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科的人有必要去学下宏观经济学学方面的东西...

更多选车参考:
综述:来自成都的天惑贴子:
大家在这里讨论对vios的评价,涉及到的问题,最本质的是出这个价买这个车是否合算,其订价是否合理。而这个问题的延伸的问题就是想有车且钱不不多的人,尽量想买的车是价格低且车好。为此,想提供以下一些参考意见,主要针对买车误区来谈的。但是首先需要申明的,如果对vios进行评价,指出其的缺点与不足,是限定在只有这种支付能力的人,不能像那个什么“师傅类”的人,说或vios有什么缺点,就骂你有本事去买奔驰、。这种说法很像是如果你遭遇强盗,要用刀要杀你,你说你为什么要杀我?这个强盗来个蛮不讲理,你有本事找个用枪的杀你,就死得痛快点。所以,与“汽车师傅”类的人,不要纠缠。归入正题:
1、从经济学与营销学方面讲,任何厂家都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购买者是则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两者能够平衡的力量不是以消费者的意愿,也非以厂家的意愿为转移,这要看竞争的结果。所以,中国汽车市场的车价,只能在中国市场比较。如果总体的价格水平是那样,指望某个厂家给出你希望的价格,很有“与虎谋皮”的味道,非常不现实!在有限选择的范围里,就出现这样的分野:
2、对于非汽车专业或有点汽车知识但是总归是外行的人来讲,考虑购车时,是很容易被误导原因的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舆论。中国的舆论对于任何一款新车,都从来不吝赞美之词,原因在于记者也是人,也要吃饭,“吃了别人的嘴软”是真理,因此媒体上如何赞美一个车,大可不必较真!二就是外行对车的要求,往往成为一种普遍影响。中国一般用户对于车,主要比较的配置。实际上配置要分两种,一种是装饰性的,一种是功能性的。对于装饰性的配置(比如电动倒车镜,说实话,有哪位开车的人需要不断调整倒车镜的,这就是一种装饰性的配置),那就只能是钱包说话了。对于功能性配置,好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可以自己另外购置和安装的。比如,最多添加时,可能不怎么好看,但是绝对不影响使用,还有一种就是自己几乎无法改变的配置。比如将改为。这样,对于评价一个车相对合理性就产生:
3、是看重装饰性配置和自己可以添加的性能性配置还是看重不能自己改变的性能性配置。许多厂商和所谓购车指南,将许多用户往前者引导;而真正懂行的,则注重的后者。引导你到前者的人,一个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由厂家搭配给你的这些配置,往往比从市场自己购买价格会高许多!这就是说,这些东西厂家赚取的利润很高!而自己不能改变的功能性配置,往往不易看到,有些“吃力不讨好”。这样,你就看到,德国人的呆板,往往喜欢标榜自己车的品质,下功夫多的往往在这里;而日本人的精明,就是误导你或利用你对装饰性配置的注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因此,对于评价车,我们应该这样考虑:
4、家庭用车的强度与公用商务用车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一辆商务用车,每年行驶在5万公里是很少的了,而这个里程用到家用车身上,可能是3年以上的行驶强度了。所以,考虑购家用车时,只考虑制造的品质而不要装饰性配置,也过于偏颇。家用车应该求得一个平衡,即牺牲一点对制造品质的要求,将银子节约下来得到一些你喜欢的装饰性配置。这样我们就有一个评价的选车的最基本方法:
5、对于涉及安全(如),耐用性(车身的强度)和操控性方面(如助力)这些不能改变的功能性配置,应该首先考虑,比较提供了这些配置的车与没有提供的车,谁的价格合理。而对于装饰性配置,如果喜欢,当然也争取要有。但你可以采取一种比较的方法,就是说如果你要求的装饰性方面的配置,假设厂家没有提供,如果自己配要多少钱。最简单的方法是你可以到市场上专业性配件商店看一下这个东西,如果掏钱单买,需要多少钱,再看此车如果提供,又增加多少钱,就可以大体知道出的这个钱购这个车究竟值不值。所以,这里讲的选购车,应该对不能改变的功能性配置先比较,再比较可改变的功能性配置和装饰性配置。根据这个法则,你试验一下将Vois与Polo比较,答案应该不难给出。比如一个车用DVD,用7.5英寸真彩(TTF)显示屏,市场上现在极品也不过1万元。Polo上面的不可改变的功能性配置大大优于Vios,比如前后盘刹,比如车载局域网计算机系统,电子油门等等,都高出Vois整整一个档次。而就价位讲,Vois却高出Polo,合算不合算,我想答案应该是明确的。不过这个坛子里有人将Polo称为“二奶车”,这种比喻只能是气话。如果说句笑话,耍二奶的人也用“安全套”,正常夫妻关系的人也用“安全套”,你总不能说安全套是“二奶套”就不用吧!当然,我也想顺便说一句,对于Polo,因为无论是1.4L还是1.6L的,都是10以上,根据技术要求,应该使用97#汽油(最低也要用95#,可中国几乎没有95#),但Polo给的资料是93#以上,如果你用93#汽油,应该说隐患不少,而97#油的难加,是都知道的。如何考虑,就不好越俎代疱了。
以上所讲,需要再说明,我们是在中国汽车的价格都不合理的前提讨论的,采取的思维方法只能是“两害相比取其轻”。
16:06:41回复(0)|支持(0)
上一条口碑:
下一条口碑:
车型评分:*
做出个总体评价吧
评价标题:*
必填,3-20个汉字
您的评价会对其他人有很大的帮助
填写个综述吧10-500汉字
您还需要输入10个汉字
选择口碑分类:
外观内饰操控动力售后保养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有误
同步到微博&&
指导价:8.95-11.76万(待定)
市场价: 5.88-12.39万
类型:小型
保修:3年/10万公里
擅长领域:
解答问题:个
被提问:次您好,欢迎来到无忧交易网!
您当前的位置:
>> 玩猜宝作弊产品
玩猜宝作弊产品
基本资料:
经营模式:
联 系 人:
代理级别:不限
代理年限:不限
投资预算:不限
保证金:0.00 万元
加盟费:0.00 万元
咨询电话:131-(微信:)--加微信看视频效果。Q-Q:。官网★www.wanlongpaiju.cc★--最新普通牌产品,扑克麻将筒子牌九色番滩,纯技术手法,认牌切牌洗牌拿大牌,二八杠,十三水,斗牛,三公,梭哈,化学原料变牌,不多不少不重复,欢迎前来公司看产品试效果。
1.别人从哪里买的都可以快速张张认识,不需要提前加工,不借助任何工具设备;
2.通过自己学控牌,随意洗到自己想要的大牌的,同时出现多家大牌也是可以的;
3.学控牌 的手法绝技,别人学控牌 ,只需要自己学控牌 能发到自己想要的大牌的;多家大牌可以同时出来,给别人发大的,而自己更大的;
4.别人学控牌,自己只需切牌,即可得到自己想好的大牌;
5.妙手学控牌,别人任意学控牌,自己均可得到如意好牌的;
6.小牌变大牌,杂牌可以变好牌,任何牌,无需工具辅助,纯手法实现;
7.做庄通吃绝技:自己做庄,别人随意切牌,自己稳杀两门以上或者通吃;
8.做闲技法,别人做庄,自己仍然可以拿到比庄家大的牌,而别人看不出任何破绽;
9.公式赢法:无需练习,靠数学公式获取打庄或者压庄最佳制胜方法,傻瓜化!
10.教学手法,麻将绝技,技术,技巧。
咨询电话:131-(微信:)--加微信看视频效果。Q-Q:。官网★www.wanlongpaiju.cc★--最新普通牌产品,扑克麻将筒子牌九色番滩,纯技术手法,认牌切牌洗牌拿大牌,二八杠,十三水,斗牛,三公,梭哈,化学原料变牌,不多不少不重复,欢迎前来公司看产品试效果。
1.别人从哪里买的都可以快速张张认识,不需要提前加工,不借助任何工具设备;
2.通过自己学控牌,随意洗到自己想要的大牌的,同时出现多家大牌也是可以的;
3.学控牌 的手法绝技,别人学控牌 ,只需要自己学控牌 能发到自己想要的大牌的;多家大牌可以同时出来,给别人发大的,而自己更大的;
4.别人学控牌,自己只需切牌,即可得到自己想好的大牌;
5.妙手学控牌,别人任意学控牌,自己均可得到如意好牌的;
6.小牌变大牌,杂牌可以变好牌,任何牌,无需工具辅助,纯手法实现;
7.做庄通吃绝技:自己做庄,别人随意切牌,自己稳杀两门以上或者通吃;
8.做闲技法,别人做庄,自己仍然可以拿到比庄家大的牌,而别人看不出任何破绽;
9.公式赢法:无需练习,靠数学公式获取打庄或者压庄最佳制胜方法,傻瓜化!
10.教学手法,麻将绝技,技术,技巧。
咨询电话:131-(微信:)--加微信看视频效果。Q-Q:。官网★www.wanlongpaiju.cc★--最新普通牌产品,扑克麻将筒子牌九色番滩,纯技术手法,认牌切牌洗牌拿大牌,二八杠,十三水,斗牛,三公,梭哈,化学原料变牌,不多不少不重复,欢迎前来公司看产品试效果。
1.别人从哪里买的都可以快速张张认识,不需要提前加工,不借助任何工具设备;
2.通过自己学控牌,随意洗到自己想要的大牌的,同时出现多家大牌也是可以的;
3.学控牌 的手法绝技,别人学控牌 ,只需要自己学控牌 能发到自己想要的大牌的;多家大牌可以同时出来,给别人发大的,而自己更大的;
4.别人学控牌,自己只需切牌,即可得到自己想好的大牌;
5.妙手学控牌,别人任意学控牌,自己均可得到如意好牌的;
6.小牌变大牌,杂牌可以变好牌,任何牌,无需工具辅助,纯手法实现;
7.做庄通吃绝技:自己做庄,别人随意切牌,自己稳杀两门以上或者通吃;
8.做闲技法,别人做庄,自己仍然可以拿到比庄家大的牌,而别人看不出任何破绽;
9.公式赢法:无需练习,靠数学公式获取打庄或者压庄最佳制胜方法,傻瓜化!
10.教学手法,麻将绝技,技术,技巧。
电&&&&话:
手&&&&机:
主&&&&页:
地&&&&址:
你可能感兴趣
招商代理产品参数信息由无忧交易网为您提供,您可以查看到招商代理相关的优质批发/供应及招商代理厂家/经销商信息,同时为您提供全面的招商代理出厂价格参考,最新的招商代理报价尽在无忧交易网对不起,文章信息已删除或未审核。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那像公益这类亏本的事情为什么还有人干呢?
按投票排序
和那位匿名用户其实已经回答得挺好了。理性人假设只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思路,事实证明还是挺好的一个思路。但它自然不是对现实社会的完美描述,也没人会对它抱这样的期望。而我所想补充的是,理性人假设其实并不是个很强的假设,很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跟它都是不矛盾的,比如题主所说到的公益,甚至更广泛的利他行为,都是可以放在这个框架下解释的。理性人假设只是说人倾向于最大化自身的效用。但对效用函数的形式却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因而只要通过调整效用函数形式,这个分析框架就可以容纳利他行为。比如宏观上很多代际交替模型都会把子女的效用放入到父母的效用函数当中。回到题主所给的公益的例子,即使在排除可以通过公益从其他渠道,比如减税、形象改善等等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公益行为仍然完全可以是理性的。只要将其他人的效用放到行为人的效用函数中,对他来说,通过公益行为提升其他人效用,进而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就完全是理性的。当然提升自身效用的公益行为仍然是公益,仍然是值得赞扬的。效用函数体现偏好关系。而一般在微观当中,一个理性的偏好关系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完备性和传递性。前者要求个人明确知道对任意两个商品更偏好哪个,或是偏好无差异;后者则要求如果个人偏好A甚于B,偏好B甚于C,那就应当偏好A甚于C。理性偏好关系就足以保证显示偏好弱公理得到满足了:如果某次当A可选时你选了B,那任何时候,如果A、B都可选,而A是你的最优选择之一,那B必然也是。这几个假设不能说特别弱,毕竟好多人都宣称自己有选择恐惧症,也就是说他们的偏好多半是非完备的。除此之外,对理性人假设的另一个经常的质疑来源就是人是否有充分信息和能力找到自己的最优选择?这个扯开去话题太大了,得针对具体的细分领域和问题具体分析。不过这大概已经跟一般人所说的非理性相差甚远了。总而言之,理性人假设只是个理解世界的简单工具,不过它是个挺好用,而且其实适用范围挺广的工具。
先引用 Ariel Rubinstein 的一段话:It is meaningful to talk about the concept of “being good” even in a society where similarly, it is meaningful to talk about the concept of a “rational man” and abou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rational economic agents even if all people systematically behavein a nonrational manner.这么好的问题,竟然鲜有答到点上的。我先要大声疾呼:即使没有理性人的假设,需求曲线照样可以是向下倾斜的(考虑资源的稀缺性),而需求曲线就是效用最大化的主要推论之一。理性人假设难道就意味着人们是利己的、自私的?当然不是。Gary Becker 告诉你,理性人完全可以做到无私奉献:。理性人假设难道就意味着人们在做决策时只顾及自己?当然不是。即使是不同的个体,也可以拥有相同的文化和背景,从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决策。因为看到周围的同事都去买了肾6,所以自己也买了肾6——这完全符合理性人的行为。那么理性人假设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两条:消费者可以对任意商品的组合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有传递性的)排序;在能够获得的所有商品组合中,消费者选择自己偏好排序最高的那一组。理性人假设也可以脱离价格理论。举一个计划经济的例子:我送你五斤粮票,让你去换粮食,你是去换三斤还是四斤还是五斤?如果你觉得四斤比三斤好,五斤比四斤好(并且默认五斤也比三斤好),而且最后真的去换了五斤——那么恭喜你,在换粮食这件事上,你就是理性人了。
其实经济学是可以用理性人假设来解释这类行为的。而解释手法的差异,就可以区分出庸手与高手。从前有个少女,她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每次坐公交,必然会让座给老人家、孕妇或者小朋友。这类人,天生与自私二字绝缘,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非理性人。是不是呢?嗯。。。庸手解释:少女让座,是有收益的——是自我道德满足。而成本,就是让出座位,在车上站着会累。而对于少女来说,收益大于成本,所以少女就选择让座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少女的选择,是很理性的。然而,这样的解释,在经济学来说,是没意义的,因为你不能用于推断,少女在什么情况下,会让座,什么情况下,不会让座。那么,有推断力的解释,是怎样的呢?高手解释:跟上面一样,少女让座,分两个维度来衡量——成本与收益。成本看,少女是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让座?公交车让座,那么坐火车让不让?短途车让座,长途车让不让?一天的车程愿意让座,那么5天的车程让不让座?正常的时候让座,生病受伤让不让。没拿东西的时候让座,拿着很重的东西时还让不让?再来看收益,老人小孩她会让,青年人让不让,壮年人让不让。如果一个小孩很没有礼貌,她让不让?有受过道德教化的人愿意让,从来没有受过道德教化的人让不让?把这些条件,加加减减,组合起来,在现实中观察在不同条件组合中,人会作出何种选择,从而得出一般化结论。这样,以后就可以用这个结论,来推断不同人在让座行为的会作出何种选择。
主流经济学里面只是做了这样的”理性经济人“”唯利人“的假设,不代表它是泛用的。这个假设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工具,把复杂问题抽象简单化,有助于你理解一些经济行为的本质。同理比如用牛顿经典力学讨论摩擦力,你会讨论绝对光滑的平面,但这种假设也只是提供了一个理论工具帮助你了解宏观力学世界的本质。所以,其实”出于好心做公益“和”理性经济人“不是一个范畴的讨论,但并不是说”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就错了。(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做公益是为了避税等利益目的,那就符合假设了)因此,行为经济学也对主流经济学里面的”理性人“的假设做了修正。在我看来这就像讨论光滑平面上摩擦力和实际平面上摩擦力的问题是一样的。
看了各位的回答,忍不住说两句吧:首先,大家好像都没有弄清楚理性人这个概念。理性人这个概念和所谓的自私没有必然联系。经济学之前的基本假设叫经济人假设,是说人是趋利避害的。但是这个概念现在来看根本没法用,因为它是套套逻辑,就像「明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一样,是不可能错的。举个例子,一个人自杀,你说他理性吗?有人说理性有人说不理性,其实只要别人做了一件事,我们都可以说他是理性的,因为「我选择我喜欢」。否则为什么这么做呢。不可能错的只有废话,所以现在经济学强调理性人而非经济人,强调以理性的方式趋利避害而不是乱来,不强调自利动机而强调逐利方式要合逻辑、讲科学。具体定义是:1,你不能同时认为「A好于B」和「B好于A」;2,你不能同时认为「A好于B」、「B好于C」和「C好于A」。这样就是理性的。注意这个定义和自私没有必然联系。在题主所说的这个问题里面,做公益时人也是理性的,只要你心甘情愿。而且,做公益也有理性计算,你捐款是捐给红十字会还是捐给壹基金?是捐希望小学还是捐富翁?对吧?以上。
补充,请注意以下几点。1、动机 ≠ 行为。人的完整的行为过程可以划分为:动机à行为目的à个人决策à个人社会行动à行为后果。人的外在的、客观的选择行为和相关社会行动与隐藏在人的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动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实际上是关于人的动机模式的假设。2、(yuna殿下已经提到此点)抽象法:理性经济人假设运用了抽象法,将附着于人身上的各种社会属性全部抽象掉了之后,对人的最深层次的动机模式进行假设,把它定义为一种自利动机,这一自利动机绝不排斥人有其他的动机,绝不排除动机结构的复杂性,包括人的利他动机。它更不否定人的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斯密不过认为,人的行为最根本的动机是自利动机,这是人的行为的最根本动力。这一假设绝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是高度抽象的人;绝不敢说它概括了一切,但是它比较简单、富有解释力。3、自利≠自私:斯密自利经济人假设的“自利”,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自私,不否认人的各种良好动机的存在,也绝不否认人的动机结构的复杂性。把斯密的思想放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考察,斯密的“自利”,从根本上来讲,不过是对社会个体“自我”的理解、承认和尊重,是个人的自尊、自爱,合法地追求自我利益的权利。这种自我利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意味着个人的经济利益,但绝不意味着狭隘的经济利益。
理性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有利己倾向的,做任何事情如果对自己有利则可能去做(因为考虑到成本,所以是可能),而对于不利己的事情肯定不去做,比如一个人会把房子卖给出价最高的人,而不会因为兄弟义气之类的感情因素低价卖掉;另一方面是说人会衡量利得和成本,比如我买一辆车的成本和我每天打车或者公交或者自行车上班的成本和利得进行比较,得出一个相对理性的结论,而不光是因为喜欢车就买了。深层次的理性人应该考虑更多因素的决策过程,比如慷慨会为自己赢得好的名誉,对今后行事或者信贷有帮助,而轻易就毁掉自己名誉的人就不理性了。但这些都不是像数学一样能完全量化或者定性衡量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比如你给亲情一个定价以后,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送人而不是卖掉就是理性人的行为,但如果不看重亲情则这样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人为何会做公益?首先并非所有人都是理性的,理性是一个极端的假设,几乎没有人能一直完全理性,一部分人是这样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良知”或者“同情心”就如同“快乐”一样被人珍重,人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就如同你去看电影获得快乐一样。有更极端的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应该”被帮助,公益是一种“责任义务”。用广义的理性来解释公益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
理性人假设是一个简化问题的手段。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面对经济问题时的行为方式,用逻辑推导并预测人的行为。逻辑链需要一个起点,理性人假设就是这样一个起点。人理性,然后才能谈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然后才能推导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各种结论。如果没有理性人假设的话,我们对人类行为规律的了解就大大减少,少到以至于经济学的逻辑推演都无法进行的程度,所以我们需要理性人假设,尽管它存在严重的问题。理性人假设的核心是两条,一是人有能力做出使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判断,二是人的偏好良定。第一条说的是我有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能准确把握什么行为对我最有利,这太高估人类的水平了,我们多数情况下既不能处理那么多信息,也不知道怎样才叫对自己最有利,找局部最优倒是有可能,全局最优几乎不可能找得到。第二条要求我不能喜欢a多于b,喜欢b多于c的情况下,还喜欢c多于a。这也比较模糊,比如我觉得林志玲比高圆圆漂亮,高圆圆比汤唯漂亮,可是把林志玲和汤唯放一起比较我就有点含糊了。所以可以看出,人离理性人假设要求的程度还差得远。经济学的大趋势是废除理性人假设,这是毋庸置疑的。Alchian用演化理论克服了没有理性人假设后无法进行逻辑推演的问题。最近二十年大量脑科学和心理学理论进入经济学文献中,在没有理性人假设的情况下重构了我们对人的行为的知识,使经济学又可以沿着研究微观行为的方向发展。目前完全取消理性人假设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五十年内应该会取得巨大突破。
这个问题周其仁老师在《新制度经济学》课上讲过。就像 老师和 说的,理论研究一般都要有个前提,而“理性假设”就是一个理解人的经济行为的逻辑起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行为的因果联系,虽然它不甚完美。接下来我就结合从课上听来的内容再理一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哈,希望能帮到题主。
首先,人的行为、活动背后总是有想法在支持的,这个想法就是动机,比如人们做事儿总有一个预期,这个预期也可以理解为“动机”。亚当斯密以来,很多经济学家将"利己"作为人类活动的动机。比如,酿酒师傅的行为动机是改善家庭生活,那么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他就要好好酿酒才行。而自利后来有个更学术的表达——理性。
还有一个理解人行为的出发点,是利他,其实“利他”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利。还是酿酒师的例子,他只有好好服务别人才能改善自己生活。在市场竞争的迫使下,酿酒师看来是做了“好事”,好好对待他的顾客,这是我们看到的结果,但动机仍是自利。
那么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利他”?革命人为了革命脑袋都可以不要,恐怖主义也可以连命都不要;母亲对孩子,大多都会千般宠爱,但不一定图孩子回报什么,这些在“理性”的起点下又该如何解释?所以坚持理性分析框架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对于人的行为的分析就有了这样的思路:人的行为效用(utility)可以分为两块:一个是自己直接得到的利益,另一个是利他带来的利益。
后来关于理性的讨论甚至发展成一个哲学问题,人到底是“利己”还是“利他”的?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第二,创建一个理论,假设人是怎么回事儿,跟人到底怎么回事儿没关系,即人到底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根据这个假设来来总结出一个可观察、检验的命题来。也就是利用理性这个假设前提来缕清出一套“可靠的”、“可供检验”的因果关系,然后再利用这个因果关系预测未来。
所以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理性”这个假设前提呢?由上面的两个层次可以得到启发,也可以看到这一假设前提的一些缺点:
首先关于问题——“人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还是又利己有利他的?”,讨论到最后,人到底怎么样讨论不清,比较麻烦。另一方面,退一步讲,忽略“人到底怎么样”的探究,只是假设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研究问题。但问题又来了:不管假设人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都会有相应的反例,所以“理性”又面对第二个问题:假设的真实性。所以这是一个理论研究的选择问题,你可以选择不要前提,你也可以选择理性这个前提,只不过怎么让它精致化。当然,有些经济学家不能接受研究前提的不真实性,比如科斯。而且除了理性外还有其他前提可以选择,比如Alchian的《大学经济学》就将“稀缺”作为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前提,周老师也比较推崇这一前提,他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也以此作为基础,题主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举个简单的例子,不知道您是否了解牛顿三大定理,简单的说“理性人的假设”和牛顿定理中假设“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类比。当然理性人是为了研究方便,得出更优美和简洁的均衡结果而设置的,至于这个设置是否合理,会给经济学分析带来哪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这个假设是古典经济学的基石头,不过经济学的前沿已经开始逐渐抛弃这个假设,更多的考虑真实的人或者说社会化的人。
将问题简化抽象是看清问题本质,得出可应用性结论的必要步骤之一,而题主问出这样的问题,表明题主对于简化抽象问题的必要性完全缺乏认识——这说明题主没有做高深研究的天赋,这又能反过来说明,你并没有必要搞懂这个问题的必要。题主不用过于自责,那么多人完全不懂哲学,不照样好好活着么?
利己不一定仅仅指金钱上的。比如有很多人没有报酬也会自发做好事啊,这样能得到心理的满足感,道德的满足感,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利己。
我认为所谓理性人, 就是其所有与决策有关的参数都得到了量化, 体现在公式中了.
如果你认为理性人理论错了那是因为你没有使用正确的效用函数
很多人误解了理性人假设的目的。实际上社会科学的研究跟其他科学不同,社会科学变化复杂,需要通过模型把复杂系统简单化,才能开始进行数学推导,从而求到最优解。而很多人认为理性人假设就是所谓自私人假设,实在令人费解。
可以理解为物理中的「不考虑阻力」,或者化学中的「其他杂质」。假设的目的是简化模型,而不是去实现。
在数轴上找出一个Rational Number的概率为0,在人海里找出一个Rational people的概率也是。
我觉得可以有两个解释:1.金钱只是生存级别的“利” 还有更高级的“利” 那就是内心的愉悦感 助人为乐就算一种2.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 和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类似但是我觉得像比尔盖茨这种 应该还是1
理性人并不是假设,这是普遍的事实,关键在于,分析不同问题的时候,理性的对象是不同的。问这个问题说明经济学的不错,但是哲学还是得看一下,否则容易陷入逻辑陷阱。补充一点:理性人如何理解作为经典问题,其实一直是个逻辑陷阱的经典例子,即“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的不一致性。
就好像欧式几何,有一些公理性的假设,比如两点间直线最短,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整个欧式几何都构建在这几个公理性假设上面,自圆其说。除了欧式几何以外还有其他几何学。“理性人”的假设就是经济学的公理性假设,经济学大厦的基石,这个基石是可以被挑战的,你可以发明另外一个冯式经济学是基于这个假设不成立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