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苔原气候植被的气候

大风号出品
以严寒为伴:驯鹿牧人
文明和我们一起
走世界“冰天雪地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生活着一群群古老的驯鹿民族。几百年来,他们就这样随季节变化与鹿同行,与自然同行。” 驯鹿故乡梦 ◎采访、撰文 / 吴鸿摄影 / 尤金妮娅·阿巴戈耶娃△驯鹿喜欢生活在寒冷的环北极地区,这是萨哈共和国通朋斯基区(Tomponsky)的驯鹿群。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靠近北极地区的冰天雪地里,生活着一群群古老的驯鹿民族。几百年的悠长时光里,他们与鹿同行,四处游牧,生活静谧而美好,然而,这一切正在慢慢消逝。与鹿同行尤金妮亚的故乡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自治共和国——萨哈(雅库特)共和国。萨哈共和国地处西伯利亚东北部,占地大约3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万,是俄罗斯联邦境内最大的行政区,也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寒冷的区域,最低温度达到零下71.2度。奇寒的气候孕育出变化多端而又极为特别的自然景观,北极苔原、山地、泰加林带都在此聚集,也催生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北极苔原是萨哈共和国境内典型的自然环境之一,生活在这里的道尔甘斯人,居住在一种名为“巴洛”(balok)的可移动小屋中,小屋搭在雪橇之上,由驯鹿拉着雪橇到处移动。△埃文克人所居住的圆锥形帐篷,用树枝支好结构之后,直接覆盖上鹿皮,很能保暖御寒,当他们迁移的时候,只需直接将鹿皮带走,另起新房。这里的民族是如此多样,唯一能将它们联系起来的,或许就是几个世纪以来与驯鹿共同度过的游牧生活。驯鹿,无论雌雄头上都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犄角每年一换。驯鹿喜欢生活在寒冷的地方,广泛分布于环北极地区,以苔藓、地衣等植物为食,也会吃树木的枝条、嫩芽、蘑菇、嫩青草。由于食物随季节发生地理变化,驯鹿进行季节性的大规模迁移也就成为必然,一次长距离的迁徙甚至可达数百公里。因为驯鹿的季节性迁移,以驯鹿为生的当地土著居民,也就这样几百年来南来北往地与驯鹿同行,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极夜时分,道尔甘斯人在冰河中钓鱼。在极地之夜迁徙时,驯鹿牧人将天空中的星星作为自己的向导。△驯鹿是当地人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多亏了驯鹿,人们才能穿越那些广阔而难以步行到达的苔原东部地区。每一只驯鹿都有自己的名字2007年的秋天,尤金妮娅背上大大的双肩包,来到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山区的村庄。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个拥有2000只驯鹿的巨大牧群,却惊讶地发现主人给每只驯鹿都起了名字,如同自己的家人一般。△埃文人小莉雅(Liya)刚刚睡醒,她从帘子后面向外四处张望。△楚科奇人的部落里,小女孩阿亚娜(Alyona)穿着厚厚的冬装,和她的狗在一起。当一个新生的小男孩开始学会走路之后,父母亲就会将他带到自家的驯鹿群跟前,小男孩可以选择一只驯鹿,作为他专有的伙伴。长大之后,在埃文克人的婚俗中,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要赠送女方家一些驯鹿作为彩礼。在丧葬仪式中,棺材起运之前,杀一二头黑色驯鹿,搭一个由四根木柱支起的棚,将驯鹿的头朝着日落的方向,以示驮着死者走向幸福世界。当地居民严守自然法则,从不随意扼杀驯鹿,也不会过量捕杀超过他们生活所需的动物,他们清楚地知道:如何对待自然,自然就会如何对待自己。△埃文人盖雅(Galya)正在制作最美味的鹿肉饼。△埃文人聚在一起吃午餐。埃文人的食物通常是烤面包和用盐腌制的肉,没有复杂的烹制工艺和多余的调料,简单却不失风味。△埃文克人老祖母盖雅(Galya)穿戴着自己缝制和刺绣的衣服,这些美丽的刺绣图案,不仅仅是装饰,还具有抵挡邪灵侵袭的保护作用。请别忘记,我是驯鹿人游牧者一生都与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每家大约有10个人,家里的人相互熟知彼此成长和变化的每一个细节。“时间在这里变幻了节奏,悠远绵长。”尤金妮亚说。遗憾的是,自苏联时代推行集体农庄制后,驯鹿人开始放弃原始的游牧生活,加入了集体农庄并从事养牛业和农业,大踏步进入社会主义。疾风骤雨式的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驯鹿牧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却也撞击着他们的精神和心灵。△埃文克人埃伦(Iraan)正在逮一只小鹿,将它放入栅栏中,好让鹿妈妈第二天早晨能给小鹿喂奶。△埃文人的部落里,男孩们正在比赛扔套索,练习如何用套索逮到驯鹿。在这个年纪,他们已经开始帮大人的忙,并且像他们的父亲那样技巧娴熟。气候变化的魔爪也在伸向驯鹿文化。任何气温的轻微回升,都会导致部分积雪消融,在严寒的北极,融化的积雪马上会冻成冰。驯鹿以积雪下的苔藓为食,如果积雪中混杂了冰层,驯鹿将找不到充饥的食物。科学家担心,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地区的驯鹿可能会消失。△内尤格里区(Neryungri)的埃文克人在营地附近放牧驯鹿。△夏季,埃文人将驯鹿放牧在营地不远处的森林里,驯鹿可自由活动。???本文节选自《文明》2011.10月刊本期微信责编 / 吴鸿
制作 / 金妤如需转载,请邮箱联系:@qq.m公益募捐“送《文明》进校园”大型公益募捐活动 向全国大中小学校图书馆
捐赠《文明》杂志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捐款页面)腾讯公益: http://gongyi.qq.com/succor/detail.htm?id=36572基金会中心网 :http://juankuan.foundationcenter.org.cn/Project/show?id=167 发起缘由: 为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面向世界搭建学校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面向全国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启动大型公益募捐活动,通过向大中小学图书 馆,尤其是贫困地区学校赠阅《文明》杂志的方式,为那些渴望了解世界文明、中华文明的青年学生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打开眼界,让《文明》成为青年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中国、实现梦想的翅膀。《文明》获得国家2017年度
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百种优秀报刊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快速进入商店订阅或点击链接,进入微店http://mp.weixin.qq.com/bizmall/mallshelf?id=&t=mall/list&biz=MjM5MTMyODkzNQ==&shelf_id=1&showwxpaytitle=1#wechat_redirect文明杂志社订阅方式邮箱:编辑部邮箱:civilization@vip.sina.com杂志订阅热线:010-33
手机订阅:
联系人:温志荣微信订阅网址:http://mp.weixin.qq.com/bizmall/mallshelf?id=&t=mall/list&biz=MjM5MTMyODkzNQ==&shelf_id=1&showwxpaytitle=1#wechat_redirect文明杂志网址:www.civilization.com.cn/web/c_/门市订阅: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90号新裕商务大厦407室(地铁5号线磁器口站十字路口东南角、地铁7号线磁器口站G东南口)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00关注我们搜索文明杂志微信公众号 WENMINGZAZHI 或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和图片版权归《文明》杂志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文明》杂志”。如转载者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联系微信客服邮箱:。推荐阅读厕所这件“小事”,习近平批示了!24年来,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做对了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到旅游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十分关心。1993年5月,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对首都长期存在的公厕问题展开调研,启动了文明工程的探索与实践。“厕所革命”是一项文明工程,习近平批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4年前,北京就率先开始推进厕所革命习近平近日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这项文明工程作出重要指示,这项关系到民生的大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4年前,北京就率先开始推进厕所革命,随之以文明工程为主题的厕所革命就传向全国。习近平主席说:“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24年来,文明工程推动了从公厕革命到厕所革命的进程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如今,“厕所革命”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普遍欢迎。24年来,文明工程推动了从公厕革命到厕所革命的进程。殷契重光:久逝的商代社会记录近日,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让我们再次瞩目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珍贵文化史料,共同见证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非洲象的危机时刻非洲象,作为非洲大陆的基础物种和整个非洲生态平衡的基石,正因远东地区对于象牙消费的狂热而面临消失的危险;非洲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的需求,也正在引发人象之争。《文明》杂志2018年开始订阅啦!《文明》杂志是一本高端视觉精品人文杂志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重要平台,《文明》以“传承中华文明、展示世界文化”为己任,以“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为编辑方针和项 目合作基础。微店上新2017年10期你 肯定不会对丝绸之路感到陌生,但你也许并不了解,丝绸并不只是用来包裹身体的美妙材料,在中国古代,丝绸还是仪式中相赠的礼物,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可 用作赋税。也正因如此,贵如黄金的丝绸,在起伏跌宕的历史中,见证了一段段辉煌和湮灭。《中国与中亚丝绸:穿行在欧亚大陆上的“黄金”》带你回顾丝光闪动 的时刻。《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罗马时代的地中海》讲述了地中海受到多元文明的影响:两河流域文明为其注入新的血液;迈锡尼文明为其构筑了新的图景;公元 前4世纪以后,古罗马文明成为其主旋律,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指尖余香,日本竹艺之美》展示了竹子在手工艺者手中或成为盛放器皿,或成为 一件雅器,别有一种清丽神采。《中国面孔:明清时期的人物肖像》关注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的到来、经济的发展与新思想的萌芽孕育出的深刻社会变革如何蕴含 在一幅幅中国面孔中。2017年11期中 国古代的体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多样的运动形式,本期《动静皆宜:中国古代体育》带您穿越时空,一共感受中国古代体 育的多彩魅力。先人们遗留下来的明珠,我们都要借助科学手段找到它,弄清它的原本,说清它的故事,寻找张择端《西湖争标图》的踪影,就是这样一次有益的尝 试。现代人对于欧洲中世纪女性的总是有着刻板印象,事实上,不同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宗教氛围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中世纪女性生活,《荆棘中的玫瑰:中世纪女 性的多种面孔》带您深入中世纪女性的日常生活,探寻欧洲中世纪双面女性价值观。《最原始的野性:达尼人》则是一次冒险之旅,让我们一起远离现代文明,领略 模样有些异于常人地“凶狠”、但对待访客却热情友好的达尼人的野性生活。《文明》试刊号《文明》创刊于2001年2002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03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04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05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06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07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08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09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10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11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12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13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14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2015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文明》2015年11-12期合刊2016年《文明》全年12期杂志封面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文明》杂志您当前的位置:
> 世界上最后一批骑驯鹿的人!杜科哈人!
总文章数:20636总点阅数:5086267当月点阅:2326720
数据正在载入中…
数据正在载入中…
世界上最后一批骑驯鹿的人!杜科哈人!
数据正在载入中…
3000年来,蒙古的泰加针叶林带一直居住着这么一群骑的人,他们是哈人(也被称之为察坦人)。杜科哈的蒙语名字「Tsataan」可以翻译为「驯鹿牧民」,驯鹿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对于杜科哈人来说,驯鹿绝不是普通的家畜。在他们的社会和宗教文化中,驯鹿拥有特殊地位,是他们心目中的图腾。摄影师HamidSardar-Afkhami是哈佛大学中亚语言及文化学博士。他的职业生涯起源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哈佛电影学院合作进行的一个喜马拉雅探索项目,在里面他学习当一名电影制片人。因为对摄影的掌握和认识,HamidSardar把镜头对准了与自然对话的人与族群,超过十年走遍世界各地,记录了许多濒危文化的故事。泰加针叶林带拥有一种荒凉而严酷的美,虽然知名度无法与戈壁沙漠或者大草原相提并论,但却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物群落区之一。这个针叶林带起于苔原之尾,几乎一直从欧亚大陆延伸到北美亚北极地区。它拥有极大的环境价值,是杜科哈人和他们喂养的驯鹿的家园。不幸的是,这个家园现在正面临威胁。生活在泰加针叶林带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温度太低。这一地区的平均温度不到零摄氏度,最低时可达到零下53摄氏度。不过,夏季时的温度也能达到21摄氏度。全年温差之大令人感到吃惊。但对于当地的森林以及其他植物和动物群落来说,这却是它们最喜欢的环境。3000年来,杜科哈人一直生活在泰加针叶林带,他们靠喂养驯鹿为生,经受住极端天气的考验。从鹿肉、鹿皮到重要的驮畜,驯鹿几乎为他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一切。在严酷的生存环境打磨下,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性格。现在,杜科哈族的人数不断减少,赖以生存的驯鹿数量也呈下降趋势,为了能够延续古老的生活方式,他们必须尽快做出改变。现在的杜科哈人是蒙古人数最少的一个民族,只有大约45户人家,靠喂养驯鹿为生。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面临着各种威胁,其中包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旅游业、全球变暖、语言流失以及占据统治地位的蒙古族的同化。15年前,杜科哈人(以及当地的其他3个游牧部落)共喂养了1.5万头驯鹿,现在的数量却萎缩到2200头并且仍在不断下降。杜科哈人的精神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萨满教的影响,他们的文化非常具有韧性,拥有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时期,蒙古政府曾试图打压杜科哈人的文化,到了今天,他们仍面临着各种压力。过去,杜科哈人主要猎杀野生动物为食,只有驯鹿过了生育年龄或者过于老迈,无法继续充当驮畜时,杜科哈人才会屠宰驯鹿。现在,由于经济不景气加之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数量减少,越来越多的杜科哈人为了生存,被迫屠宰驯鹿。泰加针叶林带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栖息地,一度生活着包括熊、松鼠、野兔、獾和驯鹿等大量野生动物。然而最近,商业捕猎和其他因素导致野生动物大量减少,除了威胁杜科哈人的生存外,也威胁到他们的竞争对手狼的生存。此外,不加管控的采矿业也对泰加针叶林带的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驯鹿牧民的生存。当地的采矿业通常规模很小,主要是开采金矿和玉矿,但它们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采矿产生的副作用包括森林砍伐、野火以及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导致土地和水资源遭到严重侵袭。所有这些都让森林中的动物以及牧民的生存面临威胁。与全世界以土地为生的人一样,杜科哈人的生存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过去12年时间里,当地曾出现7次极端天气事件,包括乾旱和严寒。相比之下,2000年前的60年时间里,这里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只有3次。气候变化导致可以放牧的区域减少,对生态造成压力的同时影响杜科哈人等牧民的生活。驯鹿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恶劣天气、过度捕猎、采矿以及狼群。由于近亲交配和疾病,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几千年来,杜科哈人一直就是饲养驯鹿的专家,这种技能世代相传。过去,这种能力足以让他们保持驯鹿群的强壮和健康。现在,事情正朝着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由于前苏联时期的管理不善,饲养驯鹿方面的很多集体经验流失。杜科哈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正面临挑战。过去,他们过着游牧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一辈希望安顿下来,学校和日用消费品的诱惑毕竟是他们难以抵御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一些非政府组织正采取措施帮助泰加针叶林带的牧民保护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几项建议,其中包括记录杜科哈人的传统学识和促进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杜科哈族的驯鹿专家巴图加(Batulga)说:「没有驯鹿,我们就不再是真正的杜科哈人。目前,我们正努力帮助我们的族人和他们的驯鹿,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由衷地感谢那些帮助我们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的人。」杜科哈人的驯鹿放牧文化拥有几千年历史,我们希望保护他们传统生活方式的举措能够取得成功,让杜科哈人以及他们的驯鹿永远成为蒙古泰加针叶林带的一部分。摄影师HamidSardar说:「蒙古不是什么神奇的地方,它只是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生活方式。我在这里,找到了属于我的自由。」在杜科哈人的社会和宗教文化中,驯鹿拥有特殊地位,是他们心目中的图腾。
数据正载入中…
重要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由会员即时发表,本站对所有文章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所有文章内容只代表发文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用户不应信赖内容,并应自行判断内容之真实性。发文者拥有在秀客网发布的文章。 由于本站是受到「即时发表」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即时文章,如有不适当或对于文章出处有疑虑,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撤除。本站有权删除任何留言及拒绝任何人士发文,同时亦有不删除文章的权利。切勿撰写粗言秽语、诽谤、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敬请自律。本网站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COPYRIGHT (C)
秀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版权所有时隔75年 埋藏冻土“丧尸驯鹿”引发大疫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西伯利亚寒冷的冻土里,埋藏着一只驯鹿的尸体。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驯鹿,75年前,它染上炭疽死去,随即逐渐被冻土所掩埋。好在,西伯利亚的苔原冻土是一片完美的“冰箱”,将驯鹿尸体和它体内的病毒牢牢锁在地下。  然而,因为气候变化,冻土融化了。  去年9月,西伯利亚爆发了大规模的炭疽疫情,起因正是冻土融化暴露了这只多年染病死去的驯鹿,释放了病菌。这场起因如同丧尸电影般“科幻”的疫情,在现实中造成了几千只驯鹿死亡,近百人就医,俄罗斯甚至准备扑杀25万只驯鹿——而疫情爆发的亚马尔半岛,驯鹿数量是30万只。  这可能是最近一次冻土以一种不太漂亮的姿态高调亮相在大众视野里。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们时常能听到冰川消退、海冰消融,其实陆地也正在解冻融化。  比想象得多,没想象得远  顾名思义,冻土就是冻住的土体。这很容易被误会成是个罕见遥远的概念。其实北半球接近六成的陆地都存在季节性融冻的现象,1/4的陆地下包含永冻层。此外,北半球还存在着末次冰期留下的礼物,封存在北冰洋底成为海底永久冻土。    北半球冻土分布。图片来源:Tingjun Zhang,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离我们不算太远的青藏高原拥有全世界最大范围的常年冻住的高海拔永久冻土,这也是当年青藏铁路的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我国的永久冻土还分布于黑龙江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即使在中纬度地区,也存在着可能结冻数小时或数日不等的短时冻土。    中国冻土类型大致分布。  “冰箱”里不仅有土  冻土就像一个大冰箱,而冻住的不仅是土,土壤中包含的大量有机物也被一并装入其中,从不起眼的微生物到完整的动物尸体——去年那出科幻小说般的“西伯利亚驯鹿悲剧”就是最好的证明,75年前瘟疫中死亡的驯鹿带着炭疽杆菌冻在了土地下。  早有研究指出,这种永冻层中“冷冻”的炭疽芽孢可保持活性达105年,如果掩埋深度增加,细菌或许能够休眠更久。  破纪录的发现来自2014年一个法国团队,他们从西伯利亚“冰箱”中发现了年龄超过三万岁的“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Pithovirus sibericum),它的繁殖方式与天花相似。可怜的阿米巴变形虫被团队选做实验材料,证明了这种病毒仍具有感染性(但对人畜无害)。    形似古希腊罗马的双耳细颈陶罐的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Pithovirus sibericum)。图片来源:Julia Bartoli  当“冰箱”不工作了  如此大量有机物意味着巨大碳贮存。粗略估计,自末次冰期旋回,冻土“吞下”了超过1.4&1015千克古老的土壤有机碳。当冻土融化,微生物重见天日,而部分有机碳将以二氧化碳与甲烷这类温室气体的形式释放至大气,释放的温室气体又会进而加速将来的全球气候变暖。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在不同尺度上对冻土进行观测研究。近年冻土退化是不争的事实。冻土潜在碳释放量的现有评估主要来自实验室模拟与土壤升温实验。对科学家来说最困难的是,如何有效地对如此大片的陆地土壤与大气碳交换进行直接监测。  从空中观测到的西伯利亚消融的冻土。图片来源:qiuzhi5.com    当冻土融化,可能产生类似石灰岩喀斯特的岩溶现象,形成冰洞或塌陷,被称为热喀斯特。融水汇聚在这些低洼处则会形成热喀斯特湖。这些湖泊不同于陆地环境,科学家从中找到了直接的测量途径。去年就有一项最新的研究通过测量这些湖里冒出的气泡,结合其它数据对北极永久冻土甲烷排放做出了定量分析。  学界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冻土融化是不可忽略的气候影响因素,但目前大多气候变化的预测模型并没有完全将冻土融化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后果纳入考量。更多的评估预测研究仍在继续。  冻土养育的动物与原住民  除了研究者,还有一些独特的族群每天的生活都要与永久冻土打交道。  英文中冻原一词(tundra)出自萨米语,意为“无树的平原”。萨米人是北欧最大的原住民族群之一,主要分布于瑞典、挪威、芬兰与俄罗斯科拉半岛。历史记载,他们的驯养驯鹿的传统能够追溯至公元800年。他们用驯鹿的习性命名月份,直至今天仍有部分萨米人保持着这种畜牧传统。除了萨米人,亚库特人、涅涅茨人等西伯利亚原住民都是传统的驯鹿牧民。  冻土融化使冻原植被在夏季生长更为蓬勃,这对夏季鹿群繁殖是极大优势。但到了冬季或许就会转为劣势——更多的鹿开始争抢有限的资源,幼鹿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此外,随着气候变暖,冻原表面随季节融冻更为明显,使土层表面在冬季很容易结一层坚固的薄冰层。驯鹿觅食需要耗更大力气才能吃到藏在下面的植被,一些幼鹿甚至无法成功进食而饿死。    因为地表坚硬的薄冰而饿死的驯鹿幼鹿。图片来源:Christian Pedersen,世界自然基金会  气候变化同时改变着鹿群迁徙的途径。这些都进而影响着极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成为除现代化冲击之外导致他们放弃传统的另一原因。  去年冬天,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 的两位记者来到挪威边陲小镇,采访记录了几位萨米原住民和他们的生活。采访当中有个细节:一个清晨,记者跟随驯鹿牧人约恩纳·乌兹(Jonna Utsi)前往牧群所在地的路上,乌兹在一片尚未完全结冻的土地前停住告诉记者:  “这就是气候变化,我们每天亲眼目睹着。”  参考资料:  1. NSIDC (2017). Where is Frozen Ground? Available at: https://nsidc.org/cryosphere/frozenground/whereis_fg.  2. Matthieu Legendre et al. (2014). Thirty-thousand-year-old distant relative of giant icosahedral DNA viruses with a pandoravirus morphology. PNAS;  3. Anthony, K. W. et al. (2016). Methane emissions proportional to permafrost carbon thawed in Arctic lakes since the 1950s. Nature G  4.WWF-Norway.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eindeer. Available at: http://www.panda.org/  5. Parameswaran, Gayatri & Gaedtke, Felix (2015). Climate change: Arctic reindeer herders on thin ice. Al Jazeera. Available at:  6.http://www.aljazeera.com/indepth/features/2015/11/climate-change-arctic-reindeer-herders-thin-ice-930.html.  编辑:Jerrusalem  排版:Sol_阳阳  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来自果壳网  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 查看图片
支持键盘← →键翻阅图片
西伯利亚的涅涅茨人以饲养驯鹿为生,已经在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生活了1000多年。每年,他们都赶着驯鹿群进行季节性迁徙,行程可达到1000公里。由于资源开采和气候变化,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编译:shooter。
北极圈内的亚马尔半岛,属泥炭地,从西伯利亚北部延伸到喀拉海,东侧是鄂毕湾,西侧是终年被冰雪覆盖的拜达拉茨湾。(“亚马尔”在涅涅茨人的语言中意为“世界的尽头”。)在这个偏远的永久冻结带,以饲养驯鹿为生的涅涅茨人已经生活了1000多年。由于气候变化和资源开采,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面临威胁。气候变化导致苔原越发难以预测。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ALP4T8F0001.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ALP4T8F0001.jpg
涅涅茨人会沿着古老的路线赶着驯鹿群进行季节性迁徙。冬季,亚马尔半岛的温度降至零下50摄氏度,绝大多数涅涅茨人到南部泰加林长满苔藓和地衣的牧场放牧。到了夏季,他们便离开落叶松林和柳树林,迁徙到北方。迁徙途中,他们要穿过冰冷的鄂毕河,到达喀拉海沿岸树木稀少的苔原,行程可达到1000公里。亚马尔半岛的天然气储量位居全球第一。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BC24T8F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BC24T8F0001.jpg
现在,涅涅茨人的迁徙路线受到为开采资源建造的基础设施影响。公路的出现加大了驯鹿的行进难度,污染则威胁到牧场的质量。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BVK4T8F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BVK4T8F0001.jpg
在斯大林时代,涅涅茨社区以旅为单位编制,强迫他们到指定的集体农庄生活,每个旅需上交鹿肉作为税金。孩子们被迫与家人分开,被送进政府开办的寄宿学校。在学校,他们禁止说本民族语言。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C9H4T8F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C9H4T8F0001.jpg
苏联解体后,青壮年离开村子,到城里谋生,这种趋势现在仍在继续。在远离苔原的纷繁复杂的城市,他们很难适应快速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酗酒和失业率极高,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对于当前仍过着游牧生活的涅涅茨人来说,土地和驯鹿对保持集体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涅涅茨人谢尔盖·胡迪表示:“土地就是我们的一切。”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CM54T8F0001.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CM54T8F0001.jpg
胡迪对“幸存国际”组织表示:“驯鹿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衣服,我们的交通工具。”涅涅茨人不浪费驯鹿的每一个部位,跟腱用来制作套索,骨头用来制作工具和雪橇零部件。他们用鹿皮遮盖锥形帐篷,使用大木柱支撑。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D674T8F0001.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D674T8F0001.jpg
驯鹿肉是涅涅茨人最主要的食物,生吃或者放入新鲜的鹿血煮熟了吃,鹿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每一个涅涅茨人都有一头“圣鹿”,不用来驮运东西,也不宰杀,直到它无法走路。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DNQ4T8F0001.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DNQ4T8F0001.jpg
涅涅茨人也吃鱼,例如白鲑和穆克松鱼(muksun)。穆克松是一种银色类白鲑。夏季,他们还会到山上采摘蔓越橘。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E4K4T8F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E4K4T8F0001.jpg
涅涅茨人的外套由驯鹿皮制成,使用驯鹿腱缝合,里面缝上鹿毛以增加保暖性。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EO44T8F0001.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EO44T8F0001.jpg
铅灰色的天空下,一户涅涅茨人家正打点家当,准备迁徙。家里的女人负责将家当放到雪橇上捆好。晚上,他们会用雪橇围住帐篷。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FA04T8F0001.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FA04T8F0001.jpg
现在的北极正快速发生变化,苔原的永冻土因温度升高融化,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由于春季时冰雪提前融化,直到深秋才会冻结,涅涅茨人被迫改变延续了几百年的迁徙方式。在缺少积雪的苔原,驯鹿行进起来非常困难。气温上升同样对驯鹿的唯一食物——苔原植物产生影响,进而威胁涅涅茨人的生存。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FP54T8F0001.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FP54T8F0001.jpg
永冻土融化导致苔原上的一些淡水湖走向干涸,进而减少涅涅茨人可能捕到的鱼量。亚马尔半岛周围的海冰也在融化,让海洋运输成为一种可能。北极航道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中起着潜在的门户作用。2011年,“弗拉基米尔-吉洪诺夫”号油轮成为历史上在东北航道航行的最大船只。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GBI4T8F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GBI4T8F0001.jpg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制订了所谓的“亚马尔计划”,筹备工作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这项长期计划旨在开采亚马尔半岛的天然气。2012年10月,亚马尔半岛的博瓦年科沃气田投产,每年将向西欧输送数十亿立方米天然气。胡迪表示:“这片土地发生的事情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担心这些工业设施导致我们无法像过去一样迁徙。如果不能迁徙,涅涅茨人也将不复存在。”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GQ94T8F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GQ94T8F0001.jpg
输气管道、钻塔和公路正在改变苔原的面貌。2011年初,全长500多公里的鄂毕-博瓦年科沃铁路开通运营。胡迪说:“我们请求那些公司在进行开发时考虑我们的未来。输气管道不能妨碍我们进入牧场,这一点非常重要。”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将亚马尔半岛称之为俄罗斯的战略石油天然气储备区,对涅涅茨人世代居住的家园持何种态度不言而喻。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HAS4T8F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HAS4T8F0001.jpg
几年前,一名涅涅茨牧民在亚马尔半岛的永冻土中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化石,只有6个月大,死亡时间可能在4.2万年前。令科学家担忧的是,永冻土融化释放的数十亿吨温室气体将导致全球气候达到一个危险的临界点。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I054T8F0001.jpg
http://img2.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I054T8F0001.jpg
几百年来,涅涅茨人一直居住在苔原,小心翼翼地管理着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在没有得到他们允许的情况下,在他们的土地上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都应被叫停;如果进行开发,他们也应获得相应的补偿。现在,一些国家和企业纷纷进军北极,争夺资源。随着环境变化以及2019年新气田的投产,科学家对亚马尔半岛的担忧日趋加重。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ISD4T8F0001.jpg
http://img6.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ISD4T8F0001.jpg
涅涅茨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经历过殖民入侵、内战、革命和被迫集体化。现在,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又因为气候变化和资源开采受到威胁。如果想让这个古老的民族继续存在,我们需要确保他们能够自由进入牧场放牧,保护当地环境不受工业污染侵袭。一名涅涅茨族妇女说:“对于我们涅涅茨人来说,苔原就是我们的家园,驯鹿就是我们的命,我们的未来。”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26/900x600_8H8E2J5S4T8F0001.jpg
http://img5.cache.netease.com/photo/-26/t_8H8E2J5S4T8F0001.jpg
相关图集推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苔原气候成因及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