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出现怎样缓解腰椎疼痛痛,并伴有反复发烧,体温在38

1<input type="button" value="GO" onclick ="var val = Number(jQuery(this).parent().children(':text').val()); if (isNaN(val) || val
1){val = 1;}window.location.href = '/0-0-detail--0-__id__.html'.replace('__id__', val); ">
请教有小孩的妈妈——几个月大的小孩发热有点低烧该怎么办?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请教有小孩的妈妈——几个月大的小孩发热有点低烧该怎么办?
采取什么措施比较好?
书上说38度以下不需要去医院。。
开空调好吗?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开空调?你想让孩子烧得更厉害吗?
多观察,多喂水.
可以搞点白服宁之类的儿童降烧药喂点
发烧一般都 发生在下午至晚上.要是连续烧几天,就该去医院了.
注册时间: -
注册时间:
郭卜乐 中国心理热线 http://www.zgxl.net
  参考资料:预防接种后发热
  怎样判断小儿发热??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日常生活当
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
认为孩子是发烧了。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生病了。其实,这种认识
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
发热。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比如在傍晚时,小
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
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
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孩子是发
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如果测一下体温,
很可能在正常范围。孩子手足心热,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
的孩子有“虚火”。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西药退热剂,而应该请中医治疗。中药可选用生地、
麦冬、沙参、玄参、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阴清热之品。同时让孩子多饮水,多吃青菜和水
果,也可以经常用菊花泡水频饮。
  对确认发热的孩子,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
的发热。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小儿发热就一定是病重的表现吗?
  发热是小儿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
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
  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立刻惊慌失措,以为孩子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其实,发
热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病重。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发热的生理机制实际上是白细胞发现了入侵的病原,于是就释放出蛋白质,产生一种内
源性致热物质,这种物质刺激下丘脑,使体温的调节失常,从而引起发热。人体的免疫系统
在体温较高的时候,战斗力会得到增强;而不少细菌和病毒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攻的能
力也会降低。人体每一次发热,都会给免疫系统一次锻炼的机会。
  了解了发热的产生机制,家长见到孩子发热时既不要惊慌,也不必急于用退热药。在一
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发热而没有其它明显的不适,不服用退热药反而更好。这样,既可以使
医生通过了解热型及发热程度做出确切诊断,又保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
  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气温、年龄、饮食、哭闹,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有一定范围的
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确实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
态和举止,而不要单纯依赖体温计。一个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和一个体温在40
℃ ,但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我们关注。而一个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纵使患
了严重的疾病,也很可能不会发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累,从而
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因此,见到小儿发热时,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为什么高热前会出现寒战??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患儿在发热前先出现寒战,寒战过后往往表现为高
热。在高热前为什么有时会先出现寒战呢?
  这是因为多数患儿的发热是由致热原所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内含有致热原前
质,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白细胞可被激活,并且释放致热原。致热原通过血流到丘脑下部
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后,就会产生兴奋,冲动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皮肤毛
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这时皮肤温度就会下降,从而刺激温度感受器引起骨骼肌张力增
加,肌纤维呈微细收缩,皮肤内竖毛肌收缩。因此,患儿会出现寒战,我们会看到孩子的皮
肤出现“鸡皮疙瘩”。
  在寒战后出现的发热一般都是高热,多见于重症感染,应该积极做好治疗和护理工作。
在患儿寒战时,应进行保温,尤其是四肢等末稍部位的保温,给予服用热饮料。在高热时,
要及时降温,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惊厥。
  为什么退热时患儿会出汗??
  孩子在发热时,家长都会积极想办法给孩子降温,只有体温降下来,家长的心里才会踏
实。一般家庭中比较常用的降温措施是服用退热剂。因为服药降温方法简单易行,而且退热
效果也较好。但是,服用退热药以后,患儿常常会大量出汗,尤其是用药剂量大时则汗出不
止,这又令家长忧心忡忡。患儿在退热时为什么会出汗呢?
  因为发热时机体内温度上升,皮肤血管扩张,这样就使血流增快,皮肤温度升高,以增
加散热。当体温继续增高时,皮肤血管的扩张已接近最大程度,此时蒸发就成为唯一的散热
方式,开始以发汗作为散热,以补偿皮肤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之不足。在正常人的体温条
件下,每一克水蒸发变成水蒸汽要吸收0.6千卡的热量。所以,汗液从皮肤表面大量蒸发,
可带走大量体热,是一种很好的散热方式。
  患儿高热时服用退热剂,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开始出汗,然后体温逐渐下降。退热剂主
要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增加,汗出增多,从而使体温降至正常。小儿在服用退热
药时应注意掌握剂量,不可因为体温过高而大量应用退热药品。因为退热药剂量过大会使汗
出增多,可引起患儿虚脱。同时,应用退热剂时要注意多饮水,以利于排汗降温,并可防止
出汗过多造成水与电解质紊乱。
  小儿汗出较多时,要注意及时补充体内所需要的液体,同时要做好皮肤护理。如果患儿
汗出较多又不欲饮水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液体。
  什么是超高热??
  当用正规的方法测量人体体温,肛温大于41.5℃,或口温大于41℃,称为超高热。超高
热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可以引起机体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量大大增加,能量消耗增多,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可出现抽搐,引起呼吸、心跳增快,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超高热
也可引起肝肾等脏器的损害,促使原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发生肝、肾功能衰竭等。总之
超高热是儿科的一种急症,必须迅速作出病因鉴别,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引起超高热的疾病有高温重症中暑、血型不合的输血所致的溶血反应、疟疾、流行性乙
型脑炎、暴发型中毒性菌痢、暴发型流行性脑膜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重症中毒性肺炎、
甲状腺危象、输液致热原反应以及中枢性发热等。
  当出现超高热时,应当根据病史、根据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必要时可考虑结合临床化验
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降温并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什么是周期性发热??
  凡是体温突然或缓慢上升达到高峰,保持一定时间,然后迅速或缓慢下降至正常;经过
一定时间的无热期后再发热,历经一定时间后又下降至正常体温。这种发热期与无发热期交
替出现,反复多次,即为周期性发热。
  周期性发热其间歇期长短不等,间歇期中无发热时,症状也不明显。它主要见于布鲁氏
杆菌病(波状热)、回归热、疟疾、鼠咬热、化脓性感染(胆道感染伴胆管梗阻,或尿路感染
伴输尿管梗阻,每当梗阻解除,感染消除,其热度也就下降。如再出现梗阻,又可导致感染
再引起发热)、淋巴瘤、丝虫病以及周期热(是一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发热可能与类固醇
激素代谢障碍有关)等疾病。其中以疟疾、布氏杆菌病、回归热、化脓性感染、淋巴瘤、丝
虫病为更主要。而这些疾病具有复发性和规律性发热的特点,因此对于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较
  什么是小儿功能性低热??
  功能性低热是由非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低热。其特点为早晨及午前的体温高于午后及晚
上,有时伴有多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功能性低热的原因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此类低热
包括原发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夏季热以及感染后低热。诊断功能性低热时,必须完全排除
器质性疾病,并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态观察,然后才可确定,切不可未经任何检查即做出
盲目诊断。
  对功能性低热的患儿使用退热剂治疗一般无效。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采用适当的中
药治疗。一般多用滋阴清热类中药,如生地、丹皮、知母、青蒿、鳖甲、地骨皮、沙参、麦
冬之类。有些功能性低热的患儿未经特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亦自然缓解。
  什么是小儿特发性高热症
  特发性高热症是由于婴幼儿时期体温调节中枢的机能不够成熟,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
致使小儿体温发生波动。小儿特发性高热主要有暑热症和周期性发热。
  暑热症又称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所特有的发热性疾病。本病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比较多
见。临床的主要特点是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伴有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等症状。
  暑热症的发热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型是长期发热,体温经常在38℃~39℃之间,多在
半夜至早晨体温上升,午后有下降趋势;在夏季炎热季节发热持续不退。这种类型多见于人
工喂养的婴儿。孩子虽然发热,但其它一般状况良好。第二型是呈低热状态,主要是白天发
热,尤其以午后发热明显,夜间体温正常。第三型患儿除发热外,还伴有一些其它症状,如
周期性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这种类型小儿多为过敏
性体质,热程多持续1~3个月,气候转凉后体温下降。
  周期性发热的特点是每月发热一次,每次发热持续数天,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
有时可见弛张热型。发热时患儿可有出汗、四肢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但身体一般状
况尚好,体检也无特殊体征。
  周期性发热症属于中枢性发热,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或两者同时呈亢进状
  小儿特发性高热症临床虽表现高热,但患儿一般状态比较好,查体也没有特殊体征,各
种实验检查一般都在正常范围。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应采用中药治疗。
  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适
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保护性反
  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久,也会对婴
幼儿的健康构成威胁,引起一些不良的影响。
  高热可以使婴幼儿的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从而引起烦躁不安,或者发生高热惊厥。
  高热时体内加速散热,可使心跳加快。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跳每分钟约增快10~15
次,这样就会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高热时体内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量也大大增加。一般体温每升高1℃,基
础代谢就会增加13%。
  高热对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影响也很大。高热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婴幼儿腹
泻。高热时体内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减慢,因此会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及便秘等症状。
  持续发热可降低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可继发细菌或病毒的二重感染。
  因此,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寻找发热原因,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
疗。同时,应该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对症处理措施。并且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鼓
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发热对循环系统有什么影响??
  在发热时,通常因为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性增高,或可能存在致热原以及热血液对
窦房结的直接刺激,同时因发热时氧的消耗量增加,因此心跳加快。一般体温每增高1℃
时,小儿的心率每分钟可增加10~15次。但是,某些感染(如肠伤寒等)、严重中毒、脑干损
伤(如脑脓肿、脑膜炎等),虽然体温很高,可达39℃~40℃,但心率呈相对徐缓或不增加,
甚至减慢。另一些情况下,如某些感染或伴有缺氧、缺血、中毒等因素影响心脏时,虽然体
温不太高,但心率却显著增加。发热时,除心跳频率变化外,可能还有心跳加强,每分钟血
输出量增多,脑及肾等脏器的血流量增加,加上外周小动脉的紧张性加强,血压稍见升高,
但有时(如白喉)由于心肌中毒,可能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发热时,血管通透性也增强。
  退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所以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加上大量出汗及排尿而
致体液丢失,此时血压可能下降。若高热骤退时,易发生虚脱。
  发热对呼吸和消化系统有什么影响?
  发热时,因体温升高以及酸性代谢产物的积聚,刺激呼吸中枢,会使其兴奋性增高,故
出现呼吸加快。在高热时,因呼吸中枢兴奋性发生障碍,有时出现周期性呼吸。发热同时机
体各种消化液的生成和分泌均减少,各种消化酶的活力降低,胃肠道运动缓慢,使食物的消
化和吸收受到影响,因此患儿可出现食欲不振、口干、消化不良、便秘等。由于消化液缺少
和消化道(主要指肠管)运动受到抑制引起的便秘等因素,使肠内发酵和腐败过程加重,发生
腹胀、鼓肠,这种改变除影响营养物质(尤其脂肪和蛋白质)吸收外,还可因肠内毒性物质的
吸收而引起中毒,更加重机体中毒及各系统的机能紊乱。
  发热对肝肾及内分泌系统有什么影响?
  高热对肝、肾等脏器都可造成一定的损害,促使原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发生肝、肾
功能衰竭。体温上升期和高热持续期,因水和氯化钠的潴留以及肾小管重吸收机能增强,尿
量减少,使尿的比重及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加,尿中氯化物降低。退热期,尿量增多,比重
下降,尿中氯化物反而增加。
  感染性发热时,肾脏还往往会发生实质性病变,故尿中可见蛋白、管型等。
  发热时,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的机能均加强,相应的激素也增加,所
以在尿中可见ACTH、皮质激素含量增加,尿和血中含碘量也增多。
  长期高热时,有些内分泌系统可发生机能减退和衰竭。
  发热时机体代谢有什么变化??
  发热时,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而且主要为分解代谢增强。但是发热时代谢增强与体温
的升高无一定比例关系。体温升高并不完全是由于产热增加的结果,体温升高的程度与产热
增加的程度并不一定平行。一般来说,若正常人体温(37℃)上升至40℃,物质代谢强度必须
增加几倍;而发热至40℃的患儿,代谢强度的增加还不足2/5。又如正常人在较强的体力劳
动后代谢强度增加几倍,但体温仅有微小变动。在发热的不同阶段,代谢强度也在不断变
化。如发热上升期,物质代谢的有氧分解是增加的,而高热持续期的有氧分解有时反而比发
热上升期还低。某些疾病,如肺结核浸润进展期,尽管有低热,但分解代谢强度却明显增
加,故病人消瘦较快。又如肠伤寒,因代谢严重紊乱,有氧分解可低于正常水平,而在退热
期则又增加。发热时,由于体内存在有中毒、饥饿、营养不良等因素,常发生有氧代谢中氧
化不全及无氧代谢加强,故对于代谢活动不应完全着眼于有氧分解的代谢活动,有氧代谢的
氧化不全及无氧分解也不可忽视。
  发热时糖、脂肪、蛋白、维生素代谢有何变化?
  突然高热时,由于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以及交感-肾上腺系统强烈兴
奋,使肝糖原分解加强,故血糖升高,甚至可出现尿糖。然而,体温逐渐增高时,血糖升高
常不明显。若衰弱、饥饿,或长期消耗性疾病时发热,血糖不仅不升高,有时反而稍降
  发热时,因糖有氧和无氧酵解均加强,有氧酵解伴有氧化不全,故组织、血液、尿内乳
酸、丙酮酸等含量增加,严重者可出现轻度酸中毒。
  感染性长期低热时,糖分解加强,脂肪组织分解也显著增加,病人体质消瘦,血中脂
肪、脂肪酸含量增高。又如高热时,脂肪分解过多,又伴氧化不全,可产生中间代谢产物的
积聚,严重时可出现酮血症及酮尿。
  感染性发热时,不但糖、脂肪的分解加强,蛋白质分解也加强。首先是实质脏器的组织
蛋白发生分解,如肝脏、肾脏等。肌蛋白也有显著的分解,腺体组织蛋白、血浆蛋白均减
少。因蛋白质分解增多,故血中非蛋白氮升高,尿素排出也见增多。加之病人因发热,食欲
减退,蛋白质摄取量减少,消化功能障碍,蛋白质吸收也减少,因而出现负氮平衡。因此,
长期发热可致低蛋白性营养不良。
  长期发热时,由于其他物质代谢增强,维生素也随之消耗增加,又因发热消化功能障
碍,摄取维生素也减少,所以常发生维生素缺乏,首先是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的缺乏。因此
当患儿长期发热时,一定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
  发热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有何变化?
  在体温上升期和高热持续期,由于分解代谢增加,代谢物质的蓄积以及神经、体液调节
机能的改变,水电解质潴留在组织内,尿量减少。在退热期,大量排汗和尿量增加,组织内
潴留的水和盐大量排出。发热时因为组织分解加强,所以血、尿中钾含量增加,磷酸盐的生
成和排出也加强。
  发热时,因氧化不全,特别是脂肪和糖、酸性中间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血中碱储减
少,可发生酸中毒。
  发热时小儿神经系统有何变化?
  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当体温上升至40℃~41℃时,病人可出现烦躁不
安,胡言乱语、幻觉,甚至抽搐。这种情况在小儿尤为多见,这是因为小儿的神经系统还没
有发育成熟,抑制过程薄弱,兴奋过程占相对优势,兴奋易于扩散。所以发热时小儿易出现
抽搐,我们称它为“热性惊厥。”缺钙的小儿因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较高,发热时更容易出
现“热性惊厥”。身体虚弱或在某些感染性疾病、重症衰竭的高热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
抑制状态,表现出淡漠、无欲、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
  植物神经系统在体温上升期和高热持续期,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体温下降期
则表现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
  小儿发热分为哪几期??
  在发热过程中,由于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
  (1)前驱期: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
况而不同,主要表现:全身不适、疲倦乏力、腰背及四肢痛、头痛、食欲减退、精神不稳
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粘膜
可出现费克氏斑。
  (2)体温上升期:此期的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致热
原进入机体后改变了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使患者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减少,同时由于体
内代谢增强,以及因寒冷感觉,而反射性地引起竖毛肌收缩,并使肌肉群收缩形成寒战等均
可使产热增加。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
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在此情况下,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
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
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升达
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
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波状热、肺结
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
  (3)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体温调节中枢
不断加强调节作用。由于散热过程开始增强,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呼吸加强,开始排汗
等,使体温不再继续升高。但这时由于体内仍受致热物质的不断刺激,产热并未降低,所以
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
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
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
  (4)体温下降期:本期是发热的结尾。它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体温恢复正常。由
于机体的防御作用或采取了适当的治疗,使致热原在体内的作用逐渐消失或减弱,产热减
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
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
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
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
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病人、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
脱及其他并发症。
  小儿短期高热应做哪些化验检查?
  短期高热一般是指发热数天,体温在2周以内降至正常者。小儿短期高热大部分是由于
感染因素所致,其中尤以病毒感染最多见。在小儿短期高热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其
次为消化道感染和泌尿道的感染。
  小儿在高热初期,由于热型不典型,加之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使热型往往被打乱,这样
就很难根据热型来判断发热的原因。同时在开始发热时,有些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尚未表
现出来,使医生很难找出诊断的依据。而且小儿发热涉及到的疾病较多,单纯根据一个发热
症状很难判断究竟是哪一种疾病。因此,对高热的患儿有必要做一些化验检查。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是小儿发热时最基本的一项检查。因为白细胞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
统,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血中相应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发生变化。如白细胞总数增
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常提高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如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淋巴细胞相对增
多,常提高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查对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很有参考价值。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
性,多见于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等。
  对小儿高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要检查大便常规,必要时要
做便培养,同时还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对小儿发热伴有尿频、尿急、排尿痛、血尿等泌尿系
统症状时,要检查尿常规,如尿中有较多白细胞可能为泌尿系感染。对小儿高热伴有头痛、
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要进行脑脊液检查。对小儿高热伴有贫血、
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要进行骨髓穿刺检查。
  此外,如果怀疑是肠伤寒,应该检查肥达氏反应。如果怀疑支原体肺炎,应检查血清冷
凝集反应。如果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做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这些检查对疾病
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发热患儿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腰椎穿刺检查?
  当小儿因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为明确诊断,有时需要做腰椎穿刺检查。那么什么情况
下应该做此项检查,做这样的检查对小儿是否有危险或不良反应呢?这里就向大家简单谈谈
这些问题。
  由于小儿发热可见于各个系统疾病,所以是否需要做腰椎穿刺检查,还应靠发热的伴随
症状来判断。通常当小儿出现发热伴脑膜刺激征时;发热伴惊厥或昏迷时;发热伴婴儿前囱
饱满时;以及婴儿发热伴哭声尖叫或眼神发呆时,均可考虑做腰椎穿刺检查。其目的在于通
过脑脊液的变化,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时明确诊断。尤其是确认有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很多家长一提“腰穿”便十分畏惧,认为这是“抽脊髓” ,对小儿身体损害明显,其
实这完全是误解。腰椎穿刺检查是儿科很常用的一种诊断性穿刺。医生会按规定在腰椎间选
择安全的部位进行穿刺,而且一般检查仅需要脑脊液1~2毫升,绝对不会给小儿的身体造成
什么不良影响。反之,小儿发热若确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则需迅速确立诊断,以争取
治疗时机。而此时腰椎穿刺检查观察脑脊液变化是重要诊断依据之一,所以切不可因为惧怕
检查而延误病情。
  当然,若小儿发热伴明显颅内压增高时,做腰椎穿刺检查一定要非常谨慎,以免引起脑
疝。此外,家长还应了解,当小儿做完该项检查后,应除去枕头,平卧2~4小时。
  小儿发热为什么要检查血中白细胞?
  发热小儿到医院看病时,医生有时会开出一张化验单,让孩子检查血中白细胞。小儿发
热为什么要检查血中的白细胞呢?
  因为白细胞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血中的白细胞就会积
极地去参与战斗,这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检查血中白细胞的变化是
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白细胞不是单一形态的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可以分成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五种。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有很强的吞
噬作用,它们能吞噬细菌等微生物。淋巴细胞也能通过产生抗体等方式对侵入体内的异物发
挥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则与人体对寄生虫的反应有关。总之,不同白细胞的具体作用虽然不
同,但作用的主要方向是一致的,都是消灭侵入人体的异物。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血中相应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发生变化。如各种急性细菌
感染常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及白细胞总数增多;病毒感染则淋巴细胞会相应增多,有
的时候还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而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增高或者反而降低。
  小儿发热为什么要检查血沉??
  血沉为小儿长期发热的一项常规检查项目,血沉的检查虽然没有特异性,但对一些结缔
组织病、结核病、潜在性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上,很有参考价值。
  小儿风湿热、幼年型类风湿病等结缔组织病,在活动期发热的同时,血沉多明显增快;
而在病情逐渐好转及趋于静止时,血沉多见减慢或恢复正常。
  小儿结核病活动期血沉也可加快。经抗结核治疗后,血沉可以逐渐下降。
  一些潜在性肿瘤,临床尚未出现典型表现时,可见有长期低热,血沉增快。
  总之,对长期发热且原因不明的患儿,应该常规检查血沉,同时亦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其
它检查,这样有助于诊断。
  小儿发热为什么要观察指纹变化?
  察看指纹,是中医对小儿疾病诊断的一种独特方法,主要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在小儿
发热的时候,通过观察指纹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热势的深浅和病情的轻重。
  孩子发热时,时刻守护在身边的是孩子的妈妈。因此,妈妈如果掌握一些察看小儿指纹
的方法,对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察看小儿指纹的方法其实不难掌握。指纹的位置在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是一支很
细的浅表静脉。指纹的部位分为三段,第一段即指食指靠近虎口的第一节,称为风关;第二
段即指食指的中间一节,称为气关;第三段即指食指的第三节,也就是指甲的那一节,称为
命关,这就是小儿指纹的“三关”。当小儿发热时,如果指纹仅现于风关之内,说明病邪初
入,热势轻浅。如果指纹达于气关,说明病邪深入,热势较重。如果指纹到达命关,则表示
邪热亢盛,病情危重。
  当小儿发热时,除了察看指纹的部位以外,还要观察指纹的颜色和深浅。正常小儿指纹
为淡红色。如果指纹颜色变紫,说明热邪较盛,病势较重。如果指纹浮现于皮肤表面,说明
病邪初入,热势轻浅。如果指纹位置看起来较深,沉伏于皮肤之中,说明热邪入里,病势较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指纹是末稍的一支浅表静脉。因此,指纹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末稍
循环的状态。
  对发热患儿通过观察指纹,可以了解一些病情轻重的变化。如果指纹由红变紫,说明热
邪由表入里,是病情加重的表现。如果指纹由紫转红,则说明疾病由里出表,逐渐好转。如
果指纹由风关向气关、命关深入,说明病势在向纵深发展。反之,则表示疾病向愈转化。
  在察看指纹时,最好利用自然光线,可以用手先夹住小儿的指端,然后用拇指从命关向
风关轻轻推按,这样使指纹容易显露,以便于察看。
  小儿发热为什么要观察有无皮疹?
  小儿在发热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皮疹。根据皮疹出现的时间、出疹顺序、皮疹的形态、
皮疹出现的部位以及疹后脱屑等特点,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在小儿发热出疹的疾病中,以传染病最为多见。麻疹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出疹性传
染病,多见于1~5岁小儿,一般在发热3天后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及发际处,然后遍及躯
干、四肢。在出疹时体温会更高,直到皮疹消退时体温才开始下降。幼儿急疹的特点是突然
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稍后,迅速出现全身性皮疹。水痘
初起也多有发热,然后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猩红热多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在高热等全身
中毒症状的同时,可见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性皮疹。小儿伤寒在发热7~10日左右,有的患
儿会出现玫瑰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高热的同时,会出现许多出血性皮疹,有些小出血点
会融合成片,形成大片瘀斑。
  在小儿发热过程中,常常要服用一些药物或注射某种药物,应用药物也时常会出现药物
性皮疹。药物疹的形状多种多样,但一般以红色、细小的粟粒状皮疹为多见。如小儿常用的
退热药物,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对一些过敏体质的患儿常常会发生皮疹。还有一些抗生
素和磺胺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有时会出现药物疹。
  总之,在小儿发热过程中,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孩子的家长,都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皮
疹出现。如发现皮疹,家长要及时把孩子带到医院,请医生协助诊治,不可自作主张,盲目
用药。如确认为药物疹,要及时停用,并根据情况适当地应用脱敏药治疗。
  另外需要提醒家长,对出现皮疹的孩子,在高热时不要应用酒精擦浴、温水浴等方法进
行物理降温。
  对婴幼儿发热怎样进行鉴别诊断?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能够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怎样进行诊断和鉴别
  首先要分析病史。根据患儿的年龄、发病季节、有无传染病接触史等情况进行分析。如
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热,一般多考虑呼吸系统感染。对6个月以上的小儿发热,除考虑呼吸系
统感染性疾病外,消化系统感染也很多,尤其还要注意是否患某种传染性疾病。在冬春季
节,应注意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夏秋季节则应多考虑肠道疾病。对集体生活的
儿童,一定要了解所在集体中类似疾病的发生情况。
  其次要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要检查患儿皮肤有没有出疹、有没有瘀斑,浅表淋巴结是
否肿大,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口腔粘膜有没有斑点和溃疡,心肺听诊有无异
常,腹部有无压痛,肝脾是否肿大。如发现皮疹,应考虑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
疹、麻疹、风疹等;如发现疱疹应考虑水痘;如发现皮肤瘀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如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粘膜
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如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应考虑上
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如口腔粘膜有斑点,应注意麻疹;如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
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
支气管哮喘;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实验室检查对发热患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外周血中白细胞降低,多应考虑是
病毒感染。白细胞增高,多应考虑为细菌感染。对发热患儿还应注意检查外周血中有无异常
淋巴细胞或幼稚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则提示白血病。对长期发热的
患儿要做血培养,检查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
对临床考虑为消化系统感染者一定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
  总之,对婴幼儿发热,尤其是长期发热的病儿,一定要详细了解并分析病史,注意在发
热的同时所伴随的其它症状,认真进行体检。除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以外,还要根据临床
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如X线检查、B型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对怀
疑脑炎、脑膜炎的患儿要进行腰椎穿刺,做脑脊液检查。对怀疑血液病的患儿要进行骨髓穿
刺检查。只有通过全面的病史分析和全面的检查,才能对发热的原因做出准确判断,得出正
确的诊断结论。
  发热性疾病漏诊、误诊的原因是什么?
  不明原因的发热有时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可见于一些少见疑难病。但是对于较常见的发
热疾患有时也会漏诊、误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未掌握小儿、特别是乳幼儿临床特点;(2)临床表现不典型;(3)不了解或不熟悉该
疾患可以有多种临床类型或以某系统征象为主要表现;(4)病史、体检不详细,动态随访不
够;(5)对流行病方面资料(如接触史、流行情况及其近年的改变等)重视、调查不够;(6)对
较常见病考虑不够;(7)未能结合具体病例的各种情况作具体分析;(8)盲目用药,造成混
乱,如在取各种标本及血培养前用抗生素、大量应用激素造成体温下降的假象;(9)未能正
确掌握治疗性诊断措施;(10)未及时考虑组织活检或其他必要检查;(11)未能正确解释化验
结果;(12)化验随访不足,尤其是三大常规;(13)标本采集不合要求、污染或“张冠李
戴”;(14)未能正确理解某一化验的正常值、可能的操作误差范围、有意义的阳性标准、阳
性率、假阳性等;(15)未能正确观察解释和及时随访;(16)并存其他疾病;(17)本病已产生
并发症而未及时发现等。
  小儿发热伴头痛见于哪些疾病??
  小儿发热的同时伴有头痛最常见的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各种脑膜炎、脑炎、脑
脓肿等,也可见于颅内出血和颅内肿瘤。
  小儿脑膜炎多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它化脓性脑膜炎。在临
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往往在39℃~40℃左右,高热的同时多伴有寒战。头痛表现
很剧烈,患儿常常会用手拍头。此外,脑膜炎患儿一般都有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并且
可见颈项强直等体征。
  小儿脑炎一般发热也很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以发热为最初表现,继之则剧烈头
痛、呕吐,甚至抽搐、昏迷。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重者可达2~3周。散发型病毒性脑炎发热
程度不一,头痛较重。
  颅内出血和颅内肿瘤的患儿除有头痛症状外,也常常出现发热,这是因为出血或肿瘤的
坏死组织、脱落的瘤细胞进入脑脊液,以及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所致。
  当孩子发热并且伴有头痛症状时,家长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以便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治
疗。如果头痛是由于一般感染因素所致,症状往往很快可以缓解。如果是考虑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所致,则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果怀疑颅内出血或颅内肿瘤,需借
助头颅CT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家长切不
可忽视,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时机。
  小儿发热伴腹痛见于哪些疾病?
  发热伴有腹痛是儿科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两大类疾病,一类是小儿急腹症,
另一类是小儿胃肠道炎症。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一般多以腹痛为最初表现,发热常在腹痛数小时后
出现,开始体温不太高,随着阑尾病变的加重,体温可逐渐上升。腹部检查见右下腹固定性
压痛,腹部肌肉紧张。化验检查末稍血白细胞升高。
  急性肠梗阻在小儿时期也较多见。开始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绞痛,伴有呕吐、不排便。继
之则出现发热,体温随梗阻症状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腹部检查可发现压痛,或可触及肿块。
通过腹部透视或立位平片可有助于诊断。
  此外,小儿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肠穿孔等急腹症亦以腹痛和发热为
主要表现。
  小儿胃肠道炎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尤其多见于夏秋季节。小儿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
等在临床都以发热和腹痛为主要表现,但同时可有腹泻、呕吐等症状。通过粪便化验检查可
以确定诊断。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发热的同时哭闹不安,应考虑到是否由腹痛所致,及早到医院诊治,
以确定或除外急腹症,以免延误治疗。如果孩子发热时大便稀,应留取大便到医院化验检
查,以确定诊断。
  小儿发热伴呕吐见于哪些疾病?
  发热伴呕吐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常见于消化
系统疾病和一些急腹症。
  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发病时都以发热为早期症状,多表现为持
续性高热,体温常在39℃~40℃之间。在高热的同时,患儿会出现频繁呕吐,多为喷射状呕
吐,并且很快出现抽搐、昏迷、意识障碍。
  小儿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食物中毒时,也会出现发热、呕吐症状。但这些胃
肠感染性疾病一般发热程度不至于太高,而且发热持续时间不长,呕吐为非喷射状,吐出物
为食物等胃内容物。
  小儿一些急腹症,如急性肠梗阻、肠套叠、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一般在临床都
有发热和呕吐。但这些急腹症除发热、呕吐症状以外,腹痛症状更为突出。一般通过查体及
有关理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临床医生见到小儿发热伴呕吐时,首先应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经过。同时要
进行仔细认真的神经系统和腹部查体。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理化检查,如血常规检查、
便常规检查。如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要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如怀疑急腹症,应
做腹部B超及X线摄片检查。
  小儿发热伴贫血见于哪些疾病?
  小儿持续发热,同时见面色苍白,口唇及结膜均苍白,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去
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小儿发热伴贫血最常见的疾病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导致的
贫血,属于儿科较重的一种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年龄以6~12岁学龄儿童居多,
急性患儿病死率较高。再生障碍性贫血除有发热和贫血症状外,还可见皮肤粘膜出血点或紫
斑,鼻腔、齿龈均容易出血,严重者可有颅内出血。化验检查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
板和白细胞均降低。
  小儿溶血性贫血也常有发热症状。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多而造成
的贫血,可由先天遗传而导致,也可由后天因素引起。溶血性贫血除有发热和贫血症状外,
还可见到不同程度的黄疸,并多有肝、脾肿大。一般可以通过化验检查来确诊。
  小儿营养缺乏性贫血在临床上也以贫血和发热为主要表现。这种疾病是由于营养缺乏及
长期慢性感染所导致,多发生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小儿急性白血病在起病时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同时由于骨髓被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
所占据,红细胞系统受到抑制,所以也会出现贫血。小儿白血病除发热和贫血症状外,多伴
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并可见有皮肤粘膜出血或鼻衄、齿龈出血。化验检查末稍血中可发
现幼稚细胞。
  从以上列举的疾病可以看出,小儿发热伴贫血多见于比较严重的血液病,治疗难度比较
大。家长如果发现您的孩子发热伴有贫血,一定要高度重视,尽早就诊,力求得到早期诊断
和早期治疗。
  小儿发热伴肝脾肿大见于哪些疾病?
  小儿发热伴肝脾肿大多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和一些传染病,也可见于小儿白血病等恶性
增殖性疾病。儿科医生见到小儿发热时,应检查一下肝脾是否肿大,以避免一些重病被漏诊
  小儿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发热伴肝脾肿大的常见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等。急性病毒性肝炎在开始发病时多首先出现发热症状,大约经过5~10天左右,患
儿皮肤和巩膜开始出现黄疸,同时可见肝脾肿大。通过化验检查肝功能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较高,伴有肝脾和
淋巴结肿大。化验检查白细胞一般较高,末梢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
  小儿一些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也常伴有肝脾肿大。如小儿伤寒、回归热、疟疾、黑热
病等,常可见肝脏或脾脏肿大,也可见肝脾均肿大,小儿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先天性梅
毒和血吸虫病也可见发热及肝脾肿大。
  小儿急性白血病一般发热和肝脾肿大的表现都比较突出,并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根据
这些临床特点,结合末稍血检查、骨髓穿刺检查一般即可以确诊。另外,小儿恶性组织细胞
病等也有发热和肝脾肿大等临床特点。
  总之,对发热伴肝脾肿大的患儿医生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要通过查体和有关理化检查明
确发病的原因,尽早确立诊断,以便及时准确地进行治疗。
  小儿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见于哪些疾病?
  如果孩子在发热的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家长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般来说,发热伴有颈部或其它部位的局部淋巴结肿痛,多半是因为局部炎症,经用适
当的抗炎治疗即可好转。如果发热伴有全身的淋巴结肿大,则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体检及
化验检查,以便尽早做出诊断。
  发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常见以下几种疾病。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一般起病
较急,多先有发热、咽喉肿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久即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两侧颈部
对称性多发性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也可见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肿大。同时不少患儿可伴有
肝、脾肿大,或见有皮疹。化验检查白细胞一般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往往在10%以上。血清
嗜异性凝集试验多为阳性。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经适当治疗,在短时期内一般即可治愈。
  (2)白血病:这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小儿时期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居
多。本病初起多主要表现为发热,继之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同时可见贫血、
出血等症状。末稍血涂片检查可发现幼稚淋巴细胞。这时,应及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明确
诊断,尽早进行化疗。
  (3 )恶性淋巴瘤:这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结或其它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全身
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可伴有发热。一般可通过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CT扫描等检查确
诊。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放疗和化疗。
  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组织细胞病、组织细胞增生症 X等疾病也常常可以见发热
伴淋巴结肿大。
  总之,家长如果发现您的孩子发热时伴有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切勿忽
  小儿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见于哪些疾病?
  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也见于血液病,其中常见的疾病
有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
血病、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
  在这些疾病中以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流行
性脑脊髓膜炎为更常见,这些疾病的主要鉴别点为:流行性出血热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多
见于眼结膜、软腭、颈部和腋下,其他器官可有出血倾向,伴“三痛”、“醉酒”面容、眼
结膜充血和水肿、并有低血压、少尿和后期的多尿。钩端螺旋体病为皮肤、粘膜大小不等的
出血点,其他器官特别肺部有出血倾向,伴头痛,腓肠肌疼痛和压痛、眼结膜充血、肝肿
大、黄疸和肾脏损害。败血症为细小出血点,可有小脓和其他各型皮疹,并有原发病灶和迁
徙性病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为细小出血点,常成批发出,消失后又出现,常有风湿性
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病程中杂音不变异,可有栓塞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出血
点较大或为出血斑,可融合成小片或大片,早期即有意识障碍、抽搐和脑膜刺激症。根据以
上特点,结合临床化验检查即可作出明确诊断。
  小儿发热伴结膜充血见于哪些疾病?
  小儿在很多发热过程中,可见结膜充血、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这种情况常见于哪些
  对小儿来讲,上述情况最多见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及急性咽结膜热。但两者又有许
多不同之处。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以全身过敏性血管症为主要病变,似与变态反应有关。
除发热、双侧结膜充血外,尚见唇红干裂、杨梅舌及口、咽部有弥漫性发红,躯干部多形性
红斑,无水疱及结痂形成,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胀等,急性期可见手足硬性水肿,掌
跖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于甲床皮肤移行处可见膜样脱皮。而急性咽结膜热其临床表现则较
为单纯,除发热、结膜充血外,主要表现为咽炎,患儿多诉咽痛,该病多为腺病毒感染,其
他如柯萨奇病毒亦可致病。
  另外,临床在一些疹热病中如麻疹、风疹、猩红热等,亦可伴见发热及结膜炎等症,临
床要注意观察其他伴发症,以免误诊。
  小儿发热伴呼吸道卡他症状见于哪些疾病?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包括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这是临床上常见的
症状。引起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疾病常见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白喉、咽结膜
热、麻疹前驱期和百日咳卡他期等。此外,某些发热疾病,例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
钩端螺旋体病等,在其前驱期或初期有时也可出现一些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因此在鉴别诊断
时均需加以考虑,以免引起误诊。
  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间,以及麻疹前驱期与咽结膜热之间,特别容易混淆。其鉴别
特点为:普通感冒常呈散发性流行,发热和全身症状较轻,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重;流行
性感冒常呈暴发性流行,发热和全身症状较重,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麻疹多见于冬春
二季,前驱期可见特征性的麻疹粘膜斑,主要分布在颊粘膜上,为细小的白色斑点,周围可
有红晕围绕,麻疹粘膜斑的发现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咽结膜热多见于夏季,无
粘膜疹,一般也不出现皮疹,发热等全身症状较麻疹轻。
  小儿发热伴咳喘见于哪些疾病?
  发热伴咳喘是小儿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小儿毛细支气管
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毛细支气管炎多发生于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多见。发热一般不太高,多表现
为中度发热或低热,也有的小婴儿无明显的发热。本病喘息症状一般较为突出,开始多为持
续性干咳,继之气急喘促,出现鼻翼扇动,发作性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及高调喘鸣音,
有时可听到细湿罗音。
  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小儿多见。发病时一般先有发热,体温多数在
37.5℃~38.5℃之间,也有的患儿表现为高热。患儿多有咳嗽、喘促、气急、鼻扇、呼吸困
难。听诊肺部喘鸣音、哮鸣音为主。
  支气管肺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本病以发热、咳嗽、喘促为主要临床
表现。发热高低不一,有的患儿仅表现为轻度发热,有的患儿则高热会持续数日。除发热
外,患儿咳嗽、喘促症状也比较重。表现为频发的连续性阵咳,以后出现喘促、呼吸困难,
鼻翼扇动、口唇周围发绀。听诊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喘息症状,呼吸困难、鼻翼扇
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患儿可伴轻度发热,有的患儿无发热,但哮喘并发感染时,就会
体温升高。
  对小儿发热伴咳喘症状的治疗,一般应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同时采取必要的对症治
疗。发热时用退热剂或物理降温,喘甚时可酌情应用氨茶碱等平喘药。
  小儿发热伴皮肤黄疸见于哪些疾病?
  黄疸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是由于血中胆红质浓度增高而引起。许多疾病都可引起血中胆
红质浓度增高而产生黄疸。一般将黄疸分为四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和先天性黄疸。发热伴皮肤黄疸的疾病仅见于前三类,三类黄疸各有其特点。
  溶血性黄疸:黄疸一般不深,血中游离胆红质(间接胆红质)增多为主。胆红质定性试验
呈间接阳性,直接胆红质(即结合胆红质)与总胆红质之比小于0.2,尿液胆红质阳性,尿胆
原增高,粪便尿胆原含量增加,并有贫血、造血骨髓增生、脾肿大、周围血液网织细胞增多
和出现有核红细胞等溶血性贫血表现。
  肝细胞性黄疸:血中游离胆红质和结合胆红质均增加。胆红质定性试验呈双相或直接阳
性,直接胆红质与总胆红质之比大于0.4,尿液胆红质阳性,尿胆原增加,粪便尿胆原正常
或减少,常有肝肿大和肝功能试验异常。
  阻塞性黄疸:黄疸可以很深,血中结合胆红质增高,胆红质定性试验呈直接阳性,直接
胆红质与总胆红质之比大于0.4(可达0.6);尿液胆红质阳性,尿胆原缺乏或减少,粪便尿胆
原含量减少或缺乏,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增高,并可有皮肤搔痒和粪色淡或呈陶土
  肝细胞性黄疸而有发热的疾病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肝脓
肿、原发性肝癌等;阻塞性黄疸而有发热的疾病多见于胆囊炎、胆石症、化脓性胆管炎、急
性胰腺炎等;溶血性黄疸而有发热者见于各种先天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发作,其中主要
有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疾)、败血症、黑尿热、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反
应、蛇毒、药物反应、G-6PD缺乏症(蚕豆病)等。可根据病史、体征,有关化验检查进一步
鉴别确诊。
  小儿发热伴血尿见于哪些疾病?
  发热伴血尿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核、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
球肾炎等。也可见于其他全身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
炎、急性白血病、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
  发热伴血尿在泌尿系统常见的四种疾病应该鉴别如下:
  肾结核有肾外结核病史,起病缓慢,出现血尿前常有较长时间的低热、乏力、纳差、消
瘦、盗汗等全身症状,膀胱刺激症状和血尿较明显,尿液常呈酸性;急性膀胱炎和急性肾盂
肾炎患者,既往常有尿路感染病史,有膀胱刺激症状和脓尿,但血尿较少见,急性肾盂肾炎
尚有肾区疼痛和叩击痛;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病前常有链球菌感染史,无膀胱刺激症状,血
尿常见,并有浮肿和高血压。在以上四种疾病中,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
肾炎,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尿液检查即可作出诊断。而肾结核诊断比较困难,必要时需考
虑作尿液结核菌检查和泌尿系统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一些全身性疾病在病程中也常可见到发热伴血尿的症状。但这些疾病的血尿一般都是一
过性的,并且也不属于主要症状。根据全身症状和有关化验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小儿发热伴肾区疼痛见于哪些疾病?
  发热伴肾区疼痛主要见于小儿急性肾盂肾炎、肾周围炎或肾周围脓肿。这些疾病在儿科
临床虽不多见,但也时有发生。怎样对这两种疾病进鉴别呢?
  急性肾盂肾炎以小婴儿多见。其发热的热型不固定,高低不一。腰痛多为钝痛或酸痛,
程度一般较短,肾区皮肤温度不增高,局部也无红肿热痛等表现,触痛和肋背角叩痛较轻。
可有尿频、尿痛、尿急,小便不畅等膀胱刺激症状。尿液检查常有大量白细胞,偶有红细胞
及少量管型,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毫升有重要诊断意义。
  肾周围炎或肾周围脓肿在小儿各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生。发热大多呈驰张型高热,腰痛常
甚剧烈,肾区可有肿胀和皮肤温度增高,触痛和肋背角叩痛较显著,一般无膀胱刺激症状。
小便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肾周围脓肿时,超声波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上见到小儿发热的同时伴有肾区疼痛时,一定要检查尿常规,以明确是否存在必
尿系统感染。其次要根据情况进行肾脏B超等检查,以观察肾脏本身及周围的病变。
  小儿发热伴休克见于哪些疾病?
  休克是指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和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灌流不良而产生的综合病征。
  休克通常可分为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外伤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
克(包括出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几大类。发热伴休克主要见于感染性休
克这一类,亦可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所致心源性休克以及其他各类休克的后一阶段或有并发感
染的时候。休克的共同表现为面色苍白、紫绀、皮肤花纹、四肢厥冷和潮湿、脉搏细速、呼
吸增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静脉萎陷、意识障碍等。临床上发热伴休克的疾病多见于暴
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休克型肺炎、暴发型细菌性痢疾、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化脓性
胆管炎、急性出血性肠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心肌梗塞等。
  暴发型脑膜炎球菌败血症多见于冬、春季,早期即有意识障碍、头痛、呕吐、抽搐或脑
膜刺激症状,皮肤有出血斑点,以后鼻唇部可有疱疹出现;休克型肺炎多见于冬、春季,有
胸痛、铁锈色痰、气急和肺炎体征,以后鼻唇部亦可有疱疹出现;暴发型菌痢多见于夏、秋
季,早期就出现昏迷,抽搐或呼吸衰竭,常有腹痛、腹泻和脓血便,如无腹泻,可作灌肠检
查大便;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近期有胆道、尿道、肠道感染或手术史,可有皮肤、粘膜细
小出血点和其他迁徙性病灶;化脓性胆管炎有胆道感染史,如胆道蛔虫症等;流行性出血热
有“三痛”、“醉酒 ” 面容,眼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腋下和软腭有针尖样出血点,其
它器官也有出血倾向等症状。总之发热伴休克是一急重症,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因此应根
据其疾病特点及化验辅助检查等尽早作出诊断,及时治疗。
  小儿发热伴昏迷见于哪些疾病?
  昏迷是临床上常见急症之一,以意识障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或消失为特征。
  引起昏迷的病因很多,其中发热伴昏迷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外严重
感染(脑型疟疾、严重败血症、暴发型菌痢、中毒性肺炎等)、高温重症中暑、出血性疾病
(包性白血病、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致颅内出血)等。可根据以下特点对这些疾病
进行鉴别。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可有发热伴昏迷,此病多见于冬春季。乙型脑炎则
多见于夏秋季,婴幼儿、儿童均可见,多先有高热继而昏迷。常有脑膜刺激征,伴有全身感
染和中毒症状,可有呼吸循环衰竭,也常可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检查呈炎症改
  中枢神经系统外严重感染,如脑型疟疾、暴发性菌痢多见于夏秋。中毒性肺炎多见于冬
春。暴发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其他严重感染各种年龄都可得病。发热与昏迷的关系也是先有
高热,继有昏迷,但脑膜刺激征呈阴性,也可有全身感染和中毒症状,可有呼吸循环衰竭。
脑脊液检查无特殊改变。
  高温重症中暑,常于夏秋高热或烈日的环境中发病,小儿体弱者多见。发热与昏迷的关
系是先有高热,后有昏迷。脑膜刺激征阴性,皮肤干燥,无汗,可有循环衰竭。脑脊液检查
无特殊改变。
  出血性疾病所致颅内出血如急性白血病和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发生于任何
季节。以学龄儿多见。发热与昏迷的关系,以上两种疾病均可先有本病所致发热,继而昏
迷。当昏迷出现后,热度可更升高,脑膜刺激征阴性,常伴有贫血、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
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脑脊液检查可呈均匀血性改变。
  以上各疾病还可根据其血常规及其他化验检查,病原菌检查确诊。
  发热伴昏迷的病因中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外严重感染为常见,对二者作
出正确的鉴别十分重要。二者其主要鉴别点在于前者常伴有脑膜刺激征和其他神经系统体
征。后者常无脑膜刺激征和其他神经系统体征。进一步的鉴别可作脑脊液检查,前者呈炎症
改变,后者脑脊液可正常。
  哪些疾病可以引起发热伴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体征包括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气
管及心脏和纵隔向对侧移位、患侧叩诊实音、呼吸音减低、语音和语颤减弱等。
  病人有发热伴胸腔积液体征时,通常需考虑结核性胸膜炎、化脓性胸膜炎、阿米巴肝脓
肿向胸腔穿破、癌性胸液等症的可能性。小儿以结核性胸膜炎及化脓性胸膜炎为多见。
  在上述四种疾病中,可以根据原发疾病、发病年龄、起病发热的关系、胸痛的性质、胸
水量及其有关症状、流行病学史、传染病接触史及化验检查等进行鉴别。结核性胸膜炎与化
脓性胸膜炎的主要鉴别点有:结核性胸膜炎常有结核病史,起病多较缓慢,发热和全身症状
较轻,胸液量大,呈淡黄色或草黄色,透明或略混,细胞增加以淋巴为主,胸液中可检出结
核杆菌;化脓性胸膜炎常有肺炎或败血症史,起病多较急,发热和全身症状较重,胸液量较
少,呈脓性,细胞增加以多核为主,胸液中可检出化脓菌。
  哪些疾病可引起发热伴神经系统症状?
  所有的化脓性细菌、结核杆菌、病毒和霉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均可引起发热伴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惊厥等。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以流行
性脑脊髓膜炎和其它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为常见。
由于这些疾病均可引起发热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临床上容易引起误诊。以下为这些疾
病的主要鉴别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冬春多见,起病最急骤,皮肤有出血斑点,以后有疱疹出现。
  肺炎球菌脑膜炎:冬春多见,起病较急,常有肺炎、中耳炎、副鼻窦炎、乳突炎等原发
病灶,并有复发倾向。
  流感杆菌脑膜炎:秋季多见,主要侵犯幼儿,起病较缓,常以呼吸道感染作为前驱症
状,可出现中耳炎,肺炎,关节炎等迁徙性病灶。
  葡萄球菌脑膜炎:夏季多见,起病略缓,可有各型皮疹,特别是小脓疮性瘀点更为特
殊,并可有其它迁徙性病灶。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出现脑膜炎之前常有一段时间的全身结核症状,可有中枢神
经系统外结核病灶。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严格的季节性(集中在夏秋7~9月份发病),脑膜刺激征不很明显,
而嗜睡和椎体束征却很突出。
  脊髓灰质炎:夏秋多见,主要侵犯小儿,起病略缓,有典型的双峰热、,肌痛和感觉异
常,继而出现肢体的驰缓性瘫疾,往往无昏迷、抽搐和脑膜刺激征。
  当患儿出现发热伴神经系统症状时,一定要尽早就医,根据以上特点进一步作脑脊液及
病原体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哪些疾病可以引起发热伴瘫痪??
  瘫痪是指横纹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减弱或消失,也称之为麻痹。瘫痪可
累及个别肌肉、一组肌群或多组肌群,如面肌瘫、单侧上肢瘫、单侧下肢瘫、偏瘫(单侧上
下肢瘫) 、截瘫(双下肢瘫)及四肢全瘫等。瘫痪通常分为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二类。中
枢性瘫痪又称痉挛性(强直性)瘫痪,亦称硬瘫,其病变部位在上运动神经元,包括大脑前中
央回运动区及椎体束。临床表现为较完全的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无肌萎缩,腱反射亢
进,病理反射阳性,常伴有惊厥和意识障碍;周围性瘫痪又称弛缓性瘫痪,亦叫软瘫,其病
变部位在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脑干的颅神经核和颅神经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和脊髓周围神
经。惊厥表现为个别肌肉或肌群的瘫痪,肌张力减低,肌萎缩明显,腱反射降低或消失,病
理反射阴性,不伴惊厥和意识障碍。
  当发热伴中枢性瘫痪时常见的疾病有各种化脓菌、结核杆菌、病毒、霉菌引起的各种脑
膜炎和脑炎、神经系统外严重感染所引起的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血管意外、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的特点为近期有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病史,起病时发热,腰背部和下肢疼
痛,并迅速出现截瘫。初为弛缓性瘫痪(脊髓休克期),继而转为强直性瘫痪。病变部位以下
感觉消失,小便潴留和大便失禁。脑脊液蛋白和细胞计数轻度增高(以淋巴为主)等特点。
  发热伴周围性瘫痪的常见疾病为脊髓灰质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和白喉外毒素累及运
动末梢神经而引起的软腭、眼肌、面肌瘫痪等。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常在起病前1~3周有病毒或细菌感染病史,肌瘫出现时已不发热,
肌瘫特点呈进行性、对称性、弛缓性,并伴感觉障碍,脑脊液有细胞正常而蛋白增高的分离
  当发热出现瘫痪时一定要首先区分瘫痪是中枢性瘫痪还是周围性瘫痪。这样才能进一步
寻找病因,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哪些疾病在高热时可出现寒战?
  寒战大多发生在急性发热性疾病之前。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作用于机体引起发热时,
病人全身发冷、起鸡皮疙瘩和颤抖,即肌肉不自主活动,此称为恶寒战栗,简称寒战。寒战
是高热的先声,寒战期间,体温已有升高,在发热不太高的前期,有时病人仅有全身发冷
感,而无战栗,称为发冷。二者在程度上不同,但可反映发热性疾病在性质方面的区别。临
床上常见以下疾病可引起寒战:
  (1)急性细菌性感染:如脓胸、肺脓肿、丹毒、胆囊炎急性发作、门脉血栓性脉管炎、
细菌性肝脓肿、骨髓炎等各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均先寒战后高热,继而出现各种疾病特有的
  (2)大叶性肺炎:可先出现寒战,随之发生高热,体温呈稽留热型。胸痛、咳嗽、咯铁
锈色痰等呼吸道症状,多在寒战和高热之后出现。个别患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过低,此多
见于休克型肺炎。
  (3)支气管肺炎:发病急者可先出现寒战再出现发热,发病缓慢者可无寒战,此时发热
多为渐升型。
  (4)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在高热开始前可有寒战,并多次反复,在发生栓塞时此种
现象更易出现。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发热性疾病中,除感染因素外,非感染因素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主要见于以下原因。
  (1)无菌性组织损伤及坏死产物性发热:如大手术后、骨折、大面积烧伤、X线照射后的
机械、物理性损伤;脾破裂、消化道出血、血管阻塞引起的心、肝、脾等内脏梗塞或肢体坏
死;溶血性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组
织坏死等。
  (2)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发热:主要见于异种蛋白性发热,如注射马血清等;药
物热,如磺胺类、巴比妥类、青霉素、碘酊等药物过敏;输血或输液的热原反应,以及各种
预防接种疫苗等。
  (4)产热、散热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惊厥及癫痫持续状态所致的产热过多,因广
泛性疤痕、广泛性皮炎、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鱼鳞癣或包盖过严( 多见于小婴儿)所致的散
热障碍及大量失血、失水引起脱水热等。
  (5)中枢性发热:如中暑、安眠药中毒、脑溢血、颅骨骨折、脑震荡等使体温调节中枢
受损,某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低热,以及婴儿体位中枢调节功能失常等。
  (6)致热类固醇性发热:如周期热、肾上腺癌、慢性肝炎、肝硬化、原胆烷醇酮治疗肿
瘤时的发热。
  (7)其它:如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皮肌炎可引起发热。某些少见病如眼口生殖器脂膜炎、肉芽肿疾病等均可引起发热。?
  小儿感染性疾病一定会发热吗??
  感染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感染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
的。在感染时,细菌膜内的脂多糖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互相作用,释放出一种内源
性致热原,这种致热原进入血流,从而引起发热。发热是机体对病原体的一种全身性防卫反
应。在感染性疾病时,多数患儿一开始首先表现为发热。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感染性疾病都会表现为发热。一些体质虚弱的患儿,有时虽然有严
重感染,但因为机体反应性较差,可能不出现发热反应。新生儿时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
能尚未健全,机体反应性差,在感染性疾病时也不一定表现出发热。所以对新生儿感染性疾
病不能以发热与否来判定。
  也就是说,感染性疾病多数有发热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感染时都会发热。如果感
染很严重而体温却不升高,这样的患儿往往病情更重,预后更差。
  小儿反复发热是因为有“火”吗?
  有些孩子动不动就发热,只要着一点凉,有一点风吹草动,立刻体温就会升高,令人防
不胜防,令妈妈苦恼不已。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小儿发热多由于感染引起,而小儿反复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是
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病原体侵
入人体后,机体的防卫系统与之抗争,就会引起发热等全身性反应。
  从中医学的观点看,小儿发热多是由于感受外邪所致。小儿之所以反复受到外邪的侵
犯,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于平衡。中医学认为,正常生命的维持有赖于人体阴阳的
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发生疾病。人们平时所说的“火”大,实质上就是阴阳
的平衡失调。中医认为,阴虚则火旺,阴虚则生内热。平素阴虚火旺的孩子,稍微受到外邪
的侵犯,就会引动内火,内火与外热相合,从而则导致发热。
  怎样判定孩子是否有“火”呢?一般来说,阴虚火旺的孩子平素性情急躁、烦躁易怒、
大便干、手足心热、喜食冷饮、食欲一般都比较差,睡觉时盖不住被子,喜欢俯卧而睡,口
唇发红,舌质红、舌苔少,脉细而且快。
  对这种阴虚火旺的孩子,不仅应给予治疗,而且应该注意平时的调护。治疗应采用中医
滋阴清热的方法,常用药有生地、沙参、麦冬、天花粉、玄参、玉竹等。也可以用养阴清肺
口服液等中成药。平时应给孩子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及巧克力等热量高的食
品。另外,不要为了防生病而给孩子拼命穿衣服,把孩子捂得不露一点缝隙,这样反而会使
孩子更容易得病。古代医家提倡的“要使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的观点是有科学道理
  发热会使小儿烧成肺炎吗??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高度紧张,急忙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热药,生怕孩子发烧会烧
成肺炎。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小儿肺炎并不是烧出来的。
  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病毒、细菌等不同病原体或其它致病因素所致
的肺部炎症。小儿肺炎临床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继之可出现咳嗽、喘促、呼吸困难及肺部
湿罗音等表现。
  小儿肺炎的发热一般没有固定的热型,有的表现为持续发热,有的表现为不规则发热,
在新生儿、重症营养不良、佝偻病等体质虚弱的患儿可无发热。
  发热是小儿肺炎的早期症状,是由于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及肺脏,使肺脏充血、
水肿、形成炎性浸润所致。可以这样讲,是因为肺部炎症引起了小儿发热,而并不是由于发
热而导致了小儿肺炎的发生。
  发热会使小儿脑子烧坏吗??
  有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发热可能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因此,当孩子体温稍一升高
时,就急忙给孩子服退热药。甚至有的家长把退热药当作常规治疗药物,每日定时服用。这
种认识和作法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细
菌或病毒的感染。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机体是有利的。
在一般情况下,发热对小儿的脑细胞没有直接的损害。只有当体温超过 41.4℃以上时,脑
部才会有受到损伤的危险。
  婴幼儿高热有时会发生惊厥,这主要是由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容易扩
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
  有的患儿在急性感染过程中引起中毒性脑病表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高热损
伤了脑细胞所致,也不是病原体直接侵入脑组织所致。中毒性脑病的发生与感染中毒、人体
对毒素的过敏反应、缺氧、脑水肿、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一般说来,发热不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即使在小儿发热过程中出现惊厥、脑病等表
现,也并非都是由于发热所致。
  发热会导致患儿死亡吗??
  如果说发热会导致患儿死亡,人们会感到惊讶,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如果发热太高确
实会把人“烧” 死。
  前不久,在某医院儿科急诊室,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包裹得很严实的孩子慌慌张张张地
跑来,当大夫把被子打开时,孩子全身通红,已经停止了呼吸。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和患儿
全身通红的状态判断,患儿是由于长时间高热而导致的死亡。这种死亡实际上是不应该发生
的,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为什么发热能导致患儿死亡呢?
  因为维持机体生命的适宜温度范围是有限的,对人来说其范围很小,在25℃~43℃之
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代谢就会发生障碍,体内的蛋白质就会变性和凝固,生命就会停
  高热可以加速体内各种代谢过程。长时间的高热最后引起体温调节中枢机能衰竭,使体
内散热反应失去调节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在持续体温过高的状态下,可以导致意识丧失以
及循环、呼吸功能衰竭。
  当肛温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脑损害。高热持续在42℃以上,时间超过2~4小时,常
会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如肺水肿、脑水肿、肝脏功能衰竭、心肌损害等。因此,高热持
续的患儿如果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是可以引起死亡的。
  脑是生命的重要器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脑组织的耗氧量较其他组织的耗氧量大,儿
童在基础代谢条件下,大脑耗氧量约占其全身耗氧量的50%左右。当高热时,全身的新陈代
谢加速,各脏器的耗氧量增加,而脑组织尤为明显。持续的高热必然要导致脑缺氧。脑对缺
氧极为敏感,缺氧时脑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引起脑水肿。脑水肿是高热患儿死亡的一
个重要原因。
  孩子有病开始发热怎么办??
  小儿许多疾病在开始阶段都会出现发热。这时,其它症状有可能还没有表现出来,而发
热可能是主要症状或者是唯一症状。如果仅仅根据发热来诊断疾病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
在诊断没有明确之前,小儿发热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应该对发热有一个正确认识。发热既是患病时的症状,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
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斗争的反应。所以,不要一见发烧就用退热药来抑制机体的这种
防御能力。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都应该先让孩子躺下休息,要多给孩子喝水,这样可以增加
尿量,使孩子多出汗,不但能够降温,而且还有利于排出毒素。如果病情较轻,孩子出点汗
有可能热就会退了。如果孩子的热仍然不退,或者继续增高,体温达到38.5℃~39℃以上,
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降温。常用的降温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另一种是药物降
温。物理降温方便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可以作为首选方法。具体作法可以用湿毛巾冷敷
在小儿额头上,时常更换,以帮助散热。也可以用毛巾浸湿温水,擦小儿颈部、四肢及后
背。还可以采用酒精擦浴降温。如果经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可以适当应用药物降温,但要
注意用药剂量和有无禁忌症。
  与此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注意有无皮疹出现,有无呕吐、咳嗽、头
痛,有无腹痛、腹泻。如果孩子高热来得很急,而且持续体温上升,精神状态差,特别是有
传染病流行时,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孩子发热不吃东西怎么办??
  孩子在有病发热的时候,一般都会导致食欲不振,什么东西都不想吃,这是正常现象。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食欲与消化功能和神经调节有关。发热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的
全身激烈反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会使唾液、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运动功能减
弱,消化酶活力降低。这时食物在胃肠道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而长时间地停留在胃肠道,
使患儿产生一种饱胀感,因此导致食欲不振。
  对于孩子发热导致的食欲不振,首先家长不必过于焦急和忧虑,因为这是一种暂时的现
象。家长要做好孩子各方面的护理,比如尽量让孩子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让孩子大量饮
水,这样既可以补充体内丢失的水份,协助降低体温,又可以促进毒素的排泄。
  孩子食欲不振,不要勉强让孩子吃东西,否则对胃肠功能的恢复会更加不利。应该挑选
一些孩子平时喜欢吃的,清淡、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面条汤、藕粉等,不要吃
油腻的、热量过高的食物。要尽量给孩子喂一些果汁和菜汤,以补充各种维生素。
  推拿疗法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运动功能,医生和患儿家长都不妨试一试。下面
介绍几种简单的推拿方法。
  揉中脘:用指端或掌根在患儿脐与剑突中点处轻轻按揉100~ 300次。
  揉脐:用掌根在患儿脐部顺时针方向轻揉100~300次。
  分推腹阴阳:用双手拇指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100~200次。
  揉天枢:用指端在患儿脐旁约2寸左右处按揉50 ~100次(两侧可同时进行)。
  捏脊: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在患儿脊柱自下而上捏提,连续3~ 5遍。
  患儿热退后食欲仍差者,可加用中药调理脾胃。一般可采用滋阴健脾开胃的治法,酌情
应用沙参、麦冬、茯苓、陈皮、苍术、砂仁、厚朴、乌梅、藿香、佩兰等中药。
  小儿发热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
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概括地讲,小儿发热的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无论哪种因素导致的
发热,原则上都不需要首先给予降温处理。因为体温的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以使
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如果退热处理不当,
可能会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还有可能会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
  虽然如此,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
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是需要适当的降温措施。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
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还是很必要的。
  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具体应用哪一种
降温方法为好,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新生儿期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婴幼儿一般
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
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药物降温需注意剂量不要太大,以免使
患儿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或电解质紊乱。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种类很多,一般可选择扑热息痛
或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现在有很多不同的剂型,很适合小儿服用。其商品名有百服宁、泰
诺、安佳热、一滴清等。扑热息痛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对胃肠道无明显刺激
性,也不会引起凝血障碍。但偶见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大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溶血性
贫血及肾脏损害。阿司匹林退热作用迅速,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并能抑制血小板
聚集而致出血,少数患儿可出现过敏反应。
  孩子发热便秘怎么办??
  孩子在有病发烧的时候,由于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
食物在胃肠道不能被消化吸收和及时排出,所以容易导致便秘。
  在发热时大便秘结往往会影响体内毒素的排泄,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使大便通畅排
泄。促进大便排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调整饮食。让患儿多吃蔬菜和水果,尤其强调含纤维素较高的蔬菜,如芹菜等。
  (2)冲服蜂蜜,尽量多饮水。
  (3)服用中药。采用清热泻火通便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酌情选方用药。一般情况
可考虑应用生石膏、知母、炒山栀、黄芩、黄连、火麻仁、瓜蒌等。高热持续不退,大便干
燥较重者可以用生大黄,但剂量需掌握好。
  (4)推拿疗法。可以采用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揉脐等方法。推大肠即用拇指
在患儿食指桡侧缘从虎口直推向指尖,连推100~300次;退六腑即用拇指在患儿前臂尺侧自
肘向腕的方向直推,连推100~200次;推下七节骨即用拇指自患儿第四腰椎处向下推至尾椎
骨端,连推100~200次;揉脐即用掌根在患儿脐部顺时针方向按揉100~300次。
  (5)灌肠或向肛门内注入开塞露,以刺激大便排泄。
  总之,孩子发烧时容易造成大便干燥,而大便不通又往往会加重发热。因此,对发烧的
孩子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排出大便。有不少孩子热退以后大便仍干燥,家长应及时领孩
子到医院就诊,服用中药治疗,以进一步清除余热。
  小儿发热选择哪种退热药最好?
  儿科退热药种类很多,小儿发热时选择哪一种退热最好呢?
  扑热息痛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本品属非那西汀的代谢产物,具有解热、镇痛作
用,口服后吸收较迅速。一般用量为: 1岁以内小儿每次35mg,1~3岁小儿每次35~75mg,
3~6岁小儿每次75mg,7~12岁儿童每次 75~150mg。本品对胃肠道无刺激,也不会引起凝
血障碍。扑热息痛的商品名尚有安佳热、一滴清、百服宁、泰诺、必理通、爱尔、小儿退热
栓等,剂型较多,且很适合小儿应用。扑热息痛的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世界
卫生组织规划推荐本药作为解热首选药。小儿发热时可选用扑热息痛退热,但要注意掌握剂
量,并且不可长期服用。若误服大剂量或长期用药可引起急慢性中毒。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小儿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本药
口服后能迅速从胃和小肠上段吸收,退热作用发挥较快。一般用药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0
~60mg。应用本药时要注意多饮水,以利排汗降温,同时可防止汗出过多而致虚脱。应用阿
司匹林要注意用药剂量,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刺激胃粘膜,诱发或加重胃溃疡,引起胃出
血,并由于凝血酶原减少导致出血倾向。如果误服大量或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急性中
  安乃近亦是儿科较常用的退热药,退热作用显著、迅速。主要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使散热增加,体温降至正常。本药较易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产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严重者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且有时可出现过敏性皮疹或药疹。临床一般
常用滴鼻的方法给药,但不可反复连续使用。
  阿苯片或阿苯合剂是阿司匹林与鲁米那的合剂,二者比例为10∶1,较适合于有高热惊
厥史的患儿,可防止惊厥发作。其用药剂量按阿司匹林计算。
  小儿发热必须用抗菌素治疗吗?
  发热是小儿患病的常见症状,有许多病在一开始就出现发热。对于小儿发热,家长应该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马上给孩子灌上退热药,随即又服上抗
菌素。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用抗菌素就能退热,而且越贵的抗菌素效果越好。
  小儿发热就一定要使用抗菌素吗?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抗菌素的作用和滥用
抗菌素的危害。
  抗菌素是一种防治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是每种抗菌素却只能杀灭或抑制若干特定的
菌种。对于细菌引起的疾病,要根据不同的菌种选用适当的抗菌素。必须明确指出,抗菌素
并不是越贵就效果越好。对于病毒引起的疾病,应该说抗菌素是无效的。如果盲目滥用,不
但治不好病,反而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素,会渐渐使细菌对抗菌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菌素失灵。因为
抗菌素要杀灭细菌,细菌为了生存也会进行抵抗。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用这种抗菌素就
没有作用了。如果用抗菌素来治疗病毒引起的伤风感冒,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容易使细
菌产生耐药性,或者引发其它不良反应。另外,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还容易发生“二重感
染”。比如有的孩子在应用抗菌素过程中,突然发生鹅口疮,这就是霉菌繁殖的结果。
  还应该向家长们提示的是,目前孩子所患的感染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应该尽量使用中药治疗,亦可应用抗病毒等药物。如果没有合并细菌感染,不要随
便使用抗菌素。
  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不要一见到发热就认为是细菌感染,不要滥用抗菌素。见到小儿
发热应该去看医生,明确发热的原因,然后再进行治疗。家长们应该记住,抗菌素不是万能
的,滥用是有危害的。
  感染性发热应如何使用抗菌素?
  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存在着滥用的现象。有人错误地把它当做“保险药”、“万能
药”等。也有的医生迎合患者的不正确要求,不详查病情是否需要,按抗菌素的大联合、大
剂量、大轮换、大包围等所谓四大常规使用抗菌素。这样不仅浪费抗菌药物,增加患者经济
负担,而且还会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加之抗菌素毒性反应,副作用增加,出现过敏反应,混
淆诊断,延误治疗,产生药物间的拮抗现象和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重者甚至引起病人
死亡。因此,在发热感染性疾病时,必须合理使用抗菌素,严格掌握抗菌素应用的原则。小
儿感染性发热应用抗菌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严格准确地掌握抗生素应用指征;
  (2)早期诊断,早期给药;
  (3)根据病情变化灵活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一般应依病人年龄、体重、体质、病程、
病情轻重缓急来决定药物剂量和疗程。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抗生素至少连续应用三日,如果
效果不佳方可更换另一种抗生素;
  (4)要给充足的剂量,以维持血中的有效浓度,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5)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退后2~ 3日方可考虑停用抗生素,以防止疾病反复或迁延成慢
  (6)在严重感染时可有效合理地联合应用抗生素,并配合其他综合治疗措施。
  怎样护理高热患儿??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一般体温高于39℃时即为高热。
  患儿持续高热,就会增加氧的消耗。由于脑细胞缺氧,加之毒素对脑的刺激,患儿可出
现谵妄、昏迷和惊厥。因此,当患儿出现高热时,除做病因治疗外,还应及时进行对症处
理,并积极做好高热患儿的护理工作。
  患儿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
因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同时,高热时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
等物质大量消耗,水分大量丧失。因此,高热患儿必须注意补充营养和大量水分。根据病
情,酌情给予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鸡蛋羹、西红柿蛋花汤等。并多
饮白开水或淡糖水,以补充因高热而丧失的水份,并利于毒素排泄。
  由于高热时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虚弱,所以应尽量减少患儿活动,多
卧床休息。
  对高热患儿应注意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这时
口腔内食物残渣容易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龈炎等。因此在小儿高热时要
注意及时清洁口腔,最好在每次进食后用盐水漱口。另外,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会大
量出汗,要做好皮肤护理。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出汗较多者可用温毛巾擦拭
皮肤,并涂以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另外,还要给患儿勤洗手、洗脚,清洗外阴及肛
门,以防止出现其它部位的感染。
  小儿热退后还需要调理吗??
  孩子发热的时候,每一位妈妈都会心急如焚,恨不得一下子把体温降下来。孩子的发热
会把妈妈的心悬得很高。孩子的体温一降下,妈妈的心也就随之踏实了。可是,许多家长忽
视了这一点,热退以后并不意味着疾病已彻底治愈,热退后还需要调理。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热退以后常常会感到疲乏,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容易
出汗。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发热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没有修复。发热虽然是人体对病
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但发热对人体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对小儿的不良影响更
要比成人大。
  发热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二是对器官活动的影响。
发热可以使脂肪的消耗增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加,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道的运动与吸
收功能降低。此外,由于发热的时候代谢增强,因而水分消耗很大。这些改变是需要一个逐
渐恢复的过程的。
  中医学认为,发热会消耗人体的津液。津液是人体的物质基础,津液不足,会影响人体
的一些生理功能。津液亏虚会产生内热,胃的津液不足会使消化功能失调,使患儿食欲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缓解腰椎疼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