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进品读古代先贤的诗文,聆听慧语”为中心立意。 ...

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2014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练习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
试卷年份:2014年
省份:全国
试卷类型:单元试卷
上传日期:累计组卷次数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3分)A.行伍(háng)     跬步(kuǐ)锋镝(dí)锲而不舍(qiè)3 b/ f' J, S7 S4 W B.逡巡(qūn)鞭笞(chī)句读(dòu)经传(zhuàn)3 b/ f' J, S7 S4 W C.氓隶(ménɡ)劲弩(jìn)瓮牖(yǒu)参省(xǐng)3 b/ f' J, S7 S4 W D.中规(zhòng)槁暴(pù)3 b/ f' J, S7 S4 W 遗镞(zú)&&&&&&&&&&&&&&&&老聃(dān)
答案:-解析:-
下列加点的词语,完全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③以致天下之士④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⑦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A.①③⑤) U: a9 T, K8 C- LB.②⑥⑦) U: a9 T, K8 C- LC.③④⑤) U: a9 T, K8 C- LD.②④⑧) U: a9 T, K8 C- L
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小题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E$ Q& Z/ \- a, Z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报复。: E$ Q& Z/ \- a, Z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忠信。: E$ Q& Z/ \- a, Z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并:一同。: E$ Q& Z/ \- a, Z【小题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E$ Q& Z/ \- a, Z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秦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E$ Q& Z/ \- a, Z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的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E$ Q& Z/ \- a, Z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E$ Q& Z/ \- a, Z
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劝 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显著。4 i2 a9 B; G7 KB.圣人生于疾学疾:痛恨,厌恶。4 i2 a9 B; G7 K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4 i2 a9 B; G7 K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4 i2 a9 B; G7 K【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先王之教,莫荣于孝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 i2 a9 B; G7 KB.①师尊则言信矣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 i2 a9 B; G7 KC.①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4 i2 a9 B; G7 KD.①故师尽智竭道以教4 i2 a9 B; G7 K②作《师说》以贻之【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3分)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4 i2 a9 B; G7 K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4 i2 a9 B; G7 K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4 i2 a9 B; G7 K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4 i2 a9 B; G7 K②凡说者,兑之也【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4 i2 a9 B; G7 K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4 i2 a9 B; G7 K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4 i2 a9 B; G7 K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4 i2 a9 B; G7 K
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引领我们走进先贤圣人,领略了这些思想家不朽的风采。通过学习,我们增长了见识,开启了智慧,涵养了德行,砥砺了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一句话打动了你,或者你对哪一句话产生了感触,请以“走进先贤,聆听慧语”为中心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特征要鲜明。
答案:-解析:-作文序列训练三——话题“走进先贤,聆听慧语”
一、【话题设计】
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深沉哲思,引领我们走进先贤圣人,领略了这些思想家不朽的风采。通过学习,我们增长了见识,开启了智慧,涵养了德行,砥砺了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一句话打动了你,或者你对哪一句话产生了共鸣,请以“走进先贤,聆听慧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特征要鲜明。
二、例文参考
1、可持续发展更需要行动
高三·6班& 李宗莉
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句对可持续发展的诠释,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生态平衡的观念。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世界求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只用眼前交换的价值来衡量我们的行为。在丹麦,人们钓鱼时会自觉地用随身佩戴的尺子来测量鱼的长度,如果不够长,他们会自觉地把鱼抛入湖中。他们这样是为了以后年年有鱼可钓,竭泽而渔只会断了自己的后路。在投入商品世界的同时,我们要坚守那些永恒的价值,坚持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几乎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去做的人寥寥无几。因为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没有经济实力。面对不断上涨的油价,人们大多会选择燃煤,这样环境污染就会加剧,严重的甚至造成酸雨,在农村,虽然提倡使用沼气,但真正懂得这种技术的农民又有多少,面对变废为宝的垃圾人们只能丢掉,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人们仍然樵采,因为他们没有经济实力去负担其它费用。提倡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口号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生活在自己唯一的一次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投入,有所坚守,而不是做一个随波逐流的落伍者。
统一的秩序,良好的风气是比口号重要的,一个古道热肠的人,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认识无法实现理想的。二战后,德国人面对破败的经济和世界人们的质疑并没有退步,而是坚持自己的领导人,修建集中营纪念馆,推行非军事化管理等,用团结统一齐心协力的奋斗向世界人民承认错误,并重新得到尊重。一个国家一旦没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念是任何灾难都无法击倒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样如此,这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的,我们要把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从古代先贤的萌芽思想,到现代成熟的思想体系。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行动的支持,对于我们的行为,不仅用交换的价值衡量,更要从长远利益考虑。
2、远古的天籁
高三·7班& 吴善有
先秦是一个只可梦萦的朝代,无数的星辰以思想的绳索作光芒,抽打并焚烧着那不属于星的绚烂。而今天这根绳索,从千百年前的那个纬度,甩向了不曾预言的今天。于是一缕片语只言顺着这根绳索不期而至。听:“当仁,不让于师。”这一句悠长的慨叹,虽无唐诗的音律、宋词的韵脚,却依然叹得铿锵,其余音飘逸而绕梁,默契着来自心底那份久违的律动,心的共鸣已不能自已——当仁,不让于师!
或许,这只是孔子博大思绪中的一个结,但正是这个思绪的结,碰触了耳廓,刮动了耳膜,让心也折服于这来自远古的天籁。
眸子抚过这不平的文字,睫毛敲着音调的崎岖。不禁想起古希腊先哲也有一句神似的默契——“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不同的空间,各异的人物,却同有着一样的风流,一种对真理的无比虔敬,对正道的超越老师的尊崇。
“不让于师”,并不是不敬师,更不是时下的叛逆。当一娓偈语普度众生的时候,这种顿悟的福泽已经超越了佛的高度。所以,“当仁”便可以“不让于师”!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执着。
看着这六个字,已不知道它承载了多少轮回的爱抚,但它仍是棱角依然。即使白话的语言已经白描了文言的艰涩,但那份真正的体味却只能从文言的音调里品出那种盛气,那种对真理追求的永不容忤的妥协。
也许那圣贤甩出的绳索本就是裹着无尽回味的纯粹。像一根琴弦,却又像不安分的鞭,给你思想与听觉以天籁般的泽被,却又给你勇气以不容退却的鞭策。但,正是这甩出音符的鞭,驱赶着步伐在天籁的韵围中走得从容。
远古的天籁——当仁,不让于师!并不是只给听觉的聆听,不是给品味的纯粹的悠扬,而是含蓄与律动的智慧。犹如蚌中孤独的珍珠,虽在黑色的壳中孕育,却闪耀着对阳光的笑傲。就像这曲天籁,满是古典的音韵,却犹有时尚的张力。
远古的天籁,将是绵延于今朝的最强音!
4、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高三·9班& 韩雪丽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是啊,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发展的,天下难事亦是由易到难发展的。既然万事万物都是前后相随,难易相成,那么解决问题时,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洞悉事物的变化。
绵延千里的堤坝,不怕滔滔的洪水,却溃于小小的“蚁穴”,实在不可思议。但事实确是如此,一只蚂蚁,一次噬咬,对千里之堤来说,是不会有什么。但是,它并不期望能一口吞掉它,因为它明白这只能是奢望。它不放弃,只是一口一口地吞噬着堤坝。十年、二十年……一百年……,无论多长时间,它始终坚信总有一天,堤坝会溃于它的脚下。它不放弃,不畏艰难,这不正体现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吗?小小的蚂蚁尚且能够如此,更何况万物的灵长——人类呢?
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妄图用投机取巧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干成自己所谓的“大事”。近日,“三鹿奶粉”事件震惊国民,人们不禁又一次质疑:商家在牟取不法利益之时良心何在!为了让牛奶更“鲜美”,他们昧着良心掺加化工原料;为了使自己的腰包鼓起来,他们竟然狠毒到置众多无辜婴儿的性命于不顾!他们难道不知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再大的一口饭也不能一下吃成个胖子吗?
再说我们学生吧,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然而成绩好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好学生必实践了“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知识是慢慢积累的,错误也是慢慢积累的。有些人现在专门搞“题海战术”专攻难题,对简单的却不屑一顾,殊不知基础知识掌握不了何谈综合运用!也有些人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干大事的料,方法、技巧都会,却在计算的小问题上丢分,可惜之余也要反思。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的一员,老子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仿佛是一块试金石,每一个终取成功的人,必要经过它的检验。而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待它的检验,而是用它告诉我们的真理来不断规范自己,在积极准备中等待着那次检验的到来。
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三·11班 韩雨辰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人生的转轮在预定的轨道上周而复始地运动着,生活的节奏在有条不紊地延续着,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有荣誉,也会有耻辱。
生命的赞歌就在于它能不断地继续与重复,成功和失败往往会结伴而来。平日里的我们总是在高谈成功与失败,而当我们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是否还能够豁达处之呢?曾经,我徘徊过,思索过,追寻过,最终是老子给了我答案。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无疏,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低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屑因噎废食。成功,是我们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失败,有我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成功与失败只会将我们的人生之路点缀地一径芬芳,而不会让我们迷失方向。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它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面对生命做出的抉择,俗语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灾难的来临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能够在灾难来临之际做到宠辱不惊,或许,灾难真的会变成祈福。
欣赏一种思想就要敢于吐露心声,敢于书写情怀.也许有人会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包含着消极的成分,对我们今天的成长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可否认,它里面确实有一种顺应天命的思想,不过我们更应该关注它对我们的激励作用,其实评价一种思想就像评价一个人,不能只去关注它的缺陷,更需要审视它所拥有的价值;体味它所做出的贡献;收藏它所给予的经验。
山是凝固的波浪,水是流动的群山。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你会发现不止这些……
6、找寻生命最初的善良
高三·16班& 朱艳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善”,这一具备太阳般原始的神圣的词汇,这一拥有海洋般博大的生命的源泉,使豁达的天空,使躁动的海洋,抑或不同版本、语种的辞典,黯然失色。善良无须包装,它与化妆品等物质外套无关,与形容词等华美瑰丽绝缘。
哒哒马蹄踏碎如血残阳,铮铮琵琶划破寂寞长空。昭君用善良换来大汉几十年的和平。她以一个华丽的转身,赢得了父母之邦万千人的安宁。善良与希望同在,善良与温暖俱来。
巴金在《生命》一文中写道:“我愿每个人有房住,每张口有饭吃,每个人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一个人拉掉别人一根头发。”没有惊天动地的话语,不是震人骇俗的壮举,巴金对善良精彩的剖析,让我们在生活的淡淡流转中嗅出善良的朴素的芳香。
被誉为“全世界穷人之母”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修女,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她收养弃婴,建立“儿童之家”,为垂死者建立“临终关怀院”。她善行的甘霖惠及一百多个地区、五百多家慈善机构或场所的人。特里萨,一个美丽的异国女子演绎了一段善良的传奇。
曾几何时,这生命最初的善良已经消逝!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祖国的大地被泪水飘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严冬的寒气带走了所有人内心里对善良的可怜的梦幻。可是,善良之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廓清了人们心灵上的迷雾。善良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裹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存在残存着严冬的寒气,可是,姗姗来迟的善良毕竟是善良。
记得小时候总是将自己的零用钱积攒起来,等到为贫困山区的儿童捐款时再全部拿出,这时就会有一种欣然的满足感溢上心头。这比用它换来一只蜂蜜一样香甜的冰淇淋还要过瘾。
有如豆一灯就足够唤醒光明,有妩媚一瞥就足够一生感动。该怎样赞美善良呢?怎样的赞美才不至于辜负它施与的恩泽呢?我耳畔回响起了浮士德那展开双臂、语无伦次的呼唤:“善良啊——请停留一下!”
7、心灵的归宿
高三·22班& 耿后英
彷徨的日子中,我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为何来到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曾几何时,我们超越道德的尺度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不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为所欲为,还是心灵的不由自主在作怪?
我只是想慢慢地找寻答案。也许,时间,冲淡不了记忆的抹痕;微笑,不会使记忆风化;眼神,永远停留在一瞬间。一瞬间定格一个世纪,使它永垂不朽。在放慢的步履中,我们间歇地踩着哲人先贤的痕迹。“踏破铁鞋无觅处”,不曾看到过孔老夫子赐给我们的悲伤,但是,却有傲骨凛然:“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是它,让我在逆境中挣扎着来锻炼我的意志。或许,菊与牡丹相比是清幽淡色的,但它却是君子的品格,是正气的化身,是万物的曙光,是我人生路上的照耀者。曾几何时,我抱着作乱的心理,总想违背常规来做一些别人不知晓的事情。比如,将别人的钢笔藏起来,喜欢那慌张的神情;与自家的弟弟抢东西,期待那无奈的眼睛。可看着他们一脸的欣喜而并非自己想象的模样模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蚂我竟变得毫无主意意做出如此卑微之事,这是何等的自我捉弄啊!
然而,人总是在自毁中找寻到自己的救药之方。我不想让悲剧再次重演,于是就做回先前的自己。在漫无边际的瀚海书册中,我读到了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仿佛找到了处身之地。没有不可避免的错误,只有不愿更正的人。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才得以生辉焕发出光彩。
也许,别人的劝言再动人也没有自己的主动意识更强,因为它是心灵深处的呐喊,是我们自己的情感勃发而生的,它需要我们自己来拯救自己。《论语》就是我心灵的招待所。
立足于现实,接近自己信赖的有美德的人以求得更正,真是一种良策啊!
8、在坚强中长大
高三·27班& 公超群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的这句话,穿越了历史的烟尘,犹如天籁叩击我内心的琴弦,让我感慨万千。
贾平凹说,他拒绝向命运祈求,流着眼泪埋怨时光的无情,跪着向上苍祈求得到一帆风顺的保佑。是的,我们都拒绝,我们背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不可以脆弱得如一根苇草,我们要学会“弘毅”,学会坚强。从赤着脚走街串户收破烂的王茂林到带着妹妹求学的洪战辉,他们过早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担起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所要承担的责任。在同龄人还在嬉闹时,他们早已忙碌起来,他们知道自己不可以倒下,必须得坚强,因为家,是自己在维持。在坚强中长大,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接受过风雨洗礼的他们也最终会像孔子希望的那样,担起任重道远的大责任。
如果洪战辉他们担起的是小家的责任,那么,鲁道夫·丘吉尔担起的则是整个国家的责任。他在孤独中长大,没有一个玩伴,没有父母的关怀,性格倔强的他在贵族学校挨尽了鞭打,为了改变英国混乱的局面,他默默地忍受着,倔强地、坚强地仰着头与磨难对视,跟随父亲学习枯燥无味的演讲技巧、到战火纷飞的战场做随军记者,在腿部中弹的危险情况下,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告诉自己决不退缩。最终如凤凰涅磐般拯救了整个国家,从而也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在他去世时,全国下半旗致哀。如果孔子与丘吉尔能够遇到,他们一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那些在困难面前弯腰屈膝投降的人,最终也得不到上天的青睐;而勇往直前,坚强不屈的人,总是在经历重重磨难后迅速长大并成就一个个动人的神话。像汶川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女孩”李月,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刻苦的训练后,终于在残奥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展现了她的美和她的坚强。
在坚强中长大,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更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将要担起的责任是国家民族的复兴与强壮,所以必须使自己“弘毅”起来,坚强起来。
我的同龄人,你够坚强了吗?
9、柔软地栖居
高三·32班 刘媛
老子云:“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自古以来,强者总是出尽风头。秦王赢政爱纷奢,强硬蛮横地奴役百姓,“唯我独尊”“至高无上”,却为秦国加速灭亡自掘坟墓;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枭雄也,赤壁一战却被貌似弱小的周瑜打得落花流水;李逵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动辄“杀得顺手”,其强悍若此,却也难逃悲剧性的结局。由此看来,强者并非所向披靡,过分地追求强大无敌并非值得借鉴的生存方式。
人们似乎总渴望自己更加强大,足以抵御一切挑战,甚至强大到“人莫予毒”的境地,殊不知这是一种偏激的认识,有时候,强大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一直是许多人的人生信条,认为先出手便更显强势,离胜利可更近一步。众所周知,武林争霸中,真正意义上的高手往往是以让为先,以退为进,且能够进退自如。相反,那些一脸杀气,草率动手的“强者”倒先败下阵来。可见,退一步,略微示弱,能够为自己争得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年轻无极限,但年轻人也爱“显”,爱张扬,有些许才华便急不可待地显露,“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盲目自信,肆意张扬,锋芒毕露,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旁人一览无余。他们总渴望自己能放射出炫目的光辉,却发现自己一次次碰壁,遍体鳞伤。这刺眼的光芒是不加过滤润和的“贼光”,它反射着自身的渺小与鲁莽,放纵“贼光”,不知收敛,很难收获充实与安详。其实,韬光养晦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只是年轻时难懂罢了。
等到“贼光”隐没,“宝光”才会渐渐显露。经历过人生的沉浮起落,经受了世事的坎坷磨难后,心态才会平和,精神的后花园也会变得枝繁叶茂,柔和怡人的光芒便由内而外自然闪耀。
以柔软的方式生活,能让自己活的更加自如,以柔软的姿态处世,能为心灵点亮一盏心灯外界的喧嚣纷扰不必去在意,丰富柔软的内心世界足以拒绝那些无谓的争斗,足以抵御外部汹涌澎湃的浊流。
老子懂得牙齿与舌头不同的存在方式,于是老子明了柔弱更能长久,也更加强大。
让我们向老子致敬吧!柔软地栖居,给自己以进退的空间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机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喜欢的古圣先贤 的文章

 

随机推荐