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与人无冤无仇被人谣言纠缠,请问怎样能怎么摆脱小三威胁纠缠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民国报人的神来之笔
2012年第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旧中国的老报人们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 中国论文网 /3/view-1546457.htm  20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有一年清明节去岳麓山扫墓。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虽然字数、题意与原标题并无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妈的”三个字却是一句国骂。这一语双关的妙题令当事人啼笑皆非,而广大读者也忍俊不禁。   也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惊,自己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被人这样破口大骂?因而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有人在针对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进行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仍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全身心地沉浸于唱歌的欢乐之中。据笔者考证,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界,就是这样。”   这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道出了丰子恺画画的特点:人物脸部虽然没有眼睛、鼻子,却惟妙惟肖。   丰老很赏识这篇品评他画作的文章,事过30多年,仍清楚地记得文章发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抗战时期,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主席吴铁城、广州市市长曾养甫、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均不战而逃,广州沦陷。香港某报愤慨地将失地事件与三人名字巧妙地嵌在标题之中,即成:“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离甫”。此嵌名标题讽刺辛辣,使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投降嘴脸暴露无遗。   1942年冬,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大公报》派遣年仅25岁的记者张高峰到中原地区采访。他从重庆经西安到达洛阳,看到到处流浪的灾民,鸠形鹄面,沿街乞讨,悲惨的衰号之声随处可闻。随即他又到豫西、豫东、淮阳等地采访,目睹灾民流离失所、遍地饿殍的惨景,而国民党当局有意掩盖灾情,不使外泄。   日,张高峰从河南省叶县向《大公报》重庆馆寄出一篇题为“饥饿的河南”的6000字的长篇通讯。《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看到这篇通讯后气愤异常,又深感事关重大,改题为“豫灾实录”发表于2月1日的《大公报》重庆版上,通讯的内容只字未动。王芸生还对比重庆纸醉金迷的现状,提笔写了一篇社评,标题只有振聋发聩的六个字:“看重庆念中原”。   这篇社评发表的当天晚上,新闻检查所派员送来国民党当局限令《大公报》停刊三天的决定,以示“惩戒”。《大公报》遵令于2月3、4、5日停刊三天,造成西南大后方轰动一时的“《大公报》停刊事件”。《大公报》停刊三天后,发行数由6万份增至10万份,这无疑是读者对停刊处罚的回击。   1947年,金圆券大贬值,民不聊生,工薪阶层苦不堪言。武汉《大刚报》在头版头条刊出大字标题:“公教人员不是东西(主),是东西也应当涨价!(副)”。标题以诙谐幽默的口气,为广大公教人员的生存发出了一声呐喊。   日,《文汇报》把国民党政府查禁《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和四川省府务会议决定购买《伟大的蒋主席》一书分配给机关公务员这两条消息合在一起编发,加了一条这样的标题:   “《袁世凯》要查禁   《蒋主席》必须读”。   从字面上查(当时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很严),查不出什么倾向来,但加上这两行标题,互相映衬,读者一看就明白了,这就叫绵里藏针的斗争艺术。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次,某报纸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实在无奈,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出报时,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仅仅一个“又”字,使谣言不攻自破。   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于是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个标题是套用《论语》开头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文章发表后,该报在一周内竟然被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以声援同行,并加上这样的标题:“报而时停之,不亦乐乎!”对此绝妙标题,老百姓读之,不亦乐乎!   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此标题运用“回文”手法,正读反读都一样,巧妙至极,至今为报界称道。   在标题制作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老报人张友鸾。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3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张友鸾在近30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所取标题也别有趣味。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新民报》抗战期间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轰动了整个山城,迄今仍使人记忆犹新。   在《新民报》任总编辑时,张友鸾对社会新闻、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政府为士兵募集冬衣,他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为“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   1943年,张友鸾在成都《新民报》主编社会新闻,当时成都各大、中学校毕业生大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青年学子们怨声载道。《新民报》社会新闻版“学府风光”一栏登载了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说该校厕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张友鸾受其启发,当即挥笔制作了耐人寻味的标题:   “川大出路成问题”。   一语双关,警策动人,犀利无比,被读者大为称赞。川大校长系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黄季陆,阅报大怒,但又无法发作,只能悻悻作罢。 □      作者简介   刘继兴,著名作家、文史学者,毕业于天津大学。共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万字,著有《刘继兴读史》、《哭泣的历史:正说走西口》、《历史也能这般幽默》等畅销著作,主编《读史》丛书系列。□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与人无冤无仇
为何招来一场“血光之灾”?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当前位置:
我和你无冤无仇你为什么要在我面前装逼表情图片
图片整理: 类别: 发布时间: 网友回复(0)条
我和你无冤无仇你为什么要在我面前装逼表情图片
点击下方大图可下载无水印原始大图
编辑该图片
看了本图的朋友还看了
0.01M 微信图
0.02M 微信图
0.01M 微信图
2016我和你无冤无仇你为什么要在我面前装逼表情图片图片尺寸:220X220px,图片大小:12k,图片创建时间: 20:59:15,图片修改时间: 20:59:15
关健词:暴走漫画
我要补充/我要求助,网友回复(
网友补及并评论内容:
暂时没有相关的求助或者评论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摆脱前男友纠缠绝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