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中的数学问题题

关于数学问题_百度知道
关于数学问题
三位数的回文数有几个
1 , 2 , 3 , 4 , 5 ,……这些简简单单的自然数,是我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认识的。它们是那样自自然然,因而显得平淡无奇。但我们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些数字,就会发现其中妙趣横生。聪明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的时候就会巧算自然数列之和,这正是由于他对自然数有深刻的了解。高斯小时候在德国的一所农村小学读书。数学老师是位从城里来的先生。他瞧不起穷人的孩子,从不认真教他们,甚至还打骂学生。有一天,他情绪很坏,一上课就命令学生做加法,从1一直加到100,谁算不到就不准回家。所有的孩子都急急忙忙地算起来,老师却在一边看小说,不一会儿,小高斯就算出了结果是5050。老师大吃一惊,奇怪他怎么算得这么快。原来,高斯并不是按1+2+3+4… …的顺序计算的。而是把1到100一串数,从两头向中间,一头一尾两两相加,每两个数的和都是101。例如:1+100、2+99、3+98… …,直到50+51,和都是101。这样,100个数正好是50对,因此,101× 50就得出5050的总和了。从此,老师再也不敢轻视穷孩子们了。他还从城里买来书,送给高斯,热心帮助他学数学,高斯进步得更快了。小高斯所用的方法,正是许多数学家经过长期努力才找到的等差数列求和的办法。这个故事人人皆知,它说明努力发现和巧妙利用规律是多么重要。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自然数还有哪些有趣的性质。
我们前面提到过完全数和友好数,除了这两种有趣的数以外,自然数中还有一类数被称为&自守数&。所谓自守数就是自已和自己相乘以后得到的数,尾数不变。在自然数中凡末尾数是1、5和6的数,不论自乘多少次,尾数仍然是1、5、6。例如:21×21=421 21×21×21=9261325×325=1056256×6×6×6=1296
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完全正确呢?我们可以用代数方法加以证明。让我们以末尾是6的数为例。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成 ,这里a为任意自然数,那么:
由于a是自然数,得到的结果也必定是自然数,可见它的个位必定是6。高次方情况下也如此,证明从略。用同样方法可以证明1、5结尾的数也是自守数。
如果把尾数取到两位,还有没有自守的性质呢?有。比如末尾是25和76的数就是自守数。如果尾数取到三位、四位或更高位数,还能找到自守数吗?经过数学家的计算寻觅,发现尾数为376、、09376……以及末尾是625、、90625、……的数都是自守数。
让我们再来看看自然数中的奇数和偶数。
奇数数列是1,3,5,7,… n ,… (n为项数)偶数数列是2,4,6,8,… 2n ,…(n为项数)人们研究奇数,发现如下的性质:这个结论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不过相当麻烦。其实我们只要画一张最简单的方格图,这个性质就一目了然了。图中除左下角的&· &代表&1&以外,每条虚线分别代表一个奇数。这张图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自然数中奇数数列各项之和等于项数的平方。
自然数中偶数数列则有如下的性质: 2=1×2 2+4=6=2×3 2+4+6=12=3×4 2+4+6+8=20=4×5 … … 2+4+6+8+… +n =n(n+1)
不论用数学归纳法还是用画图方法也都能证明这个结论。此外,对所有的自然数,下面的规律也成立并且十分有趣:自然数中还有一类数被称为回文数。回文数就是一个数的两边对称,如11,121,,30203等等。回文数本身倒也没有什么奇特。不过人们发现大多数的自然数,如果把它各位数字的顺序倒置,再与原数相加,将得数再按上述步骤进行,经过有限的步骤后必能得到一个回文数:
如: 95+59=154
154+451=605
605+506=1111
1111就是一个回文数。 又如:
198+891=1089
79497又是一个回文数。
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数都有这个性质呢?不是。例如三位数中的196似乎用上述办法就得不到回文数。有人用计算机对196用上述办法重复十万次,仍然没有得到回文数。但至今还没有人能用数学证明办法对这个问题下结论,所有&196问题&也成了世界性数学难题之一。经过计算,在前十万个自然数中有5996个数就像196一样很难得到回文数。
让我们再看一个有趣的数字现象:
随意取4个数,如8,3,12,5写在圆周的四面。用两个相领数中的大数减小数,将得数写在第二圈圆周。如此做下去不久,必会得到4个相同的数。这个现象是意大利教授杜西在1930年发现的,所以叫作&杜西现象&。
在自然数中还有一些数,看起来貌不惊人,但却十分特别,令人百思不得其解。6174就是其中之一。
把6174各位数字从大到小排列,再从小到大排列,然后用大数减小数,结果还得到6174。74
有趣的是,不仅6174本身,就是任意一个四位数字,只要4个数字不完全相同,用上述办法重复多次,最后终能得到6174这个数。
例如:1234这个数,我们用下列步聚运算:875274
再举一例,如2883,则有: 98 82 83 43 96 64 76 74
对三位数字,用这个办法最终将得到495。例如867,运算如下: 876-678=198 981-189=792 972-279=693 963-369=594 954-459=495
你还可以用其它数字来验证一下,看看对不对。
五位以上的数字,这个规律就不明显了。
最后再让我们看两组有趣的数: 第一组为:1 , 6 , 7 , 23 , 24 , 30 , 38 , 47 , 54 , 55 第二组为:2 , 3 , 10 , 19 , 27 , 33 , 34 , 50 , 51 , 56
这两组数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首先,这两组数都没有公因数,而且两组数各自的和都是285。不过这算不上奇怪,拼拼凑凑,谁也弄得出来。不要着急,我们再往下看。如果计算一下它们的方幂之和,你就会大为惊奇。
因为数字太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下去,让我们把结果列出来.方幂次数 每组数方幂和 0 12345678
10 28511685536085 5893 从0次幂到8次幂,两组数的方幂和都相等,谁能不感到惊奇呢?不过算到9次方幂,两组数的方幂和就不相等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两组有趣的数和它们有趣的性质吸引了不少人进行研究。
专门研究整数性质的数学分支叫作数论。数论中有许多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困难,甚至近乎神秘的问题等待人们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其中之一。
其他类似问题
92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第一位数有9种可能即1-9,第二位有10种可能即0-9,第三位和第一位必须一样所以只有一种可能,综上,三位数的回文数有9*10*1=90个。(不考虑负整数)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数学问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酷勤网 C 程序员的那点事!
当前位置: >
浏览次数:次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这七个&千年大奖问题&是:
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杨-米尔斯理论、纳卫尔-斯托可方程、BSD猜想。
千年大奖问题
美国麻州的克雷(Clay)数学研究所于日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宣布了一件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大事:对七个&千年数学难题&的每一个悬赏一百万美元。   
其中有一个已被解决(庞加莱猜想),还剩六个.(庞加莱猜想,已由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破解。我国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做了证明的封顶工作。)   
&千年大奖问题&公布以来, 在世界数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这些问题都是关于数学基本理论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化产生巨大推动。
认识和研究&千年大奖问题&已成为世界数学界的热点。不少国家的数学家正在组织联合攻关。 可以预期, &千年大奖问题& 将会改变新世纪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P问题对NP问题
  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晚会。由于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这一大厅中是否有你已经认识的人。
你的主人向你提议说,你一定认识那位正在甜点盘附近角落的女士罗丝。不费一秒钟,你就能向那里扫视,并且发现你的主人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暗示,你就必须环顾整个大厅,一个个地审视每一个人,看是否有你认识的人。
生成问题的一个解通常比验证一个给定的解时间花费要多得多。这是这种一般现象的一个例子。
与此类似的是,如果某人告诉你,数13,717,421可以写成两个较小的数的乘积,你可能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他,但是如果他告诉你它可以因式分解为3607乘上3803,那么你就可以用一个袖珍计算器容易验证这是对的。
人们发现,所有的完全多项式非确定性问题,都可以转换为一类叫做满足性问题的逻辑运算问题。
既然这类问题的所有可能答案,都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计算,人们于是就猜想,是否这类问题,存在一个确定性算法,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直接算出或是搜寻出正确的答案呢?这就是著名的NP=P?的猜想。
不管我们编写程序是否灵巧,判定一个答案是可以很快利用内部知识来验证,还是没有这样的提示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求解,被看作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是斯蒂文&考克于1971年陈述的。
===============
我觉得,像以上这样,介绍P与NP问题,比算法导论上的阐述更易于初学者理解。
单凭这点,此文就有意义了。当然,P与NP完全问题,日后,会在本BLOG内具体而深入阐述。
July、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三日。
二、霍奇(Hodge)猜想
  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发现了研究复杂对象的形状的强有力的办法。基本想法是问在怎样的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给定对象的形状通过把维数不断增加的简单几何营造块粘合在一起来形成。这种技巧是变得如此有用,使得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推广;最终导致一些强有力的工具,使数学家在对他们研究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取得巨大的进展。
不幸的是,在这一推广中,程序的几何出发点变得模糊起来。在某种意义下,必须加上某些没有任何几何解释的部件。
霍奇猜想断言,对于所谓射影代数簇这种特别完美的空间类型来说,称作霍奇闭链的部件实际上是称作代数闭链的几何部件的(有理线性)组合。
三、庞加莱(Poincare)猜想
  如果我们伸缩围绕一个苹果表面的橡皮带,那么我们可以既不扯断它,也不让它离开表面,使它慢慢移动收缩为一个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象同样的橡皮带以适当的方向被伸缩在一个轮胎面上,那么不扯断橡皮带或者轮胎面,是没有办法把它收缩到一点的。
我们说,苹果表面是&单连通的&,而轮胎面不是。
大约在一百年以前,庞加莱已经知道,二维球面本质上可由单连通性来刻画,他提出三维球面(四维空间中与原点有单位距离的点的全体)的对应问题。这个问题立即变得无比困难,从那时起,数学家们就在为此奋斗。   
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7月之间,俄罗斯的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在发表了三篇论文预印本,并声称证明了几何化猜想。   
在佩雷尔曼之后,先后有3组研究者发表论文补全佩雷尔曼给出的证明中缺少的细节。这包括密西根大学的布鲁斯&克莱纳和约翰&洛特;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摩根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田刚;以及理海大学的曹怀东和中山大学的朱熹平。   
2006年8月,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
数学界最终确认佩雷尔曼的证明解决了庞加莱猜想。
四、黎曼(Riemann)假设
  有些数具有不能表示为两个更小的数的乘积的特殊性质,例如,2、3、5、7&&等等。这样的数称为素数;它们在纯数学及其应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所有自然数中,这种素数的分布并不遵循任何有规则的模式;然而,德国数学家黎曼()观察到,素数的频率紧密相关于一个精心构造的所谓黎曼蔡塔函数z(s)的性态。
著名的黎曼假设断言,方程z(s)=0的所有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这点已经对于开始的1,500,000,000个解验证过。证明它对于每一个有意义的解都成立将为围绕素数分布的许多奥秘带来光明。
五、杨-米尔斯(Yang-Mills)存在性和质量缺口
  量子物理的定律是以经典力学的牛顿定律对宏观世界的方式对基本粒子世界成立的。大约半个世纪以前,杨振宁和米尔斯发现,量子物理揭示了在基本粒子物理与几何对象的数学之间的令人注目的关系。
基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预言已经在如下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室中所履行的高能实验中得到证实:
布罗克哈文、斯坦福、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和筑波。
尽管如此,他们的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数学上严格的方程没有已知的解。特别是,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确认、并且在他们的对于&夸克&的不可见性的解释中应用的&质量缺口&假设,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数学上令人满意的证实。在这一问题上的进展需要在物理上和数学上两方面引进根本上的新观念。
六、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起伏的波浪跟随着我们的正在湖中蜿蜒穿梭的小船,湍急的气流跟随着我们的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深信,无论是微风还是湍流,都可以通过理解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的解,来对它们进行解释和预言。虽然这些方程是19世纪写下的,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仍然极少。挑战在于对数学理论作出实质性的进展,使我们能解开隐藏在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中的奥秘。
七、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
  数学家总是被诸如x^2+y^2=z^2那样的代数方程的所有整数解的刻画问题着迷。欧几里德曾经对这一方程给出完全的解答,但是对于更为复杂的方程,这就变得极为困难。
事实上,正如马蒂雅谢维奇指出,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不可解的,即,不存在一般的方法来确定这样的方法是否有一个整数解。
当解是一个阿贝尔簇的点时,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认为,有理点的群的大小与一个有关的蔡塔函数z(s)在点s=1附近的性态。
特别是,这个有趣的猜想认为,如果z(1)等于0,那么存在无限多个有理点(解),相反,如果z(1)不等于0,那么只存在有限多个这样的点。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完。
Hilbert提出的23个问题
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日-日),德国数学家,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他在数学上的领导地位充分体现于:
1900年,在巴黎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为20世纪的许多数学研究指出方向。
希尔伯特23个问题及其解决情况:   
1. 连续统假设
1874年,康托猜测在可列集基数和实数基数之间没有别的基数,这就是著名的连续统假设。
1938年,哥德尔证明了连续统假设和世界公认的策梅洛--弗伦克尔集合论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
1963年,美国数学家科亨证明连续假设和策梅洛--伦克尔集合论公理是彼此独立的。
因此,连续统假设不能在策梅洛--弗伦克尔公理体系内证明其正确性与否。希尔伯特第1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已获解决。   
2. 算术公理的相容性欧几里得几何的相容性可归结为算术公理的相容性。
希尔伯特曾提出用形式主义计划的证明论方法加以证明。
1931年,哥德尔发表的不完备性定理否定了这种看法。
1936年德国数学家根茨在使用超限归纳法的条件下证明了算术公理的相容性。   
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指出,数学相容性问题尚未解决。   
3. 两个等底等高四面体的体积相等问题  
问题的意思是,存在两个等边等高的四面体,它们不可分解为有限个小四面体,使这两组四面体彼此全等。M.W.德恩1900年即对此问题给出了肯定解答。   
4. 两点间以直线为距离最短线问题
此问题提得过于一般。满足此性质的几何学很多,因而需增加某些限制条件。
1973年,苏联数学家波格列洛夫宣布,在对称距离情况下,问题获得解决。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在希尔伯特之后,在构造与探讨各种特殊度量几何方面有许多进展,但问题并未解决。   
5.一个连续变换群的李氏概念,定义这个群的函数不假定是可微的这个问题简称连续群的解析性,即:是否每一个局部欧氏群都有一定是李群?
中间经冯&诺伊曼(1933,对紧群情形)、邦德里雅金(1939,对交换群情形)、谢瓦荚(1941,对可解群情形)的努力,1952年由格利森、蒙哥马利、齐宾共同解决,得到了完全肯定的结果。   
6.物理学的公理化
希尔伯特建议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推演出全部物理,首先是概率和力学。
1933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实现了将概率论公理化。后来在量子力学、量子场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物理学是否能全盘公理化,很多人表示怀疑。   
7.某些数的无理性与超越性
1934年,A.O.盖尔方德和T.施奈德各自独立地解决了问题的后半部分,即对于任意代数数&&0 ,1,和任意代数无理数&证明了&& 的超越性。   
8.素数问题 包括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及孪生素数问题等。
一般情况下的黎曼猜想仍待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最佳结果属于陈景润(1966),但离最解决尚有距离。
目前孪生素数问题的最佳结果也属于陈景润。   
9.在任意数域中证明最一般的互反律
该问题已由日本数学家高木贞治(1921)和德国数学家E.阿廷(1927)解决。   
10. 丢番图方程的可解性
能求出一个整系数方程的整数根,称为丢番图方程可解。
希尔伯特问,能否用一种由有限步构成的一般算法判断一个丢番图方程的可解性?
1970年,苏联的IO.B.马季亚谢维奇证明了希尔伯特所期望的算法不存在。   
11. 系数为任意代数数的二次型
H.哈塞(1929)和C.L.西格尔()在这个问题上获得重要结果。   
12. 将阿贝尔域上的克罗克定理推广到任意的代数有理域上去
这一问题只有一些零星的结果,离彻底解决还相差很远。   
13. 不可能用只有两个变数的函数解一般的七次方程
七次方程 的根依赖于3个参数a、b、c,即x=x (a,b,c)。这个函数能否用二元函数表示出来?
苏联数学家阿诺尔德解决了连续函数的情形(1957),维士斯金又把它推广到了连续可微函数的情形(1964)。但如果要求是解析函数,则问题尚未解决。   
14. 证明某类完备函数系的有限性
这和代数不变量问题有关。1958年,日本数学家永田雅宜给出了反例。   
15. 舒伯特计数演算的严格基础
一个典型问题是:在三维空间中有四条直线,问有几条直线能和这四条直线都相交?
舒伯特给出了一个直观解法。希尔伯特要求将问题一般化,并给以严格基础。现在已有了一些可计算的方法,它和代数几何学不密切联系。但严格的基础迄今仍未确立。   
16. 代数曲线和代数曲线面的拓扑问题
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涉及代数曲线含有闭的分枝曲线的最大数目。后半部分要求讨论 的极限环的最大个数和相对位置,其中X、Y是x、y的n次多项式.
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曾宣称证明了n=2时极限环的个数不超过3,但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已由中国数学家举出反例(1979)。   
17. 半正定形式的平方和表示
一个实系数n元多项式对一切数组(x1,x2,...,xn) 都恒大于或等于0,是否都能写成平方和的形式?
1927年阿廷证明这是对的。   
18. 用全等多面体构造空间
由德国数学家比勃马赫(1910)、荚因哈特(1928)作出部分解决。   
19. 正则变分问题的解是否一定解析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少。C.H.伯恩斯坦和彼得罗夫斯基等得出了一些结果。   
20. 一般边值问题
这一问题进展十分迅速,已成为一个很大的数学分支。目前还在继续研究。   
21. 具有给定单值群的线性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
已由希尔伯特本人(1905)和H.罗尔(1957)的工作解决。   
22. 由自守函数构成的解析函数的单值化
它涉及艰辛的黎曼曲面论,1907年P.克伯获重要突破,其他方面尚未解决。   
23. 变分法的进一步发展出
这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数学问题,只是谈了对变分法的一般看法。20世纪以来变分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23问题涉及现代数学大部分重要领域,推动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
基于MATLAB对希尔伯特矩阵的实现
  在MATLAB中,生成希尔伯特矩阵的函数是hilb(n)。   
使用一般方法求逆会因为原始数据的微小扰动而产生不可靠的计算结果。
MATLAB中,有一个专门求希尔伯特矩阵的逆的函数invhilb(n),其功能是求n阶的希尔伯特矩阵的逆矩阵。   例1 求4阶希尔伯特矩阵及其逆矩阵。命令如下:   
format rat %以有理形式输出   
H=hilb(4)   
K=invhilb(4)   
运行结果如下   
H =   1 1/2 1/3 1/4   1/2 1/3 1/4 1/5   1/3 1/4 1/5 1/6   1/4 1/5 1/6 1/7   
K =   16 -120 240 -140   -120
1680   240 - -4200   -140
-------------------------------------
July:有资料[06年文献],显示希尔伯特23个问题大部已经解决,
但仍有以下13个问题仍是悬而未决。
1、问题1连续统假设。
全体正整数(被称为可数集)的基数和实数集合(被称为连续统)的基数c之间没有其它基数。
背景:1938年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此假设在集合论公理系统,即策莫罗-佛朗克尔公理系统里,不可证伪。
1963年美国数学家柯恩证明在该公理系统,不能证明此假设是对的。
所以,至今未有人知道,此假设到底是对还是错。
2、问题2 算术公理相容性。
背景:哥德尔证明了算术系统的不完备,使希尔伯特的用元数学证明算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的想法破灭。
3、问题7 某些数的无理性和超越性。
5、问题8 素数问题。
6、问题11 系数为任意代数数的二次型。
背景:德国和法国数学家在60年代曾取得重大进展。
7、问题12 阿贝尔域上的克罗内克定理在任意代数有理域上的推广。
背景:此问题只有些零散的结果,离彻底解决还十分遥远。
8、问题13 仅用二元函数解一般7次代数方程的不可能性。
背景:1957苏联数学家解决了连续函数情形。如要求是解析函数则此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9、问题15 舒伯特计数演算的严格基础。
背景: 代数簌交点的个数问题。和代数几何学有关。
10、问题16 代数曲线和曲面的拓扑。
要求代数曲线含有闭的分枝曲线的最大数目。和微分方程的极限环的最多个数和相对位置。
11、问题18 用全等多面体来构造空间。
无限个相等的给定形式的多面体最紧密的排列问题,现在仍未解决。
12、问题20 一般边值问题。
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正在蓬勃发展。
13、问题23 变分法的进一步发展。(July、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更新)
& 相关主题:
本文来源: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一、数学问题和数学问题解决的涵义
(一)数学问题的涵义。
1.什么是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不能直接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的情景状态,它就是一个问题。就信息加工而言,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讲是一组尚未达到目标状态的、有待加工处理的信息。如果把一个数学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中至少有一个要素是学生还不知道的。假如构成这个系统的全部要素都是学生已知的,那么这个系统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问题系统了,而是一种稳定系统。数学问题有两个特别显著的特点:一是障碍性,即学生不能直接看出问题的解法和答案,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得出其答案;二是可接受性,即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
2.数学问题的结构。
数学问题作为一种有待加工的信息系统,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
(l)条件信息。条件信息是指问题已知的和给定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些数据、一种关系或者某种状态。如计算题中给定的数据和运算符号、应用题中的已知数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数学问题给定的条件信息。
(2)目标信息。目标在这里是指一个数学问题求解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状态,即通常所说的要求什么。如问题“课外活动时,体育委员到保管室领球,按5个人一个篮球、8个人一个排球、10个人一个足球计算,一共要领17个球。全班共有多少人参加课外活动?篮球、排球、足球各要领多少个?”中的“全班共有多少人参加课外活动”和“篮球、排球、足球各要领多少个”就是问题给定的目标信息。数学问题一旦由问题状态转化成目标状态以后,它就不再是一个问题系统了。如在上例中,未求出全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和三种球的个数以前它是一个问题系统,一旦求出答案达到目标状态以后,它就是一个稳定系统了。
(3)运算信息。运算在这里是指条件所允许采取的求解行动,即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方式把数学问题由问题状态转化成目标状态,它是问题求解的依据。如56.28÷0.67,可以利用除法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这就是问题给定的运算信息,没有这些信息就无法计算出结果。
(二)数学问题解决及其特征。
根据数学问题的涵义,数学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走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情景中的问题结果,使问题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活动过程。与其它一般问题解决一样,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数学问题解决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如果是解以前解过的题,对学习者来说就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做练习。
第二,数学问题解决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经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问题解决的功能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数学问题解决,从根本上来讲是把前面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的过程,并且这种运用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一种对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规则、方法和技能重新组合的创造性运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综合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知识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很明显,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提高分数基本性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掌握水平的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和练习都有提高知识掌握水平的功能,但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它通过创新活动去实现已有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掌握;而练习则更多地是一种对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它主要是通过巩固去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问题解决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根据实现问题目标的需要,学生要主动地将原来所学过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数学知识,使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因此数学问题解决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去提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根据目标需要检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数学问题解决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另外,数学问题解决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并作为实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措施。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解决能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对面临的问题要运用哪些数学知识,怎样去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他们都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数学问题解决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学生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过去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学生在学习这些定律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们的作用,只有在用这些定律解决简便计算问题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这些定律的重要性。其次,长期的数学问题解决学习,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还能切身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还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
(四)问题解决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新情景,怎样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措施可采用,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去探索和发现能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的方法与途径,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解决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不能直接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很明显,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中隐藏的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巨大潜力,引导学生加强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功能,在当前也是素质赋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学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反映为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一)感知、理解问题。
感知和理解问题是数学问题解决的第一步。这一步主要是学习者明确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并在头脑里建立起问题的表象。具体来讲,在这一步先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它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然后进一步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即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由此在头脑里形成问题事件的表象,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
感知和理解问题时要注意对问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初始状态有全面而完整地认识,尤其是对那些综合性强、关系复杂的数学问题,要注意发现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充分搜集有用的信息,这对实现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问题“大数和小数的差是80.l,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刚好与大数相等,大数和小数各是多少”中,大数和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一重要条件信息,题中就没有直接告诉,而是隐蔽在“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刚好与大数相等”之中,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发现。
另外,感知和理解问题时不要忽视问题目标的导向作用,要根据目标信息去搜集条件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更容易获得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的所有有用信息,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排除无用信息的干扰。
(二)确定求解方案。
这是一个根据前面获得的条件信息、目标信息、问题的初始状态及学习者头脑里形成的问题目标状态选择解题方法,制定求解的过程,这是实现问题解决的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要连续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1.问题类化。
问题类化在这里是指把问题中的主要内容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联系起来,并把这些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作为重新组合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依据和基础。如在上例中,这一步就是将问题中的内容同原来已掌握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解答差倍问题的方法”等内容联系起来,让这些内容在学习者头脑里处于激活状态,为后面确定求大数和小数的解题方法做好准备。
如果问题内容太复杂、太抽象,一时难以类化,就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难度,使问题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内容建立起联系。其方法一是可以利用实物、模像或图示等直观手段,使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明朗化;二是可以利用适当改变问题内容的叙述方式,将逆向表述的问题变成顺向表述的问题,使问题内容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2.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在这里包含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抓住问题解决的关键,找到解题的主攻方向;二是明确从什么地方入手去解决问题,确定解题思维的起点。这一步对整个解题过程至关重要,它是问题能否实现顺利解决的关键。由于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起点的不同,所以这一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有些问题可以从目标入手去找问题解决的条件,有些问题应当从条件入手通过条件的组合去实现问题的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到底从什么地方入手去解决问题,要根据不同数学问题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及发展水平去定,不能一概而论。
3.确定解题步骤。
确定解题步骤是指学生在头脑里拟出问题求解的具体操作程序,即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并不是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的解题。从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来讲,这一步主要是一个确定解题思维发展方向的问题,即在前面已确定的思考起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出整个解题过程应沿着什么方向思考下去,以保证解题时思维目标信息确定的方向顺利进行。解题时思维过程的发展方向是直接受思考起点制约的,同一问题如果思考起点不同,思维过程展开的方向也不同。例如“小玲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25%,第二天读了余下的,还剩下45页没有读。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制定求解方案时,如果以求二天所看页数占全书总页数的分率为突破口,其思维过程就可以沿着“第二天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剩下的45页占全书的总页数的几分之几→全书共有多少页”的方向展开;如果以求第一天看后还剩下的页数为突破口,就先把第一天看后还剩下的页数看做单位“l”,然后再把全书总页数着做单位“l”,其思维过程是:先求出第二天读后剩下的45页对应的分率,再求第一天读后剩下的页数,紧接着求第一天读25%后还剩下百分之几没有读,最后求出全书的总页数。确定解题步骤时,不管以什么为思考起点和沿着什么方向展开思维,都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问题目标的导向,思考的方向始终要朝着问题的目标状态展开;二是思维活动不能脱离数学问题所给定的条件,只能在问题的运算信息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实施问题解答。
实施问题解答就是将前面所制定的解题付诸实施,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它要求学习者按照既定的解题思路有序地进行推导、运算、操作,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一步既是一个执行解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和修正解题的过程。解题时如果发现前面所制定的求解和解题思路不当或者不简便,应及时修正,以减少解题过程中的失误,使问题比较顺利地达到目标状态。
(四)评价。
问题解决以后,学习者还应主动对自己的求解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与评价,看解题过程是否合理、简便,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应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错误,使问题获得正确答案。评价时应注意分析问题还有无其它解答方法、还有哪些新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习惯。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市中的数学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