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哲学中有再生产的概念.请问再生产

> 问题详情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2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有哪些新特点?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危机和周期有哪几个方面的影响?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微信扫一扫
体验上学吧搜题小程序
立即享有15次免费找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社会再生产理论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张春梅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先驱论坛 2006年 第3期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本文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即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模型出发,并应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当前必须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
关键词:再生产理论 结构均衡 总量均衡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都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没有宏观理论,认为总量平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发明和专利,特别是近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奠基人凯恩斯曾经把马克思的《资本论》斥为“陈腐的经济学教本”。实际上,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已经有明确的表述,他虽然没有使用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范畴,但他的确提出了总量平衡的思想。学习和整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加...
社会再生产理论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张春梅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先驱论坛 2006年 第3期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本文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即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模型出发,并应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当前必须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
关键词:再生产理论 结构均衡 总量均衡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都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没有宏观理论,认为总量平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发明和专利,特别是近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奠基人凯恩斯曾经把马克思的《资本论》斥为“陈腐的经济学教本”。实际上,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已经有明确的表述,他虽然没有使用过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范畴,但他的确提出了总量平衡的思想。学习和整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首先指出,社会再生产是生产消费和相关信息消费的统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同在于,宏观经济即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两者的统一,单个资本即微观经济只是生产消费和交换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媒介的形式转化成交换。”
其次,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归根到底就是按比例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再次,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时,是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入手的。从实物构成上看马克思把社会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而社会生产部门相应的地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当然两个部类的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小的生产部门。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c,v,m。社会总产品按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和按价值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理论的前提。只要存在商品生产,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同时受到社会产品使用值物质形式的制约和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比例的制约,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和实物形态都要求在交换时得到补偿和替换。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主要理论
简单再生产只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特例,所以本文只是阐述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内容,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社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进行的再生产。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一部分m转变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设 表示用于个人消费的 表示用于积累的 m,Δ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ΔV 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均衡模型:
(4)
(5)
(4)式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资料除了补偿本部门消费资料的不变资本以外,剩下的可变资本和m部分必须能够补偿第二部类的消耗的生产资料Ⅱc和满足两个部类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Ⅰ(ΔC )+ⅡΔC。从而证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必须等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需求与第二部类生产资料的需求。(5)式表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本部门劳动者的资本家消费者需求以外,所剩下的不变资本和积累的m部分必须能够满足第一部类劳动者和资本家消费的需要Ⅰ(v+mx)以及两个部类追加的劳动者消费的需要Ⅰ(ΔC )+ⅡΔC。
(4)(5)式依次变换为:Ⅰ(c+v+m)=Ⅰ(c+ΔC )+Ⅱ(c+ΔC )(6)
(7)
把(6)式和(7)式相加得:
Ⅰ(c+v+m)+Ⅱ(c+v+m)=[Ⅰ(c+ΔC )+Ⅱ(c+ΔC )]+[Ⅰ(v+ΔV+ )+Ⅱ(v+ΔV+ )](8)
(8)式表明,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所阐明的是宏观经济均衡问题,其中有两点:社会必须将社会总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经济部门,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满足一定比例关系;要求社会总供给必须等于社会总需求。
再生产理论对当前宏观调控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采用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本质的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对当前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期的大规模的建设,从1996年开始,中国经济成功的告别了短缺时代,而且在相当多的领域出现了产品的供过于求。自1998年以来,由于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政府在公众储蓄增加,企业投资低迷的形式下,连续几年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无疑是去弥补投资与储蓄的某些缺口,对拉动投资需求,走出通货紧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政府投资的扩大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但是这并未带来人们预期的投资引诱相关产业投资的扩张,以及民间投资扩张的加速效应,也没有利用国债投资转化的收入效应改变居民消费预期,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刺激民间投资意愿增强和由此诱发的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
促进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同时考虑投资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二者之间的均衡。增加需求不仅仅在于总量上的盲目增加投资。这势必造成个别行业的投资过热,从而影响总量的均衡和结构均衡。
固定资产投资量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六五计划”到“八五计划”时期,除1989年、1990年以外,其余年份投资和GDP均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并且投资的增速很多年高于同期GDP的增速。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初期,轻重工业品严重短缺,只要进行投资和生产,产品不怕无销路,利润回报很大。进入“九五”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压缩膨胀的投资规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产品全面过剩,内需不足。居民储蓄居高不下,2002年底,据中国人民银行月度统计,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达8.7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整体上看,在依托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中,高储蓄额无疑是潜在的巨大资源,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潜在力量。
由于近几年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投资与储蓄之间存在更大的差距,表明生产资料供给和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需求与第二部类生产资料需求之间有很大的缺口,造成这个缺口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的需求不足而相应的投资供给过剩。
我国仍然处于转轨时期,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市场机制运行的直接因素。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一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表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对一些出现过热势头的行业,应压缩投资规模。
第二部类内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消费品结构失衡上。有资料表明,我国在传统工业消费品上生产能力是闲置的。而同时,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部门却一直发展不快。2000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2.7%,还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消费品结构的失衡使消费品供给出现严重的扭曲:一方面,传统产品如纺织品、轻工品、普通家电等大量积压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如电子信息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发展迟缓,供给不足。由此看来,消费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必须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两方面同时入手,实现结构的升级。从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必须深化改革,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通过市场力量促进结构均衡和总量的均衡。
消除消费的体制性压抑
我国当前由于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过剩,解决的办法应在于从需求管理转变为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提高其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对治理有效需求不足和启动市场是有根本意义的。
中国的贫富差距之所以形成长期扩大的趋势,是转轨与发展双重作用下的多“二元结构”的结果。一方面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计划控制资源能力逐渐消减。市场配置资源能力逐渐增强的转轨过程中发生了多元的变异,除了城乡差距扩大以外,还出现了城与城,乡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比1995年为2.71:1,2002年扩大到3.11:1,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表明,全国居民基民系数已经超过0.43国际警戒线,而且已经连续4年在上升。在年的21年里,城镇居民基民系数由0.15提高到0.295,增长了84%;农村居民基民系数由0.2124提高到0.3361,增长了58%。这种势头不适当的加以控制,就可能快速达到甚至超越国际警戒线,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给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当收入差距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总消费的水平下降。所以,对于我国当前由于低收入者购买力不足而产生的过剩,政府宏观调空政策必须考察利用收入政策进行收入的再分配,提高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使他们的潜在的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扩大了,投资需求也就得到了放大,从而,经济失衡也得到调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
2.国家统计局.从基民系数看贫富差距[J].中国国情国力,2001
3.肖殿荒,张皓.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J].消费经济,2004
4.鲁从明.《资本论》的思想精华和伟大的生产力[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邬各扬.《资本论》与当代[M].华文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张春梅,河北人,渤海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答案要点]
(1)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流通形式或者说资本总公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也是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形式包括:
1)企业外部即流通过程的结合,如政府采购、...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首先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呢?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答: 财政学考研难吗
答: 质量还行,具体的不如去亲自感受一下。
答: 建议你看一下往年的考试卷
一般都是差不多的。
答: 高手不需要知道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理论是什么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一)有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二)有关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产业链解读
我的图书馆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产业链解读
作者简介:龚勤林,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四川 成都 610064;张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四川 成都 610064内容提要: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从产品最终用途划分的两大部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抽象地理解为产业链上分别从事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的两个产业链束。运用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文章剖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对两大部类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数量关系,揭示出社会总产品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实质就是要求产业链各链环间必须保持既有存量和追加增量的平衡协调,以维持产业链的和谐运转和动态平衡。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连接两大部类的产业链各环节要比例协调,进而促进国家或区域产业结构协调;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产业链后向延伸、前向延伸和旁侧延伸,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又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客观上促进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JL060);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14JHQ02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须解决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这就要遵循一系列总量与结构同时均衡的客观条件。马克思深刻阐释了这些条件,从而为理解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和持续扩张提供了科学依据。挖掘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内在要求的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将两大部类理解为产业链上分别从事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两大产业链束。①为了推动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就必然要求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之间必须同时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也就是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产业链束和消费资料生产的产业链束②之间既要实现既有存量,又要实现追加增量的比例相适和结构平衡。由此,可以推导得出,社会再生产理论内含着产业链各环节必须保持既有存量和追加增量的平衡协调,以维持产业链有机运转和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证了简单再生产经济模型中,产业链各环节保持比例协调以及扩大再生产经济模型中,产业链后向、前向和旁侧延伸的政治经济学依据。与此同时,本文还从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视角探讨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应用。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产业协调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剖析了作为单个资本集合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揭示了社会资本连续运动的实现条件及其规律性。马克思对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精辟论述,不仅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殊内容,而且揭示了一切以商品生产和社会化生产为特征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共同规律。③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简单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在实物上和价值上要满足的基本均衡条件是Ⅰ(v+m)=Ⅱc,且第Ⅱ部类内部必须满足Ⅱbv<Ⅱam,即“投入奢侈品生产的v,必须等于以必要生活资料形式生产的m中和它的价值量相适应的部分,因而就必然小于这整个m,即小于(Ⅱa)m”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运动中,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要保证两大部类原有规模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用于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活动而追加的生产资料余额。同理,第Ⅱ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中除了满足两大部类即有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活动而必需的追加消费资料,这可以用如下数理公式来表示:这表明要使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要有追加的不变资本(Δc)和可变资本(Δv)⑤进入两大部类生产中去。2.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都必须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在总产品中,Ⅰc或Ⅰ(c+Δc)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得以实现;Ⅱ(v+m)或Ⅱ(v+Δv+m/x)是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Ⅰ(v+m)=Ⅱc或Ⅰ(v+Δv+m/x)=Ⅱ(c+Δc)则是通过两大部类间的交换得到实现。这些条件也就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所要求的比例关系。3.社会再生产的产业协调和区域协调内涵解析(1)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即最简产业链的两个链环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都必须实现以商品资本为纽带的实物交换和囊括两大部类各组成部分(即Ⅰc、Ⅰv、Ⅰm和Ⅱc、Ⅱv、Ⅱm)在内的价值补偿。简单再生产中,Ⅰ(v+m)与Ⅱc的等价交换必然伴随着两大部类间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Ⅰ(v+m)的实物形态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用于满足第Ⅱ部类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Ⅱc的需要,是第Ⅱ部类的投入品;Ⅱc的实物形态是用于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资料即Ⅰ(v+m),是产出品。因此,两大部类之间Ⅰ(v+m)与Ⅱc的关系可以看作一种投入—产出关系。同时,Ⅱv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代表的是第Ⅱ部类雇佣的劳动力。进一步令对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相互关系的上述解读,使我们能够根据产业链的定义,⑥将延展于两大部类的投入产出过程抽象为一个产业空间内由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两个产业链束组成的最简产业链。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各部门间比例相适、动态协调的基本原理,延展于两大部类的最简产业链的各环节也必须比例协调。扩大再生产中,Ⅰ(v+m)在与Ⅱc价值补偿的同时也伴随着实物替换。只不过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必须要有一部分转化为积累,形成追加的不变资本(ⅠΔc)和追加的可变资本(ⅠΔv)用于扩大再生产,即在简单再生产两个产业链环组成的最简产业链基础上,通过接通生产生产资料的链环Ⅰ(v+m)与追加生产资料生产的链环(ⅠΔc),实现产业链在第Ⅰ部类的延伸。同样,第Ⅱ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也必须用一部分剩余价值进行积累(ⅡΔc,ⅡΔv)。即Ⅱ(v+m)或Ⅱ(v+Δv+m/x)通过第Ⅱ部类的交换得以实现,并在追加的不变资本(ⅡΔc)和追加的可变资本(ⅡΔv)的共同作用下,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链环在第Ⅱ部类内部得以延伸。这样,我们可以把沟通两大部类的简单再生产看作由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链环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链环有机组成的最简产业链,进而把扩大再生产看作上述产业链在两大部类间延伸之后形成的复杂产业链。因此,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的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除了要保持产业链上要素投入和产品生产等各环节的比例协调以外,追加到两大部类间的要素投入也要比例相适。(2)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要求和体现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就只是一个抽象”⑦,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表现为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生产仅由链环Ⅰ和链环Ⅱ组成的两环节最简产业链只是产业链的抽象情形。现实世界中社会生产要素繁多、部门众多、体系庞大,经济活动之间的技术经济关联十分复杂,形成一个复杂巨系统。现实中的产业链往往是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在内,由研发—设计—制造—物流—营销—消费等多个链环组成的复合体。扩大再生产通过要素积累和要素追加投入,推动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进而实现与其他产业链环(这些链环可能只分布在一国或地区,也可能是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接通,并不断衍生产业链环和延伸产业链条,从而构建起沟通两大部类,吸引外部要素追加投入的产业链条。扩大再生产的本质在于不断有新的追加要素投入到产业链上,推动产业链在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延伸,并且由于经济活动同时具有产业和地域空间两个空间归属,而且不同的产业部门往往由于对优势区位的追逐分布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因而产业链的部门间延伸也就相应地促进了区域产业合作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⑧因此,基于产业链构建与延伸的区域产业协作是追加要素投入推进社会产品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也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要求和体现。二、简单再生产视角下的产业链协调与平衡1.简单再生产要求产业链各环节比例协调我们假设产业链A上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环为链环Ⅰa,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环为链环Ⅱa。链环Ⅰa与链环Ⅱa即构成了简单再生产产业空间内一头连接生产资料生产,一头连接消费资料生产的一条最简产业链。同理,简单再生产产业空间内,也存在着产业链B,…产业链Ⅰ,…产业链R等产业链,作为其对应组成部分的链环Ⅰb和链环Ⅱb,…链环Ⅰi和链环Ⅱi,…链环Ⅰr和链环Ⅱr分别与链环Ⅰa和链环Ⅱa具有相似的功能属性(即链环Ⅰ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链环,链环Ⅱ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链环。如图1所示),只不过其具体的要素投入和生产的产品存在异质性。图1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生产部门与产业链环关系示意图简单再生产要求两大部类之间价值平衡⑨、实物平衡⑩以及价值和实物之间平衡(11)的三重统一。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各组成部分之间呈现出基于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的关联关系,第Ⅰ部类的c、v、m中只需其中一个价值补偿或实物替换不平衡就会波及第Ⅱ部类的c、v、m的生产中去,导致两大部类生产与消费的失衡,简单再生产无法维持。换句话说,要使得简单再生产持续进行,两大部类各组成部分(Ⅰc、Ⅰv、Ⅰm和Ⅱc、Ⅱv、Ⅱm)之间必须维系精密的比例关系,并且这种比例关系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价值量来衡量的。第一种比例协调:对于沟通两大部类的产业链束Ⅰ和产业链束Ⅱ,产业链束Ⅰ中的链环Ⅰa,链环Ⅰb,链环Ⅰc,…链环Ⅰr要与产业链束Ⅱ中对应的链环Ⅱa,链环Ⅱb,链环Ⅱc,…链环Ⅱr分别接通,且生产生产资料的链环(如链环Ⅰr)应与生产消费资料的链环(如链环Ⅱr)比例相适。第二种比例协调:对于产业链束Ⅰ和产业链束Ⅱ内的各组成链环而言,链环Ⅰa,链环Ⅰb,链环Ⅰc,…链环Ⅰr之间也要比例协调,原因在于在封闭产业空间内部,多个生产生产资料的链环的价值量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即链环Ⅰa,链环Ⅰb,链环Ⅰc,…链环Ⅰr在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上的比例协调。同理,链环Ⅱa,链环Ⅱb,链环Ⅱc,…链环Ⅱr之间无论在价值量还是实物数量上也应该比例相适。充分把握好上述两条比例协调原则,产业链才能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实现社会产品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有机统一,维持产业结构的协调平衡和正常运转。2.简单再生产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要求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关于再生产的平衡关系不仅要求总量平衡,而且要求结构均衡。(12)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在既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前提下,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与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在产品生产和要素需求上应比例适度、协调统一。社会总产品的一般形式为3.简单再生产的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另外,产业链空间形态的现实表现往往是完整产业链上的链环散布于不同经济区域。产业链环基于对利润最大化和优势区位的追逐,往往会分布在不同地域空间单元内,这就极有可能导致本属于同一产业部门的各个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的经济区域。(13)因此,产业链上不同链环间基于劳动地域分工用以保持适度比例维持简单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内在要求,相应地要求不同区域之间保持价值量和实物量的比例协调,推动以区域为单位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顺利进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扩大再生产视角下的产业链拓展与创新1.扩大再生产是生产总量平衡和结构均衡的统一扩大再生产是在增加不变资本(Δc)和可变资本(Δv)的要素投入条件下,通过积累率的调整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周期性平衡,其基本平衡表达式如下:扩大再生产实践中,ⅠΔc与ⅠΔv、ⅡΔc与ⅡΔv、Ⅰm/x与Ⅰm、Ⅱm/x与Ⅱm之间必须保持与价值形态相适应的比例协调,扩大再生产是社会总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有机契合点。2.扩大再生产要求产业链环间追加要素和产业链延伸的动态平衡扩大再生产要求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分别追加不变资本(Δc)和可变资本(Δv),即在产业链环间追加要素投入或新增产业部门以维系扩大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对于产业链环间追加的要素投入,客观上应保持追加要素数量的平衡和要素价值构成的统一。如马克思假定ⅠΔc∶ⅠΔv=4∶1,ⅡΔc∶ⅡΔv=2∶1。同时,产业链环间追加的要素投入产生的附加价值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第二次追加的不变资本(Δc)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推动社会总产品价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扩大再生产不仅涉及要素在既有产业链环的追加投入,还涉及要素追加到新的产业链环节,从而实现吸纳外部经济能量提升社会总产品价值。其典型做法即动态接通和延伸产业链,不仅推动产业链在第Ⅰ部类或第Ⅱ部类内部的接通和延伸,也着力推动产业链在两大部类之间的接通和延伸(见图2)。我们以产业链A为例,链环Ⅰa既可以在第Ⅰ部类内部后向延伸到链环Ⅰx',也可旁侧延伸到链环Ⅰa’;对于链环Ⅱa来说,链环Ⅱa既可以在第Ⅱ部类内部前向延伸到链环Ⅱx’,也可以旁侧延伸到链环Ⅱa’;链环Ⅰa和链环Ⅱa之间还可能相互接通,以交叉融合的方式相向延伸到任意链环R’,从而实现Ⅰ部类与Ⅱ部类之间的部门融合和部门交叉。同理,产业链B,产业链C,…,产业链Q的接通与延伸路径大体相似。图2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生产部门与产业链环接通与延伸示意图产业链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主要有如下两点:(1)产业链延伸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相对过剩人口扩大再生产要求两大部类生产中要有持续追加的资本或劳动力。技术外生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c∶v)趋于上升,即单位劳动力附着的不变资本(c)增加,这就使得产业链环上追加的不变资本(Δc)和可变资本(Δv)之比逐渐增大,追加的单位资本赚取的平均利润随着技术进步而下降,不变资本的累积效应越发明显,相对过剩人口不断涌现,失业人口不断增多。但是,延伸产业链,新增产业链环,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相对过剩人口,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其中一部分即作为后一环节追加的不变资本投入到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去)。(2)产业链延伸吸纳相对过剩产品“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14)马克思认为,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而经济危机始于基于扩大再生产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马克思以棉布生产为例指出,某些“主要消费品”的生产过剩,会引起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出现普遍性的生产过剩。(15)因此,为了迟滞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频次,有效满足资本对于剩余价值的“不懈”追逐,资本家必然“想方设法”发现新的生产领域从而延伸产业链,使第Ⅰ部类产业加速发展,引致有效需求,缓解危机破坏程度。3.扩大再生产要求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扩大再生产是有序延伸连接两大部类的产业链束,不仅反映物质财富积累和社会产品总价值提升的过程,而且反映连续追加资本等要素投入背景下的社会再生产动态平衡过程。“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16)内涵扩大再生产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等途径来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通常而言,只有当外延扩大再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从内涵方面扩大再生产,(17)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经济发展初期,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多的是采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方式来实现,通过新增要素的密集投入,扩大生产规模等途径,推动经济总量的积累和扩张。当经济总量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必须适时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向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这就需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技术进步,着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水平,推动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质增效扩大再生产水平。与此同时,扩大再生产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诱因还来自于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单个资本家显然不满足于赚取平均利润,对超额剩余价值的“不懈”追逐必然驱使其改良工艺,加快技术进步,缩短单个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资本家阶级基于竞争优势导向的技术进步必然推动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家积累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要用于资本家的奢侈消费,使得资本家更多选择高、精、尖、奢消费品。这样,资本家阶级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带来了生产消费资料生产方式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进而驱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朝着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扩大再生产模式演进。四、创新驱动与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以上基于产业链视角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做的解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发展目标。从本文解读的产业链视角看,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产业链效应。1.创新驱动是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必然要求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前提,主要体现为作为创新驱动战略核心的技术创新是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内核而存在的。一方面,技术进入产业生产领域之后,能带来要素配置方式的变革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使得单位时间内单位资本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渴望”,使得资本更多地谋求与技术的结合,投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应好的能凝结更多价值量的高端产业,既带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也积累更多的剩余价值量。2.延伸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1)后向延伸产业链提升研发水平扩大再生产要求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效消化吸收新增的要素投入,提升产业链条发展层次。后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资本进军产品研发环节,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率和链环发展层次,构建起环环相扣、合理后向延伸的产业链条。后向延伸产业链也是资本对超额剩余价值“努力”追逐的必然结果,是追加可变资本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档次,构建起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核心动力与源泉。(2)前向延伸产业链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然驱使资本等要素投入到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一是资本基于创新驱动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冲动使然;二是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然是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发展层次高的完备产业体系。前向延伸产业链条不仅是提高产业体系完备度,还是加快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的重要路径。(3)旁侧延伸产业链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使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妥善处理好追加资本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旁侧延伸产业链既是满足新增要素物质补偿,也是不断完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须侧向旁生新增链环,接通和延伸关联产业链条,尤其是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配套产业,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推进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图3 产业链延伸推进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构建示意图④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53页。⑤(Δc)可由部分剩余产品转化而来,其实物形态为生产资料。(Δv)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相对过剩人口。⑥产业链是现实经济活动中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经济活动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客观形成的环环相扣、首尾相接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参见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学家》2004年第3期。⑦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38页。⑧龚勤林、陈说:《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8期。⑨第Ⅰ部类当年可变资本价值加剩余价值必须和第Ⅱ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相平衡。⑩第Ⅰ部类当年生产的相当于新劳动量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Ⅱ部类已消耗掉的相当于旧劳动量的生产资料相平衡。(11)第Ⅰ部类当年购买消费资料的支付能力必须和第Ⅱ部类所提供的商品量相平衡,第Ⅱ部类当年购买生产资料的支付能力必须和第Ⅰ部类所提供的商品量相平衡。(12)万文丽:《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13)龚勤林、陈说:《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8期。(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48页。(15)许晓红:《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启示》,《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6页。(17)郑志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学习时报》日,第8版。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