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公式怎么转化成C那样的分数4个基本不等式的公式?详细一些,谢谢

根据这一理论对一些流动问题做了具体计算
时间: 3:35:17
&&&&&&&&当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本世纪初,一批中国学者到西方国家学习现代物理学知识,开展物理学的研究工作。他们中间一些人学有所成后,回国兴办教育,出版刊物,组织学会和创办研究机构。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不懈努力,在国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人才。这些人再次被派遣出国留学深造,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出色的工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一些一流水平的成果,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力学力学是研究物质在力的作用下运动和变形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研究天然的或人工的宏观对象为主,也涉及宇观或细观甚至微观各层次的对象及有关规律。按照上半世纪我国的科学划分,力学也属于物理学范畴内,在力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学者也都是物理学家,故将其归之于物理学领域加以记述。我国学者在力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在流体力学和应用力学方面。流体力学:周培源()193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即开始进行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理论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脉动方程(或称涨落方程),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对一些流动问题做了具体计算,计算结果与当时的实验符合得很好(1940)。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当时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张国藩()从30年代开始从事湍流理论研究,他认为流体力学传统的Navier-Stakes方程不能用于湍流,而必须先把湍流的物理机制搞清楚,按新的物理模型建立基本方程。为此他完成了以下工作:(1)类比分子运动论的方法,建立了湍流“温度”、“压强”和“熵”等物理量,并将它们编入流体力学方程,相当详细地讨论了湍流通过圆管和两个平行面之间的情况,并扼要地讨论了湍流的衰减、湍流结构和关联作用的特性等问题。后来他又发展了上述思想,用量子统计方法求湍流能谱分布式。(2)论证了湍流运动是一种非牛顿流体运动,其内部阻力应改用幂数式表示,并依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湍流运动方程。1950年,卢鹤绂()提出流体的容变粘滞性理论,从而推出霍尔假定的容变弛豫方程,并在声传播和吸收现象上取得初步成效。1951年,他又在全部频率范围内将容变粘滞弹性理论应用到超声(及声源前川流)的传播和吸收现象上,得出能够描述实践经验的有概括性的公式。庄逢甘1950年也研究了湍流的统计理论。1944年,林家翘(1916~)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对二维平行流稳定性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首次运用渐近分析方法求出了完整的中性曲线,从而得出临界雷诺数。他的理论结&&&&&&&&&&&&果被后来的实验和数值计算所证实,并第一个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流体力学奖金(1979)。李政道(1926~)于年,讨论了湍流。他通过将Heisenberg湍流横型与实验结果相结合,而计算了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流粘滞系数,证明在二维空间中不存在湍流。年代,40钱学森(1911~)与VonKarman共同提出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和高超声速流动概念,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1946年,钱学森与郭永怀()共同提出,在跨声速流场中有实际意义的临界马赫数,不是原先被重视的下临界马赫数,而是来流的上临界马赫数。这对航空技术中突破声障碍有重要意义。以后,郭永怀又把该工作推广到包括有曲率流动和绕儒可夫斯基薄翼流动的情况,研究了绕物体跨声流动的稳定性问题。他对于高超声速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尖劈运动及其离散效应等,也进行了成功的研究。在应用力学方面,20年代中期,魏嗣銮()在德国研究应用力学课题,以变分法探讨了均匀负荷四边固定的矩形板的挠度和弯矩。30年代,丁西林()创造了一种可逆摆,用以精确地测定g值,从而避免了过去以摆测定g值的许多实验误差。30年代中期,江仁寿以一种带有惯性棒的双线悬挂装置测定了液态碱金属的粘滞性,他所改进的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液态金属粘滞性实验之中。1940年,钱伟长(1912~)首先以三维弹性理论为基础,用张量分析微分几何为工具,建立了薄壳和薄板的统一内禀理论,其结果证明可以用板壳的中面拉伸应变和曲率变化六个分量表示全部求解方程;并指出在Kirchhoff-Love的通常假定下,可以根据板壳厚度、曲率张量、拉伸应变和曲率变化等四种物理量相对量级,把薄壳问题分为各种类型,它们的一级近似求解方程都各不相同。国际上有关薄壳SS12中的张量方程组,以及从该方程组导出的圆柱浅壳和圆球浅壳方程被称为“钱伟长方程”。2.相对论、引力论及宇宙论20年代后期,周培源就从事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的研究。为了解决用于表示爱因斯坦引力场的10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中存在着一组由4个独立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所组成的Bianchi恒等式,致使仅仅用引力方程得不出10个引力函数(即引力张量的10个分量)的确定解这个难题,他主张附加物理条件,并曾引进一个条件,从而获得轴对称引力场的一些解。年,周培源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讨论班时,又计算了不同条件下静止场不同类型的严格解,并证明在各向同性条件下,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本身即可给出Friedmann宇宙的度规张量,使得该问题的解决大大简化。30年代,束星北()探索引力场与电磁场的统一理论,这在当时是一个超时代的课题。虽然他的研究未取得有实质意义的进展,但他的有关研究对后人还是有启发性的。40年代初,胡宁(1916~)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关于引力辐射阻尼的研究。他采用广义相对论里通常的坐标条件,改进简化了爱因斯坦等人的方法,首先计算出双星系统的反阻尼结果。他的这一工作被普遍认为是该方面理论研究的创造性贡献。胡宁认为由于广义相对论里的力不是协变的,所以反阻尼的结果是可以理解的。他后来的工作指出坐&&&&&&&&&&&&标条件不是必需的,主张使用附合实际的物理条件,可以得到合理的结果。70年代末,正是在双星辐射阻尼的观察上得到引力波存在的第一个证据。3.声学在古代,中国是对声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之一,到了近代,中国声学研究比较落后。5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数科学家对少数的分支学科进行过一些研究工作。在空气声学方面,20年代后期,叶企孙()测定了清华大学礼堂的音质,提出了改进该建筑物音质的具体办法,并发表了《清大学礼堂之听音困难及其改正》的论文,开创中国建筑声学研究之先河。马大猷(1915~)应用求解波动方程并使其满足厅堂边界条件的物理声学方法,建立了房间声学简正波的理论基础。早在1939年,他就突破了声波要远小于房间尺寸和物体大小的限制,首先求得低频范围下矩形空室中的简正波频率分布公式,建议将它推广到任意形态的房屋之中。接着他又与Hunt、Beranek合作,利用受壁面声阻抗影响的阻尼声波简正振动方式而分析了均匀壁面矩形室中的声衰变,提出了分析混响的新方法。40年代,他利用波动声学方法探讨了矩形室中非均匀的声边界、颤动回声以及房屋音质的起伏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汪德昭(1905~)在法国国防部第四研究组承担了反潜声呐的研究,先后在主动声呐加大功率和以气压哨声消除雾滴的研究方面做出优异成果。魏荣爵(1916~)是中国声学事业创始人之一,1950年,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运用分子的弛豫吸收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低频声波在水雾中的反常吸收现象,指出声波导致气液两相转换是声能消散的原因。他还进行过声波消雾的研究。在超声学方面,40年代初汪德昭在法国用声栅光衍射方法研究了超声波在二硫化碳液体中的声吸收。这一早期的实验结果被称为是该领域最可靠的数据之一。年,许宗岳()在美国布朗大学从事水超声吸收的精确测量与理论研究。他用自己提出的力积分天平法,消除各种干扰,提高了灵敏度,在10~50MHz频率范围内,测得室温下自来水的2av-2?1017平均值为45.4cm-1sec(2α为声强衰减系数,v为声频率)。此数值与经典stokes公式计算值有明显的差异。他在解释这一结果时,提出将stokes公式修改为2a/v2=4π2(λ+2μ)ρ0c3,即除了考虑水的剪切粘滞系数μ以外,还应考虑“压缩”粘滞系数λ。许宗岳的这一研究成果被称为声吸收测量的代表性工作和主要参考资料。40年代末,北京大学杜连耀在美国从事微波超声的产生及应用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在年间研制成钛酸钡压电陶瓷的加压和极化工艺,可取代昂贵的石英。他回国后继续从事超声学的研究工作。4.热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家在热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方面曾有过比较出色的研究成果。年间,王竹溪()将H.A.Bethe于1935年提出的超点阵统计理论推广成为普遍理论,既适用&&&&&&&&&&&&于组元浓度相等,也适用于组元浓度不相等的情形,而且处理的是相当普遍的一类长程相互作用,找到了计算超点阵位形分配函数的近似方法,从而在形式上给出了超点阵问题的普遍解。在随后的多年中,超点阵仍是王竹溪继续研究的课题。1942年他指导杨振宁做硕士论文的题目就是超点阵。杨振宁后来回忆说:“王先生把我引进了物理学这一领域(统计力学),此后,它便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门科学。”(《读书?教学四十年》,香港三联书店)王竹溪还对多元系的平衡与稳定性的热力学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发展了一极普遍的数学理论,它在整个热力学理论体系中具有基本的重要性。他的长篇论文和在其专著《热力学》(1955年版)中对平衡稳定性的讨论,至今仍然是这方面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张宗燧()于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便开始从事统计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在合作现象,特别是固溶体的统计物理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张宗燧将Bethe提出的超点阵统计理论推广到包括了近邻原子对之间的相互作用。1940年他回国任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与他的学生一起研究合作现象,建立了求固溶体位形自由能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较为简单、可靠,而且应用面较广。他还讨论了合作现象中的准化学公式的改进问题,对量子系统的各态历经问题也进行了研究。30年代,葛正权()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所进行的以分子束测定Bi2分解热和验证Maxwell速度分布律的实验,是当时闻名的工作。该实验不仅在测定分解热方面取得了比前人精确得多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验证Maxwell速度分布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发现:实测的分布曲线与理论曲线相比,在高速端二者极为符合,而在低速端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他分析了这种误差的原因和技术上的困难,从而导至发现了Bi8分子,同时也使以后数十年间不断地有人以各种方法重复验证Maxwell分布律。而葛正权的这个实验则被作为经典载入物理学著作之中。40年代在统计物理方面做研究的还有王明贞和王承书。王明贞(1906~)于1942年在美国Michigan大学首次独立地从Fokker-Plank方程和Kramers方程中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单谐振子的布朗运动。1945年,她与G.E.Uhlenbeck教授合作的有关布朗运动理论的论文——《布朗运动的理论》,在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一直作为了解布朗运动的权威性文献。王承书(1912~)40年代在美国从事统计物理学和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研究。她根据Boltzmann方程研究稀薄气体并发现了线性化的Boltzmann方程积分算符的本征函数及本征值,提出了被称做WCU方程(王-Uhlenbeck方程)的多原子分子气体的修正Boltz-mann方程。此外,黄子卿1935年精确测定了水的三相点;陈仁烈年研究了金属线和水银的纵向热电子发射;朱应洗1939年详细研究了在一些特定条件下通过气体的热传导现象;吴仲华1947年对四冲程内燃机的输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做了研究;杨立铭1948年研究了液体和气体的扩散理论,在流体的统计理论中,把Born-Green液体理论推广到混合液体,并用统计方法导出了分子的扩散系数。杨振宁(1922~)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时,就在王竹溪的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他在年间,至少有四篇关于统计力学方面的论文,论述了相互作用能随晶格常数的变化而变化、临界温度和超格比热的关系、在超格统计理论中准化学法的一般理论问题。Ising模型是闻名的&&&&&&&&&&&&统计力学中的铁磁学模型,E.Ising为模拟铁磁体在居里点的相变而提是出来的。杨振宁于1925年解决了其中最困难的问题,分析了在正方形点阵下二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解析表达式,证明在居里点发生的现象确系一种相变。接着他又指导张承修将其方法推广到长方形点阵Ising模型之中。1952年,杨振宁与李政道(1926~)合作提出了统计物理学中关于相变的两个定理,以及有关巨配分函数之根的著名的“李-杨单圆定理”。他们的研究,严格定义了气相、液相、固相中任一相的热力学函数,证明热力学函数能区别不同的相,不同相的这些函数一般地彼此不能解析延拓。他们将这个新诞生的广义相变理论应用到点阵气体中,对后来关于惰性气体的实验研究帮助极大。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还研究了硬球玻色(Bose)气体的分子运动论。他们通过对级数有选择求和,证明可以消除硬球玻色系统的发散性。这些工作在理论物理学的众多领域被广泛采用。他们还分析了硬球玻色系统的低温特点,证明相互作用的玻色系统可显示超流性,从而深入而全新地提供了理解液HeⅡ的异常现象的理论。5.电磁学、无线电电子学和微波波谱学在电学领域,北京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孙国封()1923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实验室,使用他自己所设计的直接测量小相角的一种灵敏度高而精确的方法,测量电解质电池的电容和电阻,说明了它们随电动势、电池几何结构、溶液浓度、温度、以及半透明铂膜电极厚度的变化情况。在他的研究中,区分了电极电阻与电解质电阻;并从测量的等效电阻和电容的值,推导了计算电池的实际电阻和电容的方法。30年代,萨本栋()创造性地将并矢方法和数学中复矢量应用于解决三相电路问题。1936年,他在美国Trans,AIEE上发表的《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一文,被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当年冬季会议列为讨论课题,并被该会评为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文章荣誉奖”。1939年,萨本栋汇集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并矢电路》一书,是属于“数学、物理、电机三角地带”的新专著和新理论。该书出版不久,便被选入国际电工丛书,并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第一次荣誉奖章。40年代,萨本栋从事交流电机研究,以标幺值系统分析交流电机问题,很具特色。他根据在厦门大学和美国讲课的素材编写的《交流电机基础》一书,被英、美各国高等院校作为教本,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教科书被外国普遍采用的先例。30年代,马士修()在法国曾研究过扭力对电阻影响和Barkhausen效应。年间,严济慈()先后在巴黎大学Fabry物理实验室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对水晶压电效应做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在垂直于电轴的晶面上施加电压,晶片形变量与它的厚度无关,但与电压强度有关。电压不大时,晶片厚度的形变符合Curie定律,即形变比例于静电场强度。在垂直于光轴的晶面上施加电压,晶片厚度的形变极为微小,与绝缘体无异。他还观察到水晶由于电压而变形是瞬时的,无滞后现象。他还在沿水晶光轴做成的实心与空心两种水晶圆柱体上施加扭力而产生起电现象,以及其扭转压电振荡方面的研究。在这方面研究中,他发现水晶柱受扭力时产生电荷,这在理论上是有意义的。在无线电电子学和微波方面,也有一批中国学者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20年,北京大学温毓庆(1895~?)在美国哈佛大学对于受各种波长的阻尼和非阻尼激发的天线辐射电阻做了理论分析。20年代中期,倪尚达()在美国匹兹堡Westinghouse电气公司研究并制备了为整流器所用的第一氧化铜,具有优良的整流特性。1929年他著的《无线电学》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无线电专著,被誉为“学习无线电之善本”,在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陈茂康对滤波器、脉冲发生器、微分脉冲发生器、微分指数导纳以及在Im量程内吸收式波长计等的理论、设计和校准等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孟昭英()30年代初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超短电磁波的研究,成功地在世界上第一次用电子管产生1厘米的超短波。同时,他还设计了波导阻抗的精密测量方法,并在美国获得专利。30年代末,他又进行关于三极管直线板极调幅的研究,得到了比一般方法更好的直线性无畸变调制,并具有另一些优点。1941年他在昆明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发表了《三极管射频放大器的直线阳极调幅》论文,受到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研究室等单位的重视。后来他在这方面又做了许多研究,并对氧的毫米波吸收谱进行了研究,这是微波波谱学最早的工作之一。朱物华(1902~)在30年代对各波段的滤波器进行了研究。他推导了终端有电阻耗散的Ⅱ型低通滤波器、以及T型和Ⅱ型高通滤波器的瞬变电流解的公式。从这些公式计算的结果,与阴极射线示波器映出的直流和交流情况下波形图相符。这项成果填补了耗散式电子滤波器瞬流研究上的空白。任之恭(1906~)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美国对电子振荡器的理论与实验都有过研究。40年代以后,他又从事微波波谱学的研究,尤其是对许多气体分子的微波波谱的Zeeman效应做了实验观测。他在国内外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这方面的学术论文。1980年科学出版社(北京)还出版了他的专著《微波量子物理学》。卞彭()193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采用钨丝圆柱型发射极制作电子放大管,后经多次改进,已得到广泛应用。40年代他在国内以自制的仪器设备,先后与杨约翰、应崇福合作从事氧化物阴极研究。当时普遍认为脉冲发射与直流发射二者机制不同,因为脉冲有衰减。而卞彭经过多次实验检测,终于在1948年最早确定了氧化物阴极的脉冲发射和直流发射的一致性。后来他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热阴极的微块模型理论。并第一次提出“同平面三极管理论解”,得到了与实验甚为符合的计算结果,对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他在电子学方面的成就,对我国电子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戴振铎(1915~)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深造,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理学博士,40年代任哈佛大学研究员,专长于电磁理论和天线理论,发表论文近60篇。他在1948年关于双锥形天线的理论研究使他获得了小锥角有效负载导纳的严格表达式;1952年他以变分法研究圆柱形金属线的电磁反向散射,确定了反向散射载面数值,并仔细讨论了与导线终端处电流有关的边界条件。冯秉铨()是我国著名的电子学家,对无线电电子学、振荡理论有较深的研究,特别是在无线电发送技术方面有独到的研究。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他从提高强力振荡器阳极效率出发,首先提出了相角补偿理论,分析了多种振荡器电路,得到相角补偿电路参数的计算公式。其结果证明相角补偿条件和提高频率稳定度条件相符,即振荡器经过相角补偿后,阳极效率提高、频率最稳定。该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将它用于高频电热等大功率&&&&&&&&&&&&振荡器可以节省大量电力;用于波段发射机,可起稳定频率的效果。他的这项高效率高频放大器电路的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叶楷(1911~)在电子学、微波、线性和非线性电路分析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45年,他从理论上考察了栅极支柱和不同电子管尺寸对电子发射角的影响,从而证明了H.C.Thompson在1936年的实验分析。1950年,他在对低压充气二极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推出了一些重要数据,如正离子的过渡时间和寿命,以及它中和空间电荷的效应等。鲍家善(1918~)在微波天线、微波铁氧体器件、磁控扫描天线、微波超导等方面都做过研究。40年代,他在美国获得快速扫描天线、赋形波束天线等四项专利。1953年,他根据物理学衍射理论,对雷达天线进行改进,提出双余割平方式波束天线设想,从而提高了辐射能量的利用率,使飞行目标所受照度均匀。根据这一设想制造的天线,在多山地区探测飞行目标获得满意的结果。毕德显()早年曾在电磁场和天线理论等方面做过大量研究工作。40年代曾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院长F.E.Tomam教授主编的《无线电工程师手册》的编写工作。年在美国无线电公司新产品试制部参加脉冲多路通信和微波通信设备的研制工作。50年代以来,有许多专著和论文发表。他是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建人,为我国发展雷达和通信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磁学是研究静磁和电磁学磁现象以及物质磁性及其应用的学科。年间,叶企孙()在较大的压力范围内(0~12000kg/cm2)系统而细致地研究了流体静压力对典型的铁磁性金属压力系数、温度系数、剩磁和磁导率的影响,从而观测到前人所未见过的复杂现象。他从唯象理论上推导了铁磁性物质的体积变化与磁化过程和压力系数的关系,定性地解释了铁、镍、钴的不同实验结果。同时,他还在当时铁磁性分子场唯象理论和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了有益的讨论,提了原子的微观结构对铁磁性的可能影响。叶企孙的这一研究工作,受到当时欧美科学界的重视,被认为是在物质铁磁性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施汝为()从30年代起,在顺磁化合物、铁磁性合金及其单晶体、永磁合金的磁性、磁畴粉纹图和磁各向异性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特别是他对铁-钴和镍-钴合金单晶体的磁晶各向异性做了开创性的工作。30年代中期,他在中央研究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近代磁学实验室。30~40年代,潘孝硕()在关于铁-贵金属合金、铁-稀土金属合金和铁族金属及其合金磁性、磁化机制和热处理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磁性合金有序化对磁性的影响和晶界内磁场对多晶体旋转磁化过程的影响等做了深入研究。李庆贤()1931年在美国研究了低温下磁铁矿晶体的磁性。他首先发现磁性物质在冷却到低温(-160℃)相变点时,会引起感生磁的各向异性变化。这一成果受到国际磁学界的重视和多次引用。蔡柏龄()从30年代起在法国贝尔维尤(Bellevue)强电磁体实验室从事磁学和强磁场设计研究。他对气态-氧化氮、氧和氮的磁(致)双折射和磁(致)Faraday旋转,以及液态-氧化氮的磁化率进行了研究。30年代后期他又致力于铁族过渡金属(如锰、铁、钴、镍、铜等)的氧化物、卤化物、碳酸盐等多晶体和一些单晶体的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从实验上最早发现了多种化合物的磁化率-温度曲线出现最大值的反铁磁性,并把反铁磁性理论用于解释这些化合物磁性的特&&&&&&&&&&&&点,对早期反铁磁性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多种强磁体设计方面,他曾参加法国“土星”质子同步加速器中的大型强磁体、大型气泡室电磁体、大型永磁体和高梯度磁场等的设计研究,曾采用磁位计法测量强电流。蔡柏龄的这些研究工作,于1934年获法国国家研究发明局银质奖章,1947年获法国埃梅?贝尔泰(AiméBerthé)奖。马士修()曾对电场和磁场的对称状态进行过研究,并发展了居里对称定理。他还指出,电磁场中的“对称要素与热力学内之熵极为相仿”。6.光学、应用光学和光谱学在光学与应用光学包括光源、光学材料光谱学等在内,上半世纪中国物理学工作者中多数人参与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就。1925年前后,谢玉铭()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跟随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A.A.Michelson教授从事光的干涉研究。1928年,严济慈在法国进行水晶压电效应研究时,首次测定了居里压电效应“反现象”的数据。同时,发现了不同于Kerr效应的一种双折射新效应,即在垂直于电轴方向的水晶面上施加正电压则在该方向的双折射增大,而垂直于光轴与电轴的第三轴向的双折射减小;如果施加电压为负,则结果相反。1931年严济慈在钱临照(1906~)的协助下,在北平物理研究所开展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影响的研究,发现压力能减弱乳胶的感光性能,且压力愈大,效应愈显著。如用γ射线为光源,效应则相反:压力愈大,效应愈不明显。他们的研究成果于1932年发表在《法国科学院周刊》上。30年代后期,龚祖同()在德国留学期间从事光学系统高级像差的研究,设计了野外望远镜,为把光学设计和军用光学仪器设计引入中国打下了基础。1938年,他在昆明试制成功6?30军用双目望远镜、机枪描准镜和80厘米倒影测远机等我国第一批军用光学仪器。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制造出中国的第一炉光学玻璃。1937年,钱临照发表了有关玻璃的表面微裂缝的研究成果,40年代又在昆明以Hilger棱镜干涉仪实验地描述了光谱中相邻两光波的干涉图象及其性质,并对此做出了理论解释。特别是通过这个实验,他提出可以以这种简便的方法达到提高光谱线分辩率的途径。这在当时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40年代,王大珩(1915~)在英国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成功地研制成数种新型稀土光学玻璃的配方,并获得专利。他还研究了不同退火条件下,对光学玻璃的折射率、内应力以及光学均匀性的影响,研制成了V型棱镜精密折射仪。这些研究成果获英国仪器制造协会第一届Bowen仪器发展奖。同时,他还研究了各级球面像差对最佳焦点位置的影响。这种思想至今仍是小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日本学者曾给予他的这项研究很高的评价。1946年,何增禄()提出了以改变光程的方法改变光波频率的理论,说明多普勒效应“红移”现象是特例情况。在光谱学方面从事研究的中国学者甚多,其重要成就有:桂质廷()192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双原子气体的低压弧光的光谱及其特征。饶毓泰()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德国研究&&&&&&&&&&&&了Rb和Cs原子的倒Stark效应,观察到这两个元素主线系的分裂和红移。该项成果对当时正在发展的量子力学微扰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年间,他在北京大学研究了ClO3-、BrO3-和IO3-的Raman光谱,测定了光谱的退偏振度,从而定出了这些自由基的结构。年间,他又在美国与A.H.Niclson等合作进行了分子光谱的研究,研究C12O216和C13O216的分子振动-转动光谱,获得了含同位素的气体分子的转动光谱,为研究同位素的气体分子的振-转光谱提供了方法和基础,并且可以获得分子内部的重要信息。年间,谢玉铭在美国和W.V.Houston合作开展氢原子光谱Balmer系的精细结构研究,发现了40年代后期得以肯定的著名的“Lamb移位”,并提出了与40年代后期有关重整化理论的发展方向相同的大胆建议。但是当时并没有引起物理学界足够的重视。而年间,兰姆(W.E.Lamb)等人所做的类似的实验及发现却获得了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现在看来,谢玉铭及其合作者当时的工作是杰出的,不仅结果正确,而且提出的建议也是惊人的。谢玉铭的这项工作可以说是中国上半世纪物理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吴大猷(1907~)对光谱学也做了大量研究,早在1931年,他在美国曾设计了一种弯形狭缝以改进红外光谱的弯形影像,提高了光栅的分辨率。在30年代,吴大猷研究了多种原子分子光谱,并与郑华炽()等合作,研究了苯及其衍生物的Raman光谱,发现并证明了苯的同位素移动,对此做了正确解释。1939年,吴大猷完成了《多原子分子振动光谱及其结构》一书(1940年在上海出版),这是当时国际上第一本、也是有关课题的唯一专著。它的出版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赞扬,在美国连印三版,在今天,它作为一本经典著作仍被国际学术界所重视。严济兹和钟盛标、陈尚义等在30~40年代研究氢、氖、铷、铯、硒、碲等元素的原子及其分子光谱,碱金属的紫外线光谱,尤其是对臭氧的紫外线光谱吸收系数的研究,为国际气象学家测定高臭氧层厚度提供了参照数据。赵广增()专长光谱学,对我国实验光谱学的研究起过重要作用。他在美国Michigan大学深造期间(年),曾在O.S.Duffendack主持的气体导电光谱学实验室从事电子与原子和分子的碰撞激发、原子和分子的激发和离化的研究。1939年又在H.R.Crane实验室利用直线加速器研究高能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1940年回国后,继续从事研究电子与原子和分子的碰撞及离化问题。50年代中期,他在中科院应用物理所和北京大学分别研究了Cds和Cu2O单晶激子光谱,先后获得了Cu2O在可见光谱区液氮温度下,黄区和绿区吸收的类氢光谱线系、红区的极细吸收谱线系和吸收台阶,分别研究了这些光谱线系和吸收台阶随压力(晶体各向异性压力)移位。同时,他还在红外光谱区域开展了Cu2O的压力效应及价带的压力效应研究。这些研究在国内外都是领先的工作。周誉侃()在光谱学理论和实验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30年代后期,他在德国着重研究稀土金属盐的晶体及其溶液的吸收光谱,选择NdF3作样品,拍摄和测量可见光区的7个谱线组和红外区的2个谱线组,从电子跃迁和外晶格振动激发的复合谱线中成功地分离出纯电子跃迁谱线,发现这类谱线强而尖锐,而晶格振动谱线则在短波方向上弥散。他们的实验精度达到很高的水平。此外,他还测算了一些谱线组,根据单个谱线组的谱线数目算出相应能级的内量子数J值,与理论上的可能值相一致。&&&&&&&&&&&&7.固体物理学(金属物理学、结晶物理学)在固体物理学领域,上半世纪我国有陆学善、钱临照、余瑞璜、周如松、葛廷燧等人在金属物理和结晶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范绪筠、黄昆等人在半导体、晶格动力学方面进行了研究。陆学善()是中国晶体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年他在英国深造期间,与A.J.Bradley进行了Cr-Al二元合金系的X射线研究,首次提出了Cr-Al系的完整相图。他创立的利用晶体点阵常数测定相图中固溶线的方法,至今仍为晶体学家广泛应用。钱临照和周如松(1912~)在30年代中期,对金属晶体的范性变形和晶缺陷做了极好的研究,他们实验地测定了钼单晶的滑移系统,对其滑移面与钠、钾迥异现象的原因做出了正确的解释。1939年周如松在英国与Andrade共同提出表征形变温度对体心立方晶体滑移面选择影响的参量[θ=T(k)/Tm(k),其中T(k)是形变温度,Tm(k)是该晶体的熔点]。她们从实验研究中得到的这条经验规律具有开创性意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现在还被有关权威著作征引。余瑞璜()在X射线结晶学、X射线晶体分析法、固体与分子的经验电子论(E.E.T)及其应用方面卓有成就。1930年,他在清华大学X射线实验室研制成盖革计数器,这是我国第一次自己成功制造的有关仪器。1932年在吴有训指导下,他分析了氢的X光吸收和散射,其结果被A.H.Compton所著的《X射线的理论与实验》一书引用,以说明X射线的散射系数不同于经典的散射系数。年,他在英国深造期间对Zn(BrO3)2?6H2O的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巧妙地消除了一般所称的“鬼影”,从而最后确定了它的晶体结构。他还发现,射线衍射的晶体摆动谱仪所用的对称形叶状摆动器,X所得出的晶体摆动速度不均匀。经过他严格的数学处理后,得到了正确的非对称式叶形摆动器。最有意义的是,他在对Ni(NO3)2?6NH3所做的晶体结构分析中,对该晶体的X射线衍射线强度随衍射角的增加而急剧地下降现象做出了正确的解释。他认为,这是由于NO3中的一个O和N总是以其它两个O的联线为轴,在NO3的平面三角形原子组的平面中做十分反常的大幅度的来回角摆动所致。以这种模型算出的衍射线强度和实验所得的结果完全一致。他还将该晶体放在液氮中做低温X射线衍射谱线的观察,果然正常。在后来的低温晶体结构分析也得到同样的结果。1938年底余瑞璜回国到昆明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任教授,继续从事有关晶体结构的分析研究,他从数学上寻找消除Fourier综合法必然产生“鬼影”的方法,经过努力,终于在1942年获得成功,提出了晶体分析X射线数据新综合法,受到国际学者的称赞。在劳厄(M.VonLaue)衍射50年纪念的国际性专著FiftyyeorsofX-raydiffraTion中,余瑞璜被P.P.Ewald赞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晶体学家。抗日战争期间,昆明北研物理所钟盛标(1908~)从事晶体物理学研究。他主要研究水晶的腐蚀图样及其应用;电场作用以及紫外线辐射对水晶腐蚀的影响;镭射线对各种水晶的赋色效应以及这些水晶的光学性质;等等。他利用实验得到的水晶的新腐蚀图样,发现了确定水晶轴向的新方法。这对于在抗战时困难条件下通讯器材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50年代,钟盛标又从实验上发现了用于检测水晶晶体缺陷的两种新方法,即放电法&&&&&&&&&&&&和碱金属蒸气腐蚀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测水晶内由于亚微观掺杂而产生的缺陷。这种以物理方法检测水晶晶体缺陷的方法,为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所关注。葛庭燧(1913~)是国际知名的金属物理学家,发表论文160余篇、著作多种。年代后期他创立了金属内耗的整个研究领域。49年,葛庭燧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任研究员,开展关于晶粒间界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金属弛豫谱(内耗)、金属力学性质和位错理论的基础研究。他首创用于低频内耗测量的扭摆,被国际上称为“葛氏摆”,从而推进了国际内耗研究的迅速发展;他首先发现了晶粒间界的内耗峰,被国际上称为“葛氏峰”;他提出各种滞弹性测量(包括内耗、模量弛豫、在恒压力下的微蠕变、在恒应变下的应力弛豫)的结果可以彼此换算,从而奠定了经典的滞弹性内耗(线性内耗)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晶粒间界无序原子群模型(被称为“葛廷燧晶粒间界模型”和沿晶界滑动的机制,)肯定晶界具有粘滞系数,并首次把扩散概念引入晶界流之中;他关于外来杂质对晶界内耗的影响的研究,为后来应用晶界内耗峰研究和阐明晶界偏析动力学以及对力学性质的影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48年葛庭燧通过实验首次在r-铁和镍等面心立方晶体中观测到填隙原子所引起的斯诺克(snock)类型的内耗峰,并进而证明填隙原子在面心立方点阵中引起的内耗峰是一种普遍现象,并提出了产生内耗峰的机制。这项研究引发了国际上随后关于点缺陷弛豫内耗的大量工作,为随后点缺陷弛豫理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949年他首先观察到表现反常振幅效应(即内耗由于振幅的增加而减小)的内耗峰,并提出溶质原子气团模型和溶质原子沿位错管道扩散的位错弯结气团模型。这是对经典内耗理论的一项重要发展。葛庭燧在1949年回国后,在国内进行内耗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于我国内耗研究工作的发展和领先地位做出了卓越贡献。范绪筠(1912~)从40年代起在昆明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发现了半导体中导电电子密度可能偏离其正常值相当大的现象,并定量地讨论了两个物体接触处附近的势位和电子密度分布;40年代末,他在当时最为人们重视的锗与硅半导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他用光学性质证明半导体有禁带,从实验上证明锗和硅有吸收限。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固体电子学的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导体的广泛应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黄昆(1919~)在固体物理学理论领域,特别是在晶格动力学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研究。1947年,黄昆在英国Bristol大学研究固溶体理论时,发现固体中的杂质缺陷会导致X光漫散射,其强度集中在普通X光衍射斑点附近。这种漫散射后来被国际上一些科学家所证实和应用,成为直接有效地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重要手段。他的这一发现被国际上称为“黄散射”。50年代,黄昆又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8.原子分子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是研究有关原子分子结构、原子分子碰撞过程以及它们与光子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在这个领域,中国物理学家在国内外都做过一些颇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921年,叶企孙在美国与W.杜安、H.H.帕尔默合作,用X射线法重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h值,得到h=(6.556±0.009)?10-27尔格?秒。这&&&&&&&&&&&&是当时该常数最精确的值,被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吴有训()早年在美国以他精湛的实验技术、严密细致的工作和精辟的理论分析对康普顿效应的确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4年他与康普顿(A.H.Compton)联名发表了《经过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α射线的波长》的论文,以实验验证了散射量子理论所预言的光谱位移的真实性。1925年,他又单独发表了《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间的能量分布》和《在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能量比》两篇论文,以雄辩的事实,无可置疑地证实了康普顿效应,并发展、丰富了康普顿的工作,使康普顿的发现很快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公认。1927年,康普顿则由于他的这一发现荣获诺贝尔物理奖。Compton和S.K.Allison在他们合著的《X-raysinTheoryandExperiment》一书中,对吴有训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全书共有19处引用了吴有训的成果。王守竞()是中国第一位研究量子力学并卓有成效的学者,年间,他把新诞生的量子力学成功地运用于对原子分子的研究,最早用变分法求二级微扰计算类氢原子间的偶极矩-偶极矩相互作用,从而得到范德瓦耳斯(Vanderwaals)力作用能量的系数。1928年他在计算类氢原子型IS波函数的基础上,在H2+的波函数中引进非线性参量,使其能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差异从1.58eV降到0.96eV。这在当时是个重要贡献。他还计算过氢分子的转动能谱,研究过钠蒸气和汞原子碰撞的激发态。他以量子力学方法解决不对称陀螺的问题,即讨论了多原子分子非对称转动(三个主转动惯量矩均不相等)的情况,从而得到转动谱能级公式,后来被称之为“王氏公式”。该公式适用于H2O、C2H4等大量的常见多原子分子的计算。年间,饶毓泰()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进行关于Rb和Cs原子的倒Stark效应的研究,观察到这两个元素主线系的分裂和红移。这一成果对当时正在发展中的量子力学微扰理论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30年代初期,吴大猷(1907~)在实验室制造出超铀元素以前,通过计算铀原子的5f电子能态,在理论上预言了铀原子可能为一组14个元素的起始,这14个元素依次把5f壳层填满,其情况与稀土元素依次填满4f壳层相同。之后,他进行了原子多重激发态的研究,他所预言的一些多重激态后来都得到实验的证实。40年代初期,他与苟清泉(1917~)等合作较早地对氦原子双激发能态进行计算,计算了慢电子与原子碰撞的散射截面,对原子碰撞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他还对由分子或电子激发的分子振动、分子振动与转动的相互作用、分子简正振动等问题做了研究。1935年,褚圣麟(1905~)以高频火花产生阳射线的方法对高熔点金属、低熔点金属和矿物的离子进行研究,他获得的几乎所有离子都是原子性的,多数元素产生的离子带多重电荷;他还观察到离子从加速场通向分析场的过程中电荷的变化。他所做的实验表明,高频火花能够对几乎所有的元素产生强的多电荷离子源。卢鹤绂()在原子物理方面造诣较深。年间,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用自制的180度聚焦质谱仪研究热盐离子源的发射性能,发现了热离子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并准确测定了锂和钾的同位素丰度比。他的测定为国际会议公认,并被选定为国际同位素表上的准确值,沿用达20年之久。年间,他提出扇状磁场对入射带电离子聚焦作用的普适原理,并据此设计制造了新型101160度聚焦高强度质谱仪,用以分离B及B同位素耙。赵广增(1902~&&&&&&&&&&&&1987)年代末在美国Michigan大学从事电子与原子和分子的碰撞激发、30原子和分子的激发和离化研究,做出了有相当水平的工作。洪朝生于1948年对在加速场和减速场二者作用下氧化物阴极的离子发射也做了很好的研究。苟清泉在50年代对原子结构理论、固体与稀固溶体理论、过渡金属间原子的结合力和能带理论都做过较好的研究。9.原子核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是20世纪30年代新建立的一门物理学分支学科。它研究原子核存在形式的性质、内部结构、运动和转化,从而认识其基本规律;射线束的获得、探测和分析技术;以及同核能、核技术应用有关的物理问题。30年代到50年代初,我国许多物理学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卓有从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和发现,对原子核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核衰变和重离子核物理方面,早在20年代末赵忠尧(1902~)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测量硬γ射线通过各种物质时的吸收系数的实验,发现用2.6MeV的硬γ射线在重元素中散射时,测得系数比理论公式所预计的要大得多,这显示存在一种“反常吸收”。为了探索这种反常吸收的机制,他进一步进行硬γ射线被铅散射的实验。结果发现除了康普顿散射以外,从铅还放出一种“特殊辐射”。他用铅片吸收法测定这种辐射的波长约22.5X射线单位,相当于50万电子伏的光子,其角分布是大致各向同性的。通过分析,他断定这种反常吸收是原子核引起的。赵忠尧的实验结果于1930年发表。两年以后,安德森(C.D.Anderson)在宇宙线的云室照片中发现正电子的径迹,人们在讨论正电子的性质,寻找正电子产生和湮灭的证据时,才认识到赵忠尧所发现的上述“反常吸收”是由于部分γ射线在原子核周围转化为正负电子偶,而“特殊辐”则是正电子和负电子重新结合并转化为两个光子的湮灭辐射。可以说,赵忠尧才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偶的产生和湮灭的物理学家。他的这一发现对于人们确立正电子和负电子偶的概念以及关于偶的性质起了重要作用。正电子的发现者Anderson于1981年在为PhysiesToday所写的文章中再次肯定了赵忠尧当年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1932年赵忠尧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曾利用盖革-弥勒计数管进行γ射线、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测定了反常γ散射与入射光子能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元素的反常散射规律,并在中子共振吸收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实验事实,探讨了原子核的能级间距,特别是计算了银、锘、溴的共振中子能级间隔。这是国内原子核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年,赵忠尧以观察员身份参观美国在太平洋的原子弹爆炸试验。在此期间,他曾用云室研究宇宙射线,观察到“混合簇射”。这是电子和光子的电磁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角度簇射和穿透力很大的贯穿粒子所形成的小角度簇射的混合。1949年他重返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进行一段时间原子核反应研究,如质子轰击19F时所产生的低能α粒子的研究等,这些都是当时的前沿工作。王淦昌(1907~)1932年在德国柏林大学从事β衰变能谱的研究。他用盖革计数器测定RaE的β射线在Cu中吸收的连续谱,为β衰变理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1934年他又完成了&&&&&&&&&&&&关于ThB+C+C的β能谱的研究工作,翔实地报告了他在磁场中用盖革计数器所测定的“ThB+C+C”的β射线谱。这一结果当时是世界领先的。年,施士元(1908~)在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夫人实验室从事钍系和锕系放射性同位素β能谱研究。他测定了内转换β能谱,定出γ能量与核能级,肯定了重原子核有能级存在,证明原子核属于量子力学系统。他还对液态钾的X射线衍射进行研究,发现液态中残存着体心立方晶体结构。30年代初霍秉权()对镭系的β谱也做了研究。30年代后期,张文裕()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由E.卢瑟福指导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他以实验验证了N.Bohr的核液滴模型;并与D.W.B.Lewis和W.E.Burcham合作,首先研究了高压倍8加器产生的Li衰变机制及其产生的激发态8Be跃迁为2α,并测量了8Be退回基态时放出的α射线谱,发现它是连续的,因而证明8Be有很宽的激发态。他还与别人合作用高压倍加器产生的γ射线和快中子轰击多种元素,发现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并首次观察到受激放射的(γ,n)和(n,2n)过程。他又用(锂+氘核)产生的中子轰击16O,形成活性的16N,而发现16O(n,p)16N效应,可以预防反应堆建造和运行时冷却水中的16O变为16N所引起的辐射危害。这对反应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张文裕的上述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好评。40年代末,戴运轨()在台湾大学进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利用VandeGraaff静电加速器,以24万伏的直流高压电源加速质子,于1948年进行了我国第一次(锂)原子核击破实验。随后又制造重水,生产重氢及中子等。50年代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原子核物理研究所研究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壳层构造,测量了被轰击的59种元素和化合物产生的中子数。1946年,钱三强()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G.布依西爱和M.巴什莱合作,首次测出镤的α射线的精细结构,并与电子内转换的γ谱线符合很好。1948年梅镇岳(1915~)在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研究核谱学,完成了33As的蜕变等六篇论文。杨澄中()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轻核削裂反应的几个人之一。年间,他在英国利物浦大学GeorgeHolt物理实验室,完成了用不同能量的氘核轰击铝-27的核物理实验研究,首次测量了(氘、质子)反应和质子的角分布。这一研究成果为进行直接反应和非弹性散射过程最早的实验研究工作之一,具有开拓意义,受到当时欧美核物理学家的重视。虞福春(1914~)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与W.G.Proctor合作,通过精确测定各种N14化合物的原子核自旋与磁矩,首先发现不同化合物的氮的核磁共振率是不一样的,从而确立了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的概念;他又与Proctor合作在KSBF6水溶液中发现了SbF6负离子的“核自旋耦合劈裂”现象。这两项重要发现为后来飞速发展的核磁共振应用于物质结构分析做了奠基性贡献。G.Holton将虞福春等人发现的核磁共振化学位移记入“磁场对分子矩运动的影响”这个30年代开始的典型重大物理课题中的一项历史性成果。虞福春和他的合作者还测定了20多个稳定核素的磁矩,约占化学周期表上具有磁矩的稳定核素数目的20%,对原子核基本参数的测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所测定的这些数据全都作为精确值被权威性著作搜集并多次引用。虞福春作为核磁共振F.Bloch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核磁共振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也是我国第一位涉足该领域并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他还首先在普通水中发&&&&&&&&&&&&现O17的核磁共振信号,并与他人合作测定了O17的自旋为5/2,从而最早证实Mayer提出的原子核中存在自旋与轨道耦合的观点,对核结构的壳层理论是有力的支持。在核反应和中子物理学方面,王普()是参加中子和裂变物理研究的最早并有所贡献的物理学家。他在30年代后期,进行了有关热中子和Al核作用的研究,证实了用热中子可以产生半衰期为2.3分的Al28β发射体;测定了热中子在Al中的吸收系数及相应的截面(1.6?10-24cm2),表明Al在热中子区不能存在共振能极。为了证实中微子的存在,1941年王淦昌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即测量轻原子核俘获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所产生的反冲探测中微子。在这类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子核的反冲能量和动量将仅仅同发射的中微子有关。由于当时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遵义,限于物质条件无法进行这样的实验,只好把自己的设想写成《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一文,发表在1942年1月出版的美国《物理学评论》上。几个月后美国物理学家J.S.Allen就根据这个建议进行了的K俘获实验,证实了他的预言。这是当时关于中微子存的最有力的证据,被称为是1942年世界物理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由于这一贡献,王淦昌于1947年获范旭东奖金。1946年,张文裕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almer实验室,用自己研制的多路符合和反符合望远镜式计数器,在云室内记录经铅减速并停止在铅、铁和铝箔上的慢介子数,证实了停止在金属箔上的介子不存在引起爆炸的“星裂”径迹,从而证明μ介子是非强相互作用粒子,否定了当时关于介子武器的谣传。1947年他又根据铅、铁和铝箔停止μ介子的实验,证明μ介子被核俘获后在定态轨道跃迁,同时发射1~5MeV低能光子。实验表明,μ介子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取代核外电子而在轨道上绕核旋转,从而以实验发现了μ子系弱作用粒子和μ子原子,国际上称之为“张原子”和“张辐射”。它首先突破卢瑟福-玻尔模型,开拓奇异原子研究的新领域。年他又系统研究海平面宇宙射线大气贯穿簇射V0粒子的产生、衰变和与核子相互作用。1954年他发表了《停止在铅和铝箔上的海平面介子》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他的μ子原子研究工作。1945年何泽慧(1914~)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用磁场云室首次观察和研究正负电子的弹性碰撞现象。她利用正电子为初级电子,在有磁场的云室中观察正电子与负电子的径迹,并测量了它们碰撞前后各自的能量,从而首次发现正电子与负电子间几乎全部能量交换的弹性碰撞现象。该项工作的初步结果在1945年底于英国Bristol举行的英法宇宙线会议和1946年于剑桥举行的英国物理学会上报告,受到与会者极大的关注,被1946年英国《自然杂志》称为“科学珍品”。北京大学杨立铭年在美国根据托马斯-费米(Thoma-Fermi)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幻数,并导出了核内的核子数密度。1950年他又通过对核内多次散射的分析,导出了作为核多体理论的重要发展的吕克纳理论。在核裂变和核聚变方面。年,钱三强与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轰击铀和钍获得周期为3.5小时的放射性镧的同位素,且它们放射出的β能谱是等同的。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1944年,钱三强又首先从理论上和实验上确定了50KeV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射程与能量关系。年间,钱三强与何泽慧合作研究&&&&&&&&&&&&并发现了铀核受慢中子打击后可以分裂为三:两个重裂片和一个轻裂片,轻裂片方向与重裂片方向绝大多数成直角。何泽慧还首先观察到铀的四裂变现象。约里奥-居里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里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就。钱三强根据他们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能量与角分布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做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三分裂机制图象,预言了第三个碎片应有的质量谱,除α粒子外,H3与He6核由于含较多的中子而可能存在。20年后,美、苏两国七个实验室利用半导体探测技术,证明第三裂片中α粒子约占90%,H3约占7%,He6约占2%,H1到He10等约占1%~2%。完全证实了钱三强和何泽慧的有关三分裂机制的预言,为裂变物理研究开辟了新方向。1946年,何泽慧与钱三强、Faraggi合作,还研究了钍裂变时放出的动能。他们利用核乳胶技术测量了快中子打击U238裂变时放出裂片径迹的长度与快中子打击Th232裂变时放出裂片径迹的长度,两者的能量差为25±5MeV,由此推导出钍裂变时放出的能量为135±10MeV。这一结果与Bohr和Wheeler的理论推导相符合,它也是1947年前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有关成果。10.粒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是40年代前后建立的一门新学科,它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结构性质和在很高能量下这些物质相互转化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它是当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学科。本世纪50年代末以前,我国一些物理学家在该领域的诸多方面都做过较有成效的研究,为粒子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30年代后期,郭贻诚(1906~)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宇宙粒子云室研究。他拍摄了1000张以上的粒子径迹照片,测定了宇宙线中高达100MeV的电子的能量损耗,并从理论上讨论了损耗机制,还测定了宇宙线中介子的质量。他是我国早期从事粒子物理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46年,马士俊()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发现了S矩阵的著名的多余零点,1949年在爱尔兰都柏林高等学术研究院指出E.Fer-mi处理量子电动力学方法的一个困难,从而导致一年后Gupta-Bleuler方法的产生。除这两个重要贡献外,马士俊对分子理论中氘核的光磁蜕变及其磁矩(1940)、原子核的静电偶极矩(1940)、质子与中子的内受激态(1940),以矩阵法预测介子的散射(1942)、在辐射阻尼影响下带电介子散射(1944)及其相对论公式(1943)、散射问题积分方程的近似解(1945)等都有过独到的研究,并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此外,他对于核力介子场论和相互作用表象及束缚态理论也做过有意义的探讨。彭恒武(1915~)于年在爱尔兰都伯林高等学术研究院与W.Heitler合作进行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过有关介子散射、质子-质子碰撞产生介子、光子-核子碰撞产生介子、以及宇宙线介子理论等多篇论文。由于他在理论物理研究的贡献,1945年与M.玻恩一起获得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尔-布列斯班(MacDougall-Brisbane)奖。1947年他回国后,继续进行核物理研究,同黄祖洽合作研究核子-核子散射问题,他对分子结构提出了以电子键波函数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以寿命关联实验探讨量子力学隐参数问&&&&&&&&&&&&题。朱洪元()1947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对高能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放出的电磁辐射的性质在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研究,得到了这种电磁辐射的频谱、角分布和极化态的具体表达式。在他的论文《关于高速荷电粒子在磁场中发射的电磁辐射》(1947.3)被“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接收后一个月,在美国一台能量为70MeV的电子同步加速器上第一次观察到了这种电磁辐射。因此后来称这种辐射为“同步辐射”。这种辐射由于其频谱很宽,自然准直性非常好,极化态明确,强度很高,而且具有脉冲时间结构,现已被非常广泛地应用。40年代初,胡宁就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运用介子场论方法对核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年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时,对核理论和介子理论里的S矩阵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深入地讨论了在能量-动量复平面上S矩阵的解析性质及其物理解释,以及怎么样可能消除S矩阵元发散性等,这些工作为50年代中期基本粒子强相互作用理论里的色散关系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准备。1950年,梅镇岳在加拿大国家实验室研究宇宙射线,观察到粒子径迹成对或成三聚集,而且有些径迹可以肯定为π介子留下的。事实上这些是强子衰变后所产生的粒子留下的径迹。故梅镇岳所观察到的粒子正是目前命名为K介子和ρ介子等粒子。他还观察到在宇宙线中出现相对论性重粒子及其在乳胶中国碰撞而破裂的现象。这些重粒子的观察和分析对于宇宙线的起源和宇宙论都有重大意义。1948年,杨振宁与F.Fermi共同提出π介子是质子与反质子束缚态的可能性,开导了研究粒子内部结构的先河。1949年,他和李政道、M.Rosenbluth合作,提出了普适费米作用和中间玻色子存在。1950年,他又从推导一个粒子湮灭为二个光子的选择定则中提出了决定介子衰变的对称本性的方法。1954年,他和R.L.Mills合作提出“杨-Mills场”理论。该理论将场的概念加以推广,为场论应用到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等方面打开了通途。“杨-Mills场”对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S.L.Glashow、S.Weinberg、A.Salam三人提出的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理论提供了基本方法,而且开辟了非阿贝尔(N.H.Abel)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弱电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规范理论等)打下了基础,而且近年来被数学家运用于拓扑学而取得了重大突破。杨振宁对粒子物理学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关于对称原理的研究。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不解的所谓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另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态的不同K介子。但从其寿命和质量看,它们又是同一种介子。李政道和杨振宁及其合作者起先曾提几种模型说明K介子衰变现象,但经过许多观测均不成功。于是他们转向对粒子反应中的各种对称性证据进行研究,经过周密地对奇异粒子θ介子和τ介子的实验检查发现,在弱作用中宇称守恒事实上并没有得到过实验上的证实。他们便提出,在弱作用中宇称是不守恒的,同时提出了几种检验β衰变、超子和介子衰变等弱作用过程中宇称是否守恒的实验方案。1957年,吴健雄(1912~)小组在极化原子核60Co的β衰变的实验中证实了宇称不守恒,随后不久,宇称不守恒在其&&&&&&&&&&&&他弱作用过程的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因而,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快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并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二)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日,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年,原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原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并,经过调整、组建为以核物理和粒子物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以固体物理、光谱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改为物理研究所)。1956年“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后,半导体研究室与固体发光研究室于60年代前期先后改组为研究所;在上海成立了以红外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1977年中国科学院制定了新学科发展规划后,在合肥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此外还先后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和新疆物理研究所。到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的凝聚态物理研究,在研究机构和学科内容方面已达到相当规模。在光学研究方面,60年代以后除物理研究所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都展开了激光光谱学、非线性光学、全息学的研究。中国关于原子分子物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理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在原子分子结构、原子分子的碰撞以及它们与光子的相互作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化学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大连化物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武汉物理所等,在核磁共振、顺磁共振、核电四极矩共振和量子频标时标等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中国的理论物理学研究,1977年以前分散在物理所、半导体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武汉物理所和长春物理所进行。1978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他们在统计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多体问题、固体能谱、超导和磁性理论、金属、半导体、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完成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50年代初,长春光学机械研究所开始进行超声的应用研究。不久在物理所内成立了声学研究室,1964年正式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声学所联合武汉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物理所等,在水声学、超声学和空气声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关于原子核物理、宇宙线和放射化学的研究,50年代初就已经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定为主要研究方向。1958年,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正式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972年,中国科学院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几十年来,中国在粒子物理、核反应和中子物理、宇宙线物理、强子结构、等离子体物理等方面完成了大量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工作。1953年,中国科学院在数学研究所组建了力学研究室,进行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研究。1956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几十年来,在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物理力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除中国科学院以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高等学校,也云集了一大批物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建立了一些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上都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推动了中国当代物理学的发展。1.力学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对于力学研究的需求并不感到特别迫切,当时的中国没有专门的力学研究机构。即便如此,仍有一些物理学、数学及工程技术等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了力学专门课题的研究。新中国建立后,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推动力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蓬勃发展,取得了一些为世人公认的研究成果。力学横跨理学与工学两类学科,考虑到力学的理学属性,着重记述中国物理学家在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周培源是中国湍流理论研究的领头人。50年代,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的研究中,周培源从分析湍流的物理本质着手,利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轴对称涡旋模型作为湍流元的物理图象来说明均匀各向同性的湍流运动。考虑到湍流衰变后期雷诺数比较小的特点,周培源和他的学生蔡树棠引入求解方程的相似条件和涡旋角动量守恒条件,得到了最简单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后期衰变运动的二元速度关联函数。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他的学生黄永念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三元速度关联函数。10年之后,这个三元速度关联函数被S.佩纳特(Bennett)与S.柯尔辛(Corsin)的实验所证实。与此同时,周培源与是勋刚、李松年还得到了与实验符合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在早期衰变运动的二元和三元速度关联函数。为了统一湍流在早期和后期衰变的模型,周培源于1975年提出了“准相似性”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条件;并与黄永念把这两个不同的相似性条件统一为一个确定解的物理条件——准相似性条件。这个条件在1986年由北京大学湍流实验室魏中磊等的实验所证实,从此国际上第一次由实验确立了从衰变初期到后期的湍流能量衰变规律的泰勒湍流微尺度扩散规律的理论结果。&&&&&&&&&&&&谈镐生对非均匀各向同性湍流进行了研究。1963年,他与林松青通过低速水槽实验表明,网格后湍流末期能量按时间的(-2)次幂衰减;他们还注意到末期湍流有随机取向、互不相互作用的旋涡条纹图象。据此,他们提出了互相独立、取向随机、只通过粘性耗散进行衰变的末期湍流动力学模型,并由此导出了(-2)次幂规律。年,谈镐生指导博士生D.A.李(Lee)研究了非均匀各向同性的分层湍流模型,给出了末期速度和压力-速度相关张量谱的表示式,并对末期得出两点重要结论:能谱在波矢量空间的原点,即使初始时解析,以后也变得不解析;对称条件、质量守恒条件和轴对称条件不足以限定能谱在原点的包括解析性质在内的局部性质,从而不能确定分层湍流的末期衰减规律,因此,为弄清湍流的末期性质,应直接从相关函数动力学方程出发做适当近似。这些结论指出了进一步研究末期湍流的方向。在湍流研究方面,还应该提到的研究工作有:年,中科院力学所贾复等用实验模拟手段,揭示了中尺度涡、分层湍流等复杂现象及其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实验模拟利用Taylor柱现象进行Rossby数影响的考察,证明了旋转流体流动二维性与三维性和Rossby数的关系;在分层流体湍能研究中,找到了湍流锋面坍塌开始的特征时间,湍流锋面的坍塌意味着三维湍流动能的衰减和准二维湍流的水平涡场增强这一重要物理机制。这一结果被国际同行所接受。1989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成小型低湍流度水洞,达到了1.5%的低湍流度,并将热膜测速技术用于水中实验。鄂学全提出了分层流体无平均剪切湍流扩散的理论模型,描述了湍流扩散规律,以及湍流扩散速率与湍流源、湍流速度及外部参数的关系,对两层流体系统提出的模型,不仅适用于纯流体,而且也适用于含微粒的两层流体无平均剪切的湍流扩散。当计算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时,在流体力学中只有罕见的几个准确解,所以寻求物理问题的近似解析解颇受青睐;摄动理论是求物理问题近似解的一种有效手段。1953年,郭永怀在美国研究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得出远场超声速流动与近场边界层相互作用的速度场和压力场的表达式,得到与实验一致的理论结果。在这项研究中,他把H.彭加莱所开创并为M.J.莱特布尔所发展的参数求解方法运用于远场解和近场解的对接中,这个推广后的方法按上述三人的姓氏称为“PLK”方法,现称为奇异摄动法。运动浸没体与表面波研究,是50年代与发展水翼船有关的一项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谈镐生对无限深水中平行于自由表面做匀速运动的单频源和涡的二维问题,给出了表面波解,并提供了叠加求振荡水翼表面波问题精确解的基础。他还指出上述单频振荡源激发的表面波解的特性依赖于振荡频率ω与以同样水平速度运动的恒定强度源所激发的表面波的频率ω0之比值τ:当0<τ<和τ>时,各有4个和2个具有不同波长的无衰减的简谐波向下游行进,上游一边则无波列;当τ=1/4时,则出现共振现象。这些结果对于认识水翼所受阻力是至关重要的。&&&&&&&&&&&&钱伟长在润滑流体方面做过奠基性工作。他基于滑板间粘性流体层很薄的实际情况,以流体特征厚度为小参数进行摄动展开,从流体力学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出发,导出了润滑问题的高阶雷诺型方程。这是润滑流体力学早期成功之作。50年代初,谈镐生从二维不可压理想流体的一般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出发,应用时空变数分离方法,证明了有限定形分离原理:对于具有确定分离点的任何形状的二维物体,如果存在定形有限死水区,那么其特征弗劳德(Froude)数必定有限,且与时间无关。这一结果解决了当时的难题,并以其定理的简洁性和普适性而成为理想流体力学的一项经典性成果。固体力学中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力学家在固体力学的各个分支上都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结构及其稳定性是固体力学中的重要课题,中国力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应比较集中。圆薄板大挠度问题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问题,其非线性微分方程由冯?卡门在1910年提出,但长期没有找到好的求解方法。钱伟长从40年代末对此进行研究,他给出的摄动解法是用中心点的挠度与板厚的比值作为参数的参数摄动法。在这种方法中摄动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与数值解法相比,钱伟长用解析法手算所达到的精度以及方法的巧妙都令同行赞叹而引起国际上的重视。80年代,钱伟长指导研究生对上述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如用均方根挠角做摄动参数,解决了在均布压力和中心集中力复合作用下,由于中心点挠度可能为零而带来的困难;在合成展开法中用中心点位移替代载荷作展开参数,大大满足了收敛速度,并使所有边界条件都在各级近似中跨级满足。对于圆环壳,有人在轴对称壳的二阶微分方程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复变量方程,并分别给出了渐近解和非齐次解,但非齐次解又不能满足不同的边界条件。钱伟长给出了齐次解并证明了解的收敛性,与非齐次解结合,给出了圆环壳的一般解而解决了难题。上海交通大学罗祖道在50年代初,研究了关于圆柱薄壳受扭的大挠度稳定性问题。他首次给出了圆柱薄壳扭转失稳的后屈曲大挠度理论曲线,成功地阐明了实验中存在的有关轴压与扭转失稳两者明显不同性态的现象。他还提出了壳体几何缺陷对稳性临界载荷的影响,从而发展了卡门-钱(T.VonKárma■-钱学森)的圆柱薄壳非线性稳定理论,成为研究壳体缺陷理论问题的先驱。1955年,罗祖道在论文《圆柱曲率对平面赫芝接触理论的影响》中,首次提出了一个计算两圆柱中心相对趋近的柔度系数的公式,此公式曾在国际上被称为“罗氏公式”。1984年,清华大学张维指导研究生完成了任意荷载下环壳、弯管的精确解(在薄壳理论误差范围内)。这个解可以说是最完整的环壳线性解,澄清了各种渐近解、近似解、数值解的精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是线性解的一个总结。这一时期,在张维的指导下,他早年的研究生赵鸿宾等分析了世界上三种主要环壳方程的精度,指出幂级数解只适合于细环壳,渐近解只适合于粗环壳。他们给出了轴对称载荷和风型载荷下环壳的逼近-渐近解,这种解可称为环壳的通用解,它对粗的和细的环壳都适用。80年代,清华大学黄克智用渐近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壳体分析的各种近似方法的理论,确立了各&&&&&&&&&&&&种近似方法的适用范围和误差量级,提出了壳体统一分类理论。他按照沿壳体中面两个坐标方向变化快慢的渐近量级阶次进行分类,导出了实际应用中最重要的各种简化理论。对于任意截面形状的柱壳,除了壳的中径R和壳厚h以外,黄克智引入了第三个特征尺寸,即壳长L。他用渐近分析的方法导出,随着L/R比值的增加,壳体应力状态逐步从薄膜理论、半无矩理论、薄壁杆件理论而过渡到梁理论。这一方法的广泛性使薄壁杆件弹塑性变形理论达到更加完善的程度。1930年提出的薄壳的弯曲边界层理论是薄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缺陷是仅能达到的精度,而低于薄壳理论的自身精度h/R。&&&&&&&&黄克智和他的学生首次对“简单边界层”提出了完备的二次近似理论及所对应的边界层效应通解,从而使边界层解的精度提高到与薄壳理论的基本精度相协调的量级。塑性力学中的滑移线理论是求解理想塑性平面应变问题的主要方法。1953年,北京大学王仁给出了一个从圆形边界出发的滑移线网的精确解析解,可用来检验差分解的精度。他还分析了带V形和半圆形缺口的拉伸试件的塑性区域随缺口扩展的发展过程。这是滑移线理论中少数大变形非定常运动的准确解之一,是用理想塑性力学分析断裂扩张的早期工作。王仁指导的研究组从1981年开始研究圆柱壳受轴向冲击的塑性屈曲问题。自6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方法是假设初缺陷有一个波谱,求不同波长分量随时间发展的速率,发展最快的为主导屈曲波长,对应的冲击速度为临界速度。王仁等的实验表明,在超过临界速度后的初始塑性屈曲是轴对称的;而当速度提高约一倍后,屈曲形态为非轴对称的。断裂力学是本世纪下半叶形成的固体力学新分支。70年代,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王自强等提出了等应变能密度线上最大周向应力准则;将周向应力及应变能密度两个参数有机结合起来,准确预示了理想脆性材料复合型裂纹脆断准则。他们将Dugdale模型推广应用于任意弹塑性体,提出了带状颈缩区模型及裂纹颈缩区相对伸长准则。80年代开始,王自强等对裂纹顶端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场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对非线性裂纹问题建立了高阶渐近场的控制方程;求得纯Ⅰ型平面应变问题的二级渐近场数值解,证实了裂纹顶端的应力应变场可以用J积分及二阶级这二个参数的幅值系数来表征。对异质界面的裂纹顶端弹塑性应力应变场,王自强等求得了分离变量、HRR型奇异场。他们阐明了异质界面裂纹顶端位移场交叉匹配的特点,并提出了正则级数展开新方法,从而解决异质界面裂纹顶端的高阶渐近场问题。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柳春图等探讨了含裂纹板壳结构的力学性能,完善了含裂纹板壳的基本理论,给出了含裂纹平板、球壳、柱壳裂纹尖端应力应变场的一般解。白以龙等进行了“材料的变形和断裂行为及其力学理论”的研究,通过对热塑剪切带的精细结构的观察,首次在国际上阐述了剪切带成核演化规律,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白氏模型”或“白氏判据”。这一研究成果成为高速变形下剪切局部化研究的基础。张双寅等进行了复合材料断裂与蠕变性能研究,提出了非均匀有限元,节点间相对位移约束子释放概念。在循环蠕变条件下疲劳损伤与蠕&&&&&&&&&&&&变损伤交互作用规律的研究中,他们提出了单向复合材料断裂韧性与比应变能密度准则,不仅可以预测开裂方向,而且可以预测无缺陷材料的破坏强度。断裂力学中有一观点:在均匀应力场中损伤是均匀的。西南交通大学孙训方的研究指出这一观点不符合真实材料的损伤物理本质。他在研究疲劳问题时发现,疲劳总是从局部开始的,特别是在高周疲劳时,损伤往往出现在表面的某一个局部。他在1988年首先明确提出了“损伤局部性”这一崭新概念。孙训方建立了蠕变和疲劳条件下的局部损伤模型,揭示了材料非均匀性对整体损伤水平的影响及损伤对变形耦合的影响。裂纹尖端奇异场和裂纹扩展阻力的研究是弹塑性断裂力学的核心难题。黄克智和他的学生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工作,他们取得的成果有:提出了幂硬化材料扩展裂纹尖端场的新型奇异场理论,并得到了幂硬化材料中裂纹在起裂之后,经过稳定扩展至定常扩展的整个裂纹扩展过程的裂纹尖端场;得到了描述幂硬化材料中整个稳定非定常扩展过程的理论阻力曲线,并为将整个裂纹扩展理论引入结构缺陷评定提供了理论桥梁;还得到了理想弹塑性可压缩材料的扩展裂纹尖端的弹塑性场。对弹性力学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是中国力学家做出有特色工作的领域。1954年,胡海昌发表了《论弹性体力学和受范性体力学中的一般变分原理》,提出了三类变量的广义变分原理。在这个变分原理中,位移、应变和应力三类变量全都作为自变函数,全部方程都不必精确满足。因此,这是首次建立了与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全面等价的变分原理。在胡海昌之前,弹性力学发展史上,已先后建立了三个变分原理:势能原理、余能原理和Hellinger-Reissner的二类变量广义变分原理。不过由于它们都只等价于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某些部分而不是全体,所以它们都可以看作是三类变量广义变分原理的特例。1955年,日本人鹫津久一郎独立地得到了与胡海昌相同的研究结果。他们这一研究成果被称为胡-鹫津(Hu-Washizu)原理。钱伟长对广义变分原理的论证和推广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他把拉格朗日乘子法应用到壳体理论方面,用变分原理导出壳体非线性方程;把广义变分原理推广到大位移和非线性弹性体;提出以进入泛函而消除掉的微分方程或以约束条件为依据的分类原则,并由此而确定变分原理间的等价定理;运用高阶拉氏乘子法,解决了在Hellinger-Reissner原理中消除应力应变关系的约束时所遇到的临界变分条件的困难;在非协调元中采用识别了的拉格朗日乘子法,从而减少了和待定乘子有关的自由度。60年代初,钱令希在关于壳体承载能力的研究中,从能量原理出发提供了一个方法。但他不满足这个虽然简单但不够一般的方法,后又和他的学生钟万勰一起提出了固体力学中极限分析的一个一般变分原理。它以假设的速度场和应力场彼此独立变分,以满足极限分析的全部方程。变分结果可以给出介乎上限与下限极限承载能力的近似解,为塑性力学中的变分原理创出一条新路。20年后,钟万勰又进一步发展了极限分析中的新上、下限定理,把60年代的工作向前推进。他吸取最优控制理论的思想,推出了参变量变分原理,并为参变量变分原理构造了一套有效的二次规划的算法。由于参变量的引入,使变分原理的实用范围得到大大扩展。2.声学&&&&&&&&&&&&中国有组织地进行声学研究工作是从1956年国家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后开始的。中国物理学家在水声传播理论、超声在固体中的散射、喷注噪声、空气声学和非线性声学等基础研究方面有重要的成就。在水声学方面,1956年起,汪德昭领导和组织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在中国的近海区进行过多次水声物理综合实验,对各种典型水文条件下声音的传播、吸收、混响、散射、起伏、水下噪声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数据,并总结出一些规律。60年代初期,声学所尚尔昌、张仁和等发展了“射线简正波理论”在直线梯度情况下得到了由海底反射损失及射线跨度表达,的简正波指数衰减因子,以后又给出了任意声速分布的简正波指数衰减系数与群速的普遍近似公式,阐明了浅海声速结构与边界条件对声场影响的规律。国外到1971年才得到类似结果。70年代,尚尔昌提出了适应于高声速海底的“三参数”模型,得出过渡距离与环境参数的解析关系,用以分析传播、混响、海洋噪声,得到很好的结果。关定华等对海底反射损失随角度增加而任意单调上升的情况,在传播衰减与距离的关系和反射损失与角度关系之间得到了简单的映射关系;发展了海底声速测量方法;并提出一种海底沉积层声学遥测识别方法,得到较高的成功率。周纪浔等用射线简正波和角度谱法计算出浅海远距离混响衰减规律,改进了国外的结果;系统地提取了海底散射系数,得到对远距离混响有重要意义、而国际文献中还没有发表过的小掠海底散射系数,受到国外的重视和引用。70年代末,张仁和等在深海研究中发展了平滑平均场理论,解决了现有方法中的发散问题,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水下声道中反转点会聚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证明海底反射声波也能形成会聚区。80年代初,张仁和、金国亮提出了计算浅海混响强度较完整的理论,解决了射线理论计算远程混响及影区、焦散区的困难。在计算界面散射时,提出了可分解的海底散射模型,即海底散射系数可表示为入射角函数与散射角函数的乘积,并满足互易解。张仁和还用广义相积分近似与简正波振幅函数包络平滑的方法获得浅海平均场积分表示。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声场不但精度高,而且运算速度比传统的简正波方法与抛物方程法至少提高一个数量级。80年代初,高天赋、尚尔昌在波动传播理论中,从波动方程边值问题出发,导出了严格的简正波和广义射线表达式,证明了分层介质波导中简正波生成的函数和广义射线生成函数之间严格满足傅立叶变换关系,并讨论了分支线在变换中的影响。这项有创建性的工作,被国际学术界称赞为是对“混合公式”新传播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80年代中期以来,尚尔昌等还开展了浅海声场简正波过滤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他们与山东海洋学院合作,在该校的波浪水槽进行了过滤简正波的模拟实验,使用长圆柱换能器排阵,首次实现了在侧壁不消声的长70米的水槽中简正波的空间过滤,并观测了波浪表面对简正波场的起伏影响。从而对浅海声场起伏的机制做了很好的解释,并建立了被国际上称为“尚-相位比较法”的波动定位新理论。80年代,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冯绍松、钱祖文等在非线性声学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钱祖文研究了非线性声波在边界上的反射,解决了斜射入这一难题,并且发现了一项新波(Q谐波),发展了非线性声学。&&&&&&&&&&&&他们还在小水槽中观察到小振幅声波在水中出现分岔,在扰动水中出现了二分频波,并研究了脉冲参量阵的性质、参量阵辐射近场,提出新的近场处理方法,并得到了脉冲参量阵的最佳设计原则。在超声学方面,1956年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应崇福与美国同行合作发表了论文《各向同性弹性体内球形障碍物对平面纵波的散射》,被国际上认为是固体中散射研究的开创工作,并被广泛引用。70年代末应崇福在国内组织该项研究,在理论方面首次给出带状裂缝脉冲散射声场的普遍解;用新方法计算了声波平面界面上的反射及散射问题;在实验方面用“动态光弹显示技术”和首创的样品加工技术能直接观察声波在透明固体中传播和散射过程,首次观察到薄板中的兰姆波及其散射现象和固体内沿空腔的爬波,并相应地进行了理论分析。60年代,汪承灏等在超声空化方面首先发现了空化电磁辐射,通过实验促进了对声发光、空化压力效应的正确了解,并揭示了相分散作用的空化机理。1979年起,应崇福、李明轩等研究了检测用超声压电换能器在脉冲状态和固体负载下的瞬时行为,首次提出了压电换能器的“声电再生”机理;第一次从实验和理论上阐明了固体介质中圆换能器的声场由直达波和边缘纵、横波组成;发现和分析了发射时瞬态波形中的应电压等。这些研究在学术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80年代,声学所还开展了表面波理论、声表面波在沟槽反射栅散射理论方面的研究。汪承灏等建立了压电晶体表面上广义激发所产生弹性波场的统一普适理论,并给出了压电晶体表面上换能的全面描述和普适的二维面换能器理论。他们还研究了声表面波在表面不均匀结构(包括槽和金属条带)的散射以及在表面栅阵上的衍射,首次提出了纯声学的频谱分析器和声表面波弹性卷积器的原理及其结构,建立了有负载条件下的广义变幅器理论,提出纵向-弯曲复合振动系统和盘形聚能器的设计理论。在空气声学方面,50年代马大猷在建筑声学基础研究领域曾继续研究了简正振动方式理论,得到其方向分布及其引起室内声场的统计分布,提出了用水平面内的方向性扩散作为厅堂音质第二评价标准,并为此发展了在水平面内的指向声透镜。1976年,马大猷提出的微孔板吸声结构属于国内外首创。利用微孔内空气的摩擦消耗声能,后面不必填充吸声材料,他由此提出了微穿孔板吸声理论,并得到广泛应用。他还和李佩滋等系统地研究了喷注噪声的产生、辐射及其抑制,推广了表示喷注噪声功率与喷注速度关系的Ligthill的理论,扩大了适用范围。他们还建立了用A声级来定量表示湍流喷注噪声的公式,求得了阻塞喷注中湍流速度继续随驻点压力增加的关系式,可解释阻塞喷注噪声随驻点压力改变的原因;还提出了多孔材料的阻塞出流,可用材料的有效通道面积和驻点压降描述,给出了完整的扩散消声理论曲线;研究了喷注气体分子量和温度对噪声辐射的影响;研究了&&&&冲击噪声对总噪声的贡献,提出了湍流噪声与宽带冲出噪声发生干涉的概念。这些研究成果同声学所关于环境噪声的研究成果一起,对认识噪声分布规律,控制噪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统计物理学&&&&&&&&&&&&50~70年代,中国在统计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不大。在1977年全国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规划会议之后,统计物理被列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70~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在相变、非平衡统计和耗散结构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相变和临界现象理论方面,沈觉连对第二类相变对称理论中里夫施茨(Lifshitz)条件的局限性做了分析。1973年,郝柏林和于渌成功地运用量子场论中骨架图方法,把重正化群理论中计算临界指数的ε展开,求解到ε3项,实现了临界指数按空间维数差展开到高阶的计算。在统计模型方面,李荫远首次将原来应用于铁磁性理论的贝特-外斯方法推广到具有磁亚点阵的反铁磁性,证明二维点阵不能出现反铁磁有序,计算出简单立方和体心立方结构的反铁磁转变温度与交换耦合常数的关系。后来又将这方法分别推广应用到含有非磁性原子的铁磁固溶体及面心立方点阵上伊辛自旋1/2系统和伊辛自旋1系统的反铁磁性,算出了长程和短程有序度、内能、熵、比热、磁化率等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它们都在临界点出现突变。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铁磁学的伊辛(Ising)模型一直是统计中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其一维解说明系统无相变,二维解说明系统有相变,这一成果突破了平均场理论,成为后来导致重正化群方法的起点。但三维伊辛模型却一直未得出严格解。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郝柏林、石赫、许以超等完成“三维晶格统计模型的封闭近似解”。郝柏林改写了二维模型的各种求解途径,建议对与三维模型密切相关的一个无规行走问题严格求解,试图得到三维伊辛模型的一种封闭的(即不是级数展开的)近似解。他们完成了三维简单立方格子的计算,得到了统计配分函数的封闭表达式。在寻求扩充上述结果的过程中,石赫、郝柏林找到一个形象的反例,说明不存在任何代数A,可以给出三维伊辛模型的严格解,从而把问题的提法改变为:寻求恰当的代数改进前面的封闭表达式。沿这一方向得到了一些新结果。他们的工作虽然未能彻底解决这一现在仍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得到了“迄今最好的结果”(王竹溪语)。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周光召、苏肇冰、郝柏林等完成了“关于非平衡量子统计的闭路格林函数研究”,对60年代由Schwinger建议的闭路格林函数理论框架做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理论表述方案,并应用于临界动力学、非线性量子输运、淬火无序系统、激光、等离子体等问题中,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此项结果在理论框架方面,给出了一个定义在闭合时间回路上的路径积分和相应的生成泛函表述,使系统的非平衡态(或平衡态)统计讯息被包含在它的有效拉氏量之中。这样就把经典非平衡统计的动力学演化和统计涨落(关联)两个基本因素明显地推广到量子情形。他们阐明了这类闭路格林函数不仅适用于非平衡或平衡的非相对论量子多体系统,还适用于相对论场论系。在理论方法上,提出了求解序参量和统计格林函数的自洽方程组。对多时空尺度的系统,用闭路格林函数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低频、长波极限下的行为,对量子系统的流体力学描述和动态临界现象有重要的应用。这个描述既充分体现了系统本身的对称性,又完整地反映了统计涨落的作用。用闭路格林函数分析了非线性量子输运过程,指出这是处理这类现象的有效方法。&&&&&&&&&&&&80年代,清华大学与河海大学,在王补宣主持下对“固体表面上流动膜沸腾与液滴蒸发的机理”进行研究,首次提出并分析了由于蒸气膜的沿程增厚、因汽液两相密度差悬殊而引起纵向压力梯度及其对层流膜沸腾传热的重要影响,独创地提出了高流速下湍流过冷膜沸腾传热的简化模型,提出了“汽液混相中间层”的设想与相应的半经验理论;探索了极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不等式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