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常数~~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一个月可以自学...

什么是所谓的&正常人&,考上清华但是不喜欢读于是回家自学的算不算?爱因斯坦那样的算不算?_百度知道
什么是所谓的&正常人&,考上清华但是不喜欢读于是回家自学的算不算?爱因斯坦那样的算不算?
提问者采纳
正常人就是世俗眼中所谓的“成功人士”或是努力先“成功人士”靠近的人
那为什么很多人说考上清华但是却回家自学的人不是呢?
因为他没有按世人所以希望的那样按着所有成功人士的步子走小学→努力考最好的中学→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好的工作成家立业6+3+3+4用尽人生四分之一的时光来读书再用四分之二来成家立业照顾家庭剩下的时光垂垂老矣
这里的所有的成功人士是指其外延吗?
呵呵,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毕业出去事业成功的人
那么既然不是外延,为什么要加上&所有的&
人生数载在校他们读书、吃饭、睡觉出外他们上班、下班、拿工资一切周而复始犹如程序设定,没有一点偏差
抱歉,或许我用词不当
那么如何用恰当的用词对其复述呢?
那么在我不愿意的情况下不跟着大多数走是不是很明智的?
世人曰:少数服从多数但真理永远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你觉得呢?
我说了我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我是对的啊
你是90后吧!呵,谁的青春不迷茫无所谓对,无所谓错世人看的是结局你只需要看过程
既然你觉得你是对的,既然你已经选择那么你就是勇敢的向前走因为当你选择那一刻你就已经没有退路
如果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呢?
事实已经证明我是对的了
90后你这样的90后很少了坚持下去吧!很多人都败给了现实
不是他们败给了现实,而是他们没有认清现实,他们以为坚持下去成功地概率不足百分之一,其实是大于百分之一的
呵,其实我很欣赏你的想法祝你好运!顺便说一下我是真正的90后迷茫的一代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爱因斯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霍金在物理学科学家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可以和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人相提并论吗?
霍金在物理学科学家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可以和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人相提并论吗?
按投票排序
不能很多人也心里清楚,这比得没啥意思,外行才看排名。科学家这个群体中没有「地位」,顶多有「影响力」,这个要从整个科学史的角度来看。还有,影响力大的都是牛人,但是牛人不一定影响力大,这里面机遇很重要。所以硬要拿他们来比,只能比他们的学术成就在整个科学史中的地位。这不是他们作为人的地位,只能说他们足够牛掰并且强运,在合适的时间做出了有地位的工作。————下面是有人想要的(伪)干货————牛顿把人类基础物理水平从一个无穷趋近于0的状态硬生生地拉到了10。都说第一步最难走,从0起步建立一套学问的基础是最困难的工作,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和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前进了不少。之后的几百年,基础物理水平大概上升到了20吧。其中贡献比较大的有: 那些搞数学分析的,不仅严格化了微积分,而且把力学抽象化为分析力学,而且发展了流体力学,这里面有欧拉、拉格朗日、哈密顿什么的; 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的热力学,代表人物吉布斯、玻尔兹曼; 电磁学,代表人物法拉第、麦克斯韦。麦克斯韦的工作算是承前启后的大作,也算是个重要人物。但总的来说,物理学的面貌没有发生太大改变。20世纪初的黄金年代,算是一口气把物理学水平提升到了100。这里面爱因斯坦出了至少一半的力,这就是他的水准。其它对量子力学做出主要贡献的还有普朗克、玻尔、德布罗意、泡利、海森堡等,但贡献非常分散。个人认为,爱因斯坦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贡献是超越他那个时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有和牛顿站在一起的资格。之后的发展很迅猛,现在说达到了500的水平应该不过分,但是要说有谁有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的影响力,估计是没有。排得上号的大概有狄拉克、费曼、朗道、杨振宁,还有如果以后弦论从任何意义上成功了,爱德华胃疼也是能进入这个行列的。霍金的话,是难进入这个行列的。当然,他的工作是重要的,黑洞热力学是全息对偶理论的先驱,他的名字载入物理学史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以上内容仅供喜欢看排名的人参考。答主对此不负责,谢绝撕逼。
拿现代的物理学家和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物理学家来比显然是不合理的。就比如牛顿的数学水平在现代来看就是微积分水平, 分析学那时都还没出来, 不过看他的principia就知道他把古典几何那套公理化体系玩的炉火纯青, 可惜18世纪之后几乎没人玩古典几何了。爱因斯坦则是略懂些黎曼几何, 会用张量分析的工具, 陈省身大师曾强烈指责爱因斯坦数学水平不怎么样, 因为Einstein显然是不懂大范围微分几何的, 他的场方程是局部坐标下表示的。我们再来看看霍金的数学到了什么地步, 看过他写的《时空的大尺度结构》(不是科普书, 楼上那些只看过《时间简史》的可以深入阅读)的人都知道, 霍金显然精通微分几何和偏微分方程,感觉如果他转行做数学的话完全可以像丘成桐那样做几何分析了。 丘成桐如是说: “他研究广义相对论,我也从事广义相对论的研究,我讲的数学他懂,他讲的物理我也懂。我去剑桥讲过学,他也来过哈佛讲课,书信往来就更多。” 而且看过他关于霍金辐射的文章就知道, 霍金不仅精通广义相对论, 还精通量子场论, 所以拿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和巨人比是不合理的。至于所做出的成就谁高, 我个人认为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工作还是具有奠基性意义的, 但霍金的工作绝对是能在物理学教科书中流传下去的, 看看他的Bekenstein-Hawking公式吧:这是史上唯一一个包含了自然界4大常数的基本公式:玻尔兹曼常数,光速,万有引力常数,约化普朗克常数,好像牛顿的方程里只有G爱因斯坦的只有G和c吧。而且90年代A. Strominger和C. Vafa成功的用D-brane缠绕Calabi-Yau流形的可能方式的数量成功地在弦理论中得出了Bekenstein-Hawking公式, 可谓是弦理论的一大triumph。很神奇的是, 同年C. Rovelli从圈量子引力中也得到了BH公式, 所以说这个式子在某种意义上统一了广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甚至是信息学(熵的增加相当于信息的减少)。
霍金对物理学的贡献还不如杨振宁参看果壳网对此的讨论
当代霍金是物理学家中难得公众人物,这对宣传物理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作为身残志坚的代表,还是有一点问题,比如当时我妈妈想让我去上交,我给我妈妈说我不我就要学物理,我妈说你是不是要做霍金。。整天歪个脖子坐在椅子上。我说是的!。。。。。所以你看,家长对一个物理学儿子的未来担忧是他也会跟霍金一样残疾,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应该多宣传宣传薛定谔。
就好像雷布斯与乔布斯的区别。
霍金只是一位出色的宇宙学家,他的学术活跃期在上个世纪。私以为霍金之所以家喻户晓可以用人们被一个患上渐冻人症的研究关于宇宙学这样宏大的问题所感动。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范式的奠基者(1905年的五篇论文),牛顿是经典物理范式的奠基者。牛顿和爱因斯坦不仅仅是在他们有生之年解决了当时的物理学问题,更是奠定从他们起人们回答问题的方式。爱因斯坦终结了牛顿时代,而爱因斯坦时代至今尚未终结。霍金只不过是在爱因斯坦创造的范式下一个极为小的领域的专家罢了。
非常简单啊。。你看从初中开始,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物理书籍里面充斥着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法拉第等等人的理论。。。可是霍金只出现在语文书中。。。
霍金可以说是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但要到和牛顿、爱因斯坦以及其他一批奠定物理学基础的人相比还是有点差距。但有时候就是这样,行业内最顶尖的人的名气往往不如跨界的、稍差一些的人,就像当年乔布斯这个卖电脑和手机的忽悠一个卖汽水的(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高管):我们来改变世界吧,其实真正改变世界的人是Dennis Ritchie和Ken Thompson。如果拿NBA的球星们类比一下,我觉得霍金应该是奥尼尔、大卫罗宾逊这个层次的,属于最顶尖的人物之一,但是最顶尖的人物还有乔丹——其实乔丹还在仰望指环王拉塞尔
我们学习大学物理的时候,老师说最屌的牛顿和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然后细一点地话,牛顿第一,爱因斯坦是第二,麦克斯韦是第三,第四老师没说,后面的就不知道了。所以霍金应该很难吧,要进这个排名。
我认为霍金出名有部分是因为他广泛存在中小学作文中
爲什麼牛頓的地位總是被低估,就因爲大家中學學過力學嗎?引一個Quora的答案吧(作者是,鏈接:):I think that, if anything, Newton's enormous personal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science is under-appreciated.It is now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a casual reader, even one with advanced training in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to understand Newton's great work, the 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first published in 1687.
The great astrophysicist and Nobel laureate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 dedicated the last five years of his life to reading thePrincipia and making it understandable to a modern professional physicist.
He only managed to get through what he thought were the key bits before he died.There are three main reasons why the Principia is so difficult to read (aside from the fact that it was written in Latin, which few people learn now).
The first is that Newton presented his proofs in a geometrical ("synthetic") form, in the manner of the ancient Greeks, rather than using the algebraic ("analytic") language that is favored by modern scientists and which is much easier to systematize and to teach (especially to people who, as the Soviet mathematician V. I. Arnold complained, "don't really understand it").William Whewell () memorably commented on this aspect of Newton's work:Nobody since Newton has been able to use geometrical methods to the same extent f and as we read the Principia we feel as when we are in an ancient armoury where the weapons
and as we look at them we marvel what manner of man he was who could use as a weapon what we can scarcely lift as a burden.The second reason why the Principia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s that Newton hated controversies, and he deliberately wanted to keep his work technical and abstruse to "avoid being baited by little smatterers in mathematics".
It is easy to blame Newton for this attitude, but if one looks carefully in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time, it is clear that Newton had to contend against intense criticism from many fronts, almost all of it misguided and some of it malicious.
Even a man with a much less prickly and suspicious temperament than Newton would have balked at the prospect of straining to make his work accessible to people who were so eager to attack him.The third reason why the Principia is hard to read is simply the incredible depth and breadth of its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Newton had created a new mathematics and a new physics, and not for the purpose of solving the simple problems with pulleys and inclined planes that we teach now to students.
In the Principia, Newton formulates his laws of motion and then uses the calculus, which he had invented, to derive 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 from an inverse-square force law for gravity.
He goes on to use the same principles to explain the motion of comets, the shape of the Earth, the tides, the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 and even the irregularities in the orbital motion of the moon (an instance of the famously difficult "three-body problem" that occupies mathematicians and physicists even now).
The scope of the work on celestial mechanics in Book III of the Principia ("The System of the World") goes beyond what is taught today to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physics or astronomy.There is a mathematical result in Book I of the Principia, about the algebraic non-integrability of smooth ovals, that was not appreciated until it was re-discovered 300 years later by V. I. Arnold and others.
There, Newton makes a topological argument long before topology was invented as such.
(Arnold also points out that this was the first impossibility proof since the ancient Greeks.)Vladimir Igorevich Arnold ()In Book II of the Principia, Newton struggled with the problem of describing the motion of bodies in resistive media (air or water), long before the nature of that resistance was adequately understood.
Much of that work is now obsolete, but fluid dynamicists still deal on a daily basis with "Newtonian fluids", because Newton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define precisely the concept of viscosity.And Newton was not only a brilliant mathematician and theoretical physicist.
He was a also a first-rate experimentalist, who built the first practical reflecting telescope and demonstrated (using a glass prism) that white light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colors of the visible spectrum.
(His other and far more accessible published work was the Opticks, which appeared in 1704.)
Newton also formulated a well-known empirical law for the rate at which hot bodies cool off, studied the speed of sound, and pioneered techniques of data analysis that would only come into their own many years later.Moreover, Newton was philosophically well ahead of his time.
For instance, his great rival Gottfried Leibniz () rejected the Newtonian theory of gravity because it did not explain how gravity acted across empty space.
Newton famously replied that he did not know what gravity was, that he was only formulating a mathematical law that described its observable behavior.
Richard Feynman commends the modernity of Newton's approach in his famous lectures on 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1965).It is true that classical mechanics is not taught today in the language in which Newton formulated it, but the ideas are very much his.
Two people were princip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to mechanics that we use now: Leonhard Euler () and Joseph-Louis Lagrange ().
Both of them admired Newton greatly.
In fact, Lagrange was often heard to remark that Newton had been both the greatest and the most fortunate of all mortals, because one may discover the system of the world only once.It is also true that we now know that Newtonian mechanics is not the last word on the workings of the Universe.
It fails to describe both the behavior of objects traveling very fast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for which we need Einstein's relativity) and the behavior of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very small scales (for which we need quantum mechanics).
But the discovery of relativity and quantum mechanic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without Newton's pioneering work, which created the framework in which the exact sciences have proceeded since.
(Einstein left several touching tributes to the greatness of Newton's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s.)
Newton himself understood quite clearly (often more clearly than his followers) the scope and limitations of his work.
And as long as there continue to be physics students, it seems quite likely that they will start by learning Newton's laws of motion.Post-script:
I am a physicist, so I naturally focused on Newton's contributions to physics.
But, besides sharing the credit with Leibniz for the invention of calculus, Newton made other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pure mathematics.
He generalized the binomial theorem to non-integer exponents.
He contributed enormously to the theory of power series (the "Taylor series" is more Newton's than Taylor's).
He classified most of the cubic plane curves (in the process helping to develop the techniques of projective geometry), and he showed how to construct the conic sections with five given points or tangent lines.
Also, people who work on numerical analysis are quite familiar with "Newton's method" for approximating the roots of a real-valued function.
你能想象一个只能动动眼睛和为数不多的几根手指的人能取得那些成绩有多难。何况再加上一本印数愈千万的书《时间简史》。他的故事实在是太有传奇色彩了。
霍金不是作家吗?
弄科学的,咱比来比去确实没什么意思,真正重要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如果非要比较的话,我估计是“不能”,因为牛顿、爱因斯坦这种类似于开山鼻祖型的人物毕竟不是你霍金这种继承者能比得上,虽然霍金本身确实很牛很有贡献。价值观的使然,这就是为什么庙里一般供奉释迦摩尼而不是唐玄奘……
虽然我也不认为霍金的影响力可以比肩这两位。但好多人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没有在中学物理课本里看到霍金的贡献,或者自己只读过霍金的科普书,这逻辑有点傻逼吧。。。
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杨振宁&&霍金
霍金主要是人生的传奇和其过分畅销的半科普书籍加成,使其更家喻户晓一些他主攻的课题又是和所谓宇宙起源能扯上些关系,所以仿佛是最高深又因为很多他的介绍里都要经不经意地提起他现在的职位是当年牛顿干过的,你懂得人的联想能力大部分人现在能说出名字的物理学家基本停留在课本阶段,他们时代都太遥远了,一般热爱一些科普的人知道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年代稍近的人,对他们是完全没概念的说白了二十世纪后期涌现出来的物理学家,谁能如数家珍?哦,这么说,霍金知名度高,还要感谢tbbt和谢尔顿当然,霍金在以后编纂物理史话时肯定是绕不开的说来也纠结,霍金的科学界研究被身体疾病桎梏,不过这个经历使他能被更多圈外人熟知并成名,不知该说上天太无情还是塞翁失马
地位的话还是牛顿最高,毕竟以一己之力奠定了经典物理,爱因斯坦比牛顿低半个头,但还是一个水平线上的,在大家大呼物理学已死的时候,他的相对论开创了一个新世纪。其他人都无法和他两相提并论,他们都是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其他人顶死一个裂土而封的诸侯,霍金嘛,算个士大夫吧
在高考作文出现的概率为0.89%
霍金是理论物理学家里科普书卖的最好的,是科普书作者里理论物理最好的。而牛顿和爱因斯坦是历史上最伟大物理学家。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哪些重要的贡献_百度知道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哪些重要的贡献
提问者采纳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的爱因斯坦(Allbert Einstein ,),以表彰他在理论物理学上的发现,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最重要的科学贡献是在1905年创建了狭义相对论.然而在颁发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却只字不提相对论的建立.诺贝尔委员会特别申明,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由于他建立了相对论,而是&为了表彰他在理论物理学上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的定律&。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奥利维亚(Aurivillus)为此专门写信给爱因斯坦,指明他获奖的原因不是基于相对论,并在授奖典礼上解释说:因为有些结论目前还正在接受严格的验证。这件事说明了20世纪初,人们对待新的科学观念是何等的保守。当然,即使是只限于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爱因斯坦也早就该获得最高的科学嘉奖了。量子假说是普朗克在1900年根据黑体辐射的实验和理论作出的大胆尝试。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但是他的量子概念只限于辐射的发射和吸收。爱因斯坦是在他的基础上,把量子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光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总结了光学发展中微粒说和波动说两种理论长期争论的历史,认为光能量的不连续分布不但可以解释黑体辐射的规律,也应能解释光致发光、紫外光产生阴极射线(即光电效应)、电离现象等实验事实。1905年,他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一文(图21-1)中提出了这一理论,认为光辐射的能量是一束一束地集中在光子(或光量子)上,光子的能量是E=hν,式中ν是光的频率,h是普朗克常数。爱因斯坦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得:eV=hν-W其中e为电子电荷,V为遏止电压,eV等于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最大动能,W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需作的功。这个方程就叫爱因斯坦光电方程。在这个方程中不出现光的强度,可见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这个方程不但解释了遏止电压,而且还预言遏止电压与频率的线性关系。然而这个线性关系在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时,还没有人从实验中得到过,因为要测量不同频率下纯粹由光辐射引起的微弱电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是由于理论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另一方面,勒纳德(P.Lenard)的触发假说占了上风,更重要的是,经典理论的传统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光电方程长期没有得到普遍承认。甚至相信量子概念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都反对他,就连能量子假说的提出者普朗克自己也持否定态度,认为爱因斯坦走得太远了。为了检验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实验物理学家开展了全面的实验研究。主要困难在于电极表面有接触电势差存在,氧化膜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只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的研究,才逐渐克服这些困难。直到1914年,密立根作出了关键性的实验,精确可靠地对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进行全面的验证。到了这个时候,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才得到科学界的普遍接受。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虽然没有列入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之中,但是世人早已普遍把这项成果看成是爱因斯坦最伟大的科学贡献。当然,这也是由于爱因斯坦善于批判地继承前人的遗产所作出的创造性成果。应该说,在爱因斯坦之前,物理学已经为相对论的问世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理论不但把电学和磁学统一为一体,而且还预见到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其次是光学实验,19世纪后半叶,光速的精确测定为光速的不变性提供了实验依据。然而,这个结论却与力学中的伽利略变换相抵触。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为代表的以太漂移实验和其它许多实验得到互相矛盾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洛伦兹在1892年一方面提出了长度收缩假说,用以解释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另一方面发展了动体的电动力学。他假设以太是绝对静止的,从他的电磁理论推出了菲涅耳曳引系数。随后,又在1895年与1904年先后建立一阶与二阶变换理论,他力图使电磁场方程适用于不同的惯性坐标系。然而尽管他的理论能够解释一些现象(例如能解释为什么探测不到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但却是在保留以太的前提下,采取修补的办法,人为地引入了大量假设,致使概念繁琐,理论庞杂,缺乏逻辑的完备性和体系的严密性。法国著名科学家庞加莱对洛伦兹理论起过积极作用。他在1895年就对用长度收缩假说解释以太漂移的零结果表示不同看法。他提出了相对性原理的概念,认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应该不随坐标系变化。他的批评促使洛伦兹提出时空变换的方程式。1904年庞加莱正式表述了相对性原理。他在一次演说中讲道:“根据这个原理,无论对于固定的观察者还是对于正在作匀速运动的观察者,物理定律应该是相同的。因此没有任何实验方法可以用来识别我们自身是否处于匀速运动之中。”庞加莱还对洛伦兹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使它的数学形式更加简洁。然而庞加莱也没有跳出绝对时空观的框架,他们已经走到了狭义相对论的边缘,却没能创立狭义相对论。历史的重任只能由没有传统思想包袱而有独立批判精神的年轻学者爱因斯坦来承担。深入的哲学思考,使他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在年轻时阅读了戴维、休谟、恩斯特,特别是马赫的哲学著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马赫的《力学史评》都给了他深刻的影响。1902年前后,爱因斯坦和几位年轻朋友组成“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聚在一起,研读斯宾诺莎、休谟、庞加莱等人的科学和哲学著作。斯宾诺莎关于自然界统一的思想,休谟的时空观,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都引起爱因斯坦极大的兴趣。爱因斯坦很了解电磁理论发展中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这就是当把电磁理论运用到运动物体时,在理论体系上出现了明显的不自洽。由此得出的结论不能够用普通力学知识解释,这个知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速度相加原理。是在旧理论框架中修修补补,还是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每位研究电磁理论的物理学家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大都倾向于前者,有的人下了很大功夫来修补已有的电磁理论,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越修补,问题就越复杂。只有那些具有无畏精神、没有包袱的科学家,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爱因斯坦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光辉的范例。爱因斯坦日出生于德国乌耳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里。一年后,全家迁居慕尼黑。父亲和任电气工程师的叔父在那里合办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科学和哲学的启蒙。但爱因斯坦小时并不显得才华出众,很晚才会说话,直到5岁还说不清楚,曾被医生认为发育不正常。不过,小阿尔伯特很爱思考,总是向大人盘问“为什么?”四五岁时,他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常对新鲜事物感到新奇。例如:对指南针曾发生过浓厚兴趣。后来对几何定理的神奇也深有触动。1894年,全家迁到意大利米兰,爱因斯坦留在慕尼黑上中学,他厌恶德国学校窒息自由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后来放弃学籍也去了米兰,1895年转学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爱因斯坦16岁就通过自学掌握了微积分。爱因斯坦最喜欢的是电磁学,这也许跟他的家庭背景有联系,父亲和叔父的电气作坊涉及许多电气问题,叔父本人是电气工程师,曾获得多项发明专利。1896年爱因斯坦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物理学。就在学习过程中,爱因斯坦开始了创新活动。他从16岁起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以速度c(真空中的光速)追随光线运动,我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像一个在空中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爱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电磁学的学习和研究越加深入,也越来越感到当时电磁学的内容存在许多问题,无法解决这一矛盾。后来,他读到洛伦兹1895年关于电动力学的论文,对洛伦兹提出的方程发生了兴趣。他很欣赏洛伦兹方程不但适用于真空中的参照系,而且适用于运动物体的参照系。当时他试图用洛伦兹的理论解决追光问题,但却发现要保持洛伦兹方程对以光速运动的参照系同样有效,必然导致光速不变的结论,而光速不变的结论明显地与力学的速度合成法则相抵触。为什么这两个基本原理会互相抵触呢?这里面必有原因,爱因斯坦日夜苦思。经过十年的思考,终于在1905年的一天,他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伯尔尼的朋友贝索偶然间帮他摆脱了困境。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他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贝索。两人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忽然爱因斯坦领悟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他想到时间概念有问题,不可能绝对地确定时间,在时间和信号速度之间应该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立了这一新概念,爱因斯坦心里豁然开朗,第一次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出五个星期,爱因斯坦就势如破竹地拟就了整个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并以“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题发表(图21-2)。其时他不过是一位26岁默默无闻的专利局三级技术员。狭义相对论建立之后,爱因斯坦并不就此止步,他继续研究狭义相对论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惯性坐标系在物理学中比其它坐标系更优越?为什么惯性质量会随能量变化?为什么一切物体在引力场中下落都具有同样的加速度?爱因斯坦坚信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因为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他认识到狭义相对论并不是万能的,必须进一步发展。从1907年起,爱因斯坦就在思考如何突破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以解决惯性与重量之间的不协调。跟狭义相对论的创建经过一样,他又是经过长时间的苦思,终于有一天找到了突破口。当时他正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办公室里,脑子里突然闪现了一个念头:如果一个人正在自由下落,他决不会感到他没有重量。他想:下落的人正在作加速运动,可是在这个加速参照系中,他有什么感觉?他怎样判断面前发生的事情?可见,引力场对物体的引力作用和物体的加速运动是等效的。在这个基础上,爱因斯坦在1916年发表了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爱因斯坦对自己创建的相对论充满信心。他当然很关心这个理论是否符合实际,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所以他特别提出了许多实验检验相对论的方案,既包括狭义相对论,也包括广义相对论。例如,爱因斯坦曾经预言,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中光线会发生弯曲现象。通过这一弯曲现象的测量,有可能验证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1911年著文指出,光线经过太阳附近会由于太阳引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弯曲偏角应为0.83″,并且指出这一现象可在日全蚀时进行观测。1916年爱因斯坦又一次研究这一问题,重新计算的结果为1.7″。1919年日全蚀期间,英国皇家学会派出天文学家爱丁顿等人赴西非和拉美观测。两处观测的结果分别为1.61″和1.98″,与理论计算基本相符。这件事使爱因斯坦名声大振。到了这个时候,相对论才得到人们的重视。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没有提到相对论,但是颁奖是在1919年日全蚀观测之后,显然是因为事实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而爱因斯坦在领取诺贝尔奖时所作的演说词题目就是:“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问题”。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爱因斯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城欧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