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题目是学生研究还是老师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惹的祸”,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于2015年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2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5年5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 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 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 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5年6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 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②& 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 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的干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
(华林小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求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一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Shift四俏9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理论研究背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合作学习的国际研究现状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研究热潮.由此开始,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的集体化、过程性特点,实现有意义的而非形式化的合作学习,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2、合作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从浙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二、我校前期研究概况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地追求.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表现在: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实验一经确定,我们便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然后再从中挑送几位精干的老师组成实验组.实验组的成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大家都形成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2、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在校内展开实验班、对照班的实验教学,实验班实施动态分组教学.我校实验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3、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前,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板块的教学组织形式已在全校推开,教师们普遍认为小组学习活动促进了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创设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意识,有利于教与学的目标达成.如:两位实验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切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并把自己的心得及时写下来,撰写成论文.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一)、合作学习理论1、杜威哲学理论.(1)学生应该是主动地学,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建立在内发动机的基础上;(3)知识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4)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联系;(5)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种民主程序必不可少;(6)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联系,学习应该有助于改造世界.2、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小组相倚性:一个或者更多的小组成员的优异表现为整个小组赢得奖赏.(2)替代性强化:学生们不仅因为自己在学习上受到奖赏或者惩罚而提高学习动机,也因看到别人受到奖赏或惩罚而提高动机;共同学习,尤其是当学生们根据学习动机和过去的成绩而混合编组时,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向那些因努力而受到奖赏的优秀同学学习的机会.3、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约翰逊兄弟在其导师多伊奇的“互相依赖”理论基础上,提出共同学习的五个要素:(1)正相互依赖;(2)个人责任感;(3)面对面交互活动;(4)教授合作技巧;(5)检查小组交互活动.(二)、建构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可能的、可持续的和能负责任的教学可以提供激励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构以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始终还须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变得容易一些.学习是每一个个体的,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由内部世界来实现的建构和再构,这仅有很小部分能受“外部”推动而进行,完全不能在过程和结果上被控制.因此,对学习负有责任的是学习者本人.体现于认知上的建构主义学习观:(1)主动地对已获得知识进行建构和再构;(2)在许多的机会中和在依据新旧知识联系的不同过程中发生;(3)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4)包括深入内部的变化.(三)、信息交流理论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形式通常是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目前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后的“秧田式”座次编排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则呈师生多向交往形式,而理想的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应是立体多层次多向交往,在这种师生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四)、自控理论. 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正如波兰教育家雅•柯尔恰克所说:"儿童是感情的王子",他们的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组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五)、集体动力理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问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六)、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为各自目标奋斗,同学间是竞争的、缺少互助、教师奖励也只是针对个别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师生的单向交流发展成多向交流,奖励由过去主要对学生个人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所以小组学习更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个别辅导. 四、研究目标及意义1、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有得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又增进了同学友情.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并且,在合作而非竞争中,学生的交往还会增进其理解别人的能力.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和角色扮演,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呈负相关,即增强角色扮演的社会交往,将降低儿童的自我中心程度.从而清除了学生惧怕交往心理,培养了社交能力,促进了合群性、利他性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小组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小学生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认为:“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 、“ 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内容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随着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合作、创新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同组的几个优生帮助后进生,无论“教者”,还是“学者”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其中教者会表现出自尊的提高和对其能力信心的增强,而学者表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动力的增强.因此它对学习成绩必然带来正面影响.特别是帮学对子的建立,可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伸展到课外,弥补教师精力不足,时间不够的缺憾.可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五、研究内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 21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参与,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做到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自己个性受到尊重,自己是数学学习中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在课堂上坚持两条基本原则——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围绕三个发展重点——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参与表现、合作竞争、自我调控、实践创新.最终我们将构建“问题情境——出示尝试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六、研究方法1、文献信息法: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通过图书馆、报刊检索、网络检索等方面途径,搜集整理中外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先导性.2、教育调查法:通过实地调研、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测量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分析;3、观察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在自然状态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4、行动研究法.5、实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研究,并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施、产生的实验现实和实验成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 06:22:00
发布者:吾爱
微信号:yazhuqingxin.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基础的重要任务。经有关专家研究发现:我们的学生擅长的是解决现成的问题,而不会发现问题。一个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是绝对谈不上创新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的时候,总是围着大人嚷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又继续问:&为什么是这样?&无穷无尽的是什么,为什么,简直让大人难于应付。当他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学校,视野扩大了,接触的人与事多了,因而问题也就更多了,总是围着教师问这问那,有时也弄得老师难于招架。经过几年的学校,人长大了,个人知识增多了,然而问问题的人却少了。就连回答老师提问的热情也没有了。为什么往日强烈的问题意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受学校时间的增长、个人知识的增多而失落了呢?
二、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错误或是问得不好,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如此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产生厌恶、烦燥。因此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小,出现无疑可问、不敢问、不知怎样问、没机会问的局面。一个习惯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养成敢问、好问、会问、善问,并在疑问中自主探索。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要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 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信息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研究的目标
1、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学习方式,解决学生上课会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
2、分析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和方式以及思维模式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
3、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进一步转变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同时要改变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避免有伤害性的批评;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借鉴&问题学习&理念开展课题的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进而乐于提出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具有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提问行为同步发展,达到学生提问意识与提问能力熟练自动运转。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这种方法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有效地产生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研究探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2、根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开展课题的研究。
3、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开展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小学一DD二年级各班学生进行实验。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 实验观察法 、案例分析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实践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文献探讨,或者是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拟订和执行研究计划和行动方案或者是重新审慎行动计划并做出修订。
六、课题研究步骤及安排:
(一)研究周期:一年,即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
(二)研究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学习、准备、起步实施阶段。调查分析本校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学习有关理论。本阶段主要通过课堂观察、课余访谈等方法诊测了解以下两个问题:
(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所需要的教学情景
(2)、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因素
2.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5月)。根据第一阶段的诊测情况,采用&情境、问题、合作、探索&教学模式,以及现代技术的辅助手段,在科学合理运用上注重形成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学生问题有效研究。
首先研究:教师如何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即:在数学教学中,从行为上、心理上、学习方法上,给孩子以充分的支持、鼓励、帮助。为孩子的提问创设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气氛,设计一个有助于孩子提出问题的教学程序。其次,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多项思维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以后的学习任务。然后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孩子在学习新知的时候,能不断的产生问题,在问题的不断繁衍中,解决中,使自己的认识领域,知识结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主动性学习,形成自我能动性的人格。按计划进行研究,随时调整研究方向,避免偏差,定期开展教研课,组内交流经验,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及时做好课后反思并再次进行比较实验,真正体现、落实教与学的有效性,及时做好研究材料及其论文的撰写。
3.第三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反思总结阶段。
完善个人课题研究,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总结反思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课题成果。通过总结最后以文字的形式上交个人的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成果:
1、经验总结及交流材料;
2、课题讲座材料;
3、研究课、交流课;
4、优秀案例及反思;
5、研究感悟下形成的论文;
6、本阶段计划与总结。
7、教学所用课件。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找教案&&微信号
微信:yazhuqingxin.
周一至周日 8:00-20:00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小学数学教师要研究的课题有哪些?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小数、分数、正数、负数、面积、体积
正数、负数、面积、体积
比如,问题解决等
这个很广,首先是要研究学生!!
小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研究
小学生教材内容编排设置,小学数学思想教法研究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困难,文字题的解答等吧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成因素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社会实践性的数学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分析能力等等
怎样让孩子们更好的 学习生活中的 数学知识?
学习方法的研究,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看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知道了。
计算错误成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习惯及方法的培养等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新教师重点研究课堂管理。
小组的学习方法指导!对后进生的学习指导!
我觉得贴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教师研究的课题主要还是要围绕那四个维度吧!纵向的把知识串成线,方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学习方法。
所谓“课题”,就是研究和讨论的话题。再者,所谓“课题”,就是研究性思维的中心概念。我更欣赏的一种解读是:课题就是一个以问题为指向,积聚众人智慧,产生思维火花的研究平台。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研究,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验与研究3)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研究4)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实验与研究6)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7)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8)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要创设情境又要高于情境。。。。。。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把教师的职能从“传授”改变为“引导”,只有学生会学习,自己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我认为小学数学应该是学了之后,对人将来最有用的知识,它重在基础,而且会比较贴近生活,小学数学应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有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明白了这个才会推动着学生去钻研,去探索,不断的思考,积累知识,培养能力。谢谢!...
我更欣赏的一种解读是:课题就是一个以问题为指向,积聚众人智慧,产生思维火花的研究平台。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学生小课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