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哲学沉思集为什么称为第一哲学沉思集

商务印书馆1986版&庞景仁|译目&录反驳和答辩我的网盘文件          
好评:50.00%(0)
差评:50.00%(0)
分享给好友:复制地址
软件昨日热门排行
热门专辑推荐
《第一哲学沉思集》[法]笛卡尔描述介绍:
《第一哲学沉思集》[法]笛卡尔是由上传到163网盘,供大家免费下载。
文件下载地址
电信高速下载
联通高速下载
用户其它文件
版权所有 &&图书详情/《第一哲学沉思集》
丛书名称:西学
& ISBN:&978-7- 作者:【法】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出版社: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B565.21 印张:13.500&印张 开本:1/16 印刷用纸规格:640×960 页数:216&页 印刷色:单色 定价:¥28.00&元 适读年龄/年级:综合
简介/《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在这本书中建立了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体系。这本书由六个沉思与六组反驳和答辩组成,作者以普遍数学为方法论,首先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脱离感官,通过纯粹理智来获得确定的知识;然后以“我思故我在”作为第一原则,推导出心灵和物体是不同的实体,心灵比物体更容易被我们认识;再次,根据在我们心中的至上完满的存在体(即上帝)的真实存在;再从上帝的至善,推导出我们知识的可靠性。他的哲学体系具有数学体系那样的明晰、严格与和谐之美。
章节目录/《第一哲学沉思集》
献给索邦神学院的信& 给读者的序言& 六个沉思的内容概要& 第一哲学沉思集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人类灵魂与肉体的区分& 第一个沉思&能被怀疑的事物& 第二个沉思&人类心灵的本质以及心灵如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 第三个沉思&上帝的存在& 第四个沉思&真理和错误& 第五个沉思&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的存在& 第六个沉思&物质性东西的存在,以及心灵和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 反驳和答辩&[节选]&& 关于第一个沉思&[对以前观念的拒绝]&& 关于第二个沉思&[cogito&Ergo&Sum(“我在思想,因此我存在”)]&& 关于第三个沉思&[天赋的观念]& 关于第四个沉思&[错误的原因]& 关于第五个沉思&[上帝的本质是否蕴涵他的存在]& 关于第六个沉思&[心灵和肉体之间的真实区分]&&
内容提要/《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最初是用拉丁文写的,出版于1641年。在正式出版之前,笛卡尔曾托人把六个沉思的校样交给一些当时有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阅读,请他们提意见,以便根据他们的意见再做进一步的阐述,以期能够更容易地得到巴黎大学神学院的出版许可。笛卡尔先后共收到六组《反驳》,他都针对这些《反驳》做了《答辩》。这样,《沉思集》的拉丁文第一版就包括六个《沉思》、六组《反驳》和六个《答辩》。(第七组《反驳》是后来收到的,和《答辩》一起以及笛卡尔给狄奈〔Dinet〕神父的一封信收在拉丁文第二版里。)笛卡尔的《答辩》是六个《沉思》的重要注解和补充,是笛卡尔哲学思想的非常宝贵的阐明,其中不少内容是六个《沉思》里没有谈到或一提而过的。这些《答辩》和六个《沉思》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至于各组《反驳》的作者们,有些是著名的哲学家,例如霍布斯、阿尔诺和,他们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从他们的《反驳》里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哲学态度,特别是第五组《反驳》(共约七万字)本身就是唯物主义者伽森狄给后人留下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本书中文版就是根据亚当和塔纳里按法文第一版编辑重印的1956年版翻译的,在翻译过程中也对照了西蒙(Jules Simon)编辑的《笛卡尔著作》(Oeuvresde ,Paris,Charpentier,1865)中的《沉思集》,这部分是根据1661年第二版重印的,特别是在六个《沉思》部分里,文字和第一版比较有很大的出入,除只牵涉到修辞的问题而外,在意义不同的地方,我都做了注解。在《反驳》和《答辩》部分,遇有文字晦涩难懂的地方,我也参考了哈耳登(E.S.Haldane)和罗斯(G.R.T.Ross)直接从拉丁文版翻译过来的英译本《笛卡尔哲学著作》(The
Works ofDescart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2)。
作者简介/《第一哲学沉思集》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于1596年生于法国西部图兰省和布瓦杜省交界处的拉埃镇(今名拉埃—笛卡尔镇)的一个绅士家庭,他父亲是布列塔尼省的参议员。一岁时他母亲在生第五胎时死去,他父亲又和一个布列塔尼省的女人结婚,老夫妇长期住在布列塔尼省的雷恩。勒内·笛卡尔自幼失去母爱和父亲的关怀,这也许是他生性孤僻的一个原因吧,加上他身体孱弱,给他一生带来深重的影响。虽然如此,他居然成为欧洲近代哲学的创始人(英国的培根可以说是欧洲近代哲学的预示者,尽管这种看法对于有些人说是有争议的)、法国人的骄傲,这固然是由于他一生勤奋好学的缘故,但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与他在青年时期就走出书斋到社会上去接受时代的影响分不开的。
书摘/《第一哲学沉思集》
书摘 从而,既然对我存在这个命题的认识是取决于对我思维这个命题的认识的,而对我思维这个命题的认识是取决于我们不能把思维跟一个在思维的物质分开,那么似乎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物质的,不是非物质的。再说,因为,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上帝能够把一种实体改变成为另一种实体,后一种实体恰好呆在过前一种实体酶同一表面里,这也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或者困难的。不仅一切感觉,甚至一般地来说,这一个物体施加于另一个物体的一协行动,都在于接触,从而显然是:同一的表面总应该是以同二方式而主动或者被动,不管在它所覆盖的本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这一点,人们说不出什么更合乎道理的东西来,也说不出什么能为哲学家们一致接受的东西来。既然你不认识肉体的能力和运动能够达到什么地方,因为你自己承认没有人能知道(除非是由于上帝的特别启示)上帝是给一个主体里放进了或能放进什么,那么你从哪里能够知道上帝没有把这种能力和特性如思维、怀疑等等放进什么物体里呢?
&虽然我可以假定我过去也许一直是象我现在这样存在,但是我不会因此而避免这个推理的效力,也不能不认识到上帝是我的存在的作者这件事是必要的。因为我的全部生存时间可以分为无数部分,而每一部分都绝对不取决于其余部分,这样,从不久以前我存在过这件事上并不能得出我现在一定存在这一结论来.假如不是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原因重新(估且这样说)产生我,创造我,也就是说保存我的话。事实上,这对于凡是要仔细考虑时间的性质的人都是非常清楚、非常明显的,即一个实体,为了在它延续的一切时刻里被保存下来,需要同一的能力和同一的行动,这种行动是为了重新产生它和创造它所必要的,如果它还没有存在的话。因此,自然的光明使我看得很清楚,保存和创造只是从我们的思想方法来看才是不同的,而从事实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只有现在我才必须问我自己,我是否具有什么能力使现在存在的我将来还存在,因为,既然我无非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或者至少既然一直到现在严格说来问题还只在于我自己的这一部分),那么如果这样的一种力量存在我心里,我一定会时刻想到它并且对它有所认识。可是,我觉得象这样的东西,在我心里一点都没有,因此我明显地认识到我依存于一个和我不同的什么存在体。
商务版简介/《第一哲学沉思集》
书名:&第一哲学沉思集&
第一哲学沉思集
&ISBN:&7-100-00685-6/B·90& 作者:&[法]&笛卡尔&& 译者:&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 字数:&296&千字&& 定价:&¥20.00& 版印次:&1-4& 原文书名:&LES&MEDITATIONS&METAPHYSIQUES&&出版日期:&&
前言/《第一哲学沉思集》
&关于上帝和人的灵魂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在《》一书中谈过。该书是于1637年用法文出版的。在这两个问题上,那时我不过是顺便一谈,并无意深论,为的是看一看大家对这两个问题如何判断,我好从中摸索出一个方法来,以便我以后用这个方法谈论这两个问题。我一向认为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最好是多谈几次;而在解释这两个问题上,我采取的方式又很生僻,和人们通常用的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我认为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法文书《谈方法》里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不会有什么好处,我怕一般知识浅薄的人会以为我许可他们也来试探一下往这条路上走。 在《谈方法》里,我曾请凡是在我的书里看出什么值得指责的地方的人,费心把这些地方告诉我;可是在我谈到的这两个问题上,除了提出来两点反驳以外,他们没有指出什么别的重要意见。对于这两点反驳,我想在我比较确切地解释以前,先简短地在这里回答一下。 第一个反驳是:不能从人的精神对它本身进行反思时只看出它自己、看不出别的什么东西来这一事实就得出结论说,人的精神的本性或本质仅仅是思维;因为那样一来,“仅仅”这一词就把其他凡是有可能说得上也是属于灵魂的东西都排除掉了。& 我对这个反驳的答辩是:我在那地方并不是有意按照事物的实在情况的次序(因为那时我还没有谈到事物的实在情况),而仅仅是按照我的思路的次序,把它们排除了。我的意思是:我那时还不知道我是属于我的本质的,我只知道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不过以后我将指出我是怎么从我不知道别的东西属于我的本质这件事引申出来事实上并没有别的东西是属于我的本质的。 第二个反驳是:从我心里有一个比我完满的东西的观念这件事不能得出结论说这个观念比我完满,更不能说这个观念所代表的东西存在。 我的答辩是:观念这个词在这里是有不同含义的。它或者本身是我的理智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不能说观念比我完满;它或者可以客观地被当作这种活动所代表的东西,这个东西,虽然不能假定它存在于我的理智之外,可是由于它的本质的原故,它却可以比我完满。在本书里我也将用更大的篇幅说明我怎么仅仅从我心里有比我完满的一个东西的观念这件事会引申出这个东西真实存在来。 除了这两个反驳以外,我还看到两个篇幅相当长的文章。不过,这两篇文章与其说是攻击我所提出来的理由,还不如说是攻击我得出来的结论,因为这两篇文章所用的论据都是从无神论者们的共同论点那里搬过来的。由于这一类论据不可能在以后能够正确理解我的理由的人们心中产生什么印象,同时也由于很多人的判断能力薄弱,不合道理,他们经常宁愿相信对事物先入为主的看法,尽管这种看法可能是错误的、违背理性的,而不愿相信相反的意见,尽管这种相反的意见很有说服力,并且真实可靠,而且以后是会为人们理解的,因此对这两篇文章我不愿意在这里进行答辩,我怕要去答辩,就不得不把这两篇文章的内容首先介绍一番。 现在,在充分理解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再重新开始讨论关于上帝和人的灵魂问题,同时也给第一哲学打个基础。不过,我既不想得到一般人的什么好评,也不希望很多人读我的书。相反,除了愿意和我一起进行严肃认真的沉思并且能够脱离感官的干扰,完全从各种成见中摆脱出来的人(这样的人不多)以外,我绝不劝人读我的书。至于毫不考虑我所讲的理由的次序和联系而断章取义、专门以吹毛求疵为乐的那些人(这样的人很多),他们读了我的书也不会得到什么便宜,尽管他们也许会找到机会对有些地方横加指责,然而他们挖空心思也做不出来什么紧急、值得答辩的反驳来。 我既不向别人许愿,说我能立即让他们满意,也不认为我有那么大本领足以预见到可能给每个人带来的困难,因而我将在《沉思集》里首先阐明我的想法,按照这种想法我是怎么相信我终于认识了真确、显明的真理,以便试试看是否用同样的理由我也能让别人相信这个真理,以后我再对那些博学多才的人给我做的反驳进行答辩。我已经把我的《沉思集》给他们寄去了,让他们在该书付印之前审查一下。他们已经做了那么多和各种各样的反驳,我敢说别的人很难再提出什么更重要、没有涉及到的反驳了。 因此我对想看《沉思集》的人做个请求,请他们费心在看过所有那些反驳和我对那些反驳所做的答辩之前,先不要下什么判断。
简介/《第一哲学沉思集》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前边六篇沉思,解放前有关其侗译本,现由庞景仁连同后边大部分论文从法文原本译出。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上帝存在与否,感官是否可靠,怎样寻求真理避免错误等问题。本书前边的沉思文字严谨精练,后边的讨论文字生动有趣。全书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富有启发意义。&
章节目录/《第一哲学沉思集》
致神圣的巴黎神学院院长和圣师们 前言 六个沉思的内容提要 第一个沉思 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第二个沉思 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 第三个沉思 论上帝及其存在 第四个沉思 论真理和错误 第五个沉思 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 第六个沉思 论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论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 反驳和答辩 第一组反驳 一个荷兰神学家作 著者对第一组反驳的答辩 第二组反驳 由多方面神学家和哲学家口述,经尊敬的麦尔赛纳神父搜集的 著者对第二组反驳的答辩 按几何学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区别的理由 第三组反驳 一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作,和著者的答辩 第四组反驳 神学博士阿尔诺先生作 著者对神学圣师阿尔诺先生所做的对第四组反驳的答辩 著者关于第五组反驳的声明 对六个沉思的第五组反驳 伽森狄先生作 著者对第五组反驳的答辩& 笛卡尔先生致克莱尔色列先生的信作为对伽森狄先生第五组反驳的主要意见的再答辩 第六组反驳 许多神学家和哲学家们作 著者对许多神学家、哲学家和几何学家作的第六组反驳的答辩 译后记&
译后记/《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Meditationes&de&prima&)最初是用拉丁文写的,出版于1641年。在正式出版之前,笛卡尔曾托人把六个沉思的校样交给一些当时有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阅读,请他们提意见,以便根据他们的意见再做进一步的阐述,以期能够更容易地得到巴黎大学神学院的出版许可。笛卡尔先后共收到六组《反驳》,他都针对这些《反驳》做了《答辩》。这样,《沉思集》的拉丁文第一版就包括六个《沉思》、六组《反驳》和六个《答辩》。(第七组《反驳》是后来收到的,和《答辩》一起以及笛卡尔给狄奈[Dinet]神父的一封信收在拉丁文第二版里。)笛卡尔的《答辩》是六个《沉思》的重要注解和补充,是笛卡尔哲学思想的非常宝贵的阐明,其中不少内容是六个《沉思》里没有谈到或一提而过的。这些《答辩》和六个《沉思》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至于各组《反驳》的作者们,有些是著名的哲学家,例如霍布斯、阿尔诺和伽森狄,他们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从他们的《反驳》里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哲学态度,特别是第五组《反驳》(共约七万字)本身就是唯物主义者伽森狄给后人留下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 一个颇有才华并且在朝廷里有相当威望的年轻贵族德(de&Luynes)公爵读了笛卡尔的《沉思集》后,十分赞赏笛卡尔的学说,认为值得把它公之于世,让法国一般人都能一读为快(拉丁文是只有少数有学问的人能懂的文字),于是他把六个《沉思》部分用法国大众语言即法文翻译出来,随后克莱尔色列(Clerselier)又把《反驳》和《答辩》部分翻译出来。可是伽森狄看到他的《反驳》在《沉思集》拉丁文版里出现很不愉快,说他的《反驳》只是为笛卡尔个人看的,不该拿去公之于世,因而把他的《反驳》(即第五组《反驳》)以及针对笛卡尔《答辩》的几条新的《意见》,用《形而上学研究》(Disquisitio&metaphysica)这个书名于1644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这时克莱尔色列正翻译到第四组《反驳》,笛卡尔于是请他删掉第五组《反驳》和《答辩》,让他不要翻译,而在它们的位置上换上笛卡尔《关于第五组反驳的声明》和一篇作为对伽森狄的《形而上学研究》的答辩的《致克莱尔色列的信》。笛卡尔认为《形而上学研究》一书太厚,请人给他做了个节录,《致克莱尔色列的信》就是针对这个节录做的答辩。收在法文第一版第五组《反驳》和《答辩》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克莱尔色列还是把第五组《反驳》和《答辩》翻译了出来,并且终于勉强取得笛卡尔的同意,附在第六组《反驳》和《答辩》之后作为《沉思集》最后的部分,全书于1647年出版,除第五组《反驳》和《答辩》外,各部分都经过笛卡尔亲自审阅和修订,比较拉丁文本,在不少地方看到增、删的痕迹。就是由于这个缘故,《沉思集》的法文第一版比拉丁文版有更大的权威。& 笛卡尔死后十一年(1661年),《沉思集》法文第二版出版。在第二版里,克莱尔色列大量修改了德吕纳翻译的六个《沉思》的译文,不少地方甚至重写。他也略微修改了他自己翻译的《反驳》和《答辩》部分,个别地方甚至增加了第一版里所没有的整段文字,把《沉思集》译者之一的德吕纳公爵的名字取消,换上了统一的译者——他自己的名字。在内容方面增加了第七组《反驳》和《答辩》以及笛卡尔给狄奈神父的信。这样一来,可以说,《沉思集》法文第二版全部都经克莱尔色列改过而未经笛卡尔同意。我们见到的此后一切法文版本都是根据第二版重版的。(1673年的第三版不过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花样,比如在边上增加了“提要”和《沉思》、《反驳》、《答辩》的内容之间相对应的页码。这个版本没有为后来的版本所遵循。)& 本世纪初,亚当(Charles&Adam)和塔纳里(Paul&)编辑出版《笛卡尔全集》,把《沉思集》的拉丁文本和法文翻译本都收集进去。他们采用的法文本是1647年的第一版,并按第一版的样式,用古体字排印,放在第九卷里。他们之所以采用法文第一版而不采用第二版的原因,据他们说是“全部必须都是经过笛卡尔亲自审阅和修改过的”。也就是从这个主导思想出发,他们也把第五组即伽森狄的《反驳》和笛卡尔的《答辩》删掉了,因为这一部分未经笛卡尔亲自审阅过,而且笛卡尔曾经不同意把它放进他的《沉思集》里去。& 本书中文版就是根据亚当和塔纳里按法文第一版编辑重印的1956年版翻译的,在翻译过程中也对照了西蒙(Jules&Simon)编辑的《笛卡尔著作》(Oeuvres&de&Descartes,Paris,Charpentier,1865)中的《沉思集》,这部分是根据1661年第二版重印的,特别是在六个《沉思》部分里,文字和第一版比较有很大的出入,除只牵涉到修辞的问题而外,在意义不同的地方,我都做了注解。在《反驳》和《答辩》部分,遇有文字晦涩难懂的地方,我也参考了哈耳登(E.S.Haldane)和罗斯(G.R.T.Ross)直接从拉丁文版翻译过来的英译本《笛卡尔哲学著作》(The&Philosophical&Works&of&Descart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12)。& 鉴于第五组即伽森狄的《反驳》和笛卡尔的《答辩》具有异常的重要性,虽然亚当和塔纳里版本没有收,我也根据西蒙版把这两部分翻译了补充进来,放在第四组反驳和答辩的后面。其中伽森狄的《反驳》部分,是于1963年译出的,曾以伽森狄《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的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次又重新修订一过。至于布尔丹(Bourdin)神父的第七组《反驳》,由于它全部都没有什么价值,而且油腔滑调,,无聊之至,读起来十分令人生厌,同时篇幅又过于冗长(连同《答辩》共约七万五千字),而内容十分单调——反对的只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因此没有补充进来。& 笛卡尔的《沉思集》,我是自1935年开始翻译的,1962年修订了一遍。译稿不幸在十年动乱期间遗失了。1976年开始重译,1980年译完。今年在全书排印之前,我又重新审查一遍,主要是确定几个术语的译法,例如clair和distinct,这是笛卡尔认识真理的标准,原译“清楚、明白”,读起倒是很顺,但考虑到distinct有“与其他东西分别之意”,因此这次改为“清楚、分明”。又如infini和indéfini,前者是“无限”,后者原意是“无定”。考虑到二者在笛卡尔那里是一个意思,不过为了把infini(无限)专留给指上帝,把那些看不到止境的东西,如空间无限的广延、量的各部分的无限分割,数不尽的数目等,把这些都称之为indéfini,以示与上帝区别,因此我把indéfini译为“无穷”(不译为“无定”)以示与“无限”有所区别。& 本译文虽经多次审查和修订,错误和不妥之处仍然不会很少,务请读者指正。&                          译&者&                         1985年3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55:30
贡献光荣榜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学习啦【哲学】 编辑:坤杰
   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主要通过六个部分的沉思与论证表达了他对于上帝和人的灵魂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篇一
  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主要通过六个部分的沉思与论证表达了他对于上帝和人的灵魂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我重点读了前三个沉思。
  笛卡尔的第一个沉思叫做&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首先他感觉过去一直有着的诸多见解都很可疑,感觉被蒙蔽。所以为了寻求真理,笛卡尔决定抛弃所有旧有见解,重新开始;按逻辑分析,只要先从旧有见解所根据的原则下手就可以了,对于这些原则,一旦感觉它们欺骗过自己,就决不完全信任;于是笛卡尔发现人生好像是在梦中一样,因为没有任何明显的标记可以告诉自己这不是在做梦;既然连自己所见的身体或者环境都可能是假象的话,由于无中生有是不合逻辑的,那么至少还应该存在一些更一般、更简单的东西是真实的,正是由于这些东西的掺杂才构成了思维中的一切形象;于是笛卡尔怀疑是否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给予了自己这一切可见可感的事物或者说观念,但是他又因为上帝是全能的绝对善良的故而不可能允许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犯错而拒绝了这一可能性;因此,笛卡尔做出了第一个结论:&凡是我早先信以为真的见解,没有一个是我现在不能怀疑的,这决不是由于考虑不周或轻率的缘故,而是由于强有力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换句话说,笛卡尔认为普遍怀疑是必要的,一切皆可疑。为了保持这一状态,笛卡尔时刻牢记这些推论,并提出&即便认识不了什么真理,但至少有能力不去下判断&的陈述。
  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叫做&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就是从这个沉思,后人提炼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经典名言。尽管那些对笛卡尔不甚了解的人会直接因此而把他打入主观唯心主义的牢笼中,我还是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承接第一部分的内容,笛卡尔认为一切皆可疑,他很客观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虽然暂时感觉这世上没有可靠的事物,但如果一旦找到了什么可靠的确定无疑的事情就能够打破之前的不可知论僵局。接下来,笛卡尔假定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假象,回忆也是谎言。他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疑的?我自己呢?一系列的论证之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曾说服自己相信什么东西,或者仅仅是我想到过什么东西,那么毫无疑问我是存在的。&即有我,我存在,这一命题为真。简单来说,既然我能够想到其他的东西,比如一本书,无论这本书是真的存在或者只是观念上的存在,我都想到它了。书是否存在我无法确定,但我可以确定我想到书这一事情是确实存在的,就是说,我确定想到这本书的我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以及后来的二元论都是无法跟唯物辩证法进行对垒的,这是原则上的分歧,但我想还是先沿着笛卡尔的思辨继续进行思考,以便做出对他的哲学观点的完整判断。
  在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用尽各种办法论证上帝的存在,而且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开始论证,通过各种反方向的逆推导出了上帝存在的理由。具体来说,既然我本有的观念是存在的,即意识是存在的。但我的意识是有限的,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也会犯错,那就一定有一个比我更完满的比我更有内涵的东西存在。无论它只是存在于我的观念中还是真实外在。进而,比我高一级的这存在也会通过进一步思考,得到更高一级的存在;一直推下去,必然会有一个超越了一切其他存在的最高阶的存在,即是&上帝&,一个无限实体。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篇二
  清晨起床,查看微博推送的一条信息说:9点整直播&行走的力量&,见证3小时禁言的行走,3小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3小时思考和面对一切我们对自己、对人生的困惑。我想起自己曾经独自旅行的经历,行走在山间林道,深深陷入对自己、对自然、对世俗的深思。我总是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怀疑从小到大听到的和自己建立的想法和信念,怀疑命运与神迹的存在的关系。四百年前的某一天某一时,伟大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也是在日度往日熟悉的情境,忽而被一连串的事实和疑问所触动,正如《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个沉思开篇所说:由于很久以来,我就感觉到我自从幼年时期起就把一大堆错误的见解当做真实的接受了过来,而从那时以后我根据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东西都不能不是十分可疑、十分不可靠的。笛卡尔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聪慧的笛卡尔采用这种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策略,慢慢从否定中论证自己所认证的肯定。他让自己怀疑自己的存在、自然地存在,甚至上帝的存在,对于感官所认识的一切都加以否定,伸出手挥一挥,这也只是虚假的幻境,于是一切都变成了值得怀疑的幻影,没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
  笛卡尔在这个怀疑一切的基础上,得到了第二个沉思:既然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那只有一个东西是不容怀疑的,那就是怀疑本身。我怀疑即&我思&,因此&我思故我在&。看到这部分,我对笛卡尔巧妙的分析逻辑感慨不已,巧妙的论证前提,让得出的结论理所当然、不容置疑,而得出来的&我&是一个思考这的&精神&的概念又是飘渺无形的,区别于物质的实质性,这一切又貌似巧妙的跟第一个沉思互相照应起来。
  第三个沉思,笛卡尔认为,既然&我&不来自于父母,那必定来自一个更高的东西,&我&如果就是&我&的存在,那么&我&的一切都是合理、不容怀疑且完美的,可是&我&在怀疑,而且不完美,那么创造&我&的不容怀疑且完美的&上帝&一定存在。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对笛卡尔的这个沉思产生了怀疑,谁能定论&合理&的概念、&完美&的概念,谁能说&极善&就是&完美&,谁又能明确否认&怀疑&本身和一切与&善&相对的东西不是完美的一部分,如果&怀疑&变成了完美的一部分,那&我&就完美了,&我&就是&我&的&上帝&。&存在即合理&,我始终相信&自然&是创造一切的原则,貌似相对的事物也能在&自然&的力量下相互转换,中国&易经&博大精深的奥秘似乎也阐述了这点。
  第四个沉思,是笛卡尔对&真理和错误&的沉思。既然&我&是完美的上帝创造的,那么本应该也完美的创造物&&&我&为什么会犯错,笛卡尔的解释是&我&分得了上帝完美的一部分,整个世界是完美无缺陷的,而个体的我却必然存在诸多缺陷,所以错误难免。不说之前对于&完美&概念的怀疑,我在想,按笛卡尔的说法,缺陷存在让错误难免,如果说部分完美与缺陷之间的拼合可以完成完美,那么是不是也就是说部分完美与错误的拼合也能完成完美,那么错误岂不也变成了完美的一部分?如果说&我&从&上帝&分得了部分完美,那不完美又是谁创造的,如果不是上帝创造的,那不完美岂不就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我&岂不又是完美的&上帝&了?
  看到这里,我对自己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产生了怀疑,对于连&哲学&这个大门都没看清楚的超级初学者来说,我还没有足够的哲学思想沉淀去深入理解哲
  学家的思想和理论。也许从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中我没有产生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深入思考和改变,但是笛卡尔的怀疑精神,让我有深刻体悟,这让我想到,我也曾对世界一切存在事物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而这种怀疑态度又让我很容易排出对各种事物的成见,&存在即合理&又或者&存在即不合理&,而怀疑让我们无法判断孰对孰错,索性抱着怀疑的态度随它而去就是了。&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思考&的重要,而我自己也在享受&思考&的过程中承认了自己的存在。
  在今后的生活中,&怀疑&和&思考&也会一直伴着我行走在路上,不停歇。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篇三
  通过《第一哲学沉思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阅读和学习,我体会到了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在实践中不断被追问而产生的,又在思维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加以完善并再次运用于实践中的。与马克思哲学原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马克思是忠实的唯物主义者,而笛卡尔则是一名&理性的&唯心主义者,其通过六个沉思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精彩之处在于其严密而具逻辑性的推论过程以及其独特的分析语言,这是值得我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学习的。读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很难进入状态,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源于本书本身所造成的阅读瓶颈,比如说作者的思维、文化和自己的差异很大,其语言风格不得不要求我抛弃像阅读普通小说那样,必须得句句斟酌才能领会其道理和发现其不足之处,还有我不得不对历史进行追溯而使阅读思维受限等等;二、由于学习了不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再接触另一种不同的哲学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和批判意识,这使我尽量地不去考虑已经获得的任何哲学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另一哲学思维领域当中去,在这过程当中也花去了不少的时间加以适应。本书后面一些哲学家和学者提出来的诘难以及笛卡尔的答辩部分也是比较吸引人的,我认为这部分解决了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问,是必需的。
  在第一个沉思中,笛卡尔认为必须摒弃已经获得的或拥有的观念和认知,采用普遍怀疑的方法,重新确认对心灵及事物的认识。&但对于我来说,我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它们,而要先假定它们都是虚假的,克服习惯和成见对我产生的影响,对其加以反复考察,找到我可以确定为真的东西。&我觉得在这个沉思里,两点是值得学习的,一为敢于否定的观念,就是提醒我们勇于和旧思想、旧传统展开斗争,积极创新、与时俱进;二为打破先前的思维定势或者经验教条,逆向思维,让事物的可控领域更加广延,让其产生的结果放大效应。
  在第二个沉思中,接着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
  的话题,他认为躯体只是灵魂的暂时依附体,如果自己不思维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存在可言,进一步突出&我思故我在&的论断。恰恰在这一点上,笛卡尔越陷越深,最终把他的哲学性质引入唯心主义的殿堂。但是,值得提出的是他并不否认外在物体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说来,似乎有点二元论的味道。另外,他认为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原因是这里的精神指的是&自我&,在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的确只有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可话又说回来了,事实又并非如此,正如许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导致生活和事业的失败一样。往往在现实生活当中,缺乏了那么一个&介质&通向&深入的自我&,而笛卡尔恰恰拥有并正确地运用了这个&介质&。
  第三个沉思里,他认为&无中不能生有&,自己对事物的观念来源和判断不能是由自我产生的,必定有一个更为完满性的东西创造的,&表象实体的那些观念比表象偶性的观念具有更大程度的完满性,同理,表象上帝实体的观念比表象有限实体的观念要有更多的客观实在性,因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全能的。&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性。&上帝或者神、妖等是否存在&的话题由史至今一直被讨论,虽然结果似乎已经成为定值,但是又不具定理般的让所有人诚服,因为文化的东西往往会不自觉地迷惑住人们的眼睛。由此,这在现实社会中的直接产物即为&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两大派别。不管其存在与否,太多的讨论反而没有价值。
  在第四个沉思里,经过研究和思考,他得出了: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这一结论,从中可以看出他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接着,他开始讨论错误的来源是什么,他认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来源于自身的缺陷即我并不完满、有限的造成的。另外,经过考察,他发现&错误主要由于意志扩散到我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上去,导致我混淆真假、不辨善恶。&同时,我注意到笛卡尔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不完满性,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对所有的事物的认识没有下清楚的判断所导致的。第二点尤为重要、深入。众所周知,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对事情本身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及其所牵涉出来的现实要求。每个人有不同的回应方式,正确的和错误的,
  而正确的方式从笛卡尔的思想里可以找寻,那就是:清楚判断对事物的认识。
  第五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中,笛卡尔首先考察物质性东西的观念中哪些是清楚的,继而运用第四个沉思里得到的结论&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推证出它们具有真实性。在此过程中,&我只能领会到一个具有存在性的上帝的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这两者是存在的,而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的不可分性,而两者的不可分性恰恰证明了上帝是存在的&。在笛卡尔沉思的过程中我也在沉思&为什么他极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呢?&是不是由于当时天主教控制一切,让人畏惧,使得当时的哲学家们为了让自己的思想得以部分被世人接受或者更直接的说让教会接受,才会极力维护上帝的英明,否则将受到地狱般的惩罚。还是因为他精神深处就原本地相信上帝的存在?理由千丝万缕、难以捉摸。
  在第六篇沉思里,成功地论证了物质性东西的存在。接着,我即灵魂本质是思维而肉体即物质性东西本质是广延的,很明显,&灵魂和肉体是我可以分别加以领会的且得到的都是清楚明白的知识,肉体可分精神不可分&,笛卡尔从中得出两者是有实在区别的结论。&虽然我不会接受感官告诉我的一切事物,但我也不能怀疑一切,毕竟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确信的&,这一句表明了笛卡尔思维的渐进和变化过程,也是其通过以上五个沉思后的思维发展过程。从&普遍怀疑&到&不能怀疑一切&不仅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或者是恰当手段,更是一种&扬弃&的体现,这值得我们去留意、思考和学习。
  关于书中反驳与答辩的内容,我的体会是:对于反驳者,于细节之处丝丝切入,寻思维跳跃的遗漏点或错误点;对于答辩者,于着手之始环环相扣,做思维旁观的用心人。这在现代大学生活动中有所体现,譬如辩论赛;在文学界也有诸如的做法,可是学术界现在的反驳与答辩增添了不少的私人恩怨或主观色彩,使得&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理念往往难以快速覆盖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层面,这不得不令我们思考。
  最后,从阅读本书开始到现在,我的体会主要有:第一,不管是在哲学还是在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由于受社会背景、知识范畴等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思想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那么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和知识维度上看过去的文学作品、考察其精神内涵必须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加以修正。第二,&宁静以致远&这句话的适用性很强,从文学创作者、精神思维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通向目的的必经之路。正如笛卡尔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因为我正处于一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中,可以有精力从事如此规模的工作。&第三,我觉得读书就应该读好书,读好书里的精华、与时俱进并且富有实践性的东西,不要只读一遍就束之高阁,要常常翻阅,直至融会贯通、转化成自我有用的东西。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探讨:第一,书中多次谈到&自然的光明(自然)&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上帝吗?第二,笛卡尔知识涉猎广泛,有数学、天文学、生理学、物理学等,且成就非凡,为什么他就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和研究分析从而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而非本书上其证明上帝是存在的?第三,一个人怎样才能够具有像笛卡尔那样的品质、学识和造诣呢?
  看了&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811人看了觉得好
753人看了觉得好
738人看了觉得好
【哲学】图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哲学沉思集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