。这两句大意是:荒野里被废弃的戍守工事已断绝烟火,连深山的老树也被砍伐殆尽。这两句写写作者由蜀入京时旅途所见,可用来表现兵火劫余的荒凉村野。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晚次乐乡县》
坐看征骑没,唯见远山青。唐?陈子昂《迸殷大入蜀》。坐:徒,空.征骑:指友人殷大骑的马。这两句大意是:徒然看着友人的坐骑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远山后面击了,眼前其留下远处青山的一片翠色。行者早已经不见了,送者仍在屹立伫望。在“坐看”、“唯见”之中,把依依惜别的友情曲曲传出,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意蕴相同。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迸殷大入蜀》
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示看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