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所武术学校比较‍好呢?

夏津到武城多少公里
夏津到武城多少公里
09-03-28 &匿名提问
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缘,鲁冀两省交界处,辖5镇14乡,总面积871平方公里,总耕地87万亩,人口48万人。 夏津县交通位置优越,县城位于省道008和国道308的交汇点,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距省会济南100公里,首都北京350公里,东距京沪铁路5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30公里。县内公路纵横,乡乡通公路,交通便利,公路总里程列全市第二。县城西临晋冀煤炭基地,北依华鲁电厂,煤炭、电力资源充裕。2万门容量的程控电话以及早已开通的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电传、国际互联网等均处国内领先水平。 夏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调整了农业,形成了20万亩棉花、20万亩林果、20万亩蔬菜、20万亩脱毒地瓜的“四个二十万”产业格局。既保持了传统优势,又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棉花资源丰富,素有“银夏津”之称;林果业品种繁多、品质上乘,自古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梨、杏、桑椹、红枣等干鲜果品及加工制品远销全国各地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蔬菜和地瓜蓬勃兴起,迅速走上了产业化、系列化的快车道。全国工业以纺织、工艺品、食品、机械、化工、酿酒、榨油行业为主。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财政收入8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亿元,实现出口供货值5.7亿元。 经济 夏津县是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夏津人民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199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75元,全县财政收入488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3.56亿元,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89亿元,贷款余额1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9元。 农业:夏津是个开发较早的并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主要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谷子、花生、大豆等,尤以植棉见长,素有“银夏津”之称。夏津植棉历史悠久,自元朝引种棉花,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人均植棉2.05亩,清末民初棉田占耕地的70%。解放后,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棉花生产又有新突破。 1956年全县植棉面积50.3万亩,总产达到28.5万担,列山东之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常年植棉面积40一50万亩。1986年农牧渔业部确定夏津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棉花出口基地县。1987年棉花总产101万担,居全国第二位,人均贡献列全国第一名。 1995年被评为全国棉花百强县,列54位。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棉花优势,走出一条依靠产业保护和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1995年在全县建立了40万亩基本棉田保护区,受到省地领导好评,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定。 199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粮食总产实现5亿斤,单产334公斤,棉花总产实现37万担,棉花单产53公斤,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6亿元。 林业:林果业是夏津县的第二大优势产业,纵贯全县境内的两条黄河故道,为林果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堤内外,果树密布绵延数十公里。全县共有果园17万亩,果品品种达20余种,主要有桃、梨、杏、苹果、桑堪、葡萄、山楂等,年产量1亿多斤,素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 全县林地总面积18.4万亩,其中用材林1.5万亩,经济林13.6万亩,林木覆盖率为22.74%,木材蓄积量43万立方米,年可供采伐1.2万立方米,1991年被评为全国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和平原绿化达标县。 畜牧业 近年夏津畜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在牛、羊、猪、鸡的养殖上搞突破,实行规模养殖。199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达18万头、羊22万只,家禽总量700万只,生猪存栏16万头,全年畜牧业总产值3.1亿元。出现了30多个养牛专业村,15000多个养牛专业户,有700多人常年从事牲畜贩运。夏津特产,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名贵鸟类——白玉鸟,远销京津沪苏杭等大1城市。 工业 我县历史上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夏津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内涵外延并举,狠抓技术改造,大槁新产品开发,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县属企业的主导作用,工业生产有长足发展。1995年全县已有工业企业149处,其中县属工业38处,职工13305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8627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 目前,全县己初步形成了棉花加工、纺织、机械、造纸、化工、建材、工艺品、酿酒、食品、榨油等十大骨干行业。四大产品系列。一是工艺品系列,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30多家,全县以艺宝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华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全县及周围7个县市的3000多个乡村,从业人员达8万多人,主要产、品有绢花、条柳编、玩具、果实、面塑、扎染、刺绣、抽纱、黑陶、地毯等20多个系列,3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食品系列,有生产经营企业18家,主要产品有白酒、植物油、肉类、珍珠琪,果脯等,1995年饮料酒产量4326吨,食用植物油产量36686吨。夏王龙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夏王龙酒荣获第24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远销日本、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三是纺织品系列,全县纺纱能力为8万纱锭,年产棉纱1.5万吨、成衣4000万件套。为了扩大规模经营,1995年组建了以县棉纺织厂为核心层,以毛巾厂、针织厂和染整厂为紧密层,以第二、三、四棉纺厂、帆布厂、良种棉加工厂为松散层的山东银龙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纺织 、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生产纯棉提花毛巾被、浴巾、枕巾、餐巾、文化衫等四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四是机电产品系列,夏津生产的油漆灌装机、球形泵、除尘器、冲剪机床、防漏电开关曾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市场。另外,夏津县建筑业有较大发展,建筑安装企业9家,三级资质的6家,从业人员6000人,年施工能力1.5亿元以上,县建、水建、振华、津北、银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已发展成为建筑行业的骨干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工程优良率40%以上。建筑设计院是二级设计单位,年设计能力10万平方米,设计合格率100%,优良 率达60%以上。 对外经贸 近几年,通过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自觉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品产业转移,全社会对外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县外向型企业总数达到80多家,与广州、天津、南京、青岛、上海等十几个城市的60多家口岸公司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外贸出口供货值近两年来每年增长1个亿,1995年达到3 .56亿元,出口总量居全市第一,出现了一批供货值过1000万元的出口大户,1995年成立了国际商会夏津商会,同时取得了县级自营进出口权。 乡镇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夏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截止1995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业户已发展到2.38万处,从业人员7.86万人,乡村工业总产? 社会事业 文化艺术 夏津县群众性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常见的有龙灯、彩车、旱船,高跷、架鼓、秧歌等。地方戏曲有哈哈腔(亦称吹腔)、夏津小调;新民歌和剪纸艺术闻名省内外,新民歌《四季花开》、《王大娘喂鸡》曾被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编入“每周一歌”,在全省播放。贺艺民的剪纸简洁洒脱、粗旷豪放,颇具北方特色,其作品多次获奖;夏津曲艺主要流行的曲种有山东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木板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主要演员王长志与其徒弟张振武曾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分别荣获演出一等奖、演员三等奖;吹打乐是夏津民间文娱形式之一,主要使用乐器有喷呐、笙、管、笛、二胡、三弦、四胡、鼓、锣、钹等,主要演奏传统民间乐曲和曲牌。在欢渡节日和喜庆丰收时,人们用吹打乐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生活的赞美;另外,书法、绘画、篆刻、雕刻、泥塑、扎彩等艺术都达到较高艺术层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为夏津人民爱戴。 全县现有影剧院两处。人民剧场始建于1973年,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422人,整座建筑由前门楼,观众厅和舞台三部分组成,场内灯光布局合理,扩音效果良好。人民电影院始建于1980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412人;有文化馆一处,乡镇文化站19处,图书馆一座;夏津广播电视事业,近年有了长足发展,建立了转播台,增加了有线电视,自办了电视节目。 夏津历史上文物古迹较多,据民国《夏津县志》记载,30年代,全县存在和已知的古迹有19处,古墓30处,寺、观、庙42处,由于战乱和管理不当,古建筑大多毁于30年代和40年代。 著名古迹有:窦建德兵站遗址、三山井、玉石井、琉璃井、栗祁墓、白龙王庙汉墓、城隍庙、孔庙、地藏寺、东岳庙等。 教育 夏津县教育事业,1948年设有初级师范一处,完全小学5处,初级小学281处,1954年达到村村设校。后经几十年的发展,特别近几年,夏津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校舍改造后,1992年全县城镇校舍改造达到“五达标”。同时,又积极实施“普九”战略,截止1996年上半年,全县投入“普九”资金1532万元)新建校舍31418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7000平方米。目前,全县计有普通中学31处,在校学生84933人,专职教师1473人;小学416处,在校学生61764人,专职教师2936人;职业中学2处,在校学生480人,专职教师89人。学前一年幼儿人班率达到95.6%,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巩固率98%,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92.54%,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率16.2%。夏津县第一中学,1951年建校,原址在柔庄郭家饲堂,1952年春迁城东戴庄,秋迁至现校址。学校总面积86.37亩,为全市重点中学,升学率在全市列前茅。由胜利油田捐助20万元兴建的“夏津胜利希望小学”于日建成开学。全县筹资22万元兴建的“夏津县聋哑学校”,结束了我县历史上没有县属聋哑学校的现状。 科技 1990年,全县全民和集体单位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5253人,其中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793人,初级职称4399人。到1995年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己达11230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达2500人。 年“七五”期间,共有74项科技项目获省地县的奖励,其中省级2项、地级21项、县级51项。 1990年一1995年“八五”期间,全县取得科技成果43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8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各一项,取得专利27项。 医疗卫生 建国前,全县仅有药铺87家,坐堂先生,江湖医生和旧式接生员169人。经几十年的努力,全县已有县医院、中医院各一处,妇幼保健站一处,乡镇卫生院20个,县直部分单位建有卫生室,各村都建有保健站,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卫生技术人员911人,现已配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如B超、胃镜、调光机、CT等。县医院病房楼,投资550万元,上下共五层,于1996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6493.8平方米,有253张床位,大小手术室5间。 体育 夏津县现有各类体育场所52个,其中运动场5个,篮球场32个(有灯光设施的2个),排球场10个,体育场2个,乒乓球房3个。按照国家标准考核发证的国家一级裁判4人,二级裁判10人。近几年业余武术运动有所发展,业余武术学校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县办少儿体校一处,1995年在校学生40余人。栾庄少林武校特聘名武师任教,集文化、武术教学于一体,建校以来为武术、体育部门输送人才达50余人。 金融 夏津县金融业主要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发银行、邮政储蓄。据统计,1995年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89亿元,贷款余额10.1亿元。其中全县居民储蓄存款金额达7.09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夏津支行于1949年1月建立,1951年7月首先在东李官屯、新盛店、郑保屯、香赵庄4个区建立营业所。 1952年,又增设任堤、城关区2个营业所。1969年,财政局、税务局、银行合并,成立财金局,营业所改为财金所。1972年财政、税务、银行分设,人民银行复旧名。1980年农行独立,全县20个营业所归农行。1984年11月工商银行成立,城内4处储蓄所划归工商银行。自此,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资金调拨,协调关系,管理全县金融事业。 保险 1995年3月在县人行设保险股。1952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夏津支公司,1953年12月撤,1954年7月复,1957年又撤,到1984年3月重建保险公司。之后,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分别独立。据统计1995年保险业务收入达845万元,其中财产保险692万元,人身保险153万元;保险业务支出388万元,其中财产保险352万元,人身保险36万元。 民政福利 全县现有县属民政事业单位5处,残疾人联合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烈士陵园、军干所、火化场等。全县19个乡镇均建立救灾扶贫基金会,用于救灾、扶贫、优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 1995年底,基金会总额达81.5万元,共脱贫1070户;烈士陵园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搜集烈士传记、年均接待观瞻者一万多人次;优抚安置工作达市局标准,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达100%;殡葬改革富有成效,火化率达98%以上。 全县12个乡镇均建有敬老院,总面积达4096平方米,现有院民345人,宋楼、常安集两乡敬老院被评为省级先进敬老院。为更好地安置残疾人员1984年起,夏津县在全市率先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到1993年形成集生产经营与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县福利织布总厂,现辖10处福利厂,安置残疾人60多人。 服务设施 夏津服务业建国前设备简陋,质量平平,建国后,服务业逐步发展,1980年之后,日渐兴盛,设备趋于先进,质量提高。目前,较大的专业性服务业有:饮食服务公司,夏津宾馆、龙青饭庄等,均配有彩电、空调、卫生间、程控电话、卡拉OK等。能承揽较大型的会议招待,为各地朋友提供良好的吃、住、玩的环境。 夏津物阜民殷,锺灵育秀,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合作开发基础雄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夏津人民竭诚欢迎海内外投资者和社会各界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展宏图。 政区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为我国北方重点产棉县之一,素有“银夏津”之称饮誉全国。 地理位置: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缘,地处东经115°45’至116°16’,北纬36 °55’一37°10’。东跨马颊河与高唐县为邻,西临卫运河与河北清河县相望,南与临清市相依,北与武城县、平原县毗连。东去省会济南100公里,北去首都北京350公里。全县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32公里,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总耕地83.2万亩。 政区沿革:夏津县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先后属齐国、赵国地。秦(公元前221年)属巨鹿郡。西汉初年置县曰鄃,为置县之始,又置信乡侯国,同属冀州清河郡。汉高祖后四年(公元前184年)立县为侯国,王莽改鄃县为善陆(公元9年)。东汉光武帝诛王莽复置侯国,封马武为侯。三国时期属魏清河国甘陵。西晋时属清河国。十六国时属清河郡。南北朝时属北魏济州平原郡。东魏时属清河郡。北齐时属冀州清河郡,后废县并入平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古鄃城西南重建县,县治在今县城,属清河郡,又别置夏津县,县治在孙生镇(今新盛店)属贝州。隋大业年间(605一618年)夏津县并入鄃县属清河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鄃为夏津县。宋代属河北道大名府。金代属大名府路大名府。元明皆属高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属临清直隶州。民国时期曾先后属山东东临道、第四行政督察区。日夏津县解放后,先后属冀南二专署、衡水专署。1952年10月,归属山东省德州专区,1956年属聊城专区,1961年复归德州专区,1995年德州撤地改市、,夏津县仍属德州市至今。 政区划分及人口:全县辖7个镇,5个乡,507个村民委员会,530个自然村,132956户,47.4万人,其中男23.8万人,女、23·6万人,农业人口43.2万, 非农业人口4.2万。全县共有5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99.9%;少数民族有回、蒙古、朝鲜、满。 自然地理 地形:夏津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坡降为1/00之间,最高点在城西南赵沟村,海拔34米,最低点在城东北陈屯洼,海拔23.5米,差10.5米。境内中部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堤一陈公堤,将全县分成堤上、堤下两大部分。堤上面积449.7平方公里,堤下面积422.2平方公里。堤上多为河滩高地、冲积扇形地、沙质河槽地组成;堤下由平坡地、洼地、浅平洼地、沙质河槽地组成 。 气候:夏津县属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7℃,年极高气温41 ℃,极低气温零下22.5℃,冷热、干湿明显。冬季多北风,干冷、雪雨少,平均气温零下2℃左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集中;晚秋经常出现干旱,干旱对于喜温好光的棉花影响比其他作物小,这是夏津种植棉花历史悠久的气候原因。据30多年的气象统计,全年降雨量平均565.5毫米,约67%集中于夏季。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599.1小时,年总辐射量123.4卡/平方厘米正常年初霜日为10月22日,终霜在翌年4月12日,无霜期为192天。 水文水利:夏津西有卫运河,东有马颊河两条干流,境内六五河纵贯全境;青年河、七一河、六马河、大沙河、城东干沟等14条主要支流纵横交错,大小相通,各河互济,形成了抗旱灌溉和行洪排涝的骨干水利系统。。卫运河在城西20公里处,南从临清市的二十里口子进入夏津县境,北经白庄、三店、邢庄、南北口、珠泉屯、渡口驿,从管辛庄出境入武城,流长21.2公里。卫运河水通过白庄闸、土龙头闸引入境内。马颊河南从高唐入境,流经香赵庄、东李官屯、雷集三乡镇,境内流域面积25.3平方公里。六五河起源于一条自然排水沟,上自卫运河土龙头闸,流经郑保屯、双庙、宋楼、城关、李楼、郭寨、后屯、新盛店、苏留庄9个乡镇,县境内长48.6公里,因开挖于1965年,故称“六五”河。全县县乡村现共有扬水站123处,总装机298台/16991干瓦,提水能力145.7立方米/秒,主要桥涵闸257座,拥有配套机电井11000眼,全县境内主要河沟长度212公里。马颊河北岸津期店扬水站,1994年投资80万元,在津期店村东兴建,提水能力14立方米/秒,年提水15亿立方米。 夏津县降水经流大部分产生在7、8月份,其他月份基本不产生经流,或只产生微量经流。多年平均流量为2720.3万立方米。卫运河多年平均经流量25.8亿立方米,马颊河多年平均经流量1.717亿立方米,全县经流量为27.8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全县共有土地130.79万亩,可利用面积101.03万亩。水资源:地表水自产经流量年平均1189万立方米,引进客水年平均1.85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蓄水量为13亿立方米,平水年可利用5715万立方米。生物资源:兽类有黄鼬、野兔、狐狸、灌等;鸟类有鹰、麻雀、猫头鹰、喜鹊、乌鸦、燕子、啄木鸟、布谷鸟、鹌鹑等;植物类有芦苇、茅草、碱蓬、地丁等;可入药的有拘妃、瓜萎、红花、石松、茵陈、车前子、天花粉、杏仁、土元、蝉蜕等600多种。 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缘,鲁冀两省交界处,辖5镇14乡,总面积871平方公里,总耕地87万亩,人口48万人。 夏津县交通位置优越,县城位于省道008和国道308的交汇点,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距省会济南100公里,首都北京350公里,东距京沪铁路5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30公里。县内公路纵横,乡乡通公路,交通便利,公路总里程列全市第二。县城西临晋冀煤炭基地,北依华鲁电厂,煤炭、电力资源充裕。2万门容量的程控电话以及早已开通的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电传、国际互联网等均处国内领先水平。 夏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调整了农业,形成了20万亩棉花、20万亩林果、20万亩蔬菜、20万亩脱毒地瓜的“四个二十万”产业格局。既保持了传统优势,又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棉花资源丰富,素有“银夏津”之称;林果业品种繁多、品质上乘,自古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梨、杏、桑椹、红枣等干鲜果品及加工制品远销全国各地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蔬菜和地瓜蓬勃兴起,迅速走上了产业化、系列化的快车道。全国工业以纺织、工艺品、食品、机械、化工、酿酒、榨油行业为主。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财政收入8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亿元,实现出口供货值5.7亿元。 经济 夏津县是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夏津人民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199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75元,全县财政收入488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3.56亿元,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89亿元,贷款余额1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9元。 农业:夏津是个开发较早的并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主要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谷子、花生、大豆等,尤以植棉见长,素有“银夏津”之称。夏津植棉历史悠久,自元朝引种棉花,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人均植棉2.05亩,清末民初棉田占耕地的70%。解放后,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棉花生产又有新突破。 1956年全县植棉面积50.3万亩,总产达到28.5万担,列山东之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常年植棉面积40一50万亩。1986年农牧渔业部确定夏津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棉花出口基地县。1987年棉花总产101万担,居全国第二位,人均贡献列全国第一名。 1995年被评为全国棉花百强县,列54位。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棉花优势,走出一条依靠产业保护和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1995年在全县建立了40万亩基本棉田保护区,受到省地领导好评,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定。 199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粮食总产实现5亿斤,单产334公斤,棉花总产实现37万担,棉花单产53公斤,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6亿元。 林业:林果业是夏津县的第二大优势产业,纵贯全县境内的两条黄河故道,为林果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堤内外,果树密布绵延数十公里。全县共有果园17万亩,果品品种达20余种,主要有桃、梨、杏、苹果、桑堪、葡萄、山楂等,年产量1亿多斤,素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 全县林地总面积18.4万亩,其中用材林1.5万亩,经济林13.6万亩,林木覆盖率为22.74%,木材蓄积量43万立方米,年可供采伐1.2万立方米,1991年被评为全国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和平原绿化达标县。 畜牧业 近年夏津畜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在牛、羊、猪、鸡的养殖上搞突破,实行规模养殖。199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达18万头、羊22万只,家禽总量700万只,生猪存栏16万头,全年畜牧业总产值3.1亿元。出现了30多个养牛专业村,15000多个养牛专业户,有700多人常年从事牲畜贩运。夏津特产,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名贵鸟类——白玉鸟,远销京津沪苏杭等大1城市。 工业 我县历史上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夏津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内涵外延并举,狠抓技术改造,大槁新产品开发,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县属企业的主导作用,工业生产有长足发展。1995年全县已有工业企业149处,其中县属工业38处,职工13305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8627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 目前,全县己初步形成了棉花加工、纺织、机械、造纸、化工、建材、工艺品、酿酒、食品、榨油等十大骨干行业。四大产品系列。一是工艺品系列,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30多家,全县以艺宝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华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全县及周围7个县市的3000多个乡村,从业人员达8万多人,主要产、品有绢花、条柳编、玩具、果实、面塑、扎染、刺绣、抽纱、黑陶、地毯等20多个系列,3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食品系列,有生产经营企业18家,主要产品有白酒、植物油、肉类、珍珠琪,果脯等,1995年饮料酒产量4326吨,食用植物油产量36686吨。夏王龙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夏王龙酒荣获第24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远销日本、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三是纺织品系列,全县纺纱能力为8万纱锭,年产棉纱1.5万吨、成衣4000万件套。为了扩大规模经营,1995年组建了以县棉纺织厂为核心层,以毛巾厂、针织厂和染整厂为紧密层,以第二、三、四棉纺厂、帆布厂、良种棉加工厂为松散层的山东银龙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纺织 、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生产纯棉提花毛巾被、浴巾、枕巾、餐巾、文化衫等四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四是机电产品系列,夏津生产的油漆灌装机、球形泵、除尘器、冲剪机床、防漏电开关曾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市场。另外,夏津县建筑业有较大发展,建筑安装企业9家,三级资质的6家,从业人员6000人,年施工能力1.5亿元以上,县建、水建、振华、津北、银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已发展成为建筑行业的骨干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工程优良率40%以上。建筑设计院是二级设计单位,年设计能力10万平方米,设计合格率100%,优良 率达60%以上。 对外经贸 近几年,通过全面实施外向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缘,鲁冀两省交界处,辖5镇14乡,总面积871平方公里,总耕地87万亩,人口48万人。 夏津县交通位置优越,县城位于省道008和国道308的交汇点,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距省会济南100公里,首都北京350公里,东距京沪铁路5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30公里。县内公路纵横,乡乡通公路,交通便利,公路总里程列全市第二。县城西临晋冀煤炭基地,北依华鲁电厂,煤炭、电力资源充裕。2万门容量的程控电话以及早已开通的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电传、国际互联网等均处国内领先水平。 夏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调整了农业,形成了20万亩棉花、20万亩林果、20万亩蔬菜、20万亩脱毒地瓜的“四个二十万”产业格局。既保持了传统优势,又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棉花资源丰富,素有“银夏津”之称;林果业品种繁多、品质上乘,自古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梨、杏、桑椹、红枣等干鲜果品及加工制品远销全国各地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蔬菜和地瓜蓬勃兴起,迅速走上了产业化、系列化的快车道。全国工业以纺织、工艺品、食品、机械、化工、酿酒、榨油行业为主。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财政收入8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亿元,实现出口供货值5.7亿元。 经济 夏津县是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夏津人民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199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75元,全县财政收入488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3.56亿元,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89亿元,贷款余额1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9元。 农业:夏津是个开发较早的并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主要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谷子、花生、大豆等,尤以植棉见长,素有“银夏津”之称。夏津植棉历史悠久,自元朝引种棉花,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人均植棉2.05亩,清末民初棉田占耕地的70%。解放后,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棉花生产又有新突破。 1956年全县植棉面积50.3万亩,总产达到28.5万担,列山东之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常年植棉面积40一50万亩。1986年农牧渔业部确定夏津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棉花出口基地县。1987年棉花总产101万担,居全国第二位,人均贡献列全国第一名。 1995年被评为全国棉花百强县,列54位。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棉花优势,走出一条依靠产业保护和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1995年在全县建立了40万亩基本棉田保护区,受到省地领导好评,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定。 199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粮食总产实现5亿斤,单产334公斤,棉花总产实现37万担,棉花单产53公斤,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6亿元。 林业:林果业是夏津县的第二大优势产业,纵贯全县境内的两条黄河故道,为林果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堤内外,果树密布绵延数十公里。全县共有果园17万亩,果品品种达20余种,主要有桃、梨、杏、苹果、桑堪、葡萄、山楂等,年产量1亿多斤,素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 全县林地总面积18.4万亩,其中用材林1.5万亩,经济林13.6万亩,林木覆盖率为22.74%,木材蓄积量43万立方米,年可供采伐1.2万立方米,1991年被评为全国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和平原绿化达标县。 畜牧业 近年夏津畜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在牛、羊、猪、鸡的养殖上搞突破,实行规模养殖。199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达18万头、羊22万只,家禽总量700万只,生猪存栏16万头,全年畜牧业总产值3.1亿元。出现了30多个养牛专业村,15000多个养牛专业户,有700多人常年从事牲畜贩运。夏津特产,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名贵鸟类——白玉鸟,远销京津沪苏杭等大1城市。 工业 我县历史上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夏津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内涵外延并举,狠抓技术改造,大槁新产品开发,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县属企业的主导作用,工业生产有长足发展。1995年全县已有工业企业149处,其中县属工业38处,职工13305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8627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 目前,全县己初步形成了棉花加工、纺织、机械、造纸、化工、建材、工艺品、酿酒、食品、榨油等十大骨干行业。四大产品系列。一是工艺品系列,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30多家,全县以艺宝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华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全县及周围7个县市的3000多个乡村,从业人员达8万多人,主要产、品有绢花、条柳编、玩具、果实、面塑、扎染、刺绣、抽纱、黑陶、地毯等20多个系列,3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食品系列,有生产经营企业18家,主要产品有白酒、植物油、肉类、珍珠琪,果脯等,1995年饮料酒产量4326吨,食用植物油产量36686吨。夏王龙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夏王龙酒荣获第24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远销日本、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三是纺织品系列,全县纺纱能力为8万纱锭,年产棉纱1.5万吨、成衣4000万件套。为了扩大规模经营,1995年组建了以县棉纺织厂为核心层,以毛巾厂、针织厂和染整厂为紧密层,以第二、三、四棉纺厂、帆布厂、良种棉加工厂为松散层的山东银龙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纺织 、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生产纯棉提花毛巾被、浴巾、枕巾、餐巾、文化衫等四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四是机电产品系列,夏津生产的油漆灌装机、球形泵、除尘器、冲剪机床、防漏电开关曾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市场。另外,夏津县建筑业有较大发展,建筑安装企业9家,三级资质的6家,从业人员6000人,年施工能力1.5亿元以上,县建、水建、振华、津北、银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已发展成为建筑行业的骨干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工程优良率40%以上。建筑设计院是二级设计单位,年设计能力10万平方米,设计合格率100%,优良 率达60%以上。 对外经贸 近几年,通过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自觉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品产业转移,全社会对外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县外向型企业总数达到80多家,与广州、天津、南京、青岛、上海等十几个城市的60多家口岸公司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外贸出口供货值近两年来每年增长1个亿,1995年达到3 .56亿元,出口总量居全市第一,出现了一批供货值过1000万元的出口大户,1995年成立了国际商会夏津商会,同时取得了县级自营进出口权。 乡镇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夏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截止1995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业户已发展到2.38万处,从业人员7.86万人,乡村工业总产? 社会事业 文化艺术 夏津县群众性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常见的有龙灯、彩车、旱船,高跷、架鼓、秧歌等。地方戏曲有哈哈腔(亦称吹腔)、夏津小调;新民歌和剪纸艺术闻名省内外,新民歌《四季花开》、《王大娘喂鸡》曾被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编入“每周一歌”,在全省播放。贺艺民的剪纸简洁洒脱、粗旷豪放,颇具北方特色,其作品多次获奖;夏津曲艺主要流行的曲种有山东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木板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主要演员王长志与其徒弟张振武曾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分别荣获演出一等奖、演员三等奖;吹打乐是夏津民间文娱形式之一,主要使用乐器有喷呐、笙、管、笛、二胡、三弦、四胡、鼓、锣、钹等,主要演奏传统民间乐曲和曲牌。在欢渡节日和喜庆丰收时,人们用吹打乐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生活的赞美;另外,书法、绘画、篆刻、雕刻、泥塑、扎彩等艺术都达到较高艺术层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为夏津人民爱戴。 全县现有影剧院两处。人民剧场始建于1973年,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422人,整座建筑由前门楼,观众厅和舞台三部分组成,场内灯光布局合理,扩音效果良好。人民电影院始建于1980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412人;有文化馆一处,乡镇文化站19处,图书馆一座;夏津广播电视事业,近年有了长足发展,建立了转播台,增加了有线电视,自办了电视节目。 夏津历史上文物古迹较多,据民国《夏津县志》记载,30年代,全县存在和已知的古迹有19处,古墓30处,寺、观、庙42处,由于战乱和管理不当,古建筑大多毁于30年代和40年代。 著名古迹有:窦建德兵站遗址、三山井、玉石井、琉璃井、栗祁墓、白龙王庙汉墓、城隍庙、孔庙、地藏寺、东岳庙等。 教育 夏津县教育事业,1948年设有初级师范一处,完全小学5处,初级小学281处,1954年达到村村设校。后经几十年的发展,特别近几年,夏津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校舍改造后,1992年全县城镇校舍改造达到“五达标”。同时,又积极实施“普九”战略,截止1996年上半年,全县投入“普九”资金1532万元)新建校舍31418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7000平方米。目前,全县计有普通中学31处,在校学生84933人,专职教师1473人;小学416处,在校学生61764人,专职教师2936人;职业中学2处,在校学生480人,专职教师89人。学前一年幼儿人班率达到95.6%,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巩固率98%,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92.54%,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率16.2%。夏津县第一中学,1951年建校,原址在柔庄郭家饲堂,1952年春迁城东戴庄,秋迁至现校址。学校总面积86.37亩,为全市重点中学,升学率在全市列前茅。由胜利油田捐助20万元兴建的“夏津胜利希望小学”于日建成开学。全县筹资22万元兴建的“夏津县聋哑学校”,结束了我县历史上没有县属聋哑学校的现状。 科技 1990年,全县全民和集体单位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5253人,其中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793人,初级职称4399人。到1995年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己达11230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达2500人。 年“七五”期间,共有74项科技项目获省地县的奖励,其中省级2项、地级21项、县级51项。 1990年一1995年“八五”期间,全县取得科技成果43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8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各一项,取得专利27项。 医疗卫生 建国前,全县仅有药铺87家,坐堂先生,江湖医生和旧式接生员169人。经几十年的努力,全县已有县医院、中医院各一处,妇幼保健站一处,乡镇卫生院20个,县直部分单位建有卫生室,各村都建有保健站,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卫生技术人员911人,现已配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如B超、胃镜、调光机、CT等。县医院病房楼,投资550万元,上下共五层,于1996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6493.8平方米,有253张床位,大小手术室5间。 体育 夏津县现有各类体育场所52个,其中运动场5个,篮球场32个(有灯光设施的2个),排球场10个,体育场2个,乒乓球房3个。按照国家标准考核发证的国家一级裁判4人,二级裁判10人。近几年业余武术运动有所发展,业余武术学校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县办少儿体校一处,1995年在校学生40余人。栾庄少林武校特聘名武师任教,集文化、武术教学于一体,建校以来为武术、体育部门输送人才达50余人。 金融 夏津县金融业主要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发银行、邮政储蓄。据统计,1995年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89亿元,贷款余额10.1亿元。其中全县居民储蓄存款金额达7.09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夏津支行于1949年1月建立,1951年7月首先在东李官屯、新盛店、郑保屯、香赵庄4个区建立营业所。 1952年,又增设任堤、城关区2个营业所。1969年,财政局、税务局、银行合并,成立财金局,营业所改为财金所。1972年财政、税务、银行分设,人民银行复旧名。1980年农行独立,全县20个营业所归农行。1984年11月工商银行成立,城内4处储蓄所划归工商银行。自此,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资金调拨,协调关系,管理全县金融事业。 保险 1995年3月在县人行设保险股。1952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夏津支公司,1953年12月撤,1954年7月复,1957年又撤,到1984年3月重建保险公司。之后,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分别独立。据统计1995年保险业务收入达845万元,其中财产保险692万元,人身保险153万元;保险业务支出388万元,其中财产保险352万元,人身保险36万元。 民政福利 全县现有县属民政事业单位5处,残疾人联合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烈士陵园、军干所、火化场等。全县19个乡镇均建立救灾扶贫基金会,用于救灾、扶贫、优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 1995年底,基金会总额达81.5万元,共脱贫1070户;烈士陵园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搜集烈士传记、年均接待观瞻者一万多人次;优抚安置工作达市局标准,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达100%;殡葬改革富有成效,火化率达98%以上。 全县12个乡镇均建有敬老院,总面积达4096平方米,现有院民345人,宋楼、常安集两乡敬老院被评为省级先进敬老院。为更好地安置残疾人员1984年起,夏津县在全市率先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到1993年形成集生产经营与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县福利织布总厂,现辖10处福利厂,安置残疾人60多人。 服务设施 夏津服务业建国前设备简陋,质量平平,建国后,服务业逐步发展,1980年之后,日渐兴盛,设备趋于先进,质量提高。目前,较大的专业性服务业有:饮食服务公司,夏津宾馆、龙青饭庄等,均配有彩电、空调、卫生间、程控电话、卡拉OK等。能承揽较大型的会议招待,为各地朋友提供良好的吃、住、玩的环境。 夏津物阜民殷,锺灵育秀,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合作开发基础雄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夏津人民竭诚欢迎海内外投资者和社会各界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展宏图。 政区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为我国北方重点产棉县之一,素有“银夏津”之称饮誉全国。 地理位置: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缘,地处东经115°45’至116°16’,北纬36 °55’一37°10’。东跨马颊河与高唐县为邻,西临卫运河与河北清河县相望,南与临清市相依,北与武城县、平原县毗连。东去省会济南100公里,北去首都北京350公里。全县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32公里,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总耕地83.2万亩。 政区沿革:夏津县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先后属齐国、赵国地。秦(公元前221年)属巨鹿郡。西汉初年置县曰鄃,为置县之始,又置信乡侯国,同属冀州清河郡。汉高祖后四年(公元前184年)立县为侯国,王莽改鄃县为善陆(公元9年)。东汉光武帝诛王莽复置侯国,封马武为侯。三国时期属魏清河国甘陵。西晋时属清河国。十六国时属清河郡。南北朝时属北魏济州平原郡。东魏时属清河郡。北齐时属冀州清河郡,后废县并入平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古鄃城西南重建县,县治在今县城,属清河郡,又别置夏津县,县治在孙生镇(今新盛店)属贝州。隋大业年间(605一618年)夏津县并入鄃县属清河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鄃为夏津县。宋代属河北道大名府。金代属大名府路大名府。元明皆属高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属临清直隶州。民国时期曾先后属山东东临道、第四行政督察区。日夏津县解放后,先后属冀南二专署、衡水专署。1952年10月,归属山东省德州专区,1956年属聊城专区,1961年复归德州专区,1995年德州撤地改市、,夏津县仍属德州市至今。 政区划分及人口:全县辖7个镇,5个乡,507个村民委员会,530个自然村,132956户,47.4万人,其中男23.8万人,女、23·6万人,农业人口43.2万, 非农业人口4.2万。全县共有5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99.9%;少数民族有回、蒙古、朝鲜、满。 自然地理 地形:夏津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坡降为1/00之间,最高点在城西南赵沟村,海拔34米,最低点在城东北陈屯洼,海拔23.5米,差10.5米。境内中部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堤一陈公堤,将全县分成堤上、堤下两大部分。堤上面积449.7平方公里,堤下面积422.2平方公里。堤上多为河滩高地、冲积扇形地、沙质河槽地组成;堤下由平坡地、洼地、浅平洼地、沙质河槽地组成 。 气候:夏津县属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7℃,年极高气温41 ℃,极低气温零下22.5℃,冷热、干湿明显。冬季多北风,干冷、雪雨少,平均气温零下2℃左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集中;晚秋经常出现干旱,干旱对于喜温好光的棉花影响比其他作物小,这是夏津种植棉花历史悠久的气候原因。据30多年的气象统计,全年降雨量平均565.5毫米,约67%集中于夏季。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599.1小时,年总辐射量123.4卡/平方厘米正常年初霜日为10月22日,终霜在翌年4月12日,无霜期为192天。 水文水利:夏津西有卫运河,东有马颊河两条干流,境内六五河纵贯全境;青年河、七一河、六马河、大沙河、城东干沟等14条主要支流纵横交错,大小相通,各河互济,形成了抗旱灌溉和行洪排涝的骨干水利系统。。卫运河在城西20公里处,南从临清市的二十里口子进入夏津县境,北经白庄、三店、邢庄、南北口、珠泉屯、渡口驿,从管辛庄出境入武城,流长21.2公里。卫运河水通过白庄闸、土龙头闸引入境内。马颊河南从高唐入境,流经香赵庄、东李官屯、雷集三乡镇,境内流域面积25.3平方公里。六五河起源于一条自然排水沟,上自卫运河土龙头闸,流经郑保屯、双庙、宋楼、城关、李楼、郭寨、后屯、新盛店、苏留庄9个乡镇,县境内长48.6公里,因开挖于1965年,故称“六五”河。全县县乡村现共有扬水站123处,总装机298台/16991干瓦,提水能力145.7立方米/秒,主要桥涵闸257座,拥有配套机电井11000眼,全县境内主要河沟长度212公里。马颊河北岸津期店扬水站,1994年投资80万元,在津期店村东兴建,提水能力14立方米/秒,年提水15亿立方米。 夏津县降水经流大部分产生在7、8月份,其他月份基本不产生经流,或只产生微量经流。多年平均流量为2720.3万立方米。卫运河多年平均经流量25.8亿立方米,马颊河多年平均经流量1.717亿立方米,全县经流量为27.8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全县共有土地130.79万亩,可利用面积101.03万亩。水资源:地表水自产经流量年平均1189万立方米,引进客水年平均1.85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蓄水量为13亿立方米,平水年可利用5715万立方米。生物资源:兽类有黄鼬、野兔、狐狸、灌等;鸟类有鹰、麻雀、猫头鹰、喜鹊、乌鸦、燕子、啄木鸟、布谷鸟、鹌鹑等;植物类有芦苇、茅草、碱蓬、地丁等;可入药的有拘妃、瓜萎、红花、石松、茵陈、车前子、天花粉、杏仁、土元、蝉蜕等600多种。 夏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边缘,鲁冀两省交界处,辖5镇14乡,总面积871平方公里,总耕地87万亩,人口48万人。 夏津县交通位置优越,县城位于省道008和国道308的交汇点,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距省会济南100公里,首都北京350公里,东距京沪铁路50公里,西距京九铁路30公里。县内公路纵横,乡乡通公路,交通便利,公路总里程列全市第二。县城西临晋冀煤炭基地,北依华鲁电厂,煤炭、电力资源充裕。2万门容量的程控电话以及早已开通的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电传、国际互联网等均处国内领先水平。 夏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调整了农业,形成了20万亩棉花、20万亩林果、20万亩蔬菜、20万亩脱毒地瓜的“四个二十万”产业格局。既保持了传统优势,又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产业棉花资源丰富,素有“银夏津”之称;林果业品种繁多、品质上乘,自古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梨、杏、桑椹、红枣等干鲜果品及加工制品远销全国各地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蔬菜和地瓜蓬勃兴起,迅速走上了产业化、系列化的快车道。全国工业以纺织、工艺品、食品、机械、化工、酿酒、榨油行业为主。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财政收入8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亿元,实现出口供货值5.7亿元。 经济 夏津县是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夏津人民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199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75元,全县财政收入488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3.56亿元,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89亿元,贷款余额1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9元。 农业:夏津是个开发较早的并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主要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谷子、花生、大豆等,尤以植棉见长,素有“银夏津”之称。夏津植棉历史悠久,自元朝引种棉花,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人均植棉2.05亩,清末民初棉田占耕地的70%。解放后,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棉花生产又有新突破。 1956年全县植棉面积50.3万亩,总产达到28.5万担,列山东之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常年植棉面积40一50万亩。1986年农牧渔业部确定夏津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棉花出口基地县。1987年棉花总产101万担,居全国第二位,人均贡献列全国第一名。 1995年被评为全国棉花百强县,列54位。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棉花优势,走出一条依靠产业保护和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1995年在全县建立了40万亩基本棉田保护区,受到省地领导好评,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定。 199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粮食总产实现5亿斤,单产334公斤,棉花总产实现37万担,棉花单产53公斤,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6亿元。 林业:林果业是夏津县的第二大优势产业,纵贯全县境内的两条黄河故道,为林果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堤内外,果树密布绵延数十公里。全县共有果园17万亩,果品品种达20余种,主要有桃、梨、杏、苹果、桑堪、葡萄、山楂等,年产量1亿多斤,素有“小杂果之乡”的美誉。 全县林地总面积18.4万亩,其中用材林1.5万亩,经济林13.6万亩,林木覆盖率为22.74%,木材蓄积量43万立方米,年可供采伐1.2万立方米,1991年被评为全国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和平原绿化达标县。 畜牧业 近年夏津畜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在牛、羊、猪、鸡的养殖上搞突破,实行规模养殖。199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达18万头、羊22万只,家禽总量700万只,生猪存栏16万头,全年畜牧业总产值3.1亿元。出现了30多个养牛专业村,15000多个养牛专业户,有700多人常年从事牲畜贩运。夏津特产,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名贵鸟类——白玉鸟,远销京津沪苏杭等大1城市。 工业 我县历史上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夏津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内涵外延并举,狠抓技术改造,大槁新产品开发,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县属企业的主导作用,工业生产有长足发展。1995年全县已有工业企业149处,其中县属工业38处,职工13305人,年末固定资产净值28627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 目前,全县己初步形成了棉花加工、纺织、机械、造纸、化工、建材、工艺品、酿酒、食品、榨油等十大骨干行业。四大产品系列。一是工艺品系列,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30多家,全县以艺宝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华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全县及周围7个县市的3000多个乡村,从业人员达8万多人,主要产、品有绢花、条柳编、玩具、果实、面塑、扎染、刺绣、抽纱、黑陶、地毯等20多个系列,3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食品系列,有生产经营企业18家,主要产品有白酒、植物油、肉类、珍珠琪,果脯等,1995年饮料酒产量4326吨,食用植物油产量36686吨。夏王龙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夏王龙酒荣获第24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远销日本、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三是纺织品系列,全县纺纱能力为8万纱锭,年产棉纱1.5万吨、成衣4000万件套。为了扩大规模经营,1995年组建了以县棉纺织厂为核心层,以毛巾厂、针织厂和染整厂为紧密层,以第二、三、四棉纺厂、帆布厂、良种棉加工厂为松散层的山东银龙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纺织 、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生产纯棉提花毛巾被、浴巾、枕巾、餐巾、文化衫等四大系列,上百个品种,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四是机电产品系列,夏津生产的油漆灌装机、球形泵、除尘器、冲剪机床、防漏电开关曾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市场。另外,夏津县建筑业有较大发展,建筑安装企业9家,三级资质的6家,从业人员6000人,年施工能力1.5亿元以上,县建、水建、振华、津北、银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已发展成为建筑行业的骨干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工程优良率40%以上。建筑设计院是二级设计单位,年设计能力10万平方米,设计合格率100%,优良 率达60%以上。 对外经贸 近几年,通过全面实施外向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