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藩所擅长的镜头语言有哪些值得学习欣赏之处

知名摄影家何藩为摄影界带来哪些贡献及影响?
【Mingo鸣哥的回答(484票)】:
邀。首先直接回答问题,何藩在界的影响是什么?最大的影响,恐怕就是在中国摄影相对西方世界起步相对晚,且形态也未受到当时的东方家青睐的情况下,在世界摄影史上为华人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他是一扇西方了解中国摄影、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窗口。
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很多人以为何藩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因为他最知名的作品几乎只有一个主题——香港,但这身份却是一个误解。被誉为中国摄影界“一代宗师”的何藩,1931年出生于上海(wiki百科说是1937年,应是有误),那时的香港还是只有港岛才稍微繁华的大渔村,上海却早就是远东大都会。14岁生日父亲送他一台双反相机,开启了他的摄影之路,此后何藩与家人移居香港,那年是1949年。
随后,何藩利用记录五、六十年代的老香港街头写照。这也是为数不多中国人拍摄下来的香港百姓生活,成为当时社会百态的珍贵的真实记录。
1959年的作品《午后闲聊(Afternoon Chat)》就是典型的市井生活类摄影作品。何藩先生有很多作品都在香港的中环街市拍摄,当时整日带着Rolleiflex四处游荡,在中环、西环、上环、湾仔等步行所及之处拍了大量照片。
何藩十分了解香港,十分熟悉香港人的生活,他善于捕捉香港最具魅力的城市风貌,乐于展现香港的市井百态。巷弄里,老人正在烧饭,一个小贩牵着几只色彩鲜艳的气球经过;街市上,雾气与熟食的蒸气弥漫,卖土豆的小姑娘若有所思;阳台上,晾满了衣服,小孩和猫同时探出了头……
曾有记者问为何将镜头对准普通的香港人,何藩说,“我对他们充满关怀和同情,想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人如何为生活打拼。”
其中,1954年拍摄的《夜幕降临》是何藩先生最中意的作品(下图)。当时何藩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读书,读到庾信的《哀江南赋》深受感动,想通过一幅画面展示诗词中类似的情感。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日穷于纪,岁将复始。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夜幕降临》
“我找到了这个地方,去过很多天。手推车,一个回家的男人;煌煌大厦,波涛拍岸,深处无声;低角度的光线……我的决定性时刻,简直太神奇了!这个情景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尽管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何藩曾这样说过。
除了香港的街景与人,作为“黑白摄影大师”,何藩最标志性的作品,多为利用几何图形与线条、光线、阴影的对比来营造强烈的视觉效果。
《靠近阴影》,1954年拍摄创作,何藩作品。画面中,香港铜锣湾英皇书院外的墙壁上三角形阴影割裂阴阳,一名女子低头立在角落。
有趣的是,这样一位严肃、朴质,甚至有些偏执地坚持拍摄香港"日常生活"的摄影师,毕生的真正职业却是从事电影制作,更精确的说,是情色电影的制作。1961年,24岁的何藩加入邵氏电影公司。最初任场记,后转做演员,但多是配角。1972年出任导演,执导电影29部,基本都是情色片。
就像知友@Sophie关晓菲 这篇文章中提及的()——他把艳色片拍到美轮美奂。何藩说:“我喜欢法国新浪潮的特吕弗,意大利的费里尼,瑞典的英格玛o伯格曼……我迷恋那种人,做梦都想做art film(艺术片)。”但在公司的要求下,他只得开始拍摄艳色三级片。但何藩的镜头美感,成就了所拍三级片的唯美,他把《我为卿狂》、《足本玉蒲团》等电影里的主角拍的美轮美奂。虽然情节比较薄弱,却运用光影征服了不少影迷。
放张何藩年轻时候的照片,情色片我就不放了……放张何藩年轻时候的照片,情色片我就不放了……
何藩上世纪90年代移民美国,包括6月19日阖然离世也是在异国他乡,但是他的名气却早在美国声名远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藩就在各种摄影比赛中斩获了二百多个奖项。从1958年至1965年,他曾连续8年赢得由美国摄影学会授予的“世界摄影十杰”荣衔。
Fan Ho,是西方摄影界记住的第一个中国名字。
如今,他的作品也获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包括香港M+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他也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及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
2012年,何藩回归香港的首展“昔日香港(Hong Kong Yesterday)”展出了一系列经典的黑白原作,当时也成为轰动全城的文化事件,我当时所在的香港分社的同事也都有机会见到了何藩先生。何藩先生凭借这些作品入选当年IPA(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最具影响力的亚洲摄影家”,是香港地区唯一的获选者,与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齐名。
大师已去,作品长存。最后留下大师的个人网站,此为致敬。
——————
好久没这么正经的答题了。前香港记者被邀后从夜里11点半写到了1点。唏嘘的是,如今鸣哥我每天上班仍然会路过何藩60年前拍摄成名作的中环街市,但是现在已经被封,很荒诞的在全世界最贵的商业地段,留了一座庞大的废墟。
香港一直是一个复杂的城市,高楼起得太快,但历史却沉淀得稳固。稳固来源于一种接近于膨胀的自信和骄傲,里面有一百五十年的中英兴衰史,也有老一代香港人白手起家的坚韧。在何藩的作品里,你两样都能看到。
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了五年,即将迈入第六个念头的人,我爱着香港复杂的过去,但是我可能不会追随她的未来。
【程新皓的回答(119票)】:
谢邀。首先对逝者表示哀悼。
很遗憾而直接的说,就其作品而言,何先生对“摄影界”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何先生的照片强调光影和构成,最终达到一种视觉的直观之美。这种路数是画意摄影的套路,画意摄影在回应的是精确和客观的摄影何以成为艺术的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现在早已不再成其为问题。更进一步说,早期进行画意摄影实践的斯蒂格利茨和斯泰肯等人也意识到画意摄影无法真正回应这个问题,所以转向了对摄影媒介本身的探索,以摄影分离派的身份开始了作为现代主义的摄影实践。而此时,画意摄影已不再是一种具有问题意识的存在,而是以某种被构建的视觉陈规进入了大众的欣赏之中,简言之,就是成为了沙龙摄影。这种丢掉了问题意识的风格性的构建,也就是格林伯格在先锋与刻奇一文中所谓之刻奇。此时,在这种已经死亡的躯体上做得再好,都已经不再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而这也就是何先生在50年代之后的实践中所做的事情。他能言之为贡献的,说到顶,也就是mingo答案中所说的,让华人的摄影实践进入了美国的沙龙之中。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可惜的是,何先生在做的,是他上几代人就已经发现的死路。这个是最令人遗憾的。当然,他在电影领域所做的实践,我并不熟悉,所以在此也就无法评论。以上的讨论,仅仅针对他在摄影领域的实践而言。
=====================私货分割线=====================
那么,接下来借题发挥一下。很多年代注定了无法出现真正的大师,因为在这些年代里,某种艺术的技术和观念层面的问题还没有被解决的基础。比如在巴赫之后的音乐,三十年的时间,整整一代人在做的都是技术层面的铺路工作,直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出现,才真正解决了主调音乐面临的整体性缺失的问题,也由此开创了现在所谓的古典风格。而他们之前的一代人,便只能成为铺路者,为三位大师的出现扫清障碍。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时代的局限。然而,毕竟他们还是在这里或者那里,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打着基础。真正让人遗憾的是那些在问题之外的实践者,那些重复着成规的人。他们在这些死去的驱壳中走得再远,都不再有意义,除非在此之上引入了新的问题,发现了新的可能性。
【南熏主人的回答(14票)】:
作者:南熏主人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早做饭时分,看到朋友发来的一条链接,打开一看:
“日,著名摄影家何藩,因肺炎恶化在美国加州圣荷西的医院病逝,享年84岁。”
这是开玩笑的吧,可这个消息得到了上海M97画廊负责人的证实,M97画廊是何藩作品在中国内地的唯一代理商。
何藩先生是摄影师外,也是演员和导演。对我而言,我只看过他的摄影作品,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写过,也为此开了colourstudio的公众号,只因为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有一种来自东方而又有思考的美。
何藩先生是我对美思考的启蒙者。
如果大家不嫌弃的话,可以看看我在日写的第一篇摄影札记,《何藩,"一代宗师"的倾城之恋》,也借此机会感谢何藩先生的启蒙之恩。
何藩先生,一九三一年出生于上海,十三岁收到父亲送的一部Brownie 相机,自此开启了光影之旅。十八岁移居到香港,继续追寻摄影梦。
何藩先生因拍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而闻名。五、六十年代时,在世界各类摄影比赛中得到超过二百八十个奖项。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街头摄影师之一,被誉为“东方的布列松”。
我爱香港,我爱香港的人们。
倾城之恋,朦胧而缠绵
白色的墙,三角形的阴影构图,一位美丽的女士。“她在想什么?”
这幅作品取名为《靠近阴影》(Approaching Shadow),其拍摄地点为香港铜锣湾的英皇书院,作品中的女士是何藩先生的表亲。
在 Modernbook Gallery举办的读者会上,何藩先生谈到这幅拍摄于一九五零年的作品,称《靠近阴影》(Approaching Shadow)是其唯一特别设计的照片。
初次看见《靠近阴影》(Approaching Shadow)这幅作品时,我眼前颤动着从帘幕缝隙间透出的一两道阳光,隐约听见陈白露最后一声低叹:"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屋内渐渐暗淡,窗外更光明起来。
这幅作品取名为《夜色降临》(As Evening Hurries By),拍摄于一九五四年的香港西区。
五十多年了,它仍是我最中意的作品。
当时何藩先生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读到北周文人庾信的《哀江南赋》,深深被它感动,乃决定寻找一个在情感、氛围以及主题人物都如诗中所感受的地方。
我找到了这个地方,去过很多天。手推车,一个回家的男人;煌煌大厦,波涛拍岸,深处无声;低角度的光线……我的决定时刻,简直太神奇了!这个情景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尽管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
As Evening Hurries By,“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这幅作品拍摄于一九五九年下午三时五十分,以三个闲聊的妇女为主题,遂取名为《午后闲聊》(Afternoon Chat)。
何藩先生有很多作品都在香港的中环街市拍摄的,他尤其喜欢在下午三时四十五分到四时,在这短短十五分钟时间里拍摄这条楼梯。
我喜欢日落前这段时间,这样我可以获得较长的影子。我觉得影子比物体本身更吸引我,有一种抽象的味道,充满神秘感。
何藩凭此作入选2012年IPA 之“30位最具影响力的亚洲摄影家”。
清晨的市场,卖菜的小姑娘,茫然坐立,若有所思。
何藩先生的摄影主题,多为穷街陋巷小人物的生活,他们的一喜一悲,他们的眼泪和欢笑。
我对他们充满关怀和同情,想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人如何为生活搏斗。
这些街巷市场亦被何藩先生称为“The Living Theater”,即“人生舞台”。
当我发现我的主题人物后,我会跟随他或她到我认为无论地点、光线、气氛都合我心意时,便拍下我的照片。
这幅作品拍摄于一九六零年,名为《后巷》(Back Lane)。在这条巷子,我们可以看到在玩耍或做功课的孩童、挑夫、照顾弟弟的小女孩等等。
何藩先生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很是迷人。对光线的运用,不仅是让其起照明作用,更多的是去培养一种情绪,烘托一种氛围。背光效果或结合烟雾光线来营造戏剧感和氛围。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一段关于旧时光的电影老故事。在画面之外,忍不住脑补,一张张翻看下去,很有看电影的感觉。
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有时我会把真实放在一侧,给予观看者想像的空间。我喜欢观众能利用各自的思维与我共同演绎相片的感受。
事实上,何藩先生曾是一名出色的电影导演和演员。
晨光熹微,电车叮叮,黄包车夫弯腰拉车,健步如飞,横穿轨道,路上行人各走一方。
这幅作品拍摄于一九五八年的香港中环。繁华的街市,竟日奔波的黄包车夫,何藩先生的镜头捕捉,不动声色,却又温情脉脉。
我对中下层的穷苦大众、弱势群体有比较特别的同情关怀,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直觉。可能受到我读的很多文学作品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小说或者电影的影响。意大利电影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种悲惨的生活与奋斗。我很自然喜欢拍这些照片。
不少朋友说何藩先生的作品匠气十足,缺少了像一把大锤敲击人心的震撼力,好似制作精美的好莱坞流水线大片。在南薰看来,何藩先生的作品更多的是细水长流般的温情,他忠实地用摄影去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观感,他的某些理想、某种寄望,也因这份忠实为香港保存了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珍贵影像资料。其实这里已经涉及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这个一直会是Colour Studio致力探讨的问题。
东有帆船,西现邮轮,微波泛起,山色有无中。
这幅作品名为《东西相遇》(East Meets West),拍摄于一九六三年。 香港正处于遭受身份认同危机的敏感時期。何藩先生的作品真实地重現了老香港风貌。
香港是一座迷人的城市,老香港尤其让人眷念。当我在五六十年代拍摄她的时候,感觉与她心相通,情相融。
小思在散文《香港故事》中称其为“朦胧个性”,说不清道不明,爱恨交缠,即使远走他乡,也时时在心头。
“倾城之恋,朦胧而缠绵,这是香港与香港人的故事。”
戴头巾的少女,双手托腮,目光呆滞,与建筑工地上的劳工们幻影交叠。
这幅作品摄于 1949 年,再创作于 2012 年,其溶解了两张1949年拍摄的照片,重叠两个时空,营造出了戏剧效果。
大家若非万不得已,不要抛弃旧底片。它们可能是一个宝藏。因为今天你在底片上看不到的东西,十年后因为成长了,人生哲学改变后,你可能对同一影像有新的看法。
何藩先生很爱读书,在文学名著、音乐、绘画、电影中,他能汲取很多的灵感和启发。何藩先生尤其称赞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要比很多导演的蒙太奇效果更精彩。
我是从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这两句得到灵感的。我在想象可能这位漂亮的少女愁眉苦脸,心里在惦念战乱里失散的、渺无音信的爱人身在何方,是否已经天人永隔。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Forgive me not,勿忘我。
上文引用的何藩先生之谈话内容,整理于多个英文访问,也有部分中文访问,其中英文部分由南薰主人翻译。
香港摄影三部曲
《昨日香港》(Hong Kong Yesterday)、《生活剧场》(The Living Theatre)与《何藩:香港回忆录》(Fan Ho: A Hong Kong Memoir)构成以香港为主题的摄影三部曲。三书由Modernbook出版。
《昨日香港》(Hong Kong Yesterday)是何藩先生的第一本影集,汇编在50年代和60年代香港拍摄的获奖照片。
《生活剧场》(The Living Theatre)是何藩先生的第二本影集,汇编展示老香港不同侧面的获奖照片。
《何藩:香港回忆录》(Fan Ho: A Hong Kong Memoir)是何藩先生的第三本影集,重温过去的时光,将以前未公开的作品进行局部缩放、剪裁,又用蒙太奇、叠印等方式将相片拼凑组合,将原本的写实作品增加戏剧性。
我认为从事文字工作者,得尊重文字和内容的原则,不能擅自篡改原作者的内容,任意剽窃他人的成果,哪怕是“借鉴”“参考”他人的文章,想必写论文之时,也得一一注明来源,哪怕是用了人家的一个观点,或者某个的观点给了我们思考,也要一一交待。
一篇文章,碾碎了原文章重新塑造,如果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你的思考,你的观点,更甚高于原作者,我认为原作者在某一种程度上是认可你的,也是赞赏你的;如果你还够诚实坦诚文章的源头,原作者也有被尊重之感,是欢喜的。
可惜,如果你的文章就是堆砌他人的,还不遵守默认的原则,哪怕众人推崇,心鬼也会日益成为魔障,走不长远。
这也是我写文一直所警惕的,也在colourstudio强调,“公号内容版权归colourstudio所有。任何组织、机构、及个人不得擅自转载或二次修改。”
呵呵,如果你所谓的原创是人家逗你的那样,权当好心与好意被狗吃了。
仅此而已。
【大momo的回答(13票)】:
鲁迅先生有句话经常被引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很显然,当你把目光放远至全世界,任何文化都与众不同,但除了宗教任何文化都难独当一面,因此任何文化也都由其独立性而熠熠生辉。艺术如此,摄影也是如此。
在这个关于何藩先生在世界摄影史的影响问题内,何藩比不赢朗静山,因为朗老是画意摄影的鼻祖,在中国摄影萌芽阶段不仅办展还开班授课,影响深远;也比不过吴印咸,吴老从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直活跃,从拍纪实风景到电影,还记录了建国前后许多珍贵史料。
何藩先生的摄影立足于香港,正因为专注港人的生活,香港的风貌,将摄影与香港紧紧联系在一起,何藩先生同样也赢得了世界的关注。
关于如何评价何藩先生的影响,以我们的知识和阅历,肯定是不足的。下面引用同样具有香港精神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蔡澜先生对何藩的评价,最为中肯合适。
有些老友,忽然间想起,特别思念过往相处的一段时光。何藩,你好吗?
让我洗刷记忆吧,何藩是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在国际摄影中连续得奖二百六十七次的人,曾被选为博学会士及世界十杰多回,曾著有《街头摄影丛谈》及《现代摄影欣赏》诸书。
当年,阳光射成线条的香港石板街,菜市,食肆,皆为他的题材。虽然以后的摄影家们笑称,这类图片皆为“泥中木舟”的样板,但当年不少游客,都被何藩的黑白照吸引而来,旅游局应发一个奖给他。
硬照摄影师总有一个当电影导演的梦,何藩不例外,70年拍摄实验电影《离》,获英国宾巴利国际影展最佳电影。
之前,已加入影坛,当时最大的电影公司有邵氏和电懋,他进了前者,在《燕子盗》一片当场记,影棚的人看他长得白白净净,做演员好过,就叫他扮饰妖怪都想吃的唐僧,最为适宜,一共拍了《西游记》、《铁扇公主》和《盘丝洞》数片。
还是想当导演,演七二年首部作品《血爱》之后,以执导唯美派电影及文艺片见称。
何藩每次见人,脸上都充满阳光式的微笑,和他一块谈题材,表情即刻严肃,皱起八字眉,用手比划,像是一幅幅的构图和画面已在他心中出现,非常好玩。
也从来没见过脾气那么好的导演,他从不发火,温温吞吞,公司给什么拍什么,一到了现场,他就活着。
有多少钱制作他都能接受,他以外国人说的“鞋带一般的预算”,在七五年拍了一部叫《长发姑娘》的戏,赚个满钵。
所用的主角丹娜,是一位面貌平庸的女子,但何藩在造型上有他的一套,叫丹娜把皮肤晒为黝黑,加一个爆炸型的发式,与清汤挂面的长发印象完全相反。她又能脱,实在引死不少年轻影迷。
何藩已移民外国,听说子孙成群,不知近况如何,甚思念。
——蔡澜香港应该庆幸有何藩,何藩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用图片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港口的风貌;华人摄影也应该庆幸有何藩,从事电影行业的他在构图光影和故事性上可谓标杆。
不贴图,以后有何藩先生的影展,一定要去看一看。
【惊奇影像的回答(14票)】:
何先生走好。何先生的造诣不用多言,我个人认为,世人对这位前辈褒美并无不妥之处。
如果拿同时代的人来比,何先生的作品也是华人摄影中少有的世界级影像。
至于说他的贡献,其他的都不讲,至少我自己还在看着先生的作品,学习他一两个想法。指引下一代的摄影人继续前行,这已经是巨大的贡献。
【李明殊的回答(3票)】:
早年我知道何藩大师,是因为这样一个标题
中国摄影界没有大师,只有一个叫何藩的。
也许是最为准确的评价了吧
【wangnabazinga的回答(2票)】:
影子的魅力
【邱俊炜的回答(2票)】:
与其谈论何藩先生摄影上的成就,我更倾向于谈论他作品的时代意义。每一个摄影师都是生存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作品之所以惊艳也是在那特定的时代背景——即我们现在所不能回到的过去,因而观者会不由自主地带着一种怀旧的情绪来回味何老先生的作品。
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何藩的镜头所描摹的香港,旧时港人的日常形态和精神面貌无不跃然纸上。何藩作品的年代离我们很远,远得Alexander McQueen还在娘胎,远得柏林墙还尚未倒塌。但却又很近,近得你似乎不需要用“历史”就证明它的存在。
这些情景本就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只不过是照片里的人换了身打扮,街巷更老,屋舍更旧。何藩的镜头是冷静的,秉承了纪实摄影师旁观者的拍摄哲学,却又情深款款——对香港的熟悉与对市井的热爱,使他得以拍出这样不动声色、却温情脉脉的好照片。
如果真要谈论何藩先生在摄影上的地位和成就,我觉得可以拿法国人文摄影家维利罗尼(Willy Ronis)来类比,显得更为恰当妥帖,Ronis 1910年诞生于巴黎,父亲是来自敖德萨的犹太摄影师,母亲是来自立陶宛的钢琴教师。15岁拥有第一台照相机(这点上和何藩老先生有着惊人的巧合)。1937年,决定成为独立新闻摄影师。1949年,加入Rapho图片社,拍摄题材丰富广泛,其中包括社会名流、工业报道、广告、时装等。1957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金奖。陆续在巴黎多所艺术学院执教。1975年,继布拉塞之后,接任法国摄影师—记者—插画师协会的名誉主席。1979年,获法国教育部颁发的摄影艺术金奖。随后因摄影集《沿着命运之线》获得法国摄影大奖纳达尔奖。1993年,成为英国皇家摄影协会成员。2008年,获得法国政府荣誉军团军官级勋章。其照片曾在世界多国举办过专题展览。
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拿着法棍奔跑的男孩,和上面何藩先生那张男孩的是不是惊人的相似,完美地移动(奔跑或行进)瞬间,只不过殖民时期的香港法棍还不算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毕竟口味习惯这种东西并不会太多地因为殖民而改变。其终究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烙印,记录着一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人和事。
最后,按惯例,向伟大的何老先生致敬。
【一只堃的回答(0票)】:
他的作品对我影响挺大的
何藩先生走好。
【何小龙的回答(1票)】:
摄影在我看来就是构图和光线,何老是能将两者用到极致的人...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何藩镜头下的香港街头光影_网易数码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何藩镜头下的香港街头光影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何藩镜头下的香港街头光影)
摄影越来越普及,但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人不多。6月19日,被称作&东方布列松&的香港摄影师何藩,因肺炎在美国逝世 ,享年84岁。他的一生争议颇多,既是连获八届&世界摄影十杰&的艺术摄影大师、也是戏剧演员、香港首个票房过千万的风月片导演。【PConline 杂谈】摄影有街拍、人像、风光等很多门类,如果你有留意摄影圈,或者是对&扫街&有研究,那你一定听过何藩(Fan Ho)这个响亮的名字。他出生上海,8岁移居香港,13岁收到父亲送的Brownie双镜头相机,21岁开个展,连续八届获得世界摄影十杰称号。这之后他转战电影,当过场记、演员、电影导演等,在90年代后移民美国,并在旧金山终老。今天我们缅怀大师的同时,除了透过多重身份了解这位&真正的大师&,更可反观现实里的&摄影法则&,辩证学习他镜头里旧时香港光影拍摄的技巧。本文图片均为何藩先生摄影作品(下同)对普通人来说,街拍摄影的门槛不高,是每个人都可以接触的摄影题材。但要真正拍好,却不见得容易。作为开创香港街头摄影先河的&一代宗师&,何藩一生获得280多项世界大奖,但开启他摄影人生的是他自小生活的城市香港。蜚声国际:最出名是记录的香港50、60年代市井百态年仅九岁的何藩街拍的上海茶馆人像十岁第一次获奖并得到父母支持的作品《勿忘我》(少女是在2012年后期制作叠加的)何藩8岁就已经和影像结缘,由于十岁的一个作品意外获奖并获得家人的支持,使其兴趣大增,之后陆续拍摄了不少的街拍作品;并且,在21岁读大学时,在香港中环美术馆开设了自己的首个个人摄影展。从此,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凭借作品扬名国际,连续获得八届的世界摄影十杰的称号。&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50、60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非常好看。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亲切感。&这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成就何藩的是他拍摄的50、60年代的香港市井百态,他在香港长大,深刻了解香港社会结构和港人生活,因此拍到的照片更加地道和有当地人的眼界。中环石板街的有轨电车、挑担小贩、弄堂老人和小孩,以及充斥街头让人眼花缭乱的招牌建筑,都是他平时扫街光影创作的素材。何藩以摄影师冷静而敏锐的眼光捕捉了市井生活中瞬息变化的光线,用对城市的热爱摆脱纪实摄影师完全写实的手法,作品不单有旁观意味,更有简洁而又意蕴十足的艺术性,超越市面上大多徒有虚名的&大师级摄影师&。他后来陆续出版了三本以香港为主题的摄影三部曲《何藩:香港回忆录》、《昨日香港》、《生活剧场》影集。就这样,注意对瞬间的把握,充满美感的香港街头摄影成为了何藩的摄影特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看到当时的作品,都能窥见香港的魂,精准的瞬间记录了当时香港人的珍贵历史。转行电影:30岁成为演唐僧的演员和千万票房的风月片导演出于对电影的喜爱,在何藩25岁的时候(1961年)加入香港邵氏集团,从场记开始做到台前风光的演员;后来又因俊朗外形成为了邵氏版《西游记》唐僧的扮演者,受到大家的好评;五年后,何藩开始担任更有掌控能力的导演职位,1966年终于开始从事实验电影创作,1972年首任导演执导《血爱》,尔后作品先后入选不少国际电影节。然而好景不长,出于商业的压力,公司要求他转而拍摄唯美派风月片,导演了《春满丹麦》、《长发姑娘》等二十几部作品。这样的转变使何藩成为香港首个票房过千万的卖座导演,但他也常常戏谑自己是&为五斗米而折腰&。这之后,电影导演的名气渐渐超过了摄影师何藩的名号,在上世纪90年代,出于压力,何藩终于选择离开香港,带着家人定居旧金山开始退休生活。但在此后的20多年里,尽管年事已高,何藩没有中断摄影技法的研究,在七十多岁高龄时还开始自学Photoshop,把旧时的摄影底片通过叠印、剪裁和蒙太奇手法加工,后制成为全新的作品,实在让人佩服!学街拍:看大师是如何玩转光影何藩有&东方布列松&的称号,因为他拍摄的街头摄影和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凭借自小的摄影天分和对光影的敏感,他的每一组照片都展现了对光影和瞬间无与伦比的审美和把控能力。要等候最佳时机要想拍出有形式感的街拍作品,我们就要耐得起等候。为了最佳的光线和画面元素可以出现在最佳的位置,在一个地点等候多天是何藩经常做的事情,也因为这样,他在香港数十年走街串巷的经历,已经让他摸熟了香港不同街道的最佳拍摄位置和光线时间。只有当一切都恰到好处的时候,何藩才会按下快门。看他的很多照片你会发现,如果他延迟一秒按下快门,画面也绝不会是上一刻的耐看的景象。利用光影形成戏剧性的画面元素
街拍摄影可以看做点线面元素的集合,形成天然的几何图形与线条,辅以瞬息万变的自然光线和影子,整个画面的元素会变得简洁抽象,也更富有画面感和戏剧性。
本文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