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恢复高考考是哪年?

1977,恢复高考那一年的记忆_新闻中心_新浪网
<h1 id="artibodyTitle" pid="1" tid="1" did="" fid=",恢复高考那一年的记忆
  《我们这一代》封面。本报特约通讯员 刚杰?索木东 摄30年前借书证。30年前合影。30年后合影。
  他们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570万人中的一份子,他们更是21:1的录取比例中那幸运的27万人中的一份子;
  他们是新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这一代被称为“思考的一代”;
  毕业30年后的今天,他们仍然笃信:知识改变命运。
  日,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毕业30周年联谊会暨《我们这一代》新书首发仪式在冬日的金城举行。就像30多年前的1977年,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了甘肃师范大学一样,这一天,他们再一次从四面八方而来,不同的只是朱颜已改。
  这不仅仅只是一次简单的同学聚会,它应该是一次集体记忆对一个时代的拼接和复原,30年来,这些人以及更多的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个人命运累积成一个国家命运,他们身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命运转机
  1977年8月从同学口中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16岁的张先堂正在干临时工当泥瓦匠,此时他高中毕业也就两个多月。
  比张先堂小一岁的解志熙此时正在环县读高二。几个月后,张先堂和解志熙成了甘肃师范大学(即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乙班的同学,16岁的解志熙是班上年龄最小的。现在的解志熙和张先堂已成了大学者,解志熙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而身为研究员的张先堂也是敦煌研究院科研处的处长。
  和等了高考11年的王恩绒相比,张先堂他们就算是运气好得很了。王恩绒是典型的“老三届”,1966年高中毕业的她就在掐指算还有10天就要参加高考的时候,突然听广播里讲,废除考试制度,推荐或选拔相结合上大学。“当时我们被通知先留在学校闹革命,等待推荐选拔上大学,当时,我们还抱着一线希望,可是后来,‘文革’演变成了派别斗争,以至文批武斗,打得一塌糊涂,学校早已停课,人人自顾不暇,谁还有心管我们上大学的事?直到1968年才通知我们这些学生各自回家,等待日后的推荐选拔。”30年后,在记录西北师大中文系1977级乙班同学们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的这本《我们这一代》书中,王恩绒将让自己等待了11年的这一次高考视为是一次“迟到”――1978年3月走进大学校门时,王恩绒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比她的同学解志熙整整大了16岁。
  大学毕业后,王恩绒在白银公司一中当老师,现已退休。王恩绒的同学、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办公室主任武志元,那一年是从“苦甲天下”的会宁考来的,填报志愿的时候,既不知道怎么报志愿又不知道什么专业好的他,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吃饱白面馒头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所以,我在第二志愿中还填了某某煤炭工业学校,因为从小有个印象,就是煤矿的馒头真大啊!”
  “迟到”的1977年高考,让如张先堂、解志熙、王恩绒、马国昌、王桂芝一样的很多人,从农民、工人、知青、公社干部、大队文书、兽医、应届高中生变成了大学生,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幸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那些当年无缘入学的同龄人相比,高考为他们这些人打开的是各自个人命运的上升通道,今天的他们多数已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分子甚至领军人物。
  管卫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整个兰州维尼纶厂都轰动了,“谁能想到一个学徒工居然考上了大学?”管卫中自己似乎也不敢相信他真的考上大学了,在还是初中生时他就是个连入团都不可能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1978年那一年春天,管卫中是带着“出身不好”的历史标签踏进甘肃师范大学的校门的。
  大学将会带给他什么?这是管卫中不知道的,也是从长津电缆厂走出来的栾行健所不知的……
  被启蒙者
  那是一个理想与精神复苏的时期。
  栾行健的“爱情”也就在他的那一首《雪花》中复苏了――
  雪花儿,雪花
  你在我滚烫的心中融化
  我渴饮你生命的泉水
  在生活中植上爱情的幼芽
  “1979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天上飘着雪花,走在去教室上课的路上,触景生情中就有了这一首即兴之作。”第二天正好轮到栾行健他们中文系乙班办墙报,当时大学二年级的栾行健便将这首诗交给了办墙报的同学。
  当栾行健站在墙报前,眼中尽是那些批评《雪花》的大字报。“主要是说这首诗是小资产阶级情调,缺少社会主义文学应有的革命性、战斗性,诗在歌颂软绵绵的爱情,而爱情是有阶级性的,诗在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泛爱论。”
  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管卫中说与这种批评之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种支持之声,后来,随着两种声音的日趋扩大,争论的本质实际上已经超越《雪花》诗歌本身,升级到文学与人性的讨论了。“有人说,我们77级与整个中国社会共同感受着思想解冻、理想重建的冲击。《雪花》事件无疑就是这样一种冲击的体现。”
  一正一反两种声音的争论逐步向外扩延,当时《甘肃日报》还专门派记者来采访,组织了一正一反两篇评论文章在该报的副刊版上发表。栾行健说几个月后的1979年5月,时为师大中文系教授的刘滋培先生一篇题为《百花齐放还是春》的具有保留性的定性文章算是为这场争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即使在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我作为诗作的创作者也没有一丝的恐惧,除过一些迷茫之外。”现在已从兰州市教育局局长岗位上退休的栾行健觉得无论是校园内的还是报纸上的争论,特别是1980年《雪花》荣获了“庆祝建国30周年文学艺术作品评奖三等奖”,无疑都传递了这样一个迹象:文化界思想在解冻。
  来自课堂上的思想解冻让学生们感受得更为直接些。管卫中说刚进学校那会儿,有些教材还没来得及更新,“文革”之前的东西、“文革”期间工农兵学员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像我们的历史课还在讲阶级斗争动力说,‘朦胧诗’还处在半地下状态,只在一小部分同学中间悄悄传抄……教学内容尚未完全回归常识,是一些思想率先解放的老师们给了我们最初的启蒙。”
  解志熙从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下决心远离政治,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他还是从身边文学的哗变之中感受到思想解放的快感与舒畅,“文学充当了解放思想的先锋。我们这些中文系的学生,眼界被打开了,思想被启蒙了,从而形成了我们理想主义的群体性格。”
  “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给我们讲现代文学的支克坚老师,他思想解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讲解鲁迅,是以一种回归‘五四’、回归启蒙主义、回归人性的态度。这就是一种启蒙。”解志熙说与支老师的受欢迎形成对比的是一位讲先秦文学的老师,这位老师用南方方言讲解佶屈聱牙的《诗经》、大赋,听起来实在很困难,面对课堂上一些熟悉先秦文学的学生的提问,这位老师往往被问得满头大汗,不满之声越聚越多,最后学生们的意见提到系上,系上就把这位老师给换了,学生让老师“下课”了。
  当年给77级代过当代文学课的党鸿枢让管卫中记忆很深,他说,像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等一些新文学作品一出来,党老师就马上介绍给同学们,而这些新出现的文学作品,让他们看清中国刚刚过去的现实,就像手电筒,一下子照亮了他们心灵的幽暗隧道,令人如梦方醒,醍醐灌顶,他们让我们学会了用自己的脑袋重新审视这个国家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文学,事实上发挥了类乎‘五四’文学的思想启蒙功效,且比前者规模大得多。是新生的文学给了我以及我们许许多多的同学、同代人以启蒙。从这里开始,我们渐渐变成了喜欢思索、不再轻信什么的一代人。我们被启蒙了。”
  启蒙――在解志熙、韩经太、管卫中、栾行健、李玉兰、孙敏、武志元、康娅红、何西庆这些77级学生眼中――是比四年大学学到的知识还重要的东西。
  原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在《我们这一代》的序言中写道:他们读大学的时节(1978年初――1981年底),正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滚滚春潮打破坚冰之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号角刚刚吹响之际。在那样的历史时刻,他们像年轻的士兵接受战火的洗礼,在拨乱反正的时代氛围中奠定了独立思考的群体气质,更加坚定了为百废待兴的祖国报效终身的理念。
  三十年后,这批大学生中出现了成批的大学教授、领导干部、文化人和优秀教师。“新三届”(指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大学生被认为是“‘文革’之后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生”,在他们那一代人身上似乎还能找到知识分子的一种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像今天承载着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集体回忆的这本《我们这一代》一样,书中那一段段历史的回忆,也使我们窥见中国那段历史的一鳞半爪,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这些人,还是这一本书,对于今天都有着别样的启迪意义。
  本报记者 雷媛
电话:010-  这些人曾经在30年前的那场高考中胜出:薄熙来、易中天、顾长卫、张鸣、陈建功…而如今,这些人或叱咤政坛,或妙笔生花,或笑傲讲坛。高考,是他们人生的转折…
  30年,大学生从昔日的天之骄子,到如今的垮掉一代,今天的学生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但我们又分明感觉到,无数个人命运累积成国家命运,而国家命运又反过来作用于个人,无从逃避…
  三十年前,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从此改变60多万人的命运。三十年间,几代人为着理想挥汗如雨,咬牙以搏。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多少人和高考有着不解情缘!你经历过哪些令你终生难忘的瞬间?高考备战时?毕业那一刻?…
  大学学费在20年间上涨了将近25倍,教育支出成了多数家庭的最大负担。而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称,高校学费标准不得随意提高,违反规定将受处罚…
  我觉得这也就是拉拢下人心而已,具体执行上会不会出问题就不好说了 …
  国家这做法挺好。也算是给大家吃了个定心丸。现在的学费已经高的很离谱了,要是再…
  中青在线CEO刘学红:当时摆在我们面前其实只有两条路,一是当时先进知青选择的扎根农村,另一条就是按照政策,两年后招工回城。而我参加了高考,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就走上了另一条路。这个路是没有想到的…
  高考,矛盾得让人不知所以然。与其说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倒不如说高考让我在7年内感触到了整个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冷暖,但,终归还是感谢高考,尽管这风景,来得沉重。…
  岁月流逝,暗淡了许多往事。但每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身在大学多年的我,看着挥笔应试的千万学子,依然刻骨铭心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段高考“寒窗不苦读”的岁月…
  从专科,到大学本科,再到研究生,已身为大学教师的我,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想着80年代那个对于我来说没有其他路子的年代,努力争取,这四个字,让我看到了奋斗的命运成色…
  不管时光怎样流逝,一些东西总是永恒的。我的记忆常回到20多年前,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对现在的孩子们说:“如今的你们是幸运的,至少,你们有机会,未来正无限向着你们展开!”…
  转眼间就过去了20年的时光,总是不经意地感叹生活。如今看着现在的学生为高考拼搏着、痛苦着,偶尔也想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不管我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青春总是美好的…
  从马路不通、没有电灯、到处都是茅草屋的村子来到有电影院、文化馆的县城,眼巴巴地看着小青年们伴着外国摇滚乐,在溜冰场里潇洒地穿梭,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呆在农村!”…
  日,曹湘凡出现在湖南省汉寿县二中第38考场。这是他38年人生中的第12次高考…
  06年北京市高考的文科状元何旋,高考总分692分。一个活泼可爱的阳光女孩…
  19岁女孩蒋多多高考时为了宣泄对应试教育的不满,故意违反统考规定,结果被判为零分…
  合作媒体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
什么时候恢复高考时间?
1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0
中国至古以来就有科举考试,后来慢慢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高考,但是高考的发展历程并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顺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一度被废止。曾经承载着很多人梦想的高考,就这样坍塌了,当时的那种社会情况下,恢复高考时间是大家不敢奢求的梦,没有人能够想到有一天高考会再次回到我们的生活里。
是什么原因促使高考时间恢复?高考时间哪一天恢复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恢复高考时间的那些事,帮助大家一起来回顾这一伟大事件。
1977高考迎来了春天,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高考制度的恢复意味着,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号,中国各大媒介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大家踊跃报名。有一点不同的是1977举行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但是冬天的寒冷并没有浇灭大家的热情,但年的高考全国竟然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从此中国人民对求学又充满了信心。
1977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七八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并且中国的高考大军还在不断的扩大。
日至8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8月6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并刚刚将方案送出上报中央。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纷纷揭露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些意见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报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邓小平的明快果断,当即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日到9月25日,教育部再次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会上最大的障碍和阻力就是1971年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由于是毛主席圈阅“同意”,并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的,“推荐上大学”这种招生办法就成了金科玉律。其实,大部分与会代表都不支持《纪要》,但没人敢站出来打破这块坚冰。原人民日报记者穆扬就此展开调查并将这些代表的意见写成内参报送中央。9月20日,教育部传达了邓小平对内参的看法。他说,这份材料讲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产生的经过,很可以看看。
看了本文的人还看了
考试时间专栏类热点资讯中国恢复高考30年_中国网
1977 恢复高考
2000 自主命题
2002 网上录取
2003 非典高考
2004 诚信承诺
2005 高考移民
2006 “裸考”
2007 师范生免费教育
高考大事记
恢复高考不同年代特征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650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一年恢复高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