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灭草剂猫打完疫苗三天后死了又洒了尿素受证了玉米苗范黄也不长,到现在己一个多'月请问还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玉米药害症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玉米药害症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农业养殖.doc2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案
实用技术(一)
教学内容:科学养鸡,养兔,养猪,淡水养鱼;生物农药的使用,油菜水稻种植技术使用生物农药须注意气象条件预防鸡群产蛋量突降有招
二、养兔八大忌
猪场温度决定猪群健康
各阶段猪群所需要的温度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生产管理者时刻了解温度,控制温度,以最大限度减小因为温度的不适当导致的应激和对生产的影响,各阶段猪群的温度归总如下:
种公猪的最适温度范围:17-21℃;妊娠母猪的最适温度范围:18-21℃;哺乳母猪的最适温度:20-22℃;哺乳仔猪的最适温度:29-33℃;保育仔猪的最适温度:22-25℃;育肥猪的最适温度:19-22℃。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如何把握好不同猪群的温度呢,这就是关键。从生产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管理者应该清楚各阶段猪群所需要的温度范围,并想办法提供可操作的条件,如夏季的通风、降温设备,冬季的取暖、升温设备,并要求饲养员能够每天登记各自所管的猪舍和猪群的温度,并做好档案记录存档。从饲养员的角度来说,必须控制好自己猪群的温度,这是养好猪的最关键的因素。如何做到有效控制猪群的温度呢,以下是经验介绍:
⑴畜舍尽量干清粪,能不用水尽量不用水,防止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对猪群的应激;
⑵观察猪群的具体情况,如睡姿、采食情况等;
⑶做好通风,升温等工作;⑷防止贼风和夏季的酷热。
温度计是衡量畜舍内温度的重要依据,可是我们也不能过多的依赖温度计,一切要以猪为本,猪说了算,这就需要饲养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如产房的温度可以是21-25℃,而保温箱的温度是29-32℃,饲养员不能仅仅看温度计是在这个范围内就万事大吉了,必须认真观察母猪和乳猪的睡姿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夏玉米栽培技术培训教案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夏玉米栽培技术培训教案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3|
上传日期: 01:29:0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夏玉米栽培技术培训教案
官方公共微信玉米主要病害
玉米各种病害症状及防治(附图片) 玉米各种病害症状及防治(附图片) 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 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 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 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 为 10~15 毫米?3~4 毫米,有时病斑可见 2~3 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 5、 6 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 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 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 7~8 月份气温达 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 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 2 号、豫玉 11 号、豫玉 34、丹玉 13 及掖单系统杂 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 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 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农抗 120 水剂 100~120 倍液喷雾。 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 7 天喷 1 次,连续喷 2~3 次.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 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 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 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 大的可达 15~20 厘米?1~3 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 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 染菌源, 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 借风雨气流传播。 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 20~25℃, 超过 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 中国北方各地 6~ 8 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 3 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 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 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 ①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 14、豫玉 34、丹玉 13 中单 2 号等。②清除 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 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 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百菌 清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 1~2 次,每隔 10~15 天喷 1 次。 玉米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carbonum)在种植吉 63 自交系或以吉 63 自交系为 亲本的杂交种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 症状:该病可浸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 色小点,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 黄绿色晕圈,大小为 1~2 毫米?3~10 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 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弯曲,重者粒和 穗轴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 病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 成每二年的初次浸染源。 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发病,在 7~8 月份低温高湿条件下很利于病害的流行 扩展。若 6 月份气温较低,阴雨多,湿度大,玉米幼苗也能发病。田间相对湿度 85%以上时,数天内就可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重复浸染。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增施 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排灌排涝,降低田间温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在玉 米果穗冒尖期或 80%果穗抽出时,用 20%三唑酮乳油 500~800 倍液,或 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雾防治。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 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 重病时块叶片大部 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 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 这些褐斑与 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 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 初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植植感 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 7 月上中旬开 始发病,8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区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 ②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国多应用的骨干自交系如黄早 4、掖 107、E28、丹 340、478、5003 等以及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种如掖单 2 号、掖单 11 号、沈 单 7 号、丹玉 16、铁单 10 等都比较感病,而新育成的郑单 14、丹 408、丹 3034、 沈试 29 和沈试 30 则较抗病,由沈 137 和丹黄 19 等抗病亲本配出的组合也较抗 病。③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④在玉米开花授粉 后或发病初期,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退蓖特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喷雾防治,7~10 天后再施 1 次药。 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Physoderma maydis Miyabe)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温 暖潮湿区发生较多,有些年份在制种玉米地突然流行,重者可引起毁种。为害玉 米和类蜀黍属植物。 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 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 组织常呈红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人菌的孢子囊)。病叶局 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 (7~8 月)温度较高(23~30 摄氏度)、湿度较大(相对温度 85%以上)、且阴雨日 较多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低洼潮湿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耕深埋,减少病菌初浸染来 源。②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温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③不用病株 作饲料或沤肥,否则必须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间。④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 2~3 年。 玉米纹枯病玉米纹枯病(Bhizoctonia solani)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 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 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 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 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 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 雨,病害严重。 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 26~32℃)、温度大(相对温度 85%以上),都有 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 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 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 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②种植抗病良种。③适时播种, 增施有机肥, 避免偏施氮肥, 注意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促进玉米健壮生长, 提高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 5%井冈霉素 1000 倍液,或 20%三唑酮乳油 10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或 40%菌核净 800 倍液,或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800 保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 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玉米青枯病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基腐病。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是由几种镰刀菌(Fusariumspp) 或几种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的为害玉米根和茎基中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 害。 症状: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青枯病的显症高峰期,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 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也有在乳熟期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 现象为急性症状,植株茎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根系发育不良,根少而短。根 和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果穗常下垂。茎基髓部因病源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 刀菌)或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处伤口浸入。玉米 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玉米灌浆中期至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 重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茎基部叶鞘间雨后集水湿度大,容易发病。施氮 肥过多,过度密植、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都会 加重发病,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以及高温多雨年份。尤其在玉米灌浆期间到蜡熟期 若遇暴雨后突然转晴时,该病可能大流行。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如中单 2 号、郑单 14、豫玉 25、掖单 4 号、丹玉 16 号等杂交种。②合理蜜植。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 意雨季排除积水。分期培土。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④及进拔除重病折 倒病株,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 深翻深埋或集中烧毁, 可避免病害传播, 并减少浸染来源。 ⑤茎基部发病时可及时将四周的土扒开, 降低湿度, 减少浸染, 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培好土。 玉米干腐病 玉米干腐病有 3 种: Diplodia zeae 在东北、 华北、 华南和西南等地有发生; D.macr ospora 分布于广东、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D.frumenti 只在山西和安徽省有 发生,仅为害玉米。 症状:地上各部均可发病,以果穗和叶鞘症状最明显。幼苗受害,幼芽和根部产 生褐色干缩病斑,幼苗黄弱,甚至枯死,叶片发病产生 5 厘米×1~2 厘米长形 病斑,生长后期在下部 4~5 节气生根着生处及病穗附近发病,在叶鞘上生有褐 色,紫红色或黑褐色病斑,后期中心变灰白,病叶鞘和病茎秆之间密生白色菌丝 层。重病茎秆枯朽易折断,组织死亡产生大量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病 果穗多提前成熟,病穗与苞叶之间充满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包裹很紧密,不易剥 离。病穗僵化变轻,籽粒干缩,灰褐色,籽粒间常有灰白色霉。发病后期,苞叶 上、籽粒基部甚至全部籽粒上,穗轴内侧和护颖上都可产生小黑点。 发病规律:玉米干腐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降雨后从分 生孢子器里释放出大量孢子,随气流传播。玉米开花时叶鞘变松,孢子随同花粉 落入叶鞘内,萌发生从叶鞘侵入,也可从伤口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梗及 果穗的苞叶间直接侵入。玉米开花授粉后最易感病。病菌适应温度范围广。高温 多雨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可进行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①严格植物检疫,严防带病菌种子调运传病。②清洁田园,发病秸杆 应在第二年雨季到来之前烧掉或深埋沤肥。③病区实行 2~3 年的大面积轮作倒 茬。④病区严格选留无病果穗作种子。并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 0.2%的 50%二氯 萘酯可湿性粉剂拌种,消灭种子带菌。⑤玉米抽穗期用 25%敌力脱乳油 2000 倍 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 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 玉米疯顶病 玉米疯顶病 是一种影响玉米生产的潜在危险性病害。在我国的河北、宁夏、 山东、江苏四川、云南、湖北、辽宁、新疆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发生,可侵染玉 米、小麦、水稻、高梁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症状:病株 6~8 叶开始显症,抽雄后症状明显。①病苗高 20~30 厘米时,可形 成分蘖,有时一株有 6~10 个分蘖,叶片变窄,质地坚韧,叶鞘表面呈疣状。② 雄穗叶化,全部雄穗异常增生,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小叶丛 生使雄穗呈大头状,即“病顶”。③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 不能产生正常雄花。④果穗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呈 45 度 角簇生, 重者果穗内部全为苞叶, 穗成多节茎状, 不结实。 ⑤上部叶和心叶紧卷, 严重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⑥植株轻度或严重矮化,上部 叶似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变窄,有的病株疯长,头重脚轻,易折断。 发病规律:玉米苗期是主要感病期,而病菌是依卵孢子在淹水条件下萌发产生游 动的孢子侵入寄主,多雨年份及低洼积水田块较易发病。虽然受疯顶病浸染的玉 米一般不能结实,因该病是系统浸染,少数轻病株(5%左右)也能正常结实形成 种子,因此病种子也是传病的一个重要途径,掖单 13 抗病性能差。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并销毁病田的病残体,以防病菌在田间扩散。 ②常年发病地块选种抗病品种,如中丹 2 号、单玉 13 号,并与非禾本科作物如 棉花或豆类轮作。 ③加强植物检疫, 避免从病区病田调种。 ④搞好玉米健身栽培, 提高田间排水能力,防止苗期田间积水。⑤播种前每 100 千克玉米种用 35%甲 霜灵可湿性粉剂 200~300 克拌种,干拌或湿拌均可,湿拌时应将药剂配成药液 再拌种。 发病初期, 每公倾用 60%灭克锰锌可湿性粉剂
克, 对水 750 升均匀喷雾。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90 年代以来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明显呈上升趋势,1996 年全国发 病面积超过 233.33 万公顷,4 万公顷绝收,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多种禾本科 杂草,以玉米最感病。 症状: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时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时线点增多,叶 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 病株叶片变宽变厚, 叶色浓绿, 节间缩短, 植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 或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 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发病规律:该病由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仅通过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但 不经卵传毒,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越冬,也可在多年禾本科杂草 及传毒介体灰飞虱体内越冬, 凡被灰飞虱为害过的麦田及杂草丛生的作物间套种 田,都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在华北地区,玉米出苗至 7 叶期感病期为 5 月初至 6 月中下旬,正与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一代若虫的盛发期完合吻合,因此麦套玉 米和春玉米田以及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病重,而直播夏玉米田发病轻,麦套玉米和 夏玉米播种早的发病重,播种晚的发病轻,掖单 21 号、掖单 13 号及西玉 3 号等 品种发病较生。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也利于病害 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提介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②改善耕 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③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地 间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④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 开灰飞虱迁飞盛期。 ⑤合理施肥浇水,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促进玉米健状生长, 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增强抗耐病害的能力。⑥播种前用呋喃丹等种衣 剂包衣或拌种。⑦玉米苗期喷施毒抑制剂和菌毒清和病毒 A 等,发现病株拔除深 埋,并喷施赤霉素制剂,促进玉米快速生长。 玉米青霉穗腐病 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机械损伤、害虫或鸟等为害的果穗上,在籽粒上或籽粒间 产生青绿色或绿褐色霉状物, 多发生在穗的尖端。 病菌侵入种胚的, 种子发芽时, 引致幼苗萎凋。 病原:Penicillium oxalicum Currie et Thom 称草酸青霉,属半知茵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一般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 传播。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为害,也可通过病健果穗接触传染。青霉病病菌发育适 温 18―28℃,相对湿度 95%―98%时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健康无病的种子。 (2)尽量避免造成伤口, 注意防止鸟害。 (3) 必要时喷洒 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 600 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l000 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
倍液,对青霉病防效显著。 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 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玉米穗腐和粒腐病在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串株镰刀菌(F.moniliforme)青霉菌 (Penicilliumspp)曲霉菌(Aspergilllus spp)、枝孢菌(Cladosporium spp)、单 瑞孢菌(Trichothecium spp)等近 20 多种霉菌浸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 (Aflavus)不仅为害玉米等多种粮食,还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引起人和 家畜、家禽中毒。 症状: 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 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 并出现粉红色、 蓝绿色、 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蓖的菌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 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 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 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发病规律:病菌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浸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 生孢 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 15~28℃,相对湿度在 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浸 染和流行,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穗腐和粒腐病也较重发生。 玉米粒没有晒干。 入库时含水量偏高。 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 库内温度升高, 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防治方法:①实行创作,清除并消毁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促进早熟,注意虫害防治,减少伤口浸染的机会。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充分晒 干后入仓贮存。②药剂拌种及药剂防治,参照玉米干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锈病玉米锈病(Puccinia polysra)为我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 均有发生的玉米生长中后期病害,个别地方或个别年份发平病严重,为害玉米和 类蜀黍属植物。1 v8 c! C1 该病主要浸染叶片、严重时可浸染苞叶,果穗和雄 穗。发病初期地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扩展为圆形升长圆 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了。后期病 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夏孢子也可越冬,成为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玉米发 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浸染,并由南到北流行蔓延。当气 温在 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 95%以上,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偏施或多放氮肥的地块,将加重病害的发生。玉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是几种酢浆 草属植物。 ①种植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罗感染,马齿型品种较抗病,且注意选用多抗或 兼抗当地几种主要病害的杂交种。②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 使健状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 20%三唑酮乳油 1500 倍液,或用 0.2 度石硫合剂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 15 天再喷 1 次。 玉米细菌萎蔫病症状 又称玉米细菌性叶枯病、斯氏细菌枯萎病、斯氏叶枯病、玉米欧氏菌萎蔫 病等, 属全株系统性维管束病害, 是我国重要外检对象。 该病最初的症状是萎蔫, 叶片现灰绿色至黄色线状条斑,有不规则形或波浪形的边缘,与叶脉平行,严重 的可延伸到全叶。这些条斑迅速变黄褐干枯,在近地面处茎的髓部变为中空。细 菌通过维管束扩展, 有时从维管束切口处流出黄色细菌脓液。 有的还能进入籽粒。 受害株变矮或雄花过早变白死亡。 该病分布在美国加拿大、 墨西哥、 巴西、 秘鲁、 圭亚那、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 病原 Xanthomonas stewartii (Smith) Dowson 异名 Erwomoa stewartii (Smith) Dye.。 称斯氏欧文氏菌(玉米斯氏萎蔫病欧文氏菌), 属细菌。 细菌杆状, 无鞭毛, 格兰氏染色阴性大小 0.9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子可以带菌。病菌还可在玉米跳甲(Chaetocnema pulicaria)体内越冬,带菌跳甲也可传播此病。据美国研究,玉米跳甲在细菌越 冬和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入此外,微量元素影响玉米对该菌侵染的敏感性。 施用过多铵态氮和磷肥可增加感病性,高温有利于该病流行。甜玉米不抗病,马 齿型玉米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选用培育抗病品种。(2)及早喷洒杀虫剂控制玉米跳甲。 玉米疯顶病已读:725 次 本害原因: 本害原因: 种子带菌,多雨、低洼积水。本害概述: 本害概述: 玉米疯顶病 [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cardo)Thirum.,Show &Naras.var.maydis Liu & Zhang] 是一种影响玉米生产的潜在危险性病害。在我国的河北、宁夏、山东、江苏、四川、云南、 湖北、辽宁、新疆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发生,可侵染玉米、小 麦、水稻、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本害规律: 本害规律: 玉米苗期是主要感病期,而病菌是依卵孢子在淹水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的孢子侵入寄主,多 雨年份及低洼积水田块较易发病。虽然受疯顶病浸染的玉米一般不能结实,因该病是系统 浸染,少数轻病株(5%左右)也能正常结实形成种子,因此病种子也是传病的一个重要途径。 掖单 13 抗病性能差。特征描述: 特征描述: 病株从 6~8 叶开始显症,抽雄后症状明显。 ①病苗高 20~30 厘米时,可形成分蘖,有时一株有 6~10 个分蘖,叶片变窄,质地坚韧,叶鞘表面呈疣状。②雄穗叶化,全部雄穗异常增生,正常 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小叶丛生使雄穗呈 大头状,即“疯顶”。 ③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 ④果 穗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呈 45 度角簇生,重者果穗内部全为苞叶,穗成多 节茎状,不结实。⑤上部叶和心叶紧卷,严重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 ⑥植袜轻度或严重矮化,上 部叶似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变窄,有的病株疯长,头重脚轻,易折断。病斑描述: 病斑描述: 性质:器官异常 形状:球形 性质:绿色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并 销毁病田的病残体,以防病菌在田间扩散。 ②常年发病地块选种抗病品种,如中丹 2 号、 单玉 13 号,并与非禾本科作物如棉花或豆类轮 作。 ③加强植物检疫。避免从病区病田调种。 ④搞好玉米健身栽培,提高田间排水能力,防 止苗期田间积水。 ⑤播种前每 100 千克玉米 种用 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200~300 克拌 种,干拌或湿拌均可,湿拌时应将药剂配成 药液再拌种。发病初期,每公顷用 60%灭克 锰锌可湿性粉剂
克,对水 750 升 均匀喷雾。其他描述: 其他描述: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 摘要:顶腐病是玉米上的一种新型病害。笔者通过田间实验、实地观察、咨询有关专家教授等方法, 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植保工作经验,对该病的发病规律、发病特征、诊断要点等有了较为详尽清楚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玉米顶腐病由玉米顶腐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因其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和雌、雄穗,影响玉米正 常的光合作用和授粉受精,常使玉米造成大面积减产。为了及时有效的防治此病,作者通过田间实验,并 在咨询有关专家教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1 发病规律 该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均可侵染发病,但以抽穗前后表现最为明显(夏玉米一般在 7 月下旬 ~ 8 月上 旬)。该病原菌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使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且 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利于大发生。发 病适宜温度为 22 ℃ ~ 32 ℃。黏土地发病重、沙土地发病轻;低洼地块,且浇水过大、浇水偏早的地块 发病也相对更为严重。品种间抗病性有较大差异,当前的一些主推高产品种也感病。因其症状复杂多样, 且一些症状与玉米的其它病虫害、缺素症十分相似,易于混淆,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上应仔细对照、提 早防治。 2 为害特征与诊断要点 顶腐病最主要的为害特征是造成成株期玉米植株明显变矮变小,并使植株雌、雄穗和叶片发生各种各 样的变化或畸形,影响玉米的正常健壮生长。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败育型或空秆型。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发病的雌、雄穗败育、畸 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注意:该症状与“缺硼症”相似,但缺硼一般在砂性土、保肥保水性差、有机 质少的地块,且长期持续干旱时发生;而该病是在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生)。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 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2.2 顶叶丛生型。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 2.3 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 2.4 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并腐烂,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 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 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 2.5 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 “弓状”,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皱缩状”(注意:该症状 容易与“玉米疯顶病”混淆,区别在于该病的叶片边缘有明显的黄化症状,叶片变形、扭曲症状轻于“疯 顶病”)。 2.6 叶片枯死型。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 4 ~ 5 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 2.7 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 1 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 3 防治对策 此病的防治要点是选准防治时期,注意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 3.1 农业防治。首先,选择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应注意多选用抗性强的品种,淘汰较为感病的品种。 其次,要及时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应及时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 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3.2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用 58%的甲霜灵 ? 锰锌 300 倍液,加 50%的多菌灵 500 倍液、或 1 500 倍 液的病除康 2 号、或 3 000 倍液的病除康 3 号等杀菌剂混合后均匀喷雾,连喷 2 ~ 3 次。(对“玉米疯顶病” 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能够有效防治此病。此外为同时兼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和促进玉米增产,我们也 可混合 25%一扫光 1 500 倍液等杀虫剂和 0.1%的“三合一增产素”等营养调节剂一起喷施。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 年首次发现,为玉米新病害。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我国于 1998 年首次发现,为玉米新病害。 玉米顶腐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 玉米顶腐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苗期侵染表现为植株生长 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条斑,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 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条斑,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重病株枯萎或死 生长中、后期,叶基部腐烂、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 亡;生长中、后期,叶基部腐烂、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后生出的 新叶顶端腐烂,导致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 新叶顶端腐烂,导致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似刀削 状的缺刻和黄化条纹;成株感病,出现不同程度矮化,顶部叶片短小、 状的缺刻和黄化条纹;成株感病,出现不同程度矮化,顶部叶片短小、组织残 缺或皱褶扭曲,茎基部节间短,常有似虫蛀孔道状开裂,纵切面可见褐变, 缺或皱褶扭曲,茎基部节间短,常有似虫蛀孔道状开裂,纵切面可见褐变,轻 度感病植株后期可抽雄结穗,但雌穗小,多不结实。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 不发达, 度感病植株后期可抽雄结穗,但雌穗小,多不结实。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主 根短、根毛多而细呈绒状,根冠腐烂褐变。断识别和防治中应特别注意。 根短、根毛多而细呈绒状,根冠腐烂褐变。断识别和防治中应特别注意。 玉米顶腐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某些症状特点与玉米生理病害、 玉米顶腐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某些症状特点与玉米生理病害、虫害及玉米丝 黑穗病的苗期症状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 黑穗病的苗期症状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因此在诊 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粘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 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粘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特别是水田 改旱田的地块发病更重;坡地和高岗地块发病轻, 改旱田的地块发病更重;坡地和高岗地块发病轻,种子带菌也会使山地的发病 率提高。 率提高。 玉米顶腐病菌除浸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 玉米顶腐病菌除浸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水 珍珠粟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 稻、珍珠粟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玉米顶腐病为土壤寄 居菌,种子可带菌远距离传播,病菌兼有系统侵染和再次侵染的能力 系统侵染和再次侵染的能力, 居菌,种子可带菌远距离传播,病菌兼有系统侵染和再次侵染的能力,与玉米 其它病害相比 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更大。 相比, 其它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更大。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首先要选育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首先要选育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在 生产上,种植抗病品种能够控制顶腐病的发生。其次就是要结合药剂防治。 生产上,种植抗病品种能够控制顶腐病的发生。其次就是要结合药剂防治。发 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常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对水叶喷。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水叶喷。 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张文解 魏生龙 周会明 贺春贵 : 【方法】研究了温度、pH、碳源、氮源和 【摘要】【目的】为玉米顶腐病生物防治和预测预报提供指导。 摘要】 光照对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菌丝生长、 产孢量和孢 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 分别为 20~25,25~30 和 25℃。该病原菌在 pH 4~13 能够正常生长、产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 pH 5 ~12,孢子萌发的最适 pH7~9,产生孢子的最适 pH 6~8。 该病原菌在以淀粉、 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 长最快,与供试的其他 8 种碳源间差异极显著,10 种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甘油中孢子萌发率最 高。在供试的 8 种氮源上,该病原菌菌丝均能生长、产孢,孢子均能萌发;在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 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与其他 7 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在以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与 其他 7 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处理对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2 h 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极显著增大;连续光照条件下孢子萌发率 100%,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仅有 10.8%,二 者差异极显著。 【结论】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 20~25,25~30 和 25℃; 最适 pH 值分别为 5~12,7~9 和 6~8;在以淀粉、 甘露醇为碳源和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该病原菌菌丝生 长最快;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 : 【作者单位】 甘肃省植保植检站 河西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河西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作者单位】 植保系 : 【关键词】 玉米顶腐病 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 生物学特性 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率 产孢量 病原菌 显著 关键词】 差异 培养基 氮源 : 【基金】 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GS064-A41-008) 河西学院西部资源环境化学重点实验室项目(XZ0611) 基金】 :S435.131 【分类号】 分类号】 : :CNKI:SUN:XBNY.0. 【DOI】 】 : : 【正文快照】 正文快照】 玉米顶腐病是由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侵染引起的,该病原菌还 可引起基腐和穗腐[1-5]。 1933 年 Edwards 在澳大利亚首先报道了该病,1936 年 Ullstrup 在美国报道了此病的 发生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在我国,陈捷[6]、徐秀德等[7]研究了该病害在辽? ?玉米条纹矮缩病症状 又称玉米条矮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缩,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后条纹上 产生坏死褐斑。植株早期受害,生长停滞,提早枯死。中期染病植株矮化,顶叶丛生, 雄花不易抽出,植株多向一例倾斜。后期染病矮缩不明显。根据叶片上条纹的宽度分为 密纹型和减纹型两种。叶片、茎部、穗轴、髓、雄花序、苞叶及顶端小叶均可受害,产 生淡黄色条纹或褐色坏死斑。 病原 Maize streak dwarf virus 简称 MsDv;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毒,属病毒。病毒炮 弹状,大小 200―250×70―80(nm),每粒病毒有横纹 50 条,纹间距 4n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由灰飞虱传播。蚜虫、叶蝉、蓟马、土壤、种子和摩擦 都不传毒。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为 8 小时,体内循回期最短 5 天。病毒不经卵传播。气 温 20―30℃时,潜育期 7―20 天,一般 9 天。该病发生与灰飞虱若虫的发生有直接关 系。3―4 龄若虫在田埂的杂草和土块下越冬。翌年春转入麦田,。羽化后成虫有一部分 迁飞到刚出苗米田为害。 7―8 月虫口最大, 为害也重。 玉米收割后又转移到田埂杂草上, 潜入根际或土块下越冬。带毒若虫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灌溉次数多或多雨,地边杂 草繁茂有利于灰飞虱繁殖。玉米第一水适时浇灌发病轻,过早或过迟发病重。田间湿度 大易招来灰飞虱栖息。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高抗品种有武单早、武顶一号、陕单 5 号、庆单 7 号、 W341×野 6116、W341×单 624 等。(2)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把好玉米第一次浇 灌时间,争取在玉米出苗后 40―45 天浇头水。精细整地,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 力。(3)加强对灰飞虱的防治 要抓好四个时期的工作,即越冬防治、麦田防治、药剂拌 种和一代成虫迁入玉米初期的防治。使用药剂参见灰飞虱防治法。?玉米粗缩病在六、七十年代该病曾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近年北方冀、鲁、陕、晋、辽、 津等省市暴发成灾。1997 年全国发生 233 万 hm2 以上,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发展。其原 因:一是玉米品种不抗病。二是玉米与小麦套种或与棉花、蔬菜等插花种植,粗缩病向 棉区和菜区玉米田扩展。三是玉米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盛发期相吻合,是当前玉米种植 制度有利于粗缩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四是冬季温暖干燥、春季少雨成为该病流行的有利 气候条件。 症状 玉米粗缩病病株严重矮化,仅为健株高的 l/2―1/3,叶色深绿,宽短质硬, 呈对生状,叶背面侧脉上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 条斑。病株分蒙多,根系不发达易拔出。轻者虽抽雄,但半包被在喇叭口里,雄穗败育 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重病株多提早枯死或无收。该病除为害玉米、甜玉 米外,还可为害大麦、小麦、燕麦、高粱、谷子等症状类似。 病原 Maize rough dwarf virus 简称 MRDV,称玉米粗缩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球 形,大小 60―70nm,存在于感病植株叶片的凸起部分细胞中。钝化温度 80℃,20℃可 存活 37 天。 传播送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靠灰飞虱(Delphacodes striatella)传毒。灰飞虱成虫和若 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翌春迁入玉米田。此外冬小麦也是该病毒越冬场所之一。 春季带毒的灰飞虱把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小麦上,然后再传到玉米上。玉米 5 叶期前易感 病,l0 叶期抗性增强。该病发生与带毒灰飞虱数量及栽培条件相关,玉米出苗至 5 叶期 如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期相遇易发病。套种田、早播田及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潜育 期 10―20 天。此外有报道云南丽江地区传毒昆虫为白背飞虱。玉米苗期是玉米粗缩病 的敏感期。大、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狗尾草等是粗缩病毒越冬的主要寄主。粗缩 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可增殖和越冬,但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灰飞虱主要在麦田、绿肥田 和杂草根际越冬,春季在大、小麦、杂草上,随后部分转移到水稻上繁殖,在玉米上不 能繁殖。冬、春气候温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灰飞虱发生。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及其自 交系,普遍表现不抗粗缩病,感病品种多,如郑单 2 号、博单 1 号、群单 105、寸夜 l07 发病重。套种、插花种植玉米的比例普遍增加,再加上毒源量大,粗缩病还有蔓延上升 的可能。 防治方法 (1)加强监测和预报,指导大田防治。(2)选用抗病品种如群壮 101、京黄 113、豫农 704、2569×获白、西单 7 号、中单 2 号、中单 4 号、农单 5 号、郑单 4 号 等较耐病。(2)提倡连片种植,避免单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 避免因插花种植和少部分玉米田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盛发期吻合,造成灰飞虱传毒。(3) 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大面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毒源,提倡化学除草。(4)合理施 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缩短玉米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提高玉米抗病力。(5)用 呋喃丹等种衣剂或 2%HA.玉米拌种剂及 20%病毒 A,分别按种子量 0.2%对玉米种 子进行包衣或拌种,能有效地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毒病的传播。(6)玉米播种前后和 苗期对玉米田及四周杂草喷 40%氧化乐果乳油 1500 倍液加 50%甲胺磷乳油 1500 倍液。 (7)玉米苗期喷洒 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 抗毒剂 1 号)300 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液。(8)也可在灰飞虱传毒 为害期,尤其是玉米 7 叶期前喷洒 2.5%扑虱蚜乳油 1000 倍液及 10%病毒王可湿性粉 剂 600 倍混合液,每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30―40kg,隔 6―7 天 1 次,连喷 2―3 次,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玉米矮花叶病(本病也叫花叶条纹病)是四川省 70 年代后期以来,广为流行的一种新病害, 以川中的平坝、浅丘区发病较重。玉米整个生长期中,均可受害。发病初期,首先在最幼嫩 的叶片上表现不规则、浅绿或暗绿色的条点或斑块,形成斑驳花叶,并可发展成沿叶脉的狭 窄条纹。生长后期,病叶变成黄绿色或紫红色而干枯。病株的矮化程度不一,早期感病矮化 较重,后期感病矮化轻或不矮化。早期侵染能使玉米幼苗根茎腐烂而死苗。受害植株,雄穗 不发达,分枝减少,甚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有的还不结实 目录 [隐藏]? ? ? ? ? ?1 为害症状 2 流行规律 3 发病特点 4 发生与防治 5 防治措施 6 参考资料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矮花叶病-为害症状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抽雄前为感病阶段。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 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 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绿素减少,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 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一般第一片病叶失绿带沿叶缘由叶基 向上发展成倒“八”字形,上部出现的病叶待叶片全部展开时,即整个成为花叶。病株黄弱 瘦小,生长缓慢,株高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而早死,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 籽粒少而秕瘦。病株根系发育弱,易腐烂.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毒粒体长条形(线状),致死温度 55~60?C,稀释终点 100~1000 倍,体 外存活期(20~C)1~2 天。可用汁液摩擦接种。自然条件下,由蚜虫传染,潜育期 5~7 天, 温度高时 3 天即可显症。主要传毒蚜虫有:玉米蚜,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棉蚜、 桃蚜、苜蓿蚜、粟蚜、碗豆蚜等,以麦二叉蚜和缢管蚜占优势。蚜虫一次取食获毒后,可持 续传毒 4―5 天。寄主范围广,除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糜子、稷、雀麦、苏丹草 及其它禾本科杂草,如狗尾草、马唐、稗草、画眉草等。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矮花叶病-流行规律 玉米矮花叶病 矮花叶病源为病毒。毒源来源,一是种子带毒,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虫 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毒作用。蚜虫介体,主要是麦二叉蚜、高梁缢 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 抗性、毒源及介体发生量,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品种抗病力差、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 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矮花叶病-发病特点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禾本科杂草。 在南方, 病毒的越冬寄主为禾本科杂 草和作物, 北方的越冬寄主有牛鞭草和芒草等。 初春, 越冬蚜虫复苏或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后, 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使蚜虫获毒。有翅蚜迁飞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及杂草上, 以后在春、夏玉米上辗转为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回到杂草上产卵或以 若虫越冬。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播期、品种、土壤等因素有关。6~7 月 是蚜虫迁飞高峰期,蚜量大,引起病害流行,这个期间的降雨次数、降雨量对蚜虫繁殖为害 影响大,天气干旱,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利于蚜虫繁殖、迁飞,病毒病发生重。播期对病 害的影响主要与传毒蚜虫有关。春玉米晚播,夏玉米早播,玉米幼苗期正值麦收前、后蚜虫 迁移高峰期,扩大,了侵染,所以发病重。品种间发病轻重不同。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 中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经调查,该病在河南省发生较为普遍,且 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寄主植物(包括所栽培的玉米品种、相关的寄主作 物、野生禾本科杂草等)、蚜虫发生量、栽培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与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毒主要是借助于蚜虫在植株与植株、 田块与田块之间传播。 玉米在整个生长期 内均可感染此病害,以幼苗期到抽雄前较易感病,浸染后约有 7~15 天的潜育期。受浸染的 部位初期出现点条状退绿斑点, 严重时全株叶片出现退绿斑点, 重病植株还会表现出不同程 度的矮化,株高降低 1/3~1/2,且雄穗扭曲或抽不出来,所结的玉米穗籽粒瘦小、千粒 重较低。防治此病应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一、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一般抗病品种主要有鲁单 50、吉 853、掖单 20、 农大 65、海引 13 号等,应积极组织抗病新杂交种的开发力度,加速取代感病品种,种源不 足时应将抗病品种优先安排在病害发生较重的区域。 二、注意种植方式 播期与发病的关系 目前,河南省的春播玉米面积很小,90%以上都是麦田套种的玉米。而 麦田套种玉米又分两类,一类是播期偏早的套种玉米,播种期一般在 5 月上中旬,另一类是 播期较晚的麦套夏玉米, 播种期一般在 5 月底至 6 月初。 春玉米和套种早的玉米一般发病较 重,病株率在 12.2%左右;套种晚的玉米发病较轻,病株率一般在 8%~10%;夏直播玉米 发病最轻,病株率在 2%以下。种植春玉米时最好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地膜覆盖不仅可使 玉米早出苗,避开蚜虫迁飞传毒的高峰期,而且还有驱蚜作用,使田间的病株较常规露地栽 培的降低 60%左右。此外,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还会使玉米生育期提前,延缓病株率的增 长,较露地栽培的病株率可降低 80%以上。 三、保健栽培 施足底肥、合理追肥、适时浇水、中耕除草等项栽培措施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 抗病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四、及早拔除病株及杂草 田间最早出现的多为种子带毒苗,通常在子叶展开时就表现出发病症状,宜在 2 叶 1 心期 定苗时将其拔除,在 3~4 叶 1 心期再逐块细致检查,彻底拔除种子带毒苗和早期感病的植 株,以减少田间毒源。杂草密度大的地块,例如在麦收后未灭茬、未除杂草的田间病株率高 达 12%,所以要及时铲除田间杂草。 五、药剂防治 矮花叶病是病毒病,用一般的杀菌剂防治效果不佳,宜选用 7.5%克毒灵、病毒A、83 增抗 剂等抗病毒剂,并抓紧在发病初期施药,每隔 7 天喷 1 次。喷药时最好在药液中加入植物动 力 2003、农家宝等叶面肥,以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植株叶绿素含量,使病株迅速复 绿。实践证明,一旦发现田间有感病株,便立即施药并结合浇水追肥,可取得较好的稳产效 果。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矮花叶病-防治措施玉米矮花叶病 ① 选用抗病品种; ② 清除田间杂草,拔除感病弱苗,选用壮苗移栽,减少毒源; ③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④ 药剂治蚜防病, 可用乐果乳剂 1000 倍液, 或氧化乐果
倍液于麦蚜迁移盛期喷 雾一、二次,可杀死蚜虫介体,减轻危害。若与麦田防治蚜虫结合,效果更佳。症状多样危害重提防玉米顶腐病河北农民报》 摘自 2006 年 7 月 20 日、8 月 3 日《河北农民报》
顶腐病是玉米的一种新病害,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山东等省发生,并逐年呈 上升趋势,危害较为严重。7 月初,我省邯郸武安市庄晏村籍奎林读者朋友反映,当地一农户临 近抽穗的春玉米出现“异常”,在排除其它因素的前提下,初步分析为玉米顶腐病所致。为此, 笔者参考有关资料,写就下文,提醒农民朋友注意防治玉米顶腐病。 7 月 25 日~28 日,邯郸市馆陶县路桥乡李路桥村李文忠、邢台市临西县秦白地村秦永军、 邢台市平乡县东徐庄村路建方等许多读者反映夏玉米出现“烂心”和 “叶子黄白边”现象。据 笔者调查判断,该情况是玉米顶腐病为害所致。调查中发现,先出现症状的是在玉米的 9~10 片叶上,最典型的表现是心叶受害。发病的主 要表现症状有三种:①叶片黄白边型(见图一):上部已经抽出的叶片,新抽出叶片的叶边褪绿 黄化至白化,局部叶组织变薄、近似薄膜的透明状,叶尖褐色(较早抽出的叶片边缘则可变成褐 色)。②卷心型(见图二):玉米尚未抽出的心叶抱紧而成,叶片上半部分白化似绸状,叶尖部 分细长、打卷、褐色。③叶片破碎型(见图三):上部叶片的节间明显缩短,已抽出的新叶呈撕 裂状,破碎不堪,新生心叶抽出十分困难。据调查了解,馆陶县王桥乡芦里、孙店,城关镇大刘庄,路桥乡李路桥村,房寨镇王孟 寨、拐渠、河寨等村发病较多,发病地块占 30%~80%不等,病株率一般占 10%~30%,严重的 占 50%~85%。对于该病的流行发生,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原因:①气候。邯郸、邢台两市虽 然近期没有较大的降雨,但连续 10 多天的多云、潮湿、凉爽的天气却是适宜顶腐病发生的 有利条件,这是导致部分村子发病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②品种。受害品种以“郑单 958” 、 “浚单 20”相对严重,抗病性较好的是“浚单 22”“金海 5 号” 、 。但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的 土质的地块的表现也截然不同 DD 如馆陶县李路桥村属于黏性黑土地, 80%以上的地块 有 发病, 而发病较轻一个品种在该村的一些黏土地块却发生相对严重, 周边同样土质的丝窝寨、 潘庄、刘路桥等村也是较大面积发生;但相对发病严重的品种,在属于砂壤土质的馆陶县徐 村乡燕窝头、马头,但在属于砂壤土质的馆陶县徐村乡燕窝头、马头、毛圈等村却是零星发 生。 ③土质。 在同样气候、 同样品种的条件下, 受害较重的大多是黏性土质地块和低洼地块, 且浇水过大、浇水偏早的地块相对更为严重。一、发生特点 该病源菌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使发病区域不断 扩大;且病株产生的病源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与玉米其它病害相比,玉 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较大。 该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 但以抽穗前后表现最为明显 (我省夏玉米一般在 7 月下 旬~8 月上旬),在低洼地块、土壤粘重地块相对发病严重。因其症状复杂多样,且一些症状与 玉米的其它病虫害、缺素症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上应仔细对照、提早 防治。二、发病的特征与诊断的区别 1、苗期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 、苗期表现症状。 扭曲(注意:该症状与“粗缩病”的区别在于节间不粗短、叶片不僵直、肥厚;与“矮花叶病” 的区别在于叶片不呈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而是叶边缘呈黄斑;与瑞典秆蝇、蓟马等害虫造成的心 叶“歪头状”区别在于没有叶片没有害虫分泌的粘液、污点和为害的损害残缺;与“疯顶病”在 苗期为害症状的区别在于无分蘖、心叶不黄化;与“玉米苗后除草剂药害”的区别在于叶片中间 没有黄化斑)。重病苗也可见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而形成枯死苗。 2、成株表现症状。成株期病株多矮小,但也有矮化不明显的,其它症状更呈多样化:①叶 、成株表现症状。 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 1 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②叶片枯死型。 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 4~5 叶的叶尖或全 叶枯死。③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 能伸展形成“弓状”,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皱 缩状” (注意:该症状容易与“玉米疯顶病”混淆,区别在于该病的叶片边缘有明显的黄化症状, 叶片变形、扭曲症状轻于“疯顶病”)。④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 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 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 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⑤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 向一侧倾斜。⑥顶叶丛生型。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⑦败育型或空秆型。感病轻 的植株可抽穗结实, 但果穗小、 结籽少; 严重的雌、 雄穗败育、 畸形而不能抽穗, 或形成空秆 (注 意:该症状与“缺硼症”相似,但缺硼一般在砂性土、保肥保水性差、有机质少的地块,且长期 持续干旱时发生;而该病是在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生,在低洼、粘土地块相对较重,发病的适宜 温度为 25~30℃)。 3、其它症状表现: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 其它症状表现: 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三、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当前的一些高产品种也感病,但以自交系 K12、 选择抗病品种。 P138 发生最为严重。在生产上,应注意淘汰感病的品种,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2、药剂防治。对发病地块,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首选 300 倍的 58%甲霜灵?锰锌(英 药剂防治。 文通用名称:Metalaxyl+Mancozeb),选用加配 500 倍的 50%多菌灵(英文通用名称: Carbendazim)、或 500 倍的 75%百菌清(英文通用名称:Chlorothalonil)、或 1500 倍的 12.5% 特普唑 (英文通用名称:Diniconazole;注意,该药应避免在苗期和开花授粉期使用)等杀菌剂 混合用药,喷施 2 次(对“玉米疯顶病”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为同时除治玉米螟、棉铃虫等 害虫和促进玉米增产,可混合杀虫剂、营养调节剂一起喷施。 3、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 剪除病叶。 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与“玉米顶腐病”症状有较多相似的“玉米指疫霉病”(又称“玉米疯顶 病”)也是近几年玉米发生趋于普遍且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所以,在此就其典型特征做一 介绍。①苗期的病株叶色浅,心叶黄化扭曲,皱缩、卷缩成“筒状”,分蘖增加,一般 3~ 5 个,多者达 10 个以上(注意:叶色浅、有分蘖是其典型症状)。②成株期发病,表现矮 化, 节间短。 ③雄穗被侵染的, 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 形成一簇小叶似“扫 帚状”,有的心叶卷缩呈“牛尾巴状”,或者心叶扭曲呈“卷团状”,叶片皱缩不平。小穗 丛生成“疯顶状”, 故又成“疯顶病”(注意: 上部叶片变形多、扭曲严重是其典型症状)。 由于植株“头重脚轻”, 后期容易倒伏。 ④大多雄穗不能抽出, 也有在茎节上丛生多个分枝。 或者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 “绣球团状”,不能产生正常雄花。轻病株雄穗虽可 抽出,但部分雄穗变态(注意:雄穗的畸形、变态是识别该病的重点之一)。⑤雌穗受侵染 后形似正常,但果穗粗长,苞叶皱缩增厚,顶端出现变态小叶,无花丝;重病株不能抽穗或 虽可抽穗但不能结实。 一般来讲, 玉米播种后至 5 叶期的田间持续积水是发病的一个重要条 件,盐碱地、低洼地、土壤湿度大相对发病严重。 玉米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 200 问1、玉米在整个生育期中都受到哪些有害生物危害?答: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可受到多种有害生物危害,主要包括: 病害、 虫害、 草害和鼠害等。 是造成玉米减产、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2、玉米在苗期都有哪些病害? 答:有侵染性病害:细菌性茎腐病、丝黑穗、瘤黑粉、侵染性苗 病、矮花叶病等。非侵染性病害:遗传性条纹症、生长点被害症、生 理性干旱及日灼、盐(碱)害、肥害、缺素症、除草剂、杀菌剂、杀 虫剂药害。 3、玉米成株期都有那些病害? 答:有多种叶斑病(大斑、小斑、园斑、灰斑、弯孢菌叶斑、炭 疽、锈病、矮花叶、细菌性枯萎病)、丝黑穗、瘤黑粉、纹枯、全蚀、 褐斑、茎腐、穗腐等病害。 4、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症状? 答:茎腐病主要为害玉米中部茎秆和叶鞘。玉米 10 片叶前后时, 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 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 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 3―4 天病部以上 倒折, 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 但病部也易折断, 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 5、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在农田里是怎样传播的? 答:病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 入。玉米 60cm 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 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等虫 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 30℃左右,相对湿度 高于 70%即可发病;均温 34℃,相对湿度 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 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 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 发病率低。 6、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措施是什么? 答:防治措施有;⑴实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作。收获后及时清 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 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及时治虫防 病 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等害虫。 (3)田间发现病株后, 及时拔除, 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4)发病后马上喷洒 5%菌毒清水剂或农 用硫酸链霉素防效较好。 7、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答: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播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 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 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 3 年。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 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 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 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 近几年玉米丝 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 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 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 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缺 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8、玉米品种与丝黑穗病的发生有关系吗? 答:不同玉米品种间的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程度差别很大,近几年 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发病率在 10%以上的品种多为辽宁、山东省等黄 淮海地区培育的品种。在该地区平原地带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轻,所 选育的品种缺乏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 9、气候条件对丝黑穗病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答:早春高温,土壤墒情好。农民抢墒播种。但播种后遇到持续 低温,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 因素,低温条件延长了种子萌发到出苗的时间,就会加大了丝黑穗病 菌的侵染机率, 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一叶 期,也就是种子萌发到出苗期。。 10、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防治? 答: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 综合防治技术。①选育种植抗病品种 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 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严把品种审 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②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 源,适时播种、避开低温、减少病菌的侵染机率。在病害形成黑粉瘤 未破裂时,及时摘除瘤体并携至田外深埋,减少病菌在田间的扩散和 在土壤中的存留。③化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 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 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 因此在使用上要有 选择性。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成 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 87%一 96%。但 烯唑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 3cm 时易产生药害。地中茎 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因此在使用 含有烯唑醇成分的种衣剂时,要适时晚播避开低温,同时播种深度不 能超过 3cm。 目前戊唑醇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中使用最普遍。 总之,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高播种质量,加强 田间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11、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是什么?答: 头年玉米收获后, 病原菌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 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 也不易失去活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 传播, 落到玉米幼嫩组织, 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 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 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后期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 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12、玉米瘤黑粉病怎么防治? 答:(1)轮作倒茬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 进行大面积的轮作倒茬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 尤其是重病区至少要 实行 3―4 年的轮作倒茬。(2)选种抗病品种。(3)消灭病菌来源 越冬期间注意铲除病株,及时销毁并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秸秆用作 肥料时要充分腐熟;田间遗留的病残组织应及时深埋。(4)种子处 理 可以使用 0.2%硫酸铅或三效灵克菌丹等拌种, 以消灭种子所带来 病菌,同时还可以促进幼苗生产。(5)加强田管理 及时灌水,合理 追肥,合理密植,增加光照,增强玉米抗逆性。 13、玉米大斑病是什么症状? 答: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在玉米生长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病 害逐渐严重。病斑初为灰绿色,沿叶脉迅速扩展,最后形成大型的梭 状病斑,一般长 5~8 厘米,宽 1.2~1.5 厘米,最大的可长达 15 厘 米,宽 3 厘米以上,黄褐色或灰色,边缘颜色较深。严重时,病斑连 片,使叶片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 和分生孢子。病害一般自下而上地发展,亦可侵染叶鞘和苞叶。 14、玉米小斑病是什么症状?答:玉米小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部出现病斑,但严重时苞片、果穗及籽粒也能受侵害。 小斑病病斑较大斑病为小, 它的病斑大小与色泽随品种抗病性状而有差异。 感病品种叶部病 斑因受叶脉限制,表现为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褐色,边缘为深褐色。抗病的品种病斑表 现为黄褐色坏死小点,边缘为黄绿死晕圈,病斑并不扩大。在高温等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 感病品种病斑周围能出现浸润区,使病叶枯死。后期病斑上能出现露状物。15、玉米大、小斑病苗期会发生吗? 答:玉米大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危害玉米,但主要 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 16、预防玉米大、小斑病在选种上应该注意什么? 答:玉米感病自交系和感病品种的应用,是近年该病流行的主导 因素,所以防治玉米大斑病应以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为主,栽培防治 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 17、预防玉米大、小斑病在田间管理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适期早播,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措施或调节茬口、播期, 使玉米穗期避开雨季,可减少病害。合理密植,与矮秆作物间套作; 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拔节和抽穗期追肥,避免过旱、过涝等措施有助 于提高或保持玉米的抗病性。玉米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提倡秸秆 高温堆肥;避免用玉米秸扎篱笆等,可以减少初侵染菌源。 18、玉米大、小斑病的药剂防治? 答:对发生玉米大、小斑病的田块,每 10 天喷药 1 次,共喷 2-3 次。所用药剂为多菌灵、代森锌等。 19、玉米矮花叶病是什么症状? 答: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最初在心叶基部叶 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退绿小点或斑纹, 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 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退绿条纹,尤其新叶上 明显,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 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多数不能抽 穗而死亡。 少数病株虽能抽穗, 但穗小, 子粒少而秕瘦。 根系易腐烂。 20、玉米矮花叶病是怎样引起的? 答:玉米矮花叶病是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这种病毒除为害玉 米外,还侵染高粱、谷子等作物及杂草。玉米矮花叶病的初侵染毒源 来自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初春,越冬蚜虫复苏后,在新长出的带毒 杂草嫩叶上取食而获毒,有翅蚜虫迁飞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及杂草 上,以后在玉米上为害,造成病害流行。6-7 月份如天气干旱,不 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而利于蚜虫繁殖、迁飞,发病重。 21、如何预防玉米矮花叶病? 答:一是种植抗病杂交种;二是适期早播,能避病增产;三是加 强田间管理,增加玉米自身的抗病力;四是及时拔除病苗、病株,减 少再侵染源。五是搞好蚜虫防治。 22、玉米灰斑病是什么症状? 答: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 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 到褐色长条斑,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病斑后期在叶 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梗和 分生孢子。 23、玉米灰斑病是怎么发生的? 答: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 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 而连年大面积各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24、怎样预防玉米灰斑病? 答:玉米收区后,及时清降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 来源;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壮生长,提高玉米 的抗病能力;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 500 倍液,或 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退蓖特可 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喷雾防治,7~10 后再施 1 次药。 25、什么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答: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 和苞叶,初为褪绿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在感病品种 上病斑较大,宽 1 毫米~2 毫米,长 1 毫米~4 毫米,中央苍白色、 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 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 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较大。 26、怎样预防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答:选种抗病品种;大面积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杜绝和减少初 侵染来源; 是适当早播可避病, 从而减轻发病; 增施农肥; 药剂防治, 40%福星 EC5000 倍~10000 倍液。50%代森 锰锌 WP500 倍~ 1000 倍液、50%退菌特 WP500 倍~1000 倍液。一般病株率达 10%左右时开始喷药防治,先用保护剂后用内吸剂,10 天~15 天 喷 1 次,连喷 3 次~4 次,交替用药既可保证效果,又能降低防治成 本,还可延缓产生抗药性。 27、玉米圆斑病是什么症状? 答:主要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果穗染病从果穗尖端向 下侵染,果穗籽粒呈煤污状,籽粒表面和籽粒间长有黑色霉层,即病 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呈干腐状,用手捻动籽粒即成粉 状。苞叶染病出现不整形纹枯斑,有的斑深褐色,一般不形成黑色霉 层,病菌从苞叶伸至果穗内部,为害籽粒和穗轴。叶片染病初生水浸 状浅绿色至黄色小斑点,散生,后扩展为圆形至卵圆形轮纹斑。病斑 中部浅褐色,边缘褐色,外围生黄绿色晕圈,大小 5―15×3―5(mm)。 有时形成长条状线形斑,病斑表面也生黑色霉层。叶鞘染病时初生褐 色斑点, 后扩大为不规则形大斑, 也具同心轮纹, 表面产生黑色霉层。 28、玉米圆斑病是如何传播的? 答:该病传播途径与大小斑病相似。由于穗部发病重,病菌可在 果穗上潜伏越冬。翌年带菌种子的传病作用很大,有些染病的种子不 能发芽而腐烂在土壤中,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此外遗落在田间或秸 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也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 冬病菌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经 l―2 天潜育萌发侵入。病斑上又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叶斑或穗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玉米吐丝至灌浆期,是该病侵入的关键时期。 29、怎样防治玉米圆斑病? 答:(1)选用抗病品种。(2)严禁从病区调种,在玉米出苗前彻底 处理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3)在玉米吐丝盛期,即 50%―80%果 穗已吐丝时,向果穗上喷洒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或 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400―500 倍液,隔 7―10 天 1 次, 连续防治 2 次。 (3)对感病品种也可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 0. 3% 的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4)对感病的自交系或品种,于果穗 青尖期喷洒 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40%福星乳 油 8000 倍液,隔 10―15 天一次,防治 2―3 次。 30、玉米穗腐病的症状及发病条件是什么? 答:丝核菌侵入玉米果穗后,早期在果穗上长出橙粉红色霉层, 后期病果穗变为暗灰色, 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红色或暗褐色至黑 色小菌核。玉米丝核菌以休眠菌丝和菌核在籽粒、土壤或植物残体上 越冬。该菌大多为表面生。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该菌的侵染和病 害扩展。 31、怎么防治玉米穗腐病? 答:防治方法:(1)首先要防治玉米纹枯病,从清洁病原、栽培 耕作防治和药剂防治入手(详见玉米纹枯病)。(2)选用抗病品种。 (3)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即玉米孕穗至抽 穗期,不要与雨季相遇。(4)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可减轻受害程度。(5)必要时往穗部喷洒 5%井冈霉素水剂 1000― 1500 倍液,或用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50%多菌灵 悬浮剂 700―8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40%农利 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视病情防治 1 次或 2 次。(6)在干旱缺水地 区可用井冈霉素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制成药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 心叶,防治玉米穗腐病,防效 80%左右,同时可混入杀螟丹粉剂等 杀虫剂兼防玉米螟虫。 32、什么是玉米斑枯病它是如何传播的? 答: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病斑椭圆形,红褐色,后中央变 为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不规则形斑,致叶片局部枯死。病菌在病残 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一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 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植株上,从 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为害。冷凉潮湿 的环境利其发病。 33、怎样防治玉米斑枯病? 答:防治方法 (1)及时收集病残体烧毁。(2)结合防治玉米其它 叶斑病, 及早喷洒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加 70%甲基硫菌 灵可湿性粉剂 l0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加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40%多?硫悬浮剂 500 倍液、50% 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隔 10 天左右 1 次,连续防治 l 一 2 次。 34、什么是玉米纹枯病?答: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鞘、茎秆和果穗上。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造成圆形或不规 则形的病斑,淡褐色或淡黄色,病斑分界不明显。病斑常连片,形成较大的云纹状斑,中间 白色或枯黄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水浸状,表面长出茂盛的菌丝体部分菌丝结成白 色小绒球,后期发展成褐色菌核。病害自下部叶鞘向上部叶鞘发展,也可以侵染茎秆,同样 造成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易造成成片倒伏。也可以造成果穗干腐。35、怎样防治玉米纹枯病? 答:(1)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 发病部位。(2)选用抗(耐)病的品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井冈霉素、 甲基硫菌灵、 多菌灵菌核净、 农利灵或速克灵等杀菌剂。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36、什么是玉米锈病? 答?玉米锈病是一种真菌引发的玉米病害, 主要为害叶片, 在叶鞘、 苞叶及雄穗上也有受害。 叶上散生大量病斑,轻的阻碍光合作用,加速水分蒸发,减轻子粒重,重则全叶提早枯黄, 甚至全株叶片枯死。 37、如何预防玉米锈病? 答:(1)选种抗病品种。(2)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玉米茎叶残株烧毁或 沤肥,减少田间菌源。(3)药剂防治 可选用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三唑酮等药剂喷雾防 治。38、什么是玉米干腐病? 答:该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玉米地上部均可发病,但茎秆和 果穗受害重。茎秆、叶鞘染病多在近基部的 4―5 节或近果穗的茎秆 产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后变为灰白色。叶鞘和茎秆之间 常存有白色菌丝,严重时茎秆折断,病部长出很多小黑点,即病原菌 的分生抱子器。叶片染病多在叶片背面形成长条斑,长 5cm,宽 l 一 2cm,一般不生小黑点。果穗染病多表现早熟、僵化变轻。剥开苞叶 可见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缩,苞叶和果穗间、粒行间常生有紧密的 灰白色菌丝体。病果穗变轻易折断。严重的籽粒基部或全粒均有少量 白色菌丝体,散生很多小黑点。纵剖穗轴,穗轴内侧、护颖上也生小 黑粒点,这些症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 39、玉米干腐病是怎样发生的? 答: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春 遇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 延。玉米生长前期遇有高温干旱,气温 28―30℃,雌穗吐丝后半个 月内遇有多雨天气利其发病。 40、玉米干腐病该怎样防治? 答:(1)列入检疫对象的地区及无病区要加强检疫,防止该病传 入。(2)病区要建立无病留种田,供应无病种子。(3)重病区应实行大 面积轮作,不连作。(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以减少菌源。(5)药剂 防治 ①播前用 200 倍福尔马林浸种 1 小时或用 50%多菌灵或甲基硫 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倍液浸种 24 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 ②抽穗期发病初喷洒 50%多菌灵或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l000 倍液或 25%苯菌灵乳油 800 倍液,重点喷果穗和下部茎叶,隔 7―l0 天 1 次,防治 1 次或 2 次。 41、什么是玉米赤霉病? 答:果穗染病端部变为紫红色,有时籽粒间生有粉红色至灰白色 菌丝,病粒失去光泽,不饱满,发芽率降低,播后易烂种。轻的幼苗 生长发育不正常,叶片变黄。有时表现茎腐病症状,茎秆局部褐色, 髓部变成紫红色,易倒折。叶鞘染病生有橙色点状分生孢子团。 42、玉米赤霉病怎样防治? 答: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气候, 因地制宜选用, 做到不断更换新品种,不断扩大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2)轮作换茬。 (3)加强田间管理 于玉米拔节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肥配合 施用,增强抗病力。 43、玉米全蚀病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答:该病是玉米根部土传病害。苗期染病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间 苗时可见种子根干上出现长椭圆形栗褐色病斑, 抽穗灌浆期地上部开 始显症,初叶尖、叶缘变黄,逐渐向叶基和中脉扩展,后叶片自下而 上变为黄褐色枯死。严重时茎秆松软,根系呈栗褐色腐烂,须根和根 毛明显减少,易折断倒伏。7、8 月土壤湿度大根系易腐烂,病株早 衰 20 多天。影响灌浆,粒重下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收获后菌丝 在根组织内继续扩展,致根皮变黑发亮,并向根基延伸,呈黑脚或黑 膏药状,剥开茎基,表皮内侧有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壳。 44、玉米全蚀病在田间是怎么发生及传播的? 答:该菌是较严格的土壤寄居菌,只能在病根茬组织内于土壤中 越冬。染病根茬上的病菌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 3 年,罹病根茬是主要 初侵染源。病菌从苗期种子根系侵入,后病菌向次生根蔓延,致根皮 变色坏死或腐烂,为害整个生育期。该菌在根系上活动受土壤湿度影 响,5、6 月份病菌扩展不快,7―8 月份气温升高雨量增加,病情迅 速扩展。沙壤土发病重于壤土,洼地重于平地,平地重于坡地。施用 有机肥多的发病轻。7―9 月高温多雨发病重。品种间感病程度差异 明显。 45、怎样防治玉米全蚀病? 答:主要靠综合防治 (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2)提倡施 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每亩施入充分腐熟有 机肥 2500kg,并合理追施氮、磷、钾速效肥。(3)收获后及时翻耕灭 茬,发病地区或田块的根茬要及时烧毁,减少菌源。(4)与豆类、薯 类、棉花、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实行大面积轮作。(5)适期播种,提 高播种质量。此外可用含多菌灵、克百威的玉米种衣剂包衣处理,对 该病也有一定防效,且对幼苗有刺激生长作用。 46、玉米细菌性条纹病的发生症状? 答:在玉米叶片、叶鞘上生褐色至暗褐色条斑或叶斑,严重时病 斑融合。有的病斑呈长条状,致叶片呈暗褐色干枯。湿度大时,病部 溢出很多菌脓,干燥后成褐色皮状物,被雨水冲刷后易脱落。 47、玉米细菌性条纹病的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答:病原细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经风雨、昆虫或流水传播, 从伤口或气孔、皮孔侵入,病菌深入内部组织引起发病。高温多雨季 节、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易发病,伤口多,偏施氮肥发病重。 48、玉米细菌性条纹病的防治方法? 答:(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多施河泥等充分腐熟有机 肥。(2)加强田间管理,地势低洼多湿的田块雨后及时排水。 49、玉米细菌性萎蔫病有那些症状? 答: 此病又称玉米细菌性叶枯病、 斯氏细菌枯萎病、 斯氏叶枯病、 玉米欧氏菌萎蔫病等,属全株系统性维管束病害,是我国重要外检对 象。该病最初的症状是萎蔫,叶片现灰绿色至黄色线状条斑,有不规 则形或波浪形的边缘,与叶脉平行,严重的可延伸到全叶。这些条斑 迅速变黄褐干枯,在近地面处茎的髓部变为中空。细菌通过维管束扩 展,有时从维管束切口处流出黄色细菌脓液。有的还能进入籽粒。受 害株变矮或雄花过早变白死亡。 50、玉米细菌性萎蔫病的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是什么? 答:该病种子可以带菌。病菌还可在玉米跳甲体内越冬,带菌跳 甲也可传播此病。据美国研究,玉米跳甲在细菌越冬和传播上具有重 要作用,微量元素影响玉米对该菌侵染的敏感性。施用过多铵态氮和 磷肥可增加感病性,高温有利于该病流行。甜玉米不抗病,马齿型玉 米发病较轻。 51、玉米细菌性萎蔫病的防治方法是什么? 答:防治方法 (1)选用培育抗病品种。(2)及早喷洒杀虫剂控制 玉米跳甲。 52、什么是玉米土传病害? 答:指因土壤中带菌而传播的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茎基腐病和 丝黑穗病等。 53、什么是玉米苗期茎基腐病? 答:玉米苗期茎基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玉米根部及 茎基部,病苗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剖根或茎基部检查 发现,木质部变褐,严重的初生根、次生根坏死、腐烂,造成根部和 茎基部腐烂,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部分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 变黄变褐,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这主要是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和养分 所致,特别是雨后猛晴,发病更为明显。 54、怎样预防玉米苗期茎基腐病? 答:选种抗病品种;使用含有福美双的种衣剂包衣;增施钾肥。 55、什么是玉米线虫病? 答: 玉米根部受寄生线虫为害后, 根群发育受抑, 根的数量减少, 地上部生长不良,发生严重的植株矮小、黄化,对产量影响很大。根 结线虫能引起肿瘤,根腐线虫引起褐色病斑,严重的烂腐。 56、玉米线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答:玉米收获后,线虫的幼虫和卵散落在土壤或粪肥里越冬,成 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也可通过人、畜和农具携带进行传播,在田间主 要靠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57、玉米线虫病怎么防治? 答:综合防治 (1)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深翻 50cm,起高垄 30cm,沟内淹水,覆盖地膜,密闭 15―20 天,经高温 和水淹,防效 90%以上。(2)棚室栽培玉米前可用液氨熏 每亩用液 氨 30―60kg,于播种或定植前用机械施入土中,经 6―7 天后深翻, 并通风,把氨气放出,2―3 天后再播种或定植。(3)轮作 发病重的 田块应与葱、蒜、韭菜、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等进行 2―3 年轮作。 (4)必要时选用 3%米乐尔颗粒剂,每亩 1.5―2.0kg,于定植前 15 天撤施在开好的沟里,覆土、压实,定植前 2―3 天开沟放气,防止 产生药害。 58、玉米整个生育期所需元素有那些? 答:玉米生长所需元素很多,主要有:氮、磷、钾、镁、锌、硫、 铁、硼、钙、锰等,缺少时对植株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59、在玉米生长过程种缺少氮、磷、钾会有何表现? 答:(1)缺氮 幼苗矮化、瘦弱、叶丛黄绿;叶片从叶尖开始变 黄,沿叶片中脉发展,形成一个“V”形黄化部分;致全株黄化,后 下部叶尖枯死且边缘黄绿色;缺氮严重的或关键期缺氮,果穗小,顶 部籽粒不充实,蛋白质含量低。(2)缺磷 嫩株敏感,植株矮化;叶 尖、叶缘失绿呈紫红色,后叶端枯死或变成暗紫褐色;根系不发达, 雌穗授粉受阻,籽粒不充实,果穗少或歪曲。(3)缺钾 下部叶片的 叶尖、叶缘呈黄色或似火红焦枯,后期植株易倒伏,果穗小,顶部发 育不良。 60、造成玉米缺素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缺氮 是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低温或淹水,特别是中 期干旱或大雨易出现缺氮症。 (2)缺磷 低温、土壤湿度小、酸性土、 红壤、黄壤易缺有效磷。(3)缺钾一般沙质土含钾低,如前作为需 钾量高的作物,易出现缺钾,沙土、肥土、潮湿或板结土易发生。 61、怎样避免玉米缺素症? 答:(1)应根据植株分析和土壤化验结果及缺素症表现进行正确 诊断。(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 技术,对玉米按量补施所缺肥素。(3)也可在缺素症发生初期,在叶 面上对症喷施叶肥。 62、玉米为什么会出现白化苗现象? 答:玉米白化苗是指玉米出苗后表现为全株白色现象。白化苗现 象是一种遗传上的分离现象。多在制种田出现,生产上很少出现,如 果在生产上出现多因种子的问题。因为白化苗不能形成叶绿素,无法 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除草尿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