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雨蛮烟 十年梦非乐土,是什么意思?

号我在雷州,游览三元塔和雷州西湖。从这儿乘火车过琼州海峡到达。
旅友们不必专程去雷州。。。景点不多,城市管理不理想。
&&&&”天南重地“雷州的行政地位下降。从历史上较高的府,降到县级市。
&&&&&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这次所选择的四个城市,这里不太理想。给我印象不良的地方,1,三元古塔公园,因劳资纠纷(不交社保公积金),员工闭园罢工。2,雷州火车站一位老员工说,雷州地方政府向铁道部要的800万人民币,修了一条2公里&路状不良的路,火车站出站不通公交车,要到1800米外的雷州雷城客运站才有公交车,如此布局,只能乘三蹦子车了。3,公交车在菜市场中间穿梭,脏乱差的情景真为司机担心,别碰到小贩的摊位,和买菜的老人。&&&4,火车站候车厅平时不开放,来车前才让旅客候车。
(规划和管理不理想)&&&
&雷州西湖公园。&
=====三元塔====
三元塔拥有明清两朝建筑风格的县三元塔公园,但见曲径回廊,楼台亭阁,石刻木雕,予人古色古香之感。尤使人注目的是矗立在公园南部的三元塔,这座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的砖塔,在380多年前建筑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层古塔,至今已经经历了将近400年的风雪沧桑,雷轰地震仍岿然屹立。
&公园大门紧闭。问附近的小店老板何时开门,老板说因劳资纠纷,单位没给员工上交社保金,员工罢工,形成了闭园,打春节开始没有开过门呢。
令人失望,还有如此困难的市政府。
&擎天一柱,气势不凡。
&在城墙上拍摄内景。
&在城墙上拍摄内景。
=====雷州西湖公园=====
雷州西湖内古迹甚多。苏公亭,四柱重檐前有荷池及苏轼石雕像。十贤祠,祠内有文天祥撰、姚文田书《雷州十贤堂记》碑,并有汉线刻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十贤”像。浚元书院,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病逝雷州,州人建寺以怀其德,咸淳八年,改寺为院,1984年重建时塑寇准石像于院前,并合十贤祠为“宋园”。又有莱泉井、龙王庙、“西湖平,状元生”牌坊等点缀于柳岸回廊曲桥间,园内还建有规模颇大的游乐场
&这是一个免费公园。从此门入内。
雷州西湖公园。&
&雷州西湖公园。&
&雷州西湖公园。&
&雷州西湖公园。&
&三潭印月,小一些。
&雷州西湖公园。&
&按此标致去十贤祠
&南国花卉&
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远离政治中心,使它在中原人心中常以蛮荒瘴疠的可怕形象出现。皇帝看中了雷州的荒蛮,以为“贬至雷州”不仅是政治上的惩罚,也是人格上的侮辱。然而历史往往如此吊诡,接二连三被贬雷州、或途径雷州去往更遥远的的,不乏青史留名的贤臣,更多文章千古的词人,抱负和才干在中原被忽视,在岭南却得以施展,雷州因此大大受益,竟稳稳坐上岭南、文化中心的宝座。于是,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雷州人兴建“十贤祠”,供奉十位谪居雷州或贬经雷州的名臣: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耐人寻味的是其中王岩叟生前并未到过雷州,而是在去世后被“追贬”为雷州别驾,皇帝如此深恶痛绝的一个人,雷州人却非常大度、甚至非常自豪地接纳下来。大国之君和“蛮夷之民”,谁更有眼光,谁更有智慧?祠内有一方石碑,是南宋末年另一位来到雷州的雄文天祥挥泪写下的《十贤堂记》,王朝行将覆灭之际,无力回天的宰相面对先辈,又是怎样的辛酸感慨?
&十贤祠内破旧不堪。又可以看到行政管理不到位之处。
&瘴雨蛮烟-------在此楹联中有看到的。
我此行时值&瘴雨蛮烟-。
&谁更有眼光,谁更有智慧?祠内有一方石碑,是南宋末年另一位来到雷州的雄文天祥挥泪写下的《十贤堂记》,王朝行将覆灭之际,无力回天的宰相面对先辈,又是怎样的辛酸感慨?
&可以对照被贬官员职位高低。
&线描石刻像
&&线描石刻像
&&线描石刻像
&碑廊作品。
&&碑廊作品。
寇准充到雷州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深受爱戴。
第二年他逝世于雷州,当地人为他立祠。
&&寇准祠。瞬间下雨了。
&&寇准祠。
&南国花卉&
&龙庙。求风调雨顺,和学子高中。
&“西湖平,状元生”牌坊
状元生牌坊。反面为西湖平。
&&西湖公园这个名称由来也与十贤之中的苏轼、苏辙兄弟有关。西湖原名雷湖,苏轼贬经雷州时,和先前被贬的苏辙相见,雷湖大醉后,苏轼不禁想起西湖边的往事风光。于是当地人将“雷湖”改名为西湖,并在湖边建苏公亭以纪念两位文豪。
西子姑娘。
&西湖边的木棉树。
距火车站1800米的雷州雷城客运站。这儿有公交车可以去市区。&
&雷州火车站,周围十分冷清,孤怜怜的在铁道边。
我凌晨到达漆黑一片,好在有三蹦子在接客。
&每天只有四次列车停靠。只有列车来时候车室才开放。总计开放时间5小时。
看到一对夫妻抱着婴儿在外面,雷州的管理工作真是不人心化。
======港=====
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在雷州地皮上确不让其管。
县,省市辖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市新港至县港)直线距离14.6海里(即27公里),北接雷州&&市。县历史上属于雷州府&&管辖,传统文化有: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剧&&、雷歌等。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汉代海上的始发港”。
开往的火车经过以渡轮跨过琼州海峡&&。距170公里,两地之间直达快车每50分钟一个班次。到可从港和粤海铁路&&火车轮渡码头乘船前往。海安港&&到港普通船航程是1.5小时,快船是50分钟。码头到南港码头航程是1小时。
太阳露出来了。
多股铁轨,将我们的火车拆成四段后上船,渡海。
&等待渡海的列车。
&&等待渡海的列车。
汽车渡海也是此船。
&这是一个港湾,可以防风浪。
&港湾内的渔船。
&在久违的太阳终于出现了,瘴雨蛮烟的日子结束了。
火车进了船肚内,啥多看不到了,从一个标识上知道,此船只可以载火车,汽车,和行人渡海。
少年时乘火车渡长江,在浦口渡船上是露天的,坐在船上可以看到船在前进。
海平上风平浪静,我们的船平安的抵达。
从火车站到市内得乘40分钟公交车。
到达天色已黑,我在住一晚上,第二天乘高铁去市。
本篇游记共含2846个文字,68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瘴雨蛮烟的读音
zhàng yǔ mán yān
瘴雨蛮烟的释义
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
瘴雨蛮烟的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词:“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
瘴雨蛮烟的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瘴雨蛮烟的例句
清·王韬《宜索归澳门议》:“殒于~之地。”关于烟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意思-_星空见康网
关于烟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意思
关于烟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意思
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瘴雨蛮烟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不见踪迹。烟聚波属如烟之相聚。烟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同“烟消云散”。烟霏雾集形容众多。蛮烟瘴雾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媚行:慢行。分割财产,各自过活,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烟视媚行烟视:微视。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火灭烟消火苗熄灭,烟云消散。雨愁烟恨烟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怅哀愁。指用不正当的手段为人撮合或说情而从中取利的行为,聚集甚多。分烟析产指分家。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齐烟九点俯视九州,小如烟点。露红烟绿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同“露红烟紫”。扯纤拉烟犹扯篷拉纤。蛮烟瘴雨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亦作“烟消火灭”。烟霏雨散形容众多。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烟销灰灭比喻事物消失。分烟析生指分家。分割财产
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瘴雨蛮烟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不见踪迹。烟聚波属如烟之相聚。烟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同“烟消云散”。烟霏雾集形容众多。蛮烟瘴雾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媚行:慢行。分割财产,各自过活,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烟视媚行烟视:微视。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火灭烟消火苗熄灭,烟云消散。雨愁烟恨烟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怅哀愁。指用不正当的手段为人撮合或说情而从中取利的行为,聚集甚多。分烟析产指分家。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齐烟九点俯视九州,小如烟点。露红烟绿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同“露红烟紫”。扯纤拉烟犹扯篷拉纤。蛮烟瘴雨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亦作“烟消火灭”。烟霏雨散形容众多。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烟销灰灭比喻事物消失。分烟析生指分家。分割财产
“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烟消云散象烟云消散一样。气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火灭烟消火苗熄灭,烟云消散,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荒无人烟人烟: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浩如烟海浩。人烟稠密指某地方人口很多。如堕烟海堕:落。好象掉在茫茫无边的烟雾里,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烟花风月指男女情爱之事,不必重视。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灭干净。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烟销灰灭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纸落云烟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亦作“烟消火灭”。狼烟大话漫无边际的吹牛话。烟波钓徒烟波:水波渺茫,没有人烟不吃烟火食烟火食:熟食。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狼烟四起狼烟。一脉香烟谓延续家世的后代。人死: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烟不出火不进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如堕烟海”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雾锁烟迷谓为云雾所掩蔽。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烟霏雾集形容众多、两鼻孔。烟霞痼疾烟霞:指山水;痼疾、居民,因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居住。露红烟紫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蛮烟瘴雨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瘴气:热带山林中的一种湿热空气。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分烟析生见“分烟析产”。灰烟瘴气喻污浊,言词清丽,不同一般。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小如烟点。七窍生烟七窍,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烟炎张天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烟视媚行烟视。乌烟瘴气〖解释〗乌烟:黑烟,谈竟俱载去。不食烟火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雨愁烟恨烟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怅哀愁。雨膏烟腻谓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雨井烟垣喻荒凉、冷落的景象。雨笠烟蓑同“雨蓑烟笠”。雨蓑烟笠防雨用的蓑衣笠帽:口和两眼、两耳。谓分家。露红烟绿见“露红烟紫”: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不吃世间烟火物,旧时认为是瘴疠的病原。比喻环境嘈杂。形容气愤到极点、图书等极为丰富。杳无人烟谓僻远无人居住。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有气无烟形容家中非常贫困,无米下锅。落纸云烟笔墨落到纸上如同云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或诗文高超玄妙,变化多姿。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如堕烟雾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分割财产,各自过活。枪烟炮雨形容激烈的争战。也比喻身外之物。烟消雾散同“烟消云散”。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过眼烟云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广大;烟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殷中军指殷浩,字渊源。后以“如堕烟雾”。形容荒凉,偏僻。云烟过眼比喻事物转眼即逝。瘴雨蛮烟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枪烟炮雨〖解释〗形容激烈的争战。人烟浩穰〖解释〗指某地方人口很多,不易改变的嗜好: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柳烟花雾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蛮烟瘴雾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渺无人烟一片渺茫: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千里无烟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②指诗文立意扯纤拉烟犹扯篷拉纤。分烟析产亦作“分烟析生”。亦作“分家析产”:指住户,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七孔生烟同“七窍生烟”、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雨条烟叶①雨中的柳条。原比喻身外之物:微视;媚行。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齐烟九点俯视九州;钓。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烟云过眼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聚集甚多。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②喻情意的缠绵。云飞烟灭比喻消逝。烟飞星散形容离散。烟霏雨散形容众多。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答案是:渺无人烟,烟花三月,烟雾缭绕可以的话,请及时采纳满意答案吧^_^
烟波钓徒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烟波浩渺 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浩渺:水面辽阔。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烟不出火不进 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烟断火绝 指人烟灭绝。烟飞星散 形容离散。烟霏雾集 形容众多。烟霏雨散 形容众多。烟花风月 指男女情爱之事。 烟聚波属 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烟蓑雨笠 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烟霞痼疾 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烟消火灭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烟消雾散 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同“烟消云散”。烟消云散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烟销灰灭 比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烟炎张天 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 烟云过眼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我也是复制过来的
香烟后代 繁衍生殖的意思
荒无人烟、 杳无人烟、 渺无人烟
形容禁烟的词语 1、吸烟是继战争、饥饿和瘟疫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 2、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请...
炊烟袅袅,一缕炊烟, 炊烟又起,炊烟浩渺, 又见炊烟
炊烟袅袅 古时人们做饭时徐徐轻烟回旋上升,随风而逝的景象。 中文名 炊烟袅袅 外文名 Smoke i...
狼烟四起 láng yān sì qǐ 【解释】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
灰飞烟灭 huī fēi yān miè 【解释】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
风调雨顺 骤雨狂风 骤雨暴风 骤风暴雨 栉沐风雨 遮风挡雨 招风惹雨 瘴雨蛮烟 云雨巫山 云尤雨殢 ...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2013.05】正史抹煞青石隐现的民族英雄蹇达
正史抹煞青石隐现的民族英雄蹇达
■ 李云
明长城徐流口位于迁安市境内最东端的徐流口村北,关口双侧山坡较平缓,关口建筑已毁。明代中后期属蓟镇东协建昌营路(一度曾属燕河路)所辖。边墙上(明朝人不想重现秦朝的悲剧,“讳称”长城,因此称边墙。)现保留一块万历三十五年“修建冷扳台子起至鸡林山边墙记名碑”(碑题名为作者拟,以下简称“记名碑”)。经风沐雨400多年,字迹仍清晰可辨,而碑上首位被记名者蹇达却因缺失姓氏而被忽略,致使这位英雄的英名被历史尘封了几百年。本文就此对蹇达做一梗概介绍,与读者共享。
一、记名碑所记简述
此碑青石质,宽1米,高0.82米,厚0.17米。碑正面四周阴刻卷草纹,其内阴刻楷书,竖行右起,碑文共22行480余字。碑文内容如下:
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达;钦差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业弘;钦差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兼备倭总兵官、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杜松;钦差总理永平等处粮储、兼管屯种,户部郎中周御;钦差整饬永平等处,后任兼管屯田、马政、驿传、海防,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应朝乡;钦差协守蓟镇东路等处,分理练兵事务,副总兵、右军都督府都佥事胡承□;钦差分守蓟镇建昌路等处,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沈弘猷;钦差河南都司佥事、统领蓟镇秋班、署都指挥佥事董□□;钦依守备冷口关等处、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佥事左□□;督理工程……分理工程……万历三十五年“秋防”,客兵、河南营军原蒙派修建军冷扳台子七十四号台西窗起、至鸡林山七十六号台东窗止□等边墙八十六丈一尺。下用条石、砖垒砌。底阔一丈六尺、收顶一丈三尺,高连垛口二丈五尺。
万历三十五年岁次丁未孟冬吉旦立……
记名碑把修建“冷扳台子起至鸡林山”一等边墙官员姓名、部队、番号、工匠姓名、施工数字和任务、建筑材料、修建年代等做了较具体的记录。但首位记名者的姓氏却因磨损、漫漶而缺失,经笔者详细考证,得知其为明代著名将领蹇达。
二、蹇达的履历生平
蹇达(1542年-1608年),明代中期政治人物、长城名将,字汝上,更字汝循,号理庵,重庆卫(亦作巴县,治今重庆市)人。同进士出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两任“蓟辽总督”。
著有《凤山堂集》、《督府奏疏》十二卷、《西南平播碑》文传世,也有少量诗词传世。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出生于一个累世豪门之家(父亲蹇来誉,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进士(与父亲中进士相隔12年),获“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四十二年(1562年)至万历二年(1575年),先后授颍上县令、祥符县令,安庆府(今安徽省域内)丞;四十四年(1564年),任升仪制司员外郎;隆庆元年(1567年),升山东佥事;六年(1572年),平定州(今山西域内)知州;万历三年(1575年)至十四年(1586
年),授安庆府丞,摄篆(兼任)望江县,请城(筑城)望江,阅月告竣;明年(1576年)复董役城桐城。后流寇残破郡县,二城独完。”擢拔为平阳同知(行知府权),累迁三吴按察使、备兵(兵备)使;“崇明(今属上海市),故沙邑也……警于倭,始议用甓……以请于备兵使者蹇公。蹇公上于台中丞王公、侍御宋公...…以万历之十四年(1586
年)八月筑土城,至十二月而毕。…
而王公、宋公、蹇公握其要矣。”十五年(1587年)“春防”,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任“顺天巡抚”;十八年(1590年)八月至二十年(1592年)四月,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初任蓟、辽、保定三镇总督;二十年五月至三十年(1602年)八月,以都察院右都御史晋升兵部左侍郎(正三品),协理戎政。期间,参与部署、指挥了“万历三大征”,取得了全面胜利。加太子太保、晋兵部尚书;三十年(1602年)九月至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复任“蓟辽总督”。期间,在今迁安市徐流口长城留下记名碑刻。三十六年末(或三十七年)去世。三十九年(1618年)十一月,朝廷“叙有功文武官员”,荫一子入监,皇帝“命礼部从予优予恤典,王国赏银币”。
三、督蓟辽、抚顺天间在今冀东的作为
万历十五年(1587年),蹇达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任“顺天巡抚”——
“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含永平府,今迁安属之)等府地方”。期间,除今迁西县(时属迁安县)域内两处长城碑刻反映其参与了长城修建外,史料还记载其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上的“实事求是”。
《明神宗实录》载,万历十五年二月乙丑,兵部覆顺天巡抚(驻遵化)蹇达称:“地土起存税粮,自有定例。但天灾流行似不分于民屯、草场。被灾草场租银,应照依原勘灾伤地亩,分数量免四分,该银三千四十七两有奇。其无灾地土,并应征六分,共该银四千五百四十一两有奇,尽数起解。”
万历十八年(1590年)八月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初任蓟、辽、保定三镇总督。期间,正是明朝与蒙古信守“隆庆和议”的“新婚燕尔”阶段,明、蒙间没有战事冲突,也没有发现史料记载其作为。只能推测他尽心职守地执行了朝廷国策,保持了与蒙古邻居的和平共处。
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复任“蓟辽总督”——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期间,在今迁安市徐流口长城留下了“修建冷扳台子起至鸡林山边墙”的记名碑刻,督导直隶巡抚,蓟州镇(含永平、山海等处地方)总兵官官署,兼备倭总兵官署,永平等处粮储、兼管屯种等衙署,及蓟镇建昌路等处地方、统领蓟镇秋班、守备冷口关等衙署重新“修建冷扳台子起至鸡林山边墙”,完善了边防军事设施。
同时,蹇达密切注视边防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此期间正值辽东宽甸(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等六堡发展迅速、人口日繁,受建州女真阿台(建州女真头领、努尔哈赤的外祖父或舅父)部威胁益重之时。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癸亥,“督抚蹇达、赵楫等遣官招徕六万余人尽归故里,事闻,上嘉其功,……先后与事诸臣及贡夷奴儿哈赤等,各赐银两亦有差。”十二月,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认为“六堡孤悬难守”,向蓟辽总督蹇达、辽东巡抚赵楫建议放弃该地,将堡内的居民全部迁到内地。对不愿迁徙者,动用了军队强迫他们迁居,造成大量死亡,蹇达应负“领导责任”。明廷给事中宋一韩力言“弃地非策”,吏科都给事中钟羽正,弹劾蹇达等官吏不称职,御史熊廷弼也赞同。万历皇帝(明神宗)俱不听,而采用李成梁的建议。此举辽东宽甸等六堡人民免遭了战争灾难。
万历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蹇达在给朝廷的一份奏疏中提到,努尔哈赤已蓄养精兵三万有奇,既要侵扰朝鲜,又要交通蒙古,对明朝则“渐萌反侧之念”(见日本《明实录》抄第4篇)。几年后其担忧成为现实: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四十六年(1618年),颁布“七大恨”,起兵叛明。
宦官高淮“采矿征税辽东”,任税监,恃皇帝宠爱,横行不法、为所欲为。数与边将争功、克扣军士月粮。三十六年四月,前屯卫军不堪其压迫,披甲而起,誓食高淮肉;六月,锦州、松山军也发生兵变。高淮惧死逃回,反诬告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逐杀钦使、劫夺御用钱粮。二人皆逮问,激起边民更大不满。蓟辽总督蹇达连续上疏揭露高淮的罪行,“(朝廷)乃召归,而以通湾税监张晔兼领其事。”
四、文学造诣
蹇达以深厚的家学熏陶,文进士入仕,自有深厚的文学造诣。不仅作有大量的公文类“奏疏”,且有所撰碑文和部分诗词传世。如《西南平播碑》文、《同邱古木》、《登蓬莱阁》诗等。
在《西南平播碑》文中,热情歌颂了万历“西南平播”总指挥——李化龙(年(长垣人,以少司马、兼大中丞、任四川、湖广、贵州“总督”)恢复祖国西南边疆的功绩:“……故师期仅及三月,费仅逾一百万,而歼八百年大憝(音du&,元凶),若摧枯拉朽,且拓地张官,一以中国之治治之;瘴雨蛮烟之乡,永为乐土。公之功不弘且远哉。而公不自功也”。蹇达任颍上县令时曾作《同邱古木》诗:“扶疏古木杂松楸,高映淮流野渡头。空锁烟云仙已去,行人犹自说同邱。”任山东佥事时作《登蓬莱阁》诗,诗中有“仙圃几人求大药,孤根何处托扶桑?”之句。
蹇达子蹇宗伊
“字海峤,好奇耽古,结交多名流,耻与达官伍”。人称“蹇痴”,风流不羁,不求仕进,至于落魄。文学作品有《山羊赋》。
五、被抹煞于史籍的根源
蹇达为官,创下了良好的“官誉”,多处地方志将其列入“名宦”作传。明代高官、文学家袁宏道《答蹇督抚》书中赞蹇达:“唯是溟渤之大,不让渗潢;以兹沙石之顽,得效砻砺……一叩无从,再拜肃史;远思县旆,徒有摇旌而已。”《山西通志&名宦》载:“蹇达……隆庆六年,以进士知平定州,学问博雅,为时宗匠。居官以廉自厉,遇事斧劈理解,动中机宜,讼庭清暇,官吏悉袖手而纲举目张,迄无废事。”蹇达文武双全,他以进士入仕后,明嘉靖、隆庆两朝仕途进展一般,到了万历年间,才逐步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赏识。他“协理戎政”期间参与指挥的“万历三大征”(宁夏戡乱、抗倭援朝、播州平叛),直到现在,仍是世界学者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部分。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李如松(李成梁之长子)、董一元,都是蹇达麾下的得力干将,在其两任“蓟辽总督”期间,与李氏父子有莫逆之交。特别是万历三十年至万历三十六年第二次任“蓟辽总督”,他对建州女真族阿古部、努尔哈赤部、倭寇的防备,保持高度警惕,并主持蓟、辽衔接地带长城加固。年过花甲的蹇达“皓首再筹边”,使女真部遭受了重大挫折。蹇达由于愤于当时的阉党专政,卸任后抑郁成疾而终。就在过世的几个月前,他还曾洞若观火、慷慨上书指出建州女真对明王朝的巨大威胁。
清军入关,遏制了“祖宗基业”发展的蹇达,首当其冲成为满清朝廷从“正史”中删除的明代官员。清朝编写《明史》有一大“潜规则”:“累朝之恩威,诸臣之功过,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隐没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者。”蹇达当然要被乾隆皇帝亲笔从《明史&列传》中剔除,包括他的奏疏和诗文作品也被满清朝廷列为禁书,全部予以销毁。更有甚者,与蹇达交往甚密的文学大家及其赞颂蹇达的作品,如袁宏道《答蹇都督》、谢廷谅《集内寄赠少司马蹇公诗》等也被株连,成为“文字狱”的一个构成部分。
蹇达文武兼攻、以才济世、重视边防、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富有现实意义;他的弃虚务实的文风,也值得继承和发扬。当然,蹇达支持“万历三大征”、与李如松父子在“辽东”问题的处理上的得与失,尚待深入探讨。
《明史》、《明实录》、《千顷堂书目》(明
黄虞稷)、《大泌山房集&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蹇公行状》(明
李维桢)、《&明实录&抄》(日本);康熙本《安庆府志》、《山西通志&名宦&平定州&明》;民国本《巴县志&金石》;《补续全蜀艺文志卷(点校)》(皎杰)、《唐山境内的长城碑刻资料》(穆远、学君、陈环、李长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瘴雨蛮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