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啦,让我们来谈一谈24节气小雪手工图片与太极拳的关系

贵州二十四节气对应的美食贵州二十四节气对应的美食梵音预测百家号二十四节气,简单来说就是祖先对一年中时令变化规律的总结,也是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影响是很广泛的,特别是饮食方面。人们在每个节气都会吃相应的美食。在我们贵州,每个节气都对应着什么美食呢?下面,黔菜君就从即将到来的冬至开始,为你一一介绍。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12月21-23日)节令美食:羊肉粉  常说“南粉北面”,意思就是说南方人爱吃粉,北方人爱吃面,贵州人就爱吃粉,粉类的小吃数不胜数,羊肉粉就是其中之一。在贵州说起羊肉粉,人们都很熟悉,做法各异,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羊肉粉。水城羊肉粉又因其选用带皮的黑山羊肉制作而独具特色,滚烫的羊肉汤,火辣辣的油辣椒,细腻的肉片,再配以白玉般的米粉,一碗羊肉粉,直叫吃粉人一身大汗淋漓,意犹未尽。美食家乡:六盘水、遵义、兴义推荐理由:“冬至进补,来春打虎”,而羊肉是很好的补品,冬至人们最喜欢吃羊肉、喝羊肉汤。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1月5-6日)节令美食:庖汤火锅  庖汤火锅是贵州民众宰杀年猪时必吃的第一道主菜,主料是新鲜的大块薄片猪肉、粉肠、血旺(鲜猪血)等,有清汤、辣味两种口味。庖汤火锅的特点是清醇甘香,油而不腻,回味无穷。随着岁月的流逝,庖汤逐渐成为一道颇具地方风味、深受人们欢迎的时令菜肴。美食家乡:贵州各地推荐理由: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天气寒冷,应该注意保暖再吃一顿热乎的火锅。第二十四个节气:大寒(1月19-21日)节令美食:虾酸牛肉  在贵州黔南那边有一道菜叫虾酸牛肉,闻着超级臭,吃着超级香,是用独山三酸之一的虾酸制作的。这道菜肴所具有的特色就在于上桌时猛然感觉是奇臭无比,但仔细一闻就会感觉很香,吃到嘴里却是酸甜鲜香。美食家乡:独山推荐理由: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300° 时为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古谚流传“大寒大寒,防风御寒”,饮食方面宜既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牛肉。第一个节气:立春(2月3-4日)节令美食:丝娃娃  丝娃娃是一种贵阳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因其形状上大下小犹如裹在襁褓中的婴儿,故名。贵阳丝娃娃用米面粉做成薄纸状小圆饼烙熟,将萝卜丝、折耳根、绿豆芽、海带丝、黄豆等多种佐料,包在面皮里裹成小卷食用,别名素春卷。口感绵香四溢,极富特色。美食家乡:贵阳推荐理由:立春寓意着春季的开始,在民间,立春有“咬春”的说法,北方要吃春饼,南方流行吃春卷。而丝娃娃就是和春卷类似的一种名小吃。第二个节气:雨水(2月18-19日)节令美食:酸汤鱼  贵州人大多爱吃酸,贵州的美食也多用酸调味,凯里酸汤鱼是苗族特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令人胃口大开。美食家乡:凯里推荐理由: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一候獭祭鱼,就是要吃鱼了。第三个节气:惊蛰(3月5-6日)节令美食:炒香虫  在贵州黔东南,有一道特色菜叫炒香虫,人们把昆虫类的大马蜂、花脚蜂、七里蜂、小米蜂的幼虫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美食家乡:黔东南推荐理由:民间素有惊蛰吃虫的习俗,旧时农业不太发达,农民们没有特别管用的驱害虫方法,就会在惊蛰时节吃虫来寓意余下一年庄稼健康成长。第四个节气:春分(3月20-21日)节令美食:蛋裹辉煌蛋裹辉煌(蛋包洋芋)是遵义一道新兴的小吃,是湄潭大众商贸城方家炒洋芋的一大特色,把炒好的洋芋或者糯米饭放在鸡蛋薄饼里面裹起来吃,口感丰富又营养健康。美食家乡:遵义推荐理由:“春分到,蛋儿俏”,从很多年前开始,人们就以“春分竖蛋”来庆贺春天的来临。到现在,各地民间都还流行“竖蛋游戏”。竖完的鸡蛋要把它吃掉才算是完成庆贺的仪式。第五个节气:清明(4月4-6日)节令美食:清明粑  清明粑又叫黄草粑,是贵州的一道汉族传统小吃。清明粑的制作历史已有 100 余年,解放前后贵州各地就有许多专营点。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有火腿、洗沙、玫瑰、白糖等品种,食时用平锅放少许猪油,微火煎成两面微黄,香脆清甜可口。如今,贵州各地的清明粑品种随馅心的不同而纷繁芜杂,口味和形状也多种多样。美食家乡:贵州各地推荐理由:每年4月是清明草最肥嫩的时候,小时候就总盼着吃清明粑,由于清明和聪明读音相近,所以还有小孩吃了清明粑会变得聪明一说。第六个节气:谷雨(4月19-20日)节令美食:盐酸鳝片  在贵州独山县有一道菜是用鳝鱼制作的,叫作独山盐酸鳝片,也是黔菜的代表菜之一。这道菜用独山特有的盐酸菜和鲜活的鳝鱼一起爆炒,入嘴酸辣弹牙,很是开胃。美食家乡:独山推荐理由: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饮食中应遵遁自然节气的变化,针对气候的特点进行调养。此时宜多食鳝鱼,鳝鱼具有祛风湿、舒筋骨、温补气血的功效。第七个节气:立夏(5月5-6日)节令美食:糯米饭  贵州的糯米饭最有名的当属贞丰糯米饭了。蒸好的糯米饭上,放上花生、折耳根、肉片、葱花和特制辣椒,米香肉酥,油而不腻,色彩美观,味浓爽口,堪称独特的传统美食。美食家乡:贞丰推荐理由: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煮糯米饭,称吃“立夏饭”。第八个节气:小满(5月20-22日)节令美食:鸭溪凉粉  鸭溪凉粉是贵州遵义地区最具特色的夏季休闲消暑风味小吃,它采用优质豌豆为原料,经过水泡、细磨、滤渣、煮制和冷却之后,切为薄薄的长条状。看上去色泽嫩黄,质地细腻,吃的时候放上特制的油辣椒,风味独特。美食家乡:鸭溪推荐理由:华南地区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民谚,反映了这时候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这也是湿性皮肤病的易发期,所以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推荐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豆类食物。第九个节气:芒种(6月5-6日)节令美食:安顺破酥包  破酥包主要由小麦粉制作,为安顺地区名小吃,包子暄软,馅心细嫩,味咸鲜香,因内有层次,故称为破酥。美食家乡:安顺推荐理由: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这个时候不可错过就是大麦小麦制作的美食。第十个节气:夏至(6月21-22日)节令美食:肠旺面  肠旺面又称肠益面,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肠”即猪大肠,“旺”则是猪血,加上面条,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 “肠旺”是“常旺”的谐音,寓意吉祥。美食家乡:贵阳推荐理由:夏至时节每个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地方吃面条,因为有着“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在贵州,要想顺应时节,吃一碗肠旺面就行了。第十一个节气:小暑(7月7-8日)节令美食:安顺裹卷  安顺裹卷是贵州省安顺市的有名小吃,由米皮刷上口味多样的蘸料再包裹黄瓜,豌豆等制成。卷皮洁白,香辣爽口,开胃生津。味道多种多样,滋味妙不可言。美食家乡:安顺推荐理由:过去民间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将新割的稻谷脱壳磨浆,然后均匀的摊在平滑的铁板上,就做成了安顺名小吃“安顺裹卷”的“外衣”。第十二个节气:大暑(7月22-23日)节令美食:红糖冰粉  在贵州,夏天最火爆的冷饮非冰粉莫属了。当你走在街上大汗淋漓、口干舌燥的时候,看见有冰粉卖是最高兴不过的事了,来一碗冰冰凉凉、吃到嘴里香甜滑爽的冰粉,一身的燥热马上就消除了,真是痛快无比。美食家乡:贵州各地推荐理由:大暑时节天气闷热潮湿,但亦会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大暑是火热的,当大暑的暑气难以抵挡时,应该干什么,当然是吃碗冰粉来个小憩。第十三个节气:立秋(8月6-9日)节令美食:盘州火腿  盘州火腿是中国三大名火腿之一,历史悠久,形似琵琶,皮色腊黄。瘦肉呈桃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肉质滋嫩,香味浓郁,咸香可口,以色、香味、形著称。美食家乡:六盘水推荐理由:立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谓之“贴秋膘”。第十四个节气:处暑(8月22-24日)节令美食:松桃卤鸭  松桃卤鸭是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的特产。松桃卤鸭长期以来以其色、香、味享誉黔、湘、渝、鄂三省一市边区,被誉称为“南方烤鸭”。可趁热吃,也可凉了吃,整体鸭身色泽金黄,鸭皮酥,鸭肉嫩而鲜。美食家乡:松桃推荐理由:处暑是一个忙碌的节气,大量农作物成熟。天气逐渐转凉,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吃法也是五花八门。第十五个节气:白露(9月7-8日)节令美食:糯米稻花鱼  把发酵后的熟糯米塞到风干后的熟鲤鱼肚子里,用绳子捆紧,再放到坛子里发酵,3-5 天之后就可以收获美味的糯米稻花鱼了。此鱼入口后香辣无比,妙不可言!尝过的人没有不为之倾倒的。美食家乡:雷山推荐理由:白露节气,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此时正是制作雷山糯米稻花鱼的最佳时候。第十六个节气:秋分(9月22-24日)节令美食:核桃糖  毕节赫章核桃糖是用玉米和麦芽做成麦芽糖后,加入赫章核桃制成的一种甜品,味道香浓醇厚,营养丰富。美食家乡:赫章推荐理由:秋分以后,气温明显有下降,“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这个时候早晚温差较大,应多喝水、多吃清润、温润的食物,比如核桃,这时又正好是核桃成熟的季节。第十七个节气:寒露(10月7-9日)节令美食:手撕豆腐  大方手撕豆腐,现在正风行于贵州各地的大街小巷,是传统与时尚结合的美食,烤好的豆腐干嫩黄泛香,佐以特制的辣椒、花椒、食盐等调料食用,入口鲜香,辣爽劲道。美食家乡:大方推荐理由: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的开始。此时,宜多吃甘、淡、滋润的食物,比如豆腐。第十八个节气:霜降(10月23-24日)节令美食:晴隆羊  晴隆县由于地处低纬度、高海拨山区,是天然的原生态大草场。在这里生长的羊,肉质紧实,膻味轻,适宜各种做法。美食家乡:晴隆推荐理由: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第十九个节气:立冬(11月7-8日)节令美食:鸡肉汤圆  在兴义地区,有一道汉族名小吃——鸡肉汤圆,把鸡肉剁成沫加入食盐、味精调匀成馅,再用糯米粉用热水和匀揉成光滑的面团,就包成了一个个圆润的汤圆。这道小吃吃起来软糯鲜香,又营养可口。美食家乡:兴义推荐理由: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但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此时,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南方实行热补,多吃鸡鸭。第二十个节气:小雪(11月22-23日)节令美食:王傻子烧鸡  “王傻子烧鸡”是贵州毕节一带的传统名菜。是将公鸡宰杀后,脱毛去除内脏洗净,晾干上色后放入油锅内炸至柿红色捞出,再放入卤锅中,加入肉桂、白芷等香辛料煮熟后捞出即可。此菜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美食。美食家乡:毕节推荐理由:农谚云:“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所以在这个季节宜吃温补食品,鸡肉就是很好的温补食物。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12月7-8日)节令美食:织金腊肉  织金的腊肉、香肠和血豆腐系列腊味食品是古时进贡皇上的贡品。将山区农家的肥猪屠宰、切块成片加以秘方香料腌制,再用青冈木材熏制而成。食之肥瘦相宜不腻,味美异香爽口,是享誉全国的地方特产之一。美食家乡:织金推荐理由:“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腌腊肉是贵州的传统习俗之一,每年年底人们就会准备大量猪肉用来腌制腊肉。看完了这么多美食,你还愁一年二十四节气找不到吃的吗?以后任何的节气,都可以Get到对应的节气美食了!看的小编口水都快出来啦!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梵音预测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为大家提供专业风水、八字、易经指导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央视四频道中的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太极拳,有视频吗?_百度知道
央视四频道中的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太极拳,有视频吗?
央视四频道中的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太极拳,有视频吗?...
央视四频道中的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太极拳,有视频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成长值)
太极拳的目的就是锻炼身体,至于哪一家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就行、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太极宫道医馆温馨提示:小雪节气与饮食保健
“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小雪节气与饮食
小雪节气含义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
"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儿了。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
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 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我国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冷空气使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医疗饮食保健
一般的小雪节气里,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这个季节宜吃温补、益肾的食品,而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是不错的首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如下养生食疗:
1、品尝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小雪时候适当进补可平衡阴阳,但进食过多高热量的补品,会导致胃、肺火盛,表现为上呼吸道、扁桃腺、口腔黏膜炎症或便秘、痔疮等。因此,进补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是否符合进补的条件,虚则补,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还应再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萝卜、松花蛋等。
2、气虚者的补法;
所谓气虚即气不够用,动则气喘、体倦、懒言、常自汗出、面色眺白、舌淡白、脉虚弱无力。气虚之人可选用人参进补。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可大补元气,是补气要药,《本经》谓"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近代研究证明,人参可调节网状皮肤系统功能,其所含人参皂甙。确实具有抗衰老作用。使用时。可用人参一味煎汤,名独参汤,具有益气固脱之功效,年老体弱之人,长服此汤,可强身体。人参若切成饮片,可补益身体,防御疾病,增强肌体抗病能力。
3、血虚者的补法;
所谓血虚,即是营养人体的物质不足,不能发挥濡养人体的作用,表现为不耐劳作、面色无华、苍白、且易健忘、失眠、舌淡、脉细。血虚体质者当选龙眼肉进补。
4、对于体寒的人群;
有很多人都有手脚冰冷的苦恼,那么每天早晚抽一点时间练习太极拳能够起到很好的舒经活络,调理气血的功效。
5、道医养生药酒的使用。
(钟道医正在配置养生药酒)
传统道医在节令养生方面有其独到的功效。比如定期饮用一些预防和缓解肩周炎、腰腿痛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养生药酒。
(仙鹤是吉祥、忠贞和长寿的象征)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免费收听】24节气灸系列之立春灸
【二十四节气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非遗的属类中属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24节气的每个命名都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幻、温度变化、降水量不同和感应时节而生的物候及劳作。智慧的祖先更是从中认识到阴阳五行六气之道,从而道法自然,觉悟生命。
【24节气灸 .养生】
艾灸,始于远古,源于自然,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能量的治病养生方法,被誉为一种神奇的保健术,有“透诸经而除百病”之功效。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也自有其对应的节气灸。节气灸,一个当下最适合自我调养的简易保健疗法,只要能得其法当有妙用。
喜欢艾灸、养生的朋友,2017有特大好消息!
范长伟灸草堂“节气灸”系列公益课震撼来袭!
连续25讲,第一次基础课安排在大寒(1月20日),节气灸从立春(2月3日)开始,1个节气一讲,每月2讲,连续25讲,一直讲到大寒.....课上灸草堂教育部首席讲师.杨祝伟老师会用中医的思想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灸,教会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顺天地之阴阳,应四时五行六气之转变,用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指导我们的饮食起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么精彩的免费课,怎能错过?快加大志进群吧!
(温馨提示:节气灸系列公益课为微信群授课,收听免费,听课没有地域限制,无需页面报名,直接进范长伟灸草堂上医网微信交流群即可。)
节气灸,一个当下最适合自我调养的简易保健疗法,只要能得其法当有妙用,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面纱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用中医的思想来解读,教会你如何才能真正地顺天地之阴阳,应四时五行六气之转变,用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指导我们的饮食起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朮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終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其次有贤人者,法于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摘自中医经典《黄帝內经》
首先,先讲叙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的缘起。
时下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健康了!
因为各种疾病,各类慢性病,当代高发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癌症的困扰,以及疾病的年轻化趋势,时不时传来某位名人有钱有权但在病魔面前生命的脆弱乃至不堪一击,人们开始知道了养生的重要性,随之在保健市场便出现各式各样的调养,让你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以下做了简单的列举。
调养方法:
1、吃的方面:食疗、药补、各类补品及保健品、人工酵素、辟谷、过午不食、水果养生、节食减肥
2、锻炼方式:各类功法导引术(站桩、动功、太极拳、五禽戏、八卦掌、金刚功、长寿功、八段锦……)、打坐、各类瑜伽、冥想、拉筋术、拍打术、倒立、平板支撑、甚至健身房各种锻炼器械运动、游泳又或甚是冬泳……
3、各种养生机构:推拿按摩、足疗、汗蒸、药浴疗、精油芳香疗法、火疗、泡温泉
4、专业理疗:艾灸、针刺、砭(刮痧火罐)、中药、脏腑按蹻、导引术
面对如此多的方案,你是不是更加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知道怎么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带着怀疑或是欢喜,每个都浅尝辄止,试上一试,但你真的明了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吗?又或是我们在何时才需要某个技法,做乱或做错,往往带来的不一定是健康,可能是跟身体的对抗,莫说好处恐是有害而无益……
为了传播正确的中医养生理念,用中医六大技法之艾灸来指导大家的养生,用节气灸为大家带来健康的体魄,大寒(1月20日)晚开讲基础课,节气灸从立春(2月3日)开始,每个节气当晚的8:00-9:00,灸草堂教育部首席讲师杨祝伟老师都会准时守候在上医网微信交流群,来给大家话24节气、话节气灸养生.......敬请大家关注并提前进群收听!
【主讲老师】
现任范长伟灸草堂教育部首席讲师,追随范师三年,曾先后在灸草堂一线灸师、技术主管、店长的职位上分别收获了时下亚健康调养的临床经验、对扶阳派灸术及按导术有独道的心得。
【微课详情】
节气灸系列公益课:从二十四节气解读中医养生智慧之艾灸,连续25讲~
2017二十四节气灸的主题如下:
基础讲:节气是什么?
第一讲:节气灸之立春灸
第二讲:节气灸之雨水灸
第三讲:节气灸之惊蛰灸
第四讲:节气灸之春分灸
第五讲:节气灸之清明灸
第六讲:节气灸之谷雨灸
第七讲:节气灸之立夏灸
第八讲:节气灸之小满灸
第九讲:节气灸之芒种灸
第十讲:节气灸之夏至灸
第十一讲:节气灸之小暑灸
第十二讲:节气灸之大暑灸
第十三讲:节气灸之立秋灸
第十四讲:节气灸之处暑灸
第十五讲:节气灸之白露灸
第十六讲:节气灸之秋分灸
第十七讲:节气灸之寒露灸
第十八讲:节气灸之霜降灸
第十九讲:节气灸之立冬灸
第二十讲:节气灸之小雪灸
第二十一讲:节气灸之大雪灸
第二十二讲:节气灸之冬至灸
第二十三讲:节气灸之小寒灸
第二十四讲:节气灸之大寒灸
开讲时间:
以下为2017年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具体日期: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见上图:公元2017年二十四节气表)当晚20:00-21:00,第一讲安排在大寒(即1月20日),接着是立春(即2月3日),再接着依次是雨水(即2月18日)、惊蛰(即3月15日)......每月2次,连续25讲, 一直讲到二十四节气之大寒。
主讲内容:
1、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名字由來、物候特点、气候特征、风俗农事、饮食起居和最重要的适时调养;
2、顺应节气,如何用中医六大技法之艾灸指导人体养生保健;
授课地点:
范长伟灸草堂上医网交流群
【节气灸课.开讲预报】
本次课主题:
节气灸之立春灸
主讲内容:
1、立春节气的名字由來、物候特点、气候特征、风俗农事、饮食起居和最重要的适时调养;
2、顺应节气,如何用中医六大技法之艾灸指导人体养生保健;
开讲时间:
2017年2月7日(逢春节休假延期开讲~)晚8:00-9:00,为时1个小时
授课地点:
范长伟灸草堂上医网交流群
【如何参与本次公益课?】
长按如下二维码,添加上医网大志,备注节气灸,随后拉你进范长伟灸草堂上医网交流群收听。
(温馨提示:春节休假期间,上医网工作人员可能无法及时响应你的需求,还望谅解~)
【上医微课堂】
上医网是一个专注于中医的平台,致力于服务所有有疗效的好中医、中医机构,并将这些有疗效的中医和机构推荐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上医微课堂是上医网开展的中医系列微课堂,内容涵盖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方药、艾灸、针灸等等,主讲老师均为各细分领域的好中医,欢迎关注和收听。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和其他节气相同,惊蛰日期也和农历没有必然联系。每年3月4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1、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2、“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1、竖蛋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2、吃春菜"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3、送春牛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4、粘雀子嘴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5、春祭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6、祭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春天到来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扫墓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因此,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比如公园、广场、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而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段时间是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要予以重视。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不过,有些人是不适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清明时节的饮食宜温,应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还有白菜、萝卜等也适宜多吃。另外,清明节气中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比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谷雨,位于二十四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节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关于谷雨节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1、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2、渔家流行谷雨祭海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3、走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4、喝谷雨茶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5、谷雨食香椿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6、谷雨祭祀文祖仓颉“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7、洗澡消灾避祸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谷雨到来,暮春到了,万物生长渐旺,天气也渐热。中午气温较高,但早晚气温仍较低,因此早晚时要适当加穿衣服,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后吹风,以防感冒;过敏体质的人外出时还要预防花粉过敏,预防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的发作。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要早睡早起,不要过度出汗,以调养脏气。另外,由于谷雨时节雨水较多,要防湿邪侵入人体,出现肩颈痛、关节疼痛、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等病症。在情志、运动方面也如清明节养生一样,保持心情舒畅、心胸宽广,听音乐、钓鱼、春游、太极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忧愁焦虑,甚至动肝火。此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slight heat)。《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 小暑养生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处暑养生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1、出游迎秋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2、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3、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指的“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夏天结束了,就意味着秋季的开始。这个时期,气侯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保持饮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梨等;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适量增加优 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此外,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白露是24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如~20日,北方一部分冬麦区就下了大到暴雪。“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同时,有同名作词人小寒。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slight cold),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相传是在黄帝大战蚩尤时,用来辨认行军方向的工具。指南车事实上是一种机械的装置,指南车在行进时,仙人的手都指着同一方向。指南车的制作原理和指南针利用磁力指示方向不同。在战国的时候,才出现真正利用磁铁的磁力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宋代的时候制造指南针的技术大有进步,间接的也使中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兴盛,与中国往来的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因此学会使用指南针,并将它传到欧洲。&火药&火药是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所发明的。火龙炮好象一个火箭筒,在火龙炮的头尾各有两只小火箭,小火箭被点燃后会使火箭筒上升,然后点燃火箭筒里面的其他火箭,射向敌军,通常用与水战。&唐代的时候,火药已经被用于战争,宋朝的时候,已经有铁罐型的杀伤性武器。中国的火药是经由蒙古人西征传到阿拉伯再传到欧洲的。&造纸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然后有铸在钟鼎上的钟鼎文(又称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将文字刻在木简上,用绳索贯穿成册。秦汉时代,文字是用笔书写在丝布上,直到东汉时代,宦官蔡伦将制纸的方法加以改良后,人们才开始大量的使用纸作为书写工具。造纸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这种先进的技术经过一千多年后才传到欧洲。印刷术&在还没有印刷术之前,书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写出来的,后来出现了拓印、雕版等印刷的方法,但还是很耗时费力,直到宋代的时候,毕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才使印刷技术大大的改进。&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方块,一端刻上文字,称为活字印台。印刷时,将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内容排列,固定在涂有粘剂的底盘上成为活字版,然后在版上涂墨,再用纸覆压就可以印出文字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