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跟爷爷奶奶一起睡逆境不利于成长辩论赛吗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一定要搜索并关注公众号“布爸布妈”哦
这里是幼儿情商培训师兼心理学妈妈打造的育儿平台
每天为你推送科学又落地的育儿文章
我们已为0-8岁的孩子们准备了超多的经典绘本、英语启蒙进阶的免费资源
已有上万名家长在这里共同学习最新育儿知识,等你来哦!
  图/花瓣
  内容摘要:
  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职场妈妈没有办法24小时照看孩子,所以隔代教养愈演愈烈。
  老人带孩子的辛苦不言而喻,晚辈当心存感激。
  但是老一辈在照看孩子时,更多的是用固有、过时的方式,甚至溺爱孩子,如果家中老人常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这个时候当妈的就要多留心了。
  打桌子,弄疼了宝宝!
  孩子在能走能跑的年纪,磕磕碰碰的其实很正常,调皮点的一天都不知道要碰多少次。嗑到了当然疼,一疼孩子就会哭,这是自然反应。可是往往这个时候老人总是迫不及待的冲上去抱起孩子打桌子打凳子,边打边说:“谁要你碰到我们宝宝的……”
  这原本是一种心疼孩子的方式,不过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却是负面的:我摔倒了不是我的错,都是桌子凳子的错!这样的孩子你还指望他长大能三省吾身?大概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了!
  别告诉你妈!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所以很多时候会限制孩子吃一些对身体不好的垃圾食品或者不许他们去玩一些可能存在危险的玩具。
  原本这时候老人们应该和妈妈们在一条线上,可事实上,大多数老人拗不过孩子撒娇,不仅纵容孩子还会说出“不要告诉你妈,你妈不许你…”这样的话来,于是孩子就形成了“妈妈对我不好!”的心理。
  没事,拿一个吃喽!
  相信很多妈妈一定和孩子还有家中老人一起去逛过超市吧?或者至少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看到超市各种好吃的都忍不住想吃,果冻、糖果、散装饼干等等!有时候他们太小,不懂要买单了这东西才属于我们,所以看到喜欢的就会去拿。
  这个时候当妈的往往会制止孩子,告诉孩子这个没付钱不能要,可是老人们又来了:“没事,拿一个吃喽!给他吃一个有什么关系!”结果孩子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拿的不多就是可以的!”,变成了类似“小偷”一样的人!
  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
  碰到老人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想解释的心情都没有!孩子做错什么事老人说因为他不懂事可以原谅,妈妈们教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老人又说孩子太小不要勉强他,长大就好了……孩子聪明的很,时间一长,再要他做点什么,指不定会来一句“我还小……”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你妈妈不要你了。
  妈妈们是不是特别反感听到这样的话?但是好像又不好因此生气?因为人家明显是在开玩笑?孩子的世界比大人单纯的多,他们并不会区分什么是玩笑什么是事实。
  可能这话换成别的无关人士说还没那么大伤害力,不过奶奶或者外婆说就不一样了。
  在孩子心里只会认为“连奶奶都这样说了,那妈妈可能真的是不要我了”,然后恐惧害怕难过各种负面情绪迅速占领孩子的内心,有的甚至会对妈妈产生抵触情绪!
  不好好吃饭,我就不理你!
  威胁是老人们常用的伎俩,连童话故事里也有这样的桥段不是吗?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就用孩子害怕的事物来威胁他!这样孩子往往就听话了,就乖了,即使他们不是心甘情愿的……
  长此以往,一方面会让孩子对大人失去信任,另一方面也侧面传达给他们“要让别人听话,可以用威胁的方式”这样的思想!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够正直诚实善良吗?
  “不要动!不要碰!”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永远充满了好奇心。但是为了不让孩子把屋子搞乱或者避免一些伤害,老人看娃时常常把“不要动,不要碰!”挂在嘴边,其实这会限制孩子的探索欲望,不利于孩子成长。
  正确的做法是: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接触、探索一些物品,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也有利于孩子的天性发展。
  你怎么这么笨!
  老人带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见到其他小朋友玩的比自家孩子好,往往就急了:“你怎么这么笨呀!你看你应该这样……来,奶奶教你!”
  老人希望孩子好我们都理解,但是当众说孩子笨,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产生“我真的很笨!”的自卑心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公众号:布爸布妈
个人微信号:bgg0907
幼儿情商培训师+心理学妈妈
用专业的眼光与您分享科学落地的育儿文章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布丁妈妈:心理学专业,5年专业幼儿情商培训师经验,现有布丁...
特别策划1508/条精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301医院总护士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以亲子阅读为切入点,致力于家庭关系的建造…
精选家庭教育资讯和原创育儿教育文章…
一个全职妈妈6年来育儿经验,自我疗愈的心灵成长体悟…
为妈妈们提供母婴知识、母婴时尚信息、育儿经验等…
暖姐姐为您提供育儿知识…老人带孩子的几个弊端
帖子97&精华&积分226&金钱226 &贡献0 &在线时间14 小时&
该帖被浏览& 6,385&次,回复&11&次
老人带孩子的几个弊端
老人带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点,但由于老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老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老人带孩子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一、过分疼爱导致溺爱
老人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再就是老人心理上会有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怪罪。于是老人处处依着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会无原则的满足。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老人又怕孩子哭坏身体,又是百般哄劝。这样,孩子会发现通过哭闹、发脾气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孩子就会通过发脾气和苦闹来要挟家长,来满足自己的分非要求。因此,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二、祖辈的教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祖辈的一些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与现实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
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十,祖辈会上前制止或批评。他们认为,一辆完好的玩具车不可以被“破坏”的,并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当成是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正是孩子探究事务特点的创新行为的表现。
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因此,往往用经验代替科学。
有一次,偶然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女孩的母亲埋怨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喝糖水,孩子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而孩子的奶奶说,“别信书上的说法,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新的不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 孰不知,乳牙的好坏直接影响恒牙的发育。
三、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老人爱孙子与父母爱孩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不同处是爱的形式不同,父母爱孩子偏于“严”,老人爱孙子偏于“慈”“宽”“容”。连父母对孩子的正当管教,祖辈也会横加袒护与阻拦。正是祖辈的干预,才使做父母的无法行使自己教育子女的权利,这势必导致老人与父母的矛盾,以致关系疏远。
在孩子幼小的心理里,他们认为,谁不打他不骂他,谁事事依着他,那就是对他好。而父母对他的要求严,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予以满足。他们就认为父母对他不好,不爱他,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孩子和父母孩子之间关系疏远。
我班的硕硕小朋友,他特任性,每天都得让奶奶来接,否则就不肯走。有一次,奶奶病了,妈妈来接她,说什么也不走。最后,还是让奶奶来的。硕硕妈妈说:“都是让他奶奶惯的,真后悔让他奶奶看他。”
我的一个同事也是从小跟着奶奶。到现在她说起话来也是说奶奶好,有什么心里话也说给奶奶听。她也知道父母对她也很好,可她总觉得和父母在感情上有一点隔阂。
四、祖辈往往把孙辈封闭在小环境中
儿童时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活动力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里,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而老年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总把孩子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带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阻碍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我邻居家的敏敏就是一个例子,爸爸妈妈上班无暇照顾孩子,只好让爷爷奶奶带。爷爷是中学教师,每天在家教孩子数数、算题、识字。爷爷自豪的说:“敏敏上一年级也肯定是个“尖子生”。但却不太注意孩子动作的发展以及和小朋友的交往等问题。直到孩子进了幼儿园,问题出现了,孩子不会上楼梯,不敢滑滑梯,不会跑步,不会和小朋友交往……,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敏敏的父母。
总之,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处理不好,便弊大于利。因此,老人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是配角,主角是孩子父母。不能喧宾夺主,大包大揽。同时,老人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步,更新养育后代的观念,用科学知识教育孩子。
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老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其劣势,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帖子97&精华&积分226&金钱226 &贡献0 &在线时间14 小时&
祖辈带孩子不利儿童身心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多得。就目前看,隔代抚养主要出现在农村夫妇两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双职工的家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隔代抚养也有不利之处。
  1、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老人的心都比较慈、比较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备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为孩子辩解。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
  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处在开始的状态,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3、隔代抚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
帖子97&精华&积分226&金钱226 &贡献0 &在线时间14 小时&
孩子究竟给谁带好?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小孩子,大部分都不是由父母亲自带大的。他们有的是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有的是托给其他亲戚、邻居或熟人照看,有的是由请来的乡下保姆带大的。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咱们的孩子滥生滥长,照样个个生龙活虎,谁来带大孩子又有什么分别呢?
  其实,环境,尤其是早期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早期不良环境对孩子的伤害,是以后付出百倍的努力也无法弥补的。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严重违背人道主认的实验。他们把几十个刚出生的健康婴儿放在一个与人隔离的环境中成长,只是给婴儿提供足够的食物、水、空气。也就是说,这些婴儿虽然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他们不能接触任何人。3年后,这个实验被曝光,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谴责,科学家们不得不终止这项实验。但是这些婴儿已经全部都不会说话了,而且智力相当低下。于是这些科学家们又担负起了把这些早期经验被完全剥夺的弱智婴儿恢复为正常人的任务。但是,不论科学家们怎么样努力,这些婴儿中已经没有人能恢复成正常儿童了。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活过10岁。这个实验说明,儿童的早期经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吃得饱,穿得暖,不跌着,不伤着,不生病就足够了。其实,对孩子的早期培养远远不止这些。越年幼的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就越不完善,模仿性,可塑性也就越强。因此,经常同孩子接触的成人,总是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造成影响。成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乃至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试想一下,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接受的大多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的教导和影响;而在年轻妈妈的照顾下长大的孩子,妈妈的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这就是说,在老一辈照料下长大的孩子,其所受的早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无形中比在父母的照料下长大的孩子落后了一代。
  3岁以前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谁和他们一起长大是至关重要的。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不管工作多么繁忙,都要尽量由自己亲自培养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戏、玩耍。不要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熟人或邻居成为养育孩子的主角。
帖子255&精华&积分734&金钱584 &贡献150 &在线时间117 小时&
&&多少媳妇不正气着自己的婆婆不给带孩子,让自己累的要命。
帖子2,062&精华&积分4,425&金钱3,825 &贡献600 &在线时间983 小时&
呵呵,孩子由父母自己带最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帖子97&精华&积分226&金钱226 &贡献0 &在线时间14 小时&
宝宝和妈妈2009
我想凡事有利必有弊吧,有利于妈妈的我想就不会太有利于宝宝的成长。
一个自私的妈妈光是顾自己产后体形恢复,自己工作,把一切推给老人家,宝宝肯定就要受罪了。
妈妈这个词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付出吧!
帖子255&精华&积分734&金钱584 &贡献150 &在线时间117 小时&
我儿子是我一人带到2岁后,上课后,他爸爸才和保姆白天带他,晚上和周末我就自己带,就这样到现在也很辛苦的矫正宝宝随时的一些小毛病,越大越管理也就越难,因为儿子本身让他自己做主成长的,现在在课堂上他的道理比老师还多,回家提问题比我们还难对付,打骂是不成的,很让我反省的,我们这么多人,奶奶,姑姑呀,还琢磨着用什么好技巧来说服孩子的。
总之,生养孩子容易,教育成长路漫漫。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和妈妈2009 于
04:53 编辑 ]
帖子82&精华&积分164&金钱164 &贡献0 &在线时间2 小时&
孩子由自己带最好
是上帝赐给最大的礼物
帖子97&精华&积分226&金钱226 &贡献0 &在线时间14 小时&
碰到好多妈妈抱怨PP不给带孩子,其实孩子的成长最初的三年是不可逆的,跟孩子一起重新活过不是很好的吗
帖子2&精华&积分4&金钱4 &贡献0 &在线时间0 小时&
我觉得还是自己带好,钱以后赚的时间多的是,宝宝只有一个,带个3到4年最多了。老太婆有N多个代沟没法沟通。
帖子11&精华&积分22&金钱22 &贡献0 &在线时间0 小时&
有空就自己带多点,没空就带少点。反正不能丢下不管吧
帖子46&精华&积分174&金钱124 &贡献50 &在线时间67 小时&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
我们家老人可是个再实际不过的例子了。一次和奶奶说,现在的育儿观念和他们那代人不同了,反正空闲时间多,有空可以看看育儿书。奶奶给我一个大白眼:“看什么看。那些书都是根据我的经验写的。”
直接晕倒!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孩子该不该跟奶奶睡? _教育_亲子中心_新浪网
孩子该不该跟奶奶睡?
  人教版小学课文描述家里如何分房间遭家长质疑
  日前,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的一篇课文引发争议。有家长发微博直言这篇名为《平平搭积木》的课文中,关于家里怎么分房间的描述有导向错误,不符合现代伦理。专家指出,不同家庭的房间分配依据不同,但孩子是否该分房睡有必须遵循的原则,且孩子是否顺产对分房睡的时间有直接影响。
  教材中《平平搭积木》这篇课文被家长质疑的主要内容是平平用积木搭的房间怎么分配。课文中的分配方案是,爷爷和他的书一间,奶奶和平平一间,爸爸和妈妈一间。而提出质疑的家长表示,正确的分配应该是爷爷和奶奶一间,爸爸和妈妈一间,平平自己一间。如果家里房间不够,平平也应该和爸妈一间。
  据了解,引发争议的课文改编自作家作品。根据通行的规则,从作家真实作品改编的课文,如果没有作家同意,内容一般不允许修改。朝阳区白家庄小学语文学科教研组长程淑娟老师说,有争议的内容反映了不同家庭对房间分配有不同看法,但课文中并没有科学性的错误。教学中,老师一般会提示学生就这一问题自由发言,并不会将课本中的房间分配方式作为“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教授表示,每家怎么住是自己的事,不必刻意。父母希望通过对教材的反思,教育孩子夫妻同房、孩子分房等理念,作为个体的家庭也没有错。但并不用刻意倡导。并且这么小孩子不一定要分房睡,过去让孩子早分房的观点是错误的,孩子通过和长辈在一起睡体会亲密与温情,那是孩子最幸福的感受,并能从中获得安全感。
  方刚教授认为孩子何时分房没有年龄限制,可持续到一方觉得不舒服为止。然而,北师大钱志亮教授对孩子应何时分房睡问题提出了不同观点。钱教授认为,一般而言6至7岁之前孩子不用与家长分房睡,但是,通过剖腹产生下的孩子与家长分房睡的时间一般要比顺产的孩子晚两到三年,原因是剖腹产孩子身体稳定程度整体不如顺产的孩子。
  对于课文中分配房间究竟对不对,我们不做定论,就像专家说的一样,每家都有自己的特定情况,不必刻意。对于孩子来说,和父母分房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分水岭”,在一定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独自睡觉,是父母的职责,也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能让孩子具有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服务能力。
  能力成熟才是孩子分房睡的好时机
  孩子何时与父母分房睡,专家和家长都各有看法。其实,虽然看法不一,但是大多数都认为,孩子两岁以前最好不要与父母分房睡。2岁前是父母与孩子培养亲情的重要时期,若此时让孩子独自睡一个房间,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信任感、安全感、依恋感的建立。同时,两岁前的宝宝自理能力比较差,家长半夜也要适时察看孩子的情况,分房睡则不利于照看孩子,有什么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
  何时跟孩子分房睡,不能单看他人的经验或者孩子的年龄。要根据婴幼儿的实际能力,比如孩子晚上睡得很安稳、不乱踢被子,要小便的时候会叫大人,这时就可以分开了。在此之前,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又要方便照顾,可以采取分床不分房的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和父母分房睡能让孩子具有初步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服务能力。这样的独立性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人际关系、自理能力等。另外一点,从身体发育来说,和父母同睡时,父母晚上呼出的二氧化碳会直接被孩子吸入,对孩子健康成长也很不利。
  让孩子分房睡要做好准备
  1.营造气氛,做好准备。
  比如,在小床周围贴上孩子喜欢的图片,甚至贴上爸爸妈妈的照片,让他感到那里是他的小领地。另外,还要多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他周围的小朋友都已经自己睡了,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力量。
  2.循序渐进,逐渐适应。
  当宝宝已经形成与父母同睡的习惯,要分开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使宝宝对独自睡觉产生恐惧。
  在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家长就可以采取分床不分房的办法,既方便照顾,也为以后分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等孩子有了自理能力可以分房的时候,也要循序渐进。大致说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给他讲故事,哄他睡着,关灯,但不关房门,让孩子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第二个阶段,陪他睡,也讲故事,但在他没完全入睡的时候,就离开,坐在他可以感觉到的地方,比如去客厅看电视,等他完全睡着;第三个阶段,跟他说晚安,让他自己睡,自己关灯。
  3.坚持原则,不要放弃。
  孩子刚与父母分开睡时,容易出现反复现象,比如:费了很大工夫才把孩子安顿好,可是他马上就又跑了回来;或者孩子在夜里又跑回父母的床上,不愿再回自己的房间。这时,父母千万不能心软,而是要陪伴他、鼓励他重新入睡。
  4.因事而异,灵活把握。
  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事情当然就另当别论了。这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安慰,家长可以暂时和孩子同睡,满足孩子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也方便父母随时照顾孩子。等孩子病好了,一定要继续和孩子分开,把分房进行到底。
  5.讲好独睡的注意事项(根据孩子的生活习惯)
  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告诉他爸爸妈妈就在隔壁房间;电源开关都在哪里;如果冷了,要会自己盖被子;世界上没有鬼怪;家里不会进了坏人等等。这样孩子才会安心入睡!家长一定不能先行妥协,一定要有吃苦的准备,一定要坚持到底!(家长临睡前,也要去孩子的房间略微检查一下,孩子是否蹬被子了,然后再去睡觉)
  6.一定要多鼓励孩子
  在第二天起床后,一定要对孩子晚上的表现作个小点评,增强他的自信心,好孩子是适度夸出来的哦!
  7.分房时间要掌握好
  一定选在春夏交接的季节,冬天孩子爱蹬被子,容易感冒,天气暖和的时候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质,每个家庭也有各自不同的情况,面对何时与孩子分房睡这个话题,作为家长不能单从年龄来进行抉择,而是要考虑到孩子心理以及身体发育的情况。虽然有的孩子长大到一定的年龄,他自己也会要求自己睡一间房间,可是,还是建议父母尽早为与孩子分房睡作准备,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 相关阅读:
更多关键字:&&&&&&
电话:010-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逆境不利于成长辩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