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是星期六犯罪心理学大学排名的啊求助

有人选了周六晚上汪再祥老师的犯罪心理学吗?【华中农业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7,167贴子:
有人选了周六晚上汪再祥老师的犯罪心理学吗?收藏
5.6晚上的犯罪心理学,最后一节课,而我却要期中考,我也很绝望,有人能告诉我一下考试范围吗?有PPT就最棒了~
我室友选了,她说老师只讲了题型,单选20,多选15分
我知道有个人选了,茶学的
哇 汪老师的课你也敢选
同学你现在有PPT了吗
同学你现在有ppt了吗?我有老师的QQ你可以加他
那我回复晚了,,今天事比较多,明天课多
登录百度帐号十六七岁的孩子能看犯罪心理学的书吗_百度宝宝知道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 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 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 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 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 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 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 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 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 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 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 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 ,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 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 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 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 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 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 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 为的个体1 二、选择题(一) 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 法学家( B )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 ,被后人称为犯 罪心理学的“始祖” 。 A.费尔巴哈 B.艾宾 C.菲利 D.龙勃罗梭 2、 (A)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A 犯罪动机 B 犯罪工具 C 犯罪目标 D 犯罪方法 3、一般认为,人脑是通过反射活动产生心理的。反射是在一定的神 经结构里进行的,这种结构包括:C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弧 . D.传出神经 4、犯罪心理学把下列人作为研究对象:A A . 一般违法人 B . 虞犯 C . 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 D .犯罪人 5、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些 说法表明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的关系:BD 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性相近,习相远; 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在西方,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是( B ) ,他出版了《犯罪 人论》 : A. 冯特 B .龙勃罗梭 C. 菲利 D .艾宾 7、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它包括 :BCD A .个性心理 B .情感过程 C .认识过程 D .意志过程 8、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一 种说法表明社会人性与犯罪心理的关系:A 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性相近,习相 远; 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9、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生理因素有:ABCD A.年龄因素 B.性别因素 C.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10、 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特征, 它包括: BC A 信念 B 气质 C 性格 D 兴趣 11、根据犯罪经历的不同,可以将犯罪人分为:BCD2 A .胁从犯 B.惯犯 C.累犯 D.职业犯 12、1879 年,德国生物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A )在莱比锡大 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 冯特 B 菲利 C 费尔巴哈 D 贝卡利亚 13、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一 种说法表明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的关系:C 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 性相近,习相远; 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4、生物学派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学说:ABCD A 生物遗传说 B 内分泌说 C 染色体异常说 D 脑电波说 15、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它包括以下要素: AD A 自我意识系统 B 情感过程 C 认识过程 D 个性心理特征 16 、 犯 罪心 理学是 研 究 犯罪 人形成 犯 罪 心理 和发生 犯 罪 行为 的 (ABCD )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A 原因 B 过程 C 规律 D 犯罪对策 17、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它分为:AD A 心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个性心理特征 D 个性心理 18、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 素,它包括 ACD A 需要 B 能力 C 动机 D 世界观 二、选择题(二) 1、 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 。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2、 “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3、 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 机 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 (A)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6、投其所好,见机行事,自我吹捧,虚构事实,公关意识强,随机3 应变,胆大冒险,心存侥幸是(A )的心理特征。 A 诈骗犯罪人 B 贪污受贿路犯罪人 C 抢劫犯罪人 D 制毒贩 毒犯罪人 7、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是(B)犯罪动机的典型表现。 A 累犯 B 初犯 C 惯犯 D 激情犯 8、下列哪项不属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C) 。 A 犯罪主体的高智能、高学历、低年龄 B 犯罪成本低廉化 C 侵犯客体单一 D 犯罪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团伙犯罪的特点(C) 。 A 犯罪成员以青少年为主体 B 并非以犯罪为唯一目标,人员不固定,时而纠合时而散伙 C 组织严密,角色固定,分工明确 D 犯罪机遇诱发犯罪意向,既可能事先有谋划,也可能事先无谋划 10、下列哪一类型不属于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D) 。 A 贪利动机 B 虚荣自我显示动机 C 取乐动机 D 财 物动机 11、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D) 。 A 随机冲动性强 B 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 C 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D 犯罪活动集体进行 12、下列哪一项为爆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A) 。 A 个性极强,过分主观,易激惹,在间歇期间恢复正常 B 无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 C 举止轻浮,爱好嬉笑 D 情感冷漠,刻薄残忍 13、下列哪一项属于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B) 。 A 年龄因素 B 意志的两级性 C 参与错误的活动 D 有害的行为习惯 三、选择题(三) 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 A ) A.研究范围不同 B.研究方法不同 C.时代背景不同 D.研究立场不同 2. 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 D ) A.社会因素 B.心理因素 C.行为习惯因素 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 3.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C ) A.贝卡利亚 B.托皮纳尔 C.加罗法洛 D.龙勃罗梭 4.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著名的(B ) A.文化冲突论 B.标签论 C.遏制论 D.挫折攻击理论4 5.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D A.脑组织损伤说 B.社会分化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模仿论 6.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A )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员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男性犯罪的成因 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 7.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D ) A.犯罪机会 B.犯罪原因 C.犯罪条件 D.犯罪动机 8.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 ) A.零容忍 B.适度容忍 C.强容忍 D.饱和容忍 四、多项选择题练习(四) 1、 报复型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 。 A 婚姻恋爱需求受挫 B 尊重需求受挫 C 个人恩怨导致的情感需求受挫 D 个人不公正待遇导致的挫折 2、下列哪些属于物欲型犯罪的心理() 。 A 诈骗犯罪人心理 B 强奸犯罪人心理 C 制毒贩毒犯罪人心理 D 信仰型犯罪人心理 3、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点有() 。 A 冲动性 B 模仿性 C 戏谑性 D 反复连续性 4、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的相同点有() 。 A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 都是受行为人的心理意志支配 C 都具有罪过 D 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同 5、下列哪些属于轻佻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 A 举止轻浮,爱好嬉笑 B 缺乏羞耻感,怜悯感,同情感 C 爱编造谎言 D 虚荣心极度强 6、侦查阶段犯罪人心理特点有() 。 A 抗拒心理,恐惧心理 B 戒备心理 C 悔恨心理 D 逃避心理 7、下列哪些选项为被害人的心理特点() 。 A 心理压力大 B 激愤情绪高 C 抗拒心理 D 精神恐惧重 8、下列哪些选项为犯罪人心理矫治的基本内容() 。 A 提高犯罪人的认知水平 B 疏导犯罪人的消极情绪 C 培养犯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D 纠正犯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 9、犯罪心理预测的内容包括() 。 A 犯罪率的预测 B 犯罪类型的预测5 C 犯罪侵害客体的预测 D 犯罪趋势的预测 10、下列哪些为犯罪人的意志特征() 。 A 经不起犯罪诱惑 B 盲从 C 一意孤行 D 具有犯罪习癖 11、物欲型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有() 。 A 作案方式的多种多样 B 作案手段的智能化 C 犯罪习惯顽固化 D 犯罪行为残忍性 12、女性犯罪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 A 连续性 B 难以改造 C 易于改造 D 与男性犯罪人相 勾结 13、政治信仰性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有() 。 A 智力性 B 预谋性 C 集团性 D 暴力性 14、累犯的心理特征有() 。 A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B 情感冷漠无情 C 意志的两级性 D 犯罪动机的多样性 15、下列哪些选项为集群犯罪行为特征() 。 A 自发性 B 狂热性 C 非常规性 D 短暂性 1、ABCD 2\AC 3、ABC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 ABCD 9ABCD 10 ABCD 11ABC 12ABD 13ABCD 14ABCD 15 ABCD 三、简答题 1、影响犯罪心理结构良性转化的因素是什么? 答:主体外:1、惩罚的正面效应 2、情境变化的影响 3、教育与综合治理作用的发挥 主体因素:1、犯罪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2、条件限制。包括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 2、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答:(一)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 (二)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 (三)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 (四)智能低下、精神障碍是性犯罪心理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3、不良的情绪、情感与犯罪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会导致人出现心理失衡, 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表现为:6 一是不良情绪、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转化成犯罪心理; 二是由于瞬间产生的不良情绪、 情感难以克制, 导致激情犯罪的出现。 犯罪行为的出现与不良的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 在三个方面: (1)消极情绪、情感的积累对犯罪动机起催发作用 (2)情绪体验的非社会性和不完全社 (3)情绪体验的勃发性: (激情和应激) A 激情犯罪 B 应激状态下的犯罪。 4、简述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答: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是一种渐进的、自觉的过程和模式。 大体上可分为常见模式和特殊模式两种类型。 一、常见模式 (一) 渐变型。 这是一种典型的犯罪行为发生模式。 适合大多数案例。 又可分为:1、原发型 2、继发型 (二)突变型 具体又分:1、由人际冲突引起的突变型 2、由回避危险引起的突变型 3、有特定气氛引起的突变型 (三)机遇型 1、机会型 2、境遇型 二、特殊模式 (一)习惯型 (二)朦胧型 (三)变态型 5、比较初犯、偶犯的行为特征。 答:初犯的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2.犯罪行为的幼稚性 3.作案手段简单 4.共同犯罪较多 偶犯的行为特征:1.冲动性 2.盲目性 3.偶发性 6、简述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7 答: (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 科 (二)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和偏重于社会科学 的综合性学科。 (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7、哪些因素导致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 答:1、外界不良诱因是强化的条件。 2、外部强化作用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畸型的内心体验。 8、简述我国古代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论述。 答: (1)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先秦诸子很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形成了两 种对立的观点: 一是认为贫困是导致人们欲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犯罪心理的原 因。 二是认为富裕是导致人们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2)人性与犯罪心理 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孟轲。他认为,犯罪心理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人 之所以作恶并不是本性如此,问题在于环境的影响 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况则主张人生而就具有贪财、重色等本性。对这 种人,重在教育。 (3)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 孔丘第一个明确指出: “性相近,习相远也” ; 东汉王充指出,对于绝大多数“中人”而言,习善为善,习恶为恶; 而晋傅玄则更精辟地指出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9、简述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的关系。 答: 心理因素是指在犯罪心理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与其形成有密切 关系的心理结构中的消极因素。 这些消极因素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或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情境的影响 就会引发犯罪心理的形成。 1、认知方面的问题:错误的认识和经验 一是认知水平低(青少年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导致的犯罪) ; 二是认知内容方面出现偏差 2、消极和不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表现为: 一是不良情绪、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转化成犯罪心理;8 二是由于瞬间产生的不良情绪、 情感难以克制, 导致激情犯罪的出现。 3、不良的意志品质 。 许多人犯罪心理形成的轨迹,与其意志品质 薄弱抵制不住外在不良因素的诱惑密切相关。 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 10、简述犯罪心理的量变质变机制。 答:1、一般的品德不良,是量变;进入到产生犯罪心理的阶段,是 质变。这一量变到质变的度,就看主体是否萌生了犯罪的意向。只要 主体有了犯罪的意向, 就可视为由量的积累发展到心理总体发展趋向 上的质变。 2、主体犯罪前社会化的缺陷一个人之所以走上犯罪,主要是由于社 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由于不完全的社会化或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过 程,以至于由量的变化发展到质的变化。 11、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有哪些? 答: (一)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 2、性别与犯罪 3、神经类型因素 4、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心理因素 认知方面的问题 2、消极和不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3、不良的意志品质 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 (三)行为因素 1、不良的行为习惯 2、错误的活动 3、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结果 12、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有哪些区别? 答: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犯罪心 理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 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13、需要与犯罪行为有什么关系? 答: 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这就决定了犯罪现象这一特殊行为9 的出现与行为人的需要密切相关。 (1)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攻击行为 (2)超长的生理、社会需要经常占据主导地位 (3)脱离现实条件,个人需要恶性膨胀 (4)个体需要的调控机制存在缺陷 14、物欲型犯罪的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有哪些? 答:(一)享乐 (二)贪婪 (三)虚荣 (四)意志薄弱 (五)不良习惯 (六)错误认识 (七)利己主义 15、犯罪人的认知特征有哪些? 答:犯罪人的认知特征主要体现在认知水平和认知内容方面 (1)认知水平,所谓认知水平也称认知能力。 犯罪人对客观事物缺乏理性分析判断的能力, 如缺乏判断是非、 善恶、 美丑的鉴别力, 对人际关系的性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理智判断的能力。 对行为的性质、后果缺乏理性的认识能力等。 (2)认知内容 犯罪人的认知内容具体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等方 面。 犯罪人的世界观是错误的或反动的 犯罪人的人生观是一种腐朽、没落的人生观 犯罪人的道德观念低下 犯罪人的法纪观念严重扭曲 16、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法律因素有那些? 答:A、法律量刑的轻重以及案件侦破的力度、劳动改造的力度会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刑罚效应) B、刑事法律在实施中能否落到实处。 C、犯罪控制机制的薄弱与落后,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演变也有影响。 17、家庭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那些关系? 答: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人一生中接触及生活时间最长的 环境,它对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最大,因此,家庭中不良 因素与犯罪心理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10 A、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 其一,溺爱型。 其二,放任型。 其三,粗暴型。 其四,放纵型。 B、家庭结构缺损: 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因造成家庭结构缺损。在这种 家庭环境成长的人会缺少父爱或母爱,心灵受到创伤,人格发展不健 全,易产生犯罪心理。 C、消极的家庭榜样和不正常的家庭氛围:父母经常吵架、父母自私、 责任感不强等。 18、学校教育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那些关系? 答:A 教育观念的错误: 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其他方面,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得 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B 教育内容的缺失: 法律知识、思想品德、性知识及性道德等教育内容缺乏,导致一 些青少年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走上犯罪道路。 C 教育方式的错误: 对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成绩好或家庭好的学生偏爱;体罚 学生,导致被体罚者产生自卑或对立心理,进而实施攻击行为 19、简述贪污、受贿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 答:贪污、受贿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认识特征 贪污、受贿的犯罪人多有贪婪的欲求和以权谋私的观念,拜金主义的 意识,看重物质利益,往往认为“现在这个环境是发财的好机会” , “不捞白不捞,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灵魂深处向往的是以权 谋私。 2.复杂的动机斗争特征 贪污、受贿犯罪人多数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与自己职务有关的法 律和规章制度也相当熟悉。但是,他们的物欲动机在以权谋私的心理 驱动下变得十分强烈,以至把反对动机(自尊、恐惧、名誉等)压抑下 去。 在动机斗争的过程中, 这类人员明显地表现出不安、 心理不平衡, 于是,他们为自己进行辩解,寻找种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进行自我 安慰,减少或解脱心理压力。 3.职业人格的消极特征11 贪污、受贿的犯罪人通常具有职业人格的消极特征:金钱至上的价值 观,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错误态度,惯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富于心 计,善用手段,灵活多变,狡猾奸诈等。 4.职务优越感 贪污、受贿的犯罪人本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职务表明了所担任工 作的重要性。由于职务的关系,这些人具有许多业务的经验和技能, 形成了广泛的交往关系。这种职务优越感是促使其走上贪污、受贿犯 罪道路的重要心理因素 20、简述共同犯罪的一般心理基础。 四、论述题 1、试述犯罪心理的实质。 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那么,这一论断是否适 用于犯罪心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清楚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犯罪者与一般人有没有区别? 二是,相对于一般心理而言,犯罪心理有什么特殊性。 (一)犯罪者与平常人 首先,犯罪者的智力是正常的犯罪者是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的人,也就 意味着他与没有责任能力的疯子、傻子不同,他是有行为能力的。研 究表明, 虽然某些人身上的确存在着某些易于成为犯罪者的倾向如精 神病态、染色体偏离、脑电波异常、智力迟滞等。但这些因素与犯罪 行为关系并不大,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二)犯罪心理的特殊性犯罪心理是人的心理。 既然是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刚才我们 说了,犯罪人的大脑和正常人的大脑是一样的,看来犯罪人和正常人 心理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不同。 犯罪人所处的客观现实环境可能比较恶劣, 他接触的社会阴暗面或者 消极的东西较多,因而形成了反社会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使 人犯罪的动机或者情绪、习惯等。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犯罪心理是客观现实中不良因素在人脑中 的主观反映,是 引起和支配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总合。 2、试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答:主体因素指与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密切相关的自身因素,是犯罪 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人的身心发展受年龄因素制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12 由于身心发展的水平不同,社会经历的各异,对犯罪率的高低、犯罪 种类和作案手段的选择,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性别与犯罪:男性与女性由于性别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也有较 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影响到犯罪心理的形成。 3、神经类型因素: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 静型、抑制型 4、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对犯罪心理有影响的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包括 (1)遗传性疾病(2)精神发育不全(智能低下) (3)内分泌异常(4) 物质代谢异常(5)精神障碍(6)酒精中毒 心理因素 1、认知方面的问题 :错误的认识和经验 一是认知水平低二是认知 内容方面出现偏差 2、消极和不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一是不良情绪、情感积累到一定程 度会转化成犯罪心理; 二是由于瞬间产生的不良情绪、情感难以克制,导致激情犯罪的出现 3、不良的意志品质:考察许多人犯罪心理形成的轨迹,与其意志品 质薄弱抵制不住外在不良因素的诱惑密切相关。 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 想、世界观等。 个性倾向性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 物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 (三)行为因素 1、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说谎、小偷小摸,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经过 反复多次的实施就会使不良心理得以强化和稳固,形成恶习: 2、错误的活动:如阅读黄色书刊、看黄色影视作品、扰乱公共秩序 等。 3、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结果:大部分违法犯罪青少年都是由点滴劣迹 发端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比较累犯、惯犯的心理特征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答:(一)惯犯的心理特征 1 畸变的需要结构 2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 作案动机特征,初次犯罪时的动机斗争已渐趋弱化。 4 情绪情感特点,情绪活动较为稳定。 5.典型的犯罪性格,惯犯性格的内倾性较为明显, 6.意志特征,表现为两极性特点:抑制犯罪动机的意志力薄弱,而13 实施犯罪的意志力极为坚定 7.能力特征,惯犯一般智力水平较低,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 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客观事物的善恶、是非分辨能力差,不具备必要 的生产、生活技能。 8.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并形成了顽固的犯罪定型 (二)累犯的心理特征 1.需要特征 表现为生理性、 低级性需要占主导地位, 如贪婪的物欲、 畸变的性欲、 低级的交往需要,等等。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累犯具有较强的反社会意识和因此而产生的对抗心理 3.动机特征 累犯与惯犯—样,作案时一般没有明显的动机斗争 4.情绪情感特征 与动机特征相适应,累犯在出狱后初次再犯罪时,情绪活动既不同于 初犯,也不同于惯犯,具有自己的特点。 5.意志特征 累犯在意志特征方面也表现出两极性特点。 6.能力特征 累犯的能力特征往往显现出多向性的特点 7.法制观念 累犯的法制观念是畸形的,表现在他们虽然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但却 不具备法律意识,蔑视法律的权威性 8.性格特征 累犯典型的性格特征是顽固、偏执 4、试述人的个性心理的内容及与犯罪的关系。 答:人的个性心理是指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 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 通常心理学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 A 个性心理倾向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世界观:人对整个周围世界总的观点和观念体系。是人的心理活动的 最高调节器,世界观形 成后,成为意识的核心,在整个心理活动中支配人们的行动 信念: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达到坚信不移,并且作为行动指南的信仰14 理想: 指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 有实现可能性的, 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需要:犯罪人的犯罪活动也是为满足其某种犯罪需要的一种活动。所 以,犯罪需要是促使犯罪人去犯罪的内在动力。 兴趣:不正当的兴趣,也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很坏的影响。据统计,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犯罪青少年,没有正当兴趣(不良的兴趣) B 个性心理特征: 在一个人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 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表现为能力、 气质、性格。 能力: 犯罪人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出现偏倾状况,一方面,有些犯罪 人表现智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却形成一 定犯罪技能、技巧和体能。 气质:人们常讲的性情、脾气。气质主要表现人在情感和活动发生的 速度和强度方面的动力特点。 性格: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结构,它是人对现实(对人、对己、对 事)的稳定态度和 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反映人个性中的本质差异。 C 自我意识: 这是近来人们研究个性心理的新兴方向,具体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整三个方面。 5、比较初犯、偶犯的心理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答:(一)初犯的心理特征 动机特征 对初犯来说,犯罪前一般都经历过激烈的动机冲突。犯罪人的动机冲 突就表现为犯罪冲动和抑制因素之间的相互较量。 如果低级的需要占 上风,就会形成犯罪动机;如果对刑罚的恐惧和正义感占上风,则会 放弃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冲突一般出现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以及犯罪 行为发生过程中, 2.认知特征 初犯的认知特征首先表现为认知水平较低, 即对法律的无知及对事物 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认知范围狭窄,导致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 及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对一些不良的诱惑缺乏清醒的认识。初 犯的认知特征还表现在认知内容的错误,如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 世界观等 3.情感特征 首先表现为情绪稳定性差,由于情绪稳定性差,常常导致其被情绪所 左右。15 其次,消极的情绪、情感占主导地位且持续时间长。 4.意志特征 突出地表现为意志薄弱。 首先,克制及抵御外界不良诱惑及胁迫的意志薄弱; 其次,在犯罪中如遇到困难及以外情况,常常会中止犯罪行为。 5.能力特征 初犯由于没有犯罪经历,因而犯罪技能不熟练。其犯罪技能的获得, 可能来自于对他人犯罪的模仿(如电影、电视、小说等宣传工具),也 可能来自于他人的教唆,还有可能来自于自己的精心创造。无论来自 哪一种途径,由于是第一次实际操作,所以犯罪技能往往显得生疏, 在勘查犯罪现场时,容易发现犯罪人疏漏之处,有利于案件的侦破。 (二)偶犯的心理特征 1.需要特征 偶犯的需要结构中,存在着一些不良需要,例如,有的渴求意外的物 质收获,有的希望飞黄腾达。这些不良需要的强度在平时和正常人相 差不 大。 2.动机特征 偶犯的犯罪动机产生时间极短,具有瞬时性。偶犯犯罪动机的这种特 点,使得偶犯极少出现动机斗争 3.性格特征 偶犯在性格方面存在一些弱点,表现为好冲动、软弱、执拗、狭隘, 比较注重个人利益等。 4.意志特征 偶犯意志特征的两极性极为显著,表现在偶犯犯罪冲动强烈,抑制犯 罪的抑制力相当微弱 5.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偶犯虽然在犯罪前动机冲突不明显,但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开始逐 渐意识到行为的违法性质和严重后果,加上犯罪时特殊情境,使得一 些偶犯表现出如下心理状态: 1)紧张 2)恐惧 3)兴奋 6、试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答: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自然 环境因素、现场情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可分为宏观因 素和微观因素 1、宏观社会环境因素16 是指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包括: (1)社会政治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3)社会风气因素 (4)社会文化 (5)法律因素 2、微观社会环境因素 微观社会环境因素也称为小社会环境因素。 是一个人经常生活或接触 的社会环境,指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工作。 家庭与犯罪心理 学校教育中的不良现象与犯罪心理 居住环境和犯罪心理 工作环境 职业与职务因素 (二)自然环境因素 1、地域因素 2、季节气候 3、时间 4、自然灾害 三)现场情境因素与犯罪 1、受害人的态度 2、现场其他人因素 3、现场环境 7、试述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原因。 答: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主体内外因素和情境的影响,犯罪心 理结构要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是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的前提和基础。 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犯罪心理 结构暂时性抑制、瓦解和消除。 具体原因有两方面: 主体外因素和主体因素 主体外: 1、惩罚的正面效应 按照强化理论,如果一种行为经常伴随着抑制其增长的负强化物出 现,行为主体感受到该行为带来的痛苦体验超过愉快体验,则该行为17 必然呈现负强化状态。 惩罚的正面效应取决于刑罚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合理性。 一般来讲,惩罚的力度应大于获利的程度,才能收到震慑效应。 2、情境变化的影响 家庭、学校、单位、亲友的耐心规劝教育、切断犯罪人与团伙之间的 联系等。 3、教育与综合治理作用的发挥 主体因素: 1、犯罪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如良知、道德观念等。 2、条件限制 包括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是指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 是犯罪心 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是从初犯到累犯、惯犯的变化 过程。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机制: 1、外界不良诱因是强化的条件。 如被害人的刺激、同伙的拉拢 2、外部强化作用 没有受到及时地惩罚或惩罚力度不够;社会的歧视等。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畸型的内心体验。 8、比较抢劫罪和盗窃罪、诈骗罪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异同。 答:(一)盗窃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盗窃罪是最为多见的侵财犯罪。 从年龄上看, 跨度范围大, 小则几岁, 老则七八十岁。 不同年龄组都以盗窃排居各类案件之首从职业或身份 看,在工人、农民、学生、干部、个体、闲散人员、外籍人员和港澳 台人员中,除干部、外籍人员、港澳台外,均以盗窃案为首。 1.认识特征 盗窃犯的犯罪意识突出表现为追求丑恶、腐朽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 的利已主义观念。他们自恃有盗窃技术和经验,并认为盗窃行为比其 他犯罪行为实惠、 保险。 与抢劫、 诈骗等相比, 盗窃罪的冒险系数小。 2.情绪特征 盗窃是一种秘密方式的犯罪行为,通常情况下,犯罪分子有怕被人发 现的恐惧情绪,初犯和偶犯表现尤为明显。 由于恐惧而表现出来的 紧张, 动作不灵活, 神情慌忙等状态, 但一见到所需之物就十分兴奋,18 特别是盗窃得手后,就会禁不住流露出喜悦之精。但盗窃累犯、惯犯 的情绪变化不明显,且比较冷漠。 3.动机特征 盗窃犯罪的动机,主要是物欲动机。青少年盗窃犯中,好奇心、追求 刺激和“哥 们儿义气”等,均可成为盗窃行为的动机。 4.能力 盗窃犯要具备适应作案的某种能力和技能,如撬门、开锁、割包、掏 兜等。 5. 习惯 许多盗窃犯,究其以往经历,大多自幼即有不良习惯,如贪小便宜、 小偷小摸等。 而反复多次作案的盗窃犯,会形成行窃的恶习。 (二)抢劫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在公安部的刑事案件统计中,抢劫犯罪的数量仅次于盗窃罪,排居第 二位。 调查发现, 这类犯罪以社会闲散人员和农民为主; 抢劫的方式, 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里经常发生抢劫出租车、抢劫银行等 重大抢劫案;在造成财产损失的同时,还造成受害人死亡、伤害、强 奸,其中,首位是伤害、其次是死亡 1.认识特征 具有反社会的野蛮英雄观,以为只要“不怕死” 、 “心狠手毒、大胆亡 命”就是“勇敢” ,鼓吹“只要钱到手,休管人死活” 。 他们崇尚暴 力,相信只要刀子威逼,对方就会乖乖地交出财物。 2.性格特征 兴奋型、 外倾型的特征十分明显。 抢劫犯多数性情暴躁, 情绪不稳定, 行为莽撞,喜欢攻击。 在作案时,由于要使用暴力胁迫被害人,所以主体的情绪相当强烈, 如遇对方反抗,就会激起主体情绪的进一步变化,或恐惧退却,或变 得更加凶暴残忍。 3.动机特征 大多数抢劫罪犯是出于物欲动机,但也有少数抢劫犯出于非财物动 机,他们并不在意所得财物的多少,而在于从抢劫活动中感受到强烈 刺激,这类情况在未成年的戏谑(XUE)性抢劫犯中较多,如出于好 奇心参与抢劫,出于恶作剧心理抢劫老人、妇女、小孩的财物等。预 谋型抢劫犯的动机斗争较为激烈:一方面向往成功后的欢乐,另一方 面惧怕受到刑罚惩罚。 至于突发型抢劫,其犯罪动机是在具体情境19 刺激下迅速形成的,动机斗争不如预谋型抢劫那样复杂。 (三)诈骗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认识特征 诈骗犯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他们思维敏捷,反应快,善 于联想和想象;具有某些方面的知识经验,对社会上的人们的心理状 态熟悉、了解。诈骗犯往往认为骗不如杀人、放火一类罪犯凶狠,但 却是无本万利。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被识破。他们认为, “杀人、 抢劫一类的犯罪属于低层次的暴力性犯罪, 我获取的钱财总是在欢声 笑语中进行” 。这种自我估价过高的特征,使一些犯罪分子连续行骗, 直至露出马脚,陷入法网在我国社会条件下,诈骗犯主要利用人们对 某些社会角色的崇敬心理,利用一部分人的虚荣心、同情心、急于求 助的心理, 利用他们疏忽大意和拉关系、 开后门的庸俗心理进行诈骗。 2、情绪、意志和习惯特征 比起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来,诈骗犯罪的情绪色彩不明显。其意志 活动主要表现为克服实施诈骗行为时自身伪装的缺陷。 诈骗行为也有 其习惯性特点, 如有的诈骗犯总是冒充军人、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有的诈骗 个性和能力特征 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助人等。他 们的个性显出冒险性的特征,明知自己装扮的身份和行为都是假的, 而敢于大胆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行骗, 有的甚至敢于在一些社会名流聚 集的社交场合, 夸夸其谈, 故作姿态。 诈骗犯的适应能力、 应变能力、 模仿能力较强,这就使得他们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有可能以假乱 真,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诈骗重庆 2014 年电大犯罪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最新)第 1 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1、犯罪行为:作为罪体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 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 2、 犯罪心理结构: 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 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发动犯罪行 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 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20 4、犯罪类型:所谓犯罪类型,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将复杂的、各种 各样的犯罪现象划分为不同的犯罪类型。 5、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就是指常见的犯罪行为的模式,有渐变型、突变 型和机遇型。 6、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 罪行为。 7、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指人学习社会文化,培养社会性,成为合格社会成 员的过程。具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冰山理论:是指眼睛所看到的总是远远小于看不到的,而且浮在水面上的是 容易解决的问题,水面下的才是最难处理的问题。 二、不定项选择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 些心理因素包括(①②③④)等。 ①认识 ②情感 ③意志 ④性格2、犯罪心理学要为制定和运用犯罪对策的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 增强犯罪对策的(②) 。 ①针对性 ②有效性 ③科学性 ④客观性3、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包括(②③④) 。 ①行为结构亚结构 结构亚结构 4、侵害对象的确定和实际存在和有利于犯罪的现场条件和气氛等属于犯罪行为 的(③) 。 ①实际条件 ②必要条件 ③情境条件 ④有利条件 ②动力结构亚结构 ③调节结构亚结构 ④特征5、 (④) ,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也是内外化机制的结合部。 ①确定犯罪目的 ③不良行为的尝试 ②明确犯罪动机 ④犯意的萌发6、 (①)是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外化,而犯罪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最直接的 联系点是(③) 。 ①犯罪行为 ②犯罪目的 ③犯罪动机 ④犯罪结果21 7、犯罪动机形成的条件是(①②③) 。 ①必须有成熟的犯罪心理 ③必须存在外部诱因 ②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④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8、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②③④) 。 ①偶然型 ②渐变型 ③机遇型 ④突变型9、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梭,依人类学的观点,将犯罪人分为(① ②③④) 。 ①生来犯罪人 ③精神病犯罪人 10、物欲型动机犯罪主要有(①②④)等。 ①抢劫罪 ②贪污罪 ③杀人罪 ④受贿罪 ②激情犯罪人 ④机会犯罪人11、信仰型动机犯罪, 我国主要表现为(②④)类型。 ①科学信仰 ②政治信仰 ③个人崇拜 ④封建迷信信仰12、 (②)是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和心理痕迹。 ①犯罪体验 ②犯罪经验 ③犯罪经历 ④犯罪过程13、犯罪少年在意志上有(①②③④)的特点。 ①明显的两极性 ③易受暗示性 14、冲突型女性犯罪人又称为(③) 。 ①病态人格的女性犯罪人 ③神经过敏的女性犯罪人 ②社会病态者 ④消极型女性犯罪人 ②冒险性 ④意志的盲从性15、女性犯罪行为的基本特点是(①③④) 。 ①欺骗性大 三、简答题 1、简述犯罪心理学的作用。 答: (1)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迹、心理状态可以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可以 提高审讯的效果; (2)通过研究和掌握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可以有效地预测及 预防犯罪。 ②依附性强 ③隐蔽性重 ④暴力性小22 2、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是什么? 答: (1)从因素分析角度看,犯罪心理是个性心理结构多种畸变因素的总和,且 犯罪行为方式与特点反映其个性特征; (2)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犯罪心理结 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关。3、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 (1)犯罪行为人因素:已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人要实施犯罪行为,必须具备 一定的条件,包括足以实施该种犯罪行为的体格、作案的知识和技能、作案的时 机的确定以及作案工具的准备等等。 (2)犯罪行为情境因素:已形成犯罪心理结 构的人要实施犯罪行为,还须具备犯罪行为情景条件,如侵害对象(人或物)的 确定和实际存在,有利于犯罪现场条件和气氛等。4、影响犯罪人心理失衡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①犯罪经历。 犯罪经历不同, 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稳定性便有所不同。 ②犯罪人的个性。犯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无不影响到他在犯罪时 的心理稳定性。 ③犯罪的准备程度。就心理准备而言,犯罪动机越强,越会不顾一切地去实 施犯罪,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就物质准备而言,犯罪准备越充分,预谋月周 密,犯罪时心理越稳定。 ④情景因素。犯罪情境中的因素如受害人、时间、地点、现场其他人的态度 对犯罪人的心态都有重要影响。 ⑤犯罪的组织性。 一般来说,多人共同犯罪可使犯罪人产生责任扩散和安全 感,所以在共同犯罪中,犯罪人的恐惧感、紧张感较单独犯罪人要弱得多。5、简述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 (一)抢劫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犯罪人崇拜暴力,认为只要威逼,受害人就会交出财物。从发展趋势来看, 有些抢劫犯罪人的犯罪意识更加严重, 专门实施以巨额财物为目标的重大抢劫和 特大抢劫。23 (二)抢劫犯罪人的情绪特征。 在抢劫犯罪中,犯罪人的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怕遭遇激烈反抗,有 时,甚至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在作案后,犯罪人也会因害怕被认出,而随时产 生被捕危险感,并由此产生持续的紧张和焦虑心理。 (三)抢劫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畸形膨胀的物质需要是财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而希望获得需要的立刻满足则 往往是抢劫犯罪人的主要特点。 (四)抢劫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从性格类型看,抢劫犯罪人多为兴奋型、外倾型人,抢劫犯多数性情暴躁。 在作案时,由于要使用暴力胁迫被害人,所以,犯罪人的情绪相当强烈,如遇到 被害人反抗, 就会激起犯罪人情绪的进一步变化, 或恐惧退却, 或变得更加残暴。 (五)侥幸心理。 抢劫犯一般都有强烈的物质欲望, 所以, 总为自己作案的成功抱有侥幸心理。 一次成功后会使抢劫动机受到强化,很难自行中止,直至被抓获才被迫停手。 (六)恶作剧心理。 其抢劫行为往往属于缺乏生活目标的恶作剧行为。6、简述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的认识、情感与意志特征。 答:认识特征:①社会认识系统薄弱;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差;③片面性、 局限性 情感特征:①丰富、细腻;②情绪波动性 意志特征:①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②行为易受环境及其他 人的暗示。四、论述题 试述犯罪动机、目的与犯罪行为的辩证关系。 答:①犯罪动机来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犯罪动机,又受行为人的个性、 当时的情景、条件所制约,犯罪行为人则服从于犯罪目的,它是实现犯罪目的的 手段。24 ②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③在同一犯罪动机驱使下, 犯罪人可能确定不同的犯罪目的。 在一些案件中, 目的又从动机中分化出来彼此相区别。 ④同一犯罪目的可以来源于不同犯罪动机, 这些犯罪动机的强度须大体上与 这一目的相适应。 ⑤在实施犯罪过程中, 常因犯罪目的的实现使犯罪动机强化。而犯罪动机强 化,又促使犯罪目的发生递进和不断升级。同时,也有可能因外部条件和情况的 变化,给予犯罪人以新的刺激,引起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与犯罪的多样化;或者 因犯罪目的受阻,而使犯罪动机弱化。由于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变化,决定着 犯罪行为方式的变化。第 2 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1、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 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 2、智能犯罪(狭义) :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进 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3、群体犯罪:是指以犯罪目的群体所实施的有计划、有分工的犯罪。 4、有组织犯罪: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采取暴力和贿赂为主要手段, 具有组织机构的层次性、 组织功能的分解协调性、组织指令的规范性和组织成员 的稳定性,组织形成由低到高的有序性,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组织整体系统。 5、 疏忽大意的过失: 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6、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 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7、反侦查心理:就是指针对一系列侦查活动而进行的消除、混淆等掩盖自己犯 罪行为的心理状态。 8、犯罪心理预防: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诱 发犯罪的心理因素和条件,防止个体形成犯罪心理以及发生犯罪行为。25 二、不定项选择 1、与偶犯相对的犯罪人类型是(②) ①初犯 ②惯犯 ③累犯 ④职业犯2、职业犯罪的行为特征是犯罪行为的(①③④) 。 ①严密性 ②有效性 ③残酷性 ④多方向性3、以组织形态为标准,可以将群体犯罪区分为(②③④) 。 ①集体犯罪类型 ③团伙犯罪类型 ②集群犯罪类型 ④有组织犯罪类型4、有组织犯罪参与者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是(①④) 。 ①恶性膨胀的金钱与物质欲望 ②个人缺乏判断力 ③心理相容性 ④相似的犯罪动机与明显的归属意识 5、具有犯罪动机的是(①) 。 ①直接故意犯罪 ③过于自信的过失 ②间接故意犯罪 ④疏忽大意的过失6、用刑法学术语说,过失犯罪是(④) 。 ①行为犯 ②举动犯 ③危险犯 ④结果犯7、某甲多次谈恋爱遭到失败,遂产生了&女人都是水性杨花,是祸水&&她们抛弃 我,我也不能让她们过得舒坦&的想法,然后准备了硫酸、刀片等工具,躲在暗 处对年青漂亮的女性进行袭击。某甲属于具有(①②③)的犯罪行为人。 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③情感型人格障碍 ②偏执型人格障碍 ④爆发型人格障碍8、精神病患者的变态心理特征为(②④) 。 ①丧失认识能力 ③没有行为能力 9、可以进行侦查活动的是(①②) 。 ①公安机关 ③人民法院 ②人民检察机关 ④国家安全机关 ②丧失辨认能力 ④没有自制力26 10、被采取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反应是(②③) 。 ①试图减轻罪责,争取从宽处理 ③沮丧 ②急躁 ④孤独感11、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是(③②①④) 。 ①动摇反复 ③试探摸底 ②对抗相持 ④供述罪行12、询问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方法是(②④) 。 ①自由陈述法 ③声东击西法 ②自由交谈法 ④问答法13、刑罚对犯罪人心理的正效应是(①②③④) 。 ①畏惧效应 ③感激效应 ②痛苦效应 ④预防效应14、防止个体形成犯罪心理结构和消除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称为(③④) 。 ①犯罪心理的普遍预防 ③犯罪心理的一般预防 15、罪犯心理治疗的方法有(①②③) 。 ①精神分析疗法 ③理性情绪疗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惯犯的行为特征。 答:①犯罪行为的习惯性;②行为计划的周密性;③犯罪行为的类似性;④犯罪 行为的狡诈性;⑤犯罪行为的连续性;⑥犯罪行为的残忍性;⑦犯罪行为的坚决 性。 ②行为矫正法 ④说服教育疗法 ②犯罪心理的个体预防 ④犯罪心理的特殊预防2、简述群体犯罪人犯罪心理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具体表现。 答:一是犯罪者个性的差异、互补性:客观上犯罪者在气质、性格与能力方面存 在着一定的不同,有时还可能出现冲突、矛盾;同时这些方面的差异又能在具体 的犯罪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与影响,起到相互支持与互补的作用。 二是犯罪动机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群体犯罪的参加者,一般是各怀鬼胎,他27 们的犯罪动机是不完全统一的; 但是群体犯罪的目的能不同程度地满足各犯罪个 体的犯罪动机与心理欲求, 他们能统一在相同的犯罪目的之下而达成协调与互补 的效果。 三是犯罪者的心理创伤的差异与代偿性: 作为导致犯罪者产生犯罪欲求原因 之一的心理创伤各不相同, 各有其自身的心理经历背景;但处于犯罪群体的个体 可以通过群体吸引力,凝聚力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其心理 的创伤与心理的不满状态,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代偿。3、简述集群犯罪的概念和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集群犯罪,又称群集犯罪、聚众犯罪或集群行为犯罪,是指一种人们在激烈 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 多人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行为。它的心理特征是: ①无责任性或责任扩散心理; ②个人缺乏判断力; ③受暗示性强; ④个性的丧失。4、简述人格障碍犯罪的基本特点。 答: (1)一般带有偶然性; (2)违法目的不明显; (3)自我保护性差; (4)作案 多是攻击型、爆发型; (5)性格非常顽固,持续、不断犯罪; (6)犯罪一般单独 进行。5、什么是自首?犯罪嫌疑人产生自首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答: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作案后,自己主动向公安、检察机关投案,交代自己的 罪行,并检举揭发同伙或提供其他线索。 犯罪嫌疑人产生自首的心理原因,一是主体犯罪心理结构没有定型,在犯罪行为 实施后,其原有的道德观、法制观、羞耻感等在其个性心理结构中开始占上风, 产生了悔罪感, 并且确信坦白自首可以获得从宽处理。二是主体外存在着迫使其 放弃对抗心理的因素。6、在开庭时共犯可能产生什么心理效应? 答:羞耻、紧张、忏悔、矛盾,增强共同防御的信心或者造成矛盾激化,互相埋28 怨憎恨。四、论述题 试述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不同。 答: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心理和行为上有三点不同: 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不同。①心理根据不同;②心理动力不同;③心理品质不 同;④心理原因不同;⑤心理结构形式不同;⑥心理结构成份不同。 心理状态不同。 故意犯罪人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 作案时希望尽快实现犯罪目的, 完成后希望尽快逃离现场, 实现既达犯罪目的又能逃脱惩罚。而过失犯罪人对自 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始终持否定态度,不希望其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危害后 果,多数人的态度是后悔和反省。 心理机制不同。 过失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心理结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 其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不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都与故意犯罪有较大 的不同。第 3 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 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 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 3、主体因素:又称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等 因素。 犯罪综合动因论: 是指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作用的 结果。 4、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5、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在犯罪行为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 目标,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 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29 冲突。 6、性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的 犯罪,是一种侵害性权利,妨害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 7、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各种身心状态的意识。 二、不定项选择 1、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自我观察法又叫(②③) 。 ①实验法 ②内省法 ③主观法 ④归因法2、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②) 。 ①犯罪动机 ③犯罪目的 ②犯罪行为 ④犯罪结果3、个性心理特征的构成成份是(①②③) 。 ①气质特征 ③性格特征 ②能力特征 ③人格特征4、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的划分根据是 (③④) 。 ①是否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②是否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③犯罪心理结构的牢固程度 ④犯罪心理成份的多寡 5、在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中,生理因素可分为(①②③④) 。 ①年龄因素 ③神经类型因素 ②性别因素 ④生物学因素6、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因素属于影响犯罪心理结构 形成的主体外因素中的(③) 。 ①社会环境因素 ③情境因素 ②自然环境因素 ④文化环境因素7、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是(①②③④) 。 ①整体性 ③结构性 ②层次性 ④动态性30 8、大多数犯罪人在犯罪前为了能顺利地实施犯罪,把自己的犯罪行为辩解为 & 人的本性如此&。这种辩解方式属于(①) 。 ①合理化 ②比拟 ③投射 ④补偿9、犯罪动机弱化的情形有(②④) 。 ①犯罪动机转移 ③犯罪动机的派生 ②犯罪动机的实现 ④犯罪动机的受阻10、牢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结构、典型的犯罪性格,以及犯罪行为的习 惯性、连续性、类似性、狡诈性、残忍性,表明了犯罪心理结构进入了(①) 。 ①个性化阶段 ③职业化阶段 ②定型化阶段 ④成熟化阶段11、德国犯罪学家沙阿芬堡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人进行的分类有(①②③④) 。 ①有抵抗力的犯罪人 ②激情和情欲强的犯罪人 ③容易脱离常轨、意志不稳定的犯罪人 ④主动性强的犯罪人 12、野蛮的英雄观、暴躁、兴奋的性格以及复杂的动机特征,是(②) 。 ①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②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③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④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3、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①②④) 。 ①异常的自尊心水平 ③盲目性 ②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④挫折耐受力差14、一些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是(①) 。 ①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差 ②具有错误的人生观 ③一致意志的薄弱性 ④情感的冷酷性 15、女性犯罪的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③④) 。31 ①性格特征 ③需要特征 三、简答题②能力特征 ④动机特征1、犯罪心理结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犯罪心理结构是由犯罪人一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 第二,犯罪心理结构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一个亚结构。 第三,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2、简述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 答:①整体性。影响个体犯罪的主体外因素是有机的整体,应当从整体综合地考 察各因素的作用。 ②层次性。 在考察个体犯罪原因时,一定要注意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差异及各 种因素在原因整体中的☆作用。 ③结构性。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对犯罪原因的整体有很大的影响。 ④动态性。 由于犯罪原因系统是各种因素以相互作用形式构成的,而且形成 是一个过程,因此具有☆运动变化的特点。3、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②非法欲望更为强烈。③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④ 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⑤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⑥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4、简述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 答:①整体性;②层次性;③结构性;④动态性。5、简述犯罪少年心理的情感特点。 答:①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②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③情感的极你 稳定性;④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⑤情感的冷酷性。6、简述女性经济犯罪的心理特征。32 答:一是个性犯罪,包括个性倾向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二是认知特征;三是 情感特征, 丰富、细腻且具有情绪波动性;四是意志特征,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 情绪色彩, 行为易受环境及其他人的暗示; 五是行为特征, 具有从属性、 欺骗性、 冲动性、性色彩、自私性、非体力性。四、论述题 试述犯罪动机变化的方向。 答: 首先是犯罪动机的强化。 按原先形成的主导犯罪动机, 经过犯罪预备和实施, 动机的强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统一动机的强化;二是一种动机转变为另一种 动机;三是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其主要形式有: ①动机的派生。 是指在实施某一犯罪行为的过程中, 遇到了新的刺激和情境, 萌生出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 ②动机的转移。是指由一种犯罪动机转化为另一种新的犯罪动机。 ③动机的重合。 它是犯罪动机发展变化过程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即先后 两种(或两种以上)犯罪,其犯罪性质、犯罪目的、犯罪方式均截然不同,但犯 罪动机却重合不变。 其次是犯罪动机的弱化。 犯罪动机的弱化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犯罪人已形成 的较强的犯罪动机,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得以实现,失去原有的驱动力量;二是 指犯罪人虽已形成犯罪动机, 但遇到不利于实施犯罪行为的主客观情况或形成动 机冲突,原有的犯罪动机发生良性转化。 ①动机的实现。又称犯罪动机既遂。即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犯罪动机实现 了预定的犯罪计划,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这时,犯罪动机因犯 罪目的的实现、欲望的满足而暂告消失或弱化。 ②动机受阻。动机受阻有两种情形:一是犯罪动机形成以后,犯罪人在准 备实施犯罪过程中因自身状况不适,犯罪经验不足,或犯罪工具不行等多种主客 观因素的影响,原有的犯罪动机不能实施或难以实施,不得不压抑犯罪冲动,使 犯罪动机弱化或消失。二是犯罪动机形成以后,犯罪人原有的道德、良知和法律 意识并未完全丧失,在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景(如被害人的恐惧和痛苦,对犯罪行33 为法律后果的认识等)形成了反对动机,从而出现犯罪动机与守法动机的冲突, 如守法动机的驱动力量超过犯罪动机的驱动力量, 犯罪动机就会受到压抑而弱化 或消失。第 4 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1、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 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2、团伙犯罪:是指具有首犯或是骨干分子,但一般成员不固定,由首犯召集而 经常进行的共同犯罪。 3、集群犯罪:集群犯罪是一种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产生的 ,无指导、无明确 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 4、有组织犯罪: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采取暴力和贿赂为主要手段, 具有组织机构的层次性、 组织功能的分解协调性、组织指令的规范性和组织成员 的稳定性,组织形成由低到高的有序性,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组织整体系统。 5、 过于自信的过失: 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6、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的 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 7、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 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8、犯罪心理矫治: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规 矫正手段, 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 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二、不定项选择 1、惯犯心理形成有较强的(②③) ①偶然性 ②自动性 ③主动性 ④习惯性2、犯罪黑数又称为(②) 。 ①犯罪数量 ②犯罪未知数34 ③不确定犯罪数④犯罪已知数3、群体犯罪的心理互动效应包括(①②③④) 。 ①整体效应 ②群体心理的社会助长与责任效应 ③情绪与行为感染效应 ④权威与服从效应 4、犯罪类型不固定,随着情境的变化,受到内外部的刺激以及头目的暗示、挑 动, 就可能出现无明确目的的违法犯罪活动。 这种行为体现了团伙犯罪的 (③④) 。 ①纠合性 ③盲目性 ②传染性 ④冒险性5、过失犯罪的行为因素包括(②④) 。 ①智能与经验 ③性格与气质 ②技能与熟练 ④习惯6、挫折、变故和纠纷是引起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③) 。 ①自然条件因素 ③情境因素 7、狭义的变态心理是指(①③) 。 ①人格障碍 ③性变态 ②严重的心理变态 ④身心障碍 ②社会环境因素 ④行为因素8、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作案过程中以及作案后形成的逃避侦查的意识与干扰 侦查视线的动机称为(②) 。 ①刑罚心理 ③逃避侦查心理 ②反侦查心理 ④预防侦查心理9、被跟踪、守候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为(①②③④) 。 ①多疑 ③急欲脱梢心理 ②试探 ④侥幸10、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自己的前途、追求丧失 自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称为(④) 。 ①畏罪 ②侥幸35 ③恐慌④悲观11、讯问策略实施是围绕着控制犯罪嫌疑人的(①②③④)而进行的。 ①认识活动 ③情绪活动 ②意向活动 ④动机斗争12、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所带来的心理效应有(①④) 。 ①个体心理效应 ③个人心理效应 ②群体心理效应 ④社会心理效应13、初犯可能性预测,主要适用的年龄为(④) 。 ①14-18 岁 ③16-15 岁 ②16-20 岁 ④14-25 岁目前对犯罪进行心理诊断采用的方法有(①②③④) 。 ①心理测验法 ③调查法 ②观察法 ④综合分析法15、在罪犯心理咨询的程序中,&诊断分析、帮助指导&阶段是其(②) 。 ①初期阶段 三、简答题 1、简述偶犯的心理特征。 答:①不合理的需要;②动机产生的瞬时性;③偏执的性格特征;④意志的两极 性;⑤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紧张、恐惧、兴奋。 ②中期阶段 ③稳定阶段 ④成熟阶段2、简述有组织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①恶性膨胀的金钱欲;②帮派思想与副文化氛围; ③严格的规范与等级观 念;④相似的动机与强烈的归属意识;⑤互感性与互动性。3、简述预见义务的分类及含义。 答:预见义务可分为一般预见义务和特殊预见义务两种。一般预见义务,是指法 律普遍要求人们在实施某种行为时负有预见行为后果的义务和责任。 特殊预见义 务是指法律要求在职务上或业务上有特殊身份的人, 在实施某种行为时负有预见 到行为后果的义务和责任。36 4、简述严重变态心理的表现。 答:此类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几乎完全被破坏,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等出现不协调 的情况,丧失本有的理智和行为反应(不排除先天性的可能) 。此类人群不能理 解并认识自身的现状和现实的关系,丧失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很可能给社会带 来危害。精神病则是属于这种类型,也是重度的心理变态。 5、简述讯问策略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答: 讯问策略是指侦查人员根据讯问活动中犯罪人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 讯问方针和斗争方式。讯问策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讯问方式和讯问用语、讯问态 度、讯问场所的布置,实施讯问方法的时机以及讯问的速度和强度等。 6、简述在犯罪心理预防中主体因素预防的主要原则。 答:①早期预防原则;②心理卫生原则;③防微杜渐原则;④启发自觉原则;⑤ 持之以恒原则;⑥导之以行原则。 四、论述题 试析有罪被告人在审判不同阶段中的心理反应。 答:开庭时 ①羞耻。 公开审判的场合和众多的参与者的参加,使得犯罪人的羞耻之心有 所流露,表现出低头俯首状,不敢正视众人。 ②紧张。 审判关系到被告人的前途和命运, 一般都是心潮起伏, 紧张、 恐惧, 只能被动防御。 ③忏悔。 经过侦查阶段的讯问和说服教育,大多数被告人都能不同程度认识 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良心受到谴责,在审判时表现出忏悔之意,能如实供 述自己的全部罪行并揭露其他犯罪,帮助法庭弄清犯罪的全部事实真相。 ④矛盾。被告人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矛盾心理。 ⑤共同犯罪心理效应。一是增强共同防御的信心;二是造成矛盾激化。 法庭调查与辩论过程中 ①侥幸心理。 在回答问题时避重就轻力图使审判人员相信自己并不是罪大恶 极者。 ②抗拒。一是拒供:对自己的罪行矢口否认、公开顶撞或沉默不语。二是翻37 供:被告人将法庭审判作为否认罪行的最后机会。三是谎供:编造供词,嫁祸于 人或为保护同伙而包揽罪责。 ③狡辩。对犯罪目的、犯罪动机和犯罪原因等进行无理狡辩,以争取从宽处 理。 ④对公诉词的心理反应。有一种敬畏感。 ⑤对辩护律师的心理反应。 ⑥对证人陈述的心理反应。 判决后 ①情绪稳定。 ②抵触。 ③悔恨。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的主体因素有: ①生理因素。 它包括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神经类型因素、 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② 心理因素。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因素、 性格结构因素、 控制系统的缺陷、 个性异常。 ③行为因素。它包括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 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外因素有: ①社会环境因素。它包括大社会环境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 ②自然环境因素。它包括地域因素、季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灾害因素。 ③ 情境因素。它包括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 答: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可概括为:①在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 与犯罪目的是一致的, 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②犯罪动机相同, 而犯罪目的的不同。 在一些案件中,目的又从动机中分化出来,彼此相区别;③有时犯罪目的相同, 而犯罪动机不同, 即同一犯罪目的可以来源于不同的犯罪动机;④犯罪动机来源 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犯罪动机,又受行为人的个性(知识、经验、能力、 习惯)和当时的情境、条件所制约,犯罪行为则服从于犯罪目的,它是实现犯罪 2、试述 答: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38 目的的手段;⑤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得逞即犯罪目的的实现,而使犯罪 动机强化,而犯罪动机的强化,又促使犯罪目的的发生递进和不断升级。 3、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答: 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有: ①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 ②畸形的享乐观; ③膨胀的物质占有欲;④强烈的虚荣心;⑤意志薄弱;⑥不良行为习惯。 物欲型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有:①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②作案手段的技能性; ③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的主体因素有: ①生理因素。 它包括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神经类型因素、 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② 心理因素。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因素、 性格结构因素、 控制系统的缺陷、 个性异常。 ③行为因素。它包括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 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外因素有: ①社会环境因素。它包括大社会环境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 ②自然环境因素。它包括地域因素、季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灾害因素。 ③ 情境因素。它包括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 答: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可概括为:①在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 与犯罪目的是一致的, 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②犯罪动机相同, 而犯罪目的的不同。 在一些案件中,目的又从动机中分化出来,彼此相区别;③有时犯罪目的相同, 而犯罪动机不同, 即同一犯罪目的可以来源于不同的犯罪动机;④犯罪动机来源 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犯罪动机,又受行为人的个性(知识、经验、能力、 习惯)和当时的情境、条件所制约,犯罪行为则服从于犯罪目的,它是实现犯罪 目的的手段;⑤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得逞即犯罪目的的实现,而使犯罪 动机强化,而犯罪动机的强化,又促使犯罪目的的发生递进和不断升级。 3、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答: 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有: ①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 ②畸形的享乐观; 2、试述 答: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39 ③膨胀的物质占有欲;④强烈的虚荣心;⑤意志薄弱;⑥不良行为习惯。 物欲型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有:①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②作案手段的技能性; ③作案习惯的顽固性。《犯 罪 心 理 学》课 程 案 例案例 1【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 30 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 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 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 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 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 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 39 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 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 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 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 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 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 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 自己的父亲, 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 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 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 阴影和冲击。 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 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 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 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 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 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 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 经常催促她。 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 不和而分手。 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 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 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40 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 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 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 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 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第三者。小苏的内心不停地做着激烈的斗争,她想要离开张宇,但又放不下 这份感情。她痛恨自己这样子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生活就这样继续,在和张宇一 起的第四年开始。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迫于现实的压力她去做了人流。从医院回 来的那一天, 她把自己关在房里哭了整整一天。 她想清楚了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 她必须和张宇说清楚。 她不愿自己也变成像母亲一样可怜的女人,于是一个星期 后她和张宇见面要求他和自己的妻子离婚。张宇如果不答应,她就要告诉他妻子 他们之间的一切让他也付出代价。 听了小苏的话, 张宇打了小苏一耳关后门离去。 此时的小苏真的绝望了,她真的不清楚这样的一个男人还有什么值得自己去爱 的, 她那可怜的孩子没能到世界上看上一眼就被杀死,而张宇在伤害自己之后凭 什么还能和妻子幸福的生活。这真的不公平,她要为自己的孩子报仇。2005 年 下午 3 点她以推销面膜为借口进入了张宇家,趁李卉(张宇的妻子)不注意,用 围巾套住李卉的颈部,致使其呼吸困难。就在此时,张宇四岁的孩子从游戏房里 出来, 在小苏和孩子眼神对视的那一刻她彻底醒悟了。 她放开了自己手中的围巾, 冲出了张宇家。她在路上不停的流着泪,走了两个小时后她到警察局自首。2005 年,小苏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四年。 二、思考问题 根据本案例,从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各阶段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三、犯罪心理分析 (一)个体犯罪心理结构 1. 在本案例中小苏强烈、畸变的需要是其实施犯罪的主要内驱力,在其童 年期时父亲因外遇而离婚、 随之母亲的自杀,让她在失去了父爱的同时给她心理 下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和创伤。 母亲在离婚后的绝望让她对男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 任感, 但直至长大在她的心中仍然有一个极度的渴望着父爱,希望得到宠爱和呵 护的小女孩存在着。 但她亲眼目睹了母亲的经历又让她不敢轻易的相信男人,她 对爱有强烈需要和占有欲。 直至和自己父亲相似的在张宇出现时,压抑的对父爱41 的需要被唤醒。于是她做了张宇的情人,以期望得到像父亲一样的爱。小苏把对 父亲爱的需要与对恋人之间爱的需要混淆致使她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男人, 而使 其在身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然而为平复这种伤害而进行的报复,又 让她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在本例中小苏存在歪曲的自我意识,个体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在本案例中小苏对自我认识中自己的心理特点没有正确的认 识以致她混淆了自己对父爱的需要与恋人之间爱的需要; 在自我体验方面她对自 己的情感体验存在着歪曲的认识;在自我监控方面她的意志监控比较薄弱,因而 在面对伤害时极大的受到了情绪的影响,从而在一怒之下犯了罪。 3. 在本例中小苏有着消极的性格特征,小苏的家庭环境让她具有了强烈的 好胜心和占有欲, 同时对自己当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在其心理对自己是讨厌和鄙视 的。 在她进行犯罪是她受了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最痛的苦,她亲手扼杀掉自己孩子 的生命, 却还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 而那个伤害她的男人却还能家庭和睦的生活, 而自己却一无所有,她是愤怒、埋怨、憎恨隐没了理智 4. 在本案例中小苏的犯罪动机是相当明确的,她要让伤害自己和孩子的人 付出代价。 既然自己在受伤后仍得不到爱和幸福,那么伤害自己的人又凭什么可 以得到幸福,她要让张宇也失去幸福和让他痛苦。 5. 在本案例中小苏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智能, 她了解到女人爱美的心理, 因而她假装自己是推销面膜的人。 从而可以让她比较容易的进入张宇家对李卉进 行杀害。 (二)犯罪心理状态: 1. 发生犯罪前的心理状态:在小苏进行犯罪前, 她经历了最痛苦和残忍的事 件----打掉自己的孩子。 从医院回来后她把自己关在房里哭了整整一天,在她伤 心难过和痛苦的过程中。她也想到了自己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来弥补自己的伤 害,所以她才会在和张宇见面时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张宇不履行的结果。 小苏在强烈刺激的影响下,已经想好了自认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 2. 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小苏进入张宇家在对其妻进行杀害时,她内心 的痛苦和愤怒之情应该是得到一些缓解的。因为她知道这对张宇的伤害有多大, 但在和张宇四岁的孩子眼神对视后,她停止了对李卉的杀害,因为天真可爱的孩42 子让小苏想到了自己可怜的孩子和自己不幸福的童年。 她内心的良知和理智掩盖 了报复所带给自己的愉悦和痛快。 3. 发生犯罪后的心理状态:在冲出张宇家后,独自走在路上在其内心中可 怜着自己,她知道自己犯了罪但她又不想承认。她内心中做着激励的斗争,最后 她彻底的觉悟了她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能减少惩罚,所以她选择了自首。 小苏之所以会犯罪和她的家庭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孩子最早的经验从父 母那里习得。 和谐和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 对孩子的认知和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苏在十岁时父母离婚,这让她对父爱存 在着缺失。 她对父爱很渴望, 但母亲离婚后的绝望和对父亲不停的埋怨让她不敢 相信男人。 这两者在她的心理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 通常在婚姻分离的家庭中, 自己问题缠身的父母为了获得的孩子的同情和支持,会与配偶竞争,从而倾向于 贬低对方的价值。 在本案例中小苏的母亲就是这样做,她不知道自己对丈夫的不 停埋怨和自己不正确的婚姻观对自己孩子的影响。 同时小苏早期不幸的童年经验 对小苏得犯罪也有重要的影响。 致使小苏在学生时代很少和男生交往,不太会处 理两性之间的交往。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小苏对于事情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化, 她因为父母的关系对男人信任的看法存在着 绝对化。 小苏面对强烈的刺激时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以上所述是致使她 犯罪的主要原因, 但最后她停止了了对李卉的杀害并主动自首。这也说明她本身 的良知和理智还是存在的,并没有让仇恨彻底地蒙蔽了双眼。案例 2【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冯朵(化名) ,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这名声音柔弱、神态悲伤的中 年女囚,曾是一位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连她自己都没想到,深爱多年的丈夫会 死在她的手下。 冯朵和她的丈夫是村里“青梅竹马”式的恋人:小时候,男孩子背着冯朵上 学放学,像是一对兄妹。男孩子长到成年,离开了乡村外出打工,却因参与走私 被判了六年有期徒刑,冯朵不听别人劝说,一心要等心爱的人回来。六年后,浪 子回头。久别重逢的一对恋人义无反顾地结成夫妻。刚结婚的日子,生活特别艰43 难,还欠下了不少债务。男人靠着做根雕的生意带着妻子到处挣钱,根雕生意给 他们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回乡后, 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还债, 紧接着就盖房子。 后来,日子越过越好了,冯朵的丈夫在外面承包起建筑工程,在家乡给冯朵开了 一家猪行叫她打理。 “头几年的日子真好啊,人们都羡慕我们有福气,他特别有本事,一般人处 理不好的事情只要找他都能摆平;我呢,是人家嘴里有名的贤惠女人,我们夫妻 俩从来不拌嘴。 ”然而,这样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太久,冯朵说: “我们是好不容易 走到一起的患难夫妻,可是没想到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 ”不知从何时起,冯 朵开始不断地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起初,她不相信,可是后来,丈夫连续几个月 不再交给她工资,这种变化让她陷入恐惧。 忍气吞声了六个月之后,冯朵遭遇了无法想象的局面。在她的逼问下,丈夫 不但承认了有婚外情,而且第三者已经怀孕八个月了,并且腹中是个男孩!而冯 朵只带给丈夫一个女儿。 她决定让步: “你想要男孩?那我把她接来把孩子生了, 然后你让她走。 ”丈夫没好气地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 ” “我的心不是肉长的吗? 你把我放在什么地方了呢?”冯朵气愤地说着,骂起了那个女人。没想到,从来 没碰过她一根手指头的丈夫竟然打了她一耳光。 这一记耳光, 让冯朵彻底崩溃了, 她的脑子一片空白: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是我一手捧起来的,我也能一手 把你拉下去!我不想跟你过了,我跟你拼了! ”她抓起一把水果刀就奔向了丈夫, 瞬间,丈夫已经捂着鲜血淋漓的腹部跑出了家门求救,她这时才清醒过来?? 二、思考问题 通过本案分析女性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犯罪心理特征。 三、问题分析 本案充分体现了女性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一)犯罪心理产生原因 女性由于先天的心理特点, 社会角色被定位为弱势群体买衣服与强势群体的 男性, 这种教育观念使得女性形成了较顽固的依附心理。尤其是我国受几千年的 男主外、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 种衣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一方面容易产生畸形的婚 恋观,为了所谓的爱不惜付出一切,听从对方摆布,认为为了所爱的人犯罪也是44 值得的;当得不到爱时,生活可能彻底垮塌进而疯狂地报复,毁灭了别人也毁灭 了自己。 (二)犯罪心理特征 1.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源泉,高层次的需要 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基础上的。某些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参与 度的影响, 需要类型主要集中在物质性需要方面, 贪图物质享受, 精神需要较少, 并且通常较低级。 其次是不正确婚恋观产生的情感需要, 女性大都需要情感寄托, 爱情、 婚姻在她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些女性就是因为不正确的婚恋 观导致了行为的偏执, 为了维护自己的情感需要走上犯罪道路的。最后是自尊和 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如果实现这种需要的手段不当就会导致犯罪行为,如高知女 性的职务犯罪、少女为面子而实施的故意伤害等。 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发女性犯罪 的需要主要是物欲和情欲。女性犯罪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由虚荣心、享乐主 义引起的物质型动机。②由情感需要、自尊和嫉妒心引起的报复性动机。③由畸 形性需要引起的性欲型动机。 法制观。在我国,法制观念淡薄是很多女性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广大 农村妇女中,法制观念相当朴素。城市中的妇女虽然法律意识稍强,却经常被恶 性的物质膨胀冲昏头脑,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 性格。一般来说,女性具有以下性格特征:①温柔、文静;②感情色彩较浓, 富于内心体验,往往不善于用意志控制感情,情绪的稳定性差,行为举止容易受 心境的影响和支配;③细心,办事认真,但思路较窄,常对事物的局部或琐细小 事感兴趣,看问题有时失之全面;④胆小,信心不足,有依从性;⑤嫉妒心强。 女性的这些性格特征,使她们在遇到挫折或不快时,容易走上极端,对生活失去 希望, 从而破罐子破摔或感情用事,实施某些在正常状态下不可能实施的犯罪行 为。对于财产型犯罪者来说,其突出的特征就是爱虚荣、好表现。 能力。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在能力上有 所区别,比如,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女性的语言能力较好, 一般能说会道,所以,女性犯罪的类型通常是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较少体力45 的犯罪。另外,女性的自信心较之男性差,因此,在共同犯罪中女性经常处于被 支配即从犯的地位。 2.认识特征 女性的形象思维发达,而男性的逻辑思维较好,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犯罪 人的认知范围狭窄,除高知识女性犯罪者外,基本上对政治,经济等国事不感兴 趣,不关心法律,常因无知导致犯罪。只关心家事,并且热衷于讨论身边琐事, 特别容易因为家长里短闹矛盾,由此引发犯罪行为。另外,女性认识问题经常带 有很大的片面性,所以容易产生挫折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常被表面现象所 迷惑。 3.情绪、情感特征 女性情感丰富、细腻。女性由于高级神经的兴奋过程较强、抑制过程较弱, 因此相对于男性而言情感丰富、强烈,处理问题比较感性,热衷于情感体验,用 情较深,这种丰富的情感使女性表现得更有爱心,这种情感大多体现在母爱、情 爱和性爱当中。然而,也正是由于女性情感的丰富而又多善于幻想,所以往往容 易造成在情感问题上的错位。 情绪波动大,自我调节能力差。女性一方面容易产生满足感,表现出正向情 绪,另一方面容易产生挫折感,并且抗挫折能力差,容易产生负向情绪。处于情 绪两端的女性都比较容易实施犯罪行为。 4.意志特征 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当情绪高涨、心境好时,其意志 也相对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相反,当情绪低落、心境恶劣时,意志便缺乏 坚定性,稍遇挫折,即灰心丧气,放弃预定计划。这在未成年犯罪女性身上表现 得尤为明显。 意志力薄弱, 行为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犯罪女性的自我意识特点常常表 现出幼稚性、歪曲性和盲从性,其意志力特点表现为冲动性、偏激性和无批判性 等。犯罪意志有如下两种表现:①对自发形成的内部欲望的过度依赖,欲望越强 烈,则意志力也越强;②对自发的、偶然的外部情景的依赖,即外部环境有利于 自己的犯罪行为,则犯罪意志坚定。 5.行为特征46 冲动性。 由于犯罪女性具有情绪波动大、 认识范围狭窄、 意志力薄弱等特征, 做事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比较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犯罪行为 的发生经常具有冲动型特点,事后感到非常后悔。案例 3【情感型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 曹仁安原是山西省太原市某企业的高级技工,2001 年赴大连工作,妻子和 女儿则留在太原。去大连后,他每月都回家和妻女团聚,平凡的家庭生活温馨、 甜美。然而,这种温馨、甜美的生活被一件小事破坏了。 2003 年春节前夕,同学袁某到曹家与曹仁安相聚,当晚留宿曹家。第二天 早晨,曹仁安下楼买早点,回家时发现妻子的鼻子上有一道划痕,竟认定是袁某 调戏所致。 袁某见无论怎样解释也无法打消他的疑心,情急之下请来其他男同学 帮忙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犯罪心理学第十二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