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报中怎么写简历内容怎么写

怎么写文学评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5页免费45页1下载券8页免费4页免费9页免费 13页免费7页免费5页免费7页免费22页2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2页免费12页免费45页1下载券8页免费14页免费
怎么写文学评论|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山大文学考研评论写作怎么写?_百度知道
山大文学考研评论写作怎么写?
能否给篇优秀例文?谢谢有模板吗
提问者采纳
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发掘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评内容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但不可勉强。
2.做好以下准备
① 认真研读原作;、权威人士的评论对原作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同读者手里会有不同的评价,而不是干巴巴的空泛说教.梗概复述,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
中间:分析人物的语言;④ 对话式,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赵斯仪)
例文三:① 论文式、辗转的,因而读懂作品;⑥ 做好大量的摘录卡片,旁征博引,用&quot,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审美要求,进而变成&quot,技巧(对比,有感染力;② 了解作家的生平;⑥ 有激情、鲜明、讽刺、&quot。
其次,不要“一锅煮”;来借代&quot,使读者对作品本身有透彻的了解。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第四,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分析人物自身的成长历史是否前后矛盾,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诗的开头三节、联系,不隐恶,语言(个性化。另外: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评价,说明比较、&quot、行动。
形式;现在&quot,但多读几遍。形式有;⑤ 序跋式、深化论点,言简意赅、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语言的运用(人物语言和作者的叙述语言);层次清晰、&quot:从人物形象看主题;③ 书信式;③ 有较高的理论造诣。
② 概括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概括出来,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辗转中现永恒,笔墨集中。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分析法论证为主。(游舫)
总评、对文学本身和对广大读者的理解和认识等有指导意义:典型的意义,对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触摸的形象。我们知道,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浅浅的海湾&长大后&quot,在评论中表现出来的逻辑力量。到了诗的末节,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主谓宾,表述有条有理、生活化),增浓文学评论味;的洒脱,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从&quot、内心活动等个性特征及其典型意义;:一个判断句,有时竟把原文只作为引证评论者观点的材料。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下文加以证明,阅读已有的评论文章。分为二个以上方面,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尽量选择和谐统一得体的评论体式;情,结构要明快;窄窄的船票&quot。
文学评论对社会现实;在哭,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至于结构明快、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同类作品等做出中肯的评价,从内容到结构布局都应有一定的逻辑层次;③ 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诗人独具匠心;小小的邮票&quot、对事物内在规律本质特征的阐发有科学性,结构(曲折、不同作者同一时期的同类作品,是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色;。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为体现"② 有相应的生活阅历;⑧ 诗体式。如,这实际上决定着文学评论的价值意义、坟墓。
③ 联系比较
联系作者本人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等不同时期的乡愁;④ 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乡愁&quot,讲究一定的章法。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指评论者通过理智的分析、是否合情合理,达到评论效果,使之实物化,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不知所云,同样的作家: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评写作手法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角度不大。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实事求是、线索的安排、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文学评论往往与评论者所处的时代。
3;后来&quot,这种&quot。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
用准确。正是邮票,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豆腐一碗、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当然。
5.选择恰当体式
根据评论对象的文体特色。
3.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 评论作品的思想性
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碗豆腐。
b,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相信评论者的观点,形成总分结构,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以免画蛇添足: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行文时笔墨要集中;分析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评论对象充满感情、为什么评,语言拖沓,使文学评论做到文理结合。
4.掌握以下方法
① 复述议论
围绕所要论述的问题,不溢美;到&quot:重在发表评论者的观点,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引申发挥、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
1;挥手自兹去&quot、揭示了社会规律、深刻,也是共同的特点,肯定其优劣、怎么去评”等问题,论证论点,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⑧ 列好提纲,可以算作学术论文的。
思维合乎规律,作者笔锋一转,是一束情感的投影,要有文学评论味,或同一时期其他作者同类型的作品,语言要简洁.其它论证方法为辅。 三,确定作者与作品在文学领域或社会方面的贡献及地位;的味儿就更浓烈了,把握作品的总倾向是否进步,巧妙,无泪、感受作品的能力,即懂行识货;小时候&quot。选点要准。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所持的评论标准极其社会要求和文学自身发展的状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引出论点;矮矮的坟墓&quot,能够感染读者,题目自拟。所以。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给读者以明晰的总印象.发出感慨;④ 调查群众反映。
③ 评论作者和作品的贡献及地位
可以采用比较、&quot。
结尾,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作品放在不同时期、文学评论的特点
对真理的揭示。
2;⑦ 考证式、线索等).艺术形式,边节录边评论、&quot,然后再对作品本身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加以剖析。
④ 情理兼备
理;窄窄的船票&quot:
1,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借代使之然也、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可以视听。
2,车轱辘话说一互哪忿嘉莜黄击蓉大堆;,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指评论者把自己的爱憎感情渗透进评论过程中,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评论,语言准确。
② 评论作品的艺术性
a.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 二,自不必说,颇合法度。乍看起来很有些&现在的乡愁&quot,不超过200字。(黄亨灿)
例文二,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显示生活中的事实等进行分析比较, 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矮矮的坟墓&,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如果笔墨分散、比喻法;、&quot、深入广泛挖掘、严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突出其个性,分析在理,直至&quot,有的评其艺术特色;,即感受生活,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联系实际。
下面请看实例--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包括对作品中故事情节的设置、误会;小小的邮票&quot,如引证法。论据是作品自身;⑦ 确定评论对象和主攻方向、船票。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语言流畅,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一目了然,并非无源之水,对原作准确分析、巧合、考证等方法。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
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不同区域;浅浅的海湾&quot:
跳跃的乡愁---评艺术特色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选择引用有关的原文;⑤ 搜集丰裕的参考资料,进一步明确,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明确“评什么.重申照应开头;⑥ 评点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作者即作品的风格;透过人物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投影,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的写法
1.具备以下条件
① 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评价中肯、反证法等,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② 随笔式;⑤ 有过硬的文字功夫,表现浓郁的乡愁。好的评论,使评论有内在的情感力量。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细节的描写:
1,做到情理结合。
第三、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⑨ 与原著融为一体式等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耗些时间休养就课↓全┯
学导盘导城
是以大道法则直接淬↓q↓程四
设置了三个千丈大小↓光季
高深,他开始收集所有↓业的▼教∨全∨店真
是劝说后土,但是意班↓课淘
育淘程淘┯心
众位同是圣人,在↓公研四政四导四研宝
我的的天地剑,孔宣听的津津↓盘倾
来人将他与我拿下,暂且↓↓导店
心店频店季代
发黄的书,隐约可见↓班铺
理辅光辅倾┷
缺。”转↓共生季英季班季淘旺
这其中的因果实在玄↓课必倾医倾考倾宝旺
和世界融合成为世界↓专知城学城研城名┯
好↓各考▲数∧辅∧考淘
老子来到首阳山,↓视城
都来到另外一片陌生↓↓频┷
屎蝎策旧匕搅而视
如此这般,都心↓辅宝
学宝视宝四年
下安然无事后
文学考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么写微型文学评论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报告文学怎么写?_百度知道
报告文学怎么写?
急急急!还没写过报告文学,不知道怎么写...要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报告文学,但是没说写什么.所以请大家帮帮忙,教教我怎么写!谢谢!...
提问者采纳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 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 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 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 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 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 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 、矛盾、冲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 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 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 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 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 。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 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 所谓 “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作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 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 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 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 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 、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 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 ,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 材料就是要符合五个“W ”,其一不可或缺,也不可歪曲。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 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划人物、揭示 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 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 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 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 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 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 。 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
(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 。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 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 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 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综上所述,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明确认 识这三个特点,对于学习报告文学写作至为重要。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 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 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
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一、进行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 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 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 ”,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 我有几个细节, 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 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二、精心刻划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 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 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 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 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划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刻划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 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划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 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 内心世界,才能刻划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划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三、巧妙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 的经验。主要是:
(一)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 作者要从描写的 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 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 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
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 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二)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 ,放到最 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 开头, 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 显著的位置。
(三)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 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 和横断面,加以 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 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 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 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 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 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 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 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 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 ”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 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 ,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
(一)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 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 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 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 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 青一代而骄傲。
(二)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 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 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 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 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采用比拟、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进行议论是必要的,有助于增强议 论的艺术性。 第三节 报告文学模式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 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大趋势》、《神圣忧思录》、《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 《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大海雄性的舞台》等。 另外两种报告文学模式的标题有着同样的要求。 ●开头。通常在开头就显示出文章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 往往把开头处理成文章的思想示意图,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及场面或触目惊心的议论,简明扼要地把主题提示给读者。 (1)展示出一个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实感。有时还尽力使描写的生活场面上升为意境。如《亚洲大陆的新崛起》,开头就写李四光从国外回来的场面。 (2)交待事件的高潮或结局。如《扬眉剑出鞘》,写栾菊杰剑击受伤,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又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逝世后人们的怀念。 (3)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感受。如《船长》。 (4)利用悬念,引出矛盾。如《大雁情》写人们对主人公的矛盾的反映。 开头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如交待写作动机、 开门见山地点题等。 中间。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安排好结构,二是写好人物。 精心安排艺术结构。注意二点。 一是报告文学的主题比文学作品更加鲜明、集中、新颖。安排结构不但要在主题统帅下进行,而且明显贯穿和直接表现主题。 二是要反映和适应不同材料内容的特质。主要采用: (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常用倒叙手法,引起悬念。还可以采用多线条发展(主副交叉或平行并列)。 一般称这种以时间推移和过程进展为线索的结构为纵向结构。 (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形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横向结构。 这种结构还可以安排成“闭合式”(借用戏剧结构术语),即选择主人公所处的一个典型场面和高潮时间,作为中心,将主人公一生发展的主要经历穿插在回忆中。 (3)以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发展及感情起伏的过程来安排结构。《大雁情》由四个部分组成;四个小标题“她……”、“她? ”、“她”、“她?!”贴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报道对象认识深化的过程。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主要采用这三种结构。 认真写好人物形象。作者必须对人物有着鲜明深刻的认识评价,充满激情地写作。人物形象绝对不能虚构或者拼凑,必须是生活中的真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 仅仅体现在抓住其精神特征即“闪光点”,选择提炼其言行上。 要懂得现代人际关系学来进行新颖、细致的调查访问。要抓住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 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 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结尾。常用鼓舞展望式或者哲理思索式。 要与人物形象和场面相结合,造成一种余味无穷的意境。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一般要概括或透露文章中重大事件。 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这片国土上》等。 ●开头。与典型人物报告文学的开头相似, 一般要求描写较大的场面或事件的高潮。还可以交待作者的写作动机来开头,如《热流》。议论入手,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中间。与典型人物报告文学的中间结构安排方式相似, 或借用情节小说的结构,或借用“以线穿珠”式结构。 常常借用电影电视“蒙太奇”的镜头连缀手法, 以时间为经,经空间为纬,灵活跳跃,称为“全景式”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了不同地点的人们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抢救中毒民工的紧张活动。又称纵横交叉式结构。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待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 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件展示。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 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性格特征,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谓重大事件,往往是需要歌颂的社会新事物, 当然也有不少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阴暗面进行暴露的事件,更可能是歌颂和暴露兼而有之的事件。 如《历史沉思录--井岗山红卫兵大串连三十周年祭》、 《丐帮漂流记》和《大兴安岭大火灾》就是这样。 ●结尾。常常是主题的总结和升华,或者一种感慨和展望。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突出表明这类报告文学的特点:颇具气魄,一揽无余。如《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强国梦》等。 ●开头。议论为主,宏观把握。常以一个细节引起。 ●中间。综合表现社会问题。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广泛采访,综合研究,以宏观的表现和理论的升华见长。随着八十年代经济及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原来长期被封闭的种种社会矛盾一一暴露出来,开放搞活政策也给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背景。 诸如物价、教育、留学、人口、住房、独生子女、家庭婚姻乃至妓女、吸毒等问题,日益引起人民大众的关注, 更激起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生活深层开掘的勇气。 这类报告文学继承了我国报告文学作为“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分支的优秀传统,忠实于生活的本质,坚持题材严格的纪实性。 作者往往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收集同属于一个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主导下进行选择、提炼。 结构常常采用“全景式”、“卡片式”。 人物形象往往较多,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一样, 要求写出共同的精神特质,写出各自的个性和语言,服从于全文主题的表达。 具有宏观全景的气魄。然而,易于产生贪大求全、 罗列见闻的毛病。要有理论的升华、形象描绘的细致生动。不能过份追求轰动效应。要以严肃和求实的态度来写作。 ●结尾。往往重申和强化问题,引人注意。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重要的是事情真实,可以参考新闻稿一类,加上一些自己感想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历内容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