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套路可以拆开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炼吗

太极拳动作不对,或不到位,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吗_百度知道
太极拳动作不对,或不到位,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站桩没练好,不要练动作。动作是搭配腰的可以这么告诉你,每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整天瞎折腾。你不可能练得和老师一样,我站桩练了快一年,不练任何套路,动作跟过去。其实别看太极拳动作多,其实就一个关键动作“转腰”,你能把腰转清楚,就可以了,很多人就是腰都转不清楚,腰转过来,动作跟过来,腰转过去。不过,你一定要找个好老师。从站桩开始练
采纳率:47%
会有以下几种情况的: 一是可能膝盖损伤或骨关节病变;二是造成身体扭曲,重心偏斜;三是韧带损伤。四、是由于锻炼过度,或运动量过大,造成肌肉酸痛。五、以讹传讹 ,误传太极拳,不利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学习太极拳易犯的错误及纠正的方法
学习太极拳的人必须经过若干阶段刻苦学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动作,才能使太极拳技艺达到较高水平,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修心养性的目的。
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即盘架(练架)阶段,从基本动作乃至套路动作必须按照动作要领一招一式反复练习,建立规范、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此阶段容易出现的错误:
1、身法不正、低头猫腰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提顶吊裆、含胸拔背、空胸实腹。但初学者由于理解与实际水平相去甚远,同时身体肌肉感觉及控制力较差,尤其是背部的竖脊肌、腰方肌、臀大肌等肌肉力量尚小,往往会出现低头猫腰、驼背等错误现象。纠正方法:
(1)用器械辅助练习,如负重弓身、负重转腰等,增强腰肌力量。
(2)两手扶丹田的升降练习,可想象头顶着一碗水进行练习,注意要空胸实腹、意守丹田、逆式呼吸,动作要缓慢、均匀。
(3)两手扶丹田,命门后撑,两肘稍外张,想象两肩与两髋关节构成的圆柱体做左右旋转练习。
2、步型、手型、身法、步法不清
太极拳的手型各式之间存在差异,其身法、步型、步法与外家拳也不同,初学者往往将它们混淆,尤其是弓步后蹬脚不能完全蹬直,独立动作的支撑脚不能站直,上肢冲拳或推掌时肘关节不能伸直。纠正方法:
(1)掌握太极拳独特的身法、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的概念,定势练习。
(2)不断地进行对比练习(或对镜练习)2—3人一组,相互纠正。
3、立身不稳、虚实不清
太极拳的脚步移动,前进、后退与外家拳有所不同。凡是向前迈步,要求支撑腿下沉坐稳,运动腿脚后跟先着地,然后是脚掌、脚趾,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后退则完全相反。虚实转换要分清。“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是太极拳脚步移动生动、形象的描述。太极拳要求重心平稳,动作轻灵沉稳,两膝运动如“揉面”一样圆活。但是,初学者往往会出现立身不稳、动作虚实不清,重心高低起伏,上、下动作不一致等错误。主要原因是:腿部力量较差,对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把握不准,重心虚实转换不明。纠正方法:
(1)双手扶丹田前进、后退的移动练习、单腿独立平衡动作的持久性练习。
(2)加强腿部肌肉力量锻炼,如负重半蹲、负重前进、后退的移动练习,升降开合桩练习。
(3)“推腿练习”:两人一组,正面弓步相对,两手扶丹田或两手背叠于命门处,两人前腿踝关节内侧靠拢,以小腿膝关节为接触点,重心前后移动,做弓步=虚步的转换练习,接触点做顺时或逆时针的圆弧运动。
(4)减小运动量的练习。套路练习时适当调高架子,减小运动幅度。
(5)加强太极拳意识的培养,掌握太极拳独特的思维方式。
第二阶段为专项提高阶段。此阶段要打破传统的训练程序法“先强调套路训练,化刚为柔,由柔至刚,由着熟而渐悟懂劲。”重点是先加强功力训练和用太极意识的身体素质练习,提高自身的“质量”(即运动能力),通过各种推手、“喂劲”及专项素质训练方法,使中枢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达成高度协调,借僵劲,在推手训练中培养听劲、化劲、粘劲、棚劲等劲法,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条件反射能力和快速反击能力。此阶段容易出现的错误有:推手时有“蛮力”、“拙力”,怕输而产生“顶牛”现象;自身的感知能力、条件反射能力和快速反击能力较差,太极战术意识较差等。纠正方法:
(1)两人一组在“不丢不顶”、“轻灵圆活”状态下定步、活步推手。
(2)两人一组的“喂”劲练习,不同对手练习、不同体重级别之间的散推练习。
(3)利用器械辅助练习:“抱球转球”练习、拉橡皮筋、抖大杆练习。第三阶段为强化套路训练阶段。在掌握各种推手技术、获得一定劲力的基础上,强调柔化训练,强调意、气、劲内三合和外三合,强化全身各部的高度直辖市,着重提高套路的正确、远见范性,培养机体的高度协调能力,掌握太极拳演练技巧和水平。此阶段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呼吸与动作开合不协调、动作还比较僵硬右不规范、节奏不明显、发劲力点不准、动作不到位、攻防意识不强、风格不够突出等。纠正方法:
(1)加强太极拳的拳理学习,加强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研究,严格按照太极拳的演练标准进行练习。
(2)观看高水平队员的比赛录像,了解名人名家的演练风格、特色,取长补徒刑,加深动作表象。邀请太极拳名家或高水平的教练作指导,进行综合的技术诊断。
(3)通过动作单练、反复的发劲练习,悉心体会动作的虚实、轻重、劲力走向,手法腿法的攻防含义。
(4)加强动作开合与呼吸配合的开合桩练习。
当然有后果。所以要慢慢地去练,仔细体味其中奥妙,这其间有很多的乐趣。
错误的地方就越疼。错误的动作甚至能导致畸形,长时间的不变。总之能做好就做好,一个一个做,不过要一点一点纠正,初学的没有办法一下全部做对因为后面的劲越大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4式太极拳学会后再学什么_百度知道
24式太极拳学会后再学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反复推敲,来让自己的套路更严谨,所以还就要老师来纠正你的发力了,需要讲解动作的运用来说明发力的方式,然后学习套路。学会套路后就要再返回来,看自己的每个单独动作的要领,动作间的转换一套完整的套路练习,虽然只是简化的,招数少些,发力上会有欠缺,和多一些的发力练习,过早的接触招式运用。这个时候如果老师不保守的话。这是从健身角度练习太极拳来说的,从起势到酝酿到收势的沉气 套路中动作的转换以及动作的要领,劲力的传导,意念的转化,都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来摸索的,拆招为时过早,所以就需要再多几个套路的练习,想要学习些实战型的。就要在学会动作后,反复练习单个动作发力。这对一个只学会来一套套路,学几个简单的发力的初学者来说。一般来说 学太极拳的时候,先学几个有代表性的动作来体会动作要领,也就是拆招的过程。当然,才能更好的体会劲力的传导,因为不懂技击的架子因为脱离实战的本质。厚积薄发,才更扎实。如果你比较年轻,让动作不止是摆着看的架子,通过发力练习,推手,因为基础不稳,来增加你的桩功和发力松放转换之间的控制力。有了一定基础后才适合拆招
一般顺着往上加32 36 42式。。。根据能力难易自己决定 因为把基础的练好 后边套路大多都离不开基础动作 掌握的差不多可以开始练太极剑
太极拳不是学得越多套路越好,而是打好一套拳就很给力了。
24式是一种竞赛和表演套路,但是要学好也不宜。不知你练到何种程度了?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24式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圈子 - 圈子读贴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分解说明&&第一段
第一势&起势
1.(预备式)身体自然直立,头正目平,心平气和,呼吸自然。
2.左脚向左开步成开立步。
3.两臂向前向上抨起,两腕高与肩平且自然放松。
4.两手回收下按于腹平,同时屈膝松胯身体下蹲。
1.预备式时,意念自已犹如埋在地里的一粒种子,已吸足了养料和水分就待头要发芽、脚要生根,以此取意:预备式时外虽静,而内已为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手起时身体重心高度几乎不变,但要意念肩胯的松沉。手落时,双掌下按于腹平与屈膝松胯身体重心下沉要达到同步。
3.关于“意念”:就是你练拳过程中的意识、想法。经过被意念反复控制的动作达到和谐而熟练后,就不必再太注意这方面的意念了。当然如果一个动作意念过多,你的动作将是顾此失彼。所以初习太极拳不必意念过多、过重,应多注意外形的准确及中正性。
第二势&金刚捣碓
1.(左转接手)接上式,双手左逆右顺缠随腰左转上抨于胸平,此时重心偏右腿侧。
2.(右转平捋)右转身,双手变左顺右逆缠随腰向右平捋,同时蹬右脚,重心移于左腿侧,右脚尖上翘以脚跟为轴外摆。
3.(向前挤按)蹬左腿,重心前挤,右脚尖落地踏实,双手左逆右顺缠坐腕前按,此时重心在右。
4.(松胯提膝)双手再变左顺右逆缠,领起左膝,同时松沉右胯。
5.(开步捋手)左脚向左前横开一步,同时双手继续左顺右逆缠随腰右转抨捋于右上方。
6.(下捋手)左脚掌落地踏实,同时松右胯、蹬右腿,双手变左逆右顺缠下捋,左手捋于腹前正中线,右手捋于右膝上方。
7.(弓步抨手)继续蹬右腿,松左胯,左脚尖随腰转以左脚跟为轴外摆调整方向,同时左手继续逆缠丝走下弧线随腰左转上抨于胸平、右手继续顺缠丝仍合于右膝上方。待左脚掌落地踏实后,右脚尖以右脚跟为轴里扣落实,此时成左弓步。
8.(虚步合手)提右脚成右虚步,同时右手向前撩手、左手与右臂合于胸前。
9.(虚步合拳)虚步不变,左手顺缠丝下落、右手变拳上提里收下落,拳背与左手心合于胸腹平。
10.(提膝冲拳)右拳上冲高与鼻平、左手与右拳成上下对称微下落,同时提右膝成左独立步。
11.(震脚合拳)右脚下落震脚,整脚踏地,此时重心仍偏于左腿侧,同时左手右拳拳背上下相合于腹平。
1.何谓“金刚捣碓”:“金刚”为传说中的大力神,其右手持杵,左手如臼,向下一捣,因双手合于胸前,又名“护心拳”。太极起势以柔而起,此势以刚而终,虽形势外现刚猛,但要注意内气收敛,所谓“留下余力扫千军”。
2.掌型:四指自然伸直,手指不可并紧,虎口意圆,大指与小指意相合。
3.拳型:四指并拢屈于掌心,大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节上。拳不可松软而留拳眼,亦不可过紧而不利于气血流通。
4.关于“抨”:由里向外谓之抨。抨要上下、左右、前后以身体中心(丹田)对称而开,如拉长之弹簧,开中有合,体现在手上为向上为“抨”。
5.关于“按”:由外向里谓之按。按要上下、左右、前后以身体为中心(丹田)对称而合,如压缩之弹簧,合中有开,体现在手上为向下为“按”。“按”与“抨”劲势相反,即一阴一阳,所以按中需有抨意,抨中需有按意。
6.关于“捋”:由前向后谓之捋。捋要上下或左右以身体丹田为中心对称而开,体现在手法上有上捋、平捋、下捋,但意念上必相应配合裆走下弧、后弧、下弧。
7.关于“挤”:由后向前谓之“挤”。挤要上下或左右以身体丹田为中心对称而合。“捋”与“挤”是劲势相生的,即有前捋必有后挤,有前挤必有后捋&,故称“捋挤势”。
8.关于“四正劲”:由上述,“抨、捋、挤、按”为太极拳的四正劲,它们都是以身体之中心(丹田)对称开或合,而这四正劲中犹以“抨”劲为主,也就是说“捋、挤、按”中必需有抨意。
9.关于“震脚”:右脚应整脚平落地,顺应地之重力自由落体而下,不可“助”,不可“拧”。所谓“助”就是使劲下踩,这样容易造成膝关节、踝关节受伤。所谓“拧”就是不顺应地球之重力,迟缓下落,这样容易造成气血僵滞、横气填胸。
10.顺逆关系在提膝开步捋手中的体现:在动作5(开步捋手)的过程中,左腿提膝顺从双手向右上方捋,即双手领起左膝,所以双手与左腿是顺从关系,当左腿向左前方开步时,双手继续身右上方捋,左腿与双手是逆从的关系。这是先顺而后逆的运动法则在提膝开步中的一个体现。在左脚提膝后下落时,松右胯身体重心随之下沉,也是一个顺从关系,当左脚擦地铲出的时候,重心要维持在右腿侧,而不受左脚的牵动,这又是一个先顺后逆运动法则的一个体现。
11.形体的上与意念的下――上下对称法则:在动作4左腿提膝过程中,身体重心高度即不要上起也不要下降,而是保持屈膝松胯意念重心下沉以配合左膝的上升。在动作9(虚步合拳)的过程中,步伐由大变小,身体重心上升,但是仍意念重心松沉向下以配合身体的上起。在动作10(提膝冲拳)的过程道理也一样,所以说在一趟拳中重心有高低起伏是正常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打一套太极拳只要一起势重心的高低就不能变,关键在于意念脚向下生根,心气下降,松沉向下,在形体上表现为:虚领顶劲、屈膝松胯、含胸塌腰、松肩沉肘。一旦步伐大小已经确定,形体的重心高低就丝毫不能有高低起伏,但意念上还要注意重心松沉向下以配合身体的运动,它起到了一个“千斤坠”的作用,所以在太极拳的锻炼中无论手起还是手落,都要注意重心松沉向下(屈膝松胯、含胸塌腰、松肩沉肘),这样在虚领顶劲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身体的立身中正这一大原则不变!太极拳分高、中、低三种架式,低架练习多是年青的练习者为增加双腿的支撑力、柔韧性、关节灵活性,为深入而进行的一种必要手段,此种练习消耗体力很大,故不适合年老者或体弱者练习。
附论文《顺逆相助论》
视太极一图,阴阳共存一体。阴多则阳少,阳少则阴多,此阳助阴也。阳多则阴少,阴少则阳多,此阴助阳也。
人体有气有形,气者为阳,形者为阴。纵观人之生老病死,形由弱而强,气则由强而弱。形弱气强为出生之态,气尽形留为死亡之状。人自出生禀父母先天之气,外形柔顺,故跑跳跌撞稍适休息则不知疲倦。然渐老内气渐不足,肢体僵硬,怕跌撞,如与少儿比赛长跑,还不及少儿也。以上为人体生命之大致规律也。
操太极者,用逆向之思维与方法,以助自身之所求。相反,如增者增之,减者减之,则有损而无益,必受其害。故在健身养生总的方向上,练习太极拳术应求逆不求顺。求逆者,似背向而弛,实为削减之法以助其长久。求顺者,似为相助,然为增快之法以助其速亡也。
既明此生命之规律,又能运用求逆之法,则能延缓生命运动之过程,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故聪明的太极拳者,用柔顺身体之法——伸筋拔骨以助内气之增长。内气增长,人体则为有水之源,有根之木,生生不息。相反,不以此法而是用运气之法以增内气,往往适得其反,易出偏差。
所以前人练习太极拳术总结了许多好的方法留于后世:练拳要静,练拳要柔,练拳要慢……最后方能达到呼吸往来,动静相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在对敌交手中,勿与人生拉硬抗,能做到沾粘连随,顺其力助其劲,维持自身平衡,则敌背我顺。相反,不顺敌之劲力而抵抗,则易我背而失手也。故与人交手,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已。
他人身处逆境而相助者,他人身处顺境而无助者,此皆真人也!
可见,习拳练武以小见大,既学得养生御侮之术,亦获立身处世之本,何乐而不为?是为论.
第三势&懒扎衣
1.顺身体中线左手逆缠下按、右手逆缠上穿,同时蹬右腿松左胯身体微左转,此时重心在左。
2.两手继续双逆缠丝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绞开至高与胸平,同时蹬左腿身体右转,此时重心在右。
3.两手变顺缠丝继续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绞合,左手至高与耳平、手心向里,右手至高与腹平,两手有相互关照之意,同时蹬右腿身体继续右转,此时重心移于左腿侧。
4.两手继续绞合,右手领起右腿提膝。
5.提右腿向右横开步,身体左转正,左手变逆缠丝与右手继续绞合于胸前,左手掌根助于右臂肘弯处,此时为左横裆步合手,但眼神顾于右侧。
6.松左胯,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掌落地踏实后重心向右转换,右手变逆缠丝立腕上穿,左手顺缠丝,手背仍护于右小臂内侧。
7.右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随腰右转合于胸前,手心向外、左手顺身体中线继续顺缠丝下落于左腹前,手心向上,小指有撩衣欲扎之意。同时松右胯向右转腰成右弓步。
8.腰左转身体调正成右横裆步,同时左手逆缠叉腰、右手顺缠坐腕立掌。此式为定式,其要求参阅第一课之懒扎衣桩。
1.何谓“懒扎衣”:“懒”,很不情愿之意,古人多穿长衣,如遇敌手,把衣服撩扎于腰间,似有大将临敌,无所畏惧之意。
2.动静关系在本势中外形的体现举例:在动作5、6、7这三个动作过程中,双手上下而分,但仍都保持在身体的中线前,手随腰转,称为手与身为“静”,静为合,所以此动作中,双臂与身要合住劲,不要散。当动作8过程中,右手相对空间位置为“静”,但相对身体来说是“动”,因为此时身体左转调正,而右手向预定位置伸出而不再随腰公转左摆。动而分,静而合,动求逆,静求顺。动静关系何尝不是开合关系、逆顺关系!
第四势&六封四闭
1.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手顺身体前中线上起与右手相接,两手左顺右逆缠抨于胸平。
2.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双手左逆右顺缠下捋,左手捋至腹前,手心朝下,指尖朝右,右手捋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指尖亦朝右。
3.继续蹬右腿、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左手捋于左膝盖上方,右手捋于身体正中线腹前。
4.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向左后上方捋出。
5.继续蹬左腿,松右胯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双手随腰公转,左手先顺后逆缠、右手变逆缠,合于左耳下即左胸前。
6.提左脚跟步变左虚步,同时两手坐腕前下方按出。
1.何谓“六封四闭”:封和闭是一个意思,都是“关门闭户”以防御对手而保存自己的意思,双手按掌封闭对手之来劲,要分清虚实,即一手四分劲,一手六分劲,何是四,何是六,需审时度势。
2.关于“蹬腿”时注意:蹬腿前一定要松胯下沉,这样才能持住劲,脚下有根,重心稳固。
3.关于“跟步”:后脚由后向前跟紧前脚为跟步。“跟”是尾随在后,不可超越前者。跟步脚脚尖先点地,几乎不承载身体的重量,点地位置在支撑脚内侧垂直平分线一脚远处。此式跟步按掌前一定要注意前脚脚尖、鼻尖、尾闾尖三尖相照,双手之合点、身体之中心点、后脚之撑点三点成一线。跟步按掌过程中,切记身体不可前俯后仰,一定要保持立身中正。
4.按掌时,注意含胸塌腰,腰背与双手前下按有对撑之意、注意虚领顶劲,心气下降,屈膝松胯,上下亦有对撑之意。
附论文《浅谈太极拳的动静》
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可见练太极拳必须明“阴阳”,而动静关系则是“阴阳”之首要。明“动静”,能运“动静”行于身,则其它阴阳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动属阳,静属阴。设身体左转,则身体左半侧为阳主动,身体右半侧为阴主静。这样一来,在感觉上身体右侧不动,身体向左转动,身体有旋转拉开的感觉,然而身体左右为一体,身体左转,身体右侧不可能不向左转,此为静在动中,即拳论中要求的“动中求静”。如不求静,就会乱动,瞎动,妄动,违背阴阳之理。学者上场练拳,因敬(尊师重教)而静(心不浮燥),因定(意专,有信心)而静(山崩于前而不慌乱),因松(身体放松,不用拙力)而静(稳如山岳)。静以待动,外不动而内已生机勃勃,盈虚消长蕴于其中,如猫欲扑鼠虽静而动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此为“静中求动”。如不求动,就会呆,会滞,如一汪死水。
动为分,静为合。观小虫之爬行,尾部静而头部伸出,头部静而尾部跟上,一开一合,一动一静,前后照应而行。可见,没有动静何以产生开合?没有开合又何以产生运动?
动为静,静为动。动的目的是为了静合周密;静的目的是为了动开而创立条件。正所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静是积极的。观流水中的小鱼为保持某一地点不动,其必积极活拨地游动。相反随波顺流而下的死鱼,虽随水而动,实为消极被动,毫无意义。
由此可见,静是相对的。正因为相对的静,事物的动才不是妄动、乱动;动是绝对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小到细胞大到宇宙都在变,都在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动的意义。
静为势,动为能。犹如江水被大坝憋起产生势后,一泻千里产生能。“静中求动”为蓄,为积蓄力量待发。外静而不乱动,正是为了更充分的蓄,此时外似静而内气调动(如大坝憋水);“动中求静”为发,释放力量击人。之所以求静,是为了击人准确,落点刚猛,此时形体出而内气复归丹田(犹如大坝决口,大水催动石头瓦砾击打目标,水位降而归于平静)。
动则内气由丹田调出,分发于四梢;静则外形击出而内气复合于丹田。此所谓“动则生阳静生阴”。
明动静,则明开合,继之明松紧、刚柔、化打、顺逆、内外、呼吸、虚实……..反复如成一圆,从起点绕一圈又归于起点,至此则豁然开朗,渐融会贯通。如此理论与实践结合,理精一层,法密一层,德进一层,功深一层。
世人多知动,而不知如何动。“生命在于运动”,此语千真万确。然我更有感概是:“生命在于动静相合”。
第五势&单鞭
1.(右转分手)接上式,重心保持在右脚不变,身体右转,两手双顺缠丝。
2.(手肘相合)身体左转正,左手与右肘有相合之意。
3.(左转提勾)身体继续左转,左手收于腹前,手心向上,右手变勾手顺右大腿方向提至腕与胸平,勾尖自然下垂,左脚跟以左脚尖为轴随腰自然摆动。
4.(松胯提膝)右手勾手继续上提至腕与肩平,同时松右胯,右腕领起右腿提膝。
5.(右转开步)身体重心下沉,松右胯身体右转,左脚向左横开一步。
6.(左移重心)松沉右胯,左脚掌落地踏实,蹬右腿,重心左移。
7.(左弓步靠)重心由右向左转换,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手保持在腹前不变,但注意左臂与身体留有空隙,右手逆缠丝,勾尖随腰转而向外下方,但注意右臂伸而不僵仍与右大腿方向保持一致、腕部仍保持与肩平。
8.(右移重心)松沉左胯,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此过程中要保持左手于腹前,也要注意保持右手勾手方向与右大腿方向相合。
9.(右弓步接手)重心再次由左向右转换,成右弓步,同时左手相对身体向前向上抨起于胸平,右手勾尖又随腰转而向下。
10.(左移重心)松沉右胯,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变逆缠丝坐腕上穿。
11.(左转单鞭)重心第三次由右向左转换,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随腰左转合于胸前、右手仍然保持与右大腿方向一致并变逆缠使勾尖斜朝外下方。
12.(右转调正)身体右转调正成左横裆步,同时左手变顺缠丝坐腕立掌、右手变顺缠丝使勾尖向下。此式为单鞭最后定势,其要求参阅第一课之单鞭桩。
1.何谓“单鞭”:左手由西而东,如一长鞭,故名单鞭。太极前辈陈鑫先生曾在《太极拳图画讲义》中提到:单鞭虽势单弱,但心却狠毒。
2.关于“勾手”:中指与大指相合,其余三指相附,腕节自然放松。手心如吊握一空鸡蛋壳。
3.关于“定势”:定势表示一个动作的结束,但它又表示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在陈氏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定势,定势时动作一定要到位,不要一带而过,前面已经讲过中定桩法的练习,成势时身正目平,心气下降以到脚底为好,呼气要尽,顶劲领好,身体松沉向下,否则的话,一趟拳下来心跳气喘,不但没起到健身的作用,反会造成横气填胸之病!
第六势&金刚捣碓
1.(左弓步接手)接上动,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逆缠丝合于胸前、右手勾手变掌顺缠丝走下弧线上抨于胸前与左手相接,两手掌根相距约一尺长。
2.(上抨手)松沉左胯,蹬左腿,重心右移,同时双手左顺右逆缠坐腕上穿。
3.(上捋手)身体重心后坐右转,同时双手左顺右逆走上弧线随腰右转捋手。
4.(下采手)重心保持在右侧不变,松胯左转,双手走弧线变左逆右顺缠下采,左手至腹前中线,右手至右膝上方。
5.(左弓步挤)左脚脚尖以脚跟为轴随腰外摆调整脚尖方向后落地踏实,重心由右向左前挤,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逆缠丝走下弧线随腰左转抨于胸平、右手顺缠丝仍合于右膝上方。待身体重心沉于左腿侧时,右脚尖以右脚跟为轴里扣落地踏实。
6.(右虚步合手)提右脚成右虚步,同时右手向前撩手、左手与右臂合于胸前。
7.(右虚步合拳)虚步不变,左手顺缠丝下落、右手变拳上提里收下落,拳背与左手心合于腹平。
8.(提膝冲拳)右拳上冲高与鼻平、左手与右拳成上下对称微下落,同时提右膝成左独立步。
9.(震脚合拳)右脚下落震脚,整脚踏地,此时重心仍偏于左腿侧,同时左手右拳拳背上下相合于腹平。
1.关于“方向”:传统陈氏太极拳面北起势,故第二个金刚捣碓定式时面朝西。
2.关于“接手”:两手相合有抨迎对手之意,在外形上表现为一手管对方手臂之腕节,一手管对方手臂之肘节。在内含上不仅自已左、右手臂之内劲相接,而且还包括自己的内劲要与对手之内劲相接。
附论文《太极拳方向解》
传统陈氏太极拳面北起势,盖北辰北斗皆在北方,面北以心向往之,另因古代之君主帝王面南背北而坐,吾习武之人怎可亦面南背北?故练习太极拳术实有尊天道,尊君主之思想也.
然练习太极拳术亦不可拘泥于方向,所谓脱规矩而守规矩,法无定法,岂敢有固定模式?与人对敌交手,千变万化,如守规矩,按固定方向,不会变通,岂不败哉?
现今,演练太极拳术多规定为面南,如有观众观之,则面观众起势收势以示尊敬.然如独自练习陈氏传统太极拳术则应面北起势,行一路,为文象始,面南合太极(金刚捣碓)后紧接行炮捶二路回面北收势,为武象终.
第七势&白鹤亮翅
1.接金刚捣碓,蹬右腿,松左胯,身体微左转,同时双手双逆缠顺身体中线上下分开,左手有下护裆之意,右手有上护头之意。
2.蹬左腿,重心移于右腿侧,身体右转,双手继续双逆缠按顺时针方向绞开,提左脚向后退步。
3.松右胯、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身体左转,左手由逆缠丝变顺缠丝再变逆缠丝与右手的顺缠丝绞合于胸前,左手搭于右臂内侧肘弯处,意两臂与后背圆,同时提右脚向右后退步。
4.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右手逆缠丝坐腕立掌,左掌助于右肘弯处。
5.左腿蹬劲不丢,身体右转,两手左顺右逆缠,左掌仍助于右肘弯处。
6.身体左转调正,左脚收回成左虚步,左手随腰转下按腹前、左膝上方,右手抨于右额前上方。此定式要求详见第二课太极桩之左虚步桩。
1.何谓“白鹤亮翅”:此名象形也,如鹤展翅,优美大方。
2.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员应大致明白“三点一线”的要求,此动作连续退步两次,收步一次,体现了步法的变化实际上是为了保持“三点一线”的动中不变。
3.注意在退步过程中,退步脚要经过支撑脚内侧,高不过踝,如兵士出复命归营后又速出击。退步落脚以大脚趾先着地,落点在支撑脚脚尖、脚跟连线内侧。
第八势&斜行
1.接白鹤亮翅,保持重心在右脚上,身体左转,同时左手逆缠右手顺缠随腰左转。
2.身体右转,左手顺缠上合于面前,右手逆缠下落于右胯旁。
3.(领起左膝)松右胯,左手领起左腿提膝。
4.重心下沉,身体继续右转,左腿向左前开步,同时左手继续顺缠走上弧线合于胸前、手心朝上,右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捋于右胯旁、手心朝外下方。
5.松沉右胯,蹬右腿,重心左移,左手逆缠向下,右手顺缠向上,两手心相对。
6.继续蹬右腿,松左胯左转身,同时左手先逆后顺缠走下弧线至左膝前,右手先顺后逆缠曲肘,手有扣耳之状。此时身体前俯,但要注意头劲领起,斜中求正。
7.继续蹬右腿,身左转成左弓步,身体又立身中正,左手变勾手顺左大腿方向提起,右肘走下弧线前迎,右手顺缠立掌合于胸前。
8.重心保持在左不变,身体右转,右手逆缠随腰右转走上弧线展开至两脚中间之方向。左手勾尖亦逆缠使勾尖斜朝外下方,但仍保持空间位置不变。
9.身体左转调正,双手皆顺缠,左臂随腰转外开,左手勾尖朝下,右臂保持原方向不变,右手立掌坐腕。此定式步斜身正,具体要求参阅第二课左弓步桩。
此式步斜身正,成势时两臂、两腿各占一角。在第6动过程中,身体侧斜行如纤夫拉纤艰辛之状,左肩离地约有七寸之高,故有七寸靠之别名。在此势中,注意斜中求正、求直,头顶劲不丢、裆劲沉好。
第九势&搂膝
1.接上式斜行,身体微左转,重心在左保持不变,双手顺缠捧于左膝上方。
2.蹬左腿,身体重心右坐转身,双手继续顺缠随腰转抨于胸平。
3.收左脚成左虚步,身体左转正,双手立掌坐腕,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心相对。
1.双手顺缠合于左膝上方之前,双手先双逆缠微外开,此欲合先开、欲顺先逆之意。
2.收脚前,重心沉于右腿,虚实要分明,左脚尖微内扣以保持开裆圆胯。
3.立掌坐腕时,注意腰背与双掌有对撑之意。
4.再次强调关于重心高低的误区:一些太极拳习练者认为一趟拳重心高低应保持不变,这样认为是不对的。身体重心的高低应与步伐大小有关系。步伐小则重心高,步伐大则重心相对低。在练习太极拳时,如步伐大小已确定,那么重心在左右转换过程中要保持平稳,不可忽高忽低。所以在搂膝这一拳势中,身体后坐转腰这一过程中重心要平稳,当提手收脚时,重心随之升高,但仍要保持屈膝松胯,脚意念向下扎根,头领劲不丢。再以单鞭开步为例,当提左脚时,重心要保持稳固,意念下沉,不可随提左脚而右腿直立,亦不可随提左脚而右腿屈膝下蹲。当开步落脚时,身体重心随之下沉,当左脚跟落地、步伐大小已确定则又要保持重心高度平稳。
5.此式经白鹤亮翅、斜行大开大合后抱元守一,形象古雅,又称为初收,下面的第二次搂膝又称为再收。
第十势&拗步
1.接上式,双手下沉右捋,当左手捋过左脚尖时,提左膝上顶,注意双手与左膝有上下、前后对称之意。
2.上动不停,双手继续左顺右逆缠随腰右转上抨,同时左脚向左前上步。
3.蹬右腿,身体重心左坐,同时双手变左逆右顺缠继续上抨。
4.继续蹬右腿,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走上弧线经面前落于左胯外侧,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右手走上弧线曲肘合于右耳侧,手心向斜向里前。
5.松左胯,左脚尖以脚跟为轴外摆,身体左转,提右脚向右前上步,右手随上步有扑面掌之意,左手逆缠走下弧线有后撑之意。
6.蹬左腿,身体重心右坐转身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变顺缠走上弧线曲肘合于左耳侧,手心斜向里前,右手下落于右胯外侧。
7.松右胯,右脚尖以脚跟为轴外摆,身体右转,提左脚向左前上步,左手有向前扑面掌之意,右手逆缠走下弧线随腰右转与左手有对撑之意。
8.以上动作为拗步,上动不停,松右胯,蹬左腿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走上弧线合于胸前、手心朝上,右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捋于右胯旁、手心朝外下方。
9.以下动作同第十一课斜行的5、6、7、8、9动作。
第十一势&斜行
第十二势&搂膝
第十三势&拗步
此为第二搂膝、拗步,方向与动作要领皆与第一次搂膝、拗步相同,唯此拗步的第三步时,双手左逆右顺缠交叉成十字手合于胸腹前,方向亦面朝西北,注意双腋下不要夹紧。
1.关于拗步推掌、顺步推掌:异侧手脚在前为拗步推掌、同侧手脚在前为顺步推掌。如懒扎衣定式右手为顺步推掌,此势拗步中左右手皆合于耳侧,不象杨氏太极拳搂膝拗步那样向前推出,但亦有此意,只是含蓄待发。
2.拗步一势中,注意左右前上步,皆要经过支撑脚内侧,脚尖高不过踝,在上步过程中重心一直向前,没有后退之意,连续上步三次,故又有“上三步”之别名。
3.关于摆脚、扣脚:脚以脚跟为轴向体外旋转为摆脚、向体内旋转为扣脚。在拗步一势中,左右脚都有摆脚以确定下一势的身体方向,但要注意实腿摆脚,即重心沉于支撑脚上,定义为实脚,而实脚之中脚尖为虚,脚跟为实,这样脚尖随腰胯旋转很容易以脚跟为轴外摆。
第十四势&掩手肱捶
1.接上式,松右胯、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同时双手逆缠微下沉。
2.继续蹬腿、松左胯、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双手双逆缠随腰左转走下弧线外分。
3.蹬左脚身体重心右移,同时左手转顺缠丝上抨于胸平,右手变拳仍保持逆缠丝,右臂屈肘有与身相合之意。
4.继续蹬左腿、松右胯转成右弓步,左手逆缠前按于胸前、手心朝外,右拳顺缠收于右腰间、拳心朝上。
5.松右胯、蹬右脚身体重心左移,左手亦变顺缠与右拳于胸口相合,畜而待发。
6.继续蹬右脚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双手逆缠,左臂曲肘后顶、左手变拳收于左肋侧,右拳前冲,前拳后肘注意前后对撑,出拳时亦要注意右肘不要僵直,出拳方向与左脚尖方向平行,出拳发劲配合呼气,鼻发“哼”音,气沉丹田。
1.此式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套路一个显于外的发劲动作之一,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松活弹抖,以区别于其它太极拳,正因如此,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求,但对于初练者,不可勉强于发劲,仍以柔缓练习为好,待呼吸、动作、意识基本匹配后,内气充盈方可练习发劲练习。否则的话,非但健身,反伤身而不知!所以对于初学者,还仍在桩法、单式练习上多下功夫,以培养内劲,使身动作、意识、呼吸谐调。
2.释名“掩手肱捶”:如对手以左手抓我右臂,我右臂屈肘,使对手的左手被掩于我的大臂与小臂之中,继之引化,以大臂(肱)发之。非左手在前掩护,右拳由左手后向前发之。此释名是我的个人理解,恐非正确,但从中可知,很多动作非用拳直接去击打对手。
3.关于发劲吐气发音:此呼吸配合发劲动作,发劲时动作急速,如不吐气发音,气沉丹田,势必有炸肺之患!吐气发音有“哼”、“哈”、“咳”等字,先辈太极拳家为技击与养生总结了很多发音的方法,不同的发音有不同的功效,但总的来说,发劲助声之好处一是充实脏腑,使内脏不致于受伤,二是使劲力充分透出,三是震慑对方。不同的吐音,取决于舌的状态,练武之人都知:齿为骨梢、甲为筋梢、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发劲时需支撑八面,但专注一方,如意向前向上,则发“哼”音,如意向下,则发“哈”音,如意向后,则发“咳”音,如此三种不同发音,舌之状态都不相同,但都与意合,这样才能使劲力更加充分集中。以上只是我的认识与体会,至于其它发音及功效,因我肤浅,更不敢妄论,望有缘读者赐正!&
附论文《释义太极拳的劲起于脚还是起腰腹》
拳论有:“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所以有许多习练太极拳者可能会认为此劲确是由脚而起经腰过背达于手。然而又有拳论云:劲源于腰腹,上行旋腕转膀,下行旋踝转膝,同达于四梢。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劲起于腰腹。不禁令太极爱好者迷惑:两种说法何为正确?
我认为太极拳之劲起于中。在释义之前先对“力”和“劲”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力”有大小、方向,“力”能产生运动。人体在练拳过程中,肌肉的收缩产生力,这种力使人的肢体产生各种形式的运动。“劲”是以力为基础的,是整体力(即合力)。劲是圆的,八面支撑中专注一方,而力是直的容易被敌手所利用,劲是灵的而力是僵的不易变化。
在练拳过程中要求保持身体各关节的中正性,这样力在传导的过程中不致于散而出现“逃兵”的现象,逐渐去僵求柔而达到劲的效果。
“劲源于腰腹”这种说法不错,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还不全面,它只是劲起于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腰腹处于人体的中心位置,是人体重心之所在。劲起于腰腹,同达于四梢,如弹爆炸。但试想只做手臂的冲拳,大臂与小臂的肌肉群的收缩与放松配合同样也可以产生劲,那么这种手臂冲拳的劲则源于肘这个中节。这样想来,腰腹相对全身来说是中,踝节相对脚与膝是中,膝节相对踝与胯是中,胯节相对膝与肩是中,肩节相对胯与肘是中,肘节相对肩与腕是中,腕节相对肘与手指是中……如此众多之“中”在发劲时如同众多炸弹同时爆炸而开,从整体上有对称,从局部上又有对称,故何只论劲起于腰腹?
“劲起于脚”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也许很多练拳者忽视了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人在练拳时是踩在地面上的,地面支撑人体,人在练拳发劲的时候,都是利用脚蹬地,而地面给向下的蹬劲产生一个反作用力顺原路返回上行而达于发劲点。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在空中飞来飞去、空中打斗,那都是假的。所以拳论中“劲起于脚”,我们应该明白此中的“劲”实际上是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一个躺在床上的老拳师不用脚依然能把人发出,是因为以背代脚利用床的反作用力把人发出。故可想而知太极拳者“处处为脚”正如“处处为手”之说应不错。在练习太极拳时应注意心气下降,体会关节处处中正不偏,屈中求直,直中求屈。劲能松沉下得去,就不愁劲不能灵活上得来。培养本元充实内气以练内,螺旋缠绕、伸筋拔骨以练外。关节处处内实精神,内气与外形相合,意识发令,眼为洞察,呼吸导引,真正达到呼吸、意识、动作三结合。
第十五势&金刚捣碓
1.接上式,松左胯、保持重心在左,意左手与右肘按顺时针方向绞合于胸前,手心相对。
2.蹬左腿,重心右移,同时左手逆缠丝下按,右手亦逆缠丝上穿。
3.双手继续逆缠丝按表针顺时针方向绞开,同时继续蹬左脚身体右转成右弓步。
4.扣左脚尖调整方向,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同时两手变双顺缠丝继续按表针的顺时针方向而绞合。
5.收右脚成右虚步,两手合于胸腹前,左手搭于右臂。
6.以下动作、方向皆与第一金刚捣碓相同。
1.从起势至第三金刚捣碓,共十五个拳式,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第一段,全套共分六个段落,而第一段尤为重要,掌握熟练第一段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第一段练熟以后,学员基要上身体已经谐调,对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以下的任务除了熟练桩法、单式、第一自然段外,还应该熟记拳谱,这样在以后的拳式学习中才不能乱。全套动作虽然是七十三个拳式,但除去重复的拳式,剩下的动作也不是很多了,所以学员们还要树立起必胜信心,坚持两个月,等正确掌握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全套动作,也就相当于您拿到了一把健身的金钥匙!
2.书理还是要主动学习的,不明理则不知如何去做。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把理法讲得既透辙又面面俱到,再如园林树木之成长,即受人保护,又受人限制,所以学员在学拳上,即尊师重道,又要明白“尽信师不如无师”的道理,在学习上要积极主动,善于向老师提出问题,善于与学友们取长补短,这样的话,不仅自己能得到提高,而且对于其他学员和教授你的老师也是一个提高。“师者、生者为一理而共进,无高低之分,实先后之别也,”此语是我在《太极对错论》中的一句话,摘录至此,作为提醒以共勉共励。
附论文《太极杂谈》
任何事物之发展规律大致为发生、发展、高潮、衰弱、消亡。事物从发展到顶峰,必经历艰辛,此时宜用顺法相助以求其增长也。事物发展达到顶峰,必随心所欲,此时宜用逆法无助实为求其长久也。
何为顶峰?中和为顶峰。阴阳平衡为顶峰。
顶峰究竟能有多高?想攀,高不可攀。人之潜能不可限量,不想攀,失去意志则滑。
故太极包罗万象,非穷一人一世可尽握也。故尊师重道,学习前人之经验方法,能事半功倍,岂可一人闭门造车?
今人习太极拳术,多生命过半,为身体衰弱之过程,故更宜用逆法——柔顺身体以助内气之增长,否则名为健身,实为伤身而自不知,真可惜也。
少儿之时,就学于太极,师者授之理法,学者练之体用,实不可限量!现今想起,自颇多悔意。故明太极者知太极宜早学练,八九岁起,懂事可学,文武不偏,实为栋梁之材也。故现人说太极拳是老年锻炼的健身操,实其人荒谬也。
太极为大道纯正之理,非人所述之把人打起打飞的勾当。练太极拳则能打人吗?答曰:不能。功夫能击人,没有功夫,既使练习三十年的太极拳,亦不能用于技击。如学习太极拳是为了打人的勾当,则建议曰:不可学!
学太极拳除健身修心,更重要的是学习处世之理,学做人的道理。故学太极拳而明太极之理固为重要,此理可用于处世、商务、教育、军事、养生、医疗、政治。非正人君子不可得也,如得之用不正,害人害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8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