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有哪些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洲的海底

全球10大南极科考站,中国有4个,哪家最漂亮?全球10大南极科考站,中国有4个,哪家最漂亮?魅力的旅游百家号1、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公主站:比利时新建的“伊丽莎白公主”站是南极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小巧、美丽、高效,而且仅在夏季才会“开花”。这是南极的首座零排放科考站,它通过一个精密的能源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由52千瓦的太阳能阵列和54千瓦的风力涡轮机组产生的有限能源。2、法国和意大利的协和站:这是全年不断进行科研工作的为数不多的几座内陆基地之一,这两个国家联合建设协和站的目的,是在这个最极端的环境下,为科考人员提供一个长期居住地。这些建筑物的鼓状外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热能,欧洲航天局研发的一个污水处理系统,把洗澡水和水槽里的水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重新利用。3、德国的第三代南极纽梅因站:所有最新的南极考察站都是架设在冰雪之上,不过德国第三代南极纽梅因站做到了极致。这个重2500吨的第三代南极纽梅因站由16个基座支撑,每个基座里都安装一个受电脑控制的液压千斤顶,当它下面的冰层移动导致它发生变形时,这些千斤顶会及时进行调整。当积雪更高时,这些千斤顶还能把该站抬升到雪面上。4、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是南极最大的内陆基地,它面临最寒冷的环境,温度低达零下100摄氏度,并拥有最长的供应链。相关人员建设这座科考站用了12个南极夏天的时间,它由36根支撑物支撑,离地面大约有10英尺(3.05米)。该站的外形像个机翼。风加速从它底部穿过,防止积雪在它下面堆积。5、英国的哈雷6号科考站:这是大小不同、将要首尾相连的几个舱中的第一节舱。这里是第一个确定人造臭氧层空洞的地方,因此联合追踪这种大气情况非常重要。但是要把这里的科考站固定在一个地方并非易事。布朗特冰架每年移动半英里,像个传输带一样,把正在悠闲喝茶的科学家送进南极冰海里。6、南非的沙奈耶4号科考站:该站由3个尺寸稍微有点不同的建筑物构成。南非国家南极探险队的这个科考站在1997年建成竣工,它是这批新一代科考站中最老的一个。但其在技术上的缺憾会在地点(或所处位置)上得到弥补。它坐落在高大约是800英尺(243.84米)的一座冰原岛峰上。7、中国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了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其最早科考站长城站于日建设完工。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魅力的旅游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享世界风俗人情,感受不同文化魅力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中国科学家二十二年为南极留下300多个中国地名_网易新闻
中国科学家二十二年为南极留下300多个中国地名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新社武汉四月八日电(蒋明楚静)中国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七日在此间透露,中国参与南极科考二十二年来,科学家已在南极留下三百多个中国地名,维护了中国在南极的利益。
  主持命名的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说,一九八四年他命名了中国首个南极地名———长城湾,次年在中国首张南极长城站地形图上,给两个美丽的冰川分别命名“龟山”、“蛇山”。近年来,他还以“赤壁”、“小武当山”、“神农架”等湖北名胜给南极处女地命名。
  此外,鄂栋臣命制了不少中国特色的名字。比如,长城站的饮水湖叫“西湖”,中山站的饮水湖叫“莫愁湖”,还有“八达岭”、“蓬莱半岛”等,今年又给新发现的两处谷坡取名“大唐谷地”、“炎黄雪坡”,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
  鄂栋臣表示,这些命名记录在地图上,存入南极地名数据库中,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可能更改。湖北和中国的秀美山水,将永远铭刻在地球最南端。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我国科学家到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是?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变暖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我国科学家到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是?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变暖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我国科学家到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是每年11月到次年2月.因为此时正值南极的夏季.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砍伐森林引起的温室效应.变暖会导致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我国科学家到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是?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变暖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相关的作业问题
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极的暖季 因为这个时候太阳照射在南半球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和大气层的破坏.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我国处在北半球,在我国的冬季相当与南极的夏季,南极洲温度较为高,较为适合人类的活动· 望采纳·满意请采纳
我国的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宜于去南极考察的.赴南极进行探险、考察的时间应选择北半球的冬季,因为此时南极地区正值夏季,是极昼或白天最长、气温最高的季节.盛夏在南极大陆周围沿海地区最高气温可达 7°~8℃,最低也有-17℃,比一月的北京还要暖和;同时,南
11月到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是南半球的暖季考察:⑴最佳考察季节:每年9月至次年3月,极昼,暖季
十月至十一月出发
一般是12月-来年1月这是南极的夏季,温度较高,而且昼长夜短,适合展开活动 再问: 会出现极昼,无法休息的 再答: 可以休息的 现在考察队员居住的地方有厚窗帘,睡眠没有问题。
是我国的冬季,一般12月份到达南极因为那时的南极正式春夏之交,科考队员绝大多数都是在南极的夏季开展科考任务
因为地球的南北极有极昼和极夜的现象,南半球夏天时为南极的极昼时间,北半球夏天时为北极的极昼时间,而且气温还是最高的时候,适合考察!
陨石.我国每年派遣科考队前往开展大气、高空物理、冰川、海洋、地质和环境等方面的长期观测和科学研究,都是想了解地质的运动变化规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吧~陨石不仅是外太空的记忆,也是南极洲的记忆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11月至次年3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南极地区气温较高,且有极昼现象,便于进行科学考查.故答案为:11月至次年3月.
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因为此时正值南极地区相对温暖的时期和极昼期,方便科学考察活动.相似的原因,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6月到10月.
应选择在冬天,特别是能在冬至前后到达.因为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冬至日是南半球的夏至日,正值气候温暖时期,宜于科学考察.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一般是11月开始起航,4月返回.这主要是因为11-4月是北半球的冬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南极大陆之上温度稍微高一些,另外就是此时南极圈内为极昼,也就是白天,有利于考察工作的进行.南极考察也有常年驻守的考察队员(俗称南极越冬),越冬是一件很艰苦、考验人的意识的工作,因为没人跟你玩.
海南省三亚所在的经纬度位置位于北纬18.14,东经109.31.冬季,冬季南极会出现极昼现象,有利于科学考察
去南极大路考察的最佳时间是随每一年南极气候而定.一般来讲是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三月.中国南极考察共24次具体时间我列表如下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
中国第2次南极科学考察
中国第3次南极科学考察
南极11月到次年3月.北极 6月到9月.
我们这的12月份.选D
土地沙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或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沙漠化主要是人类(滥砍滥伐)(过分耕种)和(过度放牧)等造成的,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达(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8)%.有鉴于此,我们有调整防沙治沙战略,从片面重视发展人工植被转到积极发展人工――天然乔灌草复合植被;从单纯保护绿洲到积极
(1)我国南方的早稻播种一般在4月上旬,在4月下旬插秧,7月中旬左右收获,故A错误;(2)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其热带草原草木旺盛的季节正好是南半球的夏季,故B正确;(3)地中海位于北半球,其气候炎热干燥时,正好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故C错误;(4)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时正好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企鹅何时登陆东南极?中国科学家在59厘米企鹅粪土中找答案
帝企鹅虽然是动画电影《快乐的大脚》的绝对主角,一群疯狂收集石头的阿德利企鹅也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广泛栖息在南极洲岸边区域、筑石为巢的娇小企鹅,究竟是在末次冰消期后多久登陆南极的呢?
答案就写在企鹅粪土沉积层里。
近日,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暨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孙立广-谢周清小组利用湖泊沉积柱中的生物标型元素等指标,识别出了企鹅粪土沉积层。
分析证明,东南极的冰盖大约在15600年前开始消退,这之后约1000年,即14600年前出现了阿德利企鹅聚居地,这刷新了东南极企鹅存在的最早记录,比之前的记录提前约6000年。
《快乐的大脚》中,高大的帝企鹅和娇小的阿德利企鹅
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古环境权威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上。论文通讯作者之一、极地生态科学家孙立广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于极地科研来说,中国科学家“迟到”了,却能大大刷新此前的研究记录,主要得益于对粪土层的有机化学分析方法。在此之前,开展此种研究主要依赖于寻找企鹅的骨骼化石。
59厘米厚的“企鹅家族史”
毛德山脉将南极洲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南极洲也称大南极洲,指南极洲西经30°向东延伸至东经170°之间的地区。距今1万多年前,地球进入末次冰消期,南极各地无冰区逐渐出露,阿德利企鹅繁殖地开始在环南极扩张。然而各地有关企鹅存在的地质记录大多无法衔接当地的冰消记录,科学家们无法了解企鹅在冰消期后登陆南极的过程。
此前,国际同行在东南极找到的最古老的企鹅骨骼大约有9000年历史,是孙立广的合作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埃姆斯利(Steven D. Emslie)发现的。
这次,孙立广的学生高月嵩在澳大利亚的南极戴维斯站以北十余公里处找到了一处高出海平面10米的平台,上有湖泊。科研团队从湖泊中提取了59厘米的沉积柱。
这59厘米的沉积柱,就是一部特别的企鹅家族“断代史”,需要用生物化学的分析方法打开。
首先是年代鉴别。沉积柱的底部年龄有15600岁,这意味着,该地区的冰盖在15600年前消退。
基因学重建的企鹅数量(上)、此次研究重建的企鹅数量(下)
其次是识别企鹅粪土。通过有规律关联的几种特征元素,比如碳、磷、氟、锶,团队在沉积柱的14600岁左右找到了企鹅粪土。这说明冰期-间冰期转换过程中的冰退,是企鹅数量增加和栖息地扩张的一个主要的驱动因素。并且,企鹅登陆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之前,科学家们对这个过程并不十分清楚。
孙立广形象地说道:“之前我们在北极做过一项工作,发现9400年前冰消之后,鸟儿很快就飞过来了。企鹅不会飞,它们在海洋里慢慢地移动觅食,慢慢地爬上南极。整个过程比飞鸟要滞后。”
最后,沉积柱中的企鹅粪土也能反映企鹅种群的数量变化。分析发现,东南极的这个企鹅聚居地在14600年前开始出现,之后呈现大致增加趋势,到了6000年前开始繁荣。
企鹅粪中的海陆空故事
年过古稀的孙立广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一直在阅读企鹅粪中的南极故事,还原极地生态演变的过程,同时寻找人类活动留下影响的证据。
1998年,孙立广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南极科考。他不愿跟随前人的路径,一心想要留下自己的科学脚印。到底哪里还有未被涉足的边界区域呢?孙立广坐在阳台思考七天,选择了“企鹅粪”这件别人没做过的事。他认为,企鹅是一种边界动物,它是鸟类,却在陆地上生活繁衍,在海洋中取食,海洋——大气——陆地这样一种大尺度的循环,在企鹅身上完成。
可以说,一千年的企鹅粪中,就写着一千年的海陆空历史。
1998年,孙立广来到南极科考
在数十年间解密的极地故事中,孙立广告诉澎湃新闻,他最喜欢的是其中两个,一个是通过企鹅粪考证企鹅在历史上的数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另一个是发现人类冶金产生的汞通过磷虾、企鹅、海豹这个食物链富集到了海豹毛里。他希望能解答这样的问题:极地的生态变化,有多少是自然环境造成的,有多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热爱收集石头的阿德利企鹅
下一步是寻找末次冰期之前的企鹅粪土层。孙立广希望团队中谢周清等青年科学家们,能把企鹅粪这本特别的极地史书往前再翻几页。
作者:澎湃新闻 虞涵棋
责任编辑:李辰英UP016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南极发现30米高人类,科学家都无法解释,到底是什么神秘生物?|神秘生物|科学家|南极_新浪网
南极发现30米高人类,科学家都无法解释,到底是什么神秘生物?
南极发现30米高人类,科学家都无法解释,到底是什么神秘生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家在南极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