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とはあることあるいはある人深く、固...

我区各界纪念首个“12?4”国家宪法日――
让宪法信仰植根每个人心中
点击数:166
发布时间: 9:19:38
&&& 日,我国宪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我区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迎接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推进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夯实法治基础的有效途径。”采访中,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将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使宪法成为每个公民的信仰。以丰富形式宣传宪法日&&& 走在街头,LED屏上滚动显示着纪念宪法日的主题标语;行至巷尾,小区宣传栏里张贴着关于宪法日的宣传海报……&&& 上午9点,龙川广场上人头攒动,近千名机关干部职工及群众聚在一起,共同拉开了我区纪念“12?4”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活动的序幕。&&& “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在一组宪法宣传牌前,许多市民纷纷驻足,阅读上面的内容。“人人学法守法,社会和谐太平。”66岁的蔡美福上午到龙川广场晨练,看到广场有许多宣传牌就赶过来看。“设立国家宪法日太有必要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回去后,我要和儿孙们一起学习宪法,维护宪法。”&&& 今年,区法宣办、教育局、司法局在全区中小学校中组织开展以“放飞梦想?共筑法治”为主题的法治手抄报制作大赛,并评出了十多件获奖作品。当天,这些获奖作品也在广场集中展出。手抄报内容集中在交通安全、消费卫生等学生关心的法律领域,有新闻有故事,有常识有案例,还有精美的插图,趣味性十足,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关注。&&& 当天,区公安、法院、民政、卫生等二十多个部门也来到龙川广场摆摊设点,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并接受群众咨询服务。&&& “一家公司向我借了20多万,一直未还,现在公司停业了,我该怎么办?”在区法院的服务摊点前,一位40多岁的男子向工作人员询问。该院助理审判员常芸了解情况后,建议他收集好证据后到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中心将免费为他提供规范的法律咨询及诉讼指导。&&& “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刚刚还有群众来咨询工伤赔偿的事情。”仙女镇司法所工作人员陈晔介绍,当天该镇所有社区都开展了纪念宪法日的宣传服务活动,宣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及宪法常识。与此同时,该镇“法制校长进校园”的宪法宣传活动也在陆续开展中。据了解,该镇近期还将对镇党委中心组开展宪法专题培训。宪法是治国安邦总章程&&&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今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设立国家宪法日,让宪法与人们的联系更密切,这不只是一种仪式上的安排,更是依法治国理念推进与升华。&&&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2月4日,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庆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推进依法治区、建设法治强区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在首个全国宪法日到来之际,我们要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江都开创“融合发展、崛起苏中”新局面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它规定了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宪法专门设立一个节日,虽然不是世界首创,但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却是跨越式的一步。”区法学会会长庄鸿翔认为,宪法日的设定,让宪法从文本走向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公民的宪法意识,并使大家自觉尊重并遵守。&&&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法制基础,标志着我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法治理念转变;国家宪法日的确立,是全社会对宪法从形式上的尊重转向精神上的皈依。”区人大常委会内司委副主任刘一举说,依宪治国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依据。区政协社法委主任孙立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以宪法为准绳,才能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是国家推进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区司法局局长梁云表示,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为平安江都、法治江都、和谐江都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让宪法之精神植根心底&&&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无疑成了百姓身边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采访中,各界代表表示,要将宪法精神植根于心底,让尊重宪法、宪法至上成为个人与社会自觉,用宪法来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作为法律执行部门,我们更要带头学法,规范执法。”区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张荣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该队将进一步做好对案件的审核工作,在公安机关对犯案人员作出处罚决定前,把好法制审查关。同时加强对公安基层单位的执法监督,做好对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对重特大案件,大队现场进行法制指导,确保依法办案。&&& 当天下午,记者拨通江都工商局经济监督检查大队大队长周俊电话时,他正在一起涉嫌商业侵权案件的现场紧张执法。他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大队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将以宪法为准绳,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公平公正执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区人民检察院诉讼监督局诉讼监督一科副科长凌梅认为,树立宪法意识、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是确保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前提与保障。作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她将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带头维护宪法权威,坚持公正司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让每个当事人都能从我身上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我校今天进行了法治问卷调查活动,花园校区还开展了宪法日主题宣讲。”仙女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丁爱军认为,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征程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该校将完善和规范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学生们的心头种下宪法的种子。&&& 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当天,窦爱霞等多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宪法与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涉及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监督权等方方面面。他们将认真学习宪法,让宪法精神植根心底,让法治信仰蓬勃生长,做知法守法好公民。
国家宪法日简介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 10月27日,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议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 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拜早年送温暖春节市场货丰价稳年货见证拥军情文化惠民乡村行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61、 投稿信箱:*版权所有* 江都新闻网裕固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裕固族[yù gù zú]
分布于的少数民族,约14378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回鹘人的后裔。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信;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兼营;崇尚骑马和射箭。外文名Yugu Race人&&&&口14378人(2010年)语&&&&言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宗教信仰喇嘛教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流域的回纥。回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高车)的六大部之一。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一般认为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黄头维吾尔”和“撒里维吾尔”有密切关系。“黄头维吾尔”是初期出现于东南部的维吾尔人分支。元初,在黄头维吾尔居住的地区,又出现“撒里畏兀尔”的族名。如今公认,的撒里畏兀尔就是宋朝的黄头维吾尔。元朝征服撒里畏兀后,在其地设立官府,进行统裕固族——礼仪治。元朝崩溃,河西走廊又归明朝管辖。明朝十分重视边境的稳定,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将镇守边疆。封撒里畏吾地区的元将卜烟为安定王,并在撒里畏吾地区设置具有性质的行政单位:安定、阿端、曲先三卫,加上东南部的罕东卫,合称“远番四卫”统归管辖。十五世纪中叶,各卫之间不断发生战争,特别是日益强大以后,频繁侵扰各卫,关外各卫相继崩溃,纷纷要求向关内迁徙。十六世纪初,撒里畏吾人开始东迁。入关以后,裕固族又被称为“黄番”。康熙年间,被划分为七族,即:大头目家、杨哥家、五格家、八格家、罗儿家、家、贺郎格家。大头目被封为“七族黄番总管”赐以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子帽。民国时期,被称为黄番的裕固族又分为两族,一族称黄黄番,即今日说属于蒙古语族语言的一部分人;另一族称黑黄番,即今日说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言的一部分人。裕固族
—18日,甘肃省酒泉专署主持召开了“祁连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会议统一了裕固族的民族名称。大家充分讨论后同意定名为与自称“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二字作为族名,兼取汉语“富裕巩(坚)固”之意。1954年成立了裕固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从此裕固族开始了新的生活。
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和曾于公元8世纪在推翻突厥汗国而建立回纥汗国的维吾尔人以及由漠北迁到河西走廊的河西维吾尔有密切关系。现今的裕固族是以古代维吾尔人的一支——黄头维吾尔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聚居在北麓的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其民族风情独特,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人口为14378人。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市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的。
裕固族妇女
裕固族民间故事与传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民族风格。“天鹅琴”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贫穷的小伙子,整天为部落主放牧,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小伙子有副好歌喉,他每天都边放牧边唱歌。人们非常喜欢他的歌,每当听见他的歌声,似乎就能减少许多痛苦和忧愁。他的歌不仅人喜欢,动物也爱听。每当他唱歌时,都有许多天鹅来听,而且别的天鹅听完就飞走了,唯有一只白天鹅拍着翅膀跳舞,久久不愿离去。天长日久,小伙子和这只白天鹅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一天早上,小伙子又来到湖边,却不见白天鹅飞来。他以为白天鹅还在睡觉呢,就赶忙进芦苇丛中去找。不料,走到芦苇丛中,却飞起一群黄尖子鸟。他上前一看,白天鹅已经被这群毒鸟吃得只剩下了骨架和肚肠,小伙子扑上去抱住骨架大声痛哭,从早晨一直哭到星星闪亮,哭累了,也睡着了。
第二天,小伙子醒来时,发现天鹅骨架变成了一架美丽的琴。他仔细一看,琴上装有六根弦,都是天鹅肠子做的。琴头和天鹅头一模一样,眼睛还在闪光呢。小伙子惊奇地拨动第一根弦,天鹅琴发出了异常美妙的声音。琴声未落,晴天突然打起了响雷,下起了大雨。拨动第二根弦,雨住了,云也散了;拨动第三根弦,天气变得晴朗,眼前落下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拨动第四根弦,传来了一阵非常动听的歌声;拨动第五根弦,发现了一匹骏马远远向他走来。他骑上马,奔向歌声飞来的地方,可是到了那儿,什么都没有。小伙子想起还有一根弦没有拨动,当他拨动第六根弦时,一位身穿白裙的美丽姑娘,从云彩里飞下来,微笑着在他马前鞠了一躬。小伙子忙把姑娘扶上马。两个人骑着马,弹着天鹅琴,走遍了裕固族草原。原来,那姑娘是天鹅仙女,他同情小伙子,就下凡和他成了亲。据说以后姑娘又和小伙子回到了天上。从此,裕固族有了自己民族的乐器——天鹅琴。一种为西部裕固语,属突厥语族,语言接近维吾尔语,被称之为“最古突厥语活化石”,一种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两种语言不通,各部落为了便于交流,还使用。裕固族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1]按照裕固族的传统礼俗,会在门口把你让进,安排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最好按他们的习俗,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当主人请你用餐时,不要站起来,更不得走动,也无须过谦,尽管吃好了。
裕固族待客真诚憨厚,讨厌虚情假意,并根据客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与主人家的关系,将肉分成头等、二等,宰一只羊共分十二等。量人送礼,可由客人带走。民间传统有先后敬酒的习惯。在狩猎季节,裕固族还有野餐待客之习。
喝是裕固族人的重要习惯。过去的饮食特点是一日三茶,以茶为饭。一般到晚间才吃一点面食。所以有客人时,裕固人总是先请喝,然后才用手抓羊肉和款待。客人在喝奶条时,一定要吃干净沉在碗底的“曲核”(一种呈块状的),这表示已经吃够了,要不然的话,主人会—个劲地给你添加。
裕固族人好酒,而且酒量不小。不少人能喝4斤白酒.有的妇女也能喝上斤把。以酒待客是之一。他们的习惯是先吃后喝,在吃饱之后再喝酒。裕固族人喝酒从来不要莱,只是喝光酒,他们有个老规矩,就是用各种名目向客人敬酒,要千方百计地把客人灌醉,似乎只有这样才尽到了主人之谊。裕固人敬酒都是敬双杯。无论在场的有多少个人、只有两只小酒杯。在场的人要轮番给客人敬双杯。没有海量是难以招架的。
此外,裕固族划拳之风甚盛,程序复杂,花样繁多。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划拳。裕固族划拳有两种,一种是叫拳,与汉族的差不多。另一种是哑拳,是不叫喊的。双方每次只伸出一个指头,按拇指大于食指、食指大于中指、中指大于无名指、无名指大于小指、小指大于拇指的顺序决定胜负,如果双方出的是不相邻的两指,则无胜负,重出。这种哑拳只有妇女、小孩或不会划叫拳的人才采用。
到裕固族家去做客,有一些礼俗是必须懂得的。如果是骑马去,在离帐篷比较远的地方就得下马,以免惊动畜群。不论长短一律放在帐篷外面,不要带进去。离开时,不要出门就上马,而应牵着马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马。假如带了枪支、弹药或生皮、生肉也不要拿进帐篷。穿红衣、骑红马的人是不准进帐篷的。这是由于裕固族佛教的缘故。据说他们信奉的“毛神”就是穿红衣、骑红马的,因此有这样的。裕固族的丧葬分三种:即火葬、天葬、土葬。过去部落上层和牧主、富户宗教上层和未成婚的女子都实行火葬。所谓天葬,即将死者放在山顶上,任凭野兽飞禽啄食,实行这种葬法主要是贫苦牧民。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来的一种葬法。据说与图腾崇拜、古时木棺风葬和树葬有关,并有等级区别。有仰天腑地等形式的葬法。在近代实行木棺土葬各有同异。黄泥堡仍有天葬、土葬。现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男女未婚夭折的才用此种葬法。火葬已寥寥无几。过去不管那种葬法都要请僧众念经超渡花费极大。现在也有少数念经的。裕固族的婚姻为,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婚姻形式有包办婚姻及帐房婚姻。帐房戴头婚即女子成年时举行戴头仪式,在可另豆帐房成家,是古老婚制的遗俗。有火葬、、天葬三种形式。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仪式上,向新 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至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 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折断,扔到门旁, 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这个习俗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 从前,裕固人没有火,后来有一个英雄取来火种,裕固 人才过上好日子。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外出狩 猎,妻子在家不慎将火弄灭。她为向一个三头妖求火而 必须把血献给它喝。几天后,丈夫回来后,而妻子却因 妖精天天来喝血而变得骨瘦如柴。丈夫知情后,用三箭 射落妖精三个头,而自己也因受重伤死去了。从此,裕 固族人民为了防止妖精再来,也为了纪念那位驱逐妖魔 的英雄,举行婚礼时便兴起这个仪式。象征新娘有勇敢 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浪。蕴含着裕固 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愿望。
依照裕固族的风俗习惯,婚礼结束,婆家招待完宾客后,新娘则要按照喇嘛选定的吉日、时辰、方向,放牧二至三天。放牧期间新娘要亲自数牛、数羊、数马,并捻一杆线,拾一捆柴。这样做,一方面为了表示新娘能干、勤俭,另一方面则是用以告知诸山神,这一家添了新人,并且开始放牧、治家了。裕固族婚礼[2]
裕固族婚礼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家,次日在男 家,后者要更隆重才行。在婚礼上,男女双方都要聘请。在姑娘出嫁之日,举行戴头仪式。当天,女家的 亲朋聚集在姑娘家中。来客带来洁白的哈达,敬献给女 方的,表示对姑娘出嫁的祝贺。傍晚,主人请客人 们在中席地而坐,男客在左,女客在右,在一片欢 笑声中,拉开了婚宴的帷幕。
酒过数巡,当启明星冉冉升起,新娘在伴娘的陪同 下进入铺有的毡房,举行。戴头面由 两位少妇主持。舅舅或歌手们唱起典雅的《》 :启明星闪闪发光,心爱的姑娘把头面戴上/ 送亲的马 队就要出发/ 把姑娘送到婆家门上。
在悠扬的歌声中,即将出嫁的姑娘,在两位少妇的 精心打扮下,改变了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 饰和背饰,戴上用银牌、玉石、珊瑚、、海贝等编 制成的头面。这个仪式意味着姑娘已经结束了天真烂漫 的,走向新的生活。
红日初露,主婚人宣布饮“上马酒”。新娘便和一 位伴娘同骑一匹马或,告别慈母,在父亲、叔叔、 兄弟、姐妹等家族人组成的送亲队伍的簇拥下,一路饮 酒欢歌,向新郎家进发。  男方迎亲的队伍在途中铺下一条毡毯,毡毯上备有 一只煮熟的羊、酒和饭。送亲队伍来到时,迎亲的人们 向女方客人赠送,表示敬意。然后送亲的人们下马 饮酒吃饭,谓之“打尖”。“打尖”之后,两路人马汇 聚一起浩浩荡荡向男方家走去。
到男方家门时,女方善骑者在的指使下,驰 马、骆驼向专为新娘设置的小毡房进行冲击,大有踏平 之势。男方亲友则奋力驱逐。冲击三轮,再绕小毡房三 圈方休。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其意在考验男家对新 娘的护卫能力。
接着是举行向新郎赠送羊小腿仪式:把涂在新 郎额头上,把羊小腿挂在她的腰带上。这个仪式的意义 正如《赠羊小腿词》所表达的“羊小腿上粘着毛,好比 婆家娘家彼此好得分也分不开”。
按裕固人,在赠羊小腿的同时,要向新娘举行 射无簇箭的仪式。在《萨娜玛珂》婚俗民歌和豪放的祝酒歌中,一对 裕固族新人,进入洞房,共同吃着羊小腿,从此开始了 他们甜蜜的生活。
结婚典礼后戴头面
流行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的婚姻风尚,即结婚典礼举行第二天女子必经的仪式。这一天,将第一副用珊瑚、玛淄、海贝等装饰物制成的宽约5寸、长约3尺的头面系在待嫁女子的发辫上。头面是裕因族妇女系于发辫的装饰品。头面一般分为3条,每条重达3-3.5公斤。头面用长条型硬板布牌制成,每条分为4段,每段之间用铜环连接,每段不同,珍贵的装饰品由彩色丝线镶嵌、编织而成。其发辫梳为3条,左右发辫由耳后垂于胸前,另外一条垂于背后。戴头面时,请来专门的歌手在一旁唱《婚礼歌》,即《戴头面歌》,歌词大意是:
启明星儿出来了,新娘应该梳头了。 东方升起了,新娘该戴头面了。
新娘坐在镜子面前,黑油油的头发多好看; 像丝线一样光亮,像流水一样柔软
镶着玛瑙的头面,是慈祥的母亲在灯下绣成; 新娘载上多么漂亮,好像一架六叉的
穿上这件绣花的袍子,祝新娘到婆家生个男孩。 载上这项带穗的毡帽,祝新娘到婆家生个女儿啊咾唉:
送亲的队伍就要出发,送亲的马队浩浩荡荡, 扬起的灰尘遮天盖地,把新娘送到婆家门上。
唱过《戴头面歌》之后,则由新娘的舅舅、客人与代表新娘的歌手对唱,歌词大意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对新娘即将离开娘家心情的劝解和安慰等。边唱送别歌,边由东家给送亲的主要客人敬上"上马盅"酒,伴娘将新娘扶持到马背或驼背上,并由新娘的姐、妹或嫂一人陪同新娘骑一匹马或一峰骆驼。戴头的当天或次日由女方的亲朋好友送姑娘到男方家完婚。新娘戴头的时间和系头面的人(均为妇女),都要请喇嘛算势而定,一般是在清晨进行。裕固族居住区地处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然。蔽天盖日的,生息着许多珍贵的野生植物。在祁连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其中,裕固族生产的玉石最为著名。由于上述特殊的迁徙历史和文化背景,以裕固族为主体留下的不是很多,值得一说的就是服饰文化,其中以精美工艺品而著称的“头面”最为精彩。口头与丰富多彩,方面主要有、传说、故事、、叙事诗、、谜语等。尤其民歌独具风格,曲调朴实优美,有学者认为格律,分别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还保留着一些与《》中记载的四行一段押尾韵的民歌形式相一致的民歌,同时又吸收了的小调,和东乡的“少年”,藏族的、酒曲以及蒙古族的划拳曲等,并且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民歌。叙事诗有叙述和歌唱两部分,以唱为主,以叙为辅,主要有《》、《》、《我们来自西志哈志》等。在神话、传说中,保留着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习俗、观念等诸方面的原始素材。有些英雄传说故事中还保留有我国北方非常古老的母题,如《贡尔尖和央格萨》、《三头妖怪的故事》、《猴媳妇的故事》等。已经搜集整理出版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集(包括个别内部出版物)有《裕固之歌》,《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裕固族民间故事选》,《神奇的皮袋》,《中国集成?甘肃卷》等。除此,还有油印的《裕固族民间故事卷》(1)(2)、《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卷》和《民歌集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卷》等资料本。传统体育方面有“摔跤”、“赛马”、“射箭”、“”、“大象拔河”等。方面有敬奉“点格尔汗”的原始崇拜活动,有跳护法、过会等佛事活动,有习俗。
西部裕固语是历史上“黄头维吾尔”或“撒里畏兀尔”为主体的人所说的语言,这种语言和同语族语言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例如,由于体词词腰出现-z-音,从而与有共同地理环境和民族起源的现代相区别,而属于由-z- & d (azaq &adaq‘脚’)发展而来的哈卡斯语支。数词11到29的构成方法与同语族其他语言相区别,而与古代突厥语一样。动词词尾缺乏人称标志,而具有“最古突厥语”性质。国外学界一直认为,西部裕固语是一种从“古代”派生出来,并受类似“古代”影响的独立语言。此外还有裕固族和维吾尔共同拥有的珍贵历史记忆遗产——。裕固族的社会经济,在肃南以个体私有的游牧经济为主。在黄泥堡以个体私有的农业经济为主,都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尚未脱离主要生产部门单独分离出来。虽然,唐、宋、辽时期,回纥足迹遍及和中原各地,回纥经商著名一时,但到解放前夕,裕固族的经济仍然很落后,商品交换少。占人口很少的、地主和部落头目,拥有社会绝大部分牲畜、草场和土地,他们通过、租佃和典当草场(土地)、放高利贷等方式,对广大占有很少或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和牧工进行剥削。反动派的苛捐杂税、劳役也很重。在社会制度上,肃南地区实行的是封建部落制度,部落头目对群众拥有特权,国民党政府则通过部落上层对裕固族人民进行统治。黄泥堡地区实行的是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的成立,使裕固族人民获得了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1954年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黄泥堡裕固族乡。1956年裕圊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1958年实现了合作化和对的社会主义改造。建国40多年来裕固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90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达6228万元。农牧业发展成就巨大,通过牧草、畜种改良,兴修水利,科学养畜,科学种田,农牧业基础得到了改善,增强了发展后劲。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一批建成投产。中小学教育形成体系,卫生院(所)完备,为裕固族群众提供了教育、医疗保障。裕固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裕固族干部队伍、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起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面积广阔。自起,这里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裕固族人民也秉承其先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畜牧业经济和文化,为甘肃乃至全国的和文化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裕固族曾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后逐渐发展到游牧、半游牧半定居和定居放牧三种生产方式并存。现以半游牧半定居和定居放牧为主,同时还经营小部分、林业、等。
裕固族养的牲畜以绵羊、山羊、、犏牛、、马和骆驼为主,还有少量的驴、骡等。由于草场和传统牧养习惯、经验的不同,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正如民间俗谚所说:“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
适应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裕固族牧民夏秋季多以帐篷为家,冬春季多住的房屋。帐篷过去多为圆锥形,现方形居多。篷布是用牦牛和山羊毛织成的毯子,用毛线缝制而成的,既可遮风防雨,又便于转场搬迁。扎立帐篷,多选择避风向阳的地点,根据和水路确定坐向,多,也可朝西或朝东,唯忌帐篷门朝向北方。因为他们认为门朝北开不吉利,故有“人只有到了倒霉的时候,门才朝北开”之说。“衣领高、帽有缨”,是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民间流传着“水的头是泉源,衣服的头是领子”,“帽无缨子不好看,衣无领子不能穿”的民歌。裕固族妇女的帽子,特点非常鲜明。裕固族的帽子是尖顶,帽沿后部卷起,用白色绵羊羔毛擀制而成的,宽沿上镶有一道黑边,内镶狗牙花边并用各色丝线滚边,帽顶腰部前面,有一块刺绣精致的图案;的大圆顶帽,形似,顶比礼帽细而高,是用芨芨草杆和羊毛线编织成坯,用红布缝帽里,用白布缝帽面,帽沿缝黑边,镶花边。裕固族女帽不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帽顶都用红线缝成帽缨。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是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区别标志,姑娘到了成婚年龄,举行出嫁戴头面仪式时才能戴帽子,表示已婚。
裕固族姑娘的服饰又是另一种风格。姑娘三岁剃头时,要把后脑勺的一片头发留下来,长发和串有珊瑚珠的丝线编成一条,辫梢垂线穗被塞到背后的腰带里。两鬓的头发按年岁的增长,一岁编一个小辫,一直到出嫁。到了十三四岁时,前额要带“沙日达升戈”,即在一长条红布上,用各色珊瑚珠,缀成美丽的图案,做成一条三寸宽的长带,带的下沿用红色或红、白两色小珠子串成很多穗子,把带子从前额缠过系到脑后,穗子像珠帘一样垂在姑娘的前额。身穿类似大人的小袍褂,腰束彩色腰带,胸前戴“舜尕尔”,背后带“曲外代尕”,即用红布做成的两块长方形硬布牌,上缀有鱼骨做的圆块、各色珊瑚珠组成的图案,下边有红色线穗,并用各色珊瑚、玛瑙、玉石珠串成的珠链把两块布牌连起来,戴在脖子上,分别垂挂在胸前和背后。过去姑娘到了十七或十九岁,就到了成婚的年龄,在婚礼戴头仪式上,姑娘便换下少女的服装,开始穿上新婚礼服。
裕固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要属新婚礼服。每当姑娘出嫁时,伴娘要在众宾客面前摘下新娘头上身上原有的姑娘服饰,换上崭新的嫁衣,然后在舅舅领唱的哭嫁歌声中,给新娘戴上头面。过去根据娘家的经济条件,要请能工巧匠来家里精心绣制。一套嫁衣不仅是父母亲的深情厚意,还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裕固族妇女的头面是一件非常精制且价值昂贵的民间工艺品。头面即,裕固语称其为“凯门拜什”。头面用料考究,做工也相当精细。用红色珊瑚珠、白色海贝壳、、珍珠、孔雀石、银牌、铜环穿缀,用红布、青布或红色香做底,中黄、淡黄、中绿、翠绿、黑、赭、紫红、大红诸色丝线合股滚边,用各种珠子穿缀成色彩斑斓的图案。一般以红色珊瑚珠做底色,白色蓝色珠子为图案,把特制的银牌、孔雀石、珍珠镶嵌在图案中。头面分三条,胸前分左右两条,上端在耳际以上编入发辫,下端至脚面,中间勒入腰带,前面两条的图案,色彩完全对称统一,每条又分为四节,每节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还有一条在背后,裕固族语称为“阿尔擦勒”,比前面两条要窄,同前面一样戴在脑后帽盖的发辫上。一般用青布做底,各色丝线滚边,上缀二十三块大小不一用白色海螺磨制的圆块,也有红色珊瑚珠做底色,称为“董”的白色海螺圆状块镶在中间,从上到下一长条,条件一般的人,只缀二十三块董,不用珊瑚珠衬底。头面是裕固族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华,色彩强烈而鲜明,花纹图案排列整齐又对称,构思精巧,裕固族姑娘佩戴后显得端庄美丽大方。裕固族妇女戴头面的同时,也要戴上尖顶的“扎拉帽”。
裕固族姑娘出嫁时戴头面的习俗在民间有各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过去裕固族女子特别能干,家里家外都由女人一个人操持,男人在家里没有地位。后来人们为了使女人结婚后顺从男人,就让女人结婚后前胸后背戴3条沉重的带状物干活,头面也有七八斤重,由此形成了结婚戴头面的习俗。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女英雄萨里玛珂。传说萨里玛珂是裕固族白头目的妻子,在一次民族危亡的关头,她挺身而出,勇敢地穿上战袍,率领全部落的男女青年冲向战场,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敌人,成为拯救民族的英雄。但是白头目手下有一奸臣,他把萨里玛珂视为眼中钉,一直想陷害她。当萨里玛珂回娘家探亲时,奸臣在马背上驮了两褡裢“”,并叮嘱萨里玛珂看见父母的帐篷时把褡裢口子打开。萨里玛珂走到家乡的山岗上,远远看见父母亲的帐篷,她兴奋地顺手打开了褡裢口子,“扑啦啦”一声,一群从褡裢中飞出,马受到惊吓,把毫无防备的萨里玛珂摔下马,拖着狂奔。当娘家人抓住烈马时,萨里玛珂头顶流血,前胸血肉模糊,脊背露出了白骨。从此,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裕固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戴头面。前胸两条用红色珍珠镶嵌,表示要护住萨里玛珂的两个乳房,背后一条用白色的“董”(即用或海贝磨制而成的装饰物)錾满红底马布带,表示保护萨里玛珂的脊背。帽子缀上红缨穗,表示萨里玛珂头顶上流的鲜血。腰里扎红腰带表示萨里玛珂的满腔热血抛洒在故乡的土地上。
裕固族无论男女,多穿高领的宽松长袍,束以腰带,这种源自的传统装束,使人显得洒脱、大方、庄重、刚毅。
妇女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按季节分为夹棉和皮衣,衣领高齐耳根,衣领外面边沿用各色丝线上劲合股,摹仿天上的彩虹,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或九色、十三色,精心攀绣成波浪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几何图案,把观察到的自然界各种景色融入生活,美化生活。袍子一般用绿色或蓝色布料制作,下摆两边开衩,大襟上部、下摆、衣衩边缘都镶有云字花边。腰扎桃红色或绿色腰带,腰带右下方挂红、绿或天蓝色的正方形绸帕,少则二块,多则四块;腰带上还佩挂3寸小腰刀,刀鞘上饰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和红缨穗,大襟衣扣上挂有刺绣的荷包、针扎。妇女长袍上面一般要罩一件高领偏襟坎肩,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华丽大方,一般都用红色、紫色缎子缝制,形式似偏襟背心(高领和长袍同),下摆左右开衩,镶上彩色丝绸花边,后背从左肩到右肩镶一道半圆形花边,或者衣领用彩色丝线攀绣,偏襟边缘上到领口、下到腋下绣上各种动物花边。下半身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只穿一条单裤。裕固族妇女过去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穿鞋,夏天放牧、挤奶时常打赤脚,冬天穿一种前面尖而翘的名为亢沉的皮靴。逢年过节和有重大喜庆活动时,则穿一种尖鼻子软腰绣花鞋,这是一种布靴,鞋帮上绣花草、小鹿、小羊等动物图案。
裕固族男子服饰也有独特的地方。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后边卷起,形成后面高前面低的扇面状。帽沿镶黑边,帽顶多在蓝缎上用金线织成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过去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等面料缝制,穷人家则把白羊毛捻成毛线并织成白褐子来缝制;冬天富裕人家男人多穿用绸缎或布料做面子的,穷人家只能穿没上布面的白板皮袄。男子一般都系大红腰带,腰带上带腰刀、、鼻烟壶。不论单棉服衣襟都用彩色布条和缎镶边,富裕人家也有用水獭皮镶外边的。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外镶边。上年纪的老人,腰间要挂香牛皮缝制的,荷包呈长脖子大肚皮的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蛊。旱烟锅多是一尺多长的乌木杆,两头分别安上玉石或玛瑙烟嘴和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露在外面。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要在长袍上面罩一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据传说,清朝年间,清朝廷强迫裕固族男子留长辫,穿黑色。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脚穿用牛皮制成的高腰尖鼻的皮亢沉,穿毛袜。明花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腰布靴,靴帮多用青布,上面纳白线转云字图案。
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如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几何形状的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显目,而不使人觉得单调;尤其是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又如白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令人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这种以对比色彩强烈来造成图案醒目、生动的手法,在绿色的大草原中,显得很得体,与裕固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相协调。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裕固族服饰的结构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裕固族人平时很少穿戴,只有在节日或喜庆场合才穿一下,而且有些人穿,有些人已经不习惯穿,民族服装已成为裕固族文化的一种点缀。但是在裕固族服饰方面又出现了两种新的现象:一是把长年压在箱子底下的裕固族服装翻出来,成立了民族服装模特队。在喜庆节日,妇女穿上裕固族古老的“凯门拜什”(头饰)走上了舞台,姑娘们身着经过改进的裕固族服装翩翩起舞。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是裕固族中最早放弃裕固语转用汉语的地方,过去全乡没有几户人家有裕固族服装。2002年他们一次定做80多套裕固族服装,在当年的酒泉市社火表演中,她们用华丽的服装和优美的动作,尽情展示裕固族的风采,赢得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二是将裕固族妇女的红缨帽子按比例缩小,制成旅游纪念品出售。由于裕固族帽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纪念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旅游纪念品颇受大家欢迎。由此也推动了当地民族服装加工业,过去民族服装都是的牧民自己制作,肃南县城就有好几家民族服装店。裕固族文字已经失传,但是裕固族祖先在历史上用创造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一般认为,回鹘文是公元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楚河流域的一种文字。宋元时期回鹘语成为一带的通行语言,敦煌、成为裕固族先民——维吾尔人的佛教中心。这期间他们用回鹘文记录和创作了许多作品,并进行了颇具规模的佛典翻译工作。
明清以后随着河西维吾尔势力的衰微,回鹘文逐渐被忘却,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也随之湮灭。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甘肃的发现开始有一部分回鹘文文献问世。敦煌出土的回鹘文献约占整个(包括新疆)出土的回鹘文献的三分之一,这些回鹘文献是裕固族珍贵的历史记忆遗产。
回鹘文写本《》(简称《金光明经》)1911年俄国突厥学家马洛夫在甘肃酒泉文殊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区境内)所得,先存东方学研究所,另外两叶为考古学家别尔格曼于1927——1935年间在甘肃所得,现存民族学博物馆。纸质粗厚,呈黄褐色,保存良好。为回鹘文楷书体,几近于刻本体,清晰易读,语言古朴流畅。此经译自唐义净的十卷汉文本。译者为10世纪回鹘著名学者别失八里()人胜光。甘肃酒泉文殊沟发现的抄本写于清二十六年(1687年),抄经地点是敦煌。由于现存回鹘文文献绝大多数为断简残篇,所以此抄写本就显得特别重要。学者沙畹认为《金光明经》是裕固族先民“萨利回鹘的遗物”;学者认为这部虽然是别失八里(北庭)人胜光萨里译自汉文,但是抄写时间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新疆的在此之前200年就全部改信,所以它的抄写者不会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很可能是裕固族佛教徒,这份文献说明裕固族直到清朝初期至少在宗教界还使用回鹘文。回鹘文《大元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现存甘肃省,碑文用汉文和回鹘文书写。此碑立于元顺帝至元21年(1361年),立碑人为唐兀()族人善居。此碑记录了一个唐兀族家族自西夏灭亡后,到元朝末年150年间六代13人的官职世袭及其仕世元朝的情况,为我们了解河西走廊地区唐兀族的活动和回鹘语文的使用情况提供了珍贵史料。据学者研究,此碑的汉文为释教禅师所书,回鹘文撰写者是肃州信奉佛教的裕固族先民撒里畏兀人。
此外,敦煌出土的回鹘文还有如下几种:回鹘文叙事诗《帝啼和法上的故事》;回鹘文秘宗文献《吉祥轮律议》;回鹘文韵文体《观音经相应譬喻谭》;回鹘文《善恶两王子故事》残卷;回鹘文《俱舍论颂注》残卷;回鹘文佛教诗歌集;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安慧实义疏》;回鹘文《阿昆达磨顺正理论》节本残卷。上述回鹘文文献都出自,但它们和敦煌藏经洞的汉文典籍一样,几乎全部流落到国外,它们分别存于大英图书馆、、斯德哥尔摩民族学博物馆和有邻馆等处,只有很少几件残文保留在我国敦煌文物研究院和博物馆。
虽然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但是在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裕固族的传统民间文化,特别是以口头传统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变异或消亡。对此也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积极抢救和保护。每天分3次播出,每次10-15分钟,主要播放裕固族生活习俗、对话、民族历史和民歌等。其目的是“在全县范围内逐渐形成尊重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自治县政府成立了裕固族文化研究室,从全县各部门、单位抽调精通裕固族语言、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并热心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人员,开展裕固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创办了刊物《尧熬尔文化》。县成立了“中国裕固族文化园”筹备组,创办了文艺刊物《》。这些新举措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历史上都属于首次。由此可以看出,裕固族文化遗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心。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帐房用6根或9根木杆支撑,周围用褐毡搭盖而成,别具特色。他们住的是帐篷。这种帐篷是用耗牛毛编织的毛毡做成的。一般长约5米、宽3米、高2米,四周用牛毛绳拉紧固定。坐在帐篷里似乎能看见星星点点的天空,但却不漏雨,且能遮风.帐篷内左侧是用原木搭成的贴地板床,大约占帐篷的一般,上面铺着厚厚的毛毡,这时全家人安睡、谈天、用餐之处,也是会客厅。帐篷的右侧就是。他们烧的是干牛粪,这种燃料火力挺大。既没有什么怪味,也没有那种呛人的浓烟。
裕固族人民的饮食与他们从事的畜牧业相适应,一般一日喝3次加炒面的奶茶,吃一顿饭。是米、面和杂粮,副食是奶、肉。他们还喜欢饮,抽旱烟。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等。(不吃马、驴、骡是因为裕固族人在游牧时代需要他们来驮运物品,对裕固族人至关重要,你听过有猎人拿枪当柴火的故事么?不吃狗肉是因为狗是裕固族人最得力的帮手。至于鸡,裕固族人基本上都在吃,早就不是禁忌了,但切记:裕固族人不吃猛禽,如鹰、雕、隼等。)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然后调入酥油、食盐和鲜奶反复搅动后即可饮用。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炒面、或沙枣就可当早点了。中午也要喝茶,到了晚上,待一切劳动结束后,才开始正式吃饭。晚上吃的饭一般以米面为主,有米饭、、面片等。
裕固族平时喜食牛、,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干、牛、羊杂碎汤等。除牛、羊肉外,也食、骆驼肉、或炒菜。食用牛、羊时常佐以大蒜、酱油、香醋等。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牧民平时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只能采集些野葱、沙葱、野蒜、野韭菜和地卷皮(类似木耳)等。秋季草原上到处都有鲜蘑,所以鲜蘑是入秋后常食的菜。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
裕固族平时还喜将做成面片、炸油饼、等,最拿手的是吃水饺,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许多,然后冻起来,现吃现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时再吃。
典型食品:裕固族用羊肉制作各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肉肠和支果干。
剪鬃毛:裕固族的传统农祀活动,流行于甘肃肃南一带,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以后的几天内择日举行。裕固族人非常爱护牲畜,当小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举行隆重的第一次。在这一天,要请来亲朋邻友祝贺。剪鬃时,一边唱《剪鬃歌》,一边剪。剪下的第一撮鬃毛,拿进帐篷,献给佛像,以求保佑。剪完后,主人要盛情款待客人。客人借酒祝兴,赞美主人有了骏马。最后,主人要骑上马驹串帐篷。每到一处,人们要以吉利的话祝贺。
:裕固族的古老宗教性习俗,每年春节除夕前举行。旧时,人们认为每年除夕至次年正月初五,是凶神恶鬼最猖狂的时候,只有火才能驱逐凶神恶鬼。因此,除夕来临,裕固族家家户户要把帐篷(或房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门外的空旷地方点燃,边放鞭炮,边驱赶牲畜从两堆火中间通过。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帐篷及畜圈内外都要挂上,彻夜通明。这样,凶神恶鬼就不敢接近人畜,以保平安。
:俗称“过会”,是裕固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甘肃裕固族居住地,各寺院会期时间不一,多在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届时,山区牧民要请喇嘛念平安经,并上山祭鄂博。去时人们手拿鄂博杆和清茶,来到规定的祭神地点,边向山上洒清茶,边祈求山神保佑。
摔跤,裕固语称为“玛勒啊拉斯”,是裕固族传统的运动。它既是一种力量的角逐,更重要的是技巧、智慧和毅力的较量。双方侧身抱好对方的腰,可以用腿绊,看谁能先将对方摔倒。获胜者会受到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视为“好汉子”,裕固族称为“”。裕固族信仰喇嘛教,是属于剌嘛教格鲁派()的。但是,裕固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曾信过别的宗教。在公元8世纪中以前,回纥人就曾信仰。他们崇拜精灵,崇拜祖先,害怕雷霆。还应时而产生了能预卜吉凶、呼风唤雨的男女。后来,裕固族的祖先又先后信仰过摩尼教和佛教。
明末清初,喇嘛教中的黄教势力,逐渐传入撒里畏兀儿地区,并在撒里畏兀儿地区建立了最早的黄教寺院,名为寺(又称古佛寺)。此后,喇嘛教逐渐便成了裕固人的主要信仰。
“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可汗”的意思。“点格尔汗”意为“”。裕固人认为“点格尔汗”能使他们避邪免灾,一年四季太平吉祥,供奉“汗点格尔”,是一种原始崇拜。所说的“点格尔汗”,就是一根细毛绳,上面缠有各种牲畜的毛穗和各色布条,下端是一个小白布袋,里面装有带皮和脱皮的五谷杂粮,供奉在篷内的上方右侧。
敬奉“点格尔汗”仪式,由“也赫哲”主持。也赫哲多为男性,有相传的,也有自发的,自发的“也赫哲”,就是有人某一天突然全身颤抖,自称“天神”附了体,即成为“也赫哲”;据说群众对自发的“也赫哲”比较信任。也赫哲的衣着与常人相同,只是头上留着一条长辫子,上面缠有许多绿、白、蓝布条,平时盘在头上。也赫哲平日参加劳动,信喇嘛教。
也赫哲敬“点格尔汗”的活动,一般每年进行两次。一次是从正月初开始,每家都必须请他,一家一天,直轮到二月初;一次是在立秋以后,但不一定每家都请。正月敬“点格尔汗”的活动比较隆重。其仪式:在地上铺一红色毯子,上面摆九小堆粮食成花状,每堆粮食上放一盏酥油铜灯;九个铜灯摆成三角形,灯缠绿、白、蓝三色布条。毯子的上方摆一个小方桌,上供一芨芨草扎成的草墩子,中间插着缠有布条的柳枝。祭典时,点燃酥油灯,同时,把柏枝点上让其慢慢地燃烧,散发出香味;将一只绵羊(禁用山羊),由专人或也赫哲一刀刺入羊腹,立即伸手掏出羊心,名为攥羊心。然后将羊头割下,连同跳动的羊心一起置于盘中,放于九灯与草墩之间。随后用开水烫羊拔毛,取一半羊毛,塞入芨芨草墩中间。接着也赫哲开始祭祀,手持一把勺子,内放奶子、酥油,并不停地向上扬撒;口中念念有词地绕着地毯,小方桌和供品转圈子,众人跟随其后;也赫哲念经毕,随即将酥油灯推倒,仔细察看灯花,并根据灯花预卜这家一年中的吉凶祸福;若有祸事,也赫哲则告戒主人在某月某日请喇嘛念经消灾。仪式完毕后,羊心、羊头送给也赫哲作为酬谢,羊身一劈两半,一半由家人分享,一半送给请来的邻居亲友。祭典后的第二天清晨,由家人将芨芨草墩送往本家族中的固定地方。七天后将草地中所插柳枝上的布条等取回包好,敬供在神龛上方;每逢转移牧场搬迁帐篷时,用一条干净的毯子,把“点格尔汗”包好,放到一个洁净较高的地方,待驮子搭好后,再把“点格尔汗”放到驮子的最上面。到了目的地,他们仍要把“点格尔汗”放在高处;待帐篷扎好,先将“点格尔汗”放好,再搬其他东西。
到裕固人家做客,不能持枪支、弹药、牧鞭、生皮、生肉进入帐篷,据说“点格尔汗”不喜欢这些东西,并忌讳俗人穿红衣,骑红马走近帐篷。
裕固族地区共有九个寺院,有的寺院建筑宏伟,历史悠久,有塑绘的神像和经典。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故有“什么寺属什么家(部落)”的说法。
其中黄藏寺(又称古佛寺,后称夹道寺)建于明末,是一座最早的寺院。景 耀寺创建顺治年间,其他如康隆寺、青隆寺(又称转轮寺)、长沟寺、水关寺、红湾寺、莲花寺、寺等,先后于清康熙、、光绪年间,新建或重建及整修。除康隆寺、红湾寺、夹道寺属大通县郭莽寺(又名)管辖外,其他均受青海佑宁寺(原名格隆寺)管辖。寺院的规模以康隆寺为最大,经堂可容纳五百多僧人同时诵经。其他各寺较小,一般有二十至三十个僧人,小寺才有十人左右,其内部的等级界线较严。有的寺院有、法台(又称堪布)、管家,有的只有僧官(管家)或提经。活佛是寺院最高统治者,是通过“转世”继承佛位的;法台、管家是宗教上层,提经、僧官一般都是由有一定权势或谙练经典的僧人提升的;班弟(贫苦僧人)是寺院最下层。寺院有刑法,并定有成文或不成文的清规戒律,主要是惩处一般僧人。解放前,寺院是部落、宗教的活动的中心,也是当地经济、。寺院上层与部落头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部落的重大事务,头目常和寺院上层商量。因此,寺院中的喇嘛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但一般不能享有“政教的合一”的特权。寺院中的喇嘛 ,起初都是青海进入裕固族地区的传教者。后来,随着喇嘛教的传入,一些裕固族儿童被选入,学习几年经文,结业后回到本地当喇嘛。不过,裕固族牧民当喇嘛的不多。康隆寺、清隆寺的喇嘛、僧人可以结婚。他们除了宗教节日和放会(宗教仪式和集会)等活动时到寺院念经外,平时大多在家以加劳动。原来黄教喇嘛、僧人是不能结纸的。到,由于战争和瘟疫等疫病流行,使裕固族地区的人口锐减,经向甘州提督申请,允许康隆寺、青隆寺的僧人结婚。其他几个寺院的僧人,虽名义上不能结婚,但也有小家庭;平时居家(即住在戴头妇女的帐篷里),寺院只留一,二个看门的。较小的寺院则是平日上门锁,放会时僧人才到寺院去。说明寺院对僧人的约束是不大的。
较大的几个寺院,每年要举行四次佛事大会,会期虽不尽相同,但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四月十四至十六日,六月初十至十五日,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第月十五还有一次小会。
是裕固人一年中最大的聚会,过会时,寺院炸子、做馍馍、宰羊,喇嘛还把红枣撒在过会的人群中,表示吉利。这一天男女老幼都要穿新衣服到寺院去烧香、点灯;僧人为大家跳 “护法”(佛教称拥护佛法的人为护法;护持自己所得之法,亦名护法)时,由二十多个僧人戴上假面具,群众在四周跪拜。寺院还举办(即用酥油与几种不同的色彩合面捏成)灯会,展出各种各样的花卉、人物、脸谱,鸟兽,形象活泼,栩栩如生。
祭“鄂博”,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日。大河地区各部落祭鄂博的时间不尽相同,长沟、亚乐等地是六月初一,水关乡西贫河等地是四月二十一日。鄂博是用五、六米长的松木椽子做成的。过去,每户裕固人要的一位家长去祭鄂博。凡给鄂博许愿用的“圈神羊”,从小就不剪毛,长相要好,要精心管理,而且必须是青山 羊或白山羊(均为公羊),并在圈神羊的右肩部用红、绿布条拴上做标记,等到小羊长到六七岁祭鄂博时宰掉。此外,在大山还专门设有鄂博台子,第年由部落派两名称作“会手”的人轮流负责准备工作。祭鄂博这一天,人们在鄂博上加一些新的木椽子,木椽的尖端缠有羊毛;人们还要就地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请僧人念经,先在圈神羊的头上抹些酥油,再往羊头、羊身上浇水,在羊全身颤抖时宰掉。羊肉分给大家,喇嘛分头背子,其余参加者每人一份。
是斋戒,寺院的喇嘛,法台及僧人要闭斋两天,十四至十六日禁闲谈、忌食荤菜、、葱蒜,只喝些酥油茶;喝茶时要漱口。开斋那天群众都到寺院去,僧人首先漱口后,吃一种用大米饭拌酥 油抒成的开斋团子,然后,凡到寺院的人都吃一点斋团子。
九月和十月大会,是生日和逝世的日子,只举行一般的纪念活动。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人的信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