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果和草原上 刘白羽羽在飞机上看日出的描写...

知识点梳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作文(50分)以下作文,任选其一。1.题目: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相似的试题还有:
作文(50分)任选一题作文。(50分)1.·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美丽的外表,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文章有魅力,人们就会爱不释手;人有魅力,别人就想靠近与之交往。·刘白羽《日出》:“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文题:请以“()魅力”或者“魅力()”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先选择题目并补充完整。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③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④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40行。⑤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卷面整洁。2.仔细阅读下面寓言故事,然后作文。 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任选角度作文,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50分)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幸福原来()2.以“美丽”为话题作文。要求:①选择第一题请补齐题目后作文,选择第二题,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篇幅不少于600字。②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努力做到有新意。 ③文中若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题一:初中即将毕业,你将开始一种新生活。渐渐长大的你,心灵深处一定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有位知心的好友,渴望学业获得成功,甚至渴望得到一条漂亮的裙子,一本心爱的画册等等。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详略结合;(3)不少于600字。2.题二:生活中常有不少感动。感动,缘于危难中的大爱,困难中的相助;感动,缘于梦想的点燃,理想的实现;感动,缘于矛盾的化解,友情的建立;感动,缘于人群中的笑靥,亲人间的牵挂……一次叮咛,一语问候,使感动浸满心田。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有真情实感(2)题目自拟(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不少于600字。近代描写日出的文章除了徐志摩的《泰山日出》和刘白羽的《日出》_百度作业帮
近代描写日出的文章除了徐志摩的《泰山日出》和刘白羽的《日出》
近代描写日出的文章除了徐志摩的《泰山日出》和刘白羽的《日出》
巴金 海上日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公考,家教,作文,写作,答案,中考,高考,语文,英语,培训,教师,律师,秘书,文秘,作业,辅导
&>&&>&《基础写作》期中作业参考答案
《基础写作》期中作业参考答案_18400字
《基础写作》期中作业参考答案
写作、写作学、写作课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写作?
一般来讲,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说通俗一点,写作就
是写文章。写作时,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固定化、外物化、形式
化,形成一种有物有序的东西——文章。
2.谈谈写作的社会性的表现。
(1)、写作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也可以说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殷周以前,没有文字的洪荒时代,
人们“口耳相传”、“声气相求” 、“结绳记事”,原始的交流方式非常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
与人之间的交流范围愈来愈大,内容愈来愈复杂,而原始的交流方式又深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于是便产生了文字,产生了写作活动。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写作,而写作的发展又推进了社会与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2)、社会生活激发了作者的写作欲望。“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是说人有七情
六欲,都是因外物的变化而感发。人在社会生活中因外物的感触,因遭逢际遇的困扰,心中有所思,有所感,有
所怀,才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如果没有社会生活,作者无感无触,心如止水,自然不会有写作的激情。文章是社
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写作则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反映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此,社会生活与写作活动,一个催生,一个反映,互为因果,两不分离。
(3)、社会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写作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社会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早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作品是
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列宁也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像;不言而喻,没有被
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这里“被反映者”就是社会生活。没有社会生活,作者头脑空空如也,就不可能写出
(4)、社会生活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写作的主体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直接影
响作者的写作思想。此时代此环境的作家在选材、立意、写作形式,运用的写作方法等方面与彼时代、彼环境的
作家都不同。有人曾给老舍说,让他与山西的赵树理换一下,老舍说,那我就完了。
(5)、社会生活影响读者的品评意向,从而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读者是写作的受体。他们的世界观、文章
观、审美情趣、阅读倾向都受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带着时代烙印的品评意向又反馈于作者,使作者的
写作活动不偏离社会生活,而且在内容上更加严谨准确。例如有人提出《普通写作学教程》既然是就一般文章而
言的,为什么还设专章介绍“报告文学”的写作和“散文”的写作呢?为什么在说明问题时还引用了一些文学作
品的例子?对此编者在《修订版前言》中予以解释,说第一个问题主要涉及文章与文学的划界问题。文学与文章
的划界“可以用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将文章和文学划分开,如从思维的方式上,从反映生活的方式上,从表达
上,从表现主题的方法上,等等,我倾向于以写作时是否允许运用虚构的手法作为标准将文章和文学划分开。按
照这个标准,报告文学、史传文学以及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的散文,都可以放在普通写作学中进行研究。”
对于第二个问题,编者解释说虽然引用了一些文学作品的例子,但作者是把它作为文章看待的。但编者也认为“在
以普通文章写作为研究对象的教程中引用文学作品例子是不够妥帖的。”并在再版中作了适当纠正。
在这里,读者的意见是基于现阶段人们对文章与文学的不同观念并反馈给作者的,尽管作者作了解释,也说
明他对读者的意见有所关注。
(6)、社会生活能帮助作者克服主观偏见。列夫·托尔斯泰在开始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曾把安娜构
思成一个坏女人,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启迪,他断然改变了最初的构想,把安娜描绘成一个
正面的带有复杂性格的上层俄罗斯妇女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活对写作的制约关系。其实,这个道理并不费解。写
作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在学习研究过程必然会发现一些误解或
偏见,然后从文章准确反映生活的原则出发予以纠正,以顺应客观规律及事物的本质,便是自然的事了。
(7)、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柳青在《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一文中说:“技巧从哪里来的呢?
一般地认为技巧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现代人的书。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地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创作例话》第20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写作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写作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写作的规律与技巧也孕育在丰厚的社会生活之中。技巧的形成和创新主要来自对生活的研究。所谓“用笔不灵看
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即为一例。
二、名词解释
1、写作: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
2、写作学: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制作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说简单一点,写作学就是研究如何制作文章的学
三、 判断题
1、从本质上讲,写作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2、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3、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制作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
4、写作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5、文章是一个流变的概念。√
6、“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是说研究社会生活,可以获得写作技巧。√
7、写作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达三个阶段。√
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一、 问答题
1、 如何理解“物——意——文”转化律?
这个规律也称双重转化律。是说写作过程必须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由物到意,这是第一重转化。这重转化就是客观外物经过作者的观察、了解,映入作者的大脑,又经过大脑
的思考、分析、综合,注入作者的理解、意念或情感,形成新的观念或意象。这重转化是由外物到内意,由眼见
之物、身外之物到胸中之物的转化过程。所以又叫做“意化”。意化要求做到“意能称物”。完成这重转化,作者
必须具备一定的观察、捕捉能力,感受、体验的能力,想象、概括的能力,提炼、开掘的能力等。这重转化实际
上是写作内容的充实与净化,是文章的孕育过程,其结果是构制文章的蓝图。
由意到文是第二重转化。这重转化是把第一重转化的结果经过再认识、再深化、再整理,使之更加深刻、完
整、严密、精细,更有逻辑性、条理性,并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使它成为血肉丰满、便于阅读的文章。所以又
叫做“辞化”。辞化要求“文能逮意”。完成这重转化,作者必须具备驾驭文字、再现意识的能力。它包括定体、谋篇的能力,选技、用笔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这重转化实际上是思绪的梳理与固定,是文章的形成过程,其结果是构制物化的文章。
以上两重转化在进行中既有作者的积极追求与反映,又有事物的个性刺激与挥发。不过,双重转化主要是从
作者的角度提出的。
“物—意—文”转化律,是写作活动最基本的规律,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其实,人们对生活的反映与表现都包含双重转化的道理。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第二重转化的结果也不同。
如:“物—意—文”(写作者);“物—意—歌”(歌唱家);“物—意—画”(美术家);“物—意—器”(艺术制作、
物品制造者等);“物—意—话”(善谈者);“物—意—剧”(表演家)等等。清代的郑板桥在一幅画竹图上写了
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
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其中“眼中之
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转化即有“物—意—画”的意思。
有的外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双重转化律。前苏联学者Ao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中说:“创作过程不是
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第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示或者现实的形象;第二,把形象
变换成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创作是写作活动中的一种反映生活的方式。其中“外部刺激”即“物”;“知觉的显示”即“意”;“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即“文”。
了解了写作的这一条规律,有助于作者把握写作的各个环节,促成双重转化的完满进行,写出内容丰富、见
解深刻、构思奇异、形式独特的优美文章。
2、写作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有四点:个体性即写作的个体性指写作在操作上是一种个体行为;写成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作者
的个性风采。
综合性即写作的综合性特点指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级智能活动。
实践性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反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创新性即写作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写作的价值,写作的意义在于创新。
3、了解了写作的个体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① 写作中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无论在题材的选择,方法的运用,或者体裁的确定等方面,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
② 赋予作品独有的个性特点,使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独树一帜,有个性、有特点,这样才能新人耳目,增强表达效果。
4、 了解了写作的综合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学习写作,主体是主导的因素,因此对于写作主体来说,学习写作就要进行综合努力,要在生活积累、思想认识、知识储备、写作技巧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自己,不能单打一。仅仅死背一些关于写作的知识和方法固然是不行的,同样仅仅在其它方面下功夫也是不行的。
5、 了解了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在认真学习写作理论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自觉地、刻苦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训练。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反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写作技能不是靠别人传授的,也不是从书本上读来的,而是在写作实践中练出来的。叶圣陶在《大学国文o序》中说:写作能力的获得“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作家艾芜在《文学手册》中也说写作技巧“这种东西,不是藏在脑筋里,而是要练习在手上的。”
6、了解了写作的创新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认识了写作的创新性特点,知道写作的价值在于创新,那么在写作中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于突破陈规陋习,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观念去寻找新的事物,不断探索与新的内容相适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力求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7、 写作有哪些规律?
写作的基本规律有四条:
(1)、“物—意—文”转化律也称双重转化律。是说写作过程必须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2)、多元因素统一律即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诸多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并且达到融合统一。
(3)、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即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写作中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规律。
8、为什么学习写作必须反复历练?
因为学习写作必须重视实践。写作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反复历练,才能真正理解写作道理,才能在实践中把所学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要知道:写作能力不适从书本上学来的,也不是别人传授来的,而是靠自己在实践中练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
1、写作的个体性:指写作在操作上是一种个体行为;写成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风采。
2、 写作的综合性:指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级智能活动。作者在写作中要涉及主体本身的多种素养、
写作客体的多种因素、写作过程的多种环节、写作方法的多种技巧。写作活动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
3、 写作的实践性: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反
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4、 写作的创新性:就是说写作活动要力求新奇,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别出心裁,不同寻常。
5、 点化调整渐深律: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
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6、写作中的“通变律”: 就是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写作中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
高质量的文章的规律。其中“知”即通过多读,学习掌握前人的写作传统、写作经验、写作知识,了解的写作“大法”。“行”是身体力行,进行写作实践,对写作活动的直接参与及尝试。“通变”即学习写作,在继承、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要灵活运用写作的理论与知识,勇于革新、创造。
7、点化调整渐深律: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
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三、判断题
1、“文若其人”体现了写作的个体性特点。√
2、写作有个体性特点,所以写作时作者可以忽略客体的特点及其对写作的反作用。×
3、写作有实践性特点,学习写作可以不学理论知识。×
4、写作的价值在于创新。√
5、写作中的“通变”就是灵活变通。×
6、注重创新是写作成功的秘诀之一。√
7、写作具有个体性,所以不能一味模仿别人的写法。√
8、“点化”可以使文章超凡脱俗,出奇出新。√
9、有个性的文章一定有创新性。√
10、写作创新包括超越作者自己。√
11、所谓“点化”就是在文章写作中不断提炼、升华的意思。√
12、文章的写作技巧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一、 问答题:
1、 谈谈写作技巧对写作的意义。
其一,写作技巧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构思、行文阶段,有助于写作各环节、各因素的完美配合,成功完成写作活动。
其二,写作技巧有助于概括生活典型,开掘生活本质,增强表达效果,提高文章的感染力。下面仅举两例说明。
1)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取材于普希金告诉他的骗子的故事:有两个骗子冒充彼得堡和部里的官员,在外省招摇撞骗。在这里骗子是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无非是“骗子冒险,成功或失败”而已,它告诉人们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不深刻。果戈理对这个生活素材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写赫列斯塔科夫不是自己要冒充钦差大臣,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一群贪官污吏误认为是来自京城的钦差大臣,于是受到了他们千方百计的讨好,以期攀附他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这一情节的改变使剧本的主题大大深化了。从批评一位骗子到抨击俄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无耻,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果戈理在这里运用了高超的构思技巧。
2)在《红楼梦》里,作者有意将林黛玉之死安排在薛宝钗出嫁这同一时刻。作者用封建社会礼教的顺从者“出闺成大礼”,来反衬了叛逆传统礼法者“魂归离恨天。”在荣国府内,一边是“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灯排着,倒也新鲜雅致”,一派喜庆气象;一边是在凄凉冷清的潇湘馆内,黛玉失声痛哭。院里“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清。”终于黛玉忍受不住,抱着无边的忿怨离开了人间。这段描写之所以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对比”、“巧合”、“哀乐互衬”的写作技巧。
技巧在写作主体身上体现为一种心理结构和能力,是和主体的艺术修养、艺术经验、气质个性、习尚趣味,以及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技巧受制于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服务于他的写作活动。
2、 写作技巧的特点有哪些?
写作技巧具有4个特点:稳定性、互渗性、创新性、审美性。稳定性指技巧成熟后的稳固。互渗性即写作中的各种技法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创新的核心意义是发展写作技巧。在运用写作技巧时,既需遵循成熟的为广大写作者所接受,且写作效果显著的技巧、规则,又要根据写作目的、内容、时代不断探索新技巧,同时对旧技巧进行改造、更新。写作技巧的审美性指写作技巧的运用,可提高文章的审美价值的特性。
3、 运用抑扬法应该注意什么?
运用抑扬法要注意三点:
其一,正确处理抑与扬的关系。抑扬中有一主一副,一实一虚。副和虚只在行文中虚晃一枪,目的是突出主、实,表现作者本意。
其二,抑什么,扬什么,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前面抑的(或扬的)都是物体表面的东西,或者用世俗的眼光看物体所得出的不正确的结论;而后面扬的(或者抑的)则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或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的正确的结论。写作时应瞻前顾后,合理安排,以免前后矛盾。
其三,注意抑扬的分寸,力求做到抑得合情,扬得有理。既避免前边抑得过死,使后边文路难以活通;又要避免扬得脱离实际,给人以浮夸不实之感。
抑扬法多用于散文,多用于一些取材于作陪衬的不起眼的物体,如绿叶、盆土、粉笔、野草、砖瓦、铺路石、拖把等,而又旨在突出其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文章。
4、 在写作中,如何界定“虚”与“实”的含义?
虚与实是写作中广为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写作的各种门类中作者都以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意味隽永为追求。文章中既有丰富的社会生活材料,又有作者精妙的思想与发现,既有实实在在的生活画面,又有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推断与虚拟,还有对生活材料的合理改造等等,这就形成了写作中的虚与实的技巧。
虚实的含义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对材料的处理有虚有实。完全按照生活的实际情况作有选择的表现为实写;对生活材料作必要的改造——改变了生活的原形,使其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为虚写。虚实的处理因文体不同而不同。一般记实性和实用性的文章宜实写;而文学作品,例如一些散文则有所虚拟,如峻青的《秋色赋》、贾平凹的《丑石》、冰心的《小橘灯》等。主要是人物、语言要加工,提纯。
一种指思想与材料的关系。实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虚指文章的观点。例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三件事为实,围绕三件事发的议论、感慨是虚。
文章中处理虚实关系有虚由实来、实由虚补、化虚为实、以虚代实、虚实映带五种。
写作中根据写作目的,采用的材料,选择的文体,恰当处理虚实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实写有助于反映生活的真实,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虚写有利于作者驰骋想象,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根据写作实际需要,或实写,或虚写,或虚实结合,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 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有哪些?
主要途径有三条。
1)从研究生活中学习技巧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项活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物认识生活的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比如:事物的外形内质的差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事物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的作用等,可以启发作者获得立意与提炼主题的技巧;事物的多姿多彩与千变万化可以启发作者获得观察的技巧,描写的技巧;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叙述的技巧;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布局的技巧;社会上各色人等情感的宣泄形式及影响可以启发作者获得抒情的技巧;社会的自然的变迁及其对人生的影响可以启发作者获得议论说理的技巧等等。所以观察生活现象、研究生活道理、琢磨它们与写作的关系都会对写作技巧的发现和运用帮助极大。
2)从研究别人作品和经验中学习技巧
写作前贤的作品及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虽然有一定的个体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的大法。研究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经验自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写作技巧的方法。向别人学习写作经验和技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揣摩性的学习,即研读别人的文章,尤其是读他们的名篇,从中体悟、窥测写作的技巧。另一种是传授性的学习,即认真阅读作者谈写作经验的文章以及评论家对名篇分析和评述的文章。前类文章是作者在写作实践中的感悟与经验的理性概括,它是从写作主体的角度对写作技巧的揭示;后类文章是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的评论文章,较前类文章有更为客观的理性概括。两者相得益彰,更加接近于作者的写作实际,因而对后学的指导性更强、更直接。
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要注意知行结合,灵活变通。这样别人的写作技巧才能为我所用。
3)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技巧
写作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获得写作技巧,必须反复历练。如何进行写作训练,下面提出五点要求:
1、要吃苦;
2、要有恒心;
3、要循序渐进;
4、要有针对性;
5、要严于修改。
二、 名词解释
1、 写作技巧:即写作主体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摸索,掌握的能促使写作成功的方法手段。
2、 择炼:择炼即对语言进行选择与锤炼,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语言准确、简洁、生
3、 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法即用一字或一词概括全文要旨,并用它纵贯全文,成为整个布局的中心。一字立骨
法也叫文眼法。而“眼”者,即作者对笔下事物的特别发现或独特感受。
4、正反比照法:正反比照指布局文章时把正反双方相对立的人、事、物、景作对举表述,通过材料本身含藏的
正反意义的对照来显示文旨。
4、 博引作论法:指在布局文章时,为了说明某种道理,博采中外古今有关材料,以便淋漓、透彻地发挥文旨。
这种布局方法主要运用于议论性文章,包括杂文、评论及议论性散文。
5、 寓托寄意法:喻托寄意法就是将作者的意向以物相比,寄托其中的布局方法。这种方法也叫借景抒怀、托物
言志、喻物寄情。
6、 往复叠进法:往复叠进法是一种一唱三叹、一波三折的布局方法。其特点是形式上取同一性反复即相似的物
象(人、事、地、情)不断复见,而文章和情致在形式的反复中不断深化。
7、 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法是借文章中的人物(多数为“我”)的行止,一步一景地描述一路上的景观、感受
的布局方法。此法多用于游记写作中。
8、 拟态:即模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态、情态、语态,使语言对内容的表现更加逼真、生动、形象的一种技
10、变态:变态即在运用语言时故意打破语句构造上的常规语法,以造成更富有内在表现力的辞句的技巧。
11、造境:造境是对文章语言表现力的总体要求。其效果就是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现人物的身心体验,营造出一种意象丰富的情景氛围。巧妙的造境可使读者进入作者生活体验和尽现情思的氛围,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作者的艺术感受。
三、 判断题
1、 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句,在抒情上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
2、 在《红楼梦》中,作者把贾宝玉结婚与林黛玉之死安排在同一时刻是运用了“哀乐互衬”的手法。√
3、 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喻托寄意技巧。√
4、 写作技巧离不开作者的立场观点。√
5、 择炼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最为基本的一环。√
6、 抑扬法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
7、 抑扬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
8、 移步换景法多用于游记写作。√
9、 写作技巧只能从书本中学得。×
10、文章写作中,“显”就是浅陋,“隐”就是晦涩。×
11、抑扬法、断续法、疏密法、张弛法均可活跃文势。√
12、移步换景法多用于游记写作。√
13、抑扬法只能先抑后扬。×
一、 问答题:
1、 谈谈感受的特点。
1)感受的客观性
感受的客观性即作者感受外物,要受外物客观属性的制约。作用于作者的外界事物都有它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都蕴含着一定的事理。清代叶燮认为万物之中都包含着理、事、情。“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原诗o内篇》),客观事物的这些特性对作者的感受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制约性。比如人们对老虎的感受:说“苛政猛于虎”是基于老虎凶恶残忍的属性;说“英雄虎胆”、“举头为城,掉尾为旌”等则基于老虎的威猛。没有人说胆小如虎,因为老虎为兽中之王,是一种大型猛兽,没有胆小的属性;也没有人说谁贼得跟牛一样,因为牛的属性是朴实、勤恳、乐于奉献,并不狡猾。所以,脱离或歪曲了客观事物客观属性的感受都是不正确的。
2)感受的形象性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所以作者感受外物首先是直观的、形象的,比如杭州西湖柔媚,作者获得这种感受、这种美感不是凭借抽象的概念推断的,而是通过直接观赏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平湖秋月、花港观鱼等景点,获得具体映象,直接感知的。同理,人们觉得华山天下险,也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游览华山
景观由下至上,自古一道,且需经过千尺、百尺峡、苍龙岭、上天梯等艰险路段直接感受到的。其中的苍龙岭,形如山脊,两面凌空。望足下,深不可测;观远方,云海茫茫。虽然路两边有石柱铁链,供游人把持,彳亍之间,亦觉心颤。据说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坐哭苍龙岭,畏之不能下。如果上攀华山,如履平地,岂能有天下第一险的感受。还有,人们认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是因为直观地了解她们有沉鱼落雁之色,闭月羞花之貌的形象的感受。再者,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对其倍加喜爱,也是因为松、竹、梅的外部形态及其有关属性。松,苍劲挺拔,抗寒耐热,针叶常青;竹,虚心有节,笔直修长,四季青翠;梅,枝干遒劲,花小馨逸,傲雪开放等等。人们喜欢菊花,也是因为其花姿色百态,在百花零落凋谢之时,凌霜开放,一枝独秀。
感受的形象性即人们感受外物不仅从直观形象开始,而且形象参与感受并影响感受的效果与意向。趋美避丑是人们的习性。老虎的雄壮威武,毛色斑斓美丽为人喜爱;老鼠畏缩卑微,皮色灰暗为人所讨厌。苏o
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谈评论文艺作品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说一个伟大而丑陋的女人,人们敬重她,但要人们爱她是不行的。其中就有形象性干预感受的意思。
3)感受的情感性
作者的感受,虽有理智、意志的参与,但更多的是情感活动。所以说感受是作者富有情感的感知外物的心理过程。情感,包括情绪在内,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一般地说,外物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产生肯定的情感;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产生否定的情感。这种带有倾向性的体验贯穿于感受的全过程。首先是以物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人们的感情是因外物的刺激而产生的。刺激不同,感觉不同,产生的感情也不同。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怀柔条于芬春。”(顺着四季的推移,感叹时间的消逝;观察变化的万物,引起纷繁的思绪。悲叹落叶飘飞于劲秋,欣喜柔条滋生于气息芳郁的春天)就是这个意思。其次,以情识物。作者带着外物刺激产生的感情,调动诸多心理功能,将感觉转化为知觉,从整体上把握外物。再次,融情于物。作者在以浓厚的感情对外物的客观属性进行整体把握时,通过分析、比较、想象、联想、通感、移情等心理活动,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外物,使外物个人情感化,从而生发出别有新意的情思。总之,情感启动感受,深化感受,完成感受,与感受息息相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情感的参与,便没有感受。
2、 为什么感受要独特?
写作的个体性要求文章要有个性,不一般化。如此,作者对外物的感受就要独特。那么如何使自己的感受独特呢?这须从感受涉及的因素来考虑。由于感受是内情与外物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要使感受独特,就要求作者从主客观两方面努力。
第一,要求作者捕捉、选择的外物是别人没有发现的,或者别人不甚注意的,因而显得新鲜、奇特、内容不一般。例如当代作家莫应丰避开当时的“路线斗争”,写南方大山区的风光而成《小兵闯大山》;老作家黄秋耘写作《黄山秋行》时避开别人写黄山“只记登山大略”,“只记黄山之险”的路数,从黄山的奇、美入手写黄山三奇(石、松、云海);作家、翻译家李健吾写《雨中登泰山》,刘白羽写飞机上看日出等,都因题材新颖,写法奇妙而在同类文章中独树一帜。外物新是作者感受新的客观基础。
第二,感受外物、触发的思想感情或者由大家所见之物,所写之物而开掘的意蕴不同,即感受到别人没有的感受。例如对泰山的感受,自孔子以降,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感慨万端。他们有的凭吊寺庙古迹;有的领略泰山的崔嵬壮美;有的感叹泰山阶崇万级,门辟九霄;有的咏叹云漫雾笼,喷薄日出;有的赞赏泰山的奇石、怪松、飞瀑、流泉等自然风光。而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中却钟情雨景,杨朔写《泰山极顶》赞叹祖国“如日之升”,胡立东又写《初夏登泰山》展现热气腾腾的登山盛况,体验激荡在萍水相逢的人们之间的友爱。
应该说,第二点尤为重要。因为尽管事物繁富,但古今写作者亦众,许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或者人们经常接触,为目所见、为耳所闻的事物都屡屡被人们描之笔端。这样,要完全选择新题材没有特别的机遇,就不是轻而
易举的事。感受新,新事物、新题材固然出新,旧题材也照样出新。感受一般化,新题材出不了新,旧题材更暗淡无光。
3、 构思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构思是一种指向性思维过程,其方向是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力求三个统一:形与神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总体上说,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现象达到统一,思想认识与表现形式达到统一,最终设想出内容与形式都非常完美的文章的蓝图。由于主题体现了写作的意图,并且制约着文章的整体构思,所以构思的核心是确定文章的主题。
2)构思时必须调动作者诸多心理要素。
构思是一种神与物游的思维过程。由于写作过程的复杂性(选材、立意、定体、布局、表达),写作对象的多样性(人、文、物、景),需要作者妥善处理各个环节的矛盾及问题,这样对作者的本体要素就要提出多方面的要求,诸如知识、情绪、理想、意志以及对写作技巧的理解与把握等等。这些心理要素形成的心理张力必须积极配合,方能完成构思工程。
3)构思必须充分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
由于写作有个体性特点,作为写作的内孕阶段的构思也纯粹是一种个体活动,因而不同个体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① 构思的启动有个性特征。② 构思的时间长短不同。③ 构思的能力不同。④ 构思的方式不同。⑤ 构思的内容及设定的方式不同。
由于各种原因,构思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作者写作时要有个性意识,要充分体现构思的个性特征。如此,写出的文章才会在内容、形式上不同寻常。
4)构思要力求出新。
写作的创新性特点,写作技巧的创新特点,都要求作者在构思上要出新。可以说出新的构思,会制作出新的文章。前边强调构思要体现个性特征也有出新的作用。这里要说明的是出新与个性特征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结果都不一般,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是个性出于写作主体本身的差异,是自然的、客观的,而出新就是主观的求异思维,是一种创新追求。
4、 谈谈起草与构思的关系。
起草是构思内容的物化阶段,构思是起草内容的孕育阶段。起草是构思的表现,构思是起草的基础与依据。没有起草,构思只是一缕飘忽不定的思绪,对于写作毫无意义;没有构思,起草也无章可循。所以要提高起草质量,首先要充分酝酿,精心构思,其次要态度认真,不匆草。
5、 修改的意义有哪些?
① 有助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尽管作者在观察、构思时已对客观事物作过研究,起草时又进一步作了研究,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某些错
觉或偏差。认真修改有助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② 修改有助于准确表达作者的认识。《文心雕龙》有言:“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晋·陆游亦云行文“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如果说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亦属不易,那么准确表达作者的认识就更不易。反复修改,便能找到一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认识与情感的语言形式,达到文能逮意的目的。
③ 修改文章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写文章除了极少数为了自我欣赏、记事记情(日记)外,一般都要给别人看,特别是发表的文章,读者更多,影响更大。文章流通于社会,有影响世风、教育宣传的作用。作者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劳动者,要替读者负责,应把最优秀的文章献给人民,献给社会。这样,由一般到优秀的打磨就需要不断修改。
④ 认真修改,有助于写作学习者提高写作水平,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功夫自出。”初学写作者在文字表现上还很幼稚,其间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只有认真修改,才能精而愈精。学习写作,漫不经心,不认真修改,想有所进步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修改文章非常重要,所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这一工作。曹植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应时改定。”(《与杨德祖书》)欧阳修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杨朔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雪浪花》全文仅三千字左右,改动的竟有二百多处,其中不少地方改了又改,一字未改的只有十五句。马克思对自己的著作,也总是修改又修改,认真琢磨才公之于众的。他说:宁愿把他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另外,果戈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海明威、鲁迅等都很注重修改。
二、 名词解释
1、 观察:观察是以视觉器官为主,调动其它器官有目的地、有辨析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它是写作者从生活
中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方法。
2、感受:感受是作者对外物富有情感的感知。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的地方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决不仅仅停留
在表象的、客观的认识上,而是把对外物的了解与认识纳入自己的情感范围,融入作者的个性心理,因而就显得分外深切。能对生活进行伴以丰富的想象、联想的感受是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
3、 构思:即写作之前作者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整体设想的心理过程,其内容包括选材、立意、布局、选技、
4、 修改:是行文阶段中完善表达,使文章臻于完美的环节。包括订正或深化主题、修改材料、调整结构、推敲
语言、修改行款格式和标点符号。
5、 同化:指作者把外物整合到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之中,使客观外物属性的某一方面社会化而适应自己的写作
6、 顺应:即写作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以适应外物现有的图式或结构。说简单一点就是“我随物性”。
7、 思路:思想运行的路线,它是文章结构的内在依据。
三、 判断题
1、 观察是运用视觉器官认识客观事物获取写作材料的方法。×
2、 精心构思体现了写作活动的高智能性要求。√
3、 写作构思是连接“物”与“文“的桥梁。√
4、 写作构思是文章的孕育阶段。√
5、 写作的行文阶段包括起草与修改。√
6、 构思的核心是安排文章的结构。×
7、 修改对于文章写作是无足轻重的事。×
8、 感受是一种富有情感和个性心理的活动,所以没有客观性。×
9、 写作构思因人而异,体现出诸多的个别性。√
10、起草是行文的开端,其好坏关系写作的成败。×
11、感受独特,写出文章才富有个性风采。√
12、写作文章的构思即对将写成的文章的总体设想。√
13、写作文章重在构思,起草好坏无关轻重。×
一、 问答题:
1、 为什么要围绕主题选材?
主题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意图,是行文的主旨。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必须符合主题的需要而受主题的支配与取舍。再说,作者选择材料的目的,也是为了用最精当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得充分、突出、深刻,因此必须围绕主题选材。凡是能够有力地表现、说明、烘托主题的材料,就选用;而那些与主题无关,不能表现、说明、烘托主题的材料就要舍弃。围绕主题选材是使主题与材料统一,很好地实现写作目的的手段。凡是好文章,在这方面都做得很优秀。这方面的范例除了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外,还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热情赞颂了志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热爱和崇敬之情,深刻地说明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用了三个具体材料:一是写松骨峰战斗,着力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二是写青年战士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的英雄事迹,突出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三是通过作者和战士的谈话,着重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幸福生活而战斗的爱国主义思想品质。材料与主题高度统一,从而很有说服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 选择材料的原则有哪些?
(1)、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2)、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
(3)、要选典型的材料;
(4)、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5)、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3、 什么是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就是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具有时代精神和特色的材料。具体说,新颖的材料指下面三种情况: 其一,新发现、新产生、别人尚未写过的材料。如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技术革新中的新发明,工业、农业、科学实验中的新创造,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风尚等(新发现的兵马俑是考古上的新材料;新研制出的抗肝炎疫苗是医学上的新材料;新培育出的圣女果是农业生产上的新材料),这是新材料的本质含义。
其二、指有新的认识与感受的材料。这类材料本身的生发物也许是旧的,但是对它的新认识、新感受、新发现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启示的东西则是新材料。过去人们只知道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改革之际又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一样可为社会主义利用。这种看法也是一种新材料。金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是五六十年代,金钱与资本家相联系,金钱与不革命相联系,似乎谁沾金钱都不光彩,现在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变了,金钱是财富、本事的象征。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金钱愈多,说明本事大,贡献多,一样光荣。这种对金钱的新观念也是一种新材料。
其三、老先进、老英雄、老模范,先进典型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面貌。比如张海迪的近况;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的发展变化,郭凤莲的近况等都是新材料。
4、 为什么要选新颖的材料?
A 、新是作者的一种审美追求,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因素。“文章最忌百家衣。”材料新、观念新、形式新的文章,大家都喜欢看。而材料新是文章出新的物质基础。所以选材要选新颖的材料。
B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生活在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理应与时代同步,反映出社会的新面貌,事物的新变化。这就要求选择新颖的材料。
C 、新材料在文章中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体制、新的观念、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对我们的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永做人民的好公仆。可是一些干部却适应不了变化了的新形势,结果走向了腐败的犯罪道路,他们的行为在人民心中投下了不小的阴影。那么,新时代有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呢?不仅有,而且很多。不过在说明这个问题时,用焦裕禄,就显得无力,若用孔繁森及新近出现的先进干部典型,就非常有说服力。
以上要求我们写作要站在时代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高度,把握现实生活的新特点、新面貌,及时地抓住有价值的写作对象,写出主题新、内容活泼、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二、 名词解释
1、 材料: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现主题的事物和观念。事物即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书本、文章提供的具体事实,
包括人物、事件、景物、数字等。观念即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观点,包括科学原理、定义、结论、警句、格言、俗谚等。
2、 素材:指作者在写作前,通过观察、感受从生活中摄取来的、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包括
丰富的生活现象,确凿的事实和各种书面资料、文献等)。
3、 题材:一般指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主要在文学创作中),也泛指经过作者筛选、集中,加工提炼,写到文
章或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题材是在丰富的素材基础上形成和确定的。
4、 资料:多指撰写学术论文、其它论说文时所需要的书面材料。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经过别人或亲手整理加工
的资料两类。前者主要有档案、原始文献、会议记录、统计报表、调查笔记、文物图片等;后者主要有书目、摘要、索引、分类剪报、资料笔记和读书卡片等。
5、 典型材料:是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的材料。典型材料可以是惊天
动地,万人关注的大事件也可以是一般的小事情。
三、 判断题
1、 材料只能表现主题不能深化主题。×
2、 有感染力的材料一定能为主题服务。×
3、 典型材料都是惊天动地的材料。×
一、问答题
1、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主题是文章写作的基本依据
① 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提炼;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具体铺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材料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要围绕主题选材,所以主题对材料有取舍、提炼的作用。
② 主题支配文章的谋篇布局;
文章的组织结构是主题表达的外部形态。它为主题服务又听命于主题的调遣与安排。任何一个主题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如果结构偏离了主题要求的轨道,它就不能表现主题,也不能形成严密、统一的文章构架。
③ 主题制约文章表达手法的运用;
文章的表达手法,是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的特定方式。一定的主题总要寻找最适合于表现自己的表达手法。例如:
主题是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思想意义,以记叙、描写为主;
主题是为了解说事物或事理,以说明为主;
主题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以抒情为主;
主题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直觉,以描写为主;
主题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观点,以议论为主;
④ 主题影响文章的遣词造句。
古人云:“言授于意”,即语言的运用受思想内容的决定。唐代诗人杜牧也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写作中意向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事物,措词也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由于不同的主题牵扯不同的文体(表明观点与表达直觉),所以语言的体式特征不同。或生动、形象,或者简洁、朴素,或者严谨周密等等;
其二,感情色彩不同,措辞有别。如:胖——肥、发福;聪明——灵醒、贼、滑;死——去世、下世、老了、仙逝、毕了、完了、呜呼哀哉、完蛋了等等。
总之,主题对于一篇文章的写作至关重要。所以古人写作“未落笔之先,必经营惨澹”确立主题。
2、写作对主题的要求是什么?
(1)、要正确、鲜明。所谓正确指确立的主题反映了自然的本质与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事物的本质属性,符合事情的客观实际,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及心理特点,反映了人在特定环境的特定的感情等。鲜明的含义有二:一是表意清楚。二是作者意向分明,或者经过读者思考后亦能体会得到文章的意思。
(2)、要集中、单纯。主题集中、单纯的意思是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
(3)、要深刻、新颖。深刻即主题要有一定的深度。确立的主题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及事物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新颖即作者确立的主题不仅不同于他人的,也不同于作者以前的,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的新认识、新体会、新感受的主题。
3、 确立主题为什么要集中、单一?
清·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说:“立意要纯一而贯摄。”清代另一学者魏际瑞在《佰子论文》也说:“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他们都强调文章立意要集中、单一。具体原因有二:
其一,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考虑,主题集中、单纯,有助于作者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安排布局,把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相反,如果一文多意,一个中心需要一个材料班子,诸侯群集,你东我西,松散无主,必乱无疑,这样就很难构成一篇好文章。
其二,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一文多意将影响读者的接受能力。人们写文章总想表达一种思想,抒发一种感情,说明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也就是说要传达一种“意”(可以理解为文章的主题)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同时只能有一个兴奋点,也就是说,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只能接受一个信息。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它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目标一定要集中,要单纯明确。倘若脱离人们接受信号的生理机制的能力,同时发出多种信号——一文多意,就势必使读者感到杂音灌耳,不知其旨了。
4、 怎样才能使确立的主题深刻?
深刻是正确的先导。看问题表面、肤浅,常常不及事物的本质,也就难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社会生活。 要使确立的主题深刻,首先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其次要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求深意识。例如放眼社会,现代人的衣服,不论花色品种,还是质地、款式都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从一般人的衣着发现许多问题。过去人的衣服一抹灰、一抹黄、一抹黑,单调而有强制性,稍一“出格”便被指斥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等,实际反映了一种社会政治与观念;而现在的花样翻新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生活的自由,政治的民主,以及人们经济地位的提高与生活观念的改变。如此看,就比较有深度。注意:“深刻”之义由材料本身自然生发,绝非任意拔高、贴标签而成。
5、 为什么要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其实就是要解决意物相称的问题,客观事物非常复杂,常常鱼目混珠,形质不一,不进行一番提炼,不经过深化认识,努力挖掘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就很难确立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陆机曾经说过:“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6、 提炼主题的原则有哪些?
① 从全部材料得出结论;
② 必须发掘事物的本质;要发掘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对反映对象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探赜索隐地研究。 ③ 必须有现实的针对性;
④ 必须反复提炼。
7、生活暗示作者主题的方式有哪些?
一般来说,生活暗示作者主题的方式有三种:
A 蒙太奇式的叠辑,反映事物的前后变化;
B 彼此间的比较,显示事物间的异同;
C 内心与外物、现象与本质间的向背,反映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生活正是通过这前后、左右、内外的关系的暗示,使作者领悟客观规律、生活哲理、感情波折等来确定文章的主题的。
二、 名词解释
1、 主题:主题,古人称为“意”、“主旨”、“主脑”,就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现的基本思
想。主题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2、 提炼主题:即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发掘材料固有的意义,以形成文章所要表达的某种独持思想或事理的思维
三、 判断题
1、“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是说主题要正确。×
2、主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概念。√
3、主题是文章写作的依据。√
春节部分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0年1月份调查地点:毛嘴菜场和周边商店、街道调查内容:部分食品价格调查方式:询问、采访、亲身体验。现在我来具体谈谈我的调查内容,我的具体调查 内容如下所述:一、 调查概况我于2010年一月份,对我居住的周边超…
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总结塘沽善门口小学为实现我校“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同时为了向“第29届滨海新区塘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荐优秀作品,经学校研究决定举办了“善门口小学校园科技节”。活动按照方案有序进行,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取…
《基础写作》期中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 写作、写作学、写作课一、问答题:1.什么是写作?一般来讲,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写作时,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思维的过程…
板底教辅站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统考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振兴板底教育,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及其精神,紧密结合我乡具体实际,经教辅站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贝格设计院乔迁庆典现在开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贝格设计院杨平总经理及全体员工,向来自社会各界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艳阳明媚,春风浩荡,我们在贝格茁壮成长的岁月里欢聚一堂。…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出 刘白羽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