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财政投资的形式财政为什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日 16:30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第5~11页
作者:袁连生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中国政府教育投入长期以来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其原因主要不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太低,而是政府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各级政府教育经费负担责任划分不合理。规范财政收支,完善政府治理结构,创新政府教育经费负担制度,是提高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必要条件。  【关 键 词】政府教育经费/财政收支/政府治理结构  【作者简介】袁连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07  我国长期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本文列举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表现,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表现  我国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二是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  (一)政府教育经费比例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政府教育经费又称公共教育经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公共教育经费的定义是:全部公共教育经费是地方、地区和国家(中央)政府,包括自治市、自治区政府,用于教育和教育管理的支出总和,但家庭和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经费排除在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公共教育经费的定义是:作为教育统计指标的全部公共教育经费,是所有级别政府的不能补偿的(non-repayable)的经常性经费和资本性经费之和。  在我国目前的统计体系中,还没有公共教育经费这一指标,但有一个指标接近于公共教育经费,即“财政性教育经费”。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四部分构成: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经费拨款,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严格来说,后两项不属于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但由于其金额不大,我们将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政府教育经费,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国家的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国际上一般用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① 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计量和评价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根据UNESCO的统计,2005年世界政府教育经费占GNP的平均比例是4.9%,其中发达国家5.5%,发展中国家4.7%[1](P35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持续的研究。表1是有代表性的几项研究结果,以及按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在2000年和2007年应达到的水平。  早在1993年,我国政府就提出,到2000年政府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要达到4%。但这一目标到2007年仍未实现。表2是我国1994年以来政府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实际数。  从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根据哪一个模型,我国2000年和2007年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按最高水平模型,2000年和2007年我国实际水平分别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6%和67%;按最低水平模型,2000年和2007年我国实际水平也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67%和81%。2000年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33%到44%之间,2007年的差距在19%到33%之间。  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还可以从教育发展水平角度来证明。刘泽云、袁连生将国际上不同教育发展水平对应的政府教育经费比例进行分组分析后发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0%到85%之间,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0%到35%之间的国家,政府教育经费比例的平均数为5.29%,中位数为4.40%[6](P32-36)。我国2007年的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区间,但政府教育经费远远低于该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岳昌君计量了国际上政府教育经费比例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关系。按国际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期望受教育年限对应的政府教育经费比例应该达到4.40%,远远高于我国的实际水平[5](P152-166)。  (二)政府经费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  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仅表现在大大低于国际水平,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上。  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不足普遍存在。据国家教育督导团披露,2004年全国有113个县(区)的小学、142个县(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其中85%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有5省(区)各有超过10个县的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即使江苏、山东这样经济比较发达,对教育比较重视的省份,也存在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为零的县③。  农村教师工资低,代课教师问题突出。由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地区教师收入普遍偏低,导致农村教师流失,影响师资队伍稳定。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报告,2006年近50%的农村教师和县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贴补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不少经济落后地区为了减少教育投入,不按编制配置农村公办教师,落后偏僻的农村学校只能聘用月工资几百元的代课教师上课,维持学校运行。2007年全国还有约37.9万代课教师。代课教师问题实质上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表现④。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债务负担沉重。由于政府没有规范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制度,校舍建设和维护改造投入极度匮乏,学校为了应付招生的需要和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只能举债建设。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和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形成大量教育债务。从各地披露的数据估算,全国中小学债务曾达1000亿元左右,公办高校向银行的借款高达亿元。  政府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由于财政困难和政府教育投入力度不足,落后地区教育经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之大仍然惊人。2007年省(市、自治区)际间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极差(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之比)分别高达8.3和7.5。  政府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无法得到基本教育条件。目前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处于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约为1000万左右。由于公共教育经费不足和其他体制原因,相当多的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只能进入办学条件极差收费相对较高的民工子弟学校,有的只能失学。2007年,广东有约244万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其中约47%在公办学校就读,还有约129万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⑤。同年,上海有约38万流动儿童接收义务教育,其中在公办学校就学不到57%,还有约16万流动儿童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⑥。同在一片蓝天下,许多农民工子女却没有得到多少政府教育经费的阳光。  政府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育发展过度依赖家庭教育投入。200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政府教育经费只占64.7%,非政府经费占35.3%。地方普通高校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只占43.4%。2002年,30个OECD国家总教育经费中,政府教育经费占88.4%,非政府经费占11.6%;高等教育总经费中政府教育经费占78.1%。人口大国印度,总教育经费中政府教育经费占71.9%,非政府经费占28.1%;高等教育总经费中政府教育经费占77.8%⑦。我国居民负担的教育经费比例远远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也高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我国的印度。  二、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  对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原因,研究者多从我国财政收支特征、政府治理结构和政府间教育经费责任划分等角度进行解释。  (一)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偏低不是政府教育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有一些学者和官员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偏低,限制了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能力,导致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  王之泰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财政收入占GNP不到12%,如果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4%的目标,则整个财政收入超过1/3的部分都要用于教育,这是不可能的[7](P1)。高培勇也注意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比例的下滑与财政收入占GNP比例的下降几乎是同步的。他指出,1994年我国政府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达到16.21%,但占GNP的比例只有2.01%。其他发达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大体在15%左右,但占GNP的比例均高于甚至大大高于4%。因此,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比例的下滑,根源在于财政收入在GNP中的比例偏低[8](P21-26)。王蓉认为,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较低是影响政府教育投入的重要因素,并以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例越高,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也越高的国际经验进行说明[9](P2-5)。财政部官员也将政府教育经费没有达到GDP的4%归因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太低⑧。  但简单将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归因于财政收入比例偏低是有问题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的财政收入口径与国际通行的口径很不一致。国际上的财政收入包括全部的政府收入,而我国统计上的财政收入只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樊纲对我国转轨时期的政府收入有深刻的分析。他认为,我国的政府收入实际上由三部分构成: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如果仅将预算内收入作为政府的收入,实际上大大低估了政府的收入水平。因此,在分析我国政府财政收入时,不能只计算预算内收入,而要将预算外、制度外收入全部纳入政府收入范畴[10](P91-112)。据贾康和刘军民的估计,2000年我国政府的预算外非税收入达4640.15亿元,占税收收入的36%[11](P24-31)。张源估计,如果将预算外、制度外收入全部计算在内,2006年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35%,远高于统计中财政收入占GDP18.5%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于偏高的国家[12](P44-46)。鉴于我国政府收入构成的这些特征,我们不能简单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归因于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偏低。  岳昌君的研究发现,虽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偏低会影响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但我国政府教育经费偏低的程度,大部分不能用财政收入比例偏低来解释。在模型中加入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和公共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这两个解释变量后,按国际平均水平,我国2000年和2007政府教育经费比例也应该分别达到3.78%和4.26%,而不是实际的2.58%和3.32%[5](P152-166)。因此,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主要不是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偏低造成的。  (二)政府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学者们已注意到政府治理结构对政府支出重点的影响,认为包括教育支出在内的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是政府治理结构不完善的结果。  袁连生从政府效用角度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进行过分析⑨。他认为,在中国,政府是财政支出的实际决策者,其目标是政府或政府主要首长的效用最大化。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是地方官员升迁的主要考核内容,关乎地方主政官员的仕途,是地方政府支出的优先事项。用于经济增长的支出还能产生大量的经济租金,为官员们提供寻租机会。因此,在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中,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收益。教育支出虽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但短期内对于政治稳定、经济增长没有显著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租金也远远小于经济增长方面的支出。对地方政府而言,同等数量的政府支出,用于教育产生的效用大大低于用于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因此在地方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中,政府教育经费支出不能达到合理的水平就在情理之中。  周黎安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上级政府在提拔地方官员时,主要考核指标是经济增长速度。地方政府首长为了得到上级的提拔,在任期内将经济增长作为施政的优先目标。各地官员为了晋升,展开了经济增长竞争。他形象地将这种地区经济增长竞争模式概括为“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地方官员将政府资金更多用于短期内能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建设项目,包括教育支出在内的公共服务支出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没有效果,很难得到优先考虑[13](P36-49)。  在我国,政府不将教育支出放到优先地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已经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不会承受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带来的不利后果。  长期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公办学校中形成了少数重点校、示范校和多数一般校、薄弱校并存的局面。重点校、示范校拥有优良的师资、优越的教学条件,薄弱校则师资水平低、教学条件简陋,农村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甚至达不到基本的办学标准。进入重点校、示范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部分是靠考试成绩,相当一部分是靠权力或金钱择校。在这些优质学校中,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占据了多数。据北师大研究人员对北京市高中学生家庭背景的一个调查,重点高中里,高、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占60%,工人、农民子女合计只占7%。政府官员等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必承受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简陋办学条件的后果,也不存在考上大学负担不起学费的问题,因此,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改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学生资助资金,就不是那么重要和迫切了。  虽然弱势阶层的子女真正承受了政府教育经费不足的严重后果,但在现行的政府治理结构下,他们的利益诉求难以进入决策程序。正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所指出的,虽然有些例外,缺乏有效的居民声音一般会导致分配到教育部门的资源不足,而且贫穷居民更难享用到这不足的教育资源[14](P114-116)。因此,公众无法对政府支出施加影响,政府效用函数偏离社会福利函数,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制度根源。  (三)各级政府教育经费负担责任划分不合理降低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总水平  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各级教育经费负担责任的划分不合理也有很大关系。  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制度,是一个收入集权但支出分权的制度。中央和省级政府集中了大部分财政收入,但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主要由省以下政府承担。这种收支极不对称的收支安排,需要强有力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配合,才能均衡地区之间的财政能力和保障下级政府的支出能力。但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建立起规范有效的财政转移制度,县、乡政府财政责任与财政能力不匹配的问题非常突出。县乡本来就财力不足,又偏重能短期增加GDP的经济建设支出,教育投入就更加不足。财力充足的中央和省级政府没有承担教育经费的主要责任,财力不足的县乡政府承担主要的教育经费责任,这种教育财政能力与责任间的错位,是造成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在各级政府教育财政责任的划分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2002年OECD绝大多数国家政府教育经费是以中央政府和中层政府(按OECD的统计口径,中层政府为省、州、邦等介于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之间的政府,相当于我国的省级政府)负担为主,中央政府和中层政府平均负担了78%的政府教育经费。发展中人口大国巴西、印度、菲律宾,中央和中层政府的负担最低也在74%以上⑩。  2006年我国全部政府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的比例为10.9%,省级政府的比例为13.8%。与OECD及巴西、印度等国相比,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比例很低。如果省以下政府保持现有的投入水平,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的比例上升到50%,则2006年我国政府教育经费可达到9561亿元,占GDP的比例就可以达到4.53%,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三、提高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对策  为了提高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充足的资源,不仅要完善政府收支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还应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财政支出决策者地位,改革政府教育经费分担体制。  (一)规范政府收支管理,优化政府支出结构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政府收入多头管理、支出重经济轻民生的问题。政府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数额庞大,支出由多个部门掌握,没有纳入统一的预算管理,不能真实反映政府收支全貌,干扰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大量政府收支游离预算管理之外,违反公共财政收支规范、透明的规则,不符合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因此,应该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收支统计和管理制度,将所有政府收入和支出纳入统一预算。在强化政府收支统筹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提高教育支出的比例。  (二)完善政府治理结构,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教育预算决策地位  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财政预算的最终决策者。要认真执行《预算法》,完善政府预算程序和决策机制,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决策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有人大代表参与预算控制数的确定,由人大代表和财政官员共同决定下达给教育部门的预算控制数,避免财政部门在控制数环节就挤压教育经费的比例。同时,应该将教育预算草案向社会公开,人大代表、财政官员和教育官员应向公众说明教育预算的依据,解释资金的分配方式和用途。在人大会议上,教育预算要由人大代表进行充分讨论,与政府总预算一起由人大代表表决通过。  (三)改革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方式,建立省级政府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财政责任过多下放到基层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过低。因此,必须改革政府教育经费分担体制,建立省级政府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  我国现行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政府收入分配制度,已经将主要收入分配给中央和省级政府,这两级政府具有承担教育经费主要责任的财力。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国,中央政府承担国防、外交、协调地区发展和利益的责任,距离实施教育的县级政府层级过多,基于效率考虑,不宜过多直接承担教育经费职责。省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教育等民生服务,且距离县级政府近,由省级政府承担教育经费主要责任十分合适。国际上的人口大国,如美国、印度、巴西等,也都是实行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教育经费分担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财政不公平的现实,也表明实行省级政府负担为主的教育经费负担体制的必要性。王蓉的研究表明,造成我国县级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差异的原因中,省内各县之间差异的影响远大于省际之间的差异[15](P327-341)。如果省级政府不承担主要责任,很难实现县际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因此,需要创新政府教育经费分担体制,建立省级政府负担为主的政府教育经费体制。在新体制中,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完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并承担各级教育的学生资助经费和高水平大学经费的供给。省级政府的责任是统筹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和本级政府教育经费,承担省属高校的经费供给,建立规范的县级单位基础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承担一半以上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区域内各县区的基础教育财政公平。县级政府的责任是承担部分基础教育经费,统筹管理省级转移支付和本级政府教育经费,通过规范的以公平为导向的学校拨款制度,保障县区内基础教育学校间的财政公平。  注释:  ① 一个国家的GDP是该国国境内生产者生产的总价值,GNP是该国国民生产的总价值,二者差异很小。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组织多采用GDP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用人均GDP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但也有采用GNP指标的。由于GNP与GDP差异很小,本文对二者不做刻意区别。  ②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所用的我国教育经费及比例数据,都来自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③ 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http://www. moe. gov. cn/edoas/website18/info18425. htm。  ④ 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关注义务教育教师》,http://www. moe. edu. cn/edoas/website18/75/info8175. htm。  ⑤ 许琛,赖南辉:《广州计划买学位扩大外来工子女免费教育比例》,http://www. chinanews. com. cn/edu/zcdt/news//1365019. shtml。  ⑥ 陆梓华,焦苇:《2010年农民工子女小学全部纳入民办教育管理》,http://sh. xinmin. cn/shizheng//1028422. html。  ⑦⑩ 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5, www. oecd. org/edu/eag2005。  ⑧ 原春琳,李斌:《财政部详解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为何未实现》,http://www. edu. cn/08lhdt_0/t956. shtml。  ⑨ 参见袁连生:《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北京,2004年,第1—4页。  【参考文献】  [1]UNESCO. Education for All by 2015: Will We Make It?[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陈良焜,贾志永,章铮.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国际比较[C].厉以宁,等.教育经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陈良焜,喻嘤,梁续军.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C].秦宛顺.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岳昌君,丁小浩.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03,(3).  [5]岳昌君.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预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  [6]刘泽云,袁连生.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2).  [7]王之泰.做好“穷国办大教育”这篇文章[N].北京日报,.  [8]高培勇.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比例问题的考虑[J].财贸经济,1997,(12).  [9]王蓉.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需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J].人民教育,2008,(9).  [10]樊纲.论公共收支的新规范[C].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贾康,刘军民.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J].税务研究,2005,(4).  [12]张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8,(4).  [13]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14]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4: Making Service for Poor People[M]. Oxford: A Copublication of 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王蓉.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研究[C].闵维方,等.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胡子轩)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我国财政对教育投资的现状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国财政对教育投资的现状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温家宝总理日前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这一目标,从1993年提到了2006年,实现目标的时间,也从2000年推迟到了2010年。但让人尴尬的是,从2002年开始,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份额竟然持续走低。
  当美国1999年的教育投入就达到了7%,印度2003年的教育投入达到了5%时,我国的教育投入,却一直没有超过3.5%。我们已经说了很久的“教育立国”,但教育投资永远是“剩余财政”。
  如果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投钱给教育远不如投资经济建设划算的话,拿GDP的4%出来办教育,依然是一个过高的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名言,人们已难得有暇顾及,因为教育费用问题已塞满了人们的脑海:政府为越来越大的拨款需求犯愁;学校为筹集更多资金费神;家长为高昂的教育费用忧心……
  2006年7月至11月,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会上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就要求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部长圆桌会议上透露今后15年中国教育发展规划,表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缩小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上的差距等。&
  发改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未来公共教育发展展望》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全社会教育经费总量将达到<font color="#FF亿元,占GDP总量的6.6%左右。对财政教育经费的总需求将达到<font color="#FF多亿元,占GDP总量的<font color="#FF%左右。
  <font color="#FF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量将达到2.6亿,占GDP总量<font color="#FF%左右;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可达到1.8万亿,占GDP的比例将达5%左右。
  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各年度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可以看到各年度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以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情况: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占GDP比重几乎没有变化。<font color="#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到<font color="#FF年达到4%。这个目标实际上没有达到。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殷鸿福在2006年两会期间透露,<font color="#FF年全国教育支出3951.59亿,占GDP的2.16%,低于2004年的<font color="#FF%和2002年的<font color="#FF%。<font color="#02年至今,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一直在下降。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逐年下降之势。
  在发展经济的热潮中,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为“看得见”的经济项目投资,并互相攀比;教育经费被称为“剩余财政”,有剩余才投给教育。号称“一工交,二财贸,马马虎虎抓文教”。&
  教育投入大体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和个人投入。国家在投入上减少的,势必由居民个人补上。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但中国2002年教育投资中,国家投入占33%,个人投入占63%。可见,中国家庭是教育投入的主力军。
  在城镇,2002年人均教育支出<font color="#FF元,占消费支出的10.6%。在农村,人均教育支出<font color="#FF元,占消费支出的18.1%。世界上只有7.5%的国家个人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超过10%,中国即是其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从1993年喊到了今天,但是,在上世纪末没有实现的目标,2010年是否能够实现,还是未定之天……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工具主义的价值观,以GDP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等等,都是制约教育投入的体制障碍。它显示了政府职能的扭曲、缺位与越位。在片面追求GDP的发展观中,政府以主要精力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却没有有效地履行在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一最基本的职能。
  我国财政在很长时期内是企业投资为主体,财政作为社会公用事业投资主体的角色长期未能到位。政府是投资主体而不是公共财政主体。因此,地方政府就要把钱用在能生钱的地方,这种进程是没完没了的,所以一直也“腾”不出资金给教育。
  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一是数量少,二是不透明,三是不规范,四是不到位。钱确实到了地方,但有多少用在教育上?很难说清楚。
  虽然教育领域对财政的投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教育法系内对政府责任履行不到位,也无可奈何。我们的体制中,缺乏对各级政府公共投入的强制性约束机制。所以,政府手中的钱就会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即便将来事权和财权配置合理了,恐怕情况也不会改观。
QQ小调查
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你的看法是:
目标定得太高了,预计2010年很难实现
目标定得太低了,应该更大幅度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是一个合理的目标,应该能在2010年实现
  1975年以来的多数年份,美国机构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保持在7%以上(见上图),高强度的教育投入水平是美国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
 韩国公共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多年保持在3.8%左右,在国际教育组织统计中仅次于以色列。
 韩国政府并不满足于这一比例,上世纪90年代初,又规定从1991年到2001年,每年按国民生产总值的0.1%增加教育经费。
 2001年,韩国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是7.03%,位于丹麦(7.71%)之后,居世界第二。
 印度: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3.8%,2003年达5%。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
 日本:日本教育经费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除1970年因国民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使得此比例有所减小外,均保持在5%以上,1980年曾经达到6.8%。1998年日本教育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font color="#FF%。
 对比:年,中国的教育经费相当于GDP的2.2%。相比之下,土耳其的教育经费是其GDP的2.9%、印度3.2%、俄罗斯3.5%、菲律宾4.2%。
 出品: 
本期责编:贾嘉  
往期回顾:
1:高校学费,穷人的毒药?
2:李宇春为什么当选亚洲英雄
3:中国如何走向诺贝尔科学奖?
4:撤资令下,红顶煤商何去何从?
5:北京10万精神障碍者,多还是少
6:向神六幕后英雄致敬!
7:萨达姆生死决
8:寻梦,在城市边缘
9:公审秦桧
10:我们离奢侈品有多远?
11:老师和学生,谁教育谁
12:公务员,你考了吗
13:学费10万,彩票硕士研究啥
14:商业阴影下的新一代中国记者
15:寻找中国愤青
16:试婚,一场对围城的革命?
17:没有跷过课,不算大学生?
18:当能卖的只剩下身体
19:我们的城市为何如此脆弱?
20:他们为什么裸奔?
21:中国人到底有多少性伴侣?
22:中国人的晚年如何度过?
23:建个斗牛场,中国人走向世界?
24:不要忘记他们,SARS疾患幸存者
25:还我夫权,拒娶泼辣女!
26:巧妇难为无气之炊,天然气告急
27:大龄单身群落,从另类到正常
28:少年迷恋周杰伦自杀,值不值?
29:中国知识分子能活多久?
30:六成五中国人无医保
31:手机实名,世界将会怎样?
32:自行车道为何越变越窄?
33:助学贷款遭遇“逃单族”
34:汉语在自己的故乡失落
35:大学生起薪持续走低
36:三位一体的沙龙
37:中国富人25年心态变迁
38:中国官员辞职后的别样生活
39:一辆被封公车的自辩
40:解决春运难题十九计
41:贫困大学生该不该高消费
42:活熊取胆该不该继续
43:教师为啥“不务正业”
44:2005年终奖,你拿到了吗?
45: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为何越来越低?
46:2006,百姓对政府的十大期待
47:2006,政府对百姓的真实承诺
48:老百姓的中国崛起之梦
49: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簿
50:420亿人民币与16万个死亡的现实
51:富裕被“垄断”,贫困被“世袭”
52:地域歧视的“集体狂欢”该结束了!
53:新人类生活态度扫描
54:越来越富,越来越怕?
55:让"三大件"忽悠中国人的财富梦
56:谁在呼唤“一把手负责制”?
57:谁是电力涨价的买单人
58:《治安管理处罚法》,不只是处罚
59:学生还需要被指定什么?
60:医生的道德
61:两会提案中的女性关键词
62:2006,最需国家投入的民生领域
63:关注两会,聚焦民生大事
64:社会主义"旧农村"啥模样?
65:,全国两会热点提案
66:总理答问与中国之变
67:卫生部长都点了谁的名?
68:四大名著成日本游戏商标的背后
69:中国丧葬成本调查
70:“生均培养成本”算得清吗?
71:谁毁了香格里拉?
72:别墅少了,百姓安居了?
73:谁能让百姓买得起房?
74:张靓颖适合作青年领袖吗?
75:安全警报为何总是先国外后国内?
76:你知道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吗?
77:盖茨请客,国人为何惊诧?
78:中国是否存在道德危机?
79:丛飞与中国慈善排行榜之争
80:中国人丧失了文化信仰吗?
81:拨不开的致癌疑云让谁尴尬?
82:劳动者有了新职业?
83: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吗?
84:中国进入了奢华时代?
85:五岁孩子读EMBA合适吗?
86:教育部呼唤“阳光评估”
87:孔子为何不如章子怡?
88:“公审”《无极》
89:美国如何拍“南京大屠杀”
90:“中国制造”的N种死法
91:谁在妖魔化医患关系
92:感谢三峡工程的反对者们
93:谁在推动房价上涨?
94: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吗?
95:中国是否存在特权阶层?
96:中国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吗?
97:大学生为什么要把自己当文盲?
98:企业利益重于生命权利吗?
99:中国要建183个国际大都市
100:收入分配怎样才算公平?
101:“廉价政府”,一个美好的梦想?
102:人类为何爱足球
103:中国式改革26年考
104:世界杯也讲政治?
105:中国举办世界杯的猜想
106:中国刮起官员出国考察风
108:贪官死刑该不该废除
109:农民定居城市有多难
110:中国怎么成了新殖民主义者?
111:中国人缺乏感恩意识吗?
112:谁在瞒报真实收入?
113:国际惯例忽悠了谁?
114:经济学家是否在滥用话语权?
115:坚定不移地向垄断企业学习!
116:谁让城管执法人员受了委屈?
117:廉价劳动力怎么成了中国的优势?
118:谁抢了行人的路权?
119:寻找中国的大学精神
120:中国的“世界第一情结”
121:教师才是校园中的弱者?
122:中国“行政娱乐化”趣闻录
123:中国文物卖到国外可耻吗?
124:汉语是否在向英语投降?
125:垄断福利如何完美谢幕?
126:大学生当村官成历史笑柄?
127:唐山地震:让历史告诉未来
128:贪官不做演员实在可惜
129:中国历史“嫁鸡随鸡”是否悲哀?
130:外国官员为何令中国人“惊诧”?
131:谁该为审计员的猝死负责?
132:“恶搞”红色经典有罪吗?
133:政府应该“优待”商人吗?
134:为垄断企业“喊冤”
135:中国贫富差距已到危险边缘?
136:还有什么公款不能被挪用?
137:大学爱面子苦了谁?
138:中国动画惧怕外国动画?
139:给中国公务员“看看病”
140:官员自律,如何取信于民?
141:还有什么不是“多头管理”的错?
142:中国厅级干部生存状态扫描
143:中国式父母,可敬,可悲?
144:百姓对“换届年”的十大期待
145:寻找中国的“知识分子”
146:百姓何时不再受制度性羞辱
147:中国大学应该培养蓝领?
148:发改委做得了药价的主?
149:谁动了百姓的“保命钱”?
150:有一种受贿可以从宽处罚?
151:为什么忘不了毛泽东?
152:公务化暴力为何愈演愈烈?
153:审计公告点了哪些部委的名?
154:“改写”中国历史,是功是罪?
155:中国贪官现形的“非常之道”
156:中国退休官员都在忙些啥?
157:中国人的幸福感哪里去了
158:还有多少事要“惊动国务院”?
159:今天,人们为何纪念孔子?
160:中国人的素质就是低吗?
161:体育大国与“东亚病夫”
162:中国城市的“七宗罪”
163:21世纪不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164:中国人的闲暇已经赶英超美了?
165:中国人的和谐社会之梦
166:邮政改革,动了谁的“肥肉”
167:中国几十年的“变”与“不变”
168:10年后向日本学习中医?
169:我们今天需要怎样的鲁迅?
170:“孙悟空是河南人”研究
171:考研改革让大四变高七?
172:廉价药终将淡出中国市场?
173:高尔夫球场抢了我们的公园
174:什么造就了“烧钱男”?
175:中学生让性教育尴尬?
176:大学生,谁还把你当“精英”
177:70年后,我们的房子怎么办
178:如果人的生命可以“标价”
179:外企为何不担心“工会闹事”
180:养路费为何不能“寿终正寝”
181:房改八年,经济适用房生死变局
182:洪峰讨饭:“专业作家”裸奔
183:应试教育是个筐,什么垃圾都能装
184:官员的科学素质提高了能咋的
185:丁俊晖上大学打了谁的耳光
186:机场建设费也该停收了吧
187:我们真把诗歌丢了吗
188:孙中山的政治遗产
189:中国:要福利还是要竞争力
190:中国富豪用“选妃”调戏婚姻
191:官员的环保觉悟真不如百姓高吗
192:住房公积金会助长贫富分化吗
193:2006最无厘头的涨价理由
194:中国海归越来越“水”
195:中国:一个新社会的形成
196:“水”是怎么变成“油”的
197:中国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
198:政府教育投入:4%不够
199:150元/天∶新差旅费标准就是鸡肋
200:社保基金:让谁管才能放心
201:督学:“教育御史”可不是摆设
202:财富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吗
203:“小姐”遭遇“双轨制”
204:SCI=“愚蠢中国人的想法”
205:中国人的诚信真不如老外吗
206:我们何时能够享受公交
207:集体户口凭啥不能结婚
208:“红头文件”也要接受审查
209:大学教授为何爱“傍”明星
210:非同性恋女生为何自杀
211:按家庭征税是否不合国情
212:WTO五年:从朱F基到温家宝
213:西安1936:还原历史
214:中美关系:冲突还是对话
215:谁能惹得起“特权车”
216:手机凶猛:隐私不设防
217:2006中国十大“欠揍”人物
218:谁来代言农村“80后”
219:城市不欢迎“低素质人员”?
220:腾讯网岁末大片:2QQ6
221:我们要不要过圣诞节
222:2006年十大真话和十大狂言
223:2006年十大“拍案惊奇”
224:2006年去世的十位知名人物
225:2006中国十大荒唐事件
226:告别2006
227:2007十大梦想
228:“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奥秘
229:中国军民关系80年
230:“傻子”才去读博士?
231:铁路春运涨价,存在即合理?
232:中日少年十五年的较量
233:北京方言申遗也许不为过
234:谁来为“不夜城”买单
235:官员有没有“隐私权”
236:慈善机构,我们凭什么给你捐款
237: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
238:且看故宫怎么“赶走”星巴克
239:告别共和国开国元老
240:为了缅甸,中国可以说 “不”
241:谁来补偿刑事案件受害人
242:迷失在短信时代的自由
243:周正毅沉浮
244:富人超生如何“严惩”
245:跨国公司中国“贿赂门”
246:中国股市改头换面了吗
247:变性人,你快乐吗
248:寻找国花中的民族性格
249:向“文化台独”说不
250:中国目光开始投向非洲
251:高房价背后的腐败空间
252:谁在逼着吴小莉们进政协
253:工资条“晒”出的秘密
254:谁还稀罕“网络红人”
255:“富豪教授”有何不可
256:重温邓公历史遗产
257:今年春节不回家
258:春晚:相见不如怀念
259:过年 回家
260:“压岁”不能只用“钱”
261:中国式拜年:关系还是面子
262: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263:中国反腐15年考
264:国民素质离大国形象有多远
265:中国“崛起外交”初露锋芒
266:在和谐社会中寻求公正与尊严
267:大国崛起下的贫与富
268:网友的两会十大期盼
269:卫生部长高强五年医改路
270:李肇星五年外交大手笔
271:物权法离我们有多远
272:中国“财神爷”五年聚财路
273:反对高考为了谁
274:薄熙来:从名门之后到个性高官
275:肖扬:中国法治进程5年关键词
276:中国官员“道歉事件簿”
277:做好中国总理不容易
278:教育部长周济不寻常的五年
279:2007年政府的十大承诺
280:中国要不要自己的大飞机
281:中国大学为何被指为黑社会
282:看法院如何摆平“史上最牛钉子户”
请选择您感兴趣的话题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政府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