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第一杭州高级中学升学率2011升学率

突袭网 内容导航37745
突袭网 内容导航37745河南省新野第一高级中学&“88届毕业生助(奖)学金”发放办法
&河南省新野第一高级中学
“88届毕业生助(奖)学金”发放办法
(欢迎更多同学自愿加入)
通过捐资助(奖)学的义举,将使贫困学生减轻经济和心理双重负担,安心学习。获助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将“回馈母校”,继续参与助(奖)学金捐赠活动,使这种义举不断延续,成为新野一高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承。
一、助学金的理念:社会捐资、奉献爱心,学生受惠、努力学习,毕业升学、继续深造,学有所成、回报母校。
二、助学金的宗旨:扶贫济困,助学成才。
三、评选条件(受助学生应当具备的条件)
1、成绩优秀。学习成绩要求在级段前20名,三年级学生依据高考成绩。
2、家庭困难。没有固定收入或收入太少或其他特殊情况影响学生继续学习。
3、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违反校纪校规。
4、爱心传承。受助学生要签订协议书,一是确保助学金用到生活学习上,二是将来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回报母校,把这种爱心传承下去,弘扬一高学生的优良传统。
四、助学金数额
一等:每个级段1名,每人2000元,共6000元。
二等:每个级段2名,每人1000元,共6000元。
三等:每个级段4名,每人500元,共6000元。
合计:壹万捌仟元(18000元)。
五、评选程序
1、个人必须在每学年结束前(放暑假前)写出书面申请书,经过班主任调查后签名负责。
2、报请评审委员会查证核实(评审委员会成员组成:校长、管理副校长、班主任、级段管理老师、政教、教导主任、马俊玲老师)。
六、助学金发放时间和办法:
在每年秋期开学典礼上,举行颁发仪式,届时邀请捐助者亲临现场,与受助者见面交流,或根据捐助人的要求进行发放。受助学生领取助学金时要填写基本情况登记表并签订协议书。
说明:本基金由马俊玲老师全权处理和监督,每次发放结束后,负责把受助学生的情况通过传真或电邮方式,寄送给捐助人存档。
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88届毕业生助(奖)学金
发起人 樊文堂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邓州市市区高清地图_邓州市中心城区街道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 邓州市区高清地图 ===
=== 邓州市资讯概况 ===
八、旅游景点:邓州旅游独具特色。邓州市建置较早,属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考古发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之多,有文字记载邓州历代为国、郡、府、州、郡、县、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蕴藏很丰富。邓州市文物古迹甚多,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乐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1985年5月,在福胜寺塔下地宫中发现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更是辉映邓州。台湾村: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是远近闻名的“台湾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们有些风俗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福胜寺塔: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区十字街西南50米处。为七级八角仿阁楼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地宫。经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月进行了发掘。通过发展。在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清真西寺:清真西寺始建于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制匾额21块,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进行了重修。几经沧桑,现有礼拜堂、望月楼和卷栅9间,是伊斯兰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筑,为向訇观看月亮出没,宣读圣书、斋戒时使用的地方。整个建筑雕龙画栋,八角玲珑,颇具匠心。礼拜殿、望月楼、卷栅三者以勾连搭式之法组合在一起,紧紧相连,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现归邓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汲滩陕山会馆:汲滩陕山会馆位于城东20公里的汲滩镇中学校院内。是外地旅邓商人聚会议事的地点。也用来敬神感灵,祈福禳祸,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货物的地方。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会馆内有大殿、拜殿、戏楼、钟楼、鼓楼、春秋楼及石牌坊等,气势雄伟,巍巍壮观。汲滩镇紧靠湍河,又是赵河入湍处,且东边与新野的上庄、王集乡毗邻。全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现存的陕山会馆,中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进深8.7米,长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宽4米,长9.5米;大殿进深11.6米,高8米,陪房进深6.5米,长7.2米,高5米。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馆名,该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277亩,其中:绿地面积189亩,道路广场面积88亩,总投资1700万元。整个设计以展览馆为主体,周围种植树木、草坪,前面以“一河两湖”为衬托,北与“两山”相呼应,西南设置为小型文化广场,形成以河湖、假山、广场为景点,以园路、小桥为线,以草坪、纪念林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高低起伏、错落有四季有花的园林观。花洲书院: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庆历六年(1046年),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畅海内外。“一代师承百世馨”。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师“忧乐”精神传千古,继往开来谱新篇。古老的学府踏着历史的脚步,伴着改革的大潮,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扬范公“忧乐”精神为先导,以创建豫西南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邓州经济为根本,作出了修复花洲书院的决策。这是一项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政工程,必将惠及当今,泽被后世,因而得到了社会会各界的一致拥护和支持。花洲书院修复工程于二00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启动,整个工程现在已竣工并向游人开放。工程面积为8.4万平方米,包括春风阁、春风堂、藏书楼、先圣殿、览秀亭、范文正公祠、名人馆、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园、南大门、花洲游园等建筑和景点。工程建设源于历史但高于历史,工程富有内涵和文化品位。吾离冢遗址:吾离冢,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属于城郊乡(现湍河办事处)一行政村,又名“五离冢”、“五女冢”,传为春秋时期邓侯吾离冢,为邓州市第一冢。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左氏春秋传》载;“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即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朝于鲁”。吾离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曾闻名天下,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曾一度崛起,屹立于列国之林,是邓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吾离死后,葬于今邓州东南吾离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邓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个。所以称之为“邓州第一冢”。当地老人说,古辈时,冢曾被盗,出土有陶鬲、陶俑等,并发现一把半截铜剑。再者《辞源》称:春秋时,邓侯吾离,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吾离应是中原邓姓人的祖先。吾离朝鲁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邓曼,计算起来,应是吾离的女儿,邓祁侯的妹妹。吾离死后,子孙以国为氏,以邓为姓,故吾离是邓姓人的始祖。邓姓遍布于世界各地,国内以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台湾和香港等;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邓氏后裔不忘先祖开基创业之功,发奋图强,仅见于经传的就有200余人。据《明嘉靖邓州志》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此邓之始。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将其叔父曼(字德阳)封于邓地,建立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至周时发展成为较为重要的异姓诸侯国,强盛时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东连今湖北枣阳,南接汉水,西连今湖北宜城。国都在今邓州城。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灭,历时586年(自夏起为1300年),传国22世。吾离为第十九世邓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在大国争霸的形势下求生存,曾多方与大国交好。公元前705年,邓侯吾离又与宜伯绥去今山东曲阜朝拜鲁国。此时邓国中兴,国势昌盛,屹立于列国之林,史称吾离为邓国中兴之君。公元前700年病逝,葬于国都南郊,即今邓州市东南3公里处八里王村,历经沧桑,陵存至今,世人皆谓“邓氏第一陵”。对于邓国吾离之邓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综上所述,邓州为邓国故地,邓姓源于邓州。经过3260多年的发展,邓氏后裔如今已遍布海内外。据统计,在中国常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邓姓位居第34位,总人数达650万。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云南、广西、福建、海南、陕西等省。在香港、台湾两地,邓姓亦是名门望族。还有不少邓姓人步出国门,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八里岗遗址: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究所联合对八里岗遗址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收获颇丰。其中1994年的发掘因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长排连间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遗物,计有:房基66座,墓葬150余座,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发掘工作主要在遗址的中心区进行,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48座,墓葬120余处,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自然遗物,其中大多数为仰韶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新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遗存。其文化序列比较完整,为南阳盆地史前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批新资料,其中多座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及庙底沟期的连间长排房子不仅在同类遗存中年代早,而且房屋本身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更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一批较好的素材。几次发掘所见遗迹均窖穴和灰坑,分布密集,其间打破现象较多。大多数窖穴为圆形口小底大的袋形坑,较完整的尚深3米余,有的坑壁抹泥,有的穴底铺垫碎红烧土层以防潮,不少窑穴的堆土经浮选采集到炭化稻谷及其它炭化果实,还有若干窖穴废弃后用来葬人,或者整猪整狗出土。灰坑中出土大量陶器,亦常见鹿、牛、猪、蚌等动物遗骸。迄今清理的房屋基址绝大多数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及庙底沟时期,多为分间长徘房,也有双套间和单间者。均呈东西分别的南北两排,间隔约20米,年代相应。各排里不同年代的房子层层叠压,但始终不离本排的位置。两排房屋之间的地层堆积呈多层相迭的水平状,平整而较致密坚硬,包含遗物少而细碎,不见同期灰层或灰坑一类堆积,当是一处由人工不断平整铺垫的空场。表明这一聚落区虽在长期内房屋存在废弃与重建,但聚落布局经一次性规划后长期延续不变,是该聚落变迁过程中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两排房屋不乏保存不好而仅余墙基或垫土者,但也有很多遭火焚毁弃,其墙体和居住面均被烧烤成坚硬的红烧土,因而保存状况良好。有的残墙尚高达70厘米左右,室内器物也因不及搬走而遗留原址,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所有长房的建筑方法基本一致。在以上房屋聚落遗存之下叠压着一处属仰韶文化半坡期的墓地。墓葬排列大多紧密,叠压打破现象十分复杂,大约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役。晚段者以多人合葬竖穴土坑墓为主,有的留有二层台,每墓葬数人至十数人,甚至近百人不等,多数为二次葬,少见一次葬:早段者多为单人一次葬竖穴土坑墓,以东西走向、头向西者为多见。各墓随葬品不等,少者1一3件,多者20余件,以陶器为主,有的以鼎、罐、钵、器座为一套。在墓地范围内还有多座圆形祭坑。抑或是与墓分开的随葬品埋纳坑,一般不大,埋有十件猪下颌骨和少量猪头骨,有的也同时出土数件陶罐、盖等明器。日及日,《中国文物报》先后两次在显要位置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华夏考古》杂志发表了发掘简报,并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六、历史沿革:远古至秦代: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国(在今襄樊市北),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南北朝至两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北宋初,仍设“武胜军”(治穰),领穰、内乡和南阳三县,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辖穰、南阳、内乡、顺阳和淅川五县,政和二年(1112年)将原为“上郡”的邓州升为“望郡”,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邓州上任,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宋初,邓仍归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将邓州割给金国,以邓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为界,邓州处于金之前沿阵地,曾三设榷场(买卖交易的地方),与南宋互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军击败,邓州复归南宋,二年后,金人南侵,这一带又归金国。金代的邓州,属南京路,州治于穰,并于此设武胜军节度。邓州时辖3县:穰(含顺阳、新野、穰东、板桥4大镇)、南阳(含张村镇)、内乡(含西峡口镇)。六次迁都邓州之议:自北魏至金朝,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邓州。第一次:公元533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第二次:公元624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第三次:公元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第四次:公元1126年正月(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国准备攻打开封。北宋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邓,以避开金人的攻势,但遭留守李纲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进攻,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但钦宗未给明确答复。第二年,北宋灭亡。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应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迁都以避开金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郎李纲等人主张迁都襄、邓,说:“臣尝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但由于宰相黄潜善等人的极力反对,高宗最后采纳了黄潜善等人的建议,最终移都临安。第六次:公元1233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元年),蒙古军围攻金国都城开封,元帅猪儿主张迁都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赛不和右司郎中白华等人主张入邓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归德,又逃蔡州(今汝南县),又一次计划进入邓州,却在蔡州遭到宋、元联军的包围而未能成行,最后帝亡国灭。元明清时期: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民国和共和国时期: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仍由南阳市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201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邓州市城区第一高级中学:2007年农历二月二,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搬迁至北京大道.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新校启用庆典仪式。市领导刘朝瑞、原永胜、文学林出席庆典仪式,并为邓州一高中新校启用剪彩。校舍规模:邓州一高中新校占地400亩,于2005年9月开工,总投资1.2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一个恢宏大气、建筑优美的建筑群体已经展现,校区内区域功能分明、教学设施齐全,已成为邓州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和城市亮点。教学目标:学校的良好校风和教育质量享有较高声誉,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赞誉。国家督学柳彬、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原河南省委书记刘杰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学校,张保庆同志鼓励学校再创辉煌,欣然题词:“更上一层楼”。进入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学校党委提出要抓住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刘中阶段教育的机遇,制定了“十五”规划,以“创示范高中,迎百年校庆”为动力和奋斗目标。决心在今后五年中使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电化教学、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在2005年前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20年跨入国际大循环家示范性高中行列。为了邓州的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我校学子努力向前,奋斗不息,励锻钢铸铁之大勇,展鸿鹄大鹏之豪情。前有圣人做楷模,后有贤者续华章,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邓州一高将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越飞越远。邓州一高-校长寄语,◆每天充满激情去学习!,◆每天充满激情去工作!,◆每天充满激情去生活!邓州市城区第一小学:是南阳市示范性学校。位于文庙街北侧,始建于1905年。解放前曾是邓县革命运动基地之一中共邓县首届县委机关设于学校。著名作家姚雪垠曾在此接受革命洗礼。学佼现有50个教学班,37阅多名学生:50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阳人,学科带头人5人,省骨干教师10人,南阳市骨干教师39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模范教师8人。学校连续g年被评为“全国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单位”。连续2届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3月被评为“雷锋小学,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邓州市花洲实验高级中学原:名邓州市第四高级中学,原址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邓州市区新华中路180号。创建于1926年,至今已有82年的建校历史。学校占地75亩。有教学楼两栋、科技楼、教科研楼、图书楼、男女生宿舍楼、学生餐厅等各种楼房共700多间,总建筑面积25000m2。学校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普通高中强校,打造特色名牌学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负责;培养有思想的学生,创办有灵魂的教育。学校是空军招飞生基地,历年招飞生,美术生升学率为南阳地区之最。2008年,为优化城区教育资源,9月,邓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四高中整体搬迁至原一高中校址。这里是宋代宗臣范仲淹知邓期间创办的“花洲书院”旧址,其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很多学生也在这里感悟范公精神,沐浴花洲灵气,刻苦求学,立志报国。10月20日,邓州市四高中正式更名为“花洲实验高级中学”。南阳幼儿师范学校:其前身是南阳第四师范学校,始建于1984年。学校占地120亩,在编教职工150人,在校学生2000余人,开设有幼师、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少儿英语、计算机、涉外财会等专业;2004年以来,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3+2”专业教育;与南阳师范学院举办中专生在校套读成人大转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幼师专业为主、非师范专业并举,立足中专层次、向大专层次延伸的办学模式。学校拥有名牌钢琴180多架,脚踏琴、手风琴200架(部),学校拥有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室、舞蹈专用教室、美工专用教室、多媒体微机教室和幼儿模拟教室,以及语音室、音像阅览室、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微格教学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和校园办公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13万册,各类报刊300余种。被河南省教育厅先后授予“中师办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教师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河南省爱委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邓州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9年,是全省县级卫校中建校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生源最充足的县(市)级卫生中等职业学校。日经省教育厅、卫生厅评审改制为普通中专,并更名为邓州市卫生学校。学校占地面积亩),总建筑面积9500m2,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54人,拥有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38人。被教育厅、卫生厅确定为全省十四所合格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之一和豫西南卫生职业教育基地。学校科室齐全,并设有一个附属医院,为国家二级综合医院。邓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筹建中):根据国家和省政府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结合我市实际,为了提高我市城市品位,加快我市“文化名市、经济强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已于日研究决定成立了“邓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指挥部,刘树华市长任指挥长、有关局委负责同志为成员,正式开始启动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位置初步拟定在北京大道新一高中南边路西。
关于网站 |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2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高级中学升学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