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对外汉语教学资源专业本科学历的人员,怎...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这是个新兴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有没有已经毕业了的,或正在就读的,对其就业前景提出点看法。如果选择了这个专业,还有可能找传媒类的工作吗?
按投票排序
个人意见:汉硕的就业前景不是很好。。。虽然可能汉办会给你们几乎去做志愿者,但是你要面对的是背井离乡,而且你回来之后,还是一样要找工作。。。汉硕毕业如果想在大学留任,那一般只能做签约老师,不是在编的;如果你想去培训机构,那么现在这个市场很不规范。。。当然不乏很多在汉外领域做得很成功的人,那就要看你自己了。。。。
汉语教师的出路,我觉得是去国际学校。而能够受到尊重和体面的收入,显然香港的国际学校在这一点上,给的待遇要高很多。
1,汉硕专业以后找对口的就业方向就就是去国外的孔子学院或者合作院校做老师,说实话工资不低,但是常年在外背井离乡,也不好受!2,回国后可以做中学语文老师,也可以去国际学校,工资待遇都很好。3,你要找传媒类的工作为什么不干脆考传媒类的专业呢?不管什么专业你都得考个好学校,名校毕业以后找工作才有优势!
英语口语要很好嘛?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汉语推广观察 | 一个关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推广的博客
从今天开始,汉语链()开始更新美国各个州提供汉语教学的院校信息,将首先从大学开始,待大学全部更新完再更新高中信息。采用Wikipedia+Google地毯式搜索,希望可以在明年7月之前把这项庞大的工程做完,希望得到各位网友的帮助,如果您有这方面的信息,欢迎推荐给我,我的邮件地址是:,在此先谢谢了。
今天上线第一个州的,阿拉巴马州的信息,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大家评论指出。这个系列是不断更新的,版本将会不断完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今天发布的算是初始版。
美国阿拉巴马州提供汉语教学的大学和学院
Alabama 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 University
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建有孔子学院,中方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http://www.aamu.edu/academics/alns/confucius/pages/default.aspx
Alabama Southern Community College(继续教育部分有汉语)
阿拉巴马州南部社区学院
http://www.ascc.edu/
Alabama State University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
http://www.alasu.edu/academics/colleges–departments/college-of-education/college-of-education-grants/language-immersion/index.aspx
Auburn University(有中国学研究)
http://bulletin.auburn.edu/coursesofinstruction/flcn/
http://cla.auburn.edu/forlang/asian-studies/
Auburn University at Montgomery (建有孔子学院,中方院校:湖北经济学院)
奥本大学蒙哥马利分校
http://www.aum.edu/campus-life/international-community/office-of-east-asia-initiatives/confuciusinstitute
Birmingham-Southern College
伯明翰-南方学院
http://www.bsc.edu/academics/mfl/chinese.cfm
Concordia College
康考迪亚学院
https://www.concordiacollege.edu/academics/departments-programs/chinese/
Faulkner University
福克纳大学
https://www.faulkner.edu
Jacksonville State University
杰克逊维尔州立大学
http://www.jsu.edu/
Samford University
桑佛德大学
http://www.samford.edu/
Troy University
特洛伊大学
http://www.troy.edu/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美国美国体育学院
https://ussa.edu/
University of Alabama
阿拉巴马大学
https://www.ua.edu/
The University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
http://www.uab.edu/home/
阿拉巴马汉茨维尔大学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
http://www.uah.edu/
University of North Alabama
北阿拉巴马大学
https://www.una.edu/
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
南阿拉巴马大学
http://www.southalabama.edu/
University of West Alabama
西阿拉巴马州大学
http://www.uwa.edu/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中华女子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更多省份院校请访问:/major.html
周有光近照。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周有光。来源:《新京报》
中新网1月13日电(宋宇晟) 综合报道,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今日迎来110岁大寿。周有光早年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做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在他主导下,中国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如今的他仍笔耕不辍,百岁过后,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日生于江苏常州。今日,是周有光的109岁生日,根据老先生“做九不做十”的惯例,当为110岁大寿。
“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周家祖籍宜兴,曾祖父做官兼营实业,在常州开办棉纺、织布厂等业。道光年间太平军起,守城将士军饷全部用于周家,曾祖父誓死守城,后因常州失守,投水自尽,周家的万贯家产化作乌有。
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1918年,入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预科,一年后升入中学,与后来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周有光中学毕业,尽管成绩优异,但其时已家道中落,本只能选择免交学费的师范学校,但无意中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得亲友资助,为周有光凑齐了200元学费,遂入学。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因仰慕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周有光离开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转考入京都大学。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
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周有光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却研究了大半生“现代”的知识。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
日,周有光与张允和结婚。在随后的近70年中,两人一直相濡以沫。
周有光在其《百岁口述》中,也曾谈起两人长达八年的恋爱过程。他说,与夫人是“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发展,不是像现在‘冲击式’的恋爱,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
周有光将这八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很普通的往来,主要在苏州;第二个阶段,到了上海开始交朋友,但是还不算是恋爱;第三个阶段,就是恋爱阶段。周有光称,“当时她(张允和)到杭州的之江大学借读,我在杭州教书。在杭州的一段时间,就是恋爱阶段”。
关于两人的婚姻,有一个说法颇为流传,那就是“结婚后从来没有吵过架”。对此,周有光曾在受访时坦言,“其实我们也吵架”。
“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也没有闹几个小时的,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还有一点,我们吵架通常不是为了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确实,我们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谐的。到了北京后,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们每天上午10点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喝茶、喝咖啡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有一点好玩,更是我们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
晚年,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合著了散文集《多情人不老》。所谓合著,其实是各写各的,书的正反面互为封面,张允和的文章横排,书页向左翻;周有光的文章竖排,书页向右翻。
经历经济结构推倒重来的时代
结婚后的周有光夫妇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同时还参加了反日救国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做银行工作的周有光跟随当时的民国政府迁移到重庆。
抗战中,周有光幼小的女儿患了盲肠炎,因得不到合理的治疗而去世;儿子也曾被流弹在肚子上穿了5个孔,所幸抢救及时。抗战结束后,民国政府派周有光去美国学习。
到了内战即将结束时,自认患有“左倾幼稚病”的周有光在建设国家、照顾老母的焦虑下急忙回到上海。当时他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同时从事银行工作,却赶上了经济结构推倒重来的时代,最直接的遭遇是薪水骤降。社会主义市场替代资本主义市场,周有光一眼就看出当时苏联的银行制度落后。
此后,深谙西方经济学的周有光,面对正在全国推行的苏联经济学感到格格不入,甚至感到荒谬。多年以后,让周有光最怀念的新政权气氛,是抗战期间在重庆与周恩来接触,当时周恩来非常稔熟地进行统战,召集民主人士开会讨论问题。
50岁改行:26个字母干三年
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当时受到苏联支持。1955年,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而在同时期的上海,他的领导、学生纷纷自杀。职业的转换、居住的迁移,使得周有光在陌生环境中躲过了“反右运动”。
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在50岁的时候,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曾称,“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当时,领导说:你不要回去了。就把我留在文字改革委员会。当时我说:‘我是业余搞语言学、文字学的,我是外行,留下来恐怕不合适。’领导回答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那么,我就只好留下来了。就这样,我离开了经济学界,到了语文学界。”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周有光也曾谈及当年拟定方案的细节:“当时拼音方案委员会一共有15个人,由几个大学的语言学家组成,不过主要是开会参加讨论。文改会制定具体工作由三个人来做:叶籁士、陆志伟和我。叶籁士兼秘书长,比较忙;陆志伟要教书,还兼语言所的研究工作。我呢,离开了上海,没有旁的事情,就一心搞这个事情。我们三人就起草了第一个草案: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我提出三点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事实上,我们三个人都共同提出要用26个拉丁字母,没有新字母。看法基本一致,没有什么不同的对立思想,只有一些技术性的不同。”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假如当初没研究好,有漏洞,就遗憾了,毕竟要弥补就很麻烦了。”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文革”时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
“文革”开始后,周有光即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和一群同事被下放到宁夏的五七干校。当时大家也曾被“逼”着宣誓:此生在此扎根,永不回北京。到了1971年林彪出事后,他们还是被送回了北京。
妻子张允和在“文革”前是家庭妇女,避免了单位里的政治斗争,受到的冲击也不大,最严重的也就是被抄家。只是,妻子和孙女在北京,儿子、儿媳妇在湖北,周有光自己在宁夏,难以享受家人团聚之乐。
周有光曾回忆起这段动荡的年代,在他的记忆中,年轻时的照片都在这场浩劫中被“扫光了”。“我当时是反动学术权威,在农村改造,家里没有人,东西都(被)随便扔。现在有的照片也都是亲戚多余或者复印给我们的。”
晚年的周有光谈起“文革”经历时,谈到的似乎更多是对人生的感悟。“我们对财产都看得很淡,觉得是身外之物。许多人都问,你们度量为什么那么大?有人说,你们所以那么大气,因为你们娘家、祖先都是有钱人,钱看惯了就不新鲜了,我想也有道理。佛教里有一句话,你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
回到北京后,周有光继续潜心于他的文字改革研究工作。这一段时间,家门内的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他在家里看书写文章,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看书写文章。动荡过去后,周有光出版多部著作,除了他在文字学、文字史上的研究学术成果外,还将许多零碎材料写成通俗易懂的文章。
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工作颇有外交味道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
在周有光曾经的叙述中,这段围绕着“拼写汉语国际标准”的故事也极具戏剧性。“1979年,领导上突然派我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ISO)。我说我不去,已经几十年了,我跟外国完全隔断了。还有我连衣服都没有,破的。他说,衣服没有关系,你赶快去做最好的,从袜子、皮鞋,到大衣,都重新做。我只好服从命令。”
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多得不得了,法国有法国的方案,英国有英国的方案,西班牙也有自己的方案。周有光说:“(当时)一个鲁迅写成20种写法,应该统一成一个。而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最好。这个问题对他们(其他国家)来说并不简单。我就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个方案最好。这是第一步,否则你的提案不能成立。”
而接下来的工作在周有光看来,“颇有外交味道”。“当时,法国热心支持我们,日本也支持。日本很有意思,他支持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我支持他们的训令式(那是日本关于日语的拼写方案)。不过英美反对我们的拼音方案。美国说,他们本来用英国的拼音方案。一改,我国会图书馆要用2000万美元来修改,我们钱也没有。我就说,没有关系,你可以暂时不修改,你就原则上同意我们,再慢慢地改。一直到20世纪最后三年,他们有了钱就改了。”
外交味道颇浓的工作完成后,就要拟个草案,呈交ISO通过。这时争议又出现了。“法国人认为草案中要将正词法写进去。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音节为单位的拼写法规则。而正词法却是以词语为单位的。对中文和日文来说,正词法是不适用的。我们和日本提的方案中都没有正词法。我就去说服那个法国专家,我说中文和日文有共通性,与法文不一样。最终那个法国专家被我说服了。”
经过长达三年的讨论,1982年,国际投票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回来以后,周有光又开始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了《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则》。
“语文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在周有光看来,自己50岁之后的主要工作“意义很重要”。“文字改革的意义很重要。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现代年轻人都学了。这个拼音方案,用字母表示‘音’,用处很大。首先,使得中国的小孩子、中国的文盲能够利用这个工具认字,走进中国的文化宝库;其次,方便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文化。所以,汉语拼音一方面是从没有文化到有文化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个桥梁看似是个小事情,但是缺少了就不方便。比如,我们中国人的名片上印着拼音,这样不懂‘方块字’的外国人也可以认得,可以叫出。我们中国从清朝末年到今天,都处于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之中,现代化改革,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的改变。”
或许今天的年轻人无法体会到汉语拼音、文字改革的重大作用,但在“世纪老人”周有光眼中,中国的“语言现代化”让如今的普通话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语言。“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部领导普及普通话做得很好。设想,一个大的国家,广东人讲粤语,上海人讲上海话,香港人到北京旅游还要找翻译,国人在本国找翻译岂不是笑料?”
“其实外国原来也如此,我三十年代到日本东京读书,我原来以为我学的东京日语可以走遍日本,但是发现就连不远的京都人的语言也完全不一样。可是日本能够推广日语,日本人称之为‘国语’,以东京话为基准,到了现在日本人之间讲话没有一点障碍了。西洋国家的共同语言普及大概三百年之前就实现了,日本大概一百多年之前实现了,我们中国还正在实现之中。”
周有光曾说:“前两年(2005年语),有人在北京做抽样调查,北京人能讲普通话的大概占80%,20%的不一定能讲,所以我们是在逐步改进。一个国家要做到现代化,需要达到很多指标,其中一个指标就是讲话大家都懂,如果讲话都不懂,怎么能算现代化国家?我们这一指标虽然还没有达到,但是逐步在接近之中。我个人的感觉,九十年代我们的语言现代化工作发展得较快,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文字改革、语文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方面,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80岁让生命重新开始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另两位委员是刘尊棋和钱伟长。“周百科”的外号也算是“名至实归”。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其实,百科全书的情结几乎贯穿了周有光一生。“我当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每门课程完成了,老师会指定学生读课外读物,其中很多都是百科全书。”周有光说,像《不列颠百科全书》有两百多年历史,由四千名学者编写,作为大学生的课外读物最方便。“百科全书任何问题都回答得准确、简明、扼要,是世界上有名的人写的,不是普通人写的。”但他也曾感慨,“中国人向来没有百科全书这个概念。”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由此递加计算年龄。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至今提起,老先生还乐不可支。1989年,周有光离休,继续在家中研究和著述。
1988年4月,周有光83岁时,日本夏普公司送来一份礼物,是WL—1000C中西文文字处理机。从此,周有光便用它写文章、写信。高龄“换笔”之后,他开始关注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问题。在周有光看来,汉语拼音输入法,不用编码,就可以输出汉字,值得大力推广。“改进电脑输入方法,效率可以提高5倍,这是件大事。”
周有光的重孙周安迪自幼在美国读书,会说汉语,却几乎不会书写。于是,在98岁时,周有光倡导发起了“基础华文”运动。在《提倡“基础华文”缘起》一文中,周有光言辞切切地写道:全世界华侨估计有5000万以上,能否使华文简易一些,方便他们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多的华夏文化享受?可以设计一种简易的华文,作为进入华夏文化宝库的第一个台阶。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百岁仍有新作:“上帝太忙,把我给忘了”
如今的周有光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但这位“世纪老人”仍然笔耕不辍。百岁过后,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
2013年,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他还幽默地说:“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如今的周有光虽年逾百岁,却仍关心着时下最热门的事情,在看似随性的言谈中,说得最多的也是他对这些新鲜事的看法。
在201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周有光还提到了新潮的电脑。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仰仗着电脑的高效率,自己才能在八十岁高龄之后重新修订了《比较文字学初探》等学术著作,又创作出了《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新作。他认为,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并不应当归咎于电脑,毕竟电脑的好处多于坏处,“电脑用来处理文字是好事情。”
2015年,周有光迎来了110岁大寿。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文化批评家解玺璋在接受采访时称赞周老“心态很好”。他表示,老人虽然处于高龄但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环球时报驻瑞典特约记者 陈雪菲 环球时报记者 曲翔宇】据“德国之声”中文网11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近日宣布将关闭孔子学院。该学院开办于2005年,是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环球时报》记者看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网站发布通告说,大学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协议于2014年年底到期后不再续约,孔子学院将于6月30日关闭。
斯德哥尔摩大学在网站上说,如今的情况与10年前已不相同,当年对该校而言,与中国展开交流至关重要,“如今我们与中国已拥有完全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这样的合作显得多余”。该校副校长维丁对瑞典《每日新闻报》说:“通常来说,大学里设立的一个机构由另一个国家政府提供经费,确实是有问题的做法。”
有美国媒体评论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在全球彰显“软实力”和推进中国文化的平台。但有一些批评人士认为,与英国文化协会和德国歌德学院这类同样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机构不同,中国孔子学院往往直接设在其它国家的学校中,并由中国政府提供经费、选派教师和确定教学材料。去年,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曾呼吁美国近百所大学取消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或进行重新谈判。他们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分支机构,目的是宣传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有违学术自由。
美国 新闻网9日称,根据国家公开档案文件披露的信息,2005年,中国为在俄克拉荷马大学开设一个孔子学院,曾邀请时任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保罗·贝尔作为“特殊客人”飞往北京参加会议。中方支付了2000多美元的机票款,并为他支付数额不明的住宿费。福克斯新闻网评论说,这是中国劝说美国学校促进中国文化的长期活动的一部分。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马歇尔·萨林斯最近正在帮助说服他的学校结束同中国的合作关系。他称旅行津贴是“中国用来说服美国学校的经济策略之一”。
一名曾在北欧驻华机构工作过的人士11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事实上,北欧国家在中国也开设跟孔子学院类似的文化教育机构,通过定期举办活动、培训课程、出国访学等途径,促进对华文化交流,部分经费、人员和教材由北欧国家政府提供支持。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在瑞典,孔子学院也并非唯一的外国文化交流机构。一些在瑞典的西班牙人成立西班牙学院,教授西班牙语。
对于一些西方媒体指责“孔子学院宣传政府意识形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反驳说,西方一些人仍抱着意识形态偏见看中国,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主导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输出意识形态的工具。孔子学院在日常教学中不可避免会介绍现代中国,其中涉及新中国取得的成就部分容易被这些带着有色眼镜的人放大、歪曲成中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例证。
崔洪建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欧洲地区第一次出现孔子学院被关闭的情况,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反思孔子学院的全球推广和日常运营中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譬如,政府主导的孔院办学模式能否多元化,邀请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在展示中国文化、教授中华语言的同时,课程设置能否更接地气,多一些当地文化元素?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瑞典北欧孔子学院成绩骄人
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大学东亚语言系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北欧孔子学院成立于2005年2月,是欧洲建立的第一家孔子学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北欧孔子学院不仅成为瑞典中国文化爱好者的中文乐园,而且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随着中国在经济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中文学习在瑞典近几年迅速升温,各行各业和不同年龄段的瑞典人都开始关注中文,一些瑞典父母甚至为自己的子女会说中文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专家:孔子学院也需要反思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说,这是欧洲地区第一次出现孔子学院被关闭的情况,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反思孔子学院的全球推广和日常运营中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譬如,政府主导的孔院办学模式能否多元化,邀请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在展示中国文化、教授中华语言的同时,课程设置能否更接地气,多一些当地文化元素?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许纪霖许纪霖认为,孔子学院是被抽空价值的工具。孔子学院教的只是语言而不是中国文化,孔子学院的老师大部分是语言老师,基本不懂中国文化。对应的,来学习的学生也主要学习语言。
许纪霖说,孔子学院恰恰证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孔子学院只是赚中国的钱,赢得中国市场的工具。它的价值是不为人所理解和尊重的。这个责任首先在中国,有多少孔子学院的组织者、老师是懂中国文化的?连自己都不尊重、不了解,还指望世界了解、尊重你吗?孔子学院的整个尴尬处境就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尴尬之处。这是被抽离了价值的一个工具化的存在。
对于一些西方媒体指责“孔子学院宣传政府意识形态”,崔洪建说,西方一些人仍抱着意识形态偏见看中国,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主导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输出意识形态的工具。孔子学院在日常教学中不可避免会介绍现代中国,其中涉及新中国取得的成就部分容易被这些带着有色眼镜的人放大、歪曲成中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例证。(腾讯新闻综合环球时报、新华网等报道)
博主最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本科是对外汉语专业,而且毕业后一直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因为有了梳理对外汉语发展史的想法。因为现在方便获取的信息从日起,所以梳理的信息从2004年开始,2004年之前的信息博主还在找信息源,以后会慢慢整理,现在先说说2004年的对外汉语发展史。
我们翻开2004年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一年,国家汉办还叫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严美华,直到2006年,国家汉办的名字才改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这六个字的变化说明了国家对汉语推广的战略转变,以前的工作重点在国内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则放眼全世界,开始着眼于全世界的汉语国际推广。
从博主可以查到的数据显示,这一年,全中国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约3000人,国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计6000人,由此可见对外汉语老师的稀缺。
这一年,教育部批准以下24所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分别是:
河北经贸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合肥学院、集美大学、宜春学院、井冈山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九江学院、济南大学、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红河学院、云南民族大学、西安培华学院、新疆师范大学
从这一年开始,你将会看到,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等院校会越来越多,但是盲目的上马新专业,后续的师资力量跟不上,再加上出国的渠道不畅,数量有限,你会发现这个专业过几年后会开始变成一个很难对口就业的专业。
这一年的12月18日,“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正式启动。云南师范大学等八所院校获得“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培训资格,它是中国推动世界汉语教学、向有需求的国家提供汉语师资的新举措之一,它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施。其培训对象非常宽泛:凡是具有中国国籍、身心健康、年龄55岁以下、具有二甲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具备对外汉语、中文、历史等文科类高等学历的人员都可以报名。后来你将会看到,不少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通过这个计划走出国门,开始教老外学汉语。
11月21日,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成立。这也是中国推广汉语的一个重要项目。10年以后,全球将会有有475家孔子学院和851家孔子课堂。你将会看到,孔子学院飞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巨大的争议,十年之后,甚至有美国大学停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不再续约,关闭孔子学院。不管怎样,十年里飞速发展的孔子学院还是让学汉语的人在数量上有了很大增长,也解决了一部分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问题。
2004年,一切似乎才刚刚起步,国家开始着手制定汉语推广的计划,如果10年后再来看2004年,这一年应该是汉语国际推广的热身年,汉语推广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
加拿大学校大楼(Canada School)1915年动工,1924年竣工,当初是来四川的传教士子女寄宿读书之地,也是初到四川传教的外籍人士学习中文的语言训练学校。该楼现为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楼,2013年5月被命名为志德堂。
日,加拿大传教会在四圣祠北街教堂后面一间房里,开办了加拿大学校,当时只有5位学生。加拿大学校大楼在华西坝落成后,该校从四圣祠北街迁来了。该楼与华西坝其他老建筑风格一样,一层为防潮地下室,上面两层才供教学办公使用,楼正面有长长的阴台,墙体是西式拱券结构,刚竣工时屋顶并非青瓦,而是用白铁皮覆盖,上面有壁炉烟囱和透气的老虎窗。以后维修中,楼层增加了一层,变成三层楼房,阴台也装上窗户当房间使用,屋顶上的白铁皮也被大红瓦取代。
2014年9月,志德堂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伊莎白的一个世纪
加拿大人伊莎白(Isabel Joy Brown)1933年从华西坝加拿大学校毕业,回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后回到成都。1947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前往石家庄南海山外事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并留在中国,是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人。
伊莎白日生于成都,父亲饶和美和母亲饶珍芳先后从加拿大维多利亚学院毕业来到成都,学习中文时相识相爱,1915年1月结为夫妻。1919年饶珍芳受华西协合大学安排,管理成都私立弟维小学(现成都武侯区红专西路小学),她在弟维小学新设了一所幼稚园。饶和美在华西协合大学文科任教。
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华西坝上度过,每年暑期,父母都要带家人到彭州白鹿镇或峨眉山度假,伊莎白从小喜欢田野生活。1933年,伊莎白从加拿大学校高中毕业后回加拿大,就读于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学心理学,在校期间选修了人类学课程。1938年伊莎白获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伊莎白想做人类学家,决定先回四川做人类学调查,再赴英国跟人类学奠基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攻读博士学位。
1939年伊莎白回到成都,获得教会的资助研究阿坝藏族部落。在理县杂谷脑镇近一年的田野调查中,她初步掌握了当地语言,拍摄了不少反映民风民俗的照片。
伊莎白的妹妹在成都金陵大学教英文。有一天妹妹生病,伊莎白去代课,在办公室遇到英国人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柯鲁克生于伦敦一个犹太家庭,1934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35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36年前往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投身反法西斯斗争。1937柯鲁克读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想来看看延安。1938年他来到上海,已没有路费去延安,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书,不久到成都金陵大学任教。
结束了理县的田野调查后,伊莎白遇见乡村教育家晏阳初,对晏阳初他们的乡村建设运动产生兴趣。1940年,她在晏阳初介绍下参加了中华基督教联合会设立的研究项目,到重庆璧山县兴隆乡做人类学调查。伊莎白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俞锡玑对l497户家庭逐户家访,近一年时间完成了前期工作。
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共产国际号召盟国的共产党人回国参军,柯鲁克决定回英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随即他在中国加入英国空军。1942年伊莎白与柯鲁克到了英国,两人结婚后,柯鲁克到印度、缅甸等国做情报工作,伊莎白到一家军工厂工作,加入英国共产党,后参加加拿大女兵军团。
马林诺夫斯基已去世,伊莎白想跟他的学生雷蒙德·弗思学习人类学。弗思当时在英军情报机关服役,他同意战后指导她。
1945年5月欧洲战事结束,伊莎白退役,获得两年资助,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博士。不久柯鲁克退役,退役军人和家属可获得旅费,返回参军时的地方,他与伊莎白决定回中国,到解放区看看,写一本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书。伊莎白也把此次调查作为人类学博士论文项目。
1947年,伊莎白和柯鲁克带着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来到解放区河北十里店调查当地土改。近一年调查,他们收集大量资料,准备回英国写书。中共中央外事组副组长王炳南邀请伊莎白夫妇为新中国培养英语人才,他们欣然同意。1948年,中共中央在石家庄附近建立外事干部培训学校,他前往担任英语教学工作。
1949年,外事干部培训学校迁到北京,后改名北京外国语学校,柯鲁克任英语部副主任、英语教研室主任,伊莎白任二年级英语口语教师。伊莎白夫妇教学之余,合作撰写《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1959年在伦敦出版。
伊莎白和柯鲁克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学校从事英语教学,柯鲁克2000年在北京去世,终年90岁。伊莎白整理了与俞锡玑在重庆璧山作人类学调查的资料,2013年她98岁高龄时,中华书局出版《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一书,为我们留下那段历史的鲜活记忆。
四川第一本教老外的汉语教材
清末民初,来四川的传教士首先要学中文、学四川话,为此设立了传教士语言训练学校。加拿大学校大楼落成后,语言训练学校设于此楼。1917年,加拿大美道会第一批来四川的医学传教士启尔德为语言训练学校编写了《华西初级学生中文教程》,供来川的传教士学习中文。该教材英汉对照,选取32个日常生活场景,如与教书先生对话、请厨师、坐轿子、换银圆等,每个场景由十多句中文组成,全书共1005句,前200句中文还用旧式罗马拼音注音并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成都话的音调。启尔德在序中讲述了他学中文的经验:“和老师交谈,和厨师或苦力或女佣交谈,和陌生人交谈。与同事说话,与路上的游客说话,和农民说话,与各位在旅馆和茶店的客人交谈。认真听他们说话并记下来……从一个人这里学到一个单词,或从另一个人那里学到一个短语。对我们传教士来说最欣悦的是,中国人从来没有讥笑过我们学习他们语言时出的错。”
这本汉语教材里的四川方言比比皆是,如啥子、落雨、今天走得拢吗、今天横顺要走拢……
俞子丹的成都风俗画
传教士语言训练学校为两年全日制学校,教师都是中国人,学校禁止用英语。
1924年,英国里兹大学硕士徐维理(William G·Sewell)带着新婚妻子来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任教,在语言训练学校结识汉语教师俞子丹。徐维理等人有一定听说能力后,俞子丹常给学生讲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接送东西一定要用双手;坐位子要坐在靠门的下座,直到三请四请才移上座;客人走时要送客,绝不要站在高处说再见。”有一天俞子丹拿了一张他画的挑水夫,徐维理他们很喜欢。此后,俞子丹陆续画了不少讲述成都风土人情的画,徐维理收藏了这些画。
两年后徐维理结束语言训练学校的学习,在大学教书,常遇到俞子丹,他的画描绘当时成都各行各业的生活状况。徐维理收藏得越多,对中国文化越是了解、喜爱。1933年,徐维理介绍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中国人生活的那片土地》在英国出版。
徐维理在成都工作和生活近30年,1952年回到英国后,他又写了几本有关中国的书,很多插图都是俞子丹的画。徐维理的THE DRAGONS BACKBONE(《龙骨》),选了俞子丹的90幅画,每一幅都附有俞子丹当时所讲故事,堪称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1986年该书在英国出版时,徐维理已去世两年。
2004年旅居英国的成都人萧冰看到该书,她和女儿翻译了该书,中文版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遗憾的是,自徐维理回英国后,就再也没有俞子丹的消息了。
来源:成都日报
今天搜人民日报数据库,搜到一则1980年的新闻。日期是日的。
七十七个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
据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九日电 世界五大洲七十七个国家的一千三百多名留学生目前正在中国学习。这些来自西德、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扎伊尔、刚果、苏丹、索马里、日本、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的外国留学生,是近几年来先后入学的。他们现在分别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陕西、江苏、浙江、广西、广东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四十所高等院校学习文科、理工科、医学、农业学、美术、音乐、体育和戏剧。
而到了2013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了356499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的飞速发展,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也断升高。我想学汉语的留学生中固然有不少是学术方面的,但是更多的是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被吸引过来的。因此,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未来学汉语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师的路也会越来越宽,可能我们现在还觉得路很窄,但是你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再看看,那个时候就会看到了。
大家好,欢迎来到汉语推广观察。我是tcfl,一个关注汉语国际推广的独立博客博主,这是博客的第一篇日志,根据惯例,应该来个自我介绍。
2004年,我开始读对外汉语专业,正好赶上国家开始花力气推广汉语这个时代。高中的时候由于感觉自己语文和英文都还不错,看到对外汉语专业以后还可以教老外学汉语,于是就毫不犹豫的报了这个专业,当时我真的是根据专业来选学校的,全部的志愿都是报的对外汉语。
到了大学之后,我发现自己竟然对网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从200年就接触互联网,但是那个时候仅仅限于聊聊QQ,发发电子邮件这个阶段。大一的上学期,我开始学html,下学期的时候,有了自己第一个个人主页,那个时候别提有多兴奋了,一直都是对网站感到很好奇的,第一次看到自己做的主页在网上也可以访问到,真是太激动人心了。后面就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对外汉语的个人主页,这就是后来汉语链()的雏形。只是一开始是在一个个人主页提供商那里注册的二级域名网站,后来才注册汉语链域名,其实从2005年就开始做了。
再后来,就做了对外汉语信息网,一开始用的是www.这个域名,后来忘记了什么原因,原来的域名不能用了,就放弃了,改为注册www.这个域名。中间经历了两三次数据灾难,丢失了很多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料,很是痛心。2008年毕业之后,还是一直在更新,忘记了说一点,其实我一直在百度也有写博客,网址是:,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荒废了,没有再更新了。
2013年底,我开始自己创业,时间更少了,于是所有与对外汉语的博客,网站几乎都没有更新了。2014年下半年,创业失败,又出来工作,还在做外贸。这个时候,才发现对外汉语信息交流网这个网站被人攻击,被人挂了木马,网站彻底挂掉,之前的积累全部报废了。
于是,就有了这个博客。我会更多关注于对外汉语发展史,国别汉语教学,教学资源,技巧的分享,对外汉语招聘信息的分享。
第一篇就写到这儿吧,欢迎以后大家常来。
subscribe with FeedBurner
版权所有&&对外汉语观察 2014&&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外汉语教学资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