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立国之本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难道只是某一个时期发展阶段的口号而已吗

教育是立国之本 以教育为立国之本
520阅读网()!
当前位置:
教育是立国之本 以教育为立国之本 时间: 来源: 点击:0次
一篇 : 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挽救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国家500年前,航海家的冒险拉开了全球竞争的历史大幕。500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世界性大国竞相登上世界舞台,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将它们推上历史的潮头?又是什么成就了它们的大国地位?近日,央视经济频道播出了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全片以15世纪后陆续崛起的这9个国家作为解读的对象,展现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视野为中国的发展寻找世界性坐标。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但在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心中却是阴云密布。他刚刚得知联邦军队再一次被南方叛乱军队击败,南军乘势挥师北上。局势十分严峻,林肯寝食难安,没人知道美利坚合众国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就在这一天,林肯签署了一项法案。这项法案已提出了十几年,一直没获批准,而且与眼下的战争并没有什么联系。19世纪50年代,联邦众议员杰斯廷·莫里尔提出:由政府以赠地的方式支持教育。但是他的提议一直没有获得批准。直到此时,林肯总统才签署了这项议案。这项《莫里尔法》法案成为后来美国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莫里尔法》实际上是一个用土地换教育的法案。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联邦政府动用了惟一的资源——土地。《莫里尔法》规定,各州凡有选入国会的参议员或众议员,按照每人3万英亩的标准,由联邦政府划拨给各州,各州出售土地的所得,至少资助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这样的学校又被叫作“土地赠款学校”。莫里尔法令实施后,美国共有1300多万英亩公共土地转到各州手中,先后创立了69所赠地学院,28个州单独设置了农工学院。康奈尔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学校,领取补助后发展成为著名的农业学府;马萨诸塞州在1865年用部分拨地资助了一所私立学校,后来这所学校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教育史家卡布莱说:“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多种补助中,似乎没有别的补助像拨地兴建农工学院和以后拨款兴办这类教育,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了。”1850年美国有116所学院,1860年有182所,而1900年已超过400所。人口在1850年到1900年间由2700万上升到7500万,而同时的学院入学人数增长了20倍。《莫里尔法》为美国庞大的大学院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教育的重要性在各国都已经不需要再大做文章了,然而国民们怎样通过实际行动支持教育就另当别论了,也许许多国家的人们会把教育当成政府的事。今天,美国各州的财富有40%以上用于教育开支,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由慈善机构和私人捐赠完成,他们是美国教育的重要参与者。美国许多知名的常青藤学校都是由私人创立的,私人的资助几乎遍布美国教育的各个角落并成为美国独特的传统。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卡耐基音乐厅,这些著名的场所都是以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名字命名的,美国2500多座公共图书馆和数不清的社会文化设施都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联。他临终前捐献出自己的绝大多数财富,资助公共文化事业,他说:“带着这么多钱进棺材,是很不光彩的。”卡耐基因而被称为“美国慈善事业之父”。但是为什么要把钱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而不是其他领域呢?原因很简单。卡耐基说:“哪怕你拿走我所有的财富,只要把技术人员留给我,用不了几年,我又是钢铁大王。”早在100多年前的这些美国富豪眼中,教育就等于科技,科技就等于生产力。固然有许多极为吝啬的富翁,但以捐赠的方式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已经成为美国的传统和普遍模式。卡耐基只是其中一个最生动的例证。哈佛大学的一位赞助人亨利·希金森所说:“教育挽救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国家。”无论是总统还是平民,面对教育这一宏大的主题都能寻找到各自的角色。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在美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延续着。正如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凡不能把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传给下一代的国家不可能是好的国家,若不能把本国青年置于最优先考虑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不能强大。”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爵士曾评价:“美国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美国的大学获得了社会的支持后,也开始为社会服务,校园的边界和社会的边界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大学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家科技和经济的繁荣。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美国的教育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浑然一体。不仅使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甚至还主导了以电子技术为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它从一个附属于英国的殖民地成长为世界第一强国,从一个依靠欧洲科学技术的国家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输出国。根据美国卡内基小组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当今的经济实力有一半来自教育的贡献。在世界排名前20名的大学中,有17所在美国。正是因为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美国才能拥有最杰出的人才和不可估量的知识资本,成就经济和科技大国的梦想。美国200多年来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培育教育土壤、培养人才资本的历史。到今天,这个只有世界人口5%的国家,却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汇聚着世界上最多、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和超过一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所有的这些人才并不都是美国培养的。二篇 :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纵观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家辈出的德国,文学家辈出的丹麦,以及二战后萧条的日本经济 都是很大一部分靠教育而强盛的。重视教育 就是重视国家的未来!幼儿园教育 废除 所有的文字教育 应该给予想象力和创造力 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这样 是因为 害怕有人有人起个偷先教单词表然后接下来我教点汉字的恶性循环。这样就违背了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初衷了。对于违反者 应当给予重大的惩罚,吊销其教师资格证,而且严法规定不得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以及担任教师职业。对于违反规定聘用此类教师当给予罚款,严重者 取消办学资格。我就不再班门弄斧的讲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了。动手能力也很重要。因为这按照生理学可能会让 一部分的儿童的逻辑思维不能被充分的开发,但是却好过大部分人被过分开发。而且科学证明 男生普遍智力发育是7岁 比女孩晚。所以 太早的进行文字教学未必好。首先幼儿园的布局应该是彩色化的(建议主色调 橙色 和蓝色 慎用红色 黑色 ) 因为可以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的发育,而且大脑喜欢颜色 能让他们愉悦 同时要有播放音乐 建议曲目 古典德国音乐(小提琴 钢琴曲),接下来就是 荡秋千 画图等经典的儿童游戏,可以锻炼他们的平衡感,以及一系列基础身体素质以及艺术气质。然后 此时建议让小孩子穿幼儿园的专用服装,注意 特别是这个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设计短裤 短裙 。有人可能会考虑到冬天咋办。那么我的回答是 日本小孩可以 我们中国小孩为什么就不行!这是磨练意志力和考验身体基本素质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温室花朵。与其生点小病用物理疗法,难道要等到大病来临才后悔?建议幼儿园 应该在4岁入学 三年的时间 不分年级 相比我国目前2-3岁入学 应该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 体验母爱 父爱 从而减少家庭问题而造成的心理阴影 和暴力造成的心理问题 (欺负其他小孩 之类的行为) 为将来一生的发展做铺垫。而考虑到我国 独生子女政策 可能会导致 伙伴 团队合作意识的缺失 所以在日常时间中 应该早上8-9点 或适当扩大时间 让 全园不分年级 的学生自由游玩,让他们有兄弟姐妹的温馨感觉。锻炼他们跟不同年龄的人的交往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小社会。而且教育界 有一个可怕的二岁的说法。这是正常的现象 第一个叛逆期 无法抑制所以这时候会出现暴力行为 让他们去和人相处如何可能呢?小学教育 为期3年 我个人认为 初等汉语 英语 数学(不得超过 二元一次方程的难度)这些可以采用 应试教育的手段 并无不妥因为这是最基础的最实用的 小学教学主要以 自主阅读为主。初中教育 这个时候 改 主三科为 逻辑 哲学 法律 分别用 初中三年各学一年 这三个是递进学习 不能同时学习 体育贯穿全程(好的身体 是好的精神力 思考力的前提!)考核方式 使用 演讲(一个不敢于表现自己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然后全体不记名投分 所以这也考虑到了 该学生平时的为人处世的风格 与其是 教师自己一个人看 不如让大家一起来评 相比社会上大部分都是 大多数人的主流舆论占主体 此时可以 让学生自由选报 语数英等 副科 采取应试教育手段 注意此处应该严格考核(内容可以简单 但是态度要严厉),不过不给发毕业证书,防止不切实际的乱报科目。毕业证书采取 1+N的 方式 就是 在原本的主三科加体育过关的上面加上覆盖副科印章的证书。(副科不通过 就连1也不给)(注意 此时学校必须 1学期3次 的叫 一些社会上的有成人士来报告 他们的职业 要求的技能 以及相应的常识 好为高中教育做 铺垫)。此外应当注重 游泳 人工心肺复苏术 辨别方向 寻找水源等 固定断掉的骨头 等生存技能高中教育 我把它转换成技校教育。入学选专业的时候 就要用到1+N的证书。此部分可以让 部分公司 企业 参与进行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由于学过了法律 不必担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让人人真正有一技之长 可以谋生。毕竟 爱因斯坦 没得到科学研究的经费他也要谋生不是吗?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注意控制人数和素质,让大学纯洁化 建立起大学的纯洁性 独立性。真正的科研机构。注:全程禁止政治以任何形式对教育进行干预!三篇 : 教育——国之根本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其中语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却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论坛)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这是我在上网时偶尔看到的,教育部对素质教育一事龟缩了那么长时间都未发布合理的公告,竟然出了这么一条骇人的东西。 我第一眼看到要轻中国文学而重英语的公告,我就差点晕过去, 原小学生须认3500个日常常用汉字,如今三四年纪统一缩减400字。要求会写2000字,现在对一二年纪小学生们施行最低标准800字, 我汗,800字啊!我打电话问了一下那些卖什么学习软件的软件开发商,他们说他们的产品能让正常孩子在40分钟就达到这一目标,并且学会写的字一辈子都不会忘! 我不管是不是开发商吹牛,反正我是实实在在的看到了中国人自己先把文字搁置的,( 文章阅读网: ) 昨天我还给文友评价什么文字如云如水,转眼我敬爱的祖国就义正言辞的告诉我,文字只是中国人说话的工具。 公告新规定,中小学生全面增负。增加必背古诗词文20篇之多。 其中小学生增加的有:长歌行,回乡偶书,滁州西涧,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两篇是我初二上教材的)三衢道中,观书有感 中学增加十五从军征,木兰辞,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卖炭翁,渔家傲(李清照的),南乡子(辛弃疾要是找到他的词如今被教育部当成压迫学子的工具,他得哭死),满江红(秋瑾的)庄子一则,礼记一则,列子一则,与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河中石兽! 据教育专家称此举是出于减负的考虑,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灵活运用的知识。而增加背诵篇目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这叫减负?我看你这20篇文章的字加一块就已经大大的超过了你所谓减负的那400个字了,更何况是背诵呢,道貌岸然的说是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那请问您,不死记硬背,怎么默写这20篇古诗词文啊? 再者说,国家要求减负,教育部就增负,国家要施行素质教育,教育部就非增加应试教育内容,非但如此,还,你在看下面这段。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推广书法我不反对,我就像问一句,我们苦海学子把这些该学的都堆在这九年义务教育里,那我们高中做什么,大学做什么?将来成人后有去学什么? 我这么说可能有点偏激,但是教育也要考虑我们这些被教育者的心态吧, 哦,软硬兼学,你们可知这九年级学生的字笔都远远无法达成楷书着二字,更何况是小学生啊, 教育家们就那么情愿你们下一背都变成书呆子么,三规五常约束着我们,七情六欲禁锢着我们,你们视把我们变成机器为己任,屠害学子,致使国家迟迟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社会技工工人素质上不去,学子负担要求下不来, 要么逼着学生硬生生的往下格式化,要么逼着正直青春我们迈向底层社会,饱受苦难,虽不至于说饥寒交迫,但毕竟也摆脱不了穷困潦倒啊,你们不是与共同富裕这四个字过不去么, 再来谈谈这卖国求荣的事, 在新课标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个级别。设置分级课程目标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按照设计,在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要达到二级标准,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在老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短剧,认识600-700个单词等;五级为初中毕业时需要达到的标准,这时候可以独立起草短文、短信,认识个单词等。七级为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的基本要求,而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高中生设定的目标。 实话说,我就是一个英语差生,我平常满分120的英语卷子,我最高打个40分,可以说对英语是全然不会,但就算这样,我们班40余人,我排第8,我不是为了自夸,因为我的班级算是很差的一个班级,但是由此可知,博而不精的道理, 国以民为本,而民所想所愿仅仅是希望国能以古为镜,以邻为镜,以己为镜啊 国只是一个容器,而民才是能填满这容器的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能填国,亦能容国。但是民的容忍和让步,是为了让国家和谐,如果国家认为人民的坚持是对国家的不敬,那么恕我斗胆叹一句,国,将不国也!四篇 : 道德是立世之本  道德与感恩、法制就像是由此及彼紧紧相连的一条索链:一个在道德上高尚的人,自然懂得感恩,而一个时时都心怀感恩的人,遵守法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作为中学生的你我,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道德,作为咱们中国乃至全世界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身为社会公民的必备要素,道德的缺失将直接影响我们在社会中的立足。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予人。&这是道德最基本的准则,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只图一己之乐,常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把自己庸俗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不快乃至痛苦之上。这样的人,连最最基本的道德都已丧失,必将要为千夫所指,何其可悲!   先哲还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心怀道德的人必备的良好品质,也是最难于把握的。在我们身边有不少的人常常以道德楷模自居,却往往因为&不拘小节&而大失身份,引来众人鄙视。当渐渐地发现周围的人向你我投来鄙夷的目光时,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反省自身,对自己那所谓的&道德&做一次深刻的审问和解剖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反省,作为一个伟人必备的素质,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时时反省、事事反省、勤于反省、善于反省,方能在道德上不入卑鄙之流,做一个高尚的人;在生活中不陷入庸俗之流,做一个充实的人;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个成功的人!   &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先哲留下的这句名言为我们的道德指明了方向。   如果说感恩是拯救癌变心灵的一剂良药,那么道德便是服下这剂良药必须的药引;如果说法制是庇护真善美的一棵大树,那么道德便是使这棵大树屹立不倒的树根。   如果说道德是灯塔,感恩便是船桨,我们正是靠着灯塔的指引,划着船桨在法制的大海上乘风破浪、畅然前行,去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我衷心地希望,从下一刻起,你我都成为美德的典范,愿美德伴我们成长、进步! &&&&高二:冉文锋五篇 : 教育,国之根本  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不在我们小时候就让我们接触各类书籍。如果小学时就有图书馆和电子图书室,让学生能及早确定方向,接触自己想要投身一生的事业,如建筑、室内装修、服装设计、缝纫裁剪、系统的绘画、作曲教程、乐器、心理学、逻辑学、成功学、商业管理、国学等,即使小学生也能看懂,可是中国教育给了学生很漫长的空白期,只给重复的基础教育。而且穷人家的孩子接触不到,只有教科书可看,埋没了天赋,误人一生。   直到大学才有各种书籍,可以把大学书籍当作选修课给义务教育的学生,中国的未来必会更光明,头脑里的想法决定一切,财富、地位、人格、强大的脑力皆是你所想的东西,当一个人有冷静的头脑,周密的思索,活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必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中国为什么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精彩的设计,造的东西被各国贴上廉价品的标签,如果中国也能建立画室,让学生自愿免费接受系统的绘画课程,或者在必修课里加上服装设计、缝纫裁剪、建筑设计等,提高学生艺术品位,生产出的东西一定更有商业价值,优质的商品必能大幅提高国家收入和国力。   国学能让学生一心向善,正派坚毅,如果哪个孩子有幸接受国学教育,一定会是心思坦荡、浩然正气、高雅温润、清纯可爱的孩子,但最好在幼年时期就灌输给孩子,使他从小行无过,完美圣洁,这样能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目前中国现状令人担忧,只要是吃的几乎都是有毒的,如反式脂肪酸,发达国家把它描述为人类史上危害最大的食品,早已禁用,在中国却处处都是。   为什么国外商品都做到精益求精,因为他们深刻领悟到什么样的品行才是一个完美的的人,从他们对中国人的羞辱中便可领悟到这个道理。&&&&高三:许筱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
论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生产力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发展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个论断,进一步科学的揭示了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从体制说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新中国的科技体制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体制在当时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和的迅猛发展,旧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科研单位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和经济上自主发展的能力,科研和生产建设相分离。这种"两张皮"的状况阻碍着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对经济建设不能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也难以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科技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1985年3月,专门讨论科技体制改革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一贯重视科技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兴奋地说,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 会议对《》(草案)进行了讨论。邓小平认为,这个草案是个好文件。这个文件的方向,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总结了中国科技工作30多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经验,凝聚着全国800多万科技工作者智慧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终于在日正式出台。如果说,新时期过去的7年科技体制改革是初试锋芒,那么现在可以大显身手了。 《决定》明确指出,我们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在组织结构上,要改变过多的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引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 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克服"左"的影响,扭转对科技人员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的,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改革,犹如汹涌澎湃的洪流,冲开了旧的科技体制的堤防,我国的科技工作日渐一日地活跃起来了。 拨款制度的,改变了科研机构经费单一靠国家包揽、缺乏自我发展活力的局面,使一大批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转变运行机制,走出封闭状态,主动奔赴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与大中企业的联合,以多种形式进入、长入经济,从单纯的科研型向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技术实体发展。到1990年,全国已有一大批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与企业结成科研、生产联合经营体1万多个,科研机构创办独资、合资技术经济实体3500多家,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与的结合,大大增强了科研机构的经济实力。1990年,全国科研机构创收达86.5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52.2亿元。 在管理体制方面,还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分类管理、优化科研生产要素组合的招标制、聘任制等一系列改革,使科研机构焕发了生机。 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社会确立了技术商品的观念。在"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指导下日益壮大。随着经济、科技改革的深化,逐步进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以科技成果由无偿转让到有偿转让为突破口,我国的技术交易金额规模逐年增大,从1984年的7.2亿元上升到1991年的94.14亿元。1990年实施《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后,有近50个省市和部门制定了地方和行业推广计划,把一批量大面广、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大面积地推广应用到传统产业中。过去作为样品、展品、礼品的大量科技成果,如今已大规模地输入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的技术商品也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打破了长期以来技术只进口不出口的局面。 1991年,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8.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7.1%,已成为国家赚取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技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发挥了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全国1000万自然科学人员中,有400多万投身于工农业生产主战场,数十万科技人员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进行智力支援。 体制改革焕发了科学技术的活力,科技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在几大计划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播火,意在燎原 改革,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又使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规划,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差,与大工业争能源、争原料。这些问题不仅妨碍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威胁到它的生存。 在这个大背景下,"星火计划"担负起了神圣的使命。1985年9月,国家科委拟定了"星火计划",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地方经济,提高劳动者素质。1986年1月,国务院批准该计划实施。 在"星火计划"的帷幕拉开的时候,它确定的目标是到1990年,建立500个星火示范企业,开发100种适用于农村乡镇企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培训100万农村知识青年。 该计划在以下领域展开:普及水产养殖和禽畜饲养技术;山区、滩涂综合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动植物产品和油脂综合加工和利用技术;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速生林栽培技术和林;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毛皮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农村建筑;开发各种农机具和农村适用的机电设备等。 计划的出台,得到上上下下一致好评。万里同志一语中的:"这个工作做好了,可以说是功德无量!"获益的农民们兴奋地说,没有星火项目,哪来手中的票子?列入计划的乡镇企业的命运充分显示了"星火"的威力。在1989年市场一度疲软的情况下,星火示范企业都经受住了考验。据对广东、浙江两省调查,分别有93%和90%的星火示范企业依然呈现出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势头。1989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星火产品展销会",5天成交额达20.5亿元,使一度冷落的技术市场掀起了高潮。 1990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满怀喜悦地宣布,在全国成千上万科技""的努力下,"星火计划"起初确定的目标早在两年前已全部实现。科技星火已燃遍全国2000多个县、市,星火项目已达1.5万个,有的已形成燎原之势。据对已完成的1万个项目的统计,4年已累计新增产值221.8亿元,创利税55.3亿元,创汇节汇23.54亿美元。投入产出之比高达1∶3。如果加上项目扩散所产生的连锁效益,投入产出比更大。 全国有40多万名科技人员在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贫困地区大显身手,培养了250万名懂科技的能人干才,使科技火种撒遍祖国大地。 "星火计划"在国际上也引起强烈反响。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参展的星火项目不到30%,其成交额却占总成交额的90%。联合国有关人士认为,中国的成功,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样板。1990年,联合国出资拍摄了一部"星火计划"专题片,准备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荐。 播撒星火,意在燎原。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即开发和有效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具有较大规模或者连片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商品、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并对一个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产业,是"星火计划"的必然趋势。这种支柱产业,这种燎原趋势,在一些地方已开始崭露头角。我国在畜牧、养殖、珍贵毛皮动物、食用菌、饮料、果品、保健药品方面,已形成了一批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产业。 "星火计划"孕育了田野的希望,它把科技的火种撒向广阔的农村大地,以卓有成效的示范,告别贫困,解决温饱,引导八亿农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取得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显著成就。它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贡献。 瞄准前沿的"863计划" 纷纭复杂的国际社会充满了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事实表明,科技实力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法码。谁具有高科技的优势,谁就将占有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世界各国都在为争夺高技术"制高点"而激烈竞争,为新世纪的到来做超前准备。 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怎么办,党和政府在思考,富于远见的科学家也为此殚精竭虑。 为我国光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王大珩深知,如果我国不瞄准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那么几代人经过不懈努力从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到发展起今天空间技术所形成的举世瞩目的国威势将难保,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不能缩小,还会继续扩大。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他找到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三位学部委员进行商谈。于是,日,四位老科学家怀着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上书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3月5日,邓小平在建议上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宜速决断,不可拖延"。在党中央部署下,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组织了全国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论证,拟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转了这个纲要。这个计划是在1986年3月提出后并经国家批准的,所以定名为863计划。 863计划确定了7个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技术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奋斗目标: --在生物技术方面,要研制出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提供能有效防治肝炎、心血管疾病、癌症的疫苗和药物等。 --在航天技术方面,研究发展性能先进的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研究载人空间站及其应用。 --在信息技术方面,要研制出具有和谐人机环境,满足多领域智能应用需要的智能计算机系统;研究为光通信、光计算服务的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 --在激光技术领域,研究高性能、高质量的激光技术,以带动等离子体、新材料、激光光谱学等技术科学的发展,扩大激光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自动化技术领域,针对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率、高质量、更新换代快的现代生产的需要,发展新一代自动化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研制出能精密作业、水下作业、在恶劣环境下作业的智能机器人。 --在能源技术领域,开发比现在火电提高热能转换效率约20%的高效低污染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建成万千瓦级试验电站;开展能大幅度提高核燃料利用率的先进核反应研究,建成工程性反应堆。 --在新材料领域,为国家高技术计划各相关领域提供关键材料,如为下世纪初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用于动力装置的耐高温、耐冲刷、高韧性复合材料,用于航天技术的耐腐蚀、重量轻结构材料和某些功能材料等。 1987年,这项宏伟规划开始在我国组织实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不可能在高技术的各个领域全面出击。在上述7个领域中,我国瞄准前沿,确定了15个主题,通过对有限目标的跟踪,达到联网带动一片的作用。863计划采用专家委员会的方式负责组织实施。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集中力量,统一指挥,扬长避短,以老专家坐镇,中青年为主力,建立技术经济责任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同时,引进智力、技术和人才,多方协作,力图有战略、有战术、有步骤、有阶段地完成计划。 邓小平同志对发展高科技倾注了极大热情。日,他在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竣工典礼上说,有位欧洲朋友曾问我,我们经济落后,为什么要搞这些项目?我对他说,我们要看得远一点,不能只看到眼前。世界上都在制定科技发展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中国也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邓小平说,下个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不仅要搞高能加速器,还要参与其他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如果60年代中国没有原子弹和氢弹,没有发射卫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落后。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关怀给科技工作者极大鼓舞。参加863计划的科技工作者们在"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的863精神指引下,不怕工作艰苦,不为社会上一度出现的"向钱看"思潮所动心,顽强拼搏在各个高技术前沿领域。863计划在各领域专家委员会的积极组织下,经过调查研究,分解课题,层层落实,到1990年,该计划7个领域的15个主题已分解成100多个专题近千个课题。全国有500多个单位的近万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研究工作,并在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5个领域取得研究成果400多项。 在生物技术领域已培育成功比现在杂交水稻增产5%左右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继续领先世界水平;在信息领域建立了拥有400多万个字样的手写体汉字样本库;在自动化领域研制成功新型的神经网络系统,对彩色图像压缩比达40;在能源技术领域已建成2000千瓦燃油磁流体发电试验机组;在新材料领域,人工晶体材料、航天用金属复合材料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些已领先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高科技发展的广阔前景。 "火炬"在燃烧 1988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具体组织的,旨在将高技术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一项指导性计划诞生了。这就是继"863计划"后我国又一项著名的技术发展计划--火炬计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又需要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转化方面,中国的科技事业也经历了一番风风雨雨。 国家科委在提出星火计划时,也曾提出了高技术产业化问题。然而,将一项高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所需的资金,往往是研究这项成果所需资金的好几倍。这项工作若完全靠拨款,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同时,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是有风险的,如果新产品不被市场所接受,一切投入将付诸东流。面对困境,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探索中国化的高技术产业化道路。 1988年,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干的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出现,使人们对高新技术的真正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并为新技术向产业化转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于是,主要因为资金不足而搁置了多年的火炬计划,真正开始"燃烧"起来。 以"火炬"命名的这项计划,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坚持政府投资、自筹资金、相结合,多种形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技术发展计划、引进消化的成果、发明专利等为依托,按照技工贸一体化的原则,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积极开展、合资,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 1988年8月,国家科委主持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确定了年3年间的:培养和创办2000个高新技术企业,并促进他们与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街道企业的联合;开发2000项左右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中70%以上形成规模生产,30%以上将出口创汇,吸引10万多科技人员从事火炬计划,为高新技术企业培养2万多名经营管理及国际市场的人才,等等。 宏伟的规划,理想的蓝图,鼓舞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事业。 1988年和1989年,国家科委从各地、各部门申报的1500多个项目中,先后筛选出287项作为国家级的火炬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总投入约19亿元,预计投入产出比将达到1∶5。与此同时,各地还组织实施了528项地方性火炬项目,优先发展,总投入达12.7亿元。各地纷纷将实施火炬计划与"科技兴省"、"科技兴市"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领导、制定政策与规划、筹措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安排落实。 1990年5月,国家科委在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火炬计划工作会议。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这次承上启下的会议上讲话说,实施火炬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一项伟大战略任务。它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决不亚于五六十年代的"两弹一星"所起的伟大的历史作用。 广大科技工作者正在继承和发扬当年"两弹一星"的创业精神,为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努力。火炬在燃烧,照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道路。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目标,正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变为现实,并不断辐射到传统产业中。 走出象牙塔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无外乎两条:或纯做学问,或走上仕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往往安于清贫,羞于言钱。 改革,带来人们观念的巨变。科技人员观念上的转变,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使整个社会为之震动、为之振奋。埋头科学实验,执教于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当然是国家的高级人才瑰宝。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能毅然跨越传统,走出学术殿堂,甘冒风险,忍受非议,投身到商品市场大海中沉浮拼搏,并终于填平科技与商品之间沟渠的科技企业家,更是难能可贵的人才。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当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批批科技实业家登上经济舞台。面对日益激烈的、以高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国际大环境,我国经济的腾飞期盼更多的科技企业家投身于市场大海,期盼着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跻身于经济舞台。 早在1980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一批科技人员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成了一个"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始探索在中国从事"技术扩散"的新模式。他们可谓是走出象牙塔的先行者。对此,人们的态度千差万别:赞成的、观望的、怀疑的、反对的,应有尽有。 但是,改革的春风吹拂着中国大地,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在我国个最大的智力密集区地区,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并以其卓越的成就解除了人们的种种疑虑。1983年中关村有11家科技企业,到1987年,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企业达到148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名副其实。1984年,电子一条街的科技企业营业额为1800万元,到1987年已超过9亿元,同时还形成了47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3年共交纳各种税款和管理费1亿元,创税后利润7800多万元。 1988年5月,国务院在总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批准建立以电子一条街为基干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使其成为向传统产业辐射高新技术的"辐射源"。 1991年3月,国务院又批准了2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样,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有27个,按所建立的区域可分为三类:一是设在智力密集的大中城市和开放城市(地区),比如北京、武汉、沈阳等共22个;二是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共有上海漕河泾和大连2个;三是设在经济特区内,共有深圳、厦门、海南3个。建立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目的在于,用10年至20年的时间,在中国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是中国火炬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主要依靠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以及可以借用的国际资金、技术和生产、贸易条件,把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和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实现国际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逐步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传统产业辐射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它也是科技界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后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其成就令世人注目。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自1988年建立以来到1990年的3年,累计仅两万人,而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却达60亿元,年均递增50%。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收入大幅度提高。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8%,创汇累计8850万美元,年均递增139%,税收累计2.47亿元,年均递增71%。1990年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三项指标分别比上年增长44%、60%和62%。而这些成就又是在全国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取得的,更令世人折服。 1990年一年里,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2万人不吃皇粮、不靠铁饭碗,在一度市场疲软的下,向社会贡献了价值20多亿元的商品和技术服务,奥秘何在?成功秘诀在于机制、科技、政策还有勇于开拓的科技企业家。开发区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技工贸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实行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六自"企业运行法则。这些法则的成功运用,关键是有一批能够将技术与商品这最具活力的两大因素结合在一起的科技企业家。 他们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兴办科技实业,促进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移,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到1991年底,27个国家级开发区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487个,职工总数13.8万人。1991年实现技工贸总产值71.2亿元,实交税金3.9亿元,利润7.9亿元,出口总额7.1亿元。一大批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分流出来的科技人才在这里大显身手。 靠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高技术产业以旺盛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显示了宏大的发展气势。 科技大国不是梦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同时又是拥有丰富智力资源的大国。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的各种原因,我国的综合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我国所拥有的科技实力也不相称。我国成为一个科学技术大国,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成为科技大国已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变为现实。 几大科技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科技工作在三个层次上向纵深展开。 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迅速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为实现我国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这个层次上,除上述"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外,还组织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丰收计划"和"燎原计划"等。科技攻关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那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七五"期间,经过10多万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一批重大成就。计划安排的76个项目、384个课题绝大部分已按期完成,80%的项目可达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建立了中间试验线400多条,工业试验装置400多个,提供新技术、新工艺300多项,开发出700多个重大新产品。丰收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大力推广农业增产的先进应用技术。而燎原计划的着眼点则是开发和培训农村技术人才,从而使现有农业(包括林、水、牧、副)科技成果的推广率达到60%以上。 在高技术层次上,我国组织实施的"863计划"和"火炬计划",在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选准有限目标,集中力量攻关,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个层次上,我国除继续保持一些传统领域的优势外,在一些新兴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投入基础性研究的科技人员有10万多人,"七五"期间安排研究课题2万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资助近3000项,部分地方和部门还自行筹集资金,支持了3000多个基础性研究项目。由国家投资建成了63个重点实验室和近百个开放实验室。 除三个层次、几大计划外,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也空前活跃。官方、民间、双边、多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合作交流广泛展开。我国先后与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同57个国家缔结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和,在联合国系统30多个科技机构中取得了合法席位,参加国际学术组织达280多个。"七五"期间,每年政府间和民间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达1万多项。我国技术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90年技术出口额达9.8亿美元,比1985年增加了30多倍。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中,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科学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据1990年的统计,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人员达1080.8万人,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有科技人员1045人。研究与开发机构也有了空前的扩大,1990年底,我国有县以上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5819个,拥有职工103.7万人。其中,属自然科学领域的有5477个,职工101.5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43.6万人;属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有342个,职工22.2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有1.5万人。这套科学技术体系,几乎覆盖了全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已成为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 高等学校一直是我国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方面军。1990年,79.5%的理、工、农、医专业高等学校(636所)建立了科技研究与开发制度,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为24.8万人,占全部教学、科研人员的34%。全国高等学校共成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666个,其中研究所864个,研究室802个。 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也得到显著加强。到1990年底,在全国1347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者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94.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5%;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有77.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1.4万人,占40.7%,平均每万名职工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104人。 宏大的科技队伍,多种类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已使大批科技成果问世,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计算科学技术、通讯技术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970年到199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30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2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另外,、洲际运载火箭,""大推力火箭的发射成功,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对撞成功,"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以及在现代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地学、化学、数学等重要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 这一系列成就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已经成真,我国已经和正在成为一个大国。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盲目乐观,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我国的工农业技术水平、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先进国家还相差甚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较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真正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仍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迫切的任务。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22:01:09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的立法权属于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