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中的地...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_百度知道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为您推荐: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科学理论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_百度作业帮
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一,历史地看待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以往的哲学家的最大缺点是不懂得哲学和认识对人类实践的依赖关系,企图寻找所谓的最终实体和永恒真理.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历史地看待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认为任何时代的认识和实践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就为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逻辑前提.第二,以实践为检验一切理论的唯一标准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马克思十分关注当代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要求和需要,实事求是地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自觉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由此才创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实践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本质和功能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第三,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马克思强调理论只有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断修正、不断丰富,才能具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这是它的实践性所规定的,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1)|【理论园地】南开大学|中国大学生在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1)
  导 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和理论使命、理论硬核和解释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深入探索马克
思所开辟的哲学道路。
  ●回答:以人的当代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对世界的当代关系是怎样的?以当代科学为中介的人的当代世界图景是怎样的?以人的当代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是怎样的?
  ●探索21世纪的科学精神和新技术革命及其所引发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确立发展的标准,并依据发展的标准而确认实践中的价值排序和行为选择。
  ●对发展进行哲学反思,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反思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念实现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并把这种“学养”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追求。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必须回答自己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都必须把自己时代的迫切问题作为哲学思想的聚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是“同自己时代的现实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哲学。把人民所关切的时代性问题升华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是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所承担的时代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我国学者提出的“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就是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项重大的时代性课题,不断深入地探索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去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从理论旨趣和理论使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沿着“独立的哲学”的逻辑追寻“世界何以可能”,而是以承担“创建新世界”的使命去追寻“解放何以可能”。发现历史规律和实现人类解放,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使命。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和理论使命,就不仅会模糊和冲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而且会把追寻“解放何以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原为追究“世界何以可能”的旧哲学。从理论硬核或解释原则上看,马克思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从消极的“直观”关系和抽象的“能动”关系革命性地理解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中所构成的“历史”的关系。离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理解,就不仅会模糊和冲淡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根本性的解释原则,而且同样会把追寻“解放何以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原为追究“世界何以可能”的旧哲学。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并不是简单地“把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是把黑格尔的思想的内涵逻辑变革为马克思的以“现实的历史”为内容的内涵逻辑,并集中地表现为列宁所说的作为“大写的逻辑”的《资本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和理论使命、理论硬核和解释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深入探索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基础性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首先是构建反映和表达、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世界潮流和创新实践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不只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的世界观,而且是以此为基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不只是承认“绝对运动”的世界观,而且是以此为基础的冲破偏见、与时俱进的世界观;不只是承认“能动反映”的世界观,而且是以此为基础的创新实践、变革世界的世界观。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首先应当是关于现实世界和当今时代的“世界”之“观”和“时代”之“观”。它既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又为人们评价世界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意义框架,还为人们改变世界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理想图景和解释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的解释原则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历史性变革的,人的世界图景是历史性变革的,人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自我意识是历史性变革的,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历史性变革的,因此,建构具有时代性内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必须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以人的当代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对世界的当代关系是怎样的?以当代科学为中介的人的当代世界图景是怎样的?以人的当代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是怎样的?这是时代向哲学提出的世界观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
  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为该时代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是探索21世纪的科学精神和新技术革命及其所引发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在总结和概括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史的基础上,恩格斯提出,“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84页)。诉诸人类文明史,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的求真求实精神在近代重新开启的时代;17世纪是近代实验科学兴起、科学理性逐渐扩展和深化的时代;18世纪是逐渐盛行的崇尚理性力量的时代;19世纪是恩格斯所说的由“搜集材料”的科学转向“整理材料”的科学,也就是建立各门科学的概念发展体系的时代;20世纪则是在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体化的背景下,科学迅猛发展和自我反思的时代。当代科学深刻地变革了以素朴实在论为基础的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变革了以机械决定论为内容的线性因果论的思维方式,变革了以抽象实体论为标志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当代的科学精神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也意味着由这种科学精神所表征的时代精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的科学精神,更明显地具有真正的激励批判与创造的精神,更明显地具有真正地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人所理解的世界的历史意识。我们应当以当代的科学精神变革我们的思维方式,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时代内涵。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时代性课题。
  在哲学层面上研究“发展”,首先应当关切的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基于对“发展”的评价标准而构成的在实践中作出顺序性选择与安排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人类历史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片面性”是它的“发展形式”,即历史总是以某种“退步”的形式而实现自身的“进步”。历史过程中的任何进步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任何“正面效应”都会伴生相应的“负面效应”,任何“整体利益”的实现都意味着某些“局部利益”的牺牲,任何“长远利益”的追求都意味着某些“暂时利益”的舍弃,由此便造成了反观历史的“大尺度”与“小尺度”的矛盾。历史的“大尺度”,就是以人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反观历史的尺度;与此相对应,历史的“小尺度”,则是以人的“非根本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规范人的历史活动的尺度。“发展观”蕴含着一对根本性的矛盾,这就是发展的“标准”与“选择”问题。“以人为本”和“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它为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标准,为发展中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这个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是巨大的。对人来说,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判断,而是某种目的、理想、价值的实现。确立发展的标准,并依据发展的标准而确认实践中的价值排序和行为选择,具有不容回避和不可忽视的巨大的实践意义,并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重大课题。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马哲的概念和原理有哪些
原理&这本书有60个概念和40个原理,但学了一个多月了我还没有搞清楚哪是原理,哪是概念.请高手指教,谢谢.
这里有足够的资料给你
请到 的试卷大纲,输入00001,查看历年试题,作为考前的测试,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带有全书绪论的性质,其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这一章,在理论上要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特征及其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两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今天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课程内容
(一)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不仅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而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发展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
c马克思主义大纲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带有全书绪论的性质,其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这一章,在理论上要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特征及其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掌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两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今天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课程内容
(一)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不仅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而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发展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二)哲学是时代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还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其哲学各有自身的特点。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阶级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哲学体系。国际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现代科技革命对深化、拓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作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根本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识记:(1)哲学
(2)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
2.领会:(2)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3)唯心主义的两种类型
(二)哲学的时代性、民主性和阶级性。
领会:(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2)哲学民族性中的个性与共性
1. :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识记:(1)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2)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3)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领会:(1)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对冲破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意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识记:(1)哲学。(2)世界观。(3)方法论。j
2.领会:(1)哲学的基本问题。(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冯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综合应用:用哲学发展史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识记:(1)人本主义。(2)科学主义。(3)现代科技革命。
2.领会:(1)人本主义的错误,(2)科学主义的错误。(3)再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3.简单应用:联系现代科学发展的具体成就,说明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4.综合应用:运用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观点,说明自然科学家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1.识记:(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
2.领会:(l)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3)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
3.简单应用:(1)联系毛泽东某一著作说明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2)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综合应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领会:(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途径。
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4.综合应用:联系我国当前实际,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意义。正确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深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尊重客观规
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自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现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意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静止的含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的含义和特点。空间的含义和特点。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四)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形成。劳动实践对社会的决定性意义。社会的物质性。
(五)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人化自然的含义。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与联系。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口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和主观特性。意识活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含义和表现。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产生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意识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观点。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含义及其证明。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考核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考核要求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1.识记:(1)物质。(2)运动。(3)静止。(4)时间。(5)空间。(6)自在世界
(10)人类世界
(11)人化自然
(12)生产方式
2.领会:(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性。(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4)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7)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相对性。(8)实践的特征及其形式
(9)主体能力结构中三种基本要素的作用。(10)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与联系
(12)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3.简单应用:(l)分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2)分析形而上学时空观的错误。(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表现
4.综合应用:(l)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现代科学的指导意义。(2)运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剖析运动观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识记:()意识。(2)第一信号系统。(3)第二信号系统。(4)人工智能。
2.领会(l)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4)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5)意识形式的主观特性。(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7)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3.简单应用:(1)用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观点,说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的正确性。(2)举例说明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运用实际事例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
4.综合应用:剖析形而上学唯物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识记:(1)一元论。(2)二元论。
2.领会:(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3.简单应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4.综合应用: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理解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 联系的含义;普遍联系的含义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证明。
(三) 发展的含义和本质。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不断从底级到高级的过程。
(四)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本质的联系,本质和现象的相互关系,规律是必然的联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相互关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二、 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 矛盾的含义:逻辑矛盾和辨证矛盾的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规律即对应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 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 系统论及其与矛盾的关系。系统的含义。系统论的特点。系统论和矛盾论的相互关系。
三、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一) 客观辩证法是支持着整个自然界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思维主动的辩证法,本质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二) 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三者是一致的,它们一致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三) 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辨证思维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对立统一规律
4.客观辨证法和主观辨证法
考核要求;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识记:(1)联系。(2)普遍联系。(3)形而上学。(4)唯物辩证法
2.领会:(1)联系的普遍性的意义。
3.简单应用: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识记:(1)发展。(2)量变。(3)质变。(4)度。(5)规律。
2. 领会:(l)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本质和现象的相互关系。(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
(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5)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简单应用: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4.综合应用:运用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说明应该怎样对待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三)对立统一规律
l.识记:(1)矛盾。(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内因。(5)外因。(6)矛盾的普遍性。(7)矛盾的特殊性。(8)主要矛盾。(9)次要矛盾。(10)矛盾的主要方面。(11)矛盾的次要方面。(12)&两点论&。(13)&重点论&。(14)系统
2.领会:(1)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内因和外因的关系。(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8)&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9)系统论的特点
(10)系统论与矛盾论的相互关系
3.简单应用:(l)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说明坚持用&两点论&分析问题的意义。(2)用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4.综合应用:()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2)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3)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四) 主观辨证法与客观辨证法
1.识记
(1)客观辨证法
(2)主观辨证法
(8)具体
2.领会 (1)客观辨证法和主观辨证法的一致
(2)辨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的一致
(3)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4)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辨证思维方法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这一章要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根本区别。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认识过程的无限性。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四)非理性因素的含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三、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含义。真理客观性的含义。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价值的含义,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辩证过程
4.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5.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一)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领会:(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简单应用: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说明参加实践与读书的关系。
3.综合应用: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识记:(1)唯物主义反映论。(2)唯心主义先验论。(3)可知论。(4)不可知论。
2.领会:(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论据。(3)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根本区别。(4)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3. 应用:用实例说明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l.识记:(l)感性认识。(2)理性认识。(3)唯理论。(4)经验论。
2.领会:(l)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3)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重要性。(4)认识的不断反复。(5)认识的无限发展。(6)认识运动的总规律。(7)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3.简单应用: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
4.综合应用: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四)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
1.识记:(1)真理。(2)谬误。 (3)价值
2.领会:(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绝对性。(3)真理的相对性。(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7)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作用 (8)价值的客观性
(9)价值的主体性
(10)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真理超出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4.综合应用:(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真理标准讨论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这一章要着重理解下列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紧密结合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弄清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问题,理解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深刻理解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三要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意识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社会整体的基本结构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
(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社会有机体的含义,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生产实践,直接形成于人们的交往活动之中,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本身的统一。社会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活动有机体。
二、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一)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系统的三个生产要素。生产力的特征。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社会基本结构
(一) 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特性。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特定的经济结构相联系,出现了阶级,阶级的含义,本质以及划分阶级的标准。
(二) 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的含义国家的起源。国家的类型。国家的职能。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家的本质。
(三) 社会观念结构。社会观念结构的含义、形式。观念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功能。
考核知识点
1. 人类社会的本质
2.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3.社会的经济结构
4.社会的政治结构
5.社会的观念结构
考核要求
(一) 人类社会的本质
1. 识记:社会有机体
2. 领会:(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理解社会有机体范畴
(二)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1. 识记:(1)生产力
(2)劳动者
(3)劳动资料 (4)劳动对象
2. 领会:(1)生产力的特征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识记:(1)社会存在。(2)地理环境。(3)生物圈。(4)人口因素。(5)生产方式。
2.领会:(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6)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7)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
3.简单应用: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4. 综合应用:以我国发生的某次严重洪涝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为例,说明如何全面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
1.识记:(1)社会经济结构。(2)生产关系。(3)阶级
2.领会:(1)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内容。(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五)社会的政治结构
1. 识记:(1)社会政治结构。(2)国体。(3)政体。
2. 领会:(正)国家的起源。(2)国家的类型。(3)国家的职能。(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5)国家的本质。
3.简单应用:运用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任务的基本特点。
4.综合应用:运用国家职能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五)社会的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