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中学的季春华的经典搞笑语录语录

个旧市卫星地图
&首页 & 卫星地图 &
& 个旧市卫星地图
个旧市卫星地图
―――――――
北京市康佳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院长罗藜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教师张慧影北京市西城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副站长李雅静...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卫星频道新闻中心记者冯丹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田淑琼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桥重工桥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其中省级机关和8个州市启动了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共发放住房补贴6.81亿元。...按照“修旧如旧、保护原貌”的原则,小镇建筑和街道的修复要体现地方特色,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利用GIS、卫星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我省的风景名胜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全面掌握资源状况的基础上,...
中央政府一直在探寻如何遏制地方政府热衷于基础建设引发的困境,甚至已经开始借助卫星图像发现边远省份的非法建筑项目。...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接壤的红河州,原地处个旧市(县级),2004年经国务院同意搬迁至蒙自县。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公卿表示,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
河南省叶县旧县乡朱岗村288张红彦河南省永城市文明办289丁桂荣河南省永城市招商局290杨全忠河南省郑州南阳路220号3号楼1单元291王洋...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卫星里107号301室845刘文红天津市河西区浦口道28号846刘文瑞天津市河西区绍兴道存诚里3-509847何媛媛...
湖南省国家税务局(机关)、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本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道办事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深圳市皇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他们更关心北京市的政策,但是,在报道师范生政策的时候,他们的报道也特别好,...经办银行要进行贷款审批,经办银行在收到提交的申请表格申请材料后,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现在是清华大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也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军人。...
我也特别感谢《北京日报》,过去对国家重大政策进行报道时,他们更关心北京市的政策,但是,...经办银行要进行贷款审批,经办银行在收到提交的申请表格申请材料后,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我的名字叫谷振丰,现在是清华大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也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军人。...
...云锡公司个旧冶炼化工材料分公司团委书记,云锡公司冶炼分公司团委书记、党政办主任、公共关系部副主任,共青团个旧市委书记,个旧市锡城镇党委书记,...实施高级中学工程及教师廉租房、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等项目建设和459个自然村14355户农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工程项目;...
现在博物馆已经是个良好的开端,如果能更好将规划变成现实就好。这个规划,就是汉阳钢厂关于建立工业博物馆的规划。汉钢创办“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后,...旧鸡街火车站,位于云南省个旧市鸡街北部,始建于1915年。站内保存一条寸轨铁路和29号寸轨机车,是同时保存寸轨和米轨铁路的火车站。...
北京市...木渎实验中学冯建(女)南通市沿河桥小学高井祥中国矿业大学高明柱连云港市新坝中学高志雄江苏省姜堰中学葛江文江苏省经贸高级技工学校韩英灵(女)沛县初级中学胡企中江苏省苏州中学胡玉娟(女)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黄银射阳县陈洋中学季春华南通市小海初级中学季自祥江苏省...
Copyright &
2007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唐河县卫星地图
&首页 & 卫星地图 &
& 唐河县卫星地图
唐河县卫星地图
―――――――
唐河县32.48112.85南阳市淅川县32.78111.72南阳市淅川县32.86111.74南阳市淅川县32.74111.61南阳市淅川县32.83111.73南阳市淅川县32.73111.71南阳市淅川县32.71111.67南阳市淅川县32.67111.64南阳市...
通州区t县镇草厂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胡国卿顺义区马坡地区办事处石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淑清(女)...马卫星(女)上海巴士二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49路车队党支部书记马珏(女)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地铁1号线区域站长鲍鹤群...
中学高志雄江苏省姜堰中学葛江文江苏省经贸高级技工学校韩英灵(女)沛县初级中学胡企中江苏省苏州中学胡玉娟(女)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黄银射阳县陈洋中学季春华南通市小海初级中学季自祥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蒋建伟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蒋志良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景文惠(女)仪征市真州小学孔...
唐河县洛阳市洛阳市驻马店市正阳县南阳市桐柏县南阳市邓州市南阳市镇平县平顶山市平顶山市信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确山县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湖北省荆州市...
河南省唐河县626Ⅲ-329尉氏兴国寺塔宋至明河南省尉氏县627...河南省范县、清丰县989Ⅴ-116酷轿佬侨嗣窆缇芍年...
...气象部门从分析农作物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入手,找出了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气象要素和关键影响时段;二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和土壤墒情、雨情监测,...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如唐河县的唐酥梨生长气象条件分析、淅川县的小辣椒和西峡县的食用菌专题气象服务、方城县的烟叶生产防灾减灾服务等项目,...
《半月谈》杂志记者曾对河南省唐河县桐寨铺乡仝庄村的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情况进行过一番采访,村民杨秋伟反映,县电视台60%的时间都在播广告,...对策:建议在覆盖盲区采用村村通补点,通过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方式,数台卫星接收机集中接收信号后,...
朱正伟唐河县人,阿克苏市政协委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北京西客站,中国“神五”、“神六”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10月22日,唐河县退休老干部徐永馨展示了他用树根精心雕制加工的“探月”根雕作品,祝愿“嫦娥一号”升空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杜永轩韩学广摄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经济发展迅速,已确立“以工业兴县和产业富民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围绕建设烟叶大县、畜牧大县、工业强县三大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打造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洛阳卫星城。...M06.唐河县历史悠久,仰韶、屈家岭文化遗存处处可觅。资源丰富,...
Copyright &
2007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化德县卫星地图
与化德县相关的下级地区地图:
与化德县相关的同级地区地图:
相关分类: &
相关资讯:
红格尔蒙古族小学坐落在神舟五号卫星回落舱旁,一位蒙族小学生捧着爷爷、叔叔、阿姨送来的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化德县移民小学的张慧敏同学听说要给他们送书的消息后说:“爸爸妈妈没钱给我买课外书,现在有了好多书读,又有了电脑,...深秋时节,记者穿行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境内,路两边的农民正在收获着莜麦、土豆等作物。...从近年来沙尘暴发生规律看,最重的沙尘暴卫星图像都是集中在草原上空。 由于90%以上的草原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中,而且退化的趋势从1999年以来日趋严峻,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在化德县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记者了解到,日,作为内蒙古首批试点的化德县开始启动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记者在乌兰察布市市政府采访时,一间办公室放置的一张集宁区卫星遥感地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这张地图上,集宁城区被穿城而过的京包(北京至包头)铁路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在絮片加工生产大县内蒙古化德县,棉裤的订单乐坏了服装老板们。...内蒙古气象台副台长康玲介绍说,由于大气运动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天气预报时效越短,准确率越高,新一代天气雷达、高分辨率卫星云图的应用,使临近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准确率很高,一般平均可达95%以上,...郭文艳(女)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第一小学 ...葛江文江苏省经贸高级技工学校韩英灵(女)沛县初级中学胡企中江苏省苏州中学胡玉娟(女)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黄银射阳县陈洋中学季春华南通市小海初级中学季自祥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蒋建伟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蒋志良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景文惠(...八、通过关于投资设立内蒙古三胜风电有限公司(暂定名,下称:三胜风电)的议案:根据公司与内蒙古化德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化德风电场风电项目开发合作协议》,三胜风电拟由公司和风能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人民币9000万元,其中公司现金出资8550万元,占95%;...深秋时节,记者穿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境内,路两边的农民正在收获着莜麦、土豆等作物。旁边“白音塔拉”的乡名告诉我们,这里曾是“富饶的草原”。...从近年来沙尘暴发生规律看,最重的沙尘暴卫星图象都是集中在草原上空。草原地区灾害加重和沙尘暴频发,说明内蒙古草原环境已不可持续。 ...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国家税务局工会委员会 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 内蒙古雅布赖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委员会 ...湖南省电信公司无线通信局长沙卫星通信局工会 湖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岳阳分公司汨罗营业部工会 湖南省湘澧盐矿矿区工会分会 ...所以很多居民自己安装卫星接收器收看电视节目,然而当地的有限电视管理站发现后就要罚款1―3万。...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团结大队的黄明反应说,他是五保户,最近更换新的合作医疗证,村委会让参保的人每人要交40块钱的工本费,他想知道这项收费是不是合理,...(记者韩卿立 通讯员 高树君 索慧杰)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积极筹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为全县93个行政村配发了一大批电视机、电脑以及卫星接收器,建起终端接收站点。
该县依托现有的党员电教、党校、电大和农村中小学的相关力量,选择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较好的农村干部、青年骨干,...
Copyright &
Inc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号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结题报告
&&&热&&&&&★★★
【字体: 】
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结题报告
作者:&&&&文明在线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340&&&&更新时间:&&&&
一、课题题意阐释及问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指的是教师凭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和现代文文本,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通过课内解读文本和课外有关作者及其相关内容的延伸阅读和写作,对于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优化产生正面影响。
课题中有以下关键词:人格,经典文本。
人格及其可教育性――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人格”为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状态(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
“人格”在中国常常是“人品”的代名词,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也人格即个性的提法。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修订版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也就是说,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优化的。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
老舍先生在剧本《四世同堂》中借人物之口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主张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只有当知识与品格、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造就有用之才。因此,我们要提倡“全人格教育”,而“语文”课无疑是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人文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课程,它文质兼美的特性将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存在于人本性之中的人文精神。
经典文本以及经典的力量――
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文学经典?
笔者认为文学经典指的是那些揭示了人类生存和人性的某些共性、经过了悠远的时间和空间考验、能够激起不同时代的读者精神相同或不同反应的作品。
卡尔维诺曾经给出了经典的一些特征,其中有这样的描述:“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
这里借用一下韦苇教授的话,他认为考量文学作品的质地的标准有:多大程度上包含了作者自己隽永深刻的思想;多大多深程度上概括了生活和作家所处的时代,而又不会因为作家所处时代的逝离而减弱其观照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多大程度上包含了作家独特的观照与感受生活的艺术天赋和艺术美与文学意味的表现天赋;多大程度上独创了富于作家个性的审美空间、作品表现出来的形象能否持久地感染和吸引读者,能否持久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索,能否持久地活跃在人们地记忆里、存留在读者的心灵中;具有多少超越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力量和超越年代、世纪的力量,即超越时空的力量。
周国平认为经典即是这样的书: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名著之为名著,就因为其作者如同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和蒙田的那样,是“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他们的作品触及了某些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重大问题,表达了某些最根本的思想。
为什么要读经典呢?
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对于经典的解读有大众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两种方式。大众化阅读倾向于共性的东西,个性化阅读倾向于独特性的东西。当然这两者也不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的原点永远只有一个。
毛姆说,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从阅读者角度看,阅读的最终意义取决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共鸣和感悟。
问题的提出――
教育“目中少人”――“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教育的归宿”,但是反观当下的教育:分数成了教育的标尺,几乎是唯一的标尺,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没有“人”的现象十分普遍。整个世界潮流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在以“技术知识教育”为中心的世界潮流中,人文教育、素质教育陷入了困境。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人格完整”的人,但在目前一味追求分数的环境下,教育不仅无法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人格教育,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对现代中学生人格危机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同时也对语文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语文教学忽视人文熏染――语文教学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现象非常普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学生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学生学归学,生活归生活,好像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诗词名句的背诵只是为了高考默写,文言文也停留在语言层面的记忆和语法的归类上,由于高考不考课内现代文,很多经典现代文受到冷落,有幸被垂青的现代文,也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学习语文少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精神呼应,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似乎无关。
经典解读书面化简单化――经典文本内涵丰富,但是语文教学还存在一种简单地政治化解读文本的现象:或者是将过去作家写的作品如《祝福》等归结于在抨击黑暗的旧社会,或者是将外国作家写的诸如《守财奴》、《项链》等归结为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
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不良心态:觉得书本上的东西皆与我无关!于是一批“语文看客”被培养出来了!学《孔乙己》,他们会笑,学《阿Q正传》,他们也会笑,――他们将自己定位到了“看客”的位子上……
网络时代阅读肤浅化大众化――如今是一个追求“眼球经济”的时代,与此相关的词有:视觉盛宴、读图时代、信息泡沫化碎片化……这些,导致整体阅读越来越少,还有,对于文字阅读越来越生疏,对于经典和崇高的漠视甚至嘲弄……由于网络时代、手机多功能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也导致人与人的影响越来越快、越来越大,随手可以“百度”“google”,自己独立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下降,个性化阅读愈见衰微,大众化阅读、大众的声音吞噬了自己的想法。
经典受冷遇――在今天,文学经典已经在青年学子的心目中淡出,而那些以新型的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为载体的亚文学作品或大会文化产品才构成了他们阅读、欣赏、品评的主要内容。
人格教育单一甚至缺位――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它们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在人格教育方面有很多缺失:对人格教育重视不够,人格教育随意化,空洞化甚至空白化……
近年来,学生和社会人由于人格障碍发生的犯罪事件接二连三,引起了社会上对于学生人格问题的关注。
德育工作表面化非常态化――长期以来,我们德育工作的长久以来的现状是走政治化道路,功利主义、口号式、大而空泛的德育盛行,学生觉得高不可攀。目前德育又有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的倾向。另外:德育内容简单化;教育方式呆板,重说教,忽视孩子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道德教育的政治化,政治思想教育代替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法律教育等等;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脱节等。
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学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就会把学生当做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学校德育还“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
目前德育工作的三大怪现状:一怪:“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原本是强调教育持久、无痕但入心的,现在感觉德育有下毛毛雨的感觉。德育工作满足于表面上太平,不出事,最常见的方式是抓行为规范。二怪:处理学生问题短平快。出了事简单处理:要么安抚不张扬,封锁消息,要么处分。三怪:运动式德育:德育活动有口号式,运动式,娱乐活动式特点,将常态的育德变成了变成了突击式的热闹的运动。
学生人格不健全――学生本身处于成长阶段,加之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他们身上,有很多不健全人格表现:自我中心;主过度的焦虑、自闭。具体特征有:自卑、懒惰、拖拉、粗心、鲁莽、急躁、悲观、孤僻、多疑、抑郁、狭隘、冷漠、被动、骄傲、虚荣、焦虑、自我中心、敌对、冲动、脆弱等等。
学生生活去道德化现象――由于教学中的应试倾向、学校德育的空泛化和社会大环境的鱼龙混杂,加之转型时期的社会千奇百怪,浮躁,急功近利,加之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对成长中的人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还有网络时代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学生无视道德,甚至去道德化倾向非常严重,学生身上出现的人格偏差现象比较普遍,而高中阶段时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亟需正面引导。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依据
语文学科一门人文色彩浓烈的学科,语文经典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语文课程既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又有强烈的德育需要。首先,语文对于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德育的最好途径或方式并不是品德教条的灌输,而在于贴近生活,在于形象化和情感化;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文本当中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语文的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正是最好的德育方式;其次,有了德育,语文课程才有了生命和灵魂,才有了动力与方向。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有这样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内容:
“课程性质”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中――
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语文学科应)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课程目标”中――
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阅读与鉴赏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选修课程”中――
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有意识地验证、借鉴、运用所读论著的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教育部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在以往教学大纲中没有出现,《语文课程标准》借用了接受美学的这个概念。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以前具有一种期待视野,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具有一种审美距离的规律。当作品的内容、情节与期待视野大致相同时,学生的阅读欲望便会降低;当作品的内容、情节出乎意料,但又入情入理,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随之高涨。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期待视野应该是既有所背离又有所超越,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就是在这样一次次期待视野与作品实际的背离与超越中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二期课改教材中大量的经典文本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最近在上海上演的濮存昕主演的《哈姆雷特》穿的是当代服装,因为故事虽然时隔久远,但是其中表现的人生困境也是当代人的,所以寻找经典文本中与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内在意义及其与学生人格完善的关系,是有据可依的。
人格教育要从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入手,在语文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形成独立的、而非依附的人格;并且将人格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以塑造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人格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通过人格教育的渗透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倾向性,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又应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语文学科教育积极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结合教学开展学科德育研究,完全是在教学常态下开展工作,有抓手,有依附,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易为学生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
本课题尝试以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进行语文学科德育探究,不仅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探索一种更乐于为学生接受的育人之道,即尝试一种尝试“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教育。
追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化的教育。最早的教学著作《学纪》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大学》中又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管是《学记》中“辨志”“敬业”“亲师”“取友”“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还是“大学”中的“仁”“敬”“孝”“慈”“信”,其实质上都是一种人格教育,他们是将这种人格化作为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也都很重视学生人格培养――
日本语文课本中介绍说:这本书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通过国语的学习了解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充分体会到人生的丰富,以便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美国的语文教育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在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校要培养出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健全的新人,教学工作必须有重大转变,他认为语文学科和别 的学科教学一样……
英国关于学校课程的共同价值体系,包括:个人(The Self),尊重每一个人,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精神、道德、智力、体力上的发展潜力。人际关系(Relationship)――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自己有利,对社会也同样有利。社会(Society)――真实、自由、公平、人权、法律,以及为集体所做的努力,是个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尤其应当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研究的方法及主要过程
课题研究的目标――
将教育的重心拉回到“人本位”,真正实现“人的教育”――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有效的教育应该追求学生本体心灵的回应。该项目致力于拉近语文课文文本本意与学生心灵的距离,通过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解读与延伸读写优化学生健康人格。
将德育的重心拉回到人格本位,注重常态的德育――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他在《教育独立议》中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 人格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该课题在语文教育中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知识教育与人格培养相沟通。
将语文的重心拉回到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开掘课文及作者的价值――经典文本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开掘经典文本本意,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熏染学生,激发和丰富学生情感以及人生体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达成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学习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变成“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学习。
将学科教学和人的培养统一起来,实现润物无声的学科德育一体化――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思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思想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的特点使其成为德语教育的第一阵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努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该课题将借助鲜活的课文,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命丰富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心灵丰富和自我精神完善的自觉意识,从而优化他们的人格。
让学生的学习和老师深入研究同步,促成师生共同成长――既是学科上的,也是人格上的。
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重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读书这么好的事儿――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贾平凹《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以及拓展文契诃夫《打赌》
了解语言尤其是母语魅力――语言系列
指点读书方法――入出法,汇兑式,对接式
第二阶段:重在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感知文本,鉴赏文本。
第三阶段:重在对接文本与“我(们)”――感受文本,对接当下,写作延伸。
第四阶段:重在交流与展示――口头演讲,写作。
第五阶段:重在实践
研究的方法――
解读文本的“入出法”:先进入文本,尽量还原文本,了解作者意图;再跳出文本,结合自身成长和当下社会与之有关的现状,将课文与我(们)对接,实现“我注六经”之效。例如读《邂逅霍金》,先了解作者葛剑雄先生借以反映名人生存的平和宁静的人文环境,然后联系霍金来到中国演讲被媒体片面追捧、观众听演讲先热后冷等现象,与宽容平和的人格培养对接,引导学生思考和反省。
单元整合法:二期课改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按照文本内容编排设计为单元教学,有人与自然的,有读书的,有科学与艺术的,有金钱权力观的,有传统文化的,有历史人物的……这为人格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古诗文学完之后,让学生写“经典,穿越千年的魅力”,让学生将古今打通,将古人与我合一,别有一番收获。
阅读写作结合法:将文本解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这样阅读可以深化,写作有凭借,二者相得益彰。写作可以是整篇成文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鉴赏类或者读后感式的小作文。
“知人论文”法:由文本的阅读进而“爱屋及乌”,或者是“顺藤摸瓜”,去了解作者及其时代,更进一步去了解其背后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拓展学生视野,给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拓展阅读法:由课本里面一篇课文的阅读,扩而大之为一类相关文章的阅读,这样由点及面,增强辐射面。
群体交流法:让学生自选专题,然后各自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然后摘录,写成阅读报告,做成PPT,然后在班级内交流,下面的同学可以提问,交流。
实地考察法:到上海的文化故地考察参观,实地感受“文化气场”。比如上鲁迅课文前后,带领学生到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多伦路文化街参观……
&&& 健全人格目标有:情绪反应;意志品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人生态度……
研究的主要内容:经典文本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对接――
读书这么好的事儿――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贾平凹《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以及拓展文契诃夫《打赌》
鲁迅小说中的国民劣根性和“我(我们)”的关系
《边城》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如何善待“霍金”
《再别康桥》和《蒹葭》,告别“伊人”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育人、成人智慧
《病梅馆记》和人才的培养
《咏史》不古
《老王》中的怜悯与自省意识
看了《项链》,我无法恨玛蒂尔德
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看他对我们青年的厚望
“我”也有一个梦想
读《变形记》,如何让自己不变形
《无韵之离骚》,原来可以这样表达不满?
《爱因斯坦与艺术》与中国何时得诺贝尔奖
我“不”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瓦尔登湖》与我的生存困惑
《拿来主义》《胡同文化》的当下意义
“颇不宁静”的《荷塘月色》让我如此平静
《〈宽容〉序言》让我的世界变大了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世间最美的坟墓”告诉我:美丽来自人格
《老人与海》与当下“冰淇淋男孩”
“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
高贵的犹豫者“哈姆莱特”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指导我的志愿选择
青年时代的理想与你未来的路――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间的关系
《守财奴》对我的财富观的影响
贬官文学背后的人格之美
&“人心还古”吗
“唐诗过后是宋词”
唐诗里的当代智慧
穿越千年的魅力――古文系列
《经典与我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深入解读文本,学生可能理解不透,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解读,再引导深入精读,再拓展研读;
2、文本本意与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成长的相关度,可能学生意识把脉不准,需要老师点播甚至是示范;
3、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反省意识被唤醒后可能有一些困惑或者烦恼,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阵痛,需要老师引导。
【参考资料】
程红兵《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格教育》;
郑桂华 孙宗良 张广录《实施人格教育:语文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期)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当代教育的变异》(《教育研究》& 2005年第12期& )
梁其贵《语文德育论》(大象出版社)
韦美日《清末至建国前课程标准中语文德育目标述评》
茹红忠《德育目标:渗透于语文教育中的崇高精神》
冯卫平《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杨宇发《浅论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
徐海虹《试论人格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百度百科“人格百科名片”
刘丽辉《人格教育与语文教育》(中国教育资源网)
《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课题《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子课题)
季春华《&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研究报告》(南通市小海初级中学课题组)
黄玉峰《“训练主义”大行其道,使学生缺少真正的读书与学习,更没有探求真理的兴趣与愿望》(<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01" Month="04" Year="年04月01日文汇报)
潘峰 王永兰《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2003年第2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大江健三郎《真正的小说是写给我们的亲密的信》(<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2" Month="1" Year="-01-22&& 文汇报)
何群《文化解析,走向“经典”的大众文本》
许军娥《文学经典研究现状扫描》
黄曼君《回到经典重释经典》[J],文学评论,2004。
景洪春《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生成式阅读教学》
周国平《读永恒的书》(海南出版社)
附:升旗仪式 “世界读书日”发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周一早上好!
我是德育处的周万梅老师。上周五有一个和我们关系特别大的节日,那就是“世界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一年的<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3" Month="4" Year="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逝世纪念日。
为什么说这个节日和我们的关系最大呢?因为我们的身份是学生,学生在古代叫做“读书人”。只不过现在我们的读书可能只限于课本,而读书的“读”字也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弱化的现象罢了。我在世界读书日说读书这个话题,肯定不只是要大家好好上课、读课内书的,我更多的是提倡读课外书,读现在看起来没用的书,也就是和考试无关的书。可以这么说,读与考试有直接关系的书决定你现在的高度,而读一些现在看似无用的但对心灵丰富、对成长有积极意义的书,则可以决定你现在的视野和你未来发展道路的长度。
曾经看到过一本书,叫做《读书这么好的事儿》,那读书是一件什么样的好事,有多么好呢?
从近处来说,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增强语言理解能力,培养我们的语感,提升我们的悟感能力。我经常听到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反映:现在有些学生连一则简短的材料都读不懂,审题都有困难。有一年高考结束之后,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也在抱怨:有些题目学生说难,没有做出来,其实就是没有看清题目,主要是语言理解出了问题,是语文的问题,不是理科本身的问题。由此可见,语言理解能力、语感等等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而强化这一基础,方法很简单,就是大量的、多方面、多种文体、长期的阅读积累。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的孩子,曾经是上海的高考状元。那一年高考结束后,有一本杂志约这位老师写一篇教子有方的文章,她写的题目就是《读书,送我儿上清华》,她回忆道:孩子从小就喜欢书,有一次,老家来人给我们送东西来,大人们都在拉家常,发现孩子蹲在地下歪着头,原来送来的东西是用报纸包着的,孩子蹲在那里看报纸上的字入迷了……四大名著等初中之前他全部看完,到了高中,他进的是华师大二附中理科班,但是依然喜欢看书,经常看《新华文摘》之类的杂志。
从长远来看,读书的作用善莫大焉――
读书可以让人超越物理空间,极大拓展和丰富人的精神空间――人,从外形看不过是七尺之躯,从物理空间看在宇宙中也只能占方寸之地,从时间上看充其量活大几十上百年。但是通过读书,可以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心游八荒,目极万仞”。我们可以跟随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我们也可以伴随孙悟空下“闯东海龙宫”;我们能够在托尔斯泰的引领下俯视气势恢宏的《战争与和平》,也能够顺着卡夫卡的意识流,潜入人心深处,窥探人在社会中被异化之后的挣扎。
轮椅上的科学巨人霍金有一本书《果壳中的宇宙》,书名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我想这句台词完全可以用来形容读书和思考带给我们的感觉。
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诗意生存――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的确,生活整体是华美的,但是过程中却充满了无数琐碎,无数烦恼,人常常被淹没于琐事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心生浮躁和厌倦。读书是消解浮躁的良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一卷在手,诗意的世界不期而至,世俗的世界暂时消失。
读书还有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心理修复的功能――
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可以净化人心,美化语言,颐养性情,影响气质形成。
读书还有自我心理修复功能。我们学校有个语文老师,现在在复旦大学读博士。她说,她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想不通的问题,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流也无法让她释怀,最后还是通过读书解决了很多困惑。
同学们正处于成长时期,学习中、人际交往中免不了有很多内心的纠结,读书可以让你豁然开朗。上次看到一名同学,因为种种原因陷于困境,正在看一本名为《拒绝借口》的书,这本书的宣传语是这样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惯于找寻借口,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防止自己找借口。相信这位同学很快会“柳暗花明”。
&&& 读书,可以让我们登上巨人的肩膀,借他人之智慧成就自己的人生――
犹太人把阅读作为宗教,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滴一点蜂蜜在《圣经》上,让小孩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无怪乎,虽然犹太人只占全球人口的千分之三,但在20世纪的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人的比例高达18.5%。
钱钟书先生被称为文化昆仑,他是最懂得、也是最善于利用图书馆功能的学者。他一生钟情于书,嗜书如命。19岁考进清华大学,一进校就立下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
后来他又到英国的牛津大学留学,又把那里变成成了自己在牛津的第二个家。钱钟书整日徘徊在图书馆,将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等大部著作,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正是读书,使他博学多能,学贯中西,成就了中国文化界的大山。
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人性,让我们从中汲取极大的精神力量,帮助我们拓展视野,提升人生境界,化解我们人生的困惑,引领我们在困境中前行,进而成就大我――读书,可以引人向善,优化人格。
被称为台湾“十大杀手”之首的囚犯,临死前的最后一个心愿是见一见林清玄。这个死囚在关押的时间里几乎读完了林清玄所有的作品。他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美好的事,会让人这么感动,我就不会成为一个杀手。”
有这么一个故事。斯大林在希特勒兵临城下的时候在莫斯科地铁站里演讲,他说道:“希特勒要消灭俄国,但不可能战胜俄国,因为他面临的是一个普希金的俄国,一个托尔斯泰的俄国,一个契诃夫的俄国。”我很受这个故事打动。民族精神不是比谁的血更旺,比的是伟大传统的凝聚力。
陈村说,一个人只能活自己的一辈子,但是通过读书,可以活无数人的无数个一辈子。――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人性体验。
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王鼎钧先生一篇文章,让我潸然泪下:
某国国王虽日理万机,仍下定决心要探讨生命的意义。他要求全国学者就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提出结论。“结论”是一本巨著。国王没有时间阅读,又要求编书的人摘述提要。学者们再三推敲,把生命的意义写成一个小册子。无奈这时国王已经病危,无法阅读。“生命到底是什么?”他要求一位年老的哲学家用一句话作答。据说,这位哲学家在国王耳边轻轻地说:“生命就是:一个灵魂来到世界上受苦,然后死亡。”国王听了,溘然而逝。
生命的意义真是如此吗?据确凿可靠的考证,这段记载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字句。那位年老的哲学家最后向国王报告的全文是:“生命就是上帝派遣一个灵魂到世上来受苦,然后死亡。可由于这个人的努力,他所受过的苦,后人不必再受。”
是啊,有为之士在撒手西归之际,世上的灾难、缺陷、危机,都比他呱呱坠地时要减少一些:有人减少了水灾,有人减少了小儿麻痹症,有人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隔阂……
这样的文章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思考你和周围的人、包括似乎与己无关的陌生人的关系,从而生发一种莫名的责任意识。
如何读书?
方法之一:善于选择――爱读书的钱钟书并不是什么书都读的,他说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有些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加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书都读。所以我建议选择经典阅读。有一次去听余秋雨的讲座,下面有一位学生问他,余老师,我不喜欢读经典怎么办?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
余秋雨回答:你不可能不喜欢读经典,因为经典浩如烟海,你不喜欢读这一本,可以试着读那一本,总能找到你喜欢的。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呢?因为他们是穿越了悠远的时间和空间、经过无数代人选择的结果,你可以无视这本书,但你无法忽视这么长的时间、空间和一代又一代这么多的读者……
当下,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但是人的智慧并没有得到多少进化,而人性,古今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经典能够激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曾经听龙应台演讲,她说,《国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单子知陈必亡――周朝的大臣单子到小国陈国访问,回来之后向定王作“国情分析”时说,陈国一定会灭亡。定王问他为什么。单子这个“外国使节”发现陈国的城市,天很亮了,道路还没有整理,不能行走……湖边上没造堤防……田里的稻谷露天堆积……路边没有行道树……看起来,陈国是一个城市管理系统完全失灵的地方。由此推断陈国必亡,这话没有多久就应验了。
龙应台说,这个故事距离今天足足三千年。三千年前的政治管理哲学,我怎么看都看不出它是个满布灰尘的老古董瓷器。白话文、英文、德文不一定代表现代,文言文也不一定代表落后。我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发现太多批判的精神和超越现代的观念,太多的先进和丰富。
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所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还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自己共鸣,引领自己向上的书。
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说,我喜欢那些能够改变我原有想法的那些书。卡夫卡说,我们所需要的书就是一把能够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承受利斧。说得中庸一点,那就是,要去读那些与我们现有的想法有那么一点差别的书。
方法之二:将经典与我们的生活对接,将经典智慧作为我们的人生指南。
现在有些同学读书之所以感到索然无味,就是因为太过功利,老是想着它和考试的关系,而不是和自己心灵共鸣的关系。如果你能够将所读之书与我们的生活对接起来,书也就会活起来――比如,你读到海明威引用的约翰?多恩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时,想想当下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冰岛火山爆发之后的火山灰漫游,智利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就会有一种古今接通、物我一体的顿悟……这样,鲁迅先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的大爱你也就能心领神会了。
毋庸讳言,读书在当下的确面临着很多困境: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和泡沫化,面对这样的现状,有的人被信息淹没而无所取舍,有的人抓住了一些信息的碎片无从整合和深入思考。现在,读长文章、读整本书的情况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人浮于信息”,思考力判断力越来越差。这种情况在我国国民中尤其突出。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告诉我们,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了(法国是人均11本书)!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不读书,冷落传统文化令人堪忧。
还有目前盛行一时的快餐文化,网络冲浪的实用主义和快乐主义,让人们对于对印刷文字、对于经典和崇高的敬畏感正在丧失。还有,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空闲时间越来越少。而轻松有闲暇是读书的前提。所以,要读书,首先要设法让学生闲下来,老师们最好少上一些课,少布置一些作业,同学们也需要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我们已经跟教学处还有高一高二年级协调好了,本周中午,欢迎高一高二的同学们走进四楼和五楼的图书馆看书,在教室里看书、天晴的时候到操场上看书也可以。图书馆老师跟我反映:现在同学们到图书馆看书的越来越少了,借书的也越来越少了。曾经有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老师做过一项跟踪调查:发现学生若干年后的工作和成就与他们学生时代在图书馆借的书有很大关系。
请同学们记住一句话:今天你读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未来成为什么!
告别“伊人”
――《再别康桥》多元解读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到底在和什么告别,告别时的心情如何,似乎没有再探究的必要,因为教参上几乎众口一词地定位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细究下来,我们发现这只是对诗歌表面化的理解,实际的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
首先,即使是和母校告别,也和常态的赠别有异:他不是一个正常的毕业生在毕业之际离校时的告白,而是已经离开剑桥近六年之后重返母校时的抒怀。这里除了常态的流连忘返之外,一定汇兑了作者离开英国回到国内后的种种遭际和新的对比中产生的感慨。另外,剑桥对于徐志摩的人生意义非同一般。他四岁开始进私塾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然后入小学、进中学、上北大、沪江大学;后来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系求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读硕士;再到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系读博士(未毕业),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当旁听生。这样一路走来,他有比较:他觉得中国的传统教育死板、束缚人;同样是国外,美国和英国情形有所不同:“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啃橡皮糖,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如其我到美国的时候是一个不含糊的草包,我离开自由神的时候也还是那原封没有动;但如其我在美国时候不曾通窍,我在康桥的日子至少自己明白了原先只是一肚子颟顸。这分别不能算小。” 显然他把美国的文化教育看成了那种阻碍心智自由发展的机械性的教育,把英国的文化教育看成了那种适合心智自由发展的纯粹教育和人格教育。
他在《吸烟与文化》中写道:“但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正因如此,徐志摩才在他的第一首和康桥告别的诗《康桥,再会吧》里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以至于作者离开剑桥回国,居然会有“离乡远赴”之感!“我故里闻此,能弗怨汝僭爱”――将他乡视为故乡,难怪故乡要怪剑桥对于诗人的爱越界了!面对给予自己精神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母校,离别之际,他的内心除了留恋之外,恐怕还有感激、感动,希冀回报,今非昔比等复杂的情感吧!
再仔细琢磨,发现这根本不是一首常态的告别母校之诗:“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有这样决绝的告别吗?简直是永别诗嘛!我们再把这首诗的一头一尾和他写的第一首《康桥,再会吧》一头一尾比较一下:“康桥,再会吧,我的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看看,这才是一首典型的一步三回头的告别诗!由此可以反推出:《再别康桥》是在和与康桥有关的一个人告别,这个人就是林徽因,告别时的心情是异常复杂的!
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还是再回头看看作者1928年前11月前的生活景况吧!
徐志摩当年不是剑桥大学的正式生,它是因为仰慕英国哲学家罗素(当时译为卢梭)准备到剑桥去拜他为师的,不巧的是那时候罗素到中国来了,并且因为他当时在战时主张和平加之离婚一事已经被剑桥大学除名,这样徐志摩无法如愿上剑桥,只好先到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不久他结识了狄更斯(当时译为狄更生),通过他的特别关照,徐志摩才成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一名旁听生。就在这前后一段时间,他结识了林徽因父女(1920年11月),并在剑桥和林徽因相知、相恋,1921年10月,林徽因不辞而别,和父亲回到国内。徐志摩则在英国和张幼仪办理离婚手续,然后马不停蹄地于1922年10月赶回国内。1924年4月,泰戈尔应北京讲学社之邀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左右相伴,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新月社表演泰戈尔的《齐德拉》祝贺,林徽因演公主,徐志摩演爱神。接待工作将近结束时,林徽因将自己最后的选择告知徐志摩:他选择了梁思成!因为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为避免尴尬,林徽因和梁思成订婚后赴美留学。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局,徐志摩觉得自己的眼前“黑下来了,黑下来了”……后来,他遇到了感情生活同样不如意的陆小曼,两人轰轰烈烈相爱,1926年10月在责骂和祝福交织声中结婚。在过了一段神仙般的日子后,两人婚姻生活出现了不和谐音:陆小曼是社交名媛,外面应酬很多,开销也大,而且她胃不好,经常要靠吸大烟来止痛,一来二去,染上了吸大烟的毛病,它和翁瑞午不清不白的关系被好事者写成了小说……徐志摩为了维持家庭的开支,拼命的在外面兼课挣钱,身体上、精神来都不堪重负……这时他和林徽因仍然保持书信来往,林徽因有时也会在信中诉诉苦闷,徐志摩隐约之间,觉得他和林徽因之间好像还有一点希望。1928年3月,林徽因和梁思成1928年3月在加拿大结婚,他的美梦被彻底击碎。1928年6月,受邀出国旅行,再次来到康桥,在回国的路上写下了《再别康桥》。
还有其他佐证:早年在剑桥大学东方学系担任过教授,汉学家,后来成为独立撰稿人的理查德先生,花了5年时间,将他当年的研究论文写成了一本名为《徐志摩英伦趣事》的书。书中写道:在剑桥的日子里,徐志摩整天幻想着和林徽音的美丽生活。他在国王学院的拜伦桥上对林说,你我融化在了这康河里,所以这康桥才是美的。而在林回国后,徐竟一天都呆不下去了,据说这也是他在剑桥只旁听了一年的缘故。
剑桥人都说,徐志摩的这首诗其实是写给林徽音的,是他想对林徽音说的心里话,当时徐志摩正在疯狂地追求着林徽音。1922年春天,徐志摩和林徽音结伴同游剑桥。据当年徐志摩的同学、后来在国王学院担任院士的英国人罗伯逊爵士回忆说,林徽音特别喜欢剑河上的一座桥,至于哪座桥,老人记不得了,但老人却记得徐志摩每天都陪林徽音在桥上或散步或伫立,后来学生们只要看到他们俩人在桥上,就宁可绕路也不忍心走过去,生怕打扰了他们。
  后来林徽音回国了,徐志摩不久就写出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
  然而他却不知道,这首诗后来竟在剑桥引发了一场人文争论,剑河上有许多座桥,徐志摩再别的是哪座桥呢?寻找徐志摩的“康桥”就成了中国人游剑桥的一个项目。甚至还有人拿着徐志摩的诗,穿梭在剑河上那一座座充满灵性的桥间,煞有介事地带着游客们看看哪座桥边“垂着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
不仅游客们在寻找徐志摩的康桥,就连剑桥的中国留学生们,多少年来竟也在为到底剑河上的哪座桥是徐志摩的康桥而争执不休。
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文本:
诗中两次出现“云彩”,“云彩”的特点是美丽绚烂但变幻莫测、转瞬即逝。在徐志摩1926年5月写的《偶然》一诗中,也出现了云:我是天空中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就消失了踪影。这两者放在一起看,以“云彩”来影射徐、林二人短暂而美好的爱情也是顺理成章的。诗中的“金柳”很多人将之与中国诗词中传统的“柳”的意象结合起来分析,认为谐“留”音,表现对母校的留恋之情。但如果将之与徐林二人的情感结合起来则又会出现另一解。柳,在英国文学中有“遗弃、背弃”的意思。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的诗句:柳叶花环展示了我被遗弃的婚约。自此,一个人被爱人抛弃就叫做“戴着柳环”。深受西方诗人影响的徐志摩是否在这里用柳暗指自己被爱人抛弃的命运呢?当初,林徽因一句“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徐志摩“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张幼仪首开中国离婚的先河,闹得父子反目,是多么的毅然决然,但是林徽因却没有选择他,这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但是徐志摩还是欲罢不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
“彩虹”也是值得深究的一个词,它不只是象征美好的东西,在西方文化里,它是有特殊的来历的:《旧约圣经?创世纪》上记载:上帝说,我把虹放在云彩里,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不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原来,“虹”是立约的记号。我们是否由此推测,徐林在剑桥相爱期间,是否也有过什么约定呢?巧的是,在徐志摩<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9" Month="11" Year="年11月19日,因坐邮政飞机赶去北平听林徽因的讲座却在中途遇难后,林徽因写的《悼志摩》中,也曾提到“虹”:有一天他(林徽因的姐夫温源宁)在校舍里读书,外边下起了倾盆大雨――惟是英伦那样的岛国才有的狂雨――忽然他听到有人猛敲他的房门,外边跳进一个被雨水淋得全湿的客人。不用说他便是志摩,一进门一把扯着源宁向外跑,说快来我们到桥上去等着。这一来把源宁怔住了,他问志摩等什么在这大雨里。志摩睁大了眼睛,孩子似的高兴地说“看雨后的虹去”。源宁不止说他不去,并且劝志摩趁早将湿透的衣服换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国的湿气岂是儿戏,志摩不等他说完,一溜烟地自己跑了。以后我好奇地曾问过志摩这故事的真确,他笑着点头承认这全段故事的真实。我问:那么下文呢,你立在桥上等了多久,并且看到虹了没有?他说记不清但是他居然看到了虹。我诧异地打断他对那虹的描写,问他:怎么他便知道,准会有虹的。他得意地笑答我说:“完全诗意的信仰!”“完全诗意的信仰”,我可要在这里哭了!徐志摩爱看彩虹,林徽因提到彩虹便要哭,这中间是不是有两人的默契在其中呢!
诗中还有溯“梦”的内容,昔日的“星辉斑斓里放歌”变成了今日的沉默,这种无歌也无梦的悲哀应该不是母校给的,而是林徽因给的吧。
《再别康桥》还有第三说:告别理想。文本里与此照应的主要是“揉碎”和“梦”,这既是对昔日梦的否定,也巧妙的表达了对现实的否定。胡适认为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理想是单纯的、非现实的。但单纯到了到处受到人世烦扰的碰撞以至于毁灭,他于是失望。胡适说:“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原本他希望有一个充满爱性的、没有仇恨的、和谐的,而不是纷扰的,而不是暴力的社会。然而当时的社会黑暗的现实教育了他,他感到“我们的网子是坏了的、破了的、烂了的……”因此自此回母校,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自然让他唏嘘不已了。
至此,我们看到,《再别康桥》一是可以有三种解读:告别母校剑桥大学;告别昔日的恋人林徽因;告别往昔的理想。其实这些本部矛盾,而且可以整合到一起:即都是和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告别,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在诗经里面可以找到一个相关的词:《蒹葭》中的“伊人”,因此我们不妨将题目变通理解为“告别伊人”。
至于作者的情感,告别对象不同,情感自然也不一样。但无论是面对母校的感激、报答、浮想联翩、依依不舍,还是面对昔日恋人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欲罢不能,抑或是告别理想时的黯然神伤、惆怅失落,作者内心都是百感交集,极度不平静的,但是我们再回过去看诗文:“轻轻的”在开头第一段重复了三次,“悄悄的”在最后一段也重复了三次,这些给人以大静的词反复被作者强调,是不是有意的要掩饰些什么呢?徐志摩是个非常感性的人:“他愉快起来他的快乐的翅膀可以碰得到天,他忧伤起来,他的悲戚是深得没有底。”而这里,内心里波翻浪卷、风起云涌的诗人表现得异常冷静,是经过了理智的过滤显示出来的理性高贵,还是作者极度悲伤的另一种极端表达?或许二者都有?这样的话,对于朗读的要求可就高了――要把握好大静中蕴含的大动,充分展示两者所呈现的张力。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我们都心知肚明,但是把这些底都交给学生,不一定合适,特别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爱情纠葛,是不是有点“少儿不宜”?还有,中国人一向有为尊者讳的传统,这样妄加推测,是否有损于先人形象?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有位老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感情用事,更何况诗歌本身就是感情的产物,而徐志摩先生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呢!再说,现在这个年代早已不是谈“情”色变的时代了!引导得好,恰恰可以帮帮学生的忙:有生活体验的可以借鉴一下徐先生化热为冷的方法,没有体验的预先学着点,建立起对爱的神圣感和崇高感。当然,这种还是最表面化的借鉴思路。要对学生产生影响,我觉得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转化拉近和学生距离,丰富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境界。具体做法是:将作者告别的对象转化成“伊人”――自己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当这种追求是在无望时选择一种告别的姿态。比如自己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制定的升学目标,自己渴求的某种生活模式等等。“溯游从之,溯洄从之”固然可贵,“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同样高贵,那是基于理性基础上的大爱,当然令人肃然起敬。
再说,“诗无达诂”,多元的解读会进一步拓展诗歌表情达意的空间,丰富诗歌的魅力。还有,把先人还原成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变得可亲可敬,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参考资料: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京华出版社,2005年7月)
徐志摩《康桥,再会吧》(《徐志摩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
林徽因《悼志摩》(《林徽因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
廖钟庆《徐志摩&再别康桥&试释》<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9" Month="11" Year="-11-19北大中文论坛
刘沙《寻找徐志摩的“康桥”》(《人民日报》海外版<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8" Month="11" Year="年11月28日)
《徐志摩名作欣赏》,谢冕主编,1993年6月,中国和平出版社。
今天的中学生从鲁迅那里学什么?
课本上有几篇写鲁迅和鲁迅写的文章,我决定上系列课――“鲁迅专题”。 “鲁迅专题”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到六楼阅读教室自由读《鲁迅小说选》、《呐喊》、《鲁迅杂文选》、《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选》或《新语文读本》和《中国文学导读》上的有关文章,然后上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先看看人间鲁迅什么样,看看鲁迅对青年的态度,再上《为了忘却的纪念》,进一步了解先生和青年的接触以及他对青年的厚望和痛惜。赵老师那里有《鲁迅传》的光盘,阅读课上放给学生看,两节课看后剩下近二十分钟时间,我如数家珍的给他们介绍先生的生平和人生困境。课外看《学生用书》上的《〈呐喊〉自序》,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动机:“从那一回(幻灯片事件)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我还引导他们注意其中的梦和鲁迅心中失望、绝望的心理变化,鲁迅绝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上《药》评点,然后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故居,写作《鲁迅的当下意义》。
我将公开课课题确定为《药》再评点。因为课本上是复旦大学吴忠杰教授的评点,我觉得评点是走进文本的绝好途径,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这一传统阅读方法,并且有新的收获。为了让学生了解评点的要领,并且能够放开进行再评点,我先以他们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热身。
“《孔乙己》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吧,没学过的请举手!”无人举手,包括从无锡、山东、辽宁来借读的几个同学都学过了。
《孔乙己》是写什么的?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抨击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
――反映社会的黑暗和冷漠。
《孔乙己》上了三节课,进一步熟悉内容,介绍评点的要领:依据文本对其中精彩的内容进行圈点评论。精彩的内容即指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或片断,或前后某些有关联的内容。关于评点的方法,我总结出了十个字:瞻前又顾后,顾此不失彼。瞻前又顾后,指的是评点时要兼顾文章前后的内容,不能断章取义,就事论事;顾此不失彼,指的是评点文章时不能就文本说文本,还要将作者的有关情况,学生已学的其他与作者有关的文章,其他人的解读成果等等,适时调过来为我所用。这样的概括既生动形象,又切中要害,我甚是得意。
讲完之后,引导学生看吴教授的评点,一来学习方法,二来了解学生看懂了没有。果然,第一二段旁边的点评,学生的理解就出现了问题。
接下来一节课让学生自由再评点:可以在吴教授评点的基础上说得再明白些,或者换角度说得再全面些,也可以找吴教授没有评点到的内容另外有新发现。
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同学们思维比较活跃,有些同学一连找了四五处。
下课了,有些同学还意犹未尽,第三节课继续自由评点了一会,然后由我来收束。
“同学们发现没有,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是‘笑’。”“对,孔乙己可笑吗?”“可笑。”“那些地方可笑?”“他站着喝酒,穿长衫。没有资格踱到里面坐着喝酒,只能和短衣帮一样站着喝。但是他又瞧不起短衣帮,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所以穿长衫。”“很矛盾,也很尴尬,对不对。”“而且他穿的长衫脏兮兮的,好像是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他偷了人家的东西,被人嘲笑,就故意拽文,说‘窃书不算偷’,想蒙混过关。”“他经常说‘之乎者也’,有卖弄的意思,还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意思,觉得我在这方面比你们强。”“他好吃懒做,经常偷人家的东西。”
“孔乙己身上,除了可笑,就没有别的了吗?吴教授在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的那一段有旁批,用了这样一个词‘可爱’,你们认可吗?”“这里的孔乙己可爱不可爱?”“可爱。因为他的经济状况不好,还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我曾经看到龙应台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一个人善良不善良,就看他喜不喜欢孩子。从这个角度说,孔乙己是善良的,也是可爱的。”……“前不久,我们刚刚选学过《论语》,孔子最欣赏他的学生颜回那几点?”全班齐声:“不迁怒,不贰过。”“你们看,孔乙己一直受周围人的嘲笑,但是他并没有把气撒到比他弱小的孩子头上,而是向他们示好:教小伙计‘我’写字,碰壁之后再把自己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是不是很可爱。文中还有那些表现他可爱的?找找看。”……“往上看,孔乙己为什么叫小伙计识字?“将来你当掌柜的时候用得着。”怎么样?品味品味这话。”“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不同等级的人服饰不一样,在同一个酒店里喝酒的地方和姿势也不一样的环境里,孔乙己居然有这样的觉悟:小伙计以后也可能作掌柜!这个说法我们现在没有人想不通,你说今天一个打工的,好好努力,几年之后做老板,这很正常。但是那个时代人们敢这样想吗?所以连小伙计自己也不敢想:‘我离掌柜的还差得远呢!’你们有没有在这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小孩子世故得像个大人,而孔乙己头脑简单得像个孩子!孔乙己不可爱吗?岂止可爱,简直可敬了!”
“的确,孔乙己有可敬的一面,在小说中再找找依据!”“孔乙己还有一点很好,就是从不拖欠酒钱!”“对!再找!”“看看孔乙己最后一次的出场和退场。他是怎么到咸亨酒店的?又是如何离开的?”“用手‘走’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被打断了,不能用腿走路了,用手‘走’。 用手怎么‘走’?请谁示范一下。”有男生跃跃欲试。“要双手承接全身的重量,那这手的负荷得多重啊!有没有轻松一点的走法?”“有,爬!”全班哄堂大笑。“对,爬比较省力,那他为什么不选择‘爬’呢?”学生静下来了,若有所思。“选择‘爬’就太难看了。”“跟动物差不多。”“孔乙己还不想自己沦为动物,他想在最后最落魄的时候保持自己作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这是仅剩的一点为人的底线尊严,对不对?尽管难,孔乙己还是这样做了,他有没有可敬的一面?”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前面你们认为他可笑的那些地方。”
穿的长衫脏兮兮的,好像是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他有没有家人?怎么没有人管他?他是不是很可怜?
他站着喝酒,穿长衫。没有资格踱到里面坐着喝酒,只能和短衣帮一样站着喝。但是他又瞧不起短衣帮,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所以穿长衫。――他为什么站着喝酒,穿长衫,因为他是读过书的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所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层,虽然他读书没有‘进学’,他‘身材高大’,有劳动的本钱,完全可以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但是他不愿意,这不是他的错。这种想法不要说那个时候,就是时代进步到今天,这种观念也没有多少改变。为了便于理解,告诉你们一件事,也许不太合适,但确实有助于你们理解孔乙己。我的母亲,以前是医生,后来受父亲牵连回到农村,三四十年了,我从不下地干活!刚开始当赤脚医生,后来帮村里生孩子的人接生,后来年纪大了,在家里做家务,我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把我们兄妹几个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就是不下地干农活,就在这一点上非常执著。因为这个和村里的人有隔膜。我不知道你们的父母又没有参加过上山下乡,应该有。回去问问你们的父母或亲戚,他们刚开始到农村市的心情,他们对农民的态度,他们干农活:除草、收割、喂猪时的心理。前不久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学生不该卖猪肉一事就是印证,现在很多工厂缺少技术工人也是明证:有几个人的理想不是当白领、金领,而是去当工人、农民呢?所以孔乙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是他受的教育造成的,不是他的错,他也是受害者,他很可怜,很可悲,他应该被同情。他不应该被笑。”
“他偷了人家的东西,被人嘲笑,就故意拽文,说‘窃书不算偷’,想蒙混过关。他经常说‘之乎者也’……他一出场,别人就笑,为了掩饰尴尬,他用半文半白的话蒙混过关,实在是无奈之举,野蛮可怜的。”“他好吃懒做,经常偷人家的东西。这不可怜,也不可笑,而是可恨!”
“现在看看,我们认为孔乙己可笑的地方,细细一琢磨,不是可怜,就是可悲,或者是可恨!但是当时的人们只有一种态度:笑!孔乙己还有可爱的一面,甚至还有可敬的一面,但是这些,孔乙己周围的人都视而不见,或者都被它们连同孔乙己者个人一起“全盘否定”掉了,剩下的只有笑!笑!笑!为什么会这样?这些人在笑的时候,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人们明明可以可怜孔乙己,痛恨孔乙己,偶尔也可以对他肃然起敬,为什么不?我们来比较一下。”
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 &&&施者&&&&&&&&& 孔乙己&&&&&&&&&&&& 可能产生的效果
嘲笑孔乙己&&&&&&&&&&&&& 开心&&&&&&&& 痛苦难堪&&&&&& 孔乙己尴尬,尊严被消解
可怜孔乙己&&&&&&&&&&&&& 难过&&&&&&&& 难为情&&&&&&&& 孔乙己被感动,尊严被唤回
痛恨孔乙己&&&&&&&&&&&&& 气愤&&&&&&&& 难过&&&&&&&&&& 孔乙己自省,悔过自新
“现在,孔乙己周围的男女老少出奇一致地作了不贰选择:嘲笑孔乙己!为什么?”“他们有些变态!”“他们生活景况其实也不好,但是他们突然发现了一个比他们生活得更不幸的人,依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们恍然大悟:和孔乙己相比,自己是幸福的!能够嘲笑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这本身也是幸福的!……”
“鲁迅先生到底通过《孔乙己》要写什么呢?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一点,但不是全部。抨击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小说中和制度相照应的内容似乎没有。反映社会的黑暗和冷漠?――是社会,还是社会上的人?”“是那些人,是人对人的冷漠。”“什么人对什么人?”“社会上的人对不幸的人。”“好!想知道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吗?孙伏园先生曾经问先生最喜欢的小说是哪一部,他说是《孔乙己》。《孔乙己》是写什么的,――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如果我们认为《孔乙己》只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那就意味着孔乙己是该被笑的,意味着孔乙己周围的那些看客的态度是对的。这样的话,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加入了嘲笑孔乙己的行列,加入了看客的行列!这样,语文教学是不是又培养了一批鲁迅先生所憎恨的看客吗?语文教学不能培养看客!”
“我们不能加入到看客的行列!我们应该加入到改变看客的行列!这需要我们怎么做?一、潜下心来读懂鲁迅先生的作品,用自己的脑子去品味、感悟;二、不做旁观者,做当事者,以当事者的立场去想象和体验,不要‘隔岸观火’,‘连自己一同烧在里面’!三、拉近距离,结合现实看看,今天还有没有类似的现象。”
今天的作业,写小作文:当代看客。
提供一些资料:<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9" Month="5" Year="年5月9日,湘潭市,一位名叫姜建明的轻生男子在拿起楼上的砖头扔向“鼓励”他跳楼的看客后,悲愤地从五楼跳下身亡,看客们叫声简直让人不寒而栗:“怎么还不跳呀,我的腿都站麻了。”“快点跳呀,我还有事儿呢”、“别磨蹭了”、“你到底敢不敢跳呀?”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1" Month="4" Year="年4月21日,一讨薪民工突然爬上成都沙湾路某酒店顶楼作势欲跳,引来大批路人围观。众目睽睽之下,竟有看客大喊“等了半天你都不跳,耍我们?”“往水池里头跳”、“一、二、三―――跳嘛”。
  2004 年<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8" Month="11" Year="日晚,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临园路花园小区大门附近的人行天桥上,一名身份不明的轻生男子在看热闹者一片“叫跳”声中,跳楼身亡。看客们的表现,“兄弟,快点跳下来……”;“快点跳,不要浪费时间哦……”的喊声。(<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30" Month="11" Year="日《成都商报》)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7" Month="05" Year="年05月27日,重庆,一名男子坐在某百货大楼7楼的屋顶花园边欲跳楼,围观的市民中竟有人大喊“跳下来我给你一万”,而另外一名年轻的男子竟带头鼓起掌来,随即又有一些市民喊“快点跳,别浪费我们时间。”《重庆晨报》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7" Month="09" Year="年09月17日,一女子在沈阳市北三经街一“烂尾楼”上欲跳楼,围观者不吃午饭为看热闹,干脆从家里拿来马扎儿,“挨点饿吧,我怕一回去我跳下来看不到。”由于跳楼者所在楼层很高,有些人还通过高倍望远镜向上看。更让人吃惊的是,现场居然还有卖望远镜的:“兄弟,想看上面不?买个望远镜吧。” 《北京青年报》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31" Month="05" Year="年05月31日,在本溪火车站因拆迁补偿问题几名妇女嚷嚷着要跳楼,百余名围观者不惜冒雨观看,围观者:“这回看到真格的了,比电视上有意思”。商贩:“要天天有人跳楼,矿泉水不定多卖多少呢。” 《华商晨报》”
交流作业。
有人说,鲁迅已经成了过去时,今天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鲁迅。是这样吗?鲁迅笔下的看客今天消失了吗?人对人的冷漠得到改善了吗?没有,所以鲁迅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还极有可能是将来时。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还有哪些,我们在以后的作品中会看到。
《孔乙己》热身之后,我心里已经有了底,开始上《药》。文本是关键,我用一节课和学生一起朗读,再用一节课让学生看吴忠杰教授的评点,我的公开课上的是第三节。本来想让学生自由再评点,但是这一课比较长,我怕学生抓不到点子上,绕来绕去时间不够用了,所以决定“定向再评点”,即先把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
我为了上好这一课,把学校图书馆的鲁迅系列全部看了一遍:钱理群《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读〈呐喊?自序〉兼论〈药〉的结尾》,孔庆东主编的一套鲁迅作品解读……我又把自己家里以前看过的书重新筛选一遍:周作人《关于鲁迅》,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还有孙郁的有关文章……
课上一共评点了这几处:华老栓的话为什么那么少(前后共24个字)?地点为何选择在茶馆?茶客的名字为何大部分用借代指称?品读“可怜”,“疯了”;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为何选择清早上坟?坟场和刑场的阴冷;“无根的花环”;题目《药》之妙。
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三个层面:一、还原鲁迅,即围绕文本进行赏析式评点,尽量读出原味,探究出作者写作意图。二、超越鲁迅,即在鲁迅停止思考的地方进一步思考:鲁迅不是说过他的作品只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么,他没有开出药方,我们来开开药方。超越鲁迅的提法有些狂,但是十分之一是超越,百分之一也是超越,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也是超越……千两上加一两是超越,万两上加一两是超越……三、继承鲁迅,说到文中除华小栓肺病以外的其他病,还有民众的愚昧麻木冷漠,革命者和民众的隔膜等病症,这些病症现在也有,要对症下药,有必要说到一味良方:继承鲁迅,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后面还有一节课,先接着讨论题目,“药”是什么――治病的方子;在小说中相呼应的内容是什么――治华小栓的痨病的人血馒头;事实证明人血馒头是良药吗?――不是。这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革命者(先觉者)的流血牺牲不是救助民众的良药!鲁迅反对先觉者无谓的牺牲,他说:改革者绝不肯虚掷生命,因为他们的生命是宝贵的。惨案前,许广平也准备参加请愿活动,我到老师鲁迅那里请假,鲁迅说,请愿请愿,又是请愿,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抄呢。许广平因留下来帮老师炒东西幸免于难。既然革命者(先觉者)的流血牺牲不是救助民众的良药,那什么是良药呢?俗话说,“对症下药”,我们还是看看病症如何?华小栓的病是显性的,小说中还有那些隐性的病?
“群众的愚昧麻木。”“革命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还有吗?这两者之间呢?”“革命者和民众的隔膜。”
现在我们回过去看《药》的主题。吴教授在总评里说,《药》的主题,既不是表现亲子之爱,也不是表现革命者的英勇气概,却是表现革命者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悲哀。你们现在对于这个说法有异议吗?有话要说吗?
“我觉得除了批评民众的愚昧麻木之外,还有对革命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的批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彼此沟通。”
这已是近乎完美的说法了。
接下来自然是讨论治这些病的良方了。
“净化环境”――很新鲜;加强教育的投入――情理之中;阅读景点的文艺作品――和鲁迅的文艺救国有一脉相承之处;“继承鲁迅”――终于出来了!
“继承鲁迅”,继承他的什么,如何继承?
学生双休日写随笔《鲁迅的当下意义》。
教师提供参考文章:鲁迅在今天的意义
王富仁说,鲁迅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是他的人学思想。他无情地剖析自己、剖析中国社会,苦苦地培育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文化土壤。鲁迅坚信,在现代社会,每个人要自己选择、承担自己的一生,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要坚持自己的人生权利,开辟和保卫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能放弃自己,不能把自己委托给他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不能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现代社会的人应成为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光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也为其他人开辟道路。这样所有的人才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现代化的理念。鲁迅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着,这体现在他的小说、杂文和文化活动中。正是这种追求,使得鲁迅对几千年的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剖。他不像其他一些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接受和学习的仅仅是西方的学理,鲁迅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发展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和中国现实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作为思想家,他是最懂得中国的本土思想家。鲁迅选择的不是西方文化,也不是传统文化,而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在与各种现代思想与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生发创造出的崭新的思想文化。这使得鲁迅的思想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张梦阳认为,鲁迅对于今天中国的最大意义是他的自省意识。鲁迅提倡和坚持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省。他使一个人、一个民族从盲目走向自觉,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对这一点,我们比几十年前有更真切的体会。
文明在线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个文明在线: 下一个文明在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典语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