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数学: 2x-2x=24 像这3 2x 3x 4题目化简怎么计算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原本2=2(它们什么都不差),现在也是

请问数学: (x+10)÷(x+2)=12÷7 这题目怎么计算?求教方法,敬请高手赐教好吗谢谢_百度知道
请问数学: (x+10)÷(x+2)=12÷7 这题目怎么计算?求教方法,敬请高手赐教好吗谢谢
请问数学:(x+10)÷(x+2)=12÷7
这题目怎么计算?求教方法,敬请高手赐教好吗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76%
来自团队:
内项积等于外项积12x+24=7x+70x=7.2采纳
比号等于除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全册导学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全册导学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0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4、6、8单元
第二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口算除法第一课时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除法算式中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
难点: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迁移法,对比法,动手操作法。
口算卡片,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口算卡)
12&3=&& 16&4=
50里面有()个十。&&&
)个百是700。&& 1000里面有()个十。
3、出示教材第13页主题图
问:通过观察画面,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再问:根据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你们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子1-1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谁愿意来当赵伯伯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
怎样列式:(板书)60&3=
你们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
(2)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生一:因为20x3=60,所以60&3=20
生二:我想6&3=2,那么6个十除以3,也就是2个十。
生三:我可以用60根小棒,10根一捆共分成6捆,把六捆平均分成3份就是每份得到2捆,也就是20根。
(3)动手操作
使用教具,指名学生到讲台分一分。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快,最好?
2、学习例子1-2
板书:600&3=
师: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呢?
指名汇报口算方法。
3、学习例子1-3
(1)板书:240&3=
(2)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想一想,这样的题该怎样想呢?
(3)学生汇报口算过程。具体说说口算的想法。
生一:因为240是24个10,所以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是80.
生二:因为30X8=240,所以240&3=80
1、教材第15页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2、教材第15页第2题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开火车汇报答案。
指名说说口算除法的运算规律。
小结: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材第17页练习3的第1、2题
口算除法(一)
60&3=&&&&&&&&&&&&
600&3=&&&&&&&&&&&&&&&&
口算方法:略
第二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口算除法&&&&
1、使学生掌握估算方法,理解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2、使学生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习惯。
估算的策略要灵活多样。
观察法,展示法,合作交流。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口算卡)
18&6=&&&&&&
2800&7=&&&&
7200&9=&&&&&
450&5=&&&&&
700&7=&&&&&
560&7=&&&&&&
2、旧知铺垫
王老师要买28个笔记本,每个笔记本6元,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1、回顾13页主题图
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下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学习例二
(1)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2)尝试估算。
(3)小组交流,汇报。
生一:124接近与120,就是把124看成120,120&3=40,所以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生二:把124分成120和4. 120&3=40,剩下的4箱,每人再运1箱。40+1=41箱。平均每人运41箱。
(4)小结估算方法。
1、教材第1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1)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呢?
(3)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第16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练习本,在开火车汇报。
小结: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材第17页的第3、4题。
第二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笔算除法(一)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演示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法。
小棒,口算卡。
一、复习引入
24&6=&&&&&&
2800&4=&&&&
3600&9=&&&&&
200&5=&&&&&
1400&7=&&&&&
490&7=&&&&&&
2、导入新课
出示第19页的主题图
(1)观察图示,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一: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生二: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3)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呢?
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一
(1)解决生二提出的问题:42&2=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前面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
生一:口算就可以。先算40&2=20,再算2&2=1,最后把20+1=21每班种21棵。
生二:用分小棒的方法。把四捆零两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两捆零一根,就是21棵。
学生一边数,老师一边演示。
师:我们第一次把四捆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2捆。就是20根。第二次把两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这样就是21根。这个21就是42&2的商。
那你们能不能将刚才的演示过程用竖式的方法记录到本子上呢?
(4)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
(5)指名汇报,板书演示。&&&&&&&&&&&&&&&&&&&&&&&&&&&&&&&&&&&&&&&&&&&&&&&&&&&&&&&&&&&&&&&&
(6)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
(7)师总结笔算方法: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四去除以2.四个十除以2得到2个十,所以要在十位上写2.再用2X2=4.把结果写在十位4的下面。4-4=0,没有剩余。还剩2根没有分。就再把个位数2落下来继续分。2个一除以2得到1个一,所以把商写在个位上。
1、教材第21页练习四的第一题。
分组完成不同的题目。
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指导。
完成第21页的第2题。
独立完成,板演汇报。
小结: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1、数学书第21页的第3、4题。
2、金椰风。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例题:1题目略
第二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笔算除法(二)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使学生明白每次除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演示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法。
小棒,口算卡。
一、复习引入
48&6=&&&&&
72&8=&&&&&&
240&6=&&&&
280&4=&&&&&
360&6=&&&&&&
2、列竖式计算
68&3=&&&&&&&&&
&&&&&&&84&2=
3、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平均每班植树的问题。在解答中我们发现例题2与例题1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例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二(观察图片)
(1)动手分一分,每份中有几捆。
(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3)学生质疑: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尤其是第一步解答之后。最大能商几?(强调)
(4)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想呢?
学生能够回答:计算50&2=,先要从十位除起,5个十除以2得到2个十,还剩1个十。2要写在十位上,用2个十乘2得到4个十,在5的下面写1,表示还剩1个十。再把个位上的2落下来与十位合起来是12,那么12&2=6,把6写在被除数2个位上.。
(5)学生结合教材的图示,仔细看分小棒的过程。然后再结合算式说一说算理。
(6)学生再做一次例题二,并以边做边说计算过程。
2、比较例一与例二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二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3、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1、教材第21页第一题中的第二排共4道。
学生读一下算式,独立完成。
2、问题诊断
教材第21页第二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大家研讨题目中的错误。
(3)指名改正。
3小结:本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金椰风。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例题:2题目略
第二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笔算除法(三)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结合实际情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1、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2、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演示法,动手操作法,比较法,观察法。
一、复习引入
出示口算卡,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72&6=&&&&&
学生在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三。
(1)观察例题三图片,理解题意。
(2)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尝试估算。
(4)汇报估算方法。把238看成240. 240&6=40
(5)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6)学生质疑: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怎么办?
(7)交流解决办法。
(8)师生小结: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并,并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就是23个十除以6,,商的首位应该写在十位上。
(9)学生再次独立完成例题三。
(10)指名叙述计算过程。
(11)对比发现:例题二与例题三的相同和不同。
2、想一想。
(1)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一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
(2)读题,理解题意。
(3)学生汇报,展示多种不同的方法。
(4)学生交流想法。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呢?
175&3=&&&&
&225&3=&&&&&&&
(1)观察各题,判断后说明理由。
(2)估算一下商是多少。
(3)计算出实际结果。
2、教材第22页的做一做。
(1)先确定商是几位数。
(2)估算出结果大约是多少。
(3)精算实际结果。
(4)指名板演,说明计算过程。
小结: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1、教材第23页第二题。
2、金椰风。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例题:3题目略
第二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笔算除法(四)用乘法验算除法
1、使学生能利用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验算除法。
2、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
有余数除法是验算方法。
迁移法,合作探究法。
一、复习引入
480&6=&&&&
99&3=&&&&&
32x4=&&&&&&
120x3=&&&&&
399&3=&&&&&&&
492&4=&&&&
3、谈话引入
乘法,加法,减法都有验算的方法。那除法用什么方法验算呢?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四
(1)出示例题四的主题图。分角色读一读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问题。
(3)质疑:怎么验证你们的解题答案是对的呢?能换一种方法证明给我们看看吗?
(4)学生交流验算:100&7=14。。。。。。2,100&5=20.
生一:我们可以再做一遍。
生二:用商乘除数加余数。
(5)师生共同小结。
2、巩固新知
(1)如果男同学拿120元买红、蓝笔记本,可以各买多少本呢?
(2)分两个小组个算一边。
(3)指名汇报说说验算的方法。
3、总结验算的方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是“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1、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
(1)指名板演。
(2)学生点评。
2、教材第26页练习6的第一题
抓住学生们易错的题型板演,重点强调问题的根结。
小结: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1、教材第26页的第3、4题
2、金椰风。
用乘法验算除法
没有余数:商x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商x除数+余数=被除数
第二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商中间有0的除法。
演示法,操作法,交流法。
一、复习引入
220&2=&&&&&
350&7=&&&&&
540&6=&&&&
128&128=&&&&&
2、谈话引入
同学们!0在我们数学中最小,表示没有。我们干脆就把他扔掉吧。反正都是没有。 你们说说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5
(1)讲故事引出例题5的图片。分西瓜。
(2)提问:三个人一个西瓜也没分到,该怎样用算式记录呢?
(3)你是怎么理解:0&3= 0.
(4)结合算理说说:0&2=&&&&
0&5=分别得多少?
(5)师生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例题6(1)
(1)继续刚才的情境,现在有运走309千克的物品,八戒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平均分。咱们帮助八戒分一分好吗?
(2)板书:309&3=&
(3)学生自己尝试笔算。师巡视。
(4)展示学生作品。指名板演。
(5)质疑:你们遇到了什么困惑?最想和大家说一说的什么?
问:问什么生一的计算结果错了?
生:商的十位上的数不够除,要在十位商0补位。不能空着。
(6)指名说一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过程。
提示:关键要注意当被除数在哪一位不够除的时候要商0补位。并且要与下一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3、学习例题6(2)
(1)继续刚才的情境,学习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2)板书:420&3=
(3)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4)指名板演,学生评价。注意简便写法。
1、教材第2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反馈点评。
2、教材第30也练习起的第一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小结: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1、教材第30页的3、4题。
2、金椰风。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不够除---商0补位
第二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一、复习引入
480&8=&&&&
1500&3=&&&&&
600x4=&&&&&&
420x7=&&&&&
692&4=&&&&&&
700&4=&&&&&&&
指名板演,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7(1)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2)学生观察图示,理清题意。
(3)根据题意列式:832&4=
(4)独立探究:832&4=的算法,把过程记录下来。
(5)师巡视,找出正误例子,并指名板演。然后由板演的学生说计算过程。
(6)质疑:用4去除十位上的3,不够商1,你们是怎样做的?
(7)理清算理: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的下面。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下来的2合在一起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商的个位上。
(8)对比:两种写法哪种更加简便?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9)师生小结:一定不要忘了商0补位。
2、学习例题7(2)
(1)继续刚才的情境,板书:562&4=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3)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4)指名板演。最好是正误例子都要展示。
(5)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学生说,老师板书。
(6)质疑:在计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7)总结:在计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就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商上0补位。
1、教材第31页的做一做
(1)学生自选两道题完成。
(2)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集体订正。
2、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1)学生自选两道题完成。
(2)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集体订正。
小结: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1、教材第33页的第2、3、4题。
2、金椰风。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不够除----商0补位
第二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整理和复习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1、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正确率。
观察、探究。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先让学生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
(2)指名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3)学生点评重难点。
2、复习除法含义。
(1)板书:64&4=&&&
(2)说一说,64&4=的含义,0&3=应该怎样理解?
提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是多少?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第35页的内容
(1)自主解答第1、2、3题。
(2)做后主题订正。指名板演。
(3)学生点评,说说计算过程。
(4)质疑:第2题为什么用约等于?
(5)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
(6)你会用什么方法验算这道题?
2、教材第36页练习9的第1题
(1)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是什么?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2)先按要求填空再计算。
(3)汇报:每人汇报一空,集体订正。
(4)说一说,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哪些困境?最容易出错的是什么情况?
3、教材第36页的2题
(1)看清题目,独立做一做。
(2)说一说自己选择的方法。
4、教材第37页的第5题
(1)学生读出题目。
(2)指名说出每道题中的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
(3)集体完成,指名板演。
(4)学生点评,强调书写格式。
5、教材第36页的第3题
(1)读题目,理解题意。
(2)根据所给的题目,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认识年月日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知道大月、小月,并且知道2011年有365天。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通过从年历表上查找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儿歌记忆法
一、情境,激发兴趣。  
1、提问:在一年中,有很多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节日?他们都在几月几日吗?  
2、老师喜欢今天,你们知道今天是哪一年的几月几日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日 。指出年月日。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师生共同讨论年月日的知识。  
1、小组讨论:请你们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年历表,并且圈出你的生日,然后说说你对年、月、日的了解。(指名回答)  
2、谈话: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说得没错一年当中有十二个月。那么这十二个月又各有几天呢?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年历表帮老师把表格填完整。  
11& 12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3、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吗?(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但2010年的2月有28天,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习惯上称为平月。  
(一年有12个月以及大月小月进行板书)  
4、老师把2000年到2008年的每个月都做了统计,我们再来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你们能想出些什么好办法去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教师巡堂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说说记录法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利用拳头记忆法,教师则讲解拳头记忆法。  
6、讲解:老师也有一种记忆法来记忆大月、小月的。看看同学们喜不喜欢老师的这种记忆方法。老师是用拳头来记忆的。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1、讲清数的方法;2、数到2月虽然在凹处,但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习惯上称为“平月”。)  
7、谈话: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试着数一数。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左拳,和老师一起来数。(师生一起活动)  
提问:你们学会了吗?哪位同学为我们示范一下?(指名学生用拳头数一数后课件展示左拳法)  
8、齐读年月日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闰一日,一日要在二月加。
三、探究平年与闰年。  
1、老师统计了1997年—2004年2月份天数。(课件展示)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与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有的28天,有的29天,我们把二月份是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适当板书。)  
那么,什么样的年份是闰年呢?  
2、出示表格:你又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  
&四、小结:  
1、谈话:我们今天知道了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学得开心吗?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2、其实,有关年月日的奥秘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听听。
教材第48页下面的做一做。
(1)&&&&&&&&&
学生看图。
(2)&&&&&&&&&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判断。
(3)&&&&&&&&&
提问:你知道一、二、三月又称为什么吗?
一年中2个月可分为4个季度,一二三月为第一季度。四五六月为第二季度;七八九月为第三季度;十、十一、十二月为第四季度。
1、想一想:9月30日之后接着是哪一天?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每个月有31天)  
小月:4、6、9、11(每个月有30天)  
2月:28天&&&
(29天)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数学& (第六册)
认识平年闰年
1、& 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
一、设疑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2、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小明有一个可爱的弟弟,他是2004年出生的,再过几天他就满1周岁了,小明想送他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那天送给他,可2005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出示第19页2004年二月和2005年二月的年历卡,让学生观察2004年2月和2005年2月的天数相同吗?
3、指出:2004年2月有29天,而2005年2月只有28天。
4、教师:可见2月份是非常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板书)
二、师生探究。
1、出示第19页年2月天数的年历卡,让学生说说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
在这里我把每年的年份写出来,如果是平年就用白色粉笔,闰年就用彩色粉笔,如下图所示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如果不知道2月份的天数,怎样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找到了规律就知道了。
3、再仔细观察刚才的年历卡,你发现闰年和平年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揭示: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板书)
4、介绍: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课外小知识: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方法:用该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即为闰年,有余数的即为平年。
如:……2(平年)
指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5、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1、&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
先指名回答:平年一年有多少天?一星期有几天?
(2)&&&&&&&&&
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3)&&&&&&&&&
交流结果。
2、&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的第3题
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的第6、7题
(1)分组学习。
(2)先完成第6题。
(3)猜一猜,第七题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哪一天?
2、金椰风。
认识平年闰年
平年一年365天,闰年一年366天。
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整百年份要除以400,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数学& (第六册)
24时计时法(1)
认知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
&&&&&2、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计算“经过的时间”。
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观察交流。
钟表、活动钟面。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
1、师:肖明最喜欢睡觉,一觉睡到了12点。觉得肚子有一点饿了。于是去超市买东西吃,可是问什么超市没人上班?
& 2、师:你能根据图片及内容及钟表的信息说出它所代表的时刻吗?(展示图片)
&&&&&&&&&&&
①&&&&&
小学生升国旗(钟表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
生1:时间是8点;
&&&&&&&&&&&
生2: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师板书)
&&&&&&&&&&&
师: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
生:上午8点,因为如果只说8点的话,不明确,还会让人误解为晚上8点的。
&&&&&&&&&&&
②&&&&&
小朋友吃午饭(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12);
&&&&&&&&&&&
生:中午12点。(师板书)
&&&&&&&&&&&
③小朋友晚上睡觉(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
生:晚上8点。(师板书)
&&&&&&&&&&&
师小结:像这种采用0——12时来计时,并且需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的计时法,是人们在平常表示时间时所经常采用的,所以叫做“普通计时法”。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
1、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CCTV-1新闻联播的片头背景音乐)
&&&&&&&&&&&
生:中央新闻联播的音乐。
&&&&&&&&&&&
师:那你们知道中央新闻联播首播是什么时间吗?
&&&&&&&&&&&
&&&&&&&&&&&
生:不对是晚上7时。
&&&&&&&&&&&
师:对,是晚上7时,你对知识掌握的真扎实。
&&&&&&&&&&&
师:同学们刚才是用听的,那想不想看呀?(放映中央新闻联播片头)
&&&&&&&&&&&
&&&&&&&&&&&
师:同学们,注意看,为什么电视右上角显示的时间是19:00呢?
&&&&&&&&&&&
生:19:00就是晚上7时。
&&&&&&&&&&&
师:噢,原来同学们都知道19:00就是晚上7时。
&&&&&&&&&&师:课本上有一张图片,大家想不想看?(课本第52页)
这张营业牌上的时间还是普通计时法吗?这里用的是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谈话,认识0时
晚上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2、教具演示
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去是几时?现在是凌晨1时,大家在干什么?到了早上6时,该起床了。上午9时,同学们正在上第一节课。中午12时,我们该吃午饭了。
问:这个时候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几小时?这时一天结束没有?
下面开始走第二圈,把时针指向下午1时的位置。
问: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可以说成是13时,为什么?(到下午1时,时针共走了一圈又一大格,共13大格,所以是13时。)
依次拨到下午5时、晚上9时、夜里12时,让学生说出与之对应的24时。
问:一天一共有几个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转几圈?
&3、学具操作
请在钟面上拨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几个时刻想想你在做什么。(学生拨钟,师巡视)
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谁来拨给大家看看?选择几个时刻说说你在干什么。
4、比较2圈数的关系
一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那仔细观察,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外圈的数比内圈的数多12。)
5、探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上午8时和晚上8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学生讨论、交流。
师:上午8时时针在转第一圈,所以看内圈数字,直接写成&
&& &8:00。
晚上8时,时针在转第2圈,要看外圈的数字。在实际生活中,钟面上只有内圈的数,可以加上12得到外圈的数,写成20:00。
引导学生说出板书中与普通计时法相对应的24时计时法,学生说,师板书。(6:00&&9:00……)
6、学生观察、比较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师评价。(a、时间词—叙述,b、时针转第一圈的时刻数字相同,时针转第2圈的数字相差12。)
7、怎样把普通计时法转化为24时计时法?
引导观察板书、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师小结:去掉时间词,第一圈的时刻直接写成几时,第2圈的时刻还要加上12。
练一练 (小黑板出示)
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上午7时& &
下午4时&&晚上9时&&晚上12时&&凌晨3时
&&&)&&(&
8、怎样把24时计时法转化为普通计时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师小结:把第1圈的时刻加上时间词,第2圈的减去12再加上时间词。
练一练 (小黑板出示)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19:00&
&&&22:00&
&& & 24:00
三、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
学会了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还能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发明了钟表,就是提醒我们后人要好好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同学们都好好珍惜时间
1、第53页“做一做”:请你连一连。
2、第54页第1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第54页第2题。
1、把下面时刻转换成用普通时计时法表示。
&&&21:18&
&&&12:00&
&&&24:00&
&(  )(  )
2、把下面时刻转换成用24时计时法表示。
上午6时& &下午2:45&
&中午12:00&
&晚上8:20&
24时计时法
概念&&& 钟表
例子:下午4:00=16:00
数学& (第六册)
24时计时法(2)
1、使学生知道一日有24小时,学会从0点到24点的计时方法。会利用计算,把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互相改写。
2、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3、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
4、培养学生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观察交流,合作探究。
一、&&&&&&&&&
1、& 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
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 下午3时是()时
2、&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16:00=()&&&
20:00=()&&&&
6:00=()&&&
二、&&&&&&&&&
师:你们坐过火车吗?坐火车经过的时间你们会计算吗?
教学P53、例3(计算经过的时间)
(1)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今天下午2时40分乘车从石柱出发,离开咱们美丽的石柱回渝中区,在19时45分正点就能到达渝中区。(出示两个钟面),算一算,乘汽车从石柱到渝中区要用多长时间?
(2)要求乘汽车从石柱到渝中区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什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让学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讨论讨论。(板书:下午2时40分------&19时45分)
(3)谁来说说你怎样解决?
展示学生的方法:如画图法,列式计算法。
(3)学生回答,师:对,你的方法可以用图来表示:(出示线段图)。师在线段图上说详细点:出发时刻是14时40分,到达时刻是19时45分,要求乘汽车从石柱到渝中区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14时40分到19时45分中间这一段经过的时间,就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4)你能算出重庆百货全天的营业时间吗?
三、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
四、你知道吗?
1.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一天有24小时,那一天为什么有24小时呢?这可是一个科学常识,看看吧。(课件演示)
一天有24小时,所以我们经常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那么,从古到今,都出现过哪些计时的方法呢?一起来看看吧!(介绍资料:日晷计时,铜壶滴漏,燃香计时,漏沙计时,水轮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精确,计时法也越来越先进,小朋友们未来社会的计时法正等着你们去发明,创造呢。
1、& 教材第54页练习十三的第三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2、& 教材第55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
(1) 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并说明理由。
1、& 教材第55页练习十三的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2、金椰风。
24时计时法
例题三:略
第六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面积与面积单位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表象。
3、& 使学生理解面积与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对比法。
1单位面积的卡片若干张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师:(课始,用白板直线工具画两条不一样长的线段)请同学们观察这两条线段,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
师:物体有长有短,要表示出物体的长短要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单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厘米、分米、米)你能用手势比划出这些长度单位有多长吗?(随着学生的手势,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理解“面积”的概念
师:你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纸)这两张正方形的纸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这两张纸的大小不同。
师:你从哪里看出它们的大小不同呢?(请一名学生上台指给大家看)
师:刚才这名同学所指的分别是这两张纸片的表面,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物体表面大小的问题。
师:那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呢?教师拿一个实物指给同学们看。
师:你能找到你身边物体的表面吗?
生1:课本的表面。
生2:铅笔盒的表面。
生3:课桌的表面。
生4:黑板的表面……
师:你感觉到它们有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二字)
师:谁愿意说说哪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哪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小?
(三)、认识面积单位。
1、探讨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黑板面的面积比桌面的面积更大一些。这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很明显,我们经过观察比较容易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叫观察法(板书:比较方法--观察法)。
师:(实物呈现:两张长方形的红、白硬纸面积大小相差无几,红纸片面积略大一点,使学生更容易看成与白的一样大)那么,这两张硬纸片的面积又是谁大谁小呢?
(生的猜测结果出现分歧)
师: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师:(学生操作:把两张硬纸重叠在一起),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是红颜色的纸片面积大。
师:说得对,那么这个方法给它取一个名字叫什么法呢?(总结板书:重叠法)
师:(白板呈现:把两条长短相等的线段分成四段,有两种不同地分法:一种是分成2厘米、2厘米、4厘米、4厘米;另一种是:3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用他们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现在用两组线段分别围成了两个封闭图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谁大谁小?
生1:长方形大。
生2:正方形大。
生3:他们两个一样大。
师:封闭图形和物体表面是相似的,也是有大有小的,它们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2、面积单位的产生。
(1)师: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们用观察法和重叠法,已很难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现在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图形(两种不同规格的正方形、正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可以作为测量工具,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选择合适的图形在纸片上实际摆一摆,然后再进行判断。
(2)小组四人上台汇报、交流解决的办法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辨析各种测量工具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各种用具带来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发现所选用的纸片
A: 形状不同是不行的
B: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是不行的
C:用圆形、三角形测量是有局限性的
D:只有形状和大小相同才是可以的
再讨论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①面积为什么要用正方形进行测量?为什么不用圆形、三角形或长方形来测量?
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辨析,体会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科学性。
②让只摆满一横行和一竖行就能算出共需几个正方形的小组介绍一下他们的想法。学生说出摆的结果:长方形摆了8个小正方形,正方形摆了9个小正方形。
(3)师:这样看来,像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也要有面积单位。这是今天我们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师:看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能光数方格,还得统一方格的大小。国际上规定好的一定标准的正方形的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4)师:请大家拿出你们学具中的一个最小的正方形,(师同时也出示1平方厘米红色硬纸),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师:看仔细后,闭眼回想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你能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吗?
师:你把1平方厘米的大小记住了吗?我们进行一次小比赛。比比看,谁能画出一个接近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操作以后,师:拿出红纸比较一下你画得准吗?让学生在对照以后再画一次,以加深对平方厘米这一面积单位的表象。
师:知道了1平方厘米有多大,现在你们的任务又来了——请大家用平方厘米测量一下桌面的面积好吗?
(学生动手操作,可能会感到太麻烦,让学生产生需要更大的一个面积单位的想法。)
(5)师:确实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那应该是什么呢?
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习新知识时,能联想到已经学过的知识!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是的,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平方分米(板书:平方分米)请大家在学具里找到一个1平方分米大的正方形,并请四人小组讨论研究,说明为什么选这一个正方形?
(学生三人一小组进行研讨,然后再进行交流。)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板书:1分米--1平方分米),你们创造出的这个面积单位和数学家创造的一个样,很了不起!
师:你能不用尺子测量就剪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吗?动手试一试。
剪完后让学生量量看,统计一下有多少个准确的。下面接下来,再剪一遍。
(6)师:你们用平方分米测量一下教室地面的面积怎么样?(让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想到应该规定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
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1米→1平方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想一想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老师在黑板上画1平方米,等会儿把你想的1平方米大小与老师画的1平方米大小比较一下。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块1平方米的桌布,大家估计1平方米大的地方能站几名同学呢?我们来站站看。(学生在桌布上站站看)
师:如果沿着教室地面的长测量教室,约有10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可放,沿着宽大约有8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可放,(师边说边示意)那么这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3、师:我想来测量一下我们整个淄博市的面积有多大的话,大家觉得我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建立平方千米和平方毫米的概念。
1、课本76页练习十八第4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的身高128(&&&&&&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2、白板出示:一个封闭图形和一个不封闭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有面积,不封闭图形是没有面积的。
3、涂色游戏:在电脑的方格图中(每格面积是1平方厘米)涂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要求面积是12平方厘米。完成后并观察它们的周长相同吗?通过本练习使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同。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金椰风相应的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
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
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
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
面积是1平方米
数学& (第六册)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3.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理解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探究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实践操作,观察对比。
一、复习引入
1、最近我们研究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那什么是面积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用手势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1、现在我要变化这个长方形,请大家仔细观察:变之前和变之后什么变了?(课件演示:面积变化:一个长方形——长变长——宽变长——长和宽都缩短)
2、现在请你来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系?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通过实验找找他们之间的关系。
(1)拉一拉:用橡皮筋在学具盒里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长方形,然后思考一下你拉出来的长方形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拉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汇报给组长。填好后,小组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张“最佳合作奖”,将颁发给完成任务既快又好的合作小组。课件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组发现了                       
(2)刚才我们通过拉一拉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接下来我们再用拼一拼来验证一下这个公式的准确性:请小朋友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将自己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汇报给组长。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看着表格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对吗?看看这张
“最佳合作奖”,会被哪组小朋友得到。
(3)反馈:老师展示一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单
让我们一起看向第X小组的实验记录课件
动手拼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面积(平方厘米)
长(厘米)
宽(厘米)
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组验证出                      
刚才小朋友通过动手、动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用——生齐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觉得自己会算长方形面积了的小朋友请举手,好,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4、请你来算一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从而迁移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请你来算一算下列长方形的面积先是长9厘米宽6厘米——长8宽6——长a宽b——长6宽6——正方形——“长和宽”变成边长——边长5厘米————边长a厘米)
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也可以叫什么?&&板书:正方形&
& 那么这条长、宽在正方形里边叫?&
&板书:边长。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
5、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有没有信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呢?板书应用
三、应用新知、巩固深化  
1、教室黑板长4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2、我校篮球场的边长是30米,它的面积是(&
3、我们学校教学楼的正前方有4个花坛,每个花坛的长都是30米,宽12米。请问我校的四个花坛共有多少平方米?
4、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办公桌上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这块玻璃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已经知道它的宽是4分米,你们帮我算算这块玻璃要买多少长?。
&过渡语:我想统计一下咱们班小朋友喜欢游泳的请把手举起来,其实在我们这个村庄喜欢游泳的人可多了,尤其是到了夏天。朱汝涛爷爷、羊岩茶场的场长以及村委会商量就在前山村建立一个游泳池。让我们帮着设计一下,如果你设计的方案合理,就会被他们采纳。
5、我来当个小小设计师:请设计出一个面积是600平方米的游泳池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了什么收获?
2、请大家回去后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学校游乐场、风雨球场、家里客厅、卧室
卫生间的面积。
计算学生课桌面的面积
学生独立测量,师巡视。
金椰风相应练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方法——猜测——实验——验证——应用
&&长方形的面积=长 X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
数学& (第六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1.通过练习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更深刻的认识,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小结,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1、出示例3: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三、运用、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区分了周长和面积,你们现在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练习十九第5题:
先独立进行估计,再进行测量并计算。展示校对。
2、练习十九第6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求围栏的长度。
3、练习十九第9题:
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分组讨论,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求面积,必须先算出什么,再让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4、练习十九第11题:
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十九第7、8、10题
数学& (第六册)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观察比较法,交流合作。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卡片
 一、猜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
  生1: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生2:我们认为是100。......
  师: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太慢了。
  师:有什么好的办法,请你告诉大家。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3:我们还有更快的。
  师:哦?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这种方法真妙!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7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
黑板的面积是3(&& )
1、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4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数学& (第六册)
公顷、平方千米
1、了解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3、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熟练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图画感知,观察理解。
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迸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的单位换算,并说出换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5平方米=(&&&&&&
900平方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人公顷、平方千米。
出示第84页主题图和老师收集的资料
老师引人: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你们会不会有书中小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呢?请学生读一读。图片中的同学猜到了可能要用更大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想到了吗7体育场、林场、首都北京面积都很大,测量这种较大的土地面积时,我们常常用到比平方米更大的单位,那就是公顷和平方千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公顷、平方千米。老师板书课题。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的大小及进率。
让学生回忆边长是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让学生到操场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老师向学生说明围起来的面积是100平方米,100块这么大的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所以1公顷=10000平方米。而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也就要有10000块我们围起的面积。
把学生带回教室总结归纳板书: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让学生读进率,可以集体读、互相读、指名读,并要求学生记下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边回忆体验、记忆。)
&老师引导学生体验:我们所在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个教室面积约是1公顷呢?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么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自测量,亲身体验,获得1公顷、1平方千米的的大小认识。】
三、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85页第2题,指名让学生读题,如果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老师可以带着完成。
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平方千米)。
老师在这里可以补充:例:北京市的面积约是16800平方千米,天津市面积大约是11919平方千米。
(2)让学生独立完成第85页第1题,集体用投影订正,并指名说出计算的过程,
2平方米=(200)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900)平方厘米
400平方分米=(4)平方米
5平方千米=(500)公顷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公顷、平方千米两个单位的大小及应用。】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
1、2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数学书第85页练习十二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点评。
2、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方千米作单位。
1公顷=10000平方米
网络、星际教案、数学书。
第八单元教 学 设 计
数学& (第六册)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正确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观察感知,合作交流。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考以旧引新发现问题
师:今天,来测测大家的眼力,看谁最先猜出来一共有多少人?〔封闭、限定性问题〕〔教师先帖出一排
8人的图片(导引),再帖出9排组成一个方阵〕
生:一共有 80人。〔预设〕
师:还有谁猜出这个结果了?
生:我,我……〔学生纷纷举手〕
师:有这么多同学都猜出是 80人,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半开放性问题〕
生 1:这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学生评价,师生小结: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大家的眼力很棒,算的能力也很强。〕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测眼力的游戏,敢不敢?(生:敢!)刚才这个是一个方阵,现在可不是了,你发现了吗?……〔出示并完成教材中的完整主题图〕〔封闭性问题情境〕
预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适度开放]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 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生: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
师:刚才已经知道了,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
生:每个方阵有 8行,每行10人。(预设)
师:每个方阵有
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板书文字信息)现在你们能自己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吗?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开始吧!(师巡视,选择学生板演)
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好,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提出问题。
〔预设〕:
1很有想像力,他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先求整个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生
2的想法更是与众不同了,他把队形作了这样的变换,然后我们站到旁边来看,每一行是8乘3等于24人,有10行,再乘10就等于240人。
师:好了,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有一个疑问,可以问吗?就是这种方法里的 10&8是什么意思呢?
生:(预设:略)
师:我的疑问解决了,你们就没有疑问了吗?
生:(预设) 80&3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疑问谁能给解决?哦,我明白了,你是先求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的
3个方阵的人数对吧,好,谢谢你。(大家还有疑问吗?)〔有意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一共的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
生:(预设)第一种方法是先算的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的三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第三种方法也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一共的人数。嗯,你说得太好了,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我们再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算式,他们全都是列的综合算式对吧,那么他们的解题思路与上面这几种比较怎么样?这个和哪种是一样的,这个呢?)同学们,明确了解题思路,你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这三种方法吗?今后我们列式时也可以用综合算式。
好了,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种探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你们还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说吗?
生:(略)
三、小结:好了,小朋友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来评价一下自己和别人学得怎么样?
1、练习 1.
他们能想到不同的方法,你们能行吗?那好吧,这儿有个关于鸡蛋的问题,李阿姨在超市上班,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准备一个一个的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试着做一做,看李阿姨最喜欢谁的方法。
&3.星期天,李阿姨家和朋友们一起到动物园去玩耍,成人票15元,儿童票7元,这是李阿姨买票时计算票价的算式,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猜一猜她们一共有多少人吗?(图片)
15&4=60(元)
7&2=14(元)
60+14=74(元)
把你们猜的结果大大的写在卡片上,举起来给大家互相看看,你们都是写的
6个吗?谁来说说你的理由。你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路清晰,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2、3、4题
算式:10X8=80(人)&&
80X3=240(人)
10X8X3=240(人)
数学& (第六册)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中间问题,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合作交流,对比观察。
一、习旧引新,导入新课
出示:植树节到了,学校要植树24棵,平均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要植树多少棵?每个年级又把树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要植树多少棵?
(1)列式计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解决生活中有关这样的问题。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春季运动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你们看又在进行什么比赛?
2.观察收集,提出问题:
(1)独立观察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2)交流收集的有关信息:
有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
(3)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探讨交流:
(1)小组内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着重探讨书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2)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60&2=30(人)&&&&&&
&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0&5=6(人)&&&&&&&&
综合算式:&&&&&&&&&&&&&&&
60&2&3=6(人)
& 2个大圈共有多少个小圈?&&
5&2=10(个)&&&&
&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3)=6(人)
4. 自我评价:在探索交流活动中,说、听、议做得如何?
5. 做一做:第100页
(1)独立解答。
(2)组织交流: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一步解决一共可装多少盒?&&&&&&&
&第一步解决一箱共装多少个杯子?&&&
960&(6&8)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学校用400元钱买了5盒钢笔,每盒有20枝,每枝钢笔多少钱?
2. 教材第103、105页,练习二十三第10、 14—16题
?学生独立解答。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四、总结:
1.通过这一节课的探索交流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校买来360本图书,&
(1)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能放42本书。
(2)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平均每层能放38本书。
(3)有1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平均每层能放60本书。
上面三个方案,哪一种方案能把书全放下?
金椰风相应练习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60&2&5=6(人)&&&&&&&
60&(2&5)=6(人)
数学& (第六册)
解决问题练习二十三
1、巩固复习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2、能正确和熟练地运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加深对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的理解。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用竖式计算
42&15 =&&&
862&9 =&&& 32&20
二: 探究新知
学习第102页的第5-7题,第103页的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第102页的第5题
学生读题目,问:这道题说的是一件什么事?问题是什么?
你想怎么解决问题,如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点评。
列式计算:24&4&2=192(张)
第102页第6题
学生读题目,问:这道题说的是一件什么事?问题是什么?
你想怎么解决问题,如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点评。
列式计算:24&20&2=960(个)
第102页第7题
&分析方法和前面一样,这道题的关键让学生注意,这道题的问题是一年产生多少垃圾,而前面的数据当中告诉我们一个人每月大约生产37千克垃圾,所以在解答这道题时要把一年看成12个月,然后计算解决问题。
第103页第8题
在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图中画出单元的标号说明这座楼有5个单元,然后分析解答这道题。
第105页第14---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检查。
1、竖式计算
32&15 =&&&
651&9 =&&&
&2、金椰风
练习二十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 2x 3x 4题目化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