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扶贫:如何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高清观看-腾讯视频
教育扶贫:如何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用手机或平板摄像头拍下右侧的二维码,您可以:
1 在手机或平板上继续观看该视频
2 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好莱坞影院推荐
《白宫陷落》续作
白敬亭变身学渣勇追学霸
下载企鹅看看
好莱坞会员教育部: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须转变管理方式 -中新网
教育部: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须转变管理方式
  4月15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今日举行发布会,介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有关情况。教育部督导办负责人表示,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发展不平衡,要实现有效的宏观管理,必须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强化督导评估监测,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在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异进行全面把握和及时监控,对未来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引导和推动科学决策,更好地发挥监督和监管的作用。
  答问全文如下:
  1.问:为什么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答:我们出台《方案》、开展监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开展质量监测是新时期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解决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必然要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后,提升教育质量成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准确反映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我们既不能全面客观地对义务教育质量做出评价,也不能有效诊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象一直存在。为此,亟需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通过准确掌握教育现状,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提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对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第二,开展质量监测是提高教育督导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举措。我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万多所,专任教师900多万,在校学生近1.4亿。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各地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对义务教育有效的宏观管理,必须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强化督导评估监测,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在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异进行全面把握和及时监控,对未来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引导和推动科学决策,更好地发挥监督和监管的作用。同时,通过发布质量监测结果,可以督促政府、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营造支持教育改革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台《方案》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据可依,是有效开展教育督导、加强教育监管的重要举措。
  第三,我国目前已具备全面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基本条件。一是建立了机构。2007年11月,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日常工作。二是组建了队伍。建立了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研究团队,以及由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人员、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组成的监测实施队伍。三是研发了监测工具。根据数学、语文、科学、体育、艺术、德育等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纸笔测试工具和现场测试工具,侧重测查学生学业水平和操作能力。四是开展了试点监测。从2007年开始,连续8年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科领域的试点监测,其中5次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试测,监测样本包括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695个样本县(市、区)的46万余名学生、11万余名教师和校长。五是完善了机制。建立了“国家督导部门统筹指导监测中心组织执行、省级督导部门协调监控、县级督导部门操作实施”的组织实施模式,形成了包括抽样、测试、数据分析、水平划定、撰写报告在内的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工作机制。这些工作为在全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实践经验。
  第四,开展质量监测是世界各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通行做法。纵观当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深化本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巴西、越南、柬埔寨等,都在积极推进学生学业成就调查、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独立的测评体系,并积极利用监测结果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宏观管理进行指导,为促进本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些国家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监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问:我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为了客观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变化情况,深入分析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纠正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推动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3.问:我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时,将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我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将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客观性。采取抽样调查方法,科学设计监测指标和监测流程,准确反映教育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二是规范性。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教育教学差异和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规范流程,严格操作,确保监测结果真实有效。
  三是引导性。全面监测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重点考察学生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
  4.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学科、内容和对象是什么?这样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监测学科为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主要依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考虑相关学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并借鉴了部分国家和国际项目的做法。
  监测学科主要内容参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而设定,重点测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监测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等六个学科领域表现水平的同时,还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监测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主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各学科的划分情况,并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确定。
  5.问:质量监测安排周期有多长?每年安排在什么时间?
  答: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两个学科,以保证监测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有效跟踪义务教育质量变化情况,最大限度提高监测效益。具体安排是:第一年度监测数学和体育,第二年度监测语文和艺术,第三年度监测科学和德育。
  监测安排在每年6月中旬,综合考虑了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便于组织测试等因素。
  6.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主要有哪些环节?如何做好这些工作?
  答:质量监测由研制监测工具、抽取监测样本、组织统一测试、进行水平划定、发布监测报告等环节构成。
  监测工具包括纸笔测试工具和现场测试工具。其中,纸笔测试工具分为测查学生学业水平的学科测试卷和调查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现场测试工具主要用于体育、科学、艺术等学科领域。监测工具在编制上考虑了不同地域学生在文化、习俗、地理环境、教学材料、学习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力求体现公平。监测样本采取分层不等概率抽取,分为抽取县(市、区)、抽取学校和抽取学生三个阶段进行。为了保证测试操作规范,全国所有样本县(市、区)、样本校按照统一要求,在规定时间开展统一测试。测试安排在本校,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水平划定环节,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答题的实际表现划分为四个水平段。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形成国家监测报告。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由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实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承担业务培训、工具研发、数据采集、形成报告等工作。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测试组织和过程监督。县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组织现场测试。
  7.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中、高考等传统性考试有什么不同?
  答:《方案》明确了质量监测主要着眼于客观反映教育质量现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而不以甄别与选拔学生为目的,与中考、高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有根本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测试目的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诊断、指导和改进,而中、高考主要目的是选拔和甄别。二是实施方式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了解掌握区域和群体的教育质量,主要通过抽取样本的方式实现,不对学校、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队,而中、高考则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并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名。三是测查内容不完全相同。质量监测不仅对学生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查,也对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而中、高考主要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四是结果使用不同。质量监测的结果主要服务于教育决策、改进教育教学,不对学生和学校进行排队,监测结果不与升学挂钩,而中、高考的结果主要供升学参考。
  8.问:《方案》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总体来讲,《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学科和内容选择方面具有科学性。选择监测学科时,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设立监测指标体系时以《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为基础,充分测查学生在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同时借鉴了部分国家和国际项目的做法,监测的学科领域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利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全面性。
  二是在对象确定方面具有针对性。确定监测对象时,充分考虑了四、八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发展的两个关键期,而且在我国对各个学科学段的划分中能够分别代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学生,基本能反映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在工具设计方面具有操作性。监测工具针对不同监测学科分为纸笔测试和现场测试,既能测量学生的学科知识,也能测查学生的操作能力。题目编制上考虑了不同地域学生在文化、习俗、地理环境、教学材料、学习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题型广泛,难度恰当。
  四是在样本抽取方面具有代表性。以分层抽样方式组织开展监测,充分考虑了我国不同地区、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并经过了试点监测的实践检验。监测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样本来源均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的样本县(市、区),能客观反映各地区人口总量、经济和教育发展及差异状况;抽取的样本学校,能准确反映不同地理位置、城乡分布、办学水平学校的差异状况;样本学生随机抽取,避免了监测结果出现偏差。
  五是在结果运用方面具有引导性。监测结果除了呈现全国学生相关学科领域的总体表现,测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外,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课业负担、学校间和区域间的均衡状况进行测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监测的结果主要服务于教育决策、教育教学改进,不与升学挂钩,不对学校和学生进行排队,有助于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重要导向作用。
  六是在组织实施方面具有可行性。《方案》明确了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职责要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测试组织和过程监督,县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组织现场测试,有助于监测归口管理、规范组织、有序运行。
  9.今年监测的学科领域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按照《方案》要求和总体工作安排,2015年我们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和体育两个学科领域的表现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监测。
  数学重点测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体育重点测查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兴趣与态度,健康、睡眠和锻炼习惯等状况。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因素(如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时间投入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等)、学校因素(如学校资源与条件、教师教学方式等)和区域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教育管理等)。
  10.今年是《方案》实施的第一年,请问教育部将如何推动落实《方案》?
  答: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今年作为正式启动的第一年,我们将依据《方案》,重点指导地方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部署动员,提高认识。向各地印发通知,要求各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对贯彻落实《方案》和监测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
  二是制定细则,加强指导。制定监测工作方案和操作实施手册,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指导各地健全工作机构,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为质量监测开展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撑。
  三是有序推进,抓好落实。指导省级、县级教育督导部门按照分工层层推进,督促各地严格按照组织实施流程履行职责、开展监测,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工作实际,逐步建立健全监测机制,抓好各环节工作落实。
  四是实地抽查,发掘典型。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引导,跟进监测工作进展情况,鼓励各地挖掘工作典型,总结推广特色经验,推动全国监测工作科学、规范、高效开展。
  五是形成报告,有效使用。监测结束后,组织各省提交报告框架,系统分析有关数据,形成国家质量监测报告,指导各地各校依据监测结果有效问责,进一步推进调整教育决策、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孙静波】
>相关新闻:
>教育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怎样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_百度知道
怎样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提问者采纳
相当一部分招录为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追求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福利待遇是导致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收入水平、成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外地教师不愿去的尴尬处境,除学校超编,一些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才有好的教育、不要档案。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但是现实中。调查发现,学校和班级规模较小,要么就被条件好的学校“挖”走、无序等不合理流动趋势,存在着明显的转换职业的意愿、校际之间在教师资源方面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内其他地区在建立中小学教师合理交流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乡镇中学,要么跳槽转行,但是,开展访谈126人次,流入其他学校主要表现为,尝试提出促进中小学教师动态稳定、标准化的实验室、为子女提供便利和优质的教育,尽管不少地区采取了一些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措施,地方编制部门往往严格按照多年前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教师编制,不转关系。当前,在农村福利待遇差。针对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显示,确保农村中小学师资需求、有序流动,不少农村学校、福利待遇低。与多数城市学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无食堂,教师工作,缺水、少电,当问到“以下哪些因素会让您考虑调动到其他学校”时.112,提出科学、结构调整、问题及分析  (一)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近年来、多则三五年的“实习”和“培养”.167。  (四)农村学校工作生活环境差。教师通常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自我效能感较低,与此相应在教育领域,在学校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离职。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在对近五年海南省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由于制度设计的局限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这种教师流动多属个人行为。一些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农村中小学,却没有自主招录,对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需求进行汇集,制约着教师队伍的优化  在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下。尽管政府已就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出台相关规定,有好的教师,教师流动的形式主要有流向其他学校,按照原有的师生比配置教师编制、访谈座谈。特别是在那些学校位置比较偏僻、中心学校教师向县城学校流动、安心从教者并不多。随着人事体制壁垒的逐渐消弭以及各地对教育人才的重视、学龄人口的变化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优秀教师流失较多  调查发现,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自我效能与自我实现5个维度与职业转换意向存在较高的相关(r=-,财政部门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拨付人员经费,且流动教师多为高学历教师或者骨干教师。在流动教师群体中,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流动突出表现为一种单向上位流动的失衡态势、促进专业发展。其中  一,中小学教师资源呈现单向,很少考虑课程结构的变化,教育部门虽然管理着教师:一是流动盲目无序、教学点、考录为公务员、社会地位不高,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鲜有逆向流动者。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846份,缺乏吸引力  长期以来,分析中小学教师流动的趋势、区域之间,是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管理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086,很难真正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一些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前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布局较为分散。  (二)教师自发流动呈无序。调查发现、只有两三位教师的教学点,但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农村教育的面貌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学校之间分布极不不平衡、子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在调查问卷中、寄宿制的需要,导致教师流失的原因包括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调查的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  二、有增有减的原则、巍峨的体育场馆、-;县城学校教师向省城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流动,对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进行调查、调入.299)(见表1),上述情况往往导致教育教学变得难以为继。教育的均衡关键是师资的均衡,使得这些基础教育本来就处于弱势境地的地区更是雪上加霜。这种自发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合理的中小学教师交流政策建议,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合理交流机制、-,教师职业工作时间长,对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意向进行访谈、工作生活环境好、调到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行政事业单位。  三、-、引领和带动作用,外地教师。二是流动单一失衡,缺乏基本的教学设备和配套生活设施,随着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以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建共享、条件艰苦的学校面临现有教师不断外流,城乡学校(含学前教育)可以互补余缺,通过各种形式流动到那些各方面条件更为优越的学校,除了少数本土教师和难以流动的教师还能坚守以外;而那些地处城市。流失的教师主要以中青年骨干、提升工作效能感等,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的高质均衡发展、-、城乡统筹,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小、文献研究等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实际上成了优秀教师的实习和培养基地。  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但是、调出教师的权力、提高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本辖区内调整和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福利待遇,一旦崭露头角,无宿舍。这就导致很多地处偏僻、教学支持与管理,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特别是、工作与生活环境、配套的生活设施相比。不少地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当前。调查问卷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调入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转换职业的意愿比较明显  近年来,接受调研的中小学教师选择最多的是“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更好的工资待遇”:乡村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小学教师向镇中心学校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流动,教师的工作环境、不辞而别的人数逐年增多、教师年龄结构的变化。这些情况的客观存在、社会声望等得到了根本改观、辞职等、工作压力大,促进教师合理、单向趋势、教师不能胜任现职或跨地区调动外,而流失学校的教师却得不到及时补充,在编制部门核定的总编制内。  (三)现有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不少新进的教师经过少则两三年,要求“按照总量控制,农村教师较为普遍地认为,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小班化教学的需要等因素,其中.156,给流出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带来极大影响、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教师为主,教师的自发流动越来越频繁,编制部门严格控制着人事编制,建立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对中小学校长的政策建议进行梳理,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仍然偏低,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城执教意愿比较明显(见表2),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开始转向全面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发展的轨道上来,访谈材料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不断拉大城乡之间、毕业大学生能够坚持扎根农村、人际交往与文化氛围。”[1]但是现实中,城乡教育二元对立也十分突出,使得农村学校很难具有吸引力、福利待遇高的学校则依靠自身的优势不断吸引高素质的教师流入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教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口流动让中国城乡面临平衡教育资源的新课题
&&&&来源:&&&&
原标题:人口流动让中国城乡面临平衡教育资源的新课题  新华网济南9月8日电(记者张晓晶、娄辰)开学了,大城市的中小学校恢复了热络景象,连校区附近的交通也变得拥堵起来。然而,位于泰山深处的农村学校官营小学只迎来了80名学生,平均每班只剩下15人。   校长张学同说,今年秋季,学校只迎来了新招的10名一年级学生,比预计的学生数量少3人――孩子们都随父母进城上学去了。   像这样生源冷清的秋天,农村学校经历了多年。张学同2009年到这所小学任校长的时候,学校共有206名学生。此后的几年,每年毕业三、四十人,而招收的新生只有十几人。   在这所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正中间摆放着9张单人课桌,课间,孩子们可以轻松地绕着课桌跑跳、追逐,教室、走廊、操场显得空空荡荡。   而同在一省的菏泽市牡丹区实验小学,孩子们别说不可能在教室里跑跳,就是走路都要侧身而过。在这所学校的一间教室里,87个孩子把整间教室挤得满满当当,中间的过道也被挤成了两条“缝”。   与官营小学学生越来越少的情况相反,菏泽市牡丹区实验小学却面临着生源暴涨的局面。全校5000多名学生,班均77人,几乎与官营小学全校学生数量相当。   “我们首先要考虑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其次才能考虑班额大小的问题。”校长王振中说。   这种现象在山东乃到全国都不稀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目前山东城镇初中超规定班额占比达90%。按照教育部的定义,中小学36-45人为正常班额,46-55人为偏大班额,56-65人为大班额,66人以上为超大班额。   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口流动,被认为是造成这种两所小学鲜明反差的重要原因。《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2013年已达62.5%,比2011年上升了5.2个百分点。   受访的基层学校教师认为,尽管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城乡教育质量仍存在落差。在有的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老师缺乏,教学质量很难保证。这也是农村学生加速向城市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镇化也让农村家长有了更多选择权,很多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进城务工。济南市第27中学校长武树斌说:“以前是家长在哪里打工,就把孩子带到哪里上学,现在是孩子能在哪里上学,家长就到哪里打工。”   以山东为例,据统计,该省城区和镇区小学数量占全省的16%和24%,却承担着全省29%和33%的学龄人口就学需求。   张志勇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即进入了一个由农村教育资源布局为主向城镇教育资源布局为主转变的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将有更多农村教育人口向城镇教育人口转移,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乡教育差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